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王镇翟家位于德惠新河东车泊路西,人口数964,耕地面积1800,党员26人,村集体经济发展思路筹划成立养殖合作社、规划养殖小区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71623106 | 256600 | 0543 | 查看 翟家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贾家村 |
贾家村位于车王镇政府西南,德惠新河西岸,现有耕地1200亩,166户,常驻人口628人,党员18名。贾家村地理位置较为偏僻,交通不便,而且土地相对分散,农业规模化经营和机械化种植程度不高,土地利用效率较低,村集体经济收入薄弱,村内各项事业发展缓慢。 “素质提升年”开展以来,村两委班子公开承诺并践诺着他们的探索,为更好的学习外地的先进理念和做法,在县委组织部和市地震局“第一书记”的帮助和支持下,贾家村“两委”班子多次外出考察,与外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对接,努力提高土地利用的方式和效率,相信随着土地流转和专业合作社的不断发展,村集体经济收入必将得到持续增长。贾家村也必将成为一个异彩独放的车王镇特色经济区。 |
车镇南村 |
车镇南村位于位于车王镇驻地,东至大济路,南至东邓村,西至三高村,北至车镇中村,地理位置优越。车镇南村有人口1107人,耕地1462余亩,位于小城镇驻地,以经商和建筑业为主。2008年,被车镇乡党委、政府授予“先进集体”;2009年,被车镇乡党委、政府授予“先进集体”;2010年,被车镇乡党委授予“十佳党支部”。 |
车镇中村 |
车镇中村位于车王镇北部,东临大济路,西邻车泊路。总人口数966人,党员数22人,耕地面积1132亩村庄特色以玉米、小麦种植为主,2010年被车王镇党委授予优秀党支部,2008年安置路灯,2009年村庄绿化2010公路渠修建。 |
车镇北村 |
车镇北村位于车王镇北部,西邻车泊路。总人口数530人,党员数18人,耕地面积697亩,以棉花种植为主,2008年被车王镇党委、政府授予计划生育先进村,2009年被车王镇党委、政府授予计划生育先进村连续三年无违法生育现象,连续三年无刑事案件,连续三年无信访事件2008年植树造林150亩,修灌溉用水沟1000多米2009年投资一万元安装路灯2010年投资七万元改造村内路线。 |
三高村 |
三高村位于车王镇北部,东临车泊路,西邻德惠新河。总人口数1560,耕地面积1620亩,村庄特色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2008年投资1.5万元清理浇沟渠及灌溉设备,2009年投资7万元建设办公室一处 |
东邓村 |
东邓村位于车王镇政府驻地南侧,大济路与车泊路交叉口北500米,地理位置优越。东邓村有人口892人,耕地1000余亩,紧靠幸福河,水浇条件良好,是小麦良种繁育基地。 东邓村是车王镇生态文明村建设中第一批市级生态文明村。2011年,东邓村由市财政局对口帮扶,投入共约120余万元对村内进行了绿化、净化、亮化、硬化、美化,群众的居住环境有了大幅的改观。现在东邓村在车王镇党委、政府的正确引导下,全村上下创业热情高涨,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生机。 |
小穆村 |
小穆村位于车王镇东北部,东临大济路,总人口数410,耕地面积663亩,村庄特色种植小麦玉米,以粮食作物为主2008年被车王镇党委、政府授予财务管理先进单位,2009年修公路500米,边沟1000米,路灯30个,2010年建办公室一处。 |
坡庄村 |
坡庄村位于车王镇东部,西邻津汕高速和大济路,总人口数787,耕地面积2505亩,村庄特色棉花种植为主,2008年被车王镇党委、政府授予林业生产先进单位,2009年被车王镇党委、政府授予综合治理先进单位,2010年被车王镇党委授予先进党支部。 |
温杨村 |
温杨村位于西至德惠新河,东至车泊路,南至邢王村,北至杨中流村,总人口数779,耕地面积1590亩,村庄特色渔网加工,棉花种植,2008年电网改造,新增变压器共投资20万元。 |
崔什东村 |
车王镇崔东村位于车王镇东北部,海港路穿村而过。全村共有330户,1084人,党员26名,耕地面积1600亩,村庄驻地面积270亩。农业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副业以经营废旧钢铁为主。村内拥有2横6纵道路体系,泊油路总长3千米,排水系统完善。 |
翟家村 |
车王镇翟家位于德惠新河东车泊路西,人口数964,耕地面积1800,党员26人,村集体经济发展思路筹划成立养殖合作社、规划养殖小区 |
大武村 |
