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东省 >>菏泽 >> 定陶区

定陶区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定陶区谷歌卫星地图)


定陶区简介

    定陶区位于山东省西南部,菏泽市中部,万福河上游。总面积846平方千米。总人口61万人(2003年)。
  区人民政府驻定陶镇,邮编:274100。代码:371727。区号:0530。拼音:Dingtao Xian。
  行政区划
  
  定陶县辖7个镇、4个乡:定陶镇、陈集镇、冉堌镇、张湾镇、黄店镇、孟海镇、马集镇、仿山乡、南王店乡、半堤乡、杜堂乡。
  历史沿革
  
  秦置定陶县。《汉书·地理志》:“禹贡陶丘在县西南,有陶邱亭。”县名由此。据《说文解字》:“定,安也。”
  1995年10月23日,撤销定陶县孟海乡、张湾乡,设立孟海镇、张湾镇。
  2000年,定陶县辖6个镇、13个乡:定陶镇、张湾镇、冉堌镇、孟海镇、黄店镇、陈集镇、邓集乡、一千王乡、力本屯乡、马集乡、南王店乡、田集乡、王双楼乡、姑庵乡、半堤乡、保宁乡、游集乡、杜堂乡、东王店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563352人,各乡镇人口: 定陶镇 77124 张湾镇 26002 冉蝈镇 28496 黄店镇 40442 孟海镇 35557 陈集镇 36722 邓集乡 28244 一千王乡 16965 力本屯乡 24618 马集乡 23015 南王店乡 28781 田集乡 25305 王双楼乡 18367 姑庵乡 23943 半堤乡 34623 保宁乡 20029 游集乡 18102 杜堂乡 28130 东王店乡 28887
  截至2002年12月31日,定陶县辖7个镇、4个乡。
  定陶县辖7镇4乡,318个行政村。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61万人 846平方公里 371703 274000 0530 查看 定陶区谷歌卫星地图

定陶区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天中街道 - -

----

查看 天中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滨河街道 - -

----

查看 滨河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陈集镇 约3.4万人 49.1平方公里

----

查看 陈集镇谷歌卫星地图
冉固镇 约3.1万人 42.7平方公里

----

查看 冉固镇谷歌卫星地图
张湾镇 约2.6万人 34.5平方公里

----

查看 张湾镇谷歌卫星地图
黄店镇 约3.3万人 59.5平方公里

----

查看 黄店镇谷歌卫星地图
孟海镇 约3.6万人 64.6平方公里

----

查看 孟海镇谷歌卫星地图
马集镇 约2.3万人 37平方公里

----

查看 马集镇谷歌卫星地图
仿山镇 约5.2万人 81.2平方公里

----

查看 仿山镇谷歌卫星地图
半堤镇 约3.5万人 59.5平方公里

----

查看 半堤镇谷歌卫星地图
杜堂镇 - 40平方公里

----

查看 杜堂镇谷歌卫星地图
南王店乡 约2.8万人 50.6平方公里

----

查看 南王店乡谷歌卫星地图

定陶区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牡丹区

  政区人口    牡丹区是菏泽市委、市0所在地,全市唯一市辖区,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区总面积1250平方公里,总人口107万,现辖21个乡镇办事处,是全国著名的书画之乡、戏曲之乡、武术之乡和中国牡丹城。全区粮食生产、平原绿化、生态农业均跨入全国先进行列,林业面积发展到42.8万亩,牡丹花卉面积11.5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33.5%。   历史文化 牡丹区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灿烂,历代名人辈出,南北朝著名文学家温子升、一代禅宗大师临济、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近代著名爱国人士、教育家何思源,抗日名将赵登禹、姜玉贞等彪炳千秋、影响深远;尧帝访贤、葛巾玉版等动人故事、美丽传说也广为流传。   地理物产 牡丹区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光热充足,四季分明,土质肥沃,水系健全,为农林牧副渔各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国家重要的粮棉油、林业、鲁西黄牛、青山羊板皮生产基地和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区,也是全国最大的牡丹生产、科研、出口基地和观赏旅游区。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地下矿藏储量丰富,是-、巨野煤田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力充足,已形成“天将保安、天香园艺、天使家政、天巧焊接、天工缝纫”五大劳务品牌,每年劳务输出约18万人。   交通公路 交通大动脉京九铁路和新亚欧大陆桥的新石铁路在城区十字交汇,日东、济广、菏徐、德商等六条高速公路在城郊呈“米”字型分布, 220、327国道和临商省道等22条主干线公路遍布全区,距济南、郑州国际机场均在200公里左右,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基本形成,已成为中原地区南下北上、东进西出的重要通道和辐射周边四省的商品集散中心。   经济概况 坚持以“扩大开放、富民兴区”为指导思想,按照“调整优化第一产业,做大做强第二产业,放开搞活第三产业”的工作思路,不断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产业比例关系渐趋协调,三次产业比调整到21.9∶43.2∶34.9。农业形成了以牡丹为主的花卉生态林业、以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为主的瓜菜业、以“两羊两牛”为主的畜牧业等三大主导产业。医药化工、食品酿造、林产品加工、纺织服装、机械电子、能源化工等六大支柱行业已初步形成,培植出了山东步长制药有限公司、青啤(菏泽)有限公司、山东佳美食品有限公司、菏泽睿鹰制药集团公司、山东广源铜带有限公司和菏泽瑞和纺织有限公司等一批支撑带动经济发展的骨干企业。   招商引资 始终把优化环境放到经济发展生命线的位置来抓。对所有外来投资者,坚持按照“税赋从轻、优惠从宽、手续从简”的原则,提供最优惠的政策、最优质的服务、最优良的环境。在项目办理上,实行“全托式”服务,“一站式”办结。在外部环境上,对重点企业和入园项目实行封闭式管理,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环境良好。在激励机制上,区财政每年列支500万元奖励基金,对引荐项目到区内投资的,按到位资金的1%予以奖励。在载体建设上,我们按照建设“外向型工业园,现代化新城区”目标,规划了12.1平方公里的牡丹工业园,举全区之力推进园区建设,先后投入基础设施资金7.6亿元,实现了“七通一平”和绿化、亮化、美化;目前,园区累计引进项目130多个,总投资过百亿元,其中高新技术项目36个;投产企业65家,初步形成了医药加工、机械电子、休闲食品三大主导产业。2008年,牡丹工业园区被省0批准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医药产业集群成功列入中国县域产业集群竞争力百强,成为支撑全区经济增长最重要力量。   贸易物流 城区“三横五纵”商业街初具规模,已建成服装、建材、电子电器等18处专业批发市场,菏泽牡丹商贸区被确定为省级商贸园区,现代物流等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以“花城、水邑、林海、商都”为特色的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不断加快。已建成投产的装机总容量215万千瓦的菏泽发电厂和现已开工建设的2×600兆瓦的华润电力菏泽电厂,可为生产、生活提供充裕的能源。海关、商检、卫检、动植物检、口岸、集装箱站及货运代理等涉外服务机构配套齐全。城区内商业区、住宅区、风景旅游区布局合理,星级宾馆、文化娱乐中心等公用服务设施一应俱全,已初步具备了现代化城市的雏形。   旅游发展 菏泽是驰名中外的牡丹之乡。牡丹区以“牡丹”著称于世。菏泽牡丹,花大色艳,雍荣华贵,明清时已“誉满齐鲁”、“甲于海内”,目前种植面积8万多亩,品种1000多个,是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品种最多,花色最全的牡丹生产、科研、出口基地和观赏旅游区。在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菏泽牡丹大放异彩,冠盖群芳,夺得花卉类牡丹奖111枚奖牌中的81枚。2002年,菏泽牡丹在首届全国牡丹花展中再次以她那独特魅力为世人瞩目,在总共128枚奖牌中菏泽荣获86枚。九曲黄河在牡丹区境内达14.8公里。咆哮奔腾的黄河水和秀美的滩区景色,为花乡菏泽平添了几分神奇和神圣。一年一度的国际牡丹花会和中国林产品交易会,吸引了大批海内外游人和客商前来观光旅游,投资兴业,同时,黄河文化旅游景区、临济文化景区、中华祖源景区、牡丹生态游憩区已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使牡丹区成为山东黄金旅游热线—“泰山揽胜,曲阜怀古,菏泽赏花”的重要组成部分。   区人民0驻中华西路120号,邮编:274009。代码:371702。区号:0530。拼音:Mudan Qu。      行政区划      牡丹区辖10个街道、12个镇、2个乡:东城街道、西城街道、南城街道、北城街道、牡丹街道、丹阳街道、岳程街道、佃户屯街道、何楼街道、万福街道、沙土镇、吴店镇、王浩屯镇、黄堽镇、都司镇、高庄镇、小留镇、李村镇、马岭岗镇、安兴镇、大黄集镇、吕陵镇、胡集乡、皇镇乡。其中,丹阳街道、岳程街道实际由开发区管辖。   历史沿革      因境内盛产牡丹,且被誉为“牡丹之乡”,故名牡丹区。   西周为曹国北境。秦属东郡。西汉为句阳(治所在今菏泽市北12千米小留镇) 、葭密(治所在市区西北12千米葭密寨)、吕都等县地,均属济阴郡。东汉葭密、吕都2县省入句阳县,仍属济阴郡。北魏太和十二年(488年) 于今市区置乘氏县,属济阴郡。大业末年废乘氏县。唐武德四年(621年) 复置乘氏县,属曹州。北宋初属曹州,崇宁元年(1102年)曹州升为兴仁府,乘氏县属之。金大定六年(1166年)废乘氏县入济阴县,八年(1168年)济阴县城为黄河水淹没,曹州与济阴县遂徙治所于故乘氏县城(今菏泽市区)。   元济阴县仍属曹州。明洪武元年(1368年)省济阴县入曹州。二年徙曹州治所于今曹县城,四年降曹州为曹县。正统十一年(1446年)复于故乘氏县城置曹州。清雍正二年(1724年)曹州升为直隶州,十三年(1735年)曹州直隶州又升为曹州府,以原州治所在地置菏泽县以为府治。   1913年菏泽县属岱南道(翌年更名济宁道)。1925年属曹濮道。1928年废道,直隶于省。 1936年属国民党山东省第二行政督察区。1941年2月抗日民主政权于巨野、菏泽毗连地区设巨菏县,属鲁西行政区第二专区。同年3月于县境南部成立菏泽县抗日0,属冀鲁豫行政区第三(鲁西南)专区(同年7月改称冀鲁豫第七专区,9月改称晋冀鲁豫边区第二十二专区,1942年12月改称晋冀鲁豫边区第二十专区,1944年8月改称冀鲁豫行政区第十专区) 。1942年9月于县境西北部、东明东部设立南华县,属鲁西南专区。同年12月巨菏县与郓南县合并为郓鄄巨菏四县边区(县),属晋冀鲁豫第十七(运西)专区;1943年11月郓鄄巨菏四县边改建为临泽县,仍属晋冀鲁豫第十七专区(1944年8月改称冀鲁豫第八专区) ;1944年12月又分为临泽、郓巨2县,此临泽县在今市境西北部,时临泽与南华2县均属冀鲁豫行政区第八(运西)专区第二办事处管辖。   1945年11月南华县复属鲁西南专区。 1946年1月28日于菏泽城区置菏泽市,直属冀鲁豫行政区, 冀鲁豫行政公署驻此,同年11月撤销。1948年3月南华县又划归运西专区。同年11月临泽县改称菏泽县;原设于今市南境的菏泽县改称安陵县 (县0驻安陵集);2县均属冀鲁豫行政区第五(鲁西南)专区。   1949年8月南华、安陵2县撤销,大部并入菏泽县,南华县之一小部并入东明县,菏泽县属新设的平原省菏泽专区。 同年3月原属菏泽县的菏泽城关区升为县级,直属于冀鲁豫行政区, 同年8月冀鲁豫行政区撤销,直属平原省菏泽专区,为专署驻地,至1953年8月改为菏泽城关镇,属菏泽县。1952年11月菏泽县随菏泽专区划归山东省。1958年12月菏泽专区撤销,改属济宁专区。1959年7月复置菏泽专区(1967年改称菏泽地区) ,菏泽县仍为专署驻地。1960年1月撤销菏泽县,设立菏泽市。1963年3月撤市复县。1983年8月撤销菏泽县,设立菏泽市。 (以上摘自《山东省志》)   2000年6月23日,国务院批准,撤销菏泽地区和县级菏泽市,设立地级菏泽市。菏泽市设立牡丹区,以原县级菏泽市的行政区域为牡丹区的行政区域。   1989年2月24日,撤销菏泽市高庄、马岭岗、王浩屯、皇镇、黄和市郊6个农村办事处;撤销菏泽市马垓回族乡,将其行政区域划归胡集乡。   1995年10月23日,撤销菏泽市牡丹乡、岳程庄乡,设立牡丹街道办事处、岳程街道办事处;撤销都司乡、吴店乡、大黄集乡,设立都司镇、吴店镇、大黄集镇。   1998年,辖7个街道、14个镇、15个乡:丹阳街道、南城街道、北城街道、西城街道、东城街道、牡丹街道、岳程街道、黄岗镇、辛集镇、都司镇、高庄镇、金堤镇、小留镇、王浩屯镇、吴店镇、李村镇、马岭岗镇、安兴镇、大黄集镇、吕陵镇、沙土镇、杜庄乡、胡集乡、新兴乡、皇镇乡、何楼乡、佃户屯乡、贾坊乡、二郎庙乡、庞王庄乡、马村乡、解元集乡、李庄集乡、白虎集乡、刘寨乡、侯集乡。   1999年12月22日,撤销菏泽市李庄集乡,设立李庄集镇(鲁政函民字[1999]37号)。   2000年,牡丹区辖7个街道、15个镇、14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1280031人,各乡镇人口: 东城街道 72020 西城街道 50301 南城街道 62862 北城街道 43095 丹阳街道 87394 牡丹街道 36485 岳程街道 31221 黄堽镇 39236 辛集镇 23677 都司镇 32203 高庄镇 25093 金堤镇 26666 小留镇 31363 王浩屯镇 47940 吴店镇 27858 李村镇 32929 马岭岗镇 30077 安兴镇 41072 大黄集镇 38622 吕陵镇 28455 沙土镇 41795 李庄集镇 21144 马村集乡 15611 解元集乡 25341 何楼乡 38124 杜庄乡 40982 佃户屯乡 41066 胡集乡 33758 新兴乡 35751 贾坊乡 24365 二郎庙乡 24667 皇镇乡 31755 白虎集乡 30445 刘寨乡 17469 侯集乡 28107 庞王庄乡 21082   全区辖北城、西城、南城、东城、丹阳路、牡丹、岳程7个街道办事处,黄堽、小留、辛集、安兴、沙土、高庄、李村、吕陵、马岭岗、金堤、王浩屯、都司、吴店、何楼、大黄集15镇,刘寨、佃户屯、马村集、侯集、胡集、皇镇、庞王庄、新兴、李庄集、白虎集、解元集、二郎庙、贾坊、杜庄14乡。区人民0驻中华七路。面积1432平方千米。 人口125.6万。   截至2002年12月31日,牡丹区辖8个街道、13个镇、3个乡。      

