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田村位于博兴县城东北12公里,三合干渠以东,胜利油田一号路南侧。全村耕地940亩,现有179户,583人,其中党员20名,以粮、棉、蔬菜种植和禽畜养殖为主导产业,另有运输、个体经商等行业。2011年人均纯收入7500元。
阎田村于1940年建立党组织。1943年在反日伪“蚕食”斗争中成绩显著,被原清河区党委命名为“抗日模范村”。进入新世纪以来,阎田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富民政策,一举进入全县和谐发展示范村行列。2005年至2010年,村集体自筹资金46万,整修村内街道,路面硬化率达到95%以上;安装路灯26盏。2009年,投资20万元修建阎田村祥和牌坊和全民建身广场。2010年,引进投资500万元、占地100亩的锦鸡牧业项目,业已投入生产运营。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71625103 | 256600 | 0543 | 查看 阎田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相呈村 |
相呈村位于博兴县城东北18公里处,乔博路以西,历有逢三排八集市。全村耕地2194亩,226户,715人,其中党员36名,以粮棉种植和禽畜养殖为主导产业,另有运输、个体经商等行业。2011年人均纯收入8000元。 1940年相呈村刘中昌、张文学、岳光杰入党,同年建立党支部。2006年,相呈村3000亩耕地被列入全县万亩农田会战整方中,实施了沟、林、路、渠、桥配套建设,并且在新建成的沟、路、渠旁植树4万株。2008年,村集体筹资20万元实施引水入户工程,解决了村民吃水难的问题;2010年,整修全村街道、电路并安装了路灯。2011年,村党支部被评为“五个好村(居)党组织”。 |
西寨村 |
西寨村位于博兴县城东北12公里,乔博路以西500米处。全村耕地600亩,现有120户,420人,其中党员20名,以粮棉种植和畜禽养殖为主导产业,另有交通运输、个体经商等行业,2011年人均纯收入7000元。 近年来,西寨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富民政策,不断加强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2002年,村集体投资10万元,整修全村街道并硬化路面,主要街道均安装了路灯。2010年,投资8万元引黄河水进村入户,从根本上解决了全村生活用水问题。目前,全村的自来水入户率、有线电视入户率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均达100%。 |
肖家村 |
肖家村位于博兴县城东北13公里处,距镇政府驻地6公里。全村耕地620亩,现有89户,270人,其中党员16名。农业生产以粮棉种植和畜禽养殖为主,二、三产业有建筑、运输和个体经商等行业。2011年人均纯收入7000元。 肖家村于1948年成立党支部。2007年,村集体筹资5万元铺设自来水管道并引水入户,解决了村民吃水难的问题。2008年,筹资7万元新建村“两委”办公室7间,建筑总面积1200平方米。2011年,筹资28万元重修村内主街道500米,安装了路灯,街道两旁种上了景观树。2011年,村党支部荣获“博兴县先进党支部”荣誉称号。 |
阎田村 |
阎田村位于博兴县城东北12公里,三合干渠以东,胜利油田一号路南侧。全村耕地940亩,现有179户,583人,其中党员20名,以粮、棉、蔬菜种植和禽畜养殖为主导产业,另有运输、个体经商等行业。2011年人均纯收入7500元。 阎田村于1940年建立党组织。1943年在反日伪“蚕食”斗争中成绩显著,被原清河区党委命名为“抗日模范村”。进入新世纪以来,阎田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富民政策,一举进入全县和谐发展示范村行列。2005年至2010年,村集体自筹资金46万,整修村内街道,路面硬化率达到95%以上;安装路灯26盏。2009年,投资20万元修建阎田村祥和牌坊和全民建身广场。2010年,引进投资500万元、占地100亩的锦鸡牧业项目,业已投入生产运营。 |
纪耿村 |
纪耿村位于博兴县城东北11公里处,乔博路以西,庞陈路以北。全村耕地600亩,现有125户,426人,其中党员20名。农业生产以粮、棉、蔬菜种植和禽畜养殖为主,二、三产业有塑料加工、运输及个体经商等行业。2011年村集体收入12万元,人均纯收入8100元。 1938年纪耿村耿玉峨、刘保庆、耿玉坦、刘西让加入党组织,1944年建立党支部。进入新世纪以来,纪耿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在村民致富、村综合治理、民生服务方面走在该镇前列,被滨州市委、市府政授予“村民自治模范村”荣誉称号。 纪耿村处于胜利油田腹地,现有油井23眼,油井管理站3处,作业大队前冶厂1处,华宇总公司油管厂1处。近年来,村内安装了路灯,街道全部硬化;引黄河饮用水入户,改善了饮用水质量。 |
