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东省 >>滨州 >> 邹平市 >> 孙镇镇 >> 张赵村

张赵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张赵村谷歌卫星地图)


张赵村简介

  张赵村位于孙镇东北,人口845人,耕地面积2100亩,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500元。农民多以小麦、玉米、打工为主要收入来源。近年以来,先后投资40余万元为全村所有农浇地铺设地下电缆极大地解决了群众浇地难问题;投资5万元上了净化水设施;投资5万元更换了村内变压器设施;并积极响应上级号召深入开展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投资2万余元上了便捷式垃圾池,垃圾箱,动用机械清理了全村死角盲点垃圾,配备了两名保洁元,极大地改善了村内外环境卫生。积极引导村民发展经济,先后发展大棚蔬菜2个,养羊基地2个,木材加工1处,与鲁牛公司建立了合作共建单位,输出劳务20人。张赵村村风民风一直比较好,村内稳定,积极引导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村内体育设施完善,图书阅览室也已建立,群众开展了广场舞活动极大地提高了群众参加娱乐、健身等文化活动的热情。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71626110 256600 0543 查看 张赵村谷歌卫星地图

张赵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张赵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孟坊村

  孟坊村位于孙镇西南部,人口308人,耕地面积960亩,2012年农民人均收入9300元。农民多以种植、养殖和打工为主要收入来源。2012年,村新修主要街道10000多平方米,投资40多万。2013年计划新建2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大约投资20万元。资金主要来源孟坊村集体土地和四荒地承包。  

党里村

  党里村位于镇驻地东南部,冯辉路南2km,人口936人,有耕地2498亩,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600元。农民多以打工、种植、养殖为主要收入来源。近年来,村“两委”一班人为村民完成了多项公益事业:投入7万元为村里新上净化水设备,至今运转正常。投资30万元为村里新建1个文化广场,为群众的娱乐活动提供了场地。近年来,党里村没有盗抢案件、-事件及0功等-组织发生,村内社会稳定。  

北王村

  北王村位于孙镇东南方3公里处,交通发达、位置优越,具有发展经济的优越条件。北王村现有人口219人,耕地面积580亩,村内有两条水泥路,交通便利、水电齐全,村居环境整洁优美,现代生活气息浓厚。   全村人人享有社会各项公益福利事业待遇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九年义务教育及各种惠农政策。   今后,村“两委”要带领全体群众继续勤劳致富,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路线和政策,大力发展北王村经济;搞好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丰富群众文化娱乐生活,提高村民生活质量。  

刘张村

  刘张村位于孙镇驻地东南2公里处,人口322人,耕地面积820亩,2012年人均纯收入8000元,农民多以种植小麦、玉米、韭菜为主要收入来源。近年来,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社会文明方面取得良好的进步。村内路面都得到了硬化,环境卫生有了很大的改善。新上了文化广场,活跃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蔡家村

  蔡家村位于孙镇东部1公里处,全村共有人口946人,土地2900多亩,主要收入来源为种植业、养殖业和外出务工,农民人均纯收入8900多元。近几年为村民硬化了道路,街道安装路灯,家家用上了自来水,环境卫生工作开展顺利。蔡家村计划5月份召开会议,共同研讨在村南建设占地面积7亩左右的文化广场一个,满足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经济发展状况:1、经济结构比较单一,以小麦、玉米、棉花种植为主。2、养殖业零星分散,没有形成规模,生猪、畜禽以家庭养殖为主。3、劳务输出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每年蔡家村在外打工人员达150余人,家庭收入20000元左右,所以收入的主要构成一是劳务收入,二是粮食和经济作物销售收入,劳务输出人员主要在本县范围之内。   (二)村级组织运转情况:村支部和村委员会运转正常,“两委会”班子成员团结协作,具有一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党组织活动正常,党员能按时交纳党费。党的方针政策能够得到较好的贯彻落实。群众对落实农村政策、对农村社会治安等工作满意。   (三)社会事业发展情况:村内电话、自来水均已普及,电话使用率达90以上,正常用上了自来水的户达到100%。近年来,蔡家村社会治安良好,没有出现不安定因素,大部分农户都住上了瓦房,部分农户建起了楼房。  

