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坊村,位于博兴县城东北14公里,北支新河之阴,南临县第三油棉厂,聚落沿胜利油田一号公路东侧呈方块状。现有193户,629人,耕地878亩,主导产业为粮棉种植、禽畜养殖、纺织加工,现有农田作业车辆20多部,种植养殖专业户80多个。2011年村集体收入6.9万元,人均收入7100元。
康坊村是抗日战争时期博兴县最早的根据地之一,1939年建立村政权,1940年建立村党支部。近年来,康坊村调整产业结构,拓宽农民致富途径,2004投资26万元翻新改造文化大院,扩建农家书屋,并新购各类图书2000多册,不断丰富群众的阅读内容。2006年为村健身广场增设老年活动室,专门为老年人订购健身娱乐设施。2008年投资30余万元完成村民饮水网改造工程,使家家户户喝上自来水。2009年多方筹措资金进行电网改造,安装新变压器。2010年投资近20万元整修沟渠,重修扬水站,改善了农田灌溉条件。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71625107 | 256600 | 0543 | 查看 康坊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尹家村 |
尹家村,位于博兴县城东20公里,东邻广饶县,土地肥沃,地理位置优越。全村现有83户,290人,耕地636亩,村民多从事运输、养殖等行业,村内建有厂房多处,有金针菇大棚基地40多亩。201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3万元,人均收入8000元。 尹家村于1945年7月建立党组织。现有党员22名,群众代表10名。2002年村集资、筹资12万元,打深水井一眼,解决了群众吃水问题。2007年新建村“两委”办公场所一处。2010年新安装路灯20盏。2011年在全县“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中,由县药检局帮建文化健身广场一处,设有蓝球场、健身器材等,改善了人居环境,提高了村民生活质量。 |
贺家村 |
贺家村位于该镇东北部,距镇政府驻地6公里。全村现有耕地2016亩,445户,1337人,其中党员43名。以粮棉、蔬菜种植和水产养殖为主导产业,另有运输、个体经商等行业,村内现有不锈钢制管厂、顺天棉花加工厂等多家招商引资项目。201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人均收入11260元。 1938年秋,贺家村张传颜、张新田、张福增等人入党,1940年建立党支部。2007年,村集体多方筹资380余万元,硬化村内街道六纵七横及村外环路,总长7600多米;衬砌村内排水沟13200多米,安装路灯236盏,建高标准文体广场和卫生社区服务站各一处,植村内风景树3200株,植围村林120亩。2007年投资28万多元,完成农村安全饮水工程。2008年贺家村顺利通过省农业厅第一批“乡村清洁工程示范村”验收,被市政府授予“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荣誉称号,2009年被县委授予“村(居)经济发展带头村”荣誉称号,2010年被县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2011年被县委授予“五个好党支部”荣誉称号。 |
龙一村 |
龙一村,位于博兴县城东13公里,镇政府驻地南4.5公里,北靠支脉河,南临小清河,东依曹纯路,西是龙河大洼。全村耕地3230亩,现有396户,1333人,其中党员33名,村民代表30人。村民多从事粮棉种植、畜禽养殖、个体工商等行业。201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3万元,人均纯收入6980元。 2003年,村集体投资20万元打深水自来水井一眼,并引水入户,解决了村民生活用水难得问题。2005年,投资65万元修建村内三横一竖柏油公路,解决了村民“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行路难问题。 |
龙二村 |
龙二村位于镇政府驻地南4公里,现有385户,1402人,耕地面积3600亩,以粮棉种植和畜禽养殖为主导产业,另有运输、个体经商等行业。201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8万元,人均纯收入7600元。全村现有党员43名。 2010年,村两委主导、村民捐资重新更换入户自来水管。2011年,村集体多方筹资及村民捐资60余万元,硬化村内东西中心大街道路,安装路灯38盏,街道两旁进行美化;整修办公场所,使办公条件得到进一步提升。同年,收回龙二村窑厂,并招商引资,大大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在村办公室大院内修建老年门球场所一处;增强农田水利建设,挖排灌沟5条,总长约3600米;投资近40万元,硬化村西南北大街及与龙四村交界处东西大街道路。 |
