蒿枝坝村:蒿枝坝村11个村民组,301户,1120人,劳动力721人,外出务工131人,全村文盲人数为380人,占总人口的34%,总耕地面积770亩,其中保灌面积770亩,其中保灌面积305亩,平均海拔680米,年均气温在18℃左右,交通不便,是全镇4个不通公路村之一,土地大多为白色泥,不出种,人均产粮271公斤,人均纯收入642元,个别群众温饱都还未得到解决,生活十分艰苦,此外,人蓄饮水十分困难,到目前为止,还有1039人的人蓄饮水未得到解决。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520624111 | 565100 | -- | 查看 蒿枝坝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凉水井社区 |
凉水井居委会,共899人,生产总值400万元。 凉水井镇居委会土特产品凉山典牌中药皮蛋。富含锌、硒等人体需要的多种微量元素。 --人口总数:899人农业人口:600人非农业人口:299人 --行政区面积:1.0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土家族,苗族,汉族发展口号:优化资源 --所辖村:生产总值:400.0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大米名特产品:大米 |
王家山村 |
王家山村:王家山村坐落于凉水井镇西北约6公里的地方,平均海拔700米,气候垂直分布明显,比较寒冷,年均气温约14℃--17℃左右。王家山村地势陡峭,且多风化石,森林覆盖率底,因此水土流失严重,最为突出的是湾里和三角田、武家湾3个组,连宅基地都困难。全村共10个村组,222户,911人,劳动力463人,文盲235人,占50.7%,整体素质低,是既偏僻又落后,儿童上学要到6公里以外的凉小河息乐溪小学就读,信息闭塞,全村总耕地面积600亩,其中保灌面积仅186亩,耕作水平低,人均粮食产量278公斤,人均纯收入827元,仅次于贫困村,目前已大面积实施退耕还林。王家山村唯一资源就是荒山、荒坡多,适宜发展养殖业。王家山村最大困难:一是有6个组不通公路;二是全村的人蓄饮水。 |
胡家庄村 |
胡家庄村:胡家庄村位于凉磨公路两侧,隔公路约2公里,交通不便,有10个组未通公路,共有11个组,472户,1839人,有劳动力1155人,外出务工250人,有耕地1276亩,保灌面积730亩,平均海拔700米,属高寒地带,年均气温在15℃--19℃,地势陡峭,森林覆盖率差,水土流失严重,粮食生产水平不高,年人均产粮298公斤,人均纯收入989元,经济来源主靠种养业和外出务工,水资源不太好,目前尚有384人的人蓄饮水未得到解决。胡家庄村虽条件差,但整体文化素质较好,因为胡家庄村有村办小学1所。 |
田家寨村 |
田家寨村:田家寨村9个村民组,221户,664人,其中劳动力398人,总耕地513亩,其中保灌面积490亩,占95.5%,森林覆盖率广,荒山、荒坡多,水资源丰富,土质条件好,粮食生产水平高,同时交通方便,仅1个组不通公路,农民经济收入主要靠种养业和外出务工,,下步需政府加大技术和资金投入发展田家寨村经济。 |
泡木寨村 |
泡木寨村:泡木寨村共有12个村民组,486户,1816人,其中劳动力996人,外出务工178人,总耕地1085亩,平均海拔700米,年均气温在14℃--18℃,与印江县新寨乡接壤,交通便利,目前未通公路的组仅有岩口组,水资源丰富,土质肥沃,是全镇产粮区。有村办小学1所,文化基础好,整体水平高,农民经济收入主要靠种养业和外出务工,由于泡木寨村水、电、路设施齐全,加上荒山、荒坡多,今后应主从种植业和畜牧业去发展。 |
磨石溪村 |
磨石溪村:磨石溪村共8个村民组,192户,778人,其中劳动力432人,外出务工112人,平均海拔800米,属高寒地带,年均气温在14℃--17℃,总耕地478亩,保灌面积380亩,占79.5%,水、电、路基础设施齐备,群众积极性高,是发展优质米的好地点,目前人均产粮在339公斤,人均纯收入903元,群众的主要经济来源是种养和外出务工。 |
红岩底村 |
