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集村位于菏泽东北18.5公里,南领前高庄,该村大致呈方形,南北大街三条,东西街三条,中间一条为主街,现有居民300多户,人口1342人,耕地面积1585.59亩,村中有刘、侯、匡姓氏,以“刘”姓氏为主。
本村特色
该村在原侯集乡时,率先修成了柏油路,包括村主要大街,村民以传统的种植业小麦、玉米为主导产业。大部分青壮年以外出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有七、八户养殖专业户,刘集一大特色是多年有一粉笔制造业,这在附近村庄都有一定的影响还有家具加工,弹棉花,卖豆腐的农副业户及屠宰户。
村庄简史
根据《刘氏家谱》记载,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刘氏由鄄城迁此建村,因当时有棵榕花树,(榕花树象征繁荣昌盛,荣花富贵),故当时取名榕花村,后又改名榕花集,继之以后又以姓氏改为刘集,历史传说:据村中老年人说,抗日战争时期约1942年前后,刘集村的村民不堪忍受日本人的欺凌,与邻村前高庄,解庄,马堂等村的村-合组织起大刀会,在本村村民刘表申的带领下,曾一度对敌人进行抗粮斗争,在当时,曾五年未给日本人交纳过一次粮食,这在当时,曾称得上伟大的壮举,这在周围曾影响一时。
刘集村1958年建立生产大队,时辖刘集,前高庄两个自然村,1979年分为一村队,1984年改建为村民委员会。
风土人情
饮食习惯,婚丧嫁娶,节日过法和附近村民基本相同,突出的刘集有一关二爷,据传说,刘家的关公很是神灵,若是逢天大旱,村民一上庙求关公,天就降雨,刘家的关公庙就在刘集村东门,逢初一、十五,刘家就去上香。
现代名人
刘希学、菏泽学院副教授,现已退休。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71702103 | 274000 | 0530 | 查看 刘集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王梨庄村 |
王梨庄 位于菏泽市东北方向约10公里处,黄堽镇东南,南临七里河,现有人口1260人,耕地面积1308亩。本村经济以蔬菜种植为主,外出打工为主要经济来源,属于经济欠发达的村庄。 村庄简史 该村主要以朱、贾、王、周、宋、闫姓为主要居民。在清乾隆三十年(1715年)由牡丹区南王梨庄迁此建村。 |
李相文村 |
李相文行政村 位于菏泽城北7公里,黄堽集西南3公里,人口1199人,居民305户,耕地1331亩,前后两条街,2006年修成2公里长的柏油路。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有十余亩牡丹,几十亩苗木。村里李姓、王姓、陈姓、石姓较多,全部为汉族。村里有小型养猪场两处,小型养鸡场四处,村外有铁皮加工厂一处。贾庄学校在该村境内。1984年建村委会,现村委3人,支部3人。 村庄简史 明洪武初年(1368年),李姓先祖李相文从-县迁此建村,以其姓名命村名。 古代名人 据村干部陈明山叙述,其先人陈美立为明嘉靖年间状元,海瑞的门生,原家里存有嘉靖四年圣旨,0时烧毁。 现代名人 陈学成,菏泽市招商局领导,设计师。 陈学文,西城财所所长。 风土人情 饮食生活方式同周围其它村庄没有不同,主食以面食为主,馒头、蔬菜、粥等搭配。 嫁娶形式同附近村庄的习俗相同,大致步骤为:媒人说媒、相亲、换帖、择吉(送好)、迎亲、迎亲车队发车前放鞭炮、新娘上车时放鞭炮、迎亲车队回来的路上过村庄放鞭炮、过桥放鞭炮扔钱币、过庙放鞭炮照红毡、到家下车、燎车、给下车礼、新郎背新娘入家门、拜堂、入洞房、办喜宴。 丧事方面的习俗与附近的村庄也一样,大致步骤为:去世后成殓、烧倒头纸、报丧、吊孝、守丧、出殡、入土、稳主。过三年时的大致步骤为:下帖、请陵、祭奠、上坟、稳主、宴席。 节日过法:同北方传统的节日过法基本相同,中秋吃月饼、圆月;冬至吃饺子;大年三十上午贴对联;春节早起、放鞭炮、吃饺子、拜年;正月十五吃饺子或元宵、放鞭炮等。 |
贾庄村 |
贾庄行政村 位于菏泽城北7公里,黄堽集西南3.5公里,南接赵楼(今牡丹办事处),西邻吴店镇,村庄呈方形,居民200户,800余人,耕地900余亩,村里多魏姓,村民多以务农为生,近年来,外出务工人员逐渐增多。村里经济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在四周分别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的环境下,贾庄村仍有较优质的地下水资源。村里有联合收割机两台。1984年建村委会,辖贾庄、马店两个自然村,村委3人,支部3人。 村庄简史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贾姓从-县,先迁定陶贾沟,至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又从贾沟迁住此地,并取名贾庄。 历史传说 相传孙二娘开店其具体位置就在贾庄行政村,具体位置大致在贾庄村与马店村之间,先后有南门与北门的庄碑出土,后又有古井现世。 现代名人 在全国各大书店发售,并由中央领导何鲁丽等题词的《曹州名医录》中,载八青史的,有贾庄村的名医王东俭。 贾庄村有编制出口花篮的民间艺人吕凤春。 风土人情 饮食生活方式同周围其它村庄没有不同,主食以面食为主,馒头、蔬菜、粥等搭配。 嫁娶形式同附近村庄的习俗相同,大致步骤为:媒人说媒、相亲、换帖、择吉(送好)、迎亲、迎亲车队发车前放鞭炮、新娘上车时放鞭炮、迎亲车队回来的路上过村庄放鞭炮、过桥放鞭炮扔钱币、过庙放鞭炮照红毡、到家下车、燎车、给下车礼、新郎背新娘入家门、拜堂、入洞房、办喜宴。 丧事方面的习俗与附近的村庄也一样,大致步骤为:去世后成殓、烧倒头纸、报丧、吊孝、守丧、出殡、入土、稳主。过三年时的大致步骤为:下帖、请陵、祭奠、上坟、稳主、宴席。 节日过法:同北方传统的节日过法基本相同,中秋吃月饼、圆月;冬至吃饺子;大年三十上午贴对联;春节早起、放鞭炮、吃饺子、拜年;正月十五吃饺子或元宵、放鞭炮等。 |
徐庄村 |
徐庄行政村 位于菏泽城北7.5公里,黄堽集西南2公里,人口645人,耕地768亩,前后两条街,2006年村里修成柏油路约1公里,人均收入约4200元,村民在农闲时多外出打工。农作物为小麦、玉米等,有苗木约30亩。1984年建村委会。 现代名人 徐效力,菏泽书法协会会员。 风土人情 饮食生活方式同周围其它村庄没有不同,主食以面食为主,馒头、蔬菜、粥等搭配。 嫁娶形式同附近村庄的习俗相同,大致步骤为:媒人说媒、相亲、换帖、择吉(送好)、迎亲、迎亲车队发车前放鞭炮、新娘上车时放鞭炮、迎亲车队回来的路上过村庄放鞭炮、过桥放鞭炮扔钱币、过庙放鞭炮照红毡、到家下车、燎车、给下车礼、新郎背新娘入家门、拜堂、入洞房、办喜宴。 丧事方面的习俗与附近的村庄也一样,大致步骤为:去世后成殓、烧倒头纸、报丧、吊孝、守丧、出殡、入土、稳主。过三年时的大致步骤为:下帖、请陵、祭奠、上坟、稳主、宴席。 节日过法:同北方传统的节日过法基本相同,中秋吃月饼、圆月;冬至吃饺子;大年三十上午贴对联;春节早起、放鞭炮、吃饺子、拜年;正月十五吃饺子或元宵、放鞭炮等。 |
白庄村 |
白庄 位于菏泽城北18里,黄堽集西0.5公里,洙赵新河南岸,东接廖庄,西邻东邓庙。人口819人,耕地700余亩,村0有四条街,2005年修成1200米长的柏油路。村东有食品加工厂一处。村北原有一座普陀寺,后因战乱等原因损毁,现只有石碑遗留下来。1984年建村委会,辖白庄、廖庄、郭庄三个自然村。现村委3人,支部3人。 村庄简史 清初,许张两姓在此建村,名为许张庄,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白氏迁入,许张两姓外迁,改名白庄,现庄上多为韩姓。白庄韩姓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黄堽集韩姓因与白庄相邻,逐渐迁居而来,迁居较早;另一部分后来由鄄城韩屯迁居而来,较黄堽集韩姓稍晚,与黄堽集韩姓本为一家。据《韩氏族谱》记载:明永乐二十年,由韩屯迁往南三十里黄堽;十三世祖由韩屯迁往白庄。 现代名人 韩相坤,离休干部,曾任东明县副县长。 韩允谦,菏泽市法制局执法监督科科长。 韩德福,正县级离休干部,书法家,现为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山东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特聘书画家及多家书协、书画院会员、理事、艺术顾问、客座教授等。 风土人情 饮食习惯、婚丧嫁娶、节日过法和附近其它村庄基本相同,详见西邓庙村风土人情。 |
大张庄村 |
大张庄 位于菏泽城区东北9公里,东邻220国道和临商公路,南临美丽的牡丹牡丹办事处,全村人口1470多人,耕地面积1200亩,整个村庄布局为东西为一主街,南北一街,占地面积大约300亩,这里民风淳朴,居民团结和睦。 村庄简史 大张庄村始建立于明洪武年间,曾有记载是从山西迁入此地,始迁时庄名为“郭西孔”旧址为现在的村北500米处,原为郭姓和张姓等建庄,后张氏族人考中御史,随将“郭西孔”改为“大张庄”一直至今。 经济状况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村民不全以农业为依靠,每年向外地区、外省输出劳动力大约500余人,全年为全村带来经济效益达几百万元。大张庄村经济模式以粮棉为主导产业,以西瓜,大棚蔬菜为副业,特别是自1994年成立集市以来,经济发展每年都有大幅度的提高。 现代名人 张金玺,男,县级,原菏泽地区环保局副局长,大学文凭,现已退休。 李学林,男,大学文化,正科级,现任牡丹区西开发区,管委会主任; 李文元,男,大学文化,正科级,现任牡丹区北城人大主任; 庞资刚,男,大学文化,正科级,现任菏泽市地方税务局计审科科长; 郭跃进,男,大专文化,县级,现任枣庄电业局局长 郭存涛,男,大专文化,县级,现任牡丹区医院业务院长 郭跃彬,男,教授,现旅居美国 风土人情 大张庄村民风淳朴,村民团结友爱,每逢过年过节,家家张灯结彩,初一、十五,元霄节、中秋节等村中的年轻人自发地舞起狮子,花灯,花车,花船,高跷等,以欢庆节日,大张庄舞狮相传有一百多年历史,曾经在菏泽国际牡丹花会第一届开幕式上,作为保留节目参加演出,受到领导的表彰。 |
