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贵州省 >>铜仁市 >> 印江县 >> 龙津街道 >> 龙溪村

龙溪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龙溪村谷歌卫星地图)


龙溪村简介

  龙溪村在印江县城10公里处的城北面,与板溪镇(杉林村)朗溪镇(炮木村)、贵江村、丰良村交界处,居住条件仍为改变,是一个高山半高山,居住分散,全村5个自然村寨,7个村民组,189户人家,全村总人口594人,总耕地311.65亩(其中田257亩,土54亩)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520625100 555200 -- 查看 龙溪村谷歌卫星地图

龙溪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龙溪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城北社区

  城北社区位于印江县城以北,面积3.8平方公里,有10条街道,10个居民小组,2828户,9895人。流动人口3068人,辖区内有机关企业单位65个,社区服务中心2人,有成规模的服务业86个,社区有治保组织1个10人,治保小组1个10人,调解小组1个10人,社区义务巡逻队1支30人。   自开展平安创建以来,社区总支按照上级党委政府的安排部署,认真开展平安建设一系列工作,形成了平安建设,人人有责的工作格局。辖区内共创建平安单位65个,平安学校4所,平安企业84个,平安家庭2820户。   2009年6月,获得全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2009年7月,获得0铜仁地委、行署颁发的2007-2008年度“文明社区”称号。   2010年7月,获得县委颁发的“五好”基层党组织称号。   2010年12月,获得全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   

城中社区

  城中社区位于峨岭县城中心地带,共9个居民小组,常住人口,3654户,9567人,流动人口726户,3335人。社区设党总支1个(城中社区党总支),党支部3个(文昌党支部、新村党支部、金玉党支部)。   2008年7月被省、地、县评为“五好“基层党组织,2011年7月被县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贵江村

  贵江村距印江县城7公里处的贵江村,村寨北面与丰良村接壤,南面与桶溪村相邻,东面与龙溪村接壤,西面与大竹村相邻,全村有16个村民小组、504户1844人。印秀公路穿村而过,大山深处的群众与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生产生活有了质的提升。   贵江村土家人民风淳朴,勤劳勇敢,聪明能干。全村拥有耕面积844亩,其中田622亩,土222亩,,森林面积820亩,经果林526亩,品种以柑桔为主,收获季节,来自湖南、遵义等地的客商涌入收购。贵江村森林达覆盖率达60%以上,保护了生态环境,也给了我们一个绿色的生活空间。   

长坡村

  长坡村位于印江自治县县城东北部,距印江县城1.5公里.辖区内有九个村民组,一个移民安置小区(北环小区),各组都通公路,总户数528户,总人口2120人,耕地面积597.5亩,山林(马尾松)100亩,经果林400多亩,主要品种有柑桔、柚子、梨子、李子、桃子、粟子。最为特色的是官船组历史优久的本地柚子,其味各有特点,长坡村主要农作物是种植水稻、玉米、薯类,蔬菜.全村有中小型运输车16辆,大型种植户11户、养殖业40户、加工业12户、饮食业15户、商业17户,水泥标砖厂1个,建筑业60户,固定资产有村办公楼一栋,建筑面积810平方.   长坡村地理环境优美,前有印江河、白马岩,后有灵官岩,依山傍水,村民们座落于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的果香飘逸的自然生态环境之中.在灵官岩的半山腰,从古到今有一个天然优质的“大龙洞”泉水,养育着长村人民。其水质清澈透明,夏天饮用泉水,清凉止渴,冬天烧水无沉淀杂质。东有“牛肝马肺”“天下奇观”之古迹;南有北环桥贯穿印江东北两方,是铜仁至沿河、秀山、德江、思南等地的交通要道,北环桥的修通带动了长坡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北环桥头是建筑有序的“北环小区”,这里自然清静,环境优越,庭院清洁卫生,房前可垂钓河鱼,是居家的好地方。“北环小区”的建成推动新农村建设和“平安小区”的创建。   长坡村着重抓好招商引资项目的实施工作,为投资方提供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主动配合投资方工作,保证投资项目的顺利实施。2005年印江花炮厂落户在长坡村杨家组大石头,厂房占地35亩,修建车间、仓库、职工宿舍、食堂100多间,建筑面积3000m2,总投资资金500多万元,现有职工80多人,建成了安全、科学、先进的烟花、爆竹生产地,解决了长坡村劳动就业问题。在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方面,2006年在长坡村的上半坡地带,投资400多万元修建了“鑫源养殖场”,有圈舍1600平方、牧草300多亩,饲养优质纯种“二元母猪”120头,计划年产“三元仔猪”2000多头,带动了全村的畜牧养殖业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经济收入。   长坡小学现有教师22人,学生300多人,学校占地面积8亩。在今年全县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中,上级投资资金近100万元,重新修建教学楼教室12间,设有办公室、仪器室、远教室、图书室、实验室,操场硬化、校园绿化。该校建成后,可容纳一至六年级和幼儿班学生600余人,教师30人。是一所设置完善的村级学校。   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面,努力构建和谐、平安、文明村寨,创造良好社会环境,经常开展“反-警示教育和禁毒”法制等宣传教育工作。让群众学法、懂法、遵纪守法、增强法律、法规意识,加强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发现苗头及时出击现场,使矛盾纠纷得以及时化解,遏制了刑事案件的发生。近年来,长坡村无“黄、赌、毒、-组织、刑事案件”发生,呈现出“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和谐平安、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村支两委领导班子精诚团结,奋力拼搏,积极工作,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工作指南,广开思路,挖掘潜力,促进长坡村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经济效益和生活水平,为长坡村的“平安和谐”和“文明卫生”建设而努力奋   

