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贵州省 >>毕节市 >> 金沙县 >> 岚头镇 >> 和平村

和平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和平村谷歌卫星地图)


和平村简介

  和平村:原三合、猫山、高坪合并而成
  三合村
  该村位于镇境南部,距镇政府3.5公里。1950年底建干河村,1953年改为干河乡,1957年并入岚头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以干河坝、杨柳井、田湾3个坝子合建为三合大队,故名“三合”,1984年撤大队建三合村至今。全村人口1179人,全部汉族。境内中丘谷地,坝子较宽,川洞水库水渠通过。灌溉较好。耕地917亩(田600亩)。粮食产量90万,品种杂交水稻、玉米。国有林15亩,集体林1100亩,森林覆盖率45%。养殖业5户。村境蕴藏钾、铁、镍、硅矿、村校1所,卫生室1所、图书室1间、精神文明活动中心1个,体育场1块。已水电路三通,并有程控电话150门,手机60六,电视机150台,电冰箱15台,洗衣机109部。解放战争时期,村内有0地下党员全朝德、张德明、贾树槐。
  猫山村
  该村位镇南,距镇政府4公里。1980年前归三合大队,1981年拆建,以地名命为猫山大队,1984年撤大队建村至今。村境地处中丘台地,南部向南斜坡,东北一片大岩,坡下有煤。耕地733亩,其中田70亩,主产玉米、大豆、小麦、油菜、水稻、烤烟等。下辖6个村民组,苗、汉民族杂居,558人(苗族39人)。全村电、自来水、公路均通。
  高坪村
  该村位镇东南,距镇驻所7公里。1958年人民公社化中,以境相对地势较高,并以高石坎、铜锣坪两个地中各取1字,建高坪生产大队。1981年因县内重名改为铜锣大队。1984年撤大队建村时,恢复原冠名建高坪村至今。村境地处低山(相对高差200~300米)地带,山峦重叠,谷地窄小,有耕地499.48亩,其中梯田275亩,主产水稻、玉米、大豆、油菜籽、小麦、烤烟等。20世纪50~60年代和80年代后期,境内大片青杠林放养柞蚕,为县内柞蚕主要产地,蚕茧销售收入为村民一笔财源,林产品还有油桐、茶叶等。现有集体林1520亩。煤矿蕴藏较丰,有小型煤厂2个,民国时期为银耳主要产地。铜锣坪,位村中部,古时,其地为苗族聚居村寨,清代因修堰,控出铜锣一面而得地名。咸丰、同治年间,苗族武装反清,被剿平。现村民都是光绪年间及以后迁入的汉族。村辖6个村民组,汉族聚居,873人。实现水、电、路三通。
  
  --人口总数:2610人 农业人口:2583人 非农业人口:55人
  --行政区面积:17.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2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 发展口号:立足实际,发展才是硬道理
  --所辖村:三合、猫山、高坪 生产总值:10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水稻,玉米,煤 名特产品:煤 办公所在地:猫山
  --自然条件:交通便利 资源:煤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520523105 551800 -- 查看 和平村谷歌卫星地图

和平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和平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岚丰村