龙三村 |
龙三村,位于博兴县城东20公里,东靠曹纯路,历有农历四九集贸市场,现有468户,1578人,耕地3980亩。农业生产以粮棉种植为主,二、三产业有木材加工、运输等行业。201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3万元,人均纯收入8000元。全村现有党员33名。 2000年,村集体筹资20万元,打深水自来水井一眼,并引水入户,解决了村民的吃水问题。2003年筹资60万元,硬化街道1万多平方米。2006年,筹资120万元,重修村内东西中心大街道,硬化路面1.6万平方米,安装路灯50盏。 |
龙四村 |
龙四村,位于博兴县城东13公里,东依曹纯路,西靠一干,南邻小清河,北倚支脉河,历有逢四排九集贸市场。全村耕地3400亩,现有368户,1460人,其中党员33名,村民代表30人。村民多从事粮棉种植、养殖、个体经商等行业,201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7万元,人均纯收入7600元。 龙四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历史上的各个时期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认真贯彻落实了党的富民政策,先后发展起柳编、窑厂、面粉厂、预制厂等行业。2002年安装自来水管道,引自来水入户,解决了村民吃水难的问题。2011年秋,村集体调整土地,将“乱贪乱占”的土地平均到户,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 |
龙五村 |
龙五村,位于龙河自然村正南,东靠曹纯路,南临预洪堤,交通便利。现有414户,1543人,党员34名,村民代表30名,耕地面积3840亩,河流有预备河,十支、清干沟等纵横连接,水利条件良好,使龙五村农业年年大丰收,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1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3万元,人均收入7000元。 2008年村集体投资70余万元,硬化村中心路及东西主街。2011年春在县国土局工作组的帮助下,新的村两委班子大刀阔斧干事业,投资20余万元新建村两委办公室一处,新配备室内全部办公家具,计划将村内道路进行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争创“生态文明村”,使村民生活环境得到进一步提升。 |
新村村 |
新村村,位于博兴县城东10公里,镇政府驻地西南8公里,小清河北2公里,引黄济青输水渠以东。现有110户,360人,耕地面积630亩,201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3万元,人均纯收入7600元。1960年建立村党支部,同年9月成立村政权和群团组织。 新村村于1960年建村,历来以农业生产为主。近年来,村“两委”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富民政策,不断加大村庄、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显著改观,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4年村集体投资13万元,硬化村内生产路1000米;2006年投资1万元购置深水泵,解决村内吃水问题;2011年春实施农村综合环境整治工作,积极开展道路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切实提高了村民居住环境质量。 |
道口村 |
