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泥村位于马场镇北部、猫场镇东部,距鼎新乡政府所在地10公里,东面是五一村,西面是和平村,南面是同心村,北面是兴启村。全村下辖10个村民组,总面积16平方公里。
黑泥村南部地势较高,北部以平缓山地和深切河谷地为主,海拔1000-1389米之间,平均海拔1100米。属乌蒙山喀斯特地形脆弱环境。属长江南支流横江河岸山地,水资源困乏,且缺乏有效利用,全村里人畜饮水困难。黑泥村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3.7-15.1℃,年降雨量1090毫米,其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冬长夏短,春秋相连,雨热同季。全年日照时数1540小时,无霜期191天。
全村有耕地1411亩,其中大于25度1361亩;荒地310亩;可利用荒地728亩;人均耕地0.7亩,人均耕地少,且陡坡耕地的比例大,土地出产率较低。农作物以玉米、马铃薯、小麦、大豆等为主。土类主要为黄棕壤——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下发育的一种地带性土壤,为棕壤与黄壤之间的过渡类型,兼有黄壤与棕壤的某些特征。脱硅和富铝化作用弱,具有明显的生物积累过程。有机质分解缓慢,表层有机质丰富,但有效养分缺乏。特别缺磷(速磷4PPm)、钾(速钾90PPm),pH值4.4-5.7,为酸性土。
全村总户数696户,总人口2886人,少数民族人口1607人(以蔡族、苗族、彝族为主),占全村人口的28.16%;妇女 610人,占总人口的47.32%;总劳动力556人,其中,文盲50人,半文盲103人,小学文化程度611人,初中文化程度88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8人,其中:富余劳力97人,已输出劳力80人(男46人、女34人),其中:省内县外77人,省外3人,全年外出打工77人。育龄妇女人数139人,其中孕产妇数13人。符合政策生育率86.0%以上,计划外生育和重男轻女现象在一些家庭仍然存在,少数家庭还在严重。
农业总产值296万元,其中:农业188万元,牧业118万元。粮食总产量309吨,人均占有粮240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89.2万元,农村经济纯收入5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4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96元及以下560人,占全村人口的43.44%。目前没有属于村集体、民办企业。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460亩;粮食播种面积2000亩;大牲畜存栏数190头;猪存栏数307头;猪出栏数210头;羊存栏数37只;家禽存栏数342只,家禽出栏数100只;各类肉产量27.5吨。
屯上、偏坡至马九公路5公里,属晴通雨阻乡村土路。没有村组便道;有6个组还没有通公路。不六组现在用的电是未通过农网改造,电价要1元/度,现在处于规划建设中的不六也没有解决通电问题。饮水困难户296户(全村都未解决自来水,只有部分农户自己打井取水用),饮水困难牲畜1400头/只。
黑泥村有卫生室1幢,有小学1所,有教师6人,学龄儿童420人,其中:女童210人;在校生420人,文盲人数142人,其中妇女文盲人数81人,文盲率11%;其中:女文盲率6.2%。
--人口总数:2886人 农业人口:2832人 非农业人口:54人
--行政区面积:16.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411.0亩
--主要民族成分:蔡,苗,彝 发展口号:争创党建示范村,推动新农村建设。
--所辖村:坝子,青杠林,后麻窝,马安山,大寨,大土寨,屯上,偏坡,不六 生产总值:701.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烤烟飘浮育苗基地 名特产品:烤烟,辣椒 办公所在地:黑泥村坝子组
--自然条件:冬季寒冷、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冬长夏短,春秋相连,雨热同季 资源:砂石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520521205 | 551600 | -- | 查看 黑泥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鼎新社区 |
鼎新居民委员会为鼎新乡城镇非农业户籍居民民主产生,对全乡非农业户籍人员行使管理、服务等基本行政职责的基层组织。由于全乡非农业人员居住分散于各村、各机关单位甚至外乡,所以鼎新乡居委会实质上只对人实施管理职能,未有实际管理区域,即管理面积,其所管辖的非农户有650户、920人。分属于乡政府、各中小学、原坡脚供销社、粮管所、食品站、邮电所、农具社等单位,其中大部分为下岗失业企业职工,分散性和流动性较强。存在就业困难、经济收入较低的普遍现状。辖区主要企事业有鼎新中心小学、坡脚中学、粮管所、供销社、食品站、信用社、鼎新加油站、隆家乐超市,下设计生协会、人民调解委员会。 2011年2月完成了居委会换届,现有主任1名,副主任1名,委员1名。其中女性2名,男性1名,平均年龄31岁。 --人口总数:920人 农业人口:/人 非农业人口:920人 --行政区面积:7.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005.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彝,苗,穿青人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721.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 名特产品:茶叶,烤烟 办公所在地:中心村 |
和平村 |