杜庙村 |
位于洙赵新河南岸,黄堽镇政府驻地往东2.5公里,全村总人口2781人,可耕地2637.9亩。村庄由东西、南北各四条街道贯穿;占地面积43800平方米,可以说该村是菏泽城北规模较大,人口较多的一座行政村。杜庙村历来十分重视教育事业,位于村南的村初级小学校(原泰山行宫旧址)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为祖国培育了许多栋梁之材,象参加过抗美援朝的从军人员杜庆祥、杜守斋等,他们为祖国、为人民都做了很大贡献,特别是近几年来,更是人材倍出,象国家优秀干部杜俊东、杜洪河、杜庆来、杜新文等,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都在兢兢业业为党工作。现如今从杜庙小学毕业进入高等学府深造的大学生34名,研究生15名,大专文凭40名,将来他们为国家的建设做贡献能力不可限量。为了更好的发展农村初级教育事业,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照下,新的领导班子一班人多方筹资于今年初重新修建了校园、校舍,使校园焕然一新。 村庄简史 杜庙行政村原名杜家村,它是由杜氏一姓自明朝洪武十二年(公元1380年)从山西洪桐县老观屋玄帝庙迁徒至此。后又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先后在村东南角建起了以《泰山行宫》为主的大小不等的十几座庙宇寺院,杜氏之宗亲——刘、付、田 、张、王、唐、邢各姓陆续迁入该村定居,自此改现名为杜庙村。 经济状况 勤劳善良、淳朴忠厚的杜庙村村民世代以务农为主,主导产业为小麦、玉米、棉花、大豆、高梁、地瓜等。全体村民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下,以及在村党支部各期领导班子的带领下,以洙赵新河为依托,依靠其地理优势和引黄灌溉的优越条件,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使村庄沟渠纵横交错,水电设施齐全,浇排方便,全村人辛勤耕耘,艰苦奋斗,取得了农业连年丰收的大好局面。年年定期、超额、0完成上级党委政府交给的各项任务,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多次表彰,年年被评为先进党支部、文明模范村等荣誉称号。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在党的富民政策感召下,在以党支部书记杜庆义为首的新领导班子的带领下,杜庙村人焕发了无比的青春活力,他们以原有的农田基础设施为依据,重新调整了村庄及农田建设的整体规划,改造了电网,疏通了所有沟渠,多方集资硬化了纵横于村庄的八条路面,四条街。村南一条街直达临商公路,交通十分便利。为活跃农村经济文化生活,经党支部协同村民委员会研究于1999年在村庄正街设立集市贸易市场,逢每月的二、七之日,这里各种货物齐全,大大方便了周边村镇居民。全村人以种粮为主,坚持走科技发展的路子,兼种棉花、蔬菜、药材等多种经营,大力发展养殖业和其他副业。全村现有大型水泥砖厂一座,中型鲁西南黄牛养殖厂一处,蛋鸡、肉食鸡养殖户30家,新式家具加了大棚厂4处,冬暖式蔬菜大棚和食用菌蘑菇棚10个,村庄还组织的300名青壮年长年外了务工,使外出务工和在村务农相结合,使我村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目前人均收入4200元,人们的衣、食、住、医得到了很大的改观,逐步向小康村迈进。 神话传说 杜庙村在民国时期,曾有一位闻名遐迩的中医大师刘俊图,他以其精湛的医术,拯救了患“霍乱”的数以万计的菏泽人民,受到了人们的良好赞誉和敬重。关于杜庙村的传奇故事很多,其中最烩炙人口的要数“重修泰山行宫 ”一则,相传在明崇祯年间,杜家村人杜三公一行外出经商,归来途中,天色将晚,偶遇大雨,曾被“泰山奶奶”显圣留宿,泰山奶奶以杜氏为娘家人自称,为杜三公等人讲述了杜氏老0为何以“杜”字为姓的来源,她讲:木以土为源,五行之中,木方慈,土主信,老0以木与土相结合之“杜”字为姓,就是要告诫后代人,要深深扎在家乡地土垠之中,以慈善为本,以忠厚淳朴待人,和睦乡邻为宗旨,只有这样,才能传世久远。并为杜氏家谱赠了一付对联为“土源木本承先泽,忠厚传家启后昆”。回来后,杜三公等人商同族众,联合乡邻,在村东南角林隐深处原“泰山奶奶”庙旧址,修建了一座颇具规模的“泰山行宫”,以尉“泰山奶奶”显圣留宿之灵,庙的东偏殿县掛着杜氏家谱,两边对联正是“泰山奶奶”所赠:“水源木本承先泽,忠原传家启后昆” 。至此杜庙村人兼承祖训,世世代代和睦相处在这方园4.5公里美丽的土地上。 |
黄堽村 |
黄堽行政村 位于菏泽市城北,沿舜菏路10公里处。村庄呈南北长方形,约一公里长的南北街一条,东西侧街5条。现有人口1616人,农户390户,5个生产小组,耕地面积达1669亩。有0党员25人,两委班子成员6人。姓氏为14姓,其中韩姓人口最多,其次丁姓,其余各性基本上属于单门独户。全部为汉族人口。该村现有机动三轮车120辆,大型收割机6台,旋耕机3台,轿车、面的各4辆。 村庄简史 该村建于元朝,原名为黄龙站,后改名为黄沙岗,洪武十三年,1380年韩氏迁入此地,而后兴起了集市,始称今名黄堽集。现已是乡镇住地二十余年。 经济状况 该村主导产业:小麦、玉米、西瓜、林苗、花卉,逢农历一、六、四、九为农贸-,商贸流通业和三产服务业发展迅速。据不完全统计,个体工商户有70家,其中商品代销点20家,饭店6家,日用百货10家,打面坊二家,馒头加工坊4家,农机维修部1家,机动车辆维修部3家,化肥种子等农贸销售部5家。移动通讯合作营业厅6家,电动车销售门市部3家,加油站2家,预制板加工场3处,具有一定规模的养鸡场1处。这些工商户终年活跃在贸易市场,使该村经济快速发展。改革开放带来的“春天”前程似锦,同时也带动了文化娱乐事业的发展,现在成立三年有余的秧歌队一个,每天早晚间伴着鼓点节奏的中、老年人也变得如花似玉了,大大提高了人们的健康水平 |
马堂村 |
马 堂 位于侯集西北2公里,南邻洙赵新河,东靠新临商路,距黄堽镇大约6公里。村呈拐角形,东西街、南北街三条,居民370多户,村人口1571人,耕地1871亩,村北大坑有小学,主要从事运输、木材加工等。 村庄简史 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马氏在此建村,以姓氏得名。 1943年2月17日,我二分区基干团在此郓城县顽县长张梅生部二百余人,张被我军击毙,1958年建生产大队,辖马堂、前张庄两个自然村。1984年改建为村民委员会。 |
文庄村 |
文庄行政村辖文庄、韩楼、王庄、杜庄、刘庄五个自然村,人口2018人,耕地面积2030亩。行政村位于镇政府东部,距镇政府一公。行政村土质较好,便于灌溉,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村里以农业为主,农余时间大部分村民外出打工。 村庄简史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 ),文氏从-县迁此建村。 风土人情 饮食生活方式同周村相同,主食以面食为主,馒头、蔬菜、粥为主。婚嫁形式同附近村庄习俗相同,大致步骤为:媒人说媒、相亲、换帖、择吉(送好)、迎亲,迎亲车队发车前放鞭炮,新娘上车时放鞭炮,迎亲车队回来的路上过村庄放鞭炮,过桥放鞭炮、扔钱币,过庙放鞭炮、扔钱币,到家下车爎车,给下车礼,新郎背新娘入家门、拜堂、入洞房、办喜宴。 |
许胡同村 |
许胡同行政村 位于菏泽城西北12.5公里处,这里土地肥沃,环境优美,村在绿中,绿在村中,村前有洙水河,村后有救命河,绿水环绕,风景宜人。纬一路穿过北大街,交通方便。该村土地1982亩,人口1613人。该村以传统农业种植为主导产业,外出务工为主要经济来源。 村庄简史 明永乐十八年从山西省洪桐县双旗杆斗大街石狮门胡同口奉诏迁徙,于老宫屋动身来到曹州,在曹州城西棠梨树下,始祖许五老堂兄弟十八人分手,约坟茔前以枣蓬棵为记,作为后世人相认的凭证。始祖许五老居曹州好善街谋生。成化年间,乔迁城北二十五里定村许胡同。在封建社会里,战乱频繁,民不聊生,朱姓、刘姓、李姓相继迁入。 经济状况 自立村以来,村民所从事的基本是农业生产,解放前,生产条件较差,靠天吃饭,有少数农户靠烧小砖窑来维持生活。解放后,村民只能解决温饱。自实行土地责任制以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的经济状况有了飞速的发展,村民的生活有温饱逐渐奔向小康。过去人们吃糠咽菜,如今已不满足温饱,正在追求高层次的物质文明,开始讲究入时、漂亮和豪华。农民的收入来自多个方面,一部分来自务农,一部分来自外出打工,一部分来自家庭饲养,如养猪、养羊、养鸡等。还有的村民种植了花木和西瓜等。这些都是我村经济的主要支柱。 教育、医疗、卫生状况 解放前,我村没有学校,识字的很少。有些人甚至连个正式的名字都没有。解放后,党中央号召办夜校,我村于1957年办起了第一所夜校。扫除了文盲。又办起了小学,少年儿童有机会解手教育。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后,又办起了高级班,称为许胡同完全小学。当时教师授课非常认真,对待学生像亲生儿女一般。校长是刘继亭,教师有徐效伯、刘子平等。 在文革期间,大队党支部根据上级指示,办起了初中班,在校学生都能接受初中教育,我村适龄青少年入学率达到95%以上。文化水平的提高,使村民在精神生活上又有了新的要求,于1968年成立了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形式以大平调为主,排练了现代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等。我村宣传队以精湛的演出,多次参加县、公社举办的文艺汇演。