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川市辖乡。1959年成立乌龙公社,1984年改区,1988年设乡。位于市区西南12公里。面积105.3平方公里,人口2万。新羊公路过境。辖碑棋、包包、水井、坝塘、半坡、坪子、园子、土城、跑马、店房、马店、大村子12个行政村。乡办企业有小水电、加工、建筑、建材、运输等。农产水稻、玉米、薯类、小麦、花生、甘蔗、蔬菜、梨、苹果、板栗、生猪。.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2万人 | 105.3平方公里 | 530113105 | 654100 | 0871 | 查看 乌龙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铜都镇 |
铜都镇地图 铜都镇是昆明市东川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国土面积366.72平方千米。其东、北面与会泽县接壤,南临阿旺镇,西与乌龙镇、汤丹镇毗邻。境内最高海拔4017米,最低海拔1070米,高差2947米,立体气候明显。全镇下辖木树朗、小牛厂、奔多、赖石窝、岩脚、龙洞、块河、梨坪、大寨、李子沟、中殿、箐口、梅子、嘎德、鲁嘎箐、姑海、达德、新村、野牛、陷塘、绿茂、紫牛、磨盘山、河里湾、老村25个村民委员会,215个村民小组;团结、碧云、桂苑、沙坝、白云、桥北、新街、京铜、金桥、尼拉姑、石羊、达贝、祥和、集义、炎山、深沟、龙潭、洗尾嘎、糯谷田、营盘、起嘎、新街、腊利23个社区居民委员会,262个居民小组;全镇有自然村246个。 |
汤丹镇 |
东川市辖镇。1959年设汤丹镇,1961年改汤丹城市公社,1965年更名菜园公社,1984年改区,1988年改镇。位于市区西北16公里处,面积197.5平方公里,人口3.9万。通公路。辖小河、兴隆、风景、新发、元宝、同心、石庄、中河、海子、洒海、黄草坪、望厂、姑庄、小田坝、梨坪、新桥、大地坡、三家村、汤丹、滥泥坪20个行政村。乡镇企业有矿业、建材、运输、小水电。农产玉米、水稻、薯类、蔬菜、油菜、甘蔗。. |
因民镇 |
因民镇位于云南省东川区北部,距区政府所在地96公里,辖区面积142.2平方公里。原名大水沟,系面山、磨子山和马掌子三山麓两条水沟交汇的水沟,雨季水较大,因此得名。民国初年更名为因民,意为“为民众开办铜矿”。境内最高海拔老雪山3543米,最低海拔金沙江边720米,高低悬殊2823米,由座南朝北的八条深谷、九条山梁组成。山峦叠嶂、峰岭峭立、深谷密布、沟壑纵横,属深切割高山峡谷,气候差异明显,境地内气温、降雨、土壤、植被均随海拔高程而变化,形成典型的“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 因民镇下辖红山、大箐、桃树坪、槽子街、青龙山、炉灯、小水井、田坝、牛厂坪、联盟、火麻箐、天生塘、瓦岗寨十三个村民委员会,老来红、因民2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共63个村民小组和6个居民小组。2007年末,全镇总人口4931户16432 因民镇 人,农业人口2598户10214人,非农业人口6218人,少数民族人口795人,占总人口的4.84%,其中回族212人、布依族135人、彝族69人、纳西族62人、苗族158人、白族85人、其他少数民族74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18人。农村有劳动力资源6489人,农村实有劳动力6366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2286人,从事二、三产业3367人,其他劳动力713人。年末耕地总资源面积10242亩,常用耕地面积8395亩,其中水田1164亩,旱地7627亩,水浇地1451亩,临时性耕地面积1847亩,农民人均占有耕地1亩。有乡村公路96公里,有11个村委会37个村民小组通公路;13个村委会60个村民小组通电,农户用电户数2141,占农户总数的82.4%;11个村委会使用自来水。有乡镇企业65个,从业人员1198人。2007年末,全镇实现农业总产值2593.8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1577.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16元。全年乡镇企业总收入达61688万元,完成乡镇企业增加值12042万元,实交国家税金4981万元,实现地方财政收入68.2万元。 