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镇情简介中坪镇位于县城东北部,距县城60公里,总面积127.17平方公里,东接花溪乡、南邻永兴乡、西靠重新镇、北连中建乡。全镇总耕地27119亩,其中:田12043亩、土15076亩,人均耕地不足一亩。全镇共17个村、1个居委会,165个村民组,总户数6475户、31448人,居住有汉、苗、彝、水、仡佬、蒙古等6个民族。全镇共有党支部28个,其中农村支部17个,机关党支部11个。镇基本实现"三通",现已有16个村通电话。二、资源简介我镇素来就有绿色之乡的美称,常年气候温和,降雨充沛。主要有以下资源优势:一是森林资源。我镇森林覆盖率达31%,居全县首位,拥有一个大型的国营林场-----顺石国营林场;二是水能资源。革木河从我镇境内穿流而过,除利用其进行农业灌溉外,下游落差较大,有利于开发梯级水电站。三是化陇、良丰乌渡河一带煤炭储量很大,尚待钻探开发。四是黄泥坡村独特的土壤特点,适宜种植萝卜、花生,现已初步形成典型的种植专业村。五是森林林木主要是松树,占75%以上,其松籽具有粒大、饱满、味美等特点。除此之外,飞蛾村黄泥屯茶叶享誉全省,味醇色正,并伴有浓浓桂花香,在明清年间曾列为贡品,现已初具规模,有待深加工。三、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我镇属典型的农业大镇,水稻种植面积达12054亩、旱地种植面积14366亩,人均耕地0.90亩。由于科技兴农力度的加强,粮食总产量逐年提高,2003年达到10725吨,人均粮食达325公斤,国民生产总量达8587.5万元,财政税收85679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09元。产业结构调整已初具规模,现拥有养殖大户15户,每季度牛出栏120余头、猪1055头、羊300余只、家禽3000只。近几年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加,通过邮电汇款每月达30多万元,人均增收大幅度上升,为拉动我镇经济快速增第注入资金活力。四、招商引资项目介绍我镇自然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高,植被保护较为完好,污染很小,现正努力申办创建绿色生态示范镇。由于我镇海拔较低,较适于栽种柑橘等经果林木;其次,革木河水能资源丰富,特别是下游落差较大,适于开发梯级水电站。.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127.17平方公里 | 520522106 | 551500 | 0857 | 查看 中坪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老街社区 | ·黔西县旅游·黔西县特产·黔西县十大特产·黔西县十景·毕节旅 | 0 |
---- |
查看 老街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黄泥坡村 | ·黔西县旅游·黔西县特产·黔西县十大特产·黔西县十景·毕节旅 | 0 |
---- |
查看 黄泥坡村谷歌卫星地图 |
证明村 | ·黔西县旅游·黔西县特产·黔西县十大特产·黔西县十景·毕节旅 | 0 |
---- |
查看 证明村谷歌卫星地图 |
飞蛾村 | ·黔西县旅游·黔西县特产·黔西县十大特产·黔西县十景·毕节旅 | 0 |
---- |
查看 飞蛾村谷歌卫星地图 |
良丰村 | ·黔西县旅游·黔西县特产·黔西县十大特产·黔西县十景·毕节旅 | 0 |
---- |
查看 良丰村谷歌卫星地图 |
沙旮村 | ·黔西县旅游·黔西县特产·黔西县十大特产·黔西县十景·毕节旅 | 0 |
---- |
查看 沙旮村谷歌卫星地图 |
建设村 | ·黔西县旅游·黔西县特产·黔西县十大特产·黔西县十景·毕节旅 | 0 |
---- |
查看 建设村谷歌卫星地图 |
石坪村 | ·黔西县旅游·黔西县特产·黔西县十大特产·黔西县十景·毕节旅 | 0 |
---- |
查看 石坪村谷歌卫星地图 |
中坝村 | ·黔西县旅游·黔西县特产·黔西县十大特产·黔西县十景·毕节旅 | 0 |
---- |
查看 中坝村谷歌卫星地图 |
洗坪村 | ·黔西县旅游·黔西县特产·黔西县十大特产·黔西县十景·毕节旅 | 0 |
---- |
查看 洗坪村谷歌卫星地图 |
大湾村 | ·黔西县旅游·黔西县特产·黔西县十大特产·黔西县十景·毕节旅 | 0 |
---- |
查看 大湾村谷歌卫星地图 |
吉丰村 | ·黔西县旅游·黔西县特产·黔西县十大特产·黔西县十景·毕节旅 | 0 |
---- |
查看 吉丰村谷歌卫星地图 |
关寨村 | ·黔西县旅游·黔西县特产·黔西县十大特产·黔西县十景·毕节旅 | 0 |
---- |
查看 关寨村谷歌卫星地图 |
顺河村 | ·黔西县旅游·黔西县特产·黔西县十大特产·黔西县十景·毕节旅 | 0 |
---- |
查看 顺河村谷歌卫星地图 |
广兴村 | ·黔西县旅游·黔西县特产·黔西县十大特产·黔西县十景·毕节旅 | 0 |
---- |
查看 广兴村谷歌卫星地图 |
新厂村 | ·黔西县旅游·黔西县特产·黔西县十大特产·黔西县十景·毕节旅 | 0 |
---- |
查看 新厂村谷歌卫星地图 |
柏杨村 | ·黔西县旅游·黔西县特产·黔西县十大特产·黔西县十景·毕节旅 | 0 |
---- |
查看 柏杨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简介 |
---|---|
莲城街道 |
莲城办事处 520522001201 122 金凤社区村委会 520522001202 122 石板社区村委会 520522001203 220 龙潭社区村委会 520522001204 220 坪子社区村委会 520522001205 122 八块田社区村委会 520522001206 122 天坪社区村委会 520522001207 220 老鸹河社村委会 |
水西街道 |
520522002001 121 水西社区居委会 520522002002 121 文昌社区居委会 520522002003 121 幸福社区居委会 520522002004 122 水平社区居委会 520522002201 122 新潭社区村委会 520522002202 122 凉井社区村委会 520522002203 122 黎明社区村委会 520522002204 122 石园社区村委会 |
文峰街道 |
520522003001 121 文峰社区居委会 520522003002 121 塔山社区居委会 520522003003 122 兴黔社区居委会 520522003201 122 马厂社区村委会 520522003202 122 双星社区村委会 520522003203 122 三角社区村委会 520522003204 122 田坎社区村委会 |
杜鹃街道 |
520522004001 121 育才社区居委会 520522004002 121 向阳社区居委会 520522004003 121 牌庄社区居委会 520522004004 122 大兴社区居委会 520522004005 122 岔白社区居委会 520522004201 121 金钟社区村委会 520522004202 121 新民社区村委会 520522004203 220 乌骡坝社区村委会 |
金碧镇 |
黔西县金碧镇位于黔西县南部,距县城10公里,总面积89.06平方公里,交通十分便利,四周与城关镇、绿化乡、雨朵镇、新仁乡、羊场乡、沙井乡、五里乡、锦星乡、林泉镇接壤,黔洪公路从金碧镇横穿而过。金碧镇辖17个村和一个居委会共197个村民组、9528户、41250人。金碧镇是一个多民族乡镇,主要有布依、水、苗、彝、白、仡佬等少数民话,全镇共有耕地35267亩,其中田13801亩、土15616亩、荒山草地开垦地1590亩,森林18000亩、湖泊水域3000亩。金碧镇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秋气候相近,冬暖夏凉,全年风和日丽,无霜期达300余天,温差悬殊不大。雨量充沛,年降雨1100毫升以上,水源丰富,“湖光倩影”湖泊群是贵州省三大湖泊群之一。金碧镇地势平坦,土地肥活,平均海拔1200米左右,属半山地丘陵地带。金碧镇各族人民在0金碧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群策群力、同心同德、团结奋斗、艰苦创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成效喜人。小城镇建设有力地拉动了金碧镇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金碧镇经济的繁荣,全年金碧镇总产值达6328.13万元,人均1534元,为金碧镇全面迈进小康乡镇打下坚实的基础。金碧镇属典型的农业大镇,粮食主要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是油菜、烤烟、西瓜、小辣椒等。由于受市场的影响现在油菜以成为继烤烟后的主要经济支柱。金碧镇根据自身条件——水域面积广、稻田多、森林覆盖率高、荒山草地灌木林多的特点,努力寻找后续财源,为农户增收、壮大财政收入。发展畜牧业是继烤烟、油菜后的第三大经济支柱,在条件好的村发展养殖基地为农民创收。基础设施在金碧镇经济持续发展中得到了跨越式发展,镇党委、政府在全面发展经济的同时,抓住机遇,争取各方面支持,使全镇各项事业与该镇的经济协调发展,经过金碧镇党委、政府与全镇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各项事业建设成绩裴然。. |