道口村,位于博兴县城东25公里,东与东营市广饶县接壤。现有342户,1226人,耕地816亩,以粮棉种植,禽畜养殖,苇箔、木片加工为主导产业,201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人均收入9000元。 道口村1946年建立村政权及群团组织,1949年1月建立党支部,现有党员31人。近年来,道口村大力实施村庄绿化、美化、亮化、净化、硬化工程,村民的生活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2006年实现全村街道硬化率100%。2007年,村集体投资30万元为村民户户安装自来水。2009年,投资70多万元建设3400平米的文化健身广场。2010年投资30万在村西建3400平米的绿地,种植各种树木6000多株。道口村村风淳朴,社会安定,村“两委”团结务实,真抓实干。2001年被县委县府授予“文明单位”、“安全文明村”、“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2002年被县委县府授予“文化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03年被县委县府授予“全县基层创安工作先进单位”;2006年被县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2007年被县委县府授予“平安博兴建设模范村”、“经济发展带头村”荣誉称号;2008年被市委市府授予“滨州市社会文化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
庄科村 |
庄科村,位于博兴县城东20公里,东依博兴油区办革西办事处,西靠新曹纯路,现有130户,420人,耕地810亩,农业生产以粮棉、蔬菜种植、禽畜养殖为主,村民多从事棉花加工、运输、个体经商等行业,201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3万元,人均7800元。 庄科村于1943年冬建立党组织,1945年建立村政权和群团组织。全村现有党员22人。2002年,村集体投资5万元,安装自来水管道,解决了村民的吃水问题。2004年,投资10万元,硬化村内东西主街道。2009年,投资8万余元,重建村办公场所一处。2011年底投资1万余元,为村内主要街道安装路灯。 |
刘四村 |
刘四村,位于博兴县城东北20公里,历有农历逢四排九集贸市场。现有203户,684人,耕地1100亩,农业生产以粮、棉、蔬菜为主,副业有运输、禽畜养殖、个体经商等行业,2011年人均收入8000元。全村现有党员26名。 2000年,刘四村联合刘管村其他行政村打深水井一眼。2006年新建上坡路桥一座,便利了群众生产出行。2008年新修上坡道路300米,方便了村民生产生活。2009年新建200平米的办公场所一处。2011年衬砌村主街道两侧排水沟600米。 |
金高村 |
金高村,位于博兴县城东20公里,东与广饶县接壤。全村现有225户,695人,耕地1700亩。农业以粮、棉种植为主,工副业有禽畜养殖、个体经商、运输等行业。201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4万元,人均纯收入8100元。 金高村于1943年建立党组织,1947年建立村政权和群团组织。全村现有党员25名,群众代表12名。2003年,村集体筹资15万元打深水自来水井一眼,并引水入户,解决了村民吃水问题。2005年,筹资40万元重修村内两条东西主街。2009年,筹资80余万元修建环村路及两条南北主街,共计1800余米。2010年筹资30余万元,安装路灯46盏,修筑下水道400余米,修建卫生服务站一处。2011年,筹资2万余元对主要街道进行了绿化、美化。 |
郭八村 |
郭八村,位于博兴县城东20公里,东邻广饶县花官镇,南靠小清河,西依新曹纯路,现有125户,430人,耕地1200亩,以粮棉、蔬菜种植,畜牧养殖及渔业为主,2011年人均纯收入7200元,全村现有党员18名。 郭八村于1941年建立党组织,1944年正式成立党支部。2004年村集资10万元,硬化村内街道2000米,便利了群众出行。2005年投资13万打深水井一眼,并引水入户,解决了群众吃水难的问题。2007年新建办公场所一处,提升了村办公条件;同年投资3万元安装路灯30盏。2010年投资8万元改造自来水管道,改善村民饮用水质量。2007年、2009年、2010年郭八村被县评为文明村,明星村。 |
许李村 |
许李村,位于博兴县城东北25公里,镇政府驻地东9公里,东邻广饶县花官乡,聚落沿打渔张二渠南侧,闫许路从村中通过。许李村现有610户,2100人,耕地4200亩,农业以粮棉、大蒜种植和畜牧养殖为主,二、三产业有建筑、农机收割等行业。2011年村集体收入5万元,人均收入8000元。 许李村1932年就有党的活动,1949年建立党支部,并成立村政权和群团组织,现有党员62人。2006年——2009年村集体投资140多万元修建村内街道。2009年投资30多万元改造饮用水工程。目前,村内有胜利油田三矿草西联合站、采油九队,博兴县油区办净化站入驻。近年来,许李村工副业发展迅速,目前村内有畜牧业养殖户30多户,大中型收割机械50多部,中小型挖掘机3部,各种客运输车辆30多部,小型农业机械500多台,小型建筑队5个,木片加工厂2处,预制厂1处,经营超市6处,饭店餐饮业4处,生资门市部3处,农机维修3处,各种服务设施齐全。 |
