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源乡位于旺苍县北部山区,距县城28公里,海拔620 米,北接国华镇、英萃镇、南靠高阳镇,东邻普济镇、大两乡、黄洋镇、西结双汇镇,旺鼓旅游路从境内穿过。全乡幅员面积110平方公里,辖7村61社1919户7289人,耕地面积7425 亩,乡政府驻地较门村。
该乡素有旺苍"北山粮仓"之美称,境内山清水秀,气候 温和,适宜水稻、小麦、玉米、花生等多种农作物生长,粮食 单产居旺苍前列,农民科技兴农意识强烈o 2002年国民生产 总值达1600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达1296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1582元,粮食产量达到3183吨。茶叶、蚕茧品质好、质量高,年产茶叶12000公斤,蚕茧1520担,是农民收入的来 源之一。全乡共有茶叶400亩,核桃1550亩。杜仲16000亩, 拥有全县最大的杜仲基地,规模达300万株,吸引了大量厂商 前来考察、洽谈。天麻、获苓、柴胡、黄姜、香菇、黑木耳、油桐、烤烟等药材和多经产品畅销全县。以生猪为龙头的养殖 业不断壮大,山羊、肉牛、小家禽不断涌向市场,丰富着人们 的物质生活。较好的农业基础条件,带动了二、三产来的迅速 发展,全县仅2002年外出务工人员达到1100余人,中、短期务工人员达到500余人,基本户平有1人外出务工,全年仅务工收入可达500余万元。境内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场镇街道路 面全部硬化,房屋建筑规划合理,安通了程控电话,问路电视, 农村家家户户都通电,茶农、竹园、白合、卫星、深溪五个村还安装了村村通,丰富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公路通车里程长,旺苍至英萃、鼓城、模子的客车都从正源经过,交通方便,经济活泛。境内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有汉王山原始森林, 那里不仅有苍松古柏,植物活化石一一银杏树,飞禽走兽,更有关于汉高祖刘邦的美丽传说,山上的古庙建筑,令人神往, 是清修避署之天堂,正等待着有识之士投资开发。丰富的水资源建成了两座水电站,矿产资源丰富,深溪村和茶农村的煤碳资源正在招商,一个投资3000多万元,年产精矿40万吨的椿树坪钒、钛、磁铁矿正在建设之中,到2005年将扩展成一个产值近亿万的大型企业。全乡共有村小6所、4个教学点,完小1个,共有教师35名,其中小学高级教师19人,在校学生900人。村卫生所7个,乡卫生院1个,有中级职称的医师2人,文教、卫生工作质量高、服务好。丰富的自然资源,浓厚的风土人情。.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110平方公里 | 510821216 | 628200 | 0839 | 查看 正源乡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东河镇 |
一、历史沿革 古老而年轻的东河镇是旺苍县驻地镇,物华开宝,人杰地灵。二十世纪三时年代初,这里是川北颇的胜名的“红军城”。新中国成立后,城区建为城关公社(后改为洪江镇),城郊建为东风区(后改为五峰区)。一九九二年撤区并乡时由原洪江镇、五峰区所辖百丈、五峰、南阳等乡合并为东河镇。全镇幅员面积129.8平方公里,辖行政村22个村民小组146个。社区居委会10个居民小组48个,总人口72828人。 二、自然地理 东河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全县能源、交通、通讯枢纽,是城乡经济结合部,是商品物质集散地。以县城为中心,辖内中间地势宽阔平坦,南北两侧为梯次浅丘。自东向西的黄洋河在这里汇入源远流长的东河,贯穿全境,向西流去,象一条白色的彩练相衔在青山绿野之间,把全镇划分为“三沟四坝一片梁”。 三、基础设施 广(元)罗(坝)铁路、广(元)达(县)公路横穿全境,100%的村95%的社已通公路,道路宽阔平顺;供电站所多处,镇村电力充足,100%的街道90%的村社电网已全面改造;供水网络完善,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能充分保证;电信、邮政处所多设备好,移动电话多种网络业已开通,90%的城镇居民40%村社农户已安装程控电话。县城街道美洁,市场繁荣;乡村环境优美,各业兴旺。整个辖区内能源充足,交通便利,通讯良好,信息灵通,商贸服务发达,餐饮住宿方便。 四、经济发展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辖区内第一、二、三产业得到协调发展,现已形成农林多经、畜牧水产、交通运输、煤焦矿产、建筑建材、修理铸造、轻纺化工、加工服务、饮食饮料、商贸供销、文化娱乐、医疗保键、科技信息、影视音响、美印装饰等20余类系统产业500多种产品,近100种产品畅销省、市、县市场。镇境现有全国各地200多家投资者在此经商办实体,使私营企业达到200多家,个体工商户达到10000余户,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镇域经济结构已初步形成。二00二年底,全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6亿元,镇属企业总产值达到3.2亿元,镇属工业产值达到1.2亿元,国地两税入库达到1100万元,财政收入达到12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500元。社会经济实力早于九三年就跻身于“四川省200强”乡镇,排名第127位。. |
嘉川镇 |
一、历史沿革及自然地理 嘉川镇位于旺苍县城以西10km,广元市以东56km,幅员面积96.5km2,辖20个村,5个居委会,总人口5.4万,其中农业人口2.4万。 境内气候温和,年均气温16℃,无霜期250天,年降雨量920.9mm,平均海拨400mm。镇内地势平坦,公铁路沿线分布10个村(居)委会,有全县最开阔的平坝嘉川坝,是旺苍县城的中心城市,自成嘉川板块与旺苍新区相联。 嘉川历史悠久,早在南北朝(公元420年)于此置宋熙郡、兴乐县,西魏恭帝元年(公元554年),改兴乐县为嘉川县,明洪武四年(1371年)度又置嘉川县。二十三年废嘉川县,在清代属下百丈堡,1993年红四方面军在此建第三区苏维埃和庙二湾市镇苏维埃。建国后,几经周折,并于一九九二年撤区并乡建镇,设置成为现在嘉川镇。 二、基础设施 嘉川交通便利。成(都)乐(坝)铁路横贯境内、广(元)巴(中)公路、广(元)南(充)公路交错于此,东西河水在此交汇。内河航运发达。天然气主管道铺设于境内,在城镇建有中转站。镇域内有市属以上的旺苍煤铁厂(川北监狱)、广旺电厂、唐家河煤矿、嘉川火车站等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小城镇规划范围内建成了鸡鸣路;西(河)、唐(家河)路铺成800m水泥路面;完成了火车站至西河桥头,何家坝道路整治;新建、改建了石龙、嘉川供水站,日供水达3.5m3。开通了程控电话及教字移动电话网络。建成了有线电视站,实现了市、县微波加密联网;镇中心卫生院达到了甲等一级;九九年已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九九年被市人民政府授于“市级卫生集镇”?. |
木门镇 |
木门镇位于旺苍县东南边缘,与巴中、南江、苍溪等市县相邻幅员面积53平方公里,人口2.1万,辖13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境内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交通便利,集市繁荣,有旺苍最大的农村集贸市场,被誉为“旺苍粮仓”。木门军事会议陈列馆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全省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木门镇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机遇,加快小集镇建设步伐,目前,通往巴中、南江、苍溪的30余公里出入境油路建设即将竣工;老街农贸市场及配套设施建设和新区市场整治基本完成新区开发正在进行;移动电话网络覆盖全镇,程控电话各村均已开通,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迅猛,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早已实现;农网改造工程全面完成,电价普遍下降。近年来,结合国家、地方各项扶贫试验项目的实施,山水田林路综合整治情况良好,镇内有小二型水库七座,建成机电提灌站3个,修建渠堰近万米,改土建园近千亩,发展庭院经济500余户,完成羊牧滩人饮工程建设,场镇居民用上了卫生的自来水。 木门是典型的纯农业乡镇,种养殖业特别发达。2002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348万元,粮食总产量1.011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1285元,第一、第二产业的崛起给全镇经济注入了活力,商贸十分繁荣,生猪、茶叶、禽蛋、莲藕药材及生态鸭远销巴中、苍溪、南江成都、德阳、绵阳等地。巴山烟花厂生产的烟花品种繁多,铸造、竹编等传统工艺发达,产品远销县内外,尤其是“木门醪糟”深受消费者喜爱;杜仲、银花等中药材种植已成规模。近年来,预制厂、砖厂、专业养殖场等个体企业的兴起,促进了镇域经济发展,已使木门成为了南江和平、双桂、九顶、旺苍农建、化龙、九龙、苍溪回龙、黄猫等地的农贸交易中心。 独具木门地方特色的“烧火龙”活动以其精湛技艺,每年吸引不少的游人前来观赏。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木门军事陈列馆是红军召开重要军事会议的遗址,保存了许多红军当年用的物品,每年有众多的游客前来参观。 木门在改革开放的激流中不断发展,热忱欢迎社会各界人士到木门旅游、经商、办企业,木门将为你提供无限的商机。". |
