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家河滩村位于县城西南8公里西董街道办事处西,地理坐标北纬36度49分,东经117度40分。耕地面积359亩,人口360人。党员11人,村民代表30人。据清代《邹平县志》记载,黄家河村自明、清以来即名黄家河滩,明朝洪武年间由洪洞县移民于此。因村靠河滩,居民多姓黄,故名为黄家河滩,清朝末年民国初年曾改称聚和庄。以种植农业为主。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71626005 | 256600 | 0543 | 查看 黄家河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坊子村 |
坊子村位于县城南7公里街道西北,地理坐标北纬36度49分,东经117度43分。耕地面积309亩,人口362人,党员18人,村民代表30人。坊子村主要以种植业为主。据清代《长山县志》记载,自明、清以来称段家庄,以姓氏得名,沿用至今。明洪武年间,段姓居民由直隶枣强县迁此。 |
齐家庄村 |
齐家庄村位于县城东南12公里西董街道办事处东南,地理坐标北纬36度46分,东经117度45分。耕地面积322亩,人口310人。党员15人,村民代表30人。据清代《长山县志》记载,齐家庄村自明、清以来称望仙庄。1931年后更名齐家庄。以姓氏得名,沿用至今。以种植业为主。 |
杨家峪村 |
杨家峪村位于县城南12公里西董街道办事处南,地理坐标北纬36度46分,东经117度43分。耕地面积290亩,人口280人。党员19人,村民代表30人。据清代《长山县志》记载,杨家峪村自明、清以来名为杨家峪,沿用至今。以姓氏和山峪得名。明洪武年间杨姓居民由直隶冀州枣强县迁此。以种植业为主。 |
小西河村 |
小西河村位于县城南12公里西董街道办事处东南,地理坐标北纬36度46分,东经117度44分。耕地面积110亩,人口96人。党员7人,村民代表3人。据清代《长山县志》记载,小西河村自明、清以来名为西河庄。明洪武年间居民由直隶冀州枣强县迁此。因座落潴龙河上源西岸,故取名西河庄。后改称小西河,沿用至今。以饭店、打工、务农为主。 |
白云涧村 |
白云涧村位于县城南11公里西董街道办事处东南,地理坐标北纬36度46分,东经117度44分。耕地面积220亩,人口192人。党员15人,村民代表10人。据清代《长山县志》记载,白云涧村自明、清以来称白云涧,因地处白云山北麓,西临山涧,故取名白云涧,沿用至今。以餐饮、木器加工为主。 |
西庵村 |
西庵村位于县城南12公里西董街道办事处南,地理坐标北纬36度46分,东经117度43分。耕地面积706亩,人口402人。党员16人,村民代表30人。据清代《长山县志》记载,西庵村明、清时期称南阳庄。后因座落三阳观西南,改称西庵。沿用至今。以餐饮、打工、种植为主。 |
宋家庄村 |
宋家庄位于县城南6公里西董街道办事处西北,地理坐标北纬36度49分,东经117度43分。耕地面积304亩,人口265人。党员10人。据清代《长山县志》记载,宋家庄村自明、清以来称宋家庄,以姓氏得名,沿用至今。明洪武年间宋姓居民由直隶冀州枣强县迁此。以农业加工业为主。 |
西董村 |
西董村曾用名董家庄,位于县城南8公里街道驻地,地理坐标36度48分,东经117度44分。耕地面积886亩,人口1224人。党员56人,村民代表32人,西董村主要以农业为主。据清代《长山县志》记载,自村明、清以来西董村名为董家庄,以姓氏得名。1949年后,西董村与好生公社的原董家庄同时更名为西董与东董。 |
候家庄村 |
候家庄位于县城南6公里西董街道办事处西北,地理坐标北纬36度49分,东经117度43分。耕地面积249亩,人口183人。党员8人,村民代表10人。据清代《长山县志》记载,明、清时期称侯家庄。以姓氏得名,沿用至今。明洪武年间侯姓居民由直隶枣强县迁此。以种植、养殖为主。 |
