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凑林村,共4个村民组,121户450人,少数民族占全村总人口的98%,是以土家族苗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村;全村耕地面积498亩,其中田326.3亩,土171.7亩。森林覆盖率高达85%以上。现有党员人数17人,是一个农业村。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520625205 | 555200 | -- | 查看 豆凑林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慕龙村 |
慕龙村共259户5个村民组。总人口828人,耕地面积400亩左右,现有党员人数30人、预备党员1人,主要经济以烤烟、茶叶、餐饮为主,人均纯收入3850元。 慕龙村活动室于2007年2月17日破土动工,同年7月28日竣工,占地面积162.4m2,建筑面积243m2。共投入资金21.4万元(包括附属设施)。活动室功能逐步完善:一是设置了村委会、支委会、计生、综治、青年、妇女、民兵办公室、会议室、党员活动室,并添置了必要的办公设备,党员活动有阵地,村支办事有场地;二是每天至少有1名村干部在活动室值班,方便了群众办事;三是远程教育设备发挥重要作用,党员通过培训,增强党性,农民通过培训,掌握茶叶生产、旅游服务等本领,既推动了工作,又促进了农民增收。 |
大园址村 |
大园址村,共3个村民组,115户427人,少数民族占全村总人口的98%,是以土家族苗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村;全村耕地面积514.5亩,其中田476.3亩,土38.2亩。森林覆盖率高达95%以上。通信网覆盖全村,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现有党员人数20人,是一个农业村,主要经济以旅游、茶叶、药材为主。 大园址村与慕龙村、官寨村、团龙村、田家湾村、大面坡村、竹园村、豆凑林村、坝峨村、永义村、大水溪村、张家坝村、袁家林村、石前村、竹根坡村、河坎村、尖峰村相邻。 |
官寨村 |
官寨村,共11个村民组,270户844人,少数民族占全村总人口的96%,是以土家族苗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村;全村耕地面积1374亩,其中田603亩,土771亩。现有党员人数16人、预备党员4人,2007年投入资金15万元建成村级活动室(498m2),主要经济以茶叶、烤烟、养殖为主,每年种植烤烟都在470亩以上,是一个靠烤烟和採茶为经济基础的村,人均纯收入1300元。 |
团龙村 |
团龙民俗文化村,位于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距乡人民政府所在地8公里,是西上梵净山的必经之地,发展旅游业区位优势明显,资源十分丰富。全村有10个村民组,202户,总人口879人,国土面积17.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31亩。原始生态资源、水资源极为丰富,可谓青山绿水,森林覆盖率高,达92%以上。 团龙村由土家族、苗族构成,民族文化历史悠久,民风淳朴。至今,沿袭了过年、哭嫁、哭丧等民俗传统文化,保存着大鼓、锣、唢呐、长号等乐器和花灯、板凳舞等戏剧、舞蹈,是一个民族文化积淀浓厚、民风淳朴、勤劳热情的村寨。2005年,团龙村组建了一支民族文艺表演队,表演民间文艺节目,展示少数民族风情,接待梵净山游客。 团龙村是全县打造的一个旅游重点村,也是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之一,基础设施较为完善。通过2001年、2002年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成砖、木房共42幢(木房为独具特色的土家吊脚楼),初步形成2条15.5米长的街道(总长340米);建成两座跨径分别长11米、9米的风雨桥,两条长250米的防洪堤,两道长11米、9米的滚水坝;建成寨门、连户路、停车场,全村通路、通水、通电、通电话、通电视。旅游资源丰富,尤其是原始生态、动物资源丰富,在各级各部门的引导、支持和鼓励下,旅游产业发展较快,滑杆、根雕、茶叶、中药材、旅游、餐饮、住宿等产业应运而生,全村旅游从业人员达200人以上,旅游饭店发展到3家,有一定接待能力的家庭旅店7家。至今,旅游业已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主渠道。 团龙村具有独特的茶文化。由于地势的低洼和森林的繁茂,团龙村受梵净山小气候影响严重,光照不充分,年平均气温低,雾多露多霜长,其独特的地形、土壤和气候条件,孕育了醇香而长久的团龙“贡茶”,自明代到清代,一直是作为贡品抵赋税。种茶历史悠久,尚有一棵茶树,被茶学界鉴定为中国现存人工栽培最早的茶树,被命名为“茶王树”。至今,全村共有茶园500余亩,茶叶加工厂1家,私人加工作坊5家,村民的茶文化十分丰富,从栽培-管理-制作-沏茶-品茶都很有建树,自制的“罐罐茶”味纯可口,沁人心脾,与绿茶各有风味。近年来,茶叶企业和私人加工作坊积极整合茶叶资源,着力打造“团龙贡茶”、“梵净山翠峰”两个“佛茶”保护品牌。 寨内有古树名木7棵,其中“茶树王”1棵,枫树1棵,油杉2棵,刺丘1棵,珙桐2棵。 |