营李村 |
营李村,位于博兴县城东北25公里,距镇政府驻地7.5公里,紧邻广饶县大蒜生产基地,交通极为便利。历有逢三排八农贸大集。现有农户640户,2067人,耕地6200余亩,农业以粮棉种植为主,二、三产业有建筑、木材及钢材加工、运输、个体经商等行业。201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人均纯收入7000余元。全村现有党员45名。 |
店子村 |
店子村,位于博兴县城东21.5公里,闫广路北侧,与广饶县接壤,属胜利油田采油区。现有265户,1000人,耕地1500亩,农业生产以粮棉、大蒜种植和禽畜养殖为主,二、三产业有木片加工、个体经营等项目,201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人均纯收入8500元。 店子村于1945年建立党组织,随后建立村政权和群团组织,现有党员30名,村民代表13名。2002年店子村投资5万元,对原村庄规划大街进行清理。2004年投资80万元对村内大街进行硬化、绿化,安装路灯80盏。2005年投资5万元新建提水站一座,改善了村民浇地难的问题。2006年投资20万元新建办公场所,村民健身广场及配套器材。2007年投资10万多元建造村大门一处、影北墙一座。2009年集资15万元对自来水网重新改造。2011年投资3万余元建造垃圾池7个,改善村内卫生条件。店子村各项经济指标发展迅速,2009年被评为博兴县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
花园村 |
花园村,位于博兴县城以东20.5公里,镇政府驻地东6公里,打渔张二干以北。全村耕地2000亩,现有340户,1060人,其中党员33名,村民代表20名。农业生产以粮棉种植和禽畜养殖为主,二、三产业有木材加工、运输、个体经商等行业,全村现有201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人均收入8000元。 1939年8月王继温入党,1940年建立党支部。党组织成立后,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组织群众开展对敌战争,先后有王继华等多名烈士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光荣牺牲。1944年自卫团长王象禹被还乡团杀害,后追认为烈士。改革开放以来,花园村积极落实党的各项惠民政策,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群众经济收入不断提高,生活条件显著改善。2006年村集资13万元重打深水井一眼,并引水入户。2008年村集资60万元硬化路面三横一纵。2011年秋安装路灯100盏,主要街道全部实现亮化。 |
高渡村 |
高渡村,位于博兴县城东20公里,镇政府驻地东南4.5公里,打渔张二干渠南,原名高八渡,曾更名为柳泉寺,后定名为高渡村。现有760户,2523人,耕地4093亩,以粮棉、疏菜种植为主要产业,另有养殖、运输、经商等行业,2011年人均纯收入7600元,高渡村有党员60名,村民代表34名。 |
郑官村 |
郑官村位于博兴县城东20余公里,打渔张二干渠南,聚落于闫许公路南侧。全村耕地2300亩,现有476户,1412人,其中党员39人。农业生产以粮棉、蔬菜种植和禽畜养殖为主,二、三产业有建筑、运输、维修等行业。201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人均收入8100元。 1938年郑官村王建生、王竹林入党,1940年建立党支部和村政权。1946年,郑官村在在“大参军”中被博兴县政府命名为“动参模范村”,并授予王迎春“一门四英红旗”。近年来,郑官村着力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建设,村民生产、居住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2002年村内投资5万元安装了自来水,保障村内生产生活用水。2011年硬化了村内主街道,并栽植绿化树500余课,安装路灯33盏,粉刷墙面1万平方,实现了主街道的硬化、绿化、亮化、美化。 郑官村是原渤海军区“卫国先锋战士”王岗、战斗英雄王森、早期党员王竹林等人的故乡 |