雨朵镇 |
雨朵镇位于黔西县东南面,距县城23公里,交通方便,总面积57.1平方公里,镇内资源丰富,有矿藏、旅游和水资源等,总面积57.1平方公里,居住着汉、苗、彝等6个民族,2003年末有12个村1个居委会137个村民组,有7037户25594人;年末实有耕地16306.8亩,境内具有丰富的煤铁矿资源可供开发。一、我镇的矿藏资源主要以优质无烟低硫煤和铁矿资源为主,目前有龙场井田38.4平方公里,正在进行储量的进一步探明工作,镇内有设计能力在15万吨的煤矿一口,铁矿资源相当丰富,含铁量在60%以上,但还未得到充分的开采。二、旅游资源:我镇由于地处山区的-原地带,辖区内的山塘水库大小数十个,均可以充分开发利用为度假、休闲和生态观光、养殖的好地方。另外我镇的旅游资源还有清代兵部尚书李世杰墓,保存完整,占地2000平方米;沈家场大海子的汉墓群,革命烈士王先知被害的长坑距镇政府驻地1.5公里等景点均可开发。三、我镇境内有雨朵河的发源地,故水资源相当丰富,土地肥沃,地势平整,是发展优质大米生产的好基地。四、林业资源:我镇目前的森林覆盖率37.1%,有国有大箐坡原始森林100公顷,各村分布着成材的林木数万亩。. |
大关镇 |
大关镇位于黔西县以东,乌江上游鸭池河畔,东与清镇市新店镇隔河相望,南与铁石、钟山乡接壤,西接新仁、绿化乡,北连谷里镇,史称“水西要害,贵筑藩屏”,总面积93.2平方公里,全镇辖18个行政2个居委会,234个村民组,9704户40122人,以汉族为主,居住着苗、彝、白、布依、仡佬等8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9.15%,镇机关驻大关镇和平路,是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距黔西县城32公里,贵阳市96公里,毕节148公里。大关镇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煤炭储量达5.4亿多吨,均为优质无烟粉煤。全镇正在建设的规范煤矿3个,分别是年产15吨的郁家寨、垅华二矿,年产30万吨的阳和煤矿。有遍及全镇的工业用石灰石,适用于冶金溶济、铅养、水泥、化工制碱及电石等多种用途;年产10万吨水泥建材厂已规模建成投产;景点有文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红军开仓放盐旧址,红军强渡鸭池河纪念碑,美丽的东风湖风景区等。大关镇地处毕节地区边陲,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004县道穿越全境,紧靠贵毕高等级公路,镇内村级公路已全部贯通。近年来,大关镇抢抓西部大开发和新阶段扶贫开发机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围绕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抓好一个重点,推进两项调整,提高三种能力,突出四项建设,即抓好农民增收这个重点,推进农业生产内部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生产综合能力,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和领导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突出小城镇建设,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基地建设,生态畜牧基地建设,保持了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2005年,实现粮食总产16335吨,财政收入378.2万元,人均纯收入1900元,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09%,全镇形成了干群同心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的良好工作态势,社会稳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为大关的引资、建设、发展增强了动力,树立了良好的外部形象。大关镇情资源大关镇属典型早旱作农业大镇,主产玉米、水稻、烤烟、油菜,是黔西的科技兴农工程“盆景”,常年粮食产量在15000—16500吨之间,油菜籽产量在7000—8000吨,烤烟年种植面积5000—7000亩,常年收购6000担左右,科技兴农良种推广率达96%,良法配套率达92%,全镇土地面积38200亩,其中:旱地33914亩,退耕还林10893.4亩。. |
谷里镇 |
谷里镇位于黔西县东部,距黔西县城17公里;行政区域面积65.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3418亩,辖16个村,1个居委会151个村(居)民小组,7485户30074人,其中少数民族1108户4655人,占总人口的14.9%,森林覆盖率达13%。境内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和万亩茶园,故有“煤海茶乡”之美誉。年平均气温13.7℃,谷里曾是水西古驿道,文化昌明、人杰地灵,谷里适宜种植水稻、玉米、大豆、小麦等粮食作物和油菜、烤烟、土烟、辣椒、地萝卜、蔬菜等经济作物。境内煤矿产资源还有优质硫铁矿、硅铁、砂页岩等。谷里宫灯、龙灯、老醋、土陶器等民间工艺品及土特产品远近闻名,有着很好的开发前景。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历届党委政府及广大干部群众的艰苦努力,到2005年,镇域生产总值完成18916万元,人均6289元,其中第一产业5101万元,第二产业11674万元,第三产业2463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897元,是1991年的3.5倍,财政收入394.8万元,粮食总产量8318吨。人口自然增长率为%,外出务工人员5000多人,年创收400多万元。中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卫生院有医师14人,个体合法诊所25个。村村通广播电视,通电话、通公路、通电,通自来水,镇驻地安装有线电视。谷里镇是我县能源建设的大镇,年产120万吨的大型青龙煤矿已经建成投产,年产90万吨的谷里煤矿正在动工修建;还有五个9万吨的合法煤矿企业。随着能源建设步伐的加快,极大地促进了我镇的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各行各业欣欣向荣,正在掀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我们相信,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谷里镇党委政府将继续以-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和带领全镇各族人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完成“十一.五”目标,为谷里的政治文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而不懈奋斗。. |
素朴镇 |