红岩底村:红岩底村距凉水井镇所在地3公里,辖12个村民组,454户,1707人,劳动力1104人,有村办小学1所,整体文化素质较高,信息反馈快,总耕地912亩,保灌面积579亩,土壤多酸性壤土,粮食生产水平较高,人均产粮328公斤,人均纯收入1053元,经济收入主靠种养业和外出务工。红岩底村海拔600米,气候温和,年均气温约18℃--22℃,适合种植业的发展,但红岩底村交通不是很方便,虽位于铜思公路沿线,真正通公路的组只有4个,其余8个组不通公路,是下步解决的重点,此外,还有931人的人蓄饮水未解决。 2006年,红岩底村党支部被地、县授予“五个好”村党支部和“文明村”称号,2007年来,先后荣获“地区计划生育先进集体”“县五个好学党支部”“县民主法治示范村”“县先进基层党组织”“县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示范村”“县平安建设先进村”等荣誉称号。 一、全村基础设施建设好。 全村居民户户通电,90%以上家庭饮用自来水,安装了闭路电视,修通了便民道路,建有卫生厕所,沼气池,有硬化院坝,实施了房屋美化,完成了通组公路100%,杭瑞高速过界内拆迁100%,700亩荒山改造100%。 二、全村产业经济发展势头好。 有规模养殖100头以上大户5户,养殖50头以上大户13户,有500亩核桃基地一个,200亩柑桔基地一个,200亩蔬菜基地一个,全村蔬菜种植面积1300余亩,二三产业较为发达,从事非农业生产人员达58%,人均收入达2400余元,通公路的地方返乡农民纷纷回乡创业,家家盖起了小洋楼。 三、领导重视建设规划好。 红岩底村长期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在凉水井镇党委政府和上级部门的领导帮扶下,成立了以村党支部副书记(主持工作)为组长的廉政文化农村工作小组,做到了每年有计划、月月有宣传,通过一事一议,投资近50万元资金,新建了官寨村民组廉政文化广场,配套建设了村民健身广场,廉政文化宣传橱窗,廉政文化长廊,廉政文化活动室,廉政文化书架,廉政影视角及廉政公益广告等,面向村民开放,倡导“我清廉,我快乐”的农村“清风”生活序幕。 四、干部工作责任落实好。 村支两委根据村情组织红岩底村文艺爱好者,建起了廉政文化宣传队,在县文艺馆的支持下,编排了《十谢0》、《八月桂花香》等廉政方面的群众喜闻乐见的山歌,花灯文艺作品,利用节目,农闲时间在各寨组廉政文化广场演出,每月定期组织开展《孔繁森》、《任长霞》、《郑培民》等反腐倡廉红色电影进农村活动,组织参观了旷继勋烈士故居,游览“思唐古建筑群”,联合凉水井中小学开展“小手拉大手,送纪清廉齐步走”为主题的中小学生反腐倡廉演讲比赛,定期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党章》、《中国0党内监督条例》、《党内纪律处分条例》、《廉政准则》,观看《村官-警示录》等,春节前还邀请县文联书法家开展送廉政警句,廉政春联进农家活动,把廉政文化融入村民生活。 通过廉政文化进农村活动的广泛开展,如今,红岩底村村民崇尚廉洁,移风易俗,破除迷信,抵制-,党员干部廉洁奉公,艰苦奋斗,带领群众敬廉、学廉、尊智的社会新风已悄然兴起。 |
凉山村 |
凉山村:凉山村位于铜思公路主干线上,交通极为方便,是凉水井镇是一面旗子,水、电、路实施齐全,共9个村民组,274户,1023人,劳动力669人,其中文盲人数120人,总耕地524亩,保灌面积300亩,是全镇水平较高的1个村,无论粮食生产、人均纯收入均居全镇第一。凉山村平均海拔550米,年均气温18℃--22℃,适于各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生长,是蔬果生产的好地段,目前也有部分农户从事蔬果生产,但更需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投入凉山村经济发展。 |
茶山村 |
茶山村:茶山村位于凉磨公路两侧,交通不太方便,由于茶山村地势陡峭,海拔较高,平均700米,导致群众收入十分低下,人均产粮315公斤,人均纯收入692元,全村共9个村民组,205户,802人,劳动力455人,农民收入主靠种养业和外出务工,总耕地369亩,保灌面积129亩,目前已将大部分土地退耕还林,以便下步好发展畜牧业,茶山村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修通进组公路;二是802人的人蓄饮水问题。 |
蒿枝坝村 |
