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东省 >>滨州 >> 邹平市 >> 黛溪街道 >> 安家村

安家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安家村谷歌卫星地图)


安家村简介

  安家村地处县城驻地,黄山脚下,黛溪湖畔,依山傍水,风景秀丽,交通便利。全村现有人口345人,112户,党员43人,村民代表30人。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480余万元,人均收入15610元,主要依靠村沿街房出租和三产服务业。
  近年来,安家村坚持“只租不卖”的发展思路,不断壮大农贸市场和沿街商用房经济,实现了村集体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坚持“民有民享”原则,全力发展民生事业。55岁以下村民每月600元生活费,55岁以上老人每月900元生活费;55岁以上老人每年免费查体一次,外出参观学习一次,80岁以上寿星每月补助200元;村民患重大疾病,在新农合报销的基础上再报销15%医疗费;新升大学生每人补助5000元;为全体村民办理了养老保险等。安家村先后荣获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市级文明村、市百强村(居)、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71626001 256600 0543 查看 安家村谷歌卫星地图

安家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安家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聚和村

  聚和村地处黛溪街道办事处西部,寿济路路南,村名取自“汇聚和谐”之意。全村现有157户,516人,党员26人,村民代表30人。村庄占地270余亩,耕地面积520余亩,人均耕地1亩。村集体经济年收入20余万元,主要来源于土地租赁承包费,村民主要从事种植、养殖、运输、外出务工等,年人均纯收入8000余元。   近年来,聚和村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实干,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通过多方协调关系,争取资金,建起了村委及文化大院等配套设施,为村民提供了健身活动场所,极大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聚和村村风文明,民风淳朴,邻里团结,家庭和睦,村民精神生活健康向上,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是远近闻名的敬老爱幼模范村。  

北范村

  北范村位于县城东北部,耕地2000余亩。全村共312户,1195人,党员36名,村民代表30名,7个村民小组。全村年人均纯收入达1.3万元。   近年来,北范村多措并举,加快经济发展。在稳定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家庭养殖业,现有养猪户2家,生猪存栏30余头,养鸡户2家,存栏5万只,还有豪子、黄粉虫等特种养殖,辐射带动了全村农户的养殖热情。加大招商力度,现已入住企业5家,解决村内就业100余人。积极盘活“四荒地”、林、沟、路、渠等村集体土地资源,引导群众承包造林,年增村集体收入40多万元。同时,全力实施惠民工程。为村民购置了净化水设备,安装了路灯,建起了文化大院,组建了舞蹈队、太极队、秧歌队等多支文化队伍。先后荣获综合治理先进村、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鄢家村

  鄢家村位于黛溪办东部,现有人口1463人,居民486户,面积468亩,党小组6个,党员58名,村民小组7个,村民代表31人。   鄢家村自足自身优越的地理位置,大力发展三产服务业。先后建成了美食一条街、鄢家装饰材料市场、鄢家烧烤城和鄢家商贸楼等4个特色产业区,建筑商铺面积达37000余平方米,从业人口500余人,年营业额过亿元,村集体收入超过700万元。鄢家村坚持“抓发展为民生,抓民生促和谐”的理念,优先发展民生事业,让全体村民共享发展成果。村集体出资为45岁以上的村民统一购买了劳动保险,水费、有线电视费等由集体负担,60岁以上老人每月享受260元生活补贴,春节为每位村民发放1200元过节费。为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先后办起了老年活动中心、黛松书画社、戏曲俱乐部,并购置了样式齐全的健身器材。先后荣获市级文明村等8项荣誉称号。  

西范村

  西范村位于黛溪街道办事处北部,黄山五路北邻,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全村占地面积0.5平方公里,共有居民109户,总人口420人,现有党员22人,村民代表32人,村民小组2个。村集体经济年收入8万元,主要来源于土地租赁。   近年来,西范村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充分发挥自身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不断增加集体收入,村民各项福利待遇不断提高,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0826元。在抓好集体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民生事业。投资3万元建起了文化大院和村民健身广场,配备了各种健身器材。深入推进乡村文明行动,新修路灯15盏,新建地埋式垃圾箱2个。先后被授予生态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中兴村

