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村位于黔西县五里乡北部,东连新乐村,南连双塘村,西连铜山村,北接金碧镇联合村,离县城18公里,1991年由原来的堰沟、北海合并而成,是五里乡森林资源较为丰富的村之一,为洪家渡水库沿湖村,远近闻名的沙嘎坡就坐落在本村境内。全村共管辖10个村民组,12各自然村寨共302户1293人,共有党员19人。
全村国土面积3.5平方公里,主要以水田和旱耕地为主,农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红薯、洋芋、高粱、辣椒等为主,经果品种为桃、李、梨、椪柑、苹果等。
五里乡北海村辖区内的丁家寨原来有一个海名叫 下北海,北海村由此而得名,全村海拔为1200米左右,气候宜人,空气清新,适合种植党参、杜仲等药材,原生态杜鹃品种较多,是开发旅游产业和森林公园的最佳选址,山间泉水清澈,可开发矿泉水产业。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吹响黔川山寨,在五里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北海村两委不断努力、现在电网架在林间、公路翻山越岭,民生环境不断改善,随着党的惠农政策的不断落实,信息系统和剩余劳动力就业力度不断加大,小超市进入百姓家,一幢幢黔西北民居风格的建筑,如雨后春笋悄然而起,闪落在林间山边,农民人均年收入达到2500元。
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势下,双塘村将不断提高信合服务能力,努力提高村民整体素质和文化程度,提升全村形象,逐步把北海村建设为富强、和谐、文明、进步的现代化村。
--人口总数:1293人 农业人口:1293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3.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5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布依族,汉族, 发展口号: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
--所辖村:蒋家湾,下北海等 生产总值:12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玉米,稻谷 名特产品:柑橘 办公所在地:王家坡
--自然条件:优良 资源:水,木材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520522200 | 551500 | -- | 查看 北海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双塘社区 |
双塘社区居于黔西县五里中部,四面与北海村、新乐村、金鸡村、新法村、荒田村相邻,距离县城21公里,是全乡赶集场所,乡镇府所在地,全社区共辖13村民组,共786户,总人口2935人,共有党员33名,全社区面积5平方公里,主要以旱耕地为主,主要以玉米、烤烟、油菜、辣椒等旱耕作物为主。 五里乡双塘社区以东西两个水塘为双糖重要水源点,格尔得其名“双塘”,全社区海拔为1200米以上,气候宜人,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的最佳地理条件,是特色农业发展最佳选择,是游乐休闲的好地方。 改革开放的春风不断吹醒全国大地,市场经济的信息已经打开双塘社区的大门,一批工程建设在五里乡落户,洪家度建设、宏和煤矿开工,给双塘社区经济发展增添艺彩,自洪家度2002年以来,双塘人均收入从温饱线一下增加到3000元左右,随着洪家度库区渔业,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双塘社区不同规模的餐饮业不断突起,农民收入不断增加,不断改变农社区居住条件,大大小小的砖厂、瓦场应运而生,充分解决全社区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双塘社区街上“超市”“家电”“家具”等大小商铺逐渐增多。经济形势向第三产业转型,明显地地理优势和经济发展集中优势正在向现代城镇迈进。 在五里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支农惠农政策的帮助下双塘社区两委班子的努力下,发展双塘社区集镇文明街,卫生街、和谐街、平安街四条取得较大成就,建立生态家园精品社区、已初见成效。 随着双塘社区建设的日益壮大,不断增强综合服务能力,酷需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强初级文明建设,努力提高村民素质和乡村文明程度,提升全社区整体形象,逐步把双塘社区建设为综合经济实力强,人民生活富裕,社会文明进步的现代化社区。 --人口总数:2935人 农业人口:2733人 非农业人口:202人 --行政区面积:9.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5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布依族,苗族,彝族,仡佬族,白族, 发展口号:把思想统一到发展上,把心思集中在发展上,把力量凝聚在发展上。 --所辖村:双塘,青杠林寨,公鸡山,上团庆,下团庆,大桠口,等 生产总值:26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辣椒,玉米,烤烟,洋芋等 名特产品:辣椒,烤烟,洋芋等 办公所在地:双塘二组 --自然条件:优越 资源:土地,石灰石 |
