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河南省 >>郑州 >> 中牟县 >> 韩寺镇 >> 东岗村

东岗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东岗村谷歌卫星地图)


东岗村简介

  东岗村位于韩寺镇东部,距离镇区2公里,全村由东岗村、李楼村两个自然村组成,共有三个村民小组,1396口人,党员39人,1760亩地,以种植大蒜、蔬菜、花生为主,村南是姚家、西邻寺后。北临贾鲁河、东林潘店胡。2016年人均纯收入8531元,没有村集体经济,固定资产包括学校一处、电脑一台、监控器一部。
  东岗村有200多年的历史,清乾隆年间李姓始居,最早村名为大李村。因道光年间黄河决口,原村淹没,李姓东迁于此,依岗建村,以方位与自然实体结合得名,东岗村名到至今。多年之后,东岗村和李楼村合为一个行政村。村内姓氏有李、刘、郑、张、伍5个姓。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410122101 450000 -- 查看 东岗村谷歌卫星地图

东岗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东岗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董店村

  董店村位于韩寺镇东南,距韩寺镇政府所在地3公里处,东邻开封县刘庄村、南邻韩寺镇瓦灰郭村、你吾岗村;北邻潘店胡村;西邻姚家村,现有人口2302人,所辖两个自然村(时砦、董店),共有4个村民小组,土地面积2200亩,共有党员42名。主要种植作物有大蒜、蔬菜、玉米等,其他经济作物有西瓜。2016年人均纯收入10550元,没有村集体经济,固定资产包括学校一处、电脑一台、监控器一部。   清康熙年间,由于此地是通往尉氏县的必经之路,来往的客商较多,有一位董姓村民在此建村并开一店铺,供客商吃住,故名。后来姓张、刁、崔姓人家陆续来到这里,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村庄,村名就以姓董的客栈(店)命名。   清乾隆年间有一名姓时的人在此处扎村,原名时家寨,同治年间简称时寨。后又增加刘、陈、谢、李、张、姚6姓,因时姓最早,故村名为时砦村。时砦村有400多年历史,村北大庙碑文可证。解放初和潘店胡、董店、李岗、李楼为一个行政村,隶属于邵岗乡。人民公社时,隶属于孟庄公社(后公社迁至韩寺),1974年与潘店胡大队分开,成立董店大队。   辖区内现遗留古迹有石碑一个,大石龟一个,信奉佛教。据广生祠三官庙碑文记载,此庙于嘉庆五年(1800年)和光绪32年(1906)两次重修,具体建庙时间不详,大约也有二三百年的历史。  

边庄村

  边庄村位于韩寺镇西北9公里处,全村由小边庄、小李庄、小孟庄3个自然村组成,共有三个村民组,共368户,1563口人,党员24名。辖区面积1131亩,其中耕地面积890亩,主要种植作物有大蒜、玉米等,其他经济作物有蔬菜、西瓜。2016年人均出收入9650元,没有村集体经济,固定资产包括村委一处、电脑一台、空调2台。  

东营村

  东营村位于韩寺镇西部,邻中韩公路,距离镇区2公里,全村四个村民小组,320户,1500口人,党员57名,辖区总面积1860亩,其中耕地面积1650亩,主要种植大蒜.蔬菜.瓜果等农作物,经济作物有草莓、苹果、梨等。2016年人均纯收入10253元,村集体经济有猪场一处,固定资产包括水利设施一处、村委一处、电脑一台、监控器一部。   东营村相传为宋代京西兵营遗址,后人以此建村,与西营对应故名。清咸丰年间筑寨,名勒马寨。原属祥符县,清末归属中牟。   东营村近几年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先后得到省、市、县等各级的好评。村内学校始建于1968年(还设有高中),县共有3各年级,4个班,100余名学生,同时设有学前班35人。截止2014年底,全村共考出大学生近百名,研究生10余名。  