  岚丰村位于贵州省金沙县岚头镇,辖4个村民组,632户,2354人。现有耕地面积1368亩,其中田467亩,柳沙公路及岚偏公路穿境而过。目前全村有182户工商业主及214辆运输车辆,村内有大小企业182个,从业人员342人。2007年并村以来,该村党支部立足实际,采取“三抓一选”措施加强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全村修建沼气池151口。按村民每年燃煤花费户均400元计算,仅已建完投入使用的沼气池就可为村民每年节约60400多元。要让沼气池正常供气,必须喂猪3头以上,这又推进了畜牧业的发展,而且沼气发酵后的糟渣又可以作为肥料施放水稻和玉米以及开发经果林木。沼气池的建成有效地推动了其它产业的发展,并初见成效。几年来,多方筹资十多万元,投工投-房、改厕、改圈、改灶、建花池、修入户水泥便道和硬化通组公路,目前,全村实现改房46户、改厕178个、改圈171个、改灶238户,新建花池145个、修通了全长12公里入户水泥连心路,连通了320多户农户的院坝,硬化通组公里5.5公里。   2004年,投入资金4万元,在本村的深基湾村民组协调土地,从贵阳购黄花藤梨20000株,艳红桃5000株,建立了岚丰村远程教育经果林种植示范基地。2005年1月,又投资8万元建立了岚丰村远程教育种草养畜示范基地,实行统一购种,集中繁殖,分户饲养,共养牛30头,养羊150多只。2005年7月,以自家房产作担保签定供货合同,负责为浙江义乌商家加工手工艺品,组建了岚丰村手工艺品编织加工厂,组织全村和临近村寨的80余名妇女和老人从事手链、背包等加工业,每天能让挣得30—40元的工资。2006年1月,她统一购进“香优”良种,引导农户种植500余亩,使农民人均收入达3000元,农民人均占有粮食突破了600公斤。2006年3月,联系雄丰公司赞助资金2.1万元购进7000多棵大枣,分给当地农户种植,既美化环境、又使自身收益。   村支两委领导为了发挥本村资源优势,积极探索“远教+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经营模式。2005年1月,利用村入股承包黄泥洞铁矿洗选厂创收的6万元,再投入4万元,创建了一个铁矿洗选厂,村集体每年可创收10万余元;充分开发新修村综合楼的用途,改建三个门面开办了一个餐馆,年纯收入15000元;她召集村民利用土地入股,创办了深基湾打砂厂,实行承包经营,村每年收取承包费5000元;2007年并村后,她号召村民投资致富,采取老百姓和村集体入股的形式,先后陆续投入资金400万元注册成立集蔬菜处理、保鲜、储藏、加工为一体的“金沙县雄泰绿色食品发展有限公司”,解决本村120余人的就业问题,每人工资每月1200元以上。同时在本村及临近的安底镇陡滩村、红光村、禹谟镇城墙村成立了有机蔬菜种植协会,建立了大头菜基地5000余亩,惠及农户4100余户。大头菜生长周期短,不影响其它农作物种植季节,平均每亩能创收2000余元。2007年9月,通过农户出土地,村集体负责购苗的形式搭成协议,从重庆市江津县西湖大桥花椒生产基地一次购进“九里香”花椒幼苗32500株,分发给89户农户按科学的种植技术要求种植。村委与金沙县雄泰绿色食品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购销合同,由公司参与花椒种植技术管理监督,并按不低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合格产品。2008年3月,组织村民集资在小下坝新建容纳500头生猪的养猪场,目前工程正在建设中。   如今的岚丰村,生产发展了,生活富裕了,乡风文明了,村容整洁了,管理民主了,全村从事商贸、加工、服务等行业的农户达182户,拥有大小客货运输车辆300多辆,全村富余劳动力全部实现向集镇和第三产业转移,村级主导产业初具规模,群众生活过得殷实富足。      --人口总数:2354人 农业人口:2000人 非农业人口:354人   --行政区面积:7.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368.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布依,彝, 发展口号:立足实际,发展才是硬道理   --所辖村:一组,二组,三组,四组 生产总值:100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雄泰,雄风矿业 名特产品:雄泰绿色食品 办公所在地:岚头镇柳沙线电管站旁边   --自然条件: 资源:铁、煤、镁、钾、硅、方解石,、茶叶、绿色果蔬   