荒田村 |
荒田村位于五里乡的西部,距离乡政府所在地最远处6.5公里,东抵双塘村,南抵洪家渡库区,西抵洪家渡库区及中心村,北抵新发村,所辖十四个村民组,由原来的荒田村、支坝村、落叶村在2001年合并组建而成,全村总户数为864户,总人口为3664人,聚集有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村人口的35%,全村土地开阔,土壤肥沃,分别有良田450亩,土有2950亩,气候属亚热山区气候,全年光照时期较长,适宜烤烟种植和各种蔬菜类种植,近几年来,在村两委的带动下,我村建立果蔬协会一个——欣民果蔬协会,在果蔬协会的带动下,我村种植规模较大的有魔芋200亩,莲花白有100亩,大葱有100亩,金瓜有150亩,还有经济作物的种植——烤烟,烤烟种植有350亩,目前,我村在村两委的带领下,以毛泽东思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全村面貌焕然一新,各民族团结奋进,和谐构建荒田村经济社会的美好未来。 --人口总数:3664人 农业人口:3664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12.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4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 发展口号:传承民族民间文化,发展农村经济,构建和谐新农村。 --所辖村:班家寨,韦家寨,小田沟,坝子上,上麻窝,下麻窝,落叶,支坝, 生产总值:12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畜牧业 名特产品:大葱,魔芋 办公所在地:新寨 --自然条件:优越 资源:土地资源,旅游资源 |
化布村 |
化布村位于五里乡西南面,地处六冲河东岸,距乡政府驻地约7.5公里,辖11个村民组,总人口3070人,村西北面与中心村、东北面与石门村接壤,东面与沙井相连,西面、南面隔六冲河与织金县为界,大部分海拔在980—1560米之间,相对高差580米。居住着汉、苗、布依、彝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约占全村人口的40%,全村共有耕地面积2206亩(其中田115亩,土2091亩)人均基本农田0.7亩,土层较薄,为石板底较多,不经旱。林地面积有1038亩。粮食作物以玉米,稻谷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油菜籽、豆类等。畜牧业有家禽、家畜。总体上讲,全村经济发展缓慢,结构单一,无规模化的种植、养殖业。人均纯收入也只在1500元左右。 化布村虽然地处偏僻,但也山清水秀,人才辈出。 在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有人参加了抗日救国运动,为解放中国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后来抗美援朝战争和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仅化布村也有人参加了这两次战争。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这里的人也纷纷外出务工,有的在外面安家落户,有的却回到村里,运用他们在外用到的技术,投资创业,带动了一方经济的发展。农民的思想意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从前的“读书没好出路,不如回家干活路”的旧思想,变成了“回家没有好出路,读书才是好出路”的新思想。九年义务教育实施后,村里很多亲少年读完初中后都顺利升入高中,考上了大学。现在在大学就读的大学生有16名,已经安排工作的有6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上级领导也非常重视对化布村的基础设施建设。2006年,政府出资为化布村修建到第8村民小组,长约1公里,一条是由六组穿过以“人”形穿到五组,七组,由五组穿越老鹰岩脚到十组,长约3.5公里,一条是以前老公路的延伸,从茶林小学门口,穿过二组、一组到九组,长约5.5公里。现在,化布村每个村民小组到通了公路,大大的方便了群众,为群众节省了财力、物力和劳力,也为今后化布村的经济发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8—2009年两年间,水利部门又出资为化布村各家各户修建了小水窖,基本解决了化布村人畜饮水困难的现状。还出资在二、五、十组修建了水池,总容量为1400M米,专攻农业生产用水。 每逢有人提起村两委班子,村民们都会纷纷竖起大拇指称赞到“我们化布村的领导是最棒的,他们才是我们真正的好当家” --人口总数:3070人 农业人口:3070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7.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206.0亩 --主要民族成分:布依族,汉族,苗族,白族,仡佬族,穿青人等七个民族 发展口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所辖村:河边,水淹坝,化布,茶林,老鹰,张家寨等 生产总值:25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玉米,稻谷等 名特产品:毛香粑 办公所在地:老鹰 --自然条件:良好 资源:煤炭 |
中心村 |
