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桥村宋街、王街、姜街三个村。
宋街
位于高庄镇西南3公里,引黄输沙道西侧,西与王街一路之隔。村呈长方形,东西街两条,居民230户,900人。耕地1635亩,土资多淤,水利条件较好。
据《宋氏宗谱》记载,宋氏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从-县迁居此地田桥,因宋氏聚居在一条街上,俗称宋街,1984年改社建乡时,田桥分为三村,此村称宋街。1958年建田桥生产大队,1984年分建三个村民委员会。
姜街
位于高庄镇西南3公里处,西临李村镇,北连王街。村呈长方形,东西街三条,居民158户,700人,耕地1142亩。有小学一处。
据《姜氏族谱》记载,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姜氏由曹州好善街迁居此地田桥,因聚居在一条街上,俗称姜街,1984年改社建乡时,田桥分为三村,此村即称姜街。原属田桥生产大队,1984年建村民委员会。
王街
位于高庄镇西南3公里处,南连姜街,西临李村镇,东和宋街一路之隔。村呈长方形,东西街两条,居民100户,420人,耕地777亩。
据《王氏族谱》记载,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王氏从-县迁居此地田桥,因王姓聚居在一条街上,俗称王街。1984年改社建乡时,田桥分为三个村,此村即称王街。原属田桥生产大队,1984年建村民委员会。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71702105 | 274000 | 0530 | 查看 田桥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圈头村 |
圈头: 圈头村,地处菏泽城西北,远在元明,先祖既先后由河北、山西迁入此地,聚族而居,繁衍生息代代相传而至今。抗日战争时期,圈头村是个老革0据地,早在七七事变前就有0领导的革命活动。抗日战争初期为0菏泽县委机关驻地。1942年改称为冀鲁豫边区南华县、南华县抗日民主政府驻地。当时的圈头村被称为“南华县的莫斯科”,即革命的大本营,是个著名的抗日模范村。全县党的建设、政权的建立、组建武装、减租减息、农民合理负担、土地改革等,都是先在圈头试点,取得经验后再向全县推广。 在党的直接领导下,全村90%的户都参加了革命工作,有的在县区党政军群机关,有的在地委、区党委,有的参加了民兵、武工队,还有一大批参加了主力部队,八年抗战没有一次投敌现象。日伪军围绕圈头安设了七八个据点,数次进攻圈头村被击退,因此圈头多次受到军区、军分区的嘉奖。 解放战争时期,全村2000多间民房被-反动派烧光。战争年代为革命殉国的有:张文礼、杨秀枝、张广同、程金山、李善臣、孙守举、李善油、孙本山、杨同福、张文平、张广顺、李进明等人。革命事业亦孕育了杨培要、陈洪亮、杨洪林、张广仁、杨忠、李文华、杨政民、杨华、杨善奇、李善文等众多名人。 |
大石庄村 |
大石庄行政村位于菏泽市牡丹区西北30公里,白虎公路西侧,沿黄公路东侧,距高庄镇政府10公里处,为高庄镇北边缘,北靠鄄城县临卜镇孙庄自然村,东靠鄄城县临卜镇庄字庙。村东西长450米,南北长400米,村内有前后两条大街,中间有南北大街一条,均已铺设柏油路面。原村住宅混乱,经村庄规划后,面貌大为改进。全村共有六个村民小组,人力、口1440人,耕地1900亩,村西有330亩盐碱地杂草丛生,经农业综合开发后,已成为旱涝保丰收的高产田。全村姓氏以石为主,占全村总人数的98%,村民全部为汉族,村有农机具200余套,小学一处,卫生室一处。 据《石氏家谱》记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石氏从-县老鸹窝迁此建村,以姓氏取名大石庄(祠堂碑文有记载)。大石庄原属鄄城县临卜公社,1958年建成生产大队,当时下辖石庄、郅堂、方庄、孙庄四个自然村。1978年划归菏泽高庄公社,1979年划归白虎公社,1984年建成村委会,2000年划归牡丹区高庄镇。 经济状况 村民主要从事农业,新中国成立前,少数村民从事建筑业,男人搞建筑,妇女从事纺棉、织布、制衣。人民公社期间,全村有六个生产队。改革开放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科学种田、兴修水利。有些村民办起了养殖厂、建筑队红极一时。现在农田作业全部实行机械化作业,粮食生产比较稳定,小麦、玉米单产都在800斤左右。中央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免除农业税,实行种粮补贴,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为进一步改善生活条件,劳务输出渐成重要渠道,村中每年外出打工者多达四五百人,经济效益明显,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现代名人 石世印,男,汉族,1947年10月生,大学学历,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副部长,少将军衔。 石新科,男,汉族,解放军汽运训大学,现任江苏军训大学教官,正团级。 |
邓楼村 |
邓楼 邓楼行政村位于菏泽城西北22公里处,菏刘路南2公里,高庄镇政府驻地东南3公里,西与圈头行政村相望,下辖前邓楼、后邓楼、赵庄、南杨庄四个自然村,居民584户,2600人,耕地3813亩,农机具500余套,有小学和卫生室各一处。 村庄简史 据《邓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四年(1371年),邓氏从-县迁此建村,名邓家营,至五世祖分一支于村南建村,以方位取名前邓家营,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改名前邓楼,习称邓楼。 1958年建生产大队,时辖邓楼、南杨庄、后邓楼、南赵庄四个自然村,1979年缩小为一村队,1984年建为村民委员会。 南杨庄 位于高庄集南3.5公里,洙赵新河北岸,南与吕陵镇相邻。村呈长方形,东西街两条,居民120户,520人,多邓姓,耕地740亩。 相传明朝初期,杨氏由外地迁此建村,以姓氏取名杨庄,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属社内重名村庄,于1982年6月更名为南杨庄。 南赵庄 位于高庄集南2.5公里,被靠近镇林场。村庄呈长方形,东西、南北街各一条,居民90户,460人。耕地888亩,土质多淤,水利条件较好。 据《赵氏家谱》记载,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赵氏由山东长清迁此建村,村名南赵庄。 后邓楼 位于高庄集南3公里,南与邓楼隔渠相望。村呈长方形,东西街一条,居民86户,460人。耕地530亩,土质多淤。 据《邓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四年(1371年),邓氏从-县迁此建村,名邓家营,至五世祖分一支于村南建村,以方位取名前邓家营,该村即称后邓家营,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前邓家营改名前邓楼,后邓家营称后邓楼。 经济状况 村民主要从事农业,人民公社期间,全行政村编为一个生产大队,下分12个生产队。改革开放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科学种田,兴修水利;现在农业作业全部实行机械化,粮食生产比较稳定,小麦、玉米单产一般在800斤左右。中央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后,免除农业税,实行种粮补贴,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农业生产得到较快发展。近几年,在村两委的带领下该村加大产业结构调力度,实行无公害蔬菜生产,为高庄镇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年人均增收近500元。 现代名人 邓保治,男,汉族,1919年2月出生,0党员。1938年3月投身革命,翌年3月加入中国0。嗣后,历任于原抗日小学教员兼地下区委宣传员、抗联工作队队员、南华县永年区区长、区委书记、0东明县委宣传部部长、农工部部长、东明农业局局长、三春人民公社社长、县人民医院党支部书记等职。1988年离休,1992年6月8日逝世,享年73岁。 邓志斌,男,汉族,1956年2月出生,1976年2月入伍,1978年元月加入中国0,大学学历,现任菏泽市地震局党组成员、机关支部书记、副局长。1976年2月-1978年3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南海舰队38394部队战士、副班长;1978年4月-1980年1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勤务学院干部学员;1980年2月-1985年1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南海舰队38002部队军用舰艇部队供应站财务股长、站党委副书记和支部书记,副主任(正营职);1988年12月-1992年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南海舰队西沙群岛38015部队后勤部党委委员、财务军需科科长(副团级);1992年3月-1998年8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南海舰队38009部队司令部党委委员、司令部直属部队党委副书记、司令部管理处-、机关党支部书记,管理处处长(正团级);1998年9月专业地方任菏泽市地震局党组成员、机关党支部书记、副局长;1988年8月全军恢复军衔制被授予海军军官少校军衔;1992年8月晋升中校军衔;1996年8月晋升海军上校军衔,0南海舰队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代表。 李高扬,男,1953年10月3日出生,1997年8月加入中国0,现任菏泽市审计局副调研员。1971年1月高中毕业,1975年9月至1977年8月在山东省财政学校学习,1977年8月至1980年4月在菏泽地区财税局工作。1980年4月至1984年2月在菏泽地区财委工作。1984年2月至1988年11月在菏泽地区审计局工作,任副科长。2005年6月至今,在菏泽市审计局任调研员。 王德平,男,汉族,1931年1月出生,。1948年10月入伍,1949年6月加入中国0。1966年1月第七军医大学(现第三军医大学)毕业,大学本科学历。原部职别为陆军第十二集团军步兵第36师医院院长,专业技术等级七级,职务级别待遇为副师职,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为副主任医师。1944年6月参加地下党组织领导的儿童团任中队长,做地下工作。1948年10月任三纵七旅野战收容所护理院(在卫训队学习六个月),1949年3月任步兵第三十一师休养连班长(在卫训队学习一年),1951年7月任步兵第三十一师护士(兼护士长),1954年7月任步兵第三十一师卫生营护士长,1955年1月任步兵第三十一师卫生营助理军医(在六十六速中学习),1958年3月在步兵第三十一师司直卫生所军医(所长),1959年8月,第七军医大学学院(兼班主任),1966年1月,任步兵第三十一师卫生科军医(学习卫勤一年),1968年2月任步兵第三十六师医院所长、主治医师(学中医两年),1978年2月任步兵第三十六师医院院长、副主任医师。 1948年参加淮海战役(宿县战斗、双堆集战斗),1949年渡江战役(安庆战斗、渡江南下解放皖、浙、闽),1949年进军大西南战役(黔江、澎水、武隆、重庆战斗及成都会战),1950年参加西南剿匪,1951年北上抗美援朝(五次战役、金城防御战、上甘岭战役)。 1984年3月离休,返聘单位任职业务技术顾问。 |
周庄村 |
周庄 周庄行政村位于菏泽城西北18公里处,刘民路南侧,高庄镇政府驻地东3公里处,下辖周庄、牛庄两个自然村,居民185户,860人,全是汉族,王姓占90%,另有少许周、马、段、吴姓;耕地面积1100亩,农机具180余台套;小学和卫生室各一处。 村庄简史 周庄村原名寓隅村。清咸丰年间(1851年--1861年),因周姓人多,改村名周庄。1958年建生产大队,辖周庄、南牛庄、何庄三个自然村,1979年何庄分出,1984年改建为村民委员会。 南牛庄 位于高庄集东南3公里处,刘民路南侧,东与周庄隔路相望。村呈长方形,东西街一条,居民45户,200人,耕地350亩。 牛庄村据碑文记载,该村原名榆村,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牛氏从-县迁此,至明末清初该村届姓牛,改村名牛庄。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属社内重名村庄,于1982年6月经县政府批准,更名南牛庄。 经济状况 村民主要从事农业,人民公社期间,全行政村编为一个生产大队,下分4个生产队。改革开放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科学种田,兴修水利;现在农业作业全部实行机械化,粮食生产比较稳定,小麦、玉米单产一般在800斤左右。中央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后,免除农业税,实行种粮补贴,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农业生产得到较快发展。近几年,在村两委的带领下该村加大产业结构调力度,实行植桑养蚕,桑园几乎占整个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为高庄镇植桑养蚕专业村,年人均增收近800元。2002年全村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投资20多万元,水泥土硬化路面1.3公里。作为高庄镇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改厕200户,改灶28户,农民生活条件逐渐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
孙楼村 |