  中兴村坐落于邹平县城西部,全村现有村民568户,1682人,村民小组30个,村民代表30人。中兴村党总支下设3个支部,共有党员91人。全村工农业总收入达6亿元,村集体经济总收入26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9000余元。村庄占地315亩,全村现有耕地165亩,非耕用地500亩,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是沿街房租赁费和经济用地承包费。   中兴村路域经济宽广,地理位置优越,宜商宜居。近年来以焦炭、印刷、建筑、运输为发展重点,同时不断提高物流、商贸、劳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规模和效益。新村建设稳中有进,建成居民楼8栋,安置村民260户;村民福利稳中提升,50%以上村集体收入用于发放村民福利;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投资近30万元建起了文化活动广场,每年春节期间举行龙灯文艺表演,中兴龙灯被授予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后城村

  后城村位于黛溪街道办事处北部,全村现有180户,人口610人,党员22名,村民代表33人,村级配套组织健全。耕地面积870余亩,村集体年收入20余万元,人均年收入8000余元。   后城村主导产业为农业,农作物以玉米、小麦为主,还有规模较小的山药种植,养殖业以养猪为主。后城村外出打工人数达到150人,约占总人口的1/4,主要从事运输、建筑和进城劳务。   近年来,后城村创新举措,惠及民生。始终把提高老年人和村民的福利待遇当作头等大事来抓,为60岁以上老人增加了养老保险金,为老人提供了生活保障;改造完成了村农田水利设施,配备了潜水泵,解决了村民耕种难题;建起了800余平方米的健身活动中心,并安装了各种健身器材20余件;同时,不断加强环境卫生整治和管理,配置了地埋式垃圾箱,村民生活环境得到彻底改善。  

南营村

  南营村位于邹平老县城西郊,黛溪河西畔,黛溪湖北岸,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全村现有112户,435人,党员26名,村民代表31人,耕地面积127亩。主导产业以运输、餐饮业、房地产开发为主,现有个体工商户25家,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9300元。   近年来,南营村敢闯敢试,新农村建设走在了全县乃至全市的前列。南营新村建有村民住宅楼8栋,实现了全村整体搬迁入住新村;老年公寓1处;村民公园1处,占地3000平方米;体育健身广场1处,体育健身器材28台套;“四化”、“六通”全部到位,商贸、餐饮、文教、卫生服务齐全;绿化面积8000平方米,硬化路面27400平方米,安装高效节能灯32盏,配有大容量垃圾箱6个。现村60岁以上老人自愿入住老年公寓,每月享受生活补助,村民免交自来水费和物业费,每年为新升大学生发放800-1000元奖学金。先后被授予省级卫生村、市级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前城村

  前城村位于邹平县黄山五路西首北侧,人口1621人,其中党员56人,村民代表30人,12个村民小组。现有耕地面积1865亩,村占地面积750余亩。村主导产业为农业,特色产业为木器加工业。   近年来,村集体经济发展较快,并积极创建生态文明村。村内街道全部硬化;建有标准化幼儿园一处,1000余平方米的村民健身活动中心一处,并安装了各种健身器材;配置了地埋式垃圾箱4个,并配备了3名环卫人员具体管理,使村民生活环境有了较大提高;投资2万元购置了大负荷变压器,将农业用电明线全部改成地下电缆,消除了被盗隐患,既满足了群众农业用电需求,又保证了电力设施的安全。随着经济的发展,村每年拿出部分资金对无地户儿童每人补助300元,为70岁以上老人发放过节补助费200元,逐步提高村民福利待遇。  

