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贵州省 >>毕节市 >> 七星关区 >> 青场镇 >> 新沟村

新沟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新沟村谷歌卫星地图)


新沟村简介

  新沟村坐落在青场镇的东北方向属长江上游红岩河流域,全村9个自然组村寨,分为7个村民组,总耕地面积2200,总人口2650人,有0员27人,其中女党员6人,有村校一幢,教师12人,学生450人,总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村级卫生院一个总地面积130平方米,村办公楼一栋面积200平方米,图书室一个有效面积30平方米。
  村史:解放前为青松乡第五保百里七甲马家屯。解放后属长春区东阳乡,新沟初级社后为新沟大队,四清后为青场区青场公社新沟大队。现为青场镇新沟村。
  领导关怀:2003年市农业局投资,并请5名技术人员登点搞了250亩蔬菜基地。并且省有关技术部门签订属于无公害蔬菜基地。同时在我村进行多次培训,培训了大批蔬菜种植技术人员,省智力支边办、省民盟在我村搞了100多亩艳红桃基地,现已见成效。
  集体荣誉:1988年为毕节县先进村、2003年领到毕节市的先进集体奖、2004年青场镇二等奖、2005年-2009年连续被评为青场镇三等奖。
  
  --人口总数:2650人 农业人口:2645人 非农业人口:15人
  --行政区面积:1.024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2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11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 名特产品:蔬菜 办公所在地:新沟村公所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520502109 551700 -- 查看 新沟村谷歌卫星地图

新沟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新沟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海寨坝村

  海寨坝村位于青场镇东部,距青场镇政府3公里,全村辖18个村民小组,1023户人家,总人口5018人,在校学生1400人,有教学楼两栋20间,耕地面积2930亩,有草坡、灌木林2050亩。居住着苗族、彝族、白族等村民,是一个多民族村寨,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全村村民勤劳、朴素好客,重视教育,改革开放以来,全村有大学学历的学生88名,分配到全国各地工作,其中有在香港工作的,有在复旦大学就学的,目前,又有致公党中央资助的4名在校大学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村寨。 据查证,海寨坝村这个村名,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名,新中国成立后属市区管辖(长春区)命名为东阳公社,由于体制的变迁,成立青场区青场公社时,更名为团结大队,再后,改革开放恢复老地名海寨坝村,多有意思啊。   其实,什么名什么村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随着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推动的使命:“保存和发展好本村寨的优化产业和传统文化,打造一个科学发展的致富田园,循环发展的经济庭园,布足规范的特殊庄园,安居乐园的和谐家园和繁荣发展的文化乐园”,这才是最重要的,海寨坝村有很多名胜之传说,说石箱子就是一处在旧时供村民们食鱼的深潭,鱼多不计其数,种类多色多样,有清邦鱼、花壳鱼、五色鱼、蛇鱼,粑粑鱼等等,数量之大,是一个水深自然鱼开发的好地方。解放前夕,有一名叫主花咡用一箩石灰毒死3箩筐鱼,是真实的故事;石箱子又有老人传说,古人在石箱子借用金杯银碗用后归还之事,有一位古人名叫吴氏的老人在借金杯银碗时不慎游进深潭,三天三夜才找着路出来,两老夫妇会合后还抱哭一场。又如海寨坝村村民在旧社会时,有一对新婚青年在新婚之夜写上一副对联贴在洞房门上:“目的到达中心点,努力公开两半球”表明了这对夫妇婚后共建家园的雄心壮志。而今,海寨坝村乡土人才层出不穷,砖工、泥水工正在轰轰烈烈建设自己的村庄,有返乡创业的青年在海寨坝村办起四处水泥砖厂,年收入上百万元,解决了地方劳动力就业80多人,方便了本村建设,地方有一名老板,在离石箱子10米处建一供水工程,解决了2000多人、畜饮水问题,全村村民主要以种植无公害食物为主体,有玉米、土豆、瓜果、蔬菜、有经果林150亩,在青场的集市上海寨坝村农产品食物可占35%以上,农户的手机、电视机基本普及,海寨坝村又是一个酒文化之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当然还是海寨村”,这里的村民能干,找到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致富路。全村有38户人家酿酒,每天可产白酒1.8吨,利用酒糟养猪988头,每年只酒糟养猪出栏达950头以上,价值288万余元,这里的白酒清香爽口,品质优良,纯属天然水酿成,饮上一杯,舒经活血,延年益寿,遗憾的是尚未打出品牌,-出售,有招商打造品牌发展之前途。   海寨坝村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是一个发展中的先进单位,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每一段时间的荣誉称号榜上有名“基层先进党支部”、“先进模范村”、“文明村”等奖状齐有,海寨坝村的村干部,新中国成立60年来,提拔到区、乡工作的就有5名,成为国家公务员。2011年在新一届村委的带领下,已建造黔西北民居160栋,修建沼气池150口之多,由当地能力投资硬化村道水泥路1.5公里,是一个卫生文明村寨。   以上是海寨坝村的基本概况,海寨坝村是一个地理位置美观的地方,海拔1400米左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80岁以上的老人较多,盼各级政府随着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推动的力量,支持海寨坝村的改革发展,建成“五园新村”,希各方人士来海寨坝村调查、投资、搞发展,安居晚年,成为老寿星。海寨坝村委负责提供所需不便的需求。      --人口总数:5018人 农业人口:4918人 非农业人口:100人   --行政区面积:3.32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930.0亩   --主要民族成分:白族,汉族,苗族,彝族 发展口号:保存和发展好本村寨的优化产业和传统文化,打造一个科学发展的致富田园,循环发展的经济庭园,布足规范的特   --所辖村:全村辖18个村民小组 生产总值:5883.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白酒 名特产品:白酒,洋芋 办公所在地:海寨村委   --自然条件: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资源:玉米、土豆、瓜果、蔬菜、经果林   