蒿枝坝村:蒿枝坝村11个村民组,301户,1120人,劳动力721人,外出务工131人,全村文盲人数为380人,占总人口的34%,总耕地面积770亩,其中保灌面积770亩,其中保灌面积305亩,平均海拔680米,年均气温在18℃左右,交通不便,是全镇4个不通公路村之一,土地大多为白色泥,不出种,人均产粮271公斤,人均纯收入642元,个别群众温饱都还未得到解决,生活十分艰苦,此外,人蓄饮水十分困难,到目前为止,还有1039人的人蓄饮水未得到解决。 |
谢家寨村 |
谢家寨村:谢家寨村9个村民组,223户,922人,劳动力493人,外出务工125人,全村文盲人数244人,占总人口的26%,总耕地面积574亩,其中保灌面积234亩,平均海拔680米,坡度较大,土壤大多为白色泥,不出种,且滑坡现象严重;年均气温在18℃左右。全村不通公路,严重制约了谢家寨村经济发展,导致群众生活十分艰苦,其收入主要靠种植粮食和养猪及外出务工,人均纯收入只有675元,人均产粮275公斤,是全镇7个贫困村之一;其次,人蓄饮水相当困难,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组能吃上自来水。 |
息乐溪村 |
息乐溪村:息乐溪村与华溪沟村地理、气候条件差不多,交通方便,距思南县城5公里,平均海拔500米,气候温和,土壤结构良好,大多为酸性壤土,适宜于农作物生长,是凉水井镇今后发展绿色食品的最佳地段,全村共8个组,284户,1140人,其中劳动力697人,外出务工131人,总耕地600亩,其中保灌面积405亩,目前农民的收入主要靠种养业和外出务工,人均产粮290公斤,人均纯收入998元,温饱已完全解决,群众发展积极性高,关键缺乏资金和技术,但目前着眼解决的是:一是3个组的公路建设;二是378人的人蓄饮水工程。 息乐溪,地处思南县城东大门,距县城5公里,全村总人口3150人,耕地面积1689亩,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导产业,2007年人均年收入1700元。村党支部共有党员52名,其中女党员6名。支部书记—夏宇涛,是镇直机关下派干部。 一、在2007年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息乐溪村在村级管理、乡风文明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村两委班子成员,深入基层,认真开展对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问题进行调研,通过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充分论证,形成了“一园两区三产业”经济发展模式,至今,已初具规模,成效明显。 二、撤并村后,息乐溪村两委班子精诚团结、开拓创新、大胆探索和实践,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形成合力,增强村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深入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工程。积极落实“三级联创”措施,执行好“三会一课”制度,开展能人服务活动和村干部便民服务活动,夯实了党在农村基层组织的执政基础。 息乐溪村新组建后,村两委干部在全镇率先实行村干部轮流坐班制。在开展便民服务活动中,较好地执行了村干部首问责任制。在搞好便民服务的同时,于2007年4月,村成立了由20人组成的“能人服务中心”,由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成员组成,成立了“能人服务协调中心”,由党员和村民代表30人组成,成立了“服务监督中心”。通过能人服务协调中心进行协调,以农村法律法规、党的知识、种养殖业技术、劳动力转移等文化科技知识为重点,向农民群众进行会议培训和现场演练培训达1000余人次,达到了能人带动,共同致富的目的。对村42名无职党员进行设岗定职,划定党员服务责任区,使无职党员“无职有责”,发挥党员群体力量,对服务群众、推动经济发展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制定了党员明白卡和支部书记目标卡,使党员责任明确,目标具体。 