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方县东部。面积100平方公里。人口1.12万,其中彝、苗等民族占25.8%。辖1居委会、8村委会。1949年为沙厂乡。1952年析设沙厂、竹嘎乡。1958年撤乡建沙厂公社。1962年析建2公社。1984年改置沙厂镇和竹嘎乡。1991年合并置沙石彝族乡。有汞矿。产生漆、辣椒、棕片。有中小学18所。乡人民政府驻地沙厂,在大方东北44公里,孟家大坡北部山坞。人口700,有汉、彝、苗等民族。海拔 1 520 米。清代曾开厂冶炼朱砂,故名。1932年置朱砂镇,后简化为沙厂。设农贸集市。326国道经此。.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1.12万人 | 100平方公里 | 520521221 | 551600 | 0857 | 查看 沙厂乡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沙厂社区 | ·大方县旅游·大方县特产·大方县十大特产·大方县十景·大方县 | 0 |
---- |
查看 沙厂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营华村 | ·大方县旅游·大方县特产·大方县十大特产·大方县十景·大方县 | 0 |
---- |
查看 营华村谷歌卫星地图 |
白果村 | ·大方县旅游·大方县特产·大方县十大特产·大方县十景·大方县 | 0 |
---- |
查看 白果村谷歌卫星地图 |
仓上村 | ·大方县旅游·大方县特产·大方县十大特产·大方县十景·大方县 | 0 |
---- |
查看 仓上村谷歌卫星地图 |
中山村 | ·大方县旅游·大方县特产·大方县十大特产·大方县十景·大方县 | 0 |
---- |
查看 中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
拉车村 | ·大方县旅游·大方县特产·大方县十大特产·大方县十景·大方县 | 0 |
---- |
查看 拉车村谷歌卫星地图 |
骂陇村 | ·大方县旅游·大方县特产·大方县十大特产·大方县十景·大方县 | 0 |
---- |
查看 骂陇村谷歌卫星地图 |
兴隆村 | ·大方县旅游·大方县特产·大方县十大特产·大方县十景·大方县 | 0 |
---- |
查看 兴隆村谷歌卫星地图 |
营竹村 | ·大方县旅游·大方县特产·大方县十大特产·大方县十景·大方县 | 0 |
---- |
查看 营竹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简介 |
---|---|
大方镇 |
大方县辖镇。县人民政府驻地。在县境中部偏南。面积99平方公里。人口6.5万,其中彝、苗等民族占11.3%。辖14居委会、25村委会。1949年为大方镇。1953年更名城关镇。1958年建城关公社。1961年析建城关、新庄、对江、大寨、小屯5公社。1984年改置城关镇及新庄、对江、大寨、小屯等乡。1991年合并置大方镇。划原五凤、花果乡部分地入辖。有中小学43所。镇人民政府驻地大方,在云龙山西南坡山腰。人口2万,有汉、彝、苗等民族。海拔 1 700 米。唐、宋均为水西土司统治中心—罗施(氏)鬼国首府,称“白扎戈”,系彝族部族名,即大鬼主居住的地方。亦称俄布格、木窝。元至元间更名亦溪不薛,彝语,意为水西大鬼主住地。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置亦溪不薛宣慰司。明崇祯三年(公元1635年)筑城,以镇守贵州副将方国梁姓,名大方城。九年重修。自元迄今先后为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府、州、县治所。街区依山展布。有水泥、烟叶复烤、皮革、丝织等厂。大方漆器著名。奢香墓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他古迹有罗甸国古城遗址、奎峰塔等。321、326国道在此交会。. |