定陶区

    定陶区位于山东省西南部,菏泽市中部,万福河上游。总面积846平方千米。总人口61万人(2003年)。   区人民政府驻定陶镇,邮编:274100。代码:371727。区号:0530。拼音:Dingtao Xian。   行政区划      定陶县辖7个镇、4个乡:定陶镇、陈集镇、冉堌镇、张湾镇、黄店镇、孟海镇、马集镇、仿山乡、南王店乡、半堤乡、杜堂乡。   历史沿革      秦置定陶县。《汉书·地理志》:“禹贡陶丘在县西南,有陶邱亭。”县名由此。据《说文解字》:“定,安也。”   1995年10月23日,撤销定陶县孟海乡、张湾乡,设立孟海镇、张湾镇。   2000年,定陶县辖6个镇、13个乡:定陶镇、张湾镇、冉堌镇、孟海镇、黄店镇、陈集镇、邓集乡、一千王乡、力本屯乡、马集乡、南王店乡、田集乡、王双楼乡、姑庵乡、半堤乡、保宁乡、游集乡、杜堂乡、东王店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563352人,各乡镇人口: 定陶镇 77124 张湾镇 26002 冉蝈镇 28496 黄店镇 40442 孟海镇 35557 陈集镇 36722 邓集乡 28244 一千王乡 16965 力本屯乡 24618 马集乡 23015 南王店乡 28781 田集乡 25305 王双楼乡 18367 姑庵乡 23943 半堤乡 34623 保宁乡 20029 游集乡 18102 杜堂乡 28130 东王店乡 28887   截至2002年12月31日,定陶县辖7个镇、4个乡。   定陶县辖7镇4乡,318个行政村。   

