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沿革
平溪乡位于广元市朝天区东北角,东与两河口相邻,南与曾家镇相连,北与中子镇接壤,西与小安乡毗邻,面积47.43平方公里,辖5个行政村,38个村民小组,1361户,5434人,属曾家高寒山区。
平溪乡原名平溪寺,有观音庙一座,人们进香拜佛保平安,由此而得名平溪寺。1951年之前(1933年10月建立苏维埃),1951年后建立平溪乡人民公社,1984年成立平溪乡人民政府(由人民公社改为人民政府),1992年10月建制合并曾家乡建镇,1995年10月新建平溪乡至今。
二、自然地理
属高寒山区。地处大巴山南段,山体多为梁状,坡度平缓,谷地宽阔,沟壑纵横,地形复杂,一般海拔1200米,最高点为金龙村罗家梁海拔1500米。耕地大多分布于溪沟两岸和半坡上,全属旱地。温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2摄氏度,年降雨量1000MM左右,无霜期180余天,降水主要发生在夏秋。植被良好,多桦山松、油松、杂灌树木、青杠树、核桃、苹果、杜仲、辛乙花、生漆树等经济林木,森林覆盖率达50%以上。有旱地1800余亩,粮食作物主产玉米、大豆、土豆、杂粮,经济作物主产蔬菜、天麻、药材等,2002年粮食总产量2866吨,人平产粮542公斤。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001元,完成计划77%。
三、基础设施
有乡完小1所,村小4所,蓝球场5个,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有乡医院1所,村级卫生站4所,程控电话座机1台,闭路电视座机一台,高低压照明(加工)线路120公里,50立方米蓄水池一口,有私营汽车18辆,拖拉机14台,三轮车14辆,摩托车80辆,手机200余部,彩电、黑白电视用户占户数的80%,乡村企业(煤碳、加工)14家,小型粉碎机(家庭用)800余台。
中曾油路穿乡而过,各村、组均通公路,三村建设正在启动。
四、经济发展
1、乡政府紧紧围绕“全面提升农业的素质和效益,确保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的发展目标,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形成了以科技为导向的“一菜一牧三药四烟”的科技示范区。坚持改善品种结构,优化农业产品质量,争取省财政科技扶贫项目,实施玉一芋一菜,菜一芋一菜,科学种植模式。.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47.43平方公里 | 510812210 | 628012 | 0839 | 查看 平溪乡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朝天镇 |
一、历史沿革 朝天镇地处川陕甘三省结合部,居嘉陵江上游,扼秦蜀之咽喉,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相传唐玄宗为避“安史之乱”而奔蜀,州、县、-曾在此迎驾,俗称“朝见天子”,故名朝天。宋代建朝天镇,明清时置朝天水驿。新中国成立后,一直以行政区、乡建制。1985年撤乡建镇。1992年9月撤筹笔、小安两乡并入朝天镇。1995年12月小安恢复建制,建立了现行体制的朝天镇。 朝天镇位于朝天区腹心地,是全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朝天区第一大镇。东接宣河乡、北连大滩镇、文安乡、南邻沙河镇、西靠羊木镇、陈家乡,幅员面积114.65平方公里,辖2个居委会、17个行政村,共计131个村民小组,总户数8481户,总人口27757人,其中农业人口21899人,非农业人口5858人,现有农村劳动力11093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有8302人,从事第二产业的有900人,从事第三产业的有1891人。 二、自然地理 朝天镇属低中山区,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海拔495-1120米这间,年平均气温15.9度,年降雨量1007毫米,日照1352.1小时,无霜期260天,相对湿度69%,年有效积温是1498.9度,属亚热带润湿季风气候。适宜种植玉米、水稻、小麦、红苕、洋芋、大豆以及其它小杂粮、蔬菜等农作物,水果发展也较为适宜。 三、基础设施建设 朝天镇近几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大打基础设施建设攻坚战,通过几年努力,全镇完成农业工程改土1300余亩,建成了旱涝保收良田,修建小二型水库1座,山坪塘20余口,微水池共计1500余口,年蓄水能力达100万方,基本保证灌溉用水,完善改厕改圈150余户,新建沼气池200余口,大大改善了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新修村组公路8条,达40余公里,修建了三滩村、烟灯村汽渡码头,完成了全镇100%的村通公路、90%以上的组通公路,同时改建了大羊路、陈朝路、朝天路的建设,达到了标美路。启动了朝天镇南端出口建设,这些都将对改变朝天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打下坚实基础。. |
大滩镇 |
一、基本情况 大滩镇位于朝天区北部,东与马家坝、文安乡交界,南与朝天镇、陈家乡毗连,西与柏杨乡交界,北与陕西省宁强县接壤。幅员面积86.75平方公里,辖17个村民委员会,109个村民小组,1个居民委员会,3个居民小组,3056户,12220人,其中:农业人口11425人,集镇聚居3300人。以汉族为主,有回民360人,镇政府驻地横梁子,距朝天区政府所在地14.5公里。1992年将原大滩乡和元吉镇合并为元吉镇,1994年更名为大滩镇 。 属中低山地貌。版图南北狭长,嘉陵江自陕西省进入北部,由北向南纳境内诸水,流水20公里,江水将全镇纵剖为 二,宝成复线,朝(朝天)-阳平关公路于嘉陵江两岸贯穿南北 。 沿江为海拔530-1000米的河谷、低山,低山两侧为海拔1000-13000米的低中山,最高海拔1552米,最低海拔519米,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平均气温15.5度,无霜期257天,年降雨量1100毫米,冬春河谷多大风,灾害性天气为冬春旱、夏洪、秋涝,土壤以山地黄棕壤,中山暗紫泥为主。 耕地主要分布于沿江河山腰以下的谷坡,有耕地面积13555亩,多为山坡瘠地,其中:田518亩。以农业为主,粮食作物以玉米、小麦、大豆、薯类为主,2002年粮食总产量2230吨,人均产粮195公斤,国内生产总值114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79元,财政收入85万元。 二、资源状况 镇境内植被良好。森林资源丰富。总林地333公顷,有林地2953公顷,有马尾松、华山松、柏、椿、漆树、栓、柏杨、油桐、板栗、核桃、柿、水冬瓜等树木,森林中有黄柏、杜仲、金银花、柴胡、黄姜等中药材,有狐、獾、野猪、松鼠、猫头鹰、锦鸡等多种野生动物。 有果园、药园、茶园600亩,主要农副土特产品:年产核桃30吨,木耳15吨,油桐籽50吨,蚕茧20吨,黄羊存栏500只,山羊800只,肉猪存栏6000头,土鸡20万只。 矿产资源有:大理石,石灰石,以金、铝、锌为主的多金属矿(正在开采)、白云兰玉石等。全镇有剩余劳动力0.2万个,镇内有初级中学1所,教职工230人,完小2所,16所村小,有中心医院1个(甲级),购置了先进的诊断医疗设备,全镇有初级以上职称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80人。. |
