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东省 >>菏泽 >> 牡丹区 >> 马岭岗镇 >> 朱桥村

朱桥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朱桥村谷歌卫星地图)


朱桥村简介

  朱桥行政村(辖朱桥、丁庄、朱海子)
  朱桥行政村位于菏泽城西南25公里处,由朱桥、丁庄、朱海子三个自然村组成。
  丁庄人口298人,村庄占地75亩,三道街,耕地面积501亩,有丁、皇甫、朱、杜、王五姓,永乐年间1402-1425年,丁氏从菏泽市丁堂迁此建村。
  朱桥村,512人,村庄占地150亩,耕地面积780亩,三道街,一朱姓,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年,自庙东朱迁此建村。
  朱海子村,309人,村庄占地92亩,耕地面积450亩,三道街,274人姓朱,35人姓张。-奎,原0保卫科科长。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年,自朱庙村
  迁此建村。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71702108 274000 0530 查看 朱桥村谷歌卫星地图

朱桥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朱桥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寺西侯村

  寺西侯行政村(辖寺西侯)   寺西侯村位于菏泽城西南15公里处,人口866人,劳动力800人,村庄占地200余亩左右,本村以种粮为主,多有苹果栽培。全村以侯氏姓氏为主,由于村东有一香楼寺,故而得村名“寺西侯”。明朝洪武年间1377年,自山西省洪桐县迁此建村。侯书勤,原武汉铁道部部长。侯学增,菏泽市畜牧局局长。侯永斌,信发律师事务所所长。  

纸坊村

  纸坊行政村(纸坊、张庄、辘湾、新李庄、王翰林)   马岭岗镇纸坊行政村位于镇东北部,220国道穿过该村,地理位置优越。该村现辖纸坊、辘湾、李庄、张庄、王翰林五个自然村。现有人口1664人。近几年,纸坊行政村在区委、区政府及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自2001年以来,纸坊村曾获得镇综合治理合格村,精神文明建设先进村,农村工作一等奖,区模范支部书记等荣誉。  

黄楼村

  黄楼行政村(辖黄楼、焦庄、孟庄)   黄楼村位于菏泽城西南15公里处,由黄楼、焦庄、孟庄三个自然村组成,1626人,劳动力820人,耕地面积2407.86亩,村庄占地200余亩左右,本村以种粮为主。明朝洪武年间1377年,自山西省洪桐县迁此建村。  

马岭岗村

  马岭岗行政村(辖马岭岗)   马岭岗行政村位于菏泽城西南25华里。现有人口2100人,465户,耕地面积2180亩,村庄占地200余亩,全村18姓,该村主导产业以种植和养殖为主,种植业主要以粮食和果树为主,养殖业以养鸡为主,该村养鸡专业户已有20多户,鸡存栏量18000只,还成立了养鸡协会,鸡养殖已初具规模,主要集中在行政村规划的养殖区内。行政村现有党员34名,人均收入3120元。马岭岗村有1000多年的历史,据老人们传说,当时姓马的一姓是大户,现有马家胡同、马家井为证,村西南有一个大黄土岗,马岭岗因此得名,后因马家一-犯法,举家抄杀,马家失传。刘坡,菏泽市委副秘书长;陈慧丽,市工行副行长;孟凡青,市公路段副总经理;赵敬荣,济南军区后勤部审计局局长,正师级。  

