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角村位于共和乡西北面7公里处,与本县堰塘乡接壤,距德江县城13公里,是共和乡典型的山区极贫村。全村山高坡陡,总面积3.7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525亩,其中:田327亩,土198亩,森林覆盖率达76.8%,紫色花页岩储量丰富;全村辖5个村民小组,现共有199户750人,农户居住相对集中,木房占75%。2010年未转角村地方生产总值4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50元,人均产粮350公斤。
主要民族有汉族、土家族;全村共有党支部1个,党员34名;全村公路里程共18.6公里,惠及5个村民小组750人;村内有卫生室1个,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人员共有2人;全村有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1个,播放点5个。移动、联通覆盖全村,电视覆盖率达96%;村内有河流(小溪)2条(即板桥河流、乌鸦小溪),引水渠道2公里,可灌溉粮田330亩。全村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红苕、洋芋、大豆,经济作物主要有油菜、花生,全村农电改造全部完成,户户通电,农户均享受了同网同价的优惠政策;全村农民收入主要靠种养殖业和外出务工,外出务工人员占全村劳动力的65%,2010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2450元。
从2004年至今,全村已建成2个优质肉羊养殖示范小区,46户示范户,小区内户均养羊20只以上,全村畜牧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520626200 | 565200 | -- | 查看 转角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街上社区 |
街上村位于共和土家族乡人民政府所在地,东邻本乡和平村,南接本乡横石粱村,西与本乡转角村相连,西北与本乡新黔村接壤,距德江县城19公里,气候宜人,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这里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全年平均气温在13℃~17℃之间,无霜期达295天;德印公路穿境而过,该乡唯一的集镇座落街上社区,村委会所在地海拔440米,是省级一类贫困村,也是全乡发展速度较快的一个山区贫困村;人多地少,土地贫瘠,石漠化程度深,二、三产业发展迅速是街上社区的显著特点。全村总面积3.7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548亩,其中:田283亩,土265亩,2002年至今退耕还林共360.17亩(丈量面积),森林覆盖率只有5%;全村辖7个村民小组,现共有459户1704人。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外出务工为主,从事商业230人,建筑业65人,运输业6人,餐饮业20人,外出务工人员475人;农户居住相对集中,主要民族有汉族、土家族,分别占全村总人口55%、45%。 全村公路里程共5公里,其中德印公路(303省道)2公里,乡村公路2条3公里,公路惠及7个村民小组;全村远程教育点共有1个,移动、联通网络覆盖全村,电视普及率达98%,村内有河流(小溪)1条(即牛渡滩河流),引水渠道2.5公里,可灌溉粮田150亩;全村粮食作物主要有玉米、红苕、水稻、小麦、洋芋、大豆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油菜、花生,正常年景人均产粮160公斤,粮食不能自给,农户收入主要靠种植、养殖业的占30%,靠二、三产业的占20%,靠外出打工的占50%;全村农电改造全部完成,户户通电,农户均享受了同网同价的优惠政策;全村85%的农户吃上了自来水。 街上社区发展势头较好,已建成优质肉羊养殖小区1个、育肥牛场1个,种草养畜、大户带动、小区建设已初见成效。由于资金短缺,养羊大户目前只有9户,广大农户有大力发展以种草养畜为主的生态畜牧业的强烈愿望。 |
横石梁村 |
