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东省 >>滨州 >> 博兴县 >> 店子镇 >> 大肖村

大肖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大肖村谷歌卫星地图)


大肖村简介

  大肖村,位于店子镇政府驻地北6公里,曹纯路以东,北靠小清河、预备河,西临大王村。全村398户,1383人,党员35名,耕地3580亩。农业生产以粮食和冬暖式蔬菜大棚为主。其他有运输、水泥预制件加工、禽畜养殖、草苫加工、个体工商、劳务输出等行业。2011年人均纯收入8000元。
  2000年以来,大肖村支部村委积极引导鼓励村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增加群众收入。全村建有种植西红柿、七彩椒为主的冬暖式大棚210个,大棚蔬菜生产成为全村的支柱产业。同时,村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得到改善。投资15万元安装农灌变压器一台,线路3000余米;投资6万元,安装路灯54盏;投资5万元,对村内所有生产路进行了整修;投资3万元,新打机井15眼,结合小农水项目,新铺设pvc管道1500米,建设高档机房3处。2011年,投资30万元进行了自
  来水管道改造;投资4万元新建变压器房,增容村内变压器。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71625106 256600 0543 查看 大肖村谷歌卫星地图

大肖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大肖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利王村

  利王村,位于博兴县城东南20公里处,与广饶经济开发区搭界。全村118户,420人,党员18名,村民代表13名,耕地852亩。农业生产以粮、棉、蔬菜为主,另有禽畜养殖等。2011年人均纯收入8405元。   得益于国家的惠农政策,2000年以来,大田菜、大棚蔬菜种植已成为利王村特色产业,畜禽养殖初具规模,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2011年,村“两委”多方筹资,建成占地300平方的办公场所一处。同年,安装路灯25盏,实现了“亮化”。   近年来,村两委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村务、财务、政务三公开,认真贯彻执行“1+5”党内基层民主运行机制。全村形成了民风淳朴、社会和谐稳定的新风貌。  

大刘村

  大刘村位于店子镇北部,小清河南岸,曹纯路以东,预备河以北。全村189户,634人,党员30名,辖4个生产组,现有耕地1162亩。主导产业有粮食种植、冬暖式大棚蔬菜生产、劳务、运输等。2011年,全村人均纯收入8100元。   2000年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得到改善。2006年,投资55万元,对三纵四横的街道全部进行了硬化。2011年投资11万元,对全村的饮用水管道进行了改造升级,解决了群众吃水难题。  

辛耿村

  辛耿村位于博兴县城东南14.5公里,店子镇政府驻地西北2.5公里,潍高路北侧,曹纯路西侧。辛耿村有450户,1635人,党员43人,村民代表15,耕地2700亩。主导产业是粮食、大棚蔬菜生产,另有运输、养殖等行业。2011年人均收入达到8436元。   辛耿村1932年就建立了党组织,1945年解放并成立村级政权与群团组织。2000年以来,个体经营、运输、养殖业得到快速发展。同时,公益民生事业也有很大进步。2003年投资30万元整修硬化一纵一横两条街道。2006年投资15万元解决了村民吃水问题。2007年投资6万余元修建了村办公场所。2010年投资8万元安装路灯120盏,并进行了电网升级改造。  

辛杨村

  辛杨村位于博兴县城东14.5公里,曹纯路以西0.5公里,镇政府驻地西北方3.5公里处。全村223户,722人,党员23人,村民代表16人,耕地1980亩。村民主要从事粮食、大棚蔬菜生产,另有运输、木材加工、个体经商等行业。2011年人均收入达到8000元。   辛杨村于1945年成立政权和群团组织。改革开放以来,认真落实党的富民政策,因地制宜地调整产业结构,经济不断发展,民生公益事业也逐步得到改善。1997年实现引水入户,解决了村民吃水难的问题;整修硬化了进村路,解决了村民出行难的问题。2011年安装路灯14盏,实现了“亮化”;安装2个摄像监控,保障了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前崔村

