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马镇位于大英县涪江、郪江交汇处,东与蓬溪红江相望,南靠遂宁桂花,北邻射洪柳树。1997年12月28日,蓬溪县行政区划调整,新建大英县辖回马、郪口、金竹三个办事处,18个行政村,220个农业合作社,3个街道居委会。东西宽12公里,南北长10公里,幅员54.1平方千米。
农业资源:境内以浅丘为主,涪江、郪江沿岸多冲积平坝,分紫色土类和 潮土类,土壤层厚,富含有机养分,为果粮生产区。地属亚热带温湿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降水量930毫米以上。年平均气温16.5℃,年日照约1380小时,无霜期297天。阳光充足,年温差大,日温差小,适宜栽培水稻、玉米、油菜、棉花、红苕、花生、豆类、蔬菜等季节农作物和柑、桔、柚、苹果、桃、李、梨、柠檬、枣等水果,为川中柑桔、苹果的主要产区,被-总理誉为“一枝独秀”。
-区域概况
镇境,春秋、战国时为蜀地,秦汉西晋为广汉郡之广汉县、德阳县属地,东晋置遂宁郡后,属遂宁郡辖,东晋永和11年(335年)设巴兴县。刘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年),分遂宁郡置东、西遂宁郡,东遂宁郡治设巴兴县(今回马镇郪口长江坝),西魏恭帝二年(555年)分东遂宁置怀化郡,改巴兴县为长江县,郡治长江县置地,一直沿袭至元朝初年。宋末元初战乱,人口锐减,土地荒芜,州县省并。元世主至元19年(1282年),长江县并入蓬溪县,回马属蓬溪县辖;
-回马镇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 总人口 24643
男 12662
女 11981
家庭户户数 7162
家庭户总人口(总) 23782
家庭户男 12073
家庭户女 11709
0-14岁(总) 6779
0-14岁男 3647
0-14岁女 3132
15-64岁(总) 15949
15-64岁男 8125
15-64岁女 7824
65岁及以上(总) 1915
65岁及以上男 890
65岁及以上女 1025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23377
-资源环境
境内以浅丘为主,涪江、郪江沿岸多冲积平坝,分紫色土类和 潮土类,土壤层厚,富含有机养分,为果粮生产区。地属亚热带温湿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降水量930毫米以上。年平均气温16.5℃,年日照约1380小时,无霜期297天。阳光充足,年温差大,日温差小,适宜栽培水稻、玉米、油菜、棉花、红苕、花生、豆类、蔬菜等季节农作物和柑、桔、柚、苹果、桃、李、梨、柠檬、枣等水果,为川中柑桔、苹果的主要产区,被-总理誉为“一枝独秀”。
-经济发展
全镇2006全年完成国内总产值9.2亿元,同比增长9.2%;粮食总产量达到15434吨,比去年略有增长;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7.82亿元,同比增长14.62%;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产值比例分别为14:62:24,经济结构明显优化;全年财税总收入达到226.0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93元,比上年增长308元;
-商业
党委、政府继续把"工业强镇"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战略思路和主要工作目标,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回马工业经济的制胜法宝,通过创新工作机制,精心编制项目,强化服务态度,优化发展环境,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工业企业蓬勃发展,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全镇2006年全年完成招商引资项目11个,新引进项目6个,续扩建项目 5个,协议资金16050万元,实际到位资金4090万元。2006年实现工业产值5.92亿元,同比增长26.5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3.76亿元,同比增长70.94%);完成工业增加值13151万元,同比增长28.16%;引进了遂宁天成元、成都华建等投资上千万元的企业,为全镇工业增添了发展后劲,环保治理力度明显加强,确保了镇域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农业
一是坚持以抓工业的思路抓农业,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根本出发点。调整了结构,引进了业主,建好了基地,优化了品质。2006年全年共引进农业产业化项目13个,协议资金1055万元,实际到位627万元。二是坚持"大春损失晚秋补、种植业损失畜牧业补、农业损失劳务补"的工作措施,全镇改补种农作物面积14410亩;加大了生猪、养兔、养鹅等畜牧产业的发展,使人均增收80元;加大了劳务培训和输出力度,2006年全镇共计培训5000人,输出劳动力12500人,全年人均增收308元,2006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3193元。三是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发展壮大了4个农村专合组织,形成了养鹅、养兔、花椒、优质水果等产业基地。四是抢抓机遇,强力推进农田水利及村级道路建设,全镇共计整修渠系18000多米,更换和修缮提灌设施5处,整治塘、库、堰12处,规划和启动了村级道路建设26.4公里,已经启动6个村的村道路建设,其工作措施和经验得到了县委、政府领导的高度评价。全镇建沼气池520口,红层找水320口,重点以文武村、光明村为示范点的新农村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工业
2006年10月回马镇争创成为全省小企业创业基地以来,镇党委、政府结合该镇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制胜法宝,把园区规划、配套建设作为了一项重要任务,以优化环境作为园区发展的主要抓手。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招商引资取得了显著成效,从2007年的4个项目发展到如今的12个,工业产值从2003年的1.83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6.92亿元。2008年1—1 0月,该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4亿元,同比增长78.9%;园区完成洽淡招商引资项目24个,其中在建项目10个,新签约项目7个,协议资金28600万元。基本形成了化工、饲料、塑料、兽药、纸业、建材六大支柱产业,成为了全县承接西部产业转移的基地; 2008年11月7日,县政协主席会成员在县政协主席张继明的率领下,对该镇小企业创业园发展情况进行了视察。委员们先后深入该镇华建管桩、中通药业、莹峰化工展开了实地调研,并详细听取了相关企业和回马镇党委、政府的专题汇报。张继明强调,回马镇在强力推进园区建设和发展的同时,要坚定不移抓招商引资;继续营造工业发展的氛围,加强政府服务企业的力度;采取灵活多样的发展建设模式,特别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以205线改建为契机,搞好园区中、长期规划,为回马镇小企业创业园发展再注入活力。
-乡镇建设
基层建设
一是以建立和完善干部管理机制入手,扎实推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后建立了科学实用的《回马镇镇、村干部管理考核办法》、《回马镇财务管理办法》,规范了干部的管理。二是认真贯彻《干部教育培训条例》,定期对镇、村干部进行培训,选拔村5名支部-到雅安农大、市委党校进行专业课程培训,采取个人自愿和组织推荐的方式选拔3名干部到发达地区打工锻炼,增强了他们招商引资和抓发展的能力。三是大力实施"四型"乡村干部工程,加大"三向培养"工作力度。今年,全镇培养了25名具有"双强、双带"能力的优秀青年加入到党的组织,成为党在基层带领群众致富的骨干,38名优秀党员培养成了致富带头人,其中有12名村干部加入到了农村专业协会中,其中1人被选举成为协会会长。四是进一步深化"三级联创"和"万村建设"创建活动。先后将文武村创建成为了省级示范村,光明村等4个村创建为了市级示范村。五是全面实施党员先锋工程。在全镇建立了6个党员示范村,180个农村党员示范户,40个机关党员"示范岗",起到了树典型,起带动,促整体的作用。六是以光明村养兔为依托,积极探索"支部+协会"工作,全镇的养兔协会、养鹅协会、优质果品协会、花椒协会等农村专合经济组织健康发展,种养殖收入超过6000万元,覆盖全镇18个村6000多户。七是认真抓好了"十一五"人才规划,在临街铺面建立起了"人才生态园"、"乡土科技人才超市",分别对18个企业、18个行政村的36名专业技术人才、269名实用技术人才、196名企业管理人才、731名技能人才进行登记建档,提供信息咨询,为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八是扎实开展了保持0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通过自编教材、文艺表演、民情恳谈、解决实际问题等形式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乡镇先教活动实际的新路子,建立了保持0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在活动中,中央巡视组、省委督导组、市委督导组分别多次来回马视察,2006年年2月8日,省委-张学忠率省委组织部长魏宏、省委秘书长晏永和等省、市领导亲自莅临我镇文武村视察先教活动及新农村建设工作,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社会事业