程楼村

  程楼行政村(辖程楼)   程楼村位于菏泽城西南,全村865人,劳动力760人,本村以种粮为主,主导产业是苹果。明朝洪武年间1377年,自山西省洪桐县迁此建村。  

黄庙村

  黄庙行政村(辖罗头侯、崔刘庄、黄庙、庙东朱、张庄、王庄、唐东范、付庄、朱庄)   村庄概况   黄庙行政村位于菏泽城西南部,距镇驻地4公里,东与段庄赵楼两村交界,南与青丘村接壤,西与范水坑村相邻,北与车子李相连。本村由罗头侯、崔刘庄、黄庙、庙东朱、张庄、王庄、唐东范、付庄、朱庄八个自然村组成,均由明朝洪武年间年,自山西省洪桐县迁此建村。总面积9.2平方公里,全村呈梯形走向,村委会驻地黄庙村。全村共有11个姓氏,总人口2965人,其中男1480人,女1482人,耕地面积2962亩,本村以种粮为主。   黄 庙/2965人   黄庙/517   崔刘庄/445   张庄/230   王庄/231   堂中范/244   付庄/201   朱庄/340   罗头侯/776   村庄历史   黄庙村是悠久的古老村庄。据黄氏宗谱序言介绍,早在隋唐时代便有数户人家“隶耕于此”,建业修庙,生息繁衍,并与朱、范、付、张等姓氏村庄相邻。黄氏家庭中多有侠义之士,忠厚粗爽,刚正耿直者居多。“飞毛腿黄七爷”的神奇的传说,“黄巢乃吾族中豪强者也”是族人之骄傲,其|“杀富济贫”“除暴安良”之义举至今仍被传为佳话。虽其岁月久远,但褚多因素尚有案稽。黄庙为黄巢故里之说亦证据昭显。   一、黄庙村史及宗谱足可佐证   约于唐末(约886)年间黄氏宗族遭灭绝之祸,暗中四处避逃,迁徙他乡,唯留一庙宇于砂址作记,并嘱傍邻朱姓托管。据说庙内并未纪念物品存留,谓之“娘娘庙”,其意为未有男性或男性逃避远方。   宋真宗景德年间,逃往山西之一支黄姓人家,“先人黄大老夫妇偕三子,受族中长者之托来曹州冤句一带寻根祭先”。因年月久远,再加多次黄水淤积,面目全非,遂将三子分别于“西庙、中楼、东口”成一线0定居并互相辅弼。其长子黄河礼遵先人之训,将杂草丛生之“黄娘娘”(一说黄蒿庙)再更名为“黄庙”。   二、费解的庙宇命名令人值信   黄氏宗谱记载:先祖定居后,‘遵先人训,多与朱姓接触,四访遗址’。后发现草丛中一“裸露石块”,后确认为古庙原址,乃于原址处修一简陋庙宇,为避“贼寇之嫌”遂称“黄娘娘庙”。据黄氏家族世代相传之说,该名称含义颇具繁多:一不失黄家姓氏,二“避草寇之讳”,三便于日后更名。据世代传言:庙宇修建得益‘朱氏众多者辅佐资助’,理应依其为先,在大明洪武年间,黄家先人曾以此谦让朱姓。而朱姓却以黄巢为“一代豪杰”,“为民除恶,屡建奇功,功不可磨”为由推辞,终命作“黄庙”,庙宇及村庄命讳即确定,朱姓也因居住于黄庙东侧更名为“庙东朱”。   三、庙内关羽塑像,颜色蹊跷,谜底被解是一依据   黄庙起源于唐末宋初,成形于明清。约在洪武年、正德年两次重修,正德年间已成规模,分南北两院对峙,殿堂、廊房俱全,院内石碑繁多,殿内罗汉林立,唯有一黄面关羽塑像引人注目,关羽这一线面形象为何成为黄色脸孔,这一谜底只有黄氏族人心知肚明。早年庙内石碑记云:“族中强者逢杀身祸,后人纪之,避其本姓氏,以色示也。”是以黄色表黄姓,以关羽表黄巢形像之意。这一事实泥塑在“文革”时被毁,至今仍记忆犹新,是黄氏宗族痛心疾首之撼事。庙内现立之“黄巢爷”塑像取代了当初的黄面关羽塑像。   综上,黄庙是黄巢故里,黄面关云长即黄巢形像,已被周边群乡邻接受,众多关于黄巢的神奇传说也由原来的隐匿家传化公开。如今,逢初一、十五等传统祭日,八方村民多聚于庙内焚香祭拜,庙中常烟雾缭绕,其影响日趋扩大。  

李明远村

  李明远行政村(辖李明远、任庄、东时庄、西时庄、赵桥)   李明远行政村位于菏泽城西南15公里处,纬四路南侧,沙河两岸,全村辖3个自然村,由李明远、任庄、东时庄、西时庄、赵桥五个自然村组成,人口2400人,村庄占地350余亩左右,耕地面积2255亩,本村以种粮为主。村庄东部以李姓为主,中部以时姓为主,西部以赵姓为主。明朝洪武年间自山西省洪桐县迁此建村。李延学,省纪委办公室主任。李培领,原区人大主任。赵金修,原市-政委。李明毅,原济南铁路局副局长级别。赵弟伦,国家航天部。时振山,面塑大师,现居美国。  

朱桥村

  朱桥行政村(辖朱桥、丁庄、朱海子)   朱桥行政村位于菏泽城西南25公里处,由朱桥、丁庄、朱海子三个自然村组成。   丁庄人口298人,村庄占地75亩,三道街,耕地面积501亩,有丁、皇甫、朱、杜、王五姓,永乐年间1402-1425年,丁氏从菏泽市丁堂迁此建村。   朱桥村,512人,村庄占地150亩,耕地面积780亩,三道街,一朱姓,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年,自庙东朱迁此建村。   朱海子村,309人,村庄占地92亩,耕地面积450亩,三道街,274人姓朱,35人姓张。-奎,原0保卫科科长。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年,自朱庙村   迁此建村。  

万乾集村

  万乾集行政村(辖万乾集、范庄)   本村位于菏泽城西南四公里处,菏兰路东侧,717人,耕地面积665亩,村庄占地100余亩左右,劳动力361人。明朝万历年间1611年,冯氏由曹州城迁此建村,名为冯庄,后改为万乾集至今。本村以种粮为主,年收入3000余元。  

屯西李村

  屯西李行政村(辖屯西李)   屯西李行政村位于菏泽城西南15公里处,人口 652人,村庄占地180余亩左右,有两条街道,以李姓为主,本村以种粮为主。明朝洪武年间李氏自山西省洪桐县迁此建村。  

周庄村

  周庄行政村(辖周庄)   南周村位于菏泽城西南17公里处,人口980人,村庄占地280余亩左右,220国道纵穿村庄东西两部分,全村共有周、边两姓,有两条主干道,本村以种粮为主,多种植大葱。明朝洪武年间自山西省洪桐县迁此建村。周铁伦,现任曹县县长。  

李旺屯村

  李旺屯行政村(辖前李旺屯、后李旺屯)   李旺屯行政村位于菏泽城西南25华里处,由前李旺屯、后李旺屯两个自然村组成,人口1100人,村庄占地350余亩左右,三条东西大街,以刘、李、赵、王姓为主,本村以种粮为主。明朝洪武年间自山西省洪桐县迁此建村。  

杜路口村

  杜路口行政村(辖杜路口、杨柳庄、安庄、贾庄)   杜路口行政村位于菏泽城西南13公里处,由杜路口、杨柳庄、安庄、贾庄四个自然村组成,人口1380人,村庄占地450余亩左右,本村以种粮为主。明朝洪武年间自山西省洪桐县迁此建村。  

