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厢村位于层台镇西北面,距层台二公里处,与向阳村、层台村、光辉村、五一村相连。总面积4.7平方公里,有7个村民组,总人口3079人,共651户,其中男1471人,女1602人,耕地面积1662亩,其中地1311亩,田351亩。有教学点一个,学校面积15亩,教学面积900平方米。有教师11人,其中本科2人,专科6人,中专3人。本村有卫生室2个,卫生员2人,村办公楼1所,村干部5人,老年公园1所,面积5亩。有公共财产鱼塘1个,总面积8亩。
地貌特征:本村地质有冷沙,大土、油砂。适应各种农作物的种植生产, 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洋芋和其他杂粮生产。西有杨家大山,适合放牧养殖,东有北山,山后面是国有林万亩林场。山青水秀,是旅游开发的好地方。官厢村群山环绕,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杂居村。西有层台四大景致西山佛现,东有北址猿猴典故。九寨苗民的采花场,有清朝古城官厢城,悠久的历史记载和风土民情渲染。古代历史人物,有石窝反清领袖陶开新,异人郭三豹、宋参谋、官厢村刘附榜等历史人物,他们的事迹传诵至今,石窝少数民族有古老的历史,有着悠久的民族文化传统,古老的刺绣、蜡染、纺织、芦笙、情歌等风土民情。现在勤劳的官厢各族儿女在努力建设自己的家园。他们无论外市打工,还是留守家乡,都在努力奋斗,不断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改变家乡的面貌。
管乡村人民一定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随着科学发展的不断推进,对官厢古城的重建,道路的畅通,会给官厢村人民带来好运,奔向小康,过上幸福的生活。
官厢村古城遗址
层台镇官厢村古城遗址位于毕节城东北35公里。层台原为山峦野箐,陡坡千百磴,因之得名层台。自明代建置卫治以来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据清乾隆《毕节县志》载:“层台站城明洪武十三年(1380)建,周围六百丈,女墙一千二百余跺,二十七年(1394)废卫置赤水前千户所,隶贵州都司。明万历六年(1578)兵备副使黄镆继建官厢城,平田安民居之。”明末奢崇明反,官厢城毁于兵燹。明末诗人杨慎被谪云南路过层台,即景生情题诗云:“陡坡千百磴,破店两三家。湿灶薪五焰,硗田饭有砂。瘦兵宵注血,猛虎昼磨牙。行路难如此,羁愁一倍加”。真实地反映了层台当时的历史状况和风土民情,诗人感慨之情溢于言辞。清康熙时改卫设县,赤水卫附毕节卫置毕节县,乾隆时层台设讯,同治时层台置为站,属县之长乐里。
层台古城原设有东、南、西、北四个城门,城内有衙门、钱庄、盐局、布店、铁铺、米店等机构或商号,住有居民800余户,市场繁荣,但是,经过战争的洗礼,原城内布局荡然无存,城门及垛口皆已圮毁。仅有原官屋基、衙门照壁上的12个浮雕小石狮及部分古城垣残段尚存。尤以东门一带城墙保存较好。
古城石墙残段约厚1.5米,高3至6米不等,毕节县人民政府于1988年将其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人口总数:3079人 农业人口:3068人 非农业人口:11人
--行政区面积:4.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662.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 发展口号:
--所辖村:石窝,上下关乡,官厢城,关口,豆腐沟,薛家坪 生产总值:120.0 万元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520502123 | 551700 | -- | 查看 官厢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层台村 |
层台村位于层台镇政府所在地,距市中心37公里,年平均气温约15℃,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层台村辖19个村民组,1197户,4925人,辖区面积6.3平方公里。有中小学各一所:即层台中心校、层台中学。在校学生共2833人。 --人口总数:4925人 农业人口:4316人 非农业人口:609人 --行政区面积:6.29933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6357.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 发展口号: --所辖村:旧城组,黑坡组,大大庆沟组,上街组等 生产总值:1135.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下街蚕桑基地 名特产品:手工蚕丝被 办公所在地:村公所 |
东沟村 |
东沟村位于层台镇南部,距政府所在地2公里,有人口2515人 ,502户;全部属于农业人口,汉族,辖9个村民组,总面积3.5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1435亩,主要以种养殖业为主,有优质桑园240亩。交通便利。 --人口总数:2515人 农业人口:2515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3.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435.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35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以养殖业为主 名特产品:蚕桑 办公所在地:东沟村 |
青春村 |
青春村,占地面积为9.1平方公里,全村分为4个村民组,共有260户人。总人口数为1329人,主要经济产业为农业,以种植玉米、水稻、洋芋为主。 --人口总数:1329人 农业人口:1217人 非农业人口:112人 --行政区面积:9.1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302.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 发展口号: --所辖村:4个村民组 生产总值:295.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洋芋,玉米,水稻 名特产品:洋芋 办公所在地:青春村村公所 |
红岩村 |
