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东省 >>菏泽 >> 牡丹区 >> 西城街道 >> 民泰社区

民泰社区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民泰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民泰社区简介

  一、社区总体概况
  社区名称来历:原属李峨行政村,2003年村改居时命名为民泰社区。
   社区基本情况:民泰社区位于西城办事处西北部,黄河路与昆明路交汇处,由范庄、周庄、赵盘石、陈庄四个自然村组成。面积2.2平方公里,11个居民小组,521户,2278人,中国0党员50名。有商业网点20处,卫生室1所。驻辖区内省市区直企事业单位16个。
  二、四个村庄的由来及概况
  1、赵盘石村:明朝洪武年间一三六八年至一三九八年,赵氏从-县迁至曹州西北贾堤口外为营,因处堤口,取名赵堤口。同宗大学士赵培基,字盘石,因德仁信誉扬城乡,故以名代村。由一个姓老0建村到现在,经过几百年的繁衍生息,形成了赵盘石现有的四大宗族,即赵盘石村四个居民小组。目前,人口955人,户数201户。
  2、范庄村:明朝洪武年间一三六八年至一三九八年,范氏自-县迁此间村。现有四个姓宗族,即:范、樊、张、李。村庄现有人口1017人,户数225户。
  3、周庄村:明朝嘉靖年间一五二二年至一五六六年,周氏由白龙潭今吕陵镇周庄村(原贾坊乡周庄村)迁此建村,以姓氏取村。现有三个姓氏宗族,即周氏、宗氏、藏氏。人口201人,户数70户。
  4、陈庄村:明朝洪武年间一三六八年至一三九八年,从-县迁至曹州西北贾堤口外为营,与赵盘石村相邻,系赵氏宗族的一个分支,因给陈家种地落户此地,后来取名陈庄村。现有两个宗族姓氏:即赵氏姓、庞氏姓,人口105人,户数25户。
  三、社区概况
  社区刚成立时,一穷二白,租赁民房办公,社区抓住地处园区优势,千方百计谋发展,采取“借米下锅”、“借鸡下蛋”的办法起步,滚雪球式发展,新建了办公楼630平方米,社区综合服务楼1500平方米,标准化厂房1700平方米,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楼1660平方米。目前,固定资产达800万元。
  社区有商业网点8个,文生室1个,有睿鹰嘉苑、现代城乐园两个规范化居住小区,蓝天科技有限公司、牡丹工艺品有限公司、德泰印务有限公司、天宇塑业有限公司、高科技孵化有限公司、中南工业园等企业10多家。
  社区在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精心打造“心系居民、情满社区”的服务品牌,积极开展面向社区居民的家政服务、文生保健、优生优育、文化娱乐、中介等便民服务,及时向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提供各种救助。
  为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社区创办了文化大院,组建了社区秧歌队、武术队、舞狮队等群众性文体组织,经常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引导居民树立文明意识、科学意识,有效的构建了社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和谐发展。
  四、社区名人
  赵和平,男,菏泽市牡丹区西城办事处民泰社区赵盘石村人,生于1953年3月7日,中国0党员,大学学历。
  1960年7月起先后在本村、菏泽第二中学、原菏泽县杜庄乡高级中学读书,高中毕业后在家务农。
  1973年10月参加工作,在菏泽西城李峨学校任民办教师。
  1975年10月被推荐到菏泽师范上学,毕业后做学生和共青团工作。
  1980年3月调至菏泽县报社任记者、编辑。
  1981年11月加入中国0。
  1984年4月调至0菏泽地委调研处做秘书工作,8月任0菏泽地委办公室科级秘书。
  1987年7月起先后任0菏泽地委调研室副县级研究员、副主任。
  1996年11月调任0曹县县委副书记兼党校校长(其间,1999年12月修完0山东省委党校业余本科经济管理专业的全部课程)。
  2001年3月调任0菏泽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正县级)。
  2005年2月调任菏泽市文生局-、局长兼任菏泽市爱国文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2008年1月在菏泽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上,当选为人大常委会委员,3月被人大常委会任命为科教文卫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先后被选为曹县-会代表、曹县人大代表、菏泽市-会代表、菏泽市人大代表。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71702002 274000 0530 查看 民泰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民泰社区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民泰社区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吴堤口社区