韦家坡村 |
韦家坡村位于县城南12分里西董街道办事处南,地理坐标北纬36度46分,东经117度45分。耕地面积492亩,人口452人。党员16人,村民代表30人。据清代《长山县志》记载,韦家坡村自明、清以来称韦家坡。以姓氏得名,沿用至今。明洪武年间,韦姓居民由直隶冀州枣强县迁此。“坡”含山坡之义。以餐饮业、旅游业为主。 |
太平村 |
太平村位于县城南5公里街道北,地理坐标北纬36度50分,东经117度43分。耕地面积555亩,人口609人,党员18人,村民代表30人。太平村主要以林果种植为主。据清代《长山县志》记载,太平村明、清时期称辛庄。清朝末年改名太平庄。含安定之义,今称太平。 |
夫村村 |
夫村位于县城南6公里街道西北,地理坐标北纬36度49分,东经117度43分。耕地面积888亩,人口934人,党员38人,村民代表30人。夫村村主要以农业和木器加工为主。据清代《长山县志》记载,“夫于邑在县西南夫村。”邑内有亭阁,故又称夫于亭,东南有牌坊,为历代吸引游客之地,明、清以一称傅村庄,今称夫村。 |
韦家岭村 |
韦家岭村曾用名韦家,位于县城南7公里西北,地理坐标北纬36度48分,东经117度43分。耕地面积615亩,人口571人,党员24人,村民代表30人。韦家岭村主要以农业为主。据清代《长山县志》记载,自明、清以来韦家岭村即名韦家庄,以姓氏得名,今称韦家。明洪武年间立村,1981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经县政府批准更名韦家玲。因此村位于山岭得名。 |
马家寨村 |
马家寨村,位于县城南7公里街道北,地理坐标北纬36度49分,东经117度44分。耕地面积798亩,人口615人,党员19人,村民代表30人。马家寨村主要以种农业为主。据清代《长山县志》记载,明、清时期称马家寨。明洪武年间,马姓居民由直隶枣强县福丰迁此。因村周围有围墙,故取名马家寨,沿用至今。 |
朱家塘村 |
朱家塘村曾用名朱塘,位于县城南7公里北,地理坐标北纬36度49分,东经117度44分。耕地面积1254亩,人口918人,党员36人,村民代表30人。朱家塘村主要以种植业为主。据清代《长山县志》记载,自明、清以来朱家塘村即名朱家塘,明洪武年间,朱姓居民由直隶枣强县迁此因村旁有一水塘而取名朱家塘,沿用至今。 |
会仙村 |
会仙村位于县城西南9公里西董街道办事处西,地理坐标北纬36度49分,东经117度39分。耕地面积499亩,人口686人。党员18人,村民代表30人。据清代《邹平县志》记载,会仙村明清时期名秦家沟,以姓氏和地形得名,1935年邹平乡村建设研究院梁漱溟先生于三官庙进行社会调查时,将会仙村更名会仙村。以种植业为主。 |
段家庄村 |
段家庄位于县城南6公里西董街道办事处北,地理坐标北纬36度49分,东经117度44分。耕地面积1148亩,人口1227人。党员46人,村民代表42人。据清代《长山县志》记载,段家庄村自明、清以来称段家庄,以姓氏得名,沿用至今。明洪武年间段姓居民由直隶枣强县迁此。以种植业、木器加工为主。 |
西赵村 |
西赵村位于县城9公里西董街道办事处西北,地理坐标北纬36度50分,东经117度40分。耕地面积360亩,人口507人。党员13人,村民代表30人。据清代《邹平县志》记载,西赵村自明、清以来即名西赵家庄,因位于东赵家庄之西,居民多姓赵得名,今称西赵。明初曾由洪洞县移民于此。以种植地瓜、水杏为主。 |
西井村 |
西井村位于县城西方南7公里西董街道办事处西。地理坐标北纬36度50分,东经117度40分。党员17人,村民代表30人。据《邹平县志》记载,西井村自明、清以来即名井家庄。因村中水井较多而得名。民国初年曾改名太和庄。1949年后复名井家庄。为区别于西井村东北的东景村,又名为西井。沿用至今。以种植业为主。 |
