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漳州 >> 龙海市 >> 海澄镇

海澄镇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海澄镇谷歌卫星地图)


海澄镇简介

  海澄镇,地处九龙江下游汇海之滨,史称“月港”,明代时期是我国对外贸易的著名港口、闽南一大都会,素有“小苏杭”之美誉。“市镇繁华甲一方,港口千帆竟相发”是其生动的历史写照。全镇东西长 9.5 公里,南北宽 6.46 公里,境域面积 61.4 平方公里,全镇辖设 23 个村(居)、 2 个农场,总人口 7.56 万人。 先后被福建省评为“明星乡镇”、“百强乡镇”、“沿海规划试点镇”、“文明乡镇”,被漳州市评为“十大卫星乡镇”。
  [地理环境]
   海澄镇地处九龙江下游江海之滨,位于闽南金三角开发区中心,东面与招商局中银漳州经济开发区相距 10 公里,西面接龙海市区石码镇( 1993 年已列为龙海市区的重要组成部份),北面与厦门市隔江相望。海陆空交通、运输十分发达,码头群一线铺开,距厦漳高速公路仅 2 公里、省道漳云线贯穿全境,距厦门国际机场仅 70 公里,是特区、港区、市区的辐射焦点。
  [基础设施 ]
   拥有日供水量 3000 吨的自来水厂和日流量达 2 万吨的北溪引水系统, 11 万伏的输变电站、工业小区配备专用电网。区域内金融机构网点齐全,中行、工行、建行、农行、农村信用社等国家银行均驻点营业;市第二医院、镇卫生院等完善的卫生医疗服务网络;现代通讯发达;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拥有一所技术中专,三所中学(其中龙海二中为省级重点中学), 21 所小学,一所公办幼儿园。镇文技校是省级先进单位,镇文化站列入全省特级文化站、芳草计划点。
  [工业园区]
   按照“统一规则,规模开发,滚动发展”的原则,加快现有园区的整合和开发。全镇工业区基本形成“一区三园”的发展格局,总规划面积 1600 亩,基本实现“三通一平”,并配备专用电网。目前,已开发面积 800 亩,共有 52 家企业入住,总投资额 227100 万元;主要项目有纺织、饲料、木业、家具、果蔬速冻、金属、服装、机械、船舶等行业。 2003 年,园区实现社会经济产值 5.841 亿元,其中,工业产值 5.7495 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 10.4% 和 10.5% 。 为加强对工业发展的园区领导,海澄镇成立工业发展领导小组,由一名党委副-任常务组长。层层建立岗位工作责任制和考核评比奖罚责任制,用足用活各种优惠政策,执行“无费区”管理,努力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7.56万人 61.4平方公里 350681101 363000 0596 查看 海澄镇谷歌卫星地图

海澄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珠浦村 - -

----

查看 珠浦村谷歌卫星地图
屿上村 - -

----

查看 屿上村谷歌卫星地图
黎明村 - -

----

查看 黎明村谷歌卫星地图
溪北村 - -

----

查看 溪北村谷歌卫星地图
罗坑村 - -

----

查看 罗坑村谷歌卫星地图
和平村 - -

----

查看 和平村谷歌卫星地图
下埭村 - -

----

查看 下埭村谷歌卫星地图
山后村 - -

----

查看 山后村谷歌卫星地图
内溪村 - -

----

查看 内溪村谷歌卫星地图
埭新村 - -

----

查看 埭新村谷歌卫星地图
内楼村 - -

----

查看 内楼村谷歌卫星地图
河福村 - -

----

查看 河福村谷歌卫星地图
上寮村 - -

----

查看 上寮村谷歌卫星地图
仓头村 - -

----

查看 仓头村谷歌卫星地图
前厝村 - -

----

查看 前厝村谷歌卫星地图
崎沟村 - -

----

查看 崎沟村谷歌卫星地图
合浦村 - -

----

查看 合浦村谷歌卫星地图

海澄镇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石码镇

  石码镇地处龙海市区,辖13个社区居委会、4个村委会,常住人口7万人,流动人口近1万人。石码镇连续10年蝉联省“文明乡镇”称号,同时被福建省委评为“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被漳州市委评为“五个好乡镇党委”,综合实力名列全国“千强镇”第476位,漳州市“十强镇”第7位。今年1-6月,全镇工业产值27000万元,完成年任务的52.9%;规模工业产值10400万元,完成年任务的52%;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7300万元,完成年任务53.7%;财政总收入12017万元,完成年任务41.58%,其中国税收入5867万元,地税收入6150万元。   