  吴堤口社区   辖区面积:1.7平方公里   人口:900户,2580人   电话:0530-5624140   邮编:   社区名称来历:因该村以吴姓居民为主且西临护城大堤,是出堤路口之一,故称吴堤口,原为吴堤口行政村,2002年改为吴堤口居委会,2003年命名为吴堤口社区。   社区基本情况:吴堤口社区位于中华西路与菏兰公路交叉处东南端,由吴堤口自然村组成。社区面积1.7平方公里,900户,2580人,有商业网点11个,卫生室3个,有文心花园、环翠苑经济适用房、明珠花园等小区。  

百园社区

  一、社区总体概况   社区名称来历:原属李兴齐大队,1985年分立为刘菜园大队,94年变更为刘菜园行政村,2003年村改居时因百园路贯村而过,命名为百园社区。    社区基本情况:百园社区位于城市郊区牡丹工业园区内,由刘菜园、穆楼两个自然村组成,东至护城大堤,西至华西社区,南至中华西路,北与李峨社区交界。辖区面积 1.62平方公里,595户,1877人。有商业网点12个,卫生室3个,健民制药、牡丹区招商局等单位及金盾花园小区位于辖区。   二、两个村庄的由来及概况   1、穆楼村   公元一六八八年,穆元道、穆五魁兄弟二人由菏泽城西南十五里,穆李寨迁此地,又请到姓李的一家,建立村庄,村名为城西三里木楼。后又请来了姓王、宋、郭、吴居住,已有二百二十年的历史。   此村东西自然河流,南北为耕地。解放前,全村老百姓都给城里郝家大地主种地为生,明朝时李家朝内户部主事-一家埋此村东北地,0中被破坏。抗日战争和朝鲜战争时期,此村有穆吉孔、李广思、王文斗、王学信、宋元明等人,帮助八路军、解放军自觉抬担架、做饭、救伤员等,为解放战争和抗日战争做出了大量贡献。   解放后,斗地主分田地响应政府号召,建立了合作社,初级社、高级社和人民公社。此村老百姓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本村学风较浓,人才辈出。一九六一年到一九七0年,此村就有穆化奇、穆永、王效廉、王效芹、王福臣、王洪燕六名大学生,穆化奇、穆永、王洪燕三人已故。王效廉在乌鲁木齐教大学,王福臣、王效芹在菏泽医院任专家医生。一九七一年到一九八0 年毕业大学生有穆化中、穆述杰、王洪臣、王福永、王超峰、王娜、王五兰共七人,现都在工作。一九八一年至一九九0年毕业大学生有王洪梅、王洪林、穆银建三人,现已工作。一九九一年至二000年毕业大学生有穆东军、穆东国、李伟、穆明、穆琳五人现已工作,其中李伟毕业于新西兰国家大学。二00一年至二00八年读大学的有周涛、李岩、穆艳文、王玲玲、王峰、王力、王荟英、吴艳艳、穆楠楠、郭玲、王娜共十一人,其中四人已经参加工作,七人还在学校深造。   此村现已是在菏泽市牡丹区工业园区内。东临贵阳路、西临重庆路、南临金沙江路、北临曹州西路。各路都有公交车站点,是一块具有旧改造的自然宝地,总面积为0.8平方公里。   2、刘菜园村   据时姓家谱记载,刘菜园原名时家庄,时姓先祖于明朝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桐县迁至原二郎庙许尚时庄,公元1537年时姓先祖由许尚时庄迁到菏泽西三里,在此建村居住,名为时家庄,后王姓先祖于公元1647年迁此居住,公元1763年,刘姓先祖从长刘寨迁到此处,随改时家庄为刘菜园,此村民至今。  

华西社区

  社区名称来历。原属李兴齐大队,1985年分为秦桥行政村,2003年改为华西社区。    社区基本情况。位于西城办事处西部,西与万福办事处张家庙行政村相接,东与百园社区相连,南接新菏社区,北与李峨社区相连。由秦桥自然村组成,辖区面积0.96平方公里,198户,765人,耕地面积400亩,是牡丹区工业园所在地,步长制药、神州制药等企业座落于辖区。   社区历史。明万历年间,有始祖张斌自北朝城迁曹州迄今五百余年。此地为张楼张家的花园,清朝初期从后张楼张氏分居一支于此,随后秦氏迁来,张家花园由秦氏管理。村北花园东有一条水沟,泥泞难行。有一秦氏老者将路面填好,再经大雨冲刷复难行。时有一县令经过此地,县令乃资助修桥一座,名秦桥,遂改村名为秦桥。   历史名人。相传该村张映竹为清朝附生,前往日本留学,同盟会会员,民国初曾任山东省议会议长,吉林高等审判厅厅长等职。  

