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街村,地处乡境中部,历为化觉乡、公社以及1992年体制改革初期,新建化觉乡政府驻地,1996年,乡政府南迁乌江库区边沿,此地成为片区驻所。新街距乡政府6公里。新街原名凹脚,清朝中期建场,因地处县境南部高山地带向乌江河谷倾斜地带,这里地壳下沉,居于一线高岩下的一级台地上,“凹觉”系彝语音译名,意为“大岩 之下”。清时属新化里辖下甲治所,民国30年(1941)金沙立县即为第四区沙土辖下乡,命名大坪,乡冶所为凹脚。不久更名化觉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以化觉公社驻地街道建成新街大队,80年代初曾名化觉大队,不久仍还名,1984年撤销大队建制,与中寨大队合并建为新街村。新街村地处山腰的斜坡地带,土多田少,有耕地1152亩,其中田仅近400亩,农作物主产玉米、水稻、大豆,近些年油菜、烤悃、小麦获大发展,产量亦比较大。街道人口多兼营商业、饮自业及少量加工行业。村下辖8个村民组,均以地名冠名,居住着汉、布依、彝等民族1647人。关口寨组,位于村中部,寨子外修有一石卡关水称关口,故名。实际上是明朝中期水西强盛以来布防处所,以防水东及朝庭兵进犯,成为地名。组内有耕地95亩,人口113人。大岩脚组,位于村西北部,以地处大岩下故名,有耕地185亩,人口372人。枫香林组,位于村中部,此处一山岗原有成片枫香林故名,有耕地94亩,人口91人。水井湾组,位于村中北部,以地势命名,有耕地115亩,人口191人。中寨组,位于村中近东部,以寨子所处位置定名,有耕地100亩,人口139几。付家寨组,位于村北部,以付姓居住早且多故名。有耕地35亩,人口77人;高坎子组,位化觉街东北角,以一段丈余高的石砍子而得名,有耕地214亩,人口342人,尖岩脚组,位于村西部,村后大岩于此处既高悬,冠名。有耕地204亩,人口322人。
--人口总数:2159人 农业人口:1900人 非农业人口:259人
--行政区面积:2.14333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152.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布依、彝 发展口号:举发展之旗、走发展之路
--所辖村:关口寨、大岩脚、枫香林、水井湾、中寨、付家寨、高坎子、尖岩脚 生产总值:112.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烤烟基地、玉米基地 名特产品:水稻 办公所在地:高坎子
--自然条件: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资源:无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520523208 | 551800 | -- | 查看 新街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大坪村 |
大坪村位于195西北端,距乡政府20公里,为原和平乡辖。1956年建社时建大坪农业生产合作社,l958年公社化后改建成大队,l984年撤大队建村,1992 年建并撤曾更名为红旗村,导致一乡之内有两个红旗村,1997年,将地处山上的红旗村还原名大坪至今。大坪村地处山原,境内基本上是旱地,有耕地l760亩。主要衣作物有玉米、大豆、小麦等,近些年烤烟大发展,成为主要烟村,村下辖8个村民组,居住有汉、苗、彝等民族,人口1032人。大坪组,位于村西中部,以山下一大块坪子地得名,海拔1150米,有一条小街。大坪历为大队、村驻地。有耕地445亩,人口249人;小坪组,位于村西北部,以山下一小坪子得名,有耕地196亩,人口113 人;荒田组,位于村北部,原来有一块田被弃耕后杂草丛生而得名。有耕地181亩,人口113人。地名有六角山,山名,以山形取名;湾子组,位于村西北部,原名宋家湾子,以地形和权属取名。有耕地139亩,人口110人。田坝组,位于村东部,以一坝田得名,有耕地l32亩,人口147人,地名有仡佬寨,原来是仡佬族聚居住寨子取名;洪水沟,以沟内大暴雨时山水易聚集而猛涨得名。烂沟组,位于村南部,因地处低洼,不易排水,以一沟均是烂田而得名,有耕地183亩’人口l38人。烤房组,位于村东北部,50年代曾修一间烤房而得名,有耕地251亩,人口158人。半边山组,位于村南部,以山形得名,有耕地l73亩,人口 92人。 --人口总数:1032人 农业人口:52人 非农业人口:980人 --行政区面积:2.34666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76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彝 发展口号: --所辖村:大坪、小坪、荒田、湾子、田坝、烂沟、半力山、烤房 生产总值:52.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烤烟基地、玉米基地 名特产品:烤烟 办公所在地:大坪组 --自然条件: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资源:无 |
