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南平 >> 建瓯市 >> 小桥镇

小桥镇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小桥镇谷歌卫星地图)


小桥镇简介

  小桥镇位于建瓯市东南部,方圆298.72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39111人。小桥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出土西周青铜甬钟的故地,系南宋史学家袁枢的故乡。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省道福纷线瓯古路段贯穿境内,西接205国道,横南铁路途经本镇西南端,并在境内洋沙设立10万吨级货运站。环境优美,气候适宜,森林覆盖率达79.94%。资源充足,物质丰富,工农业发达,建立了粮食、用材林、毛竹、茶果、蔬菜、食用菌、畜牧、水产等八大农业基地,其中用材林13.6万亩,木材蓄积量100多万立方米,年产木材2.7万立方米;毛竹林11.7万亩,年外销鲜笋3.2万多吨,提供商品竹134万根;茶园1.7万亩,年产毛茶1432吨,武夷肉桂茶系茶中珍品;果园面积3.2万亩,年产水果2.4万吨,“纽核尔”、“朋娜”脐橙享誉省内外;食用菌种植面积2720亩,“百丈岩”牌竹荪获“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已形成食品加工、竹木加工、磨料磨具、电力能源等企业群体,其中竹木加工、食品加工等传统企业正在不断改建工艺、设备和产品质量,市场占有率不断上升;有大小电站10座,装机容量5260千瓦,年发电量3600万千瓦,已与省市电网联网。全镇社会总产值5.82亿元,工农业总产值3.04亿元,财政收入935.73万元,村财收入84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56元。
  勤劳的小桥人民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艰苦创业,加压奋进,走好“一特三化两突出”的路子,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先后被国家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绿化十佳乡镇”,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明星乡镇”、“先进基层党组织”、“科技示范乡镇”、“文明乡镇”等数十项荣誉称号。新的一年,小桥人民将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的目标,不断创新农村工作机制,深化农村各项改革,以发展工业为重点,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为全面建设小康奠定坚实的基础!.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50783105 353000 0599 查看 小桥镇谷歌卫星地图

小桥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南乡社区 - -

----

查看 南乡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后塘村 - -

----

查看 后塘村谷歌卫星地图
小桥村 - -

----

查看 小桥村谷歌卫星地图
阳泽村 - -

----

查看 阳泽村谷歌卫星地图
霞抱村 - -

----

查看 霞抱村谷歌卫星地图
洽历村 - -

----

查看 洽历村谷歌卫星地图
际上村 - -

----

查看 际上村谷歌卫星地图
上屯村 - -

----

查看 上屯村谷歌卫星地图
龙峰村 - -

----

查看 龙峰村谷歌卫星地图
百丈村 - -

----

查看 百丈村谷歌卫星地图
高门村 - -

----

查看 高门村谷歌卫星地图
富井村 - -

----

查看 富井村谷歌卫星地图
西边村 - -

----

查看 西边村谷歌卫星地图

小桥镇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建安街道

   建安街道位于建瓯市区东南片区,是建瓯市区重要商贸流通中心和工业区。省道瓯政公路和正在建设中的浦 南高速公路横穿建安。土地面积30.4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707亩,林地面积26219亩;辖有3个行政村、3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21604人。2006年全街完成企业总产值26420万元、农业总产值2552万元(现价)、农民人均纯收入4877元。建安农业资源丰富,生产以粮、菜、茶、果、木、竹、禽、鱼产业为主。有用材林面积1.37万亩,林木蓄积量8.14万方,其中东安村是全国林业重点村;有果园5701亩,主要种植雪柑、芦柑、甜橙、葡萄等品种;有千亩绿色茶园,主要有水仙、乌龙、梅战、丹桂等优高茶叶品种;鱼塘522亩,主要养殖草鱼、鲢鱼、鲤鱼、鲫鱼等四大家鱼,其中钟楼村是建瓯淡水养鱼的发源地,传统的弓鱼保鲜技术远近闻名。工业发展强劲,“中国笋竹城”落户境内,为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构筑了良好平台。旅游资源丰富,有清嘉庆十九年所建,颇具闽越文化特色的东岳庙;有明洪武十九年年建的建瓯唯一保留下来的的城楼古迹—通仙门太保楼;有不朽独木雕刻而成的妈祖雕像;还有坑里太保庙、横街法云寺等,是旅游休闲的理想去处。  

