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楼社区由柴庄村与张楼村合并而成。
柴庄
柴庄自然村位于长江路南,成阳路西,铁路以北,生建机械厂以东,离南城办事处政府驻地1公里,柴庄村现有三条东西街,一条南北街,居民256户,人口1024人,柴姓占86%,另有少许郭、刘、张姓,耕地345亩,卫生室一处。
简史:
据柴氏家谱记载,明洪武1367年,柴氏祖先从山西洪桐县大槐树迁居洪州九门,六代祖柴氏至弘治十五年1503年迁至南关外三李吉庄,而后子女分居,柴姓人家居多,吉柴两姓同住一村,清嘉庆年间(一七九六年——一八二O年)吉姓外迁,柴姓人口日众,改名柴庄。
经济状况
因位于城区,村民耕地较少,主要从事运输业、养殖业和个体工商业,养鸡大户2户,养猪大户6户,目前都已形成规模。为进一步改善生活条件,提高收入,劳务输出渐成重要渠道,村中多余劳动都外出打工,经济效益明显,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饮食生活
人民公社时期,生产队牲畜较少,生产劳动以人力为主,多靠人力翻地、拉耙、拉车。妇女除参加劳动挣取“工分”之外,还纺造棉线,制成棉布、床单出售。社员以地瓜及其加工品为主食。时属计划经济,需持布票定量供给布匹,衣帽、鞋袜等穿戴用品大多由家庭妇女缝制。
改革开放后,农民生产生活方式逐步改变,商品经济发展很快,生活水平大为提高,饭菜已比较丰盛。人们炒菜做饭基本告别了焚柴做饭的习俗,多使用煤炉、煤气灶或电饭锅等家用电器,馒头、水饺等食品以购置为主,很少自行加工。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71702003 | 274000 | 0530 | 查看 张楼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中山社区 |
官庄村位于曹州古城西南角,距古城2华里,解放后属原菏泽县城关人民公社城关镇南关行政村第13生产队,1984年改制建立了南城办事处现官庄村座落位置,中华西路牡丹区体育场对面,南城办事处驻地,2002改制,建立了中山社区,由中山社区管辖。官庄村总户数91户,360多口人,居住面积3.6万平方米,本村三个家族,分李姓、姚姓、黄姓,全是汉族,李姓占50%姚姓占45%,其余为黄姓占5%。 村庄变迁: 官庄村村名的由来,据史料记载,官庄村来源于明朝天启(1621—1627)年间。应当时胡氏外号胡罗锅,何尚书的外甥。在花朝举官后在此安家落户,其本人便命名官庄。据年长者相传,李姓由定陶县李花园迁到此地,据今300多年,姚姓由佃户屯姚庄村迁到此地,据今达300多年,黄姓,由现南城黄口村迁到此地,据今160多年。 经济状况: 解放前官庄村村民以种地为主,土地盐碱,涝洼村民们过饥寒交迫民不聊生的生活,人口只有几十口。解放后伴随着0的正确领导和富民政策,无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村民们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各显其能,90%的村民利用这一地理位置,干起了个体经营沙石料建筑烟酒门市、浴地、医疗门诊、饭店等行业,80%的村民的都建设了二层以上的标准化楼房,经济效益明显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
黄口社区 |
黄口社区概况 黄口社区位于菏泽市长江路以南,牡丹南路东西两侧西邻张楼社区。南邻侯店社区,东临开发区丹阳办事处刘庙社区,位置优越,是南城办事处的南大门。黄口社区现有东,中,西三个自然村,一个省直管单位(山东省菏泽监狱),一个区直管单位(牡丹区公路局机械公司),七个私营企业,三家医院,辖区居民1200余户,人口4680人,绝大部分为汉族,另有回族5户,黄姓占60%以上,另有张,段,郭,周,李,王,谢,陈,等姓 简介: 据黄氏宗谱记载,黄姓始祖于明万历五年(一五七七),黄氏弟兄三人由曹州城西吕陵店附近迁此建村,因地处今赵王河河口处,故以姓氏取名黄口,老三居西,称西黄口,0居中,称中黄口,老大居东,称东黄口。建国初期由菏泽县赵柚人民公社管辖,1958年建黄口生产大队,时辖西、中、东黄口、侯店、程庄、马庄六个自然村,1979年侯店、程庄、马庄分出,1984年改建为村民委员会,2003改为黄口社区居民委员会。 经济状况, 社区居民主要从事小型私营企业,个体工商业等,新中国成立前,村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改革开放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生产积极性高科技种田,兴修水利,后来由于国家建设土地被征用,村民主要从事小型加工业,个体工商业生意极为红火。 现代名人: 黄世英:男、汉族。大学本科文化、1951年12月出生,1970年12月应征入伍,1971年12月加入中国0,1973年9月至1977年6月上海机电学院机电系、大本毕业、1977年至1979年12月在铁八师12中队任技术员、1979年12月至1982年3月、长沙部队学院任教官。1982年4月至1989年3月菏泽电业局工作、从事教育培训、1989年3月至2007年5月菏泽电厂任副厂长、工会主席,2007年6月至今任临沂费县发电公司-。 黄效生:男、汉族、1964年11月出生,大学学历,1983年6月在长春市上军校,1984年2月至10月参加了北京国庆阅兵方队,1984年10月入湖北十五军教导大队,85年至87年任河北唐山机场警卫连排长,87年至93年任连长,93年至96年任机场司令部副营职参谋,96年任军械股股长,2000年进入北京空军指挥学院进修,2001至2006任机场站部副团级副站长,2006年至今任菏泽市社会和劳动保障局副县级副主任。 |