刁南村

  刁南行政村(辖刁南)   刁南行政村位于菏泽城西南25公里处,人口780人,村庄占地210余亩左右,本村以种粮为主,主要发展蔬菜。村庄共一条南北大家,以王姓为主。明朝洪武年间自山西省洪桐县迁此建村。王学锋,市公路局工会主席。王继合,市规划局副局长。王继良,区检察院。  

通古集村

  通古集行政村(辖通古集)   通古集村,传说三易其名:古时称冤句,后叫通堌都,通堌集,现又叫通古集。依据如下:冤句。因历史久远,又无文字可考,多为老人所传。如村人因事争闹时,总说自己冤,年长人劝架时多是说“咱这庄就冤庄,冤点没啥。”   通堌都,现存范水坑孝子碑为清朝时所立,以上即写作“通堌都”。   通堌集,本村现有居民以贾姓人口最多,迁来时间最早。据其家谱所记,明朝弘治(1488年)年间,贾姓人自-县迁至菏泽西南七十里长岗庙村,百余年后一支族人迁至通堌,现已四百多年。其他姓氏,多无所考。谱中记述,“其地东有青丘烟柳,西有窦坡堌岭,前有龙湫虎牢,后有金龙寺院,皆故 也古 稠密,范围其地,盖固古 ,以名通堌也”。  

青邱村

  青邱行政村(辖寺西、范海、岗上)   青邱行政村位于菏泽城西南,由寺西、范海、岗上三个自然村组成。寺西,古称青丘,亦称青丘寺,开元18年,唐玄宗邀请诸禅师共推神会为七祖,明正统1368年至1644年扩建大原宝殿。寺西村人口680人,有范、李、杨三姓,耕地面积1200亩,盛产西瓜、山药;范海,位于菏泽城西南45里,人口952人,耕地面积1920亩,有范、李两大姓,明朝洪武年间1368年,自山西省洪桐县迁此建村,因地势低洼,取名范海;岗上,位于菏泽城西南48里,人口266人,耕地面积1540亩,村庄占地76亩,明朝洪武年间1368年,刘氏自山西省洪桐县迁此建村,因地势高,故取村名岗上。本村以种粮为主。   青丘崮堆位于马岭岗镇西南15里寺西范村附近。系市级重点保护文物。土堆上立有清朝康熙46年墓碑一座。记载了青丘崮堆当年的盛况。据碑载,青丘崮堆在汉朝时期曾是较大寺庙,僧侣甚众,寺庙地势较高,位于其上,环顾四周,北可望吕陵,东可视金堤。寺庙四周栽植大量柳树,每至春天,柳树生出嫩叶,柳枝婀娜多姿,四处炊烟袅袅,景色十分宜人,此景在清朝时期曾以“青丘烟柳”命名,被列为曹州八大美景之一。据传青丘崮堆还是春秋五霸时期“葵丘会盟”之地,其堆下藏有大量古文物。北京社科院考古专家在此发现西周时期的陶片。青丘崮堆还是著名抗日将领王登伦战斗过的地方,是当地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关于“青丘崮堆”还有许多美丽的传说,一说它是精卫衔石填海时,不小心从口中落下的五彩石。一说地神要在此地立起一座山,被早起拾粪的老汉用粪叉击破,没能起来,并饿死了一只要来占山为王的大虎。这些传说,为青丘崮堆平添了神秘的色彩。当地百姓对青丘情有独钟,多次提出要重建青丘寺。   青邱桥位于马岭岗镇南部,青邱路中间,是连接朱桥、朱庙、赵楼、青邱等十几个村庄的重要枢纽。  

桑树侯村

  桑树侯行政村(辖桑树侯、前侯、郑庙)   桑树侯村,位于菏泽城西南4公里处,由桑树侯、前侯、郑庙三个自然村组成,1525人,耕地面积1678.76亩,村庄占地200余亩。桑树侯,1303年,由山西省洪桐县迁此建村;前侯,1522-1562年侯氏由大桑庄迁此建村;郑庙,明洪武年间1366-1398年,郑氏由山西省洪桐县迁此建村郑庄,弘治年间,更名为郑庙。  

范水坑村

  范水坑行政村(辖东范水坑、中范水坑、西范水坑)   范水坑村位于菏泽城西南部,人口1200人,街道整齐,水泥路面,全村姓氏全姓范,耕地面积1700亩,于明弘治年1489年自-县迁此建村,原名范家寨,后因寨内低洼,改村名为范水坑,1960年因受涝灾,该村村民从寨内搬到寨外。范业赞现任菏泽市工商局局长。  

贾庄村

  贾庄行政村(辖东贾庄、西贾庄)   贾庄位于菏泽城西南部,人口791人,街道整齐,水泥路面,全村人姓贾,总耕地面积1300亩,于公元前弘武年前迁至。贾氏全家响应当时政府号召,从山西省洪洞县迁移曹州四十华里处,在这里立家兴业,定村名为贾庄村,当时这里地广人稀,土地贫瘠,贾氏全家代代辛勤工作,逐渐发展壮大。贾文生,现任菏泽市牡丹区人大政协副主席。  

朱庙村

  朱庙行政村(辖朱庙、马庄、朱后庄)    朱庙村位于菏泽市西南方向距离20公里,人口500人,村庄占地123亩,三道街,姓朱、王、段、张、吴,朱占全面,王占后街东头,段占中街,张占后街,吴占中街西头,耕地面积750亩。马庄位于菏泽市西南方向距离17.5公里,人口335人,村庄占地75亩,二道街,姓马,耕地面积420亩。朱后庄位于菏泽市西南方向距离18公里,人口330人,村庄占地70亩,一道街,姓朱,耕地面积430亩。明朝永乐年间1403年至1424年,朱氏由庙东迁入建村名朱庙,明朝永乐年间1309年间,马氏由小留北五里长寨大胡同迁入建村马庄,明朝永乐年间1403年至1424年,朱氏由庙东迁入建村名朱后庄。三个自然村砖瓦房,家家电话彩电,以种西瓜、苹果为主。  