通济街道

  福建省南平市建瓯市通济街道办事处成立于1996年5月,为原芝城镇分出的四个街道(芝山、瓯宁、建安、通济)之一。管辖东溪、南门、三门三个行政村和桥南、南门、陶朱三个社区居委会。街道办事处办公地点现设在南门市场79号。另有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市通济街道。   境内面积43.72平方公里(其中城内面积0.84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1.03%。街道现有土地面积62219亩。其中林地面积57960亩,耕地面积4363亩。   -   地理位置   通济街道位于建瓯市中部,辖区范围为城区西南部和松溪河以南。东与小桥、东峰,南与南雅,西与瓯宁,北与芝山、建安等乡镇街道接壤。   -   行政区划   通济街道现辖3个村民委员会,17个自然村;3个社区居委会, 41个居民小组。现有常住人口1394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311、农业人口4637人。   东溪村委会 位于城区东南部,距城区3公里。山地面积29800亩,耕地面积2552亩。辖木西林、上磨、石壁、香碓坪、梨山、东溪碓、磨下7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共有农业户581户,1996人。村委会驻地木西林。   南门村委会 位于城南部,与城区隔河相望。山地面积21367亩,耕地面积724亩。辖上水南、中水南、下水南、三仙桥、奖坑、新厂6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共有农业户480户,1612人。村委会驻地上水南。   三门村委会 位于城南部,距城3公里。山地面积9793亩,耕地面积983亩。辖上三门、下三门、山根3个自然村,3个村民小组。共有农业户288户,1029人。该村种植的香瓜、茄子、番茄远近闻名,是我市有名的“蔬菜专业村”。 村委会驻地三门小学内。   南门社区居委会 辖域:①东侧界:自南街头沿人民路向南至小街头。②南侧界:自小街头沿解放路向西,经市政协、金鸡大厦至通济门,再沿八角楼西侧至防洪堤南端。③西侧界:自建溪河道中心线与松溪河道中心线交汇处。④北侧界:自南街头沿中山路工商银行建瓯支行向西,经花巷口、林业宾馆至水西桥头东端。该社区地处建瓯古芝城南门,且自解放以来就有南门居委会在此,南门社区居委会由此得名。现有居民1046户,2811人。居委会现驻地禅师巷10号(大市街金鸡大厦与建州大厦间小巷)。   陶朱社区居委会 辖域:①东侧界:自小街头沿人民路向南,至水南桥北端(另含通济街道所在的办公小区——南门市场)。②南侧界:自水南桥南端对应的松溪河中心线与建溪河中心线交汇处。③西侧界:自解放路沿八角楼向南,至八角楼防洪堤转弯口;④北侧界:自小街头沿解放路向西,至解放路八角楼交汇口。该辖域区的陶朱巷贯穿整个辖区东西方向,所有小巷都可由此进出,且历史上有一位陶朱公的员外居于此,陶朱社区居委会由此得名。现有居民1186户,3326人。居委会现驻地八角楼22号(天主教堂)。   桥南社区居委会 辖域:水南桥(松溪河中心线)以南的区域,包括桥南居委会及南门村、三门村、东溪村三个村的辖域范围。即东与东峰镇溪口村交界,西南方向与南雅镇奖口自然村交界,北至松溪河中心线。该辖区位于建瓯城南水南桥南向,桥南社区居委会由此得名。现有居民1149户,3174人。居委会现驻地茶苑小区(原建瓯茶厂宿舍区)。   -   名胜古迹   古城门 三国吴永安三年(公元260年),郡守王蕃始在水南覆船山下筑郡城。后焚又建,至郡治迁移黄华山麓计历时526年。此为建瓯最早之城墙。全县共置4城门:南为双门,东南为永庆,西为昭化,东北为丰乐。唐建中元年(公元780年),扩大4城门为9城门,其中南为建溪,西南为建安。五代后普天神速五年(公元940年),王廷政在建州称帝,增筑城墙,其后屡修屡倾。元朝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改建溪为南门,建安为市门(后又改为管门)。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拓管门外为通济门,南门为广德门。明朝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清朝嘉庆年间(公元1522--1506年),建楼于广德门隅,匾曰汇江,即旧八角楼址。清朝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府县重修后,设:宁远、政和、通仙、南门、通济、临江、西门、朝天八门。现今,通济门(即通城门,已近400年)尚存于芝城锦江小区内。南门完好被埋于水南桥傍地下。   梅仙山 位于城南,相传系西汉时南昌都尉梅福-、丹成骖鸾而去之地,古时建有丹成阁,与云际山麓的丹青阁相映成辉。“骖鸾仙渡”曾为建州十景之一。。附近还有铁狮庵、善见塔、画卦亭等一大群历史古迹传说。   光孝寺 全称报恩光孝禅寺。位于城南铁狮峰下,松溪、崇阳溪汇合处。全寺占地40余亩。疏竹丛林,;曲径幽静。全盛时僧众达500余人,为我省著名禅寺之一,是闽北最大的佛教胜地。该寺始建于南朝东武帝永定二年(公元558年)。后屡毁屡建。现存旧建筑系清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8年)重建,距今已近百年。   善见塔 城南铁狮山上善见塔(曾名多宝塔),俗名水南塔。位于文笔峰上,原塔始建于元代(公元1271--1294年),木瓦结构,基座直径10米,高七层40米,内空。后毁重建以砖石砌成。1966年10月"文革"期间被炸毁。现塔为1995年7月3日由政府发动群众集资重建七层八角石塔,底层直径12米,高40.1米。塔内有楼梯盘旋而上,各层均设有绕塔走廊供游人鸟瞰全城。   三清宫 位于雄居南郊群山之巅的云际山。总体建筑面积约2800平方米,三清殿大殿系其主殿,该殿为重檐歇山式屋顶五步梁十一檩抬梁式屋架,四侧翼角高翘,金柱采用建瓯特有树种——锥栗木,这在锥栗之乡亦属罕见。三清宫大殿坐西朝东,面积960平方米,分前后两进,前殿有三个大门,当中大门上方有直匾一块,-“三清殿”。殿内正中供奉道教鼻祖: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三尊雕像。后殿供奉福禄寿喜四大仙。三清宫建筑群依山而建,在三清殿北侧有百仙殿和吕祖殿。大殿广场下方是历史名泉鹿乳泉,此泉由古至今从不干涸,明万历丁末年瓯宁知县骆骎曾在此建“一泉亭”。铁狮峰是云际山之最高峰,其上建有龙王殿、五谷仙殿。三清宫背山面水,已成为建瓯市民探幽访胜、登山晨练的好去处。   -   旅游景点   梨 山 位于城南5公里,海拔870米,方圆15公里,奇秀峭拔,为近城诸山之最。盛产杉、松、竹。矿藏无烟煤,清光绪年间开采,称"梨山煤矿"。现今建有电视差转台、水文标志、电讯微波等设施。  