中和社区 |
中和社区概况 中和社区位于牡丹区南城办事处西北部,东至广福南街,西至西安路,南至中华西路,北至环城公园,面积约1平方公里,成立于2002年3月,辖区内有市区直单位7个,大型体育广场1座,居民住宅楼19栋,8个居民小组,居民1430户,5720人。 经济状况 由于中和社区座落于城区内,无耕地,居民们有的以工作为生,有的为私营个体户,还有的以炸油条、轧面条、卖青菜为生。现在下岗职工逐渐增多,社区在南城办事处劳动保障工作站的领导下,免费为居民提供技术培训,安排劳务输出,给居民创造再就业的机会,进一步改善生活条件,创经济效益,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 现代名人 张志敏,女,汉族,1952年1月出生,初中文化程度,0党员,1971年参加工作,曾就职于原菏泽市供销社;1994年下岗;1999年创办九九老年公寓至今,担任九九老年公寓总经理。几年来,张志敏以服务老人为己任,以尊老爱老为宗旨,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并被省、市、区党政机关赋予其更多更高的荣誉。2000年被菏泽市妇联授予“双学双比能手”;2002年被省妇联授予“科技致富能手”,同年加入中国0,并多次被南城办事处党委评为“优秀0员”;2006年被菏泽市授予“菏泽市十大孝星”;2007年被菏泽市工商管理局牡丹分局授予“先进私营企业”。 张弓,男,山东曹县人,1969年5月9日出生,0党员,大学文化,1990年7月毕业于济宁警校,同年分配至菏泽市-牡丹分局工作,2005年6月任南城派出所中和社区警务室警长,2006年7月15日,其所在警务室被命名为“张弓警务室”,自担任社区民警以来,他立足社区,认真研究新形势下社区工作特点和规律,夯实了群众工作的基础平台;扎根基层,积极探索开展群众工作的方法和套路,拓展了群众工作的基础空间,服务群众,用真诚和耐心为群众排忧解难,架起了警民连系的桥梁和纽带,探索总结出“服务、管事、守口、控面、预警、安民”工作方法,使辖区治安,刑事案件同比分形下降67.7%和77%,并多次受到各级各部门的嘉奖。2007年4月,当选中国0的山东省第九届-表;2007年4月,被山东省政法委评为山东省政治思想工作先进个人;2007年5月,被菏泽市总工会授予菏泽市“五一”劳动奖章;2007年6月,被-评为全国优秀人民警察;2007年9月,被菏泽市委、市政府评为菏泽市助人为乐先进个人(市级道德模范);2007年10月,当选菏泽市我最喜爱的十大政法干警(市级劳动模范);2007年11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评为山东省执法为民先进个人;2008年6月,被0山东省评为山东省优秀0员;2008年7月,被-评为全国公安机关实施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优秀社区和驻地民警。 风土人情 1、饮食生活 人民公社时期,生产队牲畜较少,生产劳动以人力为主,多靠人力翻地、拉耙、拉车。妇女除参加劳动争取“工分”之外,还纺造棉线,制成棉布、床单出售。社员以地瓜及其加工品为主食。时属计划经济,需持布票定量供给布匹、衣帽、鞋、袜等穿戴用品大多由家庭妇女缝制。 改革开放后,农民生产生活方式逐步改变,商品经济发展很快,生活水平大为提高,饭菜已比较丰盛。人们炒菜做饭基本告别了焚柴做饭的习俗,多使用煤炉,煤气灶或电饭锅等家用电器,馒头、水饺等食品以购置为主,很少自行加工。 2、婚嫁 清朝末,娶亲大多用花轿。民国时期,使用“太平车”。结婚时,女方家庭要陪送桌柜、衣被之类的嫁妆,男方家庭要张贴红对联,装饰新房。把新媳妇接到家后,举办隆重仪式,鸣炮奏乐,拜天地、入洞房。结婚第三天,新娘要“回门”(回娘家),新郎要到岳父母家“认门”。现在,娶亲已改用面包车、小轿车等新式交通工具,动辄三、五辆、十多辆。婚礼有的按照传统礼仪,有的新事新办,摆酒设宴,招待亲朋,以示庆祝。 3、丧葬 有史记载以来,一直采用土葬方式,把死者装入棺材埋进家庭的坟茔,封起土丘,俗称“坟头”。家人根据家境采用适当方式祭奠。家庭富有者,摆贡纳礼,礼仪隆重;家境贫寒者,程序简单,入土为安。祭拜方式很多,以行礼为主,多至72拜礼。新中国建立后,提倡火化,先在城市实行;改革开放后,加大对丧葬方式改革力度,纳入政府行为,要求城乡一律实行“火化”,禁止大操大办。 |
中意社区 |
中意社区概况 牡丹区南城中意社区,位于菏泽护城堤南,东至曹州路,西至五监区,南至万福河,辖2条自然街道,面积1.86平方公里,8个区直单位,5个居民小组,辖区总人数4414人,1400户,社区有党员587名,其中在职党员437名。 南城中意社区是由原南关大队在2002年4月,划分的6个社区之一,辖区内有学校3所,(牡丹区二十一中分校、牡丹区技工学校、齐鲁音乐学校)。 在社区之前,是以下几个村庄的耕,南关4队的耕地,南关5队的耕地,南关6队的耕地,程堤口村的耕地。没有村庄名,都是外来居住的散户。 |
中岳社区 |