西段村

  西段行政村(辖段庄、杜庄)   西段始祖段公石颖先世居住晋南洪洞县老鸹窝之芦家村,奉县令之命迁至鲁之西南曹州府,今菏泽西南二十五里马岭岗以西二里许,古名段老庄,今日西段。   祖迁此乐土后,授田五十亩,耐劳勤俭,诚朴终日,吃苦数载,资财丰满,后在我村之东南八里经营田庄,分前后野,居然以富翁之称,去世后葬于前野,今日马岭岗南段庄。  

龙王庙村

  龙王庙行政村(辖饿虎牢李、曹庄、翟庄、新翟庄)   龙王庙行政村有四个自然村组成,李庄、曹庄、翟庄、新翟庄。李庄于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李慎才、李慎木兄弟从-县迁来建李庄村,后传说此地起山,一虎来至,山被南方破没起山,老虎饿死,故又叫饿虎牢李庄,1983年地震,村民又从旧址迁至新村,人口816人。翟庄于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从-县迁来建翟庄村,至今人口发展500人。70年后迁至新翟庄100多人,现新翟庄300多人。曹庄现有750余人,耕地面积1300余亩,本村有曹、吴两姓氏,曹姓占三分之二,吴姓占三分之一。据说,吴姓自曹姓安家后把婿找回在村与女儿同住安家,至此分曹吴两姓,井坑各占一半。  

荣楼村

  荣楼行政村(辖吴桥、荣楼)   荣楼村位于菏泽西南方向,距离16公里,人口840人,村庄占地992亩,有荣、侯、张三姓氏,荣占全面。吴桥村位于菏泽西南方向,距离17公里,人口790人,村庄占地950亩,有朱、侯、程三姓氏,朱占全面。荣楼村、吴桥村均建于明末年间1403年至1424年,荣氏、朱氏由-县迁往此地。两自然村全是砖瓦房,户通电话,大多有彩电。以种西红柿、苹果、小麦、玉米为主。  

司庄村

  司庄行政村(司庄、肖庄、许庄、普台张)   司庄村位于菏泽城西南一公里处,由司庄、肖庄、许庄、普台张三个自然村组成,1797人,耕地面积2614.08亩,村庄占地200余亩左右。本村以种粮为主,镇工业园驻地。   司庄,清朝咸丰年间(1851-1861年)由司氏在此建村。   肖许庄,清朝康熙年间(1662-1722年)肖氏由城西肖老家迁此建村。   普台张,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年,由张氏自山西省洪桐县迁此建村。  

寺李村

  寺李行政村(辖前寺李、后寺李)   司李村位于菏泽西南大约20公里处,人口1306,村庄占地200亩,耕地面积2018.35亩,劳动力653人,分李、杨两大姓氏,明朝万历三十年六月初二,李氏由金乡县迁此建村,因村南有一寺院,取村名为寺李,万历三十三年又分前后两个寺李自然村,村庄以农业为主,大力发展种植业,经济情况一般。  

侯庄寨村

  侯庄寨行政村(辖侯庄寨)   本村位于菏泽城西南四公里处,外贸路中间段,1144人,耕地面积925.69亩,村庄占地150余亩左右。本村乾隆四年,由桑树侯迁此建李庄,光绪一年,改为侯庄寨。本村以种粮为主。  

齐岗村

  齐岗行政村(辖齐岗、胡庄)   齐岗村位于菏泽城西南十五里菏兰路东侧一公里处,700人,耕地面积900余亩,村庄占地100余亩左右。本村明洪武年间1361年,由山西省洪桐县迁此建村。本村以种粮为主,每亩收入2000余斤。  

十五里张村

  十五里张行政村(辖(十五里张)   本村位于菏泽市牡丹区马岭岗镇220国道收费站500米, 村民200户,780人,耕地面积1026余亩,村庄占地100余亩左右。本村明朝初年,张氏由山西省洪桐县迁此建村。  

刘洼村

  刘洼行政村(辖刘洼)   刘洼行政村位于菏泽城西南18里处, 650人,160户,耕地面积954亩,人均1.5亩,村庄占地150余亩左右,本村以种粮为主。明朝洪武年间1375年,自山西省洪桐县迁此建村。因村东北有三大沙坑,故取村名为刘洼。刘杰仁,淄博市水泵厂总工程师;刘殿林,牡丹区-指挥中心主任;刘冬,牡丹区检察院二科科长;刘银生,市环保局办公室主任;刘冠涛,北京研究生。  

张堂村

  张堂行政村(辖前张堂、后张堂、西张堂)   张堂村位于菏泽城西南7公里处,220国道西侧。由前张堂、后张堂、西张堂组成,937人,劳动力463人,耕地面积1518.58亩,村庄占地200余亩左右。本村明朝万历年间(1573-1619年),张氏由山西省洪桐县迁此建村。  

郭赵庄村

  郭赵庄(辖郭庄、赵庄、荣庄、孙胡同、黄庄)   郭赵庄行政村位于220国道两侧,菏泽城西南6公里处,由郭庄、赵庄、荣庄、孙胡同、黄庄组成,全村现有人口1240人,劳动力604人,耕地1500.54亩,村庄占地200余亩左右。辖赵庄、郭庄、黄庄、孙胡同、荣庄等5个自然村,村两委成员5人。   郭庄、赵庄,三百年前,由肖许庄迁至此。   荣庄,200年前,由现万福荣楼迁至此。   孙胡同,光绪年间,由城孙庄迁此建村。  

