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东省 >>菏泽 >> 鄄城县 >> 李进士堂镇

李进士堂镇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李进士堂镇谷歌卫星地图)


李进士堂镇简介

  山东省鄄城县董口镇地处黄河中下游平原,山东省西南部,东距鄄城县城9公里,南离牡丹之乡菏泽39公里,西靠黄河与-相望。辖区耕地面积积7.9万亩,33个行政村,95个自然村,总人口5.9万人。
   悠久的历史。董口镇处古黄河文明发祥地,大部分村庄自明朝初年迁居于此。镇驻地董口村由明洪武年间、高氏始祖、陈氏始祖自山西洪桐县迁居此地,因西靠黄河渡口,故村名“渡口”,后演变为董口;1928年为濮县董口区,1940年3月为鄄城县第五区,1949年8月改为鄄城县第七区,1957年为董口人民公社,2001年1月董口乡、双庙乡合并为董口镇。
   优美的自然环境。董口镇属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沟渠纵横,西引黄河水四季水流不断;芳草遍地,绿树成荫,黄河滩里蛙鸣鱼肥,黄河鲤鱼,肉鲜味美;香草鸡、青山羊、无公害果品、蔬菜加上季风型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形成了生态经济示范镇。15000亩的杨树丰产林成方连片,巍巍黄河大堤,青青防浪柳林、银杏林。春暖花开,桃园、苹果园花香四溢,景色迷人。
   便利的交通、通迅。镇境内省级“济董公路”横贯东西,“沿黄公路”纵穿南北。距日东高速公路26公里,距省会济南220公里,皆是高速公路;东距临商公路9公里、距京九铁路鄄城火车站33公里。董口黄河浮桥连接鲁豫两省,是鄄城县的“西大门”,成为东西交通要道。镇内90%的村通公路,驻地公路干道11条,总长29公里;实现了村村通电话,程控电话机5100余部,交通、通讯方便快捷。
   丰厚的农业基础。董口镇是山东省商品粮生产先进镇,杨树丰产林发展先进镇,青山羊、小尾寒羊、鲁西黄牛饲养先进镇。有前元、军屯两个回民村,长年从事牛羊的饲养及肉食加工销售。全镇林业、畜牧、蔬菜、中药材四个支柱产业初具规模,逐步向区域化、产业化、集约化方面发展,为农副产品深加工提供了充足的资源。
   诚信稳定的社会环境。纯朴、善良、豁达、好客的董口人,始终保持着朴实守信,以诚为本的品格,坚持以信为人,以诚待人,视信誉为生命。镇党委政府始终把稳定与发展作为两项中心工作来抓,拿出一半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稳定工作中,使全镇杜绝了“三难五乱”现象,为外来客商落户董口镇,为全镇经济的快速发展打好了基础。.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5.9万人 ·鄄城县旅游·鄄城县特产·鄄城县十大特产 371726106 274000 0530 查看 李进士堂镇谷歌卫星地图

李进士堂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李进士堂镇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陈王街道

  371726001005 121 东昌社区居委会   371726001209 122 李楼村委会   371726001215 122 军屯村委会   371726001216 122 万全庄村委会   371726001217 122 位庄村委会   371726001218 122 罗吴庄村委会   371726001220 122 东赵庄村委会   371726001221 122 樊庄村委会   371726001222 122 东张庄村委会   371726001226 122 孙店村委会   371726001227 122 东董楼村委会   371726001228 122 西董楼村委会   371726001229 122 王胡同行政村   371726001230 121 大赵庄行政村   