海澄镇

  海澄镇,地处九龙江下游汇海之滨,史称“月港”,明代时期是我国对外贸易的著名港口、闽南一大都会,素有“小苏杭”之美誉。“市镇繁华甲一方,港口千帆竟相发”是其生动的历史写照。全镇东西长 9.5 公里,南北宽 6.46 公里,境域面积 61.4 平方公里,全镇辖设 23 个村(居)、 2 个农场,总人口 7.56 万人。 先后被福建省评为“明星乡镇”、“百强乡镇”、“沿海规划试点镇”、“文明乡镇”,被漳州市评为“十大卫星乡镇”。   [地理环境]    海澄镇地处九龙江下游江海之滨,位于闽南金三角开发区中心,东面与招商局中银漳州经济开发区相距 10 公里,西面接龙海市区石码镇( 1993 年已列为龙海市区的重要组成部份),北面与厦门市隔江相望。海陆空交通、运输十分发达,码头群一线铺开,距厦漳高速公路仅 2 公里、省道漳云线贯穿全境,距厦门国际机场仅 70 公里,是特区、港区、市区的辐射焦点。   [基础设施 ]    拥有日供水量 3000 吨的自来水厂和日流量达 2 万吨的北溪引水系统, 11 万伏的输变电站、工业小区配备专用电网。区域内金融机构网点齐全,中行、工行、建行、农行、农村信用社等国家银行均驻点营业;市第二医院、镇卫生院等完善的卫生医疗服务网络;现代通讯发达;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拥有一所技术中专,三所中学(其中龙海二中为省级重点中学), 21 所小学,一所公办幼儿园。镇文技校是省级先进单位,镇文化站列入全省特级文化站、芳草计划点。   [工业园区]    按照“统一规则,规模开发,滚动发展”的原则,加快现有园区的整合和开发。全镇工业区基本形成“一区三园”的发展格局,总规划面积 1600 亩,基本实现“三通一平”,并配备专用电网。目前,已开发面积 800 亩,共有 52 家企业入住,总投资额 227100 万元;主要项目有纺织、饲料、木业、家具、果蔬速冻、金属、服装、机械、船舶等行业。 2003 年,园区实现社会经济产值 5.841 亿元,其中,工业产值 5.7495 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 10.4% 和 10.5% 。 为加强对工业发展的园区领导,海澄镇成立工业发展领导小组,由一名党委副-任常务组长。层层建立岗位工作责任制和考核评比奖罚责任制,用足用活各种优惠政策,执行“无费区”管理,努力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角美镇

  角美工业综合开发区地处漳州开放城市与厦门经济特区连接口,系由原角美的一个建制镇和角开、龙池两个省级开发区整合设立而成。全区总面积163平方公里,辖31个行政村、7个居委会、2个镇办农场,常住人口近12万人,流动人口约7万人。先后被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授予“中国乡镇之星”、“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村镇建设先进镇”“全国文明镇”和“全国重点镇”等28个荣誉称号。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努力,角美已经逐渐形成了五大优势:一是区位优势。角美位于闽东南城市群、“金三角”漳泉通道中间节点上,又是进入漳州的门户通道,成为厦漳两市对接整合的首选,是区域融合的桥梁载体,受到了厦漳经济的双重辐射,具有特殊的区位优势;二是侨资优势。角美是漳州、龙海市重点侨乡之一,目前在海外及台胞达3.8万人,分布于21个国家,尤其是角美与台湾有着地缘、血缘、方言等自然历史联系,激发台胞、侨胞的爱国热情,鼓励他们为家乡事业做贡献,对促进角美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三是交通优势。角美现有324国道从镇区中部通过,厦漳高速和鹰厦铁路从北部通过,海沧铁路、同三高速公路穿越境区,以及有联系海沧和长泰的角海路、角泰路,交通方便快捷;四是工业优势。角美工业综合开发区是福建省最早开发的外向型工业区之一,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现已形成门类多样、产品丰富的轻型工业体系。目前,区域内拥有角龙池、福龙、文圃、凤山、吴宅、江东六个工业园,基本形成产业集群的园区经济和工业主导的产业经济,具有较强的工业经济支撑力。五是政策优势。角美享有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福建省小城镇机构改革试点镇的优惠政策,和省级开发区的政策待遇。2003年区镇整合后,配备了副处级的党政领导班子和副科级的内设机构,设立海关、消防、工商、税务、城监、公安、交通、交警、边防、广电等48家管理服务机构和7家金融机构,形成更具活力的管理体制和宽松开明的政策环境。   