和平村位于大方县南部、鼎新乡政府南部,距县城50公里,距乡政府所在地3公里,东面是黑泥村,西面是猫场镇永乐村,南面是猫场毕脚村,北面是兴启村。全村下辖10个村民组,总面积1.9平方公里。 和平村东部地势较高,西部以平缓山地和梯形的水田为主,海拔1200-1400米之间,平均海拔1415米。属乌蒙山喀斯特地形脆弱环境。属长江南支流六仲河岸山地,水资源困乏,且缺乏有效利用,全村里人畜饮水困难。和平村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3.7-15.1℃,年降雨量1090毫米,其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冬长夏短,春秋相连,雨热同季。全年日照时数1540小时,无霜期191天。 全村有耕地1008亩,人均耕地0.7亩,人均耕地少,且陡坡耕地的比例大,土地出产率较低。农作物以玉米、马铃薯、小麦、大米等为主。 全村总户数1009户,总人口3478人,少数民族人口3630人(以穿青族、汉族、彝族为主),占全村人口的8.8%;妇女 1430人,占总人口的47.5%;总劳动力1056人,其中,文盲151人,半文盲308人,小学文化程度1311人,初中文化程度188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108人,其中:富余劳力397人,已输出劳力180人(男146人、女134人)。 粮食总产量1309吨,人均占有粮1840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189.2万元 ,农村经济纯收入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4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96元以下709人,占全村人口的43.44%。目前没有属于村集体、民办企业。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734亩;粮食播种面积1734亩;大牲畜存栏数484头;猪存栏数1150头;猪出栏数530头;羊存栏数327只;家禽存栏数3215只,家禽出栏数1362只;各类肉产量53吨。 和平村有卫生室1幢。有小学1所,有教师14人,学龄儿童240人,其中:女童113人;在校生196人 。 --人口总数:3478人 农业人口:3334人 非农业人口:144人 --行政区面积:1.9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008.0亩 --主要民族成分:穿青人,汉,彝 发展口号:一切为了发展,发展为了一切 --所辖村:点卯,陈家寨,沙坝,光辉,河冲,大坝,金星,安家寨,碉边 生产总值:772.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和平煤矿,粳米基地,反季节蔬菜基地 名特产品:粳米,玛瑙红樱桃 办公所在地:陈家寨组 --自然条件:冬季寒冷、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冬长夏短,春秋相连,雨热同季。 资源:煤矿 |
兴启村 |
兴启村位于大方县西部、鼎新乡政府西南部,距县城54公里,距乡政府所在地1公里,东面是长丰村,西面黑泥村,南面是和平村,北面是中心村。全村下辖13个村民组,总面积10.04平方公里。 兴启村东部地势较平,海拔1560-1850米之间,平均海拔1705米。属乌蒙山喀斯特地形脆弱环境。属长江南支流六仲河岸山地,水资源困乏,且缺乏有效利用,全村里人畜饮水困难。兴启村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3.7-15.1℃,年降雨量1090毫米,其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冬长夏短,春秋相连,雨热同季。全年日照时数1540小时,无霜期180天。 全村有耕地2360亩,其中大于25度1560亩,林地780亩,荒地1200亩;可利用荒地1200亩,人均耕地0.4亩,人均耕地少,且陡坡耕地的比例大,土地出产率较低。农作物以玉米、马铃薯、小麦等为主。 全村总户数1149户,总人口4306人,少数民族人口3363人(主要以穿青族、苗族、彝族为主),占全村人口的84.37%;妇女1870人,占总人口的47%;总劳动力1556人,其中,文盲150人,半文盲103人,小学文化程度1311人,初中文化程度688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98人,其中:富余劳力697人,已输出劳力380人(男246人、女134人)。 农业总产值396万元,其中:农业288万元,牧业108万元。粮食总产量409吨,人均占有粮205.2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108.5万元,农村经济纯收入6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4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96元以下585人,占全村人口的43.44%。目前没有属于村集体、民办企业。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734亩;粮食播种面积1734亩;大牲畜存栏数484头;猪存栏数1150头;猪出栏数530头;羊存栏数327只;家禽存栏数3215只,家禽出栏数1362只;各类肉产量53吨。 兴启村有中心村到和平村,岔沟组、马家寨通村公路16公里,属晴通下雨阻乡村土路(是县交通局实施项目)。村组便道18公里;全村有6个村民组未通公路。饮水困难户360户(全村都未解决自来水,靠浅井水和水窖解决部分农户饮水困难),饮水困难牲畜400头/只。 全村有小学1所,有教师8人,学龄儿童267人,其中:女童251人;在校生282人。 --人口总数:4306人 农业人口:4211人 非农业人口:95人 --行政区面积:10.004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360.0亩 --主要民族成分:穿青人,苗,彝 发展口号:争当先锋,建文明新村。 --所辖村:刘家寨,马家寨,大煤洞,岔沟,大丫口,大龙井,马落岩,营上 生产总值:774.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兴启生猪养殖基地,兴启大棚种植基地 名特产品:核桃,刺梨 办公所在地:兴启村大龙井组 --自然条件:冬季寒冷、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冬长夏短,春秋相连,雨热同季 资源:矿泉水 |