安家村

  安家村地处县城驻地,黄山脚下,黛溪湖畔,依山傍水,风景秀丽,交通便利。全村现有人口345人,112户,党员43人,村民代表30人。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480余万元,人均收入15610元,主要依靠村沿街房出租和三产服务业。   近年来,安家村坚持“只租不卖”的发展思路,不断壮大农贸市场和沿街商用房经济,实现了村集体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坚持“民有民享”原则,全力发展民生事业。55岁以下村民每月600元生活费,55岁以上老人每月900元生活费;55岁以上老人每年免费查体一次,外出参观学习一次,80岁以上寿星每月补助200元;村民患重大疾病,在新农合报销的基础上再报销15%医疗费;新升大学生每人补助5000元;为全体村民办理了养老保险等。安家村先后荣获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市级文明村、市百强村(居)、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马庄村

  马庄村地处县城北郊,南邻黄山五路,东临邹韩路,县汽车站就坐落在其东南角,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现有人口1674人,467户,党员53人,村民代表38人,10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1200亩。村集体经济收入以土地租赁为主,主导产业为农业、建筑业和汽车商贸业。   近年来,马庄村依托区位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汽车商贸业,金桥、金田、广通达、东来等十几家汽贸城先后落户,大幅提高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富裕后的马庄建起了500余平方米的村民健身活动中心2处,并安装了各种健身器材;不断加强环境卫生整治和管理,配置了地埋式垃圾箱6个,并配备了6名环卫人员具体管理,使村民生活环境有了较大改善;投资10余万元将地上农田电线全部改成地下电缆,消除了被盗隐患,解决了村民农田浇灌的难题。  

南关村

  南关村地处县城中心,南依黛溪湖,风景秀美,交通便利。现有人口1400余人,党员72名,村民小组35个,村民代表35人,居住面积12.6万平方米,耕地380亩。南关村主导产业以运输业和三产服务业为主。现有大型运输车40余台,年产值4千万元;大型私营企业8家,年产值超亿元;三产服务业及房屋租赁业40多家,年产值收入1000万元。   近年来,南关村民生事业全面发展。先后投资100余万元对农村电网彻底改造,建起了500千伏变电室,成为全省最先进的农村电网;投资2000多万元改建商贸城,扩大营业面积2000平方米,扩大了村集体经济收入;投资200余万元改造自来水,更换新型管道,村民喝上了纯净自来水;斥资10余万元新建文化广场一处;村民每人每月补助100元,6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补助270元;80%村民住上了二层楼,80%住户用上了燃气,村内道路实现硬化、亮化全覆盖。  

城里村

  城里村位于邹平县城老城区,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现有人口1451人,447户,共有9个村民小组,党员68人,村民代表39人,1240亩耕地已全部用于招商引资,主导产业以建筑业和三产服务业为主。   近年来,城里村加快旧村改造步伐,稳步推进新村建设,现已建成蔚秀园、北门里小区和昱明小区等三个生活小区,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城里村立足长远,大力发展沿路经济,巩固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所建沿街楼房一层全部留作村集体财产,用于对外出租,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100余万元。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城里村全力发展民生事业,先后为生活小区安装上了天然气,配备了文体健身器材;不断提高村民各项福利待遇,6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享受生活补贴130元。城里村先后荣获省级卫生村、市级文明单位等省、市、县各项荣誉10余项。  

东关村

  东关村,地处县城老城区中心地段,村庄占地320余亩,总体分为东、西区两部分。全村共有556户1894人,其中60岁以上462人,占人口总数的24.39%,老龄化程度偏高。现有党员134名,村民小组37个,村民代表36名。   东关主导产业以棉纺织业、机械制造、建筑安装、商贸物流和三产服务等为主。现有集体企业16家,私营企业8家。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三产、房屋和土地出租及企业承包费缴纳等,其0租土地310余亩,出租房屋520余间,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1220余万元。   近年来,东关村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东升商城”、“服装城”及其他沿街商铺和闲置土地的扩建、改建,排污泄洪管道的清理重建,健身场地的扩建和健身器材的补充完善等工作,有效促进了村民福利待遇的提高和村居环境的改善。目前,东关村正向着心正气顺、繁荣稳定的新形势稳步拓进。  