赤官村 |
赤官村位于博兴县城东北、镇政府驻地以西2公里处。全村耕地950亩,现有135户,460人,其中党员26名。2011年人均纯收入7000元。 赤官村于1947年建立党支部。在战争年代党组织发动青壮年参军参战支援前线,马西寿在抗战中牺牲,吴英唐在抗美援朝中牺牲。近年来,赤官村认真贯彻党的各项农村政策,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2000年,实施通街、修路工程,村内两横五纵街道全部硬化。2006年,安装路灯25盏,实现村庄“亮化”。 赤官村是山东省教育厅原厅长崔烁星、安徽省宿县地区教育学院原院长马立信的故乡。 |
赤尹村 |
赤尹村位于该镇西部,广青路南1公里处。全村耕地860亩,现有145户,485人,其中党员26名,以粮棉种植和禽畜养殖为主导产业,另有运输、个体经营等行业,2011年人均纯收入8000元。 赤尹村“两委”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历史各个时期都做出了突出贡献。进入新世纪以来,赤尹村大力开展村庄基础设施建设:2011年,通过省体育局协调资金30万元打深自来水井1眼,解决了村民长期吃水难的问题;同年,投资100万元新上200KVA箱式变压器1台,进行整体电网升级改造,满足了村民生产生活用电需求。 |
王店村 |
王店村位于博兴县城以北14.5公里,黄河以南,广青路以北。全村耕地1880亩,现有195户,640人,其中党员37名,以粮棉种植、畜牧养殖为主导产业,另有有运输、个体经商等行业。2011年村集体收入58万元,人均纯收入8030元。 王店村为明洪武二年(1369年),移民从枣强县迁此而建,原名赤云窝,1948年更名为王店;1945年春成立村政权,同年冬建立党支部。2002年,王店村筹资10万元重修村内街道五横三纵,硬化路面1000平方米,村容村貌显著改观。 |
尹楼村 |
尹楼村位于博兴县城东北15公里、庞陈路以北1公里处。据资料记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尹姓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此建村,故名尹家庄,后更名为尹家楼,简称尹楼村。全村耕地2800亩,现有440户,1300人,其中党员43名。2011年人均纯收入8100元。 1942年尹楼村孙立昌、尹会云、郭秀兰入党,1943年建立党支部,1945年成立村政权和群团组织。近年来,尹楼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富民政策,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均有大的发展。农业生产主要有大棚蔬菜种植,渔业养殖,大棚鸡、鸭、猪、兔养殖,二、三产业有粗布纺织及制衣加工、塑料颗粒加工、工艺品编制、维修等行业。 尹楼村系1945年渤海区农业先进工作者尹就光、渤海区纺织模范张乐三(女)和1953年山东省农业劳动模范尹秀山的故乡。 |
王李村 |
王李村位于博兴县城以北20公里处,距镇政府驻地5公里,打渔张河南岸。全村耕地550亩,现有70户,225人,其中党员17名,以粮棉种植和渔业养殖为主,2011年人均纯收入8800元。 王李村于1946年春成立村政权,同年成立党支部。王李村“两委”在上级党组织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富民政策,大大调动了村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和淡水养殖都有较大发展。2005年,村集体多方筹集资金,对村中心街实行硬化,解决了村民行路难的问题。 |
纪魏村 |
纪魏村位于博兴县城东北10公里处,村落东西延伸呈“田”字状。全村耕地960亩,现有120户,460人,其中党员17名,以粮棉种植和禽畜养殖为主导产业,另有运输、个体经商等行业,2011年人均纯收入8000元。 近年来,纪魏村认真贯彻党的富民政策,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民生事业有了较大改善。2003年,村集体筹资20万元重修村柏油路。2010年,投资30万元,对柏油路实施混凝土改造。2011年,投资2万元,安装路灯30盏,实现了村庄“亮化”。 |
新东村 |
