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朗沟村位于千溪乡政府西南部,属于一类贫困村,距乡政府所在地6公里,海拔1600—2000米,面积12平方公里,境内山多地少,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境内矿产资源主要有煤,乡村从业人员1454人,外出劳动力240人,千朗沟村无村级集体经济积累,无村卫生室,全村饮水困难,产业结构单一,种植业以玉米、荞子、洋芋为主,畜牧业以养猪、养牛为主。
其中10组和11组是苗族聚居村寨,经济文化最为落后,村寨布局不合理,卫生状况极差,人民生活贫困,居住环境恶劣。
全村辖12个村民组558户2486人,少数民族2001人,占总人口的88.5%;彝苗白混居;耕地面积2002亩,1196元以下贫困人口244户766人,农村低保人口631人,现有劳动力1454人,其中高中以上文化12人,初中以上文化766人,外出务工 240人,占劳动力总数的16.5%;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人均占有粮食292公斤,人均纯收入1810元。
全村耕地面积2002亩,其中水田173亩,旱地1975亩,属喀斯特岩溶地貌,紫色砂页土,25度以上坡耕地1108亩,石漠化面积230亩,水打砂压面积250亩,林地6180亩,草山草坡面积9360亩,粮食产量低,2009年粮食总产量421吨,人均占有粮食290公斤,种植业以种植玉米、洋芋、荞子为主,畜牧业以养猪、养牛为主,有一个私营煤矿企业。
全村基本上实现公路供电和移动电话“三通”, 但由于地理形式的特殊性,主路几乎没有进自然村寨。农业基础设施脆弱,人畜饮水管理不规范,属半缺水状态。
--人口总数:2486人 农业人口:2452人 非农业人口:34人
--行政区面积:11.994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002.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苗族,白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12个组 生产总值:533.8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养殖 名特产品:优质板粟 办公所在地:千溪乡千朗沟村6组
--自然条件: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资源:经果林种植、煤炭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520502200 | 551700 | -- | 查看 千朗沟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兴荣村 |
兴荣村位于千溪乡政府所在地,距毕节市区22公里,交通方便,毕节至阴底公路横贯全村。兴荣村属喀斯特岩溶地貌,以紫色砂页土为主。海拔1500——2000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水资源丰富,年均降雨量为950毫米左右,日照量200天左右,无霜期220天左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兴荣村境内矿产资源主要有煤,是一类贫困村。全村总面积14平方公里,辖20个村民组1508户5482人,农业人口5106人,少数民族人口2115人,占总人口的39.43%;全村耕地面积3844亩属喀斯特岩溶地貌,多为紫色砂页土,25度以上的坡耕地2140亩,占耕地面积的55.67%;林地面积5229亩,草地面积12180亩,石漠化和水打砂压面积840亩。种植业以种植玉米、洋芋、荞子为主,畜牧业以养猪、养牛为主,没有工矿企业。全村基本上实现公路、供电和移动电话“三通”,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有2个组不通公路,人畜饮水管理不规范,属半缺水状态。 --人口总数:5482人 农业人口:5136人 非农业人口:346人 --行政区面积:13.9933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844.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白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20个组 生产总值:1328.5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养殖 名特产品:优质板粟,中药材 办公所在地:千溪乡兴荣村12组 --自然条件: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资源:经果林种植、煤炭 |
法朗村 |
法朗村位于千溪乡西南部,由原大屯村与法朗村合并而成,距乡政府所在地8公里,千溪至阴底镶边泥结碎石路经过该村,海拔1450—1800米,境内煤炭储量丰富,是国家级一类贫困村。地势偏僻,交通落后,人畜饮水不规范,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村寨布局不合理。国土面积13平方公里,辖22个村民组,2010年末总人口1068户4369人,少数民族人口1563人。耕地6440.6亩,建设用地527.6亩,望天田888.1亩,旱地5552.5亩,林地7752.9亩,有林地173.1亩,灌木林地7576.7亩,农田水利用地97.6亩,公路用地41.5亩,居民点工矿486.1亩,农村居民点458.4亩,荒草地168.2亩,有灌溉设施土地0亩,沼泽地60亩,坑塘水面0.6亩,裸岩石砾地802.3亩,疏林地1.5亩,特殊用地15.8亩。 贫困人口279户714人,境内山多地少,农业经济结构单一,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为1100—1300毫米,日照量200天左右,无霜期220天左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适龄儿童入学率99.79%,合作医疗参保率为50%,外出务工504人,有卫生室1个。法朗村的主要经济来源靠种植业、养殖业和劳务输出为主,种植业以种植玉米、洋芋、荞子为主,畜牧业以养猪、养牛为主。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65.5万元(其中畜牧业收入37万元,种植业收入47.04万元,其它收入81.4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22元,人均占有粮食492公斤。畜牧业收入37万元,大牲畜存栏357头匹(其中:牛存栏138头,马存栏219匹),大牲畜出栏35头;猪存栏649头,出栏335头;羊存栏85只,禽存栏2350只)。已种植板栗3000多亩,蔬菜400亩,中药材1210亩。 --人口总数:4369人 农业人口:4315人 非农业人口:54人 --行政区面积:12.9934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6440.6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苗族,白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22个组 生产总值:971.1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养殖 名特产品:优质板粟 办公所在地:千溪乡法朗村下坝组 --自然条件: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资源:经果林种植、养殖 |
