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里村位于博兴县城东北,广青路以南,北支新河以北。全村耕地2300亩,现有246户,746人,其中党员35名。三里村以粮、棉种植和禽畜养殖为主导产业,村内现有养殖大棚50个。2011年村集体收入610万元,人均纯收入8150元。
2002年,村集体投资10万元,修建四斗排沟拦水闸一处。2002至2007年,投资175万元,先后修建村内街道及环村路,解决了村民出行难的问题。2009年,投资15万元,铺设自来水管道并完成饮水入户工程。近年来,村“两委”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村务、政务、财务三公开,提高了村内政务、财务的透明度。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71625108 | 256600 | 0543 | 查看 三里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三里村 |
三里村位于博兴县城东北,广青路以南,北支新河以北。全村耕地2300亩,现有246户,746人,其中党员35名。三里村以粮、棉种植和禽畜养殖为主导产业,村内现有养殖大棚50个。2011年村集体收入610万元,人均纯收入8150元。 2002年,村集体投资10万元,修建四斗排沟拦水闸一处。2002至2007年,投资175万元,先后修建村内街道及环村路,解决了村民出行难的问题。2009年,投资15万元,铺设自来水管道并完成饮水入户工程。近年来,村“两委”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村务、政务、财务三公开,提高了村内政务、财务的透明度。 |
王家村 |
王家村位于博兴县东北20公里,西临张东铁路,北靠打渔张河。全村耕地772亩,现有120户,360人,其中党员23名,村民代表12名。农业生产以粮、棉、林木、蔬菜种植和禽畜养殖为主,二、三产业有面粉加工、运输等行业。2011年人均纯收入7700元。 王家村于1944年春建立村政权,同年成立党支部。近年来,王家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富民政策,不断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2004年村集体筹资20万元,修建村内街道一横一纵,硬化路面3千平方米;安装路灯20盏。2009年集资15万元,铺设自来水管道并实现饮水入户,解决村民吃水难的问题。2010年在县政府包村工作组的帮扶下,总投资20余万元,新建村办公场所、篮球场、娱乐场各一处,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
刘东村 |
刘东村位于博兴县城东北25公里,张东铁路以西,打渔张河以南,历有一、六集贸市场。全村耕地1342亩,现有235户,810人,其中党员25名,村民代表12名。村民以粮、棉种植和禽畜养殖为主导产业,另有运输、手工维修、废品收购、个体经商等行业。2011年人均收入7000元。 刘东村于1994年建立党组织。近年来,刘东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富民政策,村容村貌显著改观。2003年,村集体投资5万元,清理村内沟渠。2007年,自筹资金20万元,修建村内主要街道一横一纵,硬化路面3000平方米。2010年,在县油区办包村工作组的帮扶下,通过各种渠道争取资金25万元,新建高标准办公场所一处。2011年,在诚力供气有限公司的帮扶下,多方筹措资金95万元,硬化村内全部街道,总面积6000平方米;安装路灯32盏;新建600平米的健身广场一处,安装健身器材8件,人居环境显著改观。 |
小孙村 |
小孙村位于镇政府驻地以北4公里。全村耕地800亩,现有150户,495人,其中党员13名。村民以粮棉种植和禽畜养殖为主导产业,另有运输、废品收购、个体经商等行业。2011年人均纯收入7500元。 2000年至2004年,村集体投资40万元,完成旧村改造工程。2005年至2006年,投资30万元,硬化街道路面8000平方米。2007年,投资2万元,安装路灯30盏,村庄基本实现亮化。2011年,投资4万元,在村主要街道和路口安装监控摄像头16个,村庄治安环境显著改善。 |
三教村 |
三教村位于博兴县城东北28公里,东临胜利油田、纯化水库,西靠打渔张二干渠,北依纯梁采油厂六号生产路。全村耕地3886亩,现有263户,910人,其中党员38名。村民以粮棉种植为主导产业,2011年人均纯收入5500元。 三教村于1940年春建立村政权,同年成立党支部。三教村党组织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在历史的各个时期都做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三教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富民政策,一举进入全县和谐发展示范村行列。2002年,村集体筹资45万元,修建村内街道,硬化路面26000平方米。2003年,筹资7万余元安装路灯150盏,村庄实现亮化。2007年,筹资9万元,铺设自来水管道并饮水入户,解决了村民吃水难的问题。2011年,投资5万元清理主要街道下水沟,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