白水镇 |
一、历史沿革 白水镇俗称 “ 尖场子”,1950年1月13日,旺苍县人民政府成立,白水属14乡( 镇 )之一。 1952年5月9日,建立白水区公所。1958年9 月 5日,白水区原属地域成立“白水人民公社”。l969年12月2日,文革时期成立区革委会1980年恢复区公所。1992年10月撤销白水区公所,成立白水镇。白水镇现辖14个行政村 ,79个农业合作社,全镇总人口22300余人〈含两个社区 )。 二、自然地理 白水镇地处旺苍县西部 , 素有 西大门”之称。距广元市区35公里 , 旺苍县城31公里 ,全镇幅员面积 93.1平方公里 , 分南山、北山、中部走廊地带 ,南北两山辖 6 个行政村 ,37个农 业合作社 , 海拔 900 米 , 有丰富的煤炭、青石、铁矿等矿产资源 , 森林覆盖率达 45%, 土地肥沃 ,盛产水稻、小麦、玉米、薯类 , 中部走廊地带辖 8 个行政村 ,42个农业生产合作社 , 海拔400米 , 全镇气候温和昼夜温差小。年平均降雨量110Omm, 年平均气温15 ℃ , 全镇河流密布 , 塘库众多 ,水资源丰富。 三、基础设施 广乐铁路横贯白水中部 , 白水火车站距场镇仅300余米 , 省道202线穿越白水全境。广巴( 广元——巴中 )大件公路己立项动工 , 镇内拥有客货运车辆200 余辆 , 广旺客运车( 广元——旺苍〉、 旺白面的车 ( 旺苍——白水 ) 每10分钟一辆经过白水场镇。全镇村村通公路 ,90% 以上社通公路 , 交道十分便利。 村村通邮 , 程控电话容量 4000 余门现已安装 1600 余门 , 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无线电话发射台各一座 , 小灵通发射架数座 , 座落在白水场镇内。 村村通广播电视 , 公铁路沿线各村有线电视覆盖率达 100%,南北两山各村都实施了村村通工程。 广元至旺苍天然气管道从镇内通过 , 白水场镇留有接口。 拥有1万余人饮用的自来水供水站一座。 省级小集镇试点镇建设现已初具规模 , 拥有农贸市场、服装市场等共 3 个 , 面积达20余亩 , 商贸发达 , 年交易额达 2100 万余元 , 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县属机构齐全。. |
尚武镇 |
"一、历史沿革 尚武因盛产煤炭而素有“煤炭之乡”美誉。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名为利州嘉川县安丰村,明正德七年(1512)年因场东一石得名撑腰堡,清康熙51年(1712)因基层政权驻地设置在真武官场,得名真武宫,民国52年(1943)以尚武抗日之意建置尚武乡,至此,尚武作为乡镇名一至沿用至今。1992年撤区并乡建镇后,原尚武乡更名为尚武镇。 二、自然地理 尚武位于四川盆周北部,座落于米仓山脉南麓,地处旺苍腹部走廊地带,区位优势十分突出。集镇距广元43公里,距旺苍17公里,东北邻嘉川镇,西南邻白水镇和枣林乡。南北绵延9.6公里,东西横亘7.7公里,介于东经105040’至106036’,北纬32040’至33039’,境内高山、丘陵、平坝三分天下,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海拨高程在420米至1300米之间,全镇幅员面积55.6平方公里,辖8村1居委会,总人口1.28万,境内省道202线、成乐铁路东西横贯而过,内外进出十分便捷。 三、基础设施 尚武始终坚持“引农入镇、以企建镇、以市兴镇、以商活镇”的小城镇发展思路,科学规划,统一组织,综合开发,使尚武的基础设施建设非常顺利。新集镇规划面积约25万多平方米,目前已启动13万平方米,基本实施“四通一平”。现已拥有自来水供水站一座,日供水量达到2000吨以上;已建移动及连通网站各一座,开通1000余门数字程控电话和全球移动通讯系统;架设了光纤电视网络系统,收视节目40余套;天燃气网已辅设完成。全镇还先后硬化了1公里街道水泥路面,并安装了路灯,新建公厕2座,农贸市场1个,另有广旺集团公司技工学校将尚武场镇点缀,更加大了尚武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同时,全镇修建村社公路150公里,实现了村村通公路,80%的社通公路。 四、经济发展 尚武利用良好的农耕及资源条件,多年来奉行“农业稳镇、工业强镇”的方针,十分注重对农业的开发和投入、对工业的发展和壮大。在农业上,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现已基本形成养畜种草、栽桑养蚕、优质茶叶三大主导产业,药材、香菇两大优势产业,水果和核桃、板粟等干果两大特色产业。全镇专业村、专业户大量涌现,形成了生猪饲养、家禽孵抱、草食牲畜、优质水果、返季节蔬菜等多个产业带,推动了农村经济迅速发展。. |
张华镇 |
一、概 况 张华镇位于米仓山南麓,是全县典型的纯农业大镇,辖17个行政村和1个场镇管委会,130个农业合作社,4142户15090人(其中场镇居民97户813人)。周边分别与旺苍县嘉川镇、枣林乡、柳溪乡难易之分苍溪县东溪镇、桥溪乡接壤,是苍旺两县三乡两 镇的交界地,素有旺苍“南大门”之称。张华属低山区,全镇幅员面积75平方公里,版图呈东西走向之带状。东河由北向南呈“S”型曲流横穿中部进入苍溪县,境内流长13。5公里。柳溪自柳溪乡进入东北,由朱家河口流入东河,境内流长6。8公里。主要山峰分布于东西两岸,一般海拔1000米左右,最高点为与苍溪交界的龙岗山,海拔1259米。中部难易之分河谷、低山为词语,海拔600—900米,最低点位于香岭村五社的锁子坝(又称五朗庙或白沙河)海拔434米。沿河有连续冲积坝,多良田沃土,土壤为暗紫泥或棕紫泥土。年均温16。1C。一月均温4。9C,七月均温26。1C,无霜期263天,年均降水量1100毫米。现有林地2634公顷,其中用材林3913亩,经济林1006亩,主要林木为马尾松、柏树,森林覆盖率为38%。全镇有耕地面积11175。5亩(其中:田9020亩,地2155。5亩),常年农作物总播面21870亩(其中大春11574亩,小春10296亩,经济作物2200亩),年均粮食产量7500吨,人均粮食占有量550公斤。工业总产值2385万元,财政收入突破100万元,实现税收98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0元。 二、基础设施建设 1、全镇现有学校15所,其中村小14所,完小1所,共有教学班82个,在校学生2053人,共有在职中小学教职工124人。 2、卫生院2所,在职人员27人,村级卫生站17个,从业人员33人。 3、全镇安装程控电话615门,建有移动电话G网射塔2座,信号覆盖率99%,通讯畅通。 4、广(元)苍(溪)公路过境,北上嘉川接省道,南下苍溪,现有公路181公里,实现村村通、社社通的目标,建成村级标美路25公进里。 5、高扬程提灌站6座,水库6座,山坪塘138口。引水堰2条共7公里,微水池716口,蓄水量131平方,灌溉面积6700亩。 6、全镇现有沼气池438口,在建沼气池320口。. |
黄洋镇 |
黄洋镇,位于旺苍县境内中南部,离县城仅9公里,面积106平方公里,辖12个村96个社,农业人口16700余人,年均气温16.2℃,降水量约1100毫米,森林覆盖率达40%以上,林木以马尾松、柏树为主。农产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籽、猪、羊、兔等。广巴公路、成乐铁路穿越镇境,村村通公路,交通便利,广巴高速公路已由国务院批准,即将修建。通信发达,全镇拥有移授电话1090门,有线电视用户已达2000户。 黄洋镇人杰地灵,物产丰富,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优质的水资源和极富发展前景的旅游资源。镇境内煤储量丰富,镇村办有多家采煤业,另办有佳源、金利两家页岩砖厂,产品质量上乘,销路畅通。招商引资开办了黄洋镇植物油厂,价廉物美。金华村境内有贮量丰富的天然气,现正被石油公司开发之中。黄洋镇供水站取水点位于水营村境内,纯天然、无污染,为富含铁、锌、钙多种有益人体身体健康的矿物质的优质山泉水,其水质得到了省内外的高度赞誉,是开发矿泉水的最佳选择。镇北汉王山,为全镇最高点,海拔2005米,属原始森林,有野猪、猴、熊、豹、羚中羊、鹿子、野生天麻、人参、大红泡椒、银杏等多种珍稀野生动植物和名贵药材。水营村六组境内有大规模溶洞群,洞内钟乳石林林总总、形形色色、千姿百态。以溶洞群、汉王山为主要景点的黄洋峡旅游风景区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发之中,届时一定是社会各届人士休闲、娱乐、避署、猎奇寻幽的大好去处。 黄洋镇,物产丰富、风景秀丽、热忱欢迎社会各届人士来我镇投资办厂,旅游观光。. |
普济镇 |