古城村

  古城村位于韩寺镇南部,距镇政府1公里,东临中牟至刁家公路,南临丈八沟,北临堤里小清河。全村由古城、小王庄两个自然村组成。共9个村民组,3670人。辖区总面积4530亩,其中耕地面积4130亩,主要种植作物有大蒜、西瓜、棉花、花生等,2014年人均纯收入9537元。无村集体经济,固定资产包括村委办公室、办公设备、变压器、农电设备、远程教育设备等,共计约300万元。   古城人多地少,主要种植经济作物,是农业发展的典型村,在村两委的努力下,村内稳定,曾多次被省、市评为“五好”村党组织等荣誉称号。村内有小学、幼儿园,小学经过1995年进行重建,2013年新建现代化幼儿园1所。   古城村因村边有座古城遗址而得名,相传是古代的“箜篌城”。据《中牟县地名志》记载:“古为箜篌城(城址尚存)。秦代名曲遇聚,汉高祖大战秦将杨熊于此。明称邢铁寨。清名古城村,简称古城。东西主街,聚落成长方形。古城西北两面城垣尚存,夯土层清晰可辨。四角有高台,西北角最大,高达1.5米。城外有古墓群,出土文物有铜刀、铜腰扣、铜箭头、灰陶仓、灰陶罐、布币、汉五铢钱等”。古城遗址及古墓群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一代农民翻地打井,经常挖到古墓、拾到箭头等古物。   “箜篌”经专家考证,是一种起始于我国的古老的弹弦乐器。2009年8月,郑州大学历史文学院教授张诚和考古工作者对中牟县韩寺镇古城村箜篌城遗址的夯土层考证后认为,远古时期的箜篌城,周围水草丰盛,竹林繁茂,为造乐器提供了很好的原料,箜篌城应属商代遗存,中国第一个乐神“师延”及其后代可能在此繁衍生息并缔造了中华民族的“音乐之声”。北宋初年《太平寰宇记》载,“箜篌城在中牟县东南20华里,昔师延在此造箜篌,以悦灵公”。“箜篌城”,应该是古代集中制造箜篌这种乐器的城池。   现在的古城人把箜篌城遗址称为“老城头”,关于“老城头”村里流传着很多传说,其中有这么两个传说流传最广:一是“金马驹”的传说。相传在“老城头”的主峰下,藏着一个金马驹,每到黄昏以后,金马驹就要从里面出来,在旷野里撒欢,浑身散放金光,同时身上发出悦耳的响声。这虽然只是一个神话传说,但是近三十年的时间里,在金马驹出现的地方,陆续有三人从地里捡起三块金砖,其中两人为古城村人,他们至今都还健在。二是“鼓”城传说。传说箜篌城是一块风水宝地,这里整天烟雾缭绕,琴声不断,神仙每每路过于此,都要驻足细听,有时听到入神处,神仙还要合着乐声手舞足蹈一番,时间久了,神仙便决定在此建造一座城市,把这里变成人间天堂。在一个晴朗无风的夜晚,等人们都熟睡了,旷野里一片宁静,神仙们便开始施工了,到天亮,这里就要“鼓”起一座城市。邻村的农妇赶集买鸭子,因为路远,半夜就起床上路了,路过古城村的时候,老远就看到前面什么东西越鼓越高。农妇吓坏了,为了壮胆,她拍了几下鸡子,鸡子便叫了起来,先是一个鸡子叫,不一会越来越多的鸡子叫了起来。这一叫不要紧,可神仙们还以为天快亮了,本来一夜可以“鼓”好的城市,看来完不成任务了,于是,神仙们慌乱了。不得不匆匆收兵。天亮后,田野里留下一道高高的土堆,是神仙们的“半拉子”工程。这就是“鼓”(古)城的传说。   小王庄和古城属同一个行政村,是一个小自然村。位于韩寺镇政府南1.5公里。全村共有3个村民组,942人,辖区总面积1530亩,其中耕地面积1130亩,主要种植有大蒜、西瓜、棉花、花生等作物。2014年人均纯收入9537元。   清乾隆年间,王姓由县东蒜王迁此成村,因村小而得名。现村内有王、陈等姓氏。  

东岗村

  东岗村位于韩寺镇东部,距离镇区2公里,全村由东岗村、李楼村两个自然村组成,共有三个村民小组,1396口人,党员39人,1760亩地,以种植大蒜、蔬菜、花生为主,村南是姚家、西邻寺后。北临贾鲁河、东林潘店胡。2016年人均纯收入8531元,没有村集体经济,固定资产包括学校一处、电脑一台、监控器一部。   东岗村有200多年的历史,清乾隆年间李姓始居,最早村名为大李村。因道光年间黄河决口,原村淹没,李姓东迁于此,依岗建村,以方位与自然实体结合得名,东岗村名到至今。多年之后,东岗村和李楼村合为一个行政村。村内姓氏有李、刘、郑、张、伍5个姓。  