郭庄村

  郭庄村位于黛溪办西南部、黛溪河西岸。现有人口1264人,党员52人,村民小组6个,土地1070亩。   近年来,郭庄村引导广大村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加快劳动力转移,大幅提高了广大村民的经济收入。先后引进了水杏优良品种“金太阳”,扩大了栽培面积,并对水杏蜜桃品种改良,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仅此一项,村民即可增收200余万元;东水西调,打出深水井1眼,铺设管道2500余米,解决土地浇水300余亩,引导村民扩大种植春玉米80余亩,直接增加收入50余万元;以向第三产业转移为主攻目标,动员引导广大村民向商品批发、交通运输、建筑等各个行业转移,现如今,户户有致富途径。经济发展带来了村容村貌的大变化,现在村街道全部实现了硬化、绿化和亮化,村居环境显著改善。  

北关村

  北关村地处老县城北门外,占地面积250余亩,现有380户、1486人,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800万元,人均收入1.3万元。村龙头企业—山东齐明实业有限公司,年利税5200余万元。   北关村坚持让群众“买得起、住得起、住得好、能增收”的原则,在新农村建设上走出了一条“北关模式”。北关新村每户三层楼房、300平方米,解决了三代人的居住问题。买得起,即每平方米仅420元;住得起,即免物业费、自来水费;住得好,即花园式建设;能增收,即多余房屋出租收益。此外,投资200万元建起了老年活动室,购置各种文体器材20余套、图书5000余册,成立了门球队、舞蹈队、文艺演唱队。共同富裕是北关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现每人每年各项福利性收入达5000余元,55岁以上村民每月还享受150元养老金;创办“齐明助学”、“齐明助医”、“齐明关怀”三大爱心品牌工程,解决了困难户上学难、就医难、生活难问题,齐明实业有限公司每年用于群众福利的支出达到700余万元。北关村先后被授予省级卫生村、市级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全市城中村改造优秀村居等荣誉称号。   热情好客的北关人欢迎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前来参观指导!  

成五村

  成五村地处黛溪街道办事处西部,寿济路横穿成五村,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现有人口1166人,368户,其中劳动力757人,占全村总人口的64.92%。成五村村址东西长南北窄,占地210余亩,现有耕地832亩,林地80余亩,人均0.78亩。全村分为5个村民小组,共有党员42人,村民代表31人。成五村主导产业以传统种植、交通运输、建筑施工、修理修配、加工制造等为主,村集体以土地租赁收入为主,村民人均纯收入9300余元。   近年来,成五村结合成五村实际情况,集思广益,整合各类资源,高标准谋划和制定成五村发展规划,加快工作步伐,努力实现快速发展。先后引导群众发展早春水杏种植,现有种植大棚4个;扶持邹平县大正工贸有限公司扩大生产规模;加大村庄环境综合治理力度,添置地埋式垃圾池3个,安装路灯103盏;投资13万元改造了村内自来水系统,确保人畜饮水安全。  

三义村

  三义村位于邹平县黛溪一路两侧,现有210户,780人,党员44人,村民小组31个,耕地面积360亩,人均耕地0.55亩。   近年来,三义村瞄准市场需求,协商80户村民土地搞起了苗木种植,有效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同时结合自身实际,全力发展民生事业。先后修缮了多年不通的自来水,添置自来水变频器2套;建起了健身活动广场;投资20余万元对六条街道全部完成了水、路、电“三通”工程,村内实现了美化、亮化、净化;为60岁以上老年人每月发放50元生活补助,重阳节为80岁以上老年人发放100元过节费,改变了村老年人多年没有补助金的历史;考上大学的大学生和当兵人员每人奖励500元。为提高村民素质,村建立了党员活动室、图书阅览室、文化广播室,引导村民学科技、学文化、学政策、学法律。  