三桥村

  三桥村:原下寨、马桥、后寨、营盘合并而成   三桥村“战字岩”有一座坟,每年农业六月十九都会有许多香客进山上香,这里埋葬了一位民国时期亡故的老中医-卢先生。卢先生、四川人,民国时期在岚头东隆一带行医。医术高明,救治过无数百姓。死后群众将他敬为神医,每年都到此进香保佑家人无病平安。   下寨村   该村位岚头镇境中部及北部,距镇治所1公里。1981年从三桥队拆出,建下寨大队。1984年撤大队建村至今。村境地处中丘谷槽地,坝地较开阔。有耕地564亩,其中稻田356亩,农作物主产水稻、玉米、油菜、小麦、烤烟。下辖4个村民组,居住汉、苗等民簇,人口801人。村境有一株现尚存的大白果树。村中部万天宫古庙,相传是1万多天的工程修成。   马桥村   该村位岚头镇境中部,距镇政府1公里。1981年从三桥大队分建马桥大队,1984年撤大队建村至今。地处抵丘地带,谷坝宽缓。全村面积4平方公里。有420亩耕地,其中田128亩,主产玉米、大豆、水稻、油菜、烤烟等人均粮400公斤,人均年收入2100元。下辖4个村民组,住苗、汉两个民族,人口700人(苗族占4分之1)。因有驮马过往的小石桥而得名,有马桥水库,建于1954年,1972年扩建,库容17万立方米,灌田500亩,现为岚头铁厂工业用水水源。森林覆盖率达40%。村境的岚头铁厂,建于1990年,引进无锡冶金工业公司投资建成,1994年扩建,有3只13立米高炉,年产可达2万吨生铁。金属镁厂,1992年建冶炼厂于该村境,亟待投产,人投资上百万元的3家洗矿厂和4家石粉厂,农业剩余劳动力全部在这些企业务工。   后寨村   该村位岚头镇北部,距镇治所3公里。1958年人民公社化中,以地名后寨建后寨大队。1984年撤大队建村至今。村境处中丘谷地,谷间较平坦,水源较缺。耕地1192亩。其中田31亩,主产玉米、大豆、小麦、油菜、烤烟等。木材油桐是主要林产品。下辖5个村民组,居汉、苗、彝等族,人口618人。   营盘村   该村位岚头镇东北,距镇政府4公里。1958年人民公社化中,以地名成立营盘大队,1984年撤大队建村至今。地处低山、中丘、山势连绵起伏,山上森林茂密,是县内林区较好地带,森林覆盖率48%。山谷窄长不平,水源缺乏。有耕地1259亩,全是旱作土,主产玉米、小麦、大豆、油菜、辣椒、烤烟等。部分村民引种西瓜,效果较好。村辖6个村民组,为汉族聚居,184户784人。有铁矿、钾矿等。2003年建成年产万吨铁厂一座。同时农电改造,已户户通电,有电视机89台、洗衣机130部、电话30门、手机12个 .      --人口总数:3262人 农业人口:3159人 非农业人口:103人   --行政区面积:24.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548.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布依 发展口号:以茶叶为龙头,带动观光旅游   --所辖村:下寨,马桥,后寨,营盘 生产总值:20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茶叶,水稻,玉米,冶炼 名特产品:黔茶龙井 办公所在地:下寨   --自然条件: 资源:石灰石,大理石,镁矿   

和平村

  和平村:原三合、猫山、高坪合并而成   三合村   该村位于镇境南部,距镇政府3.5公里。1950年底建干河村,1953年改为干河乡,1957年并入岚头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以干河坝、杨柳井、田湾3个坝子合建为三合大队,故名“三合”,1984年撤大队建三合村至今。全村人口1179人,全部汉族。境内中丘谷地,坝子较宽,川洞水库水渠通过。灌溉较好。耕地917亩(田600亩)。粮食产量90万,品种杂交水稻、玉米。国有林15亩,集体林1100亩,森林覆盖率45%。养殖业5户。村境蕴藏钾、铁、镍、硅矿、村校1所,卫生室1所、图书室1间、精神文明活动中心1个,体育场1块。已水电路三通,并有程控电话150门,手机60六,电视机150台,电冰箱15台,洗衣机109部。解放战争时期,村内有0地下党员全朝德、张德明、贾树槐。   猫山村   该村位镇南,距镇政府4公里。1980年前归三合大队,1981年拆建,以地名命为猫山大队,1984年撤大队建村至今。村境地处中丘台地,南部向南斜坡,东北一片大岩,坡下有煤。耕地733亩,其中田70亩,主产玉米、大豆、小麦、油菜、水稻、烤烟等。下辖6个村民组,苗、汉民族杂居,558人(苗族39人)。全村电、自来水、公路均通。   高坪村   该村位镇东南,距镇驻所7公里。1958年人民公社化中,以境相对地势较高,并以高石坎、铜锣坪两个地中各取1字,建高坪生产大队。1981年因县内重名改为铜锣大队。1984年撤大队建村时,恢复原冠名建高坪村至今。村境地处低山(相对高差200~300米)地带,山峦重叠,谷地窄小,有耕地499.48亩,其中梯田275亩,主产水稻、玉米、大豆、油菜籽、小麦、烤烟等。20世纪50~60年代和80年代后期,境内大片青杠林放养柞蚕,为县内柞蚕主要产地,蚕茧销售收入为村民一笔财源,林产品还有油桐、茶叶等。现有集体林1520亩。煤矿蕴藏较丰,有小型煤厂2个,民国时期为银耳主要产地。铜锣坪,位村中部,古时,其地为苗族聚居村寨,清代因修堰,控出铜锣一面而得地名。咸丰、同治年间,苗族武装反清,被剿平。现村民都是光绪年间及以后迁入的汉族。村辖6个村民组,汉族聚居,873人。实现水、电、路三通。      --人口总数:2610人 农业人口:2583人 非农业人口:55人   --行政区面积:17.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2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 发展口号:立足实际,发展才是硬道理   --所辖村:三合、猫山、高坪 生产总值:10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水稻,玉米,煤 名特产品:煤 办公所在地:猫山   --自然条件:交通便利 资源:煤   