青坝村

  青坝村位于青场镇以西2公里处,全村辖16个村民小组 1147户6414人,有党员79名。2008年,农村人均纯收入 2600元,有耕地2780亩。主导产业主要有桃林余300亩、养猪专业合作社一个,林木专业合作社一个。近五年,该村先后被贵州省委评为优秀基层党支部,毕节市委评为五好基层党组织,连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年终考核中被评为一等奖。2008被毕节市委、政府评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示范村”先进单位。   主要做法有:   一、成立组织机构,强化工作机制。村支部成立了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支部书记吴康云任组长,支委村委委员任成员的领导小组,确定工作责任心强,业务精通的村委会副主任吴传军担任管理员,制定远程教育收看学习计划、纪律、制度。聘请专职辅导人员进行讲解,培训、指导,严格学教设备管理,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   二、积极组织收看,切实保证效果。每次集中收看,村支部确定专人进行召集、组织,联系辅导人员,制定培训教材      --人口总数:6414人 农业人口:6307人 非农业人口:104人   --行政区面积:7.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39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白族,彝族,苗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16个村民组 生产总值:2103.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 名特产品:烤烟,天麻,洋芋,大蒜,蒜薹,蔬菜,煤 办公所在地:青坝村村公所   

木山村

  木山村位于青场镇东北部,距镇政府7公里。山川秀丽、环境优美、气候宜人。辖区共8个村民组,其中木城小山组坐落在群山叠翠绿树成荫的半山中;沙坪组、和平组分布在青场至水箐镇的公路旁,交通便利,且有一条缓缓流淌的小河,东西贯穿给人一种山青水秀的感觉;建华组、榜榜田组、沟边组依山傍水前面坝子临河,后面群山相拥,并有多条清澈的山涧小溪在山于山之间穿插而流,小溪中生长着珍贵的石蛙-高级的营养补品,其营养价值可比美国的牛蛙。   木山村森林覆盖面积率为72%以上。以乔木、灌木为主,草资源也极其丰富,非常适应野生动物生存。由于以前常有村民打猎现在仅存的有:红腹颈鸡、长尾雉鸡、箐鸡、杜鹃、画眉鸟、猫头鹰等鸟类;还有野猪、土猪、刺猬、野猫、果子狸、岩羊等兽类动物和多种蛇类。但有许多种类已濒临灭绝。希望有关部门参与进来保护和开发。   木山村人口1976人,总面积1236亩。有村公所200平方米,卫生室60平方米,在校学生364人都是走读或寄读于其他村校。望有关部门能多多关注一下我村的教学问题。   木山村有高达70米的石板沟底,形成可观的瀑布,瀑布两旁树林丛生,伏天高温天气,若是你到沟边顿时觉得凉风扑面而来,清爽宜人。是观光平避暑的好地方。      --人口总数:1976人 农业人口:1971人 非农业人口:5人   --行政区面积:0.824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452.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彝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木城组,小山组,沙坪组,和平组,建华组,榜榜田组,沟边组 生产总值:489.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 名特产品:天麻,香桃,石蛙 办公所在地:木山村公所   

青场村

