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东省 >>滨州 >> 博兴县 >> 兴福镇 >> 王桥村

王桥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王桥村谷歌卫星地图)


王桥村简介

  王桥村位于兴福镇西南部,现有317户,人口1200人,耕地面积2700亩,以厨房加工销售为主导产业,2011年村集体收入30万元,人均纯收入11000元,党员32人,村民代表30人。
  自2006年8月以来,村两委筹资80万元,对村内五条主要街道进行了硬化;投资150万元新上315千瓦变压器一台,并对全村线路升级改造;投资10万元安装主要街道路灯;投资30万元打400米深水井一眼,并安装了净化水设备;投资40万元新建便民服务中心。2010年底,总投资10亿元的厨具产业园一期落户王桥村,现该项目生产区已基本完成,王桥村已驶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71625102 256600 0543 查看 王桥村谷歌卫星地图

王桥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王桥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驸马村

  驸马村位于博兴县东南十七公里处,西距兴福镇驻地2.5公里处。聚落沿曹春路之北,东西呈“卅”字状延伸。因村东有春秋齐国驸马淳于髡墓冢而得名“驸马庄”。1976年文革时曾更名“四新村”,2000年恢复原名。   驸马村现有217户,810人,耕地1300余亩。全村有党员34人,村民代表30人。驸马村于1949年建立村级政权组织和群团组织,1961年建立村党支部。在农业合作化及集体化道路上驸马村始终在本管区前列,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支部、村委会贯彻执行党的改革政策,发挥紧靠白铁市场的优势,宜商则农、宜工则工、宜副则副,全村经济取得长足发展,村民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   2007年村集体筹资打400米深井一眼,使村民用上了安全无污染的放心水,并安装了路灯,改善了群众的生活环境。2008年开通、硬化了村西进村路,方便了村民出行。2010年扩容200千伏安变压器一台,使村民的用电得到了保障。2011年兴合社区居民楼破土动工,现正在紧张施工中,届时村民居住环境将得到极大改善。  

汾王村

  汾王村位于博兴县城东南二十公里处,在博临路东侧,汾王路北面,现有人口1339人,耕地1170亩,村主要产业有黑白铁加工业、不锈钢厨房用品制造业、金属贸易、彩涂板、复合板等新型材料产业,是远近闻名的烧心壶制造、取暖炉用烟囱制作专业村。   汾王村于一九四四年建立党组织,一九四五年建立村政权和群团组织。解放后,党组织领导村民进行了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个体农业,随之通过社会主义改造,走上了农业集体化道路。   近年来,汾王村“两委”立足实际,解放思想,干事创业,依托地理优势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大力发展黑白铁加工业和服务业,以优越的地理位置、优美的投资环境、优惠的招商政策、优质的服务态度,吸引了深圳、宁波、威海等地的大量客商前来投资建厂,郅晟源钢板、国宾花园、新日钢板等大型项目纷纷落户汾王村,龙升有机蔬菜种植加工,出口创汇,包括宏鑫源彩钢,大业公司等都是汾王村的一大亮点。   汾王村同时大力兴办公益事业,投入三十万元为全体村民新打深水井一眼,新修了水塔,投入了一百六十万元,对村内的道路进行了硬化、绿化、方便了群众生活,美化了居住环境,规划了小康楼区,使一百三十多户村民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小康楼房。现在的汾王村每年出资三十万元为全体村民发放年终福利品,为全体村民免费办理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七十岁以上的村民每年补助一千二百元的养老金,为考取大专以上学历的学生和应征入伍的家庭一次发放五百元的慰问金。   汾王村龙升公司总经理王连梅连续两届被评为滨州市人大代表,大业公司总经理王梅田自二零零一年至二零零九年连续两届被评为滨州市人大代表。汾王村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村务、政务、财务三公开,按时召开“1+5”民主议政日会议,把村务工作及时公开,接受全体村民的监督。该被县委、县政府授予“两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被县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福旺村

  福旺村位于博兴县城东南16公里,兴福镇政府驻地东北2公里处,现有耕地900亩,人口941人,党员27名,截止2012年上半年全村人均纯收入13000元。   福旺村于1949年成立党组织,1956年福旺、王旺、汾王、村魏、村高五村联合成立村魏农业社。原福旺村编为三个生产队,原支部撤销,同时成立分支,在村魏党总支的领导下开展工作。1981年村魏大队撤销,各行政村独立,福旺村自选管委会干部,成立党支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福旺村的党组织,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迅速发展。进入90年代,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来,福旺村依托传统铁皮加工工艺,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于1997年建立了福旺黑白铁市场,经几年的发展,市场的占地面积、企业规模、经营品种、业务范围、从业人员、经济效益等方面,实现了迅猛发展。截止2011年年底,市场面积规模扩大到139860平方米,从业人员3200人,业务范围遍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及日本、韩国、印度、俄罗斯、伊拉克等国家,实现交易额280多亿元。经济的发展带来人民群众生活的巨大实惠,全村百分之百的住户安装了有限电视,百分之八十的村民住上了高标准小康楼,全村村民拥有私人轿车420多辆,村内拥有过千万元私人企业70多家,人民群众过上了富足的小康生活。  

王旺村

  王旺村位于博兴县城东南16公里、镇府驻地东北2公里、福旺白铁市场临近村北2公里钢贸城市场。王旺村现有农户170户,非农户6户共计176户,人口670人,耕地654亩,党员17名,村民代表30人。   王旺村在改革开放以前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经商人极少,农忙种地,冬天闲玩,改革开放以后,全村没有闲劳力,从事白铁加工、运输、副食、建筑、白铁销售等行业,1992年王旺村被评为“小康村”,截至2010年全村建起了120多座楼房,经济快速发展,人人争先恐后向前进,目前,全村人均收入1万余元。   在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现在全村都安装了路灯,进村路及胡同都硬化,安装了净水器设备,全村人吃了放心健康的自来水,新建了王旺村村委。  