瓯宁街道

  瓯宁街道组建于1996年10月 ,地处福建省南平市建瓯市城关建溪河以西,辖区总面积29.82平方公里,辖水西村、七里街村2个行政村、17个村民小组和福宁、西池、莲花3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18681人。   境内地势较低,光热丰富,雨量充沛,多低山和丘陵,平均海拔在250米以下,年平均气温18.7℃,年降雨量1663.6毫米,无霜期286天。境内交通便利,横南铁路、205国道贯穿境内,交通、水电、电信等基础设施完善。是建瓯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金融的新中心,也是建瓯走向开放、繁荣、富庶、文明的主要窗口。   街道办事处自成立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一心一意谋求发展,开创了街道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新局面。2007年完成工业总产值51014万元,完成规模工业产值48436万元,比增56.6%,完成规模工业税收975万元,比增29.8%。完成外贸出口336.5万美元,比增6.8%。年可产各种蔬菜6000多吨,长年外销超万吨;果树栽培主要以芦柑、雪柑、蜜桔和枇杷为主,年可产各类水果832吨;林业发展以种植小径竹、杉木林为主,林地面积22435亩,森林覆盖率达64.7%,林木总蓄积量13.67万立方米。曾先后被省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被南平市委授予“五好街道党委”、“文明单位”等多项殊荣,连续六年被建瓯市委、市政府授予“创业竞赛先进单位”荣誉称号,福宁社区获得第九届“省级文明社区”殊荣。   街道大力实施“工业富街,项目带动”战略,投资上亿元建成南平市25个重点乡镇工业园区之一的兴宁工业园区,在园区成立了福建森华集团党委,先后引进了元润塑料有限公司、天丰竹业有限公司、建业酚醛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现拥有笋菇批发市场、威龙市场、建材市场等闽北专业市场及各类商贸服务网点600余个,粮油、食品、建材、酒类、笋干、食用菌等商品吞吐量居全市乡镇(街道)前列。各类汽车销售公司和摩托车经销商19家,销售区域辐射到闽北各县(市、区)和福州、江西、山东等地。街道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社区”的方针,组织驻区单位和广大居民开展了以“六进益民”、“五个一”和“三大共建”为载体的文明社区创建活动,建设成共建型西池社区、服务型莲花社区、文化型福宁社区三大主题社区。新村建设立足“高起点,高标准,高规划”的原则,先后建成了兴宁花园、莲花山庄及闽北首家纯农民住宅新村等多个新品小区。境内拥有始于宋代的千年古刹玉龙寺和七里街水库等多处旅游景点,以七里街水库五级瀑布及其周边涵养林为主体的旅游生态园区逐步形成,旅游资源开发前景广阔。   -   行政区域   瓯宁街道组建于公元1996年4月。当时,按上级要求,撤销芝城镇,设4个街道,瓯宁街道为其中一个。以建溪河为界,建溪河以西为瓯宁街道管辖区,辖区内有七里街、水西两个行政村,西池、莲花、福宁三个社区居委会,总面积29.82平方公里,总人口16564人。  

芝山街道

   芝山街道地处福建省建瓯市城区北面,1996年5月芝山街道办事处正式挂牌,辖西大、豪栋、马汶3个村和 符山、、临江、管葡、上西河、都御坪、盐仓、梨山、县前、朝明、青云10个居委会,29个村民小组,135个居民小组,16553户,45179人,其中,农业人口7051人,2161户。辖区面积25.7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431亩,有林地面积23500亩。芝山街道办事处设在都御坪194号。芝山街道源远流长。早在五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富饶美丽的土地上生息繁衍。东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设建安县,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为建安郡治,明万历年间,豪栋村开挖池塘养鱼,成为建瓯淡水养鱼的发源地之一,传统的弓鱼保鲜工艺堪称一绝,远近闻名。清光绪年间,豪栋培植的药材泽泻、被誉为“建泻”中外驰名。开展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线,以“爱我建瓯、建设建瓯”为主题的系列活动,着力民心、着力民意、着力民生,大力实施项目、品牌、创新和服务带动,积极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全面提升街道精神文明创建水平,为街道经济发展注入文化活力,为海西绿色腹地经济强市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   历史人文   三国时,丝纺、棉纺、茶叶加工和装潢包装生产,生活用具等手工业十分发达。明清时,已具有较完整的私塾,社学、书院、县府、府学等教育体系,清光绪三十二年(1096年)建立 建郡中学堂,民国七年(1918年)创立建瓯图书馆,为福建省最早建立的三大图书馆之一。芝山街道名胜古迹,各具风格。威武门、临江门、朝天门为明洪武二年(1369年)建门至今。嘉靖年间(1522—1565年)建八角楼.宋淳熙三年(1175年),朱熹在原建安书院前凿有一口井,取名“艮泉”。中国0闽北临时委员会故址,在城关序五里7号内,建立于民国16年(1927年8月),1986年7月1日对外开放,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境内黄华山,海拔202米,山脉从仙霞关蜿蜒而至,明永乐年间(1403—1423年),先后于山上建有黄华楼,冠山台、凭虚阁、待月轩、咸宜亭、黄华书院等楼台亭阁,风景幽稚秀丽,1994年新建(六角、咸宜、待月、挹爽、夕照、二华叠翠、四省百县、福建公学)等八亭。素有“建州十景,首推黄华”之称。天湖山,距县城15华里,从西镇村蛇子林而上,山势斗旋,如龙之盘,又如莲瓣周遭,民国初年,天湖山原有老佛庵,简称圆通寺,新建禅房,重塑诸佛金身,置身寺内,尤入幻境。宋宝之间(1039年)建宁府孔庙、光绪五年重建,·东为孔庙,西为学府。  