刘庄村

  刘庄村位于韩寺镇西南,距韩寺镇政府4公里,现有人口1635人,党员34人,所辖5个村民小组,辖区总面积2227亩,其中耕地面积2020亩,主要种植作物有大蒜、蔬菜、玉米等,其他经济作物有西瓜。2016年人均纯收入11000元,没有村集体经济,固定资产包括村委一处、电脑5台、空调8台,投影机2台、打印机一台,照相机一部、监控器一部。   明朝3年西营村的刘、赵两姓迁此成庄,由于刘氏较多,故以刘姓命名为刘庄。有刘姓坟中曾挖出的墓牌为证,墓牌上字迹清晰,标注迁村的时间和缘由,村内年长者曾亲眼所见。现在村里以刘赵两姓最多。   刘庄村学校建于1954年,初建时两班,有20多人,马飞鹤任第一任校长,1963年已发展为4个年级,并设有学前班,现有学生100多人。教师8人。截止2014年底村上考出去的大学生24人,6名研究生,4名博士生。  

小韩村

  小韩村位于韩寺镇政府,现由小韩、朱家两个自然村组成,全村共有1200人,党员31人,辖区面积1100亩耕地面积900亩,东临姚家村、西邻中韩路、南邻古城村、北邻寺后村,以种植大蒜、蔬菜为主要农作物,2016年人均纯收入9100元,村集体经济有加油站一处,年承包费8万,市场一处,年租赁费8.5万,固定资产包括村委一处、电脑一台、空调2台,监控器一部。   相传有个韩姓和尚流落此地,附近村民争相施舍,捐钱、捐物建了一座寺庙以供韩姓和尚休养生息。因和尚姓韩,故名“韩和尚寺”,而与该寺庙紧邻,又鉴于对寺庙的敬畏之心,故取名“小”韩,又因处于开封、尉氏、中牟三县交界,有鸡鸣听三县之说,每逢农历三、六、九,这里商贾云集,人山人海,集市因而建,因集市富甲一方,著名的中牟大蒜就走源于。   现在小韩村洪福寺现遗留古迹有石碑二个,大殿一座,信奉佛教。据石碑记载,洪福寺始建于崇祯元年(1627年),因文革时期遭到破坏,现仅存大殿一个,始建于康熙57年(1718年),距今约有300年的历史,后于乾隆四年(1740年)重修。目前大殿建筑基本完好。   起初韩姓占人口三分之二,另外有李姓、张姓、朱姓、秦姓,现在两个自然村已经很难识别,可谓融为一体,只不过中间隔了一条小路,卫生院西边为朱家、卫生院北边为小韩,而小韩又住了几户朱家马姓村民。  

姚家村

  姚家村位于镇东南1公里处,辖4个村民组,全村总497户,总人口2480人,耕地面积2183亩,全村共有党员75人,其中女性党员13人。全村享受低保人数257人,2015年薪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100%;在农作物种植粮食作物是玉米,经济作物是大蒜和蔬菜;近年来蔬菜种植发展较快,成为村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2016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10500元。没有村集体经济,固定资产包括学校一处、电脑一台、监控器一部。   据民国十二年姚氏墓碑记载,明代,始祖姚大全由洪洞县迁此建村,以姓得名姚家庄,清同治年间简称姚家。1980年地名普查时更名至今。村中以姚姓为主,第二大姓为祝,另外有张、李、苏等姓。  

