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贵州省 >>铜仁市 >> 思南县 >> 胡家湾乡 >> 黄坝村

黄坝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黄坝村谷歌卫星地图)


黄坝村简介

  黄坝村位于胡家湾乡政府南面2公里处,全村有5个村民组,148户、594人,少数民族503人占85%。
  (一)党小组情况
  有党员17名,女党员1人,预备党员1名,外出党员2人,5O岁以下党员9人,50岁以上党员8人,党员平均年龄48岁,老、弱、病致贫党员9人。
  (二)社会经济状况
  1、现2个村民组,148户、585人,其中男307人、女278人,劳动力人数为356人;2007年全村人均纯收入1269元,人均粮食收入355公斤;全村现定期享受困难补助98人,42户。长期外出务工人员183人
  2、辖区面积2.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09.5亩(其中田429亩、土80.5亩),人均耕地面积0.87亩,森林覆盖率30.4%。村境内出产优质大米、小麦、油菜,玉米等粮油作物和烤烟蚕桑等经济作物。
  3、农业以种植水稻、玉米、小麦、洋芋、红薯为主;经济作物以油菜为主,与黄坝村铺桠片区有连片核桃320亩,畜牧业主要是养殖猪、牛、鸡为主。
  4、基础设施:近几年来得到了省、地、县党建扶贫工作队的帮扶和上级有关部门的投入,修建了人畜饮水村综合楼、沼气池建设24口,完成了三改(改厕、该圈、改厨);硬化了2公里的通户便道,新建一个篮球场、一个乒乓球桌,为群众的文体活动提供了场所。
  5、社会事业:黄坝村村民居住较分散、群众看病难。
  三、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
  一是路问题,由于我乡是在全县偏远的乡镇,信息闭塞,离县城远而公路崎岖且路面窄,交通不便造成生产资料成本高。
  二是资金问题,农民仅靠传统农业收入微薄,要发展其他项目,缺少启动资金和承受不起因市场波动而造成的经济损失。
  三是村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主要表现为村民在转变思想观念方面较为缓慢,致富意识和科技意识淡薄。在村干部和村民中求发展的观念不够强烈,现代农业意识、市场经济意识、项目意识、开放意识尚未深入到干部群众心中,造成推进各项工作难度较大,是制约黄坝村经济发展、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四、扶贫工作的对策
  根据黄坝村的贫困现状、成因及未来发展需要,应采取如下对策:
  1、更新观念、提高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要破除自给自足、自产自销的思想,树立市场、流通、交换、协作观念;其次因循守旧、怕事的心理,树立创新、风险观念;要通过培育典型、技术讲座、科技培训等多种形式向农民传授农业技术知识和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村劳动力人口的科学技术文化素质。
  2、结合黄坝村实际切实抓好经果林产业建设项目,因地制宜地结合‘‘养殖、种植”开发项目,为农民增产增收,形成产业经济。
  3、加强对外联系,增大劳务输出。当前农村劳务输出已经是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且在农民增收中占的比例越来越大。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对外联系,掌握劳务市场动态,了解劳务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培训,联系好劳务输出点,将有限的、分散的劳动力组织起来,形成合力,确保输出劳动力有活干,收入有保障。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520624203 565100 -- 查看 黄坝村谷歌卫星地图

黄坝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黄坝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胡家湾社区

  胡家湾社区位于胡家湾乡政府所在地,与黄龙泉村、黄坝村、岩底村毗邻,社区辖5个村民组、166户、714人,少数民族622人占87%。辖区面积2.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47亩(其中田401亩、土146亩),人均耕地面积0.77亩,森林覆盖率27.6%。社区境内主产优质大米、小麦、油菜,玉米等粮油作物和烤烟蚕桑等经济作物。2010年居民人均纯收入2950元,人均粮食收入398公斤;社区有党员17名、其中女党员1名。社区所在地有一所中学,教师25人、在校学生835人;一所小学,教师18人、在校学生756人;社区现有贫困户31户121人,(其中特困户27户109人、无住房户1户2人、简易住房户3户10人)。长期外出务工人员196人。  