大武村由武明远在明朝永乐二年(1404)从洪洞县,奉皇帝招募迁至海丰(今无棣县)落居,立村名大武庄,后与周庄并名为大武村,1958年五营四村合并为五营联盟社,1961年四村分离为大武大队。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后有兄弟民族回族及其他兄弟姓氏参与合居。全村现有回汉两个民族,人口640余人。大武村民自古以来民风质朴、村风和谐团结,但由于历史原因,村庄集体经济相对落后,村民居住环境较差。过去的大武村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道路低洼,极难通行。再加上当地回民传统的养殖、屠宰产业,致使村内牛羊粪等垃圾遍地,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给别人留下了脏乱差的形象。前几年虽然多经整治,收效甚微。 今年二月份为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创建生态文明村”活动,大武村被列为创建生态文明村之一。自活动开展以来,全村党员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出工出力,破解资金困难这一瓶颈,全面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到目前为止,五营大武村共完成道路硬化1800米,边沟衬砌3600米,拆迁危旧房屋32间,栽植绿化乔木包括(银杏、雪松、龙柏、白蜡)等共计1500株,灌木(包括冬青、月季、蔷薇)等共计4500株。并完成建设集游乐、休闲、健身、文化宣传为一体的高标准生态休闲广场一处,共完成投资200余万元。无棣县法院作为帮扶单位高度重视,法院领导班子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就帮扶事项进行研究,选派了一名工作能力较强的中层干部驻村任“第一书记’进行帮扶,并多次组织班子成员到村实地调研,现场办公,帮助制定整治方案和实施规划,从人、财、物上大力支持,全员帮扶。其中法院共为大武村提供帮扶资金、水泥及商混混凝土、绿化苗木等共计35万元。此外,我们全院中层以上领导干部还与大武村25名困难党员、群众结成帮扶对子,根据不同情况以资金支持、提供致富项目等形式予以帮扶。六一儿童节之际,法院领导班子又专程到村对全村在学儿童进行慰问,为他们送去价值5千元的文具和学习用品,并对村中多名贫困儿童进行了结对救助。六月初又组织了村两委班子成员和部分群众代表赴莱阳、寿光参观高科技农业生态示范园,以拓宽其视野,激发其创业热情。七一前夕又组织了全村20余名党员、群众代表到无棣县第一支部纪念馆、法院碣石山法庭参观学习,为其上了一场现实生动的党课。另外我们还根据大武村少数民族的传统的牛羊养殖和屠宰的实际,与乐陵市正大集团联系,带领全村养殖大户到该公司学习参观,走出了一条集中养殖,定点屠宰的路子,将传统产业做大做强。另外我们结合工作实际,发挥法院自身优势,帮助村两委班子制定了符合大武村实际的村规民约,完善了村财务管理制度、村民议事会制度等。把大武村入村的主街道建设成为法律、科普宣传一条街。 通过几个月的努力,彻底改变了大武村过去脏乱差的形象,现在的大武村“五化”(硬化、绿化、净化、亮化、美化)任务基本完成,过去五营村留给人们的路难走、味难闻、牛羊粪遍地的形象得到彻底的改变。长效监管机制初步建立,农村生活环境道道大幅度的提高。良好的生活环境也带来了全村600多村民思想境界和生活习惯的改变。 通过这些工作,也树立了我们党在基层组织的权威和我们政法系统的良好形象 |
五营中村 |
五营中村是无棣县最大的回民村落,现有450户,1600人。“素质提升年”活动开展以来,县政法委“第一书记”和村两委班子共同研究制定了五营中村集体经济发展规划,确定了以生态文明创建与社会治安稳定为基础,以打造生态和谐富裕文明村居为目标,突出村集体经济发展,增强村庄建设的活力和动力。目前,生态宜居、村风文明、生活富裕、集体经济收入渠道多样的少数民族村居已经形成。 |
于家村 |
于家村位于东至德惠新河西至耕地南至信家北至侯家人口436人,耕地面积960亩,村庄特色棉花种植,2008年投资1.8万元建电管站,2010年投资0.48万元修排水沟 |
杨中流村 |
杨中流村位于德惠新河东、五营桥南,人口数1060人,耕地面积1050亩,党员27人,村集体经济发展思路车泊路两侧征地,招商引资,计划落户企业。 |
西邓村 |
西邓村位于车王镇南部,东临车泊路,北临车王镇政府。总人口数1040人,耕地面积1320亩,棉花种植为主,实施劳务输出,。2008年被车王镇党委、政府授予综合治理先进村2009年被车王镇党委、政府授予林业生产先进单位,2010年授予乡镇小城镇建设模范单位。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