一是学校布局进一步优化,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回马中学教学质量位列全县前茅,成功创建全省贯彻义务制教育示范乡镇并顺利通过验收。二是卫生事业不断发展,镇卫生院门诊大楼基本完工,在全镇范围内开展了经常性的疫病预防控制工作,献血任务0完成。三是人口及计生工作成效明显,全镇计生率达到93%,节育措施落实率达到100%,社会抚养费征收率超过86%,计划生育文化大院得到国家计生委宣传司的肯定。四是城乡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实施了"城乡低保"动态管理,关注关爱-,解决了许多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为群众办了大量实事。五是坚持党管武装,切实做好青年民兵思想政治工作,0完成年度征兵工作任务。六是国土工作进一步加强,从严控制了宅基地审批条件,基本农田得到全面保护,地质灾害防御体系健全,地质隐患得到及时整治;红层找水达到320口,利用率超过88%。七是广电、文体、科技事业全面进步。八是信访综治工作成效显著。成立了回马镇矛盾调处中心,加强和改进了信访工作,信访工作通过市上的检查验收,被评为"文明信访接待室";认真落实维稳领导责任制,部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代表全县接受了全省平安创建示范县的检查验收,成功创建遂宁市"平安乡镇";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2006年全镇发生刑事案件11件,比上年下降38%,侦破刑事案件11件,侦破率上升25%;发生治安案件34件,查处34件,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稳定。九是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十二字方针,以隐患排查和整治为切入点,以-为突破口,逗硬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控制目标,全镇全年无任何特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发生;
文化建设
一是坚持用先进的舆论导向人,用先进的理论武装人,探索多种形式,强化理论宣传。全年制作展板20余张,办板报10余期,悬挂标语80余幅,市、县电视台多次到回马宣传报道,利用中心学习小组对全镇领导干部开展了14次集中学习,开展了以保持党员先进性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教育、历史使命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创业精神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建设"社会文明新镇"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2006年12月份在全县举行的"唱响大英"纪念大英建县九周年歌咏比赛中,获得了组织奖。二是大力实施《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重视群众文化活动,全镇投入2万多元支持建立8支社区和乡村文娱宣传队,添置了服装和器乐设施,积极开展"热爱大英,建设大英"为主题的公民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活动,运用人民喜闻乐见的腰鼓队、秧歌队把"-"渗透到社区、农村,在学校举办法制宣传教育活动4次,加强了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人们的诚信意识和法制观念得到加强,回马被评为全市"四五普法"先进集体。三是积极开展"三优一学"、"三讲一树"、"三下乡"创建文明社会和文明小区等活动,成功创建文武村为市级文明村,保持回马镇机关为乡镇文明机关。四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面落实,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人民团体和关心下一代工作得到了加强,政协-工作进一步强化,在全镇16村建立了农民工会。五是不断完善村民自治工作。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得到全面推广,村民的法制意识、主人翁意识增强,今年7月全市村务公开村民管理流动现场会在回马设参观现场,得到了全体参会者的肯定和赞扬;
党风建设
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开展了以权利观为重点的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结合开展第二、第三批保持0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重温了党章,学习了"两个条例",强调和完善了管理制度,建立了反腐倡廉长效机制。同时,结合中央《关于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的意见》,在全镇范围内对领导极其配偶、子女违规经商办企业进行清理,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及离退休人员参与村(居)集体利益分配进行了检查,杜绝了侵害群众利益和领导干部身陷非法利益格局的案件发生。第三,坚持惩治和保护相结合,加大了违纪案件的查处力度,对2名村干部违纪案件进行了坚决查处,追回损失1.6万元,分别给予2人严重警告和警告处理,对3名镇干部违反纪律给予了告戒一个月的处理,起到了查处一案,治理一线,教育一片的效果。积极营造了风清气正、政通人和的环境;
行政建设
一是狠抓干部思想教育工作。继续推行干部集中学习和定期学习制度,着力提高全镇干部的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增强干部在新形势、新时期狠抓落实的执政能力。二是狠抓到村兼职干部的落实工作。选派了一批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作风过硬的年轻干部到18个村任职,建立健全了驻村干部考核评价机制,通过扎实锻炼,增强了干部抓发展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年轻后备干部。三是狠抓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了全镇镇村干部、工作考核体系,坚持用纪律管人,用制度管事,在干部管理中实行能者上,在村级班子工作中实行竞争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了全镇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增强了执行力。四是狠抓干部管理工作。用铁的决心、铁的纪律、铁的制度推动各项工作,对少数干部存在的服务态度差、办事推委、效率低下,吃、拿、卡、要等问题发现一起纠正一起;对不遵守组织纪律,无故离岗,违反规定的干部进行逗硬处理,确保了党委、政府政令畅通,打造了良好的经济发展软环境,促进了回马经济社会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510923102 回马镇
510923102001 121 化工街居委会
510923102002 121 交通街居委会
510923102003 121 金竹街居委会
510923102004 220 双江社区
510923102200 122 临江村
510923102201 122 农林村
510923102202 220 光明村
510923102203 220 窑垭村
510923102204 220 团结村
510923102205 220 文武村
510923102206 220 夏家沟村
510923102207 220 永和村
510923102208 220 金竹村
510923102209 220 枯井村
510923102210 220 芦林村
510923102211 220 元山村
510923102212 220 新龙桥村
510923102213 220 长江村
510923102214 220 涪江村
510923102215 220 花园村
510923102216 220 梨园村
510923102217 220 妻江村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2.4万人 | 54.1平方公里 | 510923102 | 629000 | -- | 查看 回马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蓬莱镇 |
蓬莱镇为新建大英的县城所在地,是大英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辖7个办事处、51个村、14个居委会,总人口12万人,幅员面积133.9平方公里,城区面积3.5平方公里。蓬莱地理位置优越,经济辐射能力半径达50公里以上; 蓬莱县图 蓬莱历史悠久,历史上曾在蓬莱设过巡检署、盐大使和县丞等行政管理机构,是四川省四大古镇之一。蓬莱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著名的景点有蓬莱十二景,魁山晚钟,寸塘烟波。 蓬莱镇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 总人口 127699 男 67842 女 59857 家庭户户数 27409 家庭户总人口(总) 89283 家庭户男 45138 家庭户女 44145 0-14岁(总) 26158 0-14岁男 13952 0-14岁女 12206 15-64岁(总) 94119 15-64岁男 50449 15-64岁女 43670 65岁及以上(总) 7422 65岁及以上男 3441 65岁及以上女 3981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86766 资源环境 自然资源:蓬莱水资源丰富,有中型水库1座,蓄水1920立方米,妻江河横贯全镇。矿产资源丰富,主要资源有岩盐、石油、天然气和与岩盐伴生的卤素。蓬莱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向来为粮棉主产区,素有"地上生粮棉,地下产油盐,盆中宝无限,千年取不完"的赞誉。 交通资源:蓬莱交通条件非常优越,达成铁路、成南高速公路和省道罗桂路、蓬乐路横贯其境,六个农村办事处乡道水泥路达36.5公里。 蓬莱人民勤劳朴实,勇于开拓,勇于创新,正在为开创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作山贡献。 经济发展 2009年以来,蓬莱镇按照年初提出的“四个二”工程和“113434”思路,在农业产业化上,做到“打造四线,带动全面”。 据悉,一线是以射大路沿线为核心发展畜牧产业。08年在泉水村建好7个生猪养殖小区,年出肥生猪2万余头,年底引进业主投资5000余万元,租地160亩,建设四川森福农业有限公司生猪养殖示范基地B区,规模养殖种猪1500余头,年出肥生猪3.4万余头。09年在高桐村、虎林村建设规模化养殖小区,在北斗村引进业主投资3000余万元,租地88亩,建设四川聚之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大英科发繁育场,养殖种猪1000余头,年出肥生猪2万余头。二线是以蓬乐路沿线为核心发展农业、文化、旅游业。以梓潼村为核心区发展甜橙3000亩,七桥村发展彭湖新村等农家乐,幸福村发展兔业、核桃干果基地400亩及菌业,福寿村业主投资1000余万元,租地150亩建设宣红养殖技术有限公司。在梓潼村、幸福村、吊角楼村建设新农村示范片,在七桥村、桅杆坝村、幸福村实施“麦、玉、豆”工程。三线是以火象路沿线为核心发展种植业、休闲产业,在金湾村08年引进业主投资4000余万元,租地1000亩,建设综合立体农业开发,花卉,园林。四线是以成南高速公路沿线为核心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余粮村、北斗村等9个村发展油桃3800余亩。