曹县

   邮编:274400   区号:0530   行政区划代码:371721   【地理位置】   曹县 县名,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属中国牡丹城-菏泽辖区,地处鲁、豫两省八县交界处,是东部企业向中西部地区梯次转移的桥头堡和承接带。全县总面积1966平方公里,耕地197万亩,辖25处乡镇菏泽和一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其中17个建制镇、8个乡,1179个行政村, 2759个自然村,总人口155万。 县人民政府驻曹城办事处   【交通发展】   曹县交通便利,105 、220国道和十二条省干道交织成网,四通八达。距日东(日照-东明)高速公路35公里,连霍高速公路35公里。境内德商高速建成,济郑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之中。南临陇海铁路,北靠新石亚欧大陆桥,京九铁路纵贯全境。县城距离商丘铁路枢纽和菏泽铁路枢纽均为50公里.距离郑州新郑国际机场190公里,距离济南遥墙国际机场270公里,目前,全县共有通车里程2233.79公里,其中,国道两条,即105、220国道,总里程为29.1公里;省道5条,即临商路、聊商路、枣曹路、刘民路、庄青路等,总里程为186.3公里;县乡公路10条,即许单路(63公里)、古南路(42.19公里)、曹梁路(35公里)、岗韩路(18.5公里)、前汪楼----庄寨(24.6公里)、闫青路(17.6公里)、德商路----孙老家(12.3公里)、临商路----韩集(18.4公里)、曹郭路(15.4公里)、韩集----定黄路(7.5公里),总里程254.49公里;乡村路400余条,总里程1763.9公里。   【历史沿革】   曹县古称北亳,后称磐石镇,建县于明朝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发祥地之一,解放初期由曹县、复程县、齐滨县三县合并而成。公元前1700年,商汤在此建都,成为商朝早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被历史学家称为“华夏第一都”。在这块土地上,先后养育了治水英雄大禹、第一个奴隶出身的宰相伊尹、古朝鲜第一个国王箕子、哲学家庄子、军事家吴起、农学家氾胜之、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等一批叱咤风云的帝王将相和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著名专家学者。现存的古遗址有10多处约20万平方米,自然形成星罗棋布的地下历史博物馆,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处。商都文化开发已列入山东省“三山、两圣、一半岛”总体规划,汤王墓、伊尹庙、箕子墓正在开发修复中。曹县是革命老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刘伯承、邓小平、徐向前都在这里战斗过。曹县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民风淳朴,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源远流长,素有“戏曲之乡”、“书画之乡”、“武术之乡”、“举重之乡”的美称,著名的豫剧表演艺术家马金凤、崔兰田,亚洲举重冠军马文广,著名举重教练马文辉,书画名家李荣海、张剑萍等都是曹县人。   1988年11月24日,撤销城郊、侯集、青固集、魏湾、孙老家、阎店楼、梁堤头、普连集、韩集、庄寨10个区;撤销东李集乡,将其行政区域分别划归曹城镇、侯集镇、孙老家镇和王集乡;撤销温庄乡,将其行政区域分别划归曹城镇、普连集镇和莘冢集乡;撤销王吕集乡,将其行政区域分别划归魏湾镇、倪集乡和郑庄乡;撤销刘岗乡,将其行政区域分别划归韩集镇和桃源乡;撤销王庄寨乡,将其行政区域分别划归普连集镇、青岗集乡和莘冢集乡;撤销秦庄乡,将其行政区域分别划归古营集乡和安仁集乡;撤销孟楼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苏集镇;撤销袁辛楼乡;将其行政区域分别划归青固集镇、龚楼乡和安蔡楼乡;撤销红庙庄乡,将其行政区域分别划归青固集镇、苏集镇和龚楼乡;撤销祝口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梁堤头镇;撤销北青山乡,将其行政区域分别划归郑庄乡和邵庄乡;撤销魏庄寨乡,将其行政区域分别划归阎店楼镇、郑庄乡和大集乡;撤销火神台乡,将其行政区域分别划归阎店楼镇、安蔡楼乡、仵楼乡和大集乡;撤销望鲁集乡,将其行政区域分别划归青固集镇、安蔡楼乡和仵楼乡;撤销仲堤圈乡,将其行政区域分别划归阎店楼镇、朱洪庙乡和邵庄乡;撤销刘尚玉乡,将其行政区域分别划归魏湾镇、楼庄乡和常乐集乡;撤销西田集乡,将其行政区域分别划归砖庙镇、魏湾镇和常乐集乡;撤销白茅乡,将其行政区域分别划归庄寨镇、桃源集乡和大寨集乡。   1996年12月29日,撤销古营集乡、桃源集乡,设立古营集镇、桃源集镇(鲁政函民字[1996]67号)。   1999年12月22日,撤销邵庄乡,设立邵庄镇(鲁政函民字[1999]37号)。   2000年6月21日,撤销安蔡楼乡,设立安蔡楼镇(鲁政函民字[2000]50号)。   2000年,曹县辖16个镇、15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1335422人,各乡镇人口: 曹城镇 127500 庄寨镇 56329 桃源集镇 41351 韩集镇 43437 砖庙镇 32749 古营集镇 46211 普连集镇 52901 魏湾镇 60535 侯集回族镇 36304 苏集镇 44594 孙老家镇 45025 阎店楼镇 51557 邵庄镇 49783 青堌集镇 51535 梁堤头镇 39173 安蔡楼镇 53843 申楼乡 25498 青岗集乡 33601 常乐集乡 39884 大寨集乡 19811 莘冢集乡 30441 安仁集乡 26670 倪集乡 44561 楼庄乡 31800 王集乡 31155 郑庄乡 55027 龚楼乡 29604 大集乡 37552 朱洪庙乡 30523 南李集乡 33305 仵楼乡 33163 。   2001年,曹县辖16个镇、9个乡:曹城镇、砖庙镇、韩集镇、桃源集镇、庄寨镇、位湾镇、邵庄镇、梁堤头镇、阎店楼镇、安蔡楼镇、青固集镇、苏集镇、普连集镇、古营集镇、孙老家镇、侯集回族镇、王集乡、郑庄乡、倪集乡、大义集乡、楼庄乡、常乐集乡、朱兴庙乡、仵楼乡、青岗集乡。   2002年5月14日,省政府批复同意:曹县撤销王集乡,设立王集镇,其行政区域和人民政府驻地不变。截至2002年12月31日,辖17个镇、8个乡。   2008年撤消曹城镇,划分三个街道分别是青菏办事处、曹城办事处和磐石办事处。   【自然资源】   自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至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过境,留下三条故道,自然资源丰富。    土地资源 共有157万亩耕地,黄河故道区正处于开发阶段,待整理的土地就有30万亩,发展空间非常广阔,有实现“土地占补平衡”的比较优势。水资源 曹县是黄河水进入山东的第一站,黄河水通过引黄工程进入南部的太行堤水库后直接入城。全县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海拔高度自66米降至45米,有杨河、东鱼河、东鱼河南支、定新河、曹北河、新冲小河、白花河、太行堤河、团结河、胜利河、黄白河、引黄干线、贺李河等较大河流,均为淮河水系。地下水丰富,地下水人均占有量406立方米,为全省平均水平的1.47倍;亩均水资源总量293.3立方米,在北方属丰水地区。工业用水1.1元/m3。其它资源 曹县石油、天然气、煤炭、地热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劳动力资源 曹县劳动力充足,素质较高。全县农村劳动力数达60万人,其中一半为富余劳动力,具有勤劳、朴实、能干的特点。仅18—30岁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完全劳动力就超过15万人,多数受过专业技能培训,具有较高素质。    农业资源 曹县农业资源丰富,曹县属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适宜,光照充足,水源充沛,建国后累年平均气温大于0°c活动积温为5200度,日照时数2640小时,无霜期212天,降水量708毫米。盛产小麦、棉花、玉米、花生、大豆、芦笋、杞条等,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优质棉生产基地县、全国菜篮子工程生产先进县、全国食品工业百强县、全国芦笋生产第一县。 2007年4月16日—19日,由中国蔬菜流通协会、菏泽市人民政府主办,曹县人民政府承办的首届中国(曹县)国际芦笋节,在曹县成功举办。    林业资源 曹县是全国最适宜植树的地区之一,是国家命名的平原绿化达标县、京九绿化示范县、淮太流域造林项目示范县、沙化治理先进县,是全省桐木制品、杨木制品、柳编制品出口第一县,2004年6月,被中国林学会授予“中国泡桐加工之乡”、“中国杨木加工之乡”、“中国柳编之乡”称号。目前,全县林地面积发展到85万亩,农田林网176万亩,农桐间作40万亩,杞条8万亩,名特优果园7万亩,林木蓄积量289万立方,林木覆盖率达到28.8%。年育苗1.5万亩,年采伐桐木4万立方,速生杨5万立方,年产杞条12万吨,年产果品1.5亿公斤。    畜牧资源 曹县是全国农区畜牧生产先进县、全国青山羊生产基地县和秸秆养牛十佳示范县,获得了养牛总量、秸秆养牛、良种牛育种三个全国农区县第一,也是全国首次规模化克隆牛实验基地。鲁西黄牛、青山羊是全国有名的畜牧品种,牛羊皮张质地细腻,便于分割。   2009年3月 由山东省地质科学实验研究院及菏泽市国土资源局联合勘探发现曹县煤田,煤田以曹县北部青岗集地区为主体,向北跨至定陶及牡丹区。初步勘探结果显示,曹县煤田煤层厚达8米多,煤质为国内外稀缺的焦煤   【教育概括】   曹县现有国办学校559处,在职教工10819人,离退休教职工3543人,教学班4543个,在校生193435名。 ①县管学校11处(县一中、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八中、三职高、梁职高、进修学校、实验中学、聋哑学校);在职教工1579人,离退休教职工285人;高中282个班,19684名学生;初中156个班,11416名学生;特教10个班,99名学生。 ②乡镇中心学校25处,在职教职工6788人,离退休人员3007人;辖小学500处,3463个班,114965名学生。 ③乡镇中学48处,在职教职工2452人,离退休251人,共有632个班,41271名学生。 曹县现有批准的民办学校32处, 其中,高完中7处,初中13处,小学17处,教职工1300名,在校生4.8万名。   【医疗卫生】   曹县共有医疗机构35处,其中县直单位9处,包括:县院、中医院、县立医院、公费医院、妇幼保健院、防疫站、结核病防治所、卫生职工中专。乡镇卫生院26处:其中中心卫生院10处,一般卫生院16处。全县共有卫生工作人员3448人,其中县直1550人,占45%,乡镇1898人,占55%,共有离退休人员462人,其中离休10人,退休452人。全县有村卫生室980 处,乡村医生1682 人。2004年底,26处乡镇卫生院共有业务用房5.65万平方米,占据门诊楼12座,病房楼4座,拥有固定资2618万元,其中设备资产248万元,拥有CT一台,各种型号X光机40台、B超39部、心电图机47台,救护车18辆,开放床位985张,其中中心卫生院513张,一般卫生院472张。在乡镇卫生院中,77%的科室设备较为齐全,3.8%能开展上腹部手术,61.5%能开展下腹部手术,100%能开展正常分娩,38.5%能处理难产,90%能开展中医药治疗。   【行政区划】   曹县辖17个镇、8个乡:曹城镇、庄寨镇、普连集镇、青固集镇、桃源集镇、韩集镇、砖庙镇、古营集镇、魏湾镇、侯集回族镇、苏集镇、孙老家镇、阎店楼镇、梁堤头镇、安蔡楼镇、邵庄镇、王集镇、青岗集乡、常乐集乡、倪集乡、楼庄乡、郑庄乡、大集乡、朱洪庙乡、仵楼乡。  

单县

   单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东经115°48′-116°24′,北纬34°34′-34°56′。总面积1702平方千米/1650平方千米。总人口117万人(2003年)。   县人民政府驻单城镇,邮编:273700。代码:371722。区号:0530。拼音:Shan Xian。      行政区划      单县辖16个镇、4个乡:单城镇、郭村镇、黄岗镇、终兴镇、孙溜镇、高韦庄镇、徐寨镇、蔡堂镇、朱集镇、李新庄镇、浮岗镇、莱河镇、时楼镇、杨楼镇、张集镇、龙王庙镇、谢集乡、高老家乡、曹庄乡、李田楼乡。  链接:乡镇简介   历史沿革      单县古称单父,由舜帝的老师单卷居住地而得名。周成王封少子臻于此,为单子国。春秋初期,属宋国,后为鲁国单父邑。战国初期,复属宋国。宋灭,改属齐国。秦置单父县,属砀郡,此为单县建县之始。汉代三次为县侯国,一次为县王国。隋朝恢复单父县。唐末置辉州。明洪武元年(1368年)撤单父县,其地直属单州。次年7月,降单州为单县,单县由此定名,一直沿用至今。民国期间,先后属济宁道、曹濮道和国民党山东省第二专署、第十一专署。1939年,日本侵略军建伪单县公署。1940年3月,共产党在单县东南部张寨一带建立单县抗日政府。1943年7月,在单县东北部建立金曹县抗日政府。1944年6月,在单县西南部建立临河县抗日政府;9月以单县东南蔡堂、吴溜地区为依据建立砀山县(1947年曾一度改为华砀县)。1945年12月,临河县改为单虞县。1946年2月,撤销金曹县。1949年2月,砀山、虞城(东虞城)两县黄河故道以北地区,划归单虞县。1949年8月,平原省湖西专署机关进驻单县城,同时,撤销单虞县,恢复原建置,统称单县。1952年11月,随湖西专区改属山东省。1953年8月湖西专区撤销,单县归属菏泽专区。1958年12月,菏泽专区撤销,改属济宁地区。1959年7月,菏泽专区恢复,复属菏泽专区,现属菏泽市。(出处)   1994年12月29日,撤销浮岗集乡、李新庄乡,设立浮岗集镇、李新庄镇(鲁政函民字[1996]67号)。   1998年11月9日,撤销李半庄乡,设立莱河镇(鲁政函民字[1998]32号)。1998年底,单县辖37个乡镇。   1999年12月22日,撤销杨楼乡,设立杨楼镇(鲁政函民字[1999]37号)。   2000年,单县辖14个镇、23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1050701人,各乡镇人口: 单城镇 127348 莱河镇 30818 孙溜镇 31391 郭村镇 33311 高韦庄镇 38406 黄岗镇 31440 浮岗集镇 21311 蔡堂镇 34486 朱集镇 32753 终兴镇 19081 徐寨镇 37136 曹马集镇 10853 李新庄镇 36763 杨楼镇 32309 陈蛮庄乡 23162 十里铺乡 29955 谢集乡 25568 丁楼乡 17008 高老家乡 31130 大李海乡 30418 曹庄乡 28953 李新集乡 22062 聂傅庄乡 14069 曹叵集乡 25242 毛庄乡 13722 孟寨乡 15028 罗庄乡 25200 花园乡 30253 孔集乡 12130 龙王庙乡 25025 王小庄乡 20126 马楼乡 27632 张集乡 28394 黄堆乡 16683 时楼乡 30584 李田楼乡 21161 芦墓乡 19790   2001年,单县辖14个镇、6个乡:时楼镇、单城镇、莱河镇、孙溜镇、郭村镇、高韦庄镇、浮岗镇、黄岗镇、杨楼镇、蔡堂镇、朱集镇、终兴镇、徐寨镇、李新庄镇、谢集乡、高老家乡、曹庄乡、龙王庙乡、张集乡、李田楼乡。   2002年5月14日,省政府批复同意:单县撤销龙王庙乡,设立龙王庙镇,其行政区域和人民政府驻地不变。截至2002年12月31日,单县辖16个镇、4个乡。   