羊木镇 |
一、历史沿革 早在宋代以前,场东五里许有一山,顶平坦,突起峰峦,貌似羊鹿,故名“羊鹿坪”。山腰石壁一洞名白岩洞,传有“木枯”住此修道,又因洞居峡谷,故得名“模容洞”,由于两处自然风景优美,遂各取首字以“羊木”为地名,羊木四面山,当中淤积千亩平地,故又称“羊木坝”。 二、自然地理 羊木镇地处广元市城北39公里处的冲积-原上,属1992年新建制镇,镇域内四面环山,号称朝天区的“小江南”,东连朝天,南接河西,西累三堆镇,北临陕西省宁强县广坪镇。幅员面积96.38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108个村民小组,1个居委会,4484户,16443人。嘉陵江、宝成铁路、108国道傍镇而过,羊木柏油公路与国道 108贯通,交通、通讯方便,物产丰富,羊木镇是典型的农业山区,光照适宜,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水稻、花生、油菜等,气温最高可达36-38度,最低0度,无霜期为250天左右,年平均降雨量在1098.6MM。镇内尤以土特产品种类繁多而闻名,主要以木耳、油桐、核桃、柿子、天麻、杜仲等为主。 三、基础设施 争取国家农业基础项目工程建设投资已突破500万元,新建一座库容为105万立方米的一型东山庙水库,并完善配套工程,解决了东山庙、文笔两村灌溉问题,借助实施国家生态工程、粮自工程、以工代赈及长江中上游防护林等项目建设,全镇完成了105公里水泥硬化标准渠系配套,新塘片区坡改梯以其高标准,高质量、高规格、大规模2000亩的改土被誉为川北样板工程,火石坡村的集雨节灌工程,凝民心,全村共完成蓄水池和水窖138口,因此基本上解决了该村的旱情,农网改造已全面结束,小集镇建设步入“快车道”,已被列为省级小集镇 建设试点镇,目前小城镇格局已经形成,功能配套基本完善,尤其是独具风格的羊木综合农贸市场更给新型城镇增添了一道亮丽的色彩。 四、经济发展 羊木镇始终坚持以“绝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大力发展乡镇乡镇企业”为指导,全面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普及农业实用技术,优化农业内部结构,促进粮增产,钱增收,通过努力,蚕桑、香菇、蔬菜、畜牧业、油桐等形成了支柱产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引进投资商种植500亩美国提子实行业主开发,规模经营,转变了人们的传统观念,探索了农村土地有偿流转和就地劳务开发的新途径。. |
曾家镇 |
一、概况 曾家镇位于朝天区东部,距朝天区45公里,平均海拔1450米,年均气温12摄氏度左右,属秦巴山北部亚热带温润气候。镇辖11个村,69个村(居)民小组,2670户,9735人,幅员面积86.2平方公里。国内生产总值1409万元,财税收入8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45元,粮食产量5252吨,农民人均有粮500公斤以上,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基础设施成绩显著,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有新的起色,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新风得到普及,逐步摒弃了陈规陋习,存其精华,去其糟粕,迎新嫁娶,骑马乘轿习俗尚存。群众生活喜酸好辣,自酿自饮,浓淡自宜。表现纯朴,讲究绿色产品,野菜野果多上餐桌,食则品种繁多,尤其是曾家豆花米珍稀饭,独具风味,还有曾家土鸡、土熏腊肉、大蒜、芸豆、生漆、蕨菜、杂菌、杜仲、野生天麻等土特产享誉市内外,部分畅销全国并出口。 二、资源状况 矿产资源丰富,储藏量大又易于开采的主要有硫铁矿、煤、黑色大理石、石灰石等。辖境内不但风光奇丽,更显地之奥秘,山上千崖竟秀,地中洞府成群,以汉王洞、川洞庵、石笋坪、吊滩河等为代表的自然景观遍布全镇,还有历代的人文景点举不取举,如荣乐村四组的“唐代贵妃后裔县棺”、金蝉寺等,溶合茂密的森林资源,形成开发旅游的格局,急待合理开发。 本镇除有5000余劳动力资源外,还有各类技术人才,土专家近200人,托起了曾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梁。 三、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发展规划及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建立建立和完善,全镇的主导产业是种养业、种植业,主要是种植无公害蔬菜,现已发展5000亩,品种繁多,独具特色,大综的莲花白年产量可达8000吨,萝卜年产量达1万吨,土豆年产可达9000吨,还发展了各类精细蔬菜,品种齐全,数量可观,规划三年内形成规模。 养殖业重点以曾家土鸡为主,作为地方特色产品占据市场份额,现已培植专业组1个,养殖大户200户,年出栏10万只,规划三年发展4个土鸡养殖专业村,年出栏达到20万只,逐步形成规模。 四、交通、能源、通讯建设 交通不断改善,中荣路纵贯全境,旅游大环线已经形成,以曾家为中心的沙曾路、曾李路、曾两路地方公路网已完全建成,昔日曾家行路难,一去不复返。当今旅游度假避署忙,可谓要塞车如织。. |
中子镇 |
中子镇古称中子铺或中子驿,昔为秦蜀驿道传递文书出蜀终止之地,后取谐音“中子”。是出川入陕之咽喉,素有“天府北来第一镇,入川以后第一站”之称。1992年10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建立的新镇。位于广元市朝天区东端,东与转斗乡交界,西与宣河乡相邻,北与青林乡、文安乡相依,南与平溪乡、两河口乡接壤。镇政府所在地,东距汉中320公里、宁强40公里、宝鸡370公里,西距广元36公里,成都360公里,全镇幅员面积57.7平方公里,辖10村、56个村民小组、2812户、10577人,其中农业人口9927人;耕地面积11000亩,其中田2630亩,地8370亩。 中子属低中山区,南北边缘高峰耸立,海拔500-1600米,亚州模式水保工程、德援项目、长防工程、飞播林等项目的先后实施,改善了生态环境,植被良好。境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经贸繁荣,是川陕甘边境重要物质商品集散地。发源于陕西省宁强县巴山龙洞滩的潜溪河穿境自西向东流入嘉陵江。 1994年8月,被广元市列为首批市级小城镇建设试点镇,1994年10月被朝天区列为全区三个工业小区重点镇。中子镇党委、政府在上级各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党委、政府一班人,思想解放,团结务实,勤政为民,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地理优势,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大提高,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实现2160万元,粮食产量达2737吨;人均占有粮食276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907元。 ──交通发达,通讯设施齐备,国道108线川北高等级公路纵贯境内,中曾公路,中青公路县道交汇于此,镇村公路四通八达,形成交通网络,每日从西安、宁强、李家、曾家、麻柳、两河、马家、青林、转斗开往广元的大小客车达30班交,都途经中子场镇。中子站直开广元、朝天小客车、摩的共40余班次,极大的方便了广大客商,投资155万元的邮电大楼,5000门程控电话可直接拨国内外,使天涯近在咫尺,现129台BP机已全面开通,126、127台BP机、手机即将开通。 ──矿产资源丰富,能源充足,经川西北地质大队探明测试:分布我镇印坪村境内的黑墨玉大理石:“黑如墨,硬如铁,亮如镜,声如钟”,储量大,易开采。石灰石储量更为丰富,达1.2亿立方米,主要分布于高车村、中合村,经国家有关部门鉴定,达国际二级。. |