唱遍了周围的村庄,唱响了菏泽大地,曾到红卫河施工工地进行慰问演出,受到了上级的多次表扬。 自改革开放以来,村民的经济又了飞速的发展。大队党支部带领全村人于1997年建起了一座高标准的教学楼,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几年来,我村出了大学生、研究生、博士多人,为我村增添了新的光彩。 经济的发展,教育的普及,带动了我村为生事业的发展。以前缺医少药的现象一去不复返了。村民都能亲身感受到合作医疗的实惠。两个卫生室已是远近闻名,每天来我村求医的人应接不暇,村民的身心健康得到了保证。 历史名人 许胡同村人杰地灵,历史悠久,立村以来,我村村民世代在这块富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经历了历代战争的袭扰,经受了家破人亡、颠沛流离的苦难,但也锻炼了村人顽强的意志,培养了一代代名人: 许化吉,曾任-六十八军军需处处长; 许化林,解放战争时期,任0菏泽县第五区区长; 许化兴,曾是教师,后任-菏泽县第八区区长; 许天领,现任中国武警部队西藏自治区军事法庭庭长; 许万顺,酷爱书法,现任石家庄市书法协会主席; 许锡昌,博士,现任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研究员; 刘玉龙,现任中国建设委员会高级工程师; 许建国,飞行员,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某部营长; 精神风貌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以铜为镜,可以正衣襟。许胡同村民在新一届村委会的带领下,正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地奔向小康社会。村支部书记许化俭审时度势,大胆改革,带领全村村民发展经济,改善环境,疏通河沟,使旱田变为水浇田,整修街道,修了柏油路,安上了路灯,成立了老年秧歌队。提高村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人们安居乐业,和谐,尊老爱幼已成村民的一种美德。被镇政府评为文明村庄。 当今社会是急剧变革的时代,大到国家,小至乡村、个人都将在这场急剧变革中经受考验和挑战。知识经济的到来,科技实力、经济实力是衡量一个地区一个乡村、或一个人的先进与落后的砝码。学文化,学知识,发展经济,建设小康社会,成为历史的潮流。村支部书记许化俭,带领全村人民,放眼未来,励精图治,大兴百业,努力建设好文明村,加快小康建设步伐,共同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 风土人情 饮食生活方式同周围其它村庄没有不同,主食以面食为主,馒头、蔬菜、粥等搭配。 嫁娶形式同附近村庄的习俗相同,大致步骤为:媒人说媒、相亲、换帖、择吉(送好)、迎亲、迎亲车队发车前放鞭炮、新娘上车时放鞭炮、迎亲车队回来的路上过村庄放鞭炮、过桥放鞭炮扔钱币、过庙放鞭炮照红毡、到家下车、燎车、给下车礼、新郎背新娘入家门、拜堂、入洞房、办喜宴。 丧事方面的习俗与附近的村庄也一样,大致步骤为:去世后成殓、烧倒头纸、报丧、吊孝、守丧、出殡、入土、稳主。过三年时的大致步骤为:下帖、请陵、祭奠、上坟、稳主、宴席。 节日过法:同北方传统的节日过法基本相同,中秋吃月饼、圆月;冬至吃饺子;大年三十上午贴对联;春节早起、放鞭炮、吃饺子、拜年;正月十五吃饺子或元宵、放鞭炮等。 |
蔡庄村 |
蔡庄 蔡庄行政村位于菏泽市东北10公里处,黄堽镇东南,南临七里河。现有人口1174人,耕地面积1630亩,辖蔡庄、肖楼两个自然村。本村经济以西瓜、蔬菜种植和木材加工为主导产业,属于经济欠发达的村庄。 村庄历史 该村现有人口846人,耕地1122亩,有冯、蔡、魏、邱、张、刘、高七姓,在康熙年间由蔡氏家族建村。传说后由杨氏家族迁入,因蔡杨两姓相克,造成蔡家人丁不旺,蔡家邀请冯氏家族由冯桥口迁入,杨氏家族灭亡。 |
李先登村 |
菏泽北方12.5公里,人口1686人,耕地面积1315亩。 村庄简史 李先登原名王轳辘湾,清乾隆年间(1736-1995年)李先登由直隶景州行医,至此治好了富户王氏之病,王增李地十八亩,并定居于此后,李氏人口渐将王轳辘湾改为李先登。 经济状况 主导产业:养 殖,李振乾养 鸡2000只;卢圣福养鸡1500只。 李先登是武术之乡,曾在菏泽得过多次奖。 |
刘显扬村 |
刘显扬 位于距菏泽城北13公里,全村耕地面积860亩,村庄占地约200亩。全村220户,人口1086人,东西三条柏油大街,村庄东西长于南北,有路灯40盏,村文化大院一座,大型面粉加工厂一处,并建有村碑,路标,还组建了治安小分队。 村庄简史 据《刘氏家谱》记载,明朝嘉靖十年冬,应迁徒之诏,从河南濮阳迁此建村,取名大刘庄。清康熙元年,刘氏八世祖刘显扬为官清正,受人敬仰,为纪念先祖,便以他姓名改村名为刘显扬。 经济状况 由于交通便利,水资源丰富,全村以种植春小拱棚西瓜为主导经济产业。瓜田内套种玉米,玉米收后种蔬菜,实现三种三收的种植模式,亩收入达5500元,是经济发展较快的村庄。 村庄企业简介 回归面业是该村的一家民营企业,始建于1990年,到2005年经过15年的精心经营,生产规模不断扩大,面粉质量不断提高,深受老百姓的喜爱,现已发展成为黄堽镇的一个品牌产品,产品供不应求。为满足市场需求,加快前进步伐。2006年总经理刘泉录同志经考察,投资200万新建四层生产车间大楼,购置安装了日产量200吨面粉大型设备。目前面粉除销往济南、淄博等周边城市外,还远销云南、广西、四川、东北三省及内蒙等城市,年实现利润达100余万元。 现代名人 武术家刘建录,牡丹区黄堽镇刘显扬村人,著明武术大师。12岁参加儿童团并任团长。1949年参加革命工作。1955年加入中国0。1956年在菏泽县县委工作。1957年参加地下工作。随从国家领导-同志出国访问。1958年响应国家号召,回地方支援。1977年应国家武协邀请参加中国武术7省市南宁观摩表演,荣获国家级奖牌,并获得“绳锁咽喉”称号。1979年参加中国武术越南邀请赛获“山东大汉”光荣称号。并载入“气功变彩影片”历史。1981年调黄堽镇老龄委工作。1988年农村首届牡丹艺术表演杯比赛中荣获奖牌。2005年被牡丹区武协,认名为武协会副主席名誉称号。在此期间,并兼任鄄城武术馆,梁山武术馆教练和名誉馆长。他为中华武术的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 |
卢庄村 |
卢庄行政村 位于菏泽城北偏东方向,离城15公里,隶属黄堽镇,北与鄄城县的察庄、舜城接壤,辖卢庄、卢店两个自然村,总人口约950人,其中卢庄村570人,卢店村约380人,耕地总面积约1170亩。 村庄简史 卢庄村始建于元末明初,与相邻的卢集村同为明初洪武年间的官封为龙彪卫千户的卢千公所建,此三自然村卢姓村民皆此公的后裔,后来又有霍、郭、刘、王、张、韦等姓氏加入,卢店村分别有刘、高、范、梅、韩、徐等姓氏加入,共同组成现在的卢庄行政村。该村自卢氏建村,历经明、清至今已数百年,与后人诸姓共同创造该村的繁荣。村民们和睦相处,勤劳勇敢,共同见证了该村的文明传承、兴衰变革。 当历史进入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国的历史发生了巨变,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国内形势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民族危亡。一九四四年,我国人民抗日战争进行到最艰苦的阶段,由于菏泽城的沦陷,时任菏泽县县长(-的县长)国同党军旅长的张自刚率当时-的菏泽县军政要官辗转到达我村,将-菏泽县政府建于我村,后经三年的经营,把我村建成当时极盛的村庄,村庄军政衙门林立,村外界备森严,他们征集全县的民工,为当时的该村打造围墙,深挖战壕,修筑碉堡工事,共筑土围墙两道,战壕两圈,寨门数处,碉堡八处,一直到一九四七年,张自刚的伪县政府被我人民解放军打跑,我村才得解放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了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该村才彻底的焕发了生机,农村经济才得以发展,由全面的农业向以农业为主全面发展过渡:种植养殖全面发展农、工、商牧诸业兴旺。近年来特色农业早春西瓜、中药材的主导产业的发展,为我村的经济腾飞奠定了基础。 现代名人 该村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名人辈出,该村的创始人卢千曾-为明洪武年间的龙虎千户,特别建国以后更是人才辈出,卢先金曾任玉门石油局的正处级,为我国的石油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现已退休,郭金岺任牡丹区畜牧局副局长,郭庆东任牡丹区农行人事科科长,卢先印任都司镇人大主任 。 我村村民霍俊良在0年——六六年间,因学雷锋做好事而闻名乡里,被誉为“活雷锋”,曾出席一九六五年的山东省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受到当时省委,省政府领导的接见及奖励。 |
田胡同村 |
田胡同 位于黄堽镇东北角3公里。在备战路东邻300米,全部用于高压电,安装了路灯。东西三道街,南北三道街全部油漆路面。我村现有总耕地1251.68亩,总人口1100人,以种植早春西瓜秋季蔬菜为主。 该村有一处高科技压板厂年生产几百万张高压离新板,另有二处养水貂厂,有种貂200只,年繁殖1000余只。 村庄简史 元朝末年田氏,由山西洪桐县迁此建村,名田集。至明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该村有一人在京官居御使,因罪犯抄本村仅有一个胡同幸免,又更名为田胡同村。 |
杨庙村 |