成武县

  成武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万福河南岸。总面积949平方千米。总人口63万人(2003年)。   县人民政府驻成武镇,邮编:274200。代码:371723。区号:0530。拼音:Chengwu Xian。      行政区划      成武县辖10个镇、2个乡:成武镇、大田集镇、天官镇、汶上集镇、南鲁集镇、伯乐集镇、苟村集镇、白浮图镇、孙寺镇、九女集镇、党集乡、张楼乡。   历史沿革      秦置成武县。明改城武县。据《城武县志》:“汉高祖过鲁,祀孔子。以武功告成,改楚邱为成武。”又云;“明初尚宝铸印,误加土为城。”1958年又复改成武县。      1988年5月4日,撤销徐庄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汶上集镇。   1994年12月29日,撤销伯乐集乡、苟村集乡,设立伯乐集镇、苟村集镇(鲁政函民字[1996]67号)。   1995年10月23日,撤销南鲁集乡,设立南鲁集镇。   1998年12月23日,撤销白浮图乡、孙寺乡,分别设立白浮图镇、孙寺镇(鲁政函民字[1998]38号)。   2000年,成武县辖9个镇、9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596339人,各乡镇人口: 成武镇 80481 天宫庙镇 25889 孙寺镇 33024 苟村集镇 40178 白浮图镇 22830 大田集镇 43734 南鲁集镇 40107 汶上集镇 41546 伯乐集镇 44695 宝峰集乡 18901 党集乡 32455 桃花寺乡 21456 张楼乡 30459 孙庙乡 17226 郜鼎集乡 31524 康集乡 14576 智楼乡 23610 九女集乡 33648   2001年,成武县辖9个镇、3个乡:成武镇、大田集镇、伯乐集镇、天官镇、汶上集镇、孙寺镇、白浮图镇、苟村集镇、南鲁集镇、党集乡、张楼乡、九女集乡。   2002年2月22日,省政府批复同意:成武县撤销九女集乡,设立九女集镇,其行政区域和人民政府驻地不变。截至2002年12月31日,成武县辖10个镇、2个乡。   

巨野县

    巨野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万福河北岸。总面积1303平方千米。总人口93万人(2003年)。   县人民政府驻巨野镇,邮编:274900。代码:371724。区号:0530。拼音:Juye Xian。      行政区划      巨野县辖16镇:巨野镇、龙堌镇、大义镇、柳林镇、章缝镇、大谢集镇、独山镇、麒麟镇、核桃园镇、田庄镇、太平镇、万丰镇、陶庙镇、董官屯镇、田桥镇、营里镇。 链接:乡镇简介   历史沿革      巨野县古系沼泽地区,因大野泽得名。《元和郡县志》:“泽在巨野县东五里。南北三百里,东西百余里。”《齐乘》云“梁山泊也。”   西周春秋时期,巨野为武城地,鲁国西境。公元前475年,巨野属宋国,至公元前286年,改属齐国。公元前220年,置昌邑县(今昌邑集一带),属砀郡。   西汉初期,巨野县境内有昌邑县,西汉中期增置巨野县和乘氏县。昌邑县:始建于秦,前汉为昌邑王国、山阳郡,后汉兖州刺史皆治此,治所在今巨野县昌邑集,所辖包括金乡、巨野、成武、单县4个县的边界地区。乘氏县:汉置侯邑。汉景帝中元6年封梁孝王少子买,汉和帝封梁商为乘氏侯。治所在今龙固镇西南甘泉寺一带,其辖区包括巨野东南、菏泽东南、定陶东北部。公元前144年(汉景帝中元6年),昌邑、巨野属山阳国。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建元元年),改山阳国为山阳郡。昌邑、巨野两县属山阳郡,乘氏县属济阴郡。公元前97年(汉武帝天汉4年),改山阳郡为昌邑国,昌邑、巨野为其属县。公元前73年(汉宣帝本始元年),撤销昌邑国,复为山阳郡,昌邑、巨野仍为其属。公元9年(新莽始建国元年),撤销山阳郡,改为巨野郡,以巨野县城为治所。公元25年(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元年),撤销巨野郡,恢复山阳郡,治所在昌邑,巨野、昌邑两县兼属山阳郡和兖州。乘氏县仍属济阴郡。公元192年(东汉初平3年),曹操任兖州牧,以昌邑为治所。   三国时期,巨野、昌邑两县属山阳郡,乘氏县属济阴郡。公元265年(晋武帝秦始元年),改山阳郡为高平国,治所在昌邑,巨野、昌邑为属县,乘氏县仍属济阴郡。南北朝时期,巨野县后为多方割据势力统辖。南朝刘宋改高平国为高平郡。公元518年(北魏孝明帝神龟元年),分高平郡,置任城郡。在此期间,巨野县先属南朝高平郡,后属北魏任城郡。公元420年(南朝刘宋永初年间),撤销昌邑县,并入金乡县。公元488年(北魏太和12年),乘氏县移置今菏泽市。北齐撤销巨野县。   隋文帝开皇年间,巨野东北部属郓州东平郡,巨野西南部属曹州济阴郡,巨野东南部昌邑一带属金乡县。开皇16年,恢复巨野县和昌邑县。公元606年(隋炀帝大业2年)撤销乘氏县,并入巨野县;撤销昌邑县,并入金乡县。   公元619年(唐高祖武德2年),巨野县属郓州东平郡。公元621年(唐高祖武德4年),在巨野县城置麟州,复置乘氏县为属县。公元622年(唐高祖武德5年),撤销麟州,复置昌邑县,巨野、昌邑两县属戴州(治所金乡)。公元625年(唐高祖武德8年),撤销昌邑县,并入金乡县。公元643年(贞观17年),巨野县改属河南道郓州。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四代,巨野县仍属郓州。公元952年(后周太祖广顺2年),移济州于巨野县城,并辖郓城、任城、金乡为属县。   宋朝,巨野县属济州。公元997年(太祖至道3年),属京东路。公元1074年(神宗熙宁7年),改属京东西路。   金徙济州治任城县,属山东西路。公元1147年(南宋绍兴17年,金皇统7年),析任城县以西、巨野县以东地区置县,治所设在山口镇。借春秋时鲁哀公14年春“西狩获麟”的故事,取其祥瑞之意,定名为嘉祥县,时属山东西路济州。公元1150年,黄河大决,淹没巨野,撤销巨野县。   公元1269年(蒙古至元6年),恢复巨野县,迁往任城的济州,还治巨野县。公元1271年(元至元8年),升州为济宁府。公元1273年(元至元9年),移府治于任城,移州治于巨野,是年末仍以府治于巨野,复以州治于任城。公元1279年(元至元16年),升府为济宁路,辖兖、济、单三州。公元1348年(元至正8年),黄河大决,淹没巨野城,迁济宁路于济州(任城),迁县治于城北邢家务。   公元1368年(明洪武元年),设济宁府于任城,巨野为属县,隶属于山东布政使司。公元1374年,黄水淹没巨野,至洪武9年消退,县治由邢家务迁入巨野,重建县公署。公元1385年,兖州升为府,济宁降为州,巨野县属兖州府济宁州。   清朝,巨野县属兖沂曹济道、兖州府、济宁州。公元1724年(清雍正2年),改济宁州为济宁直隶州,巨野为属县。公元1730年(清雍正8年),改属曹州直隶州。公元1735年(清雍正13年),改曹州直隶州为曹州府,巨野仍为属县。   公元1912年(民国元年),巨野县属山东省济宁道。1928年废除道制,巨野县直属山东省政府。1929年,巨野县属山东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38年,巨野县属山东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第十行署。1946年,巨野县属第二行署。   1938年12月9日,日军侵占巨野城。1939年春,建立日伪县政府。1939年5月,建立中共郓巨工委和抗日县政府,归中共运西专署领导。11月建立中共巨野工委和巨野县抗日政府,属运西专署。1940年11月,属鲁西二专署。1941年2月,属巨、菏、金、嘉、成5县联合办事处。1943年属晋鲁豫17专署。1944年6月,属冀鲁豫11专署,同时还有巨菏县,于1941年建立,1942年12月撤销。金巨县,于1943年9月建立,1945年3月撤销。郓巨县,1944年12月建立。巨南县,1945年3月建立。   1946年6月8日,冀鲁豫行署决定将抗日县政府改为民主县政府。解放战争期间,巨野境内有巨野、郓巨、巨南三个民主县政府,其隶属变革为:(1)巨野县1945年9月至1946年1月,属冀鲁豫11专署(湖西)。1946年1月至1946年3月,属冀鲁豫7专署(鲁西南)。1946年3月至1948年5月,属冀鲁豫2专署(运西)。1948年5月至1949年8月,属冀鲁豫7专署(运西)。(2)郓巨县1945年9月至1946年2月,属冀鲁豫8专署(运西)。1946年2月至1949年8月属冀鲁豫2专署(临河)。(3)巨南县1946年2月建立,至1949年8月,先后属冀鲁豫11专署(湖西)和3专署(湖西)。   1949年8月20日,平原省人民政府成立。巨野县隶属平原省湖西专区。1949年9月,巨南、郓巨两县撤销。1952年12月撤销平原省,巨野县隶属山东省湖西专区。1953年7月20日(县志一说1953年8月20日),撤销湖西专区,巨野县改属山东省菏泽专署。1958年10月,撤销菏泽专署,巨野县改属济宁专署。1959年6月,恢复菏泽专署,巨野县复属菏泽专署。1967年至1977年,巨野县属菏泽地区“革命委员会”所辖。1978年,撤销各级“革命委员会”,巨野县改属菏泽地区行政公署。2000年6月23日,设立地级菏泽市。巨野县属菏泽市管辖。  (以上资料由G.W.整理自《巨野县志》、《山东省情资料库》及其他政府网站。本站转载时略有改动。)   明朝时期,按百户为里,全县划分35里。