中岳社区概况 牡丹区南城办事处中岳社区位于菏泽市中华西路以南,牡丹路以西,解放南街以东,洙水河以北,辖区总面积0.7平方公里,1600户居民,居民人口6800人,汉族,有少数回族和其他民族的居民,7个居民小组,11条街道,三个原始自然村(朱庄、程庄、武庄),2002年3由原南关大队分解成六个社区,成立了牡丹区南城办事处中岳社区居民委员会。 1987年成立全区第一外资企业(柏青大厦); 1983年由原市政局职工田云与其丈夫在原市政处成立了第一家个体户“银云包子店”后几经发展扩建,于1994年在中华西路南侧建设,4500平方米的银盛园。 张庄 张庄自然村现位于中华西路南侧,东于朱庄接壤,西于武马庄接壤,南至护城洙水河,呈方形,现东西街三条,南北街1条,1986年统计全是“张姓”居民63户,354人耕地34亩,现在随着时代的变迁1982年-1985年农转非后,人口村庄迅速扩张,现居民户205户,人口825人,以张姓为主,占全村人口的85%。其他姓氏都是1986年以后,随着房地产的买卖搬此居住。全村现主要以经商或务工为生。 村庄简史:据《张氏族谱》记载,明成化二年(1466年)张氏九民祖从-县迁此建村,以姓氏取名张庄。解放后属菏泽县城关镇管辖。1984年撤县改市后,去掉了城镇,分五个办事处,由南城办事处南关行政村管辖,2002年南城办事处又将南关行政村分成了六个社区,现属牡丹区南城办事处中岳社区管辖。 历史与现代名人 清末,文庠生 张汉江 清末,宣统年间,张孟朝在现在的黄口开办了当时的曹州府的第一家私塾 张树勋,梅花拳14世祖,武术教练,1937年曾于朱庄,朱建寅和几位老师赴济南打擂,获得了众多的荣誉,1945年辞世。 张联芳,今年81岁,1936年参加了陈毅领导的新四军在部队当通讯员,后来随陈毅部队“华东野战军”参加过珍宝岛战役后与家人联系,退役时属团级干部退休前系定陶县农机局局长,现已离休。 武马庄 武马庄自然村位于中华西路南,洙水河以北,解放南街以西,东邻张庄,呈长形,东西街三条,居民户280户,人口1300余人。 据(武氏宗谱)记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武氏从-县迁此建村,以姓氏取名武庄,明万历二十二年马氏移此附近建村马庄,1958年建人民公社后武庄与马庄为一个生产队,两村连在一起,习称武马庄,1982年6月经县政府批准正式更为今名。 村民现主要以经商、务工为生。 朱庄 朱庄自然村位于中华西路南侧,东至牡丹路,南至洙水河,东至张庄,村呈长方形,东西南北街各1条。朱姓现全村有270户农 民,人口1200余人现主要以经商、务工为生。 村庄简史:据朱庄“朱氏族谱”记载,朱氏始祖朱向义(当时属系邑庠生)于明嘉靖八年(一五二九年)于定陶(仿山)朱楼迁於曹州城东南堤口三教堂,因均系“朱”姓故取名朱庄。 解放初期,村民约300余口,耕地约400余亩,均已务农为主 一九三四年,当时村民朱秀在村西建立了一个“裕菏火柴厂”当时属于菏泽第一家民族产业,因一九三七年地震,房屋被毁,又加上抗日战争爆发,毁于一旦后迁至东楼即原菏泽火柴厂的前身。 明末年间,朱建业,受当时大军阀韩复渠的派遣,赴日留学,回国后在南方从事教育工作。 清末,武庠生,有朱永兴(当时在曹州知府带刀护卫) 武庠生,有朱启峰,朱启祥,朱启瑞,朱其峨 文庠生有,朱启平,朱启岚 朱玉玺,一九八五年菏泽地区技工学校校长 朱月斌,系菏泽牡丹区广播局局长 朱月模,系菏泽牡丹区文化局局长 |
张楼社区 |
张楼社区由柴庄村与张楼村合并而成。 柴庄 柴庄自然村位于长江路南,成阳路西,铁路以北,生建机械厂以东,离南城办事处政府驻地1公里,柴庄村现有三条东西街,一条南北街,居民256户,人口1024人,柴姓占86%,另有少许郭、刘、张姓,耕地345亩,卫生室一处。 简史: 据柴氏家谱记载,明洪武1367年,柴氏祖先从山西洪桐县大槐树迁居洪州九门,六代祖柴氏至弘治十五年1503年迁至南关外三李吉庄,而后子女分居,柴姓人家居多,吉柴两姓同住一村,清嘉庆年间(一七九六年——一八二O年)吉姓外迁,柴姓人口日众,改名柴庄。 经济状况 因位于城区,村民耕地较少,主要从事运输业、养殖业和个体工商业,养鸡大户2户,养猪大户6户,目前都已形成规模。为进一步改善生活条件,提高收入,劳务输出渐成重要渠道,村中多余劳动都外出打工,经济效益明显,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饮食生活 人民公社时期,生产队牲畜较少,生产劳动以人力为主,多靠人力翻地、拉耙、拉车。妇女除参加劳动挣取“工分”之外,还纺造棉线,制成棉布、床单出售。社员以地瓜及其加工品为主食。时属计划经济,需持布票定量供给布匹,衣帽、鞋袜等穿戴用品大多由家庭妇女缝制。 改革开放后,农民生产生活方式逐步改变,商品经济发展很快,生活水平大为提高,饭菜已比较丰盛。人们炒菜做饭基本告别了焚柴做饭的习俗,多使用煤炉、煤气灶或电饭锅等家用电器,馒头、水饺等食品以购置为主,很少自行加工。 |
新兴社区 |
新兴社区概况 新兴社区,位于菏泽市牡丹区青年路南端西侧,村内东西街两条,南北街一条,北连环城公园,南靠中华路,西至解放街,东至青年路。所处地理位置已是城市的中心。辖区共有居民6200人,包括三李庄、东楼等几个小自然村,辖区内有12个市、区直单位。2002年3月28日成立了新兴社区,2005年7月,被国务院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授予“先进集体”称号。 三李庄简史 三李庄自然村规模较大,现有居民580户,共1800人,主要姓氏有李、陈、田、张、刘等,其中李姓最多。据《李氏家谱》记载,明洪武三年(1370年),李氏从-县迁此建村,因善种山药,得村名山药李庄,后因有三家李姓(现字辈各异),又演变为三李庄。 经济状况 新中国成立后,归属南关大队,并含第十一、十二两个生产队。村民主要从事农业,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水稻、地瓜、土豆、山药及各种蔬菜,曾有柿子、桃等果木,院落中及村周围以榆树、梧桐树为多。