大洪村

  大洪村位于韩寺镇西部,西邻省道223线,南临郑民高速公路,中牟至刁家公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现有大洪、兴隆岗2个自然村。全村共有560户,2600人。耕地面积3200亩(其中西瓜种植面积达2400余亩),人均年收入上万元。   据说从前在村西南大沙坑处有一个村子叫袁务庄,后来不明原因的消失了。明代起始有洪姓居住,原名洪家庄。清乾隆年间分出一村(与之对应称为小洪),原村遂名大洪村。后来又有林、校、张、彭等姓入住。   大洪村是远近闻名的大棚西瓜种植村。种植西瓜已有30多年的历史了,经验丰富,技术力量丰富,所种西瓜个个口感醇厚,供不应求。特别是近几年新发展的无公害“绿源”立体种植礼品西瓜,更是名扬全国,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同时也带动了周边群众种植西瓜的积极性。   西瓜连续重茬极易枯萎死亡,大洪村的西瓜种植之所以闻名要归功于村内的土专家——校小报。校小报出身农家,仅上过4年小学,但他认真观察,勤奋钻研,从《瓜类科技》和《西瓜栽培技术》上了解到西瓜与葫芦嫁接后可有效抗枯死,于1983年开始在自己的西瓜田内进行小面积实验,经过几年的经验技术积累,校小报发现经过嫁接后的西瓜,长势好,瓜个大,成熟早,产量高且抗病能力强,随在村内进行广泛开展,并于1988年荣获“西瓜王”的称号。随着西瓜种植的发展,“能人”辈出,在葫芦嫁接的基础上又研究出以南瓜做砧木的嫁接技术,使西瓜长势更好,利润更大,引领着周边群众在西瓜致富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大洪村现有初中、小学各一所。  

郭辛庄村

  郭辛庄村位于中牟县城东南9公里处,距离镇区1公里处,全村共有6个村民组,453户,2185口人,其中贫困户17户,37人,全村有党员36名,经济作物以大蒜、蔬菜为主。2016年人均纯收入8314元,没有村集体经济,固定资产包括学校一处。   郭辛庄村为新迁村。清乾隆年间有12户郭姓人从东古城迁至此地建村,原名新庄,1949年建国后更名至今。村内现有小学1所,设4个年级,共100多名学生。   郭辛庄村于2012年被中牟县确定为整治村,经过几年的改造,现全村已铺上水泥路,村容村貌有了较大改观。  

寺后村

  寺后村位于韩寺镇政府北侧0.5公里处,一个行政村,146户,共有人口645人,党员30名。辖区面积825亩,其中耕地面积567亩,村上以种植大蒜、蔬菜为主要经济作物。   2016年人均纯收入9842元,没有村集体经济,固定资产包括村委一处电脑一台、监控器一部。   清同治年间董姓始居,以位于洪福寺(今小韩村)北而得名寺后董,中华民国年间简称寺后至今。村中有董、张、陶、郭、孙等姓氏,其中以董、张姓居多。  

大李庄村

  大李庄村位于韩寺镇东南部,据镇政府5公里,全村有一个自然村组成,共一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051人,党员39人,辖区总面积1380亩,其中耕地面积,主要大蒜,西瓜,2016年人均纯收入12000元,村集体经济没有,固定资产没有。   明代,李姓由陕西洪洞县迁此,以制作皮货出名,得名李皮匠庄。后因析出小李庄,故名大李庄。   大李庄村是典型的农业生产村,其地势平阔,土壤肥沃,主要种植西瓜、大蒜等经济作物。   大李庄村社会秩序稳定,民风淳朴,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村内有图书馆和盘古队,使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概念得到进一步诠释。  

瓦灰郭村

  瓦灰郭村位于韩寺镇东南,距韩寺镇政府5公里,东林开封县西姜砦乡、南邻胡辛庄村、西邻你吾岗村、北邻石砦村,现有人口2024人,所辖4个村民小组,土地面积2330亩,共有党员50名,主要种植作物有大蒜、蔬菜、玉米等,其他经济作物有西瓜。2016年人均纯收入9500元,没有村集体经济,固定资产包括村委一处、幼儿园一处、电脑一台、监控器一部。   据村庙石碑记载,瓦灰郭原名马回坡村,隋唐时一大将自洛阳率军出征瓦岗寨,路经此地,不幸战死,众亲信观其村南一高岗处,水草茂盛,林木参天,乃一风水宝地,遂将其葬于此。一郭姓副将感其救命之恩,不忍离去,在此结庵守墓。后繁衍生息,开枝散叶,人丁兴旺,以祖传烧制砖瓦为业,并在每一片砖瓦上都刻上“郭”字以示标记,因诚实守信,乐善好施,闻名乡里。方圆数十里,凡修房盖屋,皆用刻上“郭”字的砖瓦。人人皆呼“瓦灰郭”,因谐音相似,瓦灰郭随取代马会坡而流传至今。瓦灰郭清属开封县,1953年划归中牟。现瓦灰郭村民绝大部分都是郭氏后裔,解放前夕有陈、梁、王几户投靠亲友寄居于此。现村内共有郭、陈、王、梁四姓。   瓦灰郭地理位置偏僻,2012年,上级财政投资130余万元在村内新建了韩寺镇第八幼儿园,并将村西社区命名为瓦灰郭社区。现社区内建成441户已达入住条件。  