公元1694年(清康熙33年),增设40保,外附6屯,分东、西、南、北4乡。县城在曹州府东140华里。东接嘉祥,西抵曹郓,南距成武,北界东平。东西最长处125里,南北最宽处120里。县地总面积16020.71顷。境内人口70123户、354767人。县城东至济宁州100华里,西北至濮州160里,至郓城60里,南至单县140里,北至东平120里,西至曹州140里,东南之金乡100里,东北至汶上150里。   清朝时期,头乡包括10保:东隅保(8里)、城东保(15)、获麟保(1里)、六营保(50)、截河保(50)、独山保(35)、金山保(50)、岳庄保(70)、忠义保(50)、杨固保(90)。头乡所辖地名16处,即:万家堂、肖官屯、任官屯、王官屯、彭官屯、陶官屯、八里河、孟家固、杨家楼、王家桥、十里铺、王家店、刘所营、邱仲铺、王满池营、纪官屯。二乡包括11保:南隅保(8里)、南城保(8里)、新城保(15里)、大义保(25里)、顺兴保(35里)、合乐保(35里)、薛扶保(12里)、德化保(50里)、昌邑保(70里)、文兴保(80里)、狄家海保(60里)。二乡所辖地名20处,即:新城、八里井、花家营、商家店、歇马亭、甄家堂、顺河店、忠义集、夏官屯、章缝集、夹黄寺、营里集、昌邑集、犇虎店、扬道固、金山集、田家集、德化集、赵家店、苑家仓。三乡包括11保:西隅保(8里)、西城保(12里)、龙堌保(50里)、观音保(65里)、张表保(70里)、柳林保(80里)、丰乐保(亦名龙仓保,45里)、章缝保(50里)、营里保(50里)、棠林保(35里)、落城保(10里)。三乡所辖地名25处:柞草坡、吴家堂、贾官屯、吕官屯、赵官屯、姚家店、双碑坡、刘官屯、百时屯、龙堌集、羊山营、新兴集、孙官屯、徐官屯、王官屯即毛官屯、火烧屯、蔡家营、张表集、陈官屯、徐家垓、观音集、支官屯、董官屯、太平集。四乡包括10保:北隅保(8里)、麟凤保(15里)、洙水保(12里)、双碑保(又名大兴保,18里)、宿沙保(又名仁和保,70里)、太康保(70里)、太平保(50里)、安兴保(90里)、五界保(70里)、新兴保(70里)。四乡所辖地名17处:石碑坡、沙土集、杨官屯、佃户屯、酒庄、长张营、冯官屯、展官屯、蔡官屯、栾官屯、韩官屯、丁官屯、林官屯、黄姑庵、公府屯、贾敬屯、常家营。另外,还有闽屯6处:六营屯、独山屯、忠义屯、龙堌屯、新城屯。   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把巨野县华为9个区:城区、凤鸣区、新城区、顺应区、大义区、忠义区、龙堌区、柳林区、大康区。   抗日战争时期,巨野县主要由国民党和日伪政府管辖。按照巨野县公署建设科在1943年绘制的行政区划图,全县分为8个区、16个镇、41个乡。第一区:驻所在巨野城内,包括东隅镇、西隅镇、南隅镇、北隅镇、获麟乡、麟安乡、彭泽乡、盟台乡、新城乡、大兴乡。第二区:驻所在玉山(今独山),包括玉山镇、六营镇、刘楼乡、王桥乡、蒋寺乡、顺兴乡、金山乡、金安乡、截河乡。第三区:驻所在营里集,包括营里镇、昌邑镇、忠义镇、扬固镇、鼎新乡、金言乡、固边乡。第四区:驻所在大义集,包括大义镇、忠义乡、大成乡、等让乡、德化乡、合药乡、棠林乡。第五区:驻所在龙堌寺,包括张表乡、柳林乡、柳西乡、肖楼乡、丰乐乡。第六区:驻所在龙堌,包括龙堌镇、观音镇、李海乡、临河乡、同治乡、清泉乡。第七区:驻所在新兴集,包括安兴镇、太平镇、五界乡、太康乡、三和乡、新兴乡、三义乡。第八区:驻所在苏集,包括苏集镇、第一乡、第二乡、第三乡、第四乡、第五乡、第六乡。   1949年5月,调整行政区划,巨野县辖6个区,427个村。1949年9月,巨野县辖11个区。1952年12月24日,全县建立乡镇148个。1955年8月13日,全县1~12区分别改称城关区、沙土区、太平区、大义区、龙堌区、柳林区、章缝区、棠林区、营里区、谢集区、独山区、六营区。   1956年4月,县行政区划由148个乡调整为73个乡镇。   新中国成立后至1958年撤区并乡前,全县分11区(建国初期一度设立棠林店区,不久撤销),73乡。第一,城关区:包括曹庙乡、五里墩乡、新城乡、姚店乡、吕官屯乡、阎庄乡、三里庙乡。第二,沙土区:包括田庄乡、高庄乡、小宁庄乡、杨官屯乡、沙土集乡、姚庄乡、丁官屯乡。第三,太平区:包括太平乡、邬官屯乡、田桥乡、毕海乡、林屯乡、毕庄乡、白李庄乡。第四,大义区:包括大义乡、比干庙乡、人祖庙乡、庞庵乡、胡堌堆乡、东营乡、葛店乡、棠林乡、孔楼乡。第五,龙堌区:包括龙堌乡、三里庙乡、郝庄乡、李集乡、观集乡。第六,柳林区:包括柳林乡、王水坑乡、龙寺乡、陈集乡、后陈楼乡、蒋海乡、张表乡。第七,章缝区:包括章缝乡、高坊乡、曹海乡、董官屯乡、焦顺屯乡、肖楼乡、冯沙窝乡。第八,谢集区:包括谢集乡、赵庙乡、前昌邑乡、谢庄乡、陶庙乡、王胡同乡。第九,营里区:包括营里乡、前店子乡、大袁楼乡、毕堂乡、赵集乡、刘集乡。第十,独山区:包括独山乡、高海乡、金山屯乡、王楼乡、马河乡、华营乡、双庙乡。第十一,六营区:包括六营乡、大屯乡、夏官屯乡、刘楼乡、魏集乡。   1958年3月,公布撤区并乡方案,撤销11个区,将过去的76个乡镇合并为23个乡镇。1958年7月23日,进行并社工作,决定将全县原620处、平均每处180户的农业社,合并为每个1000户左右的大社。1958年9月,合并23个乡,成立11处人民公社:城关公社、田庄公社、夏官屯公社、龙堌公社、柳林公社、章缝公社、营里公社、大义公社、独山公社、谢集公社。780个大队,2625个生产队。   1958年11月撤销嘉祥县建制,西部仲山公社及酒庄、孟姑集一带90个自然村划归巨野县。1958年11月12日,国务院批准撤销菏泽专区建制,所属各县划归济宁专区(一说1959年1月)。次年6月(一说1959年7月30日),恢复菏泽专区,辖区如旧。1962年1月6日,因恢复嘉祥县建制,原嘉祥县的仲山公社及划归巨野县夏官屯、田庄两公社的部分村庄,复归嘉祥县,共69个生产大队,391个生产队、90个自然村。   1978年9月13日,中共董官屯工委建立。12月13日,中共吕官屯、太平、张表三工委建立。同月,新建上述4个人民公社。1978年12月,调整社队体制,划为21处公社,804个大队,3510个生产队,增加10处公社,即:丁官屯公社、吕官屯公社、太平公社、李集公社、张表公社、董官屯公社、葛店公社、薛扶集公社、万丰公社、陶庙公社。   1983年4月29日,山东省政府批准,巨野由原21处公社改为25个乡、1个镇(城关镇、大义乡、龙堌乡、大谢集乡、章缝乡,田庄乡、丁官屯乡、吕官屯乡、田桥乡、太平乡、大李集乡、张表乡、王平坊乡、柳林乡、陈集乡、万丰乡、营里乡、昌邑乡、葛店乡、独山乡、夏官屯乡、薛扶集乡、董官屯乡、新城乡、双庙乡、陶庙乡)。至9月底,原826个生产大队,改建为850个行政村。1984年1月20日,大义、龙堌、章缝、大谢集4个乡改为镇。至此,巨野辖21乡、5个镇。   1985年10月24日城关镇更名为巨野镇。1990年1月1日,嘉祥县的核桃园乡划归巨野县管辖。全县共27个乡镇。   1994年12月29日,撤销核桃园乡、独山乡,设立核桃园镇、独山镇。1995年10月23日,撤销柳林乡、夏官屯乡,设立柳林镇,夏官屯镇。1996年9月5日,将夏官屯镇更名为麒麟镇(鲁地名委[1996]9号)。   2000年3月15日,撤销太平乡,设立太平镇(鲁政函民字[2000]27号)。2000年6月21日,撤销万丰乡、田庄乡,分别设立万丰镇、田庄镇,其行政区域和人民政府驻地不变(鲁政函民字[2000]50号)。  (以上资料由G.W.整理自《巨野县志》、《山东省情资料库》及其他政府网站。本站转载时做略有改动。)      2000年,巨野县辖12个镇、15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839438人,各乡镇人口: 巨野镇 72580 龙蝈镇 27045 柳林镇 30466 章缝镇 39544 大义镇 37447 大谢集镇 26445 独山镇 31253 麒麟镇 34155 核桃园镇 27249 太平镇 40569 田庄镇 27214 万丰镇 28869 丁官屯乡 27122 吕官屯乡 27910 田桥乡 34291 大李集乡 26482 张表乡 25511 '王平坊乡 14976 陈集乡 29395 营里乡 34308 董官屯乡 41975 葛店乡 29502 昌邑乡 23392 陶庙乡 33130 双庙乡 24694 新城乡 19363 薛扶集乡 24551   2001年2月6日,撤销新城乡、吕官屯乡,其行政区域并入巨野镇;撤销葛店乡,其行政区域并入大义镇;撤销大李集乡,其行政区域并入龙堌镇;撤销昌邑乡,其行政区域并入大谢集镇;撤销薛扶集乡,其行政区域并入麒麟镇;撤销双庙乡,其行政区域并入独山镇;撤销张表乡,其行政区域并入柳林镇;撤销丁官屯乡,其行政区域并入田庄镇;撤销陈集乡,其行政区域并入万丰镇;撤销董官屯乡、王平坊乡,设立董官屯镇;撤销田桥乡、营里乡、陶庙乡,分别设立田桥镇、营里镇、陶庙镇;撤乡设镇后,其行政区域和人民政府驻地不变。2001年,巨野县辖16镇:巨野镇、大义镇、章缝镇、龙堌镇、大谢集镇、麒麟镇、独山镇、核桃园镇、柳林镇、田庄镇、田桥镇、太平镇、万丰镇、董官屯镇、营里镇、陶庙镇。   2002年2月22日,省政府批复同意:巨野县撤销董官屯乡,设立董官屯镇,其行政区域和人民政府驻地不变。2002年8月16日,省政府批复同意:巨野县撤销营里乡,设立营里镇;撤销田桥乡,设立田桥镇;以上2乡撤乡设镇后,其行政区域和人民政府驻地不变。(本站注:批准时间与上有矛盾,待查)。截至2002年12月31日,巨野县辖16个镇:巨野镇、大义镇、章缝镇、龙堌镇、大谢集镇、麒麟镇、独山镇、核桃园镇、柳林镇、田庄镇、田桥镇、太平镇、万丰镇、董官屯镇、营里镇、陶庙镇  