中心村位于黔西县五里位于西南部,距乡行政中心5公里,东与本乡石门村、化布村邻,南低化布村,与织金县、八步镇支都村隔河相望,北抵新法村南部,总面积2.7平方公里,辖9个村民组,总人口2014人,504户。居住有布依、汉、苗等6个民族,布依族占全村总人口的83%,是一个悠久的民族居住村。 近年来,随着党委、政府的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我村从住房改造上、道路建设上,饮水工程上,农电网建设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改观。自2007年危房改造以来,到现在整村推进和五园新村建设,总计得到上级部门补助资金500余万元,436户村民住房得到政府补助,367户用电得到改善,辖2014人的安全饮水得到解决。现在我村各通组公路(黔织—高家寨,黔织—重阳寨,黔织—谢家寨,黔织—中寨,罗家寨的通织路纵横交错)全面畅通,到本年年底,有望2.8公里路段得到全面硬化。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开了我村长期封闭的山门,吹散了长期困扰人们愚昧的思想。据初步统计,仅2004年以来,我村总输出劳务工2500多人次,为全村带回来约1500多万元,目前务工收入已成为我村村民经济主要来源。 --人口总数:2014人 农业人口:2014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2.13333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840.0亩 --主要民族成分:布依族,汉族,苗族,白族,仡佬族,穿青人六个民族 发展口号:传承民族民间文化,发展农村经济,构建和谐新农村。 --所辖村:罗家寨,高家寨,冒砂井,重阳寨,红岩脚,杉树寨,中寨九个村民 生产总值:8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养殖,务工 名特产品:棕粑 办公所在地:罗家寨 --自然条件:良好 资源:煤矿 |
石门村 |
石门村位于黔西县五里乡西南角,距乡政府驻地4.2公里。坐落在有名的化冲河畔,东与沙井乡接壤,南与本乡化布村毗邻,西抵中心村,北与新法村交界,总面积4.2平方公里,辖8个村民组,人口总数为1308人。 近几年来,石门村按照上级党委政府的指示,遵照毕节试验区的总体发展规划,紧紧围绕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各项建设和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展。在“十一五”期间,全村已全面解决温饱,有70%以上奔上了小康,有40%以上的村民住上宽敞明亮、高大坚固的新居。同时展现了黔西北民居古老而纯朴的风格,村两委先后被县、乡两级党委政府评为“先进模范村”。 石门村有着近百年的悠久历史,石门坎集市已超愈百年,在久远的年代,由于地处边远山区,交通闭塞,外人赶集要经过一道石门的坎道,故“石门坎”这个集市因此而得名,每逢赶集的日子,集市上总是豆腐干、白占领着市场的主经营,石门的豆腐更是独领-,改革开放前就已销往贵阳等地,村民们利用豆腐加工作坊走上了致富小康的道路,从而得了个“五里的豆腐村”的美名。 在2005年,地质勘探队进入了石门村官寨境内作了多次矿源勘察,已探明有着丰富的煤炭储藏量,估计在不远的时间,这里将要产生一个规模宏大的“官寨煤井”企业。 石门村凭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越过“十一五”,进入“十二五”,黔织三级公路横穿石门坎集市,本着发展新农村建设思路,“村两委”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上做文章,大力支持村民豆腐加工,白酒酿造带动养殖,使石门村增强经济实力,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再上崭新的台阶! --人口总数:1308人 农业人口:1304人 非农业人口:4人 --行政区面积:4.198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68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白族,穿青人 发展口号:依托现有文化遗产,建设和谐新农村 --所辖村:老官寨,凤凰,新街,老街,哨营坡 生产总值:1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砂石 名特产品:兹粑糖,包谷洒,豆腐干 办公所在地:石门新街 --自然条件:良好 资源:煤矿 |
新法村 |
新法村位于洪家渡电站东面,距五里乡人民政府住地约2.5公里,最高海拔1560米,是五里乡地理海拔最高的村,地势西南高而东北低,中部较为平坦,土地肥沃,是新法村的粮食主产区,一个是新法坝子,一个是平寨。黔织油路横穿东部,除11组不通公路外,其余各组皆通公路运输,交通十分便利。全村总面积为8.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270亩,退耕还林900亩,天然林850亩,天然草地500亩,核桃林基地600亩。全村共辖11个村民组,485户1965人,居住汉、苗、彝三个主要民族。农作物主要生产玉米,小麦、大豆。经济作物有油菜、烤烟。 新法村原由老新法村和箐头合并而成,老新法村是由苗族聚居的少数民族村寨,苗族人口占90%以上,彝族人口占7%,汉族人口不到3%,由于历史和交通的原因,这里经济文化十分落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极低。箐头村地势较高,山地和石旮旯地占耕地的75%以上,耕种十分困难,加上交通不便,这里的经济也较为落后,群众生活也十分困难。