周家桠村

  一、基本情况   周家桠村位于乡政府西南面3公里处,与南盆村、黄龙泉村毗邻,西面与亭子坝乡、南面与杨家坳乡接壤,全村13个村民组、388户、1771人,少数民族1308人占83%。辖区面积6.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24.5亩(其中田916亩、土308.5亩),人均耕地面积0.77亩,森林覆盖率27.4%。全村境内主产优质大米、小麦、油菜,玉米等粮油作物和烤烟蚕桑等经济作物。200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730元,人均粮食收入350公斤;全村有党员24名、其中女党员3名。全村现有贫困户60户178人,(其中五保户5户7人、孤儿户2户3人、特困户40户120人、无住房户3户8人、简易住房户10户40人)。长期外出务工人员542人。村无集体办公用房。   二、导致贫困的原因   区位优势差,地理环境恶劣,交通不畅,信息闭塞,资源匮乏;群众思想观念陈旧,文化素质低,小农经济意识强,增收致富的门路单一,市场经济观念淡薄,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难以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再加上乡财政吃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少,导致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差,是周家桠村贫困的主要原因。   三、需建设的项目   (1)维修公路:当湾到寨上、清明田到木瓢盖、清明田到石山岩、清明田到大面坡维修里程10公里,路宽5米,开挖边沟0.5米×0.5米,修建过水涵洞,路基铺0.1米厚的碗口石,路面铺碎石。受益340多户、1579人。按1万元/公里,该工程需资金10万元   (2)新修灌溉渠道:新修应砍上到庙基、狮盘到花园、车路边到水井沟,大龙洞到当坝,龙洞沟到当门,黄家岩到当坝,共计4公里沟渠道,混凝土沟渠规格为0.3米×0.4米;受益户数300户受益面积800亩。按5万元/公里,需资金20万元。   (3)新修人畜饮水蓄水池(含供水管):需在木瓢盖、立子保、石山岩组、丁家屋基组,建成30立方米的蓄积水池4个,受益户数130户700人,需在李家沟、金鸡岩、茶元组、和平组建50立方米的蓄水池2个,蓄水池按120元/立方米,供水管选用PV32需5000米,该工程共需资金7.64万元。   (4)沼气池建设工程:全村388户,为保护成材生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需在上、下寨、花园、木瓢盖、立子保、石山岩、青杠坳、李家沟等13个组建沼气池100口容量为8立方米,每口沼气池需资金1000元,该工程建设共需资金10万元。   (5)新建村办公楼:在当湾新建一栋办公楼,建筑面积150平方米,按320元/平方米,配套的办公桌椅约需2000多元。该工程共需资金5万元。   (6)新建板栗基地:在李家沟、青杠坳、立子保、大坨、丁家屋基、花园、上、下寨组建500亩板栗基地,每亩板栗基地需资金150元,该工程建设共需资金7.5万元。   