郓城县

    郓城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菏泽市东北部,地处东经115°40'-116°08',北纬35°19'-35°52'。南北长44.39千米,东西宽37千米。东邻梁山、嘉祥,南接巨野、牡丹区,西连鄄城,北临黄河。总面积1642.74平方千米。总人口109万人(2003年)。   县人民政府驻郓城镇,邮编:274700。代码:371725。区号:0530。拼音:Yuncheng Xian。      行政区划      郓城县辖12个镇、9个乡:郓城镇、黄安镇、杨庄集镇、侯集镇、武安镇、郭屯镇、丁里长镇、玉皇庙镇、程屯镇、随官屯镇、张营镇、潘渡镇、双桥乡、唐庙乡、南赵楼乡、黄堆集乡、黄集乡、李集乡、张集乡、水堡乡、郭陈坡乡。1001个行政村。 链接:乡镇简介   历史沿革      商王祖乙曾建都于此,史称庇。春秋为鲁国东郓地,鲁成公四年筑城名郓。隋置郓城县。《公羊传》曰“運”。郓城为古河所径,其为漫道所由之邑,因郓邑得名。   1991年10月3日,撤销城郊、张营、郭屯、武安、玉皇庙、候咽集、程屯等7个区。   1994年12月29日,撤销黄安乡、杨庄集乡,设立黄安镇、杨庄集镇。1994年12月29日,撤销丁里长乡,设立丁里长镇(鲁政函民字[1996]67号)。   1997年底全县共9个镇、29个乡,925个行政村。   2000年5月19日,撤销徐垓乡,设立徐垓镇,其行政区域和人民政府驻地不变;撤销随官屯乡,设立随官屯镇,其行政区域和人民政府驻地不变(鲁政函民字[2000]41号)。   2000年,郓城县辖11个镇、27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1025800人,各乡镇人口: 郓城镇 86112 武安镇 33923 黄安镇 29824 郭屯镇 31508 丁里长镇 38767 杨庄集镇 31052 程屯镇 28710 侯咽集镇 36666 玉皇庙镇 28249 徐垓镇 24483 随官屯镇 25632 蒋庙乡 23896 丁庙乡 15544 八里庄乡 18829 双桥乡 24743 五界首乡 22420 唐庙乡 25736 三屯乡 18425 南赵楼乡 30847 汉石桥乡 20304 张营乡 26634 黄堆集乡 34888 大人乡 22842 王井乡 23848 常庄乡 21556 肖皮口乡 20314 潘渡乡 26882 黄集乡 30526 伟庄乡 15879 李集乡 26767 梳洗楼乡 22796 苏阁乡 20243 大潭乡 16139 张鲁集乡 24049 刘口乡 21037 水堡乡 22489 陈坡乡 26164 郭庄乡 27077   2001年2月6日,将全县38个乡镇调整为21个乡镇,减少了17个乡镇,乡镇平均面积扩大为78.2平方千米,平均人口增加到5.1万人。原蒋庙乡、丁庙乡、八里庄乡成建制地合并为郓城镇,原郭庄乡、双桥乡合并为双桥乡,原五界乡、武安镇合并为武安镇,原徐垓乡、黄安镇全并为黄安镇,原三屯乡、唐庙乡合并为唐庙乡,原汉石桥乡、随官屯镇全并为随官屯镇,原大人乡、张营镇合并为张营镇,原常庄乡、杨庄集镇合并为杨庄集镇,原肖皮口乡、程屯镇合并为程屯镇,原王井乡、潘渡乡合并为潘渡乡,原伟庄乡、黄集乡合并为黄集乡,原苏阁乡、李集乡合并为李集乡,原大潭乡、张集乡合并为张集乡,原梳洗楼乡、侯集镇合并为侯集镇,原刘口乡、王皇庙镇合并为玉皇庙镇,郭陈坡乡、水堡乡、南赵楼乡、黄堆集乡、丁里长镇、郭屯镇保留不动。至2001年底,全县行政村1008个。   2002年5月14日,省政府批复同意:郓城县撤销潘渡乡,设立潘渡镇,其行政区域和人民政府驻地不变。截至2002年12月31日,郓城县辖12个镇、9个乡。      地图      链接   

鄄城县

   鄄城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南邻牡丹区,东接郓城,西、北两面跨黄河与-和河南省濮阳市毗邻。总面积1401平方千米。总人口78万人(2003年)。   县人民政府驻鄄城镇,邮编:274600。代码:371726。区号:0530。拼音:Juancheng Xian。      行政区划      鄄城县辖10个镇、6个乡:鄄城镇、什集镇、红船镇、旧城镇、阎什镇、箕山镇、李进士堂镇、董口镇、临濮镇、彭楼镇、左营乡、大埝乡、引马乡、凤凰乡、富春乡、郑营乡。   历史沿革      汉置鄄城县。因古鄄邑为名。《史记·齐太公世家》:“七年,诸侯会桓公于甄。”      1992年1月24日,将梁堂乡的万全庄、大赵庄、李楼、南庄、罗吴庄、魏庄、东赵庄、樊庄、东张庄、富春乡的苏屯、南宋庄、凤凰乡的孙店共12个行政区划归鄄城镇管辖。   1993年11月16日,撤销什口乡,设立阎什镇,其行政区域和人民政府驻地不变。1994年12月29日,撤销什集乡,设立什集镇。鄄城县辖5个镇、20个乡:鄄城镇、什集镇、阎什镇、红船镇、旧城镇、董口乡、西双庙乡、临濮乡、梁屯乡、麻寨乡、彭楼乡、张志门乡、引马乡、郑营乡、鲁王仓乡、富春乡、凤凰乡、宋楼乡、箕山乡、陈良乡、左营乡、李井土堂乡、大埝乡、葛庄乡、梁堂乡。   1996年12月29日,撤销箕山乡,设立箕山镇(鲁政函民字[1996]67号)。   2000年3月15日,撤销李进士堂乡,设立李进士堂镇,其行政区域和人民政府驻地不变(鲁政函民字[2000]27号)。   2000年,鄄城县辖7个镇、18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715684人,各乡镇人口: 鄄城镇 64986 旧城镇 34389 红船镇 31601 阎什镇 28901 什集镇 34215 箕山镇 31553 李进士堂镇 21036 凤凰乡 36339 宋楼乡 16883 陈良乡 13746 左营乡 30627 大埝乡 29597 梁堂乡 25196 葛庄乡 23057 董口乡 30249 西双庙乡 24610 临濮乡 33Z25 梁屯乡 23412 富春乡 31672 麻寨乡 26647 鲁王仓乡 20280 彭楼乡 26834 张志门乡 19370 引马乡 28367 郑营乡 28892   2002年7月,省政府批复同意:鄄城县撤销临濮乡,设立临濮镇;撤销彭楼乡,设立彭楼镇。以上2乡撤乡设镇后,其行政区域和人民政府驻地不变。截至2002年12月31日,鄄城县辖10个镇、6个乡:鄄城镇、旧城镇、阎什镇、什集镇、红船镇、箕山镇、李进士堂镇、董口镇、临濮镇、彭楼镇、富春乡、左营乡、凤凰乡、郑营乡、引马乡、大埝乡。         