随着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耕地逐年减少,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全村无耕地。1982年村民由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成为城镇居民。 居民自谋职业者多。村内有服装加工、幼儿教育、奶牛养殖、浴池、医疗门诊、棉花加工及各种日用百货门市。辖区内有大型家具市场一处(鸿翔家具城),鸿翔家具城规模达25000平方米。一部分居民外出打工或在当地从事建筑业或服务业。近几年来,社区为低收入家庭及老年人实施了帮扶政策,全村邻里和睦,团结互助,居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随着社会进步和城市文明程度的提高,居民对子女的文化教育愈加重视,受教育层次的提高带来了本村文化品位及村民素质的提升。 历史名人 1、田位东(1907-1932),著名革命烈士,原名田秩,字位乐,曾化名田雷、田秀川、田青林,菏泽市牡丹区南城办事处三李庄人,生于1907年农历三月十八日,家境较富裕,7岁在城南三庙堂读私塾,10岁入南华小学。1922年考入山东省立第六中学。他学生时代,就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关心国家大事,积极投身爱国主义活动,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冬加入中国0,他家就成了0潮州支部的一个秘密活动场所。1927年10月,0曹州支部成立后在田位东家(即现在的三李庄里田位东烈士故居)召开了第一次党团员会议。1928年负责菏泽地下党组织工作。1928年春,曹州支部遭到大破坏,田卫东被派遣到济南,留省委工作。1929年认山东省委交通员。同年6月和省委书记刘谦初等同时被捕。他和刘谦初等成立狱中支部。田位东在敌人的各种酷刑面前威武不屈,坚守党的秘密。1930年8月出狱后,田位东到上海和党中央直接联系。遂被派到青岛,担任山东省互济会宣传部长,并在山东大学从事-。不久田位东被派往泰安。1931年春,田位东到徐州。3月,主持召开了地下党员会议,传达了山东省委关于领导枣庄煤矿工人开展-斗争和武装-的只是,研究制定了活动计划。随后,田位东到枣庄,建立了0枣庄特区委员会,田位东任书记。他以一个矿工的身份,到中兴公司的矿井下干活,深入到工人中间。1932年夏,田位东和特委决定,在枣庄矿区发动一场更大规模的工潮。在特委领导下,成立了十七个-小组和纠察队。1932年6月13日,在十里泉召开了有七千矿工参加的-大会,并举行--。田位东和特委研究决定,将-斗争引向武装-,夺取0,到孢犊崮山区打游击。19日,田位东主持在窑神庙召开第二次-大会,布置下步行动。不幸因工贼出卖,反动-突然包围了会场,田位东被逮捕。-反动当局企图通过严刑拷打使田位东屈服,这一手失败后,敌人又在中兴公司的大楼上摆了酒席,宴请田位东。田位东当场揭露了敌人的阴谋,一脚把桌子踢翻。敌人的伎俩使尽后,将田位东转押峄县警备大队,后解济南。1932年8月3日,在千佛山脚下的刑场上,时年26岁。 为纪念田位东烈士为革命牺牲60周年,菏泽市人民政府1992年在菏泽烈士陵园为他树纪念碑一座,上刻“菏泽早期0员,鲁西南革命创始人田位东烈士永垂不朽”和《田位东烈士绩略》,1999年为田位东烈士故居挂匾纪念。2006年3月,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永远的丰碑”栏目组来田位东烈士故居拍摄有关资料,并以《英勇不屈的田位东》为题,在央视频道新闻联播、新闻30分等进行专题报道,新华社发通稿。 2田伯平(1889-1950),田位东烈士之胞兄,国画大师,原名稳,家伯平,笔名锄月散人、山里庄夫,老圃等,1989年生于菏泽南城办事处三李庄的一个书香之家。他一生酷爱绘画,在国画艺术上有很深造诣,是菏泽文化界较有影响的人。 田伯平先生幼入私塾,曹州普陀寺主持高僧袁溪,是他的绘画启蒙老师。民国初年,他考入国立山东艺专。艺专毕业后,即奔赴当时的文化艺术中心北京,结识了齐白石、王梦白等画家。后离京游历江南,逗留于风光秀丽的杭州,曾与在国立杭州艺术任教的潘天寿、李若禅先后当年为田伯平所作的《风荷水鸟图》,至今为其后人珍存着。此后,田伯平曾一度居住开封,其作品在古都汴京流传甚广,并有国画作品选集问世。1937年抗战爆发,田伯平离汴回故里。 田伯平先生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期即已蜚声画坛,他与苏钧博、李眉川两位先生在菏泽号称曹州三大画家。他在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对《六-》、《古历品录》、《芥舟学画篇》、《石涛画语录》、《画论大签》等我国传统绘画理论,进行过认真地研究,他的后期作品《松鹤图》,气势博大,意境幽远,堪称现实主义杰作。 现代名人 李茜,女,1977年11月生,硕士研究生,0党员,毕业于山东财政学院财政专业,1998年8月参加工作。大学毕业后一直在财政部工作,先后在农业司、国际司工作过。历任山东省费县挂职副县长,2007年5月任财政部国际司国际金融组织二处副处长、机关团委书记(副处级)等职。2009年1月任财政部机关团委书记(正处级), 团十六届中央委员;2009年10月起挂职昆明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挂职二年)。 