中心村 |
中心村位于大方县西部、鼎新乡政府驻地,距县城54公里,距乡政府所在地1公里,东南西面是兴启村,北面是风景村。全村下辖7个村民组,总面积17平方公里。 中心村东部地势较平,海拔1560-1850米之间,平均海拔1705米。属乌蒙山喀斯特地形脆弱环境。属长江南支流六仲河岸山地,水资源困乏,且缺乏有效利用,全村里人畜饮水困难。中心村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3.7-15.1℃,年降雨量1090毫米,其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冬长夏短,春秋相连,雨热同季。全年日照时数1540小时,无霜期180天。 全村有耕地1141.7亩,其中大于25度750亩,林地5000亩,荒地2000亩;可利用荒地1500亩,人均耕地0.7亩,人均耕地少,且陡坡耕地的比例大,土地出产率较低。农作物以玉米、马铃薯、小麦等为主。 全村总户数810户,总人口2823人,少数民族人口363人(主要以穿青族、彝族和汉族为主),占全村人口的17%;妇女730人,占总人口的22.5%;总劳动力806人,其中,文盲20人,半文盲105人,小学文化程度411人,初中文化程度188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72人,其中:富余劳力450人,已输出劳力400人(男240人、女168人)。 农业总产值285万元,其中:农业158万元,牧业127万元。粮食总产量660吨,人均占有粮203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108.5万元,农村经济纯收入6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4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96元以下585人,占全村人口的43.44%。目前没有属于村集体、民办企业。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734亩;粮食播种面积1734亩;大牲畜存栏数484头;猪存栏数1150头;猪出栏数530头;羊存栏数327只;家禽存栏数3215只,家禽出栏数1362只;各类肉产量53吨。 中心村有营头组到丫口组公路1.5公里,周家寨到小河组的公路2.18公里。村组便道2公里。 村有小学1所,有教师49人,学龄儿童900人,其中:女童423人;在校生900人。 --人口总数:2823人 农业人口:2615人 非农业人口:208人 --行政区面积:17.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141.0亩 --主要民族成分:穿青人,彝,汉 发展口号:科学发展、提质争先。 --所辖村:老街,上街,下街,营头,熊家丫口,周家寨,小河 生产总值:721.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登化畜禽专业合作养殖基地,核桃基地 名特产品:粳米、核桃 办公所在地:中心村菜市场内 --自然条件:冬季寒冷、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冬长夏短,春秋相连,雨热同季。 资源:煤炭 |
风景村 |
风景村位于大方县西部、鼎新乡政府北部,距县城50公里,距乡政府所在地4公里,东面是绿塘乡热潮村,西面是水塘村,南面是中心村,北面是绿塘乡。全村下辖14个村民组,总面积9.8平方公里。 风景村南部地势较高,西部以平缓山地和深切河谷地为主,海拔1700-2025米之间,平均海拔1862米。属乌蒙山喀斯特地形脆弱环境。属长江南支流横江河岸山地,水资源困乏,且缺乏有效利用,全村里人畜饮水困难。风景村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3.7-15.1℃,年降雨量1090毫米,其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冬长夏短,春秋相连,雨热同季。全年日照时数1540小时,无霜期191天。 全村有耕地3203亩,人均耕地0.9亩,人均耕地少,且陡坡耕地的比例大,土地出产率较低。农作物以玉米、马铃薯、小麦、大豆等为主。土类主要为黄棕壤——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下发育的一种地带性土壤,为棕壤与黄壤之间的过渡类型,兼有黄壤与棕壤的某些特征。脱硅和富铝化作用弱,具有明显的生物积累过程。有机质分解缓慢,表层有机质丰富,但有效养分缺乏。特别缺磷(速磷4PPm)、钾(速钾90PPm),pH值4.4-5.7,为酸性土。 全村总户数951户,总人口3290人,少数民族人口2686人(以蔡族、苗族、彝族为主),占全村人口的79.2%;妇女 1612人,占总人口的47.5%;总劳动力1986人,其中,文盲151人,半文盲308人,小学文化程度915人,初中文化程度263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126人,其中:富余劳力196人,已输出劳力486人(男313人、女173人),其中:省内县外124人,省外362人,全年外出打工486人。育龄妇女人数632人,其中孕产妇数25人。符合政策生育率86.0%以上,计划外生育和重男轻女现象在一些家庭仍然存在,少数家庭还在严重。 农民人均纯收入1196元及以下761人,占全村人口的21.9%。目前没有属于村集体、民办企业。