在天星村建设星苑花卉。 基层建设 2009年以来,蓬莱镇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提高构建和谐社会能力和执政能力,紧紧抓住班子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关键,不断加强村级班子思想、组织、作风建设。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来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带领群众加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该镇以“三级联创”活动为载体,按照“五个一”组织工作要求,切实抓好村级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今年以来,已选拔了16名政治素质好、文化水平高,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致富能手、科技骨干、拔尖人才充实到村级班子,使村级班子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该镇在全镇广泛开展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党员带头致富、党组织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双培双带”活动。把社会各方面的优秀人才吸收到党内来;严格按照党员标准,积极抓好新党员发展工作,今年上半年,全镇已培养建党积极分子143名,发展新党员38名。积极开展争先创优活动,树立了典型、表彰了一批先进。在6月26日组织召开的庆祝建党88周年大会上,表彰了16个先进集体,51名优秀党务工作者和优秀0员。有力地促进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0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 综合治理 蓬莱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通过大力宣传,充分发动,认真组织城乡居民,广大干部,开展为期一个月的重点治理工作,在全镇范围掀起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热潮,城乡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自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以来,蓬莱镇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要求和部署,结合本镇实际积极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集中力量打好攻坚战,努力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镇党委、政府要求各单位要高度重视。一把手亲自抓,在思想和行动上必须高度紧张起来,克服松劲情绪、厌倦情绪和畏难情绪。发现问题必须限时整改。要按照辖区负责原则,对照标准,进行拉网式排查,发现问题必须在两个工作日内整改达标。在面上必须注意查漏补缺和点线面结合整改问题。必须全面实行包保责任制,要全方位,全领域贯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全过程。督察必须加大力度,要坚持定时、不定时地明察和暗访,对工作不力,措施不落实的单位要逗硬扣减单位目标考核分; 自09年6月12日召开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专项行动会后,蓬莱镇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宣传力度,通过广播、专栏、标语、会议动员等形式,广泛宣传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重大意义,提高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重要性的认识。截至目前,全镇已出动干部、群众300余人,清理河道44.6公里,打捞水葫芦及白色漂浮约15吨,清理河中淤泥堆积物和两岸垃圾、弃渣约5吨;打扫乡道公路33.1公里,县道路36.5公里,清理公路两侧的垃圾物、杂物约20吨,治理铁路沿线环境卫生11.5公里,出动师生500余人打扫古柏、寸塘口、红林街道办事处场镇卫生。全镇公路、铁路、水路和办事处所在场镇卫生环境面貌焕然一新。此项工作使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为城乡居民营造了清洁优美的工作生活环境,提高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环境意识、卫生意识; 蓬莱镇将继续坚持优化环境的管理工程、民生工程、务实工程和检验干部的作风工程,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取得很好的社会效果。 所获荣誉 2009年7月,蓬莱镇民政办被省民政厅评为2009年行风建设示范单位,是全省民政系统中唯一获此殊荣的乡镇民政办。蓬莱镇民政办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开展作风整顿活动。抓好了抗震救灾物品资金的发放工作;及时全额兑现了五保金和低保救助金,并对五保对象采取“一包一”和集中供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帮扶。为26户贫困户修建安居房68间5000余平方米。配合县民政局救助、遣送外流人员5名,收容残疾妇女2名,安排2名孤儿到省民政干部管理学校学习。组织100名残疾人参加免费职业培训,让75人找到了工作岗位;组织43名白内障患者列入白内障光明行动名单;做好残疾人危房改造,完成9户,落实补助资金共1.8万元。 510923100001 121 五星街社区 510923100002 121 田坝子社区 510923100003 121 火车站社区 510923100004 121 唐家湾社区 510923100005 121 基井湾社区 510923100006 121 殷家沟社区 510923100007 121 花园街社区 510923100008 121 转轮街社区 510923100009 121 同心路社区 510923100010 121 胡家坝社区 510923100200 122 红旗村 510923100201 122 梨子坝村 510923100202 122 良湾村 510923100203 220 普福村 510923100204 220 宝石岩村 510923100205 122 红花坝村 510923100206 220 金堂村 510923100207 220 紫云村 510923100208 220 福寿村 510923100209 220 华安村 510923100210 220 古井村 510923100211 220 幸福村 510923100212 220 七桥村 510923100213 220 五凤村 510923100214 220 忠荣村 510923100215 220 红林村 510923100216 220 马栏村 510923100217 220 兴隆村 510923100218 220 芭郎村 510923100219 220 凤桥村 510923100220 220 柏岭村 510923100221 220 五谋村 510923100222 122 太吉村 510923100223 220 千福村 510923100224 220 南泉村 510923100225 220 犀牛村 510923100226 220 新苗村 510923100227 220 天星村 510923100228 220 双池村 510923100229 220 大坪村 510923100230 220 余粮村 510923100231 122 青龙坡村 510923100232 220 水井村 510923100233 220 火井村 510923100234 220 瓦草村 510923100235 220 金湾村 510923100236 220 虎林村 510923100237 220 泉水村 510923100238 220 高桐村 510923100239 220 福保村 510923100240 220 北斗村510923100241 220 碑垭村 510923100242 220 寸塘口村 510923100243 220 吊脚楼村 510923100244 220 凤凰沟村 510923100245 220 豪子口村 510923100246 220 黑滩子村 510923100247 220 凉水井村 510923100248 220 桅杆坝村 510923100249 220 梓潼村 |
隆盛镇 |
【行政区划】 1951年7月建隆盛乡,1985年7月建隆盛镇,均隶属于篷溪县隆盛区辖,又称星光,1992年9月撤区并隆盛、永前、石门(光明)、同心、民主乡建隆盛镇,辖隆盛、永前、石门(光明)、同心、民主总支(办事处),1997年12月大英建县,隶属大英县辖。全镇有50个行政村,一个街道居委会,519个社。 【地理环境】 隆盛镇地处大英县东部,境属川中浅丘兼局部河谷平坝,妻江、黄腊溪、胭脂溪等溪河纵横交错于全境,境内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降水量900MM,年平均气温17.1℃,无霜期298天,年均日照1380小时,幅员面积为107. 67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5.5万亩。东与回马镇、市中区桂花镇、南垭乡,南与金元乡、遂宁横山镇,西与蓬莱镇,北与通仙乡、射洪明星镇接壤,距县城15千米,遂宁城区35千米,成都111千米。 【人口民族】 1997年年末总仁厚84325人,人口自然增长率1.65‰,人口出生率7.15‰,计划内生育率88.7%。境内有20个民族组成,主要为汉族,其余有苗、彝等19个,主要为婚姻关系迁入。 【优势资源】 全镇地属浅丘,土壤系蓬莱本组成土母质,土质肥沃,宜种性广,主产粮食、棉花、油菜、水果、大豆、蔬菜。境内有较为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国家曾先后钻井32口进行开采,现有7口在生产。妻江横贯其境并在沿岸建有120余处电力提灌站;有2条人民渠支渠,3座200万方级水库,有一座750KW级水力发电站,境内有两条高速公路(遂回、成南高速)和一条铁路线(达成线)和一条在建高速铁路线,有省道罗桂路。 【小城镇建设】 拥有日供水2000吨自来水厂一座,750KW发电站一座,旧镇区改造基本完毕,路灯改造完毕,有综合市场3座,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网络覆盖全镇,通讯并入市网,村村通马路,村村通电力(电网改造完毕),村村通电话及闭路信号。. 