素朴镇位于贵州省毕节地区黔西县的东南面,海拔在800—1500米之间,东距贵州省的经济、文化中心——贵阳82公里,西离地区行署——毕节142公里,距县城黔西仅31公里,与修文县隔河相望,贵毕高等级公路穿镇而过,到贵阳仅需1个小时,至毕节约1个半小时,30分钟就可到达县城,交通十分方便。全镇辖22个行政村、253个村民组、1个居委会,总土地面积111.7平方公里,境内居住着汉、苗、彝、布依等人口8152户37271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986户4727人,占总人口的12%,有农村劳动力21825人。2003年末,总耕地面积33922亩,其中:水田3560亩,旱地30362亩,全年粮食产量11659吨,国内生产总值9773万元,经去年增长6%,财政税收137.2万元,是任务数的117%,人均纯收入1198,比上年人均增收45元。近年来,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创建经济强镇这一大目标,凭借西部大开发的大好历史机遇和扶贫开发的优惠政策,以“-“为指针,以科技为依托、市场为导向、资源为基础,本着在共性中求生存,在特色上谋发展,提出了“稳定粮食生产,狠抓产业结构调整,突出抓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小城镇建设,重点开发旅游、果蔬、畜牧和中药材四大基地;以退耕还林还草为中心,努力搞好生态建设,营造秀美河山”等建设目标,带领全镇人民积极探索强镇富民之道,努力把本镇建成为省城贵阳的后花园。经全镇人民的共同努力,各项建设已取得了可喜成绩:电力改造已经就绪,乡村道路建设节节发展,移动通讯已开通营运,通讯基本上实现了村村通,已经建好和在建的人饮工程将全面解善人畜饮水困难,筹建中的小城镇将成为素朴镇的一大亮点,在建设中的国家大型重点工程索风营水电站,装机总容量3×200KW,将拉动素朴经济的迅猛发展。自然资源素朴镇地处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区,海拔在800米—1500米之间,年均温度13.8℃,年均降雨量840毫米,累计日照时数1005小时,无霜期288天,最高气温32℃,最低气温-3℃,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适宜于多种作物和林木生长。土地资源:全镇有耕地面积33922亩,其中水田3560亩,旱地30362亩;有宜林荒山荒坡1425亩。. |
中坪镇 |
一、镇情简介中坪镇位于县城东北部,距县城60公里,总面积127.17平方公里,东接花溪乡、南邻永兴乡、西靠重新镇、北连中建乡。全镇总耕地27119亩,其中:田12043亩、土15076亩,人均耕地不足一亩。全镇共17个村、1个居委会,165个村民组,总户数6475户、31448人,居住有汉、苗、彝、水、仡佬、蒙古等6个民族。全镇共有党支部28个,其中农村支部17个,机关党支部11个。镇基本实现"三通",现已有16个村通电话。二、资源简介我镇素来就有绿色之乡的美称,常年气候温和,降雨充沛。主要有以下资源优势:一是森林资源。我镇森林覆盖率达31%,居全县首位,拥有一个大型的国营林场-----顺石国营林场;二是水能资源。革木河从我镇境内穿流而过,除利用其进行农业灌溉外,下游落差较大,有利于开发梯级水电站。三是化陇、良丰乌渡河一带煤炭储量很大,尚待钻探开发。四是黄泥坡村独特的土壤特点,适宜种植萝卜、花生,现已初步形成典型的种植专业村。五是森林林木主要是松树,占75%以上,其松籽具有粒大、饱满、味美等特点。除此之外,飞蛾村黄泥屯茶叶享誉全省,味醇色正,并伴有浓浓桂花香,在明清年间曾列为贡品,现已初具规模,有待深加工。三、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我镇属典型的农业大镇,水稻种植面积达12054亩、旱地种植面积14366亩,人均耕地0.90亩。由于科技兴农力度的加强,粮食总产量逐年提高,2003年达到10725吨,人均粮食达325公斤,国民生产总量达8587.5万元,财政税收85679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09元。产业结构调整已初具规模,现拥有养殖大户15户,每季度牛出栏120余头、猪1055头、羊300余只、家禽3000只。近几年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加,通过邮电汇款每月达30多万元,人均增收大幅度上升,为拉动我镇经济快速增第注入资金活力。四、招商引资项目介绍我镇自然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高,植被保护较为完好,污染很小,现正努力申办创建绿色生态示范镇。由于我镇海拔较低,较适于栽种柑橘等经果林木;其次,革木河水能资源丰富,特别是下游落差较大,适于开发梯级水电站。. |
重新镇 |
重新镇位于黔西县东北部,距县城45公里,北与大方县毗邻,东隔乌箐河与金沙县接壤,与县内定新乡、中坪镇、中建乡相邻。平均海拔高度1250米,年平均气温14℃,年降雨量1018.3mm。一、基本镇情全镇总面积139.6平方公里,辖18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207个村民小组,总户数8785户、32789人,其中少数民族11249人,占总人口的35%。全镇有完中一所,代帽初中二所,完小16所,中心幼儿园一所。初中入学率95%,小学入学率99%。“两基”工作已经省人民政府验收达标。全镇共有耕地面积40104.9亩,其中旱地33450.9亩,水田6654亩,林地面积22941亩,其中天然林1200亩,森林覆盖率达25%,牧草地面积1854亩。二、资源情况重新镇无已开釆的天然矿产资源优势,但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土壤资源,是黔西的优质烟叶生产基地。烤烟是我镇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财政增收的主要支柱,全镇每年种烟面积均在2万亩以上,有重新烟海之称。2005年全镇烤烟种植面积24405亩,收购烟叶45600担,担烟均价581元,完成烤烟特产税513万元,烟农直接收入达2651万元,比2004年增加了309万元,全镇仅烤烟一项农业人均增收100元。. |
林泉镇 |
1、地理位置林泉镇位于黔西县西部,东与城关镇接壤,西与大方县黄泥塘镇隔河(西溪河)相望,南与锦星乡交界,北邻红林、洪水乡。镇南北长13公里,东西宽边9公里。国土总面积为112.6平方公里。贵毕高等级公路东西穿越镇域。镇区东距县城19公里,距贵阳市126公里,西距大方县城28公里,南距洪家渡电站25公里。2、自然条件林泉镇气候温暖,热能资源丰富,年均温度13.8℃,最高温度32℃,最低温度2℃,年均降雨量1005毫米,镇域地形多以坝地、槽子地为主,间有溶岩、溶丘及低山地,地势起伏不大,海拔1200-1520米之间,土质以黄壤、黄泥巴、黄色石灰土为主,镇域自然山塘多,在全县各乡镇中居第三位,因此是农业生产条件较好的区域,适应烤烟、油菜、玉米、水稻等农作物的生长。3、人口、民族林泉镇设四个管辖片区20个行政村一个居委会,共162个村民组,7992户,37740人,少数民族户数为684户,少数民族中:彝族494人,苗族2444人,白族65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32%。二、镇资源简介1、土地资源全镇总面积112.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4.4%,其中耕地面积31065亩,占全镇总面积的47.7%,人均耕地0.853亩;园地0.04万亩,林地2.06万亩,占全镇总面积的12.2%;牧草地2.96万亩,占全镇总面积的17.5%;居民点及工矿用地0.44万亩,人均89.3平方米;交通用地0.19万亩,人均38.5平方米;水域0.21万亩,占全镇总用地的1.2%;未利用地3.1万亩,占全镇总面积的18.4%。耕地中水田为9776亩,旱地21289亩。2、矿产资源全镇目前未发现开发价值大的矿产资源。3、旅游资源全镇除在西溪管理区的新水村(古称则窝箐)残留有明代水西则窝箐治所遗址和野坝管理区保留部分汉墓外,其他还未发现任何文物古迹。目前具有开发价值的旅游景点为洪家渡库区西桥点,可开发为水上观光和运输。4、水资源及水利工程全镇水资源较为丰富,自然山塘多,水利用率较高,因此形成镇域田多,土少的良好条件。镇域有主要河流一条,即流经西溪的凹水界河。凹水界河两条,域内小溪流五条,但全部与暗流相通,隐现间断,利用面窄。. |
金兰镇 |
