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子坳村位于亚鱼乡西南部,距县城45公里,离铜仁市32公里,地势为低山丘陵地带,年平均气温18℃,最高气温36℃,最低气温达—4℃,年平均降雨量950mm,降雨量主要集中在2—6月份,雨量充沛,气候适宜。沙子坳村辖9个村民组,406户,1585人,贫困人口168人,全村总面积4305亩,其中耕地1089亩(田761亩,土328亩),有林地2030亩,荒山、草地面积1126亩,水域面积60亩,森林覆盖率47.2%;整个村“自给自足”的思想普遍存在,商品意识淡薄,村内无任何企业,存在一些种植、养殖户,但都是些小家庭养殖、种植,无规模可谈,多数家庭经济收入较低,致使全村处于贫困,沙子坳村外地打工人员达300余人。
几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并派驻了地委工作队、联系单位和联系领导驻村开展工作,以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为目标,积极争取部门项目资金和配套资金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科学合理地结合村情编制了《沙子坳新农村建设总体发展规划》和《综合项目申报书》,实行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沙子坳村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共计投入资金200余万元,改善了基础设施,扶持了产业发展,增强了村级战斗堡垒,改善了村容村貌,提高了村民生产生活水平和经济收入,2007年人均纯收入达2900元。
一、沙子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强化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领导,为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首先,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抽调了工作能力强,责任心高的工作人员专门负责;其次,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多次调研沙子坳村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情况,如遇到难题及时解决。这样,确保了新农村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二)通过落实项目建设为抓手,积极加大项目建设力度,以项目建设为带动生产发展,着力解决沙子坳村饮水难、交通难、美化环境难和生产发展难的实际问题。在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中主要以经济为基础,首先,根据沙子坳村特色和群众需要解决的问题,抓好项目编制和申报工作,统筹项目实施和管理;其次,加大上跑力度与上级各部门对接、沟通、协调,得到他们的项目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
(三)加强村级班子自身建设,着力解决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的思想问题。首先,在村组干部村讨论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我该做什么,我为建设做什么;其次,加强班子团结,经常召开支部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沟通思想,交流工作情况,使他们了解新农村建设工作。
(四)加强村级组织建设,促进新农村建设。以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为契机,积极按照上级提出的“五好”标准和“三创三强”的要求,将“六抓六带”活动落实到实处。着力培养和发展村级优秀年轻干部,充分发挥优秀年轻干部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样,为增强村级党组织建设提供有力保障,为巩固党的执政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五)抓好村容整治和文化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为抓好村容整治和文化建设,每个村民组挑选一名责任心强、具有号召力的组成沙子坳村卫生巡查队和文娱活动队,不定期检查各村民组卫生状况和组织开展文化活动,每季度进行一次评比,并以精神和物质奖励,表彰先进,鞭策后进,通过一系列工作和活动的开展,既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又树立农村良好的卫生习惯,推进了新农村建设。
二、沙子坳村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效
(一)增强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的能力
沙子坳村支部在乡党委和地区工作队的帮助下,积极完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规范了干部行为,强化了干部队伍,提高了干部素质。从而,促进了村级党组织对新农村建设民主化进程的能力。沙子坳村在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时,就分别召开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充分听取意见和建议,使制定的规划具有适宜性,可操作性强;在硬化村民组“连户路、主干道”时,分别在各村民组召开了全体村民会议,就任务的分配、硬化标准等事项,充分征求了村民意见,统一了思想,达成了共识,使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完成,使支部“办事有人跟,讲话有人听”,树立了村干部的新形象,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证。
(二)基础设施变化较大
依托上级项目的实施,狠抓了人饮工程、提灌、活动场所等基础设施建设。几年来,共投入水泥1080余吨,硬化了13个村民组主干道9200米,连户路10300米,改修田冲灌溉排水沟1500多米。新修了凉亭寨、牛山坪、田冲、井提灌站4个,维修水井6口,解决1100多人畜饮水困难和300亩灌溉问题。实施了季田土地综合治理项目,面积250亩,沟通了李家坪至冷水江通村公路,长9公里。使各村民组行路难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真正达到了“走路不湿鞋、吃水不用挑”。
(三)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几年来通过开展环境综合治理,使农村逐步达到“五化”标准,着力以治理农村环境“脏、乱、差”为重点,制定了《文明卫生公约》、《村庄规划制度》、改厕、改房、改圈等制度,全村共建垃圾池5口,新栽行道樟树110株,桂花树22株,新建沼气300口,改水改厕450户。不断美化、净化、绿化、优化了农村人居环境,基本达到了环境优美、饮水安全。