贺家村 |
贺家村位于县城西南8公里西董街道办事处西北,耕地面积347亩,人口393人。党员16人,村民代表30人。地理坐标北纬36度50分,。东经117度39分。据《邹平县志》记载,贺家村自明、清以来即名贺家庄。以姓氏得名1958年后因位于公社西部曾称西贺。以经济林种植为主。 |
上娄村 |
上娄村位于县城西南9公里西董街道办事处西,地理坐标北纬36度49分,东经117度39分。耕地面积295亩,人口482人。党员18人,村民代表30人。据清代《邹平县志》记载,上娄村自明、清以来称上娄庄。明洪武年间娄姓居民由历城县娄家庄迁此立村。因位于象山西坡,下娄村上方,故取名上娄庄,今称上娄。当地居民又称上庄。主产水杏、蜜桃。 |
下娄村 |
下娄村位于县城西南9公里西董街道办事处西,地理坐标北纬36度49分,东经117度39分。耕地面积490亩,人口539人,党员15人,村民代表30人。据清代《邹平面镜县志》记载,下娄村自明、清以来即称名下娄庄。明洪年间娄姓居民由历城县娄家庄迁此立村。因位于象山脚下,故取名下娄庄,今称下娄。以种植林业为主。 |
杏林村 |
杏林村位于县城西南10公里西董街道办事处西,地理坐标北纬36度49分,东经117度39分。耕地面积406亩,人口608人。党员14人,村民代表30人。据清代《邹平县志》记载,杏林村自明、清以来称葛家洞。1931年至1937年梁漱溟先生在邹平举办乡村建设研究院期间,改为杏林,因杏树多而得名。以种植水杏为主。 |
郭家峪村 |
郭家峪村位于县城西南9公里西董街道办事处西,地理坐标北纬36度49分,东经117度39分。耕地面积281亩,人口359人。党员13人,村民代表30人。据清代《邹平县志》记载,郭家峪村明清时期称郭庄。以姓氏得名。清朝末年曾改名峪胜村,民国年间仍称郭庄。1981年改村名郭家峪,因座落山峪中得名。以种植农业为主。 |
芽庄村 |
芽庄村位于县城东南11公里西董街道办事处东南,地理坐标北纬36度47分,东经117度45分。耕地面积677亩,人口396人。党员29人,村民代表30人。据清代《长山县志》记载,自明、清以来芽庄村名为芽庄。据民间传说,宋朝年间居民以种村西山庙内法号为“芽老庵”的道士之庙田谋生。故取名芽庄。以种植为主。 |
黄家河村 |
黄家河滩村位于县城西南8公里西董街道办事处西,地理坐标北纬36度49分,东经117度40分。耕地面积359亩,人口360人。党员11人,村民代表30人。据清代《邹平县志》记载,黄家河村自明、清以来即名黄家河滩,明朝洪武年间由洪洞县移民于此。因村靠河滩,居民多姓黄,故名为黄家河滩,清朝末年民国初年曾改称聚和庄。以种植农业为主。 |
朱家庄村 |
朱家庄村位于县城东南13分里西董街道办事处东南,地理坐标北纬36度46分,东经117度45分。耕地面积643亩,人口604人。党员29人,村民代表31人。据清代《长山县志》记载,朱家庄村自明、清以来称朱家庄。以姓氏得名,沿用至今。明洪武年间立村。以种植业为主。 |
孙峪村 |
孙峪村位于县城南6公里西董街道办事处西北,地理坐标北纬36度51分,东经117度40分。耕地面积212亩,人口246人,党员12人,村民代表32人。据清代《长山县志》记载,孙峪村自明、清以来名为孙家峪,明洪武年间孙姓居民由直隶冀州强县迁此。因地处山峪,故名孙家峪,今称孙峪。以种植杏、地瓜为主。 |
吉祥村 |
吉祥村位于县城西南8公里西董街道办事处西,地理坐标北纬36度49分,东纬117度40分。耕地面积326亩,人口329人。党员15人,村民代表30人。据清代《邹平县志》记载,吉祥村自明、清以来即名吉祥庄。含吉利祥瑞之义。民国之后称吉祥。以种植水杏为主。 |
任家峪村 |