伍户村

  伍户村位于孙镇镇府东南方,人口736人,党员21名,民风淳朴,耕地面积2378亩,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000元左右。农民多以种植、养殖、外出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   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指导下,在村两委的坚强带领下,全体村民艰苦创业,积极完善公益事业,积极寻找致富路子,先后修建了300平米左右的文化广场,对村里的所有道路进行了硬化,家家户户通上干净的自来水,人人享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当前,全体村民正在以高昂的热情积极投身新型农村建设,为建设实现中国人民的伟大梦想而积极奋斗。热烈欢迎有志之士来伍户村投资发展。  

王伍东村

  王伍东村位于孙镇南3公里,人口735人,耕地面积2800亩,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1000元。农民多以种植、养殖、外出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近年以来,村两委班子积极为村民发展公益事业,修建桥梁4座,硬化道路20000余平方米,建垃圾池2个,投资15万元改建自来水、配电室等设施,完成1600亩土地水利灌溉设备的安装。王伍东村多次受到上级表彰,一九九八年就被邹平县人民政府评为“小康村”。  

王伍西村

  王伍西村位于孙镇镇驻地南2公里处,人口740人,耕地面积约1600亩,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600元。农民多以种植、养殖、外出打工为主要收入生活来源。近年以来,王伍西村建立了村内广场,广场内配有器材为群众的健身娱乐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村内自来水由村委支付,不向村内群众收取费用。  

孙镇村

  孙镇村位于孙镇驻地,全村共有人口3170人,土地6980多亩,主要收入来源为种植业、养殖业、餐饮业、工商业和外出务工,农民人均纯收入10000多元。   村两委近几年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运转正常,“两委会”班子成员团结协作,具有一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党组织活动正常,党员能按时交纳党费。党的方针政策能够得到较好的贯彻落实。群众对落实农村政策、对农村社会治安等工作满意。   村内电话、自来水均已普及,电话使用率达90以上,正常用上了自来水的户达到90%。近年来,孙镇村社会治安良好,没有出现不安定因素,大部分农户生活安康,和谐稳定。  

罗家村

  罗家村位于孙镇驻地以南2公里处,人口457口人,耕地1100亩,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9300元。农民多以农业种植、外出务工、农用车运输为主要收入来源。近年来,在孙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罗家村两委团结奋进、开拓创新,先后修建了健身广场、文化大院,进行了农厕改造,修复了村内道路,整修了责任田内的生产路并对浇灌机井进行清洗、修理。特别是今年以来,罗家村投资十二万元对村内环境卫生进行了彻底清理,购置了地埋式垃圾箱2个,便携式垃圾箱20个,并配备了2名专职保洁人员。   罗家村历史悠久,民间广为流传的一句话“先有落狮村,后有邹平城”。罗家村原名“落狮村”,相传在很久以前,黄河发大水,将一只石头狮子从上游某处冲了下来,最后留住在罗家村处,因此得名“落狮村”。此石狮子埋于村南头,直到2003年村内硬化街道是才将其挖出来,现存于村委院内。石狮子在埋在地里时,有一个传说,就是若有人敲击石狮子头部哪边时,村哪面的村民就有矛盾发生,甚至会发生肢体冲突。  

有里村

  有里村位于孙镇以东8公里,人口为940人,耕地面积2761.7亩,2012年农民人均收入约8800元,农民多以种植、养殖、经商为主要收入来源。   有里村近年以来,以民生为本,硬化了所有的主要街道,整修了生产路,上了净化水,村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建设了文化广场,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精神文明不断增强,在有里村“两委”的共同努力下,保证了有里村的稳定,确保了社会稳定  

岳官村

  岳官村位于孙镇西南部,人口253人,耕地面积900亩,2012年农民人均收入9300元。农民多以种植、养殖和打工为主要收入来源。2013年计划新建2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大约投资20万元。资金主要来源岳官村集体土地和四荒地承包。  

时家村

  时家村位于孙镇南部,人口1054人,耕地面积2608亩,2012年农民人均收入9300元。农民多以种植、养殖和打工为主要收入来源。2012年,村新修主要街道20000多平方米,投资100多万。2013年计划新建6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大约投资40万元。资金主要来源时家村集体土地和四荒地承包。  