新东村位于博兴县城东北18公里、乔博路以西处。全村耕地424亩,现有74户,201人,其中党员15名。农业生产以粮棉种植和禽畜养殖为主,二、三产业有棉柴加工、运输等行业。2011年人均纯收入8000元。 革命战争年代,新东村有8位烈士光荣牺牲。近年来,新东村认真落实党的富民政策,引导村民勤劳致富,涌现出了一批以运输、养殖为主的致富能手。2002年,村集体筹资30万元,重修生产路1200米,便利了村民生产出行。2005年,投资20万元打深水井1眼,解决了村民吃水难的问题。2008年,投资5万元安装路灯10盏,修建垃圾池1个,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改观。 |
新西村 |
新西村位于博兴县城以北17.5公里处,距镇政府驻地5公里。全村耕地616亩,现有65户,209人,其中党员13名,以粮棉种植和禽畜养殖为主导产业,2011年人均纯收入8000元。 新西村原为新合村一部分,1958年独立成村,并自建党组织、村政权及群团组织。近年来,新西村经济及社会各业均有了较大发展。2003年,与油田协调,为村庄街道安装了路灯。2006年,建成由个人投资、占地60亩的拔丝厂1处。2010年,5户村民发展起了家畜养殖,业已初具规模。2002年、2008年均被评为博兴县计划生育先进单位。 |
张来村 |
张来村位于博兴县城以北17公里处,三合干渠以南。全村耕地1291亩,现有122户,367人,党员18名,以粮棉种植和畜禽养殖为主导产业,另有运输、农机服务、个体经商等行业。2011年人均纯收入8300元。 张来村1945年春成立村政权,同年建立党支部和群团组织。进入新世纪以来,张来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富民政策,经济及社会各业均得到较大发展,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2001年,村集体筹资15万元打深水井1眼并引水入户,解决了村民吃水难的问题。2005年,新建村工业园区,内有棉花加工厂及大型养猪场、养鸡场等企业;同年,由村民投资600万元建成的水泥建材厂落户于陈户镇工业园。村内大型交通运输车辆逐年增多,外出作业机械20部。2011年冬,重整村农田排灌系统,动用土方5万立方,为农业增收奠定了基础。 |
聚合村 |
聚合村位于博兴县城东北15公里处,距镇政府驻地3公里,济东铁路南侧。全村耕地1030亩,现有200户,651人,其中党员16名。农业生产以粮棉种植和畜禽、渔业养殖为主,2011年人均纯收入8100元。 聚合村1940年春成立村政权。同年,崔云祥、许法贡、许震、许法参、范文符入党并成立了村党支部。近年来,村“两委”在带领村民发展致富的同时,加大了对村内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2002年,实施街道改造、路面硬化等一系列工程,硬化街道4315米、15665平方米,解决了村民出行难的问题。2011年,投资3万元修缮村“两委”办公室,提升了村办公条件。 |
周庄村 |
周庄村位于博兴县城东北13公里、北支新河以南处。全村耕地860亩,现有188户,602人,其中党员22名。农业生产以粮、棉、蔬菜种植为主,二、三产业有建筑、运输、个体经商等行业。2011年人均纯收入8000元。 1940年周庄村张晋封等6人入党,1945年春建立党支部。近年来,周庄村“两委”认真贯彻党的富民政策,带领全村创业致富,同时不断加强民生基础设施建设。2003年,村集体投资60万元,实施了通街、道路硬化工程。2009年秋,投资11万元打第2眼深水井替代老化的原饮水井,解决了全村的吃水问题。 |
桥子村 |
桥子村位于博兴县城东北11公里,228省道以东,陈户铁道路口以南。全村耕地1220亩,现有318户,1072人,其中党员37名。农业生产以粮、棉、冬枣、平菇种植和禽畜养殖为主,二、三产业有礼品盒加工、运输、个体经商等行业。2011年人均纯收入7200元。 桥子村1940年成立党支部,1946年建立村政权。进入新世纪以来,桥子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富民政策,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均有较大发展。2003年,村集体筹资23万元打深水井1眼并引水入户,解决了村民吃水难的问题。2004年,筹资96万元修建南北路10条,东西路2条,硬化路面22486平方米,安装路灯92盏,解决了村民出行难的问题。 |
河东村 |