金兰镇位于黔西县城东南面,与织金县大坪乡隔河相望,毗邻沙井、金碧、雨朵、新仁,距县城34公里,总面积55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115个村民组,5112户20619人,其中苗、彝、白、仡佬、蒙古等10多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23.6%,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乡镇。全乡耕地面积15145亩,其中水田2840亩,人均0.8亩;林地面积10300亩,其中经果林4500亩,用材林5800亩,森林覆盖率38%。煤炭资源丰富,总储量约4.6亿吨,可开采量约3.8亿吨,主要分布在双庆、青华、宝石、新益、金兰、双玉等村。地方特产以茶叶、茶食最为有名,盛产生姜、桃李、板栗、柑橘等,素有“煤海茶乡”之称。此外,土窑制品工艺精湛,造型独特美观,品种齐全,畅销清镇、安顺、修文、铜仁、织金等县市。近年来,乡党委、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高举-理论和“-”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新阶段扶贫开发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团结和带领全乡各族人民,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抓实干,奋力拼搏,在发展交通运输激活后续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壮大农村经济、加快生态建设发展持续经济的同时,紧紧抓住煤炭资源这一经济支柱,引进外资近亿元,新建金兰、陇华、新益三大煤矿,一年之后将陆续投产。目前,全乡基础设施不继完善,固定资产稳步增长,改革开放迈出较大步伐,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新农村建设正在抓紧实施,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正在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以崭新的面貌迎接美好的明天。. |
甘棠镇 |
甘棠乡地处黔西县中部,黔西县城东北面。乡政府驻地距县城11公里。全乡辖17个行政村,176个村民组,1个居委会,居住着汉、苗、彝、布依、水、仡佬、满等民族,总户数8568户,总人口38568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7215人,非农业人口4728人,总面积138.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7930亩,其中田7629亩,人均耕地面积0.98亩。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条件优越,黔金路、贵毕高速路、黔甘路贯穿东西南北,为全乡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国家西电东送重点项目黔西火电厂正在我乡建设中。抓住火电厂建设的历史机遇,依托电厂的拉动,预计到2008年,甘棠乡集镇人口将达到8000人以上,集镇面积达60公顷,年工农业总产值将达亿元,财政税收将达500万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2500元以上。依托黔西火电厂在甘棠的建设,将甘棠建成全县一流的乡镇已成为乡党委政府及全乡人民的共识。甘棠乡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甘棠乡是典型的农业乡,近年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科技的大力推广应用,社会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全乡现在页岩砖厂一个,沙厂料场36个,蜂窝煤厂5个,黄花基地2000亩,优质错季节蔬菜基地1500亩。2003年,工农业总产值2917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5308.3万元,完成财政税收250万元,粮食总产量2485.8万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320元。甘棠乡党委、政府本着将甘棠乡集镇建设成经济实力强、产业化突出的地方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总体思路,加大了集镇建设力度,新开发的甘棠新大街、连新街已初具规模,农贸市场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新修的街道宽敞明亮,商贾云集,店铺林立,甘棠乡的小集镇建设已成为全县小集镇建设的亮点。甘棠乡资源简介一、煤炭资源:甘棠乡煤炭资源丰富,年产120万吨的开采点正在紧张的勘探中,预计年内将全面结束勘探论证工作。二、水能资源:流经甘棠的沙坝河,上下游落差较大,具有较高的水力发电价值,年发电量可达120万千瓦以上。三、旅游资源:为配合黔西火电厂的建设修建的沙坝河水库,库区面积较大,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同时,沙坝河下游的落水岩瀑布气势宏伟、仙鱼洞内景观奇特,如将沙坝河库区的旅游开发与落水岩瀑布,仙鱼洞景点同时开发,其旅游开发价值将大幅度提高。四、劳动力资源:甘棠是全县人口大乡之一,劳动力资源丰富,每年可输出劳力八千人以上。. |
洪水镇 |
洪水乡位于黔西县县城西北部,乡政的驻地离县城11公里,与城关、林泉、红林、金波、仁和五个乡镇接壤,总面积6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1893亩,森林覆盖率为13.44%。全乡辖11个行政村90个村民组,5600户,22100人,粮食总产量5071000公斤,人均粮食230公斤,人均收入1421元。全乡地势平坦,平均海拔1250米左右,气候温平,雨量冲沛,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平均气温在13.7℃,年活动积温4172.3℃,相对温度81%,无霜期260天左右,年降雨量1005.9毫米。全乡交通便利,村村通路,乡境内公路里程1200公里,其中县城到百里杜鹃风景区公路横贯我乡北部14公里,县城到化窝煤矿公路在我乡境内有6.8公里,全乡11个村基本上实现了水、电、路、通信四通,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洪水乡属典型的农业乡镇,无矿产资源,盛产玉米、水稻、烤烟、油菜,小麦等农产品,乡旅游资源较为丰富,有著名的黔西八景之一的“源水三涨”,有保存完好的喀斯特原始地貌,有湖光倩影的附廓水库,有闻名遐耳的花坟。. |
锦星镇 |
锦星乡位于黔西县西南部,地理位置为东经105°45′30″~105°57′15″,北纬26°55′45″~27°15′20″之间,乡域从东到北依次与金碧镇、五里乡、织金县、大方县、林泉镇接壤,乡域南北宽7公里,东西长14公里,总面积100.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0183亩,其中田8664亩,辖9个行政村62个村民组,现有总户数6461户2596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94人,少数民族4878人。锦星乡位于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其主要气候指标接近于亚热带气候,具有低纬度、高海拔高原山地气候特点,海拔在970~1477.5之间,年平均气温19.7℃,一月平均气温3.3℃典型月平均气温23℃,年降雨量900~1000MM,无霜期270天。锦星乡地貌以中低山丘陵为主,洼地、谷地分布于丘陵、山地之间,谷地凸凹不平,其内发育有小型洼地、漏斗、落水洞,是地表水转为地下水的主要通道,土壤主要以黄壤土、石灰土为多。锦星乡是洪家渡电站涉及的乡镇之一,湖泊面积6.5平方公里,库区直迁移民1142户4341人,淹没面涉及4个村6个村民组。同时,我乡又是洪家渡移民安置点之一,全乡已接收安置移民397户1496人,其中外县外乡的134户593人。锦星乡政府驻地在新街村,位居锦星乡东北部,距贵毕高速路0.5公里,距县城13公里,距洪家渡水库20公里,是锦星乡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现有集镇街道2000多米,居住有乡属各机关单位,总户数达960户426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04人,集镇常住人口4032人,暂住人口228人,干部职工66人,各事业单位职工356人,同时锦星集镇是各种农产品的集散地,商品的贸易中心,年贸易额达2000多万元。锦星文化历史悠久,人民热情好客,境内山川秀丽,气候宜人,是历史文化名人丁扬斌先生的故乡,在白泥有古老的建筑,文峰塔、文阁庙、壮观的十五洞桥等建筑,现代人才倍出,供职于全省各单位各部门。锦星乡农业资源丰富,农田基础设施完善,是典型的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的鱼米之乡,盛产水稻、玉米、小麦、烤烟、油菜、大豆等作物,现已建成520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1个,年创产值达200多万元,畜牧业产品主要是生猪、牛、鸡、鹅、鱼、肉鸽等。. |