村高村

  村高村位于博兴县城东南16公里,临博路东边,现有耕地1624亩,人口1205人,党员36名,截止2012年上半年全村人均纯收入10830元。农业生产以粮、蔬菜、林业为主,工副业有运输、不锈钢加工、黑白铁加工、集贸市场。   村高村1944年2月建立党支部,村高村党组织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做出了贡献。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村高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富民政策,以经济发展为中心,深入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2004年县委组织部授予“五个好”党支部,2005年博兴县信用联社,授予县信用村,2011年县委组织部,授予村级工作规范化示范村。   截止2009年村集体筹资170多万元硬化路面24000多平方米并配有下水沟6300多米,2008年安装路灯102盏,2011年总投资42万元打深水井及安装净水机一台,终于实现放心水工程。   村高村依托福旺黑白铁市场大力发展板材交易加工企业,逐渐形成名扬、联众、立业、星阳等彩涂、镀锌、热板加工企业,带动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村高村在兴福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一致的村高人向着社会主义新农村阔步前进。  

中毛村

  中毛村位于博兴县兴福镇东南两公里处,东临广饶县南与临淄接壤。西有博临路,北临福旺市场。现有农户265户,1012人,耕地面积1800亩,农业生产以小麦、玉米和棉花为主。工副业有厨房设备制造和板材加工销售,厨具销售网点遍布全国各地,现有厨房设备厂20余家。2011年中毛村人均收入11000余元。全村现有党员35名。   中毛村1945年春建立行政权,同年冬建立村党支部。中毛村党组织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在历史的各个时期都做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毛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惠民政策,一举进入全县和谐发展示范村行列,2010年被评为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明星村。   1991年村集体投资20万元打深水井一眼并引水入户,解决了村民的引水问题。2002年筹资100万元,重修村内街道五横八纵,硬化路面24000平方米并安装路灯80余盏。2009年投资40万元新修环村路2公里。   中毛村以其特有的地理优势,加上村两委的团结实干精神,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正向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远景目标阔步前进。  

东秦村

  东秦村,位于博兴县城东南20公里,镇驻地兴福4.5公里,东临广饶县,南邻淄博市临淄区,明朝初年秦姓迁此健村,故名秦家庄。1943年分东西两村,因东秦村在东部,称东秦。东秦村现有农户139户,人口514,有村民代表30人,党员25名,村有耕地850亩。农业生产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工副业有厨具加工,煤炭销售等。2011年均人纯收入9500元。   东秦村1945年春成立村政权,同年成立党支部。东秦村虽然地理位置偏僻,但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依托兴福经济强镇的优势,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2011年新的支部村委成立后,筹资十余万新上200变压器一台,并更换了村内的输电线路,从根本上解决了工农业用电紧张的状况,同时按装了路灯40余盏,方便了群众的生活。今年又在保包村企业的帮扶下,筹集资金20余万打460余米深井一眼,村民饮用不洁将成为过去。在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的领导下以,一个崭新的东秦将呈现在人们面前。  

东毛村

  东毛村位于博兴县城东南20公里,南临淄博市,东临东营市,现有农户203户,714人,耕地1300亩。农业生产以粮为主,工副业有厨房加工,建筑、白铁加工等产业,2011年人均纯收入10300元,全村现有党员20名。   东毛村1945年春成立行政权,同年冬建立党支部,东毛村党组织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在历史的各个时期都做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东毛村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党的富民政策,一举进入全县和谐发展示范村行列,2011年被评为市级生态文明村、县级办公场所规范化示范村。   2006年村集体筹资20万元,打深水井一眼,2007年村集体筹资350万元重修村内街道六横七纵,硬化路面18000平方米,自来水管安装到户。2010年筹资20万元,安装净化水设备一套,让老百姓吃上了放心水。2010年安装路灯65盏。2011年对全村低压线路进行改造。2011年全村筹资30万元对村北进村路350米进行重新全面硬化3200平方米。   东毛村以其特有地理优势,在上级工作组的大力帮助下,在党支部、村委会的团结实干的领导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支持下,正向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远景目标大步前进。  

南吴村

  南吴村位于兴福驻地西南角3公里,北靠西外环路,博广铁路以南,付元路沿村穿过。现有267户,968人,耕地1650亩,农业生产以种粮为主。副业有厨房设备厂.钢板厂.化工厂.塑料制造厂及物流业.餐饮业.超市木材加工厂等。2011年人均纯收入10360元,全村现有党员22人,村民代表31人。自1946年成立农救会,1947年妇女主任李王氏惨遭敌人杀害,后追为烈士。再解放和抗日战争中有3位同志光荣牺牲,1947年李东溪同志再部队入党,1949年段树俊在村内入党,其后成立的党组织和村级政权。   自2000年以来村内投资10多万元打深自来水井1眼并饮水入户,07年筹资100多万元,村内7条大街全部硬化并设路灯55盏,村内环境绿化,栽花树575棵,村外修建3条环村路。2012年村委会投资15万多元上净水设备一套,2012年2月成立南吴村帮扶协会,共计募捐50余万元。近几年来村“两委”成员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村务·政务·财务三公开的原则,认真贯彻执行“1+5党党内基层-机制”,提高三务透明度,赢得上级奖状20余块。   南吴村现有位置的优势,村“两委”的团结实干精神,在上级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村南建设高标准的新社区住宅楼,再不远的几年内把南吴村建设成本镇的一颗明珠而努力奋斗!!!  