孙楼 孙楼行政村位于菏泽城西北18公里处,菏刘公路南0.5公里,高庄镇政府驻地东南2.5 公里。下辖孙楼、李庄、曹堂三个自然村,居民474户,1527人,耕地2240亩,农机具400余套。 村庄简史 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孙氏从-县迁此建村,以姓氏取名孙楼。本世纪三十年代初黄河在临卜决口,该村因有土寨无进水,水退后村周围地势淤高,居民搬离旧址,分别在东、南、北三面建房居住,形成旧址成大坑的现状。 1958年建生产队,辖孙楼、李庄两个自然村,1960年曹堂划入,1984年改建为村民委员会。 李庄 位于高庄集东南2公里处,刘民公路南侧,东临孙楼。村呈长方形,东西街两条,居民63户,280人。耕地450亩,土质多淤。 清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李氏由白杨张迁此建村,以姓氏取名李庄。 曹堂 位于高庄集东南3公里,北靠近孙楼。村呈十字街,东西、南北街各一条,居民90户,368人,多吴、杜、李姓,耕地680亩。 该村由曹氏建村,名曹堂,明隆庆年间(1567年—1572年),李氏、吴氏、杜氏等相继迁来,后来曹姓绝,村名未变。 经济状况 村民主要从事农业,新中国建立前少数村民从事手工业,男人编织草席、条篓、席垫,妇女居家纺眠、织布、制衣。人民公社期间,全行政村编为一个生产大队,下分7个生产队。改革开放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科学种田,兴修水利;现在农业作业全部实行机械化,粮食生产比较稳定,小麦、玉米单产一般在800斤左右。中央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后,免除农业税,实行种粮补贴,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农业生产得到较快发展。近几年,在村两委的带领下该村加大产业结构调力度,实行植桑养蚕,桑园几乎占整个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成为牡丹区最大的植桑养蚕专业村,年人均增收近800元。2004年全村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全村硬化路面3000多米。作为高庄镇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改厕402户,改灶34户,农民生活条件逐渐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现代名人 李殿彬,男,汉族,19 年 月出生,大学学历。 1996年至2001年历任原贾坊乡长、书记,2001年至2003年任牡丹区黄罡镇-,2003年至2006年12月任牡丹区吴店镇-,2007年1月至今任牡丹区政法委书记。 |
徐胡同村 |
徐胡同村位于菏泽城西北方,人口900人,有二条东西大街,耕地1200亩。我村历史悠久,始明朝洪武年间从山东洪洞迁移此地,村庄始名是徐二庄,从清朝中期更名为徐胡同。 历史名人 卢金珍,男,汉族,0党员,1914年7月出生。1931年参加革命,历任班长、排长、连长、营长等职。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多次荣立战功。解放后任菏泽地区燃料公司-、经理等职。1986年病逝于干休所。 徐学仁,男,汉族,出生于1928年1月。1942年参加八路军,任营级通信员。在抗击日军战斗中多次负伤,参加过解放民权、濮阳、东明、菏泽、成武等战斗。解放战争中,随刘邓大军在董口抢渡黄河作出卓越贡献。因连年战争积劳成疾,于1982年病逝于本村,离世时,颅骨内仍留有弹片未取出。 徐文合,男,汉族,0党员。1965年6月10日生人,1983年到新疆兰州军区服役。1985年在西安炮兵学院学习。1988年又考入南京军校,研究生学历。先后任连政委、营政委、团政委(新疆兰州军区69234部队)副师级干部。 徐兆宾,男,1969年1月出生,1992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政治系,同年10月分配到原0菏泽市委党校,任理论教员、助理讲师。1995年10月调入原0菏泽市委宣传部,任科员、理论教育科科长。1998年4月加入中国0。2002年11月,调入现菏泽市委宣传部,任主任科员、办公室副主任。2007年4月至今,任0菏泽市委对外宣传办公室(菏泽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副主任。 |
赵庄村 |
赵庄 赵庄行政村位于菏泽市西北方,高庄镇政府驻地北一里处。 解放前该处有人口360人,现有人口670人,人口比以前有大幅度增加,其中该村人口中绝大多数姓赵,没有别的姓氏。 赵庄行政村解放前有耕地九百余亩,现有耕地七百余亩。土地肥沃,适合种植小麦、玉米、棉花、大豆、等农作物,村民的收入主要靠农业生产。 改革开放前全村人连温饱都没有保障,90%的农户的住房时土坯房,生活方面,二分之一的人口靠讨饭为主。 改革开放后,该村农业种植技术有了大的发展,粮食产量逐步提高,不仅解决了温饱,村民的现金收入也增加了,农业生产全部实现了机械化。村民的住房也大有提高,现在全部改造成了砖房,甚至有很多农户都住上了楼房,村民的住房条件大有改善。 现在的大好局面,主要得益于党的好政策,发展前途一片光明,该村在党的领导下,正走向现代化。 |
王庄村 |
王庄 洪武二年由山西省洪潼县三株槐迁居此地,古传有三槐堂为念至山西洪潼县迁于山东曹州府西北方四十里王庄,有砖井两眼,至今约600余载,原来王庄村现改为燕王庄。 现在燕王庄行政村包括2个自然村,王庄、燕庄,人口840人,土地1100亩,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小麦、棉花、玉米、瓜菜为附。 |
赵楼村 |
赵楼 赵楼村位于菏泽城西北18公里处,菏刘路南1公里,高庄镇政府驻地东南5公里。洙赵新河北岸。村呈长方形,东西街各一条,居民246户,978人,耕地1391亩,农机具185余台套。 村庄简史 据《赵氏族谱》记载,赵氏八世祖约在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有城东北赵楼迁此建村,袭用赵楼村名。 1958年建生产大队,辖赵楼、肖楼两个自然村,1984年改社建乡时为两个村民委员会。 肖楼 位于高庄镇东南4.5公里,洙赵新河北岸,东临赵楼,南临吴店镇和吕陵镇。村呈长方形,东西街一条,1984年建村民委员会。 据《肖氏家谱》记载,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肖氏由城西肖老家迁此建村,以姓氏取名肖楼。 经济状况 村民主要从事农业,人民公社期间,全行政村编为一个生产大队,下分6个生产队。改革开放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科学种田,兴修水利;现在农业作业全部实行机械化,粮食生产比较稳定,小麦、玉米单产一般在800斤左右。中央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后,免除农业税,实行种粮补贴,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农业生产得到较快发展。 |
朱庄村 |
朱庄行政村位于菏泽城西北方20公里,菏刘路北800米,高庄镇政府驻地东2.5公里,有三个自然村组成(朱庄、吴庄、刘庄),全村655户,全是汉族,耕地3490亩,小学一所,卫生室一所。 朱庄行政村始于明朝永乐二年(1405),从山西洪桐县迁入至今。1958年—1976年由菏泽县高庄人民公社管辖,属于吴庄大队(分别由吴庄、朱庄、刘庄、燕王庄四个自然村组成,共有15个生产小队),于1976年—1992年由吴庄大队分开为朱庄、吴庄、刘庄、燕庄四个分支,1984年改为行政村村民委员会,于1992年3月由朱庄、吴庄、刘庄三个行政村合并为朱庄行政村。 村民主要从事农业,改革开放以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以科学种田为指针,大搞水利建设。近年来,达到每40亩耕地一眼机井,还有20余眼对口吸小井,地头间达到沟沟相通,渠渠相联,基本达到涝能排、旱能浇,保证了粮田增产增效。农民自办面粉加工厂、木业加工厂、养殖专业户、外出务工人员达700余人。1999年响应党的号召,对农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以植桑养蚕为主导产业,达近500亩桑园,随着又建立了西瓜、甜瓜大棚、棉花套种一直没间断。经济效益明显,使农民生活逐渐提高,各种家电也随着不断增加。 刘庄自然村原始名是高庙刘庄,村前80米处有康熙年间拾年三初一立碑建庙院一处,庙院建立于堆积的大土堆上,故称高庙。1995年正月19日又重修高庙建房三间,幸存庙碑5座,其中龟座重达5千余斤。 右史名人;曹建平、张诗鲁、朱连进、贺敬修、张俭 朱庄村于一九三九年在张拐建立村中心党支部,为原南华县建立0党组织最早的村庄之一。朱庄村民在中国0的领导下,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为保卫自己的家园,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右磨灭的贡献,前赴后断共有十六名党员群众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其革命斗争事迹可歌可泣。一九四五年三月十五日,二百余名日伪汉0突袭朱庄,我区队和村民奋起反击,经地激烈的战斗终因寡不敌众而失利,贺敬修、朱连登等五名党员群众惨遭杀害,制造了著名的“315”惨案。在与-反动派北斗争中,朱庄村民不屈不挠,英勇顽强,又有朱连业、张俭等七位党员群众先后被敌人施以割舌、挖眼等酷刑,尔后一一惨遭杀害。他们用鲜血和生命在鲁西南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不朽的一页,为缅怀先烈激励后人,故立此碑。 先烈们的功绩和亮节如日月光照后世。 先烈们的英名与精神如山河千秋永存。 建国前历届党支部书记 第一届 党支部书记 张诗鲁(1939年至1941年4月) 第二届 党支部书记 朱连富(1941年4月至1942年) 第三届 党支部书记 朱连云(1943年至建国后) 抗日战争入党的部分老党员名单 李玉亭、张诗鲁、张跃峰、曹建平、贺敬修、郑素梅 朱永宝、朱连富、朱连进、朱连云、朱广成、朱广臣 张学德、朱连仲、朱永礼、朱 胜、朱 荣、张学礼 朱修军、朱连信、朱边臻、朱广德、朱连起、朱 富 革命烈士名单 张诗鲁、张 俭、朱连业、贺敬修、朱传会、朱传敬 朱连存、朱连登、朱传启、朱 光、朱连教、朱 跃 王 英、朱永宝、朱 荣、朱永庆 朱连进英雄事迹 朱连进,男,系菏泽市高庄镇东朱庄村人,一九二一年出生于一个贫苦家庭,童年就以讨饭为生。 一九三九年参加革命工作,并光荣的加入了中国0,在抗日解放战争时期,先后参加对敌大、小战斗三十余次,一九三九年秋在梁山与日军作战,缴获日军大炮一门及0弹药一宗,活捉日军12人,打死打伤多人,一九四九年刘邓大军过黄河,朱连进担任连长带本部抢渡黄河后,活捉-军34人,战马四匹、机枪三挺、步枪44支,后又参加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屡立战功,并先后荣获功勋章8块,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曾多次身负重伤,荣获二等二级残废军人证书。 一九五0年,朱连进被调到地方工作,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坚决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拥护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九八五年离休后在家安度晚年。 高庄镇东朱庄村 “纪念碑”十六名烈士情况简介 张诗鲁(周华)男,一九三八年参加中国0,历任菏泽西北工委秘书,朱庄村第一任党支部书记,一九四一年四月调菏泽西南县委工和,周年八月与日寇作战中牺牲,享年32岁。 朱荣,男,一九三九年参加中国0。是组织上海派入敌人内部的地下党员,被日本汉0发觉后,于一九四一年冬将其杀害,享年38岁。 贺敬修,男,一九三九年参加中国0,曾参加过一九四0年解元集白手夺枪,后在南华县岗义区区队当战士,一九四五年三月十五日,与日本汉0作战中牺牲,享年36岁。 朱连登,男,南华县岗义区区队战士,一九四五年三月十五日,在于日本汉0作战中牺牲,享年39岁。 朱传启,男,南华县岗义区区队战士,一九四五年三月十五日,与日本汉0作战中牺牲,享年26岁。 朱跃,男,南华县岗义区区队战士,一九四五年与日本汉0作战中牺牲,享年36岁。 朱连教,男,南华县岗义区区队战士,一九四五年三月十五日,与日本汉0作战中牺牲,享年22岁。 朱连业,男,一九四四年参加革命工作,南华县岗义区区队战士,一九四五年秋与敌作战自受重伤后,被敌人抓住,残酷杀害,享年26岁。 朱传会,(朱万金)男,一九四五年五月参加革命工作,在南华县保卫队当战士,一九四七年春敌人进攻南华县,战斗中牺牲,享年25岁。 朱传敬,男,生前是南华县临河区区队副,一九四七年春被敌人抓住杀害,享年31岁。 张俭,男,生闪是南华县临河区财政助理员,一九四七年春被敌人抓住,残酷杀害,享年30岁。 朱连存,男,南华县德化区武委会主任,一九四五年被敌人在东郭楼杀害,享年34岁。 朱光,男,生前是南华县岗义区情报员,一九四七年春被敌人抓住杀害,享年40岁。 王英,女,生前任朱庄妇女主任,一九四七年春被敌人抓去杀害,享年38岁。 朱永宝,男,一九三九年参加中国0,因与我党送情报,被敌人抓住活活打死,享年41岁。 朱永庆,男,生前是朱庄村村长,敌人发觉他支持0,于一九四七年十月将其枪杀,享年42岁。 纸坊吴: 吴氏家族于明洪武年间,先祖吴振江公奉昭由-县东迁曹州为家,距今已四百余年。后振江公之孙显于曹州西北方三十五里处立村,村名纸坊吴。 吴氏十三世祖吴佰锡曾任高唐州守备 第十六世祖吴永禄为清朝蓝生 第十七世祖吴湜为清朝秀才 十王庙 刘庄自然村原名高庙刘庄,村前有大庙院一处,上传千年有余。证人刘远现年86岁(1923年生人)。1935年庙院现状:南北长300米,东西宽260米,面积117亩,庙院前有大戏楼一座,每年2月19日大会唱戏四天,四邻会首80多人多次重修庙院。 庙院前有大山门一个,两边各有石碑两座。院内有各种石碑80多通,大多数是重修高庙碑。碑记是破四旧、立四新和0时期遭到破坏,有到拉到洙赵新河和史庄大闸,现在只剩石碑七通。其中有嘉庆二十四年重修前殿一新,有康熙十年三月一日重修十五殿一新,其他石碑因多年风化已看不清楚。现存明柱底座两个(已有五百余年),石明柱十二个,石龟座一个,重达六千余斤。 进山门后是天爷庙一座,两侧东西各有娃娃殿廊坊一座,天爷楼后又大殿一座,内有各种神像,两侧各有庙房,东是关帝,西是土地爷。大殿后是后大殿,内有神像很多。后大殿后是佛爷楼,佛爷楼后有学校房屋九间。庙东有庙楼坍塌遗址一处,庙两院有老和尚宅院一处,共有丁祥、丁录、新千、新让、安秋、安东、安坤七人。和尚院北有水晶一眼。 19995年正月19日又重修高庙,建庙三间,内有天爷、佛爷、菩萨、送奉奶奶、龙王爷等神像,并立石碑两通。 |
蔺口村 |