沙河镇 |
一、历史沿革 在古代,沙河是中原进入巴蜀的必经之地,境内至今还保留着秦蜀古栈道、飞仙关遗址。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收复中原”,长期征战于此;唐安史之乱,唐玄宗李隆基匆匆赴四川避难,巴蜀-到此迎驾朝拜天子而得名朝天。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朝天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了加快发展,在1989年经国务院批准,原广元县北五区从广元县分离出来,建立县级行政区—朝天区,作为广元的县级郊区来发展。随后,沙河于1992年撤乡设置镇的建制,现为河片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商0贸中心,并力争作为广元市的卫星城来发展。 二、自然地理 沙河镇位于四川省北部、嘉陵江上游,地处朝天区西南部,南面与广元市中区工农镇接壤,北与朝天区朝天镇相邻,108国道和宝成复线纵贯全境,沙曾公路横贯东西,交通十分便利,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沙河镇辖9个村民委员会,51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951户,总人口8248人,其中农业人口7663人,幅员面积60.8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575亩,水田653亩,属于典型的高山区、深山区,境内最高海拔1300米,最低海拔487米,年平均气温16.1度,年平均降雨量1210毫米,光照充足,立体气候明显,四季分明,适合发展立体农业。粮食作物以玉米、水稻、小麦为主,2002年粮食总产量1576号,人均占有粮食205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102元。 三、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全镇已形成了村村通公路、组组互连的交通网络。其中:白虎公路、金望环线公路等共30余 公里 已达到“山重四级”标准,有力的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二是狠抓场 镇建设。硬化场镇街道1000米,场镇建筑面积达8000平方米,并完成街道 绿化和光亮工程。建大型沉井一口,彻底解决了场 镇人畜饮水难题,光缆程控电话、移动通讯、电视、宽带信息网均已开通。 四、经济发展 镇党委、镇政府不断完善产业发展思路,找到了条例镇情的产业发展好路子。一是加强核桃管理,效果十分明显,使今年全镇总产量达402吨,创产值250余万元,人均核桃收入300多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核桃收入占近30%。二是狠抓种草养畜,种植优质牧草2000亩,饲养生猪达8000余头,引进种养500只、种兔800只,改建猪、兔、羊圈200多户,建成养猪专业组3个,养兔专业村1个,黄羊专业组2个。. |
转斗镇 |
一、历史沿革 广元市朝天区转斗乡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禅村仙道记载: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唐明皇避安史之乱入蜀,出七盘关后,经转斗铺,天空出现斗转星移奇观,象征前程似锦乃吉祥兆,转斗之意由此而来,故名转斗铺。 二、自然地理 转斗乡地处川陕交界处,是沿国道108线出陕入川第一乡,北与青林乡交界,东与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黄坝乡接壤,南连平溪乡、两河口乡、西与中子镇相依。地势起伏较大,东高西低,南北高山,中间河流,大体象一船形,一年四季气候分明,春暖、夏热、秋凉、冬寒,年平均气温15度,降雨量1000-1200毫米之间,海拔700-1606米之间,全乡辖6村41组1757户、6379人,幅员面积为46.09平方公里。 三、基础设施建设 1、交通:新旧108线横贯境内,转马公路途经两村五组,全乡100%的村、组通公路,交通十分便利。 2、资源:主要有煤、铁、石灰石、大理石,储量不明。 3、广电宽带网建设:已架设光纤线路7.6公里,从根本上解决了群众收视难的问题。程控电话已扩至1000门,其中4村8组已通电话,移动通讯的开通也日可待。 四、经济发展 全乡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了“长抓干果、短抓桑,当年增收猪、兔、羊,畜牧产业挑大梁”的发展思路和总体目标。结合退耕还林,大力发展干果产业,蚕桑产业和畜牧业。目前全乡干果总数达12万株,栽桑100万株,养毛兔1000余只,黄羊存栏780只,年内出栏生猪5000余头,到2003年底干果总产量达13万株,人均20株,栽桑300万株,养兔12000只,黄羊存栏500只。特色产品:木耳、核桃、花生、柿饼等。 2002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7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00元,粮食总产量1578吨。. |
东溪河镇 |
东溪河乡位于朝天区西北部,境内天然资源丰富,极具开发潜力,近几年来,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日新月异,有“入川第一乡”之美称。 一、历史沿革 东溪河在清代属于广元县神沙里东山保,1940年属羊菜乡,1955年,由原乡境内石门、花石乡合并建东风乡,同年改称东风公社,1961年,花石乡分出;1981年改称东溪河公社,1984年改称东溪河乡,以境内在东溪寺、石门子河得名。在革命战争年代,因其与陕西省宁强县广坪镇相接,水陆交通方便,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东溪河乡人民支持和参加革命活动,为追求自由,争取解放,与地主恶霸反动武装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许多仁人志士不惜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留下了许多动人故事。 二、自然地理 东溪河乡东与陈家乡为邻,南与羊木镇交界、西与花石乡接壤,北与陕西宁强县广坪镇相接,属低中山区,全境东西宽5.5-8公里,南北长16.5公里,东溪河流域贯穿全境,海拔900-1717米之间,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温度15.8度,无霜期262天,年降雨量930MM,森林覆盖率达63.8%,山地棕黄土壤,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全乡幅员面积97.18平方公里,辖10个自然村,70个村民小组,总数2425户,总人口9729人,其中农业人口9509人。 三、基础设施 境内有完小一所,村教学点10个,卫生院1所,经过东溪河乡人民发扬“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创业精神,大力发展公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已打通东溪河至广坪全长16.5公里东广公路;实现公路、电视、电话村村通,场镇光纤电视网已建成投入使用,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 四、经济发展 东溪河乡人民早在1989年就提出“一亩良田保温饱,八亩山地奔小康”的发展思路,近几年来,狠抓“蚕桑、干果、黄羊、食用菌”四大产业化建设,已初具规模,现有桑树670万株,年养蚕2500张,产茧99吨,年饲养黄羊5200只,本年种草3000亩,改造标准化圈舍400间,成为黄羊蚕桑产业化基地乡镇,食用菌项目现与浙江商家合作,引进先进生产栽培技术,所产香菇味道鲜美、风味独特,市场供不应求,干果项目主抓核桃板粟,已初具规模。2002年人均纯收入964元,国内生产总值实现1050万元,工农业总产值1873万元,以“马房窝脉金矿”为主的乡镇企业运行良好。. |