千朗沟村 |
千朗沟村位于千溪乡政府西南部,属于一类贫困村,距乡政府所在地6公里,海拔1600—2000米,面积12平方公里,境内山多地少,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境内矿产资源主要有煤,乡村从业人员1454人,外出劳动力240人,千朗沟村无村级集体经济积累,无村卫生室,全村饮水困难,产业结构单一,种植业以玉米、荞子、洋芋为主,畜牧业以养猪、养牛为主。 其中10组和11组是苗族聚居村寨,经济文化最为落后,村寨布局不合理,卫生状况极差,人民生活贫困,居住环境恶劣。 全村辖12个村民组558户2486人,少数民族2001人,占总人口的88.5%;彝苗白混居;耕地面积2002亩,1196元以下贫困人口244户766人,农村低保人口631人,现有劳动力1454人,其中高中以上文化12人,初中以上文化766人,外出务工 240人,占劳动力总数的16.5%;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人均占有粮食292公斤,人均纯收入1810元。 全村耕地面积2002亩,其中水田173亩,旱地1975亩,属喀斯特岩溶地貌,紫色砂页土,25度以上坡耕地1108亩,石漠化面积230亩,水打砂压面积250亩,林地6180亩,草山草坡面积9360亩,粮食产量低,2009年粮食总产量421吨,人均占有粮食290公斤,种植业以种植玉米、洋芋、荞子为主,畜牧业以养猪、养牛为主,有一个私营煤矿企业。 全村基本上实现公路供电和移动电话“三通”, 但由于地理形式的特殊性,主路几乎没有进自然村寨。农业基础设施脆弱,人畜饮水管理不规范,属半缺水状态。 --人口总数:2486人 农业人口:2452人 非农业人口:34人 --行政区面积:11.994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002.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苗族,白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12个组 生产总值:533.8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养殖 名特产品:优质板粟 办公所在地:千溪乡千朗沟村6组 --自然条件: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资源:经果林种植、煤炭 |
沙垮村 |
沙垮村原为毕节县朱昌区沙垮乡,1992年建并撤后并入千溪乡,成立沙垮村。沙垮村位于千溪乡东部,国土面积12平方公里。与朱昌镇毗邻,距离乡政府约6.5公里,全村共14个村民组,2010年末总人口702户2618人。全村耕地面积2639亩,其中田269亩,旱地2370亩;属喀斯特岩溶地貌,紫色砂页土和粘性土,林地面积6000亩。2010年村民人均收1580元,人均占有粮食350公斤。 沙垮村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无霜期达280天以上。这里的森林覆盖率高达70%左右,空气清鲜,环境优美,是休闲度假的小山村。 沙垮村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等,山里有野生的天麻、金银花、续断、半夏等几十种中药材。2011年,在上级部门的帮扶下,全乡发展各类中药材种植750余亩,将规划发展成中药材之村。 --人口总数:2618人 农业人口:2596人 非农业人口:22人 --行政区面积:10.9946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639.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 发展口号: --所辖村:14 生产总值:554.3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养殖 名特产品:中药材 办公所在地:千溪乡沙垮村龙门组 --自然条件: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资源:经果林种植、中药材种植、养殖 |
中屯村 |
中屯村位于千溪乡东北部,由原猫猫村、中屯村、瓦厂村合并而成,距乡政府所在地6公里,草堤至千溪柏油公路经过该村,海拔1500米左右。 国土面积9.8平方公里,辖24个村民组,2010年末总人口1578户6068人。农用地12177.3亩,其它农用地909亩,耕地6968.5亩,建设用地430.5亩,田坎816.3亩,望天田1378亩,旱地5590.5亩,林地4299.8亩,有林地295.3亩,灌木林地2511亩,农田水利用地45.8亩,公路用地40.5亩,居民点工矿390亩,农村居民点347.4亩,荒草地212.1亩,有灌溉设施土地0亩,沼泽地0亩,坑塘水面0亩,裸岩石砾地253.1亩,疏林地8.1亩,特殊用地41.2亩,未利用地465.2亩。贫困人口364户768人,境内山多地少,农业经济结构单一,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为1100—1300毫米,日照量200天左右,无霜期220天左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未解决人饮数3150人,未解决蓄饮数2350头/只,适龄儿童入学率99.87%,合作医疗参保率为69%,广播电视覆盖率49%,有沼气池77口,外出务工761人,年外出务工总收入267万元,有卫生室1个。主要经济来源靠种植业、养殖业和劳务输出为主,种植业以种植玉米、洋芋为主,畜牧业以养猪、养牛为主。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910元,人均占有粮食505公斤,人均基本农田0.12亩。2011年已种植板栗3000多亩,中药材770亩。 --人口总数:6068人 农业人口:6012人 非农业人口:56人 --行政区面积:9.79533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2177.3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 发展口号: --所辖村:24个组 生产总值:1463.4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养殖 名特产品:草莓 办公所在地:千溪乡中屯村4组 --自然条件: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资源:经果林种植、养殖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