白水镇

  白水镇位于九龙江支流南溪中游,背依大帽山,总面积80.4平方公里,人口 4.5万人,有15个村、1个居委会。是我市农业结构调整的先行乡镇。2003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6.053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285元。    近几年来,白水镇党委、政府按照“-”重要思想的要求,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积极实施“农业强镇、工业兴镇”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发展第一要务,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工业化建设为重点,抢抓机遇,致力改革,实现了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    工业地位明显提升。山边工业区和金鳌--井园糖果加工区已具规模,工业化水平明显提升。几年来,新办乡镇企业30家,投资金额2000多万元,引进三资企业5家。其中,大帽山“武林果蔬开发公司”先后进资投建“休闲观光园”已投资资金三千多万元。    农业结构调优调强。几年来农业基础设施共投入550万元,培育壮大了一批主导产业,形成了“蔬、渔、猪、禽、果、茶”六大生产基地,实现了结构调整的战略性转移,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几年来,先后投资3000万元农村电网改造、白水中学教学综合楼、镇区24米大街的拓通,下田、金鳌、山美、井园、白水等新村点建设,南溪公路、郊马公路改造,“南坑洋农业示范区”、“思亲苑”骨灰寄存堂等一批建设项目相继完成。总投资1400万元、日可供水15000吨的自来水厂2004年底竣工投付使用。市3.5万瓦变电站竣工启用,漳州市22万瓦变电站顺利建设中。电信事业蓬勃发展,中国移动、联通相继在白水建立基站,通信网络日臻完善。   [地理环境]    白水镇位于龙海市南部,九龙江支流南溪中游右岸,地理坐标为东经117°51′、北纬24°51′,东接浮宫镇,西连东泗乡,北隔九龙江与东园镇相望,南倚玳瑁山与漳浦县的佛昙镇、官浔镇毗邻。全镇土地总面积1154020.13亩,其中耕地面积13380亩。    白水镇地处九龙江南溪南岸处,西南为中低山海拔400-900米,东北为平原呈半月形。镇区位于半月形中部靠九龙江边,镇政府所在地为白水村。.  

浮宫镇

  浮宫镇属龙海市辖镇,地处龙海市东部九龙江下游出海口,东经117°57′北纬24°24′,东接招商局中银漳州经济开发区,北邻厦门经济特区,西傍漳州、石码重镇。总面积81平方公里,总人口5.2旅居海外的侨胞澳同胞1.2万多人。    这里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省道、高速公路、海运样样俱全,交通便捷。海运尤为繁荣。离漳州港3.5万吨杂货码头和5万吨级的集装箱综合性码头只有12公里;这里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山、海、田”齐备,素有“三水”之乡美称,其中杨梅面积、产量约占福建省的70%,被誉为“福建省杨梅第一镇”;梭子蟹加产量约占福建省的70%,是福建省梭子蟹加工重点镇。这里基础设施十分完备,漳州港的九龙北溪引水工程穿越全境,可满足生产、生活用水需求,电力供应充足,现有一座3万伏高压变电站,超大型华阳火力发电厂距浮宫仅20公里,通讯发达,拥有2000门程控电话模块及手机电话载波中转站。这里工业生产前景广阔,现有企业262家,主要从事食品、速冻、水产品加工、建材,其中漳州振发食品有限公司,是福建省龙头企业,漳州、龙海重点外资企业,创汇和纳税大户;    农业主产优质米、水果和水产品,物产丰富,是闽台农业合作的试验区 。.  