新民村 |
新民村,位于乡境东缘,距化觉乡政府18公里.1956年建社时名新民初级农业合作社,后为大队,1981年,曾更名核桃树大队,不久仍还名,后改为村均以新民贯名。2007年体制改革合并村,与原民主村合并,仍叫新民村。新民村地处山地,有山间槽各,但多旱地,耕地总面1712亩,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小麦,近些年发展烤烟生产,烤烟成为主要农产品之一:村下辖8个村民组,居住着汉、苗、彝等民族,共1605人,核桃组,位于村中南部,核桃树历为大队、村驻所,亦是历来和平乡、公社的驻所。有耕地298亩,人口251人;地名有毛栗树,原来此处有一株大毛栗(扳粟)树而得名。青林组,位于村南部,早年此山坳森林密布得名青林坳,缩话为青林,有耕地336亩,人口289人,地名有黄泥田,以一田的土质而得名。地名有五岳朝天,指起伏群中,一山兀起,四旁各列一峰,五顶竞奇,得名五岳朝天。茶树组,位于村西部,本名茶树沟,此沟多山茶树得名,缩称为茶树。有耕地206亩,人口212人。地名有大马窝,以地形处四围高地下的低洼地定名。 团结组,位于村北,以公社时的团结队为名相传至今,有耕地253亩,有人口153人。地名有马家坡,解放前此山为马姓所有故名。大寨组,位于村东北部,以一较大寨子得名。有耕地l94亩,人口108人。地名有四方井,以一石砌方形水井得名。杉木叶组,位于村的西南部,杉木叶为少数民放语言,是漂浮在水面的意思,即半岛。杉木叶历为大队所在地,得一山坡的台地上,有耕地223亩,人口182人。黄沙组,位于村南面,为乌江库区,有耕地64亩,人口126人,地名有黄沙码头,原黄沙码头为古来乌江上重要渡口之一,历史以来乘渡一方行人、军旅,是兵家常争之地;半坡组,位于村南面,以地处大山中部而得名,有耕地138亩,人口114人。 --人口总数:1605人 农业人口:1532人 非农业人口:82人 --行政区面积:2.08333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712.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彝 发展口号: --所辖村:核桃、青林、茶树、团结、大寨、杉木叶、黄沙、半坡 生产总值:62.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烤烟基地、黑李基地、柑橘基地 名特产品:柑橘 办公所在地:核桃树组 --自然条件: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资源:柑橘 |
和平村 |
和平村位于乡境东北部,距化觉乡政府l6公里,属原和平乡辖。1958年建公社时取名评议大队,1984年拆大队建村至现在均未更名。2007年体制改革,并村工作开始后,与和原评议村合并,命名为和平村,和平村地处山原,偶有山间谷地,几乎全是旱地,有耕地1785亩,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大豆、油莱,近些年大力发展烤烟,烤烟也成为主要农产品之一。村下辖9个村民组,居住着汉、彝两个民族。评议组,位于村北部,坪子上多谢姓居住而得名,历为大队驻所,有人口96人,耕地l53亩。金沟组,以地名羊店沟,取像征性意义,命名金沟以为组名。羊店沟,为放养山羊之所故名。有耕地160亩,人口102人。岩头组,位于村北部,地名为岩头上,以地处岩顶而得名。有耕地l66亩,人口96人。花厂组,位于村西部,此地原为苗族跳厂之地,每到跳厂日,身着鲜艳服装的苗族同胞在此聚会,故名花厂。有耕地150亩,人口68人。地名有封岩,一岩将小沟封住,水从岩底流出,故名。小河组,位于村西南,地势取名。有耕地220亩,人口l12人。地名有天修桥,因石灰岩层溶蚀作用, 一山被蚀出一溶洞,形似拱桥,下有小沟流水故名。佘家湾组,位于村中部,以余姓居住多和以前的土地权属得名,有耕地186亩,人口92人。高炉组,位于村北部,以1958年大战钢铁时曾建炉炼铁而得名。