兴益村

  兴益村位于县城东南18.5公里、镇驻地东3公里处,现有人口224户,769人,党员35人,村民代表30人,耕地1327亩。农业生产以粮、棉为主,工副业有厨具加工、黑白铁销售,2011年人均纯收入10500元。   1938年益庆祥、益盛祥、益也秀入党,1945年又发展了一批党员,正式成立党支部。兴益村系我县老革命根据地之一,1932年,原鲁东革命军队长—益长祥在博兴“八四”农民暴-动中壮烈牺牲。   知名人物益虎现任陕西省农行行长。   2003年,村集体筹资16万元,打深水自来水井一眼,并引水入户,解决了村民的吃水问题。2012年安装了净水设备,让村民吃上了放心的水。2003年,筹资60余万元,铺修村内街道,一横七纵,硬化路面1.7万平方米,安装路灯98盏。   兴益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凭借党支部、村委会的团结实干精神,努力建设和谐新兴益。  

兴李村

  兴李村位于博兴县城南22公里处,东靠东营市,南邻淄博市,北依曹纯路,现有农户72户,人口263人,耕地397亩。农业以粮棉为主,工业有厨具制造、制冷加工,另有养殖业从业户达8户,从业人员50人。2011年人均纯收入10400元,全村党员11人。   兴李村1971年成立党支部,兴李村党组织在上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在各个时期做出了突出贡献,在60年代曾是全县的先进单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支部、村委的领导下全村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有了更大飞跃,各项工作多次被上级部门表彰。   兴李村在1995年打了深吃水井,实现了全村户户通自来水。在2003年村内修建了一条12米宽柏油大街,并修建排水沟,安装路灯20盏,大大方便了群众出行。2004年进行了变压器增容和线路改造,大大促进了全村工农业的更大发展。2012年5月,兴李村协调资金5万元,安装净化水设备,彻底解决了兴李村263名群众的安全饮用水问题,并建设300平方米的健身广场,解决了群众晚上健身场所问题,得到了群众的好评。   目前,兴李村“两委”在各级党委的领导和指导下,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全村干部群众团结一致,开拓进取,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以其特有的优势和发展环境,逐步实现文明、富裕、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  

兴耿村

  兴耿村位于博兴县城南20公里处,东靠东营市,南邻淄博市,北依曹纯路,现有农户98户,人口335人,耕地700亩。农业以粮棉为主,工业有厨具制造、制冷加工,另有养殖业从业户达30余户,从业人员180人。2011年人均纯收入12000元,全村党员13人。   兴耿村1942年建立村政权,同年成立党支部,兴耿村党组织在上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在各个时期做出了突出贡献,在60年代曾是全县的先进单位。特别在改革开放以来,在党支部村委的领导下全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都有更大飞跃,一举进入全镇的先进行列。   在1994年全村首次有了柏油路,打了深吃水井并引水入户。2005年筹资百万元新修了两条30米宽柏油大街,20米宽300米长的柏油路,并修建排水沟,进行了变压器增容和线路改造,2009年新打300米深井一口并引水入户。2011年投资10万元,安装了净化水设备使全村喝上纯净水,安装路灯30盏,安装了200千瓦变压器一台,大大方便了全村工农业的更大发展。   兴耿村以其特有的优势经济发展好环境,在党支部村委的坚强领导下加上全村党员群众团结实干的精神,兴耿村的发展前景一定更美好。  

兴张村

  兴张村,位于兴福镇府驻地以东2.5公里,曹纯路以南。现有农户146户,人口503人,耕地880亩。村民主要收入以农业为主,工副业有煤炭销售.小型厨房设备加工,计个体工商户31户。2011年度人均纯收入7300元,现全村党员16人,村民代表30人,村两委班子健全。   兴张村于1946年成立村政权,同年建立党支部。兴张村党组织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在历史的各个时期做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兴张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富民政策,注重村庄规划建设,2011年度被评为县级生态文明建设村。   1992年,村集体筹资8.0万元,打深水自来水井一眼,解决了村民的吃水问题;2008年,筹资6.0万元,重修村内道路,硬化路面1700平方米;2011年度,在县市政管理处工作组的帮扶下,安装路灯25盏,增设变压器一台,筹措资金另打一眼330米深水井。   兴张村在兴福镇属于经济欠发达村,但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兴张村党支部、村委会的踏实工作下,一定会克服困难,励志进取,把兴张村建设成繁荣.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兴朱村

  兴朱村、兴姜村为一行政村。位于博兴东南25公里处,于广饶、临淄交界。现有农户138户,人口510人,耕地710亩。农业生产以棉花为主,副业有运输厨房加工等。年人均纯收入万元以上。全村现有党员24名,村民代表30名。   1966年兴朱村、兴姜村增改为新建村。2011年恢复为兴朱村、兴姜村。   兴朱村1944年8月建立村政权,同年建立党支部。兴朱村党组织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做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改开放以来,发家致富的人越来越多,群众生活越来越好。特别是2012年上半年对村内街道进行硬化、对排水沟进行改造、对自来水管道进行重新安装。   兴朱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党支部村委会团结实干,带领全村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远景目标奋勇前进。  