  前崔村位于博兴县城东南15公里,店子镇政府驻地西北2公里,潍高路北侧,曹纯路西侧。前崔村原属耿崔村的一部分,1958年自耿崔村分出,独立成为一个行政村,自建党支部、村政权及群团组织。全村共有129户,509人,党员23名,耕地960亩。农业生产以粮食、蔬菜为主,另有运输、家具制造、畜禽养殖等行业。2011年人均收入6000元。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落实党的农村和农业政策,调整产业结构,前崔村经济迅速发展。大棚蔬菜、汽车运输等成为村经济支柱。民生事业也得到了很快发展。1999年集体筹资2.6万元上变压器四台,架线1200米。2006年打自来水井一眼,同年投资3万元铺设灌溉用地下电缆。2011年安装路灯20盏,安装净化水设备一台。  

后崔村

  后崔村位于博兴县城东南15公里,镇政府驻地西北2公里,潍高路北侧,曹纯路西侧。后崔村原属耿崔村的一部分,1958年独立成村,建党支部、村政权及群团组织。全村58户,211人,党员8人,村民代表13人,耕地312亩。农业生产以粮食、蔬菜为主,另有运输、养殖等行业。2011年人均收入7100元。   2000年以来,后崔村因地制宜地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以大棚蔬菜种植、汽车运输等为代表的产业多元化取代了过去单一的粮棉结构,村经济迅速发展壮大,民生事业也得到较快发展。2003年修建村西南北路,2010年新建了办公、党员活动及村民议事场所。  

耿朱村

  耿朱村位于博兴县城东南15公里,潍高路北侧,曹纯路以西,距离店子镇政府驻地3公里。全村273人,89户,党员14名,村民代表8名,耕地530亩。农业以生产粮食为主,二、三产业有木材加工、水泥制品、电气焊加工、运输等。2011年人均收入7380元。   1948年获得解放,成立了村政权,1955年3月建立了党支部和群团组织。耿朱村是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部队财务部副部长朱宝金的故乡。   近十年来,耿朱村认真贯彻调结构、促发展的农业政策,在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建筑、运输、绳经、养殖等产业,全村整体经济实力不断壮大,民生公益事业也得到很大发展。先后打了饮水井,硬化了村内街道。2010年新建村办公场所,又对村内墙壁进行了统一粉刷,安装了摄像监控,为村民创造了一个优美、安全的生活环境。  

耿郭村

  耿郭村位于博兴县城东南13公里,镇政府驻地西北3.5公里,预备河南岸,聚落沿耿郭沟西侧成方块。耿郭村系清末武举郭万荣,革命烈士郭东湖、郭怀宗、郭士圣、郭东沂之故乡。   1947年郭宝太入党,1948年建立党支部。全村224户,761人,党员29名,群众代表16名;耕地面积1725亩,林地350亩。耿郭村以农机服务、交通运输、特色种养为主导产业。2011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8997元。   以前的耿郭村是个名符其实的落后村,村级公益-业落后,群众满意度低。为改变落后面貌,耿郭村认真贯彻党的富民政策,将发展村级经济,改善民生作为首要任务。2000年村办幼儿园被确定为“市级示范园”,并连续三年被县妇联授予“巾帼文明示范岗”荣誉称号,2005年被省民政厅授予《优秀民办非企业单位》称号。自2008年以来,打机井52眼,修灌溉渠1200米、涵洞37座,挖排灌沟3800余米,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修进村及环村柏油路19000平方米,打深水井一眼,全村户户用上洁净的自来水。在“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中,县体育局包村工作组驻进耿郭村。在工作组的帮扶下,2010年新建文化广场一处,安路灯78盏,埋地下电缆8600米;购建变压配电室两座,实现电灌面积2000余亩;村内栽植各种景观苗木3600株,村南主街两旁栽种扶芳藤10万余株。2011年顺利通过了县级生态文明村的验收。   耿郭村2007年7月被中共博兴县委授予“远程教育先进单位”称号;2009年2月被评为县级“文明村镇”;2011年2月被评为县级“新农村建设明星村”;2011年1月被评为市级“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2011年5月被评为“市级文明村”;2011年6月荣获“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辛朱村