江家坡村

  江家坡村位于印江县城东北角,距县城5公里,现有人口547人,耕地面积420亩。   --人口总数:547人农业人口:547人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1.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20.0亩   --主要民族成分:土家族,苗族,汉族发展口号:以农副产品和农家乐带领全村群众增收致富   --所辖村:一组,二组,三组,四组生产总值:60.0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名特产品:糖梨,蔬菜办公所在地:江家坡一组   

黔江村

  黔江村位于印江县城城郊北面,交通便利,信息发达,有人口1670人,辖5个村民组,现有耕地面积461亩,经果林是黔江村的特色产业,是群众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村中有砖瓦厂7个,大小运输车辆40多台,饮食服务店1家。   全村经济稳步增长,社会治安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桶溪村

  桶溪村地处武陵山脉主峰、佛教名山——梵净山西麓,位于书法之乡——峨岭镇北部,距印江县城以北约4公里。幅员2.4391平方公里;有7个村民组,245户958人,其中劳动力533人;有土家族、苗族、汉族等3个民族;耕地面积327亩,其中田244亩、土83亩;林地1050亩,森林覆盖率28.7%,其中经果林300亩。桶溪村属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地区,年平均气温16.8℃;降雨量充沛,达1100mm以上,主要降水量集中在春季和梅雨季节。农业生产是全村主要经济来源,种植业主要为柑桔、稻谷、玉米、红苕等,养殖业主要为牛、猪等。有完全小学1所,占地面积803平方米,校舍面积235平方米,在校学生130人,教师13人。全村有房屋175座,另有在建21座,其中砖房96座,木房70座,危房9座,圈舍168个。   印秀(印江——秀山)公路、桶溪河流南北朝向并行穿村而过。印秀公路、桶溪河穿境长度分别为2公里、1.5公里。在桶溪河东面的印秀公路两旁居住着一、六、七三个村民组村民及其余几组的部分村民;桶溪河西面居住着二、三、四、五组四个村民组的97户,412人。有通往二、三、四、五组人畜通行石拱桥一座。全村依山面水居住,人居环境优越。2008年,桶溪村生产总值295万元,粮食总产量91.1吨,农民人均纯收入1470元。   

丰良村

  丰良村距印江县城7公里,印沿线,印秀线穿境而过,辖12个村民小组,总户数334户,总人口1251人,耕地面积668亩,有初级小学一所,森林覆盖面积百分之十以上。近年来丰良村在上级领导的关心下,在上级部门的帮助下,在村支两委的带领下,大家齐心协力,克难奋进,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产力得到迅速发展,经济社会稳步推进。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经果林为主,劳务输出为辅的村。丰良村常年外出务工510人,实现务工总收入420万元。2010年全村实现产值530万元,人均纯收入3300元。丰良村是“六进村”和“创国优”示范村,曾多次被镇党委、政府授以先进集体称号。   

石灰溪村

  石灰溪村位于印江县城以北12公里处,全村共有448人,5个村民小组,依山而居,错落有序。   全村耕面积228亩,其中田185亩,经果林150亩,森林覆盖率达30%以上。经济收入以农副产品、劳务输出为主。   石灰溪村独具民族特色,明清时期的部分房屋保留完好,其木雕窗花细腻精致,民间香盒对称庄重,给人一种凝重的历史感。   石灰溪村与贵江村、长坡村、江家坡村、黔江村、桶溪村、城北社区、丰良村、龙溪村、桐子坪村、城中社区、和平村、大竹村、大石村、幸福村、麻柳村、甲山村、红光村、杉木岭村相邻。  