  青场村是青场镇的中心村,是青场镇人民政府所在地,是青场镇经济文化中心。   青场村环境优美,依山傍水,清清的红岩河与镇毕公路犹如两条巨龙在村中心来回嬉戏。   青场村共有2142人,共4.9平方公里的行政区面积,村级管辖下9个村民组。其中岩口组、裸都组、毛姑塘组、毛坪组坐落在我村果林之中,我村果林约500亩左右,一年四季都是花果飘香,风景羡煞旁人。当你置身于果林之中时感觉就是生活在一个“世外桃园”之地。   青场组、大寨组、街上组、米粮组、营盘组坐落在青场镇中心地段,交通方便。每每逢三、六、九都是青场村最热闹的时候,来至各个地方的 人们在这里争相选购自己需要的物品,街上行人络绎不绝,好一番繁荣景象   --人口总数:2142人 农业人口:2002人 非农业人口:140人   --行政区面积:4.9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91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白族,苗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9个村民组 生产总值:2605.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 名特产品:豆腐,天麻,烤烟,黄耙 办公所在地:青场村村公所   

粮都村

  粮都村位于青场镇东部,海拔约2000米。东与云南省镇雄县毗邻。南与青场镇鲍家、木山两村相连,西与青场镇火冲村过界,北与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波机镇关门山村接壤。全村总面积8.4平方公里,共管辖8个村民组,全村1728人,耕地面积为1604亩、森林面积230余亩。党员26名,其中女党员3名,少数民族党员1名。本村主要以玉米、土豆等农作物种植为主。由于我村灌木林面积宽广,所以也是一个养殖的好地方。      --人口总数:1728人 农业人口:1722人 非农业人口:6人   --行政区面积:8.4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604.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白族,彝族,苗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8个村民组 生产总值:521.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 名特产品:烤烟,玉米,洋芋,大豆 办公所在地:粮都村村公所   

火冲村

  火冲村位于青场镇西北部于云南省镇雄县泼机镇地长松林、堵密、平天三个办事处相邻。全村分为上、下两个半个村民组组成:上半村有岔沟、东木、瓦厂、大华、里后五个村民组;下半村有沙包、下寨、大田、齐心、岩上、沙地、海图七个村民组。地势呈三角状态,高低不同,落差约200多米。   火冲村有2861人,768户人家。耕地面积2515亩,经果林(桃王九九)800亩。80%的耕地坡度为25度以上,人均耕地0.9亩。成林、灌木林面积5223亩,其中成林3209亩,灌木林2004亩,人均1.9亩。主要产品以玉米、洋芋、荞子为主。农民生活主要以种养殖为生活来源,人均收入90%已达1400元以上。2011年新建村卫生室和农家书屋得到村民的好评。      --人口总数:2861人 农业人口:2856人 非农业人口:5人   --行政区面积:5.692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515.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岔沟、东木、瓦厂、大华、里后,沙包、下寨、大田、齐心、岩上。 生产总值:96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 名特产品:板栗,核桃,玉米、洋芋、荞子 办公所在地:火冲村村委   