  辛朱村位于博兴县城南14公里,潍高路以北,历有“一、六”集贸市场。全村680户,2389人,党员59名,耕地5300亩。农业生产以种植粮食和大棚蔬菜为主,另有运输、木材加工、畜禽养殖、个体经商等行业。2011年人均收入达8000元。   1946年建立党组织。改革开放以来,辛朱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富民政策,一举进入全县先进行列。2002年获县级“模范村委会”称号,2004年获县级“五好党支部”称号,2007年获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称号。   近十年来,辛朱村经济和社会各业均得到很大发展。2005年,第一个招商引资项目—博兴县聚润纺织有限公司建成投产。不仅带动了辛朱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安置了80名剩余劳力就业。2007年筹资150万元对全村41000平方米的街道进行硬化。2010年筹资10万元安装了160盏路灯。2011年投资4万元对村办公场所进行了规范提升,达到了验收标准。同年,1.2万亩中低产田改造项目落户辛朱村。  

利戴村

  利戴村位于博兴县城东25公里处,全村389户,1200人,党员40名,群众代表20名,耕地3400亩。农业以种植粮食、蔬菜为主。2011年人均纯收入8000元。   2000年以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利戴村经济及各项社会事业均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大棚蔬菜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利戴村的主导产业。新建了村办公场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及计生等各项工作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自2010年10月开始的“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博兴县交通局包村工作组进驻利戴村。在工作级帮扶下,投资300万元,整修了3.5公里柏油路及两侧排水设施,粉刷墙壁1万平方米,安装路灯100余盏,在主要街道两侧栽植了绿化树木。村庄环境达到了“五化”标准,被评为县级“生态文明村”。2011年,村两委积极联系相关企业,建成净化水供应站一处,提高了村民饮用水的质量。  

耿殷村

  耿殷村,位于博兴县城东南19公里,潍高路以北,曹纯路以西。全村65户,248人,党员5名,村民代表6人,耕地320亩。农业以粮、棉、蔬菜生产和禽畜养殖为主。另有运输、新型建材、个体经商等行业。2011年人均纯收入8200元。   改革开放以来,耿殷村认真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扎实落实各级党委政府的上级工作布置,努力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2011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文明单位。   2007年,村集体筹资17万元,修建村内三条大街,解决了群众行路难的问题。投资1万元安装路灯28盏,2009年,投资1.5万元,新上50KVA变压器1台。  

利蔡村

  利蔡村位于店子镇政府东北7.5公里处,西邻利戴村,东与东营市相邻,是一个比较偏僻的村庄。全村138户,507人,党员24人(其中女党员3人),耕地1185亩。村民主要从事粮食、蔬菜、食用菌、养殖、冬暖式大棚五大支柱产业。2011年人均收入10000元,村民安居乐业。   1995年实施村庄规划,村内有主要街道三条共920米。1997年村民集资将街道全部铺为柏油路。2002年春,村民自愿捐款打深水井一眼,并引水入户,解决了吃水问题。2005年冬和2011年春,通过上级帮助和村民捐款,共投资9万多元,增容农灌用电设施,整改了农灌线路,保障了农业生产。2011年冬,安装照明路灯26盏。  

梨园村

  梨园村,位于博兴县城东18公里,预备河之阴,曹纯路从村西穿过。全村有864户,2984人,党员80人,村民代表32人,耕地6584亩。农业生产以粮食、蔬菜为主,二、三产业有建筑、运输、纺织、化工、草柳编等。2011年人均纯收入8970元。   1939年1月建立党组织。1945年8月梨园村解放,成立了村政权和群团组织。   1996年进行农业产业调整,建冬暖式蔬菜大棚200个,2011年发展到500个,以种植西红柿、七彩椒为主,产品远销国外。1997年在村南建起占地30余亩蔬菜批发市场。   近年来,村“两委”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财务、政务、村务公开,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  

般若村

  般若村位于博兴县城东南17公里,镇政府驻地东北2.5公里,曹纯路以东,东邻广饶县。据记载,北魏正光元年(公元520年),在村北建一寺院,遂以寺名村。1936年更名般若村。全村耕地3405亩,343户,1281人,党员40名,群众代表30名。群众以种植粮食、大棚蔬菜和外出务工为主要经济来源。近年来,养殖业也有很大发展。2011年人均收入6800元。   2003年在县政府帮扶工作组的帮助下,将村内东西大街修成柏油路。村“两委”认真执行“1+5”党内基层民主运行机制,实行村务、政务、财务三公开,提高了村内政务、财务的透明度和可信度,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北营村