徐墩镇

  徐墩镇位于建瓯市西北部,距建瓯市区15公里,是全市离市区最近的乡镇。境内205国道、南武路、横南铁路纵贯,南浦溪、崇阳溪汇合建溪流经全镇。有省级风景名胜区──归宗岩。全镇方圆35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7万亩,山地面积42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39万亩,镇辖16个村委会、2个居委会、1个综合林场,101个自然村,8648户,3.5万人口。1991─2001年连续两届保持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乡镇”称号,2002年荣获“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镇”的称号。   近几年来,徐墩镇党委、政府坚持以-理论为指导,按照“-”重要思想要求,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不断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奋力拼搏,开拓创新,围绕“工业强镇”的战略目标,开展各种创业竞赛活动,全镇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长足发展。2003年全镇企业实现总产值3.103亿元,,其中工业产值1.653亿元,农业产值达1.45亿元,全镇财政总收入105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增5.5%。   乡镇企业以建工业平台为抓手,上规模、上档次加快发展, 全镇有大小工业企业130多家,其中年产值上千万元企业11家,“三资”企业8家,形成了建材、食品、铸造、化工、电力等“五大行业”,乡镇企业发展名列建瓯市各乡镇前列。现有企业运行平稳。源建、三森等骨干企业运行正常,达到或超过计划目标,豪迪集团公司、昌明-公司两家集体企业改革已全部完成。2003年全镇新上续建项目9个,计划总投资2.9亿元,实际已完成投资8483万元,占市下达任务的197.3%,其中引进外资项目4个,合同利用外资165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28万美元。   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确立了粮、林、果、竹、经、养殖等六个主导产业,形成了万亩粮食高产区、万亩生态果园区、万亩毛竹开发区、万亩经济作物区、千亩水产养殖区和庭院经济等“六大经济格局”。今年全镇以“优、特、早、稀”为定位,立足本镇的发展基础和地域特点,大力种植适销对路,经济效益高的品种,大田粮经面积比例由上年的11:89调整为10:90。山地坚持改低创高方针,全镇低改果园、菜园、锥栗园等2万亩,竹林1.5万亩。推广种植瓜菜等优新品种20多个。以乳牛为主的畜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奶牛存栏突破3000头,生猪存栏2万头。.  

吉阳镇

  吉阳镇位于建瓯西北部山区,地处建瓯、建阳、顺昌三县交界处,东西长、南北狭,形似虎状。东与徐墩接壤,西南与顺昌县仁寿乡、岚下乡交界,南与房道镇毗邻。北与建阳市徐市乡相通,海拔高度在130米至59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为18.9度,全镇有12个行政村,51个自然村,124个村民小组,一个居委会,其中大多数自然村处于平原和低山区。全镇共有8534户,总人口30806人,农村劳动力资源20376人(实有劳力15967人),共有土地面积198.7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4244亩,人均1.17亩,山地面积235608亩,人均7.65亩,村庄、河流、道路占地面积共31447亩。   人口分布方面:到2003年底,全镇农业户7682户,农业人口29150人,非农业户852户,非农业人口1656人。吉阳村、玉溪村、大夫村三个村人口较多,人数均超过4000人,其中吉阳村人口数达6259人,是全市最大的行政村。经过多年的村镇建设,吉阳、玉溪、宅墩已连成一体,形成了一个大集镇,集镇人口密度较大,集镇所在地人口总数达1.4万人。    水利电力方面:全镇共有水利工程305处,旱涝保收面积3万亩,占总面积90%。其中溪头水库容量378万立方米,发电、灌溉、防洪功能俱备。现有电站2座,装机容量1860千瓦,年发电量800万千瓦时。变电站1座,35KV输电线路1条9.6公里,10KV输电线路125公里,变压器85台,履盖全镇。除满足全镇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用电外,还向市电网供电。水厂1座,日产水900吨,确保了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   农业生产方面:现已形成八大农业主导产业:粮食、笋竹、锥栗、莲子、茶果、仙草、泽泻、畜禽。大田主要以粮食作物为主,兼种经济作物及当地土特产。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地瓜、大豆。经济作物主要有:蔬菜、茉莉花、西瓜、花生、芝麻、甘蔗等;著名土特产有:白莲、泽泻、仙草、水空心菜等;水产主要有:草鱼、鲤鱼、鲢鱼。山地作物主要有:柑桔、锥栗、茶叶、杨梅、桃、李、枇杷等。新引进的农业新品种有:太空莲36、白露1号锥栗、谭甜桔柚、仙人球、脐橙、西选1号桃、早钟1号枇杷等新品种。新实施的农业项目有:泽泻、莲子GAP研究及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项目。.  

房道镇

  房道地处武夷山脉东南侧,位于建瓯市西南部。东部与瓯宁、南雅相邻,东北部与徐墩毗连,南部、西部与顺昌县交界,北部与吉阳接壤。是省首批科技示范乡镇之一。   全镇占地面积244.73平方公里,辖20个行政村,共96个自然村,168个村民小组。1998年末人口35116人,其中少数民族畲族约357人。   房道是个具有千年历史的古镇,为闽北山区开发最早的腹地之一,曾养育了明太师杨荣等一批历史名人,以及为祖国的解放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贡献的英雄儿女。早在隋文帝起就有文字记载汪、桑两氏从湖北为避战乱迁居于此,时称汪桑街;唐始祖初年,河南开封府四晶别驾雷景瑞为避五季之乱入闽到此,改称璜溪,宋时称五双街,元时称黄孙里,到民国二年改称房村,民国三十一年,房村与七道村合并,始称房道。1958年成立房道红专人民公社,1961年改房道人民公社,1964年划归建西县,1971年划归顺昌县,1975年划归回建瓯县管辖,1984年改社为乡,1993年撤乡设镇,从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房道地处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地形复杂,雨量充沛,光热丰富。全镇平均海拔428.2米,最高931.6米,最低只有198米。年均气温18.4℃,日照时数年均1364.1小时,年均降雨量1700毫米,无霜期280天左右。   房道土地是“八山一水一分田”,是建瓯重点林区,被誉为“竹木之乡”和“绿色金库”之称。全镇耕地面积37863亩,森林面积2117万亩,森林覆盖率68.6%,林木蓄积量102.6万立方米,毛竹林面积11.5万亩,立竹量1870万根,境内还有绵竹、黄竹、花斑竹、石竹、橄榄竹、柴竹、溪洋竹、苦竹、方竹、实心竹、酸竹、观音竹等12种小径竹。被誉为“闽北竹乡”。房道山地产品极为丰富,盛产甘薯、西瓜、茶叶、柑桔、杨梅、香菇、木耳、竹笋、榛子等。驰名中外的万木林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896亩,至今已有640年的保护繁衍历史,是我国首批建立的自然保护区之一。区内维管束植物1000余种,其中木本植物441种,占全省树种的半数以上,各种珍贵兽类10余种,鸟类135种,昆虫1000多种,被誉为“鸟的天堂”、“昆虫世界”、“森林博物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德曼教授称之为“宝贵的自然遗产”。.  