因民镇属于东川区涉矿乡镇,矿产资源丰富,是特区建设的资源性主战场,如何把资源比较优势转变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成为摆在镇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当前,我镇迎来了“围绕金沙江作好三篇大文章”的三大发展机遇,即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性转移至沿金沙江田坝一带、沿金沙江公路修建和“金沙江中下游经济圈"的打造,这是新因民建设史上重大的历史性转折期和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保持着高速发展的良好态势。我们坚信:金沙水拍岸在前!新因民必将成为金沙江畔资源型工业经济的桥梁和纽带,一个新兴的"工业经济重镇"和"工业明星集镇"必将崛起于金沙江畔。 -农村经济 2007年,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镇党委、政府的努力下,以构建和谐因民为着力点和突破口,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东川再就业特 白芸豆 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两大机遇,保持了经济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良好势头。一是经济指标有了新突破。2007年末,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3527万元,全镇实现农业总产值2593.8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1577.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16元。全年乡镇企业总收入达61688万元,完成乡镇企业增加值12042万元,实交国家税金4981万元,实现地方财政收入68.2万元。二是农业有了新发展。全年培训科技人员19期1396人次,完成粮食栽种面积7955亩,粮食总产量达3232.8吨,人均有粮196.7公斤。实现生猪出栏9618头,牛出栏233头,羊出栏8022只,禽类出栏20108羽,肉类总产1010.2吨,牧业产值366.9596万元。三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了新办法。完成油桉速生经济林500亩、白芸豆200亩的种植任务;成立了因民养羊协会,迈出了“3个1”养殖目标的第一步。四是劳务输出有了新举措。完成区内转移输出2393人,省内转移输出1849人,省外输出444人。 -文化教育 建镇以来,因民镇文化教育事业不断发展,镇党委、政府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纳入全镇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目前,全镇有初级中学1所,教职工41人,在 因民道路 校学生1332人,其中在校小学生840人,在校中学生492人。有小学9所,其中完小7所,单小2所,有教职工94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 镇政府设有文化站1个,13个村委会相继建立了文化科技活动室,拥有地面卫星接收站36座,基本能满足村民对学习科技、文化知识的需求。 -历史文化 因民,原名大水沟,系面山、磨子山和马掌子三山麓两条水沟交汇的水沟,雨季水较大,故名。民国初年更名为因民,意为“为民众开办铜矿”。 因民全境在清朝时属东川府巧家厅,民国年间属巧家县第三区义侠乡一、二保。解放后改属会泽县,由拖布卡区管辖,设因民、中坪、田坝3个乡。1954年属东川矿区人民政府,设因民、落雪、联盟、田坝4个乡。1958年属东川市,1959年设因民人民公社。1984年,改公社为区公所,辖落雪、因民2个镇和田坝、牛厂坪、炉灯、小水井、桃树坪、火麻箐、联盟、天生塘、瓦岗寨、大箐、青龙山、槽子街、红山13个乡。1988年1月改设因民镇,所辖2个镇改设2个办事处,13个乡改设为13个村公所。 因民境内有丰富的铜矿资源,明、清就已大量开采。有著名的大水沟厂(现因民)、碌碌厂(现落雪),所产的铜和汤丹等地产的铜皆称“云铜”,色泽如银,久负盛名。据《巧家县志》记载,最盛时期年产粗硐大水沟厂达130至140万斤,碌碌厂达80至10 电网 0万斤,与汤丹厂所产之铜大部分经会泽等地供京(今北京)铸币。运输全靠人搬马驮,山高路远,死于运铜路上的运工不计其数,一直到解放前仍未通公路。解放后,人民政府非常关心矿山建设,1957年,在崇山峻玲中修通了全长239公里的羊街至因民的铜矿公路。因民矿和落雪矿分别于1960年和1969年建成投产。从二百二到落雪沟、卷槽沟、直至因民,一幢幢楼房、厂房拔地而起,星罗棋布,连成一片,昔日野兽成群的山沟变成了热闹繁荣的矿区集镇。 |
