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贵州省 >>毕节市 >> 织金县 >> 牛场镇 >> 水城村

水城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水城村谷歌卫星地图)


水城村简介

  水城村位于牛场镇南面,距镇政府所在地11公里,1958年与二坡村合建二坡大队,1962年分建水城大队,1984年改村。总面积1.65平方公里,辖7个村民组314户1246人。
  天织公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有年产30万吨山脚煤矿在建。
  村南面有“蔡家坟”,残碑没于荒草丛中,依稀可辨为清代“云南记名提督、开化镇总兵、世袭骑都尉额尔克巴图鲁”蔡标为其祖父蔡彬所建。蔡标其人待考。
  --人口总数:1246人农业人口:1237人非农业人口:9人
  --行政区面积:1.6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47.5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穿青人发展口号:开发扶贫
  --所辖村:龙井组,红亚组,上小河组,下小河组生产总值:112.0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名特产品:臭豆腐,凉粉办公所在地:龙井组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520524102 552100 -- 查看 水城村谷歌卫星地图

水城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水城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文诚社区

  文诚居委会人口1325.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便捷的交通枢纽网,以加工和服务业为主,人民收入在逐年的增加,入学升学率也不断的提高,居居委会将充分保祯故里为名片大力宣传牛场,,制定特色的地方发展方案,发展特色小吃,主打绿色这块牌子。把宫保鸡做大做强。   --人口总数:1325人农业人口:/人非农业人口:1325人   --行政区面积:1.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穿青人,苗,白,蒙古等发展口号:强宣传,大力发展服务业   --所辖村:牛场小学,牛场中学,粮管所,镇机关,供销社等生产总值:600.0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服务业名特产品:宫保鸡办公所在地:畜牧站   --自然条件: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雨丰沛,空气宜人,年均气温13到16度,日照1225小时,降雨量为1140毫升   

半处村

  半处村位于镇西面,离镇政府所在地7公里,1958年建办醋大队,后改半处大队、1984年改半处村。总面积2.8平方公里,辖4个村民组,205户697人。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水源丰富。年平均气温在13.6℃至16.2℃之间,年平均日照为1255小时,年降雨量在1140至1290毫米之间。   原名办醋,名源于原此地一姓李人家擅长制醋,办醋厂有一定规模,醋产品质量优良,畅销远近。   --人口总数:714人农业人口:712人非农业人口:2人   --行政区面积:1.0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46.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穿青族发展口号:以项目为建设为主,大力发展村经济   --所辖村:小良子组,半处组,中坝组,下坝组。生产总值:214.2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名特产品:玉米,蔬菜办公所在地:中坝组   

垭垅村

  垭垅村位于牛场镇南面,距牛场镇政府所在地16公里。1958年建垭垅大队,1984年改村。总面积3.5平方公里,辖12个村民组493户1878人。   村平均海拔1500米左右,山高坡陡,灌木林为主,适宜放牧牛、羊。有煤、铁、重晶石、铝矾土等矿产。有铁厂坝,荒山草坡连绵数平方公里。传古人曾在此设炉炼铁,故名,有遗迹。   --人口总数:1909人农业人口:1895人非农业人口:14人   --行政区面积: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16.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穿青人发展口号:种养殖   --所辖村:上坝组,下寨组,杨家寨组,中寨组,新寨组,下河组,大竹林组,生产总值:102.0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名特产品:臭豆腐,凉粉办公所在地:中寨组   

猓猡村

  猓猡村位于牛场镇南面,距牛场镇政府所在地9公里,1958年建猓猡大队,1984年改村。总面积4.5平方公里,辖8个村民组357户1274人。   有重晶石、铁矿等矿产。   2009年韩国斗山集团捐资25万在该村建希望小学一所,彻底改变了该村学校落后环境。   --人口总数:1379人农业人口:1377人非农业人口:2人   --行政区面积:4512.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17.62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发展口号:开发扶贫   --所辖村:大冲组,中寨组,灯笼山组,跑马冲组,竹林冲组,白岩组,金竹园生产总值:12.0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名特产品:臭豆腐,凉粉办公所在地:白岩脚组   