霍坡村

  霍坡村位于孙镇南部,是孙镇的“南大门”,省道庆淄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地势平坦,水、电等基础设施齐全,对发展经济、文化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全村378户,1560口人,耕地面积3750亩。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0500元,多以打工、种植、养殖等为主要收入来源。   近年来,在孙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霍坡村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团结带领全村广大村民群众,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大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   在农村文化方面:一是建立文化乐园。霍坡村投资58万元兴建了占地26亩的霍坡文化乐园,该文化乐园设施齐全,功能完善。含有健身器材20多套、门球场2处、活动室1处,为村民强身健体提供了好去处。同时,该文化乐园内部景色优美,绿树环绕、景色宜人,有12生肖雕像、喷泉、凉亭、走廊、奇石假山装饰其中,是村民休闲纳凉、放松心情的好地方。   二是建立图书阅览室。近年来,为丰富村民农闲时间,提升村民文化素养,帮助村民养成读书看书的好习惯,霍坡村投资3万余元建立了图书阅览室,购置农业生产、生活百科、文学名著等书籍2000余册,定期向村民免费开放,让村民不出村就能阅读。   在农村环境整治方面:一是实行卫生清理长效机制,招聘了多名环卫工人,负责全村的卫生清理工作。同时定期开展环境集中整治活动,召集全村党员干部对全村道路、沟渠进行彻底清除,确保全村环境整洁卫生。   二是美化环境,植树造林。在村内外道路两边全部实现绿化,其中2013年种植树木3万余棵,达到市级生态文明村标准。  

大陈村

  大陈村位于孙镇驻地南2公路,庆淄路西1.5公路处,全村共有人口1502人,土地3940多亩,全村党员34名,村民代表30名。主要收入来源为种植业、养殖业、餐饮业、工商业和外出务工,农民人均纯收入10000多元。   村两委近几年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运转正常,“两委会”班子成员团结协作,具有一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能认真完成上级党委政府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能认真执行各项农村管理制度,党组织活动正常,党员能按时交纳党费。党的方针政策能够得到较好的贯彻落实。群众对落实农村政策、对农村社会治安等工作满意。   村内电话、自来水均已普及,电话使用率达90以上,正常用上了自来水的户达到90%。近年来,大陈村社会治安良好,没有出现不安定因素,大部分农户生活安康,和谐稳定。  

小陈村

  小陈村位于孙镇西部,全村140余户,508人,耕地面积868亩,人均1.7亩,以种植业为主。村集体收入5万元,主要来源是“四荒地”承包,年人均收入8000余元,支出6000余元。   小陈村“两委”班子健全,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人兼任,“两委”成员4人,党员17人。近年来,小陈村一班人始终牢记胡锦涛总书记“矢志艰苦奋斗,勇于开拓创新”的讲话精神。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加强村级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的。协调推进三个文明建设,全村经济发展、生活富裕、政治安定、社会和谐。   一、加强党的建设,提-部素质。结合村党建工作的实际,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和充分发挥党支部的领导核心、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村党支部焕发出勃勃生机,保障了小陈村各项工作任务得以顺利贯彻实施。   二、加快结构调整,打造农村新经济。近年来,村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强化巩固农业,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促进了集体增收、农民致富。   三、发展公益事业,加强村镇建设,营造和谐生活环境。村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断筹措资金用于公益事业建设,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生产发展的成果。实现了水、电、暖、有线电、网络宽带五通。,并安装了路灯,绿化了巷道,实现了白天道路整洁,夜晚灯火通明。为保证村容整洁,村两委在教育引导村民自觉爱护环境的基础上,成立了环卫队,专门负责村内公共区域的建设规划和卫生保洁工作,生活垃圾做到日产日清,定点定人管理,村庄环境明显改观。   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展现农村社会新风貌。村按照“既要做富裕农民、也要做文明农民”的要求,狠抓精神文明建设不放松,不断提高群众精神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经村两委会研究准备投资12万元,利用一二组市场间空闲场地修建、文化广场和篮球场,购置了各种健身器材,为群众健身娱乐提供了活动场所。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立治安巡逻队实行24小时巡逻,有效地保障了村集体及个人财产的安全。积极倡导文明新风,村里成立红白理事会,引导广大村民喜事新办、丧事简办,消除了迷信复古和铺张浪费现象。通过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村连续多年无刑事犯罪案件发生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  

