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寨村地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梵净山境内,位于闵孝镇城西30公里,地处东经107.412度,北纬29.390度,东靠官合乡,西连印江县,北与石阡县接壤。幅员1757公顷,境内蕴藏丰富的矿产资源,主要以矾矿、硫镍矿、石墨、
铜矿、金矿为主,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优势,交通便利,通讯发达,集城镇经济于一体,加上近几年的小城镇建设,为平寨村开辟城郊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地形地貌
全村地貌以卡斯特地貌为主,山多、谷深、平地少,地势呈高山包围平地状态。
气候条件
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3.8-16.6℃,年降雨量1100毫米,其气候特点是:冬无寒冷、夏无酷暑、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冬长夏短,春秋相连,雨热同季。全年日照时数1611小时,霜期87天。
资源概况
土地资源
全村总面积1757公顷,林地占47%,耕地占26%,水域占1.3%。耕地总面积46公顷,其中基本农田28公顷,人均占有耕地1.4亩,人均基本农田0.32亩,境内耕地主要以坡耕地为主,水田主要分布在家庭住户两侧。
水资源
闵孝镇平寨村水资源较为匮乏,全村年平均年降雨量1100mm,水资源总量12.31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13.21亿m3,人均占有水资源量236.5m3。
生物资源
全村森林覆盖率49%,生物多样性并出特,有野生动9种,境内有林业用地826公顷,其中林地156公顷。植物种类丰富繁多,有野生藤茶及木姜子等。形成产业的核桃林约700亩,分布在家庭住户周围一带。
矿产资源
境内蕴藏丰富的矿产资源,主要以矾矿、硫镍矿、石墨、铜矿、金矿为主,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优势,交通便利,通讯发达,集城镇经济于一体,加上近几年的小城镇建设,为闵孝镇平寨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人口、劳动力资源
辖11个村民组,368户,1668人,农业人口1657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7.54%,有劳动力959人,其中外出务工劳动力231人。
经济发展现状。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17元,年均增长6.8%。全村农业产业化经过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布局后开始由传统型农业向效益农业、现代农业转变,但目前地处高山一带产业层次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尚处于较低阶段。
经济总量小,结构不合理,总体效益低等现状仍然客观存在。境内粮食作物主要以蔬菜、干果、茶叶、烤烟、水稻、玉米、薯类为主,2010年全村粮食产量365.6吨,人均占有粮食13公斤;经济作物以烤烟、蔬菜、干果为主,年产烟叶1.4吨,年产值3.8万元;养殖业以生猪为主,大牲畜存栏386头,出栏130头,生猪存栏198头,出栏115头,2010年畜牧业产值达75.8万元。
基础设施建设。交通方面,通村公路里程7公里,通组公路62公里,未通公路的组2个,公路虽然比较便利,但路面状况极差,多为晴通雨阻。水利方面,有小型蓄水工程1处,小水池6口,蓄水0.24万立方,大小灌渠10.2公里,有效灌溉面积达65亩。电力方面,农村电网全覆盖,电网改造升级完成36%左右。
社会事业方面。教育方面,全村目前有村级完小1所,小学教师7人,在校学生169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8%。医疗卫生方面,有村卫生室2个,从业医师2人,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以上。社会保障方面,到2010年,农村五保、低保供养人口覆盖全村11个村民组。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520621101 | 554400 | -- | 查看 平寨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哨上社区 |