龙溪村

  龙溪村在印江县城10公里处的城北面,与板溪镇(杉林村)朗溪镇(炮木村)、贵江村、丰良村交界处,居住条件仍为改变,是一个高山半高山,居住分散,全村5个自然村寨,7个村民组,189户人家,全村总人口594人,总耕地311.65亩(其中田257亩,土54亩)   

桐子坪村

  桐子坪村距离印江县城15公里处,全村共5个村民小组,435人,耕地面积248亩。桐子坪村森林资源丰富,森林面积达1200亩,桐子坪村盛产的李子、枇杷、梨子、葡萄、柑桔,味道鲜美,口感上乘,远近闻名。   

和平村

  和平村位于印江自治县城北,全村总人口1722人,辖5个村民组。耕地面积613亩,人均收入2750元。   和平村座落于印江县城主峰“大圣墩”的半山腰,植被茂盛,风景秀美,气候宜人,土质大部份属沙地,主要盛产西瓜,产出的西瓜清甜、爽口。1992年县林业局引进的“苍溪”雪梨,落户到和平村大溪沟组,现已达到丰产期,雪梨个大、皮薄、香甜,倍受消费者的青睐。红皮脆菜(酸玉荷)是和平村的一大特色产业,全手工制作,卫生、酸味适中、口感好,有开胃健脾之功效,是土家民族餐桌上的一道风味小吃,深受人们的喜爱。   

大竹村

  大竹村位于印江县城北11公里,全村总人口2042人,辖15个村民组,457户,耕地面积1320亩,稻田926亩,土394亩,人均纯收入2100元。   大竹村地处大圣墩山脚,民风淳朴,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主产稻谷、玉米、红薯、马铃薯。全村稻田大部份属冷水田,产出的米质味美,油脂好、口感细腻,深受印江县城人民喜爱。   2005年印江县茶办技术人员指导帮扶种植了150亩绿茶,现已达到初产期。改变了单一的产业结构,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大石村

  大石村位于峨岭镇西北方向鸡冠山脚下,离县城12公里,海拨约900-1200米。全村有1502人,16个村民组,耕地980亩(田680亩、土300亩),其中有党员30名。2011年,大石村被列为全县农村居民增收致富行动计划示范村。   近年来,大石村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紧紧围绕“抓稳定,促发展,强经济,重民生,顾大局”的工作思路,动员和带领全村党员和组长及群众,牢固树立和落实“-”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认真分析村情,抢抓机遇,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紧紧围绕“五好”基层党组织目标,扎实抓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狠抓群众增收致富行动,努力推进大石村社会事业、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上新台阶。   

幸福村

  幸福村位于大圣墩山脚,距离印江县城7公里,全村共580户,总人口2180人,有十二个生产小组,四个自然村寨组成,全村占地5000亩,其中田1200亩,土800亩,山林500亩,荒山2500亩,山塘有3口,水资源大小井泉28处,年出水量5000万m3,幸福村海拔1200米,土地肥沃,气候宜人,夏季凉爽,自然景区有大圣墩。   

麻柳村

  麻柳村地处大圣敦脚下,距印江县城3.5公里。全村辖9个村民组,现有人口1834人,总户数426户,耕地面积910亩,其中田751.5亩,土158.5亩,退耕还林1000亩,全村有0员38人,现有村干2人。   辖区内有镇直小学一所,明清时代建造祠堂2座,其中陈家祠堂一座属村集体所有,严氏宗祠一座(土改时改给农民居住)。小学有古庙一座,取名化雨宫,内有亭阁等设施。土特产是埃山麻鸭,现有养殖户20多户,年出栏埃山麻鸭有3000多只。近年来,麻柳村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茶叶、辣椒、猪、牛等产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甲山村

  甲山村位于印江县县城以西1.5公里处,是印江的西大门。印江河、印德公路自东向西穿寨而过,依山傍水,景色宜人,实乃一方圣土。全村辖10个村民组1181户4321人,常住人口达5500多人,党员49名,流动党员6人,人丁兴旺,欣欣向荣。   甲山村土壤肥沃,物产丰富,全村耕地面积1280亩,其中田1030亩、土250亩,退耕还林550亩,经果林110亩。有大中型车辆47台,加工业120户,养殖户20户,饮食业15户,商业户55户,采石场2个,村集体固定资产房屋三栋,村内驻有县民族中学、民族职校、县气象局、水文站、甲山中、小学等镇直机关   