高炉组住地杨窝寨,因地处低洼,杨姓最早居住于此而得名。组内有耕地226亩,人口188人,地名有下槽,以地形得名,白果树此地白果树较多而得名。前丰组,为l958年公社化时生产小队取名,一直冠用。位于村西部,有耕地299亩,人口l86人;地名有营盘山,为明朝时,安氏驻兵之地;石槽门以原有石砌槽门得名,为原明时土目住地,清时战争殃及,房屋被毁,仅余石砌朝门,后朝门不存而地名仍在。前进组,位于村南部,为1958隼建立人民公社时为生产小队取名,贯用至今。有耕地219亩,人口194人。 --人口总数:1032人 农业人口:102人 非农业人口:30人 --行政区面积:1.64333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032.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彝 发展口号: --所辖村:评议、金沟、岩头、花厂、小河、佘家湾、高炉、前丰、前进 生产总值:53.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烤烟基地、玉米基地 名特产品:烤烟 办公所在地:前丰 |
联合村 |
联合村,位于化觉乡境西南部,距乡政村府10公里,原属柏坪乡辖, 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命名,一直贯用,至1981年地名普查时,曾以境内化竹坪大山为名更为化竹平大队,不久仍冠原名,后改大队建村至现在仍以联合贯称。村位于山地,多旱地,有耕地1272亩,其中,田不足200亩,农产品主要有玉米、大豆,近些年烤烟大发展,冬小麦亦普遍种植。另外,林产品以生漆产量较大。村下辖4个村民组,居住着汉、布依、苗等民族,共1023人。岭岗组,位于村中部,以地名岭岗上定名,岭岗是山的顶部。这里是历来大队、村的驻地,居于一个小垭口上,海拔1270米。组内有耕地217亩,人口255人。地名有余家大山,以原来是余姓的坟山而得名;大槽,以地形得名。大箐组,位于村南部,此地原来林木阴森而得名。有耕地142亩,人口223人。母鸡土组,位于村西北部,系原柏坪公社和乡的驻所。相传古时候这片地的原主要外出做事,将土地租给当地一户人家耕种,佃户拿来一只母鸡和一个肘子(猪腿)共l8斤,写租约进写“鸡肘I8斤。两年后,原主回来要收回土地,佃户要他还18斤重的鸡腿,凭据在手,无法辩解,打官司也无济于事,地归他人,人们称此为“母鸡土”。组内有耕地397亩,人口198 人。地名有九层坡,山坡一层高于一层,重峦叠嶂,得名。张家寨组,位于村北部,以寨子内张姓入住最早,人口最多而得名。有耕地516亩,人口320人。地名有杉儿坡,早年,满山坡布满小杉树而得名。其他地名有化竹坪,相传早年有一窝龙阴竹生长在此坡上而得名;麻杉沟,原来沟内长满麻柳树,亦称麻杉条而得名;大湾沟,以地形得名;小院坝子,以三面环山中的一个小院坝而得名。 --人口总数:1023人 农业人口:1220人 非农业人口:52人 --行政区面积:1.76333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272.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布依 发展口号:举发展之旗、走发展之路 --所辖村:岭岗组、大箐组、母鸡土组、张家寨组 生产总值:42.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烤烟基地、玉米基地 名特产品:烤烟 办公所在地:母鸡土 --自然条件: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
田坝村 |
田坝村,位于乡境西部,距化觉乡政府9公里,原属柏坪乡辖。1958年建公社时,因此地土多田少,吃米困难,带着种美好的追求,将大队以境内有一田坝命名,1984年大队建村,至今未变。2007年并村工作开始,与二分村合并,仍未改名。地处山地,有耕地1701亩,其中水田不及250亩,主要农产品有玉米、大豆,近些年烤烟生产大发展,也成为主要农产品,小麦成为套种品种,产 量也大增。关门山组水稻也有一定产量,林产品主要是生漆,村下辖8个村民组,居住着汉、苗、彝、仡佬等民族,共1321人。田坝组,位于村中偏西部,是村内少有的田坝,故名。有耕地189亩,人口195人。关门山组,位于村南部,传说关门山所处的两个山头晚上会台拢来而得名,实际是两山靠拢,封住了一条古道而成为关门山。关门山地处垭口,有耕地96亩,人口103人。历为大队、村驻地;干沟组,位于村北部,以一条季节性水沟命名,有耕地341亩,人口203人。