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营村位于花桥镇西七公里处,东抵白岩湾村,西抵汤山镇,南接万佛村,北临北坪村。四面环山,林业密布,气候宜人。全村管辖八个村民组,全村共有269户人家共计1318人。有烤烟,水果,畜牧,陶瓷等经济产业。
--人口总数:1318人农业人口:1313人非农业人口:5人
--行政区面积:35.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3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侗族,仡佬族发展口号:
--所辖村:袁沟组,窑罐厂组,龙洞湾组,香树坪组,泡桐坳组,段家湾组等生产总值:150.0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烤烟,水果,陶瓷工艺产品,畜牧名特产品:水密桃,陶瓷,山羊办公所在地:泡桐坳组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520623104 | 555100 | -- | 查看 长安营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新桥社区 |
新桥社区位于花桥镇中心北段,与花桥村、梁家屯村、白岩湾村和水尾村邻界,共4个村民组(田坝组、街上组、榨房组、金井组)、一个居委会,524户、1346人,其中农业人口656人,非农人口690人,社区中-员40人,新桥社区是商品流通集中区,流动人口2000余人。以侗、仡佬、瑶、苗、土家等少数民族为主,占总人口数的92.7%。社区有中、小学和幼儿园各1所,中学有教学班级15个,有教职工54人、在校学生792人;小学有教学班级18个,有教职工44人、在校学生1009人。耕地面积1074亩,占地面积7.1平方公里。 新桥社区地表土层厚,土层覆盖率高,地势起伏不大,平均海拔500米。两条小河沟穿流而过,地处北亚热带,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的新桥社区,誉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之称,年平均气温15.5℃,10摄℃以上天数260天左右,无霜期308天。雨量充沛,平均降水量1110毫米,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优势。社区主要生产红薯、水稻、油菜、玉米、花生等农产品。 新桥社区十一五期间项目建设:社区建设木材加工厂2个,有工人200余人;菜油加工厂4个,有工人300余人;华夏针织厂,有工人300余人;生猪养殖厂2个,有工人100余人;养鸡厂2个,有工人100余人;茶叶深加工3个,有工人80余人。 新桥社区发展思路:今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为了开好局,起好步,社区得跟上县、镇规划蓝图。与其它发展好的社区相比有差距、有落后。有差距,社区干部也要使出“跳起摘桃子的力气和干劲来”跟上发展;有落后,社区干部更要利用“五加二,白加黑”、“三拼三超”的精神想法子;无资源“借鸡生蛋”也要干,力争在十二五末谋划好、发展好和建设好社区整体面貌,力争打造一类集镇示范区;社区借“十二五”东风来加大新农村建设力度,依托较好的有机茶叶、经果林、生姜、纽荷尔脐橙等项目,拟引进一个水果深加工企业和扩建茶叶深加工企业;大力发展茶叶、经果林、加工业和畜牧业等,努力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建立茶叶示范区和养殖小区;切实实施好整个社区推进扶贫工程项目,确保社区早日整体致富,加大对社区非物质文化“木偶戏”、“说春”、“木灯笼”保护和继承,以此为契机来建立社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逐步向外扩展。 2010年12月根据县委、县政府的部署安排,将我镇进行“大村撤小村”,新桥社区从原花桥村撤离出来,于2010年12月30日花桥镇成立新桥社区。在花桥镇党委、政府领导下,经过社区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在中国0成立90周年之际该社区被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五好’基层党组织”。 |
长安营村 |
长安营村位于花桥镇西七公里处,东抵白岩湾村,西抵汤山镇,南接万佛村,北临北坪村。四面环山,林业密布,气候宜人。全村管辖八个村民组,全村共有269户人家共计1318人。有烤烟,水果,畜牧,陶瓷等经济产业。 --人口总数:1318人农业人口:1313人非农业人口:5人 --行政区面积:35.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3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侗族,仡佬族发展口号: --所辖村:袁沟组,窑罐厂组,龙洞湾组,香树坪组,泡桐坳组,段家湾组等生产总值:150.0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烤烟,水果,陶瓷工艺产品,畜牧名特产品:水密桃,陶瓷,山羊办公所在地:泡桐坳组 |
朝阳村 |