一、自然地理 普济镇地处旺苍县城东部,辖24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幅员154平方公里,2.9万人。地理地貌特殊,集南山、北山、中腹 部地带于一体,南北迥异,素有旺苍“缩影”之称,北部海拔1400一1920米,南部海拔700一1000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平均年气温15.6℃,无霜期256天,年降水量570毫升。境内主流清江河属渠江水系,发源于炉溪月琴坝,境内流长31公里。境内多梯田梯地,主要分布在清江河两岸和南山上,主产水稻、小麦、玉米和两暑作物。境内森林覆盖率43%以上,以松、柏、青冈、栎等类为主。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有相当数量的麂、獐、獾、熊,野猪、猴子等。资源丰富,有较大储量的煤、硫、铁、青石等矿产。 二、基础设施 成(都)乐(坝)铁路、省道公路202线及广(元)巴(中)高速公路横贯镇境,公路成网:有省道15公里,县道20公里,镇干道47公里,社社通公路,已开通三条村道客运线路。普济火车站是旺苍东部的物资集散中心,是国铁的终点站、地铁的起点站。农网改造全面实施,全镇实现国网电照明,境内有加油站5个,中国石油储量达400吨。移动通讯覆盖面大,光纤传输37套电视节目。镇内有远景金河、龙池民建、横石黑桃寨、观音侯家坪等四座国家小(二)型水库,总库容达100多万方,除侯家坪土渠外其余均配套标准石渠灌溉;有中江、清江两条栏河大坝,标准石渠自流灌溉;山坪塘、微水池星落棋布 ,全镇基本实现水利化。普济集镇建设初具规模,建造发展普济经济“航母”型载体,成功启动普济集贸市场改扩建工程:工程总投资350万元,现已基本完工,即将投入使用。 三、经济发展 全镇农业人口占80%,种养业是农村经济的基础产业。全镇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5万吨以上,生猪出栏4万余头,2002年实现农业总产值9746万元,占全镇社会生产总值的50 %。农业结构调整已见成效:以龙池村为重点的远景南山片区发展优质牧草紫花苜蓿10000亩;以远景村为重点南山片区发展优质茶叶2000亩(3年内达5000亩);以九江村为重点中部走廊地带发展花菇20万棒;以西江村为重点的北山片区建起了天麻等中药材专业基地,年产天麻等中药材8000余公斤。以煤炭开采和水泥生产为主的工业经济是全镇经济的半壁河山。火电厂、矸砖厂等企业的迅猛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全镇经济的发展。. |
三江镇 |
金溪镇位于旺苍县东大门,地处两市(广元市、巴中市)结合部。辖4个行政村、42个村民小组,幅员面积36.8平方公里。土地面积3230.2亩(其中:田1762.5亩,旱地1470.7亩)全镇2532户,8683人。其中非农业户346户,1511人。农业户2186户,7172人。劳动力4509个,全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3901.9万元,第二产业1570万元,第三产业173万元,小康村2个,农村经济总收入233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01元。 一、基础设施情况 自来水受益村2个,通汽车村4个,公路里程25公里,通电话村4个,全镇有水库1座,堰塘296口,堰24条,有效灌溉面积1574亩,机排灌面积385亩,旱涝保收面积1341亩,人畜饮水工程176处,新建防旱池7口,年末固定资产总值557.5万元。 二、财政收入情况 全年实现财税收入154.6万元,其中:国税收入90万元,地税收入64.6万元(农特税收入27.6万元,其它收入37万元)。 三、乡镇企业情况 乡镇企业总数300个,其中集体企业3户,个体工商户297户,年内新增个体工商户10户,乡镇企业从业人员808人,其中工业企业从业人员510人,乡镇企业营业收入总额1570万元,企业全年净利润总额158万元,企业上缴税金额67万元。 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 二00二年镇党委、政府加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转移农村工作重点,走“公司+农户”的产业化道路引进业主开发,种植香菇80个大棚,扩大牧草种植500亩,果园面积723亩,优质干果专业村1个,小家禽养殖专业村1个,公司+农户型基地建设农户总数80户。 五、农业生产情况 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9737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600亩,总产量2968吨,其中小春播种面积2960亩,总产量1063吨,大春播种面积3640亩,产量1906吨。油料播面645亩,产量1.3吨,其它经济作物播面2492亩,全年粮食、蔬菜及其经济作物产值917.8万元。 六、牧业生产情况 年末生猪存栏6581头,牛存栏944头,能耕牛667头,出售肉牛57头,山羊存栏468头,出售77头,南江黄羊存栏369头,出售170头,小家禽存栏2.98万只,出售2.2万只,畜牧业总产值650万元。. |
金溪镇 |
一、历史沿革 三江镇境明清属高城堡。民国初为高城乡,第八(高城)团区治。一九三三年六月红军于镇境置第一(普子岭)区苏。一九三五年红军撤后,乡苏废,时置高城联保,治厚坝村境。一九四0年以高城联保置厚坝乡。一九四五年由厚坝乡改为竟成乡。一九五0年改属新建普济区。一九五一年分乡北置大两乡,一九五二年又分竟成乡东境置分水乡,乡西南境置三江乡。一九五八年撤分水乡并入竟成乡,为县直属乡,同年建政社一的竟成人民公社。一九六一年属普济区。一九八四年政社分设为竟成乡,一九九二年撤竟成乡建三江镇。镇辖14个村,109个社,农业人口16541人,非农业人口8600人。 二、自然地理 镇址位于县境东部,广(元)巴(中)公路三江大桥北端,地处厚坝河,碗厂河,樟木树河三水汇合处,故名。幅员面积111平方公里,距县城33公里。森林覆盖率34%,树木以松柏为主,煤储量丰富,镇境地势南北高而中部倾斜,南北为山,中为厚坝河南北纵穿。农耕地多分布于广达公路,普乐铁路两侧及后坝两岸。境北多属矿子黄泥及冷沙黄泥土,境南多属暗紫泥土。年均气温16℃,降水量约1100毫米。 三、基础设施 境内交通发达,公路纵横交错。省道202线穿越其境14.7km,县道三(江)大(两)线,三(江)五(权)线贯穿全境,村社道110km为支线的交通网络。车流量达8000次/日。镇内有大货车250辆,农用货车600辆,客车60辆,客货运输增长速度极快。普(济)乐(坝)铁路9公里横穿腹部走廊,境内建有花园、坑坑店两个火车站,货物吞吐量大,运输繁忙,成为外运内调的要道。水资源丰富,落差大,建有装机容量650千瓦的水电站一座,并进入国网,电力充沛。电讯发达。小集镇建设发展迅猛,初具规模,街道达到硬化,绿化、亮化、秩序井然,运转良好,各种生活设施齐备,已成为广元东部一颗亮丽的明珠。 四、经济发展 镇境内现有市属以上煤矿3个,广元市小溪沟煤业有限公司,广元市碗厂河煤业有限公司,川北监狱五监区,镇办煤矿8个,全镇煤炭产量达60万吨。建有旺苍县锅厂,年产值100万元,产品销往巴中、陕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初见规模,农副业发展迅猛,年出栏生猪100头以上的养猪大户20户,全镇年出栏商品猪8000头,肉牛200头,山羊500只,南江黄羊200只,小家禽万余只,禽蛋产量达145000kg 。. |
五权镇 |
概况:总面积141.03平方公里,总人口15700人。辖一个中心城镇和十四个行政村。 荣誉:四川省劳务开发先进乡镇、四川省刑释教人员安置帮教先进乡镇、广元市城乡劳动力开发先进乡镇、广元市拥军优属模范乡镇、广元市普法依法治理先进乡镇。自1997年至2002年连续6年被县委评为“六好班子”。 治镇方略:依法行政、以德治镇,勤政为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历史沿革 五权镇位于旺苍县东北部,距县城57公里,祀五显华光神像,故名五郎庙。清乾隆时,乡人在庙前兴市,以庙名为场名。庙侧有天然石钟悬挂镇石上,明清设堡取名钟岭。1935年广元设四个行政区,五郎属于第三区,1936年区署从英萃迁入。1942年旺苍设治后,设五权镇(本意为孙中山先生的五权宪法),1950年建旺苍第三区,1962年分建七个公社(五权、金溪、大德、楠木、大河、万山、水磨),1992年撤区建镇,建五权镇、辖原五权乡、楠木乡。 自然地理 五权位于县城东北部山区,东与大德乡和南江县的桥坝、坪河两乡隔河相望,南接金溪镇,西邻三江镇,大两乡,北靠大河和万山乡。幅员面积141.03公里,系高山峡谷地形,平均海拨1200多米,镇域属亚热带季风温润气候,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4℃,年降雨量670毫米,无霜期240天。总人口为15700人,其中住居城镇人口达3000人,人口密度达111人/平方公里。 资源优势 镇内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品位高,功能全,具有发展观光,度假、疗养、探险、狩猎科考等的物质基础。大气、土壤、水体三度空间质量良好,景区内地广人稀,无工矿企业干扰,地壳稳定性好,安全感强。在城镇1公里范围左右,有溶洞六处(铜钱洞、东龙洞、落水洞、西龙洞、仙女洞、驴驴洞),尤以东龙洞最为美观,形状各异,夏凉冬暖,集幽、险、奇、雄、秀于一体,自然资源丰富、溶洞境内有植物4940种,经济林木17种,药材1500种,名贵药材有天麻、麝香、熊胆等,杜仲、黄柏、厚朴,质优量高。茶叶、核桃、蚕茧、生漆、柿饼、香菇木耳、干笋、魔芋等土特产比比皆是,共有动物307种,有熊、金猫、林麝、猕猴、大鲵、红腹角雉、红腹锦鸡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矿藏资源有煤、铁、青石、石灰石、粘土、硫等。 经济发展. |
高阳镇 |