杨庙 杨庙行政村位于黄堽镇政府驻地东北3公里处,全村266户,共1069人,分9个村民小组,村两委健全,0党员16人,土地693亩,主要收入来源于外出务工,部分经商。该村交通便利,牡丹区纬一路东西串村,往东500米新临商路,往西1500米黄堽路,水利条件丰富,洙赵新河由西向东贯穿村前。 村庄简史 宋朝后期有杨氏在此建村,因建有家庙故名杨庙。原由何姓在本村居住过,现有何家井1眼,至今井水旺盛,现两姓都不存在。1750年—1780年间,刘氏由黄堽镇侯集村迁此居住,1850年—1860年间,李氏由牡丹办事处李集后锢堆集迁此居住,后有赵、陈、周、陶居住本村。 |
张水坑村 |
张水坑 村庄简史 大明洪武年间(1365-1378),张氏家庭由山西省洪洞县迁至山东鄄城县南40里彭楼镇建村名为张店,后因村内有苦水井1个,改名苦水井张店。至大清顺治年间村庄动迁,迁菏泽东北35里建村名前水坑,因村前有个大水坑,故此改名张水坑,1949年解放后,本村有土地1000多亩,人口300多人,以种地为生,70多户,土房200多间,在党的英明领导之下,张水坑现有砖瓦房1000多间,30多间楼房,土地1000多亩,人1000多人。 现代名人 张世昌 1933年生人,任菏泽市农行主任 |
关庙李村 |
关庙李 位于菏泽城北11公里处,临商公路西侧,洙赵新河北岸。南距镇政府驻地1.5公里。纬一路穿村而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全村占地总面积1420亩,耕地面积2800亩。截至2008年底有村民630户,人口2362人。 村庄简史 关庙李村历史悠久,早在宋元时期就有人定居。相传原名叫许渠村,有罗、许、丁等姓居住。明洪武年间,李姓自高庄镇蔺口村迁此。据《李氏族谱》载,洪武初年李氏堂兄弟数十人,奉朝廷“晋民东迁”之令,于山东省洪洞县迁至蔺口落口,后因家中不顺,李氏始祖启超与次子兰如见许渠村土地肥美,民风淳厚,遂定居于此。清康乾民间,黄河决口,大水不知从何处冲来关帝神像一尊。村民鸠工庇材,修建关帝庙以祠之。此时,原村中居住许、罗、丁等姓已无后人,李姓已成为大家族,故更村名为关庙李庄。现在村中村民95%以上为李姓。 民国年间,该村区划变更频繁,并实行保甲制,先后隶属于-菏泽县三区署、德化区等,建国后属五区,实行人民公社后,归小留公社,1977年划归黄堽公社,1984年划乡镇后,归属黄堽镇至今。 关庙李村文化底蕴深厚,不仅有丰富的民俗文化沉淀,还有许多人文历史传说。该村村民自古皆重文习武。同光年间,就有“十八顶戴进县衙”的传闻。村庄户剧团组建于民国年间,且有自己的保留剧目,活跃本村及周边村庄村民的文化生活。解放后,每年均有数名学生考入各类高校。村中多出武师,清末村中有武举、武生数人。重达一百八十余斤的大刀,在五八年大炼钢铁时被毁。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村里有党组织及人民军队作了大量工作。抗战时期村民李振先、姬文莲等人先后加入党组织,在当时的开明村长李兆章 、李继胜等人组织下,地下交通、救护伤员、拥军支前等搞得异常活跃。 建国后,全村村民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在土地改革,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教育等工作中走在全县全地区的前列。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抗击三年自然灾害、粮食生产等工作中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全面贯彻依法治村和以德治村的方针,全面提升村民素质,弘扬家庭美德,倡导社会新风,村内人文环境和谐、治安状况良好,村民安居乐业、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尊老爱幼、互帮互助,从他们身上既可以看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印记,又可以找到与时俱进的现代文明的影子。 历史名人 李得胜:字、生卒年月不详,为清道光年间生人,自幼习武,青年从军,跟随菏泽同乡后为两江总督兼通商大臣的马新贻转战南北,因作战勇猛,深得马新贻喜爱。咸丰三年在于太平军交战中,李得胜凭自己的机智,避其锋芒,夜烧太平军大营,大败太平军,由于镇压太平军有功,升五品军功。晚年去军职,终老家中。 李兆焕:字跃亭,清光绪三十年(甲辰年)生员,清廷废科举后,考入济南高等大学堂,毕业后回菏泽从事教育,先后在县学,南华小学任教,从事教育四十余年。学生多有进步人士。曾出任国民县政府议员。1948年-北犯菏泽城,其在家中被炮火击中身亡。 李少轩:名振黄,以字行。抗日斩成时期曾出任-菏泽县政府第三区署区长,防区东至沙土集,北至闫什口,抗日有战功。敌伪人士曾诱劝投靠日伪,被其正言拒绝,言明:饿死不做汉0。 李经华:名振堂。幼年聪慧,有“神童”“天才”之美誉,青年时期考入国立青岛大学,毕业后在菏泽县政府任职。曾任菏泽县地方人才训育所教育长(县长兼所长)。菏泽解放后,随溃兵南迁。准备逃往台湾,至福建沿海欲登船时被身为地下党的警员劝回。解放后从事教育工作,任江苏省海州中学教务主任。1955年“肃反”时判刑入狱,后病死狱中。 李兴华:名振邦。青年时入梁漱溟创办的邹华乡村建设研究院。毕业后随梁漱溟参加乡村建设。后出任寿张县军事主任。三青团山东省团部负责人因厌恶旧官场习气,1942年回乡从事教育。建房后先后在菏泽城北部多处学校教书,因出身不好,被开除公职带帽回家劳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其平反,因档案资料丢失,按退职处理,国家发放生活补贴。晚年因家中失火不幸身亡。 李达:原名李振经,出身地主家庭。青年时常与进步人士接触,深受思想影响。解放前既投身教育,严于治学,教诲有方。遇家庭贫困的学生,无私解囊。曾任-办公厅管理局局长的任继成少将就是在他的资力下完成学业。因家庭出身不好,被开除公职,入狱劳动改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其平反,恢复公职。使其重新登上讲台。82年离职休养,后病逝家中。 现代名人 李继刚,曾任宁夏工业厅副厅长,高级工程师,现已退休; 李振亮,现任菏泽市卫生局副局长; 李保民,工科博士; 刘存社,现任东海舰队后勤部副部长、少将军衔。 |
宋楼村 |
宋楼 位于临商路以西,洙赵新河以南,黄堽镇政府驻地东3公里,全村总人口750人,耕地875亩。村庄由东向西共650米长,东西三道街,南北一道通街。村庄占面积200亩。该村交通便通,道路顺畅。 村庄简史 宋楼行政村,村原名叫《张家岗》,她是由张氏一姓自明朝洪武十二年(公元1380年),从山西洪桐县老观屋迁徒至此落户,人数很少,公元1381年以后又陆续迁入宋、李、王、高等在张家岗定居,姓宋的人数最多,姓宋的一户人家后来在街北盖了一栋房子很高,人称之楼,姓宋的人数又 占的比较多,而张家的人占的极少,姓张的虽然来的最早,但房子却没有姓宋的高,因此在公元1383年由张家岗改名为宋楼 1958年宋楼行政村归黄堽人民公社管辖,1984年侯集乡成立后,宋楼归侯集乡人民政府管辖,2001年侯集乡并入黄堽镇人民政府,宋楼又归黄堽镇人民政府管辖。 经济状况 宋楼村人勤劳善良,世世代代以务农为主,主导产业小麦、玉米、高粱、大豆,棉花等作物,副业有铁编,铁连,铁筐,铁爪篱,老鼠叉子,老鼠笼子等,正月十五日以自编的铁笼转花名样四方。 现在的宋楼村,在党的领导下,在各级政府的关怀下,以洙赵新河为依托,依靠地理优势和引黄的优良条件,大搞农田建设,水电设备齐全,浇排方便,全村辛苦的耕耘,艰苦奋斗,取得了农业连年的大丰收,年年完成上级所交给的各项任务,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在党的富民政策感召下,宋楼村人爆发了无比的青春活力,大搞农田建设,兴修水利,改造电网,疏通了所有的沟渠,使每块土地都能顺利的浇上水,又搞植树造林,多方集资,硬化了街里路面直通临商公路。本村有85余户在搞工业加工,200余人外出打工 ,使我村的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全村的衣食住宿、医保得到了很大的改观。 风土人情 传统节日 春节 大年三十,家家摆供记载需,供品有鸡、鱼、肉、水果、丸子等。全家人在一起吃午饭、喝酒庆祝新春。晚上坐在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初一凌晨四点左右起床,放鞭炮,喝水饺,祭祖后外出向邻居拜年,预祝新的一年好收成。 元宵节 正月十五,有操心人收钱买焰火、鞭炮,当晚在大街上放焰火,还有年轻人自编的铁笼转花,名响四方,引来外村人前来观看喝彩。 清明节 清明是古代沿袭下来的传统节日,家家户户都先到先人坟茔上添土烧纸,表示对先人的怀念和哀思。 中秋节 当晚,村民摆供敬月,怀念先人和思念远方的亲人、朋友,在家的朋友更是邀三约四,欢聚一堂,共赏明月。 |
尹庄村 |
