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理位置
坳上村位于清池镇政府东南部,距县城53公里,距镇政府所在地约1公里,东北面是路羊村,西北面是罗坪村,东南面是大坝村,北面是渔河村,全村总户数759户,总人口2692人。辖25个村民组,总面积10.1平方公里。
二、地质地貌及水文、气候特征
坳上村东北部地势较高,南部以平缓山地为主,海拔860-1350米之间,平均海拔1105米。属乌蒙山喀斯特地形脆弱环境。属赤水河上游河岸山地,水资源困乏,且缺乏有效利用,全村人畜饮水困难。坳上村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6.5℃,年降雨量740-900毫米,其气候特点是:冬无严寒、夏季酷热、年温差小、日温差小,冬长夏短,春秋相连,雨热同季。全年日照时数2540小时,无霜期264天。
三、土地资源
全村有耕地2227亩,其中大于25度1800亩;林地2411.5 亩;荒地60 亩;可利用荒地 60亩;人均耕地0.75亩,人均耕地少,且陡坡耕地的比例大,土地出产率较低。农作物以玉米、小麦、番薯等为主。土类主要为小黄泥土、沙壤土(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下发育的一种地带性土壤,为小黄泥土壤与沙壤之间的过渡类型,兼有小黄泥土壤与沙壤的某些特征)。脱硅和富铝化作用弱,具有明显的生物积累过程。有机质分解缓慢,表层有机质丰富,但有效养分缺乏。特别缺磷(速磷4PPm)、钾(速钾90PPm),pH值4.4-5.7,为酸性土。
四、生态环境状况
全村森林覆盖率16%。部分的乔木林和灌木林基本已被农户毁林开荒。只有少量的退耕还林树,土地垦植率高,陡坡开荒面积大,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极其脆弱。
坳上村贞节牌坊座落于清池南端街侧,建于清道光五年(1825),青石砌筑,高8.9米,宽6.15米。仿木结构,四柱三间三楼式,顶饰鱼吻吞脊,飞檐挑角,檐下坊间及夹柱石上浮雕 人物故事,缀以花卉图案。四立柱上有对联多幅,左右次间垫板亦有题词,主间额坊书题“罗祁氏节孝坊”。题额镌“纯孝双辉”,四空心大字。横披铭文有“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御史总督云贵等处地方督帅军民-----兵部待郎兼右-------,御史巡府贵州等处加节制通省兵马司御臣明山”,“钦命翰林院编修侍读侍许尚书房行走左右春坊提督贵州全省学政臣戚仁镜”等。
坳上村江西会馆位于清池镇集镇所在地,建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因系江西籍人捐资营造作宗教活动场所,故名“江西会馆”。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每年农历八月初八至十五在此举办的“皇会”,六月初六举办“圣地会”,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举办“观音会”。前尊现为清池镇文化服务中心,后尊属电影院,电影院两侧属居委会,后为民居。
--人口总数:2692人 农业人口:2692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3.13233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227.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彝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坳上组,上坝组,沙桥组 生产总值:238.4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玉米种植 名特产品:玉米 办公所在地:清池镇坳上村沙桥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520523106 | 551800 | -- | 查看 坳上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罗坪村 |
一、地理位置 罗坪村位于金沙县西北部,距县城65公里,距清池镇政府所在地1公里,全村总户数1393户,总人口3728人。辖12个村民组,总面积9.8平方公里。 二、地质地貌及水文、气候特征 罗坪村西部地势较高,东部地势较低,以平缓山地和深切河谷地为主,海拔800-1200米之间,平均海拔1250米。属乌蒙山喀斯特地形脆弱环境。属长江南支流横江河岸山地,水资源困乏,且缺乏有效利用,全村30%人畜饮水困难。罗坪村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6.5℃,年降雨量740-900毫米之间,其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暑热、年温差大、日温差大,冬短夏长,春秋相隔,雨热同季。全年日照时数2540小时,无霜期290天。 