二坡村

  二坡村位于牛场镇南面,距牛场镇政府所在地8公里。1958年与水城村合建二坡大队,1962年分建二坡大队,1984年改村。总面积3.5平方公里,辖村民组9个407户1486人。   原二坡乡党政机关驻地,煤矿资源丰富。该村1995年获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称号,有镇属林场约4000余亩。   --人口总数:1487人农业人口:1487人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840.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29.3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发展口号:金果园   --所辖村:双水井组,小丫聋组,大坟坝组,十二地组,小庆冲组,鱼塘弯组生产总值:26.0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茶叶,蔬菜名特产品:凉粉办公所在地:三棵树组   

头坡村

  头坡村位于牛场镇南面,距牛场镇政府所在地4公里,1958年建大炉大队,后改头坡大队,1984年改村。总面积2平方公里,辖村民组10个436户1602人。   1958年大炼钢铁时,曾在村内建土炼铁炉数十支,日夜炼铁,热闹非常,故原名大炉大队。   气温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水源丰富。年均气温在13.6摄氏度至16.2摄氏度之间,年平均日照为1255小时,年降雨量在1140至1290毫米之间,煤矿资源丰富。   --人口总数:1589人农业人口:1589人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2.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85.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穿青人发展口号:开发扶贫   --所辖村:生产总值:12.0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名特产品:臭豆腐办公所在地:头坡村   --自然条件:气温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营龙村

  营龙村位于牛场镇南面,距牛场镇政府驻地10公里,1958年建营龙大队,1984年改村。总面积3.5平方公里,辖6个村民组260户1170人。气温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水源丰富。年均气温在13.6摄氏度至16.2摄氏度之间,年平均日照为1255小时,年降雨量在1140至1290毫米之间。   --人口总数:1052人农业人口:1052人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2.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42.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穿青人发展口号:种养殖   --所辖村:上田坝组,下田坝组,上烂坝组,下烂坝组,马场组,青岗寨组生产总值:105.0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名特产品:臭豆腐,凉粉办公所在地:青岗寨   

桂花村

  桂花村位于牛场镇南面,距牛场镇政府所在地8公里,1958年建来法坝大队,后改为桂花大队,1984年改桂花村。总面积3平方公里。辖6个村民组307户1283人。   为苗族聚居村,苗族占总人口90%以上。煤矿资源丰富,有年产45万吨的实兴煤矿正在兴建。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水源丰富。年平均气温在13.6℃至16.2之间,年平均日照为1255小时,年降水量在1140至1290毫米之间。   --人口总数:1283人农业人口:1279人非农业人口:3人   --行政区面积:3.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50.0亩   --主要民族成分:苗族,汉发展口号:   --所辖村:煤洞口组:上王大寨组:小王大寨组:上来法坝组:中来法坝组等生产总值:135.0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名特产品:洋芋办公所在地:煤洞口组   

灯光村

  灯光村位于牛场镇南面,离牛场镇政府所在地9公里。1958年与鼠朵村合建红旗大队,1975年分建灯光大队,1984年改村。总面积1.6平方公里,辖6个村民组159户549人。   以山地为主,平均海拔1500米以上,主峰灯笼山高1691米,是牛场境内山脉的主要山峰,山顶有石林一片,约百余亩,怪石嶙峋,千姿百态,极具旅游开发价值。   村地广人稀,草山草坡较多,适宜放牧养殖。有重晶石、铁矿、铝矾土等矿产。   --人口总数:528人农业人口:527人非农业人口:1人   --行政区面积:1.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2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穿青人,苗发展口号:   --所辖村:岔口洞组:石柱子组:大草坝组:小寨组:三家苗组:白洞沟组生产总值:132.0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名特产品:玉米办公所在地:石柱子组   

鼠朵村

  鼠朵村位于牛场镇南面,离牛场镇政府所在地6公里,1958年与灯光村合建红旗大队,1975年分开建鼠朵大队,1984年改村。总面积3平方公里,辖7个村民组339户1330人。   1950年3月,解放军某部一个连从普定经实兴干河到牛场,在该村烧鸡寨垭口与预伏土匪激战,将匪击溃。解放军不幸牺牲两人。1971年,当时的沙坝公社红旗大队群众集资将牺牲解放军遗骨收集,葬于赵家坝,并立石碑一块,因不知死者姓名,碑-“解放军烈士之墓”。至今保存完好。   --人口总数:1330人农业人口:1327人非农业人口:3人   --行政区面积: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37.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穿青人发展口号:   --所辖村:上岩脚组:下岩脚组:下鼠朵组:中鼠朵组:上鼠朵组:赵家坝组等生产总值:50.0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养殖业名特产品:洋芋办公所在地:下岩脚组   