新沟村

  新沟村坐落在青场镇的东北方向属长江上游红岩河流域,全村9个自然组村寨,分为7个村民组,总耕地面积2200,总人口2650人,有0员27人,其中女党员6人,有村校一幢,教师12人,学生450人,总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村级卫生院一个总地面积130平方米,村办公楼一栋面积200平方米,图书室一个有效面积30平方米。   村史:解放前为青松乡第五保百里七甲马家屯。解放后属长春区东阳乡,新沟初级社后为新沟大队,四清后为青场区青场公社新沟大队。现为青场镇新沟村。   领导关怀:2003年市农业局投资,并请5名技术人员登点搞了250亩蔬菜基地。并且省有关技术部门签订属于无公害蔬菜基地。同时在我村进行多次培训,培训了大批蔬菜种植技术人员,省智力支边办、省民盟在我村搞了100多亩艳红桃基地,现已见成效。   集体荣誉:1988年为毕节县先进村、2003年领到毕节市的先进集体奖、2004年青场镇二等奖、2005年-2009年连续被评为青场镇三等奖。      --人口总数:2650人 农业人口:2645人 非农业人口:15人   --行政区面积:1.024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2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11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 名特产品:蔬菜 办公所在地:新沟村公所   

渔洞村

  渔洞村位于青场镇与水箐镇交界处。村民居住比较分散,其中包括10个村民组,共2306人,595户人家。以前交通非常部方便所以照成长期的平穷落后,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得到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我村的平穷面貌得到很大的改善,特别是致公党对我村的关心和支持牵引了华昱集团为我村修建了学校解决了我村长期以来孩子上学难的难题。   --人口总数:2306人 农业人口:2306人 非农业人口:6人   --行政区面积:7.8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013.0亩   --主要民族成分:10个村民组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56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 名特产品:板栗,核桃,玉米、洋芋、烤烟 办公所在地:渔洞村公所   

上寨村

  上寨村位于青场镇西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5公里。青大公路穿村而过,全村共13个村民组。上寨村是一个以汉族、彝族、苗族、白族多个民族杂居的行政村。其中耕地面积2517亩、荒山1450亩、森林面积1000亩,其中果林1120亩。本村以烤烟、养殖、粮食为主。   2011年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85%。我村有完小一所、村卫生室一所、敬老院一所、烤烟收购点一个。   多年来我村得到上级领导的关怀,我村获得了各种荣誉:2005年度工作综合奖二等奖、2007年度工作综合考核三等奖、2007年庆祝建党八十六周年运动会第一名。      --人口总数:2796人 农业人口:2790人 非农业人口:6人   --行政区面积:6.8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517.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彝族,白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13个村民组 生产总值:365.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 名特产品:烤烟,玉米,猪,大蒜,洋芋 办公所在地:上寨村公所   

青松村

  青松村位于青场镇西南部5公里处,和毕节市大河乡相邻。全村居住有2758人,共579户,耕地面积为1518亩。全村以汉族、苗族、彝族为主。主要种植烤烟、大蒜、玉米等作物。   青松村1947年-1949年原名叫青洶第十三堡,它分为上青洶和下青洶:上青洶叫青洶五甲、下青洶叫青洶六甲;1949年-1953年成立初级社,上青洶叫二社、下青洶叫三社;1953年-1957年成立高级社;1957年-1966年青洶分为两个大队,上青洶叫青洶民族大队、下青洶叫明丰大队;四清运动后,即1966年6月上级政府又把青洶民族大队和青洶明丰大队合并为一个大队,并改名为青松大队;192年又改名为青松村公所;1989年后改名叫青松村村民委员会。经历60多年青松村的称谓由青洶第十三堡,到现在的青松村民委员会。青松人民经过多少风风雨雨,历尽多少艰辛,从原来的一穷二白到现在的人民幸福安康。      --人口总数:2758人 农业人口:2751人 非农业人口:7人   --行政区面积:2.38733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518.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彝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652.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 名特产品:烤烟、大蒜、玉米 办公所在地:青松村村委   