朝阳村位于花桥镇西南部,区域资源丰厚,距花桥政府仅8公里交通闭塞。朝阳村辖11个村民组,682户1346人,党员20人,耕地面积1400亩,林地面积3000亩,森林覆盖率达51.2%。2010年人均收入800元,居住比较分散的村寨,是全镇比较落后的村。 朝阳村内,地表土层厚,土层覆盖率高,地势起伏不大,平均海拔500米。村下去内有一条小河连绵经过。地处北亚热带,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的朝阳村,誉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3.5℃,10摄℃以上天数250天左右,无霜期298天。雨量充沛,平均降水量1150毫米,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优势。 朝阳村主产红薯、水稻、油菜、玉米、花生等农产品和畜牲业,是一个养殖小区。另外,村内还贮有较丰富的贝壳石,非常有开采价值。 |
梁家屯村 |
梁家屯村位于花桥镇东部,与花桥村、鸭头坡村、坡背村、凯镇村相邻,距集镇1.5公里,距石阡县城21公里,305省道穿村而过,境内平均海拔607米,大部分村民居住在海拔700米区域。下辖8个村民组,有侗族、仡佬族、苗族等少数名族居住,现有333户1490人(其中农业人口1467人,非农业人口23人。)。 梁家屯村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全年平均温度15℃,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3.4℃—4.8℃,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5.4℃—26.7℃,≥10摄氏度的年总有效积温4000℃,年降水量1100—1250毫米,年无霜期290天,农作物一年一熟制。 梁家屯土地面积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90.8亩,人均占有耕地0.46亩,山体机构以石灰石为主,土壤为水稻土、紫色土、黄红土壤组成。 梁家屯村产业单一,只有种植业和养殖业。主导产业部突出,村民以种植水稻、玉米、马铃薯、蔬菜,养殖业和劳务输出等为主要经济来源。全村现有耕地690.8亩,其中田750.7亩,土210.1亩;粮食总产量151.976吨,平均亩产220公斤;农民人均占有粮食100公斤。 |
坡背村 |
坡背村位于花桥镇东部,距集2.1公里,305省道穿村而过,全村辖7个村民组,现有214户,人口834人,正式党员29人,预备党员1人,入党积极分子8人。总耕地面积(田、土)1035亩。村卫生室1所,村计划生育信息员1名。 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狠抓经济林,大力发展养殖业,结合餐、饮业,带动村级发展,进一步完善村级建设和村级规划。 |
鸭头坡村 |
鸭头坡村位于花桥镇南部,距集7公里,全村辖7个村民组,。有侗族、仡佬族、苗族等少数名族居住,现有191户777人,其中农业人口774人,非农业人口3人。 鸭头坡村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全年平均温度16℃,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3.2℃—4.3℃,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6℃—28.2℃,≥10℃的年总有效积温4056℃,年降水量1100—1250毫米,年无霜期290天,农作物一年一熟制。 鸭头坡土地面积4.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62亩,人均占有耕地0.46亩,山体机构以石灰石为主,土壤为水稻土、紫色土、黄红土壤组成。 鸭头坡村产业单一,只有种植业和养殖业。主导产业部突出,村民以种植水稻、玉米、马铃薯、蔬菜,养殖业和劳务输出等为主要经济来源。 |
凯镇村 |
凯镇村位于花桥镇北部,从石阡县乘车大约50分钟到达。凯镇村东起施场组,西至木蜡山,南起青岗坳,与花桥村村相邻,北至坪地场乡。全村辖8个村民小组,总户数216户,总人口1520人,面积1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60亩,其中田762亩,林地89亩,森林面积79.4亩,其中原有森林面积59亩,退耕还林20.4亩。主要经济来源以油桃、蔬菜、种植水稻、玉米、发展养猪、养鸡以及外出务工为主,其中外出务工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纯收入的80%。村现有村办公室2间,建筑面积36平方米,医疗点1个约30平方米,村内有学校1所。主要产业有茶叶、桃子、花生等,特产主要有油桃、国家级优质矿泉水、铜仁地区水温最高的天然露天温泉,水温达52.14摄氏度。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森林覆盖达45%,气候宜人奇特的喀什特地貌,是休闲旅游的极佳胜地,热情好客的凯镇村人民欢迎全国各地朋友到这里来投资。 |
坪坡村 |
高山丘陵地带,平均海拔650米,是花桥镇的“高山村”花桥镇坪坡村总人口1041人;耕地面积1533亩;行政区域面积3.5平方公里;主要分布有侗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所辖尹坪,力坪,坪寨,传坪,半坡,大坝,前进,高前,团岭10个村民组;发展口号是:以獐子沟水库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实现富民强村;年人均生产总值233万元;主要产业有:烤烟,茶叶,水果,棉絮加工,土烟;名特产品有:茶叶,棉被,土烟;村级办公场所设在大坝;其主要资源有:淡水,畜牧,林木,农业;坪坡村东南与花桥村、鸭头坡村接壤,西北与冷水坝村,万佛村,枫香乡相邻;属高山丘陵地带,平均海拔650米,享有花桥镇的“高山村”美誉,是县级休闲避暑旅游的理想文明村 |