五里乡 |
五里布依族苗族乡位于黔西县的西南面,地处东经105°21′—105°65′和北纬26°49′—29°51′之间,区域面积72.9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距县城21公里,距省城贵阳147公里,全乡境内最低海拔942米,最高海拔1560米。东与金碧镇张家桥村接壤,南与沙井乡泡木冲村相连,西隔六冲河与织金县的八步镇、茶店乡为界,北与锦星乡庆龙村连结,全乡共辖10个村,116个村民组,总人口19061人,其中少数民族7610人,占总人口的37%,居住着汉、布依、苗、彝、仡佬等七个民族,全乡耕地面积为21760亩,其中田5300亩,林地10800亩宜林地、荒山4200亩主产玉米、大豆、小麦、油菜、水稻、四季豆、烤烟等农作物,2005年全乡国民生产总产值7999.8万元,财政收入完成县委、政府下达的任务,人均纯收入1250元,人均粮食540公斤,村村通电、通公路,7个村通自来水,安装程控电话500余门,移动电话网覆盖率达85%以上,黔洪公路至东向西从全乡境内穿过,与织金县相连,交通十分便利,煤炭储量丰富,以及硫铁矿、高岭上等矿产有待开发,国家重点工程——洪家渡电站坐落于六冲河上,电站建设拉动了地方经济,建成后将向东部地区输出大量电源,实现东西部共同发展,水库水域面积82.9平方公里,沿湖30公里的林带,环山抱水,山青水秀,景色迷人,庄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峨耸立,牌坊沟风景得天独厚,山高谷深,沟壑纵横,悬崖怪石鳞次节比,洞穴深幽。,仙女峰、八仙山、虎山、安家营,以及千年古墓陈家牌坊,红白相间的杜鹃花,清澈见底的山间泉水等自然景观引人入胜,加上每年布依族“正月、二月二、六月六”对歌节,苗族正月十七、二月二十四花坡以及彝族的火把节、各族同胞载歌载舞,是人们旅游、休闲、娱乐的好地方。. |
沙井乡 |
沙井苗族彝族仡佬族乡位于黔西县城西南面,周边与本县的金碧镇、五里乡、羊场乡接壤,与织金县的大坪乡、官寨乡、八步镇、纳雍乡隔河相望,乡政府驻地距县城26公里,距省城101公里。乡所处区域坐标为东经105053/一106000/,北纬26046/一26054/,海拔1220米一1649米,地形多样,山高坡陡,河谷深切,属于典型喀斯特岩溶地貌地区。全年气候温润,雨量充沛,日照时间长,自然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主要经济作物有烤烟、油菜、辣椒等,尤其是烤烟最为突出,是全县烤烟主产乡镇之一。全乡辖20个行政村,243个村民组,8824户,38012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0800人,占总人口的28.4%。沙井乡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乡,居住着汉、苗、彝、仡佬、布依、白、穿青、蒙古8个民族。全乡总面积118.1平方公里,原有耕地面积32388亩(其中水田2700亩),退耕还林5830亩,现有耕地26558亩。野生植物资源丰富。我乡有丰富动植物资源,尤其是优良的中草药资源,如天麻、五倍子、土靛(板兰根)等,有柑桔、核桃、板栗等经果林。乡内有宜林宜牧场32555亩,还有规模较大的井中林业基地,面积6000多亩,据初步测算产值在500万元以上。地矿资源存储量高。我乡境内的地下矿产资源有煤矿、硫铁矿、高岭土等,尤其是煤矿的储量最大,达两亿吨以上,有羊耳、高坡、井中、陇坤几大煤区,还有正在堪测的罗都煤矿区,据资料介绍,储量达5~6千万吨。随着西部大开发“西电东送”战略的实施,煤矿资源的开发将成为我乡一项主要的支柱产业。历史文化悠久。在距乡政府驻地1.5公里的观音洞村,有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文化遗址——观音洞,据专家考证,该文化遗址属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比北京周口店地区的类人猿文化遗址还早。在东风湖上游的尖山、荷叶、陈家湾等地,是风景绮丽的旅游胜地;乡北部的“官寨”、“泡木冲”一带尚有明代土目彝族安氏的衙院残址。从我乡菜河村的龚家渡等渡口乘船过河,不到5公里,便可到达闻名全世界的风景名胜区——织金洞。我乡少数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情,每逢民族节日,各族群众都穿上节日的盛装,举行各种活动庆祝自己的节日,最为隆重的有苗族的“打鼓节”、“花坡节”,彝族的“火把节”,仡佬族的“三月三”,布依族的“六月六”等。. |
绿化乡 |
一、基本情况绿化乡位于黔西县东南面,距县城14公里,104县道和贵毕高等级公路沿我乡而过,全乡行政区划面积61.5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138个村民小组和1个居委会,有耕地18585亩,其中:田3521亩,土15064亩。全乡共6127户23279人。周边与城关、金碧、雨朵、兴仁、大关、谷里、甘棠接壤。全乡有小学7所,教学点4个,小学在校学生3331人;中学1所,中学在校学生1140人,全乡有教职工210人,小学专任教师114人,初中专任教师70人,有卫生院1所,在职医师7人,有卫生室21个,村卫生人员21人,乡境内上一定规模企业18个,固定资产投资近亿元。2005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8亿元,非公有制经济营销收入9786万元,上缴国家税收700余万元完成乡级财政收入285万元。近年乡领导层提出了“农业稳乡、工业强乡、贸易活乡、环境立乡”的工作思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了2005年人均纯收入2004元目标,全乡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二、资源情况绿化乡位于黔西县东南面、距县城14公里,全乡水域面积4.6平方公里,河流流域面积1.2平方公里,乡境内有毕节地区第二大天然淡水湖大海子,面积为0.33平方公里,水体容量300万立方米,有长达15公里的老鸹河、山岔河、驮煤河、大小淡水湖共13个,荒山面积4.6万亩,森林覆盖率21.6%,矿产资源有煤、大理石、黄壤、页岩、石灰石等,四方井年在建民用煤矿1个,乡境内页岩矿产资源已得到充分利用;已分别建成了长存砖厂,长兴页岩砖厂,西南精制页岩砖厂,丰收砖厂和兴盛砖厂、跃进砖厂、闵利砖厂、天坪砖厂等总投资近千万元,年产页岩砖近亿块,为黔西大项目建设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来源。乡境内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烤烟、辣椒、油菜、西瓜、蔬菜为主。. |
新仁乡 |
新仁乡位于黔西县南陲。地处东风湖上游北岸,东与大关镇接壤;南隔东风湖与织金、清镇两县相望;西与羊场乡相邻;北与雨朵镇、绿化乡相依。乡政府驻地仁慕村距321国道7公里,距县城41公里,距贵毕高速公路中山站23公里。总面积68.9平方公里。有耕地21025.58亩,其中:田2097亩、土18928.58亩。全乡辖文化、长井、隆兴、东风、仁慕、田坝、小寨、群益、化屋等9个行政村,131个村民组,总户数5654户,总人口22356人。居住有汉、苗、彝、白、仡佬、布依、蒙古等7个民族。在少数民族中,苗族5618人,占总人口的25.54%,是多民族聚居乡。境内矿藏资源丰富。矿产有煤矿、赤铁矿、铝矿和稀土矿。其中以煤矿、赤铁矿、铝矿的藏量最为丰富,品位高,具有良好的开发、开采价值。旅游资源优势明显,一是有山水秀丽的东风湖为主线的风景区,景区内有八仙洞、水西座佛、天竹奇峰、哈冲燕城、万象神岩、灵猫戏鼠、楼兰美女等景点,集奇、雄、峻、险为一体,加上湖水之清,峰峦之秀,令人叹服大自然造化之妙;二是有浓郁的民族风情。东风湖畔、天竹峰下,聚居着众多苗族同胞,他们极具特色的蜡染刺绣服饰,优美动听的多声部民歌、奇特的芦笙舞、板凳拳舞、打鼓舞等舞蹈体现了民族历史的源远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这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绝妙组合引人入胜。1995年被贵州省文化厅命名为“苗族歌舞之乡”。近几年来,在民建中央和县委、县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善,水、电、路、讯逐步畅通。乡党委、政府正带领全乡两万多人民努力实践“-”,以团结、稳定、务实、发展的思路,着力农业结构的调整,依托科技生产优质粮食;依赖退耕还林还草,大力发展养殖。坚持长、中、短相结合的发展格局,达到“以短养中,以中保长,立足长远”,真正拓宽生产门路,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积极引资开发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让产业结构调整有效应,促进财政增收,使资源优势发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