高果村

  高仓村隶属于贵州省金沙县岚头镇,由10个村民小组组成。位于岚头镇东边,距离岚头镇2公里,是高仓村委会所在地,到乡镇道路为水泥路,交通方便。全村国土面积1975亩,海拔890米,年平均气温16.7℃,适合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738.7亩,林地467.5亩,人均耕地0.8亩,共有经济林果地467.5亩。全村有农户921户,共3480人,其中农业人口总数为3060人,劳动力2256人。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109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29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第三产业为主 。   高果村(原庆丰村、高仓村、化桶村合并)   庆丰村位镇境西北部,距镇5公里。村境地处中丘谷地,水源条件好,梯田叠叠,耕地870亩,其中稻田455亩,农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烤烟。该村原名“高梁寨”,因有高、梁两姓人家同时迁居此处而得名。村境有清代建的“黑神庙”,规模较大。四合大院,占地近2000平方米,历为大队,村驻地,庙前有古柏一株。1993年修学校时庙宇全毁,古柏尚在。   高仓村该村位镇境西南,距镇治所3公里,村境地处低丘坝地,森林覆盖率40%左右,家灌条件比较好,耕地1292亩,其中稻田980亩,主产水稻、小麦、油菜。该村是县内有名的先进村,党建工作是全省的先进单位,是1994年全省首抵跨进小康村之一。全村有优质牛肉基地养殖8户,养牛共58头,其次,该村矿产资源丰富。   化桶村该村位于镇西部,距镇治所4公里,村境低丘坝地宽绰,梯田层叠平缓,耕地491亩。其中稻田343亩,主产水稻、油菜、小麦等,一年两熟。由于国家建设新农村的政策,春风吹进来后,该村公路相通。      --人口总数:3697人 农业人口:3623人 非农业人口:53人   --行政区面积:12.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23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彝 发展口号:抓住机遇,发展才是硬道理   --所辖村:高仓,庆丰,化桶 生产总值:2098.3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 名特产品:干河坝矿山 办公所在地:岚头镇柳沙线旁边   --自然条件: 资源:铁矿,石灰石   