三、土地资源 全村有耕地1802亩,其中田190亩,土1612亩;林地1000亩;荒地1000亩;可利用荒地500亩;人均耕地0.7亩,人均耕地少,且陡坡耕地的比例大,土地出产率较低。农作物以水稻、玉米、油菜、大豆等为主。土类主要为黄棕土壤——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下发育的一种地带性土壤,为棕壤与黄壤之间的过渡类型,兼有黄壤与棕壤的某些特征。脱硅和富铝化作用弱,具有明显的生物积累过程。有机质分解缓慢,表层有机质丰富,但有效养分缺乏。特别缺磷(速磷4PPm)、钾(速钾90PPm),pH值4.4-5.7,为酸性土。 四、生态环境状况 全村森林覆盖率55%。土地垦植率高,陡坡开荒面积大,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极其脆弱。 --人口总数:3728人 农业人口:3728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2.53466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802.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彝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罗坪组,清桥组,后街组,石坝子组 生产总值:4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青岗林种植养殖基地 名特产品:优质果菜,黑山羊 办公所在地:罗坪村 |
坳上村 |
一、地理位置 坳上村位于清池镇政府东南部,距县城53公里,距镇政府所在地约1公里,东北面是路羊村,西北面是罗坪村,东南面是大坝村,北面是渔河村,全村总户数759户,总人口2692人。辖25个村民组,总面积10.1平方公里。 二、地质地貌及水文、气候特征 坳上村东北部地势较高,南部以平缓山地为主,海拔860-1350米之间,平均海拔1105米。属乌蒙山喀斯特地形脆弱环境。属赤水河上游河岸山地,水资源困乏,且缺乏有效利用,全村人畜饮水困难。坳上村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6.5℃,年降雨量740-900毫米,其气候特点是:冬无严寒、夏季酷热、年温差小、日温差小,冬长夏短,春秋相连,雨热同季。全年日照时数2540小时,无霜期264天。 三、土地资源 全村有耕地2227亩,其中大于25度1800亩;林地2411.5 亩;荒地60 亩;可利用荒地 60亩;人均耕地0.75亩,人均耕地少,且陡坡耕地的比例大,土地出产率较低。农作物以玉米、小麦、番薯等为主。土类主要为小黄泥土、沙壤土(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下发育的一种地带性土壤,为小黄泥土壤与沙壤之间的过渡类型,兼有小黄泥土壤与沙壤的某些特征)。脱硅和富铝化作用弱,具有明显的生物积累过程。有机质分解缓慢,表层有机质丰富,但有效养分缺乏。特别缺磷(速磷4PPm)、钾(速钾90PPm),pH值4.4-5.7,为酸性土。 四、生态环境状况 全村森林覆盖率16%。部分的乔木林和灌木林基本已被农户毁林开荒。只有少量的退耕还林树,土地垦植率高,陡坡开荒面积大,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极其脆弱。 坳上村贞节牌坊座落于清池南端街侧,建于清道光五年(1825),青石砌筑,高8.9米,宽6.15米。仿木结构,四柱三间三楼式,顶饰鱼吻吞脊,飞檐挑角,檐下坊间及夹柱石上浮雕 人物故事,缀以花卉图案。四立柱上有对联多幅,左右次间垫板亦有题词,主间额坊书题“罗祁氏节孝坊”。题额镌“纯孝双辉”,四空心大字。横披铭文有“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御史总督云贵等处地方督帅军民-----兵部待郎兼右-------,御史巡府贵州等处加节制通省兵马司御臣明山”,“钦命翰林院编修侍读侍许尚书房行走左右春坊提督贵州全省学政臣戚仁镜”等。 坳上村江西会馆位于清池镇集镇所在地,建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因系江西籍人捐资营造作宗教活动场所,故名“江西会馆”。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每年农历八月初八至十五在此举办的“皇会”,六月初六举办“圣地会”,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举办“观音会”。前尊现为清池镇文化服务中心,后尊属电影院,电影院两侧属居委会,后为民居。 --人口总数:2692人 农业人口:2692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3.13233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227.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彝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坳上组,上坝组,沙桥组 生产总值:238.4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玉米种植 名特产品:玉米 办公所在地:清池镇坳上村沙桥 |