张家村

  张家村位于孙镇驻地以南1公里处,全村共有人口746人,土地1220多亩,主要收入来源为种植业、养殖业和外出务工,农民人均纯收入11000多元。近几年为村民硬化了道路,街道安装路灯,家家用上了自来水,环境卫生工作开展顺利。   (一)经济发展状况:1、经济结构比较单一,以小麦、玉米、棉花种植为主。2、养殖业零星分散,没有形成规模,生猪、畜禽以家庭养殖为主。3、劳务输出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每年张家村在外打工人员达150余人,家庭收入20000元左右,所以收入的主要构成一是劳务收入,二是粮食和经济作物销售收入,劳务输出人员主要在本县范围之内。   (二)村级组织运转情况:村支部和村委员会运转正常,“两委会”班子成员团结协作,具有一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党组织活动正常,党员能按时交纳党费。党的方针政策能够得到较好的贯彻落实。群众对落实农村政策、对农村社会治安等工作满意。   (三)社会事业发展情况:村内电话、自来水均已普及,电话使用率达90以上,正常用上了自来水的户达到100%。近年来,张家村社会治安良好,没有出现不安定因素,大部分农户都住上了瓦房,部分农户建起了楼房。  

冯家村

  冯家村位于孙镇西2公里,人口1173人,耕地面积2630亩,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6000元。农民多以种植、养殖、外出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近年以来,为村民完成的公益事业主要有,新建生产桥4座,在村西头建影壁墙一座,为全体村民新上纯净自来水,建垃圾池两个,河道清淤2300余米。小麦良种繁育面积2630亩,每亩增收800元,全村增收200余万元。村两委班子团结向上,村民积极支持村内所有工作,为省、市、县承担多项农业生产项目连年收到上级有关部门的表彰和奖励。  

范家村

  范家村位于孙镇驻地以西2公里,西面与九户镇相邻。范家村214户,840口人,耕地面积1688亩。党员35人,村民代表30人,2012年人均纯收入9500元。   范家村主导产业是小麦良种繁育和外出务工,去年新硬化中心街650米,有文化大院和图书馆,并能经常开展活动。范家村社会稳定,已经很多年没有上方案件,也没有-习练者,去年评选了好媳妇、好婆婆及尊老敬老模范户,风气良好,各项事业呈现上升的良好势头。  

信家村

  信家村位于孙镇西南3公里处,庆淄路以西,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人口652人,耕地面积1850亩。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9300元。以种植、养殖、外出务工为主。村内道路已硬化、亮化、绿化,建有文化广场一处,环境优美,常年有保洁员打扫卫生。现信家村有占地400亩的冬暖式大棚一处,绿化苗木基地一处(280亩),有效的带动劳动力的转移,增加农民收入。近年来在孙镇党委、政府的带领下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精神文明等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郑家村

  郑家村位于孙镇正东6公里,人口801人,耕地面积2142亩,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9000元。农民多以种植、务工、经商为主要收入来源。近年以来为村民完成的公益事业;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社会文明方面取得了好的成绩。   我们村改革开放以来,村容村貌及村民生活有了很大发展和变化,村内人均收入属镇域中上游,家家户户用上电用上自来水,村内大街小巷全部硬化,安上了路灯,各户小、中、大各式机械200台,生产生活环境还在不断变化,优化,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加强,物质文明逐步丰富,我们相信在十八大精神指引下,全村党员、村民、和党委政府保持高度一致,科学谋划、科学发展,以高昂的精神风貌,为建成一流的新农村继续奋斗。  

小三村

  小三村位于镇驻地东北部,清河南岸与大三毗邻距庆淄路1.5km,人口1200人,有耕地3700亩,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800元。农民多以打工、种植、养殖为主要收入来源。近年来,村“两委”一班人为村民完成了多项公益事业:投入7万元为村里新上净化水设备,至今运转正常。投资20万元为村里扩建了文化广场,为群众的娱乐活动提供了场地。维修扩建了扬水站。整修了村南坡生产路。近年来,小三村没有盗抢案件、-事件及0功等-组织发生,村内社会稳定。  