地名有野遍坡,早年是一片荒坡而得名;罗家寨组,位于村中部,寨子以罗姓多而得名,有耕地162亩,人口153人。地名有大垭口, 以山形得名,地处两山之间;石板井,一口井以石板砌壁和加盖而得名。旱秧地,原来是土,易涝,改成田后又无水灌而易旱,故名。磨子山组,位于村西南角,相传气候变化时,山内会发出拉磨发出的声音。有耕地203亩,人口233人。村内地名还有铧口岩,岩形似犁口朝天的铧口而得名。杨家寨组,位于村中部,杨家寨地处高山坡的中部,寨内以扬姓聚居而得名。历来是二分大队、村的驻地,有耕地176亩,人口157人。高坡组,位于村北部,以地势得名,有耕地204亩,人口129人。地名有石水缸,以一户人在檐坎上置一石水缸盛水而得名;大屋基,以一清时吴三桂平水西,被焚烧的土目官家住房,而只有基础存在得名。若干年后仅存地名。磨合寨组,值于村西部,磨合寨位于一山脚,副大风时,寨后山上的树林就发出推磨的声啊,故名。 --人口总数:1321人 农业人口:1300人 非农业人口:21人 --行政区面积:2.27666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701.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彝、仡佬 发展口号: --所辖村:田坝组、关门山、干沟、罗家寨、杨家寨、高坡、磨合寨、磨子山 生产总值:88.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烤烟基地、玉米基地 名特产品:烤烟 办公所在地:田坝 --自然条件: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资源:无 |
杉林村 |
杉林村,位于乡境西南部,邻野纪河边,距化觉乡政府I5公里,原属柏坪乡辖。以境内杉树林多命名.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建成杉林大队.1984年撒大队建村未改冠称。杉林村地处山地,旱地多,耕地面积1642亩,其中田仅200亩左右。农作物主要有玉米、大豆,近些年烤烟成为主要产品,小麦也有较大产量,地势比较低的二屯岩产柑桔,其他地区林产品主要有生漆。村下辖6个村民组,居民全部为汉族,共1498人。 欧家寨组,立于村中偏西部,以欧姓多而得名。有耕地235亩,人口200人。地名有檀香沟,“沟内多檀香树而得名。檀香沟东西两面是大岩,沟内有一小村子,历来是大队驻所。巴岩脚组,位于村北,境为大岩之下,有耕地251亩,人口185人。地名有黄泥坡,坡为黄泥土质而得名。石坎子组,以古老的一段石坎子得名,位于村中部,有耕地168亩,人口150人。二屯岩组,位于村南部,大山腰的二级台地,地处陡峭的岩上。有耕地237亩,人口192人。地名有马鞍山,以形似马鞍而得名;彭家沟,以沟内彭姓多而得名。大寨组,位于村中部,为境内相对较大寨子,有耕地209亩,人口330人。地名有花地,解放初,此地曾种植过棉花,一般人称花地,花地是历来大队、村的驻地;香岩组,位村东南部, 以岩上有几株檀香树而得名;有耕地148亩,人口192人。三家寨组,位于村西北部,原此地仅三户人居住而得名,有耕地379亩,人口238人。 --人口总数:1498人 农业人口:1483人 非农业人口:16人 --行政区面积:2.01266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642.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 发展口号: --所辖村:欧家寨、巴岩脚、大寨、二屯岩、香岩、石坎子 生产总值:52.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烤烟基地、黑李基地 名特产品:黑李 办公所在地:石坎子组 --自然条件: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资源:无 |
柏坪村 |