一、 历史沿革 相传古代时期曾于此地烧过瓦罐子,故名贯子坝,清代名为贯子堡。1910年属白水乡会,1942年旺苍设治后属白水乡第二堡,1952年土改结束分乡建镇,成立贯子乡人民政府,属旺苍第二治城区。1956年撤销治城区,贯子乡直属于县,1958年并入东风人民公社,1961年成立贯子公社,属鹿渡区(双汇区)。1984年改贯子公社为贯子乡。1992年撤区并乡建镇,将原双汇区贯子、鹿渡、支溪三乡合并成立高阳镇,政府驻地贯子坝。高阳镇辖檬子、向阳、虎垭、崔河、支溪、双午、古柏、水磨、关山、鹿渡、枣树、宋江、温泉13个村,96个合作社,现有2447户,9287人。 二、 自然地理 高阳镇地处东经106度15分、北纬32度18分,位于旺苍县西北面,距县城11公里,镇域幅员面积118.6平方公里。东于黄洋镇接壤,东北接正源乡,南接县城驻地东河镇,西北连麻英乡,西抵白水镇、嘉川镇。地层属奥陶系,志留系,三选系,处于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的结合部,属龙门大巴台系凹陷汉南台拱的主体部分。辖区内地层发育齐全,属典型的咯斯特地貌。镇域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特点东冷春暖而干燥,夏热秋凉多降雨,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在14—16℃之间,最高气温35.1℃,最低气温5.3℃,无霜期250天左右,年降雨量1064毫米左右。 三、 基础设施 公路建设:高阳镇地处旺苍至英萃、国华、陕西宁强的交通要道,镇境内有5公里沥青县道公路横穿而过。全镇村村通公路,村道公路里程近90公里。各村公路相通,又与县道公路相连,形成了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公路运输网络。农村用电:全镇所有农户都用上了照明电。去年完成了农网改造一期工程,总投资32万元,架设高压线路8.7公里、低压线路3.5公里,安装变压器12台。今年正在继续改造,切实保障了农村生产生活用电。农业基础:大茅坡改土工程中外驰名。多年以来,在全镇及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分别在向阳的水晶坝、贯子坝、鹿渡大茅坡、支溪河流域5个村及古柏村实行了改土工程。其中坡改梯2537.2亩,造田600亩。全镇共建防旱池243口,山坪塘2座,渠堰2条2500米,建向阳提灌站一座。集镇建设:集镇距县城11公里,东河由北靠集镇西部向南流入县城。旺英公路沿东河横穿集镇而过。. |
双汇镇 |
一、乡镇基本情况 双汇镇位于北部山区米仓山南麓,总幅员面积81.7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8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9469人,其中农业人口9034人,人口密度达115人/平方公里,劳动力4070人,非农业人口435人,总户数2365户。我镇属旺苍县北部中山河谷区,最低海拔460米,最高海拔1500米,相对高差1040米,境内深沟峡谷,山势陡峭,地质结构多属灰质页岩、石灰石。耕地面积8205亩,林地总面积135450亩,人均14亩,森林覆盖率40%。 二、基础设施基本情况 镇人民政府驻地双汇场,地处盐井河西岸,金鼓岩北侧,东、西两河汇合于此,故名“双汇”,是旺苍北部山区交通枢纽和重要的集镇之一,有双汇、汶水两个场镇。距旺苍县城22公里,沥青路面。其中本辖区内有县道公路12.8公里,通村公路80公里,共14条,村村通公路。1985年建有百米长双汇大桥,拥有各型汽车25辆,渡船3艘,9个村通电话,开通程控电话300余门,广播电视站两个。有中学一所,小学6所,学龄儿童均能就近入学,有卫生院、信用社、粮站、旅馆等服务行业。 三、资源基本情况 双汇镇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平均气温15.5℃,最高气温38.5℃,最低气温-7.2℃,年降雨量1140mm,无霜期242天,适合亚热带果树的生长发育,太阳辐射大,光照充足。质地松软,酸碱度适中。山地暗紫黄泥土为主,其次有山地沙土、冷沙黄泥土等。镇境内河谷发育,水网密布,大小溪沟甚多,西河、东河流经腹地,水能理论储量大。已修建有小二型水库一处,蓄水量47万立方米和微水池500多口,可利用水资源搞好电力项目的开发。年内将在金鼓岩下侧建110KVA变电站一处。双汇镇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无烟煤、硫铁矿、石灰石,年产值50万元以上的煤矿企业5个,销售额20万元以上企业5个,乡镇企业在提高效益的前提下平稳增长。 四、农业与农产品 双汇镇以农业为主,粮食生产以旱粮为主,主要作物是玉米、小麦、洋芋、甘薯、黄豆等,其次是水稻、油菜。经济作物有烤烟、蚕桑、花生、核桃、梨、木耳、油桐等。年产茧40多吨,收入48万元,人均收入增加60元,种植烤烟150亩,建育苗基地20亩;每年利用秦巴项目贷款向省内外输出和就地转化劳动力2000余人,净创收入400万元。. |
英萃镇 |
一、历史沿革 据《英萃乡志》记载,清代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英萃设置了大沿堡,宣统二年,设大沿乡会。民国元年(1912年)至民国四年(1915年),民国政府改设第十团区。一九三三年六月,中国工农红国,建立了关嘴乡苏维埃,英安县苏维埃设置于此。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民国政府实施联保制,设广元县第十三区署,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建立了镇制,设鹰嘴乡,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鹰嘴乡改称为英萃乡。解放后,一九五O年七月,建立英萃乡人民政府,一九五二年,英萃区公所设置于此,一九九三年一月,机构改革,英萃乡人民政府撤并为英萃镇人民政府。 二、自然地理 英萃镇位于旺苍县北46公里处,属长江上游,嘉陵江支流,米仓山中部,地跨北纬32°29′,东径106°17′5″,属中山区,全镇总幅员面积151平方公里,东与水磨、大两乡,南与正源乡,西与国华镇、盐河乡,北与鼓城、檬子接壤,是这些乡镇中心地带和文化经济交流的中心。境内最高海拔1990.2米,最低海拔580米,年平均降雨量1088.1毫米,无霜期210天左右,年日照1120小时,年积温4300℃,最高气温34℃,最低气温-5℃,平均气温13℃,立体气候明显。土壤大多为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冷沙黄泥,鱼眼沙黄泥等。东河自北向南穿境而过,全长约30公里。 三、基础设施 水利:全镇有各类水利工程68处,蓄引提能力100万立方米,场镇建有日供水能力960立方米的自来水工程。 电力:镇内有4座小型水力发电站,装机185KW,双(汇)英(萃)10KV输电线路与国网接通,英萃至中山、五岭、响水3条10KV输电线路通往各村,能确保工农业电力需求。 交通:旺苍至鼓城、檬子两乡三级公路穿境而过与英萃至长石村、五岭村、响水村三条村级公路贯通,全镇实现了“村村通”和40%的通社公路。 通讯:开通了数字程控电话,兴建了蜀都、移动寻呼网站和移动通讯英萃G站。 四、经济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英萃人民在党和政府关怀和指引下,不断总结、开拓、创新,特别是近几年,镇党委、政府立足本地优势,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了农业以畜牧、林果,蚕桑、药材、粮油为主体,工业以酿造、采矿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格局,以中山、五岭为主的黄羊养殖专业村,新房、响水为主的养蚕专业村初具规模。. |
国华镇 |
一、历史沿革 镇境清置李子坝堡,治今国华场镇,以附近李子坝取名,属神沙乡,民国属干河乡。第十一团区,约辖今国华镇竟之区域。一九三三年红军置第五(国华)区苏及第第一(花街子)、第二(罗家岭)二乡苏维埃。一九三五年置李子联保。一九四0年改李子联堡置郭家乡。一九四三改郭家乡年置国华乡,治今国华场,取“郭”为“国”谐音,为国之精华之意,属第一(治城镇)指导区。一九四五年建旺苍县后改属第三(国华)指导区,辖第一至第九堡。一九五0年撤指导区,属县直属乡,同年改属新置第五(国华)区。一九五一年分乡北境置盐井乡。一九五二年又分乡西境置大院乡。一九五八年撤大院乡,并大院所辖村,建政、社合一的国华人民公社。一九六一年从国华公社境分出原大院乡辖地建置大院人民公社。一九八四年政社分设,重置国华乡。一九九二年撤国华区公所,建置国华镇至今。国华镇辖小河、花街(原前卫)、山湾、春风(原东风)、古松(原沿河)、山峰、山坪(原茶园)、山寨、石岗(一九九二年自正源乡并入)等九个行政村。 二、自然地理 国华镇地处旺苍北部深山区,北邻盐河乡,东接英翠镇和正源乡,南与双汇、西与天星、福庆乡连界。地域辽阔,境内多崇山峻岭,悬崖峭壁,山岛耸峙,沟壑纵横。幅员120余平方公里,土地资源相对贫乏可耕地较少,土地总面积7800公顷。全镇辖9个行政村,68个农业合作社,农业人口8027人。国华场镇位于县城北39公里处,城镇人口约1000余人。国华地质构造为寒武石灰岩、白云岩,海拔差异较大,场镇海拔620米,最高海拔1972米,最低海拔540米,气候为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高山低温湿润区包括山湾,石岗、山坪、山峰四村,立体气候明显,春寒冬早,雨量充沛,夏秋雨多,日照少,空气湿度较大,大春作物常受低温阴雨危害,授粉不良,结实率低,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中山河谷区包括小河、春风、古松、山寨、花街五村,平均气温较高,日照较长,年降雨量1160毫米左右,对农作物生产较为有利。 三、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川陕公路“旺——宁”路国华段13公里,从镇镜内穿场而过,已全部实现了“黑色化”,铺筑为“山重三级”标准油路,路面平整,坡度小,弯道较少,配套设施齐全,穿行车辆日多。全镇已有8个村社建成了通村公路,全镇通车里程已达95公里。. |