大里村

  大里村位于孙镇驻地以北,全村共有158户,人口568人,土地1324多亩,村两委成员5人,党员21人,村民代表30人,村年集体经济收入3万余元,主要来源为承包土地,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种植业、养殖业和外出务工,农民人均纯收入9000多元。   村两委近几年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运转正常,“两委会”班子成员团结协作,具有一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党组织活动正常,党员能按时交纳党费。党的方针政策能够得到较好的贯彻落实。群众对落实农村政策、对农村社会治安等工作满意。村两委上任以来,完成自来水入户,净化水,办公室修建,道路硬化等实事。   村内电话、自来水均已普及,电话使用率达95%以上。近年来,大里村社会治安良好,没有出现不安定因素,大部分农户生活安康,和谐稳定。  

高唐村

  高唐村位于庆淄路西侧500米,孙镇北首,紧靠小清河南岸。这里交通方便,是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全村共有164户人家,总人口643人,耕地面积988亩。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7500元,农民多以经商、进厂打工、种植、养殖为主要收入来源。近年以来,村“两委”投资20万元,新建文化广场一处,为休闲的村民提供了娱乐场所;投资8万元,安装净化水设备一套;2011年3月份村“两委”积极争取县电业局调拨物资20万元,4月下旬对全村低压线路进行全面整改,彻底解决了村民用电不足的难题。村“两委”在社会文明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绩,成立了门球队、舞蹈队,丰富了群众的   文化生活。这是一个平安、稳定、和谐、积极上进的村庄。  

北安村

  北安村位于镇驻地西北部,清河南岸与怀家前刘毗邻距庆淄路1.5km,人口530人,有耕地1200亩,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500元。农民多以打工、种植、养殖为主要收入来源。近年来,村“两委”一班人为村民完成了多项公益事业:投入7万元为村里新上净化水设备,至今运转正常。投资10万元为村里新建2个文化广场,为群众的娱乐活动提供了场地。整修了村南坡生产路。近年来,北安村没有盗抢案件、-事件及0功等-组织发生,村内社会稳定。  

前刘村

  前刘村位于邹平县孙镇北部,庆淄路以西。村庄占地99600平方米,现有272户人家,1076口人。耕地面积1250亩,是一个人多地少的村庄。前刘村借助于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大力发展绿色蔬菜和奶牛生产为主导产业,是滨州市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在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前刘村坚持发展高产、优质、高校农业。大力发展大棚蔬菜生产,前刘村蔬菜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注册为“玉喜园”著名商标。经中国农业部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审核、被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蔬菜畅销淄博、济南、东北等地。前刘村有蔬菜专业合作社和奶牛专业合作社两家,带领群众走出了一条共同致富奔小康的致富道路。   2012年投资92万元将全村5条生产路进行了绿化,投资20万元新建了文化广场。   按照上级财务管理相关规定。严格财务程序,每月按时到经管站记账并切在村务公开栏内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村“两委”将继续团结奋进,真抓实干,带领群众加快建设富裕、安康、文明、幸福新前刘。   

怀家村

  怀家村位于庆淄路西侧,孙镇西北角,紧靠小清河南岸。这里交通方便,是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全村共有总人口867人,耕地面积263亩。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7500元,农民多以经商、进厂打工、种植、养殖为主要收入来源。去年,村“两委”投资40余万元,新硬化道路800余平方米,新建文化广场一处,为休闲的村民提供了娱乐场所;投资6万元,安装净化水设备一套;村“两委”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社会文明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绩。这是一个平安、稳定、和谐、积极上进的村庄。  

坡庄村

  坡庄村位于庆淄路两侧,孙镇北首,紧靠小清河南岸。这里交通方便,是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全村共有260户人家,总人口1066人,耕地面积1859亩。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7500元,农民多以经商、进厂打工、种植、养殖为主要收入来源。今年以来,村“两委”投资20万元,新建文化广场一处,为休闲的村民提供了娱乐场所;投资8万元,安装净化水设备一套;2012年6月投资30万元,对沿村庆淄路两侧进行了深度改造和广-化;今年3月份村“两委”积极争取县电业局调拨物资70万元,4月下旬对全村低压线路进行全面整改,彻底解决了村民用电不足的难题。预计这次线路改造工程将于5月20日前全部完工。村“两委”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社会文明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绩。这是一个平安、稳定、和谐、积极上进的村庄。  