古泉街道

  371726002001 121 崇兴社区居委会   371726002003 122 虹桥社区居委会   371726002006 121 古泉社区居委会   371726002007 121 乐园社区居委会   371726002203 121 袁庄村委会   371726002208 121 枣寨村委会   371726002211 121 梁堂村委会   371726002212 121 潘庄村委会   371726002213 121 张店村委会   371726002214 122 毛庄村委会   371726002229 122 苏屯村委会   371726002230 122 南宋庄村委会   371726002231 122 赵口村委会   371726002232 122 前李桥村委会   371726002234 220 王屯村委会   371726002235 220 白彦屯村委会   371726002236 122 赵堂村委会   371726002237 122 刘庄村委会   371726002238 122 褚庄村委会   371726002239 122 辛桥村委会   371726002240 122 常庄村委会   371726002241 122 北宋庄村委会   371726002242 122 西何桥村委会   371726002243 122 白军庄村委会   371726002244 122 邰庄村委会   371726002245 122 石庄村委会   371726002246 122 胡窑村委会   371726002247 220 陈庄村委会   371726002248 220 任庄村委会   371726002249 220 东闫庄村委会   371726002250 122 杜庄村委会   371726002251 122 银刘庄村委会   371726002252 122 篦子张庄村委会   371726002253 122 西闫庄村委会   371726002254 220 梁庄村委会   371726002255 122 王清庄村委会   371726002256 122 宁业村村委会   371726002257 122 熊楼村委会   371726002258 122 宋楼村委会   371726002259 122 王庄村委会   

什集镇

  山东省鄄城县什集镇是省政府确定的中心镇,位于鄄城菏泽交界处,省级临商公路纵贯镇境,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辖21个行政村,105个自然村,5.8万人,总面积76.4平方公里。2004年全镇GDP实现3.6亿元,完成全年任务的108%;工商税收完成1067万元,实现连续三年翻番且突破1000万元的任务目标;全镇共引进项目18个,其中建成投产项目10个,在建项目8个,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9000万元;全镇完成固定资产2.3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46%;农民人均纯收入2740元,增长34.8%,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121元,增长17.2%;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政治安定,社会稳定,全镇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健康和谐发展。经济指标综合考核跨入全市前30名,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全市经济工作先进单位、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农业先进乡镇、林业生产先进乡镇,并为-、镇长记“二等功”,被评为全市档案工作先进集体,被县委、县政府评为经济工作、招商引资、出口创汇、利用外资先进乡镇、政法工作先进单位、建设“平安鄄城”先进乡镇、农村公路改造和尊师重教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在工业园区内,先后引进项目16个,技改项目3个,合同利用资金9800万元,其中到位资金6000万元,新增固定资产投资1267万元。其中由青岛客商投资3200万元的菏泽鑫盛纺织有限公司、投资680万元的菏泽客商建设的菏泽兴华工贸有限公司、投资380万元的鄄城富奇饲料厂、投资200万元的菏泽鲁兴酿造有限公司已建成投产;此外,计划投资2000万元的山东长江棉纱合股有限公司、投资800万元的鄄城县和为贵皮革制品有限公司、投资300万元的塑料玩具制品有限公司等一批大中项目已达成初步意向,招商引资发展强劲。    产业结构初显优势。林业、蔬菜、纺纱三大特色产业初具规模,全镇新发展速生丰产林6200亩,农林间作1.2万亩,大型木材加工企业达到19家,年可实现产值1.2亿元,利税6000多万元;蔬菜生产共发展冬暖式大棚1200个,大小拱棚8000个,露地菜5000亩,新建100亩以上示范园9处,无公害蔬菜的发展已成为广大群众的共识。.  