止河村 |
止河村位于博兴县城东北20公里。全村耕地2840亩,现有360户,1185人,其中党员49名。村民以粮棉种植和畜禽养殖为主导产业,另有规模较大的交通运输产业。2011年人均纯收入7500元。 近年来,村“两委”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创优环境、服务民生”实施村庄建设。2006年村集体投资150万元,硬化全村街道,安装路灯65盏;同年投资25万元新建文体活动广场,活跃了村民业余生活。2008年投资26万元新建卫生服务站及文化场所各一处;新修村北至三教村柏油路3.5公里;扩增用电设施一处。 |
刘前村 |
刘前村位于博兴县城东北25公里,镇政府驻地以北3公里,东临228省道和淄东铁路,北依打渔张河。全村耕地1650亩,现有255户,816人,其中党员32名。村民以粮、棉种植和养禽畜殖为主导产业,另有运输、废钢收购、个体经商等行业。2011年人均收入7000元左右。 2002年,刘前村引纯化水场净化水入村,改善了村民饮用水质量。2007年安装路灯40余盏,村庄基本实现亮化。2011年,新一届村“两委”协调资金40余万元实施村排水沟修建工程;多方筹资20余万元修葺村办公场所,改善了村办公条件。 |
袁西村 |
袁西村位于博兴县城东北18公里,镇政府驻地以南1公里,西依曹纯路,南与吕艺镇接壤。全村耕地1501亩,现有160户,540人,其中党员31名,村民代表12名。村民以粮、棉种植和禽畜养殖为主导产业,另有运输、出国劳务、个体经商等行业。2011年人均纯收入8300元。 袁西村于1960年12月建立党支部、村政权和群团组织。近年来,袁西村“两委”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7年,村集体筹资60余万元,重新硬化村内东西大街路面;栽植绿化树木300余棵;安装路灯66盏;新建高标准办公场所一处,并配套远程教育设备等器材;购置并安装体育健身器材八套。同年,引进高标准养殖厂一个。2009年实现村内胡同全部以红砖铺砌。2011年对南环村路和西康街西段新上水泥混凝土路面,村内东西大街及老曹纯路南段重新铺设沥青路面。 2008年6月袁西村被博兴县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2009年2月被博兴县委、博兴县人民政府授予2008年度文明村。2009年2月和2011年2月被博兴县委、县政府授予平安博兴建设工作先进村。2011年1月被滨州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授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11年3月被博兴县委、县政府授予2010年度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2011年6月被博兴县委授予“五个好”村(居)党组织。2011年12月被博兴县委组织部授予村级工作规范化建设示范村。 |
贾家村 |
贾家村位于博兴县城东北18公里,镇政府驻地以西2公里,打渔张干渠以东,广青路与东博路交界处。全村耕地27亩,现有380户,1117人,其中党员45名。村民多从事体机械制修加工、汽修维修、畜禽养殖等行业,2011年人均纯收入8200元。 贾家村现有集体企业诚运熔块厂和诚运物流有限公司,个体企业水泥预制件厂、熔块厂等。胜利油田纯梁采油厂坐落于贾家村。目前贾家村沿广青路、博东路建起30余栋商、住两用楼房,全村所有街、巷全部实现了硬化。 2008年村集体投资600余万元建起诚运熔块厂和诚运物流有限公司,解决了村部分劳动力就业,并于当年为集体和村民创收40万元。同年投资近100万元建起800多平方米的村“两委”办公室及娱乐健身场所。2009年,村内所有街道全部安装路灯,村庄实现亮化。现在的贾家村,每年由集体出资11.85万元为村民交纳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费、水费。每年重阳节为60岁以上老年人发放慰问金、食用油等,秋种时由村集体出资为村民购置化肥。2008年—2009年村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市级文明村”。 |
裴家村 |