曹王村

  曹王村,明初曹姓兄弟二人自直隶枣强徙居于邹平故城(孙家镇)东十里,在灰李屋子(今辉里村)与打鱼李(今有里村)之间的几间草棚里暂居,看到这里有大片土地,就在此垦荒种田定居下来,渐渐形成村庄。为不忘先祖,遂取名曹王庄。明末清初之际,凶年饥岁,何氏之先何养廉自新城(今桓台)陈家庄徙居于此。嗣后王氏之先自小清河北花沟乡南寺庄居于此。刘、李也相继来居。清中期以后陆续又有苏、曲、贾、郭、孙、李、沈、常、孟、杨迁此。民国年间又有张、吕、苏迁入,形成今日之曹、何、王三大姓为主,多姓群居之曹王村。明清两朝推行乡里制,曹王庄属邹平县梁邹乡梁三里,康熙版《邹平县志》沿旧志,村庄里社有梁邹乡梁三里曹王庄之记载。民国初年,属邹平县孙镇乡。1927年推行区制,邹平县化为七个区,属邹平县六区。1933年梁漱溟在邹平县进行乡村建设运动,邹平县为乡村建设实验县,邹平分为十二个乡,曹王庄属邹平县十二乡辉李。1941年因抗战需要,邹平分为南邹长、北邹长两个临时行政区,属北邹长临时行政区孙镇区。1943年属邹平县孙镇乡,1950年邹平县王伍区,1958年邹平县孙镇公社,1960年邹平县孙镇区,1968年邹平县孙镇公社,1984年邹平县孙镇乡。自1994年撤乡设镇至今,属邹平县孙镇。   曹王村地处邹平县城北二十公里,孙镇东五公里,北傍利民河,东两公里为杏花河,南靠孙(镇)焦(桥)路,沿路向西南一点五公里为“五子登科”之地(辉里村)。村向东南为杏花河洼地,是全县重要的粮棉产地之一。土质以潮土(红土淤)为主,土层深厚,质地肥沃,含钾丰富,又有优越的水利条件,非常适宜种植瓜果蔬菜,曹王村种植的西瓜、甜瓜品质极佳。曹王村自1998年开始种植大棚甜瓜,品种为状元香瓜,品质、口感俱佳,远销省内外。近年来村民又加大了种植规模,现村内共种植大棚瓜果菜一百多亩,大棚数量六十多个。种植黄瓜、西红柿、西瓜、甜瓜等,西瓜以无籽蜜童为主、甜瓜以景甜五号为主。2012年注册成立了曹王瓜果菜专业合作社,并严格按照国家无公害的规程进行操作生产。待自然成熟后,西瓜、甜瓜进行装箱销售,成为名副其实的孙镇特产。   曹王村近几年村容、村貌、精神文明建设发展较好,于2004年通上了自来水,安上了路灯,硬化了村主要街道,还被邹平县人民政府授予社会文化工作“达标村”。2007年大街小巷全部硬化了路面,建设了新村委办公室、农家书屋、文化大院,2010年4月邹平县人民政府授予曹王村县级“文明村”称号。2011年邹平年鉴曹王村213户,719人,耕地1800余亩,其中林业地300亩,大棚100亩,小麦1400亩,人均收入8000余元。村民在富裕的同时,自去年成立了曹王村文化娱乐队,参加县里、镇上组织的各种比赛。   曹王村自成村以来,一直沿用曹王庄,至1984年地名普查,为区别于邹平县其他曹王,遂称曹王村至今。村内居民邻里和谐、力本重农、民风淳朴、人才辈出。民国至今,其中军旅政界、文教卫生、工农各业,先进劳模及善举公益者代不乏人。真可谓人才济济,和谐曹王。  

新高村

  新高村位于镇驻地东南部,庆淄路东1km,人口420人,耕地面积1326亩,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000元。农民多以打工、种植、养殖为主要收入来源。近年来,新高村‘两委’认真实践“-”重要思想,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坚持以党建促发展,走出了一条条养殖、种植、林业合作社的致富路,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于何村