双山镇 |
在大方县西部。面积91平方公里。人口3.07万,其中苗、彝、仡佬等民族占9.1%。辖2居委会、19村委会。1949年为双山乡。1952年析设双山、归化、素合、木革等乡。1958年建双山公社。1961年析建4公社。1984年置双山镇及归化、木革、素合乡。1991年合并置双山镇。划原花果乡部分地入辖。烟叶质好量多,还产辣椒、花生等。有中小学33所。镇人民政府驻地双山,在大方西北10公里,落脚河西岸,人口 1 400,有汉、彝、苗等民族。海拔 1 430 米。东、西两峰对峙,故名。街区沿山分布。设集市贸易。321国道经此。. |
猫场镇 |
在大方县西南部。六冲河中游北岸。面积104平方公里。人口2.81万,其中彝、苗、布依等民族占19.5%。辖1居委会、13村委会。原为猫场乡。1953年析设猫场、六仲、大湾乡。1958年并入坡脚公社。1961年后析建3公社。1984年改置猫场镇及大湾、六仲乡。1991年合并置猫场镇。富煤、硫磺矿。产烟叶、辣椒、花生。有小学19所。镇人民政府驻地猫场,在大方西南31公里,六冲河(亦名瓜仲河)北岸山半。人口 2 200,有汉、彝等民族。海拔 1 450 米。原为水西以列则溪地,“寅”日赶场,故名以列猫场。大方—六仲公路经此。. |
马场镇 |
在大方县南部。面积128平方公里。人口3.48万,其中彝、苗等民族占13.7%。辖1居委会、21村委会。1949年为马场乡。1952年析设马场、鼠场乡。1958年建马场公社。1961年析建马场、抬沙、螺丝、鼠场公社。1984年改置马场镇及抬沙、螺丝、鼠场乡。1991年合并置马场镇。有煤矿。马场、鼠场是县内重要粮产区。有中小学39所。镇人民政府驻地马场,在大方西南25公里,蔡家大坡北部。人口 1 300,有汉、彝等民族。海拔 1 500 米。昔以“午”日赶场,故名。街区坐落于山坞。有公路接大方—六仲公路。. |
羊场镇 |
在大方县东部。面积98平方公里。人口2.38万,其中彝、苗、仡佬等民族占11.3%。辖1居委会、10村委会。1953年置羊场、陇公、妈米乡。1958年撤乡并入理化公社。1961年后析建陇公、羊场坝、海风口公社。1984年改置羊场镇及陇公、妈米乡。1991年合并置羊场镇。镇境多为石灰岩山地,多洞穴。有煤矿。产生漆。有中小学14所。镇人民政府驻地羊场坝,在大方东南11公里。人口 1 600,有汉、彝、苗等民族。海拔 1 440 米。昔以“未”日赶场,故名。设农贸集市。有机械厂。321国道经此。. |
黄泥塘镇 |
2013:撤销大方县鸡场乡、黄泥塘镇,合并设置新的黄泥塘镇,以原鸡场乡、黄泥塘镇地域为新设置黄泥塘镇的行政区域,镇人民政府驻黄泥村。 在大方县东部。面积145平方公里。人口2.77万,其中彝、苗、布依、仡佬等民族占9.7%。辖1居委会、15村委会。1949年属鸡场乡。1953年析设甘棠、在拱、化联等乡。1958年撤乡并入鸡场公社。1961年析建甘棠、在拱、化联公社。1984年置黄泥塘镇及甘棠、在拱、化联乡。1991年以黄泥塘镇镇区及甘棠、在拱、化联乡合并置黄泥塘镇。有煤矿。产生漆、辣椒。有中小学39所。镇人民政府驻地黄泥塘,在大方东南16公里,黄安公路、321国道交会处。人口600。海拔 1 360 米。以当地土质得名。1955年黄安公路接车后,渐有居民。有铁器、粮油加工等作坊。. |
六龙镇 |
在大方县中部。面积79平方公里。人口2.39万,其中彝、苗、仡佬等民族占16.7%。辖1居委会、19村委会。1950年为六龙乡。1953年析设六龙、妈米、五凤乡。1958年置六龙公社。1962年析建六龙、王凤、燕坪、妈米4公社。1984年改置六龙镇及五凤、燕坪、妈米乡。1991年合并置六龙镇。富煤矿。有中小学32所。镇人民政府驻地六龙,在大方东9公里,母鸡山下。人口 3 400 多,有汉、彝等民族。海拔 1 540 米。“六龙”系彝语辘轳音转,为彝族部族名,又为龙虎之地。古为慕翁土司住地。历为县中部重要集镇。有化肥、农机、发电等厂。盐水面著名。镇西慕翁土司九层衙门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26国道经此。. |
