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忙村是贵州省扶贫开发二类贫困村,位于江口县太平乡南部,东抵双江镇梭家村,西接怒溪乡骆象村,南连怒溪乡凯里沟村,北靠太平乡太平村。距太平乡政府所在地10公里。全村总面积19.6平方公里,平均海拔840米,耕地面积2300亩(其中田1400亩,土900亩),森林覆盖率达46.5%,是一个以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行政村。全村辖12个村民组,451户,1621人,全村地势较为平坦,土地资源十分丰富,村级组织健全。
产业发展情况:岑忙村主要发展以烟茶、畜牧为主的畜牧种植业,以绿豆石开发为重点的矿产业。目前,新发展了安堂坝商品牛规模化养殖小区,落实了300亩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2009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1550元。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520621102 | 554400 | -- | 查看 岑忙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太平社区 |
太平居委会是太平乡下属的唯一一个居委会,成立于1992年,下辖1个村民组,416户,670人,主要有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居委会有组织成员3人,主任陈代学,另有两名委员。 --人口总数:670人农业人口:/人非农业人口:670人 --行政区面积:/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亩 --主要民族成分:土家族,苗族等发展口号: --所辖村:生产总值:50.0万元办公所在地:太平村 --主要经济产业:葡萄基地,蔬菜基地,楠竹林基地,蜜蜂养殖名特产品:臭豆腐 |
凯文村 |
凯文村是省级一类贫困村,距太平乡政府所在地36公里,地处太平河上游,东抵太平乡快场村,南靠梵净山原始森林,西接松桃县冷家坝,北连江口县怒溪乡麻阳溪。凯文村幅员面积33912.2亩,有耕地676亩,人均占有耕地0.57亩,辖7个村民组,有316户1180人,其中男654人,女534人,有劳动力821人,3—8岁儿童有110人,其中男童51名,女童59名,人均食粮350公斤,2008年人均收入1540元。村内竹、木、水、矿产等资源十分丰富,森林覆盖率为88.5%,有楠竹林5000余亩,每年可向外供应楠竹6万余根,年平均气温约16℃,年平均降水量约1400毫米,年日照约1257小时,海拔在800—1300米之间。凯文村地理位置边远,地势复杂,交通不便(只有2个村民组能通农用车)基础设施落后,村内四溪一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民风纯朴,盛产优质生态蜂蜜,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群众经济来源主要靠种养殖业及楠竹产业。 |
岑忙村 |
岑忙村是贵州省扶贫开发二类贫困村,位于江口县太平乡南部,东抵双江镇梭家村,西接怒溪乡骆象村,南连怒溪乡凯里沟村,北靠太平乡太平村。距太平乡政府所在地10公里。全村总面积19.6平方公里,平均海拔840米,耕地面积2300亩(其中田1400亩,土900亩),森林覆盖率达46.5%,是一个以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行政村。全村辖12个村民组,451户,1621人,全村地势较为平坦,土地资源十分丰富,村级组织健全。 产业发展情况:岑忙村主要发展以烟茶、畜牧为主的畜牧种植业,以绿豆石开发为重点的矿产业。目前,新发展了安堂坝商品牛规模化养殖小区,落实了300亩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2009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1550元。 |
云舍村 |