  北营村位于镇政府东北15公里,小清河南岸,东临广饶县石村镇,全村405户,1450人,党员32名,耕地2300亩。以农业种植为主,另有木材加工、禽畜养殖、个体经商等行业。2011年人均纯收入8700元。   北营村1945年成立村政权,同年建立党支部。2008年被授予市级“文明村”称号。2011年被确定为全县“和谐发展示范村”。   2005年,村集体投资25万元,打深水井一眼,并引水入户,解决了村民吃水的问题。2004年投资180万元,重修了村内五纵三横街道及进村路,硬化路面2.4万平方米,安装路灯60盏,解决了村民出门行路难的问题。   近几年来,村党支部、村委会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村务、政务、财务三公开,提高了村工作的透明度。  

大吾杨村

  大吾杨村位于店子镇北部,小清河南岸,全村220户,766人,耕地1680亩,党员29名。村民主要从事蔬菜和粮食种植,是远近闻名的蔬菜生产专业村。2011年人均纯收入8151元。   村支部、村委,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积极引导群众大力发展冬暖式大棚为主的蔬菜生产。2011年底,全村有冬暖式大棚150余个,主要种植越冬西红柿、七彩椒等。大棚蔬菜生产已成为大吾杨村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凭此一项人均增收500元。同时,村“两委”还引导村民参加小麦良种培育项目,实现人均增收100元。   经济的发展为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奠定了基础。2011年投资20余万元,对全村耕地、沟渠进行全面整修治理,沟、渠、路、桥涵、闸配套,实现了全村统一集中灌溉,提高了种植效益。结合生态文明村建设,投资18万元,对全村220户的饮用水管道进行了改造,整修了村生产道路。拆迁旧房屋120间,疏通全村街道六纵三横。  

大王村

  大王村位于小清河南岸,东临大肖村,曹纯路从村中穿过。全村有246户,840人,党员29名,村民小组8个。村庄占地约9平方公里,耕地2000余亩。村民以种植冬暖式大棚蔬菜为主,现有冬暖式大棚120个,以种植七彩椒、西红柿为主。村南建有蔬菜批发市场,占地15亩。部分村民从事运输、养殖、建筑劳务等行业。2011年人均纯收入8393元。   近十年来,经济不断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向前,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全县开展“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以来,在县残联工作组的支持下,投资20多万元改装了自来水管道,安装了水表。投资10万元建成高标准健身广场一处,安装高档健身器材10余件(套)。投资5万元,安装路灯26盏。投资39万元安装高标准排水管道1800米。投资80万元硬化路面7000平方米。   大王村2011年荣获“县级生态文明村”、县级“村级工作规范化示范村”称号。  

大肖村

  大肖村,位于店子镇政府驻地北6公里,曹纯路以东,北靠小清河、预备河,西临大王村。全村398户,1383人,党员35名,耕地3580亩。农业生产以粮食和冬暖式蔬菜大棚为主。其他有运输、水泥预制件加工、禽畜养殖、草苫加工、个体工商、劳务输出等行业。2011年人均纯收入8000元。   2000年以来,大肖村支部村委积极引导鼓励村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增加群众收入。全村建有种植西红柿、七彩椒为主的冬暖式大棚210个,大棚蔬菜生产成为全村的支柱产业。同时,村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得到改善。投资15万元安装农灌变压器一台,线路3000余米;投资6万元,安装路灯54盏;投资5万元,对村内所有生产路进行了整修;投资3万元,新打机井15眼,结合小农水项目,新铺设pvc管道1500米,建设高档机房3处。2011年,投资30万元进行了自   来水管道改造;投资4万元新建变压器房,增容村内变压器。  