哨上社区为闵孝镇集镇所在地,是全镇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交通便利,303、305省道穿境而过,社区居民620户,2356人、暂住人口1300人、流动人口300人;现有党员52名,预备党员4名,社区“两委”班子成员8名。主要以饮食业、零售业、服务业等第二、三产业发展为经济来源,2010年人均纯收入3760元。 近年来,哨上社区“两委”不断发挥自身功能,不断丰富集镇居民的文娱活动,筹资20余万元建起了砖混结构的三层社区党员活动中心,一楼主要为村“两委”办公室;二楼是党员活动中心、党员会议室和远程教育培训室;三楼是农民文化家园和党员学习中心,建筑总面积600平方米。同时成立了老年协会、老年学校,修建了老年门球活动中心,组建了3支歌舞队、2支门球队、1支藤球队、1支文艺宣传队、1支金钱杆队,极大的丰富群众了的文化、学习和娱乐。 |
鱼良溪村 |
鱼良溪村位于县城西20公里,位于303、305省道线上,交通便利,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土地面积3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885亩。辖19个村民组,1023户,人口4323人,有党员118名,2010年人均纯收入5160元。 近年来,鱼良溪村“两委”按照县委、县政府“一业带三化、实现四个新突破”发展战略的要求,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争取部门资金546万元,农户自筹1068万元,发展果蔬面积2560余亩,其中常规蔬菜920亩,大棚西瓜1300余亩,黑皮甘蔗340余亩。目前全村已发展果蔬种植大户173户,户均增收5390元,全村人均增收2670元。 |
提红村 |
提红村位于闵孝镇西北侧,303、305省道和在建的杭瑞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全村土地面积4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079亩,辖22个村民组3887人,全村发展烤烟580亩,茶叶560亩,大棚西瓜500亩,大棚蔬菜300亩,经果林200亩。建立集养殖、加工为一体的过江梅花鹿养殖基地和贵妃鸡、野鸡养殖场,成立了黔东珍禽养殖专业合作社,201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4620元。 一是加强组织建设。先后被省、地、县评为“五好”基层党组织,被省妇联评为“巾帼示范村”,被县委、县政府和镇党委、政府评为“全面工作先进集体”、“党建工作先进集体”、“先进村级组织”等荣誉称号。二是优化生活环境。通过开展文明村民、“十星文明户”、文明院坝等群众性评比活动,引导村民自觉树立文明新风,有效地激发了广大村民的主人翁责任感,真正体现出了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初步形成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风貌。三是丰富文化生活。2009年初,提红村成立了老年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举行篮球赛、象棋比赛、拔河比赛等活动,还组建了三只歌舞文艺宣传队,为村民群众生活增添了新的色彩,丰富了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四是大力发展产业。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解放全村党员群众发展观念,树立发展意识、增强发展信心、激发发展热情,积极扶持党员群众发展烤烟、茶叶、西瓜等果蔬产业,为促进农业增效、群众增收,营造出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
双屯村 |
双屯村地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梵净山境内,位于闵孝镇城西5公里,东靠闵孝镇哨上社区,南连沙坝河村,北与罗江接壤。幅员15.2平方公里,境内蕴藏丰富的矿产资源,主要以矾矿、硫镍矿、石墨、铜矿、金矿为主,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优势,交通较为便利,通讯发达,集城镇经济于一体,加上近几年的小城镇建设,为双屯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地形地貌 全村地貌山多、谷深、平地少,地势呈高山包围平地状态,多半以卡斯特地貌为主。 气候条件 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3.8-16.6℃,年降雨量133.3毫米,其气候特点是:冬无寒冷、夏无酷暑、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冬长夏短,春秋相连,雨热同季。全年日照时数1590小时,霜期95天。 资源概况 土地资源 全村总面积2782公顷,林地占47%,耕地占31%,水域占1.6%,其它占10%。耕地总面积82公顷,其中基本农田82公顷,人均占有耕地1.2亩,人均基本农田0.3亩,境内耕地主要以坡耕地为主,水田主要分布在沿河两侧。 水资源 双屯村水资源较为丰富,河流源头均来源于梵净山,全村年平均年降雨量133.3mm,水资源总量15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14.49亿m3,人均占有水资源量1852m3。 