云舍村座落在锦江之源太平河流域中段的河坎谷地,是贵州省政府批准建设的五个少数民族村寨之一,也是全省党建和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之一,距江口县城5公里,梵净山黑湾河风景区19公里。总面积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65亩,辖10个村民组,451户,1771人。2010年人均占有粮食540公斤,人均纯收入3960元。村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交通便利,土家民族文化底蕴深厚,至今保存丰浓郁的民族风俗习惯,被誉为“中国土家第一村”。 云舍村依托丰富的传统民族文化,在村“两委”的带动下,坚持以发展乡村旅游为主线,村民围绕土家民族文化旅游办成“农家乐”、“民族风情表演”等相关旅游经济实体5个。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挖掘出龙灯、茶灯、傩戏、金钱杆、土家婚俗表演等20余个精彩节目,组建演职队伍6支。2010年全年接待游客8万余人次,旅游收入40余万元,全村现旅游从业人员280余人,有农家乐接待户15家,人均纯收入近3000元。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全村人均纯收入由2008年的2068元上升到3960元。 云舍的古民居多是以桶子屋、三合院、四合院为主的干栏式建筑,翘角白沿,廊椽相接,青瓦若鳞,气势辉宏,十分古朴壮观。特别是吊脚楼各色各样的雕花栏干,虽被岁月的烟尘熏得黢黑,但巧妙的构思,精湛的工艺,着实让人叹服。在造型设计上,有方、有圆、有斜、有万字格、有福寿图、有花卉、有动物及各种水果皆入画图。虽千差万别,但均栩栩如生,充分体现了历代土家族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
太平村 |
太平村位于太平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12公里,由原新街、太平、苗匡三个村合并而成,辖30个村民组,有1246户,4718人。有劳动力2890人。有耕地4850亩(其中田3800亩),人均耕地1.07亩,人均收入1760元,人均吃粮500公斤。村内交通便利、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全村森林覆盖率为75.7%,年平均气温16.2℃,年平均降水量约1400毫米,水资源丰富,全年日照约1257小时,适宜发展生态农业和乡村农业观光旅游。 基层组织建设情况:村党支部下设14个党小组,有党员100名(其中女党员16名),少数民族党员62名。支部党员年龄文化结构情况为:35岁以下党员21名,35-60岁党员48名,60岁以上党员31名;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的党员7名,高中及中专文化的党员9名,初中文化的党员32名,小学以下文化的党员50名;外出流动党员7名。村两委班子成员共8人,平均年龄50岁。村妇代会、团支部、计生、治保、调解、民兵等配套组织健全,村“两委”班子团结“三力”作用发挥较好。 产业发展情况:太平村是太平乡粮食种植和畜牧养禽重点村。一是发展了以果蔬竹茶为主的种植业,目前全村从事大棚蔬菜种植的有5户20人,从事甘蔗的30户140余人,从事茶叶的有4户18人。发展有茶叶将近2000亩、楠竹1000亩。二是发展了以畜禽渔养殖为重点的生态畜牧业,建有老街养殖小区,有商品猪养殖大户30户,该养殖小区商品猪存栏800余,有养禽大户20户,全村存笼家禽5000多只。新建了拘利沟娃娃鱼养殖基地。 |
寨抱村 |
寨抱村位于太平乡中部,距江口县城15公里,江梵公路通村而过,由原三塘、寨抱两个村合并而成,是一个农业生产、生态畜牧业发展较好的行政村。辖24个村民组,有877户,3246人。民族构成以少数民族为主,其中85%以上村民为苗族、侗族及土家族等。全村有耕地3317亩,人均耕地1.02亩。2010年人均吃粮620公斤,人均纯收入3152元。 一、经济与产业发展 近年来,太平乡党委、政府认真落实铜仁地委、行署和江口县委、县政府发展生态畜牧养殖业的安排意见,选择寨抱村石家寨与院子两个村民组发展生态畜牧业。在各级党委、政府及工作部门的重视和帮助下,寨抱村以生态畜牧养殖业为核心,以沼气建设为纽带,采用猪—沼—粮—加工的经济循环模式,以自繁自养为主,做大做强生态畜牧业,最终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寨抱村石家寨、院子两个养殖小区(其中石家寨养殖小区48户,199人,户户发展养殖,户养10头至20头的有10户,户养20至50头生猪的有16户,户养50至80头的有15户,80头以上的有5户,年出栏生猪3300头;院子组有61户,245人,有养殖大户25户,年出栏生猪2400头),共建沼气池70口(其中石家寨45口),每年可节约薪柴560立方米,节省劳力5000余个工日。2007年,全村存栏生猪5378头,全村有养殖大户93户(其中户养20头生猪以上的有65户,50头以上的有28户),生猪出栏8600余头,畜牧业产值实现456万元,占全村农业总产值的41.5%。