程溪镇

  程溪镇地处漳州市西南侧,紧依国道324线,位于厦门经济圈内,是闽南金三角的开放乡镇之一,也是全国驻军最多的一个乡镇,这里环境独特,盛产水果、林木、花卉,素有“花果竹之乡”的美称。全镇面积247.3平方公里,人口3.8万人,辖20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个镇办农场,2个镇办果林场。    近年来,程溪镇党委、政府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按照构建独具生态特色的新兴城镇的奋斗目标,全面实施“兴工扶农,强镇富民”战略,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扬长避短,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如今,程溪环境优美、信息畅通、道路四通八达;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人才辈出;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事业工作突出,连续九年被中央、省、市评为“双拥模范镇”、“军民共建精神文明单位”等,还先后获得文明乡镇、科技工作先进镇、计划生育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社会安定稳定,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地理环境    程溪镇地处龙海市西部山区,毗邻花博会市场,距漳州市区18公里,是324国道沿线的乡镇之一,全镇总面积247.3平方公里。这里地理环境得天独厚。程溪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如春,气候温和,被人们誉为“天然”大温室,年平均气温21℃,年平均日照2116小时,年均降雨量1371毫米,有效积温7666度,无霜期358天。季风明显,秋冬多偏北风,春夏多偏南风。境内金属矿产主要有铁矿、锰矿、铜矿、铀矿。非金属矿有石料:普边红石、太武白石、虎皮石、花白石、观音青石、墨石、玄武岩石;粘土矿有:高岭土、耐火粘土、砖瓦粘土;砂矿有河砂、石英砂,还有泥煤、水晶和钾长石等矿。境内地下水、地表水资源丰富。   基础设施    这里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交通十分便捷,公路网络四通八达,国道324线横穿境内,距厦漳高速公里入口处22公里,距厦门国际机场70公里,规划中的漳汕铁贯穿其中,镇区主干道为30米宽的四车道水泥路,村村通公路。已实现村村通电、通车、通电话,已扩容开通5000门程控电话,拥有60多公里长的高压供电网和2个3.5万伏变电站,5个装机容量达1万多门的电话模块局,手机26800多部,程控电话1000多部,摩托车19500多辆。镇内还设有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信用社等金融服务机构。以及3所中学、29所小学,独立幼儿园1所,在校师生近10000人,教育教学质量居龙海市前茅。.  

港尾镇

  港尾镇位于龙海市东南部,地处漳州市南太武经贸协作区中心腹地,毗邻厦门经济特区。面积69.6平方公里,人口4.5万,辖16个村(居)。境内有招商局漳州经济开发区、漳州后石电厂、厦门大学漳州校区等大型项目,拥有天然优良的深水港湾。工业和海洋水产业是该镇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形成了水产品加工、工艺品制造、机械制造、码头仓储等七大行业。建立了万亩“贝、藻、鱼”浅海滩涂养殖区,拥有400多艘渔船组成的外海捕捞船队。境内浯屿岛是福建省纯鱼村之一,距离台控岛大担岛仅3.2公里。投资1066万元的斗美国家二级渔港正加快建设,4个总吨位为13.7万吨的企业专用码头也在加紧申报审批中。境内有占地1800亩的高尔夫球场和具有异国风情的朝圣地瑞成代闲农庄等一批旅游景点。曾获得“福建省渔业十强镇”、“福建省发展外向型经济先进单位”、“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2002 年,实行“区地合一”后,全镇行政区域面积 69.6 平方公里,比 1998 年减少 30 平方公里,辖 15 个行政村, 1 个居委会,总户数 11247 户,总人口数 45311 人。.  