河东村位于博兴县城东北15公里,乔博路与张东铁路交汇处东南。全村耕地750亩,现有147户,496人,其中党员16名。农业生产以粮、棉、蔬菜种植和畜禽、水产养殖为主,二、三产业有服装加工、老粗布加工、交通运输等行业。2011年村集体收入13万元,人均纯收入6800元。 河东村1943年成立党支部和村政权。1944年5月成立河东吕剧演唱队,2000年更名为河东吕剧团。近年来,河东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富民政策,积极扶持民营企业,村经济及社会各业均取得长足发展。2010年,河东村农民齐岳岭创作的大型传统吕剧《风雨缘》荣获首届“全国戏剧文化奖”剧本奖。 2001年,村集体筹资65万元,通街修路四横六纵,硬化路面2万平方米,配套完善排水系统;安装路灯30盏。2003年,筹资20万元打深水井1眼并引水入户。2005年,筹资5万元对村农田水利设施进行改造与配套,全村耕地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2010年,在村集体的扶持下,50%的农户建起了沼气池。 河东村为广州军区某部原师长高仁言,山东人民广播电台原台长高嵩山,革命烈士高春云、高春鸿、高春桂、高春会的故乡。 |
东寨村 |
东寨村位于博兴县城东北12.5公里,新博路西侧,北依胜利油田纯梁采油厂。全村耕地900亩,现有208户,700人,其中党员29名。农业生产以粮棉种植和禽畜养殖为主,二、三产业有建筑、运输、个体经商等行业。2011年人均纯收入8500元。 东寨村于1940年建立党支部,1945年成立村政权与群团组织,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有8名烈士献身于人民解放事业。近十年来,村集体筹资60万元硬化路面3万平方米,解决了村民出行难的问题。2010年,投资15万元引自来水入户,解决了村民吃水难的问题。近年来,东寨村各项工作都取得了较好成绩,多次被评为先进单位。 东寨村是渤海区农业劳动模范王凤祥、渤海区纺织模范吉振秀(女)之故乡。 |
王孙村 |
王孙村位于博兴县城以北15公里处。全村耕地2600亩,现有245户,923人,其中党员44名。农业生产以粮棉种植和禽畜养殖为主,二、三产业有建筑、运输等行业。2011年村集体收入15万元,人均纯收入8020元。 明洪武二年(1369年)孙姓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此建村。1941年春成立村政权,同年秋建立党支部。2001年,村集体筹资12万元打深水井1眼并引水入户,解决了村民的吃水问题。2003年,筹资7万元修建村内主街道,便利了村民出行。2011年,筹资11万元新建村办公场所,提升了村“两委”办公条件。 |
相孙村 |
相孙村位于博兴县城东北17公里,打渔张河以南,聚落沿博乔路东西延伸呈长方形。全村耕地1080亩,现有146户,508人,其中党员23名,以粮棉种植和禽畜养殖为主导产业,另有有个体经商等行业,2011年人均纯收入5800元。 2004年春,村集体投资80万元,硬化道路五横三纵,总面积8000平方米;同年实施引水入户工程,解决了村民吃水难的问题;安装路灯26盏。2010年,在县科技局包村工作组帮扶下,总投资20万元,新建村“两委”办公室,整修村庄街道,村容村貌显著改观。 2011年春,投资6000元重新安装路灯26盏。 相孙村是革命烈士孙新同、孙修同的故乡。 |
官阎村 |
官阎村位于博兴县城以北15公里,广青路南侧、胜利油田纯梁采油厂腹地,距博兴县第二人民医院500米,陈户镇中心小学、城区幼儿园座落于官阎村。全村耕地1550亩,现有286户,996人,其中党员51名,村民代表30名。农业生产以粮棉种植、禽畜养殖为主,二、三产业有建筑、交通运输、个体经商等行业。2011年村集体收入45万元,人均纯收入8500元。 官阎村于1939年1月建立党组织。近年来,村“两委”带领村民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商品房遍布广青路两侧。2000年,村集体筹资50万元新建办公楼1栋,筹资20万元打深水井1眼。2005年,筹资130万元重修并硬化村内街道四横六纵,安装路灯30盏。2005年,官阎村被滨州市委、市政府命名为“百强村(居)”。 |
相周村 |
相周村位于博兴县城东北20公里,广青路以北,毗邻纯梁采油厂。全村耕地430亩,现有169户,580人,其中党员34名,以粮棉种植、淡水养殖为主导产业,另有运输、个体经营等行业。2011年村集体收入40万元,人均纯收入8620元。 相周村1945年成立村政权,同年冬建立党支部。近年来,相周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富民政策,率先进入全县和谐发展示范村行列。2010—2011年度被博兴县委、县政府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明星村”。 2003年,村集体投资110万元修建村内柏油路,总面积2.1万平方米;铺设地下管道3000米。2007年,投资70万元重修村柏油路。2008年,投资82万元新建工农河桥1座,解决了村民出行难的问题。2009年,利用县国土局土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完成旧村复垦和老年院的安置房建设,复垦土地177.5亩。2010年,投资73万元修建村内柏油路及连村路1300米。2011年,投资120万元,完成村庄绿化、路面硬化、墙壁粉刷等工作,并得到市、县观摩会的认可,获得县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荣誉称号。 |