九龙镇 |
旺苍县辖镇。1951年建白龙乡,1958年并入红旗公社,1961年析置白龙公社,1981年更名苍龙公社,1984年置苍龙乡,1992年更名九龙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27.3公里。面积50平方公里,人口1.5万。通公路。辖先锋、玉台、柏林、苍山、文星、鸽子、大竹、首石、庙子、印斗、金台11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酿酒厂、粮食加工厂。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兼养猪、牛。. |
龙凤镇 |
龙凤镇,因北面山型似龙身、山峰似凤冠的龙凤山而得名.清道光年间,“五品校尉”本籍人士何国图曾于场镇南岸开设武场,搭台习武,故取名较场坝。明初到民国末年,该乡分属苍溪、南江、广元三县管辖,故有""一脚踏三县”之称。 1933年5月至1935年4月,红四方面军曾征战于此,建立苏维埃政权。1945年旺苍设县,1951年3月龙凤建乡,归属旺苍第六区,1952年3月划龙风为舞风、龙风两乡。1955年撤舞风乡,将其一部分并入长乐乡(今化龙乡),一部分归于龙凤乡。1958年10月建龙凤公社,1981年4月更龙凤公社为 较场公社,1984年1月改为较场乡,辖于五峰区。1992年10 月调整区乡镇建制,较场乡恢复为龙凤乡名,县直属,行政区 域不交,至今。 龙凤乡位于旺苍县南部,地处低南山,辖中华、人民、白虎、锦旗、龙安、南垭、五营、龙凤、天井、古水、小营等11个行政村,82个社,3650户,13579人,总幅员富积69 平方公里,耕地10305亩。置于两县五乡结合部,四川盆地边缘,多丘陵,山蛮起伏,沟壑纵横,平均海拔600-1100 米间,相对高差500一600米。山体开阔向阳,日照充足, 年降雨量大于110Omm,年平均气温16℃,无霜期260天左 右;土壤土质优良,粘砂适中,土层肥沃,适合于作物生长,年产优质粮食1130余万公斤。 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场镇建设日新月异,座落在幽深峡谷之中,山环水流,绿荫拥道。投资80余万元,建成使用面积1450平方米的综合办公大楼;多方筹集资金30万元,硬化了长500米、宽9米的场镇街道;投资5万余元, 新建500米的河堤,美化了场镇环堤,促进了商贸业的发 展,场茹三、六、九日,市场繁荣,为旺苍南部重要物资集散地;电力有保障,争取国家资金260万元,实现了高压线路联网供电,并实施了低压网改,加强了农电管理,在全县率先实现用电城乡同网同价;信息通畅,光纤电视电话信号与县级联网,电视节目扩容增量至32套,发展程控电话1000门左右;争取国家资金110万元,建成移动递信G网站,移动通信信号覆盖全乡;农业基础设施良好,近几年以市场手段为突破口,坚持""中小微结合,提引畜并举""原则,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整治全乡现有5座水库,203口山坪塘,62条砚渠堰,新修小微水池200余口,蓄水达到200余万方,可灌面积7500余亩。. |
大河乡 |
旺苍县辖乡。1940年建大河乡,1942年改大道乡,1952年复大河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府40公里。面积50平方公里,人口0.4万。辖柳垭、春笋、白玉、华峰、火炬、桂花6个村委会。乡镇企业以采矿为主。农业主产玉米、小麦,特产黄花、生漆。. |
万家乡 |
旺苍县辖乡。1952年建万家乡,1958年并入盐井公社,1961年更名万家公社,1984年复置乡。位于县境西北部,北与陕西省接壤,距县府44.6公里。面积100平方公里,人口0.5万。通公路。辖金星、群建、春坪、友谊、自生、西陵、民主、阳雀8个村委会。农业主产玉米、小麦,特产木耳、香菌、天麻、杜仲。. |
燕子乡 |
燕子乡位于旺苍县西北部,东南与麻英乡、双汇镇相接,西北与市中区荣山镇朝天区毗邻,东经与福庆乡接壤。幅员面积87平方公里,辖7村59社,1605户,6535人。其中农业人口6398人,汉族。乡政府驻地绿化村距县城78公里,燕舞村燕子峡两崦危峰耸立,人工斧凿,自然天成,仅容燕子飞过,故称燕子峡。 一、历史沿革 昔为福庆乡地,1933年广元县第五区第三乡苏维埃治所燕子峡,1950年10月7日,旺苍县调整行政区域,七、八两村从福庆乡划出,建立燕子乡,隶属旺苍县第五区(1955年8月改称国华区)1958年改燕子乡为燕子人民公社,下属村更名为耕作区,村民小组又名为生产队,治所吴家垭,1962年调整生产队规模,改耕作区为生产大队,1968年底,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成立,下属生产大队也相继成立革命委员会,1981年燕子乡公社革委会更名为燕子乡公社管理委员会,下属大队革命委员会更名为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恢复 燕子乡人民政府,下属大队更名为村民委员会,1988年燕子乡行政区划改属白水区,1992年撤区并乡建镇,直属县人民政府。 二、自然地理 属中山区,地势北高南低,且由东、西向中部的要家河倾斜,李家河从福庆乡进入北部,由北向南纵贯乡境,至俞家河进入市中区。河谷深澈,季节性山涧支溪比较多,境内最海拔为燕舞龙洞山1860.4米,最低是南部边缘俞家沟海拔714米,乡政府驻地(回龙寺)904米,境内山脉为大巴山脉米仓山系。地层构造分布复杂,多为奥陶系、志留系、二迭系、三迭系土壤,均为黄壤土,易风化、含沙较重,地处亚热带湿润季区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好,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4.1℃,一月气温3.2℃,七月气温为22.6℃,年无霜期245天,年降水量1000mm左右,风力、风向季节性变化明显,年平均风速为1.2m/秒,受地形影响,局部地区偶有冰雹发生。植物多以松柏、椿树、樟木、松木为主,经济树木有柿子、漆树、梨子、猕猴桃、板栗、核桃、苹果、李子为主,有银杏、杜仲、柴胡、金银花、天麻、黄芪、乌贝子、杜仲等中药材,动物有麂子、兔子、猴子、野猪、蛇、野鸡、锦鸡、老鹰等,农作物为玉米、小麦、红薯、马铃薯、胡豆、豌豆、小豆、巴山豆、芸豆等,境内青石、无烟煤等矿产资源储量丰富,被誉为川北“无烟煤之乡”。. |
水磨乡 |
旺苍县辖乡。1951年建水磨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府37.5公里。面积96平方公里,人口0.6万。辖桥板、火花、白花、广福、代弓、群花、卢坝7个村委会。农业主产玉米、小麦、大豆,特产核桃、天麻、杜仲。. |
鼓城乡 |
一、历史沿革 鼓城乡原名干河乡,清嘉庆年间,在乡境内元山坪设立宽滩讯司厅至宣统末年。清末民初,干河乡除一部分属回岔堡,大沿堡所辖外,其余全属西关堡所辖。一九三三年红军又在这里建立乡苏维埃政权。一九四五年旺苍立县以后,干河属英萃乡辖四堡、六堡一部分和五堡全部分。新中国建立后,一九五O年十月,干河正式成立乡人民政府,辖6个村,42个居民组。一九九二年九月八日,干河乡更名为鼓城乡,辖6村42社。 二、自然地理 由于地壳的变化,干河境内3公里河段的河水从河床下流走,终年干涸,只是涨水时才能从河面流几天,固干河得名。鼓城乡位于旺苍县北,川陕交界的米仓山南麓,东经106’28""北纬32’34"" ,总面积为154.3平方公里,总人口4582人,境内群山叠翠,水清林茂,幅员辽阔,有着极其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各种地形分布交错,地簇差异显著,林地面积大,山峰壮观,沟整纵横,形成高、中、低三级阶梯状分布。 三、基础设施 由于鼓城乡地处旺苍北部边远山区,所以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于其他乡镇,但是经过历届乡党委、政府和全乡广大人民的共同努力,鼓城的基础设施得到巨大改观。20世纪70年代,英鼓公路的修通使鼓城与外界的联系加强,二00三年英鼓公路的扩建进一步改善了鼓城的交通条件。在一九九九年至二00二年时旺(四川. 旺苍〉南(陕西南郑)路""鼓冷""段的修筑则大大改善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二000年八月,鼓城终于照上了高压电,解决了照明问题,使鼓城告别了无电的历史,二000年到二00二 年,乡党委、政府多方努力,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终于架设两公里管道解决了场镇2000多人的饮水问题。“村村通” 工程的实施,使场镇及其附近村社看上了有线电视,丰富多采人们的文化生活。 四、经济发展 通过调查统计,二00二年乡GDP达到878万元,人均GDP1916 元,农业总收入达到771万元,乡镇企业生产值达到150万元,农民纯收入1320元,增加了150元,粮食总产量达到2324吨,人均占有粮食522公斤,乡财政收入实现29.75万元,年增长7%, 同时在稳粮保吃饭的基础上,发展特色农业,以干果、中药材、蚕桑、烤烟为重点,突出产业化和规模化,关外三村以蚕桑、烤烟为主,关内三村以干果、中药材为主。. |
檬子乡 |