兴许村

  兴许村位于博兴县城22公里,东临东营市、南临淄博市,属于淄博、东营、滨州三市交界处,现有农户152户,人口567人,耕地面积970亩,历有逢一排六集市,农业以种地粮食为主,工副业有运输、建筑业、炉具生产、个体厨房设备加工厂、禽畜养殖户、个体商业等行业。2011年人均收入8500元,全村现有党员23名、村民代表34人。   兴许村1938年建立党组织,1945年解放,兴许村党组织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在历史各个时期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兴许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走上了富裕之路,被县委县府授予“文明村”称号。   兴许村于1992年按上了自来水管,1993年硬化大街地面,出进交通方便,2008年群众捐资建起了村西大门及东影背墙,2012年投资26万元打深井一眼,解决了群众吃卫生水的问题。   兴许村在上级党委政府及村党支部、村委会的领导下,继续沿着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前进。  

西毛村

  西毛村位于博兴县城东南20公里,南临淄博市,东临东营市,西毛村全村现有人口970人,265户,党员30人,村民代表30人,耕地1402.5亩,人均收入11000余元,村主要种植作物有小麦、玉米,主导副业有厨房设备、板材加工,村内街道全部硬化,交通方便,多年来村领导班子适时提出了“以工求富”的路子,鼓励支持群众走出传统经营模式,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并在水、电、场地等配套设施上给予大力帮助扶持,使全村发展民营经济的路子迈得更大。   西毛村于1945年建立党支部,其后逐步建立村政权和群团组织,西毛村党组织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在历史的各个时期都做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西毛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富民政策,一举进入全县和谐发展示范村行列。   2005年集体筹资300万元,打深水井一眼、配套自来水一组、柏油路3万余平方、下水道8000米、路灯60盏。2007年为了解决秋麦二季收庄稼难,投资7万元铺设沙石路一条,长2.8公里。2008年投资14万元,新修排水沟2000米,从而解决了夏季排水问题。2009年总投资18万元新上铁杆路灯30盏、大门村标一套。2011年为解决群众吃上纯净水,投资27万元,新建房屋6间,上纯净设备一套,外加700个纯净优质桶,群众吃上了放心水。2011年投资18万元新建村委办公室一处。2012年为解决群众电不够用问题,投资13万元新上400型变压器一台、变电室一处及配套设施一套。2012年引进5亿元外资项目一个,工程已经启动。   西毛村党支部、村委会团结实干,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正向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远景目标大步前进。  

城外王村

  原名城外王村,位于博兴县东南方向15公里,博临路以西0.5公里,兴福镇北3公里处,城外王村现有农户145户,人口558人,耕地面积690亩,现有党员20人,村民代表28人。2011年人均纯收入9300元,全村工农业总产值520万元。   城外王村是原中纪委副书记刘顺元原名(王学博)的故乡,1932年城外王村建立了党支部,李天佑任书记,城外王村人杰地灵,王学杰在部队服现役为正团级。1987年进行了新农村规划,村落东移,在党的开放改革的大好形势下,城外王村党支部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城外王村进入了全县和谐发展的先进行列,曾多次荣获县市的荣誉称号。   1996年投资15万元修建饮水工程,2000年投资25万元铺设村内柏油路修建排水沟,2005年投资15万元改进了村民用电和胡同硬化,2011年投资20余万元改善饮水工程,修缮办公场所,现城外王村成为精神文明、文化物质生活丰富和谐发展的新农村。  

兴三村

  兴三村,距博兴县城17公里,东临博临路,是兴福镇政府驻地,历有四、九大集,现有人口290户,1045人,耕地998亩。村里共有党员30人,村民代表30人,以加工厨房设备、生产不锈钢板材为主导产业,另有运输出租、个体经商等行业。2011年,人均纯收入11100元。   兴三村是1981年秋由原兴福大队分为的四个村之一,同年建立村党支部。兴三村党组织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在历史的各个时期,都做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指导下,村内各项事业都得到长足发展。   2005年,开发建设商业街一条,引商安商50余户,繁荣了村经济。2008年,村集体投资800万元,建成占地30亩的兴三商贸小区。2009年,村集体筹资90余万元,重修村内两纵三横道路,硬化路面2万多平方米,安装路灯70余盏;投资50万元,对村内部分道路两旁的人行路铺设花砖,栽植花、树,使村容村貌得到美化、硬化、亮化。2010年,筹资20余万元,打深水井一眼,并引水入户,让村民喝上了放心水。同年,筹资100余万元,建成便民服务中心,配齐办公设施,提升了为民服务水平;建设健身广场,安装健身器材,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娱乐生活。2011年,增容变压器两台,解决了长期以来电压低的实际问题,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目前,厨都学校、兴福社区在规划设计中。村里的工作得到上级党委、政府认可,兴三村荣获兴福镇2010年度争名升位先进单位称号;2011年7月,县委书记李家良来兴三村观摩指导工作。   兴三村党支部、村委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以团结务实的工作作风,追求卓越的工作姿态,坚持科学发展观,突出以人为本,努力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远景目标奋进。我们相信,兴三的明天更美好!  

兴四村

  兴四村位于兴福镇政府驻地,现有人口869人,288户,党员25人,村民代表30人,耕地780亩,人均收入10400元,村集体收入6万余元,近几年,兴四村通过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工农业总产值逐年增高,有效加快了农民增收的步伐。   自一九八二年改革开放以来,私营企业迅速猛发展,兴四村现有私营企业40余家,规模以上企业就有天鹏鸭业集团、鑫萌制冷有限公司,金龙不锈钢制品有限公司等十几家,目前兴四村经济收入以厨房制造业、养殖业及服务业为主,占总经济收入的75%以上,目前全村仅私家车辆就有120余辆,兴四村村民正迈着坚实的步伐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   近两年来村“两委”班子工作开展情况:   1、2011年7月份,兴四村筹资14余万元上了大型净化水设备一套,让全村人吃上安全健康的自来水;   2、2011年8月份,投资近10万元对全村的电路进行了改造并新上变压器一台;   3、经村“两委”研究决定,自2011年开始对兴四村村民70岁以上老人发放节日福利;   4、2011年10月份,对全村各街道进行“三大堆”清理,建立了垃圾池,建立长效机制,由专人定期对村内街道进行清扫;   5、2012年5月份,投资15万元,在村西成教处建立灯光健身广场一处,硬化从广场到中心街的公路一条;   6、根据村实际情况进行了殡葬改革,禁止大操大办,为村民节省了不必要的开支。   兴四村下半年计划:   1、征地25亩,建立公墓一处;   2、为满足全村的用电需求,进行变压器增容,电网进行改造。  

