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贵州省 >>铜仁市 >> 石阡县 >> 坪地场乡 >> 凯跃村

凯跃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凯跃村谷歌卫星地图)


凯跃村简介

  凯跃村位于坪地场乡东大门,与花桥镇朝阳村接壤,距坪地场乡政府所在地10公里,全村总面积4.9平方公里,有耕地530亩,辖4个村民组,171户,598人。境内有村级完校1所,坪地场运至花桥通乡油路穿境而过,长年奔流不息的凯跃河绕村而过,被誉为坪地场鱼米之乡,全村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是一个以仡佬族、侗族、土家族、蒙古族、苗族聚居的少数民族村。
  近年来,凯跃村按照“农业稳村、旅游兴村、养殖富村”的发展思路,放手发展传统农业,主导发展茶叶产业和鱼、畜养殖,强势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努力打造休闲乐一体的旅游品牌,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强农民收入。通过几年的努力,全村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迄今,全村共发展大规模养殖户30户,巩固优质水稻面积300余亩,发展生态茶100亩,新修移民街220米,安置农户27户。进入“十二五”,凯跃村将加强以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为主线,以“产业党、民生党建、和谐党建、文化党建”为重点,大力推进“富民工程、强基工程”,为实现全村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而努力奋斗!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520623208 555100 -- 查看 凯跃村谷歌卫星地图

凯跃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凯跃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雷神槽村

  雷神槽村位于坪地场乡西部,距坪地场乡政府所在地9.5公里,全村总面积5.4平方公里,有耕地576亩,辖8个村民组,183户,740人。全村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乡至县城油路穿境而过,村有小学教学点1个,聚居着仡佬族、侗族等、蒙古等少数民族。   近年来,雷神槽村按照“以农富农、以烟富村、养殖稳村”的发展思路,抓基础,兴水利、建交通,促发展,使全村各项事业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全村年种植烤烟200亩以上,养猪、家禽为主的养殖业成为群众自觉行为,群众生产条件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   

汪家沟村

  汪家沟村位于坪地场乡东北部,距坪地场乡政府所在地9公里,全村总面积6.4平方公里,有耕地707亩,辖6个村民组,195户,707人。全村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是一个以仡佬族、侗族聚居的少数民族村。   近年来,汪家沟村按照“稳农兴畜、护林富村”的发展思路,稳步发展水稻、玉米等传统农作物,快速推进养殖产业化经营,多措并举助农增收,全村经济发展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2011年,全村发展养殖户30户,巩固优质水稻面积400余亩,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   

邓家沟村

  邓家沟村位于坪地场乡东南部,距坪地场乡政府所在地9公里,全村总面积5.1平方公里,有耕地613亩,辖7个村民组,140户,597人。境内有村级教学点1个,全村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是一个以仡佬族、侗族、土家族、蒙古族、苗族聚居的少数民族村。   近年来,邓家沟村按照“发展茶畜产业、稳定传统农业、大兴烤烟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发展思路,放手发展传统农业,主导发展烤烟、茶叶和畜牧业,快速推进养殖产业化经营步伐,通过几年的努力,全村经济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迄今,全村共发展大规模养殖户31户,巩固优质水稻面积200余亩,发展生态茶100亩,实施土地综合开发400亩,为实现全村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进入“十二五”,邓家沟村将加强以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为主线,以“产业党、民生党建、和谐党建”为重点,大力推进“富民工程、强基工程”,为实现全村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而努力奋斗!   

凯跃村

  凯跃村位于坪地场乡东大门,与花桥镇朝阳村接壤,距坪地场乡政府所在地10公里,全村总面积4.9平方公里,有耕地530亩,辖4个村民组,171户,598人。境内有村级完校1所,坪地场运至花桥通乡油路穿境而过,长年奔流不息的凯跃河绕村而过,被誉为坪地场鱼米之乡,全村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是一个以仡佬族、侗族、土家族、蒙古族、苗族聚居的少数民族村。   近年来,凯跃村按照“农业稳村、旅游兴村、养殖富村”的发展思路,放手发展传统农业,主导发展茶叶产业和鱼、畜养殖,强势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努力打造休闲乐一体的旅游品牌,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强农民收入。通过几年的努力,全村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迄今,全村共发展大规模养殖户30户,巩固优质水稻面积300余亩,发展生态茶100亩,新修移民街220米,安置农户27户。进入“十二五”,凯跃村将加强以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为主线,以“产业党、民生党建、和谐党建、文化党建”为重点,大力推进“富民工程、强基工程”,为实现全村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而努力奋斗!   