黄巢社区

  社区名称来历:原为李庄行政村, 因辖区内有黄巢点将台等历史遗迹,2003年村改居时更名为黄巢社区。    社区基本情况:黄巢社区位于城郊结合部,东到环城公园,西至护城大堤,北至区卫生局,南至八一路以北,由教场李庄、铁老鸹庙、肖庄三个自然村组成,面积2.64平方公里,2001户,4286人,有商业网点115个,卫生室10个。辖区有武警菏泽支队、市立三院等单位及怡海花园等小区。   教场李庄村名史:据《李氏族谱》记载,清朝顺治年间,李氏世祖从山西迁此建村当时村南有曹州教场(俗称大教场,现为菏泽学院西院等驻地),故得名教场李庄。   铁老鸹庙村名史:据《李氏族谱》记载,清朝嘉庆年间,李氏世祖由李桥村(今属都司镇)迁此定居,并在村西建一座奶奶庙,庙顶上铸建一铁老鸹,以此得名铁老鸹庙。建国前筑有围寨,现已无存。1947-1948年,-曾在此村设立区公所。   

李峨社区

  一、 社区总体概况   社区名称来历:原属李峨行政村,当时有六个自然村组成,是西城办事处辖区内最大的行政村,六个自然村又分为十七个生产队,各生产队有的又分若干个小组,在2003年划分社区时分为李峨社区和民泰社区。因位于李峨村,故命名为李峨社区。    社区基本情况:位于西城办事处西部,南接百园社区,北连民泰社区,东至护城大堤,西于万福办事处相连,由李峨村、张什言村两个自然村组成,牡丹区党政综合楼即位于辖区。面积2.18平方公里,2100人,有制做芝麻糠、松花蛋传统。辖区有商业网点26个,卫生室2个,有黄河水厂、广通橡塑等企业和中富奥斯卡春城、西子佳园、睿鹰佳苑、牡丹区军休所等小区。2008年新建的牡丹区实验中学坐落在辖区内。   二、两个村庄的由来及概况   1、李峨村:明天启年间(一六二一年至一六二七年)贾氏迁此建村,村名贾堤口,后李氏祖李耀宗入住此地。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李姓人口增多,改村名为李健。1938年又以人名改为李峨。目前,村庄人口1300人。李姓居多,另外有贾姓两户、洪姓两户、赵姓一户。   风俗。自李氏先祖定居后数年间有了初一不食荤、改三十为初一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据说,先祖搬至本村后一直是有女无子,人丁不旺,后经仙人指点,说“鹅”初一不能食荤,否则不立子。随改之。后生六子,即现在的老六门,人员亦由原先的几口之家发展到现在的千人大村,先辈的遗嘱也一直延续下来,直至今天。   2、张什言村:张什言村最早有一房氏老人入住,后有张氏张启贤领家人于清嘉庆年间(1796年至1820年)由东开发区张什店搬迁至此,为此立村名张启贤村,后经长时间流传,改村名为张什言至今。目前,村庄人口800人。张姓居多,另外有王姓、晁姓等。   