宣河镇 |
今宣河乡地处广元市北山区、潜溪河中游、历史悠久,自古以来为川陕门户之要塞。 一、历史沿革 宋朝中叶,蜀道始辟宣河,元新改行它道,以洪武开基复畅,并改四川督司利州卫神宣驿。解放后即1950年秋,保甲制度止,宣河乡人民政府成立,辖9个村71个村民小组,2605户,10407人,幅员面积63.94平方公里。 二、自然地理 宣河乡位于广元市北的潜溪河畔、川陕公路两侧,东邻中子、西邻朝天、南邻小安、平溪、北接文安五个乡镇,乡政府设宣河场中街(清代的神宣驿衙门所在地)。 三、基础设施建设 国道108线穿乡而过,全乡9村,村村通公路,71个组,65个通公路,公路里程85KM。 四、经济发展 根据产业政策,全乡拥有桑树623万株,草本药园884亩,年底存栏黄羊1185只,种草2500亩。全乡国内生产总值1229万元,财税收入4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02元,粮食总产量2493吨,农民人均有粮240公斤以上。 五、社会文教 拥有学校11所,教学面积1500平方米,小学在校生2100名,教职工270余人,初中在校学生160名,教职工40余人,“普九”达到省级验收标准。 六、资源优势 境内大理石藏量1万方,挂果核桃树1万余株,产量100余吨。 七、招商项目 饲料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核桃的深加工,大理石的开采。. |
陈家乡 |
陈家乡位于川陕交界的安乐河畔,是历史是商贾游人出入川道之一,堪称川北门户,蜀道古镇。 一、历史沿革 陈家乡于1956年始成立人民公社,1983年改制为乡,辖8个行政村。 二、自然地理 陈家乡地处川陕交界处,东连大滩,西靠羊木,南邻朝天,北与宁强安乐河乡接壤。幅员面积56平方公里,辖8个行政村,60个村民小组,1064户,6464人。 三、基础设施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狠抓以公路建设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外寻支持,内挖潜力,精心组织,注重实效,累计完成乡道改造12公里,村道上等级10公里,全乡村有公路率达75%。“一纵五横”的公路网络格局已初步形成。农网改造全面完成,旱山村社的人畜饮水基本得到解决。 四、经济发展 到2002年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41万元,人均粮食达188公斤,人均纯收入1013元。以蚕桑为主,干果、黄羊为辅的新兴产业格局初具雏形。. |
小安乡 |
一、历史沿革 小安乡历史悠久,始于清代,属神沙乡渔洞堡,明国时期属沙河乡,1953年由原明月乡的石板、小安二村及曾家乡的白家、平溪乡的张家村划入,建立了小安乡公社(驻地大安寺内),1978年迁至石板河(现文昌村七组),1992年撤销小安乡,将乡所辖区域并入朝天镇,1995年11月从朝天镇分出,建立小安乡人民政府。 二、自然地理 小安乡位于朝天城区东北12.5公里,驻地文昌村七组;辖6个村31个村民小组,1020户,3921人,总幅员面积30.24平方公里,现有林地面积1900公顷,耕地面积307公顷;平均海拔1100米,年均降雨量1100MM,无霜期265天,40年极端最高气温38摄氏度,最低气温零下9摄氏度,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 三、基础设施 自95年建乡以来,经小安乡人民7年的艰苦努力,全乡修建公路75公里,达到100%的村组通公路,90%以上农户通公路;农网改造累计完成投资130万元,完成户表工程903户,100%的农户用上安全经济电,成为全市、全区第一个改造最彻底最全面的乡镇;建设蓄水池250口,人工井130口,引水渠8条13公里,解决了100%的人畜饮水;全乡电视收视率达到100%;共改造中低田土1200亩,庭园改土300亩,全乡人均达0.5亩以上高产稳产农田。 四、经济发展 我乡以实施农业产业化为农民增收为突破口,紧紧围绕“种草养畜、畜牧兴乡”的发展思路,合理布局,明确目标,共发展黄羊17个组500户,饲养总量达10000只;发展长毛兔14个组380户,建圈5万孔,现有毛兔4万余只;户均出售生猪2头,出售土鸡20只。2002年实现全乡国内生产总值612万元,人均GDP1621元,农村经济总收入892万元,农业总产值554万元,人均纯收入1282元,比建乡初翻了一翻。. |
鱼洞乡 |
鱼洞乡位于朝天区的南部,东与临溪乡接壤,南与麻柳乡相邻,西与中区工农镇、沙河镇接壤,北靠朝天镇、小安乡。地势东高西低,自然落差较大(最低海拔560为,最高1344米),地形为三山夹两河,一条鱼洞河,一条东沟河,把鱼洞乡6个村分成两半,两条河各占三个村,鱼洞乡政府就座落在东沟河畔,沙曾路横贯境内。全乡幅员面积46.3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544亩,辖6个村50个组,1368户、5370人。全乡的国内生产总值550万元。乡镇企业增加值80万元,工业增加值6万元,财政收入28万元,其中地税2.42万元,国税1.8万元,全年粮食总产2104吨,人均有粮390公斤以上,人均纯收入1106元,该乡具有独特的文化底蕴,浓郁的风土人情,刺绣的水平相当高,是农村妇女的拿手戏,龙灯、舞狮广泛流传,老少皆会。 [自然资源]沿鱼洞河的袁家、鱼鳞、东风村蕴藏着丰富的煤碳、硫铁矿、石灰石等矿产;沿东沟河的石卡村还有丰富的铜矿、金矿、花岗石、大理石等,开发的前景良好,利用价值相当高,是商家的理想选择。该乡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天然溶洞景观奇特、巧夺天工。硝洞、鱼洞、张家洞、惠家洞等洞景,自然景观迷人,是旅游的好去处。鱼鳞村的滴泪岩,是红军战士为保卫人民群众安危,英勇跳岩牺牲流下的遗迹,值得浏览的旅游景点。稀世珍品――皇帝贡鱼极富传说,该鱼肉味鲜美,细鳞无甲,具有良好的营养价值,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主导产业有特色产品]经过鱼洞乡党委政府积极探索,蚕桑从无到有,已成为鱼洞乡的主导产业,目前全乡有养蚕户737户,全年养蚕1300张,产茧900担,计划用5年时间把东沟、石卡、光明村建成“千担村”,养蚕户突破1000户,养蚕达5000张,茧款收入实现250万元,人均增收500元,该乡有核桃、柿 子、银杏、樱桃等干鲜水果的栽植,引进优质品种,进一步实现产品的特色化和规模化,成为该乡经济发展的支柱。食用菌是鱼洞乡的朝阳产业,极富发展前途,目前,全乡发展石卡村、东沟村和袁家村三个村,共40万袋,利税1.2万元,乡领导立足实际,狠抓食用菌发展,到2005年,实现创科2万元。 [交通、能源和通讯概况]鱼洞乡交通设施比较完善,全乡有石卡路、两望踟、井余路和主线沙曾路。还有各组级公路,基本上形成了公路网络,截止目前,全乡有公路60公里,80%的组都通了组路。. |