横石梁村位于共和乡西南面,东南邻本乡街上塘坝二村,西南与盐井村交界,北与转角村相邻,森林覆盖面言广,可发展生态畜牧业,经果林清水鱼养殖是该地的最大潜力。 全村辖四个村民组,172户,共620人;全村共有耕地面积609亩,(其中田203亩、土406亩);全村农户相对集中,群众住房木房占40%,主要民族是土家族;有党支部一个,党员9名,预备党员一名;全村公路里程五.5.5公里,通三公里的组公路有三条;有村级小学1所,教学点石成1个,教师1名,儿童入学率达100%;村卫生室一个医疗卫生人员1名;移动、联通网络覆盖全村,电视覆盖率达95%;流渡河由本向东横穿境内;全村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红薯、马铃薯、大豆;经济作物有:油菜、茶叶、花生金银花;全村森林覆盖度过难关率达到80%;外出务工人员占70%,人均粮食产量250公斤。 |
打磨丫村 |
打磨丫村位于德江县城东南部,距县城5公里,距共和乡政府13公里,东邻本乡乌鸦村,南接堰塘乡民主村,西与青龙镇方林村相连,北与本乡银丝村接壤,德印公路穿境而过。全村总面积5.3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538亩,其中:田328亩,土210亩,退耕还林1087.52亩,森林覆盖率达85%。全村辖8个村民小组,现共有252户948人。4路公交车终点站在打磨丫组,全村以汉族、土家族为主。 全村公路里程共13.6公里,其中德印公路(303省道)2.1公里,村组公路5条11.5公里,实现组组通公路。村内有教育教学点2个,儿童入学率达99.8%,村级卫生室1个,1个远程教育站点。移动、联通网络覆盖全村,电视收视率达100%。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红苕、洋芋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油菜、花生、蔬菜等,农户收入主要靠养殖业,农电改造全部完成,实现同网同价的优惠政策,70%的农户吃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2010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2510元; 主要经济产业:50亩脱毒马铃薯基地,年产马铃薯50吨,年收入近10万元;优质肉羊养殖小区1个,养殖大户5户,户均年纯收入5万元,小户22户,户均年纯收入2万元。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是打磨丫村“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 |
焕河村 |
焕河村位于共和乡东北面,抵稳坪镇,南与本乡银丝村接壤,是该乡最边远山区。 全村总面积3.8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151亩,其中森林覆盖率达75%,全村辖5个村民组,现有258户总人口956人。全村共有远程教育站点1个,移动、联通网络覆盖全村,电视覆盖率达90%以上,全村粮食主要有水稻、玉米、红苕、洋芋;经济作物主要有油菜、烤烟、花生、大豆;农民收入主要靠种养殖业和外出务工,2010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 |
银丝村 |
银丝村位于共和乡北面10公里处,北抵稳坪镇,南与长堡乡接壤,是该乡最边远山区,目前从共和已有一条硬化路直通村委会。 全村总面积4.1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110亩,其中森林覆盖率达65%,全村辖14个村民组,现有563户总人口962人。全村共有远程教育站点1个,移动、联通网络覆盖全村,电视覆盖率达90%以上,全村粮食主要有水稻、玉米、红苕、洋芋;经济作物主要有油菜、烤烟、花生、大豆;农民收入主要靠种养殖业和外出务工,2010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2200元。 |
乌鸦村 |
乌鸦村位于德江县城东南部,距县城6公里,距共和乡政府12公里,东邻本乡曾家坝村,南接堰塘乡民主村,西与本乡打磨丫村相连,北与本乡银丝村接壤,德印公路穿境而过。全村总面积3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427亩,其中:田292亩,土135亩,退耕还林639.35亩,森林覆盖率87%;全村辖3个村民小组,现有147户557人。主要民族有汉族、土家族; 全村公路里程5.2公里,组组通公路。有1个远程教育站点,移动、联通网络覆盖全村,电视收视率达100%,村内有1条清澈的小溪。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红苕、洋芋、大豆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油菜、花生、蔬菜等,养殖业是乌鸦村的主要产业。户户通电,实现同网同价的优惠政策。全村100%的农户吃上了自来水,2010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2413元; 主要经济产业:优质肉羊养殖小区1个,养殖大户3户,户均年纯收入5万元,养殖小户7户,户均年纯收入2万元,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是乌鸦村“十?二五”规划。 |