落实好“三级联创”措施,推动全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今年,息乐溪村继续是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得到了思南县委办、县总工会、扶贫办、审计局、质监局、地税局、久联集团的联系帮扶。村两委利用这一优势条件,积极发挥群众的能动作用,对村农电、公路等农业基础设施进行了修建和改造。在组织群众过程中,村两委班子成员在支部书记夏宇涛、村委会主任王礼武的带领下,舍小家顾大家、视工作为乐,不计较报酬多少,日夜拼搏,息乐溪村2名新党员和3名离退下来的原小村村干部,义务帮助他们向群众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法律,在计划生育工作中,义务向群众提供政策宣传服务。 三、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一些束缚发展的农村封建思想在一些领域还存在,农民市场经济观念淡薄等诸多因素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针对这种情况,村制定了党员群众培训计划,利用能人优势、帮扶单位职能条件和贵州大学科技培训中心力量,对广大村民开展以农业科技知识、市场经济知识、中国民俗文化知识、党的理论知识为重点内容的科技培训。今年以来,共培训农民达500多人次。积极引导村民搞好村容村貌,树乡风文明。 当前,息乐溪村干部团结、务实工作、开拓创新,一些新思路逐步形成,村级组织管理日趋规范,村级特色经济产业初步建成。党的先进性建设工程向纵深推进,村民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继续探索,大胆实践,全村一定会早日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宏伟目标。 |
华溪沟村 |
华溪沟村:华溪沟村位于铜遵公路主干线上,交通十分便利,距思南县城只有3公里,平均海拔480米,气候温和,年均气温23℃左右,适合于各种农作物生长,由于地理条件好,加之土地大多为酸性壤土,是今后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的好地段。目前已有个别农户正在起步,全村共有5个组,172户,704人,劳动力391人,外出务工85人,总耕地512亩,其中保灌面积397亩,人均产粮290公斤,人均纯收入986元,农民收入主要靠种养业及外出务工,华溪沟村目前最大困难是3个组的人蓄饮水未得到解决;其次是群众文化素质低,观念陈旧,经济基础差,需政府出面引导发展。 |
方家坪村 |
方家坪村:方家坪村位于凉磨公路两旁,交通便利,仅一个组不通公路,水资源丰富,土质条件好,粮食生产水平高,是发展优质米的好地段,全村共11个村民组,282户,1423人,有劳动力972人,总耕地935亩,其中保灌面积853亩,占总耕地的91.2%,此外,荒山、荒坡多,特别适合发展养殖业,全村海拔700米,年均气温15℃--19℃,人均产粮341公斤,人均纯收入894元,整体水平较好,但缺乏技术,需政府进行引导发展。 |
张家坳村 |
张家坳村:张家坳村位于凉关公路线上,交通方便,共有5组,169户,680户,劳动力355人,外出务工89人,平均海拔650米,土地多为粘性土,耐旱,年均气温20℃,总耕地471亩,目前已实施退耕还林154亩,荒山、荒坡多,为下步畜牧业发展打下基础,群众收入主要靠种养业和外出务工,人均纯收入999元,人均产粮290公斤,无集体经济收入。张家坳村虽小,但集中,群众集体素质较好,仅高中文化就有34人,现急需解决的是全村680人和450头牲畜的饮水问题,其次是提供发展种养业的技术和资金。 |
关口场村 |
关口场村:关口场村所辖8个村民组,总户数255户,总人口976人,辖区海拔平均750米,属高寒地带,年均气温18℃--25℃,有耕地面积606亩,无保灌面积,农民收入来源主要靠种养业和外出务工,人均纯收入998元,人均产粮278公斤。关口场村地理较差,现有3个组未通公路,由于关口市场日趋繁荣,带动了关口场村农民意识的逐步转变,所以关口场村第三产业较强,收入较广泛,只因条件的局限性,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是硬化街道建设,修通潮关断头公路和解决926人的人畜饮水工程。 |