檬子乡位于旺苍县北部,米仓山深处,处于东经106.2 度,北纬32.6度,东临南江县桃源镇,西接鼓城乡,南靠英翠镇、水磨乡,北边陕西省南郑县黎坪乡。幅员面积173平方公里,乡政府距县城64公里,仅有一条8.1公里的山重四级公路通往山外,通讯闭塞,电网覆盖面仅在场镇,该乡共辖6个行政村36个农业合作社,农户948户3751人。境内有成片原始森林15.6万亩,以高山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为主,气温湿润,日照充足,无霜期长,海拨680米至2280米,落差极大,水利资源、森林资源、石材资源十分丰富。 一、土地资源 会乡共有耕地面积7890亩,其中农田890亩,主产玉米、花生、小麦、薯类、水稻杂粮等农作物。林业用地156591亩,其中林地140304亩,占幅员面积的70.72%,主要林产品有油桐籽、棕片、竹笋干、核桃、板栗、木耳、香菇、花椒等。 二、人口受教育情况 全乡6村3751人,男性人口1964人,占52%,女性人口1787人,占48%。全乡劳动力2254人,其中男性1251人,女性1003人,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2117人,农业人员1249人,牧业人员868人。小学文化程度有2958人,占80%;初中文化程度有483人,占12%;高中文化程度有37人,占1%;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有19人,占0.5%。 三、现有教育设施状况 科技文化落后,教育基础差是我乡教育总体状况。学校布局的调整后,现有中心校1所,有教师20名,教学班7个, 学生373名,教师住宿楼(砖混结构、青瓦屋面)、教学综合楼(砖混结构、青瓦屋面)、学生住宿楼(砖木结构、青瓦屋面)各一幢,目前,教学用房、住宿、办公用房十分紧张,现有的六八教室容纳80多名学生,住校生生平均住宿面积仅有0.72平方米,并且没有阅览室、实验室、体育器材室、教师办公室、会议室、食堂等综合用房;村小6所,有教师6名,教学班6个,均为二级复式班,学生110名,教学用房均为土木结构,且年久失修,现已破烂不堪,没有任何教学设施设备。. |
福庆乡 |
福庆位于旺苍西北部,距县城47公里,海拔高度在880M___1600M之间。北邻天星乡,南连双汇镇,西接燕子乡,朝天区的汪家乡,东与国华镇接壤。其幅员面积为86平方公里,共辖农经,红光`红花`农纲`牌坊`明星`光辉`新农`双河9个乡行政村,80个村民小组,且村村通公路。现有户数2567户,人口8639人。2002年全乡农业产值达到727万元,林业产值66万元,牧业产值459万元。人均纯收入1269元。 。 福庆矿产资源较丰富,拥有无烟煤`硅`黄铁矿`钒`镍`铜`等。尤其是无烟煤,目前主要在明星和红光两个村开采。已成规模的有8家煤厂。其次是硅矿,主要分布在牌坊`红花两个村,储量丰富。福庆无烟煤储量大,目前开采只是极少部分,煤厂规模不大。硅矿丰富到现在为止,还未规模开采其开采前景广阔。 林果业发达。福庆是养蚕大乡,到处可见桑树,蚕茧产量超千担。土特产品还有木耳`柿饼`核桃`板栗`土鸡`土鸡蛋等;野生植物丰富,如老虎姜`金银花`柴胡`兔丝草`银洋霍`蕨菜等,吸引着四面八方的客商。 福庆土地肥沃,鱼水充足适和种草养畜。种植中材。 总之,福庆是一块正待开发发展的处女地,热诚欢迎各级有识之士前来发展。. |
枣林乡 |
枣林乡位于旺苍西南部,与旺苍县张华、白水、尚武镇接壤,同元坝区磨滩镇相邻。全乡辖6个行政村43个社,总人口6301人,幅员面积57.6平方公里,农耕地5897亩,森林覆盖率达72%。2002年工农业总产值1600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288万元,粮食总产量达3136吨,生猪出栏7600头、财政收入实现9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1473元。 一、基础设施 1、以水稳农。枣林乡有小(一)型水库1座,小(二)型水库3座, 山坪塘90口,蓄水池150口,总蓄水能力达到160万方。我乡把整治病险,修缮设施作为水利建设的重点,保证农田灌溉,确保粮食丰收。 2、以路促农。枣林乡以白枣公路为主线,全长18公里。 村道与主线全部贯通,2002年村道标美路整治38.5公里。乡内90%的社通了公路、断头路逐步接通。初步形成了快捷公路网络体系。为发展生产、促进流通提供了基础条件。 3、以电务农。枣林抓住农网改造机遇,全乡4个村的农改全面结束,余下2个村的户表改造即将展开。农改全面达标, 供电质量得到提高,成本大幅调减,农民生活、生产用电得到了保证。 4、以场镇带农。乡对场镇建设全面规划部署,并对规划区域10多户农民的土地进行了协调,2002年新建经商房500平方米,新增个体户8户。年内乡将对300米街道进行硬化,为市场建设开创良好的环境条件。现枣林场3、6、9逢场,一个热闹的小集市已初具规模。 二、产业结构 1、稳定粮油生产的基础地位。在选择粮品种上,因地制宜,大力引进、积极推广优良品种,并认真抓好回管夺取了粮油丰收。 2、巩固种草养畜成果。全乡种草600亩?我们在抓好管理的同时,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结合新村示范点建设,对50户农户的圈舍进行配套改造,有效地带动了我乡生猪的发展。仔猪繁育基地项目即将实施,为引进优良品种创造了条件。 3、抓住烤烟发展优势。我乡烤烟成功实现了""产供销""一条龙服务,走""公司+农户""的路子,达到了农户增收、财政增税的目的。2003年全乡种植烤烟450亩,可望创税12万元。 4、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根据枣林资源优势,成功地引进大棚香菇发展。乡对农户在政策上优惠,资金上扶持?技术上指导,60个大棚全面获得了丰收,达到了户户受益的目的。. |
麻英乡 |
旺苍县麻英乡位于旺苍县北部中高山区,境内有东河流域支流杨老河流过。距县城38公里,广巴主干线13公里,北与燕子乡、双汇镇接壤,东临高阳镇,南接白水镇,西连元坝区、市中区。全乡幅员面积55.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663亩,辖9个行政村,64个农业合作社,1176户4647人。全乡所辖区域内98%属崇山竣岭,山势陡峭,立体气候明显,海拨高度600-1400米,其显著特点是: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16.2℃,最高温度38.7℃,最低-7.2℃。无霜期242天,年降雨量1000毫米左右。 近几年来随着生态项目、秦巴项目、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的实施,境内森林覆盖率逐年提高,山青水秀,林中也出现了多年未见的猴、野猪、猿、灰羊等野生动物。乡境内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大,自然人文景观多;有山势奇特的仙人掌、豆豆山;有碧波荡漾的斑竹林水库,延绵的斑竹林大堰、长虹卧波的倒虹管工程,以及香火旺盛的观音塘。 麻英乡历届党委、政府班子,都立足于为民办实事,发扬了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精神,带领全乡广大干群,扎实工作,一届一个样,全乡这些年来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1、有远远闻名的""旗峰改土工程 它是旺苍县进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的以工代赈重点工程,在全县树立了北山一面旗子,曾在中央电视台和其它新闻媒体上多次做过报道。该工程主要位于我乡旗杆、水峰,同时辐射到松林、燕山、建设村,覆盖17个社,51O户近2000人。完成工程改土2100亩,让""三(跑水、跑土跑肥)""坡地变成了“三保""梯田梯地。程共开挖填土方20余万方,砌石方22万余方。实施后其粮食单产230公斤增至480公斤,解决了工程区群众的温饱问题。 2、在拉通了卢家坝至麻英观音塘的高压主线、实现了户户亮电灯后,在2002年至2003年又进行了全乡的农网改造字让广大群众用上了放心电,进一步改善和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在此基咄上,该乡又加强了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工作,大力实施村村通工程,建成了标准机房,实现了电视网络的专杆专线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 3、齐心协力、铺筑了全县第一条通乡油路,打响了全乡交通建设翻身仗的第一枪,乡造工程完工后,后又立马进行了全乡村道建设工程,修建村道18公里,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其中建标美路6公里。 4、完善和扩大了乡场镇人饮服务功能。. |
柳溪乡 |