屯田村 |
屯田村,位于小清河北崖,博兴县城东20公里,西靠曹纯路,村内有逢三排八集贸市场。现有926户,3136人,耕地7560亩。农业生产以粮棉种植和畜禽养殖为主,二、三产业有木板加工、运输、空心砖预制、农机收割机、个体经商等行业。201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20万元,人均纯收入6850元。 1932年屯田村刘学家等人入党,同年秋建立党支部,解放后成立村政权和群团组织。全村现有党员96名,群众代表32名。2000年,村集体与油田共同筹资120余万元,重修村中心东西主街,完成自老曹纯路至新曹纯路2850米的柏油路硬化工程。2008年,投资185万余元,柏油硬化道路纵5横6,解决了群众雨天出行难的问题。2010年村集体投入3万余元,集资2万余元高标准安装路灯120多盏,完成亮化工程。2011年村集体筹资175万,新钻深400米的深水井一眼;同年村民集资及集体投入共60多万元,完成了改水工程,实现饮水入户,解决了群众吃水问题。 屯田村系原济南市副市长、惠民地区林业局副局长刘作衡、原四川省万县地区物资局副局长刘全才故乡。 |
寨李村 |
寨李村,位于博兴县城东北16公里,镇政府驻地东南1公里,北依3号支沟,南至支脉河。全村耕地1840亩,现有326户,1070人,其中党员38名,村民代表12名。2011年人均纯收入7590元。 寨李村1935年即有党的活动,1940年建立党支部,1941年建立村政权和群团组织。改革开放以来,寨李村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劳动力多转化到纺织加工业、养殖业、运输、建筑等行业。2007年村集体投资42万元,对村内3条大街和两条小街铺修柏油路;同年投资7.3万元整修村委办公室、党员活动场所。2011年村民集资16.675万元整修水机井线路工程。目前,占地60亩的山东亿嘉恒基生物有限公司,占地40亩昊森木业有限公司,落户寨李村且均已投产。 |
寨韩村 |
寨韩村,位于博兴县城东北15公里,镇政府驻地以西,博闫路以南2公里,东邻三号支沟,现有431户,1295人,耕地2467亩,农业生产以粮、棉为主,另有个体企业、禽畜养殖。201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4万元,人均纯收入6900元。 寨韩村于1940年春建立党支部,1945年建立村政权和群团组织,现有党员37名,村民代表35名。2005年寨韩村以马韵升投资为主,村集体投入部分资金,二次重修村内和村北柏油路。2009年马韵升自投资金58万元将村内七条东西大街全部修成柏油路,现村内柏油路四通八达。2011年村集体投资4万余元安装路灯百余盏;投资2万余元安装村北大门;同年对黄河饮水改造完成并送入各家各户。目前,寨韩村社区建设正在紧张有序进行中。 |
辛集村 |
辛集村,位于博兴县城东北15公里,镇政府驻地西北3公里,闫高路北2公里,聚落沿辛集支渠西侧东西延伸呈长方形,现有614户,2148人,党员62人,耕地3650亩,农业生产以粮棉种植和禽畜养殖为主,二、三产业有建筑、运输、个体经商等行业,2011年村集体收入10万元,人均纯收入6700元。 辛集村于1936年初建立党组织,1943年解放后建立村政权和群团组织。2005年,村集体投资20余万元全面整修村内水利设施。2008年,投资12万元对村庄实施亮化工程,安装路灯30盏;新建村民健身广场,为群众提供娱乐场所;借用富民工程对村水利建设进行改造,大大提高了浇灌条件,确保了旱能浇,涝能排,促进了农业大丰收。 |
康坊村 |
康坊村,位于博兴县城东北14公里,北支新河之阴,南临县第三油棉厂,聚落沿胜利油田一号公路东侧呈方块状。现有193户,629人,耕地878亩,主导产业为粮棉种植、禽畜养殖、纺织加工,现有农田作业车辆20多部,种植养殖专业户80多个。2011年村集体收入6.9万元,人均收入7100元。 康坊村是抗日战争时期博兴县最早的根据地之一,1939年建立村政权,1940年建立村党支部。近年来,康坊村调整产业结构,拓宽农民致富途径,2004投资26万元翻新改造文化大院,扩建农家书屋,并新购各类图书2000多册,不断丰富群众的阅读内容。2006年为村健身广场增设老年活动室,专门为老年人订购健身娱乐设施。2008年投资30余万元完成村民饮水网改造工程,使家家户户喝上自来水。2009年多方筹措资金进行电网改造,安装新变压器。2010年投资近20万元整修沟渠,重修扬水站,改善了农田灌溉条件。 |
牛家村 |