王桥村

  王桥村位于兴福镇西南部,现有317户,人口1200人,耕地面积2700亩,以厨房加工销售为主导产业,2011年村集体收入30万元,人均纯收入11000元,党员32人,村民代表30人。   自2006年8月以来,村两委筹资80万元,对村内五条主要街道进行了硬化;投资150万元新上315千瓦变压器一台,并对全村线路升级改造;投资10万元安装主要街道路灯;投资30万元打400米深水井一眼,并安装了净化水设备;投资40万元新建便民服务中心。2010年底,总投资10亿元的厨具产业园一期落户王桥村,现该项目生产区已基本完成,王桥村已驶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  

初桥村

  初桥村位于中国厨都--------兴福镇南部,距镇政府约一公里路程,南与淄博市临淄区接壤,省道博临公路从村东经过。全村现有270户,1030人,村民主导产业为厨房设备加工、销售。截止2012年5月,全村从事厨房设备制造的企业达50余家。   近年来,初桥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村两委及村村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富民强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为目标,具体做了一下工作:   在2000年的村庄规划中沿博临路建成了5000余平方米的商住两用楼,在村东边规划了高标准的楼区,大大的促进了初桥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   2005年新一届村两委班子上任后,立足初桥村实际,在大力引导全体村民发展经济的同时,紧紧围绕改善和服务民生这条主线开展工作,先后投资130余万元硬化了全村两纵十横所有街道及排水设施,投资13万元新打400米吃水井一眼,投资10万元为所有街道安装了路灯,投资12万元安装了高标准PPR自来水管道,投资20万元增上200KW变压器一台,并整改了全村所有高压线网,投资20余万元建成了集健身、娱乐、休闲、学习为一体的综合性村文化大院,建成了存书达3000余册的阅览室,投资20万元粉刷墙壁20000平方米并在主要街道增植各种名贵树木300余株,并为全村所有家庭投了财产安全保险。   通过几年来的建设,初桥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彻底的改变,真正做到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里民主的和谐村庄。每到夜晚华灯初上村民三五成群相约来到村文化大院--------健身、跳舞,读书、娱乐,村庄俨然都市,村民俨然市民。相信借兴福镇一城两区三园的总体建设规划,初桥村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以及各项事业的发展将更加美好!  

李韩村

  李韩村,位于兴福西1公里,东依省道临博路,南靠曹纯路,有逢一排六集贸市场。现有750户,2449人,耕地2611亩。是兴福镇第一行政大村。全村有党员53人,村民代表47人。李韩村以生产厨房设备、制冷、物流、包装、运输、柳编、扫帚加工著称。地理位置优越,是绿色、环保、无公害粮食作物的优良产地,著名的龙升有机蔬菜公司生产基地、山东汇泉厨业集团、黎明制冷、东溢特钢、美厨厨业、天龙集团、华谊兄弟等大型企业集团先后坐落李韩村地域。李韩村现有大小民营企业40家之多。   李韩村1945年秋建立党支部,村里第一位党员李南洋,党组织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做出了贡献。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历届村两委的不懈努力,取得的成绩倍加喜人。特别是自李士泉任村支部、主任职以来,带领村两委狠抓两个文明建设,团结奋斗,大踏步前进。实事求是为民办事,不断完善村里的基础设施,繁荣扩大村经济,加大投资建设,有效地带动了李韩村各项事业健康快速发展。2005年投资50万元修学校前后柏油硬化路900米。投资15万元打303米深吃水井一眼,使李韩村村民喝上了清洁卫生的放心水。2006年投资130万元,建成建筑面积1500多平方米高标准化以教学楼为主体全面配套的小学一处。投资50万元建设了长12000平米,柏油路一条。投资150万元完成村内9000多米地下排水、地上绿化、人行路工程。2008年,投资60万元修村东围庄硬化路段600米。2006至今在全镇率先实现了第一个由村集体出钱全体村民共享的新型合作医疗、财产保险的村庄。自2005年至今先后投资25万元新上200千伏安变压器5台套。2008年投资5万余元更新村内所有照明路灯150盏。村内路灯常年照明大大方便了村民生活。自2009年起按月为李韩村七十岁以上老人发放每月100元生活补助金。2009年七月按照镇委镇府“一城两区三园”总体设计要求,规划建设李韩社区住宅楼小区,现以楼房座座,景-人,各种设施配套齐全,应有尽有成为全市新农村建设先进典型。投资400万元建设了高标准的幼儿园,投资2000万元的建设了居住、服务一流的老年福利服务中心,真正做到老有所居,老有所乐,老有所养。投资8000万元建设了仁泉医院。在(2005-2012年)村两委的共同努力下,给全村创建了学有所教、住有所居、娱有所场、病有所医的优越环境条件。   由于各项工作到位,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认可,多次被评为市、县、镇先进单位文明村。2006年被县委县府授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暨平安建设先进村”,滨州市司法局、民政局授予“全市法治示范村”,滨州市委组织部授予“全市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五星级站点”。2007年被县妇联授予“巾帼示范村”和“三八红旗集体”。2008年被县妇联授予“三八红旗集体”,县妇联、县综治办授予“博兴县‘平安家庭’创建先进单位”。2009年中共博兴县委、县府授予“新农村建设带头村”称号,博兴县妇女“双学双比、巾帼建功”竞赛活动协调小组授予“巾帼示范村”称号。2011年被县委、县府、县武装部授予“先进民兵连”称号。2012年被县委县府授予“2011年度平安博兴建设,先进村(居)”,2012年被县委县府授予“县级文明社区”称号。   李韩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怀和领导下,以其特有的地理优势,及村两委的团结实干精神,不断创新发展,李韩村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义和村