南雅镇

  南雅镇位于建瓯市南部,建溪中游,与延平区接壤,与顺昌县毗邻,是建瓯市南部重镇。全镇辖区总面积398平方公里,辖23个村(场),1个居委会,有117个自然村,189个村民小组,10884户,总人口42381人,其中少数民族130人,还有海外侨胞12人,港澳台胞10人。   南雅镇历史悠久,《建瓯县志》记载“东汉献帝建安初年,即隶属建安县,因系建瓯南面门户,初名‘南瓦口’。后人因这里的山水相依,四季山青水秀,环境幽雅,因而更其名为南雅。”民间因南雅位居建溪河畔,是建瓯水路运输的重要码头,习惯称之为“南雅口”。解放前为建瓯县一区,解放后为第五区,1958年9月成立卫星人民公社,1960年后改称南雅公社,1984年体制改革,实行社改乡,1985年撤乡建镇。   南雅镇属中低山地、丘陵地带,境内西南高、东北低,山脉普遍为东南——西北或东西走向,境内高山主要有:云龙岩、龙岗岩、打四门山、莲花山、老保岗、通天阳、九洞岩、高世林岗等。河谷平原和盆地大多分布在中部偏北地区和建溪两岸。南雅镇属建溪流域,溪河主要有:高阳溪、集北溪、白沙溪、中湾溪等8条。全境气候温湿,年平均气温19℃,平均年降雨量1500mm,环境优美,气候宜人。   南雅,物产丰富。这里,有43982亩肥沃的耕地,盛产粮食,有12786亩茶叶和15331亩果园,四季瓜果飘香,被誉为“柑桔之乡”、“南国葡萄之乡”;这里,群山吐翠,竹木葱茏,有林地面积达45.7万亩,其中杉木林面积21万亩,杂木林面积2万亩,竹林面积达16万亩,林木总蓄积量达23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76.4%,超过全省的平均水平,素有“闽北竹乡”之称;这里,土特产品颇具特色,“南路水仙”茶叶、竹荪、香菇、柑桔、葡萄、笋干等享誉省内外;这里,矿产资源丰富,仅矿石就已探明有石英石、铅锌矿、红点花岗石、黑点花岗石等20多种,目前开采加工的花岗岩墓碑石坯全部远销日本。.  

迪口镇

  迪口镇地处建瓯市南部,距市区86公里。东与古田县凤都镇接壤,南与延平区洋后镇毗邻,西与延平区南山镇交界,北与小桥镇百丈村相接。地处古田、南平、建瓯三(县)市结合部。迪口镇辖17个行政村,100个自然村,162个村民小组,8322户,32534人,其中农业人口31120人,非农业人口1411人,劳动力10577人,60岁以上劳动力1637个,中小学在校人数4144人,恢复高考后大中专人数481人。民族以汉族为主,另有畲族等少数民族。   迪口镇山清水秀,峰峦叠嶂,自然条件优越。四季分明,温暖湿润,海拔高低悬殊,村与村之间气候差异较大,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7摄氏度,最低气温1月份5.9度,最高气温7月份26.5度,年平均降水量在1700mm-1800mm之间,平均海拔439.8米。境内溪流共有7条,其中吉溪贯穿全境并注入闽江,其它支流有下庄溪、值源溪、西坑溪、下溪溪、杉洋溪、武步溪,溪、武步溪为迪口的两大溪流。境内有风景秀丽的“蟹龙岗”,岗上奇峰怪石星罗棋布,气候怡人,是人们踏青游玩的极好去处。   迪口镇资源充足,物产丰富。全镇森林面积41.49万亩,耕地面积2.99万亩,毛竹林面积18.1万亩。全镇现有林木蓄积量142万立方米,每年提供商品材1.25万立方米。毛竹立株数2745万根,每年提供商品竹60多万根。经济作物栽培方面,有茶园1129亩,柑桔1954亩,油奈1525亩,梨241亩,杨梅569亩。迪口土特产品较多,盛产香姑、黑木耳、笋干、松脂等。境内水系发达,电力资源丰富,理论蕴藏量3.2万千瓦,实际可开发9500千瓦。目前全镇已先后建成龙溪、可建、红旗、杨梅坪、岩下、鱼腰等6座电站,总装机容量4275千瓦,年发电量2000万千瓦时。矿藏资源也较丰富,已探明的矿藏有铜、白云石、透辉石、滑石、铅、锌等11种。其中杉溪滑石矿,西坑、郑魏、下庄透辉石矿储量大、品位高,已在开采之中。.  

小桥镇

  小桥镇位于建瓯市东南部,方圆298.72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39111人。小桥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出土西周青铜甬钟的故地,系南宋史学家袁枢的故乡。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省道福纷线瓯古路段贯穿境内,西接205国道,横南铁路途经本镇西南端,并在境内洋沙设立10万吨级货运站。环境优美,气候适宜,森林覆盖率达79.94%。资源充足,物质丰富,工农业发达,建立了粮食、用材林、毛竹、茶果、蔬菜、食用菌、畜牧、水产等八大农业基地,其中用材林13.6万亩,木材蓄积量100多万立方米,年产木材2.7万立方米;毛竹林11.7万亩,年外销鲜笋3.2万多吨,提供商品竹134万根;茶园1.7万亩,年产毛茶1432吨,武夷肉桂茶系茶中珍品;果园面积3.2万亩,年产水果2.4万吨,“纽核尔”、“朋娜”脐橙享誉省内外;食用菌种植面积2720亩,“百丈岩”牌竹荪获“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已形成食品加工、竹木加工、磨料磨具、电力能源等企业群体,其中竹木加工、食品加工等传统企业正在不断改建工艺、设备和产品质量,市场占有率不断上升;有大小电站10座,装机容量5260千瓦,年发电量3600万千瓦,已与省市电网联网。全镇社会总产值5.82亿元,工农业总产值3.04亿元,财政收入935.73万元,村财收入84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56元。   勤劳的小桥人民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艰苦创业,加压奋进,走好“一特三化两突出”的路子,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先后被国家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绿化十佳乡镇”,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明星乡镇”、“先进基层党组织”、“科技示范乡镇”、“文明乡镇”等数十项荣誉称号。新的一年,小桥人民将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的目标,不断创新农村工作机制,深化农村各项改革,以发展工业为重点,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为全面建设小康奠定坚实的基础!.  