转角村 |
转角村位于共和乡西北面7公里处,与本县堰塘乡接壤,距德江县城13公里,是共和乡典型的山区极贫村。全村山高坡陡,总面积3.7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525亩,其中:田327亩,土198亩,森林覆盖率达76.8%,紫色花页岩储量丰富;全村辖5个村民小组,现共有199户750人,农户居住相对集中,木房占75%。2010年未转角村地方生产总值4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50元,人均产粮350公斤。 主要民族有汉族、土家族;全村共有党支部1个,党员34名;全村公路里程共18.6公里,惠及5个村民小组750人;村内有卫生室1个,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人员共有2人;全村有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1个,播放点5个。移动、联通覆盖全村,电视覆盖率达96%;村内有河流(小溪)2条(即板桥河流、乌鸦小溪),引水渠道2公里,可灌溉粮田330亩。全村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红苕、洋芋、大豆,经济作物主要有油菜、花生,全村农电改造全部完成,户户通电,农户均享受了同网同价的优惠政策;全村农民收入主要靠种养殖业和外出务工,外出务工人员占全村劳动力的65%,2010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2450元。 从2004年至今,全村已建成2个优质肉羊养殖示范小区,46户示范户,小区内户均养羊20只以上,全村畜牧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
曾家坝村 |
曾家坝村位于共和乡西北面7公里处,东北接本乡银丝村,东南接本乡街上村,西邻本县堰塘乡,西北与本县青龙镇交界,南与本县堰塘乡接壤,德印公路穿境而过,村委会所在地海拔460米,距德江县城11公里,是共和乡典型的山区极贫村。全村山高坡陡,总面积3.9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634亩,其中:田495亩,土139亩,森林覆盖率达75%,紫色花页岩储量丰富;全村辖5个村民小组,现共有221户840人,农户居住相对集中,木房占75%。2010年未曾家坝村地方生产总值5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50元,人均产粮400公斤。 主要民族有汉族、土家族;全村共有党支部1个,党员34名;全村公路里程共29公里,其中德印公路(303省道)11.5公里,乡村公路4条17.5公里,公路惠及5个村民小组840人;村内有六年制完全小学1所,教师共13名,儿童入学率达99.5%;村内有卫生室1个,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人员共有3人;全村有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1个,播放点5个。移动、联通覆盖全村,电视覆盖率达96%;村内有河流(小溪)2条(即板桥河流、乌鸦小溪),引水渠道2公里,可灌溉粮田330亩。全村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红苕、洋芋、大豆,经济作物主要有油菜、花生,全村农电改造全部完成,户户通电,农户均享受了同网同价的优惠政策;全村农民收入主要靠种养殖业和外出务工,外出务工人员占全村劳动力的60%,2010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2460元。 曾家坝村气候温和,适宜大规模种植蔬菜,可建成优质蔬菜基地;草场和林地宽阔的白泥池、解匠坨等村民组适宜大规范饲养山羊,可建成无公害优质肉羊基地。从2004年至今,全村已建成2个优质肉羊养殖示范小区,53户示范户,小区内户均养羊15只以上,全村畜牧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现有生猪存栏1230头,牛存栏110头,羊存栏2820只,畜牧收入占农民全年收入的30%。大办优质蔬菜和大力发展以饲养山头为主的生态畜牧业,是曾家坝村今后脱贫致富的可行之路。 |
上坪村 |