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800亩;粮食播种面积4800亩;大牲畜存栏数484头;猪存栏数1150头;猪出栏数530头;羊存栏数327只;家禽存栏数3215只,家禽出栏数1362只;各类肉产量53吨。村组便道22公里。 风景村有卫生室和文化室。有小学1所,有教师21人,学龄儿童612人,其中:女童287人;在校生612人。 --人口总数:3290人 农业人口:3145人 非农业人口:145人 --行政区面积:9.8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203.0亩 --主要民族成分:蔡,苗,彝 发展口号:强基础,抓产业,推进新农村建设。 --所辖村:麻窝,民族,大坡,以鸭,蔡家寨,岩脚寨,新沟,小坝,箐脚, 生产总值:711.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茶叶种植基地,马铃薯种植基地 名特产品:福鼎大白茶,燕麦 办公所在地:风景村以鸭组 |
长丰村 |
长丰村位于马场镇北部、猫场镇东部,距鼎新乡政府所在地10公里,东面是五一村,西面是和平村,南面是同心村,北面是兴启村。全村下辖10个村民组,总面积16平方公里。 长丰村南部地势较高,北部以平缓山地和深切河谷地为主,海拔1610-1780米之间,平均海拔1695米。属乌蒙山喀斯特地形脆弱环境。属长江南支流横江河岸山地,水资源困乏,且缺乏有效利用,全村里人畜饮水困难。长丰村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2.5-16.1℃,年降雨量1115毫米,其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冬长夏短,春秋相连,雨热同季。全年日照时数1515小时,无霜期196天。 全村有耕地1411亩,其中大于25度1361亩;荒地310亩;可利用荒地728亩;人均耕地0.7亩,人均耕地少,且陡坡耕地的比例大,土地出产率较低。农作物以玉米、马铃薯、小麦、大豆等为主。土类主要为黄棕壤——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下发育的一种地带性土壤,为棕壤与黄壤之间的过渡类型,兼有黄壤与棕壤的某些特征。脱硅和富铝化作用弱,具有明显的生物积累过程。有机质分解缓慢,表层有机质丰富,但有效养分缺乏。特别缺磷(速磷4PPm)、钾(速钾90PPm),pH值4.4-5.7,为酸性土。 全村森林覆盖率不到28.5%。部分的乔木林和灌木林基本已被农户毁林开荒。只有少量的四旁树,土地垦植率高,陡坡开荒面积大,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涉及石漠化治理工程有:烂坝、岩背后、杨家寨共三个组,适宜种植核桃板栗、李子等。 全村总户数696户,总人口2886人,少数民族人口1607人(以蔡族、苗族、彝族为主),占全村人口的28.16%。 农业总产值296万元,其中:农业188万元,牧业118万元。粮食总产量309吨,人均占有粮240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89.2万元,农村经济纯收入5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4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96元及以下560人,占全村人口的43.44%。目前没有属于村集体、民办企业。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460亩;粮食播种面积2000亩;大牲畜存栏数190头;猪存栏数307头;猪出栏数210头;羊存栏数37只;家禽存栏数342只,家禽出栏数100只;各类肉产量27.5吨。 --人口总数:2886人 农业人口:2801人 非农业人口:85人 --行政区面积:9.33333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411.0亩 --主要民族成分:蔡,苗,彝 发展口号:科学发展、强村富民 --所辖村:苗冲,长冲沟,陶家寨,上田坝,下田坝,杨家寨,烂坝,吊水岩 生产总值:714.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脱毒马铃薯种植基地,特色畜禽养殖基地 名特产品:黑山羊,狮头鹅,火鸭,珍珠鸡 办公所在地:长丰村小丫口组 |
新场村 |
新场村位于大方县西部、鼎新乡政府东部,距县城40公里,距乡政府所在地6公里,东面是五一村,西面是黑泥村,南面是纳雍县,北面是长丰村。全村下辖14个村民组,总面积25平方公里。 新场村北部地势较高,海拔1560-1850米之间,平均海拔1705米。属乌蒙山喀斯特地形脆弱环境。属长江南支流六仲河岸山地,水资源困乏,且缺乏有效利用,全村里人畜饮水困难。新场村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3.7-15.1℃,年降雨量1090毫米,其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冬长夏短,春秋相连,雨热同季。全年日照时数1540小时,无霜期180天。 全村有耕地1650亩,其中大于25度800亩,林地450亩,荒地4230亩;可利用荒地2500亩,人均耕地0.764亩,人均耕地少,且陡坡耕地的比例大,土地出产率较低。农作物以玉米、马铃薯、小麦等为主。 全村总户数996户,总人口3889人,少数民族人口663人(主要以布依族、蔡族、穿青人为主),占全村人口的17%;妇女730人,占总人口的22.5%;总劳动力950人,其中,文盲20人,半文盲105人,小学文化程度951人,初中文化程度210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36人,其中:富余劳力203人,已输出劳力420人(男146人、女134人)。 农业总产值396万元,其中:农业288万元,牧业127万元。