红船镇

  红船镇地处鲁西南平原,居鄄城东部、鄄郓交界处,是省政府命名的中心镇,辖25个行政村,58个自然村,3.3万人,总面积48.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5078亩。红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地质优良,四季分明,是希望的田野,是投资的乐园。    交通通讯:红船镇交通通讯便利。省道济(宁)董(口)公路横穿东西,三纵乡村柏油路纵贯南北,道路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利。程控电话开通了国内和国际直播,有线电视全面普及,联通、移动通讯实现无盲区覆盖。    物产资源:红船镇物产资源丰富。各类大牲畜、猪、羊分别达到1.8万头、5万头、8万只,盛产小麦、玉米、大豆、花生、西瓜、大蒜等,全镇大蒜种植面积常年为1.2万亩,进行进行农牧产品深加工大有可为。水电充足。水资源得天独厚,滔滔黄河绕境而过,地下水储量充足,大气降水充沛,水资源十分丰富;镇有1座变电站,供电能力强,可保证全镇工农业生产常年用电。    历史文化:红船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孙老家村是战-事家孙膑的故里现存孙膑家祠、孙膑传影、孙氏族谱、孙氏家祠序、孙膑墓址残碑、孙膑书画院遗址等众多历史古迹,新建了孙膑纪念堂,立有-、张爱萍、杨德志等数百名将军的题辞碑,国内外前来观光、考察、朝圣的学者、旅游者络绎不绝。2004年,红船镇以孙膑故里众多旅游景点为依托,以林果开发为主体,以周易八卦阵图为布局,开始规划建立占地1000亩的孙膑农家乐园。孙膑农家乐园建成后,将是鲁西南重要的集旅游、商贸、服务、娱乐为一体的旅游圣地。    林木资源:近几年,我镇及周边乡镇的广大干部群众已把造林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和增加收入的重要门路,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来培植,林木覆盖率达32.4%。目前,全镇有林地面积2.2万亩,林木覆盖率达36%,主要有桐树、杨树树种,林木资源十分丰富。   用材林树种主要包括杨树、泡桐、槐树、楝子树等。近几年,先后引进、选优、繁育推广了中林46、中菏一号、中菏二号杨树新品种及毛白33、毛白23、世纪95、中林3号等泡桐新品种,主栽树种已基本实现了良种化。.  

旧城镇

  山东省鄄城县旧城镇地处鄄城北段,跨黄河与河南范县、濮阳毗邻,属全县第一大镇,素有“菏泽北大门”之称。   鄄城县旧城镇隶属于菏泽市,全镇总面积97.5平方公里,共有6.3万人,9.4万亩耕地,辖36个行政村,94个自然村,其中滩区半滩区村庄56个,人口4.8万。   该镇属黄河冲积平原,全镇林茂粮丰,物产丰富,气候适宜,四季分明,是全国著名的鲁西黄牛育种基地、山东省青山羊和小尾寒羊育种基地、全省最大的架木集散地、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大豆、玉米、花生等)。    人文景观   旧城镇即“古鄄”所在地,是古老而文明的集镇。公元前679年,单伯会诸候于该镇葵固堆,东汉曹丕封其弟曹植为陈王,后改为鄄城王,并建有陈王读书台,1947年刘邓大军在此横渡黄河挺进大别山,勤劳勇敢的旧城人民鼎力相助,并立碑以鼓励后人,现已成为全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自然概况    年平均气温:13.5摄氏度    全年日照时间:2490.4小时    年平均降水量:616.8毫米    年平均无霜期:208天    经济发展概况   近年来,该镇在推进经济全面进步的同时,紧紧围绕壮大林畜两大产业,通过启动民资,引进外资,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产业特色逐步显现。一是林业产加销链条正不断延伸。全镇现已发展丰产林2.6万亩,农田林网5.2万亩,年增加木材蓄积量近10万方;现有木材运输专业村30个,从业人员8000余人,年人均收入达5000元。由临沂客商刘钟泽先生投资4000万元兴建的菏泽市鄄城县乙森板材厂将于2006年年底前建成拥有12条生产线的集木材初级加工及深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大型木材加工企业。二是畜牧产业化格局已经初具雏形。立足滩区饲草优势,全镇标准畜存栏量发展到1.8万头,规模饲养场22个,畜牧专业村16个。2004年,由山东省伊斯兰协会会员张业献投资集牛羊养殖、肉食及工艺品加工出口于一体的菏泽伊诺清真食品有限公司落户旧城镇,计划总投资6000万元,目前一期工程已开工生产,二期工程正在紧张施工之中。该企业是菏泽市在中东、欧盟有出口权的食品加工企业之一,也是菏泽市在马来西亚唯一有自由进出口权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  