该同志自参加工作以来,经历了财政部多个重要司局和基层岗位的锻炼,表现出了优秀的综合素质和全面的工作能力。善打硬仗,肯于吃苦。八次作为工作主力承担西方八国集团与中国财长对话会工作;在参与-总书记出席的2005年二十国集团财长会,-出席的2004年全球扶贫大会和2005年亚欧财长会等重大外事活动中,多次受到领导肯定。2006首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中,任中方办公室文件组组长,0完成任务。不断超越、勤于学习。获“志奋领”奖学金赴英攻读硕士后,又考取金融学博士。牵头或参与国际财经领域近十项重点课题的研究,起草部领导重要讲话数十余篇,参与制订多项规章制度性文件, 参与编写多本财政扶贫及国际财经方面的书籍。扎根基层,甘于奉献。经常深入老少边穷地区蹲点调研。在山东贫困老区挂职副县长期间,积极为县域经济发展出谋划策,撰写数篇有价值的调研报告,资助两名贫困女童学生。积极进取、善于创造。执行财政扶贫资金管理领域第一个世行技术援助项目。在主管联合国农发基金等机构期间,建立了良好的部际和外方协调机制。在机关团委期间赢得了广大青年同志的好评和拥护。在团-上被选举为-中央委员。该同志曾先后获得财政2006-2008十大杰出青年、优秀共青团干部。2006年被山东临沂市人民政府授予二等功。 |
双阳社区 |
双阳社区概况 双阳社区位于菏泽城区内,中华路、长江路东西贯穿。太原路、牡丹路南北贯穿,双阳社区现有聂庄、武庄、三姓庄、何庄四个自然村组成,居民2200余户,7600余人。辖区面积1.5平方公里,辖区内有市、区直单位14个,菏泽市重点新闻单位菏泽市广播电视局,菏泽日报社区就座落在双阳社区辖区内,重点职业学校一所。大小医疗站、室12个。美丽的赵王河静静地在辖区内南北横卧。 双阳社区,在解放初归菏泽县第二区(何楼区),1958年划归城关公社区管辖,时叫聂庄大队,1966年1月由城关镇划分五个办事处, 1983年改为聂庄村民委员会,2000年改为聂庄社区,2002年改为双阳社区。 双阳社区进入城市化之后,居民主要以经商、小工业为主,随着城市的发展,居民的生活条件和水平逐年提高警惕,社区安定,群众安居乐业,呈现一片繁荣景象。 村庄简史 聂庄: 元末明初,中原一带战争连绵,致使人口锐减,地荒烟断。明代朝廷即以移民垦荒为振兴举,自洪武初年至永乐中期四十余载(1368---1398),山西之民屡迁中原,尤为洪洞为多。聂氏于永乐二年迁至今山东曹县西北长冈庙,明孝宗弘治元年(一四八八)自长冈庙迁至今菏泽西南李八老村,后聂氏三世祖母偕子四移居菏泽城南堤口外,始建聂庄,历经五百余年繁衍生息至今人口已增至2000余人,历代人才辈出,声名远扬。 三姓庄: 三姓庄位于牡丹路南段路东,原名崔堂,姓建于明朝永乐年间,由崔氏居位于此,历经百年,人丁兴旺,自成村落,故取名崔堂,后又有聂氏、张氏、何氏迁居此地,村庄一度繁荣,崔氏已成当地大户。清朝中期,由于连年战争,民不聊生,村庄疏于管理和建设,连年淫雨将村庄东西两头冲出了数条大大的沟壑,状若葫萎,时人称“崔葫芦沟”。而此,世人多知崔葫芦沟,自然就成了村名。至民国三十年左右,崔姓人口零落,多外迁,致使本村没有了崔姓,聂、何、张三姓相继迁入。-当时的政府税赋较多,百姓难以承受,时任本村长的张广善为了本村村民少交税赋,就根据当时村中的聂氏、张氏、何氏三姓而改名为“三姓庄”,导致当时政府的籍册中无处可查,到当时政府核查到所谓的“三姓庄”与“崔葫芦沟”竟是一个村时,已三年没有交税赋了,某-看到仅有十几户人家的“三姓庄”时说了一句流传后世的经典话“好大一个三姓庄啊” !“三姓庄”就延用至今。现村庄人口700余人。 武庄: 武庄位于牡丹南路路东。明朝永乐年间,武氏由-县移民至现何楼办事处西武寺村,后有分支迁居菏泽南关武庄。清朝初期,又有一分支由菏泽南关武庄迁到城南堤口外,历经百年,人丁兴旺,人口逐年增加而成村,取名武庄。现全村人口300余人。 何庄: 何庄位于牡丹路南段路东。何氏源于安徽庐江县,远祖鲁流落四川、陕西、山西,鲁是元朝侍朗。鲁之子祥于明朝宣德七年从-县移居河南辉县后又迁移至定陶城东南二十里李氏村庄。何氏五祖乾宝公任西台御史后,将李氏村庄改为“西台集”。何氏六祖尚书应瑞定居菏泽,并在菏泽城内建有“何尚书府”与“何氏祠堂”。十二祖孟颜移居城南堤口外,历经数百年,生息繁衍,人口众多,无有别姓,随取名“何庄”。何庄现有人口300余人,以经商为生,村庄经济以招待所、旅社为主导产业。 现代名人 武峰:男,汉族,1981年7月出生,高中学历,1999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2007年10月被派往非洲,参加驻玻利维亚和部队,2009年3月又被调参加阅兵训练,接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六十周年大庆典的检阅。 聂延东,男,汉族,1950年出生,0党员,大学学历,正科级,196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排长,连级参谋,1980年转业到菏泽地区检察院,历任一科科长,反贪局副局长。 聂延贵,男,汉族,1947年9月出生,0党员,副科级,1965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班长、排长,1977年转业到地方,历任佃户屯公社武装部长,何楼公社武装部长,牡丹区交通局武装部长、纪检书记,党组成员。 聂廷辉,男,汉族,1953年11出生,0党员,大专学历,副县级,1972年参加工作,在胜利油田,1979年调入菏泽市交通集团,历任汽车二队队长,服务公司经理,多种经营处处长,现任总经理助理,副总经理。 聂保亮,男,汉族,1967年5月11日出生,0党员,大学本科学历,副科级,1988年12月参加工作,菏泽市牡丹区国税局,1998年6月任税政科副科长;1999年6月任计征科科长;2001年7月任征管科科长;2004年7月任小留分局局长;2009年7月任皇镇分局局长。 |