任家峪村位于县城南12公里西董街道办事处东南,地理坐标北纬36度46分,东经117度44分。耕地面积200亩,人口345人。党员24人,村民代表30人。据清代《长山县志》记载,自明、清以来任家峪村即称任家峪,以姓氏得名,沿用至今。明洪年间,任姓居民由直隶冀州枣强县迁此。以种植业为主。 |
大杨庄村 |
大杨庄位于县城东南11公里西董街道办事处南,地理坐标北纬36度47分,东经117度46分。耕地面积705亩,人口538人。党员20人,村民代表30人。据清代《长山县志》记载,自明、清以来大杨庄村名为杨家庄,以姓氏得名,明洪年间,杨姓居民由直隶枣强县迁此。后分为大杨庄、小杨庄两个自然村,沿用至今。以沙发、蔬菜种植为主。 |
小杨庄村 |
小杨庄位于县城东南12公里西董街道办事处南,地理坐标北纬36度46分,东经117度46分。耕地面积283亩,人口172人。党员12人,村民代表10人。据清代《长山县志》记载,自明、清以来小杨庄村名为杨家庄,以姓氏得名,明洪年间,杨姓居民由直隶枣强县迁此。后分为大杨庄、小杨庄两个自然村,沿用至今。以种植农业为主。 |
马家台村 |
马家台村位于县城南12公里西董街道办事处南,地理坐标北纬36度46分,东经117度45分。耕地面积232亩,人口178人。党员19人,村民代表11人。据清代《长山县志》记载,马家台村自明、清以来称马家台,沿用至今明洪武年间,马姓居民由直隶州枣强县迁此。因村子座落于山岗上,地势较高故取名马家台。以种植业为主。 |
沟西村 |
沟西村位于县城南10公里街道南,地理坐标36度47分,东经117度44分。耕地面积441亩,人口446人。党员26人,村民代表30人,沟西村主要以养殖业和种植业为主。据清代《长山县志》记载,自明、清以来沟西村名为沟西庄。明洪武年间,居民由洪洞县迁此。因座落于山沟之西,故取名为沟西。 |
聚仙村 |
聚仙村位于县城西南8公里西董街道办事处西北,地理坐标北纬36度50分,东经117度39分。耕地面积283亩,人口357人。党员8人,村民代表30人。据清代《长山县志》记载,聚仙村自明、清以来称聚仙庄。今称聚仙。因聚仙村山上有庙宇和庙会,人称神仙聚会之地。故以此得名。聚仙村俗称猫窝。以种植地瓜、小米为主。 |
丁家村 |
丁家村曾用名丁家庄,位于县城南6公里街道西北,地理坐标北纬36度50分,东经117度41分。耕地面积668亩,人口570人,党员220人,村民代表35人。丁家村以种植业为主。据《邹平县志》记载,丁家村自明、清以来即名丁家庄,以姓氏得名。明洪武年间居民由直隶枣强县先迁居邹平,后迁此立村。民取名丁家庄。 |
东峪村 |
东峪村位于县城南12公里街道西南,地理坐标北纬36度46分,东经117度41分。耕地面积464亩,人口423人,党员28人,村民代表31人,东峪村主要以种植林果为主。据清代《长山县志》记载,东峪村自明、清以来名为李家峪,以姓氏和山峪得名。民国之后改称东峪,沿用至今。明洪武二年李姓居民由直隶冀州枣强县迁此。 |
小马峪村 |
小马峪村位于县城南12公里街道西南,地理坐标北纬36度46分,东经117度41分。耕地面积356亩,人口408人,党员15人,村民代表30人,小马峪村主要以种植业为主。据清代《长山县志》记载,小马峪村名为小南峪。后称小马峪,以姓氏和山峪得名,沿用至今。明洪武年间马姓居民由直隶冀州枣强县迁此。 |
尚庄村 |
尚庄村位于县城南10公里街道西南,地理坐标北纬36度47分,东经117度42分。耕地面积757亩,人口813人,党员37人,村民代表31人,尚庄村主要以种植业为主。据清代《长山县志》记载,尚庄村自明、清以来称尚庄,以姓氏得名,沿用至今。明洪武年间,居民由直隶冀州枣强县迁此。 |
上回村 |
上回村位于县城南11公里街道南,地理坐标北纬36度47分,东经117度40分。据清代《长山县志》记载,自明、清以来上回村即名葫芦峪,又称回路峪。因三面环山,唯东面为出入口得名。今分上回路峪、下回路峪两个自然村。 |