蔺口 蔺口村位于菏泽城西北20公里处,纬一路横穿该村,高庄镇政府驻地东3公里处,东接刘庄,村呈长方形,东西街一条,居民82户,360人,多杜、马姓,耕地600亩。 村庄简史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杜氏从-县迁此建村,取名杜庄。清初黄河在蔺寺庙附近决口,该村名蔺口。 1958年建生产大队,1984年改建为村民委员会,辖蔺口、刘庄、东张庄、蔺庄四个自然村,耕地2580亩,1639人。 刘庄 位于高庄镇东3公里,南邻蔺口。村呈方形,东西街一条,居民95户,360人,多刘姓、彭姓,耕地680亩。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刘氏在此立村,取名刘庄。 东张庄 位于高庄镇东3公里处,村呈方形,东西街一条,居民84户,450人,多张、袁姓,耕地800亩。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张氏从-县迁此建村,以方位和姓氏取名东张庄。 蔺庄 位于高庄镇东3.5公里处,南邻吴店镇。村呈长方形,东西街一条,居民58户,280人,耕地500亩。 据《蔺氏家谱》记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蔺氏从-县迁此建村,以姓氏取名蔺庄。 经济状况 村民主要从事农业,人民公社期间,全行政村编为一个生产大队,下分6个生产队。改革开放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科学种田,兴修水利;现在农业作业全部实行机械化,粮食生产比较稳定,小麦、玉米单产一般在800斤左右。中央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后,免除农业税,实行种粮补贴,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农业生产得到较快发展。 |
石刘村 |
石刘: 石人刘位于菏泽城西北20公里,现有人口1000人,耕地面积1200亩,相传我族是从-县老鸹窝迁此建村,原名白里集,后因村内有石人改名石人刘。 据老人相传,在很早的时侯,有一位老人赶着一群羊,在黎明时分,走到我村门口,碰到我村一位拾粪的老人,赶羊的人就问:“到北方还有多远”?我村老人就说:“还有很远,天亮前是走不到的了”。赶羊的老人一听,就原地不动了,到天明时,竟然变成了石人,羊也变成了石羊。于是后来我村就改名石人刘,称呼至今。 |
冯庄村 |
冯庄 位于高庄集西105公里,刘(庄)民(权)公路南侧,东靠引黄输沙道。村呈长方形,东西南北街各一条,居民150户,510人,耕地844亩,多两合土。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冯氏由桥口迁此建村,以姓氏取名冯庄。1958年建生产队,1984年改建为村民委员会,辖冯庄、前杨庄、韩庄、后杨庄四个自然村,耕地2549亩,1427人。 前杨庄 位于高庄镇西北1.5公里,刘民路南侧,北靠后杨庄。村呈长方形,东西、南北街各一条,居民75户,320人,耕地626亩。 根据碑文记载,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杨氏从-县迁此建村,取名杨庄。后分前、后杨庄两村,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后为一个生产队,合为一村,1984年该社建乡时又分为两村。 后杨庄 位于高庄镇西北1.5公里处,刘民公路南侧,西临李村镇。村呈长方形,东西街各一条,居民30户,178人,耕地186亩。 韩庄 位于高庄镇西1公里,刘民公路南侧,西隔引黄输沙道与冯庄相望。村呈长方形,东西街一条,居民85户,500人,多韩、何、丁姓。耕地793亩,多淤土,少量盐碱土。 原名南分村。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韩氏从山西迁此定居,至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韩氏人口兴旺,该村名为韩庄。 |
田桥村 |
田桥村宋街、王街、姜街三个村。 宋街 位于高庄镇西南3公里,引黄输沙道西侧,西与王街一路之隔。村呈长方形,东西街两条,居民230户,900人。耕地1635亩,土资多淤,水利条件较好。 据《宋氏宗谱》记载,宋氏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从-县迁居此地田桥,因宋氏聚居在一条街上,俗称宋街,1984年改社建乡时,田桥分为三村,此村称宋街。1958年建田桥生产大队,1984年分建三个村民委员会。 姜街 位于高庄镇西南3公里处,西临李村镇,北连王街。村呈长方形,东西街三条,居民158户,700人,耕地1142亩。有小学一处。 据《姜氏族谱》记载,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姜氏由曹州好善街迁居此地田桥,因聚居在一条街上,俗称姜街,1984年改社建乡时,田桥分为三村,此村即称姜街。原属田桥生产大队,1984年建村民委员会。 王街 位于高庄镇西南3公里处,南连姜街,西临李村镇,东和宋街一路之隔。村呈长方形,东西街两条,居民100户,420人,耕地777亩。 据《王氏族谱》记载,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王氏从-县迁居此地田桥,因王姓聚居在一条街上,俗称王街。1984年改社建乡时,田桥分为三个村,此村即称王街。原属田桥生产大队,1984年建村民委员会。 |
高庄集村 |
高庄集行政村村史资料 属高庄镇驻地,刘民路两侧。村呈椭圆形,东西、南北街各两条,居民700户,3216人,多刘、王、李等姓。农历三、八逢集,为菏泽市西北部一个重要集镇,为高庄镇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耕地4044亩,土质多淤,水利条件较好。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 大豆、棉花。 据三官庙残碑记载,该村原名高二庄,元朝期间(1271-1367年)改为高原店,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改名高二庄集,至清嘉庆初年又改为今名。 1958年建生产大队,1984年改建为村民委员会。 在1938年,日本帝国主义想侵占高庄集(当时属南华县驻地),听90岁以上的老人介绍,日军向南华县驻地高庄集打了炮弹118发,全部落在东南角大冰坑里,没有烧伤群众。当时的群众传说是上天有眼,保护了高庄集的群众,因此引起了人们对关帝庙的敬仰。第二天日本进来后对村民讲,整个东南角寨墙上站满红脸大汉,保护了高庄集。日军一进高庄集也向关爷庙烧香磕头。但有其他群众讲,由于当时是国共合作时期,南华县县长是张志刚,让邱营长带领县守护营抵抗了一天。由于敌强我弱,败退黄河北岸,第二天高庄集被日军占领。 后来0又调来一姓林的县长来负责南华县的事务,设抗联救国会。其主任是王麻子,办公室主任是曹麻子,另有本村李洪风等人组成的守护队。除林县长外,其他三人都是双枪不离身,不顾自己的生命来保护高庄集老百姓的安全。在林县长的领导下,县里设立了县政府、粮食局、医院、邮电局、供销社等部门。1940年10月28号,在高庄集召开审判大会,处决了一批汉0、伪军等反动头目。当时的法场戒备森严,抗联守护人员在南华县周边设立了岗哨,会场内也增加了很多保安人员,以保证审判大会顺利进行。听老人讲,有些汉0、伪军来劫法场,由于防守严密,没敢进来。 当时的县政府设了几个区,临河区、岗丰区,代表李村与圈头方向,李庄集为八区,高庄集为六区,其他几个区已记不清。当时盖县政府的木料、砖瓦等都已运到高庄集,但后来不知因何原因,转到现在的菏泽城了。 当时的高庄集有三道街,,通往东、西、南,往北不通。集东北角有一老槐树,树下有一水井,井的地点一直保存到现在。 |
贺庄村 |
贺庄 位于高庄集北2公里,西临引黄输沙道,北隔干渠与李庄乡相望,村成方形,东西街道四条,居民175户,970人,耕地1132亩,土质多淤,水利较好,由学校一处,窑厂一座等。 据《贺氏族谱》记载,明万历年间,贺氏由山西高平县美良川迁至曹州西北潘满店。大清嘉庆年间(1796-1820),因打官司输于老和尚,后生气而迁入西菜园建村,取名贺庄,官司简为三句话:一、盖房越脊柱拱梁,二、三千银鸡吃尽方圆十里、寸草不生。三、琉璃瓦猪圈上。 其一、始祖盖房高于和尚庙为柱拱梁 其二、当时养鸡过多,对外危害较大 其三、把庙上琉璃瓦安在猪圈上为欺负和尚之理由,故败诉于老和尚 后建生产大队,1984年改建村委会下辖:贺庄、丁庄、吴庄、曹庄、屈庄、徐庄、刘庄、菜李八个自然村,耕地3292亩,3150人。 历史名人: 贺泮藻(1873.5.5——1960.6.1),字文薮,男,汉族,清末秀才,无党派民主人士。清朝末年,任直隶黄河河防局高寨窑场主管,直隶黄河河防局职员;民国时期,历任直隶黄河河防局南岸分局代理局长、局长,河北省黄河河防局南岸办事处主任兼南二总段(高村)段长,河北省黄河河防局局长,民国政府黄河水利委员会河北分局局长;1943年任冀鲁豫黄河水利委员会技术顾问,建国后任国家黄河水利委员会技术顾问。他毕生从事治黄事业,熟谙河事,长于埽工和堵口。一生抢险堵口无数,足迹遍及冀鲁豫黄河沿岸,深受群众称道。 一、立志治黄。贺泮藻自幼家境贫寒,父母早亡,与哥嫂相依为命,受亲朋接济考中秀才。黄河过去有“五年三决口”之说。黄河连年多次决口的悲惨景象深深刺痛了贺泮藻的心,他幼小的心灵萌生了治理黄河的信念。稍长到直隶黄河河防局高寨窑场做苦工,烧制专门用于黄河堵口的大青 砖。因表现出色,后晋升为窑场主管。 1906年夏秋之交,黄河再一次爆发洪水,大堤出现重大险情。在堤下主管窑场事务的贺泮藻听到险情,立即带领窑场的民工冲向大堤。他一边策划抢险方案,一边派人到河防营搬兵筹料。由于险情重大,贺泮藻和民工们跳入水中筑成“人墙”,打木桩、填土袋、抛青砖、下料捆,终于避免了一场劫难。正是这次机智、果断、勇敢的行动,得到河防-的认可,遂到河防局任职。 二、临危受命。贺泮藻虚心向行家请教治河技术,积极参加修堤筑坝、排险堵口等河务,慢慢成了治河的行家里手。1920年秋,牡丹区岔河头村至刘庄口以北发生险情,二华里的大堤被洪水猛烈冲刷,随时有决口的危险。当时黄河是分省治理的,刘庄虽属直隶省河防局修守堤段,但若从刘庄开口,主要受灾的是鲁西南,甚至波及苏北地区。农民首领刘长久等带领义民600余人投入黄河险工抢险,并趁大名府道尹张昌庆视察刘庄工程之际,向其-,遭到推诿,发生冲突。张昌庆等偷偷逃离工地现场,委派贺泮藻代理南岸分局局长,具体总负责抢险任务。从7月开始到10月结束,抢修堤坝数十段,终于使刘庄险工化险为夷。同时,贺泮藻又在刘庄口至高寨十余里长的险工段大堤外,另修了一道半园型堤堰,用于滞留决口的洪水,工程旧址至今依稀可见。 三、造福黎民。1926年8月,黄河南岸刘庄河决,当时决口四十余丈,经冲刷口门宽760米。河水流入巨野赵王河,宽十五里,淹金乡、嘉祥二县。面对灾情,贺泮藻多次面见山东保安司令张宗昌,称直隶因战后工款无着,刘庄工情奇紧,要求拨款堵口和救济灾民。张宗昌遂协助直隶河防费三万元。当时有几千灾民逃到大堤上,衣不遮体,食不裹腹,等着救济。贺泮藻就在黄河大堤上挖灶埋锅16口,安装马拉石磨4盘,昼夜不停为灾民磨面做饭,确保了灾民生活。 自1920年以来,鄄城县李升屯民埝、菏泽县刘庄大堤、东明县黄庄大堤、濮阳廖桥、王庄民埝、长垣县庞大堤相继出现多次大的决口,均在贺泮藻的指挥带领下,成功拦堵,维护了数百万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1938年贺泮藻任民国政府黄委会河北分局局长。是年-军队为延缓日寇疯狂进攻,炸开了花园口大堤,致使1250万人受灾,89万人死亡。年过六旬的贺泮藻对此无能行径义愤填膺,并-当局,坦陈危害,要求采取措施,安抚照顾灾民。与此同时,委派下属到灾区考察,指导抗洪救灾;并组织带领河防局员工,加固堤防,以备洪患。 1946年3月,贺泮藻奉命参与郑州花园口堵口工程。-炸毁的花园口大堤决口宽1460公尺,新槽涮深11公尺,洪流滚滚,势不可挡。在美国水利专家察德运用西方技术堵口失败无奈之际,民国政府采纳潘镒芬、贺泮藻等老专家的建议,采用打椿、建桥、抛石、平堵的传统堵口方法,将花园口的“龙门”合住。在一年多的抢险堵口、“合龙门”中,贺泮藻不服老、不怕苦,坐阵指挥,吃住在工地,羸得民工和技术人员的爱戴。 四、抛礼帽“合龙门”。1935年7月,鄄城县临濮集黄河段决口,周边的曹州、济宁、曹县、巨野等几个县被淹。封堵决口历时两个多月。在堵口的关键时刻“合龙门”时,水位突然上涨,水流加快。工地上一片哗然,广大民工无不垂头丧气。贺泮藻遥望了一下水势,察看了一下水情,急步来到工地前,当众将自己头戴的礼帽抛向水中,并大声对着黄河说:“河大王啊,如果你想让我们合住龙门,你就把我的礼帽漂过来;如果你不想让我们合住龙门,你就把我的礼帽冲走。”整个工地鸦雀无声,几百双眼睛凝神观注。不大会礼帽漂了过来,顿时人声鼎沸,士气高昂,全体民工一鼓作气合上了龙门。这件事情渐渐在百姓中口碑相传,被演义成神话:“贺泮藻把礼帽往黄河中一抛,黄河水就降下去了。”后来有人问及此事,贺泮藻说:“当时虽然水位上涨、水流加快,但是水势平稳。我们治河有句行话‘不怕河水浪高,就怕河水扭头撞腰’。如果当时我泛泛地说教给大家鼓劲,民工们不懂水性不谙河事很难信服,不得已出此下策。” 五、壮心不已。冀鲁豫边区黄河水利委员会(简称黄委会)成立后,非常缺乏治黄人才和经验。国家水利部副部长、黄委会主任,从事治黄事业40多年的王化云同志在回忆录中写到:“听说东明县(笔误)有位叫贺泮藻的老先生,是老河工出身,做过-黄委会河北分局的局长,在埽工和堵口上很有一套,就派人专程把他请来,做为我们的技术顾问。当时生活很苦,大家都是供给制,只有对他特殊照顾,请他吃小灶,按月发一部分零用钱。他还带着一个佣人,叫赵锡田,都称他为老赵,专门照顾他,给他做饭,我们将他两人全包起来了,后来赵锡田在黄河上干了一辈子。贺泮藻不讲治河理论,但他经历的抢险堵口很多,经常请他讲埽工和堵口的经验。”“从他那里了解到许多有关黄河决口、堵口的事。‘够不够,三丈六’这句黄河河工修坝的行话,我就是第一次从他嘴里听到的。” 贺泮藻不顾年老多病,先后参加了河南贯台、山东垦利等多次大规模的黄河抢险工程。他还主动参与治河理论研究,把毕生的治黄知识,制埽、堵口的技术和经验毫无保留地贡献出来。他根据自己多年的实践将一些技术编成“不怕河水浪高,就怕河水扭头撞腰”、“堤坝湿软,定有危险”、“堤坝塌方,放埽打桩”、“够不够,三丈六”等口诀教给大家,使工作人员感到非常新鲜易学,切实管用。黄河洪水期,为防止风浪冲击堤坝,贺泮藻提出了“大堤防风一条线、秸杆草捆浮河面、杀风挡浪很简单”的护堤技术;决口合拢时,最后的“龙门口”是关键,“上水口阔、下水口收”时,他提出用“鼠尾埽”堵塞合拢,这样下埽后可不致流走。在他的传授下,使工作人员很快由外行变成内行,担当起治黄重任。他的许多技术口诀,直到现在堵口时仍然富有成效。 