大坝村

  大坝村位于牛场镇西面,距牛场镇政府驻地4公里,1958年建大坝大队,后改为大洞脚大队,1984年改大坝村。总面积4.5平方公里,辖10个村民组419户1492人。   境内青山有丁宝祯父丁世棻墓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水源丰富。年平均气温在13.6℃至16.2之间,年平均日照为1255小时,年降水量在1140至1290毫米之间。   --人口总数:1492人农业人口:1483人非农业人口:9人   --行政区面积: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77.4亩   --主要民族成分:穿青人:汉族:彝族:苗族发展口号: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机遇,大力发展种养殖业   --所辖村:油菜冲组:大坝组:大洞脚:学校组:青山组:龙井口组:罗家寨等生产总值:105.0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养殖业名特产品:核桃,板栗,梨子,李子办公所在地:大洞脚组   

高山村

  高山村位于牛场镇西面,距牛场镇政府驻地9公里,1958年建高山大队,1968年与井沙大队合并为井沙大队,1975年分为高山大队,1984年改村。总面积1.05平方公里。辖8个村民组,324户1302人。煤炭资源丰富。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水源丰富。年平均气温在13.6℃至16.2之间,年平均日照为1255小时,年降水量在1140至1290毫米之间。   --人口总数:1302人农业人口:1302人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1.0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39.1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穿青人发展口号:   --所辖村:大圈坑组:双水井组:杏子树组:乌家坝组:田坝头组:老房子组等生产总值:105.0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养殖业名特产品:玉米办公所在地:杏子树组   --自然条件:资源:煤矿   

半坡村

  半坡村位于牛场镇西面,距牛场镇政府驻地13公里,1958年建半坡大队,1984年改村。总面积5平方公里,辖8个村民组329户,1407人。   村较边远高寒,主要山峰为雷打坡,海拔1735米。为牛场最高山峰。其次为冒雾坡、高1702米,该山每逢天气变化。   --人口总数:1407人农业人口:1407人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5.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7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穿青人发展口号:   --所辖村:偏坡组:半坡组:大庆组:六沟组:青岗坡组:苦里井组:大长冲组生产总值:50.0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名特产品:洋芋办公所在地:半坡村   

沙沟村

  沙沟村位于牛场镇西面,距牛场镇政府驻地10公里。1958年建沙沟大队,1984年改村。总面积3.5平方公里,辖6个村民组250户1050人。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水源丰富。年平均气温在13.6℃至16.2之间,年平均日照为1255小时,年降水量在1140至1290毫米之间。   村境沙坝河上,有一三拱古石桥、名“老新桥”、为古驿道之重要桥梁,建筑年限已无可考,现保存完好。   --人口总数:1050人农业人口:1050人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26.4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穿青人发展口号:   --所辖村:沙沟组:包包组:池塘组:丁子寨组:小寨组:塘脚组生产总值:105.0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名特产品:竹荪办公所在地:池塘组   

水城村

  水城村位于牛场镇南面,距镇政府所在地11公里,1958年与二坡村合建二坡大队,1962年分建水城大队,1984年改村。总面积1.65平方公里,辖7个村民组314户1246人。   天织公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有年产30万吨山脚煤矿在建。   村南面有“蔡家坟”,残碑没于荒草丛中,依稀可辨为清代“云南记名提督、开化镇总兵、世袭骑都尉额尔克巴图鲁”蔡标为其祖父蔡彬所建。蔡标其人待考。   --人口总数:1246人农业人口:1237人非农业人口:9人   --行政区面积:1.6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47.5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穿青人发展口号:开发扶贫   --所辖村:龙井组,红亚组,上小河组,下小河组生产总值:112.0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名特产品:臭豆腐,凉粉办公所在地:龙井组   