南盆村

  一、基本情况   南盆村位于胡家湾乡政府南面7.5公里处,与周家桠村、关联村沙子坎村毗邻,全村10个村民组、402户、1793人,少数民族1488人占88%。辖区面积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07.1亩(其中田954亩、土153.1亩),人均耕地面积0.66亩,森林覆盖率39.3%。全村境内主产优质大米、小麦、油菜,玉米等粮油作物和烤烟蚕桑等经济作物。200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725元,人均粮食收入354公斤;全村有党员30名,其中女党员3名;村所在地有一所小学,教师15人、在校学生782人;全村现有贫困户128户430人,(其中孤儿户2户4人、特困户56户221人、无住房户2户9人、简易住房户68户196人)。长期外出务工人员367人。村无集体办公用房。   二、导致贫困的原因   区位优势差,地理环境恶劣,交通不畅,信息闭塞,资源匮乏;群众思想观念陈旧,文化素质低,小农经济意识强,增收致富的门路单一,市场经济观念淡薄,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难以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再加上乡财政吃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少,导致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差,是南盆村贫困的主要原因。   三、需建设的项目   (1)扩建维修公路:南盆到黄家岩、芭蕉窝到班鸠井、汪家山到长岗、闹水溪到寨上(其中翻山到长岗、闹水溪到寨上属新修公路),公路全长8公里,宽5米,开挖边沟0.5米×0.5米修建过水涵洞,,路基铺0.1米厚的碗口石,路面铺碎石。受益340多户、1578多人。按2万元/公里,该工程需资金16万元。   (2)新修灌溉沟渠:需修晏沟到温家赵家、长生沟到大干田、长生沟到桃子坝,混凝土沟渠规格为0.3米×0.4米;渠道总长3000米,受益面积550亩,按5万元/公里,该工程需资金15万元。   (3)新修人畜饮水蓄水池(含供水管):需建成温家、赵家、桃子坝、翻山、黄家岩、长岗组50立方米的蓄积水池2个,20立方米的蓄水池4个,受益户数230户,受益人数1057人,蓄水池按120元/立方米,供水管选用PV32需6000米,该工程共需资金8.16万元。   (4)沼气池建设工程:全村402户,为保护成材生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需建沼气池200口规格为8立方米,每口沼气池需资金1000元,该工程建设共需资金20万元。   (5)新建村办公楼:在南盆街上新建一栋办公楼,建筑面积150平方米,按320元/平方米,配套的办公桌椅约需2000多元。该工程共需资金5万元。   (6)新建板栗基地:在全村范围内种植板栗400亩,购板栗苗22400株,需资金6万元。   (7)肉牛基地建设:南盆村现有退耕还林面积263.5亩,经村委研究在南盆种草200亩,建年出栏商品牛100头的养牛基地,全部实行种草圈养,该项目建成需项目资金7万元。   

关联村

  一、基本情况   关联村位于胡家湾乡政府东南面10.5里处,与南盆村、先锋村毗邻,与张家寨镇接壤,全村6个村民组、149户、671人,少数民族518人占81%。辖区面积4.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26.2亩(其中田306亩、土220.2亩),人均耕地面积0.82亩,森林覆盖率34.4%。全村境内主产优质大米、小麦、油菜,玉米等粮油作物和烤烟蚕桑等经济作物。200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721元,人均粮食收入330公斤;全村有党员17名,女党员2员。村内有教学点1个,教师1人、在校学生70人;全村现有贫困户23户56人,(其中五保户5户5人、特困户18户51人、)。长期外出务工人员112人。村无集体办公用房。   二、导致贫困的原因   区位优势差,地理环境恶劣,交通不畅,信息闭塞,资源匮乏;群众思想观念陈旧,文化素质低,小农经济意识强,增收致富的门路单一,市场经济观念淡薄,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难以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再加上乡财政吃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少,导致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差,是关联村贫困的主要原因。   三、需建设的项目   (1)新修公路:新修闹水溪到关上公路,长4公里,宽5米,开挖边沟0.5米×0.5米,修建过水涵洞,路基铺0.1米厚的碗口石,路面铺碎石。受益110多户、400多人。按3万元/公里,该工程需资金12万元。   (2)新修灌溉渠道:需新修保联到坝上,包家到冉家当门,当沟到坝上,全长2公里,混凝土沟渠规格为0.3米×0.4米;受益面积150亩,按5万元/公里,该工程需资金10万元。   (3)新修人畜饮水蓄水池(含供水管):需在文丰、保林、包家、关上建50立方米的蓄积水池3个,20立方米的蓄水池2个,该工程受益户数120户,受益人数500多人,蓄水池按120元/立方米,供水管选用PV32需5000米。该工程共需资金7.28万元。   (4)新建村办公楼:在茅草坪新建一栋集学校、村委办公室、计生服务室一体的综合性办公楼,建筑面积300平方米,按320元/平方米,配套的办公桌椅、学生课桌约需4000多元。该工程共需资金10万元。   (5)新建板栗基地:在关联村新修公路两傍和关上鱼塘组,建500亩的板栗基地,每亩板栗基地购种苗约需150元,该项投资需资金7.5万元。   (6)沼气池建设工程:为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农卫生条件和生存条件,需建100口8立方米的沼气池,每口沼气池需资金1000元,该工程建设共需资金10万元。   