初都村

  初都村位于青场镇西北角,距青场镇12公里,东邻青坝村,南邻青松村,西与大河乡相连,北接镇雄县波机鹿角村。全村居住的民族有汉族、彝族、苗族全村总人口1720人,432户,其中少数民族48户792人,所辖11个村民组,总面积7.4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982亩,林业面积2392亩。   村史:初都河的名字来源,“初都”按民族语言是盐巴,因我村在初都村九组(石院子)有一股地下水叫盐井,于是我村就取名为初都河村。   政府关怀:我村在上级政府的关怀下修通了12公里的村级公路,并在2007年在12公里的两段路段架设了两个岔河桥吧初都河同青场镇政府县级公路相连,从此我初都村就与其他村有了亲密往来。在此期间镇政府还为我村修建了村办公楼,村卫生院,村小教学楼。还为我村茅草房和危房进行了改建共109户。以及对我村十一个村民组电网进行改造等等一切惠民工程的进驻让我村成了一个生活环境优美的小山村。      --人口总数:1720人 农业人口:1715人 非农业人口:5人   --行政区面积:7.4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982.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苗族 发展口号:五年之内实现我初都河全部退耕还林   --所辖村:十一个组 生产总值:85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初都河樱桃之村 名特产品:樱桃,玉米,桃子 办公所在地:初都村村   

大山村

  社会经济概况:该村辖13个村民组,491户,2037人。少数民族户数8户,少数民族人口35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15人。五保户5人,残疾人55人。劳动力资源992人。人均纯收入1813元。坐落在本村企业1个——顺安煤矿,目前尚未投产。小学一所,教师5人,在校学生258人。该村拥有移动电话154部。13个组通电、通电话,7个组通简易公路。尚有6个组未通简易公路。   农业生产:行政区域面积8.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旱地)1731亩。以种植玉米、洋芋、杂粮为主。有大量荒山草坡,适宜发展畜牧业生产。多数组靠望天雨吃水,尤其关马、摩奢、梨树、院子、坪子等组,人畜饮水十分困难。优质马铃薯一年要产60万斤以上。   矿产资源:该村有大量煤矿和少量铁矿。经地质部门探测我村有煤储量1136万吨。   行政机构:目前,该村设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基层组织健全。   村史:我村有历史悠久的苗族起义遗址“苗营大山”。      --人口总数:2216人 农业人口:2209人 非农业人口:7人   --行政区面积:8.4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731.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13个村民组 生产总值:123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 名特产品:玉米、洋芋 办公所在地:大山村公所   

鲍家村

  鲍家村位于青场镇东南部,海拔1630米。改革开放前是老乡镇所在地,原名青场区鲍家乡。其管辖范围有现在水箐镇梨树村、新地村和青场镇木山村、渔洞村。1979年撤区并乡后,鲍家乡划为青场镇鲍家村。   鲍家村离青场镇7.5公里,总面积9.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74亩,森林面积10000余亩,其中灌木林3000余亩,实用林7000余亩.全村共十个村名组,分布在8个自然村,全村共499户2396人。其中党员27名,外出务工211人,其余在家务农。我村玉米粮食播种面积1406亩,粮食总产量2960吨。马铃薯、大豆等农作物播种面积900余亩,产量254吨。由此可见我村是一个以种植为主的农业村。   全村在上级政府的关怀下,已改造危房103幢,新农村改造49户。共有住房456幢,其中86%为砖混结构。有村小学楼两幢,村卫生室一幢。新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为87%。常住人口计划生育合格率为97%。在07年、08年、09年连续三年荣获青场镇年度综合考核二等奖。      --人口总数:2396人 农业人口:2390人 非农业人口:6人   --行政区面积:14.3826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574.0亩   --主要民族成分:苗族,汉族,彝族 发展口号: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   --所辖村:十个组 生产总值:65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 名特产品:玉米,大豆,马铃薯 办公所在地:08578542003   --自然条件:青山绿水,气候宜人。   


新沟村特产大全




新沟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