岩顶寨村

  岩顶寨村位于坪地场乡东北部,距坪地场乡政府所在地4.5公里,全村有地域面积7.8平方公里,耕地1451亩。辖8个村民组,283户,1124人。境内有村级完校江平希望小学,高标准通村壤边公路,是一个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自然村。   岩顶寨村具有得天独厚的养殖条件和丰富的铅锌矿资源,自2002年以来,坪地场乡党委、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对岩顶寨村铅锌矿进行了有序开采。在充分挖掘矿产资源、发展村域经济的同时,岩顶寨村把“发挥资源优势,大兴生态养殖、富裕一方百姓”确定为全村发展的整体思路,2008年至今,按照县委、县政府“四园经济”的要求,通过“政府引导、部门扶持、农户参与”方式,在岩顶寨村万亩山开发土地1000亩,种植烤烟300亩,种草700亩,修建圈舍980㎡,修建小水池650m3,发展养殖户引进优良种羊350只,成为全乡县级草地畜牧业核心区重要基地之一。   

万河村

  万河村位于乡东北部,距坪地场乡政府所在地4公里,东与坪地场乡汪家沟村相连,西交乡三合村,北与乡岩顶寨村接壤,全村总面积6.5平方公里,有耕地1138亩,辖10个村民组,347户,1171人。全村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乡过花桥镇至石阡县城油路穿境而过,是一个以仡佬族、侗族聚居的少数民族村。   近年来,万河村按照“稳农兴烟、抓畜扩茶”的发展思路,稳步发展水稻、玉米等传统农作物,大兴烤烟、茶叶等经济产业,快速推进养殖产业化经营,多措并举助农增收,全村经济发展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2011年,全村发展养殖户42户,巩固优质水稻面积450余亩,种植烤烟200亩,新置茶园50亩,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   

石尧村

  石尧村位于坪地场乡东北部,距坪地场乡政府所在地6公里,全村总面积6.9平方公里,有耕地1116亩,辖9个村民组,281户,1164人。境内有村级完校一所,全村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是一个以仡佬族、侗族、土家族、苗族聚居的少数民族村。   近年来,石尧村按照“抓基层、强基础、调结构、促增收”的发展思路,强本扩优传统农业,优先发展烤烟、茶叶等经济产业,快速推进养殖产业化经营步伐,全村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迄今,全村共发展养殖户36户,巩固优质水稻面积500余亩,规模化种植烤烟200亩,发展生态茶400亩,为实现全村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凯余沟村

  凯余沟村位于坪地场乡东南部,距坪地场乡政府所在地6公里,全村总面积6.7平方公里,有耕地1040亩,辖9个村民组,251户,1007人。境内有村级教学点1个,全村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是一个以仡佬族、侗族、土家族、蒙古族、苗族聚居的少数民族村。   近年来,凯余沟村按照“发展茶畜产业、挖掘林木优势、促进农增收”的发展思路,放手发展传统农业,主导发展茶叶产业和畜牧业,对丰富的林业资源进行有序开采和加工,不断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快速推进养殖产业化经营步伐,通过几年的努力,全村经济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迄今,全村共发展大规模养殖户28户,巩固优质水稻面积500余亩,发展生态茶200亩,为实现全村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进入“十二五”,凯余沟村将加强以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为主线,以“产业党、民生党建、和谐党建”为重点,大力推进“富民工程、强基工程”,为实现全村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而努力奋斗!   

甘家寨村

  甘家寨村位于坪地场乡西北部,距坪地场乡政府所在地4.5公里,全村总面积5.8平方公里,有耕地761亩,辖6个村民组,229户,897人,有村级完校1个,聚居着仡佬、侗、土家等少数民族,是全乡黄花菜、枣子主产区之一。   近年来,甘家寨村按照“产业党建促增收、和谐党建保稳定、民生党建筑新村”的发展思路,夯实农业基础地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共唱共建和谐稳定发展局面。一是村级办公场所美化、亮化,制度建设日渐完善,为群众服务提供了坚强的制度保证和阵地保障。二是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新修和维修村组公路5条,7公里,实现各村民组晴雨通车。修建了甘家寨村至凯跃村壤边公路,全村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初步形成。三是产业发展齐头并进。黄花菜面积巩固在100亩左右,烤烟生产逐年提升,年种植面积200亩,枣子、畜牧业、非煤矿山等各业各业发展步伐加快,群众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逐年提高。   在下步发展中,甘家寨村将立足新起点,抢抓新机遇,谋求新跨越,按照“加快发展、加快发型、推动跨越”主基调,进一步深化村情认识,加力推动全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坪地场村