粮食总产量409吨,人均占有粮203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108.5万元,农村经济纯收入6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4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96元以下585人,占全村人口的43.44%。目前没有属于村集体、民办企业。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734亩;粮食播种面积1734亩;大牲畜存栏数484头;猪存栏数1150头;猪出栏数530头;羊存栏数327只;家禽存栏数3215只,家禽出栏数1362只;各类肉产量53吨。 新场村有通村公路8公里,属晴通下雨阻乡村土路(是县交通局实施项目)。村组便道18公里;全村有6个村民组未通公路。饮水困难户360户(全村都未解决自来水,靠浅井水和水窖解决部分农户饮水困难),饮水困难牲畜400头/只。 新场村有卫生室一幢,有小学1所,有教师33人,学龄儿童60人,其中:女童34人;在校生600人。 --人口总数:3889人 农业人口:3811人 非农业人口:78人 --行政区面积:25.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650.0亩 --主要民族成分:布依,蔡,穿青人 发展口号:争创党建示范村,建设和谐文明新农村。 --所辖村:硝洞,小田坝,坪寨,伍家冲,前进,罗戛,双水井 生产总值:705.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烤烟种植基地,辣椒种植基地 名特产品:烤烟,辣椒 办公所在地:新场村硝洞组 --自然条件:冬季寒冷、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冬长夏短,春秋相连,雨热同季 资源:辣椒,烤烟 |
同心村 |
同心村位于大方县西部、鼎新乡政府西南部,距县城45公里,距乡政府所在地12公里,东面是五一村,西面与猫场镇小河边接壤,北面是新场村。全村下辖9个村民组,总面积29平方公里。 同心村东部地势较高,海拔1560-1850米之间,平均海拔1705米。属乌蒙山喀斯特地形脆弱环境。属长江南支流六仲河岸山地,水资源困乏,且缺乏有效利用,全村里人畜饮水困难。同心村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3.7-15.1℃,年降雨量1090毫米,其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冬长夏短,春秋相连,雨热同季。全年日照时数1540小时,无霜期180天。 全村有耕地1780亩,其中大于25度1500亩,林地450亩,荒地4230亩;可利用荒地2500亩,人均耕地0.764亩,人均耕地少,且陡坡耕地的比例大,土地出产率较低。农作物以玉米、马铃薯、小麦等为主。 全村总户数797户,总人口2804人,少数民族人口1291人(主要以苗族、布依族、彝族为主),占全村人口的67.6%;妇女1290人,占总人口的45.42%;总劳动力1250人,其中,文盲112人,半文盲225人,小学文化程度672人,初中文化程度210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36人,其中:富余劳力203人,已输出劳力480人(男380人、女100人),全年外出打工177人。 农业总产值285万元,其中:农业158万元,牧业127万元。粮食总产量660吨,人均占有粮203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108.5万元,农村经济纯收入6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4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96元以下585人,占全村人口的43.44%。目前没有属于村集体、民办企业。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734亩;粮食播种面积1734亩;大牲畜存栏数484头;猪存栏数1150头;猪出栏数530头;羊存栏数327只;家禽存栏数3215只,家禽出栏数1362只;各类肉产量53吨。 同心村有通村公路8公里,属晴通下雨阻乡村土路(是县交通局实施项目)。村组便道18公里;全村有6个村民组未通公路。饮水困难户360户(全村都未解决自来水,靠浅井水和水窖解决部分农户饮水困难),饮水困难牲畜400头/只。 有小学1所,有教师8人,学龄儿童267人,其中:女童251人;在校生282人。 --人口总数:2804人 农业人口:2714人 非农业人口:90人 --行政区面积:29.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780.0亩 --主要民族成分:苗,布依,彝 发展口号:筑坚强堡垒,树先锋形象,促经济发展。 --所辖村:姚寨,半坡,二屯岩,大渡口,丫口寨,小寨,白泥井,包包上 生产总值:724.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永芳养殖基地,同心乳白玉石材加工厂 名特产品:乳白玉石材 办公所在地:同心村白泥井组 --自然条件:冬季寒冷、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冬长夏短,春秋相连,雨热同季 资源:乳白玉石标兵 |
大井村 |