张高村

  张高村位于黛溪办西部山区,是黛溪办唯一的一座山村,南与著名旅游景点唐李庵风景区一山之隔,西与九节青龙山毗邻,济青高速和寿济路穿村而过,环境优美,交通便利。   全村现有人口1180人,343户,分6个村民小组,党员52人,村民代表30人。村民以从事特色农业种植为主,70%的农户种杏树,90%的农户种香椿,杏树下面种地瓜,一年三份收成,年人均纯收入7000余元。南部山坡林地1200多亩,种植杨树、槐树等用材林,百年以上古树一千多棵,森林绿化覆盖率达70%以上,是全办森林覆盖率最高的村庄。   张高村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依靠独特的土壤和水质培育出了新一代汁美味甜的张高水杏、绿色无公害红芽香椿等特有品种,并先后注册了张高水杏、张高红芽香椿等商标,成立了张高水杏、张高红芽香椿等合作社,以品牌经营、合作化经营等模式推向市场,深受消费者青睐。  

言坊村

  言坊村位于县城黛溪一路北段,现有村民153户,共563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89人,占全村人口的15.80%。全村共有党员31人,村民代表32人。言坊村现有耕地397.15亩,人均0.66亩。言坊村产业以生猪屠宰加工业为主,熟肉食加工和蔬菜种植批发为辅,村民生活安定富裕。   近几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言坊村新农村建设有声有色,共建成公寓楼7栋,入住率达80%以上。新村小区规划布局科学合理,卫生环境整洁优美,配套设施一应俱全,物业服务一步到位。言坊村根据村民需求,建起了900余平方米的村民文体健身活动广场,建有篮球场、乒乓球台、健身路径等各类健身器材,并建有喷泉广场,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相信在黛溪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言坊村的明天会更美好。  

十里铺村

  十里铺村地处黛溪街道办事处西部,现有人口1299人,366户,党员37名,村民代表30人,村耕地面积1100余亩,全村主导产业为交通运输和建筑业,村民年人均纯收入1万余元。   十里铺村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精诚团结,科学实干,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特色农业,精心打造“十里地瓜”品牌,有效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同时紧紧围绕群众所思、所想、所困,大力发展民生事业。先后筹资13万元打出深水井一眼,水质达到优质饮用水标准,解决了群众饮水需要;投资10万元购置315千伏变压器一台,解决了村北坡群众耕种用电难题;建起了1200平方米的文化大院;为老年活动室配备了象棋、健身器材等活动用品,并多次邀请县老年大学老师到村给老年人讲授健康知识,对村老年演艺队进行指导,极大丰富了全村老年人的业余文化生活。  

代一村

  代一村位于黛溪街道办事处西北部、黛溪河东岸。村庄占地面积186亩,耕地面积248亩。现有人口598人,党员28名,4个村民小组。村集体经济年收入38万元,主导产业有饮食服务业、肉食加工业、机械加工业、建材生产加工业等。   近年来,代一村抢抓机遇,乘势快上,全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先后投资2300多万元建设公寓楼4栋,建筑面积达19000平方米;修理道路1100米,做到了村庄道路硬化全覆盖;村庄路灯全部更换一新,实现了亮化全覆盖;修建地下排水管道600米,彻底消除内涝隐患。抓好新村建设的同时,代一村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投资30万元建起了文化大院,安装各种健身器材30余件。现如今,代一村集体经济逐年壮大,新农村建设有条不紊,村民待遇持续提高,生活环境明显改善。代一人正沿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条康庄大道阔步前行。  