西营村

  西营行政村位于韩寺镇政府西北3.5公里处,包括西营、界马、尖岗三个自然村,五个村民组,总人口2260人。辖区总面积3043亩,其中耕地面积2758亩,以种植大蒜、蔬菜、瓜果为主,耕地复耕率300%,人均收入近万元。   西营自然村包括2个村民组,1080人。相传,西营原为宋代兵营遗址,由于在东边还有一个军营为东大营,西营所在地被称为西大营。后来陈、刘、韩等姓氏的人家陆续定居于此,形成村落,村名就叫西营。原属祥符县,清末与东营同时归属中牟县。   西营村土壤肥沃,村民勤劳,农作物多为大蒜、蔬菜、瓜果等,土地复耕率很高。现在村民总结出冬种大蒜,春季西瓜,夏季蔬菜,一年三种的耕种方法,有效的提高了耕地的使用率,村民的种植收入较其他村高。现在,村民在万亩新农田项目政策的扶持下,新坐变压器5座,新修和配套了机井20眼,修建了5公里的田间水泥路,村民收入得以大幅度提高。   界马村   界马村是西营行政村的自然村之一,北临中牟至刁家公路,南临堤里小清河。有2个村民组,人口共710人,耕地650亩,人均耕地不足一亩。村民以种植大蒜、蔬菜、瓜果为主,耕地复耕率300%,人均收入近万元。   清同治年间有马姓始居,因西营界于东、西两大营中间,是两个大营的分界线,故而得名。另一种说法是本地是两个大营的养马之处,且为两大兵营的分解线,故名界马。   界马村土壤肥沃,人均耕地不足一亩。村民充分利用自己的聪明才干,总结出冬季种植大蒜,春季套种西瓜,夏季种植蔬菜,一年三种的耕种方法,有效的提高了耕地的使用率。界马村尤其出名的是他们自己总结出来的小拱棚西瓜种植。由于相对于大棚西瓜种植,小拱棚西瓜管理较为简单;相对于陆地西瓜,小拱棚西瓜价格又高出许多,因而受到村民的青睐。   尖岗村   尖岗村是西营行政村的自然村之一,只有1个村民组,人口470人,耕地550亩,人多地少。村民以种植大蒜、蔬菜、瓜果为主,耕地复耕率300%,人均收入近万元。   尖岗村紧邻西营西界,村西南原有一处很高很大的沙土岗,因呈尖顶状而得名尖岗。近年来,由于生产发展,沙土岗已经被推平,变为盛产农作物的良田。   尖岗村民充分的利用肥沃的土壤和时节,冬季种植大蒜,春季套种西瓜,夏季种植蔬菜,达到了一块儿土地在一年之内收获三季。同时,不少勤劳的村民积极的发展大棚种植,以期利用季节差,向市场提供反季的瓜果蔬菜,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   尖岗村还走出一位驰名中牟县的牛人——陈卿。他利用自己的聪明才干,从一个穿街走巷的电器修理工,发展到一个拥有相当规模的郑州电器化学校校长,不啻为一个传奇。成功以后,陈卿没有忘记自己的家乡。多年来,不断的为村内的修建道路、建设学校等公益事业捐款数十万元,为村内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南岗村

  南岗村位于韩寺镇西邻,距镇区1公里处,全村由南岗、北岗两个自然村组成,共有四个村民小组,全村2008口人,,45名党员,。辖区面积3200亩,其中耕地面积2900亩,主要种植作物有大蒜、西瓜、玉米等,其他经济作物有蔬菜。2016年人均纯收入6000元,没有村集体经济,固定资产包括学校一处、电脑一台、监控器一部。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黄河决口,朱姓由朱家庄迁此,因位于原村南依岗居住,故名南岗。姓氏以朱姓为主,后来秦、郭、张等姓氏陆续落户南岗村,形成现在的村庄。   南岗村属于市级贫困村,但是人穷志不穷,群众吃苦耐劳的精神在生产生活中得到体现,每天起早贪黑忙农忙。同时这样的勤劳精神也感染了孩子,南岗村2014年考出10位一本大学生,二本30名,研究生2名。村学校建于建国时期,经几次更名为南岗小学,现在教师生一百多人。  