水尾村 |
水尾村位于花桥镇东北角,东与凯镇村接壤,西、南与花桥村相连,北与朝阳村毗邻。村委会驻地三组青杠坳,距花桥镇所在地3.9公里,这里气候温和、资源丰富、土地肥袄,居民集聚而居,水尾村是我镇“四在农家”项目实施最早的村,也是镇养殖业示范村。全村总面积3.9平方公里。水尾村共有4个村民组,住户85户、人口66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人,占总人口数的0.35%;人口计划生育率达96.8%,自然增长率8.01‰;人口密度为89.53人/平方公里。以侗、仡佬等少数民族为主,少数民族625人,占总人口数的96.74%。 全村现有耕地面积599亩,天然林、生态林、经果林等林地60亩,森林覆盖率达60.5%。村里主产黄西瓜、红薯、马铃薯、稻谷、油菜、玉米、蔬菜、花生及烤烟等农果产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较快,全村已实现了户户通电;农业基础设施有较大改善,大小人饮工程5处,自来水受益村民组4个,解决了全村80%以上的人。文教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水尾村发展思路:为深入贯彻和落实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充分利用新农村建设的契机,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充分利用水尾村丰富石材资源,建立以石材为主的石材基地;充分利用水尾村的“自然空调”的气候优势建设养殖小区,培养养殖大户;充分利用水尾村土地肥袄土质,培植蔬菜种植业基地。走大户带动型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特别是水尾村自然风景和绝佳的气温,空气新鲜,环境幽雅,素有“自然氧吧”之美誉。 |
冷水坝村 |
冷水坝村位于花桥镇南面,距离集镇1公里,距石阡县城16公里,全村辖10个村民组分别为(白岩头、生基、底路、大河坝、冷水坝、上寨、下寨、磨洋、大坪、屯头、),现共370户,总人口为1598人,其中农业人口1566人,非农业人口32人,主要居住侗族、仡佬族两大少数民族,行政区面积为平方米,耕地面积为亩,交通便利,305省道穿越我存境内,分别与枫香乡相邻,与我镇花桥、坪坡、万佛、白岩湾、村相邻, “十二五”时期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冷水坝村进一步夯实基础、产业升级、提升实力、赶超发展的重要时期。做好“十二五”时期的工作,对于抢抓机遇、谋求发展,促进我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我们将在县委、县政府和镇党委的领导下,坚持科学发展这一主题,抢抓机遇,锐意进取,全力推动全镇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十二五”时期冷水坝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十届十次全会和县委、县政府重大决策部署,以改善民生和增进人民福祉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实施“集镇商贸流通镇、科技产业示范镇、乡村休闲旅游镇”发展战略,强势推进交通、水利、农田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努力实现果蔬之乡的目标,推动全镇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一)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经济转型升级,逐步破解发展难题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速发展,加快转型,使二、三产业的比重大幅提高,促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继续加大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加大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力度,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切实提高第三产业产值。 (二)搞好扶贫开发推动新农村建设进程,逐步改善人居环境 继续深入推进开发式扶贫,提高扶贫效率,实现到“十二五”末,通过实施“一事一议”项目、易地搬迁工程等一批新农村建设项目,有效改善人居环境,有序推进集镇经济、技术、文化带动工程和以民族新街为主体的集镇体系,加快推进水、电、路及污水、垃圾处理、园林绿化等硬件建设,完善综合配套服务功能,形成多样化城乡格局。 (三)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经济发展,逐步夯实发展基础 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全面推进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进一步夯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基础。