裴家村位于广青路以南、曹纯路以西,毗邻纯化教师公寓。全村耕地580亩,现有120户,380人,其中党员30名。村民以粮、棉种植和禽畜养殖为主导产业,另有运输、个体经商等行业。2011年人均纯收入8000元。 2004年村集体筹资20万元,引纯化水库黄河水入户,改善了村民饮用水质量。2005年筹资50余万元,修建村内街道三横一纵。2008年投资30余万元,硬化村内胡同路面。2009年筹资23万元,安装路灯20余盏。2011年投资30万元,对街道重新上油柏面。2008年由村民个人投资200万元,新建养鸭小区7个,年出栏达到200万只,推动了裴家村养殖业的发展。 |
许楼村 |
许楼村位于博兴县城东北70公里,镇政府驻地西南2.5公里。全村耕地1127亩,现有340户,1105人,其中党员33名。农业生产以粮棉种植和禽畜养殖为主,二、三产业有建筑、运输等行业。2011年人均纯收入7000元。 2005年村集体投资130万元重修、硬化村主要街道。2006年投资65万元重修、硬化村东西街道;同年投资35万元建成大型停车场;投资15万元新建村民娱乐场所和老年活动中心各一处。2008年投资40万元,重修村西二干桥;投资10万元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一处。2011年投资18万元,重修娱乐场所房屋10间;投资60万元为村民家中安装燃气管道。2005年许楼村被滨州市委评为市级先进党组织;2006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评为省级文明村。 |
毕家村 |
毕家村位于博兴县城东北20公里,镇政府驻地以南3公里,打渔涨二干以东,北支新河以南。全村耕地292亩,现有80户,243人,其中党员21名,村民代表6名。村民以粮棉种植和禽畜养殖为主导产业,另有运输、个体经商等行业。2011年人均纯收入7997元。 毕家村于1946年建立村政权,1955年秋成立党支部。2005年至2008年实施农田水利建设,新挖水沟2000余米,折合土方32000余方;投资6万余元新建拦河闸一座;投资50余万元新修12000平方米的柏油路。2011年在县人防办包村工作组的帮扶下,投资28.8万元,建成配套设施齐全的村“两委”办公室和健身广场各一处。2011年毕家村被博兴县委、县政府评为县级文明村。 |
常家村 |
常家村位于博兴县城以东约25公里,西依张东铁路和228省道,北与东营市接壤。全村耕地980亩,现有204户,715人,其中党员35人,村民代表13人。农业生产以粮、棉、蔬菜种植和禽畜养殖为主,二、三产业有棉花加工、运输、废品收购行业。2011年人均纯收入8000元。 常家村于1940年建立党支部。改革开放以来,常家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富民政策,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00年村集体投资30余万元,修建村内街道,总长2000米;硬化街道六纵四横,总面积12000平方米。同年投资15万元铺设饮水管线,引纯化水库水入户,解决了村民吃水难的问题。2006年投资4万元安装路灯40余盏。2008年投资18万元新建卫生社区服务站一处。2010年投资45万元,修建街道地下水沟1700米,栽植绿化树木400余棵。自2004年起,由村集体为全村缴纳水费和合作医疗费用,减轻了村民负担。 |
李家村 |
李家村位于博兴县城东北25公里,东与东营市接壤,西倚张东铁路和228省道,南靠打渔张河。全村耕地3324亩,现有361户,1085人,其中党员48名,村民代表21人。农业生产以粮、棉种植和禽畜养殖为主,二、三产业有建筑、运输、废品收购、出国劳务、个体经商等行业。2011年人均纯收入8510元。 2000年李家村实施农田水利建设,挖沟5千米,新建桥梁4座,便利了农业生产。2001年至2008年村集体筹资150万元,修建村内街道六横三纵,硬化路面3.5万平方米;同年按装路灯80盏,实现村庄亮化。2010年,筹资20万元,新建高标准办公场所一处,村“两委”办公条件显著改善。2004年李家村被县委授予“博兴县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同年7月被县委组织部授予“博兴县‘五个好’村党支部”荣誉称号。2005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2004年度全县基层‘创安’工作先进单位”称号。2009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二00八年被文明村镇”光荣称号。 |
卢家村 |
卢家村位于博兴县城东北22公里,省道228以东2公里。全村耕地1175亩,现有190户,603人,其中党员34名,村民代表12人。农业生产以粮、棉种植和禽畜养殖为主,二、三产业有建筑、运输、个体经商等行业,2011年人均纯收入7300元。 近年来,卢家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富民政策,不断加强民生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显著改观。2003年,村集体筹资20余万元,引黄河水入户,结束了村民多年喝土井水的历史。2004年筹资25万元,修建村内主要街道一横一纵,硬化路面5000余平方米。2010年在县检察院包村工作组的帮扶下,总投资23万元,新建村办公场所和健身广场各一处。 卢家村为“全国拥军模范”卢奎法和“省劳模”卢学圃的故乡。 |