大井村位于大方县北部、鼎新乡政府所东部,距县城104公里,距乡政府所在地12公里,东面是马场镇道班,西面是长丰村,南面是五一村,北面是新发村。全村下辖8个村民组,总面积17平方公里。 大井村南部地势较高,北部以平缓山地和深切河谷地为主,海拔1760-2389米之间,平均海拔1915米。属乌蒙山喀斯特地形脆弱环境。属长江南支流横江河岸山地,水资源困乏,且缺乏有效利用,全村里人畜饮水困难。大井村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3.7-15.1℃,年降雨量1090毫米,其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冬长夏短,春秋相连,雨热同季。全年日照时数1540小时,无霜期191天。 全村有耕地780亩,其中大于25度5000亩;林地850亩;荒地728亩;可利用荒地728亩;人均耕地0.7亩,人均耕地少,且陡坡耕地的比例大,土地出产率较低。农作物以玉米、马铃薯、小麦、大豆等为主。土类主要为黄棕壤——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下发育的一种地带性土壤,为棕壤与黄壤之间的过渡类型,兼有黄壤与棕壤的某些特征。脱硅和富铝化作用弱,具有明显的生物积累过程。有机质分解缓慢,表层有机质丰富,但有效养分缺乏。特别缺磷(速磷4PPm)、钾(速钾90PPm),pH值4.4-5.7,为酸性土。 全村总户数296户,总人口1289人,少数民族人口363人(以蔡族、苗族、彝族为主),占全村人口的28.16%;妇女 610人,占总人口的47.32%;总劳动力556人,其中,文盲50人,半文盲103人,小学文化程度311人,初中文化程度88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8人,其中:富余劳力97人,已输出劳力80人(男46人、女34人),其中:省内县外77人,省外3人,全年外出打工77人。育龄妇女人数139人,其中孕产妇数13人。符合政策生育率86.0%以上,计划外生育和重男轻女现象在一些家庭仍然存在,个别家庭还在严重。 农业总产值296万元,其中:农业188万元,牧业118万元。粮食总产量309吨,人均占有粮240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89.2万元,农村经济纯收入5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4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96元及以下560人,占全村人口的43.44%。目前没有属于村集体、民办企业。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460亩;粮食播种面积2000亩;大牲畜存栏数190头;猪存栏数307头;猪出栏数210头;羊存栏数137只;家禽存栏数342只,家禽出栏数100只;各类肉产量27.5吨。 大井村有鼎新村到大井村长梁子的公路15公里,属晴通雨阻乡村土路。村组便道2公里;有6个组还没有通公路。全村还有1个村民组25户未通电,占全村户数的8.3%。大坪子、朱家院、范家院、李家湾4个组现在用的电是未通过农网改造,电价要1元/度,现在处于规划建设中的长梁子也没有解决通电问题。饮水困难户296户(全村都未解决自来水,只有部分农户自己打井取水用),饮水困难牲畜400头/只。 大井村有卫生室,无文化室。有小学1所,有教师4人,学龄儿童240人,其中:女童113人;在校生196人,文盲人数142人,其中妇女文盲人数81人,文盲率11%;其中:女文盲率6.2%。 --人口总数:1289人 农业人口:1254人 非农业人口:35人 --行政区面积:17.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780.0亩 --主要民族成分:蔡,苗,彝 发展口号:践行科学发展,推进文明新村建设。 --所辖村:双麻窝,街上,高炉,长良子,长冲子,红卫,龙井,上田坝,朝阳 生产总值:704.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上田坝杜仲种植基地,烤烟种植基地 名特产品:杜仲,烤烟 办公所在地:大井村高炉组 --自然条件:冬季寒冷、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冬长夏短,春秋相连,雨热同季 |
黑泥村 |
黑泥村位于马场镇北部、猫场镇东部,距鼎新乡政府所在地10公里,东面是五一村,西面是和平村,南面是同心村,北面是兴启村。全村下辖10个村民组,总面积16平方公里。 黑泥村南部地势较高,北部以平缓山地和深切河谷地为主,海拔1000-1389米之间,平均海拔1100米。属乌蒙山喀斯特地形脆弱环境。属长江南支流横江河岸山地,水资源困乏,且缺乏有效利用,全村里人畜饮水困难。黑泥村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3.7-15.1℃,年降雨量1090毫米,其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冬长夏短,春秋相连,雨热同季。全年日照时数1540小时,无霜期191天。 全村有耕地1411亩,其中大于25度1361亩;荒地310亩;可利用荒地728亩;人均耕地0.7亩,人均耕地少,且陡坡耕地的比例大,土地出产率较低。农作物以玉米、马铃薯、小麦、大豆等为主。土类主要为黄棕壤——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下发育的一种地带性土壤,为棕壤与黄壤之间的过渡类型,兼有黄壤与棕壤的某些特征。脱硅和富铝化作用弱,具有明显的生物积累过程。有机质分解缓慢,表层有机质丰富,但有效养分缺乏。特别缺磷(速磷4PPm)、钾(速钾90PPm),pH值4.4-5.7,为酸性土。 全村总户数696户,总人口2886人,少数民族人口1607人(以蔡族、苗族、彝族为主),占全村人口的28.16%;妇女 610人,占总人口的47.32%;总劳动力556人,其中,文盲50人,半文盲103人,小学文化程度611人,初中文化程度88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8人,其中:富余劳力97人,已输出劳力80人(男46人、女34人),其中:省内县外77人,省外3人,全年外出打工77人。育龄妇女人数139人,其中孕产妇数13人。符合政策生育率86.0%以上,计划外生育和重男轻女现象在一些家庭仍然存在,少数家庭还在严重。 农业总产值296万元,其中:农业188万元,牧业118万元。粮食总产量309吨,人均占有粮240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89.2万元,农村经济纯收入5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4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96元及以下560人,占全村人口的43.44%。