生物资源 全村森林覆盖率49.2%,生物多样性并出特,有野生动10种,境内有林业用地1307公顷,其中林地357公顷。植物种类丰富繁多,有野生藤茶及木姜子等。形成的主导产业烤烟约500亩,分布在太极山组一带。 矿产资源 村内蕴藏丰富的矿产资源,主要以矾矿、硫镍矿、石墨、铜矿、金矿为主,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优势,交通较为便利,通讯发达,为双屯村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人口、劳动力资源 辖18个村民组,530户,2960人,农业人口2910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8.6%,有劳动力1930人,其中外出务工劳动力200人。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2010年,全村生产总值1374.2万元,比上年增长18%,总收入16.7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317元,年均增长7.6%。全村农业产业化、公路沿线产业化经过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布局后开始由传统型农业向效益农业、现代农业转变,但目前地处高山一带产业层次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尚处于较低阶段,经济总量小,结构不合理,总体效益低等现状仍然客观存在。村内粮食作物主要以烤烟、中草药、水稻、玉米、薯类为主,2010年全村粮食产量430吨,人均占有粮食145公斤;经济作物以烤烟、中草药为主,年产烟叶20吨,年产值45万元;养殖业以生猪为主,大牲畜存栏450头,出栏260头,生猪存栏1640头,出栏1310头,2010年畜牧业产值达186万元。 |
闵家场村 |
闵家场村地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梵净山境内,位于江口县城西22公里,距离闵孝集镇2公里,地处东经108.412度,北纬27.390度,东靠双屯村,南连中练村,西与提红村接壤,幅员35.6平方公里,交通便利,土地肥沃,为闵家场村开辟新的经济领域提供了有利条件。 地形地貌 全村地貌山多、谷深、平地少,地势呈高山包围平地状态,多半以卡斯特地貌为主。 气候条件 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8-18.6℃,年降雨量1200毫米,其气候特点是:冬无寒冷、夏无酷暑、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冬长夏短,春秋相连,雨热同季。全年日照时数1620小时,霜期85天。 土地资源 全村总面积3657公顷,林地占47%,耕地占3%,水域占0.6%,其它占49.4%。耕地总面积107公顷,其中基本农田86.6公顷,人均占有耕地0.42亩,人均基本农田0.23亩,境内耕地主要以坡耕地为主,水田主要分布在沿河两侧及通组公路两侧。 水资源 闵家场村水资源总体较为丰富,一条河流穿村而过,河流源头均来源于海拔较高地区,全村年平均年降雨量120mm,水资源总量12.6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11.8亿m3,人均占有水资源量2023m3。 生物资源 全村森林覆盖率47%,生物多样性并出特,有野生动物22种,境内有林业用地660.6公顷,其中林地425.5公顷,植物种类丰富繁多。 人口、劳动力资源 闵家场村辖28个村民组,867户,3848人,农业人口3620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6.67%,有劳动力2530人,其中外出务工劳动力260人。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经济发展现状。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860元,。全村农业产业化经过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布局后开始由传统型农业向效益农业、现代农业转变,但目前地处高山一带产业层次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尚处于较低阶段,经济总量小,结构不合理,总体效益低等现状仍然客观存在。境内粮食作物主要以蔬菜、西瓜、茶叶、烤烟、水稻、玉米、薯类为主,2010年全村粮食产量479吨,人均占有粮食149公斤;经济作物以烤烟、蔬菜、西瓜为主;养殖业以生猪为主,大牲畜存栏480头,出栏290头,生猪存栏1740头,出栏1350头,2010年畜牧业产值152万元。 基础设施建设。交通方面,村内通组公路14公里,未通公路的组6个,有些组虽通公路,但路面状况极差,多为晴通雨阻。水利方面,已解决人饮安全人数303人,尚有3588人饮水困难。有农田灌溉沟渠2公里,有效灌溉面积达160亩。电力方面,农村电网全覆盖。 社会事业方面。教育方面,全村目前有村小学2个,教师16人,在校学生588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医疗卫生方面,有村卫生室2所,从业医师2人,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以上。 |