由家河滩村 |
由家河滩村位于县城南11公里街道西南,地理坐标北纬36度47分,东经117度42分。耕地面积916亩,人口940人。党员38人,村民代表31人,由家河滩村主要以种植业为主。据清代《长山县志》记载,由家河滩村明代名为上牛庄。清嘉庆后称牛家河滩。民国年间改称由家河滩。沿用至今。明洪武年间由姓居民由直隶冀州枣强县迁此。在黛溪河河滩旁定居,故由此得名。 |
下回村 |
下回村位于县城南11公里街道西南,地理坐标北纬36度47分,东经117度41分。耕地面积222亩,人口614人。党员25人,村民代表10人,下回村主要以种植业为主。据清代《长山县志》记载,自明、清以来下回村即名葫芦峪,又称回路峪。因三面环山,唯东面为出入口得名。今分上回路峪、下回路峪两个自然村。 |
刘家窝村 |
刘家窝村位于县城南7公里街道北,地理坐标36度49分,东经117度44分。耕地面积276亩,人口309人。党员20人,村民代表32人,刘家窝村主要以农业为主。据清代《长山县志》记载,刘家窝村明、清时期称松园庄。明洪武年间,刘姓居民由直隶枣强县迁此。原为朱家塘村姓刘的菜园,取名刘家园屋,民国年间改称刘家窝。沿用至今。 |
崔家营村 |
崔家营村位于县城南6公里街道北,地理坐标北纬36度50分,东经117度42分。耕地面积634亩,人口923人,党员40人,村民代表45人。崔家营村以种植粮食为主。据清代《邹平县志》记载,崔家营村自明、清以来即名崔家营。因村边有崔氏坟营而得名,沿用至今。明洪武年间曾由洪洞县迁民于此。 |
西峪村 |
西峪村曾用名吕家峪,位于县城南11里街道西南,地理坐标北纬36度47分,东经117度40分。耕地面积705亩,人口653人,党员26人,村民代表30人,西峪村主要以种植业为主。据清代《长山县志》记载,西峪村自明、清以来称吕家峪,明洪武年间,吕姓居民由直隶冀州枣强县迁此。因姓氏和山峪得名,民国年间改名西峪。沿用至今。 |
东赵村 |
东赵村曾用名赵家庄,位于县城南6公里街道西北,地理坐标北纬36度50分,东经117度42分。耕地面积726亩,人口611人,党员21人,村民代表20人。东赵村主要以农业为主。据1949年挖掘赵氏出土的方砖记载,东赵村原名赵家屯,以姓氏得名。清代《邹平县志》记载,东赵村明、清以来村名为赵家庄,因位于西赵家庄之东。今称东赵。 |
南洞村 |
南洞村位于县城南8公里街道西,地理坐标北纬36度48分,东经117度41分。耕地面积479亩,人口619人,党员16人,村民代表30人。南洞村主要以农业为主。据清代《邹平县志》记载,南洞村明清时期为象山前。明洪武年间居民由直隶枣强县迁此。据民间传说,古时有一姓卜的老农妇在山洞居住,后人称次地为南洞。沿用至今。 |
芦泉村 |
芦泉村位于县城南7公里街道西北,地理坐标北纬36度49分,东经117度42分。耕地面积428亩,人口408人,党员17人,村民代表33人。芦泉村以农业为主。据清代《邹平县志》记载,芦泉村自明、清以来即名芦泉,明洪武年间居民由山西省迁此。以雪花山的泉水及附近的芦苇而得名,沿用至今。 |
象伏村 |
象伏村位于县城西南7公里街道西,地理坐标北纬36度49分,东经117度41分。耕地面积725亩,人口670人,党员23人,村民代表30人。象伏村以水杏为主导产业。据清代《邹平县志》记载,象伏村明清时期称象山前。因位于象山脚下得名。今称象伏。 |
冯家村 |
冯家村曾用名永富庄,位于县城南6公里街道北,地理坐标北纬36度,49分,东经117度41分。耕地面积335亩,人口269人,党员29人,村民代表30人。冯家村以种植业为主。据清代《邹平县志》记载,冯家村自明、清以来即名冯家庄。以姓氏得名。明朝洪武年间,居民由洪洞县迁来。1981年地名普查因重名,更名永富庄,以佳言命名。后恢复历史名称冯家庄,简称冯家。 |