袁东村 |
袁东村位于博兴县城东北20公里,广青路以南,纯闫路以东。全村耕地1179亩,现有183户,583人,其中党员38人。村民以粮、棉种植和禽畜养殖为主导产业,另有个体经商、出国劳务、进城务工等行业。2011年人均纯收入7000元。 2002年村集体投资200余万元,建成千吨蔬菜保鲜库一座。2005年投资40万元,硬化村东西四条大街路面,解决了村民出行难的问题。2005年投资3万元,安装路灯65盏,实现村庄亮化。 |
纯中村 |
纯中村位于镇政府驻地,现有耕地585亩,210户,668人,其中党员33人,村民代表15人。纯中村依托便利的交通和优越的发展环境,以服务业为主导产业。2011年人均纯收入9000元。 2000年,村集体投资600万元,在广青路两侧新建商品楼房100余套。2005年,筹资400万元,建成4000余平米的振兴商业街,繁荣了镇政府驻地商业经济。2007年,投资150万元,在全镇率先实现村庄亮化、绿化、硬化。2010年,投资60万元,建起多功能的文体活动中心。现在,纯中村每年支出16万元为村民交纳合作医疗费,定期为65岁以上老人查体,为升入本科以上院校的学生、应征入伍的青年、独生子女和70岁以上老人的家庭发放奖金和慰问金,为全体村民发放生活补助及福利费用。 纯中村“两委”团结务实,严格落实党的富民政策。2003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县级文明单位”;2004年被县委组织部评为“五好党支部村”;2005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全市百强村”;2006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先进村”;2009年被滨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评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
东王文村 |
东王文村,位于广青路以南,距镇政府驻地5公里,历有逢五排十集贸市场。全村耕地4500亩,现有368户,1218人,其中党员43名,村民代表32人。村民以粮棉种植为主导产业,另有运输、餐饮、维修、个体经商等行业。2011年人均纯收入8500元。 2004年至2007年,村集体筹资260万元,完成村内通街,修建街道三横三纵,拆除旧房300余间,规划新区120余户,硬化路面88000m2,安装路灯105盏,人居环境显著改善。2008年筹资48余万元新建王文完小教学楼,2010年该教学楼竣工并投入使用。2003、2010年东王文村均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市级文明村。2005、2007年均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市级百强村。 |
西王文村 |
西王文村位于博兴县城东北23公里。全村耕地2780亩,现有270户,821人,其中党员27名。村民以粮棉种植和禽畜养殖为主导产业,另有运输、个体经商等行业。2011年人均纯收入8200元。 2004年村集体筹资50万元,硬化街道两条;铺设自来水管道并实现饮水入户;安装路灯50盏,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2006年筹资30万元,挖排水沟4条;新建村“两委”办公室5间,办公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
杨家村 |
杨家村位于博兴县城东北30公里,S319省道以北。全村耕地4400余亩,现有360户,1236人,其中党员45名。农业生产以粮棉种植和禽畜养殖为主,二、三产业有木材加工、运输、个体经商、维修等行业。2011年人均纯收入8600元。 2003年村集体筹资8万余元重铺自来水管道,改善了村民饮用水质量。2005年筹资140余万元重修村内街道三横五纵,硬化路面5万平方米。近年来,杨家村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效果显著。2003年,杨家村第一个招商引资项目——由华康食品有限公司投资4000多万元,占地220亩的华康种鸭养殖基地,建成投产。2010年,占地100亩的六合养鸡厂入驻杨家村。同时,杨家村积极引导个体经济的发展,现有石灰厂、木材加工厂、木碳厂等多家个体企业。 |
熊家村 |
熊家村位于博兴县城东北角,广青路以北,与东营市接壤。全村耕地1680亩,现有135户,445人,其中党员22人,村民代表18人。村民以粮棉种植和禽畜养殖为主,另有外出劳务、个体经营等行业。2011年人均纯收入8000元。 2000年至2002年,村集体先后投资20余万元,打深水自来水井一眼,铺设自来水管道并引水入户,解决了熊家村吃水难的问题。2010年,投资100余万元,硬化一纵三横四条大街和出村路(至广青路),总长3公里,实现道路全硬化;同年新铺饮水管道3000余米;安装路灯30余盏;清理及新挖沟渠3500余米,挖土14000余方,便利了熊家村土地灌排。2011年,投资20余万元新建村“两委”办公场所,填补了熊家村无办公场所的空白;同年投资30余万元,衬砌村内排水沟,并规划筹建村民健身广场、村庄绿化工程。 |