柏坪村,位于乡境南部,距化觉乡政府6公里,1958年在成立大队时,以白果坪缩写为白坪面临是名,1984年撒大队建村仍冠此名。2007年并村,与青林村、下坝村三村合并,更名为柏坪村。村地处山地下的较平缓地带;位于乌江沿岸,气温较高,有耕地818亩,其中,稻田近450亩。主要农作有水稻、小麦、烤烟。大豆也有一定产量。林产品主要是柑桔,为县的产地之一。村下辖5个村民组,居住着汉、苗等民族,人口1210人。 白果坪组,位于村南部,临乌江军区沿的一大坪子上,以此地的一株大白果树而得名。历为大队驻所。有耕地195亩,人口253人。大土组,位于村北部,以一大片地而得名,有耕地220亩,人口302人。地名有牛鼻洞,以一山嘴有两个洞并排着似牛鼻孔,故名。青林组,位于村北部,地处乌江库区沿,有耕地190亩,人口367人。田湾组,位于村北部,以地形取名。有耕地204亩,人口354人。下坝组,位于村南端,紧贴乌江库区沿岸,以岩下一坝子而得名,有耕地204亩,人口 235人,地名有野纪河,为黔西县境内流入的界河,下坝组夹在野纪河和乌江之间;花尖营,为一古迹,历史上是水西安氏驻兵隘口,清康熙3年吴三桂平水西时,曾重兵攻破此隘口,后人们在此捡到尖脚花鞋等遗物,得名花尖营。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人口总数:1210人 农业人口:1161人 非农业人口:49人 --行政区面积:1.17066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818.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 、苗 发展口号: --所辖村:白果坪、大土、青林、田湾、下坝、 生产总值:32.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烤烟基地、柑橘基地 名特产品:柑橘 办公所在地:大土组 --自然条件: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资源: |
新中村 |
|
新街村 |
新街村,地处乡境中部,历为化觉乡、公社以及1992年体制改革初期,新建化觉乡政府驻地,1996年,乡政府南迁乌江库区边沿,此地成为片区驻所。新街距乡政府6公里。新街原名凹脚,清朝中期建场,因地处县境南部高山地带向乌江河谷倾斜地带,这里地壳下沉,居于一线高岩下的一级台地上,“凹觉”系彝语音译名,意为“大岩 之下”。清时属新化里辖下甲治所,民国30年(1941)金沙立县即为第四区沙土辖下乡,命名大坪,乡冶所为凹脚。不久更名化觉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以化觉公社驻地街道建成新街大队,80年代初曾名化觉大队,不久仍还名,1984年撤销大队建制,与中寨大队合并建为新街村。新街村地处山腰的斜坡地带,土多田少,有耕地1152亩,其中田仅近400亩,农作物主产玉米、水稻、大豆,近些年油菜、烤悃、小麦获大发展,产量亦比较大。街道人口多兼营商业、饮自业及少量加工行业。村下辖8个村民组,均以地名冠名,居住着汉、布依、彝等民族1647人。关口寨组,位于村中部,寨子外修有一石卡关水称关口,故名。实际上是明朝中期水西强盛以来布防处所,以防水东及朝庭兵进犯,成为地名。组内有耕地95亩,人口113人。大岩脚组,位于村西北部,以地处大岩下故名,有耕地185亩,人口372人。枫香林组,位于村中部,此处一山岗原有成片枫香林故名,有耕地94亩,人口91人。水井湾组,位于村中北部,以地势命名,有耕地115亩,人口191人。中寨组,位于村中近东部,以寨子所处位置定名,有耕地100亩,人口139几。付家寨组,位于村北部,以付姓居住早且多故名。有耕地35亩,人口77人;高坎子组,位化觉街东北角,以一段丈余高的石砍子而得名,有耕地214亩,人口342人,尖岩脚组,位于村西部,村后大岩于此处既高悬,冠名。有耕地204亩,人口322人。 --人口总数:2159人 农业人口:1900人 非农业人口:259人 --行政区面积:2.14333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152.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布依、彝 发展口号:举发展之旗、走发展之路 --所辖村:关口寨、大岩脚、枫香林、水井湾、中寨、付家寨、高坎子、尖岩脚 生产总值:112.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烤烟基地、玉米基地 名特产品:水稻 办公所在地:高坎子 --自然条件: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资源:无 |
金马村 |