南石村 |
南石村曾用名石家庄、南石家村,位于县城西南6公里街道北,地理坐标北纬36度49分,东经117度41分。耕地面积584亩,人口770人,党员29人,村民代表30人。南石村以种植业为主。据清代《邹平县志》记载,南石村明清时期名石家庄。明朝初年居民由洪洞县移民于此。因村址在印台山下,山顶有巨石而得名,至民国后期为区别印台山之北的石家庄,更名南石,沿用至今。 |
张家洞村 |
张家洞村位于县城南13公里街道西南,地理坐标北纬36度46分,东经117度41分。耕地面积135亩,人口184人,党员11人,村民代表17人。张家洞村以种植业为主。据清代《长山县志》记载,明、清时期称张家峪。以姓氏和山峪得名,沿用至今。明洪武年间张姓居民由直隶冀州枣强县迁此。 |
于桥村 |
于桥村位于县城东南10公里街道东南,地理坐标36度47分,东经117度45分。耕地面积832亩,人口468人。党员17人,村民代表30人,于桥村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据清代《长山县志》记载,于桥村明、清以来称于家桥,今称于桥,明洪武年间于姓居民由直隶枣强县迁此。取名于家桥。 |
地佛村 |
地佛村曾用名地佛庄,位于县城南9公里街道南,地理坐标36度48分,东经117度44分。耕地面积554亩,人口478人。党员23人,村民代表30人,地佛村主要以农业为主。据清代《长山县志》记载,自明、清以来地佛村名为地佛庄。传说因此村庙内地下有佛像故得名,沿用至今。 |
台头村 |
台头村曾用名台头庄,位于县城南9公里街道南,地理坐标36度48分,东经117度43分。耕地面积534亩,人口542人。党员18人,村民代表31人,台头村主要以木器加工和种植业为主。据清代《长山县志》记载,自明、清以来台头村名为台头庄,台头村原址在孟家河,村名为洼池沟店子,后迁至西边高岗之上,故取名台头庄今称台头。 |
杨李村 |
杨李村曾用名杨礼庄,位于县城南8公里街道西,地理坐标36度48分,东经117度43分。耕地面积622亩,人口588人。党员21人,村民代表30人,杨李村主要以木器加工为主。据清代《长山县志》记载,自明、清以来杨李村名为杨礼庄今沿革为杨李,以姓氏得名。明洪武年间,居民由直隶枣强县迁此。 |
于张村 |
于张村位于县城南10公里街道东北,地理坐标36度47分,东经117度44分。耕地面积1087亩,人口728人。党员37人,村民代表32人,于张村主要以养殖业为主。据清代《长山县志》记载,自明、清以来于张村名为于张庄,以姓氏得名。今称于张。明洪武年间,居民由洪洞县迁此。 |
马庄村 |
马庄村曾用名爱山,位于县城南10公里街道南,地理坐标36度49分,东经117度43分。耕地面积459亩,人口884人。党员48人,村民代表30人,马庄村主要以林果种植为主。据清代《长山县志》记载,自明、清以来马庄村名为马庄。以姓氏得名。明洪武年间,马姓居民由直隶枣强县迁此,1981年地名普查因重名经县政府批准,更名爱山,地处山区得名。后恢复历史名称马庄。 |
陈家村 |
陈家村曾用名陈家庄,位于县城南9公里街道南,地理坐标36度48分,东经117度43分。耕地面积151亩,人口153人。党员7人,村民代表12人,陈家村主要以种植业为主。据清代《长山县志》记载,自明、清以来陈家村名为陈家庄,以姓氏得名,今称陈家。 |
大马峪村 |
大马峪村位于县城南13公里街道西南,地理坐标北纬36度46分,东经117度41分。耕地面积266亩,人口186人,党员10人,村民代表12人,大马峪村主要以种植业为主。据清代《长山县志》记载,大马峪村名为大南峪,后改称大马峪,以姓氏和山峪得名,沿用至今。明洪武年间,马姓居民由直隶冀州枣强县迁此。 |
北禾村 |