闫什镇

  山东省鄄城县闫什镇位于鄄城、郓城、牡丹区三县区交界处,全镇辖30个行政村,87个自然村,5.2万人,73平方公里,6.3万亩耕地,辖区内有历山文化遗址,沙土旅游景点,雷泽水库,雷泽革命纪念馆等文化古迹和名胜景点。    交通便利。东临220国道,鄄(城)巨(野)公路横穿东西,红(船)张(志门)公路纵贯南北。南临日东高速,距嘉祥机场75公里,距济南、郑州机场240公里,距新亚欧大陆桥新石铁路35公里。京九铁路穿境而过,并在镇内设立客货站,已规化建设的德商高速公路纵穿全境。镇内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交通四通八达。    基础设施健全完备。近几年来,不断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全镇电话容量达到6500部,入户率达到50%以上,移动通讯实现了无缝隙覆盖,有线电视网覆盖镇村,农村电网改造全部完成,商业服务场所齐全,物流畅通,城镇载体功能日益增强,已初步形成了具有较强吸引力和辐射力的区域经济中心。    农业基础优势突出。培植了丰产林、畜牧、中药材、蔬菜四大支柱产业。林业资源优势丰富,累计栽植丰产林3万亩,营建路田林网35万棵,已初步形成了沟渠路网络化,大田片林化格局,全镇森林覆盖率40%以上,年采伐量可达25万方。    民营经济发展迅速。镇党委、政府依托自身优势,作好"木"字文章,制定优惠政策,优化企业环境,迅速膨胀旋皮加工、家俱加工、板材加工三大产业。现已发展旋皮加工厂500余家,总投资9600万元,拥有各种生产设备700余台套,年加工木材50万方,年创产值1.5亿元,形成了鄄巨公路两侧长达4公里的旋皮生产加工带。以天涯家俱、富豪木业等家俱生产企业为龙头,发展规模家俱加工企业38家,木椅加工专业村5个,加工户1200多家,从业人员6000余人,拥有各种生产设备4000台套,总投资8500万元,年生产木椅130万把,沙发、餐桌2.5万套、办公及套房设施3万套,年创产值1.2亿元;以弘盛木业、润源木业、腾祥木业为制板龙头,发展板材企业6家,胶合板、刨花板生产线6条,年生产各种板材15万方,产值1亿元。.  

箕山镇

  箕山镇位于山东省鄄城县东北部,辖40个行政村,88个自然村,人口5.16万人,耕地6.7万亩,面积74平方公里,是山东省“首届双文明明星乡镇”之一。   箕山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占地1000多亩的孙膑旅游城已初具规模,箕山镇农业发达,农副产品丰富。盛产小麦、玉米、花生、大豆、蚕桑、大棚菜及各类瓜果蔬菜等。是鲁西南黄牛、小尾寒羊、青山羊、獭兔中心产区。畜禽饲养总量大、门类齐全。是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地区和全国桐木生产基地,林木资源丰富。   箕山镇工业起步较早,已建成占地1000余亩工业区,达到了水、路、电、通讯、电话畅通,是菏泽市重点乡镇工业区之一。现有集体、私营企业300多家。涉及地毯、纺织、木器、化工、建材、人发、裘皮制革等二十多个门类。近年来,镇政府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吉山起发制品有限公司、王伟裘皮有限公司、吉山开发区诚信地毯厂、合力纺织有限公司、鹰吴裘革工艺有限公司等大规模企业相继在吉山安家落户,产品销售俄罗斯、美国、南韩、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吉山镇也被称誉为“中国地毯之乡”,裘革加工业不断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迈进。   农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以牛羊为重点的畜牧业生产不断向产业化迈进,并逐步形成了以石榴、冬枣为主的鄄吉公路——旅游城路两侧的杂果生产带。   箕山镇正以超常规的速度发展,构筑开放大格局,实施农业大开发,营造工业新态势,放宽政策,招商引资,放手发展,实行工业立镇。面对新世纪,箕山人民豪情满怀,充满信心,热忱欢迎海内外各界朋友来箕山投资置业,共展宏图。.  