茅岗村

  茅岗村:原长堰、新村、果林合并而成   茅岗,清代属敦主时二甲境,民国时期属黔西县六区大永镇(安底)辖境,部分属明晖乡。后期(1941年起)属金沙县安底镇五、六两保分辖地。从前的茅岗,栲林连片,灌草丛生,安底往大岚头,老木孔的人行道横贯其间,9华里无人烟,故名为“九里茅岗”。栲木,又名柞木,俗称狐狸子青杠。该地栲林宽广,清代就是放柞蚕的好地方,历民国至解放后的前7年间,都放柞蚕,柞蚕茧的销售,地方增加一笔收入。1957年大炼钢铁运动中,栲林被砍伐烧杠炭冶铁,几乎砍光,以后由原桩上再生成林。1977年,县委为安置乌江电站库区金沙县境水淹区移民,组织3万民兵,开出梯土3300亩,先安置166户移民耕种,1979年,成立“新一(移)人民公社”,建移民新村以对移民管理,辖3个生产大队。1981年改称“茅岗”公社辖长堰、新村、果林3村人口1800人。1984年撤社改建茅岗乡。1992年,并归岚头乡。   长堰村   该村位镇西部,距镇驻地3公里。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以地名建长堰大队。1979年将队境长堰所在部分划归新一公社。1984年撤大队建村,1992年随茅岗乡(新一公社改建)并入当时的岚头乡。全境低丘地,坝地宽缓,西半部水源差。耕地800亩,其中田317亩,主产水稻、油菜、小麦、烤烟,村辖6个村民组,汉、苗、布依3族杂居,665人。   新村村   该村位镇境两南,距岚头街6公里。1978年,金沙县委为安置乌江水库区移民,组织2万多民兵历时两月,将满野青杠和灌、草林地开垦3000余亩,动用移民补偿费,在穿洞水库沿边修建集中的新村,将附近蚂蝗堰等地划入,建新村大队,安置百余户人家,建有学校、医院等。1984年撤大队建村,1992年随茅岗乡并入当时的岚头乡。村境,地处低丘,坝宽坡缓,惟在山脉的脊上低降处,地下水纹低,农灌困难,耕地727亩,多为旱作土,仅划入的蚂蝗堰有部分稻田268亩,主产玉米、小麦、油菜、水稻、烤烟。村辖4个村民组汉族聚居,732人。通电话60门,手机20部。通电和自来水。   果林村   该村位镇西部,距镇政府6公里。以乌江库区移居迁入后,1978年,建造30多亩苹果园,成立果林大队。1984年撤大队改建为果林村。1992年,随茅岗乡并入当时的岚头乡。村境处低丘地带,地势平缓,惟水源较为缺乏。耕地546亩,其中稻田200亩。村辖4个村民组,汉族515人,少数民族13人。有县移民局投资修建村校1所,卫生室1个,有《千乡万村》图书1套,体育场地在学校内。全 村科技含量较高,基本实现油菜、绿肥分带种值;水稻宽窄行移栽占田面积的85%以上,村支书晏强贵、骆邦明等多次参加县、乡培训,获县绿色证书和技术职称证书。2004年县移民局重新投资改造人饮工程。全村农户均用上自来水;对电力已农改结束,实行统一电价;进村公路已镶边900米;通讯电话31门、手机73个、彩电82台、洗衣机21部。   2007年5月起,经县委组织部、县民政局批准,全镇进行了合并村工作。原长堰、新村、果林合并成茅岗村      --人口总数:1925人 农业人口:1899人 非农业人口:26人   --行政区面积:5.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1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布依 发展口号:立足实际,发展才是硬道理   --所辖村:长堰,新村,果林 生产总值:10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茶叶,水稻,玉米,葡萄 名特产品:茅岗茶 办公所在地:穿洞水库旁   

东隆村

  东隆村:原十月、下坝合并而成   十月村   该村位镇东部,距镇治所3公里。1958年10月人民公社化,成立大队命名“十月”,1984年撤大队建村至今。村境处低丘地带,多缓坡地和坝地。耕地1402亩,其中田216亩,主产玉米、水稻、小麦、油菜、大豆、烤烟。下辖12个村民组(均通公路),有汉、苗民簇,1573人(苗族43人)。全村林业3996亩,森林覆盖率70%以上。牛、羊养殖专业户37户。电照明达100%,95%的村民用上自来水。村中部有古老地名东隆,宋代是人口聚居处,明代,播州宣慰使杨应龙间越过沙溪河占据东隆。民国前期曾设东隆乡隶黔西县六区。村西部观音庙,建于清光绪初年,四合小院,四壁彩画精美,雕龙塑像毕真。村有铁厂1间、洗矿厂3个。   下坝村   该村位镇东部,距镇政府7.5公里。1980年前,与小下坝全建双坝大队。1981年拆建下坝大队。1984年,撤大队建村至今,地处中丘,低丘地带,斜坡,较宽缓,坝地较开旷。有耕地728亩,其中田247亩,主产水稻、玉米、油菜、大豆、小麦、烤烟等。下辖5个村民组,汉族聚居,565人(仅少数民族妇女1人)。水电路三通。电话52门,手机15个,电视机108台,小型打米机70台。境内有兴隆寺,明代火焚,清乾隆年间重建规模较大,民国时期为私立达立小学校址办得有声有色,34年(1945)金沙县县长朱峋曾巡视该校,书写匾额一面。解放后1975年又被火焚。1998年,香港佛教人士捐资,原老校长宋庆璋等捐资共10余万元,在原址新建达立小学。      --人口总数:1138人 农业人口:1100人 非农业人口:37人   --行政区面积:9.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13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 发展口号:立足实际,发展才是硬道理   --所辖村:十月、下坝 生产总值:11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水稻,玉米,煤 名特产品:糯米 办公所在地:东隆   


和平村特产大全




和平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