利城村

  利城村位于博兴县东18公里处,东临广饶县,北近小清河。是原全国政协副主席李蒙、原四川省德阳市人大主任李干的故乡。村西南150米处为古利城遗址,属于新石器时期晚期龙山文化遗址,汉代在此设立利城县。全村共有耕地4601亩,有646户,2198人,党员66名,群众代表44名。群众以种养殖、林木加工、交通运输和外出打工为主要经济来源。2011年人均收入8949元。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近年来养殖业、加工业、运输业又有较快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各项民生事业也有很大进步。2003年以来村两委多方筹集资金修了村内3纵3横6条街道,硬化路面3万平方,全部达到A级标准。在全县实施“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中,县供销联社帮扶修建利城村便民服务中心,内设供销超市、村办公室、卫生室等设施,建筑面积达5000平方米,投资3万余元安装路灯100多盏。  

沙旺村

  沙旺村位于博兴县城东南20公里,店子镇政府驻地。全村335户,1280人,党员47名,耕地1480亩。农业生产以粮食、蔬菜为主,二三产业有交通运输、个体经商、商贸流通等,2011年人均纯收入8000元。   2000年投资12万元打深水井一口。2001年—2004年先后投资300万元对村内道路进行了硬化,配套建设了人行道、排水管网,安装了路灯。2003年投资120万元修建了沿曹纯路商品房。2009年投资120万元,自建了村综合办公楼和村民健身广场,安装了健身器材。2011年村“两委”换届以来,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村务、财务、政务三公开,认真贯彻执行“1+5”党内基层民主运行机制,提高了村内政务、财务的透明度。2005年获县级“综合工作先进村”称号、市级“双基工作先进单位”称号,2006年获县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09年被评为县级“新农村建设带头村(社区)”。  

九台村

  九台村位于潍高路南,店子镇政府驻地东3公里,与东营市接界。全村276户,971人,党员32名,村民代表12名,耕地1950亩。村民以种植业及外出打工为主。人均纯收入8300元。   近年来,村“两委”为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多措并举,取得了显著成果。2007年投资120万元对全村三横两纵和两条进村路进行硬化及排水沟建设。2008年投资20万元新打饮用水机井一眼。2009年投资2万元安装路灯70盏。2011年借助上级土地整理项目,修建柏油路面13000多平方,排水沟4600多米;新上变压器一台,解决了用电紧问题;新打田间浇水机井68眼,铺设地下电缆8000多米,解决了浇地难的问题。新修田间砂石路四横三纵约20000平方米,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东郑村

  东郑村位于店子镇镇政府驻地以东1.5公里,潍高路以南。全村265户,927人,有党员21名,耕地1270亩。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传统种植业和家庭“作坊”式的粉皮、粉条加工、批发,也有一部分村民从事蔬菜种植、餐饮、运输、厨房设备制造、棉花加工等行业。2011年人均收入7720元。   在2010年开始的“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中,东郑村作为后进村而成为县委书记李家良的重点联系村,县司法局包村工作组也进驻东郑村。在各级领导的帮助下,选举产生了一个团结实干的村“班子”,东郑村也从此摘掉了后进的“帽子”。2011年,举各方之力,先后投资130多万元,修成一纵四横五条水泥街道,面积12000多平方米;衬砌地沟2400多米;安装路灯60盏。主要街道两旁栽植龙爪槐、核桃树等景观树300棵,墙壁均粉刷一新。2011年被评为县级“生态文明示范村”。  

西郑村

  西郑村,位于潍高路以南1公里处,东与东郑村接壤,西是曹纯路。全村242户,851人,党员31名,良田900亩。农业生产以粮蔬为主,另有运输、粉皮加工、大棚规范化鸡鸭养殖、餐饮服务、服装加工、经商等行业。近年来,借助园区优势,大力招商引资,先后建起共占地250亩的棉花加工和黑白铁厨房设备加工厂各一家;2011年又建起一家化肥厂,解决了部分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2011年人均纯收入9800余元。   经济的发展,为改善民生提供了条件。在2007年,村集体筹资30万元,打400米的深水井一眼,并引水入户;筹资50万元整修村内东西大街柏油路4000平方米,并且全村安装路灯70盏。2011年春,购置安装了净化水设备,让全村群众喝上了纯净水。   截止2011年底,全村已建有商品楼20栋,住宅楼25栋,标准规划宅院60户。  