达溪镇 |
在大方县中部偏西北。面积117平方公里。人口2.37万,其中彝、苗、仡佬等民族占24%。辖1居委会、13村委会。1950年为达溪乡。1953年析设达溪、果这、坝子、雨卷、聚河等乡。1958年析建达溪公社。1962年析建达溪、坝子、雨沙、达溪3公社。1984年置达溪镇和坝子、雨沙乡。1991年合并置达溪镇。土特产有生漆、辣椒、晒烟。有中小学36所。镇人民政府驻地达溪,在大方北23公里,月亮山西部。人口 1 800,有汉、苗、彝等民族。海拔 1 460 米。原名打鸡阆,系彝语译音,意为梯坎上面。1932年谐音为今名。聚落沿山谷展布。为县古集镇之一和农副产品集散地。有公路接大方—纳溪公路。. |
瓢井镇 |
无在大方县北部。面积138平方公里。人口2.84万,其中苗、彝、仡佬等民族占12.6%。辖1居委会、26村委会。1932年置井东、井西、井南、井北4镇。1942年置瓢井镇。1953年改设瓢井、中洞、路布、果邦、居乐、干河乡。1958年分别建立公社,随即并建瓢井公社。1962年析建瓢井、居乐、果邦、中洞、路布5公社。1984年改置瓢井镇及居乐、果邦、中洞、路布乡。1991年合并置瓢井镇。是县生漆重要产地。产天麻、辣椒。有黄果、李等水果。有中小学43所。镇人民政府驻地瓢儿井,在大方北35公里,观音岩北面。人口 4 100余,有汉、彝等民族。海拔 1 270 米。原名金狗场,清道光年间瓢儿井集市移此(原地在乐居乡境),沿用瓢儿井名。明、清至民国初年均为黔西北商业重镇,物资集散地,号称“永岸食盐运销之地”,有盐号数家。川滇东路(今赤杉公路)、清毕公路(今321国道一段)通车后,商号、居民逐渐迁毕节。现仍为大方北部重要集市,生漆、农副产品集散地。大方—纳溪、海子街—瓢井公路在此交会。. |
长石镇 |
在大方县北部。面积115平方公里。人口3.2万,其中彝、苗、仡佬等民族占22.6%。辖1居委会、21村委会。1949年为长石乡。1953年析设长石、石坪、山坝、张大垮、隆里乡。1958年分别成立公社,随即并置长石公社。1962年析建5公社。1984年改置长石镇及石坪、张大垮、山坝、隆里乡。1991年合并置长石镇。有煤矿。产生漆、油桐籽、乌桕籽、花生、黄果等。有中小学76所。镇人民政府驻地长石,在大方北47公里,马溪河中游。人口 1 600,有汉、彝、苗等民族。海拔 1 040 米。原名长岩,又名街群。街旁有一长岩石,故名。设农贸集市。有小水电站、水泥厂及马铃薯加工厂。百纳—长石公路终点。. |
东关乡 |
在大方县中部偏西。面积57平方公里。人口2万,其中彝、苗等民族占20%。辖14村委会。1953年置白泥、东关林、阁丫、大寨等乡。1958年撤乡并入城关公社。1961年析建白泥、东关、大寨公社。1984年改设乡。1991年合并置东关乡。有煤、硫磺等矿。产大蒜、生姜、黄果。有小学24所。乡人民政府驻地东关,在大方北9公里,白泥窝大坡东南。人口500。海拔 1 620 米。原名冬瓜林,因树得名。大方—纳溪公路经此。. |
竹园乡 |
在大方县西部。面积52平方公里。人口1.75万,其中彝、苗等民族占40%。辖11村委会。1952年置老街乡。1958年析建竹园、海马公社,后撤乡并入城关公社。1962年析建2公社。1984年置竹园彝族苗族乡和海马彝族苗族乡。1991年合并置竹园彝族苗族乡,并划原大寨乡部分地入辖。产辣椒、茶叶、生漆。有小学19所。乡人民政府驻地竹园,全称家竹园,在大方西北12公里,沙地梁子上。人口660,有汉、彝、苗等民族。海拔 1 430 米。原多竹林,故名。321国道复线经此。. |