2001年并村后,老新法和箐头合并成现在的新法村。2001年实施新一轮扶贫开发以后,2002年五里乡列为省军区扶贫开发的乡镇之一,2003致2005年新法村被列为省军区主要扶贫的村。在省军区的扶贫帮助下,新法村经济得到较快以展,人民生活有大幅度提高。2005年黔织路的修建开通了新法村油路史。2007年到2009又相继修通了新法到箐头,班家寨子到箐头,牛滚宕到三组等村组公路,全面改善新法村交通条件,为新法村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十二五”期间,新法村将在“两委”的带领下,转变发展方式,以中部肥沃的土地为载体,四通八达的交通网为支撑以及海拔高污染小的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无公害蔬菜等产业。在进一步扩大核桃基地的同时,利用现有的500亩草地发展畜牧业。 --人口总数:1965人 农业人口:1965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7.8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27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彝族三个主体民族 发展口号:调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 --所辖村:铁匠寨,坝子上,李家寨,上平寨,下平寨,桠口寨,岩头上,石格 生产总值:35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核桃, 名特产品:核桃, 办公所在地:桠口寨 --自然条件:良好 资源:土地,石灰石 |
金鸡村 |
金鸡村是一个贫穷而偏远的山村,在这个村庄四处环山,金鸡村全村总人数340户,总人口数1401人,其中农业人口数1401人,非农业人口数0人,全鸡村主要民族组成是由布依族、汉族、彝族、仡族组成,全村主要农作物是玉米、豆类、土豆等农产品。经济作物有辣椒、油菜等。全村耕地面积占1130亩,森地600亩。 金鸡村以前是一个封闭状态的村子,不通路、不通水、不通电。没有什么交通工具与外界连接,人们要去附近的乡镇或更远的地方,都是靠双脚沿着崎岖的山路慢慢前行,道路弯曲坎坷,走起来比较艰难。通过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持,1999年开始,由几个村组联合打通了第一条山路,山路虽毛草平平,但勉强过去。后来经过党委政府的大力扶持,如今的金鸡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条相对较宽的马路串通各个村寨,摩托车、各种农用车也逐渐多了起来,人们去集上也方便了很多,家里多出来的农产品也可以就近销售,小孩子上学也方便,总之,道路的打通发给村民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金鸡村还有一大变化就是水问题得以解决,以前村民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去背。如今每家每户已安上自来水,水问题得到良好解决,房子问题都得到很好的解决。 --人口总数:1401人 农业人口:1401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2.66666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130.0亩 --主要民族成分:布依族,汉族,彝族,仡族 发展口号:发展特色农业,致富农民 --所辖村:徐家寨,凹子达,小寨上寨,小寨下寨,白老坝五个组 生产总值:30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金鸡村辣椒基地 名特产品:辣椒 办公所在地:凹子达(二组) --自然条件:良好 资源:土地,石灰石 |
新乐村 |
新乐村位于五里布依族苗族乡东北部,距离五里乡政府所在地2.5公里左右,东与金碧镇的张家桥接壤,南于沙井乡泡林桐村交界,所辖十五个村民组,它由原来的新乐村和落圈村在2001年合并组建而成,全村总户数为586户,总人口为2459人,全村耕地面积3019亩。 集居有布依族、苗族、彝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村人口数的43%;全村土地开阔,土壤肥沃,气候属典型的亚热带山区气候,全年光照时期长,适宜烤烟和各种果蔬类的种植,几年来,在村两委的带领下,以毛泽东思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全村面貌焕然一新,各民族团结进取,和谐构建新乐村经济社会的明天。 新乐村位于五里乡政府3公里处,与金碧镇交界,沙嘎坡风景区,地势独特,在峰的顶部,天然的杜鹃花赢得了人们的喜爱,每年到花开时节,人们都来旅游,坡顶上还有几条小河,相传有位神仙路过此地,被此地美景吸引,停留观景,因看到好山好水,一时忘了时间,突听一声鸡叫,才想起要回天庭,匆忙返回,当飞到河边山顶时,还对山顶风光的美景依依不舍。 --人口总数:2459人 农业人口:2459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8.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019.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布依族,苗族,彝族,仡佬族,白族。 发展口号: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 --所辖村:白芨坝,赵家坝,岳家寨,毛栗寨,樱桃井,坡大墙,班家寨,五里 生产总值:35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烤烟,玉米,水稻等 名特产品:樱桃 办公所在地:白芨坝 |