西王村 |
西王村位于博兴县城东北16公里处,西临乔博路、北靠广青路。全村耕地320亩,现有88户,310人,其中党员16名。农业生产以粮、棉、蔬菜种植为主,二、三产业有建筑、运输、餐饮服务等行业。2011年村集体收入50万元,人均纯收入8500元。 近年来,西王村“两委”带领村民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2006年,村集体筹资开工建设西王新村住户楼3栋,2008年竣工,工程总投资800万元。楼内水电暖齐全,楼外有健身器材等附属设施。2007年,西王村被评为全县经济发展带头村;2009年,被评为“滨州市农村住房建设工作先进村(居)”;2011年,被评为县级生态文明村。 |
官王村 |
官王村位于博兴县城东北15公里、广青路以南处。全村耕地950亩,现有285户,897人,其中党员44名,村民代表21名。农业生产以粮棉种植和禽畜养殖为主,二、三产业有棉花加工、运输、个体经商等行业。2011年人均纯收入8000元。 进入新世纪以来,官王村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断完善村基础设施建设。2006年,在该镇小城镇建设中征占村土地60亩,新修董府路1条。2008年,征占土地80亩,新修府东路1条,新建占地100亩的陈户中学。 |
官张村 |
官张村位于博兴县城东北16公里处,北依广青路,东靠工农河西岸。全村耕地869亩,现有160户,530人,其中党员29名,以粮、棉、蔬菜种植和禽畜养殖为主导产业,另有运输、个体经商等行业。2011年人均纯收入8100元。 进入新世纪以来,官张村不断强化村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2000年,村集体筹资21万元修建街道一横三纵,硬化路面6500平方米。2009年,筹资17万元修建环村路,硬化路面4000平方米。2011年,筹资5万元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投资4万元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基本实现用黄河水浇灌农田。 |
王孟村 |
王孟村位于博兴县城以北20公里、广青路以北处。全村耕地1724亩,现有310户,1025人,其中党员40名,以粮棉种植和淡水养殖为主导产业,另有运输、个体经商等行业。2011年村集体收入15万元,人均纯收入8600元。 王孟村于1941年成立党支部,1945年建立村政权。王孟村“两委”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历史各个时期都做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王孟村淡水养殖得到迅速发展。2007年,村集体投资2万元安路灯37盏,实现村庄“亮化”。2009年,建成占地50亩的淡水养殖小区并投入使用。 |
赵家村 |
赵家村位于博兴县城以北18公里,胜利油田采油厂东侧。全村耕地1327亩,现有186户,678人,其中党员38名。农业生产以粮、棉、蔬菜种植和禽畜养殖为主,二、三产业有砖窑生产、沙石料销售、建筑、个体经商等行业。2011年村集体收入20万元,人均纯收入8600元。 赵家村1939年2月成立村政权并建立党支部。2000年,筹资80万元实施的房屋规划工程完工,安装路灯36盏。2007年以来,村集体给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发放补助金30元;为村民缴纳“新农合”参合费。2008年,筹资40万元修建石头牌坊和影壁墙。2010年,筹资15万元引黄河水入户,并重新改装输水管线;筹资3.5万元为166户建沼气池,每户补贴200元;筹资8万元为160户安装太阳能,每户补贴500元;为170户安装电视机顶盒,每户补贴60元;筹资3.6万元购买垃圾桶180个,发放到各户家中。2011年,筹资100万元建造公墓,预计2012年3月完工;筹资10万元建立老年活动室,设有老年办公室及健身、娱乐器材。 近年来,村党支部先后被评为县级“五个好”党支部、先进基层党组织;赵家村被滨州市委、市政府评为市级文明村。 |
蔡家村 |