玉山镇

  玉山镇位于建瓯市东南部,北邻顺阳乡,南接迪口镇,东与屏南、古田两县交界,西与小桥镇相连,处瓯、古、屏三县(市)结合部,区域面积324.13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人口2.28万。   玉山是建瓯市的一个边远乡镇,境内地形复杂,山重峰叠,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全镇千米以上的山峰有16座,相互簇拥,雄伟峻奇,海拔1611米的石塔山是建瓯的“四大天柱”之一。由于玉山位于鹫峰山脉西坡,山多雾重,气候多变是基本镇情。全镇年均气温18C,年均降水1600毫米,平均日照时数1800时,最低海拔基点为395米,辖区内的65个自然村,海拔在500米以下有20个,占31%,海拔在500—700米间的有18个,占28%,海拔700米以上的27个,占4l%。境内山峦成脉,高峰耸立,蜿蜒曲折,被称为建瓯的屋脊。玉山人民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史。峡头、岭后、富地、榧村、白石、上半山、下半山、上后村、下后村等自然村曾是红军驻地,1936年春闽东北特委军分区饶守坤司令员、特委-兼政委王助、政治部主任左丰美率部在玉山与屏南交界的九仙山上坚持三年游击战争,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陈贵芳、左丰美等一批老红军和革命先烈都在玉山战斗、生活过。在那艰苦卓绝的斗争岁月里,玉山人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据乡志记载,仅榧村村就有84人参加革命,22人牺牲,13座笋厂及富地、罗山两自然村房屋被烧毁,为红军游击队提供大米6625公斤,布276米及其它物质,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解放后,玉山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年以来,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玉山的发展步入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   近年来,玉山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竹海榛乡果园”建设,开展以“送科技、送政策、送信息、送法律、送温暖”为载体的“五送融情”活动,着力构筑“笋竹加工城”,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全镇现有竹山14.1万亩,用材林9.5万亩,锥栗1.1万亩。.  

东游镇

  东游镇位于松溪河之畔,鹫峰山脉西侧,镇城北部与龙村乡接壤,西部与顺阳乡毗邻,南部与屏南县相连,东部与川石乡相接。松溪河、省道瓯政公路横贯全境。全镇现有18个村委会,1个良种场,1个镇办林场,1个居委会,76个自然村,183个村民小组,10472户,37798人,土地总面积420.53平方公里,是建瓯市土地面积最大的乡镇。   东游镇拥有1050多年的建城史,具有深沉凝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据考证,早在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西周时属七闽地。后晋天福8年(公元943年)王延政在建州称帝,选址党城筑城百里,规模宏大,有所谓:“渡头城、云头街”之说,为东游城镇发展的最初雏形,历逾千载,人文荟萃,文史斑斓。民国二年(1913年),东游为建瓯县东区永平乡。1949年为福建省建瓯第一行政公署第二区。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84年6月人民公社改为乡政府,1985年1月撤乡设镇,是建瓯市最早设镇的乡镇之一。   东游镇是片钟灵毓秀、美丽富饶的土地。境内有辰山、九仙山、狮山、将军山等名山,其中辰山海拔1822米,为全市屋脊。风景名胜宝圣岩座落于东游镇渡潭村,距集镇8公里,方圆5平方公里,风光秀丽、林泉叮当,古树参天,洞壑深幽,气候宜人。县志载:“宝圣岩,飞瀑百丈,若玉虹焉,又有灵岩、岩方两空穴相叠,有云雾起,数日必雨,旁有八仙山,传有仙人过此,留有足迹,隐约能辨”。此外,镇内还有东达桥、溪屯叶士琳古墓等文物古迹。东游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全年无霜期320天,年平均气温18℃,降雨量1800毫米,四季分明,境内以低山丘陵为主,溪河纵横,水系发达,土壤肥沃,适宜农、林业生产。全镇山地面积56万亩,其中有林地44.72万亩,木材蓄积量达250万立方米,毛竹360万根,是闽北主要林区之一。耕地43239亩,2003年粮食产量17458吨,粮食商品率达35%,为全省50大商品粮基地乡镇之一,素有“-粮仓”之称。还盛产优质水果,优质茶叶。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15种矿产,其中黄金、铅、花岗岩等储量大、品位高,具有很高开采价值。水能蕴藏量丰富,全镇水电理论蕴藏量达2.3万千瓦,可开发装机容量达1.4万千瓦。淡水养殖业发达,全镇淡水养殖面积达2000亩。.  