李舍村

  李舍行政村(辖前李舍、后李舍、杨毛张)   李舍行政村位于菏泽城西南28华里处,由前李舍、后李舍、杨毛张三个自然村组成,人口1512人,村庄占地380余亩左右,共2条东西大街,本村以以李姓为主。明朝洪武年间自山西省洪桐县迁此建村。李守业,原市-局长。李德亮,解放军经济学院管理处处长。李明生,菏泽市执法局主任。  

赵楼村

  赵楼行政村(辖赵楼、黄庄、张庄、许庄)   赵楼村位于菏泽城西南,由赵楼、黄庄、张庄、许庄四个自然村组成,本村以种粮为主。明朝洪武年间1377年,自山西省洪桐县迁此建村。赵楼,人口540人,耕地面积870亩,主要姓氏赵、朱、宋、黄;黄庄,人口340人,耕地面积440亩,主要姓氏黄;张庄,人口310人,耕地面积420亩,主要姓氏张、侯、周、石;许庄,人口260人,耕地面积420亩,主要姓氏许 。赵华,原马岭岗镇党委副书记;许清玉,菏泽市二中校长;张思允,牡丹区经委主任;张辉,牡丹区粮局销售科科长。  

李朝花村

  李朝花行政村(辖李朝花、后张堂、西张堂)   李朝花村位于菏泽城西南30公里处,由李朝花、后张堂、西张堂三个自然村组成。西张堂村130人,劳动力80人,耕地面积150亩;后张堂村200人,劳动力150人,耕地面积200亩;李朝花村150人,劳动力100人,耕地面积150亩;村庄占地200余亩左右,本村以种粮为主。明朝洪武年间1377年,自山西省洪桐县迁此建村。  

伞头王村

  伞头王行政村(辖伞头王)   伞头王行政村位于菏泽城西南20里处,全村99.9%姓王氏,另有魏卢宋三姓各一户,1340人,村庄占地200亩,耕地面积1287亩,南北街2条,东西街3条,本村以种粮为主。明朝洪武年间1369年,王氏自山西省洪桐县迁此建村,取名王花园,清乾隆五年改为伞头王村。本村种粮、种菜,兼种植苹果、梨,人均年收入4500元左右。王心林教授,中国钢铁研究院研究员;魏洪伦,中国石油开发西北指挥部副总指挥;王冠五,天津著名面塑大师。  

桥李行村

  桥李行政村(辖桥李)   桥李行政村位于马岭岗镇北部,外贸路从行政村中间穿过,下辖1个自然村,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860人,222户,耕地面积790亩,2008年人均收入4519元,人多地少,收入以农业和第三产业为主。  

刘堂村

  刘堂行政村(辖刘堂、边庄)   刘堂村位于菏泽城西南30公里处,由刘堂、边庄两个自然村组成。全村五大姓氏,分别是陈、孙、李、王、边。刘堂村占地100亩,耕地面积1100亩;边庄村占地50亩,耕地面积160亩;本村以种粮为主。明朝洪武年间1377年,自山西省洪桐县老鸹窝迁此建村。陈广山,牡丹区办公室副主任。陈朋录,大黄集镇副镇长。  

四张村

  四张行政村(辖前四张、后四张、中四张、油坊张、郭庄)   四张行政村辖前四张、后四张、中四张、油坊张、郭庄5个自然村,地处马岭岗镇西北片,七里河畔,人口1400人,土地1800亩。明朝洪武六年,张氏于山西省洪洞县西北大张村迁至山东曹州满家营(二郎庙)东二里许阅园定住,分前中后三部分。   张永,系明代与郑和齐名的著名宦官,曾辅佐明武宗登基执政,在多次严判除0中功勋卓著,成为妇孺皆知的先贤人物,皇帝御赐五彩大理石桌一张,至今桌面尚保留我村。   张自立,1935年参加革命,曾任青邱区队和县大队政治委员,当时王登伦任大队长,张天一任参谋长,后张自立随大军南下,在贵州省历任多职。   张广会,系成都大学毕业生,曾任国家外经贸委主任,驻坦桑尼亚大使,现已退休。   村东有古寺一座,称琉璃庙,明正德年间,张永太监回乡省亲,重新翻修五脊六兽,金碧辉煌,有御赐五金香炉一台(后被南人盗走)和巨钟一口(1958年砸毁),百里香客络绎不绝,每逢二月初八、三月初七、腊月廿四庙会期间,大戏连台、人山人海、香火不断。此庙在1937年大地震中倒塌。2000年初,河南民权张氏一大支脉,以琉璃庙为线索找回老家,认祖归宗。  

刘敬庄村

  刘敬庄行政村(辖刘敬庄、徐庄、时庄、鹿胡同、王庄、侯桥)   西时庄村在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始祖时际夏于山西省洪洞县老爪窝大槐树迁至山东曹州西南二十五里尚时庄。由于黄河多次泛滥成灾,又祖迁至定陶时寨、何楼时楼和马岭岗村东时庄。刘敬庄在明朝洪武元年,于山西省洪洞县迁至此,有冯马侯三姓,故起村名冯马庙侯村,后经多年一位名叫刘敬的人在外有名气,后村名改为刘敬庄。徐庄,据传说在1840年前后从曹州西关迁至马岭岗西三里建村,祖辈务农。  