510923101 隆盛镇 510923101001 121 隆盛中心社区 510923101002 220 马槽弯居委会 510923101200 122 长滩寺村 510923101201 220 赵坝村 510923101202 220 土门村 510923101203 220 单山子村 510923101204 220 干柏树村 510923101205 122 黄腊溪村 510923101206 122 犀牛石村 510923101207 220 杜家寨村 510923101208 220 五龙寨村 510923101209 220 三家店村 510923101210 220 冉家坝村 510923101211 220 红岩村 510923101212 220 平安寨村 510923101213 122 张家沟村 510923101214 220 黎明村 510923101215 220 后坝村 510923101216 220 玉明村 510923101217 220 新库村 510923101218 220 永金村 510923101219 220 涌泉村 510923101220 220 前明村 510923101221 220 永明村 510923101222 220 双界村 510923101223 220 五家桥村 510923101224 220 白寨村 510923101225 220 玄音村 510923101226 220 驼柳村 510923101227 220 会龙桥村 510923101228 220 元铁村 510923101229 220 龙门桥村 510923101230 220 五先村 510923101231 220 白林村 510923101232 220 道祖村 510923101233 220 崇英村 510923101234 220 郭安村 510923101235 220 景家坝村 510923101236 220 聂家坝村 510923101237 220 青坪村 510923101238 220 石长村 510923101239 220 五一村 510923101240 220 席家沟村 510923101241 220 飞钟村510923101242 220 黑山村 510923101243 220 黄土岭村 510923101244 220 九岭岗村 510923101245 220 老观滩村 510923101246 220 老虎坡村 510923101247 220 三江渡村 510923101248 220 石桥村 510923101249 220 月样埝村 |
回马镇 |
回马镇位于大英县涪江、郪江交汇处,东与蓬溪红江相望,南靠遂宁桂花,北邻射洪柳树。1997年12月28日,蓬溪县行政区划调整,新建大英县辖回马、郪口、金竹三个办事处,18个行政村,220个农业合作社,3个街道居委会。东西宽12公里,南北长10公里,幅员54.1平方千米。 农业资源:境内以浅丘为主,涪江、郪江沿岸多冲积平坝,分紫色土类和 潮土类,土壤层厚,富含有机养分,为果粮生产区。地属亚热带温湿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降水量930毫米以上。年平均气温16.5℃,年日照约1380小时,无霜期297天。阳光充足,年温差大,日温差小,适宜栽培水稻、玉米、油菜、棉花、红苕、花生、豆类、蔬菜等季节农作物和柑、桔、柚、苹果、桃、李、梨、柠檬、枣等水果,为川中柑桔、苹果的主要产区,被-总理誉为“一枝独秀”。 -区域概况 镇境,春秋、战国时为蜀地,秦汉西晋为广汉郡之广汉县、德阳县属地,东晋置遂宁郡后,属遂宁郡辖,东晋永和11年(335年)设巴兴县。刘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年),分遂宁郡置东、西遂宁郡,东遂宁郡治设巴兴县(今回马镇郪口长江坝),西魏恭帝二年(555年)分东遂宁置怀化郡,改巴兴县为长江县,郡治长江县置地,一直沿袭至元朝初年。宋末元初战乱,人口锐减,土地荒芜,州县省并。元世主至元19年(1282年),长江县并入蓬溪县,回马属蓬溪县辖; -回马镇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 总人口 24643 男 12662 女 11981 家庭户户数 7162 家庭户总人口(总) 23782 家庭户男 12073 家庭户女 11709 0-14岁(总) 6779 0-14岁男 3647 0-14岁女 3132 15-64岁(总) 15949 15-64岁男 8125 15-64岁女 7824 65岁及以上(总) 1915 65岁及以上男 890 65岁及以上女 1025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23377 -资源环境 境内以浅丘为主,涪江、郪江沿岸多冲积平坝,分紫色土类和 潮土类,土壤层厚,富含有机养分,为果粮生产区。地属亚热带温湿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降水量930毫米以上。年平均气温16.5℃,年日照约1380小时,无霜期297天。阳光充足,年温差大,日温差小,适宜栽培水稻、玉米、油菜、棉花、红苕、花生、豆类、蔬菜等季节农作物和柑、桔、柚、苹果、桃、李、梨、柠檬、枣等水果,为川中柑桔、苹果的主要产区,被-总理誉为“一枝独秀”。 -经济发展 全镇2006全年完成国内总产值9.2亿元,同比增长9.2%;粮食总产量达到15434吨,比去年略有增长;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7.82亿元,同比增长14.62%;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产值比例分别为14:62:24,经济结构明显优化;全年财税总收入达到226.0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93元,比上年增长308元; -商业 党委、政府继续把"工业强镇"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战略思路和主要工作目标,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回马工业经济的制胜法宝,通过创新工作机制,精心编制项目,强化服务态度,优化发展环境,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工业企业蓬勃发展,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全镇2006年全年完成招商引资项目11个,新引进项目6个,续扩建项目 5个,协议资金16050万元,实际到位资金4090万元。2006年实现工业产值5.92亿元,同比增长26.5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3.76亿元,同比增长70.94%);完成工业增加值13151万元,同比增长28.16%;引进了遂宁天成元、成都华建等投资上千万元的企业,为全镇工业增添了发展后劲,环保治理力度明显加强,确保了镇域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农业 一是坚持以抓工业的思路抓农业,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根本出发点。调整了结构,引进了业主,建好了基地,优化了品质。2006年全年共引进农业产业化项目13个,协议资金1055万元,实际到位627万元。二是坚持"大春损失晚秋补、种植业损失畜牧业补、农业损失劳务补"的工作措施,全镇改补种农作物面积14410亩;加大了生猪、养兔、养鹅等畜牧产业的发展,使人均增收80元;加大了劳务培训和输出力度,2006年全镇共计培训5000人,输出劳动力12500人,全年人均增收308元,2006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3193元。三是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发展壮大了4个农村专合组织,形成了养鹅、养兔、花椒、优质水果等产业基地。四是抢抓机遇,强力推进农田水利及村级道路建设,全镇共计整修渠系18000多米,更换和修缮提灌设施5处,整治塘、库、堰12处,规划和启动了村级道路建设26.4公里,已经启动6个村的村道路建设,其工作措施和经验得到了县委、政府领导的高度评价。全镇建沼气池520口,红层找水320口,重点以文武村、光明村为示范点的新农村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工业 2006年10月回马镇争创成为全省小企业创业基地以来,镇党委、政府结合该镇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制胜法宝,把园区规划、配套建设作为了一项重要任务,以优化环境作为园区发展的主要抓手。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招商引资取得了显著成效,从2007年的4个项目发展到如今的12个,工业产值从2003年的1.83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6.92亿元。2008年1—1 0月,该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4亿元,同比增长78.9%;园区完成洽淡招商引资项目24个,其中在建项目10个,新签约项目7个,协议资金28600万元。基本形成了化工、饲料、塑料、兽药、纸业、建材六大支柱产业,成为了全县承接西部产业转移的基地; 2008年11月7日,县政协主席会成员在县政协主席张继明的率领下,对该镇小企业创业园发展情况进行了视察。委员们先后深入该镇华建管桩、中通药业、莹峰化工展开了实地调研,并详细听取了相关企业和回马镇党委、政府的专题汇报。张继明强调,回马镇在强力推进园区建设和发展的同时,要坚定不移抓招商引资;继续营造工业发展的氛围,加强政府服务企业的力度;采取灵活多样的发展建设模式,特别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以205线改建为契机,搞好园区中、长期规划,为回马镇小企业创业园发展再注入活力。 -乡镇建设 基层建设 一是以建立和完善干部管理机制入手,扎实推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后建立了科学实用的《回马镇镇、村干部管理考核办法》、《回马镇财务管理办法》,规范了干部的管理。二是认真贯彻《干部教育培训条例》,定期对镇、村干部进行培训,选拔村5名支部-到雅安农大、市委党校进行专业课程培训,采取个人自愿和组织推荐的方式选拔3名干部到发达地区打工锻炼,增强了他们招商引资和抓发展的能力。三是大力实施"四型"乡村干部工程,加大"三向培养"工作力度。今年,全镇培养了25名具有"双强、双带"能力的优秀青年加入到党的组织,成为党在基层带领群众致富的骨干,38名优秀党员培养成了致富带头人,其中有12名村干部加入到了农村专业协会中,其中1人被选举成为协会会长。四是进一步深化"三级联创"和"万村建设"创建活动。先后将文武村创建成为了省级示范村,光明村等4个村创建为了市级示范村。五是全面实施党员先锋工程。在全镇建立了6个党员示范村,180个农村党员示范户,40个机关党员"示范岗",起到了树典型,起带动,促整体的作用。六是以光明村养兔为依托,积极探索"支部+协会"工作,全镇的养兔协会、养鹅协会、优质果品协会、花椒协会等农村专合经济组织健康发展,种养殖收入超过6000万元,覆盖全镇18个村6000多户。