李进士堂镇

  山东省鄄城县董口镇地处黄河中下游平原,山东省西南部,东距鄄城县城9公里,南离牡丹之乡菏泽39公里,西靠黄河与-相望。辖区耕地面积积7.9万亩,33个行政村,95个自然村,总人口5.9万人。    悠久的历史。董口镇处古黄河文明发祥地,大部分村庄自明朝初年迁居于此。镇驻地董口村由明洪武年间、高氏始祖、陈氏始祖自山西洪桐县迁居此地,因西靠黄河渡口,故村名“渡口”,后演变为董口;1928年为濮县董口区,1940年3月为鄄城县第五区,1949年8月改为鄄城县第七区,1957年为董口人民公社,2001年1月董口乡、双庙乡合并为董口镇。    优美的自然环境。董口镇属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沟渠纵横,西引黄河水四季水流不断;芳草遍地,绿树成荫,黄河滩里蛙鸣鱼肥,黄河鲤鱼,肉鲜味美;香草鸡、青山羊、无公害果品、蔬菜加上季风型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形成了生态经济示范镇。15000亩的杨树丰产林成方连片,巍巍黄河大堤,青青防浪柳林、银杏林。春暖花开,桃园、苹果园花香四溢,景色迷人。    便利的交通、通迅。镇境内省级“济董公路”横贯东西,“沿黄公路”纵穿南北。距日东高速公路26公里,距省会济南220公里,皆是高速公路;东距临商公路9公里、距京九铁路鄄城火车站33公里。董口黄河浮桥连接鲁豫两省,是鄄城县的“西大门”,成为东西交通要道。镇内90%的村通公路,驻地公路干道11条,总长29公里;实现了村村通电话,程控电话机5100余部,交通、通讯方便快捷。    丰厚的农业基础。董口镇是山东省商品粮生产先进镇,杨树丰产林发展先进镇,青山羊、小尾寒羊、鲁西黄牛饲养先进镇。有前元、军屯两个回民村,长年从事牛羊的饲养及肉食加工销售。全镇林业、畜牧、蔬菜、中药材四个支柱产业初具规模,逐步向区域化、产业化、集约化方面发展,为农副产品深加工提供了充足的资源。    诚信稳定的社会环境。纯朴、善良、豁达、好客的董口人,始终保持着朴实守信,以诚为本的品格,坚持以信为人,以诚待人,视信誉为生命。镇党委政府始终把稳定与发展作为两项中心工作来抓,拿出一半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稳定工作中,使全镇杜绝了“三难五乱”现象,为外来客商落户董口镇,为全镇经济的快速发展打好了基础。.  

董口镇

  山东省鄄城县董口镇地处黄河中下游平原,山东省西南部,东距鄄城县城9公里,南离牡丹之乡菏泽39公里,西靠黄河与-相望。辖区耕地面积积7.9万亩,33个行政村,95个自然村,总人口5.9万人。    悠久的历史。董口镇处古黄河文明发祥地,大部分村庄自明朝初年迁居于此。镇驻地董口村由明洪武年间、高氏始祖、陈氏始祖自山西洪桐县迁居此地,因西靠黄河渡口,故村名“渡口”,后演变为董口;1928年为濮县董口区,1940年3月为鄄城县第五区,1949年8月改为鄄城县第七区,1957年为董口人民公社,2001年1月董口乡、双庙乡合并为董口镇。    优美的自然环境。董口镇属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沟渠纵横,西引黄河水四季水流不断;芳草遍地,绿树成荫,黄河滩里蛙鸣鱼肥,黄河鲤鱼,肉鲜味美;香草鸡、青山羊、无公害果品、蔬菜加上季风型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形成了生态经济示范镇。15000亩的杨树丰产林成方连片,巍巍黄河大堤,青青防浪柳林、银杏林。春暖花开,桃园、苹果园花香四溢,景色迷人。    便利的交通、通迅。镇境内省级“济董公路”横贯东西,“沿黄公路”纵穿南北。距日东高速公路26公里,距省会济南220公里,皆是高速公路;东距临商公路9公里、距京九铁路鄄城火车站33公里。董口黄河浮桥连接鲁豫两省,是鄄城县的“西大门”,成为东西交通要道。镇内90%的村通公路,驻地公路干道11条,总长29公里;实现了村村通电话,程控电话机5100余部,交通、通讯方便快捷。    丰厚的农业基础。董口镇是山东省商品粮生产先进镇,杨树丰产林发展先进镇,青山羊、小尾寒羊、鲁西黄牛饲养先进镇。有前元、军屯两个回民村,长年从事牛羊的饲养及肉食加工销售。全镇林业、畜牧、蔬菜、中药材四个支柱产业初具规模,逐步向区域化、产业化、集约化方面发展,为农副产品深加工提供了充足的资源。    诚信稳定的社会环境。纯朴、善良、豁达、好客的董口人,始终保持着朴实守信,以诚为本的品格,坚持以信为人,以诚待人,视信誉为生命。镇党委政府始终把稳定与发展作为两项中心工作来抓,拿出一半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稳定工作中,使全镇杜绝了“三难五乱”现象,为外来客商落户董口镇,为全镇经济的快速发展打好了基础。.  