目前没有属于村集体、民办企业。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460亩;粮食播种面积2000亩;大牲畜存栏数190头;猪存栏数307头;猪出栏数210头;羊存栏数37只;家禽存栏数342只,家禽出栏数100只;各类肉产量27.5吨。 屯上、偏坡至马九公路5公里,属晴通雨阻乡村土路。没有村组便道;有6个组还没有通公路。不六组现在用的电是未通过农网改造,电价要1元/度,现在处于规划建设中的不六也没有解决通电问题。饮水困难户296户(全村都未解决自来水,只有部分农户自己打井取水用),饮水困难牲畜1400头/只。 黑泥村有卫生室1幢,有小学1所,有教师6人,学龄儿童420人,其中:女童210人;在校生420人,文盲人数142人,其中妇女文盲人数81人,文盲率11%;其中:女文盲率6.2%。 --人口总数:2886人 农业人口:2832人 非农业人口:54人 --行政区面积:16.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411.0亩 --主要民族成分:蔡,苗,彝 发展口号:争创党建示范村,推动新农村建设。 --所辖村:坝子,青杠林,后麻窝,马安山,大寨,大土寨,屯上,偏坡,不六 生产总值:701.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烤烟飘浮育苗基地 名特产品:烤烟,辣椒 办公所在地:黑泥村坝子组 --自然条件:冬季寒冷、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冬长夏短,春秋相连,雨热同季 资源:砂石 |
水塘村 |
水塘村位于大方县西部、鼎新乡政府西北部,距县城55公里,距乡政府所在地9公里,东面是风景村,西面猫场镇碧脚村,南面是中心村,北面是绿塘乡热潮村。全村下辖15个村民组,总面积10.66平方公里。 水塘村东部地势较高,海拔1560-1850米之间,平均海拔1705米。属乌蒙山喀斯特地形脆弱环境。属长江南支流六仲河岸山地,水资源困乏,且缺乏有效利用,全村里人畜饮水困难。水塘村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3.7-15.1℃,年降雨量1090毫米,其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冬长夏短,春秋相连,雨热同季。全年日照时数1540小时,无霜期180天。 全村有耕地2476亩,其中大于25度1500亩,林地450亩,荒地4230亩;可利用荒地2500亩,人均耕地0.764亩,人均耕地少,且陡坡耕地的比例大,土地出产率较低。农作物以玉米、马铃薯、小麦等为主。 全村总户数805户,总人口3240人,少数民族人口545人(主要以汉族为主),占全村人口的17%;妇女730人,占总人口的22.5%;总劳动力950人,其中,文盲20人,半文盲105人,小学文化程度951人,初中文化程度210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36人,其中:富余劳力203人,已输出劳力420人(男146人、女134人)。 农业总产值285万元,其中:农业158万元,牧业127万元。粮食总产量660吨,人均占有粮203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108.5万元,农村经济纯收入6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4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96元以下585人,占全村人口的43.44%。目前没有属于村集体、民办企业。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734亩;粮食播种面积1734亩;大牲畜存栏数484头;猪存栏数1150头;猪出栏数530头;羊存栏数327只;家禽存栏数3215只,家禽出栏数1362只;各类肉产量53吨。 水塘村有通村公路8公里,属晴通下雨阻乡村土路(是县交通局实施项目)。村组便道18公里。学校1所,有教师8人,学龄儿童267人,其中:女童251人;在校生282人。 --人口总数:3240人 农业人口:3201人 非农业人口:39人 --行政区面积:10.004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476.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彝,苗,穿青人 发展口号:夯实战斗堡垒,争当模范先锋,促进经济发展。 --所辖村:水塘,戛落,小岩口,立拉,雾路洞,老屋基,岩头,岩脚,大寨, 生产总值:702.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老屋基茶叶种植基地 名特产品:福鼎大白茶 办公所在地:水塘村水塘组 --自然条件: 资源:生漆 |
五一村 |
五一村位于大方县西部、鼎新乡政府东部,距县城41公里,距乡政府所在地12公里,东面是马场镇白泥村,西面和南面是新场村,北面是大井村。全村下辖13个村民组,总面积7.5平方公里。 五一村东部地势较高,西部以平缓山地为主,海拔1450-1600米之间,平均海拔1530米。属乌蒙山喀斯特地形脆弱环境。属长江南支流六仲河岸山地,水资源困乏,且缺乏有效利用,全村里人畜饮水困难。五一村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3.7-15.1℃,年降雨量1090毫米,其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冬长夏短,春秋相连,雨热同季。全年日照时数1540小时,无霜期191天。 全村有耕地1660亩,其中大于25度500亩,林地250亩,荒地500亩;可利用荒地500亩,人均耕地0.54亩,人均耕地少,且陡坡耕地的比例大,土地出产率较低。农作物以玉米、马铃薯、小麦等为主。 