响水乡 |
在大方县西部,响水河下游。面积115平方公里。人口2.8万,其中白、彝、仡佬等民族占30%。辖1居委会、20村委会。1952年置响水、大道、凉水、青龙山乡。1958年撤乡建响水公社。1961年析建4公社。1984年改置响水镇及大道、凉水2乡和箐山彝族仡佬族乡。1991年合并置响水白族彝族仡佬族乡。主要经济作物为烟草、辣椒。有小水电站。有中小学39所。乡人民政府驻地响水,在大方西北16公里,洛白河上游。人口 1 600。海拔 1 290 米。原名老小水,旧址在村东2公里,后移集市于今址,改今名。街区沿响水河两岸分布。有农机厂。集市贸易以牲畜、农副产品为主。镇东北有柯家桥济火碑、镇南有集安营等古迹。321国道经此。. |
文阁乡 |
在大方县西部。面积79平方公里。人口2.19万,其中苗、彝等民族占8.2%。辖1居委会、10村委会。1952年置文阁、毛栗、素合乡。1958年改建公社,旋即并入双山公社。1961年后析建文阁、毛栗、素合公社。1984年改乡。1991年合并置文阁乡。有煤矿。主要经济作物为烟草、油菜。有小学18所。乡人民政府驻地文阁,在大方西16公里,岩背后大山北麓。人口410,有汉、彝、苗等民族。海拔 1 380 米。5条溪流于此汇入溶洞。因村侧有文昌阁古建筑,故名。聚落沿溪沟分布。村东南有毛栗水库及小水电站。有简易公路北通321国道。. |
绿塘乡 |
在大方县西部。面积78平方公里。人口1.21万,其中彝、苗、布依、仡佬等民族占13.2%。辖8村委会。1953年置牛场、绿塘乡。1958年改公社。旋即并入坡脚公社。1961年后析建牛集、绿塘公社。1984年改设乡。1991年合并置绿塘乡。有煤、硫磺矿。乡镇企业主要为硫磺厂和小煤厂。产生漆。有小学24所。乡人民政府驻地绿塘,在大方西南18公里,龙昌坪大山东麓。人口300,有汉、彝、苗、仡佬等民族。海拔 1 770 米。有公路接大方—六仲公路。. |
鼎新乡 |
在大方县西南部。面积110平方公里。人口3.1万,其中彝、苗等民族占29%。辖1居委会、12村委会。1949年为鼎新乡。1953年析设鼎新、长冲、则鸡乡。1958年撤乡建坡脚公社。1961年后析建3公社。1984年改置鼎新镇及长冲乡、则鸡苗族彝族乡。1991年合并置鼎新彝族苗族乡。有煤、硫磺等矿。主要经济作物为烟草、辣椒、花生。有中小学36所。乡人民政府驻地鼎新,在大方西南27公里,青龙山西部观音山下。人口 1 500,有汉、彝、苗等民族。海拔 1 600 米。原名坡脚,曾名小龙场。1932年取“革故鼎新”之意更今名。为县西南重镇,集市繁荣。大方—六仲公路经此。. |
牛场乡 |
在大方县南部,六冲河中游北岸。面积106平方公里。人口2.89万,其中苗、彝等民族占25.9%。辖18村委会。1953年置牛场、中坝、果宝乡。1956年撤销果宝乡。1958年改建牛场、中坝公社,旋即并入马场公社。1962年析建牛场、中坝、果宝公社。1984年改置牛场、果宝乡和中坝苗族彝族乡。1991年合并置牛场苗族彝族乡。乡境多为山地,六冲河沿岸坡陡谷深,喀斯特地貌发育。产辣椒、花生。有小学29所。乡人民政府驻地牛场,在大方南25公里,六冲河北岸长山坡北部。人口600,有汉、苗、彝等民族。海拔 1 480 米。昔以“丑”日赶场,故名。设农贸集市。有公路接大方—六仲公路。. |
对江镇 |
2013:撤销大方县高店乡,设置对江镇,以原高店乡及大方镇的金星、湾子、对江、箐木、法书、龙井、元宝、杉林、花果等9个村地域为对江镇行政区域,镇人民政府驻堰塘村。 在大方县南部。面积72平方公里。人口2.3万,其中彝、苗等民族占5.6%。辖11村委会。1953年置高店、白布、岔河乡。1958年改建公社,旋即并入马场公社和坡脚公社。1962年析建高店、白布、岔河3公社。1984年改设乡。1991年合并置高店乡。产花生、黄果、辣椒。有小学23所。乡人民政府驻地高店,在大方西南11公里,对江河西岸观音山麓。人口500,有汉、彝等民族。海拔 1 480 米。为大方—纳雍古道要站,初由高姓在此居住,故名。附近无烟煤丰富,多林木。有公路接大方—六仲公路。. |