  坪地场村位于坪地场乡集镇所在地,辖12个村民组,816户,2965人,有地域面积9.5平方公里,耕地2038亩。   坪地场村主要以养殖、种植和发展第三产业为主。近年来,坪地场村按照“调优农业产业、建设边贸集镇、争创经济强村”的发展思路,抢抓机遇,创新实现,实现了全村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人口总数:2965人农业人口:2874人非农业人口:91人   --行政区面积:9.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038.0亩   --主要民族成分:“仡佬,侗族,蒙古,土家,苗”发展口号:“调优农业产业、建设边贸集镇、争创经济强村”   

大水井村

  大水井村于乡西部,距坪地场乡政府所在地11公里,全村总面积4.9平方公里,有耕地622亩,辖6个村民组,183户,756人。全村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乡至县城油路穿境而过,村有小学教学点1个,聚居着仡佬族、侗族等、蒙古等少数民族。   近年来,大水井村不断加强交通、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沿边、离城近的区位优势,按照“扬区位优势、育四大产业(烤烟、茶叶、畜牧、经果)、创经济强村”的发展思路,紧紧围绕全乡发展布局,开拓创新,克难奋进,使全村各项事业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全村发展幼林茶园100亩,有盛产茶园400亩,盛产杨梅60余亩,以养羊、猪、家禽为主的养殖大户30余户,年种植烤烟100亩以上,全村呈现出各项产业齐头并进的良好势头,群众生产生活水平逐年提高。   大水井村茶叶示范基地始建于2008年12月份,是县委县政府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山区农民脱贫奔康的重点扶贫开发项目。该基地共有面积100亩,行政负责人:孙传良,技术负责人:张宁。乡政府重点抓好示范茶园建设和技术指导及加工、包装、销售等工作,以种苗扶持、协助茶农贷款、无偿提供有机肥料和进行有机茶的生产技术指导等方式扶持农民发展。   

大寨村

  大寨村位于乡东北部,距乡政府所在地5公里,全村总面积7.27平方公里,有耕地1330亩,辖12个村民组,436户,1741人。全村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境内有村级完校一所,小学教学点1个。   近年来,大寨村按照“烤烟富村、粮食稳村、畜牧带村”的发展思路,紧紧围绕全乡发展布局,努力发扬“三拼三超”,使全村各项事业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2011年,全村种植烤烟300亩,巩固枣子、桃子等经果林400亩,发展生猪养殖大户30户,水稻、玉米等传统农作物强本扩优,群众生活日渐殷实。   

毛家营村

  毛家营村位于坪地场乡西北部,距坪地场乡政府所在地4公里,全村总面积7.2平方公里,有耕地798亩,辖6个村民组,225户,866人,聚居着仡佬、侗、土家、蒙古少数民族,是全乡黄花菜主产区之一。   近年来,毛家营村按照“夯实基础促发展、调整结构上水平、构建和谐谋跨越”的发展思路,大力加强以水、电、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在稳定粮食产量和生态养殖的同时,重点扶持烤烟、黄花菜等经济产业的发展,同时,着力打造便民利民的村务环境,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0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大力支持民办幼儿教育的发展,千方百计为群众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全村呈现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风文明、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2011年,全村巩固黄花菜种植面积1000亩,户均养殖生猪5头以上,种植烤烟450亩,容纳200余人的民办幼儿园校舍建设破土动工,新村级办公场地建设开工建设,组级公路实施全面维修,部分通组公路得到硬化。   在下步发展中,毛家营村将抢抓“十二五”发展机遇,按照“加快发展、加快发型、推动跨越”主基调,进一步深化村情认识,为推动全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而团结奋斗。   

覃家营村

  覃家营村位于坪地场乡西北部,距坪地场乡政府所在地3公里,全村总面积7.4平方公里,有耕地979亩,辖10个村民组,335户,1272人,聚居着仡佬、侗、土家、蒙古少数民族,是全乡黄花菜主产区之一。   近年来,覃家营村按照“以农富农、烟畜富村、特优兴村”的发展思路,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扩优稻谷、玉米等传统农业,发展烤烟、生态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经济产业,状大黄花菜、金银花、大蒜等特色产业,千方百计拓展群众增收致富渠道,全村经济发展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2011年,全村巩固黄花菜种植面积960亩,户均养殖生猪5头以下,种植烤烟380亩,发展金银花、大蒜经济作物300亩,群众生活生活得到明显改善。   