  义和村,明洪武2年前叫“石王庄”后因刘、任两大姓及其他姓氏都团结的非常密切,故而更改为义和庄。解放后,庄改村。义和村位于博城东南15公里,汾洪河西岸,东依博临路,南靠奥博路。历有二、七集贸市场。现有农户350户,1350人,耕地1288亩,党员34人,群众代表31人。农业以粮食种植为主。行业有:厨房制造,金属板材贸易,另有禽畜养殖,扫帚加工,柳编等。2011年人均纯收入10830元。   改革开放以后,义和村两委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富民政策,开始发展制胶业,畅销全国各地,制胶业发展到120多户,规模之大,收入之甚,1983年被滨州地区行署授予“制胶专业村”称号,为振兴博兴经济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2000年至2002年曾两次进行村内及村东至博临路整修和改造硬化路2500米,及修村西转盘,总投资80万元。安装路灯60个3万元。2011年秋人保局进驻义和村,带头筹资及多方支持,总投资40余万元,新上200kw变压器一台,更换线路500米,投资5万元整修改善办公场所。2012年对村东至博临路拓宽路面改造3700平方,排水沟2500米,总投资80余万元。   义和村有着独特的地理优势,村两委积极带领广大党员群众,团结一心,群策群力,想良策,谋发展。相信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一定能够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使义和村的经济大放异彩。  

村魏村

  村魏村位于博兴县城东南15公里,兴福镇驻地东北1.5公里,博临公路以东,聚落沿渔沟子河东岸南北延伸呈长方形,现有385户,1491人,耕地面积1490亩,党员41人,群众代表36人,2011年实现农副业总收入5500万元,人均纯收入11100元。   村魏村1945年获得解放,建立政权和群团组织,通过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个体农业,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新中国建立后,经过社会主义改造,村民自愿组织起来,成立了互助组,农业合作社,1958年秋加入人民公社,走上了农业集体化道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调动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迅速发展,村民收入逐年提高,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随着改革的深入,党支部、村委会积极带领群众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形成了黑白铁销售、加工和厨房设备加工两大支柱产业,彻底改变了过去贫穷落后的面貌,走上了共同富裕的小康之路。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公益事业的进步,现在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07年投资10余万元新打吃水井1眼,并于2010年投资6万余元安装净化水设备1套,让群众吃上放心水;2011年投资6万余元为村内主要道路安装路灯,方便了群众生活;多方筹资10万余元,为全体村民承担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费用,让群众生活得到了医疗保障。  

魏庄村

  魏庄村位于兴福镇驻地以西,奥博路西端,西与曹王镇经济工业园接壤,现有住户248户,人口1050人,耕地1210亩,农业生产以玉米、小麦为主,副业以厨房设备加工、餐饮服务业为主。2011年人均纯收入9000元,全村共有党员24名,村民代表30名。   魏庄村1945年成立村级政权,同年建立党支部。魏庄村党组织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历史的各个历史时期做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魏庄村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落实党的惠民富民政策,一举进入镇和谐发展示范村行列,并于2011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生态文明村。   2005年村集体多方筹资98万元,对村内主要街道进行整修,解决了全村多年来出行难的问题,2010年投资35万元,打400米深水井一眼,并对村内所有自来水管道进行了重新铺设,解决了村民吃水难的问题。安装路灯61盏,筹资30万元新上一台315KVA变压器,并对村内所有线路进行整修。   魏庄村依托奥博路地理优势,整合利用土地资源,加大党支部、村委会的团结实干精神,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正向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远景目标大步前进。  

官厂村

  官厂村位于兴福镇驻地西南10公里,现有人口1963人。523户。耕地面积2590亩,以农业生产粮食为主。工副业有运输厨房设备加工,养殖。个体经商等行业,2011年人均收入10700元。全村现有党员44人,预备党员1人。   官厂村1944年冬由张恩诚回村发展党员,于1944年冬成立党小组,1945年冬成立村政权,官厂村同年成立党支部。官厂村党支部在上级上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在历史的各个时期都做出了十分贡献,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官厂村党组织带领全村人民发家致富做出了巨大贡献。   1994年在村党委组织的带领下,进行了旧村改建,完成了全村523户旧房改造,打吃水井一眼,实现了户户通水。新建了农村小学,村办幼儿园。并进行了农村电网改造,安装了路灯136盏。实行了亮化,特别是2009年以后,在村党委组织的带领下。进行村内道路硬化,共投资3700000余元,完成了7条大街,28条胡同硬化共计硬化路面积46000平方米,投资1470000元进行排水工程建设,共砌排水暗沟14700米。埋设涵管1370米,2009年投资30万元进行了供水系统改造,实行了全村24小时供水,同时又投入56万元进行了村变增容低压电网改造,2010年投资86万元新建了村幼儿园,投资5万元建了农贸市场。2011年投资28万余元修建了全民健身广场,自2009年共计投资5170205万元,其中村投入3700205万元。民资1470000万元。2011年官厂村对主要街道进行了绿化,在村党委组织的带领下经过全体党员和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村成为了街道整洁环境,优美配套设施齐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城外李村