柳溪乡位于旺苍县南部山区,距县城34km,东与苍溪县龙洞乡接壤,西与我县张华镇相连,北与我县东河镇相邻,南与苍溪县东溪镇相依,总幅员34.1平方公里。 一、地理资源 乡境内有“Y”字型的柳溪河把整个辖区自然地分划成三个部块,河流自东向西蜿蜒伸展,悠缓注入东河,河道两岸拔起大山,山体凹凸对峙,起伏别致,最高海拔1024m,最底海拔660m。沿河两岸农田耕地少,居户依稀,树木茂盛,山清水澈,悠悠画卷,怡人心情。全乡辖7个村51个社,1468户,5826人,有耕地4343.4亩,人均占有0.7亩;荒山林地资源19695.2亩,森林覆盖率达65.3%;自然资源极为丰富,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无霜期长达9个月,年平均气温为24℃左右,年降雨量为1500—1800毫米,这种优越的自然因素,构成了宜多种动植物繁育生长的良好环境。 二.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柳溪面貌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1207万元,农业总产值达776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90元,计划生育90%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我们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增收为目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一是实施了生猪产业“1113”工程,2002年生猪出栏7360头;二是建成毛兔专业村1个,专业大户10户,建圈6.5万余孔,存栏5.5万只;三是大力发展蚕桑业,全年发放蚕种100余张,产茧50担,创收4.2万元,实现了蚕桑业恢复性增长;四是积极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200余人外出务工,收入逾100万元;五是积极引进业主开发,去年9月引进种草养畜业主扬合军,在我乡沿河村社租凭土地150亩,种植优质紫花苜蓿牧草,租地10余亩修建猪圈舍,设计规模年出栏生猪10000头,目前年出栏2000头以上;六是以柳溪河流、三角山自然生态林、粟米寨为主要景点的旅游业正在开发之中。 三、社会事业 (一)基础设施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柳溪的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是建成了梨华“小二型”水库一座,配套引水渠10余km,全乡建成山坪塘73座,新建微水池120口,人饮井89口,基本解决了旱山村的人畜饮水和作物灌溉问题,有效地保持了水土流失;二是彻底解决了农村用电的问题,架设12.5km高压电线和500km低压线路。. |
农建乡 |
农建乡(古北水口),1952年建乡,取农民建设乡村之意。1958年分农建、北水两个耕作区,隶属东凡公社。1961年设公社管委会,1984年恢复乡的建制。1992年撤乡并入木门镇,1995年重新恢复并提升为科局建置,辖农建、青坪、杨岭、河东、联盟、骑龙6村54社,7300余人。九年来,农建乡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党委、政府一班人,继往开来,组织和带领全乡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如今农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政治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正迈步跨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征程中。 自然地理 农建地处米仓山南麓,北纬32度6’30’’,东径106度33’’,平均海拔872米,东西宽6公里,南北长7公里,幅员面积42平方公里属于旺苍南部低山地带,地势北高南低,坡度平缓,山多,沟壑交错。境内华盖山,海拔1179米,山势雄伟秀丽,林产资源丰富,满山苍松成片,翠柏成林,天台寺位居其顶,各方佛信者常慕名寻踪探缘。官亭拔地而起,鹤立群山,入境恍然映入眼帘,古柏犹存,独领-。漏米寨山头高徒,条石筑寨,据其山寨,可扼进出要冲,现古迹明眸,可观觅旧貌。老林坪生于腹地,方圆4500余亩,郁郁葱葱,绿树成荫,花香鸟语,莺莺成趣,景色宜人。农建常年气候温和,雨水调匀,无霜期长,主要生产小麦、水稻、玉米、红苕、油菜、茶叶、杜仲。 基础设施 经济要发展,基础得跟上。紧紧围绕这个思路,农建乡把加强基础建设始终作为工作的重心。通过多年的努力,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全乡现有塘110口,库2座,堰10条,蓄水池340口,人工井590眼,基本上解决了人畜饮水的问题,农业用水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围绕县委、政府五年交通大会战目标,全乡人民艰苦奋战,大打公路建设翻身仗,努力实现公路建设上档升级,一年一个样,彻底打破制约经济发展这个“瓶颈”。现盐农路已经完成了11KM山重三级路基建设,全乡六村基本实现了村道标美化,社道泥结碎石化。农网改造顺利完成,使电灯变亮了,电价变低了,群众高兴了。有线电视主线路5.2公里,终端用户500户。光纤电话现已开通。场镇建设方兴未艾,以小集镇建设为突破口,努力转移农村劳动力,创造优惠条件,鼓励农民在集镇投资建设,现已有20户在场镇落户,从事商业活动,繁荣场镇经济。. |
化龙乡 |
化龙乡位于旺苍县东南部,距县城41公里,全乡幅员面积25平方公里,东临木门,南与九龙、苍溪黄猫接壤,西面、北面与龙凤相连。全乡辖6个行政村,73个农业合作社,农村总人口8969人,2426户,其中劳动力4033个,耕地面积10252亩。乡内海拔700—800米,属亚热带湿润气候、浅山深丘区,农耕地多分布于低山台阶地上,为棕紫泥土的梯田梯地。年平均气温16.5度,年平均降雨量1150毫米,年平均日照1254小时,无霜期249天。水土保持好,森林覆盖率达48%。主产水稻、玉米、小麦、油菜,主要经济作物柑橘、茶叶、土烟、海椒,养殖业发展迅猛,主要有牛、猪、羊、兔和小家禽。全乡共有小二型水库3座,山坪塘69口,微水池221口。交通方便,村村通客运,社社通公路。 历届党委、政府结合化龙实际,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尤其是2002年以来,新一届党委、政府一班人在乡-张初、乡长杨静茂的带领下,精诚团结,以“重党建、夯基础、调结构、促增收”为工作思路,充分发挥化龙自身优势,按“重茶、稳果、改猪、增药”的总体格局,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实施“万千工程”(即:万亩茶、万头猪、千亩果、千亩药),目前,化龙乡已形成茶、果、药、猪四大经济支柱产业,尤其是茶、果业已初具规模。 一是茶叶。全乡现有4个村茶场,5个社茶园,按照“业主+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以建设高标准生态茶园为重点,推动全乡茶叶生产。按照生态茶园建设技术要求,四川米仓山茶业有限公司,已在亭子和化龙两村建成了近500亩的高标准生态茶园。其“米仓山”茶叶系列品牌均获各项大奖。其中:“广元秀茗”分别获中茶杯一等奖、成都国际博览会金奖和广元市名茶称号,“利州雪芽”获杭州(日本)国际茶叶博览会金奖。平顶山茶场的“平顶山玉叶”和“平顶山玉针”分获“米仓山杯”一等奖和优质奖。2003年改(扩)建1900亩茶叶也基本完成。在石川村建成高标准的扦插示范园,各村都有100亩左右的示范点,力争在2007年内建成万亩生态茶叶基地乡,目前我乡正在积极申报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乡,争取提前拿到农产品市场准入证。 二是柑橘。乡内现有优质柑橘面积2000亩,产量近100公斤,年产值100万元以上,现有肖家河果园这个农业企业,年产柑橘50万斤,果质优良,销售渠道畅,供不应求。. |
大两乡 |
大两乡位于旺苍县北麓,辖大河、保卫、金光、嘉陵、复兴、战斗、新华、四方、幸福、永新、德山共11村72组,现有农户1750户,人口6548人。 一、 自然地理 在四川北部边缘的米苍山南麓的旺苍县,成(都)乐(坝)铁路和广巴公路横贯全县腹部走廊地带,行至三江镇时,沿河北进14公里便是大两乡驻地大两汇。全乡四面环山,大部分村社为高山地带,仅德山、保卫、永星等村有小块平地。高山山势陡峭雄伟,高低落差较突出,海拨高度520——1823米,最低点凉风洞处520米,最高点为进身堂1823米,相对高差1303米,地形由北向南层层下降,全乡总幅员面积约110平方公里,有耕地8948亩,其中田1000亩,人均占有耕地约1.2亩左右。我乡属亚势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5.5℃,年均降雨量1142毫米,年均日照为13525小时,全年无霜期约为266天。乡属山地黄棕壤土区,有黄泥土、冰黄沙泥土、斜坡石股子土、死黄泥土、红沙土、夹沙土。我乡有集中的两条小河,分别从水磨和正源流径我乡,在今乡政府驻地汇合后蜿蜓流入三江河。此外,还有多条山溪长年流水。 二、 自然资源 土木类:生漆、木耳、黄腊、茶叶、蜂糖、竹笋等;菌类:香菌、刷把菌、青杠菌、桐子菌、松花菌和其他杂菌;药材类:天麻、杜仲、黄柏、厚朴、茯苓、百合、黄连、柴胡、泡参、沙参、土人参、连翅、银花;以上属大河、四方、新华等村的高山产品,就全乡而言还有:核桃、桐子、黄花、花椒、柿子、土烟、枣木、苹果、梨子、李子、樱桃、枇杷、板栗、杏子、石榴、桔子、橙子、葵花、花生等,其中保卫村风洞岩的蜂蜜梨闻名县内外,色金黄、味甘甜如蜜,香溢迷人,使人赞不绝口;板栗、核桃等干果以易栽、味美、营养丰富、耐贮藏而倍受人们的青睐,经政府大力发展,现已有板栗1万株,核桃1.2万株,产量高达500吨。我乡矿藏十分丰富,主要有无烟煤、硫铁矿、青石、沙金等。 三、 基础设施 大两乡恢复建制以来,通过历届党委、政府的艰苦努力,全乡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斐然,全乡共有盘山堰18条,微水也65口,人畜饮水工程48处,全面解决了全乡人畜饮水和灌溉。电力设施快速发展,高压电力与国网相连,乡境内拥有万伏高压线路10公里,80%的农户实现了生产生活用电。公路四通八达。乡境内除有三江——大两——万山乡主道贯穿外,还实现了村村通公路。. |
万山乡 |
旺苍县辖乡。1952年置永宁乡,1958年并入五权、大河、水磨公社,1961年析出建永宁公社,1981年更名万山公社,1984年置万山乡,1992年并入大河乡、三江镇,1995年复置万山乡。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府33.4公里。面积44平方公里,人口0.4万。通公路。辖漆树、星光、檬溪、菊花、云雾、万里、长征7个村委会。农业主产玉米、小麦,特产生漆、茶叶、黄花、蚕茧。. |