蔡家村位于博兴县城以北13公里处。全村耕地585亩,现有98户,332人,其中党员19名。农业生产以粮棉种植和禽畜养殖为主,二、三产业有木材加工、塑料化工、运输和个体经商等行业。2011年人均纯收入7000元。 近年来,蔡家村认真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大力开展经济产业结构调整,逐渐加大民生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得到较大改观。2002年,村内街道全部硬化,安装路灯15盏。 |
官刘村 |
官刘村位于博兴县城以北15公里,广青路以南,地处镇工业园区。全村耕地866亩,现有135户,420人,其中党员20名,以粮、棉、蔬菜种植和禽畜养殖为主,另有个体经商等行业,2011年人均纯收入8000元。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刘姓由河北枣强迁此建村,故名刘家庄,后更名官刘庄,简称官刘村。2003—2004年,村集体筹资60万元整修村内道路2400米。2005—2006年,筹资16万元,整修出村路2条,总长1300米。2005年,筹资26万元打深水井1眼并引水入户。2010年,投资3万元引自来水入户,改善了村民饮用水质量。 官刘村是烈士刘连美、刘同庆之故乡。 |
阎陈村 |
阎陈村位于纯梁采油厂以东,广青路与新博路交叉处。全村现有120户,363人,其中党员25名。2011年村集体固定资产1800万元,村集体收入215万元,人均纯收入8900元。 近年来,阎陈村依托地处纯梁采油厂驻地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先后建成董永批发商城和沿街商品房,村集体收入逐年递增,村民实现充分就业,收入连年提升。2008年春,实施“改造旧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程:一期完成新村住宅建设70户,投资总额1800万元,建筑总面积12750平方米。同时,投资200万元实施村内高标准绿化、硬化、亮化、净化、美化工程,为村民创造了舒适优雅的居住环境,并成为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样板工程、亮点工程。 2011年12月,投资500万元开工建设的新村二期工程竣工并投入使用,全村82%的人口迁入新居。2006年,被山东省爱国卫生委员会评为省级卫生村;2009年,被滨州市委、市政府评为“农村住房建设工作先进村”;2011年,党支部被滨州市委评为“五个好”村党组织。 |
季王村 |
季王村位于博兴县城东北19公里处,乔博路以东,陈户、纯化、乔庄三镇交界处。全村耕地1608亩,现有146户,546人,其中党员25名,以粮棉种植和畜禽养殖为主导产业,另有有运输、个体经商等行业,2011年人均纯收入8100元。 季王村1945年成立村政权,1947年建立党支部。近年来,季王村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布局,村经济得到较大发展,村民生产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改善。2006年,村集体筹资60万元,硬化街道三横三纵,总面积1万平方米;安装路灯40盏,新盖办公娱乐场所1处,村容村貌显著改观。 |
相李村 |
相李村位于博兴县城东北20公里,乔博路西侧。全村耕地1280亩,现有157户,504人,其中党员26名,以粮棉种植和禽畜养殖为主导产业,全村现有大型耕地机械8台。2011年人均纯收入8000元。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村集体加大了对民生建设的投入。2006年,硬化街道路面9000平方米,解决了村民出行难的问题。2008年,安装路灯42盏,整修办公室6间,新建办公室3间。2011年,引进第一个招商引资项目——加油站。 |
北相村 |
北相村位于胜利油田纯梁采油厂以北5公里处。全村耕地980亩,现有116户,416人,其中党员23名,以粮棉种植和畜禽养殖为主导产业,另有个体经商、劳务等行业。2011年人均纯收入8000元。 北相村于1945年成立村政权,随后建立党支部。近年来,北相村积极开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以农业为主的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较大改善。2005年,筹资30万元硬化主街道路面,总面积4500平方米,解决了村民出行难的问题。2011年,投资1万元安装路灯16盏,实现了村内亮化。 |
陈户村 |