大冲村

  大冲村位于牛场镇西面,离牛场镇政府所在地10公里,1958年建大冲大队、1984年改村,总面积3平方公里、辖4个村民组农户176户,684人。   村农户原居住于长约3公里的一条山冲,名谭家大冲,分上、中、下冲,由于水源问题,居民大多患有氟中毒、且交通闭塞,属贫困村。近年来,政府将该村列为重点扶持村,首先解决水源问题,数公里外引水供群众饮用,帮助大多数群众搬迁到交通较方便的小梁子垭口居住,并修通了通村公路及供电线路等。   有镇属林场2000余亩。   --人口总数:666人农业人口:666人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2.8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13.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穿青人发展口号:以项目为建设为主,大力发展村经济   --所辖村:上冲组,中冲组,下冲组,苍边组生产总值:199.8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名特产品:辣椒办公所在地:下冲组   

张家寨村

  张家寨村位于牛场镇西北面,距牛场镇政府所在地4公里、1958年建张家寨大队,1984年改村。总面积3平方公里,辖6个村民组,314户1331人。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水源丰富。年平均气温在13.6℃至16.2℃之间,年平均日照为1255小时,年降雨量在1140至1290毫米之间。   村有蒯公寨,传说吴三桂征伐水西时,一蒯姓将领带兵到此地,因觉山水适宜、亦厌倦征战,隐居于此,繁衍生息,故名。   --人口总数:1331人农业人口:1320人非农业人口:11人   --行政区面积:3.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58.5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穿青族等发展口号:积极发展蔬菜种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所辖村:块公组,李家寨组,张家寨组,大营组,河边组等生产总值:219.3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名特产品:蔬菜办公所在地:大园组   

岩寨村

  岩寨村位于牛场镇西面,离牛场镇政府驻地六公里,1958年建岩寨大队,1984年改为村。面积3.5平方公里,辖10个村民组。农户430户1667人。原岩寨乡政府驻地。   307省道穿村而过,交通便利,经济较为发达。   --人口总数:1667人农业人口:1657人非农业人口:10人   --行政区面积:3.2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04.97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穿青族等发展口号:大力发展种养殖业   --所辖村:大园组,岩寨组,洞口组,箐头组,学校组,岔沟组,小寨组等生产总值:500.1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养殖名特产品:辣椒,竹笋办公所在地:岩寨村大园子   

坪山村

  坪山村位于牛场镇东北面,距镇政府驻地6公里,1958年建坪山大队,1984年改村。辖8个村民组,农户249户,862人。总面积3.5平方公里。   村属山地型、山高谷深,卡斯特地貌特征突出。   境内有鱼洞河电站,坝高20余米,拦截牛昌河水和三节洞暗河水,明水形成库区娇小玲珑,风光旖旎,人称“小三峡”,水库大坝,平时河水如银瀑珠帘,温柔下泄,每到雨水季节、洪水呈弧形倾泻而下,于谷底集中冲撞、白浪滔天、响声如雷,甚为壮观。三节洞暗河有龙宫气派。还有猫猫关原始峡谷及冬天吹风温暖宜人,夏天吹风凉爽无比的神奇凉风洞,均具有旅游开发价值。   --人口总数:862人农业人口:860人非农业人口:2人   --行政区面积:0.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36.0亩   --主要民族成分:穿青人发展口号:以夏容高速公路为契机,调整产业结构   --所辖村:8生产总值:50.0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油菜名特产品:生漆办公所在地:水井冲   

河坝村

  河坝村位于牛场镇东面,距牛场镇政府驻地5公里,1958年建小黄河大队后改河坝大队,1984年改村。辖6个村民组,376户1338人,面积3平方公里。   307省道,天织公路在村内小黄河桥头会合、交通便利、信息畅通、经济较为发达。小黄河因水源主要为煤锈水、河床受污染而变为黄褐色而得名。   村北部隔象鼻山与群营村相连、象鼻山腹部大川洞形如天桥、雄伟壮观。宣慰洞与绝壁对面柯家洞遥遥相望、其险无比,该洞据传为明代水西宣慰使住所,曾与吴三桂部在此发生激战,为吴军所败,离此不远处山坡上,可见连片石棺材遗迹。传为当时战死者墓葬;洞口边茅屋基石犹存。   洞口一山独立突兀,直插云霄,当地人称“石笋”   --人口总数:1381人农业人口:1375人非农业人口:6人   --行政区面积:3435.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85.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穿青人发展口号:大力发展种植业   --所辖村:小河.上寨.下寨等生产总值:86.41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养殖业名特产品:糟辣椒办公所在地:小河坝   

