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佘家镇西4公里处小米河岸,王家仓村原名“崔家仓”,崔姓绝后,王姓继承崔姓基业,清光绪年间改今名。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71623108 | 256600 | 0543 | 查看 王家仓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程家庄村 |
位于镇政府东2.5公里处,青坡沟北镇江河南,程姓从洪洞县迁此建村,立村张虎店之南,以姓氏取村名为程家庄。因忌讳张虎店“罗”、“马”与程姓谐音“骡马刨城”,程家庄村西迁0.5公里,名称依旧。 |
杨家窑村 |
位于佘家镇西2.5公里处镇江河北侧,初名杨家仓,后因村民立窑烧罐子,改以事业取村民杨家窑。 |
阚家仓村 |
位于佘家镇西2公里处,阚姓从京师永平府迁安县迁此,立村古运粮河旁粮仓附近,以古迹冠以姓氏去村名。 |
郭家仓村 |
佘家镇西2公里处镇江河北侧,张、郭两姓由洪洞县迁此立村,立村古运粮河旁粮仓附近,因郭姓人多,以古迹冠以郭姓取村名。 |
通官庄村 |
位于佘家镇南2公里处,传说通官庄村有一老户名乔通,放过响马,后灭户。清初,陈、毕、张、王四姓从直隶河间府献县迁此立村,去村名小官庄,后村址扩大,改用响马乔通的通字取村名。 |
郭官庄村 |
位于佘家镇东南4公里处,郭姓从济南府齐河县大郭家迁此立村,以姓氏取村名。 |
王官庄村 |
位于佘家镇东南4公里处,马姓从直隶河间府迁此立村,以姓氏去村名马家庄。后王、刘等姓相继迁入,因王姓较多,又临近郭官庄,相关改村名。 |
后道口村 |
门姓从寿光县草桥村迁此立村,取吉祥村名为太平村,后以村中有一大道口,以地形冠以姓氏改村名。 |
前道口村 |
位于佘家镇西1.5公里处,门姓从寿光县草桥村迁来立村,取吉祥村名为太平村。后以村中有一大道口,以地形冠以姓氏改村名。村民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有冬枣等。 |
东道口村 |
位于佘家镇西1.5公里处,镇江河北侧,门姓从寿光县草桥村迁此立村,取吉祥村名为太平村。后以村中有一大道口,以地形冠以姓氏改村名。村民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 |
西李村 |
位于佘家镇西北0.5公里处,镇江河北侧,李姓兄弟从寿光县草洼李家迁沾化县沙洼再迁此各自建村,0所建之村居西,称西李村。村民以种植小麦、玉米、花生为主,经济作物有冬枣等。 |
牛王庄东村 |
牛王庄东村位于佘家镇东部,疏港路穿村而过,东邻沾化,北接西小王乡,村民以农业、渔业为主,村集体收入一般。 |
新立村 |
在佘家镇东北5公里白杨支沟北侧,王姓从王家坟迁此立村,因建村较晚,取名新立村。村民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 |
马家仓村 |
位于佘家镇西4公里处,小米河南岸,马姓从洪洞县迁此,立村古运粮河旁粮仓附近以古迹冠以姓氏取名。 |
观音堂村 |
位于镇政府东1.5公里青坡沟北侧,王姓从洪洞县迁此建村,并建观音庙,因此取村名。村民以种植小麦、玉米、花生为主。 |
蔡家庄村 |
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1.5公里镇江河北侧,蔡姓从洪洞县迁此立村,以姓氏取村名。村民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 |
商家庄村 |
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0.5公里镇江河北侧,路姓从京师河间府迁来,暂住卧铺,称路家铺。继有董姓迁来,改称董家园。此后又有商姓迁此立村,定村名为商家庄。 |
佘家巷村 |
镇政府驻地村,佘姓由直隶河间府献县迁此建村,因靠近河道,常有渔船停靠,取名佘家港。民国二十年后,港口作用消失,改名。村民以种植小麦、玉米、花生为主,经济作物有冬枣、棉花等。 |
北王村 |
北王在镇政府驻地东北3公里处,王姓从山西迁此,立村于两庙之间,初名双庙王,后两庙倾圮,又因村址在北,故更名 |
西张虎店村 |
西张虎店位于镇政府驻地东3公里处,张、贺两姓从洪洞县迁此立村,以开店为主,去村名为张贺店,后演变为今名。村民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有棉花、冬枣等。 |
东张虎店村 |
东张虎店位于镇政府驻地东3公里处,张、贺两姓从洪洞县迁此立村,以开店为主,取名为张贺店,后演变为今名。村民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有棉花、冬枣等。 |
王家庄村 |
王家庄位于镇政府驻地东4公里处,王家庄村原名为郑家屋子,明永乐二年王姓从洪洞县迁来建村,仍用原名。后郑姓迁走,改成今名。村民以种植小麦、玉米、棉花为主,经济作物为冬枣。 |
北石家庙村 |