钟山乡 |
黔西县钟山布依族彝族乡位于黔西城东南部,距县城25公里。全乡面积68.1平方公里,海拔在1213-1217米之间。钟山乡人民政府驻地在钟山街上。四周与谷里、协和、素朴、铁石、大关五乡镇接壤,集市建设有东、南、西、北四条大街,有公路通谷里至黔西,通桂箐接321国道线,通协和、太来、素朴、铁石。已开通的国家高等级贵毕公路横贯全境,此处有大型互通式立交桥一座,是黔西县东部的交通枢纽。全乡辖11个村,一个居委会,145个村民组,总户数6110户,总人口26020人,少数民族9652人,主体民族为布依族。全乡耕地面积19940亩,其中水田面积4085亩,旱地15355亩。园地203亩,林地25877亩,牧草地1244亩,水域面积60亩,人均耕地0.76亩。农业总产值1601万元,粮食总产量11992吨,农、林、牧、鱼总产值4069万元,财政收入3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33元。投资450万元的白岩龙滩饮水工程已投入使用,现供水正常;投资350万元的变电站已投入使用,电力改造基本就绪,乡村道路建设节节发展,通信上实现了村村通,卫星地面接收站遍及边远村寨,程控电话1500门,移动、联通、小灵通通讯已开通营运。钟山乡1995年被列为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乡和全省双百重点建设小城镇,1998年11月破土动工。通过努力,引入开发资金500多万元,已开发成型路段1.1公里,卖出地基300多个,近25000平方米;投资629万元的大型农商贸市场主体工程已完工;投资150万元的四级车站正在建设中,另外凭借交通优势、地理优势及区位优势,投资3亿元,年产量120万吨的钟山乡桂箐煤矿已在陶家坝村正式落户,花园式的工业广场征地已结束,现正进入拆迁安置阶段;现正引资建500亩的果蔬基地和1000亩药园基地,预计投资5000多万元,将把全乡小城镇建设推向一个新热潮。旅游资源钟山乡旅游资源十分独特,在其境内有一自然景观为旅游胜地撞钟山,该山距乡政府驻地1.5公里,位于钟山街东路街口,松柏成荫,其状如钟,山上有“园通寺”等诸多寺庙供游客观赏,每逢佛教节日—古历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的观音会,每天接待游客上万人次。根据其特点,撞钟山开发前景良好,现毕节地区民宗局将在其附近建一个较大的民族风情园,与撞钟山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建成一个规模较大、富有特色的旅游开发区。. |
铁石乡 |
铁石苗族彝族乡位于黔西县东南面,东经103°13′~106°21′、北纬21°51′~21°57′间,地处索风营电站至鸭池河水系的中段,全乡以苗族、彝族为主,素有“苗乡彝寨”之称。周边与素朴、钟山、大关接壤,南邻三岔河,是典型的河岸边乡镇,幅员面积86.5平方公里,耕地19035亩、田2957亩。乡党政机关驻铁石街上,距县城29公里,辖村委会10个、街道居委会1个。2005年末共有居民户5663户、20286人。除汉族外,境内还居住有苗、彝、布依、白、仡佬、回等少数民族。总人口中少数民族占58.6%,少数民族人口中,苗族占47%,彝族占36%。乡域为典型喀斯特地貌,矿产资源有煤、重晶石、铁矿等。南部有鸭池河水缓缓从六个村边上流过,北部有铁盔山脉孕育的以那沟河,其水自狮子口喷泻而出,在花江大岩形成远近闻名的以那沟瀑布,然后流经神秘莫测的“三穿洞”和“天干不见底、下雨不浑浊的大小银洞”,最后注入鸭池河索风营库区。传说境内有巨石,其质如铁,当地百姓就用“铁石”称呼至今。铁石南部沿江沿湖地带山川秀美、气候宜人、民风淳朴、素有世外桃园之美誉,旅游开发潜力巨大。全乡海拔783~1548.2米间,有宜牧草山7万亩,平均气温13.5摄氏度,年均降雨1049毫米,无霜期276天。乡域开发较早,文化悠久。铁盔山一带,传说古为苗族首领王聪儿起义之地,至今尚有碉堡遗址,营盘之名沿用至今;索桥李家在彝族中更是人人皆知,据说乾隆皇帝题写了“冠国之光”四个字送给李家,可惜文革中被破坏了,但他们发明的茅草溜索桥留了下来,成了沿河两岸群众来往的交通工具。彝族文化悠久神秘,淹塘的彝文碑刻至今无人能识;相传建文四年(1402),失位的建文帝逃匿水西,其追随者落户堰塘寨等地,变服易俗易姓融于当地客家人,称“南京人”。1936年2月,红二六军团在境内开展革命活动。1953年划为铁盔、铁石、安乐乡。1958年9月改为铁盔、铁石、安乐人民公社,1984年改公社为乡。1991年7月,铁盔、安乐、铁石三乡并为铁石苗族彝族乡。2001年11月,全乡24个行政建制村并为现有的10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乡域经济过去以农业为主,合作化后历数十年的发展,一、二、三产业的产值已呈鼎立状态。. |
协和乡 |
一、基本概况:协和乡彝族苗族乡位于黔西县东部距县城30公里,地理座标;东径106°14′至106°18′,北纬27°03′至27°05′。四周与太来乡、素朴镇、钟山乡、谷里镇、永兴乡、中坪镇接壤。总面积9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3984习惯亩(田1803亩)。主产苞谷、水稻、油菜、烤烟等作物,其中烤烟是一大经济支柱产业。属丘陵地形,海拔1255米至1500米间,全乡年均气温13.5摄氏度,最热月均22.9度,最冷月均3度,最高极温34.8度,最低极温零下0.9度。全年无霜期265天,年降雨量986毫米,适宜于水果和干果种植。2005年年末6768户29627人,少数民族人口9841人,占33.2%农业人口6331户28769人,其中非农人口437户858人,现辖14个行政村,166个村民小组,1个居委会,乡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同驻协和村(协和街上)驻地间10公里乡级公路与贵毕高速公路钟山站接道,属一大交通枢纽。二、资源优势:1、土地资源,全乡总耕地面积23984亩,其中水田1803亩,人均耕地0.83亩。粮食作物主产玉米、水稻、小麦,经济作物主产烤烟、油菜,蔬菜作物辣椒、大蒜。2、水资源,自来水受益村有7个,海坝地下井水质好将解决杨柳村13个村民组的人畜饮用,合理利用好水,将解决更多自然村寨饮用;木弄小二型水库除解决化甲村水田灌溉、水浇地处理外,还促进了水产品及家禽的发展。3、林业资源,全乡林地面积19987亩,主要林产品有生漆、油桐籽,棕片、核桃、板栗、花椒、小杂竹,年产水果24吨,半坡茶场年产优茶3至4吨。4、砂石建材资源:全乡有合法砂石场五个,除砂石生产外,还兼作水泥空心砖、水泥瓦以及石棉瓦的生产,促进全乡建筑行业的发展。5、企业资源,着力招商引资,为外来投资者创造宽舒环境,现有小田湾、金鑫、半坡、小春湾、顺发、响鼓洞、林东三号井煤矿,年产五万吨原煤以上均正常生产,不但解决乡内居民生产和生活用煤外,而且还向乡外提供众多煤源。6、旅游资源:仡仲安家土祠址,其古老高雅建筑物群,保护完好的奇花异草园林,招致外来游客观赏。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协和乡各族人民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大胆开拓,辛勤耕耘,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生了重大变化,逐年上新台阶。2004年农业总产值达5214万元,其中农业生产值3397万元,林业产值16万元,牧业产1800万元,渔业产值1万元。. |
太来乡 |
太来乡位于贵州毕节地区黔西县。下辖: 520522208201 210 太来社区村委会 520522208202 220 芭蕉村委会 520522208203 220 新坝村委会 520522208204 220 五锁村委会 520522208205 220 榨房村委会 520522208206 220 箐口村委会 520522208207 220 方田村委会 520522208208 220 硐口村委会 520522208209 220 长槽村委会 520522208210 220 院子村委会 520522208211 220 沙寨村委会 520522208212 220 独山村委会 520522208213 220 龙江村委会 |
永燊乡 |