  于何村位于孙镇东南,人口750人,耕地面积1683亩,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9000元。农民多以种植业、养殖业、外出打工为主要收入来源。近年以来,于何村呈现出勃勃生机,两委班子成员带领村民发家致富,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一是多方筹资,硬化道路8000多平方米。二是修建办公场。三是发动村民积极建设沼气池,做到亮化、美化。四是新上净化水设备一套,解决村民饮用水安全问题。五是积极流转土地,新上蔬菜大棚18个,金银花种植场一处。由于村两委成员积极开展工作,合理化解各种矛盾,成立专门的调解小组,做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近年来无一例到上级-事件。由于每年普法工作做的比较到位,村内从来没有治安、刑事案件发生。村民无违法违纪现象。邻里和睦相处,村内稳定。先后荣获“县级卫生村”“敬老模范村”等荣誉称号。  

周家村

  周家村位于孙镇中部,主干道与庆淄路相接,全村280余户,895人,耕地面积2656亩,人均3亩,以种植业为主。村集体收入3万元,主要来源是“四荒地”承包,年人均收入5000余元。   周家村“两委”班子健全,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人兼任,“两委”成员4人,党员32人。道路全部硬化,安装了路灯,村内基础设施完善,有文化广场、门球场等娱乐设施。  

杨家村

  杨家村位于孙镇以东4公里,全村人口826人,耕地面积2693.6亩,2012年人均纯收入8838元,农民主要收入靠种植、养殖和外出务工,主要种植小麦和玉米。杨家村党支部连续5年被孙镇党委授予优秀党支部荣誉称号。全村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  

辉里村

  辉里村位于孙镇东五公里处,512户,1667口人,耕地面积5324亩,党员42名,村民代表30名,十个小组。现有个体工商户12家,主要经营五金副食,化肥农药,扎木片两家。群众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年轻劳动力主要以在企业上班和外出打工为主。   明代洪武四年,其祖天锡公由河北枣强迁至邹平郡北之辉里庄,至清朝已相沿数传。李姓家族曾在清代出了五子登科,而且还是五代甲科,这在封建科举时代也是不多见的。   戊戌变法后,清政府颁令将全国各府州、县的大小书院逐步改为中西兼学的小学堂。民国二十三年,时任实验县长的梁漱溟为此题写“共成斯举”石碑以示纪念。村里刻成石碑把它树在了学校院内。后经几次变故,此碑作为基石埋在了办公室的墙下。2001年11月,因打井扒掉了原村办公室的两间房子。“共成斯举”碑终于重见光明。   民国十一年,张鸣九匪徒50余人到孙镇辉里村一带烧杀抢掠。仅辉里一村即被烧房屋60余间。激于民愤,辉里村村民李机庆、李恭长、李又长,郑家村段维烈当即组织100余名青年村民与土匪团伙进行了英勇抵抗并壮捐躯。翌年清明节辉里乡一带19个村民自愿集资为他们树起一道《不畏强御》石碑,以使子孙后代永远记住他们为保卫家乡而不惜牺牲生命的英雄行为。  

张赵村

  张赵村位于孙镇东北,人口845人,耕地面积2100亩,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500元。农民多以小麦、玉米、打工为主要收入来源。近年以来,先后投资40余万元为全村所有农浇地铺设地下电缆极大地解决了群众浇地难问题;投资5万元上了净化水设施;投资5万元更换了村内变压器设施;并积极响应上级号召深入开展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投资2万余元上了便捷式垃圾池,垃圾箱,动用机械清理了全村死角盲点垃圾,配备了两名保洁元,极大地改善了村内外环境卫生。积极引导村民发展经济,先后发展大棚蔬菜2个,养羊基地2个,木材加工1处,与鲁牛公司建立了合作共建单位,输出劳务20人。张赵村村风民风一直比较好,村内稳定,积极引导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村内体育设施完善,图书阅览室也已建立,群众开展了广场舞活动极大地提高了群众参加娱乐、健身等文化活动的热情。  