七是认真抓好了"十一五"人才规划,在临街铺面建立起了"人才生态园"、"乡土科技人才超市",分别对18个企业、18个行政村的36名专业技术人才、269名实用技术人才、196名企业管理人才、731名技能人才进行登记建档,提供信息咨询,为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八是扎实开展了保持0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通过自编教材、文艺表演、民情恳谈、解决实际问题等形式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乡镇先教活动实际的新路子,建立了保持0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在活动中,中央巡视组、省委督导组、市委督导组分别多次来回马视察,2006年年2月8日,省委-张学忠率省委组织部长魏宏、省委秘书长晏永和等省、市领导亲自莅临我镇文武村视察先教活动及新农村建设工作,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社会事业 一是学校布局进一步优化,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回马中学教学质量位列全县前茅,成功创建全省贯彻义务制教育示范乡镇并顺利通过验收。二是卫生事业不断发展,镇卫生院门诊大楼基本完工,在全镇范围内开展了经常性的疫病预防控制工作,献血任务0完成。三是人口及计生工作成效明显,全镇计生率达到93%,节育措施落实率达到100%,社会抚养费征收率超过86%,计划生育文化大院得到国家计生委宣传司的肯定。四是城乡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实施了"城乡低保"动态管理,关注关爱-,解决了许多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为群众办了大量实事。五是坚持党管武装,切实做好青年民兵思想政治工作,0完成年度征兵工作任务。六是国土工作进一步加强,从严控制了宅基地审批条件,基本农田得到全面保护,地质灾害防御体系健全,地质隐患得到及时整治;红层找水达到320口,利用率超过88%。七是广电、文体、科技事业全面进步。八是信访综治工作成效显著。成立了回马镇矛盾调处中心,加强和改进了信访工作,信访工作通过市上的检查验收,被评为"文明信访接待室";认真落实维稳领导责任制,部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代表全县接受了全省平安创建示范县的检查验收,成功创建遂宁市"平安乡镇";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2006年全镇发生刑事案件11件,比上年下降38%,侦破刑事案件11件,侦破率上升25%;发生治安案件34件,查处34件,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稳定。九是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十二字方针,以隐患排查和整治为切入点,以-为突破口,逗硬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控制目标,全镇全年无任何特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发生; 文化建设 一是坚持用先进的舆论导向人,用先进的理论武装人,探索多种形式,强化理论宣传。全年制作展板20余张,办板报10余期,悬挂标语80余幅,市、县电视台多次到回马宣传报道,利用中心学习小组对全镇领导干部开展了14次集中学习,开展了以保持党员先进性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教育、历史使命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创业精神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建设"社会文明新镇"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2006年12月份在全县举行的"唱响大英"纪念大英建县九周年歌咏比赛中,获得了组织奖。二是大力实施《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重视群众文化活动,全镇投入2万多元支持建立8支社区和乡村文娱宣传队,添置了服装和器乐设施,积极开展"热爱大英,建设大英"为主题的公民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活动,运用人民喜闻乐见的腰鼓队、秧歌队把"-"渗透到社区、农村,在学校举办法制宣传教育活动4次,加强了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人们的诚信意识和法制观念得到加强,回马被评为全市"四五普法"先进集体。三是积极开展"三优一学"、"三讲一树"、"三下乡"创建文明社会和文明小区等活动,成功创建文武村为市级文明村,保持回马镇机关为乡镇文明机关。四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面落实,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人民团体和关心下一代工作得到了加强,政协-工作进一步强化,在全镇16村建立了农民工会。五是不断完善村民自治工作。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得到全面推广,村民的法制意识、主人翁意识增强,今年7月全市村务公开村民管理流动现场会在回马设参观现场,得到了全体参会者的肯定和赞扬; 党风建设 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开展了以权利观为重点的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结合开展第二、第三批保持0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重温了党章,学习了"两个条例",强调和完善了管理制度,建立了反腐倡廉长效机制。同时,结合中央《关于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的意见》,在全镇范围内对领导极其配偶、子女违规经商办企业进行清理,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及离退休人员参与村(居)集体利益分配进行了检查,杜绝了侵害群众利益和领导干部身陷非法利益格局的案件发生。第三,坚持惩治和保护相结合,加大了违纪案件的查处力度,对2名村干部违纪案件进行了坚决查处,追回损失1.6万元,分别给予2人严重警告和警告处理,对3名镇干部违反纪律给予了告戒一个月的处理,起到了查处一案,治理一线,教育一片的效果。积极营造了风清气正、政通人和的环境; 行政建设 一是狠抓干部思想教育工作。继续推行干部集中学习和定期学习制度,着力提高全镇干部的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增强干部在新形势、新时期狠抓落实的执政能力。二是狠抓到村兼职干部的落实工作。选派了一批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作风过硬的年轻干部到18个村任职,建立健全了驻村干部考核评价机制,通过扎实锻炼,增强了干部抓发展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年轻后备干部。三是狠抓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了全镇镇村干部、工作考核体系,坚持用纪律管人,用制度管事,在干部管理中实行能者上,在村级班子工作中实行竞争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了全镇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增强了执行力。四是狠抓干部管理工作。用铁的决心、铁的纪律、铁的制度推动各项工作,对少数干部存在的服务态度差、办事推委、效率低下,吃、拿、卡、要等问题发现一起纠正一起;对不遵守组织纪律,无故离岗,违反规定的干部进行逗硬处理,确保了党委、政府政令畅通,打造了良好的经济发展软环境,促进了回马经济社会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510923102 回马镇 510923102001 121 化工街居委会 510923102002 121 交通街居委会 510923102003 121 金竹街居委会 510923102004 220 双江社区 510923102200 122 临江村 510923102201 122 农林村 510923102202 220 光明村 510923102203 220 窑垭村 510923102204 220 团结村 510923102205 220 文武村 510923102206 220 夏家沟村 510923102207 220 永和村 510923102208 220 金竹村 510923102209 220 枯井村 510923102210 220 芦林村 510923102211 220 元山村 510923102212 220 新龙桥村 510923102213 220 长江村 510923102214 220 涪江村 510923102215 220 花园村 510923102216 220 梨园村 510923102217 220 妻江村 |
天保镇 |