上坪村位于共和乡东南面,东抵本乡青杠堡村,南与潮底镇镇接壤,是共和乡乌江边上典型的山区极贫村。 全村总面积4.3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110亩,其中森林覆盖率达65%,全村辖14个村民组,现有563户总人口2379人。全村共有远程教育站点1个,移动、联通网络覆盖全村,电视覆盖率达90%以上,全村粮食主要有水稻、玉米、红苕、洋芋;经济作物主要有油菜、烤烟、花生、大豆;烤烟经济居全乡之首,农民收入主要靠种养殖业和外出务工,2010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1900元。 |
新黔村 |
新黔村位于共和乡西北面,北抵本乡银丝村,南与长堡乡隔江相望。 全村总面积3.4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149亩,其中森林覆盖率达80%,全村辖4个村民组,现有143户总人口561人。移动、联通网络覆盖全村,电视覆盖率达90%以上,全村粮食主要有水稻、玉米、红苕、洋芋;经济作物主要有油菜、烤烟、花生、大豆;农民收入主要靠种养殖业和外出务工,2010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2600元。 |
盐井村 |
盐井村位于共和乡东南面,森林覆盖面广,可发展生态畜牧业,经果林清水鱼养殖是该地的最大潜力。 全村辖13个村民组,451户,共1654人;全村共有耕地面积1300亩,全村农户相对集中,群众住房木房占45%,主要民族是土家族;移动、联通网络覆盖全村,电视覆盖率达95%;流渡河由本向东横穿境内;全村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红薯、马铃薯、大豆;经济作物有:油菜、花生、金银花;全村森林覆盖度过难关率达到80%;外出务工人员占80%,人均粮食产量210公斤。 |
塘坝村 |
塘坝村位于共和乡东南面,西南与盐井村交界,森林覆盖面言广,可发展生态畜牧业,经果林清水鱼养殖是该地的最大潜力。 全村辖6个村民组,309户,共1057人;全村共有耕地面积509亩,全村农户相对集中,群众住房木房占40%,主要民族是土家族;移动、联通网络覆盖全村,电视覆盖率达95%;流渡河由本向东横穿境内;全村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红薯、马铃薯、大豆;经济作物有:油菜、花生、金银花;全村森林覆盖度过难关率达到80%;外出务工人员占70%,人均粮食产量220公斤。 |
胜利村 |
胜利村位于共和土家族乡东南面,东邻乌江,与长堡隔江向望,南接姜家渡村,西接神溪村,北接白果村。全村总面积为6.1平方公里,辖10个村民组294户1199人,以土家族为主,贫困面积较大,全村低保户142户267人。 胜利村属于沙土地带,土地贫瘠,石漠化严重。全村现有耕地面积540亩,其中水田300亩,土240亩,退耕还林320亩,生态林270亩。距303省道0.5公里,通村公路3公里,贯穿10个村民组。 全村主要以种植、外出务工为主。从事建筑业的有11人,运输业1人,外出务工328人。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红薯、大豆等。村民居住相对集中,木结构房屋达65%,砖混结构房屋站35%。全村还没用上自来水,但农电改造已结束,户户用上了安全电,并享受同网同价。 全村共有党支部1个,农村党员18人,预备党员2人,村级小学1所,教师3人,学生86人,儿童入学率达98%;有远程教育点1个,移动、联通网络覆盖全村,电视普及率为82%。 胜利村养殖业发展呈现出良好势头,全村猪、牛、羊存栏数分别达580余头、34余头、450余只,全村有样子大户3户,拥有沼气池4口。 |
白果村 |
白果村位于共和土家族乡东面4公里处,,东邻乌江,与长堡隔江向望,村委会所在地海拔470米,距德江县城22公里,是乌江边上典型的山区极贫。村全村总面积为3.7平方公里,辖杨家坪、小院捌、大沟、中寨、下角、上寨、半坡7个村民组294户879人,以土家族为主,贫困面积较大。 白果村属于沙土地带,土地贫瘠,石漠化严重。全村现有耕地面积398亩,其中水田248亩,土150亩。全村主要以种植、外出务工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红薯、大豆等。村民居住比较分散,两条村组公路贯穿其中。 303省道穿境而过,德江乌江80万吨级港口座落于白果村。全村共有远程教育站点1个,移动、联通网络覆盖全村,电视覆盖率达95%;全村农电改造全部完成,实现了户户通电,农户均享受了同网同价的优惠政策。 |
姜家渡村 |