刁北村

  刁北行政村(辖刁北)   刁北行政村位于菏泽城西南25公里处,人口960人,村庄占地220余亩左右,本村共一条南北大街,村庄南部以范姓为主,东部以于姓为主,西部和北部以李姓为主。以种粮为主。明朝洪武年间自山西省洪桐县迁此建村。李玉清,柳州军区司令员,李合喜,市物价局副局长。  

陈史王村

  陈史王行政村(辖陈庄、史庄、王庄)   陈史王村位于菏泽城西南25公里处,由陈庄、史庄、王庄三个自然村组成。全村1500人,耕地1560亩,本村以种粮为主,副食品加工以粉皮为主。陈庄姓氏以朱姓为主,史庄姓史,王庄姓王。大约600年前,始祖朱荣从安徽省凤阳府桃花村(今桃花镇)迁居山东省菏泽市李庄集乡。二世祖朱彦茂、彦广从土地庙朱庄迁居菏泽市吕陵镇朱海,九世祖朱彦名由朱海迁居于此,元末洪武反元起义,亲友多受株连,祖先朱荣为躲灾避难,携全家至此落居朱荣兄弟三人,分三个自然村居住。朱炳建,清华大学毕业生,原始参议会会长。朱保顺,华北油田。朱纪东,曾担任东明县副县长职务,后担任菏泽市针织厂厂长。  

解南村

  解南行政村(辖解南)   解南原名解元集,有“张、王、李、赵、刘、两常一段七八里”之说,该村最早的住户姓金,另外还有胡氏家族,所以该村明朝之前叫金坑,后金、胡两姓的后人迁往他乡。据村中先人相传,村中一位金姓人士曾中解元,后因事被官府举家犯抄,家族人士均隐姓埋名远走他乡,后人为了纪念这位解元,该村名解元集至今,村共有27姓。位于菏泽城西南10公里处,人口1719人,耕地1350亩。  

张黄庄村

  张黄庄行政村(辖张庄、黄庄)   张黄庄行政村位于菏泽城西南35里处,由黄张庄、黄庄两个自然村组成,有张、黄、吴三姓,575人,145户,耕地面积750亩,村庄占地150余亩左右,本村以种粮为主。明朝洪武年间1388年,自山西省洪桐县迁此建村。  

谢集村

  谢集行政村(辖谢集)   谢集村位于菏泽城西南17.5公里处, 1300人,耕地面积1097亩,村庄占地180余亩左右。本村以种粮为主,东西街、南北街各两道。明朝洪武年间1362年,自山西省洪桐县迁此建村。本村做香的历史有500多年,80%的农户做香,远销国内外。唢呐队两班,做纸活的有两家。  

车子李村

  车子李行政村(辖车子李)   车子李村位于菏泽城西南10公里处,800余人,劳动力700余人,占地1000余亩,其中耕地面积800亩,村庄占地200余亩左右,本村全是李氏家族,以种粮为主。明朝万历年间,自山西省洪桐县大槐树迁此建村,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近代革命战争时期,涌现出许多感人事迹,据《青邱英杰》记载,鲁西南名将王登伦同志曾在此战斗过,李化堂同志系本村人,是王登伦部队的骨干力量。李丛望,济宁市文化局副局长。李近才,济宁市梁山县一中副校长。李俊生,马岭岗镇原人大主任。  

二郎庙村

  二郎庙行政村(辖二郎庙)   二郎庙村原名满家营,60年改为清源集,之后改为二郎庙,直到今天。二郎庙由张氏从四张迁入,解放战争时,献出宝贵生命之人有三四人。  

西北村

  西北村行政村(辖张良店、丁庄、周庄、闫楼)   明万历年间,丁氏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建村,取名丁庄,主要姓氏有刘、罗、靳、丁。周庄,明嘉靖年间一五二二年至一五六六年周氏由白龙潭今吕陵镇周庄迁至此建村,当时有两位名人,有历史记载,周天和是嘉靖军师,周新龙是嘉靖保镖。闫楼村,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闫氏自山西省洪桐县迁此建村,原名闫家村,清咸丰五年改为今名。张良店,明洪武年间,张氏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建村,村名张良集,后在康熙45年改村名为张良店。  

三教堂村

  三教堂行政村(辖三教堂)   三教堂村位于马岭岗镇西北4公里处,现有人口920人,耕地面积866亩,村庄占地290余亩左右,本村以种粮为主。现有张、马、杜、闫、谢、王六大姓氏家族。明朝洪武年间1534年,自山西省洪桐县迁此建村。现有张新明任银山河务局高级干部。 三教堂村与寺西侯村、纸坊村、黄楼村、马岭岗村、程楼村、黄庙村、李明远村、朱桥村、万乾集村、屯西李村、周庄村、李旺屯村、杜路口村、刁南村、通古集村、青邱村、桑树侯村、范水坑村、贾庄村、朱庙村、西段村、龙王庙村、荣楼村、司庄村、寺李村、侯庄寨村、齐岗村、十五里张村、刘洼村、张堂村、郭赵庄村、李舍村、赵楼村、李朝花村、伞头王村、桥李行村、刘堂村、四张村、刘敬庄村、刁北村、陈史王村、解南村、张黄庄村、谢集村、车子李村、二郎庙村、西北村、崔庄村、大杜庄村、刘坊村、侯白庄村、前段村、后段村、蓖匠王村、白杨张村、穆李村、郭庄寨村、解北村、荆庄村、王道沟村、高庙村、安顿庄村、侯金铎村、赵庄村、刘庄村相邻。  