小屯乡 |
在大方县中部偏南。面积51平方公里。人口2.14万,其中彝等民族占14.4%。辖6村委会。1952年置小囤、珠场乡。1958年改建小囤、龙洞、珠场公社,旋即并入理化公社。1961年析建3公社。1984年改设乡。1991年合并置小屯乡。有煤矿。产辣椒、生姜。有小学18所。乡人民政府驻地小屯,在大方南9公里,对江河(白布河)东岸梁簸大山西部山腰。人口560,有汉、回等民族。海拔 1 360 米。有简易公路接321国道。. |
理化乡 |
在大方县南部。面积129平方公里。人口3.72万,其中苗、彝等民族占32.9%。辖1居委会、10村委会。1949年为理化乡。1953年析设理化、金鸡、法沙、长春乡。1958年建理化、法沙、长春3公社,随即合并为理化公社。1961年后复为3公社。1984年置理化镇及法沙、长春2苗族彝族乡。1991年合并置理化苗族彝族乡。乡境多为山地。产生漆、辣椒。有中小学31所。乡人民政府驻地理化,在大方东南13公里,木白河西岸山间坝子中部。人口 2 000,有汉、苗、彝等民族。海拔 1 340 米。原名野坝,系彝语译音,意为小河或有水的坝子。明、清为川盐入黔古道中间站。1932年更今名。设农贸集市。有公路接321国道。. |
凤山乡 |
无在大方县中部。面积84平方公里。人口1.46万,其中彝、蒙古等民族占36.3%。辖10村委会。1953年置凤元彝族乡和白鸡、渣坪乡。1958年改建公社,随即并入六龙公社。1963年析设凤山彝族乡和白鹤、杉树坪公社。1984年置凤山、白鹤2彝族乡和渣坪乡。1991年合并置凤山彝族蒙古族乡。有煤矿。产生漆。地区马干山牧场在乡境。有小学15所。乡人民政府驻地凤山场,在大方东北15公里,公鸡山东麓。人口620,有彝、汉等民族。海拔 1 740 米。村以山得名。326国道经此。. |
安乐乡 |
在大方县中部。面积65平方公里。人口1.24万,其中彝、仡佬等民族占65%。辖9村委会。1953年置安乐、新民、白岩乡。1958年改建公社,随即并入六龙公社。1962年析建3公社。1984年改置新民、安乐2彝族乡和白岩彝族仡佬族乡。1991年合并置安乐彝族仡佬族乡。有煤矿。产辣椒。有小学14所。乡人民政府驻地尚家寨,在大方北11公里,寒婆岭南部。人口340,均为彝族。海拔 1 660 米。以姓氏命名。有简易公路接326国道。. |
核桃乡 |
在大方县中部偏西。面积88平方公里。人口2.51万,其中彝、白等民族占25.4%。辖16村委会。1949年为锅厂乡。1953年析设伐木、木弄、锅厂、高枧乡。1958年撤乡并入达溪公社。1963年析建核桃、高枧、锅厂公社。1984年改置核桃彝族乡和高枧、锅厂乡。1991年合并置核桃彝族白族乡,划原坝子、白泥2乡部分地入辖。乡境多为山地。主要经济作物为烟草、辣椒。有小学33所。乡人民政府驻地核桃坪,在大方北21公里。人口460,有汉、彝等民族。海拔 1 560 米。昔多核桃树,故名。有简易公路接大方—纳溪公路。. |
八堡乡 |
在大方县西部。面积106平方公里。人口2.7万,其中彝、苗等民族占26.3%。辖22村委会。1949年为八堡乡。1953年析设八堡、中箐、桃园、新开、上坝乡。1958年撤乡并入瓢井公社。1963年后析建八堡、中箐、新开公社。1984年改置八堡乡及新开、中箐2民族乡。1991年合并置八堡彝族苗族乡。有煤矿和硫磺矿。产生漆。有中小学32所。乡人民政府驻地八堡,在大方北30公里,青龙山西麓黄家河畔。人口820。海拔 1 540 米。设农贸集市。村西花场坪,是附近苗族“跳花”场所。海子街—瓢井公路经此。. |
兴隆乡 |