马堤口社区 |
马堤口社区概况 概况 南城办事处马堤口社区位于菏泽市解放南街和长江路交叉地段,北靠护城堤,面积24万平方米。辖6个市区直单位,8个居民小组,531户居民,辖区人口2120人,流动人口431人,党员125名。本社区居民590人,马姓占70%,张姓、李姓各占15%。有一个社区卫生室,原来有一个村办小学,2002年被合并到南关小学。2000年11月被山东省计生委、山东省计生协会评为“计划生育协会工作先进村”; 2003年12月被中国社会工作协会授予“全国社区志愿者”;2005年12月被中国计生协会授予“全国协会工作先进单位”,2008年元月被全国妇联和全国平安家庭创建活动领导小组授予“全国平安家庭创建活动先进示范社区”;2008年授予“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2001 年被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省级文明和谐社区”。 村史简介 据马氏家谱记载,明洪武二年(1369),马氏氏祖从-县马家大营迁居曹州北37里马村集,九门六代祖马纯锡至弘治十五年(1502)由马长寨迁至南关外两半子庄,而后子孙分居此地,以姓氏取名马庄。因村北靠护城堤,又称马堤口。0时期又改为马庄,2003年又改为马堤口,现为马堤口社区。 经济状况 村民主要从事加工业,以豆制品加工为主。马庄村的豆腐、豆芽、瓜子、米皮加工,已成为同行业的佼佼者,在各农贸市场占据80%的销售量,马堤口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城市豆制品的菜篮子,现逐步由小作坊加工向大规模批发转变,从单一的豆芽泡制、豆腐加工,发展到了豆腐乳、豆腐皮、压缩黑豆腐干等一系列豆制品,马堤口生产的豆制品到底有多少,有人举例:马堤口如果停电一天,那么南集菜市场上的豆制品价格每公斤会上涨4角钱,可见其在市场上的霸主地位。社区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个体工商户占居民的20%以上,已成为社区经济发展和居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前进牌瓜子厂由该社区居民马全忠创办,占地10亩,资产规模300-400万元,是该社区致富带头人。还有豆腐乳加工大王马学礼,瓜子加工大王马全忠等。 现代名人 马学琳,男,汉族,0党员,大专文化,1953年6月18日出生,1973年12月参加工作(在宁夏服役),先后在部队任文书、军事教练员,1980年12月转业;1980年12月至1982年12月在城关五办(相当于现在的社区)工作;1982年12月至1986年8月在知青糕点厂任副厂长;1986年8月至1992年5月在南城制氧厂工作,任厂长;1992年5月至今在马庄居委会(2003年改为马堤口社区)一直任支部书记至今。本人2006年6月在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中,被山东省委授予“山东省优秀0员”。 马步祥,男,汉族,0党员,1928年11出生,1948年参军,46军136师406团,后勤处长。1948年参加平津战役,1949年4月随军南下,过武汉,与白崇喜交战,打败白崇喜后,1950年上半年再去湘西剿匪,下半年到湘南剿匪,1951年挥师广东,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在中线作战。在马达里战役中,有一个连长名叫李学富,全连150人战后仅剩下27人。1953年7月停战,1955年8月回国。驻扎吉林市,所在136师住胶河。1975年与68军换防,来到临沂,1977年病退,属2级乙病残,离休军官。 马步祥同志数次荣立一二三等功,现存的功勋章还有数枚;华北解放纪念章“平津战役”一枚;朝鲜战场军功章一枚;三等功勋章一枚;1950年华南解放纪念章一枚;1951年抗美援朝纪念章一枚;1953年10月25日朝鲜和平纪念章一枚;1988年-颁发胜利功勋荣誉章一枚。(皆亲眼所见) 风土人情 婚嫁 南城办事处辖区内大体一样。现在大部分都是自谈,男女双方同意后,由双方中间人(媒人)到女方父母家提亲,选定吉日,再由男方长辈到女方父母家定亲,男方要拿见面礼,随着时代的发展,见面礼也越来越多,多的有八千八、一万零一百,俗称“万里挑一”,携带烟酒、烧鸡、肉、糖果等物品。至于什么时间结婚,双方以后再定。期间,男方逢八月十五前后,带着东西要到女方家,俗称“送节礼”。结婚前,男方到女方家一趟,俗称“要好””送好’,双方选定吉日结婚,俗称‘定好”。这期间,男方要给女方家送彩礼,“三金”是一定要有的,‘“三大件”也少不了,现金多少不定,上万元的也有。结婚前,女方父母要陪送衣服、棉被、家具等,富有的可多送,彩电、冰箱、洗衣机,还有电动车,甚至小轿车。娶新娘的当天,男方要有几辆车去接,车上带着大红花,一路上鞭炮声不断。在过路、过桥、过河时,把事先用红布包好的硬币丢下车,俗称“敬河神”。新娘娶回来,下车要“下车礼”,一般还要有“伴娘”,新娘一进家,男方家人要向亲朋好友、前来看新娘的邻居撒喜糖。撒的喜糖包括糖块、花生、大枣、谷杆、和硬币五样,俗称“五谷丰登”。然后是闹新房,11点时,亲朋好友就开始喝喜酒。 三天后,新娘携带男方要回娘家回门,拜见岳父岳母,俗称回门、认门,古称“归宁父母”。新郎回门时,要有一人带领,叫“帮客”。他的任务一是免新郎失礼,二是恐闹婿过分。女方家需厚席相待,并请亲戚相陪,叫“暖婿”。新郎要双筷、双盅。饭后,女方父母要烙四个大饼和一把葱,用红线缠着,把钱卷里面,俗称“加冕礼”,帮客撕其一角,让新婿吃,其余带回男方家。随着新社会的变革,这啥礼数都没有了,都新事新办了。 故事传说 李风德,是-驻菏泽城防司令(正团),是本社区人。他对当地群众很好,救过很多被抓的八路军。日本鬼子进菏泽时,他本想跟八路军,但是参牳长王世杰不同意,一念之差,没有走向正路。在-军队撤退时,他借故没有走,王世杰带队跑到定陶,被八路军消灭。解放后,他成了当地农民,为人老实,0时期,虽然没有被批斗,但是深知自己是-军官,怕批斗,吓死了。死时65岁左右。 |