东安村

  东安村位于孙镇东北部,处于孙镇、焦桥、高青的交界处。人口1158人,278户,共有土地2540亩,人均收入11000元左右。   东安村人口多土地少,地理位置比较偏远,根据这一情况,东安村的村民寻找自己的路子,经过几年的发展,东安村形成了以装修业(主要是刮瓷)和运输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东安村刮瓷无论从人数到质量,在邹平县乃至周边县市都是小有名气的。   由于本来村里的土地就少,再加上国家土地政策的规定,导致东安村没有集体承包地,地理位置的原因,也没有企业投资,出现东安村村民收入较高,但村集体经济困难的局面,村集体经济困难现已成为制约东安村各项事业发展的重大因素,解决村集体经济的困境成为村“两委”班子考虑的重点问题。   东安村“两委”班子凝聚力强,村民收入较高,村民的心都放在了发展经济上,对村里的闲事很少有人议论,加上村财政、政务公开,透明度较高,所以东安村村容整洁,民风淳朴。   相信东安村在孙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一定会克服困难,发挥自身的优势,各项事业全面发展,走在我镇新农村建设的前列。  

潘刘村

  潘刘村位于孙镇以东,人口700人,耕地面积1780亩,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400元。农民多以种植、养殖、打工为主要收入来源。近年以来,投资5万元上了净化水设施;投资5万元更换了村内变压器设施;并积极响应上级号召深入开展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投资2万余元上了便捷式垃圾池,垃圾箱,动用机械清理了全村死角盲点垃圾,配备了两名保洁员,极大地改善了村内外环境卫生。积极引导村民发展经济,先后发展大棚葡萄4个,养猪厂2个。潘刘村风民风一直比较好,村内稳定,积极引导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村内体育设施完善,图书阅览室也已建立,群众开展了广场舞活动极大地提高了群众参加娱乐、健身等文化活动的热情。  

腰庄村

  腰庄村位于孙镇以东12公里处,全村360户,1400口人,耕地面积3200亩,有党员33人,村民代表31人。   2013年以来,腰庄村大力实施村内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工程,投资三万余元,安装地埋式垃圾箱2个,便携式垃圾箱15个,聘请了专职保洁人员8名,负责村内所有街道垃圾的收集、清运和日常卫生维护。投资二万余元,铺设农灌电缆5000余米。依托‘金大地’种业公司成立良种、粮食专业合作社三家,辐射周围村庄搞小麦良种繁育,仅此一项人均增收100元。  

车郭村

  车郭村位于孙镇以东5公里,全村人口956人,耕地面积3200亩,2012年人均纯收入8450元,农民主要收入靠种植、养殖和外出务工,主要种植小麦和玉米。车郭村多次被评为先进单位和优秀党支部荣誉称号。村内主要街道实现了硬化和亮化,卫生环境整洁,风清气正,全村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  

大三村

  大三村位于孙镇驻地东2公里,全村共有人口1200人,土地4000多亩,全村党员37名,村民代表30名。主要收入来源为种植业、养殖业、餐饮业、工商业和外出务工,农民人均纯收入9500多元。   村两委近几年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运转正常,“两委会”班子成员团结协作,具有一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能认真完成上级党委政府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能认真执行各项农村管理制度,党组织活动正常,党员能按时交纳党费。党的方针政策能够得到较好的贯彻落实。群众对落实农村政策、对农村社会治安等工作满意。   村内设有净化水站一处,电话、有线电视使用率达90以上。近年来,大三村社会治安良好,没有出现不安定因素,大部分农户生活安康,和谐稳定。  

新集村

  新集村位于孙镇东南部,5公里处,耕地面积5000余亩,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录7800元。农民多以种植、养殖、打工、为主要收录来源。在外经商人员较多,主要分部在东营市。粮田地势较低,杏花沟,安袁河两大水系流经新集村南部耕地。粮田被沟渠分割成棋盘似的方块,树木较多。近三年以来在孙民书记的带领下,为村民重新安装了路灯、修建了文化广场、安装了净化水设备,让村民喝上了卫生水,去年又修建了高标准的进村大路,绿化了广场,修建了三个大垃圾池、购买了20个小垃圾桶方便村民放置垃圾,这些公益事业,令邻村不少村民羡慕,全村人心稳定,村民生活安康,幸福村民人均收录年年递增。  


张赵村特产大全




张赵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