沙子坎村

  一、基本情况   沙子坎村位于胡家湾乡政府南面12公里处,与南盆村、关联村毗邻,东南面与许家坝,东北面与张家寨镇,西南面与杨家坳乡接壤,全村11个村民组、410户、1790人,少数民族1474人占85%。辖区面积11.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26.7亩(其中田1077亩、土149.7亩),人均耕地面积0.71亩,森林覆盖率68.1%。全村境内主产优质大米、小麦、油菜,玉米等粮油作物和烤烟蚕桑等经济作物。200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719元,人均粮食收入350公斤;全村有党员25名。村内有教学点3个,教师3人、在校学生145人;全村现有贫困户73户227人,(其中五保户5户6人、孤儿户4户14人、特困户58户186人、无住房户2户8人、简易住房户4户13人)。长期外出务工人员367人。村无集体办公用房。   二、导致贫困的原因   区位优势差,地理环境恶劣,交通不畅,信息闭塞,资源匮乏;群众思想观念陈旧,文化素质低,小农经济意识强,增收致富的门路单一,市场经济观念淡薄,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难以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再加上乡财政吃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少,导致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差,是沙子坎村贫困的主要原因。   三、需建设的项目   (1)新修公路:新修土青坝到柳根坡公路,长4公里,宽5米,开挖边沟0.5米×0.5米,修建过水涵洞,路基铺0.1米厚的碗口石,路面铺碎石。受益185多户、910多人。按3万元/公里,该工程需资金12万元。   (2)新修灌溉渠道:需新修赵家湾至洞内、土青坝至油洞的灌溉沟渠1500米,混凝土沟渠规格为0.3米×0.4米;受益面积400亩,按5万元/公里,该工程需资金7.5万元。   (3)新修人畜饮水蓄水池(含供水管):需在土青坝、青丰、小丰门、红丰、前丰组建4个50立方米的蓄积水池,该工程受益户数156户,受益人数700多人,蓄水池按120元/立方米,供水管选用PV32需5500米。该工程共需资金7.9万元。   (4)新建村办公楼:在前丰新建一栋办公楼,建筑面积150平方米,按320元/平方米,配套的办公桌椅约需2000多元。该工程共需资金5万元。   (5)新建板栗基地:在小丰门、长房子、柳根坡建800亩的板栗基地,每亩板栗基地购种苗约需150元,该项投资需资金12万元。   (6)蚕桑基地:土青坝、青丰、红丰、前丰4个组发展为蚕桑基地,2004年原有桑园125亩,2005年增加150亩桑园,每亩需资金300元,该工程共需资金4.5万元,受益户数150户。   (7)新建教学点校舍:在前丰、柳根坡、小丰门3个组有三个教学点,代课教师3人,在校学生人,长期租用农户的堂屋上课,现需新建3个120平方米的教学楼,按320元/平方米计算,需资金11.52万元,三个教学点配套的课桌、椅子70套,每套100元,需资金0.7万元。共需资金12.25万元。   