天保镇位于四川大英县东南边陲,距县城12.5公里,辖2个力事处,21个行政村,215个农业合作社,8113户,30437队,总耕地24390亩,幅员面积51.6平方公里. 资源环境 属农业型乡镇,浅丘地貌,棕紫泥土壤,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民风淳朴,交通便捷。盛产粮食、棉花、水果、畜禽,渔业等。境内有连续多年荣获市优质水果的天宝柚,其果色橙黄,果体适中,脆嫩化渣,酸甜适度,享誉川中,堪称柚类极品。天府天保牌优质贡米,其米细长,莹光半透明,白腹极少,氨基酸含量高,食口性极好,畅销市内外,被誉为贡米。境内有天保湖,其蓄水1700万方,湖水清澈,水面曲折,半岛千姿百态,绿树成荫,花果山的花季,香溢四方,此湖集蓄水、防洪、观光农业、生态为一体,是旅游、餐饮、娱乐、休闲的好景地,具有极其深度的开发价值 。 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 总人口 26144 男 13479 女 12665 家庭户户数 7357 家庭户总人口(总) 26112 家庭户男 13450 家庭户女 12662 0-14岁(总) 8017 0-14岁男 4453 0-14岁女 3564 15-64岁(总) 15782 15-64岁男 7961 15-64岁女 7821 65岁及以上(总) 2345 65岁及以上男 1065 65岁及以上女 1280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25536 乡镇建设 该镇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承天寺社区、卫办、各中小学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城乡环境卫生领导小组;动员镇级各单位和群众对城乡环境卫生进行了一次集中清理,重点对场镇各中小学、幼儿园、餐饮单位、车站、医院等公共场所实行严格的卫生管理;集中清理整治了严重影响场镇容貌的中央河沟,加强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场所建设的运行和管理,使全镇城乡环境卫生面貌得到较大改观;坚持预防为主,依法科学防治各类传染病,重点把预防工作落实到医疗条件落后的农村和人员密集的各中小学、幼儿园,实行责任到人,严格监控,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有效地阻断传播途径,防止疫情扩散;通过广播向全镇广泛宣传传染病预防治疗方面的知识,积极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防治,营造了良好的宣传氛围。 510923103 天保镇 510923103001 121 承天寺社区 510923103200 220 八方碑村 510923103201 220 八字墙村 510923103202 220 包包河村 510923103203 220 保丰村 510923103204 220 道湾村 510923103205 220 归乡村 510923103206 220 花天坝村 510923103207 220 李广沟村 510923103208 220 廖家桥村 510923103209 220 龙咀子村 510923103210 220 檬刺桥村 510923103211 220 木鱼石村 510923103212 220 沙石咀村 510923103213 220 狮子寨村 510923103214 220 石福安村 510923103215 220 书房湾村 510923103216 122 天宝村 510923103217 220 桅杆坪村 510923103218 220 新开寺村 510923103219 220 秀白山村 510923103220 220 燕窝山村 |
河边镇 |
河边1992年建镇,河边镇位于大英县西南端,距县城25公里,距成都135公里,与乐至县宝林镇接壤。辖河边、八里、星花、先锋、福禄等乡镇。境内蓬乐路(蓬莱--乐至)横穿过境;特产有八里白柠檬,是四川第2大柠檬产区,中国第一大白柠檬产区。河边镇为川中盐业管理驻守地,各地盐商均往来于此,被誉为“银窝窝”。河边镇辖5个办事处,46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450个农业合作社,总人口73030人。幅员面积96.2平方公里,耕地有53723亩; 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 37643 男 19068 女 18575 家庭户户数 11108 家庭户总人口(总) 37299 家庭户男 18833 家庭户女 18466 0-14岁(总) 11441 0-14岁男 6064 0-14岁女 5377 15-64岁(总) 22532 15-64岁男 11407 15-64岁女 11125 65岁及以上(总) 3670 65岁及以上男 1597 65岁及以上女 2073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36428 资源环境 河边镇地域辽阔、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边垂优势强、山重二级水泥路--蓬乐路纵贯全境、距县城24公里,交通便捷、四通八达;河边镇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无霜期长。 经济发展 全镇以粮、棉、油、猪、果、蔬菜等作为支柱产业,具有发展规模的棉花总产年均已达1000吨以上;生猪、山羊出栏5万只以上,生猪生产是河边镇的龙头养殖业;以中国独秀的白柠檬、驰名全川的"荣仙柚"为主的名优水果年均总产达2800吨以上;已形成大规模的四边桑又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全镇已在于家寨村建大棚蔬菜示范基地42个;拥有乡镇企业661家。 河边镇特产-白柠檬 该镇经科学论证,拟定以万福菌业为龙头,创建大英县食用菌基地,预计发展种植户1000户,发展稻田蘑菇500亩,并由万福菌业包科学、包技术、包产量、包回收,真正带动老百姓发家致富,摆脱传统耕作方式的约束,让全镇农民都富起来。 切实帮助农民增收致富,这仅仅是河边镇改善干群关系的措施之一。要真正做到让老百姓满意,必须时时刻刻为老百姓着想。 为切实加强农村财务管理,促进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民主化和现代化建设,河边镇党委、政府以"五抓五确保"为重点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全镇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城镇建设 2000年被列为“四川省小城镇建设试点镇”,目前旧房改造、新街建设进展迅速;全镇村村通电话,程控、移动电话覆盖全镇、光纤电视直通每一个村;水、电、燃气充裕。 510923104 河边镇 510923104001 121 正东街社区 510923104002 121 正西街社区 510923104200 220 安山村 510923104201 220 柏杨村 510923104202 220 波思村 510923104203 122 大马口村 510923104204 220 峰山村 510923104205 220 花牌坊村 510923104206 220 花竹林村 510923104207 220 解化沟村 510923104208 220 金鼓村 510923104209 220 金灵村 510923104210 220 鲤鱼坝村 510923104211 220 落泉村 510923104212 220 马尖坡村 510923104213 220 青云村 510923104214 220 上埝村 510923104215 220 石全垭村 510923104216 220 石山村 510923104217 220 双石村 510923104218 220 太华村 510923104219 220 铁路沟村 510923104220 220 桐麻岭村 510923104221 122 望五里村 510923104222 220 卧龙村 510923104223 220 下埝村 510923104224 220 响堂村 510923104225 122 于家寨村 510923104226 220 张飞沟村 510923104227 220 驰丰村 510923104228 220 大屋沟村 510923104229 220 桂阳村 510923104230 220 金沟村 510923104231 220 坤龙村 510923104232 220 栏江村 510923104233 220 兰妮村 510923104234 220 石龙村 510923104235 220 高滩子村 510923104236 220 葛藤村 510923104237 220 九店村 510923104238 220 老管村 510923104239 220 柳林村 510923104240 220 鹿角沟村 510923104241 220 骑龙村 510923104242 220 上坝子村 510923104243 220 铜鼓村 510923104244 220 星花村 510923104245 220 中蓬村 |
卓筒井镇 |
卓筒井镇位于遂宁市大英县之西南,幅员面积47.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66万亩;辖四个办事处,22个村民委员会和1个街道居委会,215个农业合作社,总人口34801人;全镇根据浅丘地貌特征突出农业镇特色,按照“调结构、粮增产、钱增收、科技致富、社会稳定”的思路,农业生产以水稻、玉米,小麦、棉花、油菜为主,兼顾发展养殖业、桑果园产业化为一体的复合型高效农业,境内出产有优质大米、优质大豆、大五星枇杷、风水梨、天保柚享誉于全川;全镇乡镇企业迅猛发展,工业产值达930万元,工农业总产值达1.0658亿元。 卓筒井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镇境内有仅次子刘文采庄园的罗都复庄园,安乐山刻造像和明代提督程子谦墓,是投资开发旅游的绝好之处。 -历史文化 大英发现盐卤资源有上千年的历史,经国家储委认定的大致有10亿吨盐卤资源储量。大英县境盐卤分布在蓬莱、象山、卓筒井、河边、玉峰等地。其深层盐卤矿上矿层食盐面积22300平米,盐层厚3.5~151.11m,下矿层面积34,000平米,盐层厚2.5~119.16m。四川是中国井盐的主要产区。县境内“大英卓筒井”和大英场积淀了千年盐卤文化。民国时期,川北多布有卓筒进,大英拥有108灶1711进,年产量达4000余吨。至今,还有“大顺灶”等18眼井保存着。 享誉世界的大英县卓筒井已向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卓筒井是直立粗大的竹筒以吸卤的盐井,“凿地植竹,为之卓筒井”。起源于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的大英县卓筒井钻探取盐技术,比西方早七八百年,使地下深处的卤水第一次得到科学的开采,在开采卤水的过程中,人类发现了埋藏在地下的油气资源。其凿井工艺技术开西方近代蝇式顿钻钻井方法的先河,虽然经历了近1000年历史,其古老的工艺流程仍保存得相当完整。中国发明卓筒井技术甚至被《中国钻探技术史》、《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国井盐科技史》三书誉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和“世界石油钻井之父”。卓筒井是世界钻探深井的始祖和活化石,是世界上唯一现存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活着的恐龙”。 卓筒井工艺流程包括打井、取卤、晒卤、制盐等四个步骤。现仅在大英境内存有9灶41口为样的盐井,分布在关昌、青木、快活岭、三兴、英家桥、青和等六个村方圆6公里范围内,其凿井、吸卤、煎盐等生产工艺流程,基本上保持了宋代卓筒井的基本特点。它持续近千年,生产未中断,对研究中国盐业史和钻井史具有很高的价值,受到盐业专家的高度赞誉 。 -经济发展 2008年上半年遭受的地震灾害给卓筒井镇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损失。为减少损失使农民增收,卓筒井镇将晚秋生产作为全年农业生产的最后一道防线,对夺取全年农业丰收至关重要。镇党委、政府从强化晚秋生产入手,争取全年粮食丰收。 该镇将晚秋生产作为村支部村委会的年终任务之一进行目标考核。搞好宣传,规划示范片的工作。各村充分利用会议、广播、召开现场会等形式,广泛宣传发展晚秋作物的意义,发动群众大种晚秋作物,将面积落实到村。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由于晚秋生产季节性强、时间紧、任务重,各村及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晚秋生产的领导,做到早宣传、早动员、精心组织,切实抓好协调、服务等工作,落实好各项措施。目前,卓筒井镇落实秋洋芋3000亩、秋红苕3000亩、秋菜5000亩。 510923105 卓筒井镇 510923105001 121 卓源社区 510923105200 220 安乐村 510923105201 220 德钱村 510923105202 220 东坡村 510923105203 122 关昌村 510923105204 220 花牌湾村 510923105205 220 槐花村 510923105206 220 汇龙桥村 510923105207 220 快活岭村510923105208 122 立山村 510923105209 220 骑龙寨村 510923105210 220 青和村 510923105211 122 青木村 510923105212 220 三兴村 510923105213 220 胜福村 510923105214 220 石马村 510923105215 220 铁板桥村 510923105216 220 铜盆寨村 510923105217 220 土地井村 510923105218 220 万马村 510923105219 220 为干屏村 510923105220 122 吴家桥村 510923105221 220 蓄金村 |