阿旺镇 |
阿旺镇位于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南端,东临会泽县驾车镇,西、南面分别与寻甸县金源乡、功山镇接壤,北与铜都镇毗邻。地理坐标为东经102°08′02″~103°18′31″,北纬25°47′18″~26°02′12″之间。镇境内地形西、南高,东、北低,东西最大横距9公里、南北最大纵距28公里。 全镇 街道 总面积为267.8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415140亩,森林覆盖率为28.4%,耕地面积26571.5亩,人均占有耕地0.84亩。镇境内最高海拔3295米,最低海拔1300米,镇政府驻地海拔1454米,相对高差1955米,镇境内广泛分布着高原红壤土和黑壤土,主要农作物有玉米、马铃薯、水稻、大豆、小麦、燕麦、荞子。经济作物主要有藠头、曲花党参、百合、油菜、花生、地瓜、花椒。主要药材有当归、大黄、一枝蒿、法落海。半山区出产牛干菌、谷熟菌、鸡纵等野生菌类。经济林果主要有桃子、苹果、核桃、板栗、梨等。水产品有红鳟鱼。磷矿、铅锌矿、铁矿为阿旺的主要矿产资源,主要建筑材料有大量的优质河沙。 以磷矿开发为主的磷深加工产业链是阿旺强镇之本,现已探明阿旺磷矿储量近1亿吨,积极引进外资进行开发,此外,阿旺镇铅锌矿、铁矿储量也不少。阿旺镇辖区属大白河上游所在地,丰富的水利资源造就了大量的优质河沙,现有沙场一个,但仍未形成规模性生产。同时在陶家小河一带还盛产东川“三宝”之一的奇石,居住在这一带的农民到河里拣石,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区划沿革 1964年12月-1983年9月,阿旺公社划属寻甸县管理,5月划属东川市。1984年成立阿旺区,1988年由阿旺区改为阿旺乡,2005年10月由阿旺乡改为阿旺镇。2005年末,全镇辖关中、长岭子、木多、石门、发罗、阿旺、双龙、安乐、鲁纳、拖落、海科、新碧嘎、大石头、小营、芋头塘、岩头等16个村民委员会, 216个村民小组,159个自然村。 -文化教育 文化生活 阿旺镇文化、教育发展较快,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路子。阿旺彝族多、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打造彝族文化产业。举办了阿旺首届彝族火把节;承办了云南省青年企业家东川行“点亮东川”活动,展示阿旺的彝族文化;在2007年8月20日东川区举办的首届“醉笑天”杯酒歌大赛中,成绩斐然,所参赛的四首酒歌荣获5项大奖;具有彝族特色的阿旺镇2007年新农村建设运动会0结束;配合区政府做好中国东川汽车泥石流拉力赛;东川区首个全民体育健身工程在拖潭落成。通过多形式的宣传,阿旺彝族文化正向一个新的台阶迈进。 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截至2007年秋季学期,阿旺中学在校学生1140人,小学3606人。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多渠道筹措资金,积极解决中、小学硬件建设困难的问题,有力地改善了办学条件;“两基”年检顺利通过市验收;阿旺中学2006年、2007年升学率连续两年仅次于东川高级中学,名列东川区农村中学榜首;贫困生“两免一补”工作稳步推进,累计近万名贫困学生受益,极大地缓解了学生读书难的问题。 -人文地理 彝族同胞 阿旺全镇地貌为深切、中切割的高、中山峡谷类型,南部山区呈“W”型,北部由大白河深切呈“V”型。南部山地植被较好,水土流失轻,北部、中部地质破碎,植被较差、泥石流较为严重,故在大白河仓房至新碧嘎(镇境内)段形成宽100—300米的河漫沙滩。面积宽广的阿旺镇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这里有宽广、博大的高山草海,有流水环山的野外仙景,有原汁原味的古老彝族文化,有丰富多样的农家土特产,是一个度假、休闲、娱乐、旅游的好去处。 一、美丽、博大的高山草海 位于阿旺镇政府西面的石门村小海草海,海拔高度大约2200米左右,小海草场美丽动人,一年四季各有特色。每到春夏,绿绿青草布满了整个草海,身入“海”中,让你身临其境感受到自然的博大,人的渺小;冬天,白雪覆盖了整个草海,这里成了雪的海洋。 二、流水环山的野外仙景——响水河 响水河属阿旺镇长岭子村的一个地名,原名小青河,后更名为响水河。响水河森林茂密,山清水秀,气候宜人。到这里可品尝到原汁原味的红鳟鱼和众多的生态土特产。 