龙厅社区

  一、社区由来   龙厅社区位于菏泽老城区西北角,属城市社区,有原菏泽县城关镇第三街道居委会演变而来,1984年改为龙厅居委会,2002年8月改为牡丹区西城办事处龙厅社区居委会。   二、社区的概况   龙厅社区南临东方红大街,东至解放大街,西北两边被环城公园环绕,辖区面积约1平方公里,占老城区四分之一,有16条自然街道,居民1270户,常住居民5000多人,机关事业单位14个,社区街办企业5家。单位家属院、居民小区10个,有少量回族居民聚居。辖区主要是商业区,百货大楼、学院附小及省重点中学菏泽一中座落在辖区,是商贸零售、居民生活集中的地方。   龙厅社区为全面推进各项事业的建设,成立了便民服务中心、下岗职工再就业推荐安置中心、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文体娱乐中心、安全社区建设服务中心等组织。精心打造“心系居民、情满社区、和谐发展、人人享有安全、人人享有健康”的品牌,为辖区居民群众搞好服务,使-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   为丰富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社区创办了图书室、棋牌室、健身房,并组建了老年人活动中心,老年体操队、三墩戏迷乐园等群众性组织,把党的政策通过娱乐的方式传达到居民群众的心中,引导广大居民群众树立文明意识、科学意识,有效的构建了社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健康发展,得到了辖区广大居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三、历史名人   何思源(1896-1982),字仙槎,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城内当典街人(今东方红大街)。爱国民主人士。早年就读于山东省立六中(今山东菏泽第一中学)。   1915年考入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为“新潮社”前期成员之一。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何思源参加了天安门前的-及后来的一些爱国斗争。同年秋,何思源考取官费留美生。1921年冬华盛顿会议开幕,中国人民要求大会讨论山东问题。何思源作为中国留美学生代表成员,会见中国出席会议代表,要求据理力争。会议期间,何撰写《华盛顿会议中山东问题之经过》一文,寄回国内《东方杂志》发表。1922年秋,何思源去欧洲。次年,入柏林大学研究经济。1924年到巴黎。期间,撰写《国际经济政策》一书。1926年冬回到广州,出任中山大学教授兼图书馆馆长。   1927年加入中国-。1927年6月,被任命为“-山东省党部改组委员会”委员兼宣传部长,参与策划在山东“清党”。1928年4月,被蒋介石任命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训练部副主任兼法科主任。1928年5月到济南。6月1日,-山东省政府在泰安成立,冯系将领孙良诚任主席,何思源任-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长。在他长期主持山东教育工作期间,任用之人,多为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及留美出身的有才之士,使山东教育界汇聚了不少人才。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鲁北一带组织部队与日本侵略军作战。1944年12月任-山东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日本投降后,率部接受伪省政府和“敌伪财产”。1945年5月,当选为-第六届中央监察委员。1946年10月调任北平市市长。1948年秋,被免去北平市市长职务。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发起平津战役。北平解放前夕,他是北平市和平谈判首席代表,为促进北平的和平解放积极奔走,因此遭到-的暗害,寓所被炸,除小女儿被炸死外,他和夫人等全家人全部受伤。但他不畏-,坚定地与其他代表同到前线与0代表谈判,促成了北平的和平解放。毛泽东说他是“真正代表了民意”。   新中国成立后,何思源坚决拥护中国0的领导,积极参与国事。历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至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会委员等。他先后在人民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全国政协会刊编辑部从事编译工作,发挥其精通英、德、法、俄4种外语的特长,笔耕不辍,译著甚丰。60年代初,出版的译著已达16部,其中有《哥白尼与太阳中心宇宙系统》、《凯绥·克勒惠支》、《卡尔·马克思》、《保思·郎之万》、《近代中国外交史》等。同时还致力于《法华字典》、《德语文法》的编纂工作,并撰写了8万多字的文史资料。他不忘祖国统一大业,为台湾早日回归祖国积极奔走。1982年4月2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四、现代名人   郝继然,住广福北街,菏泽一中高级教师、副教授,为教育事业奉献一生,是著名的数学教师。   段金彪,现住北顺城街,现任菏泽市交通警察大队政委,国家一级英模。   五、历史遗迹   同治四年(1866年),清朝亲王僧格林沁率万余清兵追击捻军,在山东曹州菏泽县高楼寨附近的吴家店陷入捻军伏击包围圈,其所部骑兵全军覆没。同年四月,僧格林沁亲王被斩首,后来曹州府为其修建龙厅庙,现位于八一西路烟厂南门附近。后遭到日军破坏。  