尹庄行政村 尹庄行政村辖尹庄、王庄两个自然村,人口1139人,耕地面积1956亩。 尹庄自然村概况:本村位于菏泽城东北14公里,距黄堽镇6公里,纬一路南侧,村呈方形,东西街二条,居民134户,570人,多王姓,耕地952亩,土质较好,便于灌溉。 村庄简史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吕楼(今属安兴镇),在此建立佃户村,因多为尹姓,故名尹庄。 1979年建生产大队,1984年改建为村民委员会。 经济状况 主要从事农业,种植小麦、玉米,村民以务农为主,农闲时多外出务工。 现代名人 尹相军,男,汉族,1960年出生,研究生学历,1980年参加工作,现任中央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室主任 刘 征,男,汉族,1963年出生,本科学历,1985年参加工作,现任牡丹区计生局副局长 任兴峰,男,汉族,1980年出生,研究生学历,北京石京山公安分局人事科科长 任立启,男,汉族,1958年出生,本科学历,1980年参加工作,现任菏泽市供销社业务科科长 吴东魁,男,汉族,1958年出生,师范毕业,本科学历,1975年任小学教师,1980年进北京中央美术院,他曾多次捐助资建校,于2006年捐助资20万元,家乡建立了一所侯集“东魁小学”。 致富带头户 王福生,男,汉族,1964年出生,初中学历,1998年经商,租鄄城什集一座窑厂,该窑厂占地150余亩,为本村的闲散劳动力务工提供了就业渠道。 任永旭,男,汉族,1957年出生,高中学历,1977年教小学,1986年经商,菏泽冰都奶粉总经理 风土人情 饮食生活方式同周围其它村庄没有不同,主食以面食为主,馒头、蔬菜、粥等搭配。 嫁娶形式同附近村庄的习俗相同,大致步骤为:媒人说媒、相亲、换帖、择吉(送好)、迎亲、迎亲车队发车前放鞭炮、新娘上车时放鞭炮、迎亲车队回来的路上过村庄放鞭炮、过桥放鞭炮扔钱币、过庙放鞭炮照红毡、到家下车、燎车、给下车礼、新郎背新娘入家门、拜堂、入洞房、办喜宴。 丧事方面的习俗与附近的村庄也一样,大致步骤为:去世后成殓、烧倒头纸、报丧、吊孝、守丧、出殡、入土、稳主。过三年时的大致步骤为:下帖、请陵、祭奠、上坟、稳主、宴席。 节日过法:同北方传统的节日过法基本相同,中秋吃月饼、圆月;冬至吃饺子;大年三十上午贴对联;春节早起、放鞭炮、吃饺子、拜年;正月十五吃饺子或元宵、放鞭炮等。 |
张胡同村 |
张胡同行政村 位于菏泽城北12.5公里处,辖张胡同、张先庄两个自然村,人口1300余人,耕地1380余亩。 张胡同村座落在黄堽镇北方,约五华里处。村南二华里处有一条乡间公路贯串东西,东邻洪庄,一条小河自北向东向南围绕着它。村庄呈长方形,东西长,南北稍短。 人口900余人,耕地900余亩。 村庄简史 嘉靖年(1522-1566年)张氏由城北平安都(今本市刘寨乡平安店)迁此建村,因时只有一道小街故得此名(村碑为证: “吾始祖于明洪武三年自洪洞东迁,伯仲二人(讳)德麟相宅于鲁系郡之乾隅村曰平安店”,“吾八世祖泰源公迁于张胡同安居乐业”(谱上均有详细记载),至今已历数世,现发展至二十五世,香火鼎盛。)。 建祠修谱:1952年,族人张遂福等修谱建祠,敬祖之心诚至;1987年张忠良等继前人之志,二次重修(村南),次年竣工。堂内植树种花,殿宇辉煌雄伟,松柏茂盛庄严肃穆。 民间传说 武术是我中华民族传统的至宝,上可保家卫国,下可防病健身。故我村建村以来,代代皆尚司之,握先辈口述:十一世祖,外号张三怔,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大力士,外地人慕名特来比武,适有祖传石香炉一个,重约四百余斤,见他抱拿玩耍,来人不敢比而告退,后至十七世张士荣公,也是武手名手,邻村找来很多武术家来与我村斗殴,被他打退,因他身强力壮,如同铁石,给他起外号叫老铁人,后辈子孙叫他老铁爷。民国初年,请范庄范展荣老师来村传艺民国二十二年张忠良、张遂礼、张郊允、张增礼等再请范老师二次来,并转请蔡广林、杨展起、张景春共同教导,并制造狮子两对。以后,张忠良等人继前人之志,领二十多少年儿童终年练之,又常出外演表演,让洪拳得到了发扬光大,武术流传至今。抗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在鄄城组建了伪政权,伪政权组织武装下乡“清剿”。汉0王伪县带人持枪闯入村里。由民间自发组织的“大刀会”,进行了有效地抵抗,赶跑了他们。他逃离后,传出了这样的民谣:到张胡同逛一逛,出来二百光脊梁,前边大刀片,后边红樱枪,以后想进张胡同庄,要带够二百条枪。当时的英雄人物有:张增祥、张效孟、张增礼、张效新、张效谦等人。这次义举激怒了王伪县,也震慑了反动势力,以后经过许师傅从中周旋,村庄才幸免于难。 本村特色 村民在健康成长,抵御外侮的情况下,也注重了经济的发展。二十世纪的中前期,村里形成了以手工作坊为特色的两院:西院属于“帽子店”,他们主要以羊毛为原料,加工成“羊毛毡”、“毡帽”,在本地打开了市场;东院属于“馍店”,自然是通过娴熟的手艺,把粗制的面粉加工成香喷喷的馍远近闻名。就是这样的手工业让村民渡过了艰难的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在毛主席的领导下,人民当家作主,扬眉吐气,顺利经过“-”,“人民公社”等,在“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指引下,村民积极参与了“刘口至边界河”支渠的挖渠工作,为后来的农业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以后,村民又打了几眼机井,分布在村庄的西边,西北角。在本村成立大队后,张忠建(支部书记)带领社员建成了地毯场,具有了一定的规模;成立行政后,张增和(支部书记)也注重发展经济,支持村民建成两个养鸡场和一个养猪场。 建校史 在全体村民与各级领导的努力下,建校有成并且得到发展: 1958年:以家庙为学堂,周老师任教; 1970年,村南建一小学,复式班 ; 1980年,村西建成完全小学——张胡同学校; 1982年:办村民夜校——扫盲 电力建设 1982年,全体村民集资建成电路——东路220V低压线路,在张忠建领导下建成 2001年,全体村民集资建成电路——西路220V及高压电网式线路,在张增起领导下建成。 街道、村路建设 由最初的一道街发展成今天的双十字街。 想致富先修路,全体村民秉承这一理念,在村支书张增和的带领下,村民集资,干部职工损资,政府赞助,村民出义务工,于二零零五年三月发动,五月开工,十月修成竣工,耗资十几万元,二零零六年三月六日立功德碑,村民喜上眉梢。于是张胡同村去掉了出门泥泞路的历史,向东连接洪庄向南连接乡间公路,为几年来的农村建设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目前,村里崛起了十几座楼房,这与党的英明决策和修路是分不开的。 卫生建设 在村民建设下,村委支持下,于二零零零年在西地地毯场院内组建于卫生室一个,这利于全体村民的身心健康。 艺术建设 由全村支持的唢呐队成立于70多年前,由张忠臣主持,多年来为周边村庄服务,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特别是为了本村的正月十五的“万盏灯”“焰火会”“舞狮子”等作出了不少的贡献,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再现了“文明村庄”的风采。 人口及人才 本村由最初的几十人,发展到今天的一千余人(其中一部分百余人来源于董庄的一支人),人口的壮大,这是经济的壮大,民族的振兴。 人才榜:研究生 2人 大学生 10人 中专生 5人 高中生 几十人 干部、职工 十几人 张忠海,(团级) 新计划: 新一届村两委在张增和的带领下,已经做好了“自来水工程”的测量工作。五百米深水井已经打出,相信不久,村民将喝上清甜的自来水,村民的生活水平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
郭庄村 |
郭庄行政村 位于菏泽东北17.5公里,东临新临商路为0.5公里,村子呈方形,东西街两条,居民393人,耕地面积469.75亩,该村也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种植村,以小麦、玉米种植业为主异产业,自改革开放以来,村内大部分青壮年以外出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村内有一医院,专业为妇女医院。 村庄简史 相传元朝至正午年间(1341-1368年)有郭氏富户在此建村,因盖有瓦房而得名,据说,当时叫郭瓦房,后又改为郭庄,1958年建郭庄生产大队,时辖郭瓦房、马洼、刘庄、马集四个自然村,1984年改社建乡时自建村民委员会。 风土人情 饮食生活方式同周围其它村庄没有不同,主食以面食为主,馒头、蔬菜、粥等搭配。 嫁娶形式同附近村庄的习俗相同,大致步骤为:媒人说媒、相亲、换帖、择吉(送好)、迎亲、迎亲车队发车前放鞭炮、新娘上车时放鞭炮、迎亲车队回来的路上过村庄放鞭炮、过桥放鞭炮扔钱币、过庙放鞭炮照红毡、到家下车、燎车、给下车礼、新郎背新娘入家门、拜堂、入洞房、办喜宴。 丧事方面的习俗与附近的村庄也一样,大致步骤为:去世后成殓、烧倒头纸、报丧、吊孝、守丧、出殡、入土、稳主。过三年时的大致步骤为:下帖、请陵、祭奠、上坟、稳主、宴席。 节日过法:同北方传统的节日过法基本相同,中秋吃月饼、圆月;冬至吃饺子;大年三十上午贴对联;春节早起、放鞭炮、吃饺子、拜年;正月十五吃饺子或元宵、放鞭炮等。 |
解庄村 |
解庄行政村 解庄行政村地处菏泽市牡丹区城区北偏东二十公里,西距新临商路二公里,交通便易,现有人口1287人,全村共有解、赵、吴、罗、刘、孙六姓家庭,村庄占地面积400余亩,现有耕地1284亩,人均年纯收入5000多元。 村庄简史 解庄行政村是明朝洪武年间,由山西省洪桐县移民于此建村,当时“解”姓人较多,故取名为“解庄村”,一直延用至今。兵荒马乱时期,为了保家卫国强身健体,劳动之余人人习练武功。当时不很正规,练功五花八门,练习比较多的有“洪拳”“花拳”和“炮拳”,成了远近闻名的武术之村。村里最出名的是解丕三先生了,他可以把两个石磙并排放到井口上,不让它们掉到井里去,这叫“双石盖井”,曾闻名于世。 本村特色 以前的解庄村,地理位置比较偏僻,交通不便,经济条件比较差,七十年代的人均年纯收入还不足150元。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村民的经济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粮食亩产量翻了几翻 ,外出打工人员逐年增加,村民收入一年比一年提高,人均年纯入已超过5000元。村里除了种植,还有加工和养殖。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搞养殖鸡、鸭、牛、羊等,数量最大的是蛋鸡,蛋鸡养殖在九十年代初达到高峰,当时,村蛋鸡存栏量达到三十万只。后来,肉鸡饲养量增加,出栏量每年都在二十万只以上,最多的一年达到五十五万只。至今。养殖业一直占居着村里的主导地位。 村民的物质生活丰富了,精神面貌也在逐年好转;过去穷,上不起学,村里考上大学的屈指可数。如今,村民富裕了,上学的多了,考入重点中学、大学的也多了,现在,大学毕业分配的有18人,在校大学生9人,村民素质的提高拉动着精神文明建设,正在筹办的老年秧歌队和村活动室将会给村民带来更多的精神食粮! |