(四)农村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以开展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和“党风风采”、“双向培养”活动为契机,加大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文明新风教育培训的力度,广泛开展农村文艺演出活动,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改变群众落后保守的思想意识、消费观念,农村陈规陋习得到较大改观,文明程度得到明显提高。积极组建了3支侗家文艺队,队员达75人,其中年龄最大的78岁,投入资金3.8万元配齐了服装、道具、音响等设备,为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娱活动提供有力保障。并利用自编自演的计划生育政策、新农村建设、文明创建活动、尊老爱幼等文艺节目广泛宣传国家政策,引导群众养成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的良好习性,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存在的问题
虽然沙子坳村的新农村建设在地区工作队的帮助下,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建设项目资金不足,制约了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二是个别村组干部虽然对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基本清楚,但认识不到位,说得多做得少。三是部分村民仍存在“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对公益事业不热心,对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意识不强;四是外出务工人员较多,村集体事业投工投劳难以组织。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520622201 | 554000 | -- | 查看 沙子坳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亚鱼村 |
亚鱼村是玉屏县最大的行政村,相邻万山特区高楼坪乡、村、新庄村、大坪村、铜仁市、茶店、鱼塘,玉铜高等级公路穿村而过,交通便捷,信息灵通,电视、通信覆盖面广,土地资源丰富,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盛产优质大米。辖区内有水库7座,山塘4口,溪流2条,沟渠纵横交错,水域面积876余亩,平均海拔700米,年平均气温15℃,生态良好,风景优美,气候温和,是夏季休闲避暑的胜地。全村辖22个村民组,共757户,人口3117人。行政区域面积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972亩,其中田3300亩,土672亩,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 |
郭家湾村 |
郭家湾村系亚鱼乡的一个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行政村,与乡政府所在地亚鱼村相邻,玉铜高等级公路穿过郭家湾村的李家坪及绿坪、杨家湾四个组,全村呈北高南低走向、平均海拔800米以上,水利设施较好,辖区内有二座较大的水库及四个山塘,有一条小溪河流经郭家湾村12个村民组,水渠网络初步形成。在正常情况下能抵御一个月的干旱。植被覆盖率达52%以上,荒山少,年平均气温15.7℃,有人造小平原、丘陵及喀斯特地貌等自然风光,有贡米、荸荠、富硒茶叶等名优特产品,有无污染绿色葡萄、黄桃、黄化梨水果,夏季凉爽气候和无重工业污染的天然氧吧,有郭家湾绿坪、桥湾、打谷冲休闲度假村“农家乐”旅游示范点是集休闲垂钓、餐饮、棋牌娱乐、乡间摄影、野猪养殖观光于一体的生态休闲园,生态良好,风景优美,是垂钓休闲、农业观光和水上娱乐理想圣地。 |
沙子坳村 |
沙子坳村位于亚鱼乡西南部,距县城45公里,离铜仁市32公里,地势为低山丘陵地带,年平均气温18℃,最高气温36℃,最低气温达—4℃,年平均降雨量950mm,降雨量主要集中在2—6月份,雨量充沛,气候适宜。沙子坳村辖9个村民组,406户,1585人,贫困人口168人,全村总面积4305亩,其中耕地1089亩(田761亩,土328亩),有林地2030亩,荒山、草地面积1126亩,水域面积60亩,森林覆盖率47.2%;整个村“自给自足”的思想普遍存在,商品意识淡薄,村内无任何企业,存在一些种植、养殖户,但都是些小家庭养殖、种植,无规模可谈,多数家庭经济收入较低,致使全村处于贫困,沙子坳村外地打工人员达300余人。 几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并派驻了地委工作队、联系单位和联系领导驻村开展工作,以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为目标,积极争取部门项目资金和配套资金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科学合理地结合村情编制了《沙子坳新农村建设总体发展规划》和《综合项目申报书》,实行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沙子坳村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共计投入资金200余万元,改善了基础设施,扶持了产业发展,增强了村级战斗堡垒,改善了村容村貌,提高了村民生产生活水平和经济收入,2007年人均纯收入达2900元。 一、沙子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强化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领导,为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首先,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抽调了工作能力强,责任心高的工作人员专门负责;其次,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多次调研沙子坳村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情况,如遇到难题及时解决。这样,确保了新农村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二)通过落实项目建设为抓手,积极加大项目建设力度,以项目建设为带动生产发展,着力解决沙子坳村饮水难、交通难、美化环境难和生产发展难的实际问题。