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泥村位于官寨乡东南面,东、南、西、北面分别与官寨、化窝、尖山、化塔4村接壤,距乡政府所在地3公里,官纳旅游公路穿村境内。辖11个个村民组,630户,2346人,耕地面积1074亩,其中田607亩,土467亩。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洋芋为主。2009年,县将黄泥村定为“整村推进”项目村实施,目前,正在建设中。
--人口总数:2346人农业人口:2343人非农业人口:3人
--行政区面积:5.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74.0亩
--主要民族成分:穿青人,汉族,布依族,彝族,仡佬族发展口号:抢占市场先机
--所辖村:营脚,李家寨,柏秧,高石,马路,新寨,箐脚,营上,上寨,下寨生产总值:4.6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养殖,种植名特产品:李子办公所在地:黄泥村马路组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520524203 | 552100 | -- | 查看 黄泥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屯上村 |
屯上村位于官寨乡北面,距乡政府所在地3公里,与黔西县交界,与乡境内麻窝村、红岩村、官寨村接壤。该村山高坡陡,土地贫薄,耕地面积1085亩,平均海拔1340米。辖7个村民组,462户,1809人,少数民族占95%。2007年,被确定为“整村推进”项目村后,修通了部分通组公路,全村的交通面貌发生了改变。其历史沿革如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年解放贵州。 1949年至1951年3月,屯上村(当时名称为保)隶属于保安乡(即现在的三甲乡)管辖。 1951年3月至1953年3月成立新七区(即现在的绮陌乡),划属新七区管辖后,名称为大队。 1953年3月新七区撤销。 1953年3月至1955年6月,官寨乡、白马乡重回原来的八步区管辖,各村名称为大队,即:屯上大队。 1955年7月至1956年7月乡名称不变,各村成立初级社,即为屯上初级社。 1956年下半年至1957年下半年,各大队成立高级社,即为屯上高级社。 1958年8月,乡改为人民公社至1961年。 1962年各大队搞生产大包干至1966年下半年。1967年至1989年官寨乡名称不变。 1990年撤区并乡。 --人口总数:1770人农业人口:1770人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5.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85.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穿青人,菜族发展口号: --所辖村:裂土,菁脚,偏坡,大曹,中寨,下寨,乌家山生产总值:20.0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玉米,小麦,油菜名特产品:香桃办公所在地:屯上村偏坡组 |
凤岗村 |
凤岗村位于官寨乡北面,距县城32公里,与黔西县隔河相望。全村辖10个村民组,554户,2081人,耕地面积1432亩,其中田367亩。居住着汉、青、苗、彝、白、布依等11个少数民族。 --人口总数:2081人农业人口:2076人非农业人口:5人 --行政区面积:9.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32.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青,苗,彝,白,布依发展口号:生态建村 --所辖村:罗家店,凉水井,傍垮,大田,丫口,马路生产总值:224.0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洋芋种植名特产品:洋芋办公所在地:凤岗村 |
青山村 |
青山村位于织金县官寨乡东北面,距织金县城28公里,乡人民政府8公里,与八步镇相连,辖10个村民组,567户,2004人,少数民族占28.5%。耕地面积975亩,其中,田477亩。是毕节到织金洞的必经之路,是毕节地区2009年100个生态家园建设示范点之一。 --人口总数:2516人农业人口:8人非农业人口:2508人 --行政区面积:5.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75.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穿青人,彝族,苗族,布依族发展口号:生态建村 --所辖村:罗家店,凉水井,傍垮,大田,丫口,马路,竹林,桥边,冲头生产总值:231.0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板栗生产基地名特产品:板栗办公所在地:青山村 |
联盟村 |
联盟村地处织金县官寨乡西南面,距织金洞景区6.5公里,辖8个村民组,475户1768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9.3%,耕地面积1082亩。有地区确定的历史文物旅游景点“阳关屯”待开发。 --人口总数:1850人农业人口:1842人非农业人口:8人 --行政区面积:4.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82.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穿青人,彝族,仡佬族,回族,苗族,水族发展口号:大家一条心建设新农村 --所辖村:梭咪,椅子组,屯脚,岩脚,家乐,坪寨,羊角,岩上生产总值:245.0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洋芋产业基地名特产品:洋芋办公所在地:联盟村 |