峰坝村 |
峰坝村地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梵净山境内,位于闵孝镇西6公里,地处东径东经108.681度,北纬27.720度,东靠英江村,南连红石村,北与三塘村接壤。幅员28.07平方公里,境内蕴藏丰富的矿产资源,主要以矾矿、硫镍矿、石墨、铜矿、金矿为主。 地形地貌 全村地貌山多、谷深、平地少,地势呈高山包围平地状态,多半以卡斯特地貌为主。 气候条件 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3-18.3℃,年降雨量130毫米,其气候特点是:冬无寒冷、夏无酷暑、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冬长夏短,春秋相连,雨热同季。全年日照时数1610小时,霜期84天。 土地资源 全村总面积28.07平方公里,林地占47%,耕地占25%,水域占4%,其它占5%。耕地总面积79公顷,其中基本农田42公顷,人均占有耕地1.5亩,人均基本农田0.38亩,境内耕地主要以坡耕地为主,水田主要分布在沿河两侧。 水资源 峰坝村水资源匮乏,全村年平均降雨量130mm,水资源总量14.5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13.15亿m3,人均占有水资源量261.8m3。 生物资源 全村森林覆盖率49.2%,生物多样性并出特,有野生动16种,境内有林业用地15.7公顷,其中林地4.8公顷。植物种类丰富繁多,有野生藤茶及木姜子等。形成产业的楠竹林约200亩,烤烟300亩,分布在家庭住户周围一带。 矿产资源 境内蕴藏丰富的矿产资源,主要以矾矿、硫镍矿、石墨、铜矿、金矿为主。 人口、劳动力资源 有16个村民组,647户,2987人,农业人口2830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4.7%,有劳动力1880人,其中外出务工劳动力180人。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经济发展现状。2010年,全村全民生产总值560万元,比上年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1328元,年均增长5.6%。全村农业产业化经过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布局后开始由传统型农业向效益农业、现代农业转变,但目前地处高山一带产业层次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尚处于较低阶段,经济总量小,结构不合理,总体效益低等现状仍然客观存在。境内粮食作物主要以茶叶、烤烟、楠竹、水稻、玉米、薯类为主,2010年全村粮食产量358吨,人均占有粮食142公斤;经济作物以烤烟、楠竹为主,年产烟叶3.2吨,年产值5万元;养殖业以生猪为主,大牲畜存栏360头,出栏210头,生猪存栏1600头,出栏1230头,2010年畜牧业产值达213.9万元。 基础设施建设。交通方面,村内无油路,通村公路里程18公里,通组公路10公里,未通公路的组2个,公路虽然已开通,但路面状况极差,多为晴通雨阻。水利方面,已解决人饮安全人数100人,尚有2887人饮水困难,有小水池6口,蓄水0.16万立方,大小灌渠5公里,有效灌溉面积达764亩。电力方面,农村电网全覆盖,电网改造升级完成38.9%左右。 社会事业方面。教育方面,全村目前有小学2所,村级教学点2个,小学教师13人,在校学生256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6%。医疗卫生方面,有村卫生室1个,从业医师1人,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以上。社会保障方面,到2010年,农村尚无居民参加养老保险,农村五保、低保供养人口覆盖全村16个组488人。 |
中练村 |