九湖镇

   九湖镇地处漳州市南郊,全镇总面积87平方公里,总人口5.66万人,下辖23个行政村、1个镇办农场、1个居委会,是闽南著名的花果之乡、中国首批花木之乡,也是水仙花的故乡、榕雕艺术的摇篮以及全国最大的虎皮兰、仙人掌生产基地。    近年来,九湖镇党委、0以建设城郊型工贸重镇为目标,以“办好一个会,建设两个区,构筑三条路,发展四个基地”为总体思路,以“工业上项目,农业抓调整,发展重民生,社会保稳定”为具体任务,狠抓工业园区建设,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加快由传统的农业乡镇向城郊型工贸城镇转变,有效推进全镇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项目建设凸显成效。工业园区已实现景观绿化、通信线路、通电线路及自来水配套,已有厨师、南龙、华艺、象屿、片仔癀、向荣六个集团企业落户区内。目前,全区拥有入驻企业87家,形成钟表电子类、电子信息、食品加工、机械制造四大支柱产业。去年,全镇完成工业总产值21亿元,比增52%,其中规模工业产值16亿元,比增62.4%;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2亿元,比增46%;工商税收5580万元,比增37.5%。    农业结构实现转型。大力发展花卉产业,全镇花卉产值5亿元以上,培育了宏盛、德龙、日出、汉阳等一批花卉种植出口大户,年出口花卉2500万美元;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涌现出宏宁、南盛、和发、永利来四家规模化、产业化、工厂化生产的食用菌企业,全镇日产杏鲍菇20吨,占漳州市日产量50%以上,其中,南盛菇业日产杏鲍菇8吨,有望成为漳州市最大的杏鲍菇生产企业。    民生保障有效改善。筹资2000多万元用于社会事业和民生工程项目,新建成九湖文体中心、九湖公办幼儿园、九湖垃圾中转站、王占春烈士故居;修建九湖卫生院;筹建林下农贸市场;实施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解决3000户的群众饮水安全问题。同时,结合铁路、漳州西环城路建设拆迁安置,规划建设美山、新塘、庵兜、下庵四个新村,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颜厝镇

  龙海市颜厝镇位于漳州市区南郊,龙海市西部、东邻榜山,西傍九湖,南连双弟农场,距厦门机场为 50 公里,距漳州港 35 公里,距厦漳高速公路仅 5 公里。全镇总面积 52 平方公里,现有耕地 20417 亩,辖有 20 个行政村和 1 个镇办农场,总人口数 50786 人。 2003 年,全镇实现社会总产值 21.18 亿元,比增 11.6 %; 农业产值 1.76 亿元,比增 4.7 %;工业产值 15.8 亿,比增 14.5 %;第三产业产值 3.6 亿元,比增 2.4 %;财政收入 2746 万元,比增 30 %;农民人均纯收入 3953 元,比增 4 %。该镇的特点可概括为“三多”: 可用资源多——农业资源具有优势,除有近万亩的荔枝、龙眼等水果外,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的不断加大,逐步形成了“ 1555 ”农业种植模式,即1 万蔬菜、 5000 亩花卉、 5000 亩池塘养鱼、 5000 亩立体农业。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这里曾是民族英雄郑成功的祖籍地,有至今 1400 多年历史的南朝梁大同龙溪县所在地“古县”,有宋代大儒朱熹的“紫阳夫子解经处”白云岩,有元末名将陈友谅屯兵扎寨地“鱼嘴岩”。此外,还有优质的地下水资源,紫山、长力等品牌的矿泉水畅销国内外。    规模企业多——截止 2004 年 7 月,全镇产值 300 万元以上规模企业 33 家,上亿元企业 2 家。涌现了“紫山芦笋”、“绿宝马蹄”、“华艺机芯”三个世界知名、全国最大的品牌企业。目前已成立颜厝工业区,辖田址、长边、巧山和路边等四个工业园,总面积 3600 亩,预计土建总投资 1.5 亿元,拟建 100 家工业企业,并成立工业区董事会、管委会和投资公司。    专业市场多——全镇现有干果、蔬菜、花卉和废品回收四大专业市场,其中位于田址的干果城有望成为省内龙眼、荔枝等干果集散中心。.  

榜山镇

  龙海市榜山镇是漳州市重点(卫星)城镇之一,位于九龙江出海口的南岸,闽南金三角的中心。是闻名全国的“龙江风格”发祥地。全镇辖19个行政村和1个镇办农场,人口7. 6万人,镇域面积56平方公里。    昔日,榜山以“团结协作、丢卒保车、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龙江风格”风靡大江南北;今日,在艰苦创业中磨炼成长的榜山建设者,正抓住机遇,更新观念,励精图治,用汗水谱写“龙江风格”的新篇章。2000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30.48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3710元,涌现15个产值亿元村,先后跻身福建省乡镇企业百强乡镇和小康镇行列。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常年规模种植“吨谷田”、“菜篮子”工程、荸荠、水果等各1万亩,建有农产场加工厂82家,形成产供销一条龙,基本上实现了传统农业向高优农业飞跃;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发展有以个私股份制为主体的乡镇企业1200多家,形成了建材、食品罐头、粮行米市、水产冷冻、造纸、皮革、羽绒、饲料、家具、豆皮加工等十大企业群体、产值达38. 8亿元;外向型经济凸现,目前,已引进百事利服装、上庆制革、龙拓冷冻、达隆食品等13家三资企业,年可创汇3200万美元以上;社会事业百花齐放,城镇建设、新村建设、科技文卫建设均成为漳州市的典范,如今榜山,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九龙江畔!    机遇与挑战同在,优势与困难共存,进入新世纪,榜山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开发将在新一轮的创业中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榜山这个充满发展机遇的地区将成为国内外人士耕耘的热土,大开放的榜山将以各种优惠政策,良好宽松的投资环境、高效的办事程序、优质服务的守信承诺、恭候海内外有志人士和新老朋友来投资置业,共图发展大计,同走发财之路。.  