渔河村 |
一、地理位置 清池镇渔河村位于金沙县西北部、清池镇政府南部,距县城72公里,距镇政府所在地1.5公里,东面是六羊坳上村,西面是马路镇清坪村,南面是四川省古蔺县椒元镇育林村,北面是罗坪村。全村下辖10个村民组,总面积10.8平方公里。 二、地质地貌及水文、气候特征 渔河村南部地势较低,北部以平缓山地和深切河谷地为主,位于东经27°,北纬105°的经纬线上,海拔467-1220米之间,海拔平均值865米;属黔西北山地深切割温热带旱粮经济作物,经济林水土保持林区。年均温14.2---18.5℃,平均值为16.7℃,一月份温度平均值4.55℃,四月份温度平均值16.39℃,七月份温度平均值25.63℃,十月份温度平均值16.25℃;年积温5100---6070℃,大于或等于10℃的有效积温4238---5200℃,初日出现在3月17---30日,终日出现在11月9---25日,大于或等于20℃的有效积温2492---3155℃,初日出现在5月9日---6月6日,终日出现在8月27日---9月17日,10---20℃的有效积温3009---4027℃,年降雨量868---934㎜,4---9月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85.7---98.4%,无霜期268---298天,年日照时数971小时。空气相对湿度70---75%。为典型的贵州喀斯特地形脆弱环境。其气候特点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温差小、日温差小,春秋相连,雨热同季。属赤水河上游中低海拔地带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立体气候区。属长江中上游 丘陵山地,水资源困乏;全村人畜饮水困难。 三、土地资源 全村有耕地3204亩,其中大于25度1500亩;林地1000亩;荒地685亩;可利用荒地685亩;人均耕地0.8亩,人均耕地少,且陡坡耕地的比例大,土地出产率较低。 农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油菜、花生、马铃薯、烟叶、高粱、柑、橘、橙类、核桃、葡萄、李、梨、苹果、枇杷、枣子、桐梓、卷子、刺梨、枸杞、山楂、酸枣、大豆等农作物和经济作物。土壤类型主要为紫砂壤、小黄泥为主,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和常绿、落叶、阔叶、针叶、灌木林混交林下发育的一种地带性土壤,为小黄壤与黄壤紫砂壤之间的过渡类型,兼有黄壤与棕壤的某些特征。脱硅化作用明显,具有明显的生物积累过程。有机质分解缓慢,表层有机质丰富,但有效养分缺乏。特别缺磷(速磷4PPm)、钾(速钾90PPm),pH值4.76-6.25之间,为酸性土和微酸性土。 四、生态环境状况 全村森林覆盖率不到15%。部分的乔木林和灌木林基本已被农户毁林开荒。只有少量的四旁树,土地垦植率高,陡坡开荒面积大,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极其脆弱。 |
普安村 |
一、地理位置 普安村位于金沙县西北部,距县城52公里,距清池镇政府9公里,东临仁怀市九仓镇,西、北接大坝村,南面是清池镇园坪村,全村下辖10个村民组,716户,2891人,金清油路由东向西贯穿村境。 二、地质地貌及水文气候 普安村自西向东呈马槽型,南北两面是高山,中普河从槽底中间穿过向东注入赤水河。河两岸土地肥沃,土壤湿润,水源好,年均日照1600小时,年均气温18摄氏度,年降雨量970毫米,全年无霜雪。平均海拔700米。 三、土地资源 全村总耕地面积2259亩,林地4800亩,荒地800亩,可利用荒地780亩。人均耕地0.8亩,坡耕地比例较大,农作物以水稻、蔬菜、玉米、马铃薯、小麦、油菜为主,适宜退耕还茶面积1500亩,退耕还林500亩。土壤PH值5-8,大部分为酸性土壤。全村森林覆盖率47%,乔灌林比例2:1。 --人口总数:2891人 农业人口:2891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5.23933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259.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 发展口号: --所辖村:普安,金枝、普兴、中坝、千秋 生产总值:15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早熟果蔬 名特产品:葡萄、椪柑 办公所在地:清池镇普安村普安组 |
大坝村 |