冉家坳村 |
冉家坳村:冉家坳村地处凉关公路外3公里处,与印江县中坝乡接壤,共14个村民组,371户,1344人,其中劳动力844人,外出务工260人,平均海拔650米,年均气温18℃左右,总耕地709亩,其中保灌面积291亩,土壤多沙性土,不耐旱,加之耕作水平低,人均粮食291公斤,农民收入主靠种养业和外出务工,人均纯收入仅678元,是全镇贫困村之一,全村仅1个组通公路,其余13个组均不通公路,目前冉家坳村已大面积的实施退耕还林,加上荒山、荒坡多,为下步畜牧业发打下了基础,冉家坳村目前最大困难除公路不通外,其次的人蓄饮水困难,目前还有580人的人蓄饮水未得到解决。 |
毛家坡村 |
毛家坡村:毛家坡村辖6个村民组,209户,总人口801人,总面积3146亩,海拔750米左右,其中耕地574亩,林地2572亩,土质肥沃,酸性砂质壤土,是优质烤烟的最佳选地。毛家坡村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于种、养两业,农民文化层次较高,年人均收入1006元,人均产粮281公斤。辖区较干旱缺水,是农民生活的主要难题,所以毛家坡村主要突出以烤烟发展为优势的种植业,大力发展养殖业,人民渴望解决的最大难题是601人的人蓄饮水工程。 |
大岩村 |
大岩村,总人口876人,生产总值223万元,以烤烟为主要产业。 --人口总数:876人农业人口:870人非农业人口:6人 --行政区面积:2.1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土家族,苗族,汉族发展口号:发展经济奔小康 --所辖村:集中,后湾,易家岩,尖山,王家山生产总值:223.0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烤烟名特产品:烤烟办公所在地:大岩村 |
同心村 |
同心村:同心村辖9个村民小组,246户,1226人,辖区总面积4690亩,平均海拔760米,其中耕地1254亩,林地3436亩,土质酸性砂质,是种优质烤烟的最佳选地,土地肥沃,荒山荒坡广阔,森林覆盖率极大,至今未得到很好的开发,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种植和养殖,年人均纯收入1016元,人均粮食285公斤,农民文化层次相对较高。同心村很有农业资源开发的潜在力量。 |
丰云村 |
丰云村:丰云村辖12个村民组,317户,总口1159人,村总面积4293亩,平均海拔750米,有耕地670亩,林地3623亩,森林覆盖率很大,土质酸性砂质,宜种烤烟,农民主要从事种植、养殖和外出务工,经济收入主要来自烤烟收入。全村交通便利,人年均纯收入1017元,人均产粮286公斤,丰云村林木资源贮量较大,未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海拔落差大,可适应不同层次的药材生长和茶叶生长。具有农业开发的先足条件。 |
联合村 |
联合村:联合村辖11个村民组,总人口1028人,总面积2966亩,其中耕地760亩,林地2206亩,地处海拔900米左右高山,年均气温较冷,土质酸性沙壤。联合村森林覆盖率极大,荒山、荒坡面积较广,可保使畜牧业发展。联合村交通便利,除一个组外,其余均通公路,人均纯收入1054元,人均产粮280公斤,由于偏僻,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业、养殖业,是我镇优质烟村。目前,农民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是:1、加强农业特色产业开发;2、解决946人的人蓄饮水工程;3、荒山、荒坡开发利用。 |
南盆坡村 |
南盆坡村:南盆坡村地处海拔500米左右,全年气温较温和,辖区7个村民组,178户,总人口720人,辖区落差大,总面积1961亩,耕地616亩,有林地1345亩,森林资源丰富,土质酸性沙壤,宜种烤烟,农民人均纯收入982元,人均产粮289公斤,由于地势陡峭,劳动量大,相当部分劳动力外出务工。南盆坡村急需解决以下问题:一是人蓄饮水590人/486头;二是利用麻柳坝水利优势,扩大电站改建工程。 |