侯店社区 |
侯店社区概况 侯店社区位于牡丹路西300米,南靠万福河,北邻新石铁路,距南城办事处驻地3公里,侯店社区现有四条东西街,两条南北街,现有居民426户,共计1412人,全是汉族居民,全社区侯姓占46%,周姓点42%,另有马、李、田、赵、郭、常、刘、晁、张,占12%,现有耕地430亩,大型机械包括拖拉机、推土机、压路机、挖土机计46辆,机动三轮车27辆,小学一处,卫生室两处。 社区简史 据侯氏家谱记载,在明朝初期,即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侯氏始祖从-县迁至原曹州府城南六里赵王河西岸,建房掘井,垦荒耕耘,定居立村,克勤克俭,繁衍生息,因侯氏始祖在通往曹州府大道东侧开设一客店,故取名为侯店村。建国初期,侯店村归何楼区卞庙乡管辖,1958年由菏泽县赵楼人民公社管辖,1976年划归菏泽县城关镇革命委员会管辖,1979年,建生产大队,1984年由南城办事处管辖,改建为侯店村民委员会,2002年更改为侯店社区居民委员会。 经济状况 在解放前,村民主要依靠土地为生,部分村民从事一些手工业,打烧饼、炸面泡、纺织等。人民公社期间,侯店村、黄口村、程庄村、马庄村编为一个生产大队,黄口大队委员会下分19个生产队,侯店村5个生产队,当时有耕地计896亩,每亩单产在200斤左右。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黄口大队解体,侯店村改为侯店大队管理委员会。1979年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每亩单产达到800斤以上,农民从此过上了富裕生活。大队开始创办企业,三年时间上了三个项目,即木器加工厂、翻沙厂、桐木板厂,年利润在20万以上,免除了农民的各种提留款,种地实现了机械化。年轻的农民外出打工,广大群众真正走向了富裕生活。 现代名人 侯佰顺,男,汉族,1928年2月出生,出生于一个贫农家庭,1943年参加革命,跟随刘、邓大军参加了西南战役,风雪大别山;1947年加入中国0;1949年参加渡江战役,南下剿匪,历任班长、排长、连长、营教导员、营长、副团长、团长;1988年从部队离休,现居住云南省个旧市,现年81岁。 田同生,男,汉族,1956年出生,1973年参加工作,大专学历,0党员。1973年至1983年在胜利油田胜利采油厂小车队司机;1984年至1988年任胜利采油厂汽车大队教导员;1990年至2000年任汽车大队大队长;2001年至2005年调任胜利油田大明实业公司经理;2006年至2007年4月在新疆油田挂职工作;2008年5月任东营市胜利石油管理局大明实业公司总经理。 |
郭大千社区 |
郭大千社区由田口村和郭大千村合并而成。 田口村 田口村位于菏泽城西南部,东邻张楼自然村,田口自然村人口400余人,土地400余亩,1979年,原归何楼人民公社管辖的田口村,划归南城办事处。 村庄简史 田口自然村原名田河口,明洪武二年(1369年),田姓居民由山西省洪桐县迁来,明万历年间(1573---1619),田氏由曹州城内迁此建村,当时,荫柳从生,取名柳园坡,后因地处河口,改名田河口,解放后改名田口。以田姓为主,只有一家王姓。 经济状况 在发展改革的大潮中,我村群众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加快经济发展、农、林、牧、副各业都取得了较大成绩,全村拥有食用菌、建筑、运输、工程机械等副业。特别是田口村平菇生产,在菏泽已小有名气,大棚五十多个,产出平菇成品在一千吨以上,丰富了菏泽居民的菜篮子。种植户也是到了丰厚的回报,已被牡丹区政府评为食用菌发展模范村,并成立了蘑菇协会。随着农副经济的日益繁荣,群众收入逐年提高,生活有了一个新的发展,群众安居乐业。 |
程堤口社区 |
程堤口社区概况 社区概况: 程堤口社区位于菏泽市区南部,东邻牡丹路,西邻解放南街,南邻新兖铁路,北邻护城河(洙水河),总面积46万平方米,6条自然街道,8个居民住宅小区,3个市区直单位,11个居民小组,辖区居住4368人,长江路、青年南路在这里十字交汇,拥有绿色环保节能千米温泉深井一眼,绿地3000余平方米,健身场地1000余平方米,老年秧歌队一个,有58人,现有粉皮加工工商户9户,肉类屠宰工商户12户,民营钻井队一个,有8人,其他个体工商户300余户,有三个卫生室,有一处大型幼儿园,名叫七巧板幼儿园,对60周岁以上老年人给予适当的生活补贴,基本达到老有所养,壮有所为,少有所学,人们生活健康、文明、充实、安居乐业。 村庄变迁: 程堤口村历来乃程氏宗族,系宋代名贤伊川先祖后裔,明洪武初年,十五世葵祖由河南省嵩县迁至古曹州郡,城南三里护城堤外安居,以姓氏取名“程庄”。1978年改为程堤口行政村,1984年改建村民委员会,1992年改为程堤口社区.,2002年撤地设市,因社区名字尽量不带“庄”字,按照我村位于护城河堤口附近,改为现名“程堤口社区”。 