彭楼镇

  彭楼镇位于鄄城县东南部,牡丹区与鄄城县交界处。全镇总面积79平方公里,辖46个行政村,83个自然村,8万亩耕地,6万人。2003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3.86亿,财政收入8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50元。    交通便利。东依220国道,西傍省道,南距日东高速公里12公里,京九铁路大动脉、临商高速公路从境内穿过,距京九铁路鄄城站仅3公里。镇内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    民营经济发展迅速。近年来镇党委、政府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广泛招商,借助外力,启动内力,使镇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全镇拥有民营企业近百家,主要有中药材、食品、木材、皮毛、条草编、人发、地毯加工业等。工业园区初具规模,拥有菏泽华鲁饲料有限公司、心平纺织有限公司等16家企业,固定资产5000余万元。园区内基础设施完善,环境优越,是各地有志之士投资兴业的风水宝地。    中药材和畜牧养殖等主导产业进一步壮大。目前,全镇中药材种植面积3万亩,主要地产优质品种有黄芪、红花、白芷、板兰根、金银花、丹参、白芍、半夏等30余个。全镇标准畜存栏量达3万头,蛋鸡、肉鸡等养殖专业村15个,年创产值6000多万元。木材蓄积量16万立方米,是全县重要的桐粮间作基地。水产开发总面积6000亩,其中高产高效鱼塘4000亩。    舜王城中药材市场日益繁荣兴旺。辖区内鄄城舜王城中药材市场是全国17家国家级中药材专业市场之一,山东省唯一的中药材专业市场。该市场占在1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日上市摊位1000余个,经营品种1100多个,年经销各类中药材5万余吨,成效额3亿多元,全国20多个省市的客商云集于此,成为继安徽毫州、河北安国之后全国重要的中药材集散地。为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投资2000万元的市场二期工程已竣工,正陆续投入使用。投资20.8亿元占地40平方公里的全国最大的中药现代化科技园项目,一期核心工程正开工建设,全部工程预计三到五年完成,届时,舜王城中药现代化科技园将成为中国最大的中药科技园和我国最大的“绿色药都”。    水利资源得天独厚。镇境内沟渠纵横,拥有十余公里长、500米宽、环境优美的天然河——大沙河,占地4000余亩的雷泽湖水库,为全镇的工农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水源。特别是雷泽湖水库,绵绵长堤,粼粼碧水,霞光普照,浮光跃金,不仅是淡水养殖的天然场所,而且是游泳娱乐,避暑度假的好去处。.  

凤凰镇

  鄄城县辖乡。1979年设立公社,1984年改为凤凰乡。位于县城东,距县城4公里。面积40平方公里,人口3.4万。济董公路从中穿过,水资源丰富。辖凤凰、李楼、三合、朱李庄、鲁楼、大户、西侯楼、西寺、东侯楼、花李庄、酒店张、大周寺、大陈楼、老陈庄、樊庄、徐垓、郝堂、孙堂庄、古屯、杨庄、王菜园、两半张23个村委会。农业产棉花、小麦、玉米。乡办企业主要有地毯厂、弹簧加工厂、纸箱厂、砖瓦厂等。.  