民泰社区

  一、社区总体概况   社区名称来历:原属李峨行政村,2003年村改居时命名为民泰社区。    社区基本情况:民泰社区位于西城办事处西北部,黄河路与昆明路交汇处,由范庄、周庄、赵盘石、陈庄四个自然村组成。面积2.2平方公里,11个居民小组,521户,2278人,中国0党员50名。有商业网点20处,卫生室1所。驻辖区内省市区直企事业单位16个。   二、四个村庄的由来及概况   1、赵盘石村:明朝洪武年间一三六八年至一三九八年,赵氏从-县迁至曹州西北贾堤口外为营,因处堤口,取名赵堤口。同宗大学士赵培基,字盘石,因德仁信誉扬城乡,故以名代村。由一个姓老0建村到现在,经过几百年的繁衍生息,形成了赵盘石现有的四大宗族,即赵盘石村四个居民小组。目前,人口955人,户数201户。   2、范庄村:明朝洪武年间一三六八年至一三九八年,范氏自-县迁此间村。现有四个姓宗族,即:范、樊、张、李。村庄现有人口1017人,户数225户。   3、周庄村:明朝嘉靖年间一五二二年至一五六六年,周氏由白龙潭今吕陵镇周庄村(原贾坊乡周庄村)迁此建村,以姓氏取村。现有三个姓氏宗族,即周氏、宗氏、藏氏。人口201人,户数70户。   4、陈庄村:明朝洪武年间一三六八年至一三九八年,从-县迁至曹州西北贾堤口外为营,与赵盘石村相邻,系赵氏宗族的一个分支,因给陈家种地落户此地,后来取名陈庄村。现有两个宗族姓氏:即赵氏姓、庞氏姓,人口105人,户数25户。   三、社区概况   社区刚成立时,一穷二白,租赁民房办公,社区抓住地处园区优势,千方百计谋发展,采取“借米下锅”、“借鸡下蛋”的办法起步,滚雪球式发展,新建了办公楼630平方米,社区综合服务楼1500平方米,标准化厂房1700平方米,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楼1660平方米。目前,固定资产达800万元。   社区有商业网点8个,文生室1个,有睿鹰嘉苑、现代城乐园两个规范化居住小区,蓝天科技有限公司、牡丹工艺品有限公司、德泰印务有限公司、天宇塑业有限公司、高科技孵化有限公司、中南工业园等企业10多家。   社区在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精心打造“心系居民、情满社区”的服务品牌,积极开展面向社区居民的家政服务、文生保健、优生优育、文化娱乐、中介等便民服务,及时向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提供各种救助。   为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社区创办了文化大院,组建了社区秧歌队、武术队、舞狮队等群众性文体组织,经常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引导居民树立文明意识、科学意识,有效的构建了社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和谐发展。   四、社区名人   赵和平,男,菏泽市牡丹区西城办事处民泰社区赵盘石村人,生于1953年3月7日,中国0党员,大学学历。   1960年7月起先后在本村、菏泽第二中学、原菏泽县杜庄乡高级中学读书,高中毕业后在家务农。   1973年10月参加工作,在菏泽西城李峨学校任民办教师。   1975年10月被推荐到菏泽师范上学,毕业后做学生和共青团工作。   1980年3月调至菏泽县报社任记者、编辑。   1981年11月加入中国0。   1984年4月调至0菏泽地委调研处做秘书工作,8月任0菏泽地委办公室科级秘书。   1987年7月起先后任0菏泽地委调研室副县级研究员、副主任。   1996年11月调任0曹县县委副书记兼党校校长(其间,1999年12月修完0山东省委党校业余本科经济管理专业的全部课程)。   2001年3月调任0菏泽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正县级)。   2005年2月调任菏泽市文生局-、局长兼任菏泽市爱国文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2008年1月在菏泽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上,当选为人大常委会委员,3月被人大常委会任命为科教文卫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先后被选为曹县-会代表、曹县人大代表、菏泽市-会代表、菏泽市人大代表。   