牛家村,位于博兴县城东北15公里,北支新河北岸,打渔张二干渠西,距镇政府驻地西北4公里,处胜利油田腹地,现有134户,480人,党员34人,耕地560亩,村民多从事养殖、种植、经商、运输等行业,村内现有养殖标准大棚80多个,养殖专业户20多家。201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8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8500元。 牛家村1943年春建立党组织,并相继成立村政权与群团组织。近年来,牛家村认真落实“1+5”党内基层民主运行机制,积极开展农村综合环境整治,村庄“五化”效果显著,达到了县级生态文明村的标准要求。2007年,村集体投资73万余元改造村民饮水管网工程,提高了村民饮水质量。2010年,投资4万多元安装路灯45盏。2011年投资10万余元在村内空闲地上建起健身广场一处;景观绿化村内两条东西街道和两条南北街;投资5万余元绿化村北、村西小农水渠,极大改善了村民的居住和生活环境,提高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
兴和村 |
兴和村,位于博兴县城东北15公里,地处油田腹地。全村耕地1450亩,现居272户,837人,其中党员36人。村民以交通运输、农机作业、养殖为主导产业,目前有运输车辆60多部,农田作业车辆30多部,养殖专业户20多个。201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2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9100元。 兴和村于1940年建立党组织,1944年解放后建立村政权和群团组织。近年来,兴和村大力实施村庄绿化、美化、亮化、净化、硬化工程,达到了滨州市“绿化卫生文明示范村”的标准和要求,全村街道硬化率100%。2002年村集体投资30余万元建成总面积2800平方米的健身广场。2003年投资20万元新建农家书屋一处,有藏书3000多册,获得“市级文化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05年对村内主要街道进行了景观绿化,栽植了樱花树、紫叶李等观赏性树木2000余棵,村内其它适宜绿化地段以及村东小农水渠系全部进行绿化。2008年投资40万元在村东北新建一处大型停车场;2008年投资20余万元完成村民饮水网改造工程;2010年投资30万元进行了村庄地沟衬砌,安装路灯65盏,村民的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显著改善。2011年村支部书记张守宝被评为市优秀人大代表。 |
闫一村 |
闫一村,位于镇政府驻地东1华里,闫许路、曹纯路从村中穿过,历有一、六集贸市场。村内有省级生资大市场和中国合作吕艺合作分超市,现有233户,718人,耕地1720亩。农业生产以粮、棉、蔬菜种植为主,工副业有运输、木材加工,另有沿街个体经商户与村南禽畜养殖区等行业。201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3万元,人均纯收入8000元,全村现有党员38名。 2008年村集体筹资70万元重修村内三横二纵街道,硬化路8500平方米,修建道路两侧排水沟;2009年村南沿曹纯路建起了商品楼,招进汽车维修、餐饮等行业。 |
闫二村 |
闫二村,原闫坊镇驻地,位于博兴县城东北18公里,曹纯路从村内南北穿越。现有230户,715人,耕地1200亩,农业生产以粮棉、蘑菇种植和禽畜养殖为主,二、三产业有木材加工、运输等行业,201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3万元,人均收入6700元,全村现有党员30名,村民代表12名。 2000年,村集体投资15万元安装地下水管道,解决了村民吃水难得问题。2005年,在村田野路口上修建小桥、沟、渠等配套设施。2011年秋,完成小农水建设迁占工作。目前,村两委正着手准备硬化村内主街道,以改善村内无硬化道路的现象。 |
寨马村 |
寨马村,位于镇政府驻地东500米,北靠闫高路,南邻寨李村,聚落沿博兴至吕艺公路两侧,东西延伸呈长方形。现有120户,380人,耕地900亩。村民以粮、棉种植和禽畜养殖为主导产业,另有运输、装饰维修、个体经商等行业,201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人均纯收入7200元。 寨马村1941年建立党组织,1945年解放后成立村政权和群团组织。全村现有党员23名,群众代表10人。寨马村党组织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在历史的各个时期做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寨马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富民政策,一举进入全县和谐发展示范村行列。2002年村集体投资5万元安装自来水管道,保障了村民的生活和生产用水。2011年筹资96万元,高标准、高质量修建村内道路硬化工程;同年引进投资500万元的招商项目一个。 |