大坝村位于清池镇南面,距离镇政府所在地2公里,地处仁怀市九仓乡、龙井镇交界,和普安村、坳上村、园坪村、阳波村、罗坪村接壤,总面积21.4平方公里。全村辖20个村民组,816户,3363人,其中有少数民族26人,在校学生450人,党员71名,男党员65名、女党员6名。全村拥有耕地面积2832亩,其中田1298亩、土1534亩。海拔在450米至1300米之间。地质多为沙性土壤,主要生长农作物有茶叶、黄花梨、稻谷、玉米、高梁等。其中茶叶是大坝村的支柱产业,共有新老茶园1000余亩,茶叶加工企业3家,是“清池贡茶”发源地和主产区。茶文化底蕴深厚,在村境内回龙湾山脊上留有4000余米的川盐入黔石筑古道。贡茶创始人罗源清习马的马道子长约500米,在回龙湾留有雕刻精湛的贡茶创始人罗源清故居遗址等文化遗产,是茶产业兴起和贡茶文化的发源地。 --人口总数:3363人 农业人口:3363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21.4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832.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 发展口号:发展特色茶产业 --所辖村:大坝,中寨,兴隆,斑鸠,湾子,芭蕉园,田坝,转转田,石板塘, 生产总值:42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茶叶种植、梨园基地 名特产品:茶叶,水果 办公所在地:大坝村中寨组 --自然条件:海拔在450米至1300米之间,气候温热,适合种植及养殖。 |
六羊村 |
一、地理位置人口状况 六羊村位于清池镇东部、村镇所在地10公里,东邻仁怀市龙井乡,西与渔河村接壤,南面与大坝、坳上两村相邻,北面赤水河绕行而过。全村下辖9个村民组,总面积16.2平方公里。全村总户数702户,总人口2815人,少数民族人口48人(以苗族、彝族为主),占全村人口的0.17%;妇女 485人,占总人口的17.2%;总劳动力1213人,其中,半文盲35人,小学文化程度523人,初中文化程度1349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168人,其中:富余劳力26人,已输出劳力806人(男482人、女324人),其中:省内县外102人,省外704人,全年外出打工806人。育龄妇女人数127人,其中孕产妇数11人。符合政策生育率96.88%以上,计划外生育和重男轻女现象在一些家庭仍然存在。 二、地质地貌及水文、气候特征 六羊村南部地势较高,北部以平缓山地和深切河谷地为主,位于东经27°,北纬105°的经纬线上,海拔467-1220米之间,海拔平均值865米;属黔西北山地深切割温热带旱粮经济作物,经济林水土保持林区。年均温14.2---18.5℃,平均值为16.7℃,一月份温度平均值4.55℃,四月份温度平均值16.39℃,七月份温度平均值25.63℃,十月份温度平均值16.25℃;年积温5100---6070℃,大于或等于10℃的有效积温4238---5200℃,初日出现在3月17---30日,终日出现在11月9---25日,大于或等于20℃的有效积温2492---3155℃,初日出现在5月9日---6月6日,终日出现在8月27日---9月17日,10---20℃的有效积温3009---4027℃,年降雨量868---934㎜,4---9月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85.7---98.4%,无霜期268---298天,年日照时数971小时。空气相对湿度70---75%。为典型的贵州喀斯特地形脆弱环境。其气候特点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温差小、日温差小,春秋相连,雨热同季。属赤水河上游中低海拔地带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立体气候区。属长江中上游 丘陵山地,水资源困乏;全村人畜饮水困难。 三、土地资源 全村有耕地2914亩,其中大于25度1061亩;林草地2034亩;荒地502亩;可利用荒地433亩;人均耕地0.82亩,人均耕地少,且陡坡耕地的比例大,土地出产率较低。农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油菜、花生、马铃薯、烟叶、高粱、柑、橘、橙类、核桃、葡萄、李、梨、苹果、枇杷、枣子、桐梓、卷子、刺梨、枸杞、山楂、酸枣、大豆等农作物和经济作物。土壤类型主要为紫砂壤、小黄泥为主,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和常绿、落叶、阔叶、针叶、灌木林混交林下发育的一种地带性土壤,为小黄壤与黄壤紫砂壤之间的过渡类型,兼有黄壤与棕壤的某些特征。脱硅化作用明显,具有明显的生物积累过程。有机质分解缓慢,表层有机质丰富,但有效养分缺乏。特别缺磷(速磷4PPm)、钾(速钾90PPm),pH值4.76-6.25之间,为酸性土和微酸性土。 四、生态环境状况 全村森林覆盖率不到3.06%。部分的乔木林和灌木林基本已被农户毁林开荒。只有少量的四旁树,土地垦植率高,陡坡开荒面积大,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极其脆弱。 --人口总数:2815人 农业人口:2815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3.63333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914.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彝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河田,六羊,金田 生产总值:231.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红高粱种植基地 名特产品:红高粱 办公所在地:六羊村六羊组 |