紫泥镇

  紫泥镇原称龙海县海鹰人民公社,1958年更名紫泥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乡,1992年改为镇。紫泥镇位于龙海市东北部,地处九龙江入海口,东邻厦门经济特区,北接角美工业综合开发区,西南紧靠龙海市区,与漳州中银开发区隔水相望。由浒茂、乌礁两岛屿组成,九龙江南、中、北港环抱两岛;面积68平方公里,其中浒茂岛47.5平方公里,乌礁岛20.5平方公里;乌礁岛六平方公里被列为龙海市 新市区紫泥分区,辖紫泥、下楼、溪乾、世甲、锦田、南书、西良、安山、城内、溪洲、溪霞、新洋、仁和、金定、巽玉等15个行政村及1个镇办农场;全镇有耕地3.3万亩,水面5.38万亩,滩涂2.8万亩,人口5.8万人,海岸线总长55.6公里,是龙海第二大侨乡,全省九个海岛乡镇和漳州首批重点(卫星)城镇。    紫泥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光热充足,温度适宜,终年无霜,一年多熟。属典型河口冲积洲,地势平坦低洼,土地肥沃,表层深厚,水资源充沛,咸淡水交汇,农业条件特别好,水产养殖得天独厚,全国三大名鸭之一的金定鸭和驰名东南亚的溪乾红蟳是紫泥特产,粮食、水产品、水禽、蘑菇和蔬菜是农业的主要产品。造船、食品加工是独具特色的镇域工业经济。自然、地理、生态、资源的独特性和勤劳智慧的紫泥人民数百年来辛勤耕耘、创造出灿烂的农业文明,使紫泥成为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有着九龙江口璀璨明珠的美称。.  

东园镇

  东园镇位于龙海市东南隅,东经 117 ° 54 ′,北纬 24 ° 25 ′,东南与白水、浮宫隔溪相望,西与海澄接壤,北临九龙江入海处,与厦门特区仅一水之隔。全境面积 35.4 平方公里,总耕地 22343 亩,辖 14 个村、 1 个居委会和 3 个农场,总户数 9785 户,总人口 39142 人。拥有东园工业区和农业示范区两个省级园区。   【 地理环境 】    东园镇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暖夏凉 , 雨量足 , 日照长 , 年均气温 21.5 ℃ , 年降水量在 1400 ~ 1500mm 之间,盛产粮、果、蔬、菇、鱼、虾等农副产品,境内陆路交通便利 , 省道西浮公路横贯全境,距招商局中银漳州经济开发区 3.5 万吨级多用途码头 12 公里,货轮可直达厦门、上海、港澳和东南亚各港口,漳诏高速公路穿越全境,开口与环镇路相接,直通浮宫大桥。宜人的气候和优越的交通条件给东园镇创造了良好的发展先机。   【 基础设施 】    近年来,我镇积极推进四大重点项目建设,完成总投资 6413.5 万元,相当于过去十年全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进一步优化了投资环境,解决了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主要体现在“四个加快”:一是加快农田基本建设。重点实施已列入国土资源部项目盘子的碑内洋万亩土地整理示范项目,首期已整理地块 7100 亩,新增耕地 514 亩;建设 U 型槽排灌渠系 20 公里,机耕路 8 公里,绿化带 10 公里,修建、扩建 18 座桥涵,建成 50 亩单幢式遮阳大棚,清淤清障和改种 1000 亩中试水稻。二是加快水利设施建设。完成了长 7 公里海堤二期加固工程。三是加快道路建设。完成了漳诏高速公路东园段和东园分离式立交接线工程,镇道东园至新林长 2.3 公里、宽 9 米的水泥路工程以及东园到厚境长 3.5 公里、宽 6 米的水泥路工程。今年年底又将完成 6.6 公里农村公路建设。四是加快村镇建设。规划厚境、茶斜、凤鸣、过田、东园、枫林 6 个新村示范点,完成总拆迁建筑面积 5.39 万平方米,竣工 263 套,在建 60 套 , 建筑面积 3.74 万平方米。.  