连庄村 |
连庄行政村 连庄行政村位于菏泽城东北17公里,洙赵新河南岸,纬一路北侧。村子呈方形,东西街两条,南北街两条。现有人口681人,耕地面积1142亩。连庄行政村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种植村,以小麦、玉米为主导产业,有十多个养殖专业户,以养肉食鸡为主;蔬菜大棚4个,村内青壮年大部分以外出务工为主要经济来源。连庄村有高、吴、张、李四大姓氏。连庄村在原侯集乡时率先修成了柏油路,现在的连庄绿树环绕,通向村庄的两条柏油路两旁都是冬柏树,一年四季树叶繁茂,紫叶梨树在街道两旁,村庄街道宽阔,整洁卫生,村风文明和谐,村庄一片生机蓬勃。 村庄简史 据老人讲,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连氏从山西洪桐县迁此建村,以姓氏得名,1979年检生产大队,1984年改建为村民委员会,辖连庄、周庄两个自然村。 现代名人 李建军,山东省民政厅副厅长。 风土人情 饮食生活方式同周围其它村庄没有不同,主食以面食为主,馒头、蔬菜、粥等搭配。 嫁娶形式同附近村庄的习俗相同,大致步骤为:媒人说媒、相亲、换帖、择吉(送好)、迎亲、迎亲车队发车前放鞭炮、新娘上车时放鞭炮、迎亲车队回来的路上过村庄放鞭炮、过桥放鞭炮扔钱币、过庙放鞭炮照红毡、到家下车、燎车、给下车礼、新郎背新娘入家门、拜堂、入洞房、办喜宴。 丧事方面的习俗与附近的村庄也一样,大致步骤为:去世后成殓、烧倒头纸、报丧、吊孝、守丧、出殡、入土、稳主。过三年时的大致步骤为:下帖、请陵、祭奠、上坟、稳主、宴席。 节日过法:同北方传统的节日过法基本相同,中秋吃月饼、圆月;冬至吃饺子;大年三十上午贴对联;春节早起、放鞭炮、吃饺子、拜年;正月十五吃饺子或元宵、放鞭炮等。 |
林楼村 |
林楼行政村 林楼村位于菏泽市牡丹区东北三十五里,紧靠的洙赵新河北岸。目前林楼村现有居民200余户,1223人,八个姓氏,村庄占地面积约500余亩,耕地面积1285亩,人均约1.05亩。村中有两条约一公里长的笔直柏油路,两条短柏油路,纵贯东西南北。房舍建筑整洁、美观、华丽,绿荫覆盖四周,村风文明灿烂,民风纯朴。 村庄简史 据《林氏族谱》记述,清乾隆年间,林氏世祖在鄄城县彭楼乡苏田庄村南立村。村名为纸坊集,后因某种原因,村址迁移,以姓氏取吉祥而得名——林楼。据《菏泽市地名志》记载:1944年10月,我八路军基干团把顽军刘东鲁团500余人包围在村里,迫使敌人在副团长马兆良带领下向我军投城。 改革开放30年来,在党的富民强国政策指引下,全村人干劲实足。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重点以养殖业为主,全村养鸡专业户,逐渐发展今天的50余户,总养量达五、六万只年纯收入到100多万元。外出务工劳动力达200多人,纯收入达400多万元,农户钱包鼓了各种电器及各种车辆进入寻常百姓家。粮食年年增产,有吃有余,经济发展迅猛,人民生活安康。 现代名人 林东,牡丹区黄堽镇林楼村人,0党员,本科学历。1961年出生,自幼读书、勤奋好学,品学兼优,1978年考入泰安财政学院,1980年分配到牡丹区财政局工作,曾任财局副局长。因本人工作积极,作风正派,清政廉洁,1998年当选为财局局长,牡丹区政协副主席。 |
刘集村 |
刘集村位于菏泽东北18.5公里,南领前高庄,该村大致呈方形,南北大街三条,东西街三条,中间一条为主街,现有居民300多户,人口1342人,耕地面积1585.59亩,村中有刘、侯、匡姓氏,以“刘”姓氏为主。 本村特色 该村在原侯集乡时,率先修成了柏油路,包括村主要大街,村民以传统的种植业小麦、玉米为主导产业。大部分青壮年以外出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有七、八户养殖专业户,刘集一大特色是多年有一粉笔制造业,这在附近村庄都有一定的影响还有家具加工,弹棉花,卖豆腐的农副业户及屠宰户。 村庄简史 根据《刘氏家谱》记载,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刘氏由鄄城迁此建村,因当时有棵榕花树,(榕花树象征繁荣昌盛,荣花富贵),故当时取名榕花村,后又改名榕花集,继之以后又以姓氏改为刘集,历史传说:据村中老年人说,抗日战争时期约1942年前后,刘集村的村民不堪忍受日本人的欺凌,与邻村前高庄,解庄,马堂等村的村-合组织起大刀会,在本村村民刘表申的带领下,曾一度对敌人进行抗粮斗争,在当时,曾五年未给日本人交纳过一次粮食,这在当时,曾称得上伟大的壮举,这在周围曾影响一时。 刘集村1958年建立生产大队,时辖刘集,前高庄两个自然村,1979年分为一村队,1984年改建为村民委员会。 风土人情 饮食习惯,婚丧嫁娶,节日过法和附近村民基本相同,突出的刘集有一关二爷,据传说,刘家的关公很是神灵,若是逢天大旱,村民一上庙求关公,天就降雨,刘家的关公庙就在刘集村东门,逢初一、十五,刘家就去上香。 现代名人 刘希学、菏泽学院副教授,现已退休。 |
前高庄村 |
前高庄行政村 前高庄行政村位于菏泽市城区东北三十五华里处。现居住人口1500人,拥有耕地面积1738亩,居住面积约42万平方米。村前座落着约12亩的大藕坑,清水常年不断。东西街三道,南北街三道,油漆路面全长约2600米。 村庄简史 前高庄,古称“高水坑”,在洪武二年由山西洪桐县老关窝“移民”至老高庄,以后,在万历年间老高庄高氏的一个分支迁到此处。因地势低洼,祖辈们就命名为“高水坑”,新中国建立后,政府给易名为前高庄,今大高庄为后高庄。 本村特色 本村具有现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特色。村民绝大多数以耕地为主,闲时青壮年出外打工,有几家养鸡专业户,如:高洪禄,高飞,高尚群,高尚良,高见有等,经济效益十分可观。人们的住房由土墙变砖墙,由平房改楼房,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才会带来的。 民间艺人 本村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早有曲艺演唱,如“堕子书”“扬琴”演唱。出现了很多名闻远近的拉唱艺人。如“琴书大王”高尚雷。 大鼓金香说唱大王高尚存,堕琴大师高尚增,一代琴师高都(现任河南青丰县说唱团团长)。等等。可以说,现在的前高庄,光乐器可装一卡车。 在武术方面祖传洪拳至今。祖辈们有“武神仙”,近代的拳师有高希仙,高德领。现代的拳师如高贤传,现已获得同省体委认证的“一级教练员”证书。不一一枚举 。 现代名人 高贤民,原牡丹区民政局副局长 高贤增,现牡丹区审计局副局长 高贤贵,现牡丹区监督局副局长、高级工程师职称。 高 远,现牡丹区财政局预算科科长,高级会计师,高级评估会计师。 高贤鲁,现任市二院副院长。主任医师。 高贤峰,山东经济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山东大学,山西大学等几个大学的顾问讲师。 高尚涛,北京律师事务所律师 高贤谋,科级干部 高贤美,会计师 高画英,团级干部 高张超,德州音乐学院毕业生,八级二胡独春天演奏证书获得者。 |
任堂村 |
任堂行政村 任堂村位于菏泽城东北40华里,东靠200国道6华里,西距新临商公路5公里,北领鄄城县边界河,南与林楼相邻。全村230多户909人,全村耕地面积,1200多亩,村东西长550米,南北宽340米,总占面积187000平方米。 村庄简史 该村是在公元1292年,姓任从现在的鄄城县彭楼乡任庄村迁移过来的。因当时弟兄三人长期给大高庄地主老财种地,来走非常不方便,所以叫老三迁移到这个地方,从此就起名叫任堂。在黑暗的旧社会,穷人靠逃荒饭维持生活,我们知道,天下穷人是一家,姓任的老三,他非常同情、关心穷苦人,所以姓李的、姓王的,姓张的,姓赵的,姓曹的,等陆陆续续迁到了任堂居住。 在党中央的英明领导下,我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家有饭吃、家家有余粮,多数家庭有存款,全村一半农户以重新盖起了新瓦房、小楼房。全村新修三条大街和围村柏油路,西到临商路,东接220国道,并家家新通自来水。 现代名人 任继成同志,曾任0-办公厅管理局局长,及北京市十届人大代表职务,任职多年,现已退休。 任传周同志今年67岁,曾任青海省交通厅厅长职务多年,现已退休 。 曹明镜同志今年 70岁,曾任原牡丹区宣传部副部长多年,现已退休。 王同贤同志曾任山东省商业厅、人事局局长职务。 |
宋堂村 |
宋堂行政村 位于菏泽城北9.5公里,黄堽集西北2公里,洙赵新河北岸,人口2034人,620户,耕地1720亩,村呈长方形,有街道三横一纵更四条,2004年修成4公里长柏油路,农作物以小麦和玉米为主,有苗木种植百余亩。村里有联合收割机两台,运输车一辆。在村南新建成养猪场一座,占地16亩,固定和流动资产共投资200万元。1984年建村委会,现村委5人,支部4人。 村庄简史 明永乐元年(1403年),宋氏从-县迁居城西北丁庄(在今高庄镇境内),后迁此建村,原因此村中间有一路相隔,以方位分为东、西宋堂两个村庄,现已为一个村庄。 现代名人 宋世川,青岛颐中烟草公司设备科科长。 宋世敏,菏泽市劳动保障局副县级干部。 宋义章,曾任河南浚县县长,已故。 宋西贵,-时期曾任军需长,已故。 风土人情 饮食生活方式同周围其它村庄没有不同,主食以面食为主,馒头、蔬菜、粥等搭配。 嫁娶形式同附近村庄的习俗相同,大致步骤为:媒人说媒、相亲、换帖、择吉(送好)、迎亲、迎亲车队发车前放鞭炮、新娘上车时放鞭炮、迎亲车队回来的路上过村庄放鞭炮、过桥放鞭炮扔钱币、过庙放鞭炮照红毡、到家下车、燎车、给下车礼、新郎背新娘入家门、拜堂、入洞房、办喜宴。 丧事方面的习俗与附近的村庄也一样,大致步骤为:去世后成殓、烧倒头纸、报丧、吊孝、守丧、出殡、入土、稳主。过三年时的大致步骤为:下帖、请陵、祭奠、上坟、稳主、宴席。 节日过法:同北方传统的节日过法基本相同,中秋吃月饼、圆月;冬至吃饺子;大年三十上午贴对联;春节早起、放鞭炮、吃饺子、拜年;正月十五吃饺子或元宵、放鞭炮等。 |