王化云把贺泮藻提出的“宽河固堤”、“拦河建坝”治黄技术,作为“除害兴利、蓄水拦沙”的战略决策,写入《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中,被全国人大二次全会通过。并在15年内在黄河干流上修建346座拦河大坝,在支流上建起了众多水库,为黄河安澜作出了重要贡献。 六、英名长存。贺泮藻为人谦逊热情,生活俭仆,体贴百姓,其美德和善举在黄河沿岸和故乡广泛流传。现在许多高龄老人,一提起贺泮藻,都异口同声地说:他是个大好人,不仅治河有功,为群众办的好事也说不完。遇上收成不好的年份,为了帮助困难群众度过灾荒,贺泮藻就采取“放帐”的形式对外“放粮”,声称年景收成好转后既要还本还要付息,实际上不让老百姓偿还。这样不是十分困难的家庭就不会再“借”粮食了,从而保证了把有限的粮食救济给最贫穷的群众。他遇到或听说谁家患病遭灾时,总是亲自或让子孙送去钱物,以解燃眉之急。得到贺泮藻接济过的人不计其数,仅牡丹区李村镇高寨村就有60多户200多人在他救助下度过灾荒,保全性命。 贺泮藻乐善好施的行为,赢得了群众的尊崇和爱戴,百姓都乐意和他打交道,群众为他送了很多“万民伞”。他家有一部马拉轿车,谁家娶媳妇或出远门,可以随时借用。他家的留声机好似村民的公有财产,谁愿听打开就听,家里经常坐满了听唱的男女老少。 贺泮藻老人已去世多年,他治黄的事迹在群众中广为流传,有的还被演义成神话;他造福黎民的功德被百姓铭记在心中;他治黄的经验经后人的实践已升华为理论,至今仍然指导着治黄事业…… 贺广建,男,汉族,1923年8月出生,系牡丹区高庄镇贺庄村人,1949年2月2日在河北保定经孔会民、张景道介绍加入中国0,49年8月在南京转正。本人1946年8月在南华县自愿参军,1948年12月在华北八旅30团1营二连人排长,1949年8月至1951年1月在二野军政大学,1951年8月至1953年8月在朝鲜志愿军二方部,1953年8月至1955年9月在济南荣军四中队,1955年9月至1962年9月在山东临沂蒙阴粮食局,1962年9月至现在在山东蒙阴县高都区粮管所。 贺清亮,男,1933年2月生人,0党员。1945年5月至1946年5月任贺庄行政村儿童团长。1952年加入中国0。自1946年6月,历任南华县-通讯员、曹县-通讯员、曹县-城关派出所预审股、治安股、内勤股员、曹县-政保股股长、曹县-党委副书记、副局长。1976年任曹县-局长,1983年3月至1988年历任0郓城县委员、-党组书记、-长。1988年离休。 贺民,男,出生于1964年2月,0党员。1983年7月至1984年4月,在山东省郓城县师范任教;1984年4月至1985年6月任郓城团县委宣传部长;1987年6月至1988年1月,任郓城县团县委副书记、书记;1998年1月至2000年2月任郓城县王井乡-;2000年2月至2005年1月任郓城县潘渡镇-;2005年1月至2006年5月任东明县委常委(期间挂任淄博市临淄区委常委。2006年6月至今任菏泽市交通局办公室主任。 吴万福,男,汉族,1942年10月7日出生,系牡丹区高庄镇贺庄村人,1952年至1957年在白虎读书,1952年至1960年在菏泽二中读书,1960年至1963年在菏泽一中读书,1963年至1969年在山东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读书,1969年至1984年在山东大学工作,先后任学生辅导员、师职、培养科副科长(主持工作)、人事处副处长(主持工作),1984年至1996年在山东计划统计干部培训中心工作,先后任副主任、主任,1996年至2000年在山东经济计划学校工作,曾任校长兼-(高级经济师),2000年退休(正处级),属山东法官培训学院管理。 吴景斌,男,汉族,1965年出生,系牡丹区高庄镇贺庄村人,1973年至1978年在本村小学读书,1978年至1980年在高庄完小读书,1980年至1983年在菏泽一中读书,1983年至1987年在山东大学读书,1987年至1990年在山东大学读研究生,1990年至2008年在山东省财政厅工作(硕士研究生工作至今) 丁庄,位于高庄集西北2公里引黄输沙道东侧,村呈方形,东西街一条,居民55户,230人,多宋、冯姓,耕地290亩,多淤地。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丁姓从-县迁此建村,取名丁庄、 曹庄,位于高庄集北2公里,南连吴庄,北临贺庄,呈方形,东西、南北街各一条,居民56户,225人,耕地267亩,相传该村建于西汉时期(公元209年-公元24年),曹氏已传八十八世,以姓氏得村名。 吴庄,据吴氏始祖泰伯之碑录:吴氏开始始祖泰伯生于殷商高宗三十六年,崩于商乙四年丙寅,享年九十一岁,在位四十七年,周太王亶又生三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三季历生子昌才华出众,太王宠之意,传位季历而立昌,泰伯孝,趁父病同仲雍顺父意,托言衡山采药不继位。太王故,回奔丧,季历让之乃不受,季历死昌让之仍不受。泰伯反江南尊氏裕,断发纹身,把北方技术传于荆蠻,改一年熟为两年熟,广种农作物,兴修水利,经济迅速发展,教化乡民,全熟为食,并建江南第一村梅里,甚爱民,归之者数千余,并拥立为王,逐建吴国,乃吴姓始原。并筑城御敌,为江南最早古城。泰伯三让,系怀开拓江南风裕进化功德卓著仁让高踪至德无名武王追封为伯,明太祖追封为神。孔子曰泰伯可谓至德也。民崇其德,封为三让王,逢其诞辰到泰伯庙祭拜者甚重。泰伯英明,梅里之声传遍世界,立碑铭记。 2004年11月 位于高庄北2公里,靠曹庄,村呈长方形,南北街一条,居民70户,310人,耕地354亩。1980年地名普查时属社内重名村庄,于1982年6月经县政府批准,更名为北吴庄。 据吴氏建陵鲁菏分派始祖节极略传叙述 吴公节极生于元后期吴江人建陵季扎之后商配崔氏生子-东西享年八十六岁帝擢升为山东省胶州府总兵后到山西省平阴府任总兵时曹郡连年水灾瘟疫蔓延人烟减少洪武二年集山西洪港平阴大同广霊府州大举迁民至曹皇旨令我祖节极带兵护送至公奉旨同本郡守县令移民逐家安置吃住耕各得其所数年后经济繁荣民心安之公食其君上表于帝落居此乡寿终圣旨追封为镇国将军大都督。 |
郅堂村 |
郅堂 郅堂行政村位于菏泽市牡丹区西北25公里,白虎集至临卜公路西侧,属高庄镇管辖。由郅堂村和方庄村组成,两自然村现在仅一条公路相隔,两村各有四个村民小组,人口1230人(两村人口基本相等),耕地1988亩,农机具200余套。 据传,郅堂和方庄始祖均为明洪武初二年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定居,方庄以姓代名,郅堂村西原有庙堂,故定名为郅堂。 郅堂街北有二郎庙一座,山墙上有“双固寨”三字,据传清末为防水患,村四周筑起高大寨墙,故命此名。郅堂、方庄原来相距虽不过100米,但是两村大街不直通,方庄朝阳,郅堂朝阴,两村中间有西北、东南方向各一条斜路相通,斜路西有庙堂一座,有前大殿和后大殿,1935年地震塌掉,1993年村委会在支书郅兴山的领导下,搞村庄规划,把郅堂、方庄主街穿直后进行宅基安排,两村村形均比过去更加规律。 村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另有大豆、花生、棉花等。原来经济情况一般,改革开放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生产积极性大为提高,科学种田,兴修水利,产量迅速提高,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劳务输出后,生活更加提高,衣食住行的条件明显改善,本村年输出劳动力300人以上。 风土人情和全区大体一致。 方庄村发展革命力量较早,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党的发展较早,为革命作出贡献较大,代表人物有方学荣等。 郅扶,男,汉族,清末人(生卒年月不详),一方名中区,大清光绪三十二年,乡里为其树功德碑一座,现立于郅堂村东头,为牡丹区文物部门保护文物。 郅忠喜,男,汉族,1942年1月生,0党员,大学文化,正司级干部,原任民办教师,1964年入伍,在铁道兵北京部队服役,先后任排长、团政治处连级干部、师政治部营级干部。1978年转业,任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教育司干部,1982年调卫生部机关报健康报社,先后任人事处处长、副社长、-兼社长,2004年退休。 |
西郑庄村 |
西郑庄 西郑庄行政村位于菏泽市牡丹区西北25公里,白虎路西侧,距高庄镇政府驻地8公里,西为曹楼,东接郅庄,南临马村干渠。西郑庄行政村辖东郑庄、西郑庄、李庄、汲庄四个自然村,人口1510人,耕地1575亩。全部是汉族,郑、郭、李、汲四姓是村中大姓。农机具200余套,村内有卫生室两家,定点小学一所。 据《郑氏族谱》记载,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郑氏从-县迁此建村,取名郑庄。民国元年(1912年),分居一支在村东一华里建村,取名东郑庄,该村即改为西郑庄。 据《汲氏族谱》记载,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汲氏由汲菜园来此建村,以姓氏取名汲庄。 西郑庄原属鄄城县临卜公社,1978年划归菏泽县高庄公社,1979年划入新建的白虎集公社,2001年3月并入牡丹区高庄镇。 村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农作物以小麦、玉米、大豆、花生、棉花为主。现有养鸭大棚四处,全村菜有7个村民小组,286户。近年来,外出务工成为村民一大增收门路,全年外出打工人数在300人以上,处劳务收入在300万元以上。 春节、清明和中秋节是传统的农俗节日。春节期间,村民燃鞭炮、贴春联、走亲访友,共话友情。清明是古代沿袭下来的传统节日,每逢清明,本乡宗亲都要到祠堂烧香拜祖。中秋节是村民举家团聚的日子,饮酒赏月是村民的又一传统。 李顺广,男,汉族,0党员,西郑庄李庄自然村人,原任菏泽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 李治,男,汉族,0党员,西郑庄李庄自然村人,现任菏泽市牡丹区政府副区长。 郭村寺是一座著名的寺庙,建于唐朝元德年间,距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座落于西郑庄行政村李庄自然村西南,南临徐河,西临八一公路,北邻广通公路。据村史记载,郭尚书从北京到南京路过此地吗,发现当地受灾严重,民不聊生,便让当地官府开场放粮,救济灾民,于是当地百姓建寺院来纪念。此寺院占地150余亩吗,有大殿、二殿、东西廊房。好多珍藏器物至今仍埋在地下。文革期间遭到严重损坏。当地著名武僧(徐家弟子)岳仁义是本寺院的最后一代和尚。望各方有识之士前来开发旅游景点。 |
黄营村 |
黄营 黄营行政村位于菏泽城西北20公里,菏刘公路北2公里,高庄镇政府驻地2公里。黄营村现有4个自然村,分别为王庄、耿庄、谢庄、张庄,行政村总人口1200人,住户居民270户,均是汉族,黄姓有两户,另有王、耿、谢、张、李、刘姓,耕地面积1260亩,农机具50余台套,小学一所,卫生室一处。 明洪武二年由-县三株槐迁居此地,又传由三槐堂为念,从山西省洪洞县迁于山东省曹州府西北四十五里黄庄,古有砖井一眼,迄今约六百余载,原来黄庄村现已改名黄营。现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全行政村编为一个生产大队,下分五个生产队。改革开放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科学种田,兴修水利,现在实行机械化种植、收获,剩余劳动力出外务工。主要经济来源是务工收入为主,中央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后,免除农业税,实施种粮补贴,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农业生产得到较快发展,为进一步改善生活条件,提高收入。劳务输出渐成发家致富的重要渠道,村中每年外出务工者达到二、三百人,经济收入效益明显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向前发展,迈进一个小康水平的行政村! |
韩楼村 |
韩楼 韩楼行政村位于菏泽城西北四十五里处,徐河北安一公里,现有人口近900人,耕地面积1400多亩。韩氏五世祖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由鄄城县引马乡韩庄迁此建村,当时此地柳树遍布,俗称柳林坡,韩姓迁入后取名韩柳行,后退林复垦,柳林不复存在,故更名韩楼,沿用至今。 韩楼古属曹州管辖。新中国成立以后,隶属菏泽县小留公社,1958年划归白虎乡,1979年撤乡建镇,后并入牡丹区高庄镇管辖。韩楼村民皆为韩氏族人,后有张黄两姓迁入,但均系外甥随母居住,人口不足二三十人,韩楼村民自古乡风淳朴,多以耕种为业,养家糊口。因自古多受封建、保守传统思想的影响,成大器者廖若晨星。韩氏族人在此繁衍生息数百年。随着历史的改革,发生了许多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故事,但却随着岁月的流逝而云散湮灭,但有一人却经常被村民谈起。 韩顺起(具体生卒年月不详),出生年代正当兵荒马乱、军阀混战的时代。自幼无父,与母亲及两个弟弟一起生活,虽然日子比较艰苦,但由于他从小聪明过人,精明能干,生活也能勉强度日。后来由于他娶妻生子,本地连年灾荒,所以全家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迫于生活的压力,他作出了大胆的决定,一家大小七、八口人逃荒要饭,加入了闯关东的大军,由于他能言善道,凭着一杆烟袋带领全家老小辗转到东北抚顺。一根烟袋闯关东的话题至今还被村里人津津乐道。流落到抚顺后,他带领弟弟们下煤窑、摆地摊,生活虽然艰苦,但他始终没有泯灭要改变命运的决心。他清醒的认识到,要改变命运,必须要由文化知识,所以生活再艰难,他也要省钱供孩子们读书,他对孩子们的要求也相当严格,孩子们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晚上全家聚在一起让孩子们把学校学来的知识再教给全家人。由于他精明能干、能说会道、诚实守信,所以生意场上如鱼得水,经过几年的努力有了不少积蓄。但终究故土情深,他决定回家创业,到菏泽发展。他在菏泽开起了布庄,并在韩楼置办家产,购买田地,生意做的红红火火,家产迅速扩张,但是无论贫困、富贵,他都不忘孩子们的学习,在他的子女中,由三个大学生、三个高中生,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他的三儿子是清华大学毕业生,后曾到苏联留学,后来为中国光学领域的权威学者。但是后来由于土改运动,他全家被划为地主成分,土地、房产全部充公,并且还要接受无休止的批斗。他看到前途渺茫,怀着人挪活的原则,率全家老小迁往开封,由于孩子们都具有较好的文化知识,所以都谋得了不错的工作岗位。但是由于受到成分论的影响,全家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其中三儿子被关进“牛棚”,心身受到严重摧残,后来虽被平反昭雪,但也过了人生的黄金年代,像韩顺起家人那样因成分论而受影响一生的人物在韩楼不占少数。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韩楼群众也和其他地区的群众一样饱受了磨难,村里出现了多起饿死人的事件,有些家庭还家破人亡……这也反映了一个社会现象:家庭的命运和国家命运息息相关。 农村实行责任制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满大地,韩楼的村民群情激昂,农业生产蒸蒸日上,农民收入稳步增加,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青年们纷纷走出家门,外出创业。2004年,在村两委会的主持下,村民踊跃捐款集资修路2.5公里,结束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腿泥的历史。 现在,随着中央惠农支农政策的落实,韩楼村的文教、卫生、新农村建设等各项事业正突飞猛进,一片繁荣昌盛。 |