三、原汁原味的古老彝族文化 阿旺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阿旺的半山区或高寒山区。彝族同胞居住的基础设施不完备,生产生活条件艰苦,但他们具有能歌善舞、心灵手巧的天性,日子仍过得有滋有味,他们的婚俗、服饰、祭祀活动、音乐舞蹈、丧葬习俗、节庆都堪称阿旺一绝。 -基础设施 阿旺镇山高路陡,居民居住分散,基础性设施建设困难。但全镇做了大量工作,基础设施滞后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铁路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利建设掀起新热潮。投资128万元实施海科人畜饮水工程,彻底解决海科村2200余名农民群众祖祖辈辈靠人背马驮饮水的困难。投资200万元的阿旺村、双龙村及集镇连片供水项目工程解决阿旺村16个小组3500人,双龙村6个小组1230人,集镇4000余人共8000余人的人畜饮水安全问题。投资4.5万元的安乐凹子水沟工程已建成投入使用。投资40余万元的阿旺灌区农建项目建成,彻底恢复灌区村3700亩的生产用水,大大提高该灌区粮食单产数量。 二是集镇建设。投入562.3万元加快小集镇硬件建设,完成建设用地84.9亩,拆除违章建筑1500余平方米,建成了3703平方米的农贸市场,3412平方米的牲畜交易市场,改扩建了阿新路、阿康路、易霖街延长线及横大街四条镇内主干道达1938米,使集镇呈现出“三纵两横”的布局,扩大了集镇范围,增强了集镇功能,为实现农业向非农业转移、招商引资搭建了平台。 三是道路交通建设。修建了一大批公路。投资180万元修通了1.8公里通镇文明路,为阿旺镇人流物流提供了便利。争取到区发改局的支持,投资85万元修通了全镇两个彝族聚集村寨石门拖潭与木多期黑的村组公路,结束了两个少数民族村寨历史以来一直与外界封闭隔离的历史;投资217万元实施了新碧嘎至寻甸金源乡的通县公路工程,解决了新碧嘎、海科、拖落三村村民出行难的问题,实现了阿旺与相邻县的交通通畅。 |
乌龙镇 |
东川市辖乡。1959年成立乌龙公社,1984年改区,1988年设乡。位于市区西南12公里。面积105.3平方公里,人口2万。新羊公路过境。辖碑棋、包包、水井、坝塘、半坡、坪子、园子、土城、跑马、店房、马店、大村子12个行政村。乡办企业有小水电、加工、建筑、建材、运输等。农产水稻、玉米、薯类、小麦、花生、甘蔗、蔬菜、梨、苹果、板栗、生猪。. |
红土地镇 |
红土地镇是一个新组建的镇。2005年11月经云南省0批准,撤销原法者乡、原新田乡,合并设立红土地镇,因境内拥有世界著名的红土地而得名。 红土地镇位于云南省东川区西南部,距东川主城区75公里,西沿轿子雪山山麓走向与禄劝县转龙镇、乌蒙乡、雪山乡接壤,南与寻甸县凤仪乡、联合乡、金源乡相接。全镇国土面积322.93平方公里,境内山多谷深,多为河流峡谷地带,全昆明市最高海拔4344.1米的雪岭也雄踞于红土地镇内,全镇最低海拔1450米,相对高差2894米,属典型的立体气候。 红土地镇下辖新田、松毛棚、花沟、龙树、仓房、法者、蚌德、石羊厩、银水箐、茅坝子、蚂蟥箐、大坪子、二坪子、新乐、炭房等15个村民委员会,共122个村民小组,97个自然村,2007年末全镇总人口5451户20531人,分布有彝、苗等少数民族。 红土地镇旅游资源丰富独特,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并存,境内轿子雪山与红土地互为链接,交相辉映。东川的红土地被专家认为是全世界除巴西里约热内卢外最有气势的红土地,景象比巴西红土地更为壮美。被誉为“滇中之脊”的轿子雪山,山顶白雪皑皑,山间云海翻涌,山峰形若古代靠椅,其靠背、座位、扶手俱全,惟妙惟肖,南诏时封之为“东岳”,以其雄、奇、险、峻、秀、美著称于世。红土地镇还沉积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集宗教文化、政治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于一体的乡镇。镇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蚂蟥箐村,人口有1205人,占全镇总人口的4.81%,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服饰、民族风情(祭山仪式、婚葬嫁娶等)。 我镇根据气候、地势、环境等多种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创建了一系列特色农产品:七彩洋芋、绿皮鸡蛋、火腿、青稞酒、燕麦炒面、彝族刺绣等。镇内树木种类繁多,森林覆盖率达51%,3.5万亩的原始冷杉林有“滇中绿色明珠”之美誉,山上生长着雪上一枝蒿、贝母、法落海等珍贵中药材。