玉峰镇 |
玉峰镇位于大英县西北部,东西直线距离6.3公里,南北直线距离10.1公里,幅员面积为64.9平方公里,全镇45000人,耕地面积38102亩。 玉峰镇地处浅丘地带,地域广阔,属于紫色土壤,土地肥沃,有机质丰富,适合多种农作物的种植,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无霜期长,玉峰镇的大春作物以棉花、水稻、玉米、红苕为主,小春作物以小麦、油菜为主,棉花、油菜是主要经济作物,水稻、玉米、红苕、小麦是主要粮食作物。 -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 总人口 26855 男 13762 女 13093 家庭户户数 7879 家庭户总人口(总) 26696 家庭户男 13615 家庭户女 13081 0-14岁(总) 7619 0-14岁男 4020 0-14岁女 3599 15-64岁(总) 17020 15-64岁男 8709 15-64岁女 8311 65岁及以上(总) 2216 65岁及以上男 1033 65岁及以上女 1183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25869 -经济发展 玉峰镇有优越的投资环境:1、交通方便,四通八达;2、信息网络覆盖全镇;3、环境优美:4、农副产品和水资源丰富; 投资项目:玉峰镇有丰富的农副产品,年出肥生猪4万头左右,欢迎来镇兴办粮食、食品加工厂;有大量的蔬菜,价格便宜,是兴办榨菜厂的好地方;四五水库、南泉湖、窑家沟花果山、玉印寺公园等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可投资果园、养殖场、旅游业和娱乐业。 -乡镇事业 2008年12月9日,市政府教育督导组一行莅临玉峰镇,对玉峰镇创建市级义务教育示范乡镇工作进行了复查评估。玉峰镇顺利通过评估,成功创建市级义务教育示范乡镇。 评估组一行通过看现场、查资料、核实数据、听汇报、座谈师生和群众等方式,对玉峰初中、玉峰小学、团结小学进行了复查评估,并一致认为玉峰镇党委和政府学习、宣传、贯彻《义务教育法》工作落实、教育经费投入有保障、学校布局合理、校园周边环境较好、办学条件较好、学校运行规范、教学质量较高、德育教育工作制度完善,体现了农、科、教三结合的办学宗旨,为玉峰镇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县教育局局长熊杰、玉峰镇镇长何涛分别对创建市级义务教育示范乡镇工作自查评估进行了情况汇报。 510923106 玉峰镇 510923106001 121 幸福街社区 510923106002 220 观音社区 510923106200 220 得鱼沟村 510923106201 122 飞场湾村 510923106202 220 黄麻沟村 510923106203 220 家兴沟村 510923106204 220 梁家坝村 510923106205 220 罗家沟村 510923106206 220 葡萄店村 510923106207 220 蒲家沟村 510923106208 122 浅垭子村 510923106209 220 石盘沟村 510923106210 220 石滩垭村 510923106211 220 双古磨村 510923106212 220 水阁村 510923106213 220 四口湾村 510923106214 220 送家沟村 510923106215 220 团结村 510923106216 220 肖家沟村 510923106217 122 玉峰村 510923106218 220 玉印村 510923106219 220 转龙坝村 510923106220 220 八德桥村 510923106221 220 斗笠村 510923106222 220 方平沟村 510923106223 220 高屋基村 510923106224 220 何家井村 510923106225 220 河里坊村 510923106226 220 河中井村 510923106227 220 红花湾村 510923106228 220 红苗子村 510923106229 220 农田村 510923106230 220 三路沟村 510923106231 220 五方坡村 510923106232 220 指石河村 |
象山镇 |
象山镇位于大英县北部,距蓬莱15公里,商业兴旺,交通方便,文化也较发达。 2008年入秋以来,象山镇广大群众及早动手,大力加强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全镇掀起兴建水利热潮。象山镇永乐村是全镇出了名的旱片死角,针对这种情况,该村群众不等不靠,全村群众踊跃捐资2.3万元,投劳300多个,对原来的堰塘进行了全面淘淤整修。经过整修,该村的堰塘面积将扩大到10亩,蓄水量达2万方,可解决2个社近300人的人畜生产生活用水 。 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 总人口 32626 男 16757 女 15869 家庭户户数 8997 家庭户总人口(总) 32020 家庭户男 16375 家庭户女 15645 0-14岁(总) 9552 0-14岁男 5027 0-14岁女 4525 15-64岁(总) 20419 15-64岁男 10506 15-64岁女 9913 65岁及以上(总) 2655 65岁及以上男 1224 65岁及以上女 1431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31394 510923107 象山镇 510923107001 121 富乐寺社区 510923107200 220 白角滩村 510923107201 220 长园村 510923107202 220 冯家楼村 510923107203 220 凤阳村 510923107204 220 观桃村 510923107205 220 犁浅垭村 510923107206 220 马蹄垭村510923107207 220 牟家沟村 510923107208 220 炮筒沟村 510923107209 122 桥头村 510923107210 220 青龙滩村 510923107211 220 全家湾村 510923107212 220 三溪村 510923107213 220 施家坝村 510923107214 220 文龙村 510923107215 220 无神村 510923107216 122 象山村 510923107217 220 永乐村 510923107218 220 永南坝村 510923107219 220 枣子湾村 |
通仙乡 |
通仙乡,位于四川遂宁市大英县东北部,东临隆盛镇(同心),南靠蓬莱镇(火井),西接象山镇,北与射洪县接壤。 幅员面积20.4平方公里。1951年9月置乡,1966年至1983年曾更名为永明,1992年9月撤并建时与原高峰乡合并为现通仙乡,距县城11公里。现辖两个办事处, 两个场镇,11个行政村,104个农业合作社。1999年末总户数4197户.总人口14259人,其中农业户4190户,农业人口14175人,耕地13630亩。境内以中浅丘为主,多山坡绿地,有小Ⅱ型水库一座,人民渠支渠12.5公里。 特色产业 一、加快土地流转,推进规模化发展。采取示范带动、政策促动、宣传发动等措施, 市农林部门领导到乡指导花椒基地建设 引导农民采取转包、转让、互换、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进行土地流转,集体发展花椒产业。截至目前,全乡流转土地8000亩,规模化发展九叶青花椒7800亩。二、开展技术培训,推进标准化生产。采取召开技术现场会、培训会,举办专家讲座等方式,开展技术培训6期,培训种植农户600人次,帮助种植户提高种植技术,实行标准化生产。三、发展专合组织,推进规范化经营。成立花椒生产经营协会,发展入社会员100余户,采用"协会+农户"模式,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种苗、统一定植、统一技术、统一销售和分户管理的经营体制,提高组织化和规范化程度。四、组建服务网络,推进信息化销售。以农业信息网建设为契机,健全花椒销售服务网络,为椒农提供及时、可靠的供求信息,拓展销售渠道和范围 。 -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 总人口 12302 男 6353 女 5949 家庭户户数 3830 家庭户总人口(总) 12257 家庭户男 6329 家庭户女 5928 0-14岁(总) 3560 0-14岁男 1868 0-14岁女 1692 15-64岁(总) 7605 15-64岁男 3955 15-64岁女 3650 65岁及以上(总) 1137 65岁及以上男 530 65岁及以上女 607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12030 -自然资源 通仙乡是一个农业主导型乡,主产粮、棉、油、猪、羊、蚕,近两年来该乡特色农业发展较快,以生猪、山羊、肉牛、网箱鱼等为特色的养殖业成为乡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已成为市县牛羊养殖基地。现已建成小康村7个,在建典型富裕村1个。 过境乡道水泥路连通县城,乡内村村杜社公路畅通。乡村有线广播已建成网络,村级广播站已全部建成,光纤闭路电视覆盖率达65%,程控电话村通率达82%,为宣传、信息工作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乡内有初级中学l所,中心小学2所,村小学10所,教职工140余人,在校学生2700余人.有农技校和党校各一所,学员600余人,有各层次农技人员120余人。有卫生院及礼堂各两所,老年活动中心3处。著名宗教活动场所--高观山在乡内高山村。每逢重大节日,游客甚众。 1999年,全乡粮食总产7900吨,棉花总产140吨,油料总产300吨,生猪出肥8100头,山羊出栏3500余只,出栏肉牛509余头,收蚕茧12吨。乡镇企业产值1300万元,劳务输出2100人。农民人均纯收入1450元,地方财政收入102万元。计生工作名列全县第二名。投资80多万元的"侨心"小学已投入使用。"普九"通过国家验收。 -乡镇建设 大英县通仙乡因地制宜开展水利建设,投入资金200余万元,改造中低产田80hm2,恢复改善灌面160hm2,为农村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通仙乡整治了以人民渠高永支渠为重点的渠道12.5km,配套斗渠6条21km,完善了排灌网络。该乡还开展了一系列综合制旱工程,新建28口蓄水池,11口山坪塘,23节石河堰,12处大型囤水田和25处提灌站,改善了11个村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该乡在盛水村大面积推广节水型喷滴灌、U型水渠、低压管道输水等工程,使每亩土地收入比以前增加了8至10倍 510923200 通仙乡 510923200001 210 通仙社区 510923200002 220 高峰社区 510923200200 220 登荣村 510923200201 220 甘井村 510923200202 220 高山村 510923200203 210 华严村 510923200204 220 井湾村 510923200205 220 普陀村 510923200206 220 三溪口村 510923200207 220 盛水村 510923200208 220 顺河村 510923200209 210 通仙村 510923200210 220 洋溪村 |