红光村

  红光村位于印江自治县县城中心地域,全村共设14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134户,总人口3803人,是全县村级人口数较多的行政村之一,同时是县机关单位、企业、学校的重设之地。   自五十年代始建以来,经历了-、农业学大寨等一些运动,于七十年代把小队扩大成中队,全村1680亩良田实行统一划拨,于1964年成立了菜农蔬菜基地,为县城居民提供蔬菜保障,粮农以种植稻谷、油菜(五十年代《印江十年》一书上有记载)、小麦、红薯等为主,形成中队初算、大队核算的生产管理体系。村支在抓好发展农业生产稳产、高产粮食的同时,另一方面,抓好副业生产,建立砖窖、施工建筑、机械维修为龙头,增加集体经济收入,经历届村支领导带领,逐步趋向经济发展的构造,七十年代为了控制生产劳动中受到身体疾病的影响,村委成立了农村合作医疗所,为群众开展就医治病,保障生产主力军的力量,按时完成上缴国家农业税任务,八十年代随改革开放政策。土地相继承包到户,全村群众生活水平有了较大幅度提高,全村90%以上脱离了贫困,进入温饱。村集体随道形势变化、和农村优惠政策已进入市场经济计划,从建筑上谋求发展思路,先后修建村合医所,新农村,巩固了集体财产,九十年代至今,全村村民已达到小康水平,特别是近十年来,在县委、政府提出“开放印江、发展印江、建设印江”的号召下,红光村率先积极投入小城镇建设,为招商引资工程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为县、镇两级小城镇建设作出不可磨灭的成绩,结合三农政策,全村被征地农户先后得到宅基地安置和货币补偿,红光村村民从此由单项农业生产转为市场多种经营性发展。至今已发展有大中型车100余辆,种植业300余户,养殖业30余户,加工业100余户,饮食业100余户,建筑业50余户,商业300余户,外出打工(劳务输出)74户,其它80户。村集体现有固定楼房4幢,价值1000余万元,流动资金150万元,分别于1997年被铜仁地区授予“小康村”,1998年被省授予“小康村”,2002年被省授予三级档案村级管理,2006年被省授予“先进档案村”。   红光村仍继续在发展上谋求新思路,在抓好红光村工作的同时,着力于民心工程建设,曾在村、组岗位上任职10年以上,年龄在55周岁以上的老党员、老村组干部,每月每人补贴80—100元晚年生活补贴,村财务全年拿出资金3万多元为村民参合实施持久保障,对因水灾、水灾等突发事件,及时组织关注予以补救,村民得到了实惠,全村村容、村貌率先达标,矛盾纠纷调解达100%,成功率达90%,护村、护寨义务巡逻有序开展,通过监控、帮教,吸毒人员明显减少,为城区社会治安营造一个良好氛围,同时,接收外乡镇375户居住红光村,并引导他们脱贫致富,为红光村成立运输合作社提供就业的发展之路,村民已进入安居乐业,村委超前拟出发展计划,预计近年内新建一幢世纪办公大楼。伴随着新世纪的号角,红光村胸怀全局,心系群众,目视机遇,思谋发展,勤奋工作,广接经验,正确引导,为构建和谐红光、富裕红光而努力奋斗。   

杉木岭村

  杉木岭村位于印江自治县峨岭镇西北方向,属高山地带,距离印江县城13.5公里,全村总住户数102户,总人口374人,劳动力223人,外出务工94人,城内就近转移就业68人。全村共有5个村民小组,分别是闷大坡组、覃尖组、上寨组、中寨组、下寨组,区域总面积为520亩,其中;耕地面积225亩,山林面积200亩,交通用地95亩。2010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8500元。村经济主要来源是靠种植粮食,栽种经果,杉木岭村盛产大米,其次靠群众外出务工。   杉木岭村党支部,共有9名党员,村两委班子成员5名。通过换届选举,村两委班子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指导下,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全村干部群众团结一致,开拓进取,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使村民生活和人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村集体经济薄弱,但两委班子紧紧团结党员、村民代表,把建设文明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增加党组织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的重要途径。一是清理发展思路,制订了年度发展规划。二是加大投入,根据杉木岭村实际,引进优良品种,大力发展适合当地种植条件的经济作物,积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加强现有集体资产及办公经费的管理,严格规定非工作性开支。通过多方途径,立项申报,想方设法筹集资金。通过努力,先后完成了农用电网改造、无线广播电视、通村公里、到户道路硬化等等工作。今年开始启动危房改造整治工程,排除50人的居住安全隐患,同时有效的改善村民的生活居住环境,改善了村容村貌。   


龙溪村特产大全




龙溪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