南华社区

  一、社区名称来历   成立于1956年3月,当时称为菏泽县城关镇第四办事处,1983年6月称为“南华居委会”,2002年8月称为牡丹区西城办事处南华社区。    二、社区基本情况:    位于菏泽老城区,东至解放南街,南至儿童公园、曹州书画院,西至西城墙,北至八一西街,辖区面积1.1平方公里,1869户,5872人,汉回两族居民杂居。辖区属商贸区,有28条自然街道,5个大型商贸城,7个居住小区,24个社区服务网点,17个省、市、区直单位,著名的菏泽清真寺、曹州书画院、儿童公园及青年湖公园、二完小等就座落在辖区。    现在社区办公场所为西城办事处刚设立时临时住所,面积约300平方米。   三、社区名人   1、李鹤立(1907—1965),男,名超群,菏泽城内水洼街人,菏泽名医,曾任市立医院首局中医科主任。他先天斜颈,人称“李歪脖先生”。他幼功“八分隶”,善书法。因家贫,赖编写度日;因其父为儿科医生,故承父志习医。经苦学,擅长儿、妇、内科,后读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入迷,治疗不离其法。如治疗风寒感冒,多用麻黄汤外加阿西匹林二片治之,轻则一剂,汗出即愈,重者也不过二、三剂,因而名噪一时。《李鹤立医案》一书,乃后人所作,未能尽言其长。   2、侯全才,男,1930年12月生于郓城县玉皇庙镇丁庄村,生前居住在牡丹区西城办事处南华社区石人街。1946年5月参加革命,担任儿童团团长、机枪班班长。1954年入党,历任定陶县宣传部干事、研究员、机要秘书、副主任,定陶县委宣传部部长、菏泽地区化肥厂筹委会副主任、菏泽县委常委、县革委会副主任、县委常委、副县长;原菏泽市委(县级)常委、菏泽市(县级)副市长、菏泽市(县级)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于2006年6月病逝。   四、历史传说---石人街的石将军   菏泽城内南华公园对面隅首有一石人雕像----石将军,其所在街道称为石人街。   传说清朝康熙年间,曹州城西北刘庄口黄河突然决口,洪水滚滚,水头丈余。冲坏村庄树木,涌进了曹州城。城内百姓听到咆哮的水声,逃跑不及,扶老携幼,哭天叫地,有的登上房顶,有的爬上大树,很多人被洪水卷走。   有个卖京瓜的老汉,带京瓜爬上一棵大榆树。不料树上早已攀上两人。一是出名的大财主,另一是位年轻的将军。三个人坐在三个树杈上。呆呆地望着洪水往上涨,无可耐何。   第二天,洪水退下尺余,但仍不得下树。三个人一天多未进食,都饥饿难忍,都用眼盯住那老汉的京瓜。财主从怀里掏出一个元宝交换。卖京瓜的老汉望着洪水说不能卖,我还要吃呢。大水一时半时的也退不下。财主没办法儿,伸手去抢那老汉的京瓜。他眼一黑落水而死。   那将军也饿得支撑不住,那老汉分给他部分京瓜吃。两人吃完一个京瓜,支撑三天,洪水仍然未退。时而听到房子倒塌和绝望的哭叫。将军也泪流满面,说:“我是奉朝廷差遗来保护曹州百姓的,眼看着百姓淹死的淹死,饿死的饿死,我还有啥脸话着去见圣上啊!”说罢要拔剑自刎。卖京瓜的老汉苦若相劝,他方放弃自杀的之念,但仍痛哭不已。第四天,那将军掉进洪水。瞬间,曹州城里出现了72个大潭坑,洪水全部流进潭坑里。卖京瓜的老汉惊奇万分,瞧见树下站着那个将军,手里拄着那把剑,一动也不动。他走近一看,发现将军变成石头人。活着回来的人都跪拜这位石将军,在隅首附近插满了香和蜡烛。后来,还有人给这位石将军站立的地方铺成砖地,四周安装了精致的木栅栏。   从此人们把这条街称为“石人街”。现又更改为湖东街。现青年湖东门错对过、菏泽市市直机关幼儿园南邻即为该街,为西城办事处南华社区街道之一。   五、历史遗迹   1、南华公园:位于东方大街以南、解放街以西、南华南街以东、石人街以北,是菏泽城区解放前后公审犯人的地方,也是菏泽唱大戏的地方,现有牡丹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在此办公。   2、西门里清真寺:建于明末清初,历经三次重修才建成今天的规模,是当地2000多回族兄弟祈祷、礼拜、朝圣的地方。   3、赵登禹纪念馆:坐落于广福街、曹州书画院院内,是菏泽城区内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万福社区

  社区名称来历:据《杨氏族谱》所载,明嘉靖年间,杨氏世族由今万福办事处沈庄迁来,以开店为生,故取名杨店。原属杨店大队,后改为杨店行政村,2003年村改居时,因南临万福河,故命名为万福社区。    社区基本情况: 万福社区位于菏泽城区西南,南临万福河,北至新菏铁路,东连南城办事处,西至220国道。辖区面积1.56 平方公里, 286户,1065人,耕地863亩,居民主要以种殖、养殖业为主要收入来源。有商业网点63个,卫生室4个,牡丹区农贸大市场位于社区北部,有都乐饲料等企业。   社区文化:村民历有习练武术(洪拳)的传统,1984年成立了武术社。至今该村的舞狮队、秧歌队、腰鼓队仍在民间活动,远近闻名。  

新菏社区

  社区名称来历:由代庄自然村组成,原属杨店大队,1985年成立代庄行政村,2003年改为新菏社区。社区是从明朝嘉靖年间一五二二年至一五五六年,戴氏家族从京师迁往此处建村兴业,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社区基本情况:新菏社区位于京九铁路以南,菏兰公路以西,万福社区以北,与马岭岗镇纸坊行政村相邻,面积1.6平方公里, 299户, 1235人, 现有耕地335亩。有企业单位8个,居民小组4个,商业网点15个,卫生室1个,全区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鲁西南蔬菜批发市场即位于辖区。有小学一座,二00七年小学翻修重建,   现今主要街道有四条、四个居民小组(右原行政村生产队演化而来),村内居民姓赵的约占50%,余为姓邓、张、冉等其他姓氏。   社区经济:多年来,居民主要依靠农业,用简陋的生产工具耕种着千余亩土地,但大多数人吃不饱、穿不暖。上世纪60年代初,建筑业逐渐兴起,70—80年代达到顶峰,已有承接大楼的能力,如:现在的牡丹区经委大楼、西城中学等。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飞跃发展,人们从事的行业就多了,商业、运输业、餐饮服务等,真是人人有活干,天天就进钱。   由于鲁西南蔬菜批发市场、杨店农贸市场的兴建更加带动我社区的经济发展,每天近200多人为市场服务。  