耿庄村 |
耿庄 耿庄村位于菏泽城北20公里处,沿黄公路一公里,高庄镇政府驻地4公里。耿庄下辖6个自然村(白庄、耿庄、胡庄、黄庄、李庄、马庄)全村南北东西公路贯通,居民640户,人口2520人,全是汉族,耕地3900亩,农机500余套,小学一处,卫生室一处,窑厂一座。 村庄简史 耿庄:据《耿庄家谱》记载,明洪武年间(1368-1398),耿氏从-县迁此建村,以姓氏取名耿庄。 白庄:(1368-1398),白氏自-县迁此建村,以姓氏取名白庄。 胡庄:明成化年间(1465-1487),胡庄由河南省濮阳市胡寨迁此建村,以姓氏取名胡庄。 黄庄:清雍正年间(1723-1735),黄氏由城南黄口迁此建村,以姓氏取名黄庄。 李庄:明洪武年间,李氏从-县迁此建村,取名李庄。 马庄:据《马氏宗谱》记载,明洪武年间(1368-1398),马氏从-县迁此建村,以姓氏取名马庄。 经济状况 村名主要从事农业,新中国建立前,少数村名从事手工业,男人编草席、床垫。妇女居家纺棉、织布、制衣。人民公社期间,全行政村编为一个大队,下分16个生产队。改革开放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科学种田、兴修水利,现在农田作业全部实行机械化,粮食生产不断提高,小麦玉米单产一般在800斤左右。中央出台一系列惠农支农政策后,免除农业税,实行种粮补贴,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得到极大发展。为进一步改善生活条件、提高收入,劳务输出渐成重要渠道,村中每年由600人以上外出打工。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现代名人 白付田,男,汉族,1929年4月出生,大学学历,1943年参加工作吗,历任原南华县主任,菏泽县种子站管理员,1959年6月任菏泽县种子站站长,1964年调任郓城种子站任站长,本人发明的小麦品种获国家二等奖,所培育的抗虫棉棉种、玉米种、大豆种等都获省农科院大奖,现任郓城老龄委主任 耿金良,男,汉族,1952年10月出生,高庄九中毕业后,踊跃参军,1974年加入中国0,在部队历任排长、副连长、连长、副营指导员、团参谋长。1980年复原安排菏泽武装部参谋,1995年任牡丹办事处主任,2002年调任牡丹区人大副主任。 风土人情:1、饮食生活,人民公社时期,生产队牲畜较少,生产;劳动以人力为主,多靠人力翻地、拉耙、拉车。妇女除参加劳动挣取工分之外,还纺造棉线,织成棉布,床单出售。社员以地瓜及其加工品为主食。时属计划经济,需持布票定量供给布匹,衣帽,鞋袜等穿戴用品大多由家庭妇女缝制。 改革开放后,农民生活方式逐步改变,商品经济发展很快,生活水平大为提高,饭菜已比较丰盛。人们炒菜做饭基本告别了焚柴做饭的习俗,多使用煤炉、煤气灶或电饭锅等家用电器,馒头、水饺等食品以购置为主,很少自行加工。 |
曹楼村 |
曹楼 曹楼位于西北菏泽城西北23公里,沿黄公路南1.5里处,下辖四个自然村(曹楼、汲菜园、任庄、曹庄),居民1560人,农机具200余套。 曹楼村南北大街一条,东西大街一条,文化大院一处,村庄规划布局为棋盘式,居民以曹氏为主,约占95%,次为王氏,占3.5%,盛氏占1.5%. 据《曹氏家谱》记载,我族已有三千一百多年历史,始祖曹叔振铎系周文王姬昌第六子,与武王同母。姬姓,名叔振铎,武王十三年对亲属实行分封,并指国为姓。 叔振铎封域到曹国,即现在的定陶,因此为曹叔振铎,并且宗国子孙,以曹为姓,此为更名之始。自古就有姬曹不分的说法。时至今日,姬曹两姓在宗字排辈上都是一字之差。曹叔振铎卒后葬于定陶仿山。 由于漫长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我族人或避战乱,或逃灾荒,散居四方。宋康熙年间(公元984-公元987),我族人从鄄城县曹楼迁此建村,并沿用原村名。我村原属鄄城县临卜公社,1958年建成生产大队,时辖曹楼、东西郑庄、汲菜园、任庄、北李庄、曹庄、汲庄八个自然村,素称鄄城外八庄,1978年划归菏泽县高庄公社,1979年划归白虎公社,现属高庄镇。 我族虽系帝王后嗣,但无论做官还是平民,都能忠心耿耿。先人曹烨,唐朝人,官居中书令,历任七朝(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 七十二始祖曹邦辅,字子中,号东村,明朝,赐进士出身累官十五任,官至都察院御史,南京户部尚书,赠为太子太保。 我村为鲁西南早期革0据地之一。在抗日战争日期,我族人积极投入抗日救国运动,枪班、儿童团、妇救会相继建立,并积极开展工作,有的献出了年轻的宝贵生命。革命烈士曹广学(八十七世),积极抗日被砍头示众。解放战争时期,我族人积极做草鞋、运军粮、抬担架。在战争和建设时期,我族人都作出过很多贡献。 八十六世曹长治,十几岁就参加革命,在斗争中不断成长,职务为海军团政委。 八十六世曹长信,炮校毕业,任团参谋长。 八十六世曹生治,从小参加革命,建国后为菏泽水利局局长。 我村民主要从事农业,改革开放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科学种田、兴修水利。尤其是近年来,村中每年都有四五百人外出务工,村民生活逐渐改善,经济效益明显提高,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婚嫁,在婚嫁方面,我村与周边乡村基本相同,女方家庭要送衣被之类的嫁妆,男方要贴对联装饰新房,把新媳妇接到家后要拜天地入洞房。结婚三天后,新娘要“回门”,新郎要“认门”。婚礼有的按传统,有的新事新办,摆设宴席、招待亲朋,以示庆祝。 春节、清明节、中秋节是传统的三大节日。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村村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支部班子的引导下,将会以崭新的精神风貌投入到经济改革的大潮中。 汲菜园 一、来历 远在大清乾隆年间,汲氏祖先因连年灾荒,从河南濮阳逃荒来到此地,当时这里是黄河故道,沙丘地带,种地根本没有收成,只好植树治沙,开田种菜,后来收益很好,周围十几里地都来买菜、买果,由此而得名汲菜园。 汲菜园世代农民都是以种菜买果为生,繁衍生息,但在民国时期,由于生活所迫不能养家糊口,不少农民远离家乡,有的逃荒山西陇山一带落户,有的到安徽亳州一带落户,到外地落户的近二百多人,至今汲菜园才发展到五百多人。 二、革命概况 汲菜园在抗日战争时期,是鲁西南的一个革0据地。1936年秋,由地下党员汲新同志建立了第一个党支部,通过宣传党的政策,由十几名地下党员逐步发展到几百名党员,由汲菜园发展到圈头,东明河南的聂固堆、档堂以及山西等地。1937年,抗日战争暴发以后,该村四十名党员成立了枪班,建立了农会、儿童团。7—15岁的儿童团手持红缨枪站岗放哨,监视敌情,会员白天一边种地一边随时准备敌人的侵略,晚上学习革命文件和党的政策,许多有志青年纷纷参军,当时,该村革命烈火日益高涨,就象流行歌谣所描述:七月里来烟阴天,抗战打鬼子过了一年又一年,父母送子到前线,妻子送夫把军参,老伯送粮到前方,妇女送鞋到前线,剩下老人在家里,白天种地夜纺棉,儿童白天把哨放,夜晚巡逻在村边。 三、历史人物 汲丕显,改名汲新,生于1890年3月,卒于1971年元月。汲新先后在菏泽六中、济南师范读书。1935年经赵建民、舒同、同事介绍加入中国0。汲新在学生会搞地下工作,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政府秘密下令要逮捕大批爱国学生,兴亏汲新的舅父是-省参议院干事,得知此事后就偷偷地给汲新捎信,让他马上离开济南,为此,汲新等同志连夜逃出济南,回到家乡。1936年秋,在汲菜园建立了菏泽第一个党支部。他印发传单,宣传革命道理,受其影响,本村先后有三十多人加入了中国0,还有方武、张雪琴、河南、山西等地的青年也来加入党组织,创建了菏泽第一个革0据地。汲新同志于1937年就任菏泽县-,建国后,先后在湖南、湖北工作,曾任湖北省荆州科学院院长。文革期间被打为走资派,1971年因气病而身亡,享年69岁。 邓显真,女,汲新之妻,现已离休,离休前任湖北省化工学院办公室主任,现在荆州高级疗养院疗养。 汲殿勤,化名李旗,生于1922年7月,卒于文革期间。李旗自幼读书,曾有菏泽六中上学,毕业回村。1938年加入中国0,入党后参军,先后在山西太原府一带做党的地下工作。解放后任山西省劳工大学-,后任省委副书记,文革前期,曾当选为中央侯补委员。 汲殿佑,生于1922年4月,卒于2008年2月,高小文化水平。1938年加入中国0,随后走上革命道路,抗日战争期间做党的地下工作,曾任定陶县-长。1948年,响应党的号召,离开父母家乡到贵州省开发新区,建立革0据地。解放后,曾先后任过贵州省赫章铅锌矿厂书记,后又调任贵州省工学院党委副书记,2008年元月因病不幸去世,享年87岁。 石清源,生于1919年8月,卒于1966年3月。高小毕业,1938年加入中国0,后参加革命工作,解放前,先后在南华县工作,曾任财政助理。1948年秋,到贵州省开发新区工作,解放后,任贵州省遵义地区专员公署公安处长,后又调任贵州省公安厅三处处长。1966年因病救治无效,不幸去世,享年46岁。 汲丕文,生于1894年8月,卒于1981年,高小文化,1938年加入中国0,参加革命。解放前,在区部当过助理、地下党委委员,并潜入-连部,为我党提供有利情报,也发展了党的地下组织,是一个有才干之人。1948年南下到贵州,先后任随阳县法院院长,后又调入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任审判长。0期间遭受批斗,平反后于1981年因病去世,享年87岁。 汲丕武,生于1920年,卒于1941年。高小毕业,1938年加入中国0,参加革命。1940年任河南省坤武县-长,1941年因病去世,年仅22岁。 石贤廷,生于1925年11月14日,1943年,加入中国0。自幼失去父母,十来岁在庙当和尚,12岁参加革命,跟随华东军区在东北热河四平等地参加过许多大型战役。1946年,随刘邓大军在北京与傅左义部队打了几次战役后,又南下在阳谷县同-部队战斗了一个多月,随后返回张家口,保卫延安。1947年,随刘邓大军南下,参加了淮海战役,后又参加了解放武昌战役。1950年部队又调他到卫生部门学习一年,返回武昌在医务室工作,1956年调往湖北省卫生厅工作,后又到四川学习。1977年调到湖北省援外办公厅办公室工作,现已离休。 汲殿选,生于1922年10月,卒于1960年8月。1939年加入中国0,1940年参加革命。当时在马村区当过民政助理,后来参军,经过多年的革命战争。1948年南下,到贵州开发革命新区。解放后,先后担任贵州省煤碳县组织部部长,后又调往交通厅任航务局局长。1960年8月因病去世,享年60岁。 汲恒科,生于1923年4月,卒于2003年5月。小学毕业后,参加革命,1939年加入中国0。抗日战争期间在地方区部工作,1947年解放战争时期担任区委员。1948年冬南下到贵州开发新区,解放后在贵州省水泥厂办公室工作,后又调到贵州省设计院任科长。晚年因病去世,享年81岁。 四、革命先驱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汲菜园涌现了多名为革命捐躯的英雄人物。 汲崇月,生于1920年,卒于1937年秋,0员。1930年参加华东军区部队,1937年参加抗日战斗,被日本鬼子抓捕,英勇就义,享年26岁。 汲呈氏,生于1903年,卒于1984年,该同志忠于革命事业,1938年为给区部-李明送信,途中被敌人抓住,经受了多次严刑拷打,始终没有暴露党的秘密,而且把机秘吃进肚子里。 汲殿高,生于1922年8月,卒于1942年11月,1938年加入中国0,1942年在范县一次战斗中为救伤员英勇牺牲,年仅23岁。 汲崇兰,生于1921年,卒于1947年,曾在临河县八区部队工作,不怕苦,不怕累,坚持抗日,日本投降后,又参加解放战争,1947年秋在曹庄一次战斗中被捕,英勇就义,年仅26岁。 汲恒林,1942年参加革命,中国0,1947年秋,在小曹庄一次战斗中英勇牺牲。年仅24岁。 汲恒学,生于1922年6月,卒于1948年春。1940年加入中国0,任本村枪班班长。他积极组织广大群众抗战,1948年春,为打击临濮汉0,在庄子庙一次战斗中英勇牺牲,年公27岁。 五、不畏严刑拷打的0员 汲菜园只所以成为鲁西南第一个老革0据地,原因有四: 1、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为革命壮烈牺牲的很多,除以上的那些同志,还有很多为革命牺牲和残废的军人。 汲恒昌,1938年加入中国0,村枪班班长。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组织村民参加革命,成立枪班同日寇斗争。 我村那时还不足二百人,但是人人参加革命,成年男子加入枪班,妇女成立妇救会,儿童成立儿童团。1948年春,汲恒昌同志被敌人抓去活埋,享年只有39岁。 汲崇梦,1939年入党,参加抗日抗日斗争,后因回家务农于1943年被敌人抓去活埋。 另外,还有汲恒志同志,于1938年就加入了中国0,1940年加入了国家正式部队,经过了无数与敌战斗,在小曹庄一次战斗中,两腿挂花。1947年跟随刘邓南征,在大别山一个多月的战役中,身负重伤,头部三处中弹,腹部五处受伤,两腿也被打残。1951年,全国解放之后,他复员还乡,是国家的二级残废军人。 汲恒发,1925年生人,1942年就参加了华东军区革命军,在孤岛一次战役中,胳膊致残,解放后复员回家,是国家的二等残废军人。 总之,为了革命英勇献身的举不胜举。 2、不畏强敌,严经拷打的0员 汲殿安,1938年入党,是我村农会会长。 1947年-反动派在白虎、袁堌堆、临卜还有高庄建起了汉0楼,三面包围了我们的村庄,妄图想把我村这块老革0据地吃掉。当时,上级虽然给我村运来大批0弹药,但是由于村小人小,与敌相比,是寡不敌众,只好把儿童、老人转移到梨园、李庄集、河北去住,留下年轻的在家坚持革命。 1946年秋,临卜楼汉0四百多名打进我村,抓住了农会长汲殿安和和农会成员汲殿福同志,敌人用酷刑棍棒拷打,但是他们始终没有暴露一个0员,没说一个“共”字。 像这样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0人,何止他们两个! 3、大义灭亲的儿童团 1942年,我村为了革命,保卫家乡,建立了儿童团。 儿童团成立后,由汲殿武、汲恒春任儿童团团长,汲殿奎任班长。每天晚上操练、唱歌,白天对周围村庄恶霸地主土豪劣绅进行批斗,如对汲庄地主汲恒罚物批斗,还有岳庄、李庄集来走亲戚也抓来罚物罚款。总之,立场坚定,敌我分明。 4、土改运动 1948年秋,在党中央的正确指导下,在村枪班农会的领导下,进行了土改革命。并且带动了周围村庄也进行了土改。 六、建国后名人 汲守连,是小学教师,经多次调动,分别任菏泽地方戏剧团长、杂技团长、菏一中团委书记,地市文化局副局长,2004年因病去世。 汲守春,参军后,在济南部队被提升为连长、营长、团长,1999年复员后任济南市保险公司后勤处处长。 汲殿文,北大毕业后,在山东旅游局工作,现任山东旅游局总经理。 张桂花,汲殿文之妻,现任旅游局处长。 汲怀彦,现任市农机局副局长。 汲殿杰现任牡丹晚报副总编。 汲怀体,现任菏泽体委副主任。 |