河里村 |
河里村,位于博兴县城东北约27公里,广青路以北。全村耕地4530亩,现有434户,1485人,其中党员58名,村民代表30名。河里村石油资源丰富,多盐碱地,农业生产以棉花种植和禽畜养殖为主,二、三产业有加工、运输、个体经商行业。2011年人均纯收入8000余元。 2003年,村“两委”筹资10万元,拓宽村内街道,硬化街道三横两纵,总长约2300米。2010年,在县发改局包村工作组的帮扶下,村内五条大街全部安装路灯,村庄实现亮化。2011年,完成河里村土地转让、村民安置工作,为国电博兴电厂(首期工程)征占河里村土地做好了前期准备。 |
刘后村 |
刘后村位于镇政府驻地以北3公里,东临228省道和淄东铁路,北靠全国最大深水高坝型平原水库,历有一、六集贸市场。全村耕地1551亩,现有230户,765人,其中党员45名,村民代表28名。农业生产以粮、棉种植和禽畜养殖为主,二、三产业有建筑、服装加工、运输、废品收购、个体经商等行业。2011年人均纯收入5600元。 刘后村于1944年秋成立村政权,同年建立党支部。近年来,刘后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富民政策,不断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2000年村集体筹资30万元,实施旧村改造,硬化路面2500平方米。2002年投资12万元,引纯化水厂净化水入村,成为全省第一批饮用水为高标准净化水的村庄之一。2008年自筹资金80万元,硬化全村所有道路,总面积8350平方米。2010年投资7万元安装路灯45盏、监控摄像头9个。2011年,在企业包村帮扶下,多方筹集资金28万元,新建办公场所一处;同年建成800平方米的健身广场并安装配套健身器材12件。 |
纯东村 |
纯东村,位于博兴县城东北19公里,淄东铁路以东,广青公路北侧,历有逢三排八大集市场。全村耕地816亩,现有219户,724人,其中党员46名,村民代表13名。农业生产以粮、棉种植和禽畜养殖为主,二、三产业有木材加工、运输、餐饮、个体经商等行业。2011年村集体收入420万元,人均纯收入7500元。 2004年村集体筹资20万元安装自来水管道,实现引水入户。2006筹资50余万元重修村内道路,硬化路面7千平方米,安装路灯40盏。2008年,建成文化大院及健身广场各一处。沿广青路28户村民商业住楼现已建成并投入使用。近年来,村集体为村民交纳新型合作医疗费;为60周岁以上老人发放老年节物质福利;2011年为60岁至79岁老人入意外伤害保险。2009年纯东村被县委、县政府授予“文明村”荣誉称号。 |
前王文村 |
前王文村,位于博兴县城东北25公里,广青路以南。全村耕地1760亩,现有105户,350人,其中党员16名,村民代表12名。农业生产以粮、棉、蔬菜种植和禽畜、水产养殖为主,二、三产业有建筑、运输、个体经商、劳务等行业。2011年人均纯收入8300元。 前王文村于1945年成立村政权,同年建立党支部。前王文村党组织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在历史的各个时期都做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前王文村认真贯彻党的富民政策,一举进入全县和谐发展示范村行列。2003年,村集体筹资6万余元引黄河水入户,解决了村民吃水难的问题。2005年筹资60余万元,整修村内街道二横三纵,硬化路面5000平方米,安装路灯30盏,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
纯西村 |
纯西村位于镇政府驻地,现有耕地614亩,199户,657人,其中党员41人,村民代表31人。2011年人均收入9000元。 2004年村集体筹资54万元,硬化街道三横二纵,并修建村大门一座。同年实施土地结构调整,解决了土地遗留问题。2007年投资76万元新建村办公场所、老年活动中心、文化书屋各一处。2010年投资100多万新建工农河桥,衬砌覆盖排水沟6500米;投资12万元购置树木1180棵,全村街道实现绿化。2011年率先在全镇实行土地流转;投资20多万元购置两台大型机械无偿给村民服务。近年来,村集体每年投入20余万元,为村民支付合作医疗、电视闭路费用,定期为65岁以上老人查体,为升入本科以上院校的青年和70岁以上老人发放奖金和慰问金。2008年纯西村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平安博兴建设工作先进村”;2009年被博兴县委、博兴县人民政府评为“文明单位”,“平安博兴建设工作先进村”;2010年被滨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评为“新农村建设明星村”;2011年被滨州市委、滨州市人民政府评为“市级生态文明村”。 |