花石乡 |
花石乡位于广元市朝天区西北部,与陕西、甘肃交界,辖5个村,45个村民小组,1131户,4616人,幅员面积93.44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5214亩,森林面积43539亩,退耕还林面积4000亩,海拔位置在570-1680米之间,年降雨量1000毫米左右,平均气温14.9摄氏度。2000年全乡农业总产值478万元,国内生产总值435万元。乡财政收入28.7万元,人均纯收入910元。境内荒山草坡,交通方便,森林资源极为丰富,属典型的山区乡镇。 一、经济发展 黄羊和食用菌项目是花石乡的两大支柱产业,干果、魔芋、木本药材是三大特色产品。 1、黄羊 花石是朝天区黄羊发展的重点乡。自92年发展黄羊以来,最高峰年饲养量达1.5万只,创产值187.5万元,人均增收166元。花石乡现有黄羊6350只,有专业村2个,专业组12个,养羊大户50户,专业户100户。计划年底实现1万只,创产值200万元,本届末达3万只,创产值900万元,2005年达4万只,创产值1200万元。花石现有草地4000亩,下半年还调出3000亩好地,扩大种草面积,走科学的种草圈养黄羊的路子,最终实现无粮乡镇。 2、食用菌 食用菌发展是花石人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项目之一,支撑了花石经济的半壁河山,2002年培植70万袋,已生产袋料30万袋,段木栽培15万段。由于市场价格回升,发展前景看好,仅春季香菇(干品)15吨,创产值30万元;木耳(干品)4吨,创产值12万元,全部销往浙江等地。 3、特色农产品 核桃、魔芋、天麻、杜仲等特色产品,具有纯正、天然、无公害的特征。全乡核桃产量达15余吨;天麻栽植3000亩,已产干麻1500公斤,创产值15万元。目前,仅野生天麻达690公斤,创产值0.72万元;杜仲有86.2万株;魔芋5000亩。 二、基础设施 花石虽属边远山区,但交通通讯已不再落后。“东花”、“临花”两条乡道全长32公里,都已达到村级标准化路面;“万花”公路及到康兰林场的公路也畅通无阻;“花梧”路正在勘测之中,预计下半年动工修建,组级公路建设良好。 “村村通”工程在花石得以顺利开展。广播入户率达95%以上,有线电视的收视率达20%,各村安装电话共18部,方便了信息的传递和沟通。 三、森林资源 林业是花石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产业。. |
蒲家乡 |
蒲家乡清未属广元县神沙乡西沟堡。民国历经沙河乡、朝天镇管辖,于一九五0年解放,建立蒲家乡人民政府至今。乡政府驻地冷溪口,隶属于广元市朝天区。位于朝天区以南的嘉陵江畔,距朝天城区16公里,广元市城区12公里,东与沙河镇及国道108线隔江相望,南靠市中区上西开发区,西连西北乡,北接羊木镇。幅员面积36平方公里,在退耕还林3300亩后,全乡现有耕地4168亩,5个行政村,35个村民小组,1159户,4760人,宝成复线贯穿境内5公里,冉家河车站1个,嘉陵江三、四号大桥横跨其境,乡设汽渡船一艘。建成公路里程63公里,其中山重四级标美路达到10公里,实现了组组通公路。通讯工程更是走在了全区各乡镇的前列,实际安装电话100余部,接通400余户宽带网综合信息网络工程户。 蒲家乡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宜于栽桑养蚕,核桃生产等短、平、快项目。历届党委、政府紧紧抓住这一优势,确立了蚕桑、核桃两大支柱产业,组织全乡人民在栽植、技术管理、设施配套、大户建设等方面下功夫,促进了蚕桑、干果产业一年跃上一个新台阶,全乡桑树由1992年的80万株发展到2002年307万株,养蚕由1992年的240张发展到2002年的1500张,茧款收入由1992年的4.8万元发展到2002年的57万元,全乡建有蚕桑专业村4个,示范户300户,重点户150户。蚕茧质量进一步提高,解舒率达75%以上,茧丝长达到1100M以上。核桃株数由95年的3.8万株发展到2002年10万株,其中挂果树53700株,盛产树达到2.6万株,年统防统治达到5万株。2002年核桃产量达到创历史纪录的150吨,产值105万元,建有专业村3个,发展干果大户42户,在发展支柱产业的同时,我乡香菇、磨芋、长毛兔等特色产业也得到长足发展,2002年香菇生产16万袋,发展磨芋400亩,天麻2000窝,长毛兔存栏5000只。 2002年乡党委、政府充分发挥本地区自然、人力资源优势,依托项目建设,全乡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取得了突破性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12万元,粮食总产量1991吨,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20公斤,全年生猪出栏3276头,本级财政收入实现40万元,境内设有中心校、村小学共5所,拥有师生808人,其中教师44人,小学入学率100%,巩固率99%,初中入学率86%,巩固率93%,全乡推广应用科技成果10项。. |
西北乡 |
西北乡地处朝天区西南部,东与蒲家乡交界,南与市中区河西办事处接壤,西与市中区三堆镇毗邻,北与羊木镇相连;辖5村、39组、1266户、4943人;幅员面积50.96平方公里,有耕地4192亩,其中田1665亩,林地47598亩,森林覆盖率达32%;海拔560-1603米,平均气温15.1摄氏度,无霜期258天,年降雨量900MM,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作物和以桑树为主的经济作物均适宜生长;煤炭、水泥、矿石等矿产资源蕴藏丰富,且品位高;关口峡、木马山等自然景观风景秀丽,且与天台山相映成辉。 迈入新世纪以来,乡党委、政府率领全乡人民以巩固越温成果,紧扣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农业产业化,优化粮油品种,积极调整农业结构,结合我乡实际,确立了以蚕桑为重点,突破发展食用菌的产业化发展思路,扩大多经作物种植,狠抓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劳务输出,努力拓宽增收门路。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程控电话已开通,以羊杨公路为主骨架的公路交通网络已经形成,总里程90多公里,场镇建设进一步完善,恢复了我乡场镇每旬逢二、五、八集市交易。广播电视覆盖面积逐步扩大,教科文卫健康发展,“两个文明”整体推进,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2001年面对特大自然灾害,全乡仍然实现工农业总产值为1800万元,其中乡镇企业产值为980万元,国内产值完成903万元,粮食产量为1390吨,人均占有粮食289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为993元,实现财政总收入50.25万元,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2002年全乡经济继续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实现1049万元,比上年增长16.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实现423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实现399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227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实现1185元。 在农业产业化建设上,我乡将进一步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投入力度,加快产业化建设进程。首先,切实加强与广元市普瑞生物有限公司的合作,抓好蚕桑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确保今年新栽桑150万株,产茧600担;其次,结合自身优势,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实现秋菇20万袋、夏菇10万袋,争取实现产值30万元;最后,稳步发展特色产品,实现干果产量30吨,黄羊饲养量1500只,小家禽养殖量突破4万只。. |