在大方县北部。面积99平方公里。人口2.01万,其中苗、彝等民族占27.8%。辖14村委会。1953年置兴隆、石板井、菱角塘、上坝乡。1958年撤乡分别并入瓢井、长石2公社。1963年析建置兴隆、石板井、上坝公社及菱角苗族乡。1984年改设乡。1991年合并置兴隆苗族乡。主要经济作物为烟草、油菜。产生漆、核桃。有小学38所。乡人民政府驻地兴隆,亦名马过河,在大方北35公里,滑石大山北麓,马过河畔。人口260。海拔 1 560 米。海子街—瓢井公路经此。. |
果瓦乡 |
在大方县北部。面积93平方公里。人口1.30万,其中苗、彝等民族占20.7%。辖11村委会。1949年属大山乡。1953年析设果瓦、茶园、隆里乡。1958年撤乡并入长石公社。1961年后析建果瓦、茶园、隆里公社。1984年改设乡。1991年合并置果瓦乡,划原大山苗族彝族乡部分地入辖。有煤、硫磺矿。产生漆、油桐籽、茶叶。有中小学29所。乡人民政府驻地果瓦,在大方东北52公里,果瓦河边。人口700,有汉、彝、苗等民族。海拔940米。“果瓦”系彝语译音,为彝族家支名。含上、中、下3寨。有公路接百纳—长石公路。. |
大山乡 |
在大方县北部。面积83平方公里。人口1.32万,其中苗、彝等民族占30.3%。辖12村委会。1953年置大山、柿树、松鹤乡。1958年撤乡并入长石大公社。1961年后析建3公社。1984年改置大山苗族彝族乡、松鹤彝族苗族乡和柿树乡。1991年合并置大山苗族彝族乡,并划原隆里乡部分地入辖。有煤矿。产生漆。有中小学31所。乡人民政府驻地高峰,在大方东北43公里。人口260,有苗、汉等民族。海拔 1 800 米。位于大山山腰,故名。设农贸集市。有简易公路南接326国道。. |
雨冲乡 |
无在大方县东部。面积123平方公里。人口1万,其中彝、苗等民族占17.3%。辖12村委会。1953年置雨冲、雨革、和平乡。1958年改建公社,后并入沙厂公社。1961年后析建3公社。1984年改设乡。1991年合并置雨冲乡,并划原草坪乡、竹嘎乡部分地入辖。乡境多为山地。产生漆。有小学24所。乡人民政府驻地雨冲,在大方东北47公里,雨冲河边。人口280,有汉、彝等民族。海拔 1 360 米。“雨冲”系彝语译音,意为有水的山谷。有公路接326国道。. |
黄泥乡 |
在大方县东部。面积86平方公里。人口1.29万,其中彝、苗、满等民族占41%。辖8村委会。1953年置黄泥、嘎木乡。1958年改建公社,后并入沙厂公社。1961年后析建2公社。1984年改置黄泥彝族满族苗族乡和嘎木彝族乡。1991年合并置黄泥彝族苗族满族乡,并划原天桥彝族苗族乡部分地入辖。有煤矿。有小学11所。乡人民政府驻地桃园,在大方东北48公里,手爬岩南面。人口300,有汉、彝、苗等民族。海拔 1 380 米。原名核桃园,村周多核桃树,故名。聚落沿洼地边缘分布。326国道经此。. |
大水乡 |
大水彝族苗族布依族乡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大方县东部,东与本县黄泥乡相依,南与黔西县仁和、金坡两乡毗邻,西与本县普底乡连接,北与本县沙厂乡接壤,地处大方、黔西两县交界处,乡政府所在地大田村距县城67公里,距省会贵阳170公里。 全乡地理位置为东经106°07′50″~106°16′10″,北纬27°10′04″~27°22′58″。总面积93.6平方公里,有耕地16239亩。辖大田、凉井、鞍山、箐山、炉山、营山、0、大石、后坝9个村,61个村民组。总户数3656户,总人口13458人,其中农业人口13341人,占总人口的99.13%,非农业人口117人,占总人口的0.87%,少数民族人口9873人,占总人口的73.36%。居住着汉、彝、苗、布依、仡佬、满等6个民族。在少数民族中,彝、苗、布依三个民族人口较多,为新建民族乡,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聚居乡。 全乡平均海拔1580米,无霜期263天,年日照时数1150小时,年平均气温11.9℃,年降雨量700~1100毫米。