茅草村 |
茅草村位于官寨乡西北面,距乡政府驻地8公里,与黔西县隔河相望,辖5个村民组,379户,1168人,少数民族(苗族)占总人口的34%。耕地面积705亩,属国家二类扶贫开发重点村。 --人口总数:1168人农业人口:1164人非农业人口:4人 --行政区面积:2.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05.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穿青人发展口号:生态 --所辖村:坝子,偏坡,瓦房,新房,岩头生产总值:23.0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名特产品:洋芋办公所在地:茅草村 |
白马村 |
白马村位于官寨乡西北面,距乡政府驻地8公里,辖7个村民组,426户,1724人。该村有耕地面积710亩,全为旱地。2005年,属国家一类扶贫开发重点村。其历史沿革如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年解放贵州。 1949年至1951年3月,白马村名称为保(含麻窝、茅草两村),隶属原来的八步区白马乡管辖。 1951年3月至1953年3月成立新七区(即现在的绮陌乡),划属新七区管辖后,称为白马大队。 1953年3月新七区撤销。 1953年3月至1955年6月,白马乡重回原来的八步区管辖。 1955年7月至1956年7月,白马乡名称不变,白马村成立初级社。 1956年下半年至1957年下半年,成立高级社,即名称为白马高级社。 1958年8月份乡改为人民公社至1961年。 1961年各乡归还,名称叫为公社,各村名称为大队。 1962年各大队搞生产大包干至1966年下半年。1967年至1989年官寨乡、白马乡名称不变。 1986年至1989年,白马村分为两个即白马村、茅草村。 1989年撤区并乡,白马乡并官寨乡即为现在的官寨苗族乡,各大队名称更为村。 |
民生村 |
民生村位于官寨乡东北面,乡人民政府驻地7公里,与八步交界,四面高,中间低,辖4个村民组,345户1503人,居住着苗、白、布依、彝族等少数民族,属国家二类扶贫开发重点村。2008年,通过实施“整村推进”扶贫项目,经济社会向好发展。 --人口总数:1503人农业人口:1500人非农业人口:3人 --行政区面积:3.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21.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穿青人,彝族,苗族,水族,白族发展口号:生态建乡 --所辖村:堰塘,六合,上街,下街,康复生产总值:230.0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园田煤矿名特产品:高粱办公所在地:民生村 |
萝卜村 |
萝卜村位于官寨乡中部,距乡政府驻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织金洞6公里,与白马村、联盟村、麻窝村接壤,辖6个村民组,445户,1576人,居住着苗、彝族等少数民族。现有耕地面积1021亩,全为旱地。近年来,萝卜村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立足村情,通过大力输出劳务,狠抓种植、养殖。实现了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其历史沿革如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年解放贵州。 1949年至1951年3月,萝卜村名称为“保”隶属原来的八步区白马乡管辖。 1951年3月至1953年3月成立新七区(即现在的绮陌乡),划属新七区管辖后,称为萝卜大队。 1953年3月新七区撤销。 1953年3月至1955年6月,白马乡重回原来的八步区管辖。 1955年7月至1956年7月,白马乡名称不变,萝卜村成立初级社。 1956年下半年至1957年下半年,成立高级社,即名称为萝卜高级社。 1958年8月份乡改为人民公社至1961年。 1961年各乡归还,名称叫为公社,各村名称为大队。 1962年各大队搞生产大包干至1966年下半年。1967年至1989年官寨乡、白马乡名称不变。 1986年至1989年,村名称不变。 1990年撤区并乡,白马乡并官寨乡即为现在的官寨苗族乡,各大队名称更为村。 --人口总数:1576人农业人口:1576人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9.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86.37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穿青,彝族,白族,蒙古,菜族发展口号: --所辖村:桥上,瓦房,街上,破背后,碉边,大营生产总值:50.0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玉米,小麦名特产品:盐水面办公所在地:萝卜村街上组 |
官寨村 |