在石家寨、院子两个养殖小区的带动下,全村生态畜牧养殖发展迅速,寨抱村凯纳坪组部分村民自发筹资兴建良种生猪养殖场,目前该养殖场已运行。生态畜牧业逐渐成为广大群众发家致富的亮点。 二、村寨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寨抱村按照铜仁地委、行署和江口县委、县政府的工作安排,在太平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深入开展了创生态文明家园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活动。在创建中寨抱村从改善人居环境入手,本着因地制宜、突出生态畜牧养殖的原则,坚持以村寨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以发展旅游生态畜牧养殖为核心,村“两委”带领群众实施“五改一标三建”(改水、改路、改厨、改厕、改圈、地名标识、建沼气池、建农舍、建致富庭园)工程为主要内容的文明生态村、生态户建设,认真开展治理柴草乱堆、牲畜乱跑、污水乱泼、垃圾乱扔、杂物乱放、乱埋乱葬“六乱”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生态文明家园。通过村民自愿平摊方式义务投工,寨抱村对柑子湾、石家寨、院子的5400米联户路面进行了硬化,铺设6500米主管道和1500米进户管道,解决了院子养殖小区600人/4000头人畜饮水困难,新建养殖圈舍600平方米,改造圈舍550平方米,修建养殖消毒池55口,安装养殖圈舍猪饮水器50户,新建沼气池48口;完成了石家寨300平方米、院子600平方米群众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庭院经济移栽碰柑果苗6800余株,栽植棕树、翠竹350棵,改造屋脊89户,挂大红灯笼40对,设置路标识3块,美化了人居环境。同时加大节约能源建设力度,实行沼气综合利用,新安装路灯12盏,示范户使用沼气饭煲15个,沼气热水器15套,解决了村寨照明,节约了能源。并以“创卫”工作为突破口,加大了卫生环境治理,重点加强对建筑物特别是猪、牛、羊圈规范、整洁治理,建生活养殖排污沟800米,建旱式公厕2个,安置铁制垃圾斗2个,建砖砌垃圾池5个,设木制果皮垃圾箱52个,设垃圾集中点3个,使村寨卫生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全村农网改造已于2003年全面完成,目前电压等级400伏,户均负荷每户每月30度左右。如今全村通电通水,有电视1000余台(均配有电视节目卫星信号接收器,俗称“天锅”),固定电话300余部,移动通讯网络覆盖率达80%以上,家庭摩托车成为农户必须的交通工具,仅石家寨就有摩托车33辆。村民通过畜牧养殖业,收入明显增加,民风更加淳朴,群众精神生活充实,村容村貌整洁靓丽,村寨布局合理,初步走上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发展道路。 三、精神文明建设 在创建过程中,寨抱村立足于把基础设施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一手抓硬件建设,一手抓软件治理,先后建群众文体活动中心2个共900平方米,建农家书屋一个,藏书1800册,规范村卫生室、村远程教育站点建设,成立了养殖协会、治安巡防组、纠纷调解组等组织,完善《寨抱村村规民约》、《寨抱村封山育林公约》、《寨抱村禁渔公约》等村寨管理制度。同时积极开展各类群众文体活动,2010年共培训养殖技术10期900人次,举办群众文体活动秧歌、篮球赛等4次,组织群众外出参观学习3次。通过这些活动,提高了群众的思想素质,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四、计划建设或正在建设的项目内容 目前寨抱村正在建设的项目有两个。一是上下寨的联户路面硬化建设;二是凯纳坪的良种生猪养殖场建设。上下寨联户路面硬化建设全长1557米(其中主路268米,支路1289),由地区扶贫工作队帮扶修建,预计投资额6万元,目前已经硬化路面1100米,完成工程进度70%。凯纳坪良种生猪养殖场前期建设投资20万元,建成后占地6亩,拥有规范化圈舍180间,饲养规模可达300头。目前该养殖场建设已步入正轨,场地平整完毕,养殖圈舍已建90间,完成工程进度50%。目前这两个项目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 |
梵净山村 |