光明村

  光明位于胡家湾乡政府东北面4公里处,与白岩塘、皇主山村毗邻,东北面与宽坪乡接壤,全村有7个村民组,227户,986人,少数民族438人占44%。辖区面积2.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96.4亩(其中田689亩、土107.4亩),人均耕地面积0.81亩,森林覆盖率53%。全村境内主产优质大米、小麦、油菜,玉米等粮油作物和烤烟蚕桑等经济作物。200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726元,人均粮食收入335公斤;全村有党员23名、其中女党员3名。;全村现有贫困户55户163人,(其中五保户4户7人、孤儿户2户3人、特困户46户140人、简易住房户3户13人)。长期外出务工人员281人。   

皇主山村

  皇主山村辖7个村民组,197户、841人,农业人口830人,占总人口的98.7%,2007年全村人均纯收入1291元,人均粮食收入365公斤;全村现定期享受困难补助36人,15户。长期外出务工人员286人。辖区面积2.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00亩(其中田500亩、土200亩),人均耕地面积0.87亩,森林覆盖率26.4%。全村境内能产优质大米、小麦、油菜、玉米等粮油作物和烤烟蚕桑等经济作物。农业以种植水稻、玉米、小麦、洋芋、红薯为主;经济作物以油菜为主。皇主山村有400亩稻田盛产优质大米(传说曾进贡皇宫曰“进贡大米”),现有核桃、板栗经果林250亩,畜牧业主要以养殖猪、牛、鸡为主。   

江锋村

  江锋村位于胡家湾乡政府东面5公里处,与先锋村、皇主山村毗邻,东面与张家寨镇接壤,全村6个村民组、208户、912人,少数民族520人占57%。辖区面积4.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97.9亩(其中田645亩、土152.9亩),人均耕地面积0.88亩,森林覆盖率41.1%。全村境内主产优质大米、小麦、油菜,玉米等粮油作物和烤烟蚕桑等经济作物。200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718.5元,人均粮食收入360公斤;全村有党员12名、其中女党员1名。村内有教学点1个,教师1人、在校学生52人;全村现有贫困户89户292人,(其中五保户1户1人、孤儿户2户5人、特困户43户143人、无住房户2户8人、简易住房户41户135人)。长期外出务工人员213人。村无集体办公用房。   

白岩塘村

  一、基本情况   白岩塘村位于胡家湾乡政府北面4公里处,与胡家湾村、岩底、皇主山村毗邻,北面与宽坪乡接壤,全村有6个村民组,225户、1038人,劳动力人数为612人;少数民族825人占79.5%。辖区面积2.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43.7亩(其中田326亩、土117.7亩),人均耕地面积0.43亩,森林覆盖率26.4%。全村境内能产优质大米、小麦、油菜,玉米等粮油作物和烤烟蚕桑等经济作物。2006年全村人均纯收入1056元,人均粮食收入358公斤;全村有党员20名,外出党员2人,5O岁以下党员5人,50岁以上党员15人,党员平均年龄51岁,贫困党员9人。村内有教学点1个,教师1人、在校学生40人;全村现有贫困户73户、133人,(特困户54户88人)。长期外出务工人员356人。   二、扶贫成果   1、建调蓄(节)水池10座、蓄水210m3,铺设安装PE25∽PE32输(供)管4200m的人畜饮水工程于2006年元月投入使用。   2、各组能公路,但坡陡弯急路面差,目前正在修建到宽坪乡的公路桥。   3、村计生、卫生综合服务室于2005年12月修建完工,同时村教学点教室也得到了维修,但桌椅破旧。   

先锋村

  先锋位于胡家湾乡政府东面4公里处,与黄坝村、江锋村,关联村毗邻,东部与张家寨镇接壤,全村5个村民组、186户、788人,少数民族651人占83%。辖区面积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24.8亩(其中田454亩、土70.8亩),人均耕地面积0.67亩,森林覆盖率18.1%。全村境内主产优质大米、小麦、油菜,玉米等粮油作物和烤烟蚕桑等经济作物。200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719元,人均粮食收入320公斤;全村有党员10名、其中女党员1名。村内有教学点1个,教师1人、在校学生58人;全村现有贫困户30户119人,(其中五保户2户2人、孤儿户1户3人、特困户26户108人、简易住房户1户6人)。长期外出务工人员183人。村无集体办公用房。   