红岩村由9个村民小组组成,辖区面积4.72平方公里,距层台镇约5公里。现有212户1221人,共有劳动力485人,其中外出287人,约占36%。村内共有120户低保户,2户五保户。全村参加农村大病医疗保险的有201户,约占80.9%。农医保参保率在全镇位于中下水平。 红岩村利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新阶段扶贫开发这两大机制,针对存在的不足,以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以“富、乐、学、美”四在农家为载体,理清发展思路。农业生产实现稳产提质,加强村寨道路硬化绿化净化建设,做到水电设施完善,住房及村容村貌美化,厕所、圈舍规范,村规民约切实有效施行;村务管理民主;计生、卫生、技术、社会医疗保障服务到位;村民收入、村民素质、自治管理水平、乡风文明程度得到提高。 --人口总数:1294人 农业人口:1294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4.9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5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 发展口号: --所辖村:9个村民组 生产总值:287.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洋芋,玉米,蚕桑种植 名特产品:蚕桑 办公所在地:层台镇红岩村公所 |
光辉村 |
光辉村位于层台镇集镇西南部,交通相对落后,全村占地面积5.0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04.7余亩,其中地660.7亩、田140亩,6个村民组,436户,2056人。该村拥有丰富的煤、铁等矿产资源,全村土壤以沙土为主,灌木林覆盖率达60%,比较适合畜牧业的发展及猕猴桃的生长,属层台镇一类贫困村之一,村没有任何经济收入。长运煤矿座落于此,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发展前景。近年来,该村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村两委一班人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扎实工作,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协调发展。 --人口总数:2056人 农业人口:2008人 非农业人口:48人 --行政区面积:5.04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804.7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 发展口号:打造产业基地 --所辖村:羊圈沟,子房沟 生产总值:46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黑山羊养殖基地,猕猴桃种植基地 名特产品:猕猴桃 办公所在地:光辉村 --自然条件: 资源:煤炭,硫磺 |
向阳村 |
向阳村有12个村民组,总人口3419人,696户人家,占地面积4.2平方千米,农产品主要有玉米,大豆,稻谷。经济来源主要有大棚蔬菜,蚕桑。 --人口总数:3419人 农业人口:3026人 非农业人口:393人 --行政区面积:4.2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6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12个村民组 生产总值:329.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洋芋,玉米,水稻 名特产品:水稻 办公所在地:村公所 |
官厢村 |
官厢村位于层台镇西北面,距层台二公里处,与向阳村、层台村、光辉村、五一村相连。总面积4.7平方公里,有7个村民组,总人口3079人,共651户,其中男1471人,女1602人,耕地面积1662亩,其中地1311亩,田351亩。有教学点一个,学校面积15亩,教学面积900平方米。有教师11人,其中本科2人,专科6人,中专3人。本村有卫生室2个,卫生员2人,村办公楼1所,村干部5人,老年公园1所,面积5亩。有公共财产鱼塘1个,总面积8亩。 地貌特征:本村地质有冷沙,大土、油砂。适应各种农作物的种植生产, 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洋芋和其他杂粮生产。西有杨家大山,适合放牧养殖,东有北山,山后面是国有林万亩林场。山青水秀,是旅游开发的好地方。官厢村群山环绕,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杂居村。西有层台四大景致西山佛现,东有北址猿猴典故。九寨苗民的采花场,有清朝古城官厢城,悠久的历史记载和风土民情渲染。古代历史人物,有石窝反清领袖陶开新,异人郭三豹、宋参谋、官厢村刘附榜等历史人物,他们的事迹传诵至今,石窝少数民族有古老的历史,有着悠久的民族文化传统,古老的刺绣、蜡染、纺织、芦笙、情歌等风土民情。现在勤劳的官厢各族儿女在努力建设自己的家园。他们无论外市打工,还是留守家乡,都在努力奋斗,不断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改变家乡的面貌。 管乡村人民一定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随着科学发展的不断推进,对官厢古城的重建,道路的畅通,会给官厢村人民带来好运,奔向小康,过上幸福的生活。 官厢村古城遗址 层台镇官厢村古城遗址位于毕节城东北35公里。层台原为山峦野箐,陡坡千百磴,因之得名层台。自明代建置卫治以来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据清乾隆《毕节县志》载:“层台站城明洪武十三年(1380)建,周围六百丈,女墙一千二百余跺,二十七年(1394)废卫置赤水前千户所,隶贵州都司。明万历六年(1578)兵备副使黄镆继建官厢城,平田安民居之。”明末奢崇明反,官厢城毁于兵燹。明末诗人杨慎被谪云南路过层台,即景生情题诗云:“陡坡千百磴,破店两三家。湿灶薪五焰,硗田饭有砂。瘦兵宵注血,猛虎昼磨牙。行路难如此,羁愁一倍加”。真实地反映了层台当时的历史状况和风土民情,诗人感慨之情溢于言辞。清康熙时改卫设县,赤水卫附毕节卫置毕节县,乾隆时层台设讯,同治时层台置为站,属县之长乐里。 层台古城原设有东、南、西、北四个城门,城内有衙门、钱庄、盐局、布店、铁铺、米店等机构或商号,住有居民800余户,市场繁荣,但是,经过战争的洗礼,原城内布局荡然无存,城门及垛口皆已圮毁。仅有原官屋基、衙门照壁上的12个浮雕小石狮及部分古城垣残段尚存。尤以东门一带城墙保存较好。 古城石墙残段约厚1.5米,高3至6米不等,毕节县人民政府于1988年将其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人口总数:3079人 农业人口:3068人 非农业人口:11人 --行政区面积:4.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662.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 发展口号: --所辖村:石窝,上下关乡,官厢城,关口,豆腐沟,薛家坪 生产总值:120.0 万元 |