中练村地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梵净山境内,位于江口县城西5公里,地处东径东经108.464度,北纬27.357度,东靠江口县民和乡,南官和,北与闵家场村接壤。幅员270.82公顷,305省道穿境而过,境内蕴藏丰富的矿产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优势,交通比较便利,通讯发展迅速,集城镇经济于一体,加上近几年的小城镇建设,为闵孝开辟城郊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地形地貌 全村地貌山多、谷深、平地少,地势呈高山包围平地状态,多半以卡斯特地貌为主。 气候条件 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2-18.3℃,年降雨量1250毫米,其气候特点是:冬无寒冷、夏无酷暑、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冬长夏短,春秋相连,雨热同季。全年日照时数1620小时,霜期89天。 土地资源 全村总面积2462公顷,林地占49.6%,耕地占32%,水域占5.8%,其它占12.6%。耕地总面积92公顷,境内耕地主要以坡耕地为主,水田主要分布在浅井周围。 水资源 中练村水资源较为匮乏,全村年平均年降雨量1160mm,水资源总量14.43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13.45亿m3,人均占有水资源量2354m3。 生物资源 全村森林覆盖率49.6%,生物多样性并出特,有野生动20种,境内有林业用地1157公顷,其中林地358公顷。植物种类丰富繁多,有野生藤茶及木姜子等。形成产业的楠竹林约800亩,分布在家庭住户周围一带。 矿产资源 境内蕴藏丰富的矿产资源,主要以、石墨、铜矿、金矿为主,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优势,交通方便,通讯发达,集城镇经济于一体,加上近几年的小城镇建设,为闵孝开辟城郊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人口、劳动力资源 中练村现有14个自然村,有712户,2620人,农业人口2438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3.05%,有劳动力1320人,其中外出务工劳动力420人。 经济发展现状。2010年,全村生产总值780万元,比上年增长20%。农民收入1350元,年均增长8.9%,全村农业产业化、公路沿线产业化经过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布局后开始由传统型农业向效益农业、现代农业转变,但目前地处高山一带产业层次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尚处于较低阶段,经济总量小,结构不合理,总体效益低等现状仍然客观存在。境内粮食作物主要以蔬菜、茶叶、烤烟、水稻、玉米、薯类为主,2010年全村粮食产量482吨,人均占有粮食186公斤;经济作物以烤烟、蔬菜、为主,年产烟叶31吨,年产值45万元;养殖业以生猪为主,大牲畜存栏159头,出栏80头,生猪存栏283头,出栏73头,年畜牧业产值达250万元 。 基础设施建设。交通方面,村内没有油路,通村公路里程20公里,通组公路10公里,未通公路的组8个,虽然部分组通路,但路面状况极差,为晴通雨阻,出行极为困难。水利方面,全村有2620人无安全饮水,全靠挖浅井水人畜饮用。电力方面,中练村电网虽然全覆盖,但是由于自然条件恶劣,路途遥远,管理不当,经常出现电力故障。 社会事业方面。教育方面,全村目前有小学2所,教师13人,在校学生190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5%。医疗卫生方面,有镇卫生院1所,村卫生室1个,全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以上。社会保障方面,到2010年,全村尚无居民参加养老保险,全村五保、低保供养人口覆盖全村14个组数十个人。 |
沙坝河村 |
沙坝河村地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梵净山境内,位于闵孝镇城西15公里,地处东径92.341度,北纬25.267度,东靠提红村,南平寨,北与新岭接壤。幅员2769公顷,305省道穿境而过,境内蕴藏丰富的矿产资源,主要以矾矿、硫镍矿、石墨、铜矿、金矿为主,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优势,交通便利,通讯发达,集城乡经济于一体,加上近几年的小城镇建设,为沙坝河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地形地貌 全村地貌山多、谷深、平地少,地势呈高山包围平地状态,多半以卡斯特地貌为主。 气候条件 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3.8-19.6℃,年降雨量1210毫米,其气候特点是:冬无寒冷、夏无酷暑、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冬长夏短,春秋相连,雨热同季。全年日照时数1560小时,霜期102天。 土地资源 全村总面积2769公顷,林地占47%,耕地占34%,水域占4.8%,其它占12%。耕地总面积1169公顷,其中基本农田992.3公顷,人均占有耕地1.8亩,人均基本农田0.42亩,境内耕地主要以坡耕地为主,水田主要分布在沿河两侧。 