金马村位于乡境中北部,紧靠化觉街,1984年体制改革前,为公社辖下的红枫大队,红枫定名于1958年建大队时,正值深秋,山上枫叶艳红,遂得名,同时所建金钟大队,以大队驻地后一山形似一倒扣着的大钟命名,1992年后将两个改为村的建制各取一字合并建成金红村,2007年并村工作开始后,与金红村合并,改名为金马村,村境由北而南,地处斜坡上,山地上多田少.耕地面积 2334亩,王要农作物有玉米、小麦,近些年烤烟大发展,成为主要作物之一。 金红村下辖11个村民组,居住着汉、苗、彝等民族,有人口1710人。堰塘组,以境内一堰塘取名,位于村北端,有耕地l64亩,人口99人。顺堰塘上坡有地名堰塘垭口,四地势得名。川洞组,位村北偏中部,因境内有一透穿岩洞而得名。川洞原为金钟大队驻址,有耕坩165亩,人口112人;高石坎组,位于村中部,以一条高且长的石砌坎子得名,有耕地255亩,人口170人;龟中坪组,位于村东南角,地处一块大坪子,村后一山形象如龟而得名,原为红杭大队驻地。有耕地304亩,人口240人;阴河洞组,以一溶洞内有地下水流而得名。有耕地17l亩,人口125人。地名有宝塔山,一石山形似塔而得名。干沟组,位村南部,因地表水在岩溶地区透入伏流,以一条季节性水沟而得名,有耕地162亩,人口l21人。马路组,位于村北部,地处山垭口之间,有一条古老的石板路,自古来为交通要道,系通往柏坪的马路。村前有田坝,历为金马大队驻地。有耕地233亩,人口202人。林场组,为l959年时公社所办林场地址,现地名尚存,位于村中部,有耕地110亩,人口98人。 凉水进组,位于村南部,以一泉水点取名,有耕地325亩,人口 282人;胡家寨组,位于村东部,以寨内多胡姓而得名,有耕地177亩,人口120人,茶杯井组,位于村南部,境内一泉点形似茶杯而得名,有耕地267亩,人口120人。 --人口总数:1710人 农业人口:1610人 非农业人口:100人 --行政区面积:3.402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334.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布依 发展口号: --所辖村:堰塘、川洞、高石坎、龟中坪、阴河洞、干沟、马路、林场、凉水进 生产总值:96.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烤烟基地、玉米基地 名特产品:烤烟、玉米 办公所在地:马路组 --自然条件: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资源:无 |
金河村 |
金河村位于乡境中部临乌江库区边,距化觉乡政府3公里,原名金河,后曾以地处乌江边,取名东江大队。由于土地被库区大量淹没,1992年时,撤原东江、阳安、尖岩三个大队建成金河村,地处乌江沿的台地上,田土俱备。有耕地1095亩,农作物土产水稻、玉米、油菜,近些年烤烟、小麦亦有较大产量。下辖6个村民组,居住着汉、布依、彝等民族,共1952人。化幕组,位于村中部,为原尖岩大队驻地,现为金河村驻所。化幕为彝族语音,即尖岩之意,以地处一尖岩下而得名。有耕地262亩,人口431人;化幕组,位于村北部,此地解放前为肖姓所有,地处台地上,梯田多,有耕地152亩,人口241人;大坝田组,位于村东南部,以一坝水田而得名。有耕地199亩,人口343人;岩冈组,位村西南角,处库区边缘,以一巨石形象取名。有耕地80亩,人口198人;阳安寨组,原为金阳大队驻地,金阳大队以金家寨,阳安寨备取一字组成阳安寨:以欧阳一姓最早在此安家落户为纪念故名,位村西部,有耕地265亩,人口429人;金家寨组,位于村西北部,以寨子内金姓多而得名.有耕地137亩,人口247人。 --人口总数:1952人 农业人口:1901人 非农业人口:51人 --行政区面积:1.042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095.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布依、苗 发展口号: --所辖村:化幕、化幕、大坝田、岩冈、阳安寨、金家寨 生产总值:42.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水稻基地、柑橘基地 名特产品:柑橘、乌江鱼 办公所在地:阳安寨 --自然条件: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资源:煤、 |
前顺村 |