东明县

  东明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总面积1370平方千米/1357平方千米。总人口74万人(2003年)。   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邮编:274500。代码:371728。区号:0530。拼音:Dongming Xian。   行政区划      东明县辖7个镇、6个乡:城关镇、东明集镇、刘楼镇、陆圈镇、马头镇、三春集镇、大屯镇、武胜桥乡、菜园集乡、小井乡、沙窝乡、长兴集乡、焦园乡。   历史沿革      汉置东昏县,王莽改东明县。其意相对。   1994年12月29日,撤销东明县三春集乡、马头乡,设立三春集镇、马头镇。东明县辖5个镇、17个乡:城关镇、陆圈镇、东明集镇、马头镇、三春集镇、高村乡、海头乡、菜园集乡、武胜桥乡、张寨乡、沙窝乡、渔沃乡、胡庄乡、长兴集乡、王店乡、刘楼乡、焦楼乡、临河店乡、小井乡、五营乡、大屯乡、焦园乡。   1996年12月29日,撤销东明县刘楼乡,设立刘楼镇。(鲁政函民字[1996]67号)。   2000年6月21日,东明县撤销大屯乡,设立大屯镇。其行政区域和人民政府驻地不变(鲁政函民字[2000]50号)。   2000年,东明县辖7个镇、15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691206人,各乡镇人口: 城关镇 83759 东明集镇 34515 陆圈镇 38282 马头镇 36205 三春集镇 34222 刘楼镇 24131 大屯镇 39070 渔沃乡 40375 临河店乡 17256 沙窝乡 36016 长兴集乡 30046 王店乡 22669 焦园乡 43249 小井乡 25267 胡庄乡 29231 武胜桥乡 21799 菜园集乡 28844 张寨乡 25786 高村乡 16062 海头乡 20891 五营乡 18016 焦楼乡 19012 -六七厂虚拟镇 6503   截至2002年12月31日,东明县辖7个镇、6个乡。   地名实体文化内涵   一、深厚的历史文化   (一)历史渊源   东明县位居中原、濒临黄河、历史悠久、开发较早,仅县境东部。就有原始社会遗址十多处,如窦堌堆文化遗址出土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刀、石斧、荆台集文化遗址出土有龙山文化时期的陶器、骨器、石器等。这些历史文物充分说明,远在四五千年前的氏族社会,就有人类在这片土地上定居生活、繁衍生息。这些古遗址的文化堆积层厚了3-5米,上层1米左右为战国、秦汉文化层,中间一米为商周文化层,下层属龙山文化层。均属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通过对远古十多处遗址的发掘得知,在夏商周时期,境内已有多处地方建立了村庄、城邑。如葵邱、武文、煮枣、吕都等,由于农业发达,城邑并起,这里也就成了各诸候国争先占有的地方。据《春秋左传集解,僖公上》,九年夏公会周公、齐候、宋子、卫候、郑伯、曹伯于葵邱;《读史方舆记要》,“东明县东南五霸岗、春秋时齐晋会盟处也亦日霸王岗”。史称“五霸会诸候”,为纪念葵邱聚会之事,便改此地为五霸岗,1978年五霸岗村出土的明代“会盟记事碑”的碑文刻记有“春秋五霸会盟处也”。   (二)文物古迹   东明历史悠久,文物古迹较多。但因处黄河冲积平原,多被埋藏地下,损毁者很多。现经多年发掘,有窦固堆古文化遗址、沙固堆古文化遗址、荆台古文化遗址、朱岗寺古文化遗址、庄寨古文化遗址等十多处。均属新石器晚期的龙山文化,商周文化及秦汉文化层。还出土了大量石刀、石斧、陶片、陶罐等文物,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筑有文庙大城殿,始建于1468年、1888年重修、砖木结构。系四角四榨,硬山武、一斗二升五斗拱建筑,进深11米,宽21米,高8.8米,着黄绿色琉璃瓦。殿脊有鲫鱼、海马、滚龙鸡构件,文革中被拆。1986年维修时装上大吻、鲁头、麒麟宣顶等,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泰山行宫,建于清乾隆年间,原名泰山圣母殿。原有大殿、后殿及配殿20余间。古墓有孙敦化墓、单雄信葬、陈兵备墓、马军营古墓群等均为县级保护单位。   1、庄寨古文化遗址   在县城北12公里的庄寨村北,紧靠黄河大堤,1600余平方米。遗址北端有庄子墓,南端有庄子观。观中佛金对联:“生于蒙城地,逍遥漆园村”横批“漆园旧泽”。庄子(周)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道家创始人。大半生在漆园(我县裕州屯村)为吏,著书立说。著有《庄子》三十三篇,又称《南华经》是道家的经典著作之一。庄子后代一直定居在此。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大名正堂曾为庄寨立“先贤庄子例应优免差徭碑”至今尚存。   2、齐王阁   据《程氏家诸》记载:公元前475年,齐国国国到民间巡视,路过此地,该地有一阁,齐王曾在阁内避过署,故人称此阁为“齐王阁”。后此地村名为齐王集。   3、满城   据县志记载:“满城数村系旧济阳县旧址,汉光武生济阳宫即此”。据传:西汉建于元年(公元前六年),光武帝刘秀生于此(今城关镇满城村),光照一室,满城红光,故名满城。   4、东明县   “七十二牌坊” 明朝立48座,其中有记载古迹的南华遗址坊、户牖旧村坊,二贤故里坊;有颂杨官史功德的汉承相陈平故里碑,忠义坊、大司空坊、太子少保坊、三世宫宝坊、天官大夫坊;有登科及第的进士坊,冲霄坊;有褒奖贞女节妇的乾坤正气坊、贞节坊、节孝坊、节高今古坊、正气维风坊等。至1933年尚存40余座。此后十余年自然损坏一些,1948年黄河抢险时,拆掉一部分。建国后,县城建设又拆除一批,到1965年仅存文庙内的一座棂星坊,只可惜文革中拆除。   5、东明古城   金兴定二年(1218年),为避河(黄河)患,东明县城从旧城(东昏镇)迁至冤句县故地(今东明集镇)设县。历150余年。迁来后,重修城寨,立四门。东门曰“朝阳”,西门谓“迎爽”,南门叫“户牖”,北门称“东昏”。明-三年(1490年)又以东明故地设县,县城设在大单集(今县城),至今已500余年。建城墙七里四十步,高二丈五尺,城门四座。东门匾日“东作”,南门匾写“南讹”,西门匾写“西成”,北门匾书“迎恩”。池深(护城河)一丈五尺,宽六丈余。后经历代修葺,或城墙加高,或城门加多,或炮楼,女墙,池濠者,者在牢固城池。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东明城曾四次解放,城垣渐破,现仅存原址痕迹和护城河。   (三)历史事件   东明县历史悠久,开发较早,历史事件层出不穷   1、齐桓公会诸候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会诸候于葵丘(今五霸岗村)。   2、王仙芝起义   公元875年,王仙芝起义占曹、濮;冤句(今东明)人黄巢,起义响应,几个月里,义军发展到数万人,横扫千里,所向披靡,是义军的发源地。   3、宋晟保卫东明   公元963年置东明县,1125年(宋靖康元年)金人大举进犯,东明陷入重围,与京城消息中断。知县宋晟督兵力战,坚守县城达一年之久,宋钦宗对其褒奖。   4、黄河决口   1368年,黄河决   口于东明响子口,损坏官民房屋不可胜数,人口大减。   5、明大举迁民   洪武永乐年间,明朝从山西大举迁民于中原地区,境内人口剧增。   6、李化鲸起义   1648年,山东农民起义领袖李化鲸,率众数十万进军东明,东明人张近堂起而响应,共同抗清并立“天正”年号,清军调三省官兵镇压,激战三月余,杀死杜胜集(今马头镇)守备金右俊,义军退。清兵大肆屠杀百姓,尸骨盈野,致使境内人烟稀少。抗清斗争坚持数年之久。   7、李迁起义   1861年,东明人李迁起义,会合捻军,屡挫官兵,后遭清军僧格林沁镇压。1875年始筑黄河大堤60余里,顶宽了3丈,底宽10丈,高1.4丈。   8、陨星坠落   1897年6月,一颗陨星穿空而过,体大如斗,光明如昼,由东南向西北坠落有声。   9、建立第一个中国共产党支部   1929年盛国昌、盛国典在夏营一带发展共产党,建立第一个党支部。   10、东明大地震   1937年8月1日,东明内发生7级以上强烈地震,烈度达9度,县房屋倒毁12万余间,死亡人数达1569人。   11、日寇入侵东明   1939年日军侵入东明。   12、王高寨保卫战   在抗日战争时期,从1939年至1945年,因伪军占据东明境后,勾结当地汉奸。恶霸乘机而起,-求荣,到处-论诈,烧杀抢粮,横行无忌,将人民置于水深火热及-灭种之地。在共产党领导下,在八路军主力支持下,我县人民纷纷成立地方武装、自卫队、民兵组织,拿起武器,坚决抵抗,保卫人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大小战斗百余次,如夏营战斗,于潭寨战斗,陆圈战斗,刘楼遭遇战,西夏营伏击战。郝土廉战斗,小井战斗等等。最著名的当数王高寨保卫战,1945年农历二月二十七日夜,国民党长垣县第三区大队长陈万诚,勾结兰封、考城日伪军600余人(日军50余人),突然包围了王高寨,该村武装发觉后,立即组织应战措施和制定战斗方案。次日拂晓,日伪军向村内发起强攻,密集的炮火从四面八方向村内倾泻,日伪军发起了冲锋。民兵武装与敌人展开激战。妇救会、儿童团运送弹药、砖头、瓦块,连续打退敌人四次进攻。陈万诚恼羞成怒,亲自骑马指挥第五次冲锋,在激战中民兵队长王清平,农会长王宪文壮烈牺牲,终因寡不敌众,四门相继失守。英勇的民兵和群众与敌军展开激烈的巷战,中午时分,县大队两个连及区中队、区民兵联防队赶来增援,经过5个多小时的血战,终于击退了敌人。毙伤日伪军45人,日军2人。王高寨村干部与民兵伤亡42人,这次战斗,在东明民兵史上写下了光辉壮烈的一页。为纪念烈士英灵,1951年在王高寨村东建起了革命烈士纪念碑,现在是青少年革命教育的基地。   13、杨德志解放东明县城   1940年日本侵略军盘踞县城。杨德志司令员率领主力部队与地方武装合编为冀鲁豫支队,所属二大队在东明境内活动,抗击日军,先后四次解放东明县城。   14、刘邓大军渡黄河   1946年刘邓大军在东明以东,鄄、郓一线渡黄河南下,发起定陶战役,东明武装及民众抬担架、送军粮,配合战斗,随军参战。配合冀南军区独立旅,阻击国民党四十一师于东明西南隅,阻击东援,并歼灭其一部。   15、1948年高村黄河大抢险   1948年,是解放战争发生根本变化的一年。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是年进入雨季,河水暴涨,急流冲涮堤坝,形势严峻。在敌人盘踞时,堤坝上的碉堡、战壕比比皆是,黄河堤坝年年报失修,黄河抢险面临万分紧张的局面。当时东明县城刚刚第三次解放,国民党的重兵控制着菏泽城,高村东20里仍有国民党居点。而国民党为苟延其即将覆灭的命运,拼命作最后挣扎,阻挠黄河抢险工程经常空袭骚扰,妄图造成黄河大决口,淹没我军和解放区。从6月19日至8月底进行了两个多月的抢险斗争。7月7日至17日,每天都有飞机数次轰炸,炸死炸伤抢险军民20多人,倒塌房屋45间,烧毁物料无数。7月19日,菏泽之敌又出动两个团的兵力奔袭高村险工,打死打伤数名抢险民工,破坏工程,烧毁物料。7月31日,我军打退了敌人,抢险随即复工。期间,我边区主席董必武代表解放区救济总会就黄河抢险问题,向世界公谊会、红十字会发出紧急呼吁,揭露国民党妄图破坏大抢险,水淹解放区的阴谋,至8月12日,由于水大、流急、淘刷猛烈,堤身冲走了,坝基塌陷了,形势万分危急。至此,冀鲁豫行署和黄委会决定,除原计划100万公斤柳料之外,再增加秸料300万公斤及木桩麻便若干。东明人民全县出动,同时急调长垣大车450辆,寿张、港县大车180辆,菏泽、齐宾、考城大车900辆,南华40万公斤秸料,及寿北、昆吾、滑县、鄄城、南华各县大批黄河工程人员前来增援参加抢险。调动运送物料,抢险民工十几万人。经过激战,至8月底,黄河险情始于转危为安。共修坝12道,护沿堤21段。用柳枝桔料450万公斤,砖200余万块,群众献石料500多方,麻料20万公斤,民工工时30余万个。避免了一场大灾难,支援了解放区,保卫了下游成百上千万人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   16、国家领导视察东明   1981年1月,国务院总理-就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问题来东明视察,并同农民亲切交谈;1984年再次来到东明视察建设中的长东黄河公路大桥。