田家湾村 |
田家湾村,共8个村民组,271户1016人,少数民族占全村总人口的97%,是以土家族苗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村;全村耕地面积900亩,其中田798.4亩,土101.6亩。有村小学,学校配备了现代远程教育设备,现有党员人数21人,是一个农业村。 |
大面坡村 |
大面坡村,共3个村民组,82户346人,少数民族占全村总人口的98%,是以土家族苗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村;全村耕地面积360亩,其中田281亩,土79亩。森林覆盖率高达90%以上。现有党员人数12人,是一个农业村。受到梵净山小气候的影响,常长处在大雾中,是一个发展种茶的好条件。 大面坡村与慕龙村、大园址村、官寨村、团龙村、田家湾村、竹园村、豆凑林村、坝峨村、永义村、大水溪村、张家坝村、袁家林村、石前村、竹根坡村、河坎村、尖峰村相邻。 |
竹园村 |
竹园村共8个村民组268户1011人。少数民族占全村总人口的98%,是以土家族苗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村;全村耕地面积360亩,其中田281亩,土79亩,有村小学,学校配备了现代远程教育设备,现有党员人数23人。是一个农业村,主要经济以烤烟、养殖为主,也是一个种烟基础和技术好的村。 竹园村与慕龙村、大园址村、官寨村、团龙村、田家湾村、大面坡村、豆凑林村、坝峨村、永义村、大水溪村、张家坝村、袁家林村、石前村、竹根坡村、河坎村、尖峰村相邻。 |
豆凑林村 |
豆凑林村,共4个村民组,121户450人,少数民族占全村总人口的98%,是以土家族苗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村;全村耕地面积498亩,其中田326.3亩,土171.7亩。森林覆盖率高达85%以上。现有党员人数17人,是一个农业村。 |
坝峨村 |
坝峨村距永义乡政府所在地6公里,辖区内有3个村民组,113户,469人,耕地面积294亩,其中田137亩,土157亩,森林覆盖率达53%,境内最高海拔1163米,平均气温25℃,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全村经济以种植为主,养殖业为辅。有村级卫生1间,烟区有小水窖4口,未解决人畜饮水364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全乡唯一村组联户路硬化100%,参合率100%,电话普及率60%,广播电话覆盖全村,80%房屋是砖混结构,现实了两个组的亮化工程,有村级活动室。人均占有粮食369公斤,人均纯收入4630元。 坝峨村作为永义乡第一村级“五个好”党支部,群众基础好,村寨和谐,2008年被评为文明村寨。 |
永义村 |
永义村,共5个村民组,199户718人,少数民族占全村总人口的96%,是以土家族苗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村;全村耕地面积547.2亩,其中田367.7亩,土179.5亩。 永义村与慕龙村、大园址村、官寨村、团龙村、田家湾村、大面坡村、竹园村、豆凑林村、坝峨村、大水溪村、张家坝村、袁家林村、石前村、竹根坡村、河坎村、尖峰村相邻。 |
大水溪村 |
大水溪村,共4个村民组,136户498人,少数民族占全村总人口的98%,是以土家族苗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村;全村耕地面积387亩,其中田347亩,土40亩。印江县永义乡大水溪村共4个村民组136户498人。现有党员人数20人,是一个农业村。自然资源丰富,现已建成药材天麻基地,有铜矿,热忱欢迎来村投入。 大水溪村与慕龙村、大园址村、官寨村、团龙村、田家湾村、大面坡村、竹园村、豆凑林村、坝峨村、永义村、张家坝村、袁家林村、石前村、竹根坡村、河坎村、尖峰村相邻。 |
张家坝村 |