王楼村 |
王楼(大王楼) 王楼村位于菏泽城西北部,距白虎集东一公里,距菏泽城16公里。该村前后东西大街两条,中心南北街一条,中心小学一处,移动信号塔一座。全村居民325户,1300人,全部汉族。其中王姓占70%,其他为乔、赵、郭、刘、李、关、马姓,耕地1700亩,农机具80余套,代销点3处,居民建有楼房4栋,村内建有王氏祠堂一处, 墓碑一块,村有喜练武术(梅花拳)的传统。 据《王氏家谱》记述,明嘉年间(1522-1566),王应龙由今马村集乡王集村迁此建村,因建楼房一座,故名大王楼。 大王楼,1958年归小留公社,1979年划归白虎公社,2000年划为菏泽市牡丹区高庄镇大王楼村。 该村居民主要从事农业,以小麦、玉米、大豆、花生、棉花为主。现在有党的好政策,广大农民科学种田,又外出务工,生活水平年年提高。 郑尧 郑尧位于白虎集东南一公里,村内东西大街一条,代销点一处,村呈长方形。居民68户,298人,耕地399亩,农机具30余台。 据《郑氏家谱》记载,明成化年间(1465-1487),郑氏由今河南濮阳市迁此建村,因居于一砖瓦尧旁,故名郑尧。 郑尧村1958年划归小留公社,1979年归白虎公社,2000年划归菏泽市牡丹区高庄镇大王楼行政村。 该村以农业为主,种植小麦、玉米、花生、棉花,现在又赶上党的好政策,农民有的外出务工,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
付庄村 |
付庄 付庄位于菏泽城区西北22公里,离镇东北11公里,离白虎4公里,白虎至临卜公路1公里。村内有东西、南北大街各一条,主道东西大街通汲尧,东通鄄城临卜李楼,居民249户,总人口1040人,全系汉族,付姓占50%,另有李、汲、薛、张等姓氏。耕地1100亩,农机具110套,代销点3个,农药门市一处,馍店2家,中医门诊一处。 据《付氏家谱》记载,我国商代辅佐高平王中兴丞相付说乃我族始祖。付铎于东周初期来此建村付家塘,汉武帝刘彻年间家业中兴,人称员外。东汉末年,黄巾军做乱,家业衰落,族人外迁甚多。明洪武二年(1369年),更名付庄。随着时代的变迁,我村先后由河南滑县划归山东菏泽地区鄄城县(第八区),1958年成立临卜公社付庄大队,1978年划为菏泽高庄公社,1979年划归白虎公社,2000年划归菏泽市牡丹区高庄镇付庄行政村至今。 |
汲尧村 |
汲尧 汲尧位于菏泽城西北21公里,离白虎集3.5公里,离镇东北10公里。居民276户,1 060人,全属汉族,汲姓占80%,其他姓氏为马、李、郜等,农机具116套,村内有代销点五处,学校一处,白虎分院一处,古梖庙一处,木材加工厂36户,电锯四盘。 据汲氏家谱记载,明嘉庆八年(1529年),汲氏兄弟四人由汲堂移此建村,因以烧窑为生,而得村名。随着时代的变迁,先后由河南濮阳划为山东曹州、菏泽地区、鄄城县,解放后属鄄城县临卜,1958年归临卜公社付庄大队,1978年划归菏泽市高庄公社汲窑大队,1979年划归菏泽市白虎乡,2000年划归菏泽市牡丹区高庄镇汲窑大队至今。 村民主要从事农业,新中国成立前,少数村民从事手工业。解放后至责任制前,农业产量底且不稳。实行联产责任制之后,农民积极性提高,实行科学种田,小麦玉米产量多达800斤,农民收入明显提高。现在大多数人从事木材加工,部分人以窑业为生。由于村民收入提高,新建楼房九栋。 |
郅庄村 |
郅庄 郅庄位于菏泽城西北18公里,距镇东北9公里,距白虎集2公里,村东靠白虎至临卜的公路。村内有东西大街一条,居民110户,人口510人,全属汉族,其中郅姓占90%,其他姓氏为王、芦、董等姓。耕地810亩,农机具60余套,村东有修理门市、代销点、家具厂等。 据载,明朝洪武年间,郅氏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建村,取名郅庄。郅庄原属鄄城县临卜公社付庄大队,1978年划归菏泽高庄公社,1979年划归白虎公社(后改为白虎乡),2000年划归高庄镇至今。 村民主要从事农业,解放前少数人从事手工业。改革开放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科学种田,外出打工,副业发展较迅速。村庄实行统一规划,林茂粮丰,街道整齐。 现代名人:郅天福,1929年生,任菏泽市地区文化局艺术馆馆长、剧作家。 尹庄,位于菏泽城西北高庄镇白虎集,北距城18公里,距镇东北9公里,距白虎集2公里,白虎至临卜公路东200米。村内有东西、南北大街各一条,居民126户,人口450人,全系汉族,尹姓占60%,其他为李、马、张、姚姓。耕地680亩,农机具80套,村内有卫生室一处,电信塔一座。 据载,尹氏于明朝嘉庆年间(1522-1566),从今都司乡尹楼迁此建村,取名尹庄。随着时代的变迁,村庄先后由河南濮阳划归山东菏泽地区鄄城县,解放后属鄄城县临卜,1958年成立临卜公社后属付庄大队管辖,1978年划为菏泽市高庄镇付庄大队,1979年划归白虎乡,2000年划归菏泽市牡丹区高庄镇郅庄行政村至今。 村民主要从事农业,解放前少数人从事手工业。改革开放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科学种田,外出打工,副业发展较迅速。村庄实行统一规划,林茂粮丰,街道整齐,呈现出一片新农村气象。 现代名人:尹守来,1949年2月出生,1967年入伍,任济南军区司令部工程兵部会计、管理处处长、司令部干休三所所长(副师级)。 李明福,1961年生,1982年入伍,任南京军区政治部运输处处长、政治部教官(正团级)。 汲堂,位于菏泽城西北白虎集北,距城18公里,村东南北公路一条,村内有东西大街一条,居民70户,人口280人,全系汉族,汲姓占60%,其他姓氏为肖、李、王、朱等。耕地340亩,农机具30余套。村有代销点一处,修理门市一处,居民建有楼房三栋,现存有汲黯墓碑一块,汲氏祠堂一处,系汲黯故里。 据载,汲氏周时(公元前841-221)建村,因村中有一庙堂,取名汲堂。随着时代的变迁,村庄先后由河南濮阳划归山东菏泽地区鄄城县,解放后属鄄城县临卜,1958年成立临卜公社后属付庄大队管辖,1978年划为菏泽市高庄镇付庄大队,1979年划归白虎乡,2000年划归菏泽市牡丹区高庄镇郅庄行政村至今。 |
袁固堆村 |
袁固堆 马庄村位于菏泽城西北,白虎集东北3公里,有东西大街一条,居民46户,250人,全属汉族,马姓占90%,其他姓氏为孙、吴、宋。耕地614亩,农机具84套,代销点3处。 据马氏族谱记载,明景泰年间(1450-1456)年间,马氏由今马村乡马常寨迁此建村,以姓氏命名为马庄。马庄村1958年归属小留公社,1979年划归白虎公社,2000年划归牡丹区高庄镇袁固堆行政村。 徐庄,位于菏泽城西北20公里处,白虎集东3公里,东西大街三条,居民47户,250人,全属汉族,姓氏为孙、马、葛、袁、丁、王等,耕地267亩,村内有代销点一处,养鸡厂一处,维修门市一处。 明初由徐氏建村,以氏姓取名徐庄,后有孙、马、王、葛、丁等迁入,沿用原名,现无徐姓。 袁固堆,位于菏泽城西北,白虎集东北,东西大街一条,居民276户,1090人,全属汉族,袁姓占90%,其他姓氏为董、崔、宋等,耕地1660亩,农机具196套,村内有代销点五处,学校一处,卫生室一处,农药门市一处,袁氏纪念堂一处养鸡厂一处,维修门市一处,袁黯故里村内表黯里幕碑三块。 据载,明洪武年间(1368-1398),袁氏从-县迁此建村,因为大沙堆(现仍存堌堆遗址),故取名袁固堆。袁固堆1958年归小留公社,1979年划归白虎公社,2000年划归菏泽市牡丹区高庄镇,村内有市文物保护区一处,市文物保护碑一块。 村民主要以从事农业为主。 现代名人 孙洪城,男,1945年出生,1960年任袁固堆大队徐庄生产队会计,1965年任袁固堆大队会计,1970年任袁固堆大队党支部书记,连任至今。其先后当选山东省第六、七、八、九届,菏泽市第十五届、十六届人大代表,牡丹区第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届人大代表,0牡丹区五、六、七、八届区委委员,菏泽市农业劳动模范、菏泽市模范0员、市五好人大代表、山东省群众文化工作先进个人、山东省中小学改造先进个人、山东省模范老人等光荣称号。 |
吕集村 |
吕集 吕集行政村位于菏泽城西北18公里处,刘民公路北侧,高庄镇政府驻地东南4.5公里处,西邻吕庄,东临吴店镇,村庄程丁字形,东南、西北街隔一条;居民313户,1293人,全是汉族,吕姓占99%,另有少许高姓;耕地1372亩,农机具200余台套。 村庄简史 据《吕氏族谱》记载,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吕氏从山西迁至曹楼南吕庄,约正德年间(1506-1521年),一支分居此地建村,名吕集。 1958年建生产大队,1984年改建为村民委员会。 吕庄村 位于高庄集东南4公里处,刘民路公路北侧,东连吕集。村呈方形,东西街一条。 据《吕氏族谱》记载,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吕氏从山西迁至曹楼南吕庄,约正德年间(1506-1521年),一支分居此地建村,名吕庄。 张大庙 位于高庄镇东4.5公里,村呈丁字形,东西、南北街各一条。 该村原名杨庙。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张氏由高唐州张大庙迁居此地,后杨姓绝,张姓该村名张大庙。 杜庄 位于高庄镇东4.5公里,东临吴店镇。村呈方形,东西一条街。 据《杜氏族谱》记载,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杜氏由蔺口迁此建村。以姓氏取名杜庄。 经济状况 村民主要从事农业,人民公社期间,全行政村编为一个生产大队,下分8个生产队。改革开放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科学种田,兴修水利;现在农业作业全部实行机械化,粮食生产比较稳定,小麦、玉米单产一般在800斤左右。中央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后,免除农业税,实行种粮补贴,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农业生产得到较快发展。近几年,在村两委的带领下,该村依托现有农贸市场,不断壮大蔬菜及早春西甜瓜种植,农民收入不断提高。 现代名人 吕远程,男,1961年11出生,0党员,大学学历。1982年9月-1983年12月在原菏泽地区财政税务局工作;1983年12月-1994年7月在原菏泽地区税务局工作,任副科长;1994年7月-1998年6月在原菏泽地区国税局工作,任科长;1996年-至今菏泽市国税局稽查分局副局长。 |
袁拐村 |
袁拐 袁拐行政村位于菏泽西比,离城20公里,村内东西大街三条,南北大街一条,居民486户,人口1790人,全属汉民,袁姓占70%,其他姓栾、吴、董、郝、张、赵、李、王、邓、周、冯、姜、肖、史、林、刘、马姓,耕地2568亩,农机具236套,馍店两处,代销点三个, 养兔场一个,学校一处,移动塔一座,木材加工厂一个,村内现存袁氏纪念堂一处,素袁黯故里村内袁黯墓碑两块,太平车一辆,石碾一盘,织布机三架,纺车四个。 村庄简史 据载,袁氏与明洪武年间由-县迁出,始祖择山东曹县黄岗集安户,又迁于曹州西北20公里关王庙居住。后兄弟分居,我祖择于袁拐,因村庄连在黄河古道拐弯处,故取名袁拐。袁拐1958年归属小留公社,1979年划归白虎公社,2000年归于菏泽市牡丹区高庄镇袁拐行政村。 经济状况 村民主要从事农业,新中国成立前,少数村民从事手工业,男人从事编织和木材加工,女人从事纺织。人民公社期间,从事农业。实行责任制之后,农民积极性提高,实行科学种田,有些农民办起了养殖、建筑业等工付专业,农民收入明显提高。 历史名人 袁公正,袁氏始祖,任明朝镇威大将军 现代名人 袁廷举,1931年生人,1963年任东明县武胜桥公社-,1978年任东明县党委办公室主任,1982年任东明县副县 |
桑堂村 |
桑堂 桑堂行政村位于菏泽市牡丹区西北28公里,沿黄路北,距高庄镇政府驻地8公里,北靠鄄城县临卜镇,西临李村镇水烧刘庄,村呈长方形,东西街两条,人口1560人,耕地2460亩,姓氏以张、桑、赫居多。农机具200余套,小学一处,卫生室一处。 据《桑氏家谱》记载,明成化年间,周氏在此建村名周村。清道光年间,桑氏兴旺,改名桑堂。此村原属鄄城县临卜公社,1978年划归菏泽市高庄公社,1979年划入新建的白虎公社,2001年并入高庄镇。、 村民主要从来农业生产,农作物以小麦、玉米、棉花、大豆、花生为主,现有黄河甲鱼生态养殖场一处。全村共有9个村民小组,全年外出打工人数在300人以上。 春节、清明和中秋节是传统的农俗节日,春节习俗与全区大体一致。清明是古代沿袭下来的传统节日,每逢清明节,本乡宗亲都要到祖坟扫墓,烧香祭典。中秋节是举家团聚的节日,赏月是村民一大传统。近年来,为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桑堂村成立老年秧歌队,每逢节庆日,组织村民大搞健身运动,深受村民欢迎。 |
贾楼村 |