崔庄村

  崔庄行政村(辖崔庄、韩庄、河底朱)   崔庄村位于菏泽城西南,由崔庄、韩庄、河底朱三个自然村组成。现有人口1050人,本村以种粮为主。明朝洪武年间1377年,自山西省洪桐县迁此建村。  

大杜庄村

  大杜庄行政村(辖东大杜庄、西大杜庄、南大杜庄、北大杜庄)   大杜庄行政村位于外贸路以北,菏泽城西南35里贾运河以南,由东大杜庄、西大杜庄、南大杜庄、北大杜庄四个自然村组成,1670人,386户,总占地面积1700多亩,本村以种粮为主。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杜氏自山西省洪桐县迁此建村。村委东边有关帝庙,西边有白玉奶奶庙。杜德山,原菏泽市粮食局局长;杜海江,教育局局长;杜庆亮,原城北医院教授。  

刘坊村

  刘坊行政村(辖刘坊)   刘坊行政村位于菏泽城西南16公里处,人口1100多人,村庄占地250余亩左右,本村以种粮为主。村庄共4条大街,本村全部刘姓。本村多种植山药。明朝洪武年间自山西省洪桐县迁此建村。刘景山,抗战时期独立旅旅长。刘士一,原定陶县-局长。  

侯白庄村

  侯白庄行政村(辖侯庄、白庄、东刘坊)   侯白庄行政村位于菏泽城西南25公里处,由侯庄、白庄、东刘坊三个自然村组成,1346人,耕地面积1842亩,本村以种粮为主。明朝洪武年间自山西省洪桐县迁此建村。  

前段村

  前段行政村(辖幸福段、前段)   前段行政村位于菏泽城西南28里处,由幸福段、前段两个自然村组成,人口1047人,村庄占地245余亩左右,本村共4条东西大街,主要姓氏是断姓,以种粮为主。明朝洪武年间自山西省洪桐县迁此建村。段以山,原贵州省南北县县长。段建学,原云南省轻工局局长。段效明,原临沂市组织部部长。  

后段村

  后段行政村(辖后段)   后段行政村位于菏泽城西南25公里处,人口700余人,村庄占地230余亩左右,本村共一条东西大街,以种粮为主。村庄95%姓段,5%姓赵和张。明朝洪武年间自山西省洪桐县迁此建村。段景运,历史名人。  

蓖匠王村

  蓖匠王行政村(辖蓖匠王、河南王)   蓖匠王行政村位于菏泽城西南16公里处,由蓖匠王、河南王两个自然村组成,人口1021人,村庄占地300余亩左右,本村以种粮为主,兼种大葱、黄金梨,全村村民皆以王姓,有三条主干街。明朝洪武年间自山西省洪桐县迁此建村。王建邦,原中央一建。王俊堂,原广东军区司令部后勤部书记。王洪运,现济南市建委书记。  

白杨张村

  白杨张行政村(辖白杨张)   白杨张行政村位于菏泽城西南15公里处, 2204人,耕地面积2000亩,村庄占地1000余亩左右,由4条东西大街,1条南北大街。本村共有八大姓氏,乔氏310人,潘氏200人,刘氏200人,边氏30人,侯氏20人,徐氏8人,崔氏5人,张氏142人,代氏5人。本村以种粮为主。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年,自山西省洪桐县迁此建村。当时村内有一棵大白杨树,故起村名白杨张村。  

穆李村

  穆李行政村(辖东穆李、西穆李、南穆李、北穆李)   该村现有人口1676人,398户,耕地面积1696亩,35名党员,农业生产以蔬菜和果树为主,人均0.8亩果树,0.2亩蔬菜,主导产业优势突出,“木瓜、柿饼、面塑”号称三大宝。2008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3万元,是全市唯一启动乡村旅游的村。先后被评为“全国计生协会先进村”、“省级文明单位”、菏泽市“十佳计划生育模范村”、“牡丹区新农村建设样板村”。  

郭庄寨村

  郭庄寨行政村(辖郭庄寨)   郭庄寨行政村现有人口1157人,380户,耕地面积1224亩,人均耕地面积1.06亩,村委、支部共5人,党员32人。该村农业生产以蔬菜为主,是马岭岗镇重点蔬菜专业村之一,2007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377元。  

解北村

  解北行政村(辖解北、集西李、集东李)   解北行政村位于中华西路末端南万福河畔,全村共有602户,2359人,分为15个生产小组,耕地面积1834亩,以种粮为主。  

荆庄村

  荆庄行政村(辖荆庄)   明弘治年间1488年至1805年,荆氏由城西南王浩屯迁此建村,1987年10月立碑。荆庄行政村位于菏泽城西南,742人,总占地面积827多亩,本村以种粮为主。有荆王苏李四大姓氏,各占人口的90%、2%、3%、5%。本村手工作坊居多,手工业带动了经济发展。  

王道沟村

  王道沟行政村(辖王道沟、朱潘庄、西杜庄)   王道沟行政村位于菏泽城西南25里,由王道沟、朱潘庄、西杜庄三个自然村组成,1300余人,本村以种粮和外出打工为主。王道沟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王氏自山西省洪桐县迁此建村,本村全部是王姓,100余户,420余人,因村北有条小河,故取村名王道沟,村东有2座古庙,王纯立,是原马岭岗镇-。朱潘庄,明宣德年间自山西省洪桐县迁此建村,原名徐潘庄,后改名朱潘庄,本村有60余户,230余人,有朱、潘、王、向、张五姓氏,朱风刚,原菏泽市纪委副主任。西杜庄,明宣德年间自山西省洪桐县迁此建村,因村坐落于大杜庄西侧,故起名西杜庄,130户,650人,经济以种植、养殖为主,村北有一座古庙。王荣德,解放战争年代历任-警卫连连长;王国亮,区委组织部任职。  