永燊彝族苗族乡位于黔西县东北部,东与协和乡连接,南与谷里镇接壤,西与甘棠乡、北与定新乡、中坪镇隔河相望。乡党政机关驻地火石坝村,距县城27公里,距黔西火电厂(甘棠)14公里。全乡地理位置为东经106°07′47″至106°15′33″,北纬27°00′25″至27°08′34″,土地面积95平方公里,有耕地21406亩,其中:田1669亩,土19737亩。辖火石坝、新寨、干沟、干井、打底、茨落、莲花、枫相、复兴、沙坝河、韩家店、治佐、黑磨13个行政村,118个村民组;总户数6470户,总人口25057人,其中农业人口24682人,占总人口的98.5%,少数民族人口6865人,占总人口27.4%。全乡有贫困村14个(新阶段扶贫规划以原小村统计),其中:一类村5个,二类村7个,三类村2个,贫困人口2668人,其中少数民族贫困人口773人。境内山峦起伏,地貌多样,平均海拔1205米,无霜期271天,年平均气温14℃,年平均日照1100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007毫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时间长,属明显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水稻、小麦、大豆、红薯、马铃薯,主要经济作物有烤烟、油菜籽、辣椒等,尤其烤烟发展比较突出,是县烤烟生产基地之一;野生植物有天麻、五倍子、生漆、龙胆及其它中药材。二、资源简介土地资源:全乡有牧地6500亩,林地26172亩,25度以上坡耕地2870亩,具有发展畜牧、经果林、用材林的优势条件。矿产资源:全乡蕴藏丰富的矿产资源,主要以煤、高岭土、铝、铁等矿产为主,极具开发的潜力。其中煤的储量最为丰富,主要分布在治佐、莲花、复兴、枫相一带,乡内建有民用煤矿一座,年产3万吨。柏杨煤矿已纳入规划,现正在进行地堪。水能资源:全乡境内河流长达33.4公里,河面落差大,水能资源极为丰富。目前已建有2×1600KW电站1座,黔西火电厂配套工程沙坝河水库已建成并发挥重要作用。旅游资源:全乡山川秀美,森林覆盖面广,河谷两边峡谷耸立。岩溶景观奇特,治佐观音洞深百米,内有“八块田”等景观。皮家河“仙玉洞”内雕龙画凤,神工鬼斧,妙趣天然,引得游人慕名观赏。境内民族风情浓郁,有隆重的彝族“火把节”、苗族“跳花坡”、布依族“六月六”歌节等。. |
中建乡 |
中建苗族彝族乡(以下简称中建乡)位于黔西县东北边沿,东、北与金沙县毗邻,南、西分别与本县花溪彝族苗族乡、中坪镇、重新镇接壤,乡政府驻地中广村,距县城62.5公里。中建乡地理位置为东经106°14’、———106°21’、北27°14’———27°19’之间,总面积62.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47%;有耕地面积11980亩,其中田3029亩,土8951亩;辖民主、中广、营盘、普盖、龙凤、红板6个村,57个村民组。总人口10885人,其中农业人口10753人,占总人口的98.8%,非农业人口132人,占总人口的1.2%;少数民族人口2865人,占总人口的26.3%。苗族人数在少数民族人口中最多,其次是彝族,还有少数的仡佬族等。中建乡属丘陵地形,自然条相对较好。海拔高低偏差较大,最高峰龙凤村的破岩大坡海拔高度是1659米,最低谷普盖村的碾房的海拔高度为784米。年平均气温在13.5℃左右。无霜期280天左右,平均降水量为1000毫米,降雨月在4至6月期间,全乡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时间长,自然资源丰富,适宜农业生产的发展。自然资源丰富的中建乡,有很大的开发前景。民主村和龙凤村储藏了大量的煤矿资源,藏煤量约1.5亿吨,与邻近的花溪乡煤矿连成一片,是黔西的第二大煤田。红板村和龙凤村连成一大片的万亩草场,对于今后发展畜牧业备了一个最基本的条件。万亩草场平坦,破度不大,无树木、森林遮盖,最适于放牧,是发展畜牧业最值得开发的一片“处女地”。位于龙凤村的野那水库库存量103万立方米的水,能保证开办大中型企业的用水问题。全乡人民齐心协力,紧紧围绕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艰苦创业,求实进取,各项事业得到整体推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现在的中建,正处于亟待开发之中,全乡广大干部群众求发展、思进取的愿望日益迫切,我们热忱地期盼一切有识之士到中建来献计献策,这里的各族人民决心同你们一道把中建建设得更加秀美,更加辉煌。. |
花溪乡 |
花溪彝族苗族乡位于县东北部,东经106.30度~106.32度、北纬27.21度~27.22度间,东与金沙县高坪、化觉两乡接壤,南与太来乡隔河相望,西与中坪镇唇齿相依,北与中建乡毗邻,距县城63.5公里。乡党政机关驻地花溪村花溪组。全乡总面积80.8平方公里,有耕地1.73万亩,辖10个行政村,104个村民小组。2005年年末总户数为4500户16353人,人口净增率12‰,总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2936户11722人,彝族1884户7536人,苗族533户2132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乡总人口的71.6%。2005年全乡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760万元,财政总收入达420万元,实现粮食生产8477.8吨,其中夏粮2173.8吨,秋粮6304吨,同比增长322吨,创产值33.5万元;实现油菜产量686吨。林木覆盖率25%,其中经果林400亩。第一产业产值达2229万元,第二产业产值达2549万元,第三产业产值达158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80元,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外出务工人数3000人,务工收入大体在2800万元。全乡科技兴农力度不断加强,良种良法配套率均达100%。2005年大牲畜存栏:猪8450头、牛1800头、羊1548只、禽43561羽。乡域内10个行政村全通公路,有运输车辆60辆,加快了运输业的发展。有线电话通村数3个,移动电话用户500余户(人)。公、民办中小学共12所,近10年间校舍新、改建面积4200平方米,2005年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8%,目前已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全乡10个行政村已通广播电台,乡有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4个,床位10个,个体诊所遍及全乡10个村,每村有6~7家,管理规范。乡域为丘陵地块。全乡海拔在1200~1450米间,气温13.7~14.2摄氏度,年均降雨量1050毫米,无霜期270天。乡南面有一条河流,经耳海流入乌江,该河流水流量大。乡内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在交通方面,水路可从野济河码头经乌江电站库区北上历史名城遵义,南达省城贵阳,陆路经黔金油路西上贵毕高等级公路,距黔西火电厂70公里,距黔北火电厂30公里。. |
定新乡 |
黔西县定新彝族苗族乡位于黔西县城东北面,地处东经106°03`-106°12`,北纬27°08`-27°15`之间,与重新镇、中坪镇、永兴乡、甘棠乡、仁和乡接壤,和大方县沙厂乡,金沙县安乐乡隔河相望。全乡面积94.5平方公里,海拔在1100-1500米之间。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常年平均气温18摄氏度,年降雨量800-1100毫米,森林覆盖率15.8%,乡政府驻地牛场拨处在金黔线上,距县城24公里,是金沙至毕节和省城贵阳的必经之道,交通十分便利。全乡辖12个村,1个居委会,134个村民组,居住着汉、彝、苗、布依、仡佬等民族。总户数4950户,总人口20311人。少数民族1901户、6565人,占全乡总人口的32%,耕地面积18143亩,其中水田面积1605亩,旱地16538亩。二00三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121万元,财政收入12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00元,12个村通路,12个村通电,通电话,程控电话装机容量达648门,建有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微波站,7个村通自来水,12个村安有-地面接受站,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8%。定新乡盛产玉米、水稻、小麦、红薯、洋芋等粮食作物,烤烟,油菜、土烟、花生、茶叶、草莓、葵花、等经济作物,以及构皮、杜仲、棕片.半夏、金银花等中药材土特产。境内有煤炭、石灰石、木材、淡水河流等丰富资源,无烟煤储量丰富,渭河流域流经半个乡,水位落差大,能开发4000千瓦的电站4座,“一线天”电站、蜂岩电站基本规划设计完毕。丰富的“四荒”资源、淡水资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是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的理想场所。年产300多吨的构皮是造纸的最佳原料,驰名中外,销往日本、台湾等地。渭河流域内的“娃娃鱼”,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独特的民族风情和丰富的自然景观与名胜古迹可供游览。苗族的刺绣、蜡染、苗族的跳坡节、彝族的火把节等民族工艺、民族节日和自然人文景观受到外地游客的青睐,英雄桥革命烈士纪念碑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较好的革命教育圣地,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游客前来瞻仰,黔西县古八景之一的“渭滨鱼窦”和谚称“隔河烧香,青龙吐水”等景致,引人入胜,魅力无穷。. |