整个地势为西高东低,地貌多样,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全乡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时间长,自然资源丰富适宜农业生产的发展。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小麦、大豆、马铃薯等,主要经济作物有烤烟、辣椒、油菜籽等。其中尤以烤烟最为突出,是全县烤烟基地之一;野生植物有生漆、天麻、香菇、五倍子、龙胆及其他中药材等,尤以生漆质量最好,是建立生漆基地的最佳选择;乡内有宜牧草山草场和林场39000亩,为发展畜牧业、用材林和经济林提供有利条件。地下有煤、硫铁矿等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炉山村,总储量在1亿吨左右。渭河上游的米底河支流发源于本乡,集山、水、瀑布为一体,形成独具特色的米底河风景区;在西南部与金坡交界的地方有约20平方公里的杜鹃花天然保护林,集花、溶洞为一体,系百里杜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之居住在大水乡的彝、苗、布依、仡佬、满等少数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都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形成各自独特的民风、民俗、民情。 大水乡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民族地方。1992年元月“建镇并乡撤区”后,乡的行政区划由原来沙厂区的大水、坪寨、天桥(除天桥乡的大堰村划归“建并撤”后的黄泥乡管辖外)三个小乡(股级建制)合并组建。. |
沙厂乡 |
在大方县东部。面积100平方公里。人口1.12万,其中彝、苗等民族占25.8%。辖1居委会、8村委会。1949年为沙厂乡。1952年析设沙厂、竹嘎乡。1958年撤乡建沙厂公社。1962年析建2公社。1984年改置沙厂镇和竹嘎乡。1991年合并置沙石彝族乡。有汞矿。产生漆、辣椒、棕片。有中小学18所。乡人民政府驻地沙厂,在大方东北44公里,孟家大坡北部山坞。人口700,有汉、彝、苗等民族。海拔 1 520 米。清代曾开厂冶炼朱砂,故名。1932年置朱砂镇,后简化为沙厂。设农贸集市。326国道经此。. |
普底乡 |
在大方县东部。面积104平方公里。人口1.6万,其中彝、苗、白等民族占70.4%。辖17村委会。1953年置普底、鹏程乡。1958年改建公社,后并入百纳公社。1963年析置普底苗族彝族乡和朋导公社。1984年改置普底、鹏程2彝族苗族乡。1991年合并置普底彝族苗族白族乡。有煤、硫磺等矿。南部八抱山一带杜鹃遍野,属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有小学21所。乡人民政府驻地普底新街,在大方东北27公里,发落坡东麓,人口200,有汉、彝、苗等民族。海拔 1 580 米。“普底”古称普根底,系彝语译音,意为水塘坪子。林泉—百纳公路经此。. |
百纳乡 |
百纳彝族乡位于大方县东面的326国道线上,乡政府所在地离县城39公里,平均海拔1750米,年平均气温11.8℃。总面积98.0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795亩。辖5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共74个村民组,总户数4375户,总人口17830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乡总人口数的36%,有基层党支部17个,0党员528名。东与沙厂、雨冲接壤,西和凤山相连,南接普底,北与三元、星宿两乡毗邻。百纳是贵州“三宝”之一——“生漆”的主产区。