经济状况; 历代先祖因勤劳而闻名乡邻,各家各户都生产粉皮,逐步形成作坊加工,规模越来越大,开发了独具特色的粉皮加工业,清初已初具规模,清乾隆年间已销往苏、豫、皖、晋、冀等周边诸省,商贾曾赐名“粉皮的程庄”。社区居民多经商,个体工商户多。 吾氏先祖家训甚严,历来以勤劳、耕读为荣。现有师级退休干部两名,硕士以上研究生5名,其中一名医学博士。 现代名人 郭秋霞,女,汉族,1966年8月出生,大专文化,1969年11月参加工作,无党派人士,菏泽市第十七届人代会代表。曾在2003年-2007年连续五年被牡丹区教育局评为“教育先进工作者”;2007年被牡丹区教育局评为“优秀教师”;2007年被牡丹区妇联评为“三八红旗手”;2008年被区人大常委会评为“建功立业标兵”。七巧板幼儿园被市政府评为市级“花园式单位”、市级“卫生先进单位”,被市安监局推荐为省级安全生产单位。现任菏泽市七巧板教育发展集团董事长。 积极参与“全国安全社区”创建活动,带领全园职工抓好安全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各级领导和有关专家都给予了高度评价。七巧板幼儿园已成为牡丹区安全创建工作的模范带头单位,目前正以全新的姿态迎接“全国安全社区创建工作”的验收。 饮食习俗 建国前后,群众以高粱、大豆、谷子为主食,1978年以前,以玉米饼、地瓜干面窝窝为主。改革开放以后,白面膜成为人们的主食。一日三餐还有肉,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各种青菜一年四季不断,迎来送往还离不开酒。人们生活讲究营养,鱼、肉、蛋、奶消费日益增加。烟、酒、糖、茶家家必备。每逢婚嫁喜庆,宴席讲究色、香、味、营养价值。宴席档次逐年升级,每席上菜有10个、12个、16个、24个不等。现在,大部分宴席都在饭店,不在家里办了。每桌宴席400元到600元不等,烟酒档次也提高了,每盒烟、每瓶酒都在20元左右,每桌宴席又加进100元。 生育习俗: 婴儿降生俗称添喜,以前,都是在家里请“接生婆”接生,现在都在医院里,条件好。三天后,要向娘家报喜,还有自己的近亲报喜。几天后(一般6天、9天),娘家和近亲们前来贺喜,俗称“送粥米”,要设宴招待前来贺喜的亲人,娘家人要带鸡蛋、米、面、红糖等,还有婴儿的衣服、小菩提等,更重要的是还要拿“看钱”,娘家人拿的鸡蛋和“看钱”多,有的拿1001个,俗称“千里挑一”,其他亲戚可以少拿点。一月后,俗称“满月”,娘家来人把婴儿母子接回去住几天,俗称“请满月”。三年后,要给婴儿“过三生”,邀请亲朋好友前来祝贺,还有娘家也来人,有的举办的还相当隆重,在饭店里摆上几桌、十几桌、几十桌不等。 |
曹州社区 |
曹州社区概况 牡丹区南城办事处曹州社区位于中华路,东至解放南街,西至广福街和成阳路,南至护城堤,此至护城河,辖四个自然街道,四个居民小组,1043户居民,其中一个自然村(彭庄)总面积0.5平方公里,人口有3897人,2003年成立了南城曹州社区居民委员会。 彭庄村简史 彭庄村建一个自然村,位于中华西路北侧,西邻一条小河,南北一条街,东西一条街,原人口有200口左右,几十户人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人口和住宿不断发生变化,新景色增出不尽,生活逐渐提高,住户由原来的几十户增添至100户,人口由200左右现增加到300多口,由人口的增加原村地住房紧张,新增了宅基房屋,同时分散到村外去居住,全村主要以经商和务工为生,党的政策好,群众生活美满幸福。 以据,彭氏族谱记载,元末明初之际,洪水大发漫滥成灾,鲁西南一带频于0,先居者有的遇涉,有的遇难,成为不毛之地。明朝洪武帝的发展生产,恢复国民经济,以-县为集散地让晋民东迁,安家耕耘,发展生产,创造财富养及后人,我彭氏祖先奉旨来到鲁西南安家落业,开荒耕耘。1756年,我12世祖先人彭宗宪从城南捌又迁至城郊南关建村定居,以彭姓取名彭庄。历经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改朝换代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至今。解放后归原菏泽县城关镇管辖,1984年撤县改市后去掉了城关镇,成立了办事处南关行政村管辖。2002年南城办事处将南关行政村分成了六个社区,现我自然村居曹州社区管辖。 彭庄村的现代名人情况 彭树垣,家薇卿,1889生人,1965去世,曾在菏泽县立达小学,菏泽南华中学,菏泽六中,菏泽体仁中学任教,其间还曾在黄河水利委员会,教育经费管理委员会任职,建国后任菏泽县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协商委员会副主席,菏泽县人民政府委员,后又任菏泽政协第一届委员会副主席,长期驻会主持工作,他一生热爱祖国,廉洁奉公,坚持正义,鞠躬尽瘁。 彭明强:生于1962年2月,于1978年考取青岛医学院,1983年毕业后获学士学位,分配到菏泽第二人民医院,任主治工程师,后任医院院长,1993年又考取了北大医学部研究生班,1996年毕业后获硕士学位,分配到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工作,任医疗管理工作副院长职务。 彭钟灵,1944年生人,一家几代人都以行医为主,治病救人,解难于群众,是菏泽有名的喉科专家,名扬菏泽几个县,给南关群众防疫和医疗做了很大的贡献。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