在镇政府驻地东3.5公里处,李、石二姓从洪洞县迁此立村当地官府在此修庙,派石姓看管,故取名石家庙,因在北部取名北石庙村。村民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有冬枣、金丝小枣等。 |
南石家庙村 |
明初建村,李、石二姓从洪洞县迁此立村,当时官府在此修庙,派石姓看管,取村名石家庙。 |
牛王庄西村 |
牛王庄西村位于佘家镇东部,村民主要以棉花种植和渔业生产为主,牛王庄西村牛王社区正在建设中。 |
东李村 |
在佘家镇西北0.5公里处,镇江河北侧,李姓兄弟二人从寿光县草洼李家迁沾化县沙洼再迁此各自立村,老大所建之村居东,名东李。村民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 |
前店磨徐村 |
张姓立村磨徐庄附近,因村前开店铺供行人食宿,以事业并相关取村名前店磨徐。旧志称店上庄。 |
西栾尔庄村 |
栾姓从京师真定府冀州强县迁此立村,以姓氏取村名。村民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 |
东栾尔庄村 |
栾姓从京师真定府冀州强县迁此立村,以姓氏取村名。村民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 |
皂户张村 |
张姓从京师顺天府周口店迁此立村,因该姓是皂粮户,以姓氏冠以“皂户”二字取村名。村民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 |
房家村 |
房姓从张虎店迁此立村,以姓氏为主。村民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 |
塔李家村 |
清初建村,李姓从利津县小街子迁此立村,立村于一座土塔附近,以姓氏冠以古迹取村名。 |
小王家村 |
王姓从沾化县王家庄村迁此立村,以姓氏取村名。村民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 |
姬家村 |
姬姓从阳信县姬家大庄迁此立村,以姓名取村名。 |
栗家村 |
栗姓从利津县西坡村迁此立村,以姓氏命名。 |
杨家村 |
杨家村位于佘家镇南部,现有人口405人,村集体无收入,村民主要以枣、棉农业生产为主。 |
邱家村 |
邱姓从京师真定府冀州枣强县迁此立村,以姓氏取村名邱家。后因北部另有一北邱庄,邱家村对称改为南邱庄。1945年解放后北邱庄并入曾家庄,南邱庄复称邱家。 |
孙王庄村 |
孙、王二姓从直隶枣强县迁此立村,以二姓取村名。 |
刘家仓村 |
位于佘家镇西3公里处,刘姓从洪洞县迁此,立村古运粮河附近,以古迹冠以姓氏取村名。村民以种植小麦、玉米、花生为主。 |
赵家磨徐村 |
明末建村,赵姓从县境西乡花牛赵家迁此建村,立村磨徐庄之南,以姓氏相关取村名赵家磨徐,旧志称赵家庄。 |
杜家仓村 |
位于佘家镇西4公里处,杜姓从广饶县迁此,立村古运粮河旁粮仓附近,以古迹冠以姓氏取村名。 |
单家磨徐村 |
单姓从京师真定府冀州枣强县迁此立村,立村磨徐庄村附近,以姓氏缀以磨徐二字为村名。 |
邢家磨徐村 |
相传,燕王扫北时,徐姓因藏在磨盘地下而幸免于难,取纪念性村名为磨徐庄。1404年邢性从京师永平府滦州迁入,因邢性人多,更名为邢家磨徐,旧志称邢家庄。 |
西北邓王庄村 |
位于原邓王乡政府驻地无棣镇东18公里,邓、王二姓从洪洞县迁此立村,以二姓取村名。村民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有花生、冬枣等。 |
东北邓王庄村 |
位于原邓王乡政府驻地无棣镇东18公里,1404年建村,邓王二姓从洪洞县迁此立村,以二姓取村名。村民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为冬枣等。 |
南邓王庄村 |
邓、王两姓从洪洞县迁此立村,以二姓取村名。统称邓王庄,因位于南部而命名南邓王村。 |
后张家仓村 |
位于佘家镇西6公里处,张姓从京师河间府献县迁此立村,因附近系古代运粮河旁粮仓,以古迹为村名,称张家仓,明万历年间前张家仓立村后,改村对称改村名。 |
前张家仓村 |
位于佘家镇西5公里处,张姓从张家仓分出一支,于村前另立新村,取方位村名为前张家仓,清初罗姓在前张家仓之东建罗家仓,后并入前张家仓村。 |
曾家庄村 |
位于佘家镇东北4公里处,曾姓从阳新县翟王庄迁此立村,以姓氏取村名。附近有北邱庄,1945年解放后并入。 |
卢家仓村 |
位于佘家镇西5公里处,卢姓从洪洞县卢家岗迁此立村,立村于古运粮河旁粮仓附近,以古迹取村名。 |
王家仓村 |
位于佘家镇西4公里处小米河岸,王家仓村原名“崔家仓”,崔姓绝后,王姓继承崔姓基业,清光绪年间改今名。 |
太平庄村 |
太平庄村原为两个自然村,以沟为界,沟南为沾化县之飞地太平庄,沟北为无棣县的庞家村。1946年太平庄划属无棣县,庞家村随之并入。村民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 |
武家庄村 |
明末建村,武姓从大山店迁此立村,以姓氏取村名。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