金元乡 |
金元乡是四川省遂宁市大英县辖乡. 金元乡积极调整农民种养结构,在全乡大力发展天府白鹅产业,以此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发展成效 大英县金元乡农业服务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我乡2008年小春生产继续创新高;2008年我乡小春生产的总体思路是:扩粮稳油调结构,依靠科技攻单产,调优品质增效益,强化服务抓落实,全乡小春计划播种粮食 16400亩,其中:小麦12600亩、大麦1700亩,豌豆和葫豆1000亩,洋芋1100亩。计划播栽油菜7500亩,种植牧草、蔬菜及其它作物2300亩。力争全乡有小春一季粮食总产达到5067 吨。油菜总产10500吨,种植业农民人均增加纯收入10元以上; 发展策略 结合金元乡的实际情况,今年以来,金元乡对以传统的农业种养模式进行调整,从大英新生态公司引进天府白鹅养殖,组织群众广泛养殖天府白鹅,引领群众种养业增产增效。该乡聘请专门技术人员上门对养殖户进行技术培训,乡党委、政府派人深入村社组织发动群众养殖天府白鹅。利用现有地理条件和水利资源,金元乡在高笋堰村、洞坡村等地发展了一批养鹅专业户,首批养殖白鹅数量已达2200只,金元乡掀起了养殖天府白鹅的热潮。 金元场镇幅员面积2平方公里,居民2300户,5000人,场镇日垃圾量1.3-1.5吨,距县垃圾处理场14公里左右。为了切实加强对场镇卫生的整治,达到净化、美化、亮化、改善人居环境的目的 ,政府投资2万元进行场镇垃圾处理。实行垃圾处理方式:一是实行建站地埋式;二是运至县垃圾场集中焚烧处理。 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委关于抓紧解决部分村级组织无活动场所问题的系列指示精神,全面完成全乡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任务。按照中央组织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组通字[2006]2号)文件规定,每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总投资为4.95万元。其中建筑投资为4.15万元,每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筑面积按90平方米掌握,建筑造价按461元/平方米计算;每个活动场所办公用品配置资金8000元,包括办公桌、办公椅、活动室桌椅、文件资料柜、村级组织门牌、村务党务公开栏、科普宣传栏、各类规章制度栏、党旗、电视机、DVD、黑板等项目,办公用品由市县实行政府采购,实物配置。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所需资金,由中央和省、市、县给予补助,乡里予以配套。 大英县金元乡从实际出发,打好“三张牌”,巧妙激活招商引资这个法宝,引进工业企业2个,服务型企业3个,农业产业化企业3个,引进项目资金45万元,2004年实现招商引资780万元,促进了金元乡的大发展. -金元乡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 总人口 28315 男 14346 女 13969 家庭户户数 7678 家庭户总人口(总) 28004 家庭户男 14188 家庭户女 13816 0-14岁(总) 8463 0-14岁男 4539 0-14岁女 3924 15-64岁(总) 17392 15-64岁男 8656 15-64岁女 8736 65岁及以上(总) 2460 65岁及以上男 1151 65岁及以上女 1309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28077 -乡镇建设 10月21日,金元乡党委政府与在村任职的12名大学生村官进行工作业务交流。村官们就任职一段时间以来的工作、生活情况谈想法、议感受、话发展,并结合所任职的村(居)委会工作实际,出良策、开“良方”。金元乡党政负责人介绍说:通过这些交流,对他们的述职情况进行点评,针对基层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向他们教法子、指路子。这样做是为了帮助大学生村官尽快完成角色转变,通过督促、引导,培养他们自己对“村官”这一职位有正确的认识和定位,使他们能够或早日成为科技致富的小专家、基层工作的多面手、居民纠纷的调解员、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据了解,金元乡将每月定期或不定期与大学生村官进行工作业务交流,为他们展示才华提供机会,使他们在互动交流中夯实基础、提升能力。 -金元乡-特产 白柠檬原名塔西提柠檬,源于美国,于1995年引进,是中国独一无二的柠檬新品种,享有“果中之王”、“食用佳品”称号。 白柠檬是无核水果,是很重要的天然香精原料,它为清香型,填补了天然香精香型之空缺。白柠檬也是珍贵食品,其汁含珍贵的营养物质,其中蛋白质占1.2,全糖占2——3.6,可溶性因形物7.76——8,各种果酸6.9,每百克鲜果汁含维生素A2毫克,VC59——70毫克,VB30——60微克,VP抗癣皮病100——130微克,肌醇85微克,含胺基酸十七种,总量为256.51微克,同时,还含有钙、磷、铁等矿物质成份。白柠檬汁酸,胚具有极高的美容保健作用和医药价值,对冠心病、高血压、血管硬化、支气管炎、胃病等有显著疗效,对癌症有预防抑制作用,对视力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并具有抗衰老之独特功能。 510923201 金元乡 510923201001 210 金元社区 510923201200 220 斑竹山村 510923201201 220 宝沟村 510923201202 210 洞坡村 510923201203 220 洞湾村 510923201204 220 端祥村 510923201205 220 飞虎寨村 510923201206 220 高笋堰村 510923201207 220 河包田村 510923201208 220 河定海村 510923201209 220 江关嘴村 510923201210 220 金容村 510923201211 210 金元村 510923201212 220 金竹湾村 510923201213 220 龙塘湾村 510923201214 220 峦苍柏村 510923201215 220 石宝沟村 510923201216 220 松林沟村 510923201217 220 天泉山村 510923201218 220 峡码口村 510923201219 220 小林垭村 510923201220 220 永镇桥村 510923201221 210 园通市 510923201222 220 转角楼村 |
智水乡 |
智水乡地处四川省大英县西南部,距县城22公里,幅员面积16.9平方公里,辖6个行政村,76个农业合作社,3002户,总人口12416人,农村劳动力4897个,耕地面积11043亩,智水乡居盆地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7℃,无霜期290天,日照1400小时,平均年降雨量780毫米,主要民族汉族,主要农付产品有水稻、玉米、红苕、棉花、油菜、大豆、畜禽、蚕桑、水果等 。 -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 总人口 9991 男 5069 女 4922 家庭户户数 2908 家庭户总人口(总) 9977 家庭户男 5060 家庭户女 4917 0-14岁(总) 2927 0-14岁男 1580 0-14岁女 1347 15-64岁(总) 6066 15-64岁男 3022 15-64岁女 3044 65岁及以上(总) 998 65岁及以上男 467 65岁及以上女 531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9833 -乡镇事业 智水乡中心学校从9月17日起,以语文教师赛课为载体,拉开了新学期校本教研的序幕。该校校本教研从学校、教师的实际需求出发,以具体实践为落脚点,体现了灵活性、参与性、针对性、实效性。评课,给所有老师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的平台。老师们在评课中提出:1、校本教研要有很强的针对性。如:针对教师教育学生时出现的多批评少鼓励的倾向开展赏识教育研究,它能使教师学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从而使学生对自己对学习充满信心。2、校本教研必须基于学校实际,它才有支撑点,才有生命力。上课使用辅助手段要看学校是否具备实施的条件,如:多媒体教学对于该校来说则无法开展。基于此,该校本学期校本教研的重点是:1、根据教师包办太多、教材中心、教师中心,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状况来研究主体探究型教学模式的构建。2、如何借助专家的理论指导教师学习、讨论,并将这些理论运用于实践。3、如何运用远程教学资料和光盘播放点有效地辅助教学。4、如何找到录音机、小黑板、自制教具等传统教学辅助手段与新时期的教学工作的结合点,从而促进学校形成自己的科研特色。 510923202 智水乡 510923202200 210 百家桥村 510923202201 220 鲤鱼浸村 510923202202 220 星宿沟村 510923202203 220 斩龙垭村 510923202204 220 智平村 510923202205 210 智水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