水晶村 |
水晶村:水晶村共有9个村民组,239户,总人口971人,辖区总面积3358亩,平均海拔750米,总耕地662亩,林地2696亩,全村土地肥沃,属酸性沙壤土,是优质烤烟的最佳地段,由于常年缺水,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于烤烟收入,全村除2个组不通,其余组组通公路,交通极为方便,目前,农民最大的困难是饮水问题,现今还有923人的人蓄饮水未得到解决。 水晶村与王家山村、胡家庄村、田家寨村、泡木寨村、磨石溪村、凉水井社区、红岩底村、凉山村、茶山村、蒿枝坝村、谢家寨村、息乐溪村、华溪沟村、方家坪村、张家坳村、关口场村、冉家坳村、毛家坡村、大岩村、同心村、丰云村、联合村、南盆坡村、安山村、桃子弯村、简家坳村、岳家寨村、张家山村、青杠林村相邻。 |
安山村 |
安山村:安山村辖8个村民组,207户,总人口747人,全村总面积4133亩,其中耕地957亩,林地3176亩,已通公路2个组,现有6个组未通公路。安山村土质酸性砂质,宜种烤烟,农民收入主要靠种植和养殖,农民文化程度较低,水资源缺乏,基本解决温饱,安山村地理偏僻,交通不便,是凉水井镇的贫困村,农民需要解决的几大难题:一是公路建设(延续到各组);二是人蓄饮水702人/632头;三是文化教育。 |
桃子弯村 |
桃子弯村:桃子弯村所辖8个村民组,307户,总人口1241人,辖区总面积3598亩,平均海拔700米,有耕地819户,无保灌面积,村地理条件优越,组组通路,土质属砂性壤土,宜种烤烟,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种、养业和务工收入。人均纯收入1018元,人均产粮288公斤,水资源缺乏限制着农村各业的发展。桃子弯村亟待解决的两大问题:一是人蓄饮水工程需1201人/1063头;二是社会经济活动部活跃,信息闭塞,发展滞后,需要政府引导。 |
简家坳村 |
简家坳村:简家坳村平均海拔900米左右,处年均气温15℃--19℃,属凉水井镇高寒地带,所辖8个村民组,224户,总人口863人,辖区总面积3356亩,有耕地762亩,其中保灌面积45亩,有林地2594亩。简家坳村土地属酸性土,是优质烤烟生产的最佳选地,农民年人均纯收入1021元,人均产粮267公斤,现今虽然收入提高了,但农民文化层次还未相应提高,还有20%左右未完全脱盲。 目前,简家坳村需要开发的资源有:1、800余亩闲置荒坡未得到开发利用,可以进行野生牧草就地养蓄、放牧;2、进行优质烤烟与优质花生的同步开发;3、充分利用还头坡的水资源来解决关口街上的饮水问题。 |
岳家寨村 |
岳家寨村:岳家寨村所辖7个村民组,总户数280户,总人口1028人,辖区平均海拔600米,总面积1589亩,总耕地面积700亩,土地结构主要是酸性沙石土(火石子地),无保灌面积,常年干旱,农民主要经济来源靠种养两业和外出务工,尤以种植业烤烟为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全村人均纯收入1008元,人均产粮较低,虽已通公路,还属穷乡僻壤地带,有待提高教育层次。 |
张家山村 |
张家山村:张家山村平均海拔800米,年均气温16℃--20℃,位居凉水井镇高寒地段,所辖5个村民组,152户,613人,有耕地419亩,无保灌面积,土地结构主要为酸性砂土,为此,主要从事以考验为主,粮食为辅的种植业结构,特别突出洋芋、红苕以拉动畜牧业发展。张家山村人均纯收入1010元,人均产粮282斤。张家山村目前突出问题是604人的人畜饮水问题。 |
青杠林村 |
青杠林村:青杠林村共12个组,289户,1192人,劳动力600人,外出务工236人,平均海拔550米,年均气温22℃左右,土地多为粘性土,耐旱,全村总耕地644亩,保灌面积358亩,人均产粮285公斤,人均收入999元,农民收入主要靠种养业和外出务工解决,目前,退耕还林面积为380亩,为畜牧业发展打下了基础,青杠林村虽位于公路主干线上,但真正能通公路的组只有4个组,其余的8个村民组不能通公路,青杠林村目前急待解决10个组即1001人和511头牲畜的饮水问题。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