贾楼(原大里村) 贾楼行政村位于菏泽城西北21公里,牡丹区纬一路北1公里,高庄镇政府驻地东3公里。贾楼行政村现有七个自然村,包括贾楼、前翟庄、后翟庄、张卜庄、西张庄、宋庄、钮庄。总共有居民485户2160人,全是汉族,姓氏分别有贾姓、翟姓、张姓、杜姓、宋姓、钮姓、李姓、杨姓、柳姓、郝姓等,耕地2891亩,农机具200多台;小学一所,卫生室一处。 村庄简史 贾楼行政村原大里村,所属七自然村于明朝洪武年间,自山西省洪桐县迁入此地,占地开荒,定居立村。立村初期归曹州府管辖。解放前归南华县八区管辖,解放后归菏泽县李庄集八区。1958年由菏泽县高庄人民公社(高庄镇)管辖,1979年归原菏泽县白虎乡管辖,1984年改建村民委员会,2000年12月划归高庄镇。 经济状况 村民主要从事农业。新中国建立前少数村民从事手工业,男人做木工,妇女纺棉织布。人民公社期间,全村编为一个生产大队,下分九个生产队。改革开放后施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科学种田,兴修水利;有些村民兴办木材加工厂,搞规模养殖。现在农田作业全部实现机械化,小麦、玉米产量单产一般在600公斤左右。中央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后,免除农业税,实施种粮补贴,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为进一步改善生活条件,提高收入,劳务输出渐成重要渠道,村中每年外出打工者达七、八百人,经济效益明显,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历史名人 曹氏二兄弟,是我村游击队的队长,在1945年夏天带领我村游击队员攻打日军白虎据点的炮楼的时候。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与日伪军顽强战斗,兄弟二人均壮烈牺牲。为抗击日本侵略者做出了贡献,被授予双烈士的光荣称号。 翟先举,在1942年参加八路军,后任某排排长。在解放战争时期手部部负重伤,后回家疗养。1947年-围剿解放军游击队时,带领我村全体游击队员与-军队展开顽强的战斗被俘,面对敌人的多次劝降,誓死不屈。与1947年冬被-军队活埋在菏泽城北,临牺牲时说:“你八爷二十年后还是八路军”。表现了解放军不畏牺牲的英勇气概。 现代名人 翟先立,男,汉族,1947年7月出生,本科学历。1970年于吉林省长春市一汽制造厂参加工作,任绘图技术员。1975年调入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任技术工程师兼九分厂厂长。1984年调任深圳市工会主席,后任深圳市保税区和深圳市进出口贸易总公司董事长兼-。另任深圳市书法协会主席。2007年退二线。 曹俊杰,男,汉族,1943年9月出生,毕业于山东大学。1965年于山东省革命委员会任秘书。1971年调任烟台市政协秘书长,全国政协日报特约记者,山东大众日报特约记者。2003年退休。 另有李世杰、张培豹等不再一一介绍。 |
天庙村 |
天庙 天庙位于菏泽市城西北15公里,纬一路贯穿东西,牡丹区高庄镇驻地东6公里,东临小留集,南靠吴店镇界,村呈长方形,东西街一条,“十”字街道,为一集市,农历四、九逢集。居民158户,人口720人,耕地880亩,多徐、吴、张姓。村内设有小学一处,农村信用社一处,卫生室一处,农业养殖合作社、农机合作社各一个,各种运输车辆应有尽有。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出现了各种专业户近百家。 据《张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张氏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建村,村名张海。明末村中建有天爷庙一座,遂改名为天爷庙,简称天庙。 1958年建生产大队,属小留公社管辖。1984年改建村民委员会,辖天庙、拐子庙两个自然村,耕地1700亩,人口1470人。2000年划归牡丹区高庄镇管辖。 拐子庙自然村位于纬一路南侧,村呈长方形,东西街一条,居民167户,人口750人,多王姓、赵姓、卢姓。耕地820亩。据碑文记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王氏在此立村,取名王家村。后卢氏迁入,善用拐子(古时兵器),同时村中有奶奶庙,因此村名改成拐子庙。 据天爷庙前碑文记载,解放前,祖国灾难深重,本村备受劫难,日本鬼子大扫荡、土匪烧进村,该村仁人义士组成游击队,保家卫国,奋起-。利用阻击战、地雷战,英勇打击敌人,多次取得胜利,威震菏泽北方,使敌人闻风丧胆,不敢入侵本村。本村游击队还曾参加解放菏泽战役、大阳湖战役、陇海道战役等,为祖国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全国解放后,抗美援朝战争,本村又出征了一些光荣战士。 村民从事农业、养殖业、木材加工业,分为八个生产小队。改革开放后,实行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农民的积极性提高,科学种田,兴修水利,兴办木材加工厂、农机修理厂、生猪小规模养殖厂等小型企业,红极一时。现在农田作业全部实行机械化,粮食生产稳定,小麦、玉米单产一般都在900斤左右。中央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免除农业税,实行种粮补贴,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取得较快发展。为进一步改善生活条件,提高收入,外出务工渐成渠道。村中每年外出打工者达数百人,经济效益明显。村里还利用本村集贸市场的有利条件,经商者不断增加,经济效益逐年提高,全村正在和谐民主的小康大道上阔步向前! |
东头村 |
东头 东头村位于菏泽城区西北15公里处,辖东头、胡庄、朱庄三个自然村。居民460户,2120人。全为汉族,有郑、朱、陈、张、岳、胡、苏、李、马等姓氏,耕地2240亩。农机具200余台,小学一所、幼儿园两所,医院一处,卫生室一处。 相传周朝年间为邑后为村,明朝时期村名为高村集,清乾隆年间改为白虎集。据记载,由于发洪水冲毁了村庄寨墙,村内积水,农民无法定居,村民移居寨外,形成东、西、南、北四头。民国时期归曹州府管辖。解放后至1956年成立高级社,东头、南头为“先锋大队”,1958年成立高庄人民公社,东头、南头合称为南头大队,1979年白虎乡成立,东头为乡驻地,改为东头行政村。2001年,乡镇合并,东头、胡庄、朱庄三个自然村为东头行政村,归高庄镇管辖。白虎集集贸市场随东头村迁移。 白虎集来历之传说 相传,无原无故来了一只猛虎,全身白色,威风凛凛行走在村庄以外,人们惊恐万分而又无可耐何,所兴这只白虎与同类不同,无有伤害人畜之恶性。村外供奉着一座神庙天齐庙,白虎就居住于此。久之,白虎无病死于天齐庙。后来人们为这只从天而降的白虎无病无病善终,演变成了一种神话而流传,在清乾隆年间把高村集改为白虎集。 名人 郑文海,男,汉族,1964年1月生人,1984年7月参加工作,0党员,先后任鄄城县实验中学副校长、高级数学教师等职。在教学过程中,他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忠于职守,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他所教年级组数学成绩在全县一直稳第一,在菏泽市名列前茅。在教学方面,摸索出了一套“散----敛----练”教学方法,取得了骄人成绩,不仅学校整体成绩上升了一个等级,学校的高考成绩也连年攀升。同时,他不断提高个人的理论修养,在各类教育专刊、杂志发表论文20多篇,参编了5本数学专著。他甘做人梯,热心帮助青年教师,使多名青年教师成为教学骨干,多名教师被评为市、县教学能手。他还坚持救助优秀贫困学生,几年来,经他救助的学生多达40多人。他在1996年、1997年连续被评为“优秀教师”;1998年被评为县级“模范0员”;1999年被评为“菏泽市教学能手”;2002年被授予“菏泽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2003年4月被授予“山东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2008年5月,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
李庄村 |
李庄 李庄位于菏泽城西北17.5公里,菏刘公路北2公里,在高庄镇政府驻地东6公里,下辖李庄、张庄、前王庄、后王庄四个自然村,辖区半径1公里。村有居民680户,2300人,全系汉族,以张、王、李、刘姓氏居多。耕地面积3000余亩,农机具200余套。村设有牡丹区定点小学一处,卫生室一处,大型养殖厂四处,家具厂两处,丰产杨树林200余亩。我村交通便利,地理位置较好。 李、张、王、刘四姓的始祖,在明洪武初年(公元1368年),由-县迁居古曹州西北白虎集,相互为邻,和睦相处。后又迁至白虎集南,成一线,相邻而居,延续至今。村庄多以姓氏为名,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后,由小留公社管辖,1978年撤公社改建乡镇,由白虎乡管辖,1984年建村委会,2000年划归现牡丹区高庄镇管辖至今。 经济状况 村民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新中国成立前,少数人从事手工业生产、小作坊生产,男人编织草席、条篓、席垫,妇女居家纺眠、织布、制衣。人民公社期间,全行政村编为一个生产大队,下分10个生产队。改革开放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科学种田,兴修水利;现在农业作业全部实行机械化,粮食生产比较稳定,小麦、玉米单产一般在800斤左右。中央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后,免除农业税,实行种粮补贴,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农业生产得到较快发展。近几年,外出务工的人员增多,出现了许多致富的个体工商户,农民生活条件逐渐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
北头村 |
北头 北头村位于菏泽市西北20公里,坐落在徐河两岸,下辖北头、西头、梁庄、彭庄、高庄、乔庄、刘庄七个自然村。街道全部用柏油面和水泥路面改造,长达5.7公里,其中东西街6条,南北街3条。现有居民640户,2620人,本村郑、胡为两大姓,约占全村总人口的80﹪,另有高、乔、刘、郭、李、郁、孙、付、朱、张、吴、毛、彭等多姓,全村耕地3001亩,大型农机具15台,中小型农机具400多套,设有国办定点小学一处,卫生室一处。 村庄简史 据《菏泽市地名志》记载,北头行政村是白虎辖区内较大的一个村落。据传,白虎集原为高村集,清乾隆年间(1736-1795),有只受伤的白虎闯入该村,但它既不入户又不伤人,卧在天齐庙中一动不动,后有人喂而不食,最后善终于天齐庙中,人们把它神化为一种吉祥物,故改名为白虎集。 清朝末年,河水泛滥,村民们为护林防水而围村筑寨。民国九年中秋(1924年),因数日连降暴雨,寨内积水甚多,数日不退,村民无法生活,纷纷迁往四处高地,才形成东西南北四门四个大村落。 解放初组建农业合作社,把北头和西头合为“荣光社”,南头和东头合为“先锋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后,北头成为一个生产大队,管辖八个生产小队,后改为北头村委会。 本村特色 本村村民以从事农业为主,解放初期靠男耕女织养家糊口,偶尔有小作坊者,也都是为了生存而操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前期,极左思想束缚着人们的手脚,动不动就“割资本主义的尾巴”,外出抓氓流,遣返还乡挨批斗,人们-在贫困线上度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的政策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而今全村全部实行机械化耕作,年纪较大的在家操持家务,年富力强的搞第二产业或外出打工,经济收入大幅度提高。特别是在以-同志党中央的领导之下,惠农支农连连出名,农民过上了前所未有的安乐生活。当前,种植业以小麦、玉米、棉花、大豆为主,平均每年亩收入不下1500元,加之政府各种补贴,人均年平均收入可达4449元,另外,个体养殖和外出务工人员的收入使很多家庭改变了经济环境。总而言之,农民的生活水平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现代名人 郑学智,字风亭,男,汉族,1916年生于菏泽市牡丹区高庄镇北头行政村。1934年参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国0,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主要做党的地下工作。曾担任0菏泽县委秘书长,后被组织派去延安学习深造。1949年解放后被分配到青海工作。在青海工作期间,曾担任省公安厅副厅长、厅长、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高级党校校长等重要职务。2002年因病在青海去世,享年86岁。郑学智同志一生为中国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全村父老乡亲为其感到骄傲和自豪。 郑兰起,字振庭,男,汉族,1914年8月生于菏泽市牡丹区高庄镇北头行政村。1945年参加革命工作,在八路军第二野战军晋冀鲁豫军政大学学习,1949年加入中国0,1946年留校任助教,1947年至1949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二纵教导团任队长,曾参加1947年的大别山战役、1948年淮海战役、1952年朝鲜战役。1949年至1956年先后在二野二炮15师第四团人连长、副营长、营长、参谋长、作战科长、副团长、团参谋长等职。1956年转入兰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工作,1979年调任甘肃省庆阳地区卫校任副校长,1981年离休,享受副地级待遇。在家休养期间因患重病医治无效于1994年12月24日去世,享年81岁。郑兰起同志参加革命后,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支援朝鲜战争,在枪林弹雨0生入死,为全国的解放作出了巨大贡献,深的当地人民的崇敬。 胡景院,男,汉族,1962年出生于菏泽市牡丹区高庄镇北头行政村。八十年代参加工作,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艰苦奋斗的意志,在商界打下一片天地,成为著名的企业家,资产上亿元。但他不忘家乡建设,在2008年村里修路时,积极帮助协调资金20多万元。并在修建胡氏纪念堂时,捐资1万元。 |
南头村 |