水资源 沙坝河村水资源较为丰富,河流源头均来源于梵净山,平均年降雨量1800mm,水资源总量15.51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1.3亿m3,人均占有水资源量2245m3。 生物资源 全村森林覆盖率48%,生物多样性并出特,有野生动25种,境内有林业用地1301公顷,其中林地42.5公顷。植物种类丰富繁多,有野生藤茶及木姜子等。形成产业的楠竹林约200亩,分布在家庭住户周围一带。 矿产资源 境内蕴藏丰富的矿产资源,主要以矾矿、硫镍矿、石墨、铜矿、金矿为主,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优势,交通较为便利,通讯发达,集城镇经济于一体,加上近几年的小城镇建设,为沙坝河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人口、劳动力资源 辖21村民组,有648户,2811人,农业人口2670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5%,有劳动力1100人,其中外出务工劳动力1300人。 经济发展现状。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415元。全村农业产业化、公路沿线产业化经过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布局后开始由传统型农业向效益农业、现代农业转变,但目前地处高山一带产业层次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尚处于较低阶段,经济总量小,结构不合理,总体效益低等现状仍然客观存在。境内粮食作物主要以茶叶、楠竹、经果林为主,2010年全村粮食产量510吨,人均占有粮食182公斤;经济作物以烤烟、茶叶、楠竹、经果林为主,年产42吨,年产值116万元。 基础设施建设。交通方面,村内油路里程1公里,村内通组公路36公里,未通公路的组3个,公路虽然比较便利,但路面状况极差。水利方面,已解决人饮安全人数520人,尚有1500人饮水困难,有小型蓄水工程1处,小水池1口,蓄水1.58万立方,大小灌渠10公里,有效灌溉面积达35亩。电力方面,农村电网全覆盖,电网改造升级完成38%左右。 社会事业方面。教育方面,全村目前有完小2所,小学教师15人,在校学生375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0%。医疗卫生方面,有村卫生室2个,从业医师3人,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以上。社会保障方面,到2010年,农村尚无居民参加养老保险,农村五保、低保供养人口覆盖全村21个村民组,2946人。 |
平寨村 |
平寨村地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梵净山境内,位于闵孝镇城西30公里,地处东经107.412度,北纬29.390度,东靠官合乡,西连印江县,北与石阡县接壤。幅员1757公顷,境内蕴藏丰富的矿产资源,主要以矾矿、硫镍矿、石墨、 铜矿、金矿为主,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优势,交通便利,通讯发达,集城镇经济于一体,加上近几年的小城镇建设,为平寨村开辟城郊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地形地貌 全村地貌以卡斯特地貌为主,山多、谷深、平地少,地势呈高山包围平地状态。 气候条件 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3.8-16.6℃,年降雨量1100毫米,其气候特点是:冬无寒冷、夏无酷暑、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冬长夏短,春秋相连,雨热同季。全年日照时数1611小时,霜期87天。 资源概况 土地资源 全村总面积1757公顷,林地占47%,耕地占26%,水域占1.3%。耕地总面积46公顷,其中基本农田28公顷,人均占有耕地1.4亩,人均基本农田0.32亩,境内耕地主要以坡耕地为主,水田主要分布在家庭住户两侧。 水资源 闵孝镇平寨村水资源较为匮乏,全村年平均年降雨量1100mm,水资源总量12.31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13.21亿m3,人均占有水资源量236.5m3。 生物资源 全村森林覆盖率49%,生物多样性并出特,有野生动9种,境内有林业用地826公顷,其中林地156公顷。植物种类丰富繁多,有野生藤茶及木姜子等。形成产业的核桃林约700亩,分布在家庭住户周围一带。 矿产资源 境内蕴藏丰富的矿产资源,主要以矾矿、硫镍矿、石墨、铜矿、金矿为主,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优势,交通便利,通讯发达,集城镇经济于一体,加上近几年的小城镇建设,为闵孝镇平寨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人口、劳动力资源 辖11个村民组,368户,1668人,农业人口1657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7.54%,有劳动力959人,其中外出务工劳动力231人。 