张侯村

  张侯村,位于博兴县城东南,镇政府向南2公里,曹纯路以东。北沿潍博路,西靠曹纯路。历有逢二、七集贸市场。全村550户,1932人,党员53名,耕地3002亩。农业生产以粮、棉、蔬菜为主,二、三产业有棉花加工、厨房设备、黑白铁加工、板材镀锌、运输、个体经商等,2011年人均纯收入8500元。   近十几年来,张侯村大力实施旧村改造工程,新村庄已基本成型。街道修成了宽敞的柏油路,民房大都翻新为砖瓦房,每户都通上了自来水。2011年又投资20万元,安装净水站一处,让群众用上纯净水;投资5万元新上变压器一台,完善了农灌配套设施。同时,将原来的地上输电线路改为地下电缆。  

张朱村

  张朱村位于店子镇东南2公里,与张侯村相连,全村有196户,619人,党员18人,耕地面积1050亩。村民主要从事种植、运输、建筑、草编等行业。2011年人均收入7800余元。   2003年在县财政局的帮扶下,投资15万元打吃水井一眼(300米深),投资20万余元修柏油路一条(东大街)。2007年,投资2万元整修村办公室,增添了桌椅、沙发等办公用品;投资5万元整修村东砂石路一条(长1000米),安装路灯20盏。2010年——2011年在县农业局的帮扶下,新打机井10眼(150米深),铺设地下电缆500米。  

张王村

  张王村位于博兴县城东南17公里处。东靠曹纯路,北邻潍高路。村中有逢一、六集贸市场。全村有410户,1600人,党员39名,耕地3400亩。农业以种植粮食、棉花为主,二三产业有交通运输、钢板加工、棉花加工、个体经商等行业,2011年人均纯收入9000元。   2000年以来,村“两委”班子团结实干,积极进取,认真落实各项工作。2003年按照镇党委政府的规划,调出1000亩土地,建成了店子镇工业园区,为村民增收打下了基础。引进过亿元项目一个,过千万元项目十余个,园区初具规模。张王村连年被评为“招商引资”先进单位。2005年经村两委研究,筹资60万元,重修村内“三纵三横”五条柏油路,并对公路两侧的排水沟进行修砌,解决了行路难的问题。2006年又投资20万元,安装路灯60盏,更换200KVA变压器1台,满足了群众用电需求。2011年,全村的新农合参加率与新农保参加率均达到98%以上。   近年来,张王村认真执行“1+5党内基层民主运行机制”,坚持村务、政务、财务三公开,增强透明度和群众的满意度  

张刘村

  张刘村,位于博兴县城东南20公里,全村有354户,1233人,党员29名,耕地1418.5亩。农业以小麦种植为主,二、三产业有棉花加工、板材贸易、运输等。2011年人均纯收入8600元。   明洪武二年(1369年)刘姓由山西省洪同县迁此建村。1945年韩立德、刘延喜入党,1959年建立党支部。   1998年投资20万元,打深水井一眼并引水入户,解决村民吃水问题,对街道进行规范化整修;同年,投资15万元安装200kva变压器,安装路灯60盏。支部、村委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1998年至2011年共引进汇鑫板业、金通板材、恒远镀锌、双发涂镀、唐盛镀锌、钢之杰新型板材、嘉岳板材等7个企业项目,极大地促进了张刘村经济和社会各业的发展。  

辛张村

  辛张村位于店子镇西北,预备河和小清河之间,辛柳路从村中穿过。全村有950户,3096人,党员84名,群众代表35名,耕地6700亩。群众主要从事种养殖、林木加工、交通运输和外出打工等行业。2011年人均收入8500元。   1930年张子健在青岛入党,1945年成立村政权并建立党支部。2000年以来,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养殖、加工、运输等各业得到快速发展,各项民生事业也有很大进步。2004年11月以来村两委多方筹集资金400余万元修了村内6纵7横13条街道,硬化路面7万多平方米。2010年投资10万余元安装路灯210盏。2011年投资5万元对办公场所进行了规范提升,达到A级标准;由于有着发展农业的资源优势,一项投资近700万元的农业开发项目在辛张村开工建设。  