交通方面:加快乡村道路建设,提高公路等级和通达能力,争取实施行政村通油路或水泥路工程建设。水利方面:继续加快农村饮水安全、防洪堤等水利工程建设步伐,确保农村人畜饮水安全,规划并实施防洪保险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立乡村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和综合防洪减灾体系;争取獐子沟水库早日开工建设。能源方面:加强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提高电力供应保障能力。鼓励使用太阳能、沼气等可再生能源。同时,不断加强乡村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电子政务,不断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 (四)深化改革增强发展活力,逐步提升社会效能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农村、行政体制、社会事业等关键环节改革,不断消除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努力建设学习型、法制型、阳光型和服务型政府,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形成开放、兼容、务实的良好政风,提升行政效能和执政水平;加快社会建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支持人民团体、协会工作,积极提升运作水平。 (五)统筹兼顾推进各项社会事业,逐步提高人民生活幸福感 继续把人才培养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教育教学管理改革和教育投入力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深化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农村文化教育阵地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积极开展文明村、文明单位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广大群众遵纪守法、明礼诚信、移风易俗、崇尚科学,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加强妇女儿童工作,重视残疾人、老龄人事业,统筹体育、民族宗教等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救助、救灾救济等一系列帮扶救助政策,健全保障机制,不断增强社会保障能力。把关系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环境等民生问题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始终,探索建立保障民生长效机制,逐步解决好教育、就业、医疗、安居、安全、文化、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使人民群众更多地享受发展带来的成果和实惠。 (六)和谐稳村优化发展环境,巩固平安创建成果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努力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和谐花桥。深入开展“六五”普法,强化法制宣传教育,完善法律援助机制,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健全人民内部矛盾纠纷预防、预警、化解工作机制,高度重视民意,畅通群众诉求和权益保障渠道。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安全监管体系,切实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群防群治工作,促进--动构筑和谐的防护网,为冷水坝村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
双星村 |
双星村属于位于花桥镇东南方东抵大水井,南邻鲁家山脚,西抵荅林坳,北邻洋溪河,平时气温20度,总面积5平方公里,总人口556人。 --人口总数:556人农业人口:556人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5.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62.0亩 --主要民族成分:侗族,仡佬族,汉族,苗族发展口号: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所辖村:红星,龙门,王家山,下星,下寨生产总值:130.0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烤烟,水果,,畜牧,种植业名特产品:梨子,稻谷,水蜜桃,茶叶办公所在地:红星 |
杨柳塘村 |
杨柳塘村位于花桥镇东南方,距集镇15公里,东临花桥镇北坪村,南抵汤山镇北塔村,西至汤山镇荆平村,北交花桥镇双星村。杨柳塘村下辖六个村民组共159户,总人口585人,共有耕地825亩,其中田375亩,土450亩。全村共三名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八名(女一名)。村支两委共五人,其中交叉任职一名。 |