北海村 |
北海村位于黔西县五里乡北部,东连新乐村,南连双塘村,西连铜山村,北接金碧镇联合村,离县城18公里,1991年由原来的堰沟、北海合并而成,是五里乡森林资源较为丰富的村之一,为洪家渡水库沿湖村,远近闻名的沙嘎坡就坐落在本村境内。全村共管辖10个村民组,12各自然村寨共302户1293人,共有党员19人。 全村国土面积3.5平方公里,主要以水田和旱耕地为主,农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红薯、洋芋、高粱、辣椒等为主,经果品种为桃、李、梨、椪柑、苹果等。 五里乡北海村辖区内的丁家寨原来有一个海名叫 下北海,北海村由此而得名,全村海拔为1200米左右,气候宜人,空气清新,适合种植党参、杜仲等药材,原生态杜鹃品种较多,是开发旅游产业和森林公园的最佳选址,山间泉水清澈,可开发矿泉水产业。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吹响黔川山寨,在五里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北海村两委不断努力、现在电网架在林间、公路翻山越岭,民生环境不断改善,随着党的惠农政策的不断落实,信息系统和剩余劳动力就业力度不断加大,小超市进入百姓家,一幢幢黔西北民居风格的建筑,如雨后春笋悄然而起,闪落在林间山边,农民人均年收入达到2500元。 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势下,双塘村将不断提高信合服务能力,努力提高村民整体素质和文化程度,提升全村形象,逐步把北海村建设为富强、和谐、文明、进步的现代化村。 --人口总数:1293人 农业人口:1293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3.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5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布依族,汉族, 发展口号: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 --所辖村:蒋家湾,下北海等 生产总值:12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玉米,稻谷 名特产品:柑橘 办公所在地:王家坡 --自然条件:优良 资源:水,木材 |
桐山村 |
桐山村因2组的山上长满油桐树,由此得名桐山村,原桐山村辖4个村民小组,现在的桐山村因修建洪家渡水电站,原中沙村、果木村、双狮村、团结村、坭山村未淹完的5个小组并入桐山村。 现在的桐山村,位于五里乡政府的东北面、离乡政府驻地12公里,东与金碧镇关塘村的沙嘎坡相连,南、西、北都被洪家渡库区吱嘎阿鲁湖围着,形成一个大半岛,全村总耕地面积和为1450亩。其中田380亩,总共有485户,总人口为1875人,居住着汉、布依族等民族,主要种植玉米、水稻、小麦、油菜等农作物,养殖方面,主要有牛、马、羊、猪等,由于地理、历史等方面的原因,桐山村至今还属于1类贫困村。 近年来,桐山村在乡党委、政府的带领下,村两委班子带领桐山村的群众,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积极为群众找路子、想点子、抓票子,为群众增收致富做了大量而积极的工作,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桐山村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项工作都得到上级的肯定和认可。 去年和今年桐山村都经受了百年不遇的持续干旱,村两委会和全村党员,实行包户责任制,对空巢老人、五保老、留守儿童、特困户、残疾人家庭,实行包户保到人,一方面深入村寨寻找水源,指导群众抗旱救灾,另一方积极向上级反映最新灾情,积极争取上级的帮助,通过乡政府的协调,黔西县老干局投资2万元购买化肥发放到群众中,乡政于7月10日下拨5000元,购买5台提水泵,2500米水管,目前解决了53户、250人和150头大牲畜饮水困难的问题,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村两委与广大群众共同努力,桐山村一定取得抗旱救灾的胜利,桐山村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人口总数:1875人 农业人口:1875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6.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45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布依族 发展口号:发展乡村旅游,激活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建设和谐农村 --所辖村:郭家寨,姚家寨,土地丫,果木等 生产总值:8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畜牧业 名特产品:野生鱼 办公所在地:郭家寨 --自然条件:优越 资源:木材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