唐家营村

  唐家营村位于坪地场乡西北部,距坪地场乡政府所在地2.5公里,东邻坪地场村仡荒寨组、花果园组,南接大寨村打笋沟组,西连覃家营村丁家坝组,北交大沙坝边界,全村总面积7.8平方公里,有耕地1088亩,辖8个村民组,365户,1314人。全村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境内有砂石厂1个。   近年来,唐家营村按照“做强优势产业、扩优传统农业、富裕一方百姓”的发展思路,紧紧围绕全乡发展布局,充分发扬“宁可苦干实干,不愿苦等苦熬”的铜仁精神,使全村各项事业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2011年,全村巩固黄花菜种植面积800亩,发展生猪养殖大户25户,水稻、玉米等传统农作物强本扩优,砂石厂、砖厂等行业快速兴起,群众生活日渐殷实。   

雷首山村

  雷首山村位于坪地场乡政府正南面,距政府所在地3公里与乡覃家营村、老鸹林村、坪地场村接壤,辖9个村民组,253户,918人,有地域面积7.9平方公里,耕地892亩。   雷首山村具有得天独厚的养殖条件和丰富的大理石资源,自2006年以来,坪地场乡党委、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对雷首山村大理石进行了有序开采,由于该处所产大理石层色好、纯度上,一度畅销省内外,成为该乡石材开发的主要领域。2010年7月,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规划和大力关心支持下,雷首山村大理石成为福建巨商投资开发项目,成功签约开发资金1亿元。在充分挖掘矿产资源、发展村域经济的同时,雷首山村还把“发挥资源优势,大兴生态养殖”作为群众增收致富发展方向,2008年至今,按照县委、县政府“四园经济”的要求,通过“政府引导、部门扶持、农户参与”方式,全村种草450亩,修建圈舍650㎡,修建小水池350m3,发展养殖户引进优良种羊229只,成为全乡县级草地畜牧业核心区重要基地之一。   

老鸹林村

  老鸹林村位于坪地场乡东北部,距坪地场乡政府所在地3公里,东与思想县大坝场镇、印江县杨柳乡接壤,北交思南县兴隆乡、坪地场乡雷首山村,西与坪地场乡坪地场村相连,全村辖14个村民组,732户,2351人,有地域面积9.4平方公里,耕地1978亩。   老鸹林村具有丰富的煤矿资源,其青山棚煤厂位于思南县大坝场交界处,自80年代初开发建厂以来,通过苦心经营和依法开采,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煤矿,承担着县内外烤烟用煤、群众生活燃料和电煤等工业性用煤的主要任务,直接解决当地300余群众就业,为全县提供了可观的财政税收。同时,老鸹林村还充分利用石灰岩地形,建成了投资规模50万元以上的砂石厂2个,进一步促进就业和增加群众收入。   近年来,老鸹林村按照“打牢基础、保障民生、发展产业、共建和谐”的发展思路,实现了全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2008年,老鸹林村按照新家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要求,在老鸹林村老鸹林上下林坝打造了新农村亮点工程,进一步改变了群众人居环境和生活风貌。2010年,投资60余万元的公寓式福利院落户老鸹林村,群众养老环境进一步改善。2011年,投资200余万元的集镇安全自来水工程竣工投入使用,全村1000余群众人畜饮水困难得到有效缓解。同时,老鸹林村还把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多元产业作为群众增收致富的主要方向。出传统种植、养殖业外,2008年,乘全县大兴茶产业东风,种植生态茶1000余亩,2011年老鸹林村按照大户经营的模式,种植烤烟300余亩,发展生猪养殖专业户50余户,年出栏生猪4000头以上。通过几年的努力,老鸹林村人均纯收入走在了全乡前列。   

三合村

  三合村位于坪地场乡东北部,距坪地场乡政府所在地3.5公里,东与乡万河村相连,西交乡老鸹林村,北与印江县杨柳乡接壤,全村总面积6.2平方公里,有耕地532亩,辖5个村民组,128户,771人。全村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乡过花桥镇至石阡县城油路穿境而过,境内有山塘水库一个,承担着乡400万烟水配套工程供水任务,是一个以仡佬族、侗族聚居的少数民族村。   近年来,三合村按照“近抓农业、远抓茶畜、强基固本、构建新村”的发展思路,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水利资源优势,稳定粮食生产,大兴养殖产业,强势推进茶叶、金银花等经济产业,使全村经济发展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2011年,全村发展养殖户32户,巩固优质水稻面积300余亩,盛产茶园100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迈出新的步伐。   


凯跃村特产大全




凯跃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