北坪村 |
北坪村位于花桥镇东南方,北临汤山镇,东抵长安村,南临周家湾村,是花桥镇十七个自然村中距离石阡县城最近的村庄之一,这里土地肥沃,地势较平是做蔬菜基地,药材基地,工业园区的最佳场所。 --人口总数:2360人农业人口:2360人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4.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340.0亩 --主要民族成分:侗族,仡佬族,苗族,汉族发展口号::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乡风文明 --所辖村:上坪,中坪,下坪,青杠林,水淹坝大元子,灯盏窝,焉家沟 |
周家湾村 |
周家湾村位于花桥镇西北,石阡县的西方,从石阡县乘车大约40分钟到达。周家湾村境内四面环山。东北部紧接打铁都村,西北部紧靠北坪村,西面靠长安营村,南面与白岩湾村接壤。全村辖6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82户,总人口673人,面积1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79亩,其中田500亩,林地150亩,森林面积215亩,其中原有森林面积124亩,退耕还林117.4亩。 劳动力状况:全村总人口673人,其中农业人口663人,非农业人口10人,总劳动力323人。主要经济来源以油茶、种植水稻、玉米、发展养猪、养羊以及外出务工为主,其中外出务工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纯收入的80%。 周家湾村设党支部一个,支部成员3人,党员23人,其中男21人中专文化以上2人,广大党员活动正常,三会一课制度能够坚持,并能和群众保持密切联系。村委班子配备齐全,设村主任1人,村委委员2人。主要产业有茶叶、羊养殖等,特产主要有油茶,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森林覆盖达40%,气候宜人奇特的喀什特地貌,是休闲旅游的极佳胜地,热情好客的周家湾村人民欢迎全国各地朋友到这里来休闲度假。 |
白岩湾村 |
白岩湾村位于花桥镇西部,海拔0.75千米-08千米,距305省道0.7千米,白岩湾村由白岩湾、坳田、马鞍山、长甘岭、三岔沟、蔡家寨共6个村民小组组成;全村人口总数748人全村居住着仡佬族、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主要产业有油茶、大棚蔬菜、金果林。地道的土特产草莓让人留恋往返,冬暖夏凉的自然气候,是全国少有的避暑胜地,得天独厚的天然岩洞具有开发旅游景点的价值。 |
花桥村 |
花桥村位于花桥镇中心,石阡县的东部,从石阡县乘车大约19分钟到达。花桥村东起大塘组,与梁家屯村接壤,西至天井坝,紧接周家湾村,南起红卫,与冷水坝村相邻,北至黎家湾紧靠罗家寨。全村辖14个村民小组,总户数532户,总人口2232人,面积5.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96.5亩,其中田834.4亩,林地327亩,森林面积1379.4亩,其中原有森林面积902亩,退耕还林477.4亩。 劳动力状况:全村总人口2232人,其中农业人口1995人,非农业人口237人,总劳动力1995人。主要经济来源以油桃、蔬菜、种植水稻、玉米、发展养猪、养鸡以及外出务工为主,其中外出务工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纯收入的80%。 基础设施:村现有村办公室3间,建筑面积46平方米,医疗点3个约50平方米,村内有学校2所。 村交通方面:花桥村交通便利,具有很强的区位优势,305省道横跨全村,距石阡县城南温泉只有19分钟的路程,距花桥镇凯侠河温泉5公里。 基层组织:花桥村设党支部一个,支部成员4人,党员13人,30岁以下的党员5人,30——50岁的3人,50—60的1人,60岁以上的4人,小学文化程度的2人,初中文化以上的6人,高中文化程度的2人,大专文化以上3人,广大党员活动正常,三会一课制度能够坚持,并能和群众保持密切联系。 村委班子配备齐全,设村主任1人,村委委员2人。 主要产业有茶叶、桃子、红心李、西瓜、花生、大棚蔬菜等,特产主要有油桃、黄西瓜、酸汤豆腐、红薯泡粑、菜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木偶戏”,“山歌”。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森林覆盖达85%,气候宜人奇特的喀什特地貌,是休闲旅游的极佳胜地,热情好客的花桥村人民欢迎全国各地朋友到这里来休闲度假。 |
万佛村 |
万佛村总人口548人,其中农业人口542人,非农业人口6人,行政区面积2.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27亩,主要产业有林木,蔬菜,水果,养殖,餐饮,主要民族有侗族,仡佬族;所辖堰塘,三角田,酥麻坳,弯的,对门5个村民组,全村以“以乡村休闲旅游为经济增长方式,实现村民万福”为发展口号,年均生产总值132万元,主要产业有林木,蔬菜,水果,养殖,餐饮,名特产品有刺梨,黄花菜,腊肉,商品猪;办公场所在堰塘,主要资源有林木,蔬菜,水果,养殖,土地,石材。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