黄坝村

  黄坝村位于胡家湾乡政府南面2公里处,全村有5个村民组,148户、594人,少数民族503人占85%。   (一)党小组情况   有党员17名,女党员1人,预备党员1名,外出党员2人,5O岁以下党员9人,50岁以上党员8人,党员平均年龄48岁,老、弱、病致贫党员9人。   (二)社会经济状况   1、现2个村民组,148户、585人,其中男307人、女278人,劳动力人数为356人;2007年全村人均纯收入1269元,人均粮食收入355公斤;全村现定期享受困难补助98人,42户。长期外出务工人员183人   2、辖区面积2.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09.5亩(其中田429亩、土80.5亩),人均耕地面积0.87亩,森林覆盖率30.4%。村境内出产优质大米、小麦、油菜,玉米等粮油作物和烤烟蚕桑等经济作物。   3、农业以种植水稻、玉米、小麦、洋芋、红薯为主;经济作物以油菜为主,与黄坝村铺桠片区有连片核桃320亩,畜牧业主要是养殖猪、牛、鸡为主。   4、基础设施:近几年来得到了省、地、县党建扶贫工作队的帮扶和上级有关部门的投入,修建了人畜饮水村综合楼、沼气池建设24口,完成了三改(改厕、该圈、改厨);硬化了2公里的通户便道,新建一个篮球场、一个乒乓球桌,为群众的文体活动提供了场所。   5、社会事业:黄坝村村民居住较分散、群众看病难。   三、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   一是路问题,由于我乡是在全县偏远的乡镇,信息闭塞,离县城远而公路崎岖且路面窄,交通不便造成生产资料成本高。   二是资金问题,农民仅靠传统农业收入微薄,要发展其他项目,缺少启动资金和承受不起因市场波动而造成的经济损失。   三是村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主要表现为村民在转变思想观念方面较为缓慢,致富意识和科技意识淡薄。在村干部和村民中求发展的观念不够强烈,现代农业意识、市场经济意识、项目意识、开放意识尚未深入到干部群众心中,造成推进各项工作难度较大,是制约黄坝村经济发展、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四、扶贫工作的对策   根据黄坝村的贫困现状、成因及未来发展需要,应采取如下对策:   1、更新观念、提高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要破除自给自足、自产自销的思想,树立市场、流通、交换、协作观念;其次因循守旧、怕事的心理,树立创新、风险观念;要通过培育典型、技术讲座、科技培训等多种形式向农民传授农业技术知识和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村劳动力人口的科学技术文化素质。   2、结合黄坝村实际切实抓好经果林产业建设项目,因地制宜地结合‘‘养殖、种植”开发项目,为农民增产增收,形成产业经济。   3、加强对外联系,增大劳务输出。当前农村劳务输出已经是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且在农民增收中占的比例越来越大。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对外联系,掌握劳务市场动态,了解劳务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培训,联系好劳务输出点,将有限的、分散的劳动力组织起来,形成合力,确保输出劳动力有活干,收入有保障。   