临濮镇

  临濮镇位于鄄城西南20公里,地处山东、河南两省交界处,北枕黄河,南接牡丹之乡,西靠-,东通水泊梁山,是鄄城西南的交通枢纽和工农业产品集散地,也是鄄城西南的门户和历史重镇,素有“南数临濮北数阁”之美称。全镇总面积56平方公里,辖24个行政村,3.8万人,5.1万亩耕地。    临濮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华民族文化开发较早的区域之一,历代统治者都把临濮视为军事要塞,经济政治枢纽,在此设郡立县,大加发展。黄巢安营古址、庄子庙钓鱼台,东岳大帝青铜像等文化古迹至今犹存,晋楚城濮之战、公子耳退避三舍等历史故事历代传唱。    临濮各项基础设施完善,民营经济蓬勃发展。通过小城镇开发工程,交通、通讯、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日益完善,镇域内村村公路贯通,镇驻地商贸街和各类商品经营楼房规划整齐,工业园、建材、木材等经济园区和专业市场设施齐备,管理完善,电热仪器加工、地毯、档发、木材加工、花生脱壳等民营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蓬勃发展,进一步繁荣了临濮经济。    临濮社会治安良好,民风淳朴,招商引资政策优惠,经济发展氛围浓厚,是理想的投资发展环境场所,近年来,已有森昊木业有限公司、昌运化工厂、封密环厂等企业相继在临濮落户,为临濮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临濮镇党委、政府诚挚欢迎社会各界仁人志士到我镇投资兴业,共谋发展。.  

郑营镇

  鄄城县辖乡。1952年建郑营乡,1958年改为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城7.5公里。面积43平方公里,人口2.8万。鄄菏公路、鄄巨公路过境。境内有箕山河、南三分干等主要渠道,水源充足。辖郑营东街、西街、钟楼、张于庄、碱曹庄、杨胡同、东于庄、西于庄、东王尹、西王尹、刘寺、李庄、王苗庄、董庄、梁庄、郝庄、小垓、西张庄、李楼、刘堌堆、前董湖、后董湖、侯湖、苏桥、孙庄、尹庄、韩庄、信义、北张庄、夏庄、李园、东曹庄、西曹庄、马洼、刘庄、赵庄、夏垓、前曹庄、帽曹庄、河李庄、冀齐庄41个村委会。农业以林果、棉花、畜牧饲养为主,是全县林果专业乡之一。乡镇企业有机械制造、自行车配件、建材、纺纱、毛刷、皮革、羽绒服装、木制工艺品等行业。是全国著名的人发皮毛、猪鬃马尾营销专业乡。1994年投资建成的人发皮毛综合贸易市场是全国四大皮毛专业市场之一。.  

大埝镇

  大埝镇地处鄄城县东北部,共有21个行政村,42个自然村,4.7万亩耕地,3.1万人,是全市唯一的“粮食产业化示范乡”、省专家顾问团“优质、高产、无公害”小麦生产示范基地。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大埝乡党委、政府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推进农业产业化为方向,以结构调整为为主线,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障,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团结带领全乡广大干部群众,真抓实干,拼搏进取,取得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全乡政治安定,社会稳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呈现出蓬勃向上的良好发展势头。    一、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大埝乡是全市唯一的“粮食产业化示范乡”和省专家顾问团“优质、高产、无公害”小麦生产示范基地,也是多年来全国著名小麦专家、山东农业大学余松烈教授的试验基地。大埝乡立足这一优势,抓住机遇,以小麦产业化的发展方向,按照“优质、高产、专用”的要求,大力发展优质、无公害专用小麦。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在乡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乡党委、政府多方筹措资金,村村修通了公路,解决了群众出门难的问题。今年,全乡共发展优质、专用订单小麦1万亩,形成了未收先销的局面,初步实现了小麦的产业化。   速生用材林建设有了新突破。在完善原有林网的基础上,通过算帐对比、宣传发动,每棵树补贴1元的方式,大大调动了群众发展速生林的积极性。目前,全乡共发展速生用材林5000亩,林业的发展带动了全乡木材加工业的发展,全乡共有木材加工企业12家。    二、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    广泛宣传,引导全乡干部群众牢固树立“乡外都是外”的观念,叫响“引天下之资,促大埝发展”的口号,形成了全党招商、全民招商,亲商、安商、富商的深厚氛围。推行“二分之一”工作法,制订了严格的招商引资目标责任制,将全乡招商引资任务层层分解,严格考核,奖惩分明,做到人人有压力,人人有动力,调动了全乡上下招商引资的积极性。用优惠政策吸引客商,对招商引资有功人员给予重奖;对外来投资者在项目建设用地、税费征收、生产生活等方面给予最大优惠,吸引外地资金。2005年上半年,共实现招商引资额7600万元,其中,投资5000万元的菏泽恒达工贸有限公司、投资3500万元的菏泽万丰木业正在建设当中。.  