青林乡 |
一、基本情况 青林乡地处朝天区东北部边陲,东西宽14公里,南北长65公里,幅员面积55.02平方公里,东与陕西省宁强县黄坝乡相连,北与马家坝乡相邻,南与转斗乡接壤,西与文安乡毗邻。 全乡辖6个村,43个村民小组,977户,3726人,有耕地6649亩,林地61555亩,荒山9235亩,境内山壑纵横,地貌复杂,最高海拔1671米,最低海拔600米,年均降雨量800-1050毫米,无霜期260天左右,年均气温16摄氏度,属亚热带温润气候区。2002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实现384万元,农民人均纯723收入元,粮食产量845吨, 二、历史沿革 青林属革命老区,有着辉煌的革命历史,1933年-元帅率领的红四方面军在境内李家坪建立了红坪县苏维埃政府,领导着朝天全区的革命,艰苦创业,团结拼搏的光荣传统正激励一代青林儿女阔步迈上小康路。 三、资源状况 全乡地大物博,物产丰富。境内煤炭、大理石、花岗石等地下矿产资源丰富等待开发。纯天然黑木耳、香菇、生漆、杜仲、天麻等农副土特产品量多质优,粮食作物主产玉米、小麦、水稻、黄豆等,附产荞子、云豆、豌豆、红苕、洋芋等杂粮,一年一熟或两熟。全乡有劳动力2017人,每年外出务工500余人,劳务收入130多万元。 青林乡境内有被誉为“川北小九寨”的水磨沟风景区,面积约为8337公顷,景区内溪水长流,清澈明亮,山势奇特,造型优美,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动植物种类繁多,可谓山清水秀,有着“幽、秀、奇、险、雄”等诸多特色,是广元市境内不可多得的生态旅游资源。经主管部门及专家学者多次到景区踏勘,认为开发潜力巨大:一是动植物种类繁多,生态保护良好,有青猴、香獐、黑熊、野鹿等珍稀动物10余种,有植物170多种;二是景点类型多,特色各异,有马尾瀑、青龙洞、翡翠峡、小草原、古栈道、四川崖、石笋沟、月亮峡、红岩沟、骄子石、通天峡、七眼水等大小景点13个;三是景点集中连片,线路明显;四是当地民风淳朴,民间文化源远流长;五是旅游开发与革命传统基地的结合,1933-1934年,-领导的红四方面军在水磨沟打土豪,分田地,闹革命。. |
平溪乡 |
一、历史沿革 平溪乡位于广元市朝天区东北角,东与两河口相邻,南与曾家镇相连,北与中子镇接壤,西与小安乡毗邻,面积47.43平方公里,辖5个行政村,38个村民小组,1361户,5434人,属曾家高寒山区。 平溪乡原名平溪寺,有观音庙一座,人们进香拜佛保平安,由此而得名平溪寺。1951年之前(1933年10月建立苏维埃),1951年后建立平溪乡人民公社,1984年成立平溪乡人民政府(由人民公社改为人民政府),1992年10月建制合并曾家乡建镇,1995年10月新建平溪乡至今。 二、自然地理 属高寒山区。地处大巴山南段,山体多为梁状,坡度平缓,谷地宽阔,沟壑纵横,地形复杂,一般海拔1200米,最高点为金龙村罗家梁海拔1500米。耕地大多分布于溪沟两岸和半坡上,全属旱地。温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2摄氏度,年降雨量1000MM左右,无霜期180余天,降水主要发生在夏秋。植被良好,多桦山松、油松、杂灌树木、青杠树、核桃、苹果、杜仲、辛乙花、生漆树等经济林木,森林覆盖率达50%以上。有旱地1800余亩,粮食作物主产玉米、大豆、土豆、杂粮,经济作物主产蔬菜、天麻、药材等,2002年粮食总产量2866吨,人平产粮542公斤。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001元,完成计划77%。 三、基础设施 有乡完小1所,村小4所,蓝球场5个,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有乡医院1所,村级卫生站4所,程控电话座机1台,闭路电视座机一台,高低压照明(加工)线路120公里,50立方米蓄水池一口,有私营汽车18辆,拖拉机14台,三轮车14辆,摩托车80辆,手机200余部,彩电、黑白电视用户占户数的80%,乡村企业(煤碳、加工)14家,小型粉碎机(家庭用)800余台。 中曾油路穿乡而过,各村、组均通公路,三村建设正在启动。 四、经济发展 1、乡政府紧紧围绕“全面提升农业的素质和效益,确保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的发展目标,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形成了以科技为导向的“一菜一牧三药四烟”的科技示范区。坚持改善品种结构,优化农业产品质量,争取省财政科技扶贫项目,实施玉一芋一菜,菜一芋一菜,科学种植模式。. |
两河口乡 |
两河口乡地处朝天区东北高寒山区,境内盛产无公害蔬菜、黄羊、天麻等特色产品,素有生态特色产品之乡的美誉。 一、历史沿革 两河口乡于1956年始成立人民公社,辖10个行政村,一直沿革至今。在人民民主革命时期,两河口乡曾是工农红军战斗和生活之地,刘名坝也因建立第一苏维埃政权而得名,当时有很多两河口乡人参军入伍,为人民解放事业贡献了青春年华和鲜活的生命。 二、自然地理 两河口乡位于朝天、宁强、旺苍三县区结合部,与曾家、李家、平溪、转斗、巴山镇等乡镇毗邻。全乡幅员面积105.4平方公里,辖10个村、79个村民小组,总户数2765户,其中农业户2691户,总人口10685人,其中农业人口10526人,现有劳动力5648个。 三、基础设施 由于两河口乡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在以前,基础设施相对落后,近年来,在乡党委、政府的组织领导下,进行了大规模的以公路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使通乡公路等级化,全乡所有村组通公路,通户率达85%。场镇人畜饮水工程规范化,“普九”建校达标,规范了农贸市场,光缆通信正在加紧实施建设,改田、改土、造林、建园达标等建设也大大加强。目前,全乡基础设施建设已呈现出一个全新的局面,为两河口乡今后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经济发展 经过多年的发展,两河口乡已逐步奔向小康,到2002年底,全乡GDP实现1432万元,人均纯收入1020元,人均有粮食达484公斤。形成了以种草养畜、商品蔬菜为主导产业,土鸡、中药材、干鲜水果等多产业齐头并进,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
李家乡 |