兴华社区

  一、历史   根据记载,明朝洪武20年,公园一三八七年李氏自山西洪桐县迁此建村,起名留东村,后改为李兴齐村,原为李兴齐大队,1985年分出李兴齐行政村、刘菜园行政村、秦桥行政村,2003年村改居时更名为兴华社区,取振兴中华之意。   二、概况   兴华社区分2个自然村,即李兴齐和梁庄。座落在城西三里,现有610户,2100余人,回族占三分之一。总面积约1.84平方公里。居民以经商为主,是西城办事处小康村,牡丹区“三无社区”、菏泽市“绿色社区”。   三、村名传说   在李兴齐村还有一个关于村名的一个传说,起先叫留东村。李兴齐是个人名,此人力大无穷,但性格懒惰,和他母亲相依为命,每天起早要大水,但是他起不来,等他去打水的时候,就没水了,他就想出一个办法来,将两块石滚对着放在井口上,如果搬一个,另一个就掉在井里,要两个一块搬才行,但是没有比他力气大的,所以,每天早起打水,必须由他来将石磙搬开,由他先打才行。每天吃完饭就无所事事,也就没少和别人打架生气,有一天去赶集,在集市上和别人打架,打完架就说是李兴齐,有事就找我,久而久之,李兴齐就叫开了。   梁庄,据考证,在清朝雍正年间,一七二三年至一七三五年,以梁姓建村而得名。   四、经济   在60-70年代,李兴齐、梁庄两个村也就是有400—500人,群众以种田为主要生活来源,虽然生活清苦,但生活的也其乐融融。在近年来,兴华社区出现了几位致富能后,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兴华社区的郝学东,他的创业路,也可以说是历尽坎坷,开始在城里开一烟酒门市,两口子不分昼夜,艰苦经营,几年下来,现在经营一家菏泽到西安的长途客运,资产达到400多万元。   五、民族团结   历年来,兴华社区汉族群众办喜宴、忧事,都按照少数民族的风俗办,回族汉族人民非常团结,回族群众擅长生意,也带动一部分汉族群众。生活水平都达到中上等,因工业园区西区的发展,兴华社区的土地都被园区征用,群众有的出外打工,有的做点生意,各有门路,群众过着幸福、祥和的生活。   六、文化   两村群众在农闲时节,以练武来强身健体,梁庄的赵衣让,自幼习武,在1937年左右,在南京与各国高手以及国内的一些武术高手比武打擂,在打完擂后,又在河北、郓城、旧城镇教场子,至今影响面也很大,可以说是一代宗师。李兴齐村的李全邦,也称为一代宗师,棋手下弟子也有200多人,在1940年参加了济南擂台赛,争得第一,在当时影响相当大。   兴华社区的婚丧嫁娶与其他周边村大致相同,一年当中,象五月端午、中秋节、春节等。而在这几个传统节日中,春节是最热闹了。进入腊月23日,也就算进入春节了,孩子们也放假了,大人也回家过年了,蒸馍、炸丸子、猪肉,到处都是春节的欢乐气氛。到大年三十夜,也就是除夕,一家人炒几个菜,围在一张桌子,看着电视,聊着家常,直到深夜,到早上4点钟,就要起床,点鞭炮,下饺子,吃完饭后,就串门看本村的老年人,到谁家都是一片祥和,互相温暖,看那表情,把过去的一年里不愉快的事情,都忘记得一干二净。都祝愿新的一年,给自己带来好运。   