梵净山村地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梵净山脚,距江口县城26公里。全村辖29个村民组853户,总人口3203人,全村有耕地2908亩,人均耕地0.9亩,年人均占有粮食650公斤。境内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发展前景十分看好。 梵净山村由于旅游资源没有得到有力的开发,长久以来过着男耕女织,常年奔波于温饱的生活,一度成为全县的贫困村。新世纪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神秘的梵净山从深闺中走出,为世人所惊叹,成为了倍受国内外游客亲睐的旅游圣地。特别是近几年来,在铜仁地委、行署建设以梵净山为龙头的文化旅游经济圈及江口县委、县政府“一业带三化”发展战略的带动下,梵净山村成了旅游开发建设的热土。特别是随着梵净山索道、梵净山环线公路、梵净山佛教文化苑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给梵净山村带来了勃勃生机。在梵净山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中,村民组建了建筑施工队伍增加了收入来源;随着梵净山旅游人气日益兴旺,他们组建了旅游交通运输队伍;随着旅游优惠政策的出台,村民开始发展乡村旅游,举办“农家乐”成为了当地村民的重要经济收入;同时,随着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梵净山村大力发展野猪、大鲵、野鸡、刺猪、蜜蜂等特种养殖和山野菜、干竹笋、豆腐干等绿色食品开发。群众生产生活收入渠道更加丰富,增收点逐年增多。目前,全村共有客运车28辆,货运车97辆,工程机械设备15台(辆),从事“农家乐”经营的有50户,旅游业从业人员达到1500多人。2010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723元,位居全县榜首。 寨沙是梵净山村一个自然寨,全寨共有74户274人,其中侗族216人,占全寨人口的78.8%。近年来,该民族村寨群众积极支持梵净山旅游发展,其土地被征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为解决群众失地返贫问题,寨沙侗寨群众在县乡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依托梵净名山和佛教文化苑对外旅游优势,结合梵净山乡村旅游接待旅客需求,在寨沙原址上高起点规划建设占地93亩的百户侗寨新村,探索侗寨人民失地后仍然实现增收致富的新的产业路子。整个侗寨按照庭院式错落布局,侗家农户以石板巷道和流水景致相连,融入侗族文化元素的侗寨建筑风格特点,与梵净山佛教文化苑金佛殿遥相呼应,浑然一体。该项目正在建设之中,总投资2400多万元,其中政府投资1000多万元,群众自筹1400余万元。目前,已经完成投资2000多万元,完成了74户侗家木楼,后山旅游公路,正在修建侗寨寨门,寨内设有2500㎡大型文化广场、民族风情表演场、侗家钟鼓楼、民族博物馆、侗家食坊和1500米长3米宽的流水景致、旅游公厕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成后,每日可接待800余名游客的吃、住。通过发展侗族文化旅游产业,侗寨群众可实现年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该项目拟于今年9月全面竣工,“十.一”黄金周正式对外开放。 如今的梵净山村,到处洋溢着欣欣向荣的发展景象,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即将形成。 |
快场村 |
快场村是省级二类贫困村,地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梵净山山脚,东抵太平乡梵净山村,南靠梵净山原始森林,西接凯文村,北连江口县怒溪乡田坝溪。全村幅员面积39275.5亩,有耕地682亩,人均耕地0.46亩,辖9个村民组,350户1467人,其中男772人,女695人,有劳动力974人,3—8岁的儿童157人,其中男童91名,女童66名,人均食粮350公斤,2008年农民人均收入1780元。 快场村地理位置较为偏远,森林覆盖率为88.5%,海拔在600—750之间,年平均气温16.3℃,年平均降水量约1400毫米,全年日照约1257小时,交通不便(只有3个村民组能通农用车)、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全村有楠竹林5000余亩,每年可向外供应楠竹6万余根。村内有两溪一条河,农民主要经济来源靠种养殖业及楠竹产业。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