经济发展现状。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17元,年均增长6.8%。全村农业产业化经过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布局后开始由传统型农业向效益农业、现代农业转变,但目前地处高山一带产业层次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尚处于较低阶段。 经济总量小,结构不合理,总体效益低等现状仍然客观存在。境内粮食作物主要以蔬菜、干果、茶叶、烤烟、水稻、玉米、薯类为主,2010年全村粮食产量365.6吨,人均占有粮食13公斤;经济作物以烤烟、蔬菜、干果为主,年产烟叶1.4吨,年产值3.8万元;养殖业以生猪为主,大牲畜存栏386头,出栏130头,生猪存栏198头,出栏115头,2010年畜牧业产值达75.8万元。 基础设施建设。交通方面,通村公路里程7公里,通组公路62公里,未通公路的组2个,公路虽然比较便利,但路面状况极差,多为晴通雨阻。水利方面,有小型蓄水工程1处,小水池6口,蓄水0.24万立方,大小灌渠10.2公里,有效灌溉面积达65亩。电力方面,农村电网全覆盖,电网改造升级完成36%左右。 社会事业方面。教育方面,全村目前有村级完小1所,小学教师7人,在校学生169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8%。医疗卫生方面,有村卫生室2个,从业医师2人,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以上。社会保障方面,到2010年,农村五保、低保供养人口覆盖全村11个村民组。 |
新岭村 |
新岭村地处高寒边远山区,位于江口县西部,是石仟县与江口县的交界处,与石阡县和印江县接壤,是省级贫困村之一。新岭村地处偏僻,水资源尤其溃乏,地理条件恶劣,距县城38公里,现有21个村民小组,共736户,2793人。 地形地貌 全村地貌山多、谷深、平地少,地势呈高山包围平地状态,多半以卡斯特地貌为主。 气候条件 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8-18.6℃,年降雨量1200毫米,其气候特点是:冬无寒冷、夏无酷暑、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冬长夏短,春秋相连,雨热同季。全年日照时数1620小时,霜期85天。 土地资源 全村总面积26.25平方公里,林地占84.98%,耕地占0.02%,其它占15%。耕地总面积71公顷,人均占有耕地0.38亩,境内耕地主要以坡耕地为主。 水资源 新岭村水资源缺乏,无河流,农田灌溉均来源于天上降雨,全镇年平均年降雨量1200mm,水资源总量134.23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121.45亿m3,人均占有水资源量2356m3。 生物资源 全村森林覆盖率58.7%,生物多样性并出特,有野生动20种,境内植物种类丰富繁多,有野生藤茶及木姜子等。形成产业的楠竹林约500亩,分布在家庭住户周围一带。 矿产资源 境内地处高山,以铁矿为主。 人口、劳动力资源 全村共21个村民小组,736户,2793人,其中农业人口2716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7.2%,有劳动力1670人,其中外出务工劳动力170人。 经济发展现状。全村主要以烤烟、水稻、玉米、薯类发展为主,人均收入为1286元。近几年来,烤烟已成为新岭村人民群众增产增收的重要渠道之一,2010年,全村共完成烤烟面积500余亩,完成产值8万多斤,实现收入60多万元,人均 收入增长200多元。全村粮食产量200多吨,人均占有粮食60公斤。养殖业以生猪为主,大牲畜存栏568头,出栏347头,生猪存栏865头,出栏630头,山羊出栏250头,2010年畜牧业产值达30多万元。 基础设施建设。交通方面,新岭村位于省道线上,通村公路里程29公里,通组公路53公里,未通公路的组有7个,部分组虽然通路,但路面状况极差,多为晴通雨阻。水利方面,目前已解决人饮安全人数1870人,尚有293人饮水困难, 有小型蓄水工程1处,小水池5口,蓄水0.3万立方,大小灌渠5公里,有效灌溉面积达25亩。电力方面,农村电网全覆盖,但因地势较高,电力故障时有发生。 社会事业方面。教育方面,全村目前有教学点2个,小学教师12人,在校学生283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8%。医疗卫生方面,全村有卫生室2所,其中合作医疗定点机构1所,卫生室从医人员2名,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以上。社 会保障方面,到2010年,农村低保人口已达613人,实现了应保尽保。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