张卢村

  张卢村,位于镇政府西南部,东临曹纯路,西与兴福镇接壤。全村158户,572人,党员26人,耕地600亩,农业生产主要以粮食种植为主。2011年人均纯收入7764元。   2000年以来,张卢村支部、村委一班人,立足张卢村实际因地制宜,积极倡导群众创业致富,先后发展起白铁加工30余家,淀粉加工20余家,汽车运输20余家,商业经营10余家等个体企业。2009年投资10万元,购建自来水净化器及配套设施,改善了群众生活条件。2010年以来,加大了环境整治力度,配备了环卫车辆、环卫人员,定期清理村内垃圾,保持了良好的环境卫生,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刘耿村

  刘耿村位于博兴县的东南角,与东营市、淄博市为邻。全村537户、1907人,党员46名,耕地3010亩。农业生产以粮为主、兼种蔬菜。工业以黑铁加工为主,村西建有黑白铁加工市场。依托兴福黑白铁市场,运输等各种配套产业也应运而生。2011年人均纯收入8500元左右。   1998年投资30万元,打深水井一眼,铺设管道引水入户,解决了村民的卫生饮水问题。1992年和2007年两度将村内的三纵七横10条大街进行硬化处理,并安装路灯110盏,共投资120万元。   2011年,结合省级小农水工程,对刘耿村农田全部进行整修改造,整修生产路万余米,铺设pvc管道1.3万米,布设农灌地下电缆7000余米,打机井14眼,建机井房37间。   现在的刘耿村,环境优美、村容整洁、村情稳定,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在全镇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  

董官村

  董官村位于博兴县城东南18公里处,西临国道205,南靠省道潍高路。全村721户,2070人,中共党员53名,村民代表24人,耕地2300亩。农业生产以粮、棉、蔬菜种植为主,二三产业有运输、机械加工、厨具生产、新型建材、木材加工、个体经商等行业。2011年人均纯收入8600元   近年来,村“两委”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村庄和谐稳定,村民安居乐业,多次被评为全县先进党支部。2011年被评为县级规范化建设先进单位。2008年,村集体筹资300万元整修了四横五纵九条大街,全部硬化,安装路灯276盏;吸引外地客商70余家前来投资建厂,解决了全村的劳动力就业问题。2011年投资70万元,建设修缮办公场所一处;并投资10万元,对所有街道进行了绿化;投资5万元,对办公设施进行了更换;投资10万元建成高标准健身广场一处。  

马庄村

  马庄村位于博兴县城东南19公里,潍高路北侧。全村712户,2568人,中共党员83名,村民代表24名。耕地5980亩,农灌机井280眼。2011年人均收入5800元。   改革开放以来,马庄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富民政策,进入全县和谐发展示范村行列。2011年被评为县级生态文明村。   1997年,筹资40万元打深自来水井一眼,引水入户,解决了村民难的吃水问题。2003年至2011年,先后筹资430万元,整修村内街道六横五纵及环村路,硬化路面75000平方米,安装路灯180盏。自2010县“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开展以来,县财政局工作组进驻马庄村,先后投资300万元对两纵三横五条大街进行了硬化、绿化、美化,对全村160余条胡同进行了硬化。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店子村

  店子村,位于博兴县城南十七公里,南邻潍高路,曹纯路从村中穿过。历有逢五排十集贸市场。全村410户,1430人,耕地1900亩,党员53名。农业以生产小麦、玉米、大棚蔬菜为主,工副业有运输、钢结构加工业,另有禽畜养殖,个体经商行业。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600元。   2000年集体筹资10万元,打深水井一眼,并引水入户,解决了吃水问题。2005年筹资110万元硬化路面21620平方米,安装路灯140盏。2010年12月投资23万元新上净水站,村民吃上了洁净的自来水。   在2011年开展的环境治理活动中,通过了全市生态文明村验收,同年被评为市级“安全社区创建村”。  

耿王村

  耿王村,位于博兴县城东南部,潍高路以北,曹纯路以西。全村270户,1015人,党员36名,耕地1325亩。农业生产以粮、棉、蔬菜为主。另有运输、木材加工、禽畜养殖、个体经商等行业。2011年人均纯收入5600元。   改革开放以来,耿王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贯彻落实党的富民政策,多次受到镇党委、政府的表彰。2009年被评为县级“巾帼示范村”。   2010年投资26万元新修进村路325米,1625平方米;投资20万修建村内两条南北街,全长340米,5100平方米,解决了群众出行难的问题。2011年,村集体筹资16万元,购置净水处理设备一套,村民喝上最洁净水。  