发源于轿子山的晓光河流域水资源丰富,有13万千瓦的水能,可以投资以水电开发为主的能源产业。 红土地镇-农村经济 绿皮鸡蛋 2007年,全镇经济总收入4571.2万元,比去年增加35%,第一产业完成3948.7万元,其中农业2324.1万元,林业7万元,牧业1617.6万元,占经济总收入的86%。第二产业完成101.2万元,其中工业45.2万元,建筑业56万元,占经济总收入的2.2%。第三产业完成521.3万元,其中商饮业62.4万元,运输业91.8万元,服务业48.6万元,其他收入318.5万元,占经济总收入的11.4%。农民人均纯收入1716.2元,比去年增加了44.9%。 自2006年以来,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试种紫花菜426亩,引进七彩洋芋25吨在松毛棚、石羊厩推广种植201亩,从丽江引进优质洋芋新品种90单选10吨,3个项目中有2项获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我镇马铃薯、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的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水稻旱育稀植、玉米“118”工程、玉米地膜覆盖的覆盖率得到提高。全年,水稻、小麦、玉米、青稞、燕麦、荞麦等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8407亩,总产量3933.6吨;豆类播种面积617亩,总产量94.9吨;马铃薯播种面积8400亩,总产量2688.8吨;油菜播种面积3029亩,总产量197.4吨;蔬菜播种面积4727亩,总产量5190.5吨,较去年增产68.3吨。 全年,大牲畜存栏10091头,大牲畜出栏1000头(全部为牛);生猪存栏24471头,增长4%,出栏21056头;羊存栏29005头,增长11.5%,出栏10695头;禽类存栏64050羽,出栏80086羽。 红土地镇-科教文卫 卫生院科技培训工作力度加大,积极选送人员参加市区培训,在镇内举办小型农机技术等各项培训班,全年共培训各类人员3450人次。农村文化日趋活跃,由省新闻出版局、省新华书店资助的全区首家“农家书屋”落户红土地。镇医疗机构健全,有镇级卫生院1 所,医务人员19人,病床19张,有村级卫生所15所,医务人员30人。结合红土地镇实际,对全镇乡村医生进行了职业技能培训,极大提高了全乡医疗服务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开展计划生育整治专项行动,出生人口控制在81人,出生率为3.98‰,计划生育率达99.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01‰,综合节育率为90.8%,我镇各项计生工作指标均完成和超额完成区计生局下达的任务。继续巩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工作,全镇合作医疗参合率达85 %,一年来共为2973名参合农民进行减免门诊住院费8.1万元。 至2006年底,全镇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8所,在职在编专任教师188人。小学18所,在校学生2447人;初级中学2 所,在校学生973人。教育投资明显增加,全镇“两基”工作全面达标,全镇小学适龄儿入学率为99.3%,巩固率99.1%,初中毛入学率100%,巩固率98.7%,安全达到“普九”标准要求。镇0拔出专款,对优秀教师、就读高中学生实施奖励,切实做好稳定教师队伍的工作。我镇农村小学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中学升学率达59%。 红土地镇-人文地理 红土地镇沉积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集宗教文化、政治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于一体的乡镇。红土地,同元阳梯田一样,是数千年中国农耕文化、农业文明的杰作和代表。被称为“木阿落白”的轿子雪山是彝族的发祥地,使轿子雪山具有了宗教文化色彩;唐南诏政权“滇柱东标”、东川禄天佑法戛称王使轿子雪山找到了扎实的政治文化背景,红土地镇各民族群众山歌对唱和口口相传的木柜子、罗音秀才的传说又使轿子雪山具备了鲜明的地方文化特点和民族文化色彩。 红土地镇-基础设施 集镇镇全年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951.1万元,各项重点建设成效显著。 