高庙村

  高庙行政村(辖高庙)   高庙行政村位于菏泽城西南,总人口1640人,全村土地面积1864亩,本村以种粮为主。全村共8姓,高、魏、王、袁、侯、赵、张、李。高,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自山西省洪桐县,以高明为祖,迁往现鄄城县南高庄,明朝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以高震为祖移住在曹州府即现在菏泽市西南25里高家庄。清朝嘉庆年间1802年以高家庄改为高庙,明朝正德元年公元1502年至今,建村502年。   魏:清朝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移住高庙   王:明朝万历年间公1611年移住高庙   袁:清朝嘉庆年间公1798年移住高庙   侯:民国年间公元1930移住高庙   赵:民国年间公元1930年移住高庙   张: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元1951年移住高庙   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元1955年移住高庙   历史人物:高灿武,清朝光绪年间统领;高云,清朝光绪年间武进史;高峰,公元1940年参加革命从西藏军区转至上海警备区,任师政委,1905年离休居上海至今;魏凌起,清光绪年间开封府;王长生,2008年副县级;王中方,1992年副科级;高新立,商人,资产千万以上。  

安顿庄村

  安顿庄行政村(辖安庄、顿庄、高银、姜拐)   安顿庄行政村位于菏泽城西南19公里处,由安庄、顿庄、高银、姜拐四个自然村组成,本村以种粮为主,总人口1928人。安庄占地126亩,以东西街道,南北胡同为居住习惯,有安、顿两姓氏,耕地面积459亩,由明隆庆年1567年—1572年安氏由高银来此建村。   顿庄占地168亩,以东西街道,南北胡同为居住习惯,有张、顿两姓氏,耕地面积460亩,由明万历年1573年—1619年顿氏由解元集门里来此建村。   高银占地188亩,以东西街道,南北胡同为居住习惯,有高、李、杨、杜、孙姓氏,耕地面积518亩,由明正德年1506年—1521年高氏由鄄城高老庄来此建村。   姜拐占地168亩,以东西街道,南北胡同为居住习惯,有姜姓氏,耕地面积548亩,由明正德年1504年—1508年姜氏由曹州府来此建村。李辉,菏泽市体育局副局长。  

侯金铎村

  侯金铎行政村(辖侯金铎、宋庄、刘升庄、苗庄、黄牌坊、郭坝、武庄、黄庄)   侯金铎行政村位于菏泽城西南15公里处,由侯金铎、宋庄、刘升庄、苗庄、黄牌坊、郭坝、武庄、黄庄八个自然村组成,本村以种粮为主。苗庄,明朝洪武年间1361-1398年,苗氏自山西省洪桐县迁到菏泽肖苗屯,定居后二世,苗氏迁此建村。刘升庄,原名范庄,明末刘氏由城西南刘庄迁此。宋庄,明万历年间,1573年-1619年,宋氏由城西北田桥迁此建村。黄牌坊,明朝末年,黄氏从菏泽城西南黄口迁至南城官庄村,大约30年,又迁至此,原名西黄庄。清朝雍正八年,本庄有一对夫妻孝敬父母,非常出名,皇上下令为其修建牌坊,名为显孝牌,从此改村名为黄牌坊。侯金铎村,原名赵庄,清嘉庆年间,有桑树侯人迁此建村,因考中秀才,改为今名。郭坝,请嘉庆年间,1820年郭氏迁此建村。黄庄,明崇祯年间1644年,城南黄口迁此建村。武屯,清顺治年间1662年由武寺迁此建村。  

赵庄村

  赵庄行政村(辖赵庄、窦庄、卷棚庙)   赵庄村由明朝初期,-县迁来至此,以姓氏取村名,故曰:赵庄。我村有两位抗美援朝英雄,赵忠环和赵文林,分别于01年和08年逝世。现在我村赵红星在菏泽市日报社任主任总编。  

刘庄村

  刘庄行政村(辖新刘庄、老刘庄)   刘庄村现有人口1400人,耕地1235亩,辖南刘庄、北刘庄两个自然村,村“两委”成员5人,党员33名。全村现有常规菜田面积1000亩,2008年人均纯收入5515元。明朝洪武八年,刘氏自山西省洪桐县迁此建村。   清朝咸丰年间,捻军起义杀富济贫威慑官府,为安全计议,曹州府堵塞了南北西三个城门,唯留东门令百姓进出。适时城东门刘善人庄官绅居多,可以免检入城,我村先民为进出府城方便,来个鱼目混珠,把刘庄改为刘善人庄。后有一名外来打工者,会做镰把手艺,事业发达,人称镰把刘。民国十九年兵匪勾结作乱扰民,我村村民强悍诚实,不仅高筑围墙,而且筑起犬牙交错的土墙化解了土匪的火力攻势。   刘庄人重视教育,自私熟至2006年合并学校止,从未间断过办学。刘玉贵,面塑艺人,其作品曾祭奠过孙中山。刘贞方,铁匠,他打造的三棱标枪一下能穿透八个铜板,马刀可开石断铁。宋元章,民国年间任寿张、寿光两任县令。宋新田,北大学生,在“一二九”运动会中曾带领学生南下-并赴南京国民政府-。刘照溪,解放后任湖南省委办公室秘书。刘照亮,现任濮阳油田总工程师。张绍斌,高庄镇-。  


朱桥村特产大全




朱桥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