金坡乡 |
金坡乡位于黔西县西北部,地处中国百里杜鹃森林公园“中心腹地”。东与仁和乡相依,南与洪水乡相连,西与红林乡毗邻,北与大方县接壤。乡政府驻地距县城24公里,野普公路穿乡而过,交通便利,有“黔之喉,方之腹”之称。全乡总面积56.1平方公里,有耕地12794亩,辖8个行政村,一个居委会,总人口13059人,少数民族人口9048人,占总人数的70%,是苗、彝、满、汉等民族聚居的乡镇,境内西北高,东南低,海拔在1246至1821米之间,山峦起伏,沟谷纵横,属石灰岩侵蚀山原地貌,无霜期258天,年降雨量1060毫升,年平均日照1100小时,年平均气温170C,全乡气候温和,自然资源丰富。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小麦、大豆、马铃薯,主要经济作物有烤烟、油菜、茶叶、辣椒,野生植物有生漆、天麻、竹笋、香菇等。乡内有宜牧草山草场5000亩,为加快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基础条件;有林地12000亩,森林履盖率为37.65%,是营造用材林、经济林,进行农业综合开发的资源宝库,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天然屏障;地下矿藏有煤、铁、磷、硅等,其中煤炭极为丰富,勘查储量为4.5亿吨,均为优质无烟煤,目前全乡有合法矿井13对,设计年产量达100万吨,是黔西火电厂规范供煤的主要乡镇之一。金坡乡素有“鹃山煤海”之称,旅游资源丰富,杜鹃花品种繁多,花开时节争奇斗艳,是百里杜鹃森林公园的主要旅游景点;喀斯特溶洞发育完善,大坑洞内钟乳石各具形态,巧夺天工;风景秀丽的附廓水库岸掩垂柳,水卷漪波,与花海奇洞遥相呼应,组合为奇特的金坡旅游区。居住在金坡的苗、彝、满等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创造了多彩多姿的民族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民风、民俗、民情,流传着许多美丽的民间传说,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2001年以来,全乡各族人民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以科技为先导,改革开放为动力,调整产业结构,坚持富民兴乡,认真实践“-”,使金坡的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2003年,全乡完成国民生产总值9220万元,粮食总产量从2000年的4500吨增加到5441吨,财政税收从2000年的92.8万元上升到619.5万元。经济发展促进了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社会治安稳定,文教卫生事业长足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计生创建优质服务达标,“两基”攻坚顺利通过省政府验收。. |
仁和乡 |
仁和彝族苗族乡位于贵州省黔西县西北部19公里处,与大方县大水乡、黄泥乡,本县洪水乡、金坡乡、甘棠乡、定新乡相接壤,地处闻名中外的“中国百里杜鹃森林公园”景区内。全乡总面积101.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8020亩,田面积3470亩,森林面积36.8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总人口21344人,居住着汉、彝、苗、满、白、仡佬等多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乡总人口的45%,县级公路黔化路横贯乡境,距贵毕高等级公路不到25公里,乡主要交通干线连接黔西、大方两县的五乡一镇,交通畅便,通信设施健全。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是典型的喀斯特山区,分布着各种景色奇异壮观,怪石嶙峋多样的天然溶洞和悬崖峭壁,属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季风气候区。全乡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主要有土地、人力、矿产、水利、旅游等资源。土地资源:全乡耕地面积18020亩,其中优质成片黄壤土3500亩,优质沙壤土4820亩;田面积3470亩,优质成片田以仁和田坝、中河田坝、朝阳田坝为主,共有2980亩,荒山荒坡有60662.4亩,其中3186.4亩荒山已荒山造林,有57476亩荒山荒坡尚待开发。矿产资源:主要以优质无烟煤、硫铁矿和硅矿石为主。据不完全统计,我乡煤的可采储量在4亿吨以上,经贵州省地质矿产研究所化验证明,煤含硫量在1—2%,含碳量高达85%,而且与地面距离短,垂直距离最长不高于100米,煤层高,最高的可达2米左右;硫铁矿的可采储量在344.5万吨以上,含硫量达30%以上。旅游资源:全乡旅游资源以杜鹃花区为主体,花区面积达420公顷,与金坡花区、大方县普底花区遥相呼应、首尾相接,彼此映照烘托,共同铸就了“中国百里杜鹃森林公园”的庞宏气势,杜鹃花王树便婷婷贮立我乡花区,为“中国百里杜鹃森林公园”最佳景观。花区民族风情古朴神秘,有现代文明不可笈比的古老民歌、彝家箐火、苗家笙笛以及精巧的手工艺刺绣、蜡染等。除此之外,曲折缓绵、轻流细淌的春光河、缥渺而遥远的双龙潭“流下龙”传说,广阔空犷、清雅雄浑的大黑洞,柔意满溢、挚情绵绵的对嘴岩风光都成为仁和乡旅游资源的亮点。. |
红林乡 |
红林彝族苗族乡位于黔西县西北角,始建于1991年,乡政府驻地距县城29公里,距贵毕高等级公路入口12公里。全乡总面积111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114个村民组,总耕地面积35326亩。境内能源丰富,原煤探明储量达3800万吨,宜电水流1000千瓦以上。旅游资源有喀斯特溶洞地貌、英雄岩河谷风光,“一涧轰雷”等景点。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小麦,主要经济作物有烤烟、油菜。建乡以来,全乡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向前发展,在发展经济上,乡党委政府重点从烤烟、畜牧业、林业、矿产业上着手,年烤烟种植面积达5000亩,畜牧业产值达1887万元,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11000亩,建设了7个合法煤矿,其中30万吨规模矿井1个,3至9万吨规模矿井6个,乡政府还大力实施小城镇开发建设,利用社会闲散资金,建设了80个临街铺面,拉通了商贸一条街。通过十多年的努力工作,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从建乡初期的401元增至现在的1656元,年度财政收入从60万元增至690万元,全乡经济呈现一派繁荣向上的景象。今后的工作中,乡党委政府将继续发挥区位优势及能源优势,拟建年产120万吨至240万吨大型煤矿1个,利用原国营红林机械厂遗留的近9000万元的固定资产及大量闲置厂房场地招商办企业,利用与世界大花海-百里杜鹃相邻的优越条件开发旅游业,我们相信,只要本着开拓创新、实事求是、扎实工作的原则,红林乡的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能源生态大乡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