在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中主要以经济为基础,首先,根据沙子坳村特色和群众需要解决的问题,抓好项目编制和申报工作,统筹项目实施和管理;其次,加大上跑力度与上级各部门对接、沟通、协调,得到他们的项目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 (三)加强村级班子自身建设,着力解决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的思想问题。首先,在村组干部村讨论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我该做什么,我为建设做什么;其次,加强班子团结,经常召开支部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沟通思想,交流工作情况,使他们了解新农村建设工作。 (四)加强村级组织建设,促进新农村建设。以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为契机,积极按照上级提出的“五好”标准和“三创三强”的要求,将“六抓六带”活动落实到实处。着力培养和发展村级优秀年轻干部,充分发挥优秀年轻干部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样,为增强村级党组织建设提供有力保障,为巩固党的执政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五)抓好村容整治和文化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为抓好村容整治和文化建设,每个村民组挑选一名责任心强、具有号召力的组成沙子坳村卫生巡查队和文娱活动队,不定期检查各村民组卫生状况和组织开展文化活动,每季度进行一次评比,并以精神和物质奖励,表彰先进,鞭策后进,通过一系列工作和活动的开展,既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又树立农村良好的卫生习惯,推进了新农村建设。 二、沙子坳村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效 (一)增强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的能力 沙子坳村支部在乡党委和地区工作队的帮助下,积极完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规范了干部行为,强化了干部队伍,提高了干部素质。从而,促进了村级党组织对新农村建设民主化进程的能力。沙子坳村在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时,就分别召开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充分听取意见和建议,使制定的规划具有适宜性,可操作性强;在硬化村民组“连户路、主干道”时,分别在各村民组召开了全体村民会议,就任务的分配、硬化标准等事项,充分征求了村民意见,统一了思想,达成了共识,使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完成,使支部“办事有人跟,讲话有人听”,树立了村干部的新形象,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证。 (二)基础设施变化较大 依托上级项目的实施,狠抓了人饮工程、提灌、活动场所等基础设施建设。几年来,共投入水泥1080余吨,硬化了13个村民组主干道9200米,连户路10300米,改修田冲灌溉排水沟1500多米。新修了凉亭寨、牛山坪、田冲、井提灌站4个,维修水井6口,解决1100多人畜饮水困难和300亩灌溉问题。实施了季田土地综合治理项目,面积250亩,沟通了李家坪至冷水江通村公路,长9公里。使各村民组行路难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真正达到了“走路不湿鞋、吃水不用挑”。 (三)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几年来通过开展环境综合治理,使农村逐步达到“五化”标准,着力以治理农村环境“脏、乱、差”为重点,制定了《文明卫生公约》、《村庄规划制度》、改厕、改房、改圈等制度,全村共建垃圾池5口,新栽行道樟树110株,桂花树22株,新建沼气300口,改水改厕450户。不断美化、净化、绿化、优化了农村人居环境,基本达到了环境优美、饮水安全。 (四)农村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以开展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和“党风风采”、“双向培养”活动为契机,加大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文明新风教育培训的力度,广泛开展农村文艺演出活动,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改变群众落后保守的思想意识、消费观念,农村陈规陋习得到较大改观,文明程度得到明显提高。积极组建了3支侗家文艺队,队员达75人,其中年龄最大的78岁,投入资金3.8万元配齐了服装、道具、音响等设备,为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娱活动提供有力保障。并利用自编自演的计划生育政策、新农村建设、文明创建活动、尊老爱幼等文艺节目广泛宣传国家政策,引导群众养成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的良好习性,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存在的问题 虽然沙子坳村的新农村建设在地区工作队的帮助下,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建设项目资金不足,制约了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二是个别村组干部虽然对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基本清楚,但认识不到位,说得多做得少。三是部分村民仍存在“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对公益事业不热心,对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意识不强;四是外出务工人员较多,村集体事业投工投劳难以组织。 |
瓮袍村 |
瓮袍村地处亚鱼乡的西北角,距政府驻地10公里远,辖区面积7平方公里,红军长征时期,贺龙元帅领导的红二六军团曾由此经过。全村共有14个村民组,总人口1853人,耕地面积1400亩,是省重点二类贫困村(实际上属一类贫困村,人均收入约1000元)。境内没有任何工业,也没有村集体经济来源,个体农产品经营也没有突出体现,种养业为主的传统农业产业结构较为突出,村民的是生活基本上是吃饭靠两杂、用钱靠劳务输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意识还没有得到根本上的改变。特别是瓮袍村何家冲刘家、何家冲龙家、雷寨、腊树林、千丘田共5个村民组又是瓮袍村居住生存环境条件最差,生活最艰难的村寨。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