南头 南头,位于菏泽城西北20公里。居民289户,1189人,全属汉族,肖氏占90%,其他姓氏为马、赵、王、吴等,大型农机具6套,村内现有东西大街三条,南北大路两条,耕地1414亩。 明初始祖扈忠公率其全家由-县迁居曹州府西北方二十公里兰陵村(肖老家),历尽艰苦、费心操劳,后由家族兴发分支各方,六世祖肖梁自公携家北从定居白虎集,勤耕节俭、兴家立业,世代数百年至今已有二十六世族,为我肖氏家族不忘本,继承祖业,发扬家族壮大,光宗耀祖,2000年破土动工奠基重建肖氏纪念堂。 白虎集在民国三十八年,黄河决口,全村被洪水淹没,后来几个村从内搬到外边,改为东、西、南、北四头,建国初期原归南华县,后改菏泽县八县白虎乡,现为菏泽市牡丹区高庄镇。白虎集原为公社,分南北头两个大队,后该乡,南头大队又分处东头大队,南头大队后又改为南头行政村。 经济状况:我村主要的经济来源是农业,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青壮年逐步外出务工、搞建筑的,增加了群众的收入,群众年平均收入比原来增加了400-500元。正是因为党的好政策,才使群众过上的富裕的生活。 由于群众生活逐步提高,我村近十年有大学生22名,电力工程学院的毕业生肖宏现在是一级工程师,肖志峰现在是研究生。 赵广臣,男,1985年在部队任连长,1993年任营长,1997年任团长,2000年转业后任菏泽市牡丹区交通局副局长。 白虎集原来不叫白虎集,叫高李村,相传从北来只白虎,善终于老爷庙内,故此改为白虎集。明朝万历四十七年,白虎集修四庙一阁,北头千佛阁,南头关帝庙,东头老爷庙、天齐庙。南头老爷庙后由肖景夏在清顺治七年重修。康熙皇帝路过白虎集又重修,三十六年十月完工。为追随前代信仰,群众资源出资重修,现有碑记为证,望专家前来考察。 |
何庄村 |
贺庄 位于高庄集北2公里,西临引黄输沙道,北隔干渠与李庄乡相望,村成方形,东西街道四条,居民175户,970人,耕地1132亩,土质多淤,水利较好,由学校一处,窑厂一座等。 据《贺氏族谱》记载,明万历年间,贺氏由山西高平县美良川迁至曹州西北潘满店。大清嘉庆年间(1796-1820),因打官司输于老和尚,后生气而迁入西菜园建村,取名贺庄,官司简为三句话:一、盖房越脊柱拱梁,二、三千银鸡吃尽方圆十里、寸草不生。三、琉璃瓦猪圈上。 其一、始祖盖房高于和尚庙为柱拱梁 其二、当时养鸡过多,对外危害较大 其三、把庙上琉璃瓦安在猪圈上为欺负和尚之理由,故败诉于老和尚 后建生产大队,1984年改建村委会下辖:贺庄、丁庄、吴庄、曹庄、屈庄、徐庄、刘庄、菜李八个自然村,耕地3292亩,3150人。 历史名人: 贺泮藻(1873.5.5——1960.6.1),字文薮,男,汉族,清末秀才,无党派民主人士。清朝末年,任直隶黄河河防局高寨窑场主管,直隶黄河河防局职员;民国时期,历任直隶黄河河防局南岸分局代理局长、局长,河北省黄河河防局南岸办事处主任兼南二总段(高村)段长,河北省黄河河防局局长,民国政府黄河水利委员会河北分局局长;1943年任冀鲁豫黄河水利委员会技术顾问,建国后任国家黄河水利委员会技术顾问。他毕生从事治黄事业,熟谙河事,长于埽工和堵口。一生抢险堵口无数,足迹遍及冀鲁豫黄河沿岸,深受群众称道。 一、立志治黄。贺泮藻自幼家境贫寒,父母早亡,与哥嫂相依为命,受亲朋接济考中秀才。黄河过去有“五年三决口”之说。黄河连年多次决口的悲惨景象深深刺痛了贺泮藻的心,他幼小的心灵萌生了治理黄河的信念。稍长到直隶黄河河防局高寨窑场做苦工,烧制专门用于黄河堵口的大青 砖。因表现出色,后晋升为窑场主管。 1906年夏秋之交,黄河再一次爆发洪水,大堤出现重大险情。在堤下主管窑场事务的贺泮藻听到险情,立即带领窑场的民工冲向大堤。他一边策划抢险方案,一边派人到河防营搬兵筹料。由于险情重大,贺泮藻和民工们跳入水中筑成“人墙”,打木桩、填土袋、抛青砖、下料捆,终于避免了一场劫难。正是这次机智、果断、勇敢的行动,得到河防-的认可,遂到河防局任职。 二、临危受命。贺泮藻虚心向行家请教治河技术,积极参加修堤筑坝、排险堵口等河务,慢慢成了治河的行家里手。1920年秋,牡丹区岔河头村至刘庄口以北发生险情,二华里的大堤被洪水猛烈冲刷,随时有决口的危险。当时黄河是分省治理的,刘庄虽属直隶省河防局修守堤段,但若从刘庄开口,主要受灾的是鲁西南,甚至波及苏北地区。农民首领刘长久等带领义民600余人投入黄河险工抢险,并趁大名府道尹张昌庆视察刘庄工程之际,向其-,遭到推诿,发生冲突。张昌庆等偷偷逃离工地现场,委派贺泮藻代理南岸分局局长,具体总负责抢险任务。从7月开始到10月结束,抢修堤坝数十段,终于使刘庄险工化险为夷。同时,贺泮藻又在刘庄口至高寨十余里长的险工段大堤外,另修了一道半园型堤堰,用于滞留决口的洪水,工程旧址至今依稀可见。 三、造福黎民。1926年8月,黄河南岸刘庄河决,当时决口四十余丈,经冲刷口门宽760米。河水流入巨野赵王河,宽十五里,淹金乡、嘉祥二县。面对灾情,贺泮藻多次面见山东保安司令张宗昌,称直隶因战后工款无着,刘庄工情奇紧,要求拨款堵口和救济灾民。张宗昌遂协助直隶河防费三万元。当时有几千灾民逃到大堤上,衣不遮体,食不裹腹,等着救济。贺泮藻就在黄河大堤上挖灶埋锅16口,安装马拉石磨4盘,昼夜不停为灾民磨面做饭,确保了灾民生活。 自1920年以来,鄄城县李升屯民埝、菏泽县刘庄大堤、东明县黄庄大堤、濮阳廖桥、王庄民埝、长垣县庞大堤相继出现多次大的决口,均在贺泮藻的指挥带领下,成功拦堵,维护了数百万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1938年贺泮藻任民国政府黄委会河北分局局长。是年-军队为延缓日寇疯狂进攻,炸开了花园口大堤,致使1250万人受灾,89万人死亡。年过六旬的贺泮藻对此无能行径义愤填膺,并-当局,坦陈危害,要求采取措施,安抚照顾灾民。与此同时,委派下属到灾区考察,指导抗洪救灾;并组织带领河防局员工,加固堤防,以备洪患。 1946年3月,贺泮藻奉命参与郑州花园口堵口工程。-炸毁的花园口大堤决口宽1460公尺,新槽涮深11公尺,洪流滚滚,势不可挡。在美国水利专家察德运用西方技术堵口失败无奈之际,民国政府采纳潘镒芬、贺泮藻等老专家的建议,采用打椿、建桥、抛石、平堵的传统堵口方法,将花园口的“龙门”合住。在一年多的抢险堵口、“合龙门”中,贺泮藻不服老、不怕苦,坐阵指挥,吃住在工地,羸得民工和技术人员的爱戴。 四、抛礼帽“合龙门”。1935年7月,鄄城县临濮集黄河段决口,周边的曹州、济宁、曹县、巨野等几个县被淹。封堵决口历时两个多月。在堵口的关键时刻“合龙门”时,水位突然上涨,水流加快。工地上一片哗然,广大民工无不垂头丧气。贺泮藻遥望了一下水势,察看了一下水情,急步来到工地前,当众将自己头戴的礼帽抛向水中,并大声对着黄河说:“河大王啊,如果你想让我们合住龙门,你就把我的礼帽漂过来;如果你不想让我们合住龙门,你就把我的礼帽冲走。”整个工地鸦雀无声,几百双眼睛凝神观注。不大会礼帽漂了过来,顿时人声鼎沸,士气高昂,全体民工一鼓作气合上了龙门。这件事情渐渐在百姓中口碑相传,被演义成神话:“贺泮藻把礼帽往黄河中一抛,黄河水就降下去了。”后来有人问及此事,贺泮藻说:“当时虽然水位上涨、水流加快,但是水势平稳。我们治河有句行话‘不怕河水浪高,就怕河水扭头撞腰’。如果当时我泛泛地说教给大家鼓劲,民工们不懂水性不谙河事很难信服,不得已出此下策。” 五、壮心不已。冀鲁豫边区黄河水利委员会(简称黄委会)成立后,非常缺乏治黄人才和经验。国家水利部副部长、黄委会主任,从事治黄事业40多年的王化云同志在回忆录中写到:“听说东明县(笔误)有位叫贺泮藻的老先生,是老河工出身,做过-黄委会河北分局的局长,在埽工和堵口上很有一套,就派人专程把他请来,做为我们的技术顾问。当时生活很苦,大家都是供给制,只有对他特殊照顾,请他吃小灶,按月发一部分零用钱。他还带着一个佣人,叫赵锡田,都称他为老赵,专门照顾他,给他做饭,我们将他两人全包起来了,后来赵锡田在黄河上干了一辈子。贺泮藻不讲治河理论,但他经历的抢险堵口很多,经常请他讲埽工和堵口的经验。”“从他那里了解到许多有关黄河决口、堵口的事。‘够不够,三丈六’这句黄河河工修坝的行话,我就是第一次从他嘴里听到的。” 贺泮藻不顾年老多病,先后参加了河南贯台、山东垦利等多次大规模的黄河抢险工程。他还主动参与治河理论研究,把毕生的治黄知识,制埽、堵口的技术和经验毫无保留地贡献出来。他根据自己多年的实践将一些技术编成“不怕河水浪高,就怕河水扭头撞腰”、“堤坝湿软,定有危险”、“堤坝塌方,放埽打桩”、“够不够,三丈六”等口诀教给大家,使工作人员感到非常新鲜易学,切实管用。黄河洪水期,为防止风浪冲击堤坝,贺泮藻提出了“大堤防风一条线、秸杆草捆浮河面、杀风挡浪很简单”的护堤技术;决口合拢时,最后的“龙门口”是关键,“上水口阔、下水口收”时,他提出用“鼠尾埽”堵塞合拢,这样下埽后可不致流走。在他的传授下,使工作人员很快由外行变成内行,担当起治黄重任。他的许多技术口诀,直到现在堵口时仍然富有成效。 王化云把贺泮藻提出的“宽河固堤”、“拦河建坝”治黄技术,作为“除害兴利、蓄水拦沙”的战略决策,写入《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中,被全国人大二次全会通过。并在15年内在黄河干流上修建346座拦河大坝,在支流上建起了众多水库,为黄河安澜作出了重要贡献。 六、英名长存。贺泮藻为人谦逊热情,生活俭仆,体贴百姓,其美德和善举在黄河沿岸和故乡广泛流传。现在许多高龄老人,一提起贺泮藻,都异口同声地说:他是个大好人,不仅治河有功,为群众办的好事也说不完。遇上收成不好的年份,为了帮助困难群众度过灾荒,贺泮藻就采取“放帐”的形式对外“放粮”,声称年景收成好转后既要还本还要付息,实际上不让老百姓偿还。这样不是十分困难的家庭就不会再“借”粮食了,从而保证了把有限的粮食救济给最贫穷的群众。他遇到或听说谁家患病遭灾时,总是亲自或让子孙送去钱物,以解燃眉之急。得到贺泮藻接济过的人不计其数,仅牡丹区李村镇高寨村就有60多户200多人在他救助下度过灾荒,保全性命。 贺泮藻乐善好施的行为,赢得了群众的尊崇和爱戴,百姓都乐意和他打交道,群众为他送了很多“万民伞”。他家有一部马拉轿车,谁家娶媳妇或出远门,可以随时借用。他家的留声机好似村民的公有财产,谁愿听打开就听,家里经常坐满了听唱的男女老少。 贺泮藻老人已去世多年,他治黄的事迹在群众中广为流传,有的还被演义成神话;他造福黎民的功德被百姓铭记在心中;他治黄的经验经后人的实践已升华为理论,至今仍然指导着治黄事业…… 贺广建,男,汉族,1923年8月出生,系牡丹区高庄镇贺庄村人,1949年2月2日在河北保定经孔会民、张景道介绍加入中国0,49年8月在南京转正。本人1946年8月在南华县自愿参军,1948年12月在华北八旅30团1营二连人排长,1949年8月至1951年1月在二野军政大学,1951年8月至1953年8月在朝鲜志愿军二方部,1953年8月至1955年9月在济南荣军四中队,1955年9月至1962年9月在山东临沂蒙阴粮食局,1962年9月至现在在山东蒙阴县高都区粮管所。 贺清亮,男,1933年2月生人,0党员。1945年5月至1946年5月任贺庄行政村儿童团长。1952年加入中国0。自1946年6月,历任南华县-通讯员、曹县-通讯员、曹县-城关派出所预审股、治安股、内勤股员、曹县-政保股股长、曹县-党委副书记、副局长。1976年任曹县-局长,1983年3月至1988年历任0郓城县委员、-党组书记、-长。1988年离休。 贺民,男,出生于1964年2月,0党员。1983年7月至1984年4月,在山东省郓城县师范任教;1984年4月至1985年6月任郓城团县委宣传部长;1987年6月至1988年1月,任郓城县团县委副书记、书记;1998年1月至2000年2月任郓城县王井乡-;2000年2月至2005年1月任郓城县潘渡镇-;2005年1月至2006年5月任东明县委常委(期间挂任淄博市临淄区委常委。2006年6月至今任菏泽市交通局办公室主任。 吴万福,男,汉族,1942年10月7日出生,系牡丹区高庄镇贺庄村人,1952年至1957年在白虎读书,1952年至1960年在菏泽二中读书,1960年至1963年在菏泽一中读书,1963年至1969年在山东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读书,1969年至1984年在山东大学工作,先后任学生辅导员、师职、培养科副科长(主持工作)、人事处副处长(主持工作),1984年至1996年在山东计划统计干部培训中心工作,先后任副主任、主任,1996年至2000年在山东经济计划学校工作,曾任校长兼-(高级经济师),2000年退休(正处级),属山东法官培训学院管理。 吴景斌,男,汉族,1965年出生,系牡丹区高庄镇贺庄村人,1973年至1978年在本村小学读书,1978年至1980年在高庄完小读书,1980年至1983年在菏泽一中读书,1983年至1987年在山东大学读书,1987年至1990年在山东大学读研究生,1990年至2008年在山东省财政厅工作(硕士研究生工作至今) 丁庄,位于高庄集西北2公里引黄输沙道东侧,村呈方形,东西街一条,居民55户,230人,多宋、冯姓,耕地290亩,多淤地。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丁姓从-县迁此建村,取名丁庄、 曹庄,位于高庄集北2公里,南连吴庄,北临贺庄,呈方形,东西、南北街各一条,居民56户,225人,耕地267亩,相传该村建于西汉时期(公元209年-公元24年),曹氏已传八十八世,以姓氏得村名。 吴庄,据吴氏始祖泰伯之碑录:吴氏开始始祖泰伯生于殷商高宗三十六年,崩于商乙四年丙寅,享年九十一岁,在位四十七年,周太王亶又生三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三季历生子昌才华出众,太王宠之意,传位季历而立昌,泰伯孝,趁父病同仲雍顺父意,托言衡山采药不继位。太王故,回奔丧,季历让之乃不受,季历死昌让之仍不受。泰伯反江南尊氏裕,断发纹身,把北方技术传于荆蠻,改一年熟为两年熟,广种农作物,兴修水利,经济迅速发展,教化乡民,全熟为食,并建江南第一村梅里,甚爱民,归之者数千余,并拥立为王,逐建吴国,乃吴姓始原。并筑城御敌,为江南最早古城。泰伯三让,系怀开拓江南风裕进化功德卓著仁让高踪至德无名武王追封为伯,明太祖追封为神。孔子曰泰伯可谓至德也。民崇其德,封为三让王,逢其诞辰到泰伯庙祭拜者甚重。泰伯英明,梅里之声传遍世界,立碑铭记。 2004年11月 位于高庄北2公里,靠曹庄,村呈长方形,南北街一条,居民70户,310人,耕地354亩。1980年地名普查时属社内重名村庄,于1982年6月经县政府批准,更名为北吴庄。 据吴氏建陵鲁菏分派始祖节极略传叙述 吴公节极生于元后期吴江人建陵季扎之后商配崔氏生子-东西享年八十六岁帝擢升为山东省胶州府总兵后到山西省平阴府任总兵时曹郡连年水灾瘟疫蔓延人烟减少洪武二年集山西洪港平阴大同广霊府州大举迁民至曹皇旨令我祖节极带兵护送至公奉旨同本郡守县令移民逐家安置吃住耕各得其所数年后经济繁荣民心安之公食其君上表于帝落居此乡寿终圣旨追封为镇国将军大都督。 |
彭庄村 |
彭庄 彭庄位于白虎集东北1.5公里,南距徐河1公里,村内东西大街1条,居民128户,496人,全属汉族,彭姓占70%,其他姓氏为李、崔等,耕地面积650亩,农机具54套,代销点两处,居民楼房一栋,村内现存彭黯墓碑一块。 据彭氏家谱记载,明天启年间(1621-1627),彭氏由白虎集分此立村,彭庄1958年划归小留公社,1979年划归白虎公社,2000年划为菏泽市牡丹区高庄镇彭庄行政村。 鲍楼 位于白虎集东北1.5公里,徐河北岸。村内有东西大街一条,现有居民131户,510人,全系汉族,鲍姓占60%,其他为张、马、司、吴等,有代销点一处,居民楼房三栋,现存鲍黯墓碑一块,鲍楼闸一处。 据鲍氏家谱记载,明万历年间(1573-1619),鲍氏由白虎集分此建村,1958年归小留公社,1979年归白虎公社,2000年划归菏泽市高庄镇鲍楼自然村。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