北禾村位于县城南8公里街道东北,地理坐标36度49分,东经117度45分。耕地面积853亩,人口1035人。党员50人,村民代表30人,北禾村主要以铸造木器为主。据清代《长山县志》记载,北禾村明、清时期称禾家庄。清末分成东禾、西禾、北禾三个自然村,“禾”含五谷丰登之义。 |
八柱台村 |
八柱台村曾用名巴石台,位于县城南13公里街道南,地理坐标北纬36度46分,东经117度42分。耕地面积105亩,人口115人,党员12人,村民代表11人,八柱台村主要以种植林果和运输业为主。据清代《长山县志》记载,明清时期村名巴石台。后改八柱台,沿用至今。据长山县志记载“八柱台县西南五十里摩诃峰东南。上有透玲碑八南井。”传说井上亭子有八条立柱,故取名八柱台。 |
南唐村 |
南唐村位于县城东南9公里街道东,地理坐标36度48分,东经117度45分。耕地面积599亩,人口489人。党员24人,村民代表31人,南唐村主要以木器加工、种植业为主。据清代《长山县志》记载,南唐村自明、清以来称称唐家庄,以姓氏得名,明初居民由洪洞县迁此。后为区别村北之唐家庄面改名南唐村,今称南唐。 |
中王村 |
中王村位于县城东南10公里街道东,地理坐标36度47分,东经117度46分。耕地面积1255亩,人口961人。党员26人,村民代表20人,中王村主要以木器加工为主。据清代《长山县志》记载,明、清时期称王家庄。以姓氏得名,后因与周村以南的王家庄重名,而改为西王家庄。1949年更名中王,1981年更名为中王庄。 |
韩寨村 |
韩寨村位于县城南9公里街道东,地理坐标36度48分,东经117度45分。耕地面积866亩,人口699人。党员28人,村民代表29人,韩寨村主要以木器加工、种植业为主。据清代《长山县志》记载,韩寨村明、清时期称韩家寨。以姓氏得名,今称韩寨。明洪武年间,居民由直隶冀州枣强县迁此。 |
皇后村 |
皇后村曾用名皇后,位于县城南9公里街道东南,地理坐标36度47分,东经117度45分。耕地面积832亩,人口468人。党员43人,村民代表34人,皇后村主要以养殖业为主。据清代《长山县志》记载,明、清时期皇后村泉头庄,因村东有清泉得名,清朝末年,因村周围有九个石冢,据“九冢出一后”之说,皇后村名为皇后庄。1966年后曾改称胜利村,后改为皇后,今恢复原名皇后村。 |
东禾村 |
东禾村曾用名禾家村,位于县城南8公里街道东北,地理坐标36度48分,东经117度45分。耕地面积598亩,人口408人。党员14人,村民代表30人,东禾村主要以种植业为主。据清代《长山县志》记载,东禾村明、清时期称禾家庄。清末分成东禾、西禾、北禾三个自然村,“禾”含五谷丰登之义。 |
西禾村 |
西禾村位于县城南8公里街道东北,地理坐标36度48分,东经117度44分。耕地面积276亩,人口309人。党员22人,村民代表30人,西禾村主要以农业、铸造业为主。据清代《长山县志》记载,西禾村明、清时期称禾家庄。清末分成东禾、西禾、北禾三个自然村,“禾”含五谷丰登之义。 |
西王村 |
西王村曾用名和平,位于县城南7公里街道西北,地理坐标北纬36度49分,东经117度42分。耕地面积653亩,人口527人,党员13人,村民代表30人,西王村主要以种植业为主。据清代《邹平县志》记载,西王村明清时期称王家庄。明朝万历年间居民王姓由洪洞县迁此取名王洼庄。后讹化为王家庄。今称西王。1981年更名为和平庄,以佳言命名。后恢复西王名称。 |
樊大庄村 |
樊大庄村位于县城东南9公里街道东北,地理坐标36度49分,东经117度46分。耕地面积1347亩,人口978人。党员38人,村民代表31人,樊大庄村主要以农业为主。据清代《邹平县志》记载,樊大庄村明、清以来即称名樊家庄,以姓氏得名。明洪武年间居民由直隶冀州枣强县迁此。1981年地名普查因重名,泾县政府批准,更名樊大庄。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