铺桠村

  铺桠村位于胡家湾乡政府北面4公里处,北面与宽坪乡接壤,全村有4个村民组,现合并后为2个组,158户、637人,少数民族515人占81%。   (一)党小组情况   有党员21名,外出党员6人,5O岁以下党员8人,50岁以上党员13人,党员平均年龄51岁,老、弱、病致贫党员10人。   (二)社会经济状况   1、现2个村民组,158户、637人,其中男326人、女311人,劳动力人数为368人,少数民族515人占81%。2007年全村人均纯收入1279元,人均粮食收入356公斤;全村现定期享受困难补助101人,45户。长期外出务工人员286人   2、辖区面积1.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43.7亩(其中田326亩、土117.7亩),人均耕地面积0.69亩,森林覆盖率26.4%。除种植传统农作物外,群众喜欢种植花生、大豆等粮油作物   3、农业以种植水稻、玉米、小麦、洋芋、红薯为主;经济作物以油菜为主,与铺桠村黄坝片区有连片核桃300亩,有挂果的经果林(板栗、雪梨、黄果)300亩,但由于缺乏科学管理,产量底,经济效益不明显。畜牧业主要是养殖猪、牛、鸡为主。   4、基础设施:近几年来得到了省、地、县党建扶贫工作队的帮扶和上级有关部门的投入,修建了调蓄(节)水池8座、蓄水172m3,铺设安装2输(供)管4200m的人畜饮水工程;碎石公路通到了中心村中心寨上,建成沼气池40余口;依托“烟水配套工程”项目建成27个水窖容量约2830立方米;有150m2的村计生、卫生综合服务室;修建了长1500的灌溉渠。交通还是不便,加上信息较闭塞,农用机械严重短缺,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5、社会事业:村内有教学点1个,教师1人、在校学生40人,铺桠村村民居住较分散、群众看病难。   三、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   一路问题,由于我乡是在全县偏远的乡镇,信息闭塞,离县城远而公路崎岖且路面窄,交通不便造成生产资料成本高。   二是资金问题,农民仅靠传统农业收入微薄,要发展其他项目,缺少启动资金和承受不起因市场波动而造成的经济损失。   三是村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主要表现为村民在转变思想观念方面较为缓慢,致富意识和科技意识淡薄。在村干部和村民中求发展的观念不够强烈,现代农业意识、市场经济意识、项目意识、开放意识尚未深入到干部群众心中,造成推进各项工作难度较大,是制约铺桠村经济发展、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四、扶贫工作的对策   根据铺桠村的贫困现状、成因及未来发展需要,应采取如下对策:   1、更新观念、提高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要破除自给自足、自产自销的思想,树立市场、流通、交换、协作观念;其次因循守旧、怕事的心理,树立创新、风险观念;要通过培育典型、技术讲座、科技培训等多种形式向农民传授农业技术知识和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村劳动力人口的科学技术文化素质。   2、结合铺桠村实际切实抓好经果林产业建设项目,因地制宜地结合‘‘养殖、种植”开发项目,为农民增产增收,形成产业经济。   3、加强对外联系,增大劳务输出。当前农村劳务输出已经是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且在农民增收中占的比例越来越大。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对外联系,掌握劳务市场动态,了解劳务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培训,联系好劳务输出点,将有限的、分散的劳动力组织起来,形成合力,确保输出劳动力有活干,收入有保障。   

黄龙泉村

  黄龙泉村紧邻胡家湾乡政府西面,距思南县城60公里,与胡家湾村共享的集贸市场是全乡的文化中心,村委会所在地为黄龙泉村民组,与停子坝乡接壤、与杨家坳乡以河为界。全村有10个村民组,1078户,4334人,外出务工人员1215人。有党小组4个,党员中心户10个,党员89名,其中女党员9人,外出务工党员21人,预备党员4人,入党积极分子6人。全村辖区面积16平方公里,田土面积3070.6亩,人均耕地面积0.71亩,森林覆盖率68%。农业以种植水稻、玉米、洋芋、红薯为主;经济作物以核桃、蚕桑、烤烟、油菜为主(现有核桃1000亩、桑园300余亩);畜牧业主要是养殖猪、牛、羊、鸡(现有1000平方米的生猪养殖小区一个、有800平方米的养蚕基地一个)。村辖区内现有教学点1个,有村办公楼4栋,村卫生室4个,村计生室4个。  