李家乡地处朝天区与旺苍县的交界的高寒山区,境内因自然、气候条件的缘故,通过近年来大力发展反季节蔬菜而闻名,故被称为“绿色反季节蔬菜之乡” 一、历史沿革 李家于1956年成立人民公社,辖8个行政村,后改为李家乡。在人民民主革命时期,李家地处川陕革命地范围内,是红四方面军战斗过的地方,李家人民积极支持和参与革命,为人民的解放贡献了鲜血和生命。 二、自然地理 李家乡位于朝天区与旺苍县的交界处,与曾家、汪家、两河等乡镇相毗邻。全乡幅员面积113.35平方公里,辖8个行政村,58个村民小组,总户数2258户,总人口9106人,其中农业人口8773人,现有劳动力4136个。 三、基础设施 李家地处边远高寒山区,在以前,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特别是交通、通讯落后;近几年,在乡党委、政府的组织号召下,进行了大规模的以公路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使主干线公路达到等级化,全乡90%以上的村组都通了公路;完成了场镇人畜饮水工程;完成了“普九”达标任务;各村基本通了电话;同时加大了改田改土、造林等各项目的力度。全乡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为李家乡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乡经济取等了长足发展,在2002年底,全乡国内总产值实现1011万元,人均纯收入1070元。形成了以种草养畜,大力发展反季节蔬菜为产导产业,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搞活我乡农村经济环境,为我乡跨跃式奔小康创造了有利条件。. |
汪家乡 |
汪家乡地处朝天区东南高寒山区,境内因盛产梨子、苹果等小水果,故素有“梨苹之乡”的美称。 一、历史沿革 汪家于1956年始成立人民公社,辖8个行政村,后经行政区划调整,方成为现今的7个村。在人民民主革命时期,汪家曾是红军战斗和生活的地方之一,当时有很多汪家的群众加入红军。,为人民的解放贡献了鲜血和生命。 二、自然地理 汪家乡位于朝天区、市中区、旺苍县等三县区的交界处,与曾家、李家、麻柳、荣山、福庆等乡镇相毗邻。全乡幅员面积35.6平方公里,辖7个村、42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807户,总人口7169人;其中农业人口7072人,现有劳动力3698个。 三、基础设施 由于汪家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在以前,基础设施相对落后,近年来,在乡常委、政府的组织号召下,进行了大规模的以公路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使通乡公路达到等级化,全乡所有村组都通了公路,完善了场镇人畜饮水工程,完成了“普九”学校建设,修建了规范的农贸市场,其它改田改土、造林、建园等建设也大大加强。全乡基础建设呈现出一个全新的局面。 四、经济发展 经过多年的发展,汪家乡已逐步奔向小康,到2002年底,全乡国内生产总值实现826万元,人均纯收入达1126元,人均有粮达520公斤,形成了以种草养畜、商品蔬菜为主导产业,土鸡、中药材、干鲜水果等多产业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五、社会、文教 文教、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完成了小学和初中部的分设,林业、国土 、计划生育等各项政策得到贯彻执行。 六、资源优势 境内以煤、硫铁矿为主的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开发潜力巨大。 七、招商项目 境内丰富的矿产资源及独特的人文景观都极具开发价值,汪家乡党委、政府热忱欢迎各方有识之士到汪家来投资、经商,乡党委、政府将尽最大努力做好协调服务工作。. |
麻柳乡 |
麻柳乡,东连巴山,北系秦岭,地处川、陕、甘三省的龙门山区,最高海拔1680米,最低海拔680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均温度12-15摄氏度,年均日照1337-1560小时,年降水量900-11000毫米,年均无霜期180-250天。境内幅员面积51.31平方公里,辖7村54组,2225户,8137人,劳动力4120人,有耕地面积6984亩,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968万元,财政收入4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1元。 辖境山川灵秀,风光绮丽,自然景观独特,历史上名人云集,典故、传奇颇具色彩,“栽秧打谷住木楼,婚丧嫁娶唱山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乡土人情。先民们在勤奋、朴实的生活中,创造并遗留下来的“麻柳民间剌绣”,针线绵密,色彩鲜美,对比强烈,构思巧妙,更具艺术及生命活力,其盛名享誉海内外,全乡三千多句妇女中,会剌绣的有一千多人,被誉为“巧姑娘”的有五百多人,所绣之作品,散发着川北山区的乡土芬芳,具有淳朴、清新的艺术特色,颇具实用及收藏价值。 麻柳与广元城相距25公里,交通便利,信息畅通,连通川陕两省的寺方公路网线(水泥路面)横穿其间,通村公路100%,通组、通户路达80%。昔日行路难,一去不复返,电话三五秒,一拨通全球,每村至少有4部以上通讯电话,微波覆盖面过40%。 地上资源,为省、市之生态屏障,经济以农业为主,工业为兴农而建,商业以农产而兴,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人平粮食已超千斤,人均纯收入已达1300余元,粮食主产玉米、大豆、小麦、稻谷和薯类,近年经产业结构调整,杂粮油料增多。畜牧业:生猪年饲养量1.2万头,黄牛年饲养量3000头,小家禽土鸡,年饲养量5万只,多经产品如木耳,年产5吨,香菌,年产4吨,核桃,年产15吨,柿饼年产100吨,烤烟年产15吨,反季节蔬菜等绿色食品,正快步进入市市场经济,粮食加工、酿造业日新月异,全乡现有醇酒作坊5家,年产纯粮白酒15吨,麻柳“天麻杜仲酒”荣获中国食品博览会“金鹤杯”奖。农村剩余力资源丰富,全乡约有剩余劳动力1500人。地下资源;::工业矿产丰富,储量大而易于开采的主要产品有硫铁矿,年开采20吨;煤年开采50吨,石灰石,年开采20吨。. |
临溪乡 |
一、历史沿革 临溪乡以古刹临溪寺而得名。临溪寺始建于唐代。谓上齐钟家沟,下至广子沟,天晴一干河,下雨水长流,居中建一寺故名临溪寺。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红四方面军建立临溪苏维埃,属嘉陵县渔洞河苏区辖。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建团区属第二区石烛联保。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撤联保建乡属曾家乡。1949年12月13日解放,1950年10月建乡属曾家区辖。1958年10月乡行政区划定型,辖7村52组,幅员51.32平方公里,1985年7月1日广元建市,临溪乡划归市中区管。一九八九年九月十五日广元市设立朝天区,临溪归朝天区管辖。全乡辖7个村,52个村民小组,1743户,6676人。 二、自然地理 临溪乡位于朝天以东,广元以北,南北走向,南北长10.7公里,东西宽8.7公里,平均海拔1050米,最低600米,最高1500米。属秦巴亚热带温季风气候,小区差异大形成独特的立体气候。全乡处于棠本山至官沟西外之北山的旁出之支。山多而不高,形成台地、梯地和洼地,地貌为岩溶褶皱台地类,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坡度北缓南陡,山多顶园或尖,其上以松柏为主以及杂灌竹木、珍稀树种等,森林茂密,森林覆盖率占全乡总面积的60%,地面发育多为溶洞洼、小块溶盆、落水洞、短窄狭谷等,以沙址、黄址粘丝、石骨子为主的土质结构,大多耐旱不耐涝。 三、基础设施 乡内有贯穿南北的县级公路---沙曾公路,山重四级,通往各村的乡村路,四通八达的组户路,基本形成公路网。多年来靠本乡小水电站供电的历史基本结束,已联国网,正进入紧张的农网改造中,本乡属典型的旱山乡,人畜饮水是世世代代临溪人的根本困难,通过近几年大搞水利建设,采取引洞水、挖泉水、拦截地表水、挖池、打窑、提抽并用等工程建设,基本解决了全乡人畜饮水困难。多年来,全乡始终坚持大搞农田基本建设,通过坡改梯、建成稳产高产基本农田5000亩,人均0.8亩,改善人民居住条件是临溪人的长期工作任务,通过多年的努力,达到了人均有较好的住房30平方米,正在向高档次奋斗。信息通讯是发展经济的必不可少的设备,电脑、电话、电视正以较快的速度进入家家户户。 四、经济发展 建国五十多年,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工、农业生产和各方面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由解放初期的人均产粮134公斤,人均收入128元。. |