植被覆盖率达45.6%,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林麝、穿山甲、岩羊等经常出没林区。天麻、十齿花、马脚参等遍布林间。其中野生天麻闻名全国,天麻素含量居世界第一。所辖龙峰、百纳、龙竹、新华4个村地处“百里杜鹃”天然林带,风光旖旎,气候宜人。 2002年以来,百纳乡党政班子带领着全乡干部职工和群众艰苦努力,齐心奋战,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2003年,财政税收逾过千万元大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突破;农民人均收入达1624元,人均粮食占有量为431公斤,国民生产总值达2613万元;招商引资成果丰硕,共计吸纳外资8000多万元;建有年产煤三万吨以上矿井13对。经济建设取得跨越式发展。 百纳乡党委、政府认真实践“-”,为民办实事、办好事总是摆在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并在全乡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改革和建设;规划完成了长2.2千米、宽8.5米的小城镇道路硬化建设;投资100多万元的老街改造工程即将竣工,届时将结束百纳街道脏、乱、差的历史局面;人畜饮水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并取得新的突破;小城镇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全面完成的“村村建”工程和“三级联创”活动使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得到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取得优异成果;扶贫攻坚向纵深迈进;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全乡100%的村实现了“三通”(通水、通电、通路)。2003年,百纳乡总体工作在全县拔了头筹,获得“特等奖”荣誉;党风廉政建设连续获全县总评第一名;“九创一评工程”和民族团结工作分别被地委、行署评为“先进单位”和“先进集体”;组织、宣传、计生、武装、政法、安全生产、民政等其它工作均被县委、政府和有关单位表彰、奖励。. |
三元乡 |
在大方县中部。面积96平方公里。人口1.49万,其中彝、苗、白等民族占51.6%。辖13村委会。1953年置三元、民乐乡。1958年改建三元、民乐、撮坝公社,后并入百纳、长石公社。1963年析建三元、撮坝公社和民乐苗族彝族乡。1984年改置三元苗族彝族乡,民乐、撮坝2彝族乡。1991年合置三元彝族苗族白族乡,划原柿树乡部分地入辖。产生漆。有小学31所。乡人民政府驻地双龙,又名老蛇窝,在大方东北27公里,猴子山麓。人口450,有彝、汉、布依等民族。海拔 1 480 米。两条山脊绵延,故名。有公路东接326国道。. |
星宿乡 |
在大方县中部。面积96平方公里。人口1.49万,其中彝、苗、白等民族占51.6%。辖13村委会。1953年置三元、民乐乡。1958年改建三元、民乐、撮坝公社,后并入百纳、长石公社。1963年析建三元、撮坝公社和民乐苗族彝族乡。1984年改置三元苗族彝族乡,民乐、撮坝2彝族乡。1991年合置三元彝族苗族白族乡,划原柿树乡部分地入辖。产生漆。有小学31所。乡人民政府驻地双龙,又名老蛇窝,在大方东北27公里,猴子山麓。人口450,有彝、汉、布依等民族。海拔 1 480 米。两条山脊绵延,故名。有公路东接326国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