王庄村 |
王庄行政村 概况:王庄村位于菏泽城北10公里,距黄堽镇5公里,西近张兰庄,东临肖庄,紧靠新建临商路,是黄堽工业园区驻地。村呈方形,东西街两条,南北街一条,居民389户,1486人,多王、代、郭、李等姓,共9姓。耕地1973亩,土地较好,便于灌溉,主要种植花、苗木、小麦、玉米。有窑厂一座。2004年修成了长达4.5公里的柏油路。 村庄简史 据《王氏家谱》记载;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王氏由城东王庄(今属辛集镇)迁此建村,名王庄。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属社内重名村庄,于1982年6月经县按政府批准,以方位更名为东王庄,1984年改社建乡后又不重名,1985年又恢复原名王庄。 现代名人 王朝进,中央物资局驻济南分局(经理)。 郭金香:牡丹区农机局副局长。 邓仰军:菏泽市民政局安置办主任。 王雨鲁:菏泽市农机局办公室主任。 王雨岭:菏泽市邮政局副局长。 致富带头户 王雨雪在小留镇租一个窑厂,占地250余亩,为本村及附近村庄闲散劳动力务工提供了方便! 王拥军养猪专业户。猪厂占地10余亩,主要是以繁殖种猪为主,并带动了大部分农户养猪致富。 风土人情 饮食生活方式同周围其它村庄没有不同,主食以面食为主,馒头、蔬菜、粥等搭配。 嫁娶形式同附近村庄的习俗相同,大致步骤为:媒人说媒、相亲、换帖、择吉(送好)、迎亲、迎亲车队发车前放鞭炮、新娘上车时放鞭炮、迎亲车队回来的路上过村庄放鞭炮、过桥放鞭炮扔钱币、过庙放鞭炮照红毡、到家下车、燎车、给下车礼、新郎背新娘入家门、拜堂、入洞房、办喜宴。 丧事方面的习俗与附近的村庄也一样,大致步骤为:去世后成殓、烧倒头纸、报丧、吊孝、守丧、出殡、入土、稳主。过三年时的大致步骤为:下帖、请陵、祭奠、上坟、稳主、宴席。 节日过法:同北方传统的节日过法基本相同,中秋吃月饼、圆月;冬至吃饺子;大年三十上午贴对联;春节早起、放鞭炮、吃饺子、拜年;正月十五吃饺子或元宵、放鞭炮等。 |
牛庄村 |
牛庄行政村 牛庄位于山东菏泽城北二十五里,约占地面积九万平方米(300米×300米),地势平阔。一条东西大街,分布着十余个小巷,居住着70余户将近叁佰余人,村西头紧靠沙堽至纬一路南北柏油路大道 村庄简史 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牛氏由本市高庄镇东南五里牛庄迁此建村,以姓取村名。 现代名人 村也出现了一位奇人,解放前委“区长”牛风臣也生于此村。解放后,为国家也培养了很多人才,有国家干部,有医生、有护士、有驾驶员,特别是我村还养育了一名飞行员,现在北京飞机厂。 风土人情 饮食生活方式同周围其它村庄没有不同,主食以面食为主,馒头、蔬菜、粥等搭配。 嫁娶形式同附近村庄的习俗相同,大致步骤为:媒人说媒、相亲、换帖、择吉(送好)、迎亲、迎亲车队发车前放鞭炮、新娘上车时放鞭炮、迎亲车队回来的路上过村庄放鞭炮、过桥放鞭炮扔钱币、过庙放鞭炮照红毡、到家下车、燎车、给下车礼、新郎背新娘入家门、拜堂、入洞房、办喜宴。 丧事方面的习俗与附近的村庄也一样,大致步骤为:去世后成殓、烧倒头纸、报丧、吊孝、守丧、出殡、入土、稳主。过三年时的大致步骤为:下帖、请陵、祭奠、上坟、稳主、宴席。 节日过法:同北方传统的节日过法基本相同,中秋吃月饼、圆月;冬至吃饺子;大年三十上午贴对联;春节早起、放鞭炮、吃饺子、拜年;正月十五吃饺子或元宵、放鞭炮等。 |
昝庄村 |
晁庄行政村 晁庄行政村辖晁庄、小晁庄两个自然村,人口724人,耕地面积989亩。 晁庄概况:晁庄自然村位于菏泽城东北15公里,距黄堽镇8公里,东接都司镇,北靠胡庄,西临小晁庄,居民156户,人口594人,耕地824亩,村呈方形。东西街三条,多晁、郭姓。土质较好,便于灌溉,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村里以农业为主,农余时间大部分村民外出打工。本村农户以繁育小麦良种为主,为官庄农场繁育麦种,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村庄简史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晁氏由城北晁堤口迁此建村,以姓氏得名。1979年建生产大队,1984年改建为村民委员会。 现代名人 晁中华,菏泽市开发区建设局局长。 风土人情 饮食生活方式同周边行政村相同,主食以面食为主,馒头、蔬菜、粥为主。婚嫁形式同附近村庄习俗相同,大致步骤为:媒人说媒、相亲、换帖、择吉(送好)、迎亲,迎亲车队发车前放鞭炮,新娘上车时放鞭炮,迎亲车队回来的路上过村庄放鞭炮,过桥放鞭炮、扔钱币,过庙放鞭炮、扔钱币,到家下车爎车,给下车礼,新郎背新娘入家门、拜堂、入洞房、办喜宴。 |
晁庄村 |
晁庄行政村 晁庄行政村辖晁庄、小晁庄两个自然村,人口724人,耕地面积989亩。 晁庄概况:晁庄自然村位于菏泽城东北15公里,距黄堽镇8公里,东接都司镇,北靠胡庄,西临小晁庄,居民156户,人口594人,耕地824亩,村呈方形。东西街三条,多晁、郭姓。土质较好,便于灌溉,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村里以农业为主,农余时间大部分村民外出打工。本村农户以繁育小麦良种为主,为官庄农场繁育麦种,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村庄简史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晁氏由城北晁堤口迁此建村,以姓氏得名。1979年建生产大队,1984年改建为村民委员会。 现代名人 晁中华,菏泽市开发区建设局局长。 风土人情 饮食生活方式同周边行政村相同,主食以面食为主,馒头、蔬菜、粥为主。婚嫁形式同附近村庄习俗相同,大致步骤为:媒人说媒、相亲、换帖、择吉(送好)、迎亲,迎亲车队发车前放鞭炮,新娘上车时放鞭炮,迎亲车队回来的路上过村庄放鞭炮,过桥放鞭炮、扔钱币,过庙放鞭炮、扔钱币,到家下车爎车,给下车礼,新郎背新娘入家门、拜堂、入洞房、办喜宴。 |
付庄村 |
付庄行政村 该村位于菏泽城东北12公里,距黄堽镇政府驻地东6公里,北靠李庄,东邻小晁庄,村呈方形,东西街三条,居民132户,670人,耕地870亩,有卫生室一处。村民委员会驻地。1958年建生产大队,1984年改为村民委员会,辖四个自然村,付庄、官庄、肖庄、李庄。多付、李姓,主要种植小麦、玉米。 村庄简史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付氏由城西付堂迁此建村,以姓氏得名。 1958年建生产大队,1984年为村民委员会,辖付庄、官庄、李庄、肖庄四个自然村,耕地2600亩,1936人。 现代名人 付思齐,乡镇企业局副局长(已退) ;付辉,濮阳大学校长 先进工作者:李文振,2007年省优秀农机先进个人; 李凤娥,菏泽市-警侦支队。 民间艺人 付科华,付科文兄弟二人齐心协力建立了搏击运动学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运动健儿。 风土人情 饮食生活方式同周边行政村相同,主食以面食为主,馒头、蔬菜、粥为主。婚嫁形式同附近村庄习俗相同,大致步骤为:媒人说媒、相亲、换帖、择吉(送好)、迎亲,迎亲车队发车前放鞭炮,新娘上车时放鞭炮,迎亲车队回来的路上过村庄放鞭炮,过桥放鞭炮、扔钱币,过庙放鞭炮、扔钱币,到家下车爎车,给下车礼,新郎背新娘入家门、拜堂、入洞房、办喜宴。 |
侯集村 |
侯集行政村 侯集村位于菏泽城东北13公里,距黄堽镇5公里,洙赵新河南岸,村呈条状,房舍较分散,南北街三条,居民458户,2016人,,耕地2194亩,土质较好,便于灌溉。。多赵、冯、张、宋、吴、刘姓,共23姓。农历四、九逢集。1958年建生产大队,1984年改建为村民委员会。2001年前侯集乡政府设在该村,2001年合并至黄堽镇。商贸流通发达,联通公司在此设电讯分局一处,山东农村信用社也在此设有一处营业厅。一所幼儿园,一所小学(2006年著名国画家吴东魁捐资二十万新建教学楼一座,侯集小学成为吴东魁在菏泽捐建的第一所希望小学),一处中学,满足了周边群众的受教育需求。黄堽镇唯一的一所敬老院也设在这里。2006年修成长5公里的柏油路。 本村经济文化比较发达,宏泰纸业、赵金勇养鸡厂为本村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主要种植小麦、玉米。 村庄简史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 ),侯氏从-县迁此建村,后起集市,得名侯集。1948年7月1日,我二分区基干团及鄄城县大队在此截击了下乡抢粮的土顽军,俘虏13名,毙伤90名。 现代名人 吴亚平,1966年9月出生,1993年11月入党,大专学历,1985年11月至1992年4月在鄄城法院工作,1992年4月至1996年4月在原菏泽市法院任审判员,1996年4月至2001年3月任原菏泽市法院辛集法庭庭长,2001年3月至2005年3月在牡丹区法院安兴法庭任庭长,2005年3月至今,任牡丹区法院形式审判二庭庭长。 徐常银,男,汉族,1956年10月出生,1977年至1982年在山东农业大学学习,1982年8月在原菏泽市城建局工作,1984年6月至1993年6月任菏泽市宣传部副部长,1993年6月至1994年1月任原庞王乡-,1994年2月至1996年8月任牡丹区东城办事处-,1996年8月至2003年任牡丹区党校书记。 高志安,男,汉族,大学学历,1960年8月参军,1985年4月转业。转业时为团副政委,1985年4月至1988年5月任原菏泽地区公路局工会主席,1988年6月至1991年8月任菏泽市公路局纪检书记,1991年至2002年任菏泽市公路局副局长。2002年退休。 致富带头户 赵金勇,养鸡专业户,鸡场占地10余亩,现有年存栏肉食鸡规模十万多只,建有大型的孵化、分割冷冻设施,带动部分群众养鸡致富。 风土人情 饮食生活方式同周村相同,主食以面食为主,馒头、蔬菜、粥为主。婚嫁形式同附近村庄习俗相同,大致步骤为:媒人说媒、相亲、换帖、择吉(送好)、迎亲,迎亲车队发车前放鞭炮,新娘上车时放鞭炮,迎亲车队回来的路上过村庄放鞭炮,过桥放鞭炮、扔钱币,过庙放鞭炮、扔钱币,到家下车爎车,给下车礼,新郎背新娘入家门、拜堂、入洞房、办喜宴。 |