吴堤口村

  村庄的由来:据《吴氏家谱》记载,明朝天启年间(公元一六二一年至公元一六二七年)吴氏由江西吉安县永和村迁此建村,名吴店。清朝康熙年间,因在村西修建护城堤,留有堤口,遂改为吴堤口。2002年改为吴堤口居委会,2003年命名为吴堤口社区至今。   村庄的概况:社区位于中华西路与菏兰公路交叉处东南端,由吴堤口自然村组成。社区面积1.7平方公里,近2000户居民,6600余人,有商业网点12个,卫生室3个,有文心花园、环翠苑经济适用房、明珠花园等小区。花都百货大市场和汽车西站于2008年10月入驻社区,为提高社区经济飞跃发展、农民工和失业工人就业再就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村庄的特色:吴堤口顾名思义是一个吴姓家族,由一个老0建村到现在,经过三百多年的繁衍生息,形成了吴堤口现有的四大宗族,即吴堤口社区五个居民小组。吴堤口村民原以农耕为主要产业,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商业小区的落成,百货市场的入驻,村民们逐渐变成了失地农民,拿着政府发放的土地补偿款,不少村民干起了个体经营,提早步入了小康家庭。二OO二年七月吴堤口被区委授予“文明小康村”称号。   现代名人:吴传学,男,农历1945年7月生人,0党员,53年7月在吴堤口小学读书,57年考入菏泽二完小;59年升入菏泽师专附中,因三年自然灾害,生活困难于62年辍学回家务农;64年四清后任大队会计;65年到本村第一生产队任会计;同年考入菏泽地区医院工读学校中医学徒班学习,并于当年11月应征入伍,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驻西安办事处任报务员、调配员,0期间反邱(邱会作、-同伙)受-退伍;70年到菏泽地区邮电局工作,先后任报务员、册报员,后见投递比较辛苦无人愿干,自告奋勇做投递工作,并做出出色成绩,90年被邮电部评为全国优秀电报投递员;94年被授予富民兴鲁劳动奖章。   文化生活:社区特别注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每年接合当地医疗部门为社区60岁以上居民免费查体、免费为辖区农村居民参办农村合作医疗、为老年人修建健身娱乐场所。每到过年过节发放节日补助,并出资举办一些大型娱乐节目,不但大大丰富了老年人的业余生活,而且营造了一个文明、和谐的新型社区。社区制定了学生奖学金制度,对升入国家重点大学院校者奖金高达10000元,这项制度的施实不但激励了在校学生,而且为社区的文化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风土人情:吴堤口人们的饮食主要以面食为主,如馒头、面条、水饺等,无论以前还是现在每逢过年过节水饺总被人们端上饭桌,是一种非常传统的节日食品。春节是人们最注重的节日,从腊月二十三(小年)开始,人们便忙于年货的储备,蒸花糕、馒头、包子,炸丸子、酥肉、带鱼,煮肉、烧肉、杀鸡宰鱼.......转眼大年三十到了,一大早家里男性成员去祖坟上请先人回家过年,妇女在家打扫卫生、准备年饭,男人回来张贴春联,放鞭炮。晚上,一家人边吃年夜饭边看春节晚会是近年来养成的习惯,临近子夜,在自家院子里散芝麻杆、放挡门棍。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放鞭炮,吃素馅水饺(据说是素素静静过一年),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男性长辈向宗祠跪拜祖先,年轻的晚辈要向长辈磕头拜年,嘴里还要说吉祥话。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户户吃元宵。清明节,祭先人,烧纸币,吃鸡蛋,喝菠菜汤,至于为什么,谁也不知道,可能是以前穷苦籍节日改善一下生活吧。端午节吃粽子,炸糖糕、面泡。八月十五中秋节,吃月饼,送月饼,走亲访友,朋友聚会,也是一个人们重视的节日。九九老人节,每逢这个时候社区总是组织一次大型的戏曲表演,为老年人过节。届时七里八乡的老人汇聚一堂,热闹非凡。   婚丧嫁娶:建国前,男婚女嫁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究"门当户对",至于男女本人没有自主权,自由恋爱被视为"大逆不道"。正常的婚俗,一般要经过通媒、定亲、送婚帖、贺喜、迎亲、回门等过程。建国后,人民政府大力提倡自由恋爱和喜事新办,繁缛礼节多被革除。   建国前,境内丧葬礼仪极其繁琐铺张,而且封建迷信色彩浓重。均为木棺土葬,尤以柏木棺、杨木寿为最荣耀。儿女侄孙均戴孝,儿子百日不理发,儿女服孝期3年,侄孙辈1年,房门帖白条,3年内不帖春联。一般要经过守灵、报丧、入殓、殡葬、圆坟、祭祀等主要程序。建国后,党和政府倡导破除迷信和实行殡葬改革,礼仪逐渐简化,一般以火化为主。  


民泰社区特产大全




民泰社区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