王浩村 |
王浩村,位于博兴县城东北21公里,镇政府驻地东北7公里,南邻支脉河,东临广饶县花官镇司田村,聚落沿小河子西侧成方块状。原名顺河营,后更名为王浩店,简称王浩。现有531户,1805人,耕地3260亩,农业生产以粮棉种植和禽畜养殖为主,二、三产业有建筑、运输、个体经商等行业。村内有支30余人的吕剧演唱队。201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人均纯收入8100元,现有党员54名。 王浩村于1943年建立党组织,同年建立村政权和群团组织。2009年秋,村集体进行土地调整,同时投资30万元,动用土方3.5万方,形成建筑物、沟渠路配套齐全的良好格局,解决了旱能浇、涝能排,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打下了建设的基础。2011年春,村集体筹资100万元,新修村内三条南北街道,硬化路面1.3万平方米。 |
寨王村 |
寨王村,位于博兴县城东北15公里,闫龙路西侧,南靠支脉河,北近三号支沟。现有145户,476人,耕地1100亩,以粮、棉种植为主,2011年人均收入8623元。全村现有党员22名。 1939年,寨王村王殿选、王子钦、王文山入党,1940年3月,建立党支部。1948年3月,解放后建立村政权和群团组织。2000年村集体投资15万元,打深自来水井一眼,并引水入户,解决了村民吃水问题。2003年投资6万元重新修建养水站用电。2011年在县执法局的帮扶帮建下,寨王村筹资18万元,总投资56.8万元,重修和新修街道三横二纵,硬化路面8000平方米,安装路灯13盏。 |
刘五村 |
刘五村,位于博兴县城东北20公里,西靠刘四村、刘二村,东邻贺家村,南依二干,历有四九大集。现有208户,678人,耕地1127亩,农业生产以粮棉种植和禽畜养殖为主,二、三产业有建筑、运输、个体经商等行业。2011年人均收入8000元。全村现有党员25人。 2006年,村集体投资35万元硬化村内三条主要街道。2008年春,投资8万余元修建村办公室;同年投资6万元新建村文化广场一处,并对村变电室进行迁移。2010年春,实现引水入户,解决了村民吃水问题;同年冬投资6万在村主要街道上安装路灯,村庄实现了亮化。 |
高阜村 |
高阜村,位于博兴县城北15公里,东依曹纯路,北靠北支新河。全村96户,297人,耕地1350亩。村民以粮、棉种植和畜禽养殖主,现有大型农业收获机、机耕作业机10台。2011年人均纯收入7500元。 高阜村于1940年建立党组织,1945年解放后成立村政权和群团组织。全村现有党员18名,村民代表12名。1987年春,村集体在县水利局的帮扶下,打深水进一眼,并引水入户。2005年筹资30万元,重修村内两条街道及通村路,硬化路面1200米。2006年高阜村第一个招商引资项目——投资500万元,占地30亩的修理厂建成并投产。 |
大胡村 |
大胡村,位于博兴县城东20公里,东依闫屯道,西靠支脉河,北临闫许路。现有250户,750人,耕地1470亩。农业生产以粮、棉种植和禽畜养殖为主,二、三产业有木材加工、运输、个体经商等行业。2011年人均纯收入6500元,全村现有党员22名,村民代表12名。 大胡村1940年建立党组织。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有38人参军,被授予“参军模范村”称号。大胡村系留美学者、数学博士胡守川,我国首次人工胰岛素合成参与者、化学家胡世全之故乡。2008年村民捐款和社会集资20万元,修建一纵一横两条街道,总长3公里,面积7500平方米。2009年,筹资15万,实施自来水引水入户工程,解决了村民吃水难的问题。2010年村集体筹资5万元安装路灯50盏,实现了村庄亮化。 |
崔庙村 |
崔庙村,位于博兴县城东北18公里,闫许路南,支脉河东,现有350户,1105人,耕地1600亩。农业生产以粮棉、蘑菇种植和禽畜养殖为主,二、三产业有木材加工、运输、个体经商等行业。2011年人均收入7700元。 崔庙村1941年建立党组织,1942年建立村政权,全村现有党员26名。2002年村集体筹资15万元打深水自来水井一眼,并引水入户,解决了村民吃水难的问题。2010年投资18万元重新安装饮用水管道,改善了村民饮用水质量。2011年投资30万元,修村内街道1150米,便利了村民出行。目前,村内有汽车站、屠宰厂各一处。 |
夹河村 |