韩坊村

  韩坊村位于黛溪街道办事处最西端,南临寿济路。全村现有506户,人口2149人,党员47人,村民代表36人,耕地面积1200亩。   近年来,韩坊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连年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兴办公益事业。村内主要道路全部做到了硬化、亮化、绿化;陆续建立了党员活动室、计生服务室、村民文化活动室等。充分利用资源,发挥比效优势,重点发展轮胎加工等特色产业,建设特色经济强村,有效地拓宽了村民增收渠道。   在保持村级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好婆婆、好媳妇”评选活动,每年都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形成了一个“民风正、人心齐、干劲足”的良好村风。目前,全村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各项事业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  

河西张村

  河西张村(原名张庄村)地处县城西部,秀丽的黛溪河从东、北两侧将其环抱。现有村民86户,268人,土地面积230亩,党员35人,村民代表26人。村集体经济年收入60余万元,主要来源于土地、房屋承包租赁,村民主要从事运输业及商品批发等第三产业。   河西张村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二十字方针”为指导,积极改善村民福利待遇,努力提高村民生活质量。每年人均分配口粮款1650元,投资8万元安装了全市第一个功能净化饮用水设备,使村民喝上了干净卫生的净化水。筹措资金20万元,硬化了村北道路,方便了村民及邻村村民出行。新村建设正有条不紊地进行,一期工程已竣工。河西张村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尊老爱幼蔚然成风,“好婆婆”、“好媳妇”比比皆是,处处洋溢着文明、和谐、幸福。  

韦家村

  韦家村地处县城西郊,人口1780人,耕地面积1950余亩,有4个村民小组组成,现有党员61人,村民代表31人。韦家村村风文明,民风淳朴,村民普遍爱好和擅长书法,是远近闻名的文化村。   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土地租赁承包费,年收入约40余万元,主要用于村公益福利事业和办公经费支出;人均耕地1.1亩,多数村民从事农业生产,农闲时节进城务工,也有部分人从事木器加工、运输等个体经营,年人均纯收入8500余元。   近年来,韦家村克服种种困难,完成了村委办公室及其幼儿园、卫生室等配套设施建设,建起了文化大院和农家书屋,为村民上学、就医、娱乐等提供了便利,极大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投入23万元,建设了县5路公交车站,使公交车通到村内,60岁以上老人免费乘坐,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出行。  

西关村

  西关村位于黛溪河两岸,现有人口990人,275户,5个村民小组,共有党员49人,村民代表49人。村庄占地200余亩,现有耕地200余亩,其余都对外承租。村民主要从事商贸等第三产业。西关人具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黛溪小学就坐落于此地。   近年来,西关村深入推进旧村改造,先后投资5000余万元,建成高标准公寓楼9栋;建成沿街房40间,对外出租增加村集体收入;建成老年公寓1栋,60岁以上老人自愿入住。同时投入25万元进行了旧村环境综合整治,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民生事业全面开花。村60岁以上老人每月生活补助100元;春节全体村民每人补助100元过节费,每年还组织村民外出参观学习,让村民开阔眼界;投资10万元建起了1500余平方米的灯光文体广场。西关村将紧抓集市西迁的机遇,积极建设农贸市场,力争全村各项事业再上一个新台阶。   

滕家村

  滕1家村位于黛溪街道办事处北部,邹韩路东侧。现有480户,人口1786人,耕地面积800余亩。全村共有党员42名,村民代表33人,村级配套组织健全。村年集体收入80余万元,来源以土地承包费为主。主导产业为运输和三产,农民年人均纯收入1万元。   近年来,滕家村坚持民生大于天的理念,千方百计保障和改善民生。村集体先后出资10余万元安装了自来水净化设备,村民喝上了纯净自来水;建起了800余平方米的村民健身活动中心,并安装了各种健身器材;为60岁以上老人增加了养老保险金,为老人提供了生活保障;对考上高中及大学的学生发放补助;同时不断加强村容村貌治理,配置了地埋式垃圾箱5个,并配备了5名环卫人员具体管理,极大地改善了村居环境,提高了村民生活质量。  


安家村特产大全




安家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