全村总户数681户,总人口3038人,少数民族人口1268人(以苗族、白族、彝族为主),占全村人口的8.8%;妇女 1468人,占总人口的47.5%;总劳动力1263人,其中,文盲120人,半文盲300人,小学文化程度660人,初中文化程度210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36人,其中:富余劳力203人,已输出劳力180人(男146人、女134人)。 粮食总产量501吨,人均占有粮152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189.2万元 ,农村经济纯收入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4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96元以下709人,占全村人口的43.44%。目前没有属于村集体、民办企业。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734亩;粮食播种面积1734亩;大牲畜存栏数484头;猪存栏数1150头;猪出栏数530头;羊存栏数327只;家禽存栏数3215只,家禽出栏数1362只;各类肉产量53吨。 五一村有五一到大井村通村公路6.7公里,属晴通下雨阻乡村土路。村组便道5公里;全村有1个村民组的4户未通电。饮水困难户296户(全村有部分未解决自来水),饮水困难牲畜100头/只。 有小学1所,有教师7人,学龄儿童340人,其中:女童160人;在校生340人。 --人口总数:3038人 农业人口:2987人 非农业人口:51人 --行政区面积:7.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660.0亩 --主要民族成分:苗,白,彝,汉 发展口号:科普惠农建新村,抓好烤烟保增收。 --所辖村:垮山,燕子岩,大土,包包上,刺冲,常寨,果庄 生产总值:711.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烤烟,辣椒 名特产品:烤烟,辣椒 办公所在地:五一村果庄组 |
新发村 |
新发村位于大方县西部、鼎新乡政府所东部,距县城34公里,距乡政府所在地14公里,东面是大井村,西面是长丰村,南面是大井村,北面是绿塘乡。全村下辖15个村民组,总面积9平方公里。 新发村南部地势较高,北部以落木林山地和深切河谷地为主,海拔1560-1600米之间,平均海拔1580米。属乌蒙山喀斯特地形脆弱环境。属长江南支流横江河岸山地,水资源困乏,且缺乏有效利用,全村里人畜饮水困难。新发村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3.7-15.1℃,年降雨量1090毫米,其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冬长夏短,春秋相连,雨热同季。全年日照时数1520小时,无霜期171天。 全村有耕地2300.5亩,其中大于25度5000亩;林地500亩;荒地728亩;可利用荒地728亩;人均耕地0.8亩,人均耕地少,且陡坡耕地的比例大,土地出产率较低。农作物以玉米、马铃薯、小麦、大豆等为主。土类主要为黄棕壤——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下发育的一种地带性土壤,为棕壤与黄壤之间的过渡类型,兼有黄壤与棕壤的某些特征。脱硅和富铝化作用弱,具有明显的生物积累过程。有机质分解缓慢,表层有机质丰富,但有效养分缺乏。特别缺磷(速磷4PPm)、钾(速钾90PPm),pH值4.4-5.7,为酸性土。 全村总户数859户,总人口2973人,少数民族人口2380人(以白族、苗族、彝族为主),占全村人口的71%;妇女860人,占总人口的29%;总劳动力1086人,其中,文盲450人,半文盲303人,小学文化程度306人,初中文化程度21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6人,其中:富余劳力197人,已输出劳力180人(男96人、女84人),其中:省内县外27人,省外153人,全年外出打工77人。育龄妇女人数739人,其中孕产妇数23人。符合政策生育率90%以上,计划外生育和重男轻女现象在一些家庭仍然存在,个别家庭还在严重。 农业总产值336万元,其中:农业288万元,牧业28万元。粮食总产量309吨,人均占有粮240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89.2万元,农村经济纯收入5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96元及以下654人,占全村人口的22%。目前没有属于村集体、民办企业。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460亩;粮食播种面积2300亩;大牲畜存栏数190头;猪存栏数307头;猪出栏数210头;羊存栏数137只;家禽存栏数342只,家禽出栏数100只;各类肉产量17.5吨。 新发村有麻窝组到民族组的公路1.5公里,属晴通雨阻乡村土路。村组便道12公里;有1个组还没有通公路。 有小学1所,有教师7人,学龄儿童240人,其中:女童113人;在校生196人,文盲人数142人,其中妇女文盲人数81人,文盲率11%;其中:女文盲率6.2%。 --人口总数:2973人 农业人口:2914人 非农业人口:59人 --行政区面积:9.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3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白,苗,彝,汉 发展口号:创先争优当模范,科学发展建新村。 --所辖村:包包寨,前进,和平,麻窝,岩脚,大寨,小河,刘家冲,保基 生产总值:703.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包包寨板栗种植基地,包包寨林场 名特产品:核桃,板栗 办公所在地:新发村包包寨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