官寨村是官寨苗族乡人民政府及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织金洞驻地,距织金县城23公里、国家重点工程洪家渡库区14公里、织金洞景区东风库区(裸结河)及下红岩码头景点7.8公里、织金洞景区恐龙湖景点1.5公里。平均海拔1400米,气温14.8℃,辖11个村民组,665户,2349人。耕地面积678亩,全为旱地。2008年以来,为了树立景区形象,提升旅游区品位,打造织金洞景区品牌,在省地县的支持下,官寨苗族乡人民政府根据织金洞风景名胜区官寨服务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及步行街整治方案,极力将官寨村打造为“那威洛姆”彝族古寨,目前,项目正在建设中。 --人口总数:2349人农业人口:1886人非农业人口:463人 --行政区面积:0.5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78.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彝族,穿青人,白族,其它发展口号:劳务立乡,生态建乡,旅游兴乡 --所辖村:上街,中街,下街,麻窝,列嘎,丫口,岩上生产总值:486.0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养殖业,旅游业名特产品:金麦糖,石碉办公所在地:官寨村中街组 --自然条件:气候宜人资源:旅游资源 |
红岩村 |
红岩村位于官寨乡东南面,距乡人民政府府驻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织金洞7.8公里,辖16个组,639户,2420人,少数民族占全村总人口的80%,现有耕地1887亩,水田550亩,旱地1337亩,经果林种植510亩。与东风湖百里画廊相连,是集休闲、娱乐、旅游为一体的旅游园区,园区内建有香粑车乐园、斗鸡场、游泳池、钓鱼池、铁索桥、健身场等游乐场所,环境幽雅,风光秀丽,气候迷人,是休闲、旅游、娱乐的好去处。 --人口总数:2667人农业人口:2367人非农业人口:300人 --行政区面积:2.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82.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穿青人,彝族,仡佬族发展口号:旅游兴村 --所辖村:联合,打磨石,偏石板,河头上,四角田,弯子,卢家寨,桂花,小生产总值:58.9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红岩园艺果蔬专业合作社,远程教育服务基地名特产品:柑橘,果蔬办公所在地:红岩村 |
化窝村 |
化窝村位于官寨乡东北面,距乡人民政府驻地7公里,辖8个村民组,361户,1317人,全村耕地面积771亩,其中,田173亩。2008年,申报为国家二类扶贫开发重点村,通过实施“整村推进”扶贫项目,经济社会向好发展。其历史沿革如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年解放贵州。 1949年10月至1951年3月,各村为保,当时化窝村属于安东乡(即现在的纳雍乡)管辖。 1951年3月至1955年6月成立区,化窝村属于当时的化起区鼠场乡管辖。 1955年7月至1956年7月乡名称不变,各村成立初级社,化窝村叫化窝初级社。 1956年下半年至1957年下半年,各大队成立高级社。又叫化窝高级社。 1958年8月份乡改为人民公社至1961年,叫鼠场人民公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59年-,1960年粮食关,1961年各乡归还,名称叫为公社,当时的鼠场乡叫鼠场公社)。 1962年各大队搞生产大包干至1966年下半年。1967年至1990乡名称不变。 1990年下半年撤区并乡,化窝村并官寨乡即为现在的官寨苗族乡。 --人口总数:1563人农业人口:1563人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71.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青族菜族仡佬族发展口号: --所辖村:鱼回,半坡,化窝,打磨,岩脚,柿花,纸广,后坡生产总值:25.0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产品名特产品:竹笙,花椒办公所在地:化窝村村委 |
尖山村 |
尖山村位于三甲、纳雍、官寨三乡交界处,距官寨乡政府所在地5公里,辖5个村民组,291户,1114人。少数民族人口692人,占人口总数的62.2%。耕地面积612亩,其中田205亩。该村土地肥沃,矿产资源丰富。2010年,地县已将尖山村作为特色农业产业“3321”工程试验基地。 --人口总数:1183人农业人口:1182人非农业人口:1人 --行政区面积:1.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12.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穿青人发展口号:搞好村庄规划改善农村面貌 --所辖村:坝子,偏坡,瓦房,新房,岩头生产总值:21.0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名特产品:折耳根办公所在地:尖山村 |
黄泥村 |
黄泥村位于官寨乡东南面,东、南、西、北面分别与官寨、化窝、尖山、化塔4村接壤,距乡政府所在地3公里,官纳旅游公路穿村境内。辖11个个村民组,630户,2346人,耕地面积1074亩,其中田607亩,土467亩。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洋芋为主。2009年,县将黄泥村定为“整村推进”项目村实施,目前,正在建设中。 --人口总数:2346人农业人口:2343人非农业人口:3人 --行政区面积:5.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74.0亩 --主要民族成分:穿青人,汉族,布依族,彝族,仡佬族发展口号:抢占市场先机 --所辖村:营脚,李家寨,柏秧,高石,马路,新寨,箐脚,营上,上寨,下寨生产总值:4.6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养殖,种植名特产品:李子办公所在地:黄泥村马路组 |
化塔村 |