群营村

  群营村位于牛场镇东面307省线上,1958年建群营大队,1984年改群营村,距镇政府所在地3公里,总面积3.5平方公里。辖7个村民组383户1329人。   村北面一山高矗,前有一石梁成弧形伸入地面,酷似大象鼻子,人称象鼻子,后山连绵起伏,形如象头、象背、象腿等,远观如一头整象,栩栩如生,为远近闻名之象鼻山景观。该山腹部有一大巨穿洞,宽约十余丈、长数十丈,两岸绝壁如刀劈斧切,高百余丈,十分壮观。绝壁两边,左边为宣慰洞,位于河坝村境内,右边为柯家洞,传为当地柯姓富户所建。该洞在数米高之绝壁上,有一小门可供出入,内建有水井、灶台等,可容纳数百人,沿绝壁可见有栈道通往绝壁上其它支洞。为古时兵民避难住所。洞底为原始峡谷,水流潺潺、林草繁茂,可与坪山村景观连为一体进行旅游开发。   境内煤炭资源丰富,有年产30万吨煤厂一个。   --人口总数:1312人农业人口:1301人非农业人口:11人   --行政区面积:927.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6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发展口号:以种植业为重,发展多种经济   --所辖村:打铁.中坝.朝阳等生产总值:666.6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烤烟名特产品:宫保鸡办公所在地:新果   

群裕村

  群裕村位于牛场镇西北面,1958年建群裕大队,1984年改村。辖17个村民组,其中牛场街上5个村民组。总农户823户2933人。面积4.5平方公里。   属集镇农村结合型,山地。307省道线上,交通便利、经济活跃,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牛场屯、牛昌桥、丁公俊墓。牛场屯古战场为清代丁宝祯屯练兵勇之地,地形十分险要。清代曾发生过官府与苗民起义军的多次争夺战,死伤无数。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的牛昌古桥曾为307省道主要桥梁,现保存完好。丁公俊(丁宝祯曾祖父)墓位于拉路河。   织金县第七中学、牛场中心校、牛场卫生院、牛场粮食所等单位位于村内。   --人口总数:3052人农业人口:2912人非农业人口:140人   --行政区面积:5574.6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24.86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发展口号:畜牧养殖   --所辖村:长征组·.,中街组,下街组等生产总值:86.41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养殖业名特产品:红萝卜办公所在地:长路口   

群光村

  群光村位于牛场镇东北面,1958年建群光大队,1984年改村。有村民组17个,其中牛场街上有村民组6个,总户数856户3473人。面积5平方公里。   307省道穿村而过,商贸、运输、饮食业等较发达,农产品以玉米、洋芋为主,矿产主要为煤矿。   主要山峰为官山,主峰有1516米,该山大气磅礴。雄峙牛场街,移动、联通收发机站建于山顶。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马路河筑路碑。   --人口总数:3473人农业人口:3233人非农业人口:240人   --行政区面积:5.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91.66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穿青人发展口号:养殖种植   --所辖村:17个村民组生产总值:57.0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玉米名特产品:宫保鸡办公所在地:水井湾   --自然条件:候属北亚热带,年平均气温13.99摄氏度,年降雨量1300毫米,无霜期250天   

群兴村

  群兴村位于牛场街南面,辖20个村民组,其中街上有10个村民组,总农户960户人口3329人。1958年建群兴大队,1984年改为村。面积5平方公里。镇党政机关驻地。   村属牛场镇农村结合型,大多数农户居住于牛场街上,多从事商贸、运输、服务行业等,经济较发达。   村有锅渣自然村寨,原名“锅茶”,离牛场街一里许。传为黔西“飞地”,原是居住数百户人家的大寨子,有善者常年用大砂锅熬茶供路人及邻人饮用,故名。后因疫病流行,住户皆避而远之,寨前有一小河,不到一里河段,建桥三座,锅渣与对岸连接处为一巨石,故旧时牛场有“一里三洞桥,一石达两州(古时织金县为平远州,黔西县为黔西州)”之说。   境内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李忠孝烈士纪念碑;有宫保湖碧波荡漾,十字路水库及林场鸟语花香,可供旅游开发。   煤矿资源比较丰富。   --人口总数:3329人农业人口:3329人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5.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67.2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穿青人,苗发展口号:以项目建设为主,大力发展村经济   --所辖村:锅渣,区门口,神道碑,指路碑,四角田,丁家沟,鸡笼寨等生产总值:150.0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为主名特产品:竹荪种办公所在地:神道碑   --自然条件:气候属北亚热带,年平均气温13.99摄氏度,年降雨量1300毫米,无霜期250天   