  城外李村位于博兴县城东南13公里,博临路西侧。现有人口1543人,耕地1946.7亩,2011年人均纯收入11100元。   城外李村于1946年建立党组织并成立政权和群团组织。在解放战争时期,村党组织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发动并组织村民参军支前。   解放后通过土地改革实现耕者有其田的个体农业。随后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农民组织了互助组,以后又将土地、牲畜、农具等以投资入股的形式建立初级农业合作社,继而建立了高级农业社。1958年秋加入人民公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与此同时,村党支部、村委会带领广大群众奋力开拓,大力发展个体经济,以柳编工艺品、皮毛收购、建筑等行业为主题。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彻底改变了原来贫穷落后的面貌,走上了共同富裕的小康之路。城外李村先后被上级授予“文明村”、“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村庄公益事业的全面发展,村庄建设成效显著。有380户农户建起了高标准住宅,修建了泊油路5条,长达2500米。全村实现了路通、水通、电通。95%以上的农户安装了程控电话和有线电视。   2001年投资30万修建排水沟3000米。2002年投资30万打312米深水井一眼并修建了水塔。2002年投资12万元打30眼农灌机井。2008年投资建设2000平方米文化广场一处并安装建设器材。2009年投资13万元上净化水设备一台。同年投资3万元安装路灯50盏。   城外李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党支部村委会团结实干,带领全村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远景目标奋勇前进。  

中李村

  中李村,位于博兴县城东南13公里,汾洪河西岸。现有农户157户,耕地364亩。农业生产以粮、棉、蔬菜为主;工副业有运输、柳、条、草、纸编手工业;另有禽畜养殖,个体经商,厨具生产、加工、销售等行业。2011年度人均收入10980元,全村现有党员24名,村民代表30人。   中李村1954年春成立村、政权,同年夏建立党支部。中李村党组织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在历史的各个时期围殴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在一九四七年,中李村的党组织二位领导人李炳万、李学坡为了党的工作被敌特抓去,在张店英勇就义,为党和人民的解放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在改革开放以来,中立村党支部响应祖国的号召,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工作。认真贯彻党的富民政策,一举进入全县“和谐、发展、美化、亮化”示范村,并受到党委政府的表彰和奖励。   中李村自一九八〇年以来,打机井16眼,保证了中李村364亩耕地浇水的问题,保证了在大旱之年也能稳产高产。2004年,投入27万元修建了三纵一横贯穿全村的柏油马路,方便了村民出行。2008年,投资10万元打深吃水井一眼,并引水到各户,解决了村民群众的吃水问题。2010年投资10万元修建了村内公共排水沟渠。2011年,投资7万元对全村路面进行补修。2012年,投资10万元新建村内公布公共安全饮水设备,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中李村党支部、村委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向着撤村并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的目标前进。  

赵马村

  赵马村位于博兴县城东南十八公里,博临路以西一公里,兴福镇南部,南邻临淄区,现有人口1986人,500户,党员52名,村民代表32人,耕地2660亩,人均收入11900元。主导产业为厨房设备加工。厨房设备厂达183处,并带动了印刷、配件、维修、制管、饮食等服务业的迅速发展。村内六纵六横十二条大街全部硬化、亮化、绿化。博兴农村合作银行赵马分理处坐落村北。村南有规范幼儿园一处,入园幼儿园达200多人,净化水机房及建设广场坐落村中心。村北为小康楼区,通往博兴、桓台的公交车在村中设停车点。村民拥有轿车260部,电脑970台,变压器37台8775千瓦,机井69眼,农田灌溉全部为地下防渗塑料渠及地埋电缆。   赵马村一九四五年得到解放,成立了村政权及群众组织,于一九六三年成立了党支部。赵马村党支部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在历史的各个时期都做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带领村民奋力开拓,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彻底改变了过去贫困落后面貌,成为经济强村。   二零零三年投资25万元打深水井一眼,二零一一年九月投资24万元安装了净化水设备,建成1000平米的健身广场,购置健身器材。二零一一年,投资60万元修混凝土排水沟两条,总长1500米,投资30万元整修了办公场所。   精神文明常抓不懈,无刑事案件发生,无“0功”-者。讲文明、树新风已成为风尚,先后被市授予“奔小康致富强村”、“五好党支部”、“市级文明单位”;被省授予“文明村(居)示范点”、“美在家庭示范村”、“模范村民委员会”、“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山东省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规范站点”;被国家授予“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称号  

赵赵村

  赵赵村   中国厨都第一村“赵赵村”位于兴福镇西南五公里,东与淄博市房家村、南于淄博市建立村接壤。现有人口2018人,568户,土地2868亩,党员48名、村民代表36人。现有变压器2368KW,全村户户搞企业,人人有工作,是远近闻名的厨具制造专业村,兴福镇厨具制造业的发源地,2011年人均收入12800元。   近十年来曾荣获县精神文明建设示范村、县级“五个好”村党支部、县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市人口和计生工作模范村、市级“五个好”村(居)党组织、市级“民主议政日活动”示范村。2000年至今总投资300多万元修建柏油路、水泥路8800米长58000平方米,全村土地早已成方连片、交通无阻,村民种地方便。2008年投资38万余元打深井两眼,上净化设备一套、自动灌装机一台,水管全部入户、人人喝净化水、户户用水方便。2011年至今投资36万余元新建高标准办公室一处,建筑面积188平方米,硬化广场900平方米,空调、有线网络、远程教育、科技书屋、文化体育活动设施齐全。整个村庄和谐稳定、企业兴旺发展人心归一。   赵赵村是兴福镇厨具制造业的发源地,村民王志华、王向云是厨具行业的创造者、开拓者功不可没。村民范曰光创办的鲁宝厨业有限公司产品被评为名牌产品,“鲁宝”商标评为中国驰名商标,范曰光当选为市人大代表,荣获山东省劳动模范、全国优秀企业家等荣誉称号。村民赵向忠创办的山东皇冠厨业有限公司产品被评为山东省名牌产品、中国十佳品牌。赵向忠当选市人大代表,荣获全国民营企业家、山东十佳青年民营企业家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村两委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村务、政务、财务三公开,认真贯彻“1+5”党内基层民主运行机制,广大村民积极参政议政的热情高涨。赵赵村以其特有的厨具研发、制造等产业优势,党支部、村委会的团结加实干精神,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正向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远景目标大踏步前进。  