灯塔村

  灯塔村位于胡家湾乡政府南面4公里处,原村有7个村民组,现合并后分为3个组,285户、1077人,少数民族1000人占93%。   (一)党小组情况   有党员21名,女党员2人;外出党员2人,5O岁以下党员8人,50岁以上党员13人,党员平均年龄51.5岁,党员年龄结构老化,老、弱、病致贫困党员12人。   (二)社会经济状况   1、现3个村民组,285户、1077人,其中男性561人、女性516人。2007年全村人均纯收入1251元,人均粮食收入340公斤;全村现定期享受困难补助162人,71户。长期外出务工人员282人   2、辖区面积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67.5亩(其中田443亩、土234.5亩),人均耕地面积0.62亩,森林覆盖率30.4%。全村境内主产优质大米、小麦、油菜,玉米等粮油作物。   3、农业以种植水稻、玉米、小麦、洋芋、红薯为主;济作物以油菜为主,2007年种植核桃450亩,2008年签订烤烟种植合同200亩;畜牧业主要是养殖猪、牛、鸡,片区建有一座简易畜牧养殖场、面积1080平方米,2007年出栏猪325头,但现盖顶的石棉瓦被年初雪灾冻坏需维修才能用。   4、基础设施:近几年来得到了省、地、县党建扶贫工作队的帮扶和上级有关部门的投入,如新建村委综合楼,修通了胡—亭公路等,使灯塔村基础设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由于农民靠天吃饭,82%以上村民人畜饮水都比较困难。交通还是不便,加上信息较闭塞,农用机械严重短缺,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5、社会事业:该片区有教学点一个,共有学生38人,教师1人,几间旧教室已成危房。村民居住较分散。   二、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   一是出路问题。由于我乡是全县偏远的乡镇,距县城58公里,公路崎岖且路面窄,大车很难进来。   二是资金问题。农民仅靠传统农业,收入微薄,要发展其他项目,缺少启动资金。   三是村民思想观念落后。村民在转变思想观念方面较为缓慢是制约经济发展、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三、扶贫工作的对策   根据灯塔的现状、成因及未来发展需要,采取如下对策:   1、以更新观念为前提。在市场经济形势多变的情况下,及时改变、更新人们的观念意义深远,对于自然条件相对落后的地区来讲,只有观念及早更新,才能更好地改变本地的贫困面貌。   2、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扶贫要从扶“智’’开始。针对实际,要通过培育典型、技术讲座、科技培训等多种形式向农民传授农业技术知识和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村劳动力人口的科学技术文化素质。   3、以项目为载体。一个好的项目可以搞活一个村庄。突出抓项目,就等于抓住了扶贫开发的“牛鼻子’’,就掌握了主动权。切实抓好胡亭公路(维修)、教学点教学楼(新建)、人畜饮水等项目建设,因地制宜地结合村民意愿发展畜牧养殖业(贴息贷款),为农民增产增收,搞活经济。   4、加强对外联系,增大劳务输出。当前农村劳务输出已经是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且在农民增收中占的比例越来越大。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对外联系,掌握劳务市场动态,了解劳务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培训,联系好劳务输出点,将有限的、分散的劳动力组织起来,形成合力,确保输出劳动力有活干,收入有保障。   

岩底村

  岩底村位于胡家湾乡政府西北面2公里处,与铺桠村、胡家湾村、灯塔村毗邻,北面与宽坪乡接壤,全村有5个村民组,196户、716人,少数民族552人占77%。辖区面积1.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11.1亩(其中田395亩、土116.1亩),人均耕地面积0.71亩,森林覆盖率19.6%。全村境内主产优质大米、小麦、油菜,玉米等粮油作物和烤烟蚕桑等经济作物。200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721.5元,人均粮食收入330公斤;全村有党员22名,其中女党员1名。全村现有贫困户45户、138人,(其中孤儿户1户2人、特困户27户60人、无住房户2户11人、简易住房户15户65人)。长期外出务工人员195人,村无集体办公用房。   


黄坝村特产大全




黄坝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