周刘村 |
周刘村位于博兴县城东北23.5公里,张东铁路东南侧。全村耕地4102亩,现有420户,1465人,其中党员46名。村民以粮、棉、蔬菜种植和禽畜养殖为主导产业,另有运输、柳编、个体经商和出国劳务等行业。2011年人均纯收入7944元。 周刘村于1940年春成立党组织,1945年建立村政权和群团组织。 2006年,村集体筹资26万元修建、硬化村内街道一横一纵。2008年,筹资2万元,安装路灯46盏。2011年,筹资1万元,修缮村办公场所。同年在县农机局包村工作组的帮扶下,筹资11万元,硬化村内街道1070米,解决了村民出行难的问题。近年来,劳务输出逐渐成为周刘村群众致富的新途径之一,自2000年至今出国务工人数已达90余人。 |
张家村 |
张家村位于博兴县城东北22.5公里,张东铁路东南。现有耕地1260亩,235户,719人,其中党员34名。农业生产以粮棉、蔬菜种植和禽畜养殖为主,二、三产业有建筑、运输、柳编、劳务输出、个体经商等行业,2011年人均纯收入6950元。 张家村于1940年春成立党组织,1945年建立村政权和群团组织。2006年,村集体筹资16万元新修村内街道二横一纵,村庄街道全部实现硬化。近年来,出国劳务成为张家村转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新途径。2000年至今,张家村出国务工人数达60余人,劳务输出为张家村经济的发展增添了活力。 |
曹家村 |
曹家村,位于广青路以北,环乡路由村中穿过。全村耕地1800亩,现有210户,750人,其中党员36名,村民代表12名。农业生产以粮、棉种植和禽畜养殖为主,二、三产业有建筑、纺织、运输、个体经商等行业,2011年人均纯收入8500元。 2000年村集体投入30万元,硬化村主要街道,解决了村民出行难的问题。2001年安装自来水管道并实现饮水入户。2006年新建村文化大院,现已达A级标准。2008年投资万余元在村主要街道安装路灯,村庄基本实现亮化。2009年复垦村场院撂荒地150亩,每年增收十余万元。2010年投资2万余元升级改造村南养殖小区电网。2011年,输通农田渠道8000余米。2010年至2011年,在县水务局包村工作组的帮扶下,投入资金60万元衬砌农渠1200米;由县水务局投资修复三级公路,便利了村民生产出行;整修村文化大院、健身广场,修建曹邵路,活跃了群众生活,解决了学生上学行路难的问题。 |
邵家村 |
邵家村,位于博兴县城东北25公里,镇政府驻地以东1公里,广青路北侧。现有耕地397.5亩,67户,213人,其中党员10名。邵家村以粮棉种植、禽畜养殖为主导产业,另有运输、砂石料销售等行业。2011年人均纯收入8500元。 邵家村于1943年成立村政权,同年建立党支部。邵家村党组织,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在历史的各个时期,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邵家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富民政策,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07年集资6万元,新建文化大院一处,为村民健身、娱乐创造优雅的环境。2010年规划筹资15万元,重修村内街道与环村路并安装路灯,2011年该工程开始动工,目前正处于施工阶段。 |
纯辛村 |
纯辛村位于博兴县城东北20公里,北依228省道,西靠诚力供气有限公司。全村现有耕地面积830亩,130户,430人,其中党员18人。村民以粮棉种植、畜禽养殖为主导产业,2011年人均收入8600元。 纯辛村原位于张东铁路以南,后因经济发展及生产需求,于1994年实施村庄整体搬迁,至2008年全部完成。近年来,纯辛村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加强民生基础建设。2000年村集体筹资25万元硬化村内两条主要街道,总面积7600平方米。2008年筹资40万元硬化南北小街道6条、东西小街两条,总面积8500平方米。 |
崔家村 |
崔家村,位于县城东北25公里,广青路以南。全村耕地2895亩,现有260户,832人,其中党员37名,村民代表16名。农业生产以粮、棉种植和禽畜养殖为主,二、三产业有棉柴加工、运输、个体经商等行业,2011年人均纯收入8057元。 崔家村于1938年建立党组织。抗日战争期间,崔家村党支部在上级党组织的正确领导下,积极宣传抗日主张,组织群众开展英勇的抗日斗争。2006年村集体筹资80万元修建村内柏油路,总长2400米。2007年筹资18万元新建文化大院一处,安装路灯62盏。2011年,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业已达到生态文明村要求。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