阳波村 |
一、地理位置及人口、经济状况 阳波村位于金沙县西北部、清池镇政府所西部,距县城75公里,距清池镇政府所在地19公里,东面是园坪村,西面是马路乡木落村,南面是马路乡木落村,北面是马路乡清坪村。全村下辖16个村民组,总面积14.7平方公里。全村总户数640户,总人口2290人。农村经济纯收入45.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96元及以下324人,占全村人口的10.44%。 二、地质地貌及水文、气候特征 阳波村西部地势较高,东部地势较低,以平缓山地和深切河谷地为主,海拔700-1440米之间,平均海拔800米。属乌蒙山喀斯特地形脆弱环境。属长江南支流横江河岸山地,水资源困乏,且缺乏有效利用,全村里人畜饮水困难。阳波村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6.5℃,年降雨量740-900毫米之间,其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暑热、年温差大、日温差大,冬短夏长,春秋相隔,雨热同季。全年日照时数2540小时,无霜期290天。 三、土地资源 全村有耕地2817亩,其中田1421亩,土1396亩;林地3500亩;荒地1000亩;可利用荒地500亩;人均耕地1.22亩,人均耕地少,且陡坡耕地的比例大,土地出产率较低。农作物以水稻、玉米、油菜、大豆等为主。土类主要为沙性壤——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下发育的一种地带性土壤,为棕壤与黄壤之间的过渡类型,兼有黄壤与棕壤的某些特征。脱硅和富铝化作用弱,具有明显的生物积累过程。有机质分解缓慢,表层有机质丰富,但有效养分缺乏。特别缺磷(速磷4PPm)、钾(速钾90PPm),pH值4.4-5.7,为酸性土。 四、生态环境状况 全村森林覆盖率55%。土地垦植率高,陡坡开荒面积大,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极其脆弱。 --人口总数:2290人 农业人口:2290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4.878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817.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 发展口号:建设千亩梯田,打造千年古茶树群 --所辖村:阳波组,中山组,环路组 生产总值:4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茶叶,大米 名特产品:茶叶,大米 办公所在地:清池镇阳波村阳波组 |
园坪村 |
园坪村位于清池镇东南面,距集镇所地8公里,全村土地面积4800亩,总人口2456人,海拔高度为778米,土地较多为酸性土壤,是清池茶主产区之一,现有茶园2550亩。全村农作物主要有茶叶、水稻、玉米。农民主要经济收入为种植茶叶和务工。 一、历史文化悠久,清池是古镇,园坪村是“古村”,有明清修建的川盐入黔的古驿道,建造山脊上,用砂石砌成,在我村境内有500米保存完好,千年古松,80米高,占地600个平方米,是清池第一大树,拥有300多年历史的凤鸣山寺,神像雕刻工艺精湛,30蹲,遗憾2004年被盗,现幸存有5蹲。罗家坟石雕刻,是清代武德校尉罗源清3个爱妻之墓,雕刻也很精湛,经常吸引外面的客人来参观。 二、地理资源,土壤多为酸性土壤,现金沙茶叶专业合作社在我村建有1000余亩有机茶园,农户自己茶园1000余亩,有一定规模的茶园,还有2500亩土地适宜种茶,森林覆盖率为60%,形成园坪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 --人口总数:2456人 农业人口:2456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35.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48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 发展口号:建设清池茶叶基地 --所辖村:园坪,大坡,响沟,大石包 生产总值:42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茶叶 名特产品:茶叶 办公所在地:园坪村 --自然条件:森林覆盖率为60%,形成园坪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