姜家渡村位于共和乡东南面8公里处,东与长堡乡隔江相望,南邻本乡上坪村,西与本乡青杠堡村接壤,北与本乡神溪村乡邻,村委会地处四合头组,距德江县城26公里,是共和乡最典型的山区贫困村。 全村现有耕地面积1077.04亩,其中:田782.26亩,土294.78亩,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土豆、大豆;经济作物有油菜、烤烟、花生。2004年至今退耕还林面积有470亩(丈量面积),森林覆盖率达75%。全村辖14个村民组,现有535户2106人,居住相对分散。村内主要民族为汉族和土家族,有党支部一个,党员31名,预备党员2名。村内有通组公路6条15.8公里,惠及12个村民组1880人,还有两个村民组因山高坡陡至今还未通公路。 全村农民收入主要靠种植业和外出务工,正常年景人均产粮250公斤,外出务工人员占全村劳动力的75%,2010年末人均纯收入770远。贫困户293户600人,低收入人口达512人。 姜家渡村山多地少,森林覆盖率高,在任洞组有百年古树几十棵,形态各异,且比邻乌江,是旅游观光的好地方,姜家渡村将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林木和旅游业。 |
神溪村 |
神溪村位于共和乡东南面9公里处,东与胜利村相邻,南与姜家渡村接壤,西邻和平村,北交白果村,是一个坡高地陡的贫困村寨,耕地面积为611亩。 全村辖斑竹林,湾里,上干田,下干田,中干田,寨上,大土,沟门清8个村民组,设有一个党支部,党员18名,预备党员2名,共有312户1043人,有四条通组公路。神溪村经济收入主要依靠养殖业和外出务工,全村人均收入在1300左右,贫困人口有275人。神溪村属于沙土地带,土地贫瘠,石漠化严重,全村有80%的人饮水困难。 目前,神溪村自来水正在安装中,农电改造已全面完成。 |
茶坨村 |
茶坨村位于共和乡政府的西北方向,303省道穿境而过。全村共有9个村民组,总计330户1386人,其中男性735人,女性651人,外出务工人员16-59周岁的330人,60-65周岁的2人,随除人员0-15周岁的23人。全村有党支部1个,党员16名,预备党员3名。 全村总耕地面积760亩(其中:田250亩,土510亩),森林面积670亩,一条硬化公路穿过柏村、田坝、当潮、坳上、茶坨5个村民组;有一条共和至银丝的公路经过当坝、转山2个村民组。目前有谢家塘、王家沟2个村民组未通公路。连户硬化路有转山、茶坨、田坝、当潮、柏村5个村民组,有8个村民组饮上了自来水。总建筑面积为324平方米的村办公楼正在修建当中。 |
和平村 |
和平村距德江县城19公里,气候宜人,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这里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全年平均气温在13℃~17℃之间,无霜期达295天;德印公路穿境而过,是全乡发展速度较快的一个山区贫困村;人多地少,土地贫瘠,石漠化程度深,二、三产业发展迅速是和平村的显著特点。全村总面积5.1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656.5亩,其中:田298.22亩,土358.28亩。全村辖11个村民小组,现共有392户1465人(其中:男720人,女745人);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外出务工为主,也有从事商业、建筑业、运输业以及餐饮行业的。农户居住相对集中,砖混结构房屋达95%,主要民族有汉族、土家族,分别占全村总人口55%、45%。 全村粮食作物主要有玉米、红苕、水稻、小麦、洋芋、大豆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油菜、花生;村委会制定有村规民约,治安状况良好,近几年无刑事案件发生,无安全事故发生。 |
青杜堡村 |
青杜堡村位于共和乡东南面5公里处,东抵本乡上坪村,南与思南县鹦鹉镇接壤,西与本乡塘坝村相连,北邻本乡姜家渡村,东北与长堡乡隔江相望,德江至潮砥公路穿境而过,距德江县城24公里,是共和乡乌江边上典型的山区极贫村。 全村总面积13.52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1351亩,其中:田729亩,土622亩,实施退耕还林384亩,森林覆盖率达55%,全村辖14个村民组,现有861户总人口2379人。全村设有党支部1个党员37人,其中:女党员5人,村内有六年制完小1所(中坝完小)教师22名,儿童入学率达99.6%,村内卫生室1个,从事医疗工作的人员有2人,全村共有远程教育站点2个,移动、联通网络覆盖全村,电视覆盖率达95%以上,全村粮食主要有水稻、玉米、红苕、洋芋;经济作物主要有油菜、烤烟、花生、大豆;烤烟经济居全乡之首,农民收入主要靠种养殖业和外出务工,2010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2411元。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