东泗乡

  东泗乡位于龙海市西南部丘陵山区,东与白水镇、东园镇接壤,西与九龙岭林场及程溪镇交界,北与海澄镇毗邻,南与漳浦县连接。距龙海市区13公里,距漳州港中银开发区30公里,距漳沼高速公路碑头出口处3公里。九龙江支流南溪横贯全境,龙浦公路、松西公路、晏溪公路环绕全乡,可称得上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    东泗乡辖14个行政村,5616户、人口23435人,全境面积59.42平方公里,以丘陵山地为主,现有耕地15992亩,山坡地55000亩。    东泗乡党委、政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实施“以农为本、以农活农、以农富农、以农强乡”的战略,发展五大经济产业,积极发展海水淡化养殖(已开发2000多亩),推广“公司+农户”型绿色食品生产加工模式,巩固发展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近年来,我乡基础设施齐全,社会安定稳定,加上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两个文明”建设齐头迸进,1999-2000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乡(镇)”。    东泗乡党委、政府以优惠的投资条件,良好的投资环境,竭诚欢迎国内外广大有识之士到东泗投资兴业。.  

隆教畲族乡

  龙海市隆教乡,地处闽东南沿海突出部,东与厦门特区隔海相望,南临台湾海峡,北连招商局中银一发区,西衔漳浦县,全境75.56平方公里。这里青山碧海,山青水秀,名胜众多,气候宜人,交通方便,通讯发达,物产丰富,地理优越。奇特的景风异彩纷呈,宛如绚丽的画卷,海岸线25公里蜿延曲折,形成许多美丽的岛屿和优良的海滨浴场。    隆教乡位于东经118°,北纬24°13’,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冬暖夏凉,四季宜人,光热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20.6℃,全年无霜期,年降雨量1050~1300毫米,享有东方“夏威夷”之誉,是龙海市主要水稻经济作物区。主要作物以稻谷、花生、大豆、甘薯、旱麻籽、红玫瑰为大宗,水果有桃李、杨梅、香蕉、尤以龙眼为珍品。区内水域辽阔,渔业资源丰富,滩涂近海是各类鱼、虾的天然养殖场。矿产资源以花岗岩,高岭土,石英沙储量为最多,是发展建材、建筑行业的理想之地。全乡著名特产甘薯、花生、红茶、香菇、龙虾、石斑鱼、鲍鱼一向名闻遐迩,为海外华人所钟爱,是深加工和出口创汇的重要产品。    区内拥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和名胜古迹,是闽南金三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观光、休闲、渡假、避暑胜地。北部的南太武山,巍峨壮丽,“仙人迹”、“浴仙盆”、“万丈丹梯”等二十四景美不胜收。南部的三个月牙形海湾总长约12.5公里,沙质洁白晶莹,沙滩宽阔平缓;12条69公里长的防风林带,纵横交错,四季常青,素有“绿色长城”之称,环绕其间,使沙滩增添不少秀色,海面上海水清澈碧蓝,一望无垠,是一片可多层次,多功能开发的大型天然海滨浴场。区内古代兵戎故垒镇海卫古城雄风犹存,人文荟萃。奇特的地球物理景观——牛头山海底古火山口,潮退即现潮涨则隐,是一座天然的地质博物馆,周边的火山地质地貌群于2000年10月被评为首批国家地质公园。更有葆有丰富的文化底蕴的畲族民俗民情。    隆教乡现辖11个行政村,全乡共有居民5384户,总人口23145人。人口平均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00.2人,2002年全乡社会总产值23860万元,工农业总产值18390万元,工业产值8740万元,农业总产值9650万元,人民人均纯收入3010元。.  


海澄镇特产大全




海澄镇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