耿刘村

  耿刘村位于博兴县城东南约20公里处,南靠潍高路,西依曹纯路。全村226户,764人,党员37名,村民代表15人。农业生产以粮、棉、蔬菜为主,二三产业有商贸流通、运输等,2011年,人均纯收入9000余元。   1945年,耿刘村成立政权,同年建立党支部。2011年村“两委”换届期间,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家良先后两次到耿刘村进行走访调研。村“两委”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村务、政务、财务三公开,认真贯彻执行“1+5党内基层民主运行机制”,广大村民不出门就可以通过网络了解每月村内财务收支情况,提高了村内政务、财务的透明度。在2011年开展的环境整治工作中,打深水井15眼,通街3条,植树300余棵,安装路灯40盏,拆除乱搭乱建28处。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  

马兴村

  马兴村,位于镇驻地北3公里,曹纯路东侧。1995年之前全村有苹果、梨、杏、桃树园150多亩,其中500年树龄的梨树有60多亩,盛产优质果品,是久负盛名的“果园之乡”。1996年开始,农业转以粮、蔬为主,全村建冬暖式大棚110个;其他还有个体经商、禽畜养殖、运输、劳务输出等。全村310户,1100人,36名党员。2011年人均纯收入9500元。   改革开放以来,马兴村认真贯彻党的农村政策,各项工作都走在了前列,先后8次被县、镇两级授予先进单位称号。   1992年至2004年,马兴村致力于街道改造,筹资220万元,修筑柏油路面街道两纵三横及围村路共5500米,24750平方米,安装路灯80盏。2006年引导村民投资400万元,沿曹纯路建商品楼19家。2011年筹资20万元修缮改造办公场所10间,增置了高档办公设备;建成健身广场1000平方米,购置全套健身设备,达到市级标准。2009年至2011年,有面粉厂、纸筒厂、工艺品厂各一家落户马兴村。  

马宋村

  马宋村,位于博兴县城东南20公里,曹纯路西,潍高路北2公里处。全村36户,118人,中共党员9名,耕地240亩。农业生产以粮食种植为主。外出经商是马宋人发展经济、发家致富的主要手段。2011年人均纯收入8000元。   1945年,马宋村有党员1名,1961年建立党支部。改革开放以来,马宋村落实党的富民政策,村民纷纷到青岛、东营等地经商。在青岛形成了由马宋村人开辟的“店子一条街”。   1998年,马宋村多方筹资重新安装路灯,新打吃水井一眼,并将自来水引到每家每户,解决村内照明和吃水的问题。2010年9月,全县“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中县审计局工作组入驻马宋村,在工作组的帮助下投资50余万元在村内修了2条柏油路,路旁种植了景观树,新安装了路灯。顺利通过了县级生态文明村验收。  

张吴村

  张吴村位于博兴县城东南18公里,镇驻地南3.5公里,潍高路南侧。全村208户,807人,党员40人,耕地1050亩。2001年人均纯收入8300元。   2000年以来,张吴村注重调整经济结构,拓宽致富门路。全村有200型棉花加工厂11家,改400型2家;厨房设备厂2家;新型材料一家;造炉厂3家。这些小型民营企业不仅解决了张吴村及周边村庄的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而且提高了村民收入。2003年集体投资30万元修村内泊油路2公里。2008年投资40万元打深水井一眼,让村民们喝上了放心水;投资20万元修建村内文化大院一处,让村民们有活动的场所;投资15万元对村内的电路进行了整修,并上100型、50型变压器各1台,彻底解决了村民们用电难的问题。   2011年全村28名党员和14名村民代表与每户村民进行了帮扶结对,上级的有关文件精神很好的传达到了群众中,村民们把自己的想法和问题也通过他们传达给了上级;坚持落实村务、政务、财务公开透明。党群、干群关系更加融洽、和谐。  


大肖村特产大全




大肖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