东峰镇

  东峰位于建瓯市东部,省道瓯政路贯穿全境,驰名天下的“北苑御茶”即产于此。全镇方圆302.6平方公里,辖有19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1个良种场,1个镇林场,人口41103人。山地30.59万亩,其中有林地26.92万亩,木材蓄积量92.52万立方米;水田4.23万亩,年产粮食24775吨;水果18418亩,产量14621吨,其中柑桔15641亩,产量13706吨;茶叶12328亩,产量957吨。2001年全镇农业总产值10298万元,工业总产值17640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32180万元。财政收入67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74元。   东峰积极探索山区开放型区域经济发展路子,营造出自己的优势和特色,成为农业结构优化,乡镇企业崛起,商贸流通兴旺,科技含量提高,基础设施完善的经济强镇、农业上,确立了粮、茶、果、菜、林、竹、菌、牧八大主导产业,引进了长富集团第19、32牧场、大乘集团东源生态牧业有限公司等三个牧场。工业上,建设了莲花坪千亩工业园区,培育了万峰中密度纤维板厂、成龙茶厂、华明胶合板厂等龙头企业。商贸流通上,先后建成了桂林农副产品批发大市场、峰歧果蔬批发市场、坤口大棚蔬菜交易市场、闽北柑桔批发市场,促进全镇农副产品流通销售。在集镇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上,2000年建成了建瓯市乡镇占地面积最大的北苑公园,南桥街、直街、环镇路三条商贸街联成一体,改善了镇容镇貌,带动了第三产业;优先发展教育,拥有12年制教育服务网络,教育质量在建瓯市名列前茅;积极引进新技术和人才,工农业经济增长依靠科技进步因素达60%。.  

小松镇

  小松镇地处建瓯市北郊,距市区20公里,东与东峰镇、龙村乡交界,西与徐墩镇毗邻,南与芝山街道办事处接壤,北与建阳市小湖乡相连。全镇总面积239.3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73万亩(水田3.63万亩),林地面积26.2万亩,辖14个行政村、1个林场、1个良种场,85个自然村,140个村民小组。全镇总人口29107人,总户数7975户,其中农业户7325户,2003年全镇工业总产值7205万元,农业总产值13111万元,村财总收入28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48元。   小松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地势平坦,腹地开阔,年平均气温18.3℃,降雨量1647毫米,境内溪流交错,水网纵横,水系发达,水域辽阔,山地绵延,村庄连亘,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   小松历史悠久,风景优美,远在四千多年前,小松地区已有氏族居住,南末后,小松称崇安里,民国时期,小松设外崇、内崇两个乡。1950年小松属建瓯丰乐5区所辖,1952年小松设为建瓯县第12区,1956年成立小松区,1958年成立超星人民公社,1960年改为小松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小松乡人民政府,1993年撤乡设镇。本镇居民以汉族为主,还有苗族、畲族等少数民族,民风淳朴。镇内名胜古迹繁多,有汉朝建的报恩寺,清朝的大庙,元宋窑址,宋朝抗元英雄谢璧附马赵寿安公主墓,梁朝古墓,南朝墓群,晋代与南北朝时期土族墓葬群,东瑞桥(俗称官洋桥)、上元桥,光绪年立风景林禁碑等,还有许多富有民间传说的风土人情,自然景观,适宜农、林、牧、渔、工、贸及旅游业全面发展。   小松是建瓯粮食主产区之一,商品粮基地镇,被誉为闽北农业“一支花”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新科技示范项目园区位于小松境内,从96年开始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经过几年努力,已建成省千亩水稻良种中试、闽台优质瓜菜、名优落叶果树、农业机械作业等示范基地,形成了“田成方、路相连、渠相通、树成行、地平整、涝能排、旱能灌、沟渠桥涵闸配套齐全”的田园化格局,逐步向“农田园林化、种植区域化、耕作机械化、农技科学化、品种优良化、服务社会化、产品优质化”为特征的现代农业园区迈进,逐渐成为闽北山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现代农业“精品工程”。.  

顺阳乡

  顺阳乡位于福建省建瓯市东面,距市区39公里,全乡面积172.18平方公里,人口1.14万。海拔120米,年平均气温19.2摄氏度,境内6个行政村,一个国营采育场;还有风景秀丽海拔1538米的“九仙山”和正在开发的鸳鸯湖旅游区。   顺阳乡物产丰富,资源充足,木材蓄积量达58万立方米,毛竹560 万枝。盛产柑橘、九仙雾茶、锥栗、香菇、木耳、莲子、油茶籽、山苍籽、松脂等20多种农副土特产品,其中“九仙雾茶”在首届北苑贡茶评比中获特等奖。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锌、银、铝、铁、石英石、花岗石等,具有极高的开采价值。   顺阳乡基础设施日益完善,街景小区列入省级试点。集镇24米宽的水泥大道和长5 公里的出乡柏油路已投入使用,商业街两侧主体建筑风格各异、造型新颖,“三线二管”下地,人行道铺彩砖,间嵌鹅卵石并在夹缝植草构成几何图形,绿化讲究“色、香、形”,形成较浓的文化氛围。装机容量1210千瓦,年发电量180 万千瓦时的电力保证供应工农业发展;1000门程控电话网络已建好,开通集镇移动电话,无线寻呼覆盖全乡,实现了村村通电话的目标;日供水2000吨的自来水厂已开始投入使用;全乡有线电视与市联网。一个现代化的新型小城镇雏形基本形成,99年被省建委定为省级村镇建设试点乡镇,成为我省山区小城镇建设的一个典型。并于2000年3月份被国家建设部授予“全国村镇建设先进乡镇”称号。   顺阳乡党委,政府以强烈的时代使命感,带领全乡人民“艰苦创业,志在一流”,以“一流的工作作风,一流的发展意识,一流的投资环境,一流的集镇面貌,一流的经济建设”的发展格局,昂首迈向二十一世纪。   顺阳事业欣欣向荣,顺阳人民以诚挚的情怀,最优惠的政策和优良的投资环境竭诚欢迎海内外朋友到顺阳观光旅游,投资兴业,共创顺阳美好未来。.  