朱庄村 |
朱庄行政村 该村位于菏泽市城北12.5公里,黄堽镇政府西北3公里,东邻许胡同,西与小留镇于庄搭界,南通宋堂,北距牛庄一公里,纬一路穿村而过。朱庄现有东西四条街,南北两条街。居民470户,人口1798人,朱姓占55%,刘姓占35%,另有王、吴、马、邱占10%左右。耕地面积2120.03亩,农机具100余台套,卫生室一处。 村庄简史 该村建于元朝末年,听老一辈传说:创业皇帝朱元章与元朝达子南争北战数年,百姓不得安居,我朱氏祖先在与元朝战争胜败不定的情况下,恐怕连累九族,便携带全家老小从凤阳府桃花村(现在属安徽省)迁此安家建村为朱庄村。刘姓自于庄迁入,王姓住户始称王堂,现统一为朱庄行政村。 经济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土地承包以后产量翻了一翻,人民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家家达到丰衣足食,购买农具,年年增加如拖拉机、三轮车、电车、摩托车、几乎家家都买了大型农具如联合收割机、旋耕机、家电方面:洗衣机、电冰箱、采电视等居住条件更上一层楼,原来的土木结构房屋,都换成了砖木结构房屋,有的户建成了两层楼房、电话、手机,户户具备,男女青年外出打工,一年收入更是可观。 风土人情 饮食生活方式:一般都是早、中、晚一日三餐。婚娶方面:首先废除了婚不自主父母包办,改换了男女婚姻自由、自找对像。男女双方自愿婚娶时女方予先订购嫁妆(日用品及橱柜等)、电器(洗衣机、电冰箱、电视机、电车、摩托车等)大部分男方付款。丧葬方面,实行火化。过节方式:一年一度春节和八月节两大传统。节日:人们在这两个节日期间、互相走亲访友了解亲情。同时借机给该订婚的男女青年,由亲友互相介绍以便了解实情。 现代名人 刘同军 团职 青岛北海舰队航空兵司令部(现已退休) |
洪庄村 |
洪庄行政村 洪庄行政村位于菏泽志二十五华里处,辖洪庄、程庄两个自然村,全村共2300人,耕地 2000余亩。2007年以来,洪庄在新一届村委会领导下,全村新建了200多座沼气池,改厕300余座,改灶200多台,改水也已完成。 洪庄村 洪庄村位于菏泽市东北二十五里,全村有2000余人,470余户,耕地面积1964亩,村中南北大街3条,东西大街6条,硬化路面2.8公里,有6个村民小组。 村庄简史 本村原名许程庄,至康熙年间由今牡丹区牡丹办事处洪弯村洪氏伯辰迁居此地,至光绪年间,洪氏人丁兴旺,治家有道,训后有方,和睦乡邻,无不周全,因此乡邻感德而立名为“洪庄”。 洪庄原由洪、李、刘、王、赵姓组成,其别四姓是投亲而居,至1978年前全都迁回本村,今洪庄村就洪氏一姓。 本村特色 洪庄自迁居以来,全村以务农为生,并具有一种特殊草编手工艺,祖辈相传,如编席,篓,席垫,苇耙,至今还不断编制。 民间传说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洪庄村民走向抗战前例,出现了不少先进人士,全村有38名党员,其中洪常恩,1937年在东北锦州副团加入中国0,回家后又组织洪常敬,李赵名,洪常英,洪兴鲁,洪常温等多名加入中国0,又组织周边15个村庄,80多人有32支步枪,组成枪班与敌展开了游击战,被独立营封为父子三杆枪,出自洪庄村。1944年洪兴鲁19岁,在枪班班长洪长恩的带领下,独自1人把“打倒日本,打倒汉0”抗战标语,贴在石口炮楼周围、什集看戏台上等。1946年秋洪常恩等几个在关庙李-住处,抢到七棵步枪,巧妙的送到后方。1947年春,洪常恩在堂庄召开会议,准备偷袭什集南头,第二天早上,田永凤在大雾的掩护下,独自1人,打倒站岗的敌军,夺走机枪,此事至今被传为佳话。当时洪庄的抗战事业红红火火,可由于王中礼的判变,-对洪庄大肆清剿,使党内工作受到了很大损失。在邢新重带领还乡团清剿中,抓到洪常恩三弟洪常英,把洪常英捆在洪常生门上,严刑烤打,可洪常英没有说出一名枪班人员。在吃饭时,有一名还乡团士兵手持0看守时,洪常英趁士兵不注意,巧妙的用围巾把士兵勒死,抢走0,跳到洪常记家中地道里,没有被抓到,象这样的先进事举不胜举。洪庄枪班,在洪常恩的带领下。同杜守正,赵可宗一起抗战,同-高尚举取得联系,使高尚举为地下工作,为党做出一定的成绩。 |
沙堽集村 |
沙堽集行政村 位于菏泽城北17.5公里,辖沙堽、大李庄、宋胡屯三个自然村,人口2120人,耕地2417亩。 沙堽集 位于菏泽城北35里,北依徐河,与鄄城接壤,人口1300余人,东西南北各1200米,农业人口占80%,耕地面积1500亩,经济来源以农、林、药材、外出打工为主,人均收入达3800元。 村庄简史 沙堽是一个古老的村庄,元未年间(1322年)范杨两姓在此建村,因当时此地有很多大小沙丘,取名沙岗。明朝万历年间(1572-1620年)发展为集市,取名为沙堽(岗)集。在此期间李氏部分由村西大李庄搬迁到沙堽定居,直到现在(范、杨两姓已不存在)。乾隆年间李氏四世祖李迪考取进取,后任博山县令。 现代名人 邵振学,男,汉族,大学学历。1936年8月生,1953年9月在小留供销社工作,后任菏泽县财贸局秘书,1958年调大众报社驻菏泽记者站工作,后回济南大众报社工作,1985年调该报社驻枣庄记者站任站长,后任枣庄市委副秘书长,枣庄市委党校书记。1989年调山东文联任主席、-,省政协常委,现已退休。 李建材,男,汉族,1938年5月出生,大学学历,1963年7月毕业于山东师范学院,留校团委工作,后任团委书记,又先后任生物系、历史系、艺术系书记,现已退休。 李法言,男,汉族,1938年10月出生,大学学历,1963年7月毕业于山东省煤炭学院,分配到山东煤矿设计院人技术员,1975年3月调兖州杨庄煤矿人总工程师,济宁市政协委员,现已退休。 李晓华,男,汉族,1944年2月生,大专学历,1966年7月毕业于菏泽师范,分配到西安是红旗机械厂子弟学校人教师,1977年调菏泽县粮局工作,1981年1月调黄堽镇工作,先后担任管区书记、经济联社主任、副镇长、镇长,后调菏泽支油支铁办主任,现已退休。 李景元,男,汉族,1956年7月出生,1980年7月毕业于青岛医学院,分配到菏泽地区医院,先后任医师、科主任,副院长。 李庆才,男,汉族,1939年6月生,1963年7月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分配到成都市德阳重型机械厂,先后任技术员、工程师、总工程师。 李凤才:男,汉族,1949年10月生,大专学历,1967年毕业于枣庄师专,任初中物理教师,1985年7月参加行政工作,先后在黄堽镇、小留镇担任管区书记、信访主任、副镇长,现已退休。 李永辉:男,汉族,1972年7月生,大学本科学历,历任牡丹区北城办事处主任、书记、牡丹区宣传部长,现任牡丹区委办公室主任 。 李洪泉,男,汉族,1974年10月生,大学学历,1994年7月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分配到开发区公用事业局,后调菏泽市执法局工作,任菏泽市执法局执法大队副队长(正科)。 神话传说 沙堽村北头有一真武庙,建于元末明初,此处许多神话故事,特别是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敌人每次偷袭村庄,都看到寨墙上面满是穿黄马加的士兵,夜里还有几只小花狗沿寨墙叫咬,以免看寨的人睡觉,因此,使敌人对沙堽寨墙久攻不破,附近村庄的群众也纷纷到沙堽寨内躲避战争,传说是真武大帝显灵。沙堽真武庙内至今还保留明万历年间重真武庙石碑两块。 |
大高庄村 |
大高庄行政村 位于菏泽市城区东北35华里处,新临商路东,徐河南岸。全村总人口2923人,村庄占地面积675亩,耕地面积3819.5亩。 村庄简史 大高庄始建于1578年,明朝万历五年由鄄城县老高庄,移居曹州东北35里迁此建村。清朝乾隆年间,由高氏后裔叔侄两人同考中进士,曾一度称进高庄,后改名为大高庄至今。 历史名人 高攀龙,字腾雷,号天衢,乾隆五十三年,戊申科举人,乾隆五十五年庚戌科进士,原任福建延平府守府,任贵州安南营都阃府署归化营游府,实授清江游府,勅赠武翼大夫。 高庄云,字阵鸿,号渐凌,道光十五年乙未科武举,道光十六年丙申科进士,历任桃源守备、本省提塘、钦加都司、浩授宣武都尉。 现代名人 高贤銮 原农业局局长 正科级;高贤钊 牡丹区法院副院长 正科级;高志磊 原水利局副局长 引黄主任 副科级 |
马厂村 |
马厂行政村 概况:本村位于菏泽城北10公里,距黄堽镇3.5公里,紧靠新建临商路,是黄堽镇工业园区驻地,东接张兰庄,村呈方形,东西街一条,居民63户,225人,耕地168亩,多成、付姓,主要种植小麦、玉米。 村庄简史 相传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黄氏由定陶仿山迁此建村,后官府在此设过养马厂,因以得名。 1958年建生产大队,时辖马厂、张兰庄、昝庄三个自然村,1984年改建为村民委员会,辖马厂、张兰庄两个自然村,耕地706亩,693人。 本村特色 以木旋、压水井井头、车床加工为主。 现代名人 成兆宪,牡丹区农业局局长(退休) 风土人情 饮食生活方式同周围其它村庄没有不同,主食以面食为主,馒头、蔬菜、粥等搭配。 嫁娶形式同附近村庄的习俗相同,大致步骤为:媒人说媒、相亲、换帖、择吉(送好)、迎亲、迎亲车队发车前放鞭炮、新娘上车时放鞭炮、迎亲车队回来的路上过村庄放鞭炮、过桥放鞭炮扔钱币、过庙放鞭炮照红毡、到家下车、燎车、给下车礼、新郎背新娘入家门、拜堂、入洞房、办喜宴。 丧事方面的习俗与附近的村庄也一样,大致步骤为:去世后成殓、烧倒头纸、报丧、吊孝、守丧、出殡、入土、稳主。过三年时的大致步骤为:下帖、请陵、祭奠、上坟、稳主、宴席。 节日过法:同北方传统的节日过法基本相同,中秋吃月饼、圆月;冬至吃饺子;大年三十上午贴对联;春节早起、放鞭炮、吃饺子、拜年;正月十五吃饺子或元宵、放鞭炮等。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