张家坝村,共10个村民组,201户810人,少数民族占全村总人口的96%,是以土家族苗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村;全村耕地面积823.5亩,其中田717.6亩,土105.9亩。现有党员20人,有村上海电信供联希望小学,学校配备了现代远程教育设备和村配备远程教育,乡政府茶叶生产管理办公室所在地,也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梵净山印江管理总站所在地,也是梵净山前门所在,印江至梵净山客运车的终点站,自然资源丰富。经济以农业、旅游业为主。 |
袁家林村 |
袁家林村,共3个村民组,80户287人,少数民族占全村总人口的98%,是以土家族苗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村;全村耕地面积225亩,其中田139.4亩,土85.6亩。森林覆盖率高达85%以上,现有党员人数8人,是一个农业村。 袁家林村与慕龙村、大园址村、官寨村、团龙村、田家湾村、大面坡村、竹园村、豆凑林村、坝峨村、永义村、大水溪村、张家坝村、石前村、竹根坡村、河坎村、尖峰村相邻。 |
石前村 |
石前村,共11个村民组,301户1115人,少数民族占全村总人口的98%,是以土家族苗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村;全村耕地面积816.5亩,其中田7.3亩,土113.5亩。有村小学,学校配备了现代远程教育设备,现有党员人数23人。是一个农业村,主要经济以烤烟、养殖为主,也是一个种烟基础和技术好的村。 石前村与慕龙村、大园址村、官寨村、团龙村、田家湾村、大面坡村、竹园村、豆凑林村、坝峨村、永义村、大水溪村、张家坝村、袁家林村、竹根坡村、河坎村、尖峰村相邻。 |
竹根坡村 |
竹根坡村,共5个村民组,155户653人,少数民族占全村总人口的95%,是以土家族苗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村;全村耕地面积745亩,其中田600.3亩,土144.7亩。 --人口总数:653人农业人口:653人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4650.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45.0亩 竹根坡村与慕龙村、大园址村、官寨村、团龙村、田家湾村、大面坡村、竹园村、豆凑林村、坝峨村、永义村、大水溪村、张家坝村、袁家林村、石前村、河坎村、尖峰村相邻。 |
河坎村 |
河坎村位于永义乡东南面,距乡人民政府所在地1公里,是西上梵净山的必经之路,全村辖有9个村民组,228户,总人口804人;男417人,女387人,国土面积10.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76亩,其中田372亩,土104亩,2011年前除茶叶产业外无其他产业。 结合河坎村实际,根据全村的人口结构特点和地理环境优劣情况,于2011年新增四种产业。(特种养殖、林下养鸡、田种香菇和经果林种植) |
尖峰村 |
全村11个村民小组,311户,1049人,少数民族人口986人(以土家族、苗族为主),占全村人口的94%;妇女5779人,占总人口的47.3%;总劳动力3926人,其中,文盲半文盲劳力1651人,小学文化程度劳力6250人,初中文化程度劳力3867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劳力528人。其中:富余劳力1459人,已输出劳力2467人(男2394人、女1162人),全年外出打工1360人,尖峰村位于印江县东部,地处梵净山山脚下,是西上梵净山的必经之路,距印江县城3公里。全村国土面积7.4万平方公里,耕地1309亩。其中基本农田534亩,土775亩,人均占有耕地0.82亩,人均基本农田0.51亩,境内耕地主要以坡耕地为主,水田主要分布在沿河两侧。全村地貌山高谷深,东西两面山峦重叠,群峰挺拔,境内多悬岩,地貌以山间盆地和高山为主,海拔在650米左右,土壤大部分为黄土地。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3.8-14.9℃,年降雨量1800毫米,无霜期210天左右。受梵净山小气候的影响,其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温凉、年温差小,冬长夏短,春秋相连,雨热同季。全年日照时数6500小时,霜期120天,植物资源有森林、草地、农作物、药用植物、野生经济作物。林地面积广,森林覆盖率达53.47%。主要是以乔木林和灌木林为主。由于全村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环境极其良好,有天然氧吧之称。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