前顺村位乡境中南部,距化觉乡政府8 .5公里,前普为其地名。解放前曾有人在此设过钱铺,后谐音为“前谱”。1958年公社化时,建立前普大队,一直冠称至今, 1979年乌江渡电蓄水后,前普大队属重点淹没区之一。次年,这一区域曾发生诱发性地震,震级小,危害不大。2007年并村,与顺江村合并,分别取二村前一个字,更名前顺村。前村村位于较平缓台地,气温高,水源条件好,有1071亩,由于乌江库区淹没大量土地,部分村民不愿外移,至人均耕地偏少。主要农作物以水稻为主,山上油茶遍布,是县内柑拮主产区之一。农民还兼营水上运输、捕渔等行业。村下辖12个村民组,居住着汉、布依、彝等民族,共1933人。前普组位于村南面,有耕地90亩,人口167人。砖房组,位于村东南角,过去以一砖房得地名,有耕地70亩,人口101人;竹林寨组,位于村中部,为原大队驻地,沿乌江岸边的环坡上,以竹林遍布,故名。有耕地80亩,人口114人。郭家寨组,位于村北部,寨内多郭姓而得名。有耕地190亩,人口249人,堡堡寨组,位于村中部,处于几个小丘陵之间,故称堡堡寨,历来是社、大队驻所。有耕地77亩,人口224人。箐口寨组,位于村南缘,解放前,寨子背后是一片阴森的大森林,寨子在箐林出口,故名。有耕地28亩,人口150人;班家寨组,位于村中部,此地以班姓较多而得名。有耕地35亩,人口121人;田坎寨组,位于村南部,居于层层梯田之上而得名。有耕地63亩,人口84人;大土湾组,位于村东部,以地势得名,有耕地221亩,人口289人;何家寨组,位于村北东角的乌江岸边,寨子以何姓多而得名。有耕地59亩,人口122人;瓦房组,位于村北部,很早以前因远近少有的一间瓦房而取名。有耕地154亩,人口112人。村内地名有处最南端乌江沿的风嘴,尤如老鹰嘴屹立在江岸,故名;竹林湾组,邻近管口寨,一片竹林遍布湾内而得名。化觉码头 :旧为小木船横渡乌江的渡口,乌江水上溢后,为方便航运,1993年国家投资建成,能停驳小型轮船的码头,并配备驳船数艘供客运和货物运输。 --人口总数:1933人 农业人口:1901人 非农业人口:32人 --行政区面积:1.502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071.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布依、彝 发展口号: --所辖村:前普、砖房、竹林寨、郭家寨、堡堡寨、箐口寨、班家寨、田坎寨、 生产总值:64.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水稻基地、柑橘基地 名特产品:柑橘、乌江鱼 办公所在地:大土湾 --自然条件: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资源:柑橘、煤 |
红旗村 |
红旗村,地处乡境北部,距化觉乡政府1. 5公里。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建红旗大队,后因重名,以境内庄子上和严家寨各取一字,定名庄严大队,1992年撤大队时,与梭国大队合建成红旗村。红旗村台地上,土多田少,有耕地1349亩,主要农作物有水稻、油菜、玉米,近些年烤烟、小麦又大面积种植,特别是棱国、上下大坡、肖家寨旱作区更是如此。村下辖8个村民组居住着汉、布依、彝等民旋,共1457人。 邹家寨组,位于村东南部,以邹姓多而取名,有耕地164亩,人口234人;严家寨组,位于村东部,以严姓多而取名:有耕地176亩,人口252人,庄子上组,位于村南部,是境内最古老的村庄而得名,原为庄严大队驻所。有耕地226亩,人口280人;岩口组,位于村中偏南部,以地势取名。有耕地121亩,人口187人;上大坡组,位于村东北部,居于高地上而得名,有耕地157亩,人口114人,下大坡组,居于高地下部的大坡。原为梭国大队驻地。有耕地136亩,人口136人;肖家寨组,位于村南部,以肖姓多而取名,有耕地11 6亩.人口143人,梭国组,位于村中偏东部,梭国一说为少数民族曾建一个国家,据考此说应与春秋时某国有关, 但未详考。二说为棱国是“梭廓”的谐音,此地处乌江的二级台地上,是兵家常争之地,天启三年(1623)明将王三善受命平安奢之变,领兵由此直逼岐山,康熙三年(1664)吴三桂渡六广河破花尖营直上水西,在此均有战事,双方战死兵将皆以石棺(称廊)掩埋,棺放好后,将尸体梭进去,是梭廓的来由,棱国约有耕地1 34亩.人口111人。 --人口总数:1457人 农业人口:1402人 非农业人口:55人 --行政区面积:1.70866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349.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布依、彝 发展口号: --所辖村:邹家寨、严家寨、庄子上、岩口、下大坡、肖家寨、梭国、上大坡 生产总值:41.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水稻基地 名特产品:水稻 办公所在地:庄子上组 --自然条件: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资源:煤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