陈户村位于博兴县城以东12公里,张东铁路以北。据《陈氏族谱》记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陈虎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此开店为业,故名陈虎店,后更名陈户店、陈户镇,简称陈户。1984年始为陈户镇人民政府驻地。村内有规模较大的农贸市场,耕地1950亩,现有585户,1841人,其中党员65名。2011年村集体收入80万元,人均纯收入8500元。 1939年,陈户村董成周、董如德、董云峰、董德欣等人入党,1940年建立党支部。近年来,陈户村的农业和二、三产业迅速发展:农业投入不断加大,添置了多种农业机械并实现了主要环节的统一服务;村民自发创办了纺织企业项目,带动了全村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公益事业也得到很大发展,投资10万元新打水井1眼,实现了引水入户;完成通街、通路,村内大街小巷全部硬化,村容村貌焕然一新。2008年,陈户村被博兴县委、县政府评为“发展乡镇企业强村”;2011年;被县委评为“五个好”村(居)。 |
西河西村 |
西河西村位于张东铁路和228省道交叉处,西邻董永故居——董家村,村内有陈户战斗纪念塔。全村耕地640亩,现有137户,396人,其中党员23名。农业生产以粮、棉、蔬菜种植和畜牧养殖为主,二、三产业有缝纫加工、汽车运输等行业。2011年人均纯收入8000元。 西河西村1941年建立党支部。2000年秋,村集体筹资17万元打深水井1眼并引水入户,解决了村民吃水难的问题。2002年春,筹资35万元硬化全村街道路面,总面积1.5万平方米;同年,安装路灯30盏,实现了村庄“亮化”。 |
董家村 |
董家村位于博兴县城东北10公里处,是汉孝子董永的故里。全村耕地1260亩,现有200户,680人,其中党员25名。2011年村集体收入11万元,人均纯收入7000元。 近年来,董家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富民政策,大力开展产业结构调整,村民生产、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新世纪以来,董家村完成了村庄规划;街道路面全硬化,硬化总面积达1万平方米;大街小巷全部安装路灯。2011年,村集体投资2万元,整修排水沟3000米,修建农渠2000米;同年,投资1.6万元引进安全饮水设备,户户通上自来水。全村现有较大型养殖专业户6家,畜牧养殖工作走在了该镇前列。 |
纪吕村 |
纪吕村位于博兴县城东北11公里处,距镇政府驻地2.5公里,北支新河南侧。全村耕地1214亩,现有183户,614人,其中党员33名。农业生产以粮棉种植和畜禽养殖为主,二、三产业有建筑、运输、个体经商、餐饮等行业。2011年人均纯收入8000元。 据《吕氏族谱》记载:明洪武四年(1371年),吕姓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此建村,故名吕家庄;后更名纪吕庄,简称纪吕。1938年,纪吕村吕光询、吕光学入党,同年成立党支部,原中共渤海区机关报《渤海日报》社曾设在村中。进入新世纪以来,纪吕村不断加大民生基础设施建设,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2006年,村集体筹资75万元,重修街道三横九纵,硬化路面2万平方米,安装路灯30盏。2009年,被博兴县委、县政府被评为县级文明单位。 |
纪刘村 |
纪刘村位于博兴县城东北10公里处,村南现有保存完好的博兴三大千年名古井之一“罗家井”。全村耕地1020亩,现有150户,660人,其中党员23名。农业生产以粮、棉、蔬菜种植和畜禽养殖为主,二、三产业有织布加工、汽车运输、外出劳务等行业。2011年人均纯收入8200元。 纪刘村1939年建立党支部,1945年成立村政权和群团组织。近年来,村“两委”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不断加大对村庄民生事业投资力度。2006年,村集体投资40万元,硬化了村内所有街道;安装了路灯;家家户户都用上了有线电视、太阳能和沼气。 |
范家村 |
范家村位于博兴县城东北20公里处,广青路以北,处于纯梁油区开发区。全村耕地1430亩,现有336户,1036人,其中党员30名,以粮棉种植和畜禽养殖为主导产业,另有运输、挖掘机械作业等行业。2011年村集体收入20万元,人均纯收入8100元。 进入新世纪以来,范家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富民政策,经济及社会各业均取得较大进展。2001年,村集体筹资15万元打深水井1眼;2006年,筹资20万元再打水井1眼并引水入户;2010年,村内各户吃上黄河水,解决了村民吃水难的问题。2011年,筹资4万元重新硬化村南进村路、村内街道3万平方米,安装路灯50盏。2011年,被评为市、县环境整治文明单位。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