正源乡 |
正源乡位于旺苍县北部山区,距县城28公里,海拔620 米,北接国华镇、英萃镇、南靠高阳镇,东邻普济镇、大两乡、黄洋镇、西结双汇镇,旺鼓旅游路从境内穿过。全乡幅员面积110平方公里,辖7村61社1919户7289人,耕地面积7425 亩,乡政府驻地较门村。 该乡素有旺苍"北山粮仓"之美称,境内山清水秀,气候 温和,适宜水稻、小麦、玉米、花生等多种农作物生长,粮食 单产居旺苍前列,农民科技兴农意识强烈o 2002年国民生产 总值达1600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达1296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1582元,粮食产量达到3183吨。茶叶、蚕茧品质好、质量高,年产茶叶12000公斤,蚕茧1520担,是农民收入的来 源之一。全乡共有茶叶400亩,核桃1550亩。杜仲16000亩, 拥有全县最大的杜仲基地,规模达300万株,吸引了大量厂商 前来考察、洽谈。天麻、获苓、柴胡、黄姜、香菇、黑木耳、油桐、烤烟等药材和多经产品畅销全县。以生猪为龙头的养殖 业不断壮大,山羊、肉牛、小家禽不断涌向市场,丰富着人们 的物质生活。较好的农业基础条件,带动了二、三产来的迅速 发展,全县仅2002年外出务工人员达到1100余人,中、短期务工人员达到500余人,基本户平有1人外出务工,全年仅务工收入可达500余万元。境内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场镇街道路 面全部硬化,房屋建筑规划合理,安通了程控电话,问路电视, 农村家家户户都通电,茶农、竹园、白合、卫星、深溪五个村还安装了村村通,丰富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公路通车里程长,旺苍至英萃、鼓城、模子的客车都从正源经过,交通方便,经济活泛。境内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有汉王山原始森林, 那里不仅有苍松古柏,植物活化石一一银杏树,飞禽走兽,更有关于汉高祖刘邦的美丽传说,山上的古庙建筑,令人神往, 是清修避署之天堂,正等待着有识之士投资开发。丰富的水资源建成了两座水电站,矿产资源丰富,深溪村和茶农村的煤碳资源正在招商,一个投资3000多万元,年产精矿40万吨的椿树坪钒、钛、磁铁矿正在建设之中,到2005年将扩展成一个产值近亿万的大型企业。全乡共有村小6所、4个教学点,完小1个,共有教师35名,其中小学高级教师19人,在校学生900人。村卫生所7个,乡卫生院1个,有中级职称的医师2人,文教、卫生工作质量高、服务好。丰富的自然资源,浓厚的风土人情。. |
天星乡 |
一、自然地理 天星乡地处旺苍西北部,全乡共辖8个行政村、48个居民小组,西北邻朝天区李家乡,东连国华镇,北接盐河乡、万家乡,南与福庆乡接壤,位于东经106°,北纬32.5°,乡人民政府置黄松村七社,距县城52公里。全乡南北长约9.7公里,东西宽约7.1公里,幅员面积为67.24平方公里,现有居民1813户,人口6558人,拥有耕地面积7861.9亩、林地面积3800.5亩。天星乡是一个山区乡,地形南北长东西窄,山形由南向北逐渐陡峭,至天星坪场镇渐趋平缓。岩层结构复杂,系古老岩层,岩层母质为寒武系、奥陶系。土壤以粘土和泥沙土居多,富含氮、磷、钾等有机肥。气候为 北部中山温和温润季风气候,雨量充足,四季分明,光照好时间长。 二、基础建设及社会事业 自建国初至现在,天星人民战酷暑斗严寒,建成水库3座。1966年夏,全乡人民在云峰村五社刘家河筑坝建库,于当年十月一日破土动工,时经十年之久,1977年11月竣工,建起了红卫水库,该库总库容量1295500立方米。灌面覆盖黄松、板桥、洪水、小河四村,保障了2500余人、3000余头牲口、2400亩田地灌溉。大小支渠53条,蓄水1684500立方米,1975年3月,洪水村党支部组织专业队和群众突击相结合,将麻柳沟塘扩建成水库,名为“三五水库”,历时六年,移动土石19627立方米,于1980年11月竣工,总库容量135000立方米。灌面覆盖洪水村一、二、五、六、七社,保障了近500人、800头牲口、719亩田地的灌溉。土地沟水库系红卫水库库内库,初建于“八五”计划时期,由于天星乡撤并和资金等诸多因素,直到2001年10月乡党委政府又组织恢复重建,于2002年7月工程完工,库容量达到254000立方米,灌面覆盖木瓜村一、二、三、四社,保障了灌区内500余人、800头牲口的饮水、600余亩农田的灌溉。红卫水库主干渠长4000米,从主干渠到黄松、板桥、洪水、小河四村支渠共长5000米。三五水库主干渠长2000米,支渠长1000米。. |
盐河乡 |
旺苍县辖乡。1942年并入国华乡,1951年建盐井乡,1958年改公社,1981年更名盐河公社,1984年置盐河乡,1992年并入国华镇,1995年析复乡。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府35.2公里。面积95平方公里,人口0.4万。通公路。辖盐河、青山、民建、中坪、竹垭、风景、林园、林区8个村委会。农业主产玉米、小麦、大豆,特产木耳、生漆、核桃。. |
大德乡 |
大德乡,旧名大黑滩,因场南一滩,水深色黑故名,为大德乡治地。清为流坪堡,民国29年(1940)建大黑滩乡,32年(1943)改名大德乡,1961年建大德公社,1984年1月恢复大德乡,1992年10月调整区乡镇建制,大德乡归属金溪镇,1995年底恢复,县直属,行政区域不变,至今。 大德乡位于旺苍东部,与巴中市南江县接壤,属旺苍东大门。辖星火、燎原、增产、爱国4个行政村,35个社,1513户,4859人,幅员面积36平方公里,耕地3100亩。属浅丘地区,海拔在400m~800m,土地肥沃,土壤土质优良,盛产水稻、玉米、小麦、油菜而闻名。旺苍第二大河流洛平河流经全乡,内陆河鱼类品种繁多,故历来有“鱼米之乡”、“小江南”的美称。 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乡政府投资65万余元,硬化了长750m宽12m的场镇街道,促进了商贸业的发展,场逢一、三、五、七、九,市场繁荣,成为旺苍东部物资集散地,日交易量在10万元左右;争取国家资金82.6万元,进行了农网改造,率先实现了城乡同电、同网、同价;信息通畅,光纤电视、电话与县级联网,移动通信信号覆盖全乡;农业基础设施配套,其中闻名全省的爱国大堰全长17公里,保证了全乡农田的灌溉,利用爱国大堰丰富的水力资源建成年发电量为60万度的发电站,为全乡提供了丰富的电力资源;村道公路、社道公路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利。 经济建设成效显著。2002年底全乡工农业总产值达到860万元,财政收入41.8万元,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20元,农业生产稳步发展。以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为方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以培植中药材、食用菌、畜牧产业为重点,依靠大德乡有利的水利资源,大力发展水产养殖,努力培植“龙头”企业,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科教卫生发展迅速。有乡完小1所,并建有初中班,村小3所,卫生院1所,村防保站4所,科技示范户120户,科技兴农已基本形成。 资源丰富,极具开发潜力。大德乡早期就是木耳、香菌之乡,野生菌、大脚菇盛产,近年来,我乡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扩大了农户种植。煤炭、石材、森林资源丰富,储量大,其中森林覆盖面积占全乡幅员面积的70%,极具开发前景,期待有志之商前来洽谈,进行综合开发。. |
静乐寺街道 |
静乐寺街道位于四川广元旺苍县。下辖: 510821400001 123 第一区 510821400002 123 第二区 510821400003 123 第三区 |
陈家岭社区街道 |
陈家岭社区的前身是广旺矿务局旺苍煤矿。2001年8月,广旺矿务局旺苍煤矿关闭破产后,经广元市人民政府(广府函[2001]102号文)和广元市民政局(广市民[2001]108号文)批准,成立临时社区,由广旺集团公司代管。当时,广元市民政局核发了《社区服务单位证书》,可依法从事托养老托幼服务、婚姻殡葬服务、文化娱乐服务、家政服务、拥军优属服务、居民日常商品零售等全方位为居民服务和管理的工作。2002年7月10日,广元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成立陈家岭社区街道办事处,由广旺集团移交旺苍县人民政府管理。 社区现状 陈家岭社区街道办事处地处旺苍县白水镇、尚武镇之间,距广元市区48公里,距旺苍县城24公里。辖区内总面积约354.08亩,分陈家岭和尚武井两个生活片区,在旺苍县枣林乡还有800亩农场。社区有居民户1996户、总人口5044人,其中:有0党员412人,共青团员153人。离退休人员1354人,退养167人;-1044人,家属及待业青年1652人。享受低保796户、2300人。 |
磨岩社区街道 |
旺苍县磨岩街道办事处,邮编:628207,办公室电话08394019402,传真:08394019402。地理位置:街道机关位于四川省旺苍县以东18km,东西相邻广旺集团公司代池坝煤矿和赵家坝煤矿,南近旺苍县普济镇,北靠金子山。占地面积210亩,建筑面积10%。距省道202线2.5km,成普铁路终点站3k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