文安乡 |
文安乡在广元市朝天区北部。东与青林乡、中子镇交界,南与宣河乡、朝天镇毗邻,西与大滩镇接壤,北与马家乡相连。幅员面积42.42平方公里。辖9个村,48个组,1331户,5123人。乡政府驻地茨竹湾,距朝天镇13.5公里,广元城区46公里,乡沿袭清代文安堡名。 清代置广元县神沙县文安堡。民国初属乐宣镇、第十三(朝天)团区,1934年建红坪县黄坝河区刺猪湾(紫竹湾)乡苏维埃。1935年后属广元县,1985年属广元市中区。1989年属广元市朝天区。 文安属中低山区。版图如柄在西南向东北张开的银杏树叶。境内岗峦林立,沟河如织,地势由东向西倾斜。嘉陵江呈新月状由北迂回向西流经西部南端边缘,境内流长6公里。黑林沟(黑山河)自青林乡进入东部边缘,纳境内绝大部分溪沟由东向西达曹家沟口成东北――西南流向到西部边缘的李家坝沙溪子注入嘉陵江东岸达曹家沟口为低山带,海拔900米左右,最低点西南角的军师庙海拔519米。曹家沟口以东、以南、以北属低中山带,高度以沟口为轴心向外成扇形辐射。林中有天麻、杜仲、柴胡、五倍子、金银花等上百个具有一定产量的中药材品种。有岩羊、白唇鹿、鹿、獐、狐、獾、水獭、松鼠、锦鸡、雕、画眉、猫头鹰、雉鸡、大鲵等多种野生动物。有高磷土、无烟煤、花岗石,大理石、石灰石及铅、锌、石墨等多金属矿藏。 境内有充满神话色彩的天池,有神秘的石缸,有幽深莫测的沙溪子、长沟口溶洞,还有奇特的将军石、桩桩石、-石,乌龟石、牛角洞和观音寺、凤凰寺、龙王庙、雨坛包等自然、人文景观。西南紧靠军师庙汉王洞,东北与水磨沟自然风景区相邻,具有得天得厚的地理位置。 以农为主,全乡有耕地5674亩,其中田540亩,粮食作物主产玉米、小麦、大豆辅以水稻、马铃薯、红苕及小豆、荞子等杂粮。2002年粮食总产量1639吨,年产优质核桃2.5万公斤,柿子1万公斤,木耳1.5万公斤,水冬瓜籽0.5万公斤,桐籽2万公斤。新兴主导产业桑蚕已具有500万株桑树的种植规模。2002年农业总收入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59元,国内生产总产值500万元。 有初中1所,村小8所,在校学生816人。有卫生院、广播电视站、电影队及110户有线电视闭路系统。国内外直拔程控电话开通,实现4个村通电话。乡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年均有1200余名富裕劳动力外出务工。青壮年扫盲率达100%。. |
马家坝乡 |
一、历史沿革 马家坝乡始建于1952年,原名马家乡,1958年更名为马家公社,1981年定名为马家坝乡。 二、自然地理 马家坝乡地处秦巴山区,川陕交界处,与青林、文安乡、大滩镇、陕西省宁强县竹坝河乡接壤。全乡辖8个村,43个组,1124户4280人,幅员面积47.04平方公里,耕地415公顷,林地3017.1公顷。境内海拔600-1650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均气温16摄氏度,无霜期260天左右,年降雨量约950毫米,适宜多种作物生长。 三、基础设施 辖区有乡级公路一条,村级公路八条,通组入户公路纵横交错,全乡公路里程达120余公里,通村路达100%,通组公路达95%以上,形成了连接省内外的交通运输网络;已完成场镇街道硬化3500立方米;场镇现有常住人口300余人;兴修蓄水池(窖)50口,山坪塘1口,饮水渠2条,灌面达500亩,解决977人、541头牲畜饮水困难。 四、经济发展 1、2003年,全乡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29万元,其中:第一产业283万元;第二产业22万元;第三产业12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70元。乡镇企业增加值113万元,工业增加值35万元。大小春粮食1204吨,油料33吨,人均占有粮食281公斤。地税收入任务27万元;工商税收3万元;国税收入1万元。个体工商户登记-累计达80户。 2、全乡以蚕桑、畜牧产业为主导产业。现有桑树346.5万株,其中投产桑186.5万株,养蚕农户800余户,蚕房改造425户,年养蚕达2200张,产茧1200担,产值70余万元,人均收入170元以上。黄羊2002年存栏3000头,出栏1300头;生猪2002年存栏4500头,出栏2500头;土鸡2002年存栏10000只,出售5000只;长毛兔2002年存栏600只。 3、特色产品:我乡特色产品为干果、食用菌、中药材等。干果以核桃、板栗、银杏、油柿为主,现有3万余株,有挂果林木2万余株;有挂果林木2万余株,实施退耕还林工程3000亩,栽植经济干果3万株。. |
柏杨乡 |
一、历史沿革 柏杨乡始建于1950年,原驻地姜家梁(现韩家村一组姜家湾)。后迁址到现驻地石滚坪(现捍东村4组)。因柏树坪、杨家湾两地名而称之为柏杨乡。 二、自然地理 柏杨乡地处区境北部,与陕西省宁强县交界,距区府15公里(公路里程45公里)。海拔位置800-1400米,四季分明,夏季凉爽宜人。该乡幅员面积46.9平方公里,辖8村42组,现有农户1058户,总人口4395人,农业人口4378人,耕地面积6990亩,森林面积10000亩,荒地面积10000亩,森林覆盖率达55.5%。 三、基础设施 柏杨乡基础设施分两类: 交通建设:文柏公路全长11.6公里,自1999年正式通车以来,既填补了我乡公路建设的零的突破,也为我乡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同时也为村组公路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柏杨乡计划用三至五年时间实现公路村村通,总里程达129公里。截止目前为止,已有6村实现了通村公路建设目标,总里程达35公里。 通讯建设:开通了无线通讯设备,虽解决了我乡过去不通电话的具体困难,但该通讯设备已不能适应需要。一是使用率较低,每逢停电,吹风下雨便失去使用功能;二是普及率较低,该通讯设备只限于开通四门电话,各村通电话更是一片空白,另外2001年开通了传真。 四、经济发展 该乡经济发展农业种植业以玉米、大豆、小麦为主;林业以盛产木耳、核桃、天麻、柿饼等为主;牧业以养殖黄羊为主。2002年粮食总产量达1060吨,人均拥有粮食247公斤,油料产量达85吨,木耳产量达15吨,核桃产量为40吨,天麻实现25吨,黄羊饲养量达3575只,年底出栏1800只,存栏1775只。2002年全年总收入实现728万元,人均纯收入达1023元,比上年增加288元,增长34%,同时年底GDP为51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1175元,国民生产总值达1237元。全年财政收入4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