夹河村,位于博兴县城东北18公里,支脉河以北,三号支沟之南,曹纯路从村中心街穿越。现有275户,886人,耕地1411亩。农业生产以粮棉种植和畜禽养殖为主,二、三产业有建筑、个体工商、维修等行业。201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3万元,人均纯收入7590元。 夹河村于1941年建立党组织,1942年1月建立村政权和群团组织,现有党员40名。2001年村集体投资8万元打深井1眼,解决了村民的饮用水问题。2008年投资3万元开展农田水利配套建设。2011年春,占地70多亩的博兴县烟花爆竹有限公司入驻夹河村。 |
刘一村 |
刘一村,位于博兴县城东北20公里,镇政府驻地东2公里,西临支脉河,南靠二干,历有逢四排九集市。现有180户,580人,耕地900亩,以粮棉种植畜禽养殖为主导产业,另有个体经商等行业。2011年人均纯收入8000元,全村现有党员29名。 2000年刘一村联合刘管其他行政村打深水井一眼。2006年,村集体投资7万元新建200平米的村办公场所一处。2007年,投资13万元硬化村内街道4000平方米,安装路灯40盏。2011年进行水管改造,实现了引水入户,解决了村民的吃水问题。 |
刘二村 |
刘二村,位于博兴县城东北20公里,二干以北,支脉河以南,历有四九大集。现有220户,800人,耕地1200亩,以粮棉种植和养殖为主,另有运输、个体经商等行业,2011年人均纯收入8000元,全村现有党员29名。 刘二村于1984年12月成立村政权。刘二村党支部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富民政策,2000年联合四个村打深水井一眼。2010年春,村集体筹资12万元为村民引水入户,解决了村民吃水难的问题。 |
刘三村 |
刘三村,位于博兴县城东北20公里,西靠动脉河,南依二干,历有四九大集,现有260户,840人,耕地1222亩,农业生产以粮棉种植和禽畜养殖为主,现村民多从事运输、编织、个体经商等第三产业行业,2011年人均收入8000元。全村现有党员25人。 近年来,刘三村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党的富民政策。2010年春,实施引水入户工程,解决了村民吃水问题。2011年,在“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中,由县国税局帮扶,硬化村内东西街道、南北街道各两条,安装路灯20多盏,栽种绿化树10000棵,墙体粉刷二十孝图,吕剧之文化图画,达到了“五化”标准。 |
马家村 |
马家村,位于博兴县城东北13公里,镇政府驻地以西2公里,闫高路从村中东西穿过。全村现有563户,1860人,党员59人,耕地2700亩,以小麦、玉米、棉花种植为主,另有运输、建筑、养殖、经商等行业。201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4万元,人均纯收入6900元。 马家村1940年建立村党支部。近十年来,马家村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党的惠民政策,不断加大村庄民生基础设施建设。2000年筹资打深水井两眼,解决了群众吃水难的问题。2002年硬化路面2500多平方米,解决了群众出行难的问题。同时,村“两委”积极招商引资,发展村集体经济,目前有三十余家企业先后落户马家村,为马家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目前马家工业园已初具规模。现在,马家村正在筹备合村并居工程。 |
正寨村 |
正寨村,位于博兴县城东北15公里,支脉河以北,三号支沟南侧,闫龙路东侧。现有285户,870人,耕地1625亩,以粮、棉种植为主。201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3万元,人均收入8623元。现有党员35人,村民代表12人。 正寨村于1940年建立党组织和村政权。抗日战争期间,正寨村积极参军参战,有13名热血青年在革命战争中英勇献身。近年来,正寨村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建设,挖沟治碱,修渠筑路,在南北两河上建起扬水站,使耕地能浇、能排,农业生产连年丰收。2008年重新修建原建于1996年的沥青路。2011年,村集体在郭玉梓2万元资助的基础上,为村里街道安装路灯54盏。 正寨村系渤海军区二级战斗英雄郭淮泉,第二炮副司令员郭士彬的故乡。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