1985年11月万里副总理来东明视察,并同张寨乡农民亲切交谈。1992年,-副总理到东明视察。   (四)历史人物   本县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庄周曾为吏于漆园,徐子偿献计于外黄。白云洞系张良辟谷之所。济阳宫乃刘秀诞生之处。陈平之智,功在社稷。卞望之一门刚烈,徐世三朝元戎,理财专家刘晏名传百代。起义领袖黄巢光照千秋。将身受杖,石拱辰朝廷直谏。户部侍郎文学家穆文熙名垂青史。本县人民勤劳机智,坦率质朴,临危不惧,见义勇为,有着光荣的传统。这里曾是唐末农民起义的策源地;太平军、义和团,也曾在这里安营扎寨,英勇战斗。辛亥革命时期河南民军总指挥王梦兰也是东明人。在抗日战争时期壮烈牺牲的烈士更是数不胜数。如北平师大学子,以教书为业的地下共产党员李宜亭;县自卫总队队长杨履谦;县交通科长孙自端,区委书记陈廷选;县委书记张恩桐等等。至若当代蓝球巨人穆铁柱,武林奇葩张玉萍,更是钦誉中外,国之瑰宝。   庄子   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道家的代表人物。人们把老子和他合称为“老庄”。他一生大部时间生活在东明,曾当过漆园(今县东裕州屯村)吏,不久归隐为民。其后代一直定居县北庄寨村,至今还有庄子墓、庄子观存在。他家里很穷,曾向何人借过米、钓过鱼,有时靠织草鞋为生。但他轻视高官厚禄,只图逍遥自在。楚威王派使臣带了千金重礼聘他为相,他却说:“我宁可在污秽的小河中自得其乐,也不愿受国君的约束”。他无书不读,学问渊博,著有《庄子》三十三篇,又称《南华经》,是道家的经典之一。庄子思想中包含着许多消极因素,但他的文章写得格外出色,想像丰富,构思巧妙,善于用寓言故事来说理,在艺术上成就非凡,鲁迅曾赞扬他的文章说:“其则汪洋辟阖,仪态万千,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郭沫若也曾说:“一般的散记文学,应该推他为鼻祖。”我国后世许多文学家多受他的影响。   卞壶(281-328年)   字望之。冤句(今东明)人 ,晋代政治家。历任中郎御史中丞、史部尚书,领军将领、宰相等职。卞壶为人刚直不阿,不畏权贵,仗义执言。在成帝即位举行庆典那天,元老重臣王导因病未到,卞壶在朝廷上严肃地说:“王公岂社稷之臣也,大行在殡,嗣皇未立,宁人臣辞疾之时!”王导听说后,连忙带病赶来了。一次皇太后任命乐谟为郡中正,瘐怡为廷尉评。可是他俩都仗着庚亮这个后台,强调父母身体不好,拒不赴任。卞十分气愤,不顾庚亮情面立即上本,称“不得以私害公,绝其表疏。”乐、庚二人只好乖乖上任去了。此后,凡朝廷有命,不得以任何借口推延,就形成了一种制度。王导与庚亮合不来,庚亮掌权,王导就经常不上朝。一次王导称病不上朝,都私下里为本骑将军郗鉴送行。卞壶得知,毫不顾及王导的权势及情面,上奏王导,亏法从私,无大臣之节。卞壶发现几个御史中丞玩忽职守,阿庚奉承,便上 书皇帝将其免官。事情虽然不了了之,但卞壶的刚正不阿,使举朝震惊。使大邪对国法朝纲,不散胡作非为。327年,庚亮当权,要出兵征讨历阳镇将苏峻,卞壶力争,认为一旦征讨失利,将危及朝廷,切不可草率行事。庚亮不听,果惨败而归。苏峻趁机进攻京城建康,以实现其篡权的目的。皇帝命卞壶都督中外诸军事,率兵保卫京城。卞情知无法抵挡,作好随时此死报国准备。经几次血战,兵马死伤无数,仍难阻苏峻功势,后经奋力拼搏,直到战死。其两子卞盼、卞盱随父拼杀,亦相继牺牲。329年,平南将军温桥,征西将军陶侃终击破苏峻。晋成帝赠卞壶待中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忠贞“祀以”太牢“。卞壶为官廉洁,虽任重臣,仍然住旧房,吃粗茶淡饭,如普通百姓一般,过俭朴生活,深为同僚敬重   李[此处一字,左为“责”字,右为“力”字,读qi,](549-669年)   李字懋功。   东明人。本姓徐,世民即位,赠以李姓,并改单名为。隋末参加瓦岗起义,后归唐,开国功臣,官至宰相。隋大业未,李随翟让在瓦岗寨起义,后为瓦岗军驻守黎阳,保卫粮仓。他开仓济贫,很得民心,因而得兵20万,他从中发现了魏征、高季铺、杜正伦、郭孝恪等贤才,引入瓦岗。后来这些人都为建立唐王朝立下了功勋。隋将杨玄感失败后,其部将李密投奔瓦岗,李与王伯当劝翟让让权于李密,李密称魏公。在瓦岗军打败隋将王世亮,击败张须陀的战斗中,李 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李密挑起内讧,杀死翟让,李也被砍伤。瓦岗军失败后,李密归唐,李将原来掌握的户口,土地登记谱,通过李密交给李渊,被任命为黎州总管,619年,窦建德功破黎阳,李被俘,620年李趁机逃脱,跟着李世民破王世亮,窦建德、刘黑、徐圆郎等,战功卓著。太宗即位,任李为并州都督。贞观三年又担任漠道行军总管,跟随李靖歼灭-厥,封英国公。李与单雄信关系很好,瓦岗失败后,单雄信投靠王世亮,后被李世民俘虏,要求归唐。李世民信不过他,要杀他。李劝说李世民不要杀他,并愿放弃自己的官爵以赎单的死罪,李世民不许,单雄信不了理解李勤的苦心,反骂他。单被杀后,李收养了单的妻子老少。李对李世民忠心耿耿,很受其重用和信任,把大事托给李。在世民病危之时,把李作为顾命大臣之一。李智谋深广,通晓兵法,精于算计,临敌对应变,深合机宜,善于听取别人意见。打了胜仗,总把功劳记在下边将领头上,把金帛都赏给部署。自己无一点私贮,因而部下都愿意为他拼命效力,每战多捷。高宗立,授李尚书左仆射,进位司空。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他以元老重臣持赞成态度。666年李统众东征高丽,668年与薛仁贵攻克平壤占全境。李死后,高宗辍朝七日,并亲率太子百官为其举哀。并葬于唐太宗昭陵侧,现在陕西礼泉县的昭陵文物陈列所就设在李墓地。   刘晏   (716-780) 字士安,曹州南化(今东明)人。唐代著名经济改革和理财家。自幼天资颖悟,7岁即举为“神童”。唐玄宗召见后,大加赞赏,随授于秘书省正字之职,神童刘晏一时名噪京师。从此他利用职务之便,勤奋苦读,博览群书,四处救教,对他后来的施政改革,都有重大影响。762年,刘晏升任户部待郎兼度支,铸钱,盐铁等使用权,开始掌握唐王朝财政大权,763年又升任户部尚书同中书平章等,仍兼度支等使,成为兼管财政的宰相。由于长达8年的安史之乱,唐王朝千疮百孔,财政极为困难,加之漕运阻塞,并中缺粮上百万石,粮价暴涨。刘晏为此日夜焦虑,最后果断提出疏浚河道,南粮北调的宏伟计划。为回忆进度,他首先逐段疏通由江淮到高师的河道,建造大船。改过去直法为段运法,建转运站。船工由经调为雇募。使江船不入汴,汴船不入河,河船不入渭,提高了运粮效率,杜绝了翻船事故。当第一船粮到达长安时,皇帝欣喜万分,专门组织乐队到渭桥迎接,盛赞刘晏“你真是我的萧何啊!漕运改革后,一年多可运110万石,解决了粮荒还有所储备。改革盐政。唐初,实行自由贩卖,不收盐税。后实行国家专卖,官府大幅提高盐价,甚至-污吏还抓夫抓差无偿运盐,勤孛百姓。中饱私囊。人民怨声载道,恨透食盐专卖。同时政府盐务机构庞大,开支惊人,刘晏决心改革盐政。766年兼七道盐铁使,他首先大力削减盐务机构,改官收、官运、官销为官收、商运、商销、统一征收盐税。为防盐商哄抬盐价,在各地设立常平盐仓,以平盐价,这样一来,大批盐吏被精简,盐价下跌,万民称颂,税收也缴增。再是改革粮价,半年收粮存入平仓,以免谷贱伤农,当荒年、青黄不接粮价上涨时,开平仓以平粮价,百姓受益、国家获利。在商业中建立驿站信息,使“四方货殖低昂及它利害,虽甚远,不数日即至。”史书上称刘晏“其理财常以养民为先。”他懂得增加财政收入的前提在于发展生产,安定人民生活,在安史之乱后的20年中,唐王朝收入,由60万缗增加到1200万缗,户口由230万户增加到380万户。他为官“质明视事,至夜分出,虽休浣不废。事无闲剧,即日剖决无留。所居修行里,粗朴庳陋,钦食俭狭,室无媵婢。他管财政20年,死后抄家时“唯杂书两乘,米麦数斛”而已。他为相时,曾秉公处死过奸相无载。德宗即位后,无载党羽杨炎为相对,杨炎挟刘晏之私仇,在德宗面前极尽挑拨之能等,并伙同荆南节度庚准,擅造刘晏造反,昏庸德宗完全听信了杨炎等人谗言,于780年7月赐刘晏自尽,其属流放江南。忠心耿耿为唐王朝理财,功勋卓著的大经济改革家刘晏就这样含冤死去。   黄巢   ( ? -884年) 唐末农民起义领袖,曹州冤句(今东明东南部)人。出身盐商,有才华,善骑射,爱扶贫济困,有伟大抱负和造反精神。他博览群书,苦读经史,应科举,但屡试不第,逐渐形成了其反逆性格。他所写的千古名篇《题菊花》: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极与桃花一处开。和《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就充分反映了他的理想和信念。唐末,政治黑暗,赋税沉重,-污吏横征暴敛。873年,山东河南水旱灾荒,粮食无收。人以树叶为食,饥民哀号,夫妻不相话,父子不相救。874年,王仙芝在长恒首举义旗,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兼海内诸豪都统”并攻下曹州。黄巢在冤句起兵响应。巢变卖家产,组织武装,带二千余饥兵参加起义。义军攻下濮州,经取郓曹,-皆捷,天下震动,苦难百姓踊跃参加,饥民愿附者,凡数万,所向披靡,唐军一触即溃。义军东进沂蒙,沂州失利后,移兵河南,连下禹县、郯城,876年攻下汝州,兵锋直指洛阳。唐王朝忙调大军防守,义军挥师南下汉水,淮河之间。唐王朝以封官招安诱降,授王仙芝“左神策军押牙兼监察史”,仙芝动摇,遭巢及将领痛斥。以后,王、黄分兵,王仙芝南进湖北,黄巢转战山东、河南。878年王仙芝战死,余部归黄巢。巢自称“冲天太保均平大将军,改无“王霸”有兵10万。为避开唐军主力,巢实行流动作战,先攻山东,又回师河南,佯攻洛阳,待唐军蜂拥而来时,又突然挥师南下进安微、过长江,战江西、取淅江,挺进福建,下广东,占领了广州。一路上严惩-污吏,开仓放粮,救济贪民,百姓箪食壶浆慰于途。879年10月,黄巢自称“率士大将军义军百万都统”率50万大军北伐,直指长安。由广东入广西,湖南,顺湘江直下长沙,歼敌十万又进军江陵。沿长江工下,经江西、过皖南,由采石矶渡江北上,强度淮河挺进中原,百万之师直指洛阳。洛阳留守刘允章吓得失魂,率部投降。一路大军所指,秋毫无犯,纪律严明。攻洛阳不久,即挥师西进突破潼关。此时长安城内乱做一团。宰相自杀,百官逃匿,唐僖宗逃出长安,义军浩浩荡荡开进长安。巢“乘金肩舆,其徒皆披发,约以红增衣锦绣,执兵以从甲骏如流,辎重塞途,千里络绎不绝”万民夹道聚观。尚让历逾百姓:“黄王起兵,本为百姓,非如李氏,不爱汝曹,汝曹但安居无恐。”   880年12月,黄巢称帝,国号大齐,年号“金流”。黄巢称帝后,未能及时追歼唐败军,给以喘息机会,使其得以重新集结,卷土重来,加之起义军内部0,大将朱温叛变投唐,唐僖宗又从沙陀族李克用借来救兵镇压起义军,大齐政权为能立稳脚跟,被近退出长安,转战河南,转攻陈州不克,损失惨重,义军北走山东,经曹州过沂州,884年退至泰山狼虎谷,被敌兵追击,巢自刎,余皆壮烈牺牲,巢自起义,历十载,行两万余里,战十二省,克两京建立了政权,他的平均思想,杰出的政策政治策略和军事艺术,对后世产生了莫子影响,只可惜,胜利后未建立稳固的地方政权,“流寇”主义吃了大亏,但不朽业绩,将永远彪炳青史。   石星   (?-1599) 字拱辰,号东泉,东明城内人,明嘉靖已未进士。他从政四十年,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历任给事中,大理丞,太仆聊,右副都御史,工部尚书和太子太保等职。1567年穆宗即位后,沉湎酒色,荒废政务石星上 书切谏:“陛下为鳌山之乐,纵长夜之饮,极声色之娱。朝讲久废,章奏抑遏。一二内臣,威福自恣,肆无忌惮。天下将不可救。”穆宗看了勃然大怒,认是是毁谤自己,金殿杖六十。贬斥为民。打得石星死去活来,幸得同乡穆文熙保护才得以活命,回到家乡。1573年神宗即位,石星始得昭雪复职。任大理丞,南太仆聊等职。时张居王为首相,石星和他政见不和,于是上 书劾张,自己又弃官而归。十年后,张居王死,石星又赴朝为官任工部尚书加太子少保。后改户部尚书。其间改革了14条施政、经济措施,保受拥戴。后因边境事多,朝廷又任其为兵部尚书。1592年,日本丰臣秀吉率兵10万大举入侵朝鲜,登斧山、品平壤。朝鲜八道几尽没。朝鲜向明急求援。明廷认为中朝乃唇齿相依,不能不救,石星力主一战。明廷以宋应昌、李如松率兵入朝增援。收复开城,光复平壤,日军节节败


定陶区特产大全




定陶区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