水源乡

  水源乡位于建瓯市东部。全境面积299.2平方公里,山地面积37万亩,耕地面积2.7万亩。辖12个行政村、1个良种场、1个水库管理所,65个自然村,5941户,23070人口,下设26个党支部。平均海拔500米,境内辰山(仁山),海拔1822米,为建瓯市诸山之冠,“四大天柱”之一,有“辰山拱北斗”之称。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风景秀美,适宜于农、林、牧、副、渔各业的发展,盛产锥栗,素有“中国锥栗之乡”的美誉。2001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1.48亿元。财政总收入42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577元。   优高农业呈现特色。水源是建瓯市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锥栗产业基地,近年来,乡党委、政府立足区域优势,以发展绿色、特色经济为目标,按照规模要调大,层次要调高,市场要调外,行业要调新,机制要调活,效益要调好的要求,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来确定增减,以科技为依托来确定进退,以效益为根本来确定项目,确定了“根植种植业,做强主产业,扩展畜牧业,深化加工和流通业”的经济发展思路,围绕“山上榛竹果,大田烟菌菜”,全面抓好粮食、烤烟、锥栗(俗称榛子)、毛竹、食用菌、蔬菜等龙头产业,全乡形成了烟、菜、菌、榛、竹、粮六大产业,建立了锥栗、毛竹、苗木、食用菌、蔬菜等优高示范基地,使水源这个建瓯“绿海金鸥”中的翡翠更加瑰丽夺目。特别是锥栗、毛竹和食用菌三大产业发展极具潜力。   锥栗产业:全乡现有锥栗面积10.8万亩,已申报并获得“源香”牌中国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锥栗采穗圃集锥栗品种之大全,拥有29个无性系,其中有7个品种属全国最优,92年以来,实施“万亩锥栗低产林改造”和“种质资源开发与研究”项目,经省科委组织专家验收鉴定,其矮化密植,修剪嫁接,配方施肥等丰产栽培技术已达国内领先水平。2002年全乡锥栗总产量达2200吨,创产值1012万元。目前,该乡又组织实施锥栗绿色生态林基地建设,确保锥栗产业可持续发展。   毛竹产业:现有毛竹3.6万亩,立竹达490.2万根,年产竹39万根,产笋5435吨,年创产值可达1038万元,且呈与年俱增态势。   食用菌产业:全乡2002年发展花菇、水菇等食用菌320万袋,竹蒜110亩,创产值350万元,鲜菇上市高峰期每日达1万公斤。.  

川石乡

  川石乡地处建瓯东部, 距城区60 公里,东与政和县交界,南与水源乡毗邻,西与东游镇相连,北与龙村乡接壤,属省定老区乡,乡内有10个老区行政村,50个老区自然村,5个老区自然村。土地总面积274.07平方公里,,下辖14个行政村,62个自然村,123个村民小组,6571户,24305人,乡村劳动力资源总数14402人。现有耕地面28870亩,其中水田26012亩、旱地2858亩,林地面积319141亩,其中经济林97634亩,森林覆盖率71.7%。山、水、田的比例约为"八山一水一分田"。川石乡属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温暖潮湿,年平均气温为18.9℃,最高温度40℃,最低温度-9.5℃。全年无霜期230天左右,境内雨水充沛,年,平均降雨量为1630毫米。   境内群山环绕,连绵不断,山峰海拔高度500以上的高山有32座,其中海拔1000米以上的有6座,川石水利资源丰富、溪河交错,水网纵横,流量较大的主要河流有溪、玉溪、墩阳溪。其中流经川石境内10公里的松溪为全乡最大的河流。   川石乡山多地广,资源丰富,盛产杉、松、毛竹,以及樟木、楠木等,中草药种类繁多,有肉桂、薄荷、白菊花、何首乌等40余种。土特产品繁多,较负盛名的有锥栗、笋干、桐油、柑桔、山苍子、荷地、香菇等。、近年来川石乡党委、政府加大了农业调整力度,烤烟、锥粟、茶叶、毛竹、食用菌、特色养殖等已成为川石的龙头产业。地下藏有黄金、煤、高岭土、花岗岩等多种矿产资源,特别是花岗岩储量在200万立方米以上。公路交通便捷,距市区仅60公里,省道瓯政公路为其交通干道,与188公里的乡村公路、27座大中小桥梁组成完善的交通网络。通讯设施齐全,全乡10个行政村开通程控电话,建成川石、后山、墩阳三个“中国移动”手机基站和1个“中国联通”手机基站。境内群山起伏,溪河交错,水利资源极其丰富,现有水库32座,总蓄水量881万立方米,水电站3座,总装机容量1225千瓦。   近年来,该乡党委,政府围绕经济建设为中心,扎实开展创业竞赛活动。新区建设日新月异,编制完成了《川石新区集镇总体规划》,铺设完成新区34m宽主干道水泥路面扫尾工程和绿化带、路灯等配套工程,农机大楼、水电大楼等一批标志性建筑物相继竣工,新区农贸市场和文化广场已完成规划设计,正在进行第一期工程建设。.  

龙村乡

  龙村乡地处建瓯市北部,距市区45公里。境内为山地地貌,平均海拔609米。全乡现辖12个村,共有49个自然村,86个村民小组,2001年末有农村住户4038户,14976人。其中农业住户3735户,14541人。全乡土地总面积208平方公里,折合31.2万亩,其中林业用地面积26.4万亩(包括集体林地21.3万亩,国有林地5.1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85%;耕地面积2.52万亩(其中水田面积2.47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8%。现有用材林8万亩,锥栗林5.87万亩,毛竹林4.8万亩。   龙村乡公路交通四通八达,不但村村通公路,而且与紧邻的县(市)、乡(镇)均有直通公路。市乡公路全长45公里,现已全线铺上高级、次高级路面,其中混凝土路面23公里,柏油路面 22公里。   龙村乡电力网2001年底已与建瓯市电网(省网)联网,电力供应充足可靠。   龙村乡固定电话总装机现已达921部,百户电话拥有量23部。移动电话覆盖面达3个行政村,行政村覆盖率达25%。   龙村乡已有30个自然村安装了有线电视网络,占自然村总数的61%。2002年还将并入省市电视网络。   龙村乡民风淳朴,人民热情好客,多年来保持着优良的社会治安环境,是八方客商投资创业的理想之地。.  


小桥镇特产大全




小桥镇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