一是重点配合东川区公路指挥部做好轿子雪山柏油路的征地、拆迁和矛盾纠纷协调等各项工作,2007年初全线贯通油路,全镇15个村中有10个村境内畅通油路。同时多方筹集资金,全年完成了4个小组全长32公里的村组公路建设,由昆明芬美意香料公司资助10万元全长7.6公里新田村公路修复工程全面推进,地处全镇偏远山区的全长6公里干沟箐公路现已开工建设,投资30万元的红土地镇客运站已成功立项。 二是全年实施完成了总投资近300万元水利工程16项,解决了16个村民小组人畜饮水和5000余亩土地的灌溉困难。同时,结合对大坪子村部分村组人畜饮水历史问题的解决,积极在全镇推行农村水费制度改革,受到了区水务部门的肯定。镇花沟村被省水利厅列为全省仅有的5个、全市唯一的“农民饮用水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试点村”,各项试点工作将于2007年全面展开。经区委、区人大、区0、区政协、省水利勘测院和区有关部门领导共同研究论证,批准启动了库容量达4951万方的轿子山水库工程前期勘探工作,现省水利勘测院专家已紧张投入各项勘探测量设计工作。轿子山水库的兴建,可实现灌溉、供水、防洪、发电、旅游、改善生态六大功能,对促进红土地镇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无疑将发挥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三是在区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建筑面积470平方米的镇卫生院新大楼和大坪子村卫生室现已竣工,建筑面积475平方米中心学校教学楼、由昆明俊发房地产公司赞助的蚂蟥箐村小学也已全面竣工。联通、移动通讯信号覆盖率各达42%、25%。总投资34.5万元的6个村级活动场所已通过初验。实施完成了3个村民小组的通电线路改造完善工程。 红土地镇-自然资源 旅游产业 镇内物产资源丰富。全镇森林覆盖率达51%,树木种类繁多,有云南红豆杉、急尖长苞冷杉、大王杜鹃等多种珍稀树种,有雪上一枝蒿、贝母、法落海等珍贵中药材,有汉白玉、墨玉石、磷矿等储量巨大的矿产资源,境内分布的晓光河流域有13万千瓦的水能可供开发。高山种植业、养殖业是红土地镇的一大优势,种植主产是洋芋、荞麦,独特的气候极有利于肉食品加工,给发展养殖业开辟了广阔前景。 红土地镇旅游资源丰富独特,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并存,境内轿子雪山与红土地互为链接,交相辉映。东川的红土地被专家认为是全世界除巴西里约热内卢外最有气势的红土地,景象比巴西红土地更为壮美。近几年来,这里已经成为中外摄影家捕捉最美的镜头的发烧级摄影胜地。层层叠叠的梯田里,火红的土壤上,一年四季洋麦花、荞子花、洋芋花、油菜花和萝卜花交替开放,色彩斑斓炫目,鲜艳浓烈的色块一直铺到天边。奇丽的色彩,映衬着高原上特有的蓝天白云,不断的风云变幻,演绎出无穷无尽的巨幅长轴画卷,令无数游客流连其中,乐不知返。红土地在网上的知名度日益提高,迄今为止全国各地的各类网站已发布了近万条有关红土地的图片和文字信息,“让人无数次震撼的红土地”、“色彩的国度”、“东川红土地气势迫人”、”大地原来可以如此绚丽”、“热情燃烧的高原”、“奇异的红土地、大地色彩的律动”、 “那里有世间最美的土地.还有世间最好的乡人. 如果不去那就白活了”等等赞美之词不绝于耳,呈现出东川红土地拥有着巨大的旅游开发价值。 轿子雪山以其雄、奇、险、峻、秀、美著称于世,有如玉皇大帝龙椅宝座的天上轿子,气势磅礴的南国冰雪,古冰川地貌遗址,绚丽的杜鹃花海,秀丽的溪流叠水,神奇的佛光,变幻莫测的云山雾海等,使轿子雪山具有巨大的旅游观光、科普科考价值。轿子雪山被学术界称为“滇中动植物基因库”,中国泰斗级旅游地理专家陈传康称其为“中国自然派之代表”。 |
拖布卡镇 |
东川市辖乡。1959年成立拖布卡公社,1984年设区,1988年改乡。位于市区北35公里处。面积109平方公里,人口1.8万。通公路。辖新街、拖布卡、奚家坪、小陷塘、安乐箐、树桔、大荒地、西瓜地、桃园、新店房、上水坪、松坪12个行政村。乡办企业有建材、运输、制糖、加工。农产玉米、薯类、水稻、甘蔗、蔬菜、梨、苹果、核桃等。有树桔红军渡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舍块乡 |
东川市辖乡。1959年成立落雪公社,1984年改舍块区,1988年改乡。位于市区西北40.5公里处。面积166.3平方公里,人口0.8万。通公路。辖舍块、团结、新和、白鹤、新山、茂麓、九龙、云坪8个行政村。乡办企业有小水电、采矿等。农产玉米、薯类、荞子、油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