引马镇

  引马镇位于鄄城县东南部,距县城13公里,辖区内18个行政村,60个自然村,5万亩耕地,3.1万人口,人民勤劳智慧,民风淳朴。是著名的人发之乡、果品之乡、畜牧之乡。交通便利,北依济董公路,南靠鄄巨公路和京九铁路,引闫公路纵贯南北;资源丰富,林茂粮丰,是国宝鲁西黄牛、小尾寒羊、青山羊等畜禽品种的原产地。林果和畜牧业是我乡农业支柱产业,人发加工、木材加工已成为全乡群众致富的渠道。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05年上半年,劳动就业突破万人大关,农民人均纯收入2760元,同比增长20%。全乡社会稳定,各项事业发展迅速。曾被市、县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乡镇,农村公路建设先进乡镇,民营经济发展乡镇,发展人发产业先进乡镇等。    农业方面,大力培植主导产业,按照“种植业结构合理化,主导产业规模化,经济作物高效化,林畜种养专业化”的要求,紧紧抓住林业,畜牧业这条主线,进一步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土地产出效益。积极拓展“品牌农业”,培育一批名、优、特农产品,“银马牌”杂果和红富士苹果已注册登记,申河口的西瓜,个大味甜,畅销周边几个县区,成为当家产品。2005年在原有100多个杂果大棚的基础上,引进先进技术,改建、扩建高标准大棚40个,真正实现了“四季有花、三季有果”。大黄庄、范庄、纸坊等村发展药材500余亩,牡丹、玫瑰等花卉300余亩。在营子500亩欧美速生杨基地的带动下,植树造林达10000余亩;新发展畜牧小区11处,鸡存栏量达40万只,猪10000余头,牛3000余头。结构调整力度的增大,使农民从繁重的劳务中解脱了出来,加快农村、农业的改革,增加了农民收入。.  

左营乡

  鄄城县辖乡。1956年建左营乡,1958年改为公社,1984年复改乡。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城22.5公里。北临黄河,与河南省范县隔河相望。面积63平方公里,人口3.2万。辖左南、左北、贾庄、朱庄、双李庄、管寺、李天开、刘卜庄、郭庄、杨堂、杨屯、位庄、方庙、胡楼、宋垓、常庄、罗楼、刘庄、夏堂、史庄、蒋寨、王鸭子、后张庄、孙沙窝、石庙、丁阳寺、郭集、李庄、马庄、小辛庄、田楼、盐店、八孔桥、大辛庄、付庄、付坑、付楼、王集、中义、葛庄40个村委会。农业产小麦、大豆、玉米、棉花、花生。是县黄牛和青山羊饲养基地。.  

富春乡

  鄄城县辖乡。1979年设公社,1984年改为富春乡。位于县城南,距县城7.5公里,距京九铁路18公里。面积36平方公里,人口3.2万。临商公路贯穿南北。辖富春、范庄、尹庙、杨楼、白集、清水潭、高庄、赵仟庄、北富春、北周楼、大史庄11个村委会。农业以种养业为主。境内金堤口毛发市场远近闻名,谷林寺尧王墓——上古帝尧陵寝葬在此地。.  


李进士堂镇特产大全




李进士堂镇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