付元村

  付元村,位于博兴县城南25公里,南邻淄博市。聚落傅家沟西侧,南北延伸呈曲字状,镇驻地兴福南5公里。明洪武四年,傅姓由河北枣强县迁此建村,因种菜为业,故名傅家园子,后简称付元村。付元村1947年成立村政权,1955年建立党支部。现有农户480户,人口1600人,耕地面积2500亩,农业生产以粮、蔬菜、棉花为主。全村现有党员39名,村民代表31名。   自党的三中全会以来,村办企业发展较快,有建筑、建材、运输业、个体厨房配件、厨房设备加工厂100多家。2005年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行土地流转,引进国家级龙升公司有机蔬菜800亩,与国际接轨销售日本、南韩、美国等国家。2011年引进山东省博农发展有限公司良种配种基地1200亩。2011年人均收入10800元。   2004年被博兴县组织部授予“‘五个好’村党支部”称号,2007年被评为博兴县“先进基层党组织”,2008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经济发展带头村”,2009年滨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授予“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2005年集体筹资13万元,打深水井一眼(300米),2009年投资12万元引进净化水设备一套。2004年筹资300万元,硬化村内街道5公里,安装路灯80盏。村内进行了环境综合整治,修建垃圾池5处,成立了专业垃圾队。   付元村在村“两委”的带领下,经济发展较快,在过上富裕生活的同时,也拥有了高尚的品质和美好的道德情操,2011年12月,在党员付家平等同志的倡议下,村民们自发成立了“傅园爱心基金”,对村里的老人发放慰问金,对遇到困难、遭受不测的家庭进行救助。   近年来,村“两委”认真贯彻执行“1+5”党内基层运行机制,坚持村务、党务、财务三公开,让村民及时了解每月财务的收支情况,提高了村内党务、财务的透明度。今年,付元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坚持开拓创新,共建家园创和谐,会有一个更繁荣、更辉煌的“福源社区”,矗立在人们的面前。  

兴二村

  兴二村位于兴福镇驻地,镇政府以南博临路东西两侧交通便利,现有居民256户,人口967人,耕地面积881亩。农业生产以粮为主,工副业有厨房设备生产加工,不锈钢板.个体经商等行业。2011年人均纯收入9639元,现有党员33人,村民代表33人,企业26家,商铺90余间。   兴二村全体党员群众在上級党委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富民政策,一举进入全县和谐发展示范村行列,2011年被评为镇<先进单位><进步奖>荣誉称号。   2011年村里重大村务严格按照;《1十5》民主运行机制,采取村两委会。党员和村民代表会议进行表决,然后付诸实施.同时不断完善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对环境整治工作内容统筹考虑,突出重点,重点抓好村内外环境综合整治,解决(三大堆)的问题。筹资3.8万元清理街道4条,累计已清拉运20余吨,并对办公场所卫生进行彻底清理,对村内主要街道路进行了整俢粉刷,并喷写规范化的标语。筹资2.8万元新按装路灯80盏,村主任自出资金4.8万元新上净化水设备一套,规范取水制度.保证村民喝上了安全.放心.健康有利的纯净水。   兴二村以其特有中国厨都.厨具业生产.钢板加工销售地理优势,加上党支部.村委会的团结实干精神,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正向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远景目标大步前进。  

冯家村

  冯家村位于兴福镇西北方向2公里处,冯家村现有人口461人,127户,党员13人,村民代表30人,耕地581.63亩,人均收入10400元,村主要种植作物有小麦、玉米,主导副业有厨房设备,村内街道全部硬化,交通方便,鼓励支持群众走出传统经营模式,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并在水、电、场地等配套设施上给予大力帮助扶持,使全村发展民营经济的路子迈得更大。   冯家村于1971年建立党支部,其后逐步建立村政权和群团组织,冯家村党组织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在历史的各个时期都做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冯家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富民政策,进一步提高村民居住环境、村民综合素质,推进农村民主化进程。   2006年集体筹资27万元,对村内主要街道进行硬化,修建南北街水沟;2007集体筹资23万元打深水井一眼、配套自来水一组、下水道;2009年集体筹资4万元对村内路面进行拓宽,整修水沟;2011投资8.8万余元村内水沟进行全面整修,投资1.5万元对南北街路面进行了整修,使路面平整,无段板、坑洞等损坏类型。投资7000元对南北街房屋墙面800平米进行了统一粉刷,无乱涂乱画现象。在南北和东西两条街安装路灯18盏,为村民出行带来方便。投资5000元对村委屋内进行刮瓷,修正。2012年为解决群众电不够用问题,将新上变压器一台。冯家村党支部、村委会团结实干,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正向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远景目标大步前进。  


王桥村特产大全




王桥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