大营村

  大营村位于牛场镇东南面,距牛场镇政府所在地8公里,1958年建大营大队,1984年改村。总面积4.5平方公里,辖14个村民组627户2327人。   307省道、天织公路通过境内,交通便利。   据传明末吴三桂征伐水西时,曾在此扎下大营,与对面宣慰洞驻扎的宣慰府兵马激战,故名。   --人口总数:2347人农业人口:2340人非农业人口:7人   --行政区面积:3600.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50.3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穿青人发展口号:项目带动求发展   --所辖村:大坡,仓上,大营,苗田,沙田,龚家寨,大孔垄生产总值:105.0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养殖名特产品:凉粉办公所在地:淌煤丫   

井沙村

  井沙村位于龙场镇西面。距龙场镇政府驻地10公里,1958年建井沙大队,1968年与高山大队合并为井沙大队,1975年分为井沙大队,1984年改为井沙村。总面积3平方公里。辖8个村民组411户1512人。   村煤矿资源丰富,原李井乡驻地母庙,现为小龙场逢辰戊赶场。   --人口总数:1512人农业人口:1497人非农业人口:15人   --行政区面积:3.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61.6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穿青人发展口号:   --所辖村:龙场组:大窑子组:槐子树:大田组:豹子坡组:后冲组:岩脚组等生产总值:115.0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名特产品:洋芋办公所在地:井沙村   

水营村

  水营村位于牛场镇西面,离牛场镇政府驻地6公里,1958年建水营大队,1984年改村。总面积2平方公里,辖13个村民组813户2775人。原沙坝乡政府驻地。   为牛场镇水稻主产村,田多土质好、米质优良。煤矿资源丰富,有小河口煤矿、年产45万吨,已建成投产。   传说明末吴三桂进攻水西时,因隔河的牛场屯为水西重兵驻守,吴军不敢贸然进攻,遂在此扎下大营,因前有沙坝河,称水营,其名沿袭至今。   --人口总数:3057人农业人口:3035人非农业人口:2人   --行政区面积:2.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86.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穿青,苗等发展口号:坚持科学发展,大力发展经济   --所辖村:学校组,河口组,上坪寨组,罗家寨组,水营组,龙田坎,岩头上等生产总值:303.0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养殖名特产品:辣椒办公所在地:学校边组   --自然条件: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在13.6至16.2之间.   

后坝村

  后坝村位于牛场镇西面,距牛场镇政府所在地7公里,1958年建后坝大队,1984年改村。总面积1.65平方公里。辖10个村民组,506户2116人。   村后坝坝子水田土质肥沃,胶泥田、米质优良、为牛场镇水稻主产村之一。   境内茶林有丁宝祯祖父丁必荣墓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人口总数:2116人农业人口:2112人非农业人口:4人   --行政区面积:1.6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24.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穿青人,苗发展口号:以项目为建设为主,大力发展村经济   --所辖村:白树组,大瘪坡组,老岩脚组,上营组,下营组,岩脚组等生产总值:634.8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水稻种植名特产品:水稻办公所在地:小山脚组   

塘房村

  塘房村位于牛场镇西面,距牛场镇政府驻地9公里,1958年建塘房大队,1984年改村。总面积2.5平方公里,辖8个村民组415户1502人。   《织金县志》载:“明末朱燮元进军水西,曾从平坝渡思那河(三岔河)经猫场至李井(磨坡长官司)进入比喇”。比喇即现织金县城,塘房村原属李井乡,磨坡长官司驻地即在该村境内。至清代县境内设塘讯,邮路沿塘讯线路投递,该村为织金东路塘讯驿站所在地,故名塘房,至今遗址犹存。   --人口总数:1502人农业人口:1490人非农业人口:12人   --行政区面积: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穿青人发展口号:   --所辖村:塘房组:后寨组:塘上组:石板组:新桥组:桥边组:江寨组等生产总值:106.0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名特产品:洋芋办公所在地:桥边组   


水城村特产大全




水城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