五里桥村 |
五里桥村位于层台镇西北部,全村共有村干部4名,其中支部书记1名,村委会主任1名,村民委员会副主任2名,支委委员3名,全村共23个村民小组,660户,3370人,其中苗族124户,784人,60周岁以上643人,其中女364人,18周岁以下2621人,全村共有党员53人,其中苗族党员9人,女党员7人,全村共有耕地面积1248亩。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161户,260人,其中五保孤儿28户39人。 --人口总数:3370人 农业人口:3162人 非农业人口:196人 --行政区面积:9.8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248.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23个村民组 生产总值:16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玉米,稻谷 名特产品:玉米,稻谷 办公所在地:五里桥村公所 |
幸福村 |
幸福村位于层台镇西北方,距层台镇政府所在地15公里,全村总面积8.8平方千米,所辖19个村民组,2253人,其中少数民族410人,村完小1所,公办教师5名,代课教师2名,学生210人,属层台镇最边远一类贫困村。 --人口总数:2253人 农业人口:2216人 非农业人口:37人 --行政区面积:8.8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32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 发展口号: --所辖村:19个村民组 生产总值:13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洋芋,玉米,水稻 名特产品:无公害水稻 办公所在地:幸福村村公所 |
付家沟村 |
付家沟村位于层台镇西北部,距镇政府8公里,全村人口总数1151人,辖十个村民组,党员26人,行政面积为5.4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1450亩,荒山5000亩。主要由汉族、苗族、两个民族组成。主要经济产业为农业,林业。以种植玉米、水稻、洋芋为主,是全国优质大米基地之一。 --人口总数:1151人 农业人口:1101人 非农业人口:50人 --行政区面积:5.4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45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 发展口号:打造无公害优质大米品牌,积极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所辖村:上坝,山背后,付家沟,孔家寨,关门山,陆家寨,贾家寨等 生产总值:256.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林业,农业 名特产品:无公害优质大米 办公所在地:村公所 |
牛场村 |
层台镇牛场村,全村人口总数1797人,其中农业人口为1750人,非农业人口47人。全村行政面积为4.8平方千米。主要由汉族、苗族、彝族三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占全村人口总数的98.5%,苗族和彝族人口占全村人口总数的1.5%。主要经济产业为农业,林业。以种植玉米、水稻、洋芋为主。自去年引入优秀蘑芋种植。处于牛场村委东面的牛场河是本地的避暑之处,其特色美食为产自牛场河的无鳞鱼。 --人口总数:1787人 农业人口:1740人 非农业人口:47人 --行政区面积:1.67066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972.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彝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庆何,林田,牛场 ,营上 生产总值:27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林业 名特产品:玉社,水稻,马铃薯 办公所在地:层台镇牛场村牛场组 |
斯栗村 |
斯栗村位于层台镇西北部,全村人口总数2090人,行政面积为4.5平方千米。本村主要由汉族、苗族、两个民族组成。主要经济产业为农业。以种植玉米、水稻、洋芋为主。 --人口总数:2090人 农业人口:1890人 非农业人口:200人 --行政区面积:4.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36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 发展口号: --所辖村:摆老洼等 生产总值:785.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洋芋,玉米,水稻 名特产品:水稻 办公所在地:斯栗村村公所 |
玉龙村 |
玉龙村有九个村民组,共有553户,人口数有2616人,田面积1274亩,土地面积2547亩 玉龙村有两座山坡用来种植板栗,树木生长形势好,放眼望去,绿绿的一片,感觉风景真美。待到板栗结果成熟时,农民们丰收的景象更是让人眉开眼笑,板栗的香甜味更吸引人。欢迎各位到时去我村品尝美味的板栗。 走进玉龙村,你会感受到村民们的热情好客,他们会用家乡的土特产品款待客人。和蔼可亲地和你拉家常。欢迎大家到玉龙村做客。 --人口总数:2616人 农业人口:2403人 非农业人口:213人 --行政区面积:4.4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547.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 发展口号: --所辖村:9个村民组 生产总值:125.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洋芋,玉米,水稻 名特产品:洋芋 办公所在地:玉龙村村公所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