化塔村距官寨乡政府所在地6公里、辖8个村民组,427户,1539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365人,占人口总数的88.7%,以布依族为主。 --人口总数:1539人农业人口:1536人非农业人口:3人 --行政区面积:5.2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86.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布依族,穿青人发展口号:生态建村 --所辖村:化塔,新民,高箐,马口,龙潭,高右,打铁,张家寨生产总值:86.0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名特产品:水稻办公所在地:高右组 |
大寨村 |
大寨村位于织金县官寨乡南面,村委会距乡政府仅1公里,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织金洞和乡政府所在地官寨村相连,全村面积4.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64亩,平均海拔1300米,平均温度17.6℃。大寨村辖9个村民组483户2272人,主要居住苗、彝、穿青、汉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588人,占村总人口的70%,其中以苗族居多,占全村人口的50%,共有7个自然村寨,现有农业劳动力1363人,2011年人均纯收入1984元,人均粮食351公斤。 --人口总数:2272人农业人口:2070人非农业人口:202人 --行政区面积:1530.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64.0亩 --主要民族成分:苗,彝,穿青,汉发展口号:苗族风情园欢迎你 --所辖村:河边,电站,石丫口,妥倮,田坝,瓦房,大寨,小寨,龙井生产总值:450.0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蜡染,养殖名特产品:蜡染办公所在地:大寨村妥倮组 --自然条件:气候宜人资源:乡村旅游,民族手工艺品 |
麻窝村 |
麻窝村是织金县官寨苗族乡东北方的一个四面环山、一隙通水的小山凹,地处乌江源百里画廊裸洁河畔,距织金洞景区仅3公里。平均海拔1030米,年平均气温17.6℃,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素有“天然小温室”的誉称。土地总面积2850亩,其中耕地面积686亩。辖6个组,有汉族、苗族、穿青人等227户985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8.5%,全村有党员21人,其中女党员2人。自2005年被定为省级新农村建设“百村试点”村寨以来,在省军区部队、各级党委、政府及帮扶单位的扶持下,村党支部坚持以支部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为根本,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进一步梳理发展思路,明确发展目标,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鼓足干劲,合力攻坚,各项工作跨越发展,群众经济收入大幅增加,乡风民俗得到进一步完善,2010年人均纯收入5129元。 1988年以前,麻窝是穷山旮旯里的典型极贫村,“山上石漠化、山下水冲沙压”的现象时有发生。山高坡陡土层薄,人多地少吃不饱,村民只能依靠传统的耕作方式艰难度日。全村人均年产粮不足100公斤、纯收入不足200元,吃的是救济粮,住的是茅草房,遇上天旱水灾,更是苦不堪言。古人道:“穷则变,变则通”,麻窝群众充分认识到了只有发展才能改变贫穷的道理,积极配合党委、政府组织实施好试点村建设的各项工作,通过理顺生育秩序,大力输出劳务,狠抓生态建设、生态种植、生态养殖、生态能源、生态旅游,初步形成了劳务产业、生态产业、旅游产业雏形,为打造地常青、花常开、果常熟、客常来的生态家园创造了条件,实现了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自2005年被省列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以来,在省军区部队、各级党委、政府和帮扶单位的扶持下,全村建设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到2010年人均收入超过5000元。现在的麻窝村,一改昔日贫穷落后的面貌,田园果实累累,圈舍猪牛成群,全村基本实现了水、电、路、讯、气五通,大多数农户用上了高档电器,面包车、摩托车、程控电话、电脑等现代交通、通讯工具进入了寻常百姓家,人民生活正向小康迈进。 --人口总数:985人农业人口:979人非农业人口:6人 --行政区面积:1.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86.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穿青人,布依族等发展口号:科技强村,生态建村,旅游兴村 --所辖村:朝门组,岩背后组,包包组,尖山组,大坡组,大元组生产总值:500.0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早熟地膜玉米,大棚蔬菜,豆角,优质经果林(樱桃、桃子)名特产品:玛瑙红樱桃,早熟玉米办公所在地:麻窝村朝门组 --自然条件: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素有“天然小温室”誉称。资源:旅游,经果林,外出务工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