胡辛庄村

  胡辛庄村位于韩寺镇东南10公里,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它东与开封县接壤,南与尉氏县搭界,属于鸡鸣听三县的交界地带。全村共有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630人。辖区总面积3800亩,其中耕地面积3400亩。农作物主要有大蒜、玉米、经济蔬菜、花生。   清初陈姓建村,原名新庄。因胡氏为望族,中华民国年间更名胡新庄,演称今名。清咸丰年间修寨,名祥中寨。南门外李、景二姓,原属开封县,1953年并入中牟。关于胡辛庄村名字的由来,还有一个说法。相传胡辛庄村名字中的“胡”是由“呼”字衍化过来的。而这个“呼”字则是来自北宋将领“呼延赞”家族。   胡辛庄村物产丰富、人杰地灵。主要种植作物有大蒜、西瓜、玉米等,其他经济作物有棉花、特色蔬菜等。  

半截楼村

  半截楼村位于镇区北1.5公里处,三个村民组,全村293户,1435口人,,54名党员,1547亩耕地。辖区面积1695亩,其中耕地面积1520亩,主要种植作物有大蒜、蔬菜、玉米等,其他经济作物有西瓜。2016年人均纯收入9600元,没有村集体经济,固定资产包括学校一处、电脑一台、监控器一部。   相传,明代李、韩两姓始居,因半截街多为李姓楼房,得名半截楼(亦名半截李)。又传,半截楼曾用名河东刘,行政隶属五图街道,位于五图街道境西北部。明朝末年,刘氏迁来,在桂河以东立村,起名河东刘,清朝初年,刘氏盖楼至半截而卒,后改名半截楼。至于村名来由,传说不一。据现任村支部书记李海彬介绍,传说‘刘氏原大蒜盖五层,且还准备了琉璃瓦,其结果被潘家庄告发“犯制”’,半途而废,故称半截楼。  

你吾岗村

  你吾岗简介   位于韩寺镇东南三公里处,共有7个村民小组,人口2394人,45名党员,辖区总面积4200亩,其中耕地面积3080余亩,以种植蔬菜为主。2016年人均纯收入12000元,没有村集体经济,固定资产包括学校一处、村委会一处、变压器九座、电脑一台、监控器一部。   你吾岗村北临堤里小清河,孔子第64代孙孔尚忠于明代迁于此定居,以岗为名,自此称你吾岗。   你吾岗村和韩寺镇大部分村庄一样,是一个靠土地养家致富的村庄,除了村内一个小的门窗加工厂外没有企业和工厂。辖区耕地土质肥沃,利于耕种。主要种植作物有大蒜、西瓜、棉花等;主要经济作物有辣椒、茄子、番茄、黄瓜、豆角等。是韩寺镇蔬菜村之一。   你吾岗村共有三座庙宇,村内一座,村外两座。据村内老人说,村内小庙历史久远,具体建庙时间不详,现在只剩下一间小屋。据说庙前曾有两棵大杨树,须两三人合抱才能抱住,杨树粗壮高大、枝繁叶茂。村外东南另有一座小庙,庙前二三十颗杨树,树小但是枝繁叶茂,是后来新种植的。庙内有图画,香火未断,不时有人来此焚香祈愿。因为机西高速占地,马上就要拆迁。村西另有一大庙,现有人管理,香火旺盛,庙门前向东有两排大杨树,高大粗壮,枝繁叶茂。  

潘店湖村

  潘店湖村位于中牟县韩寺镇东北2.5公里处,全村共有7个村民组,561户,2650口人,其中贫困户29户,118人,全村有党员58名,经济作物以大蒜、蔬菜为主。2016年人均纯收入10500元,没有村集体经济,固定资产包括学校一处、电脑一台、监控器一部。   潘店胡村原名潘店。明代,胡姓由洪洞县迁此遂更名潘店胡。现村中有胡、韩、任、张、王、冉、李、赵、苏等姓氏,其中以胡、韩姓氏居多。   潘店胡村自2012年以来,村民统规自建新型农村社区,至今已经建成102户,并已有部分群众入住。  

陈桥村

  陈桥村位于韩寺镇北,距韩寺镇政府1.5公里,现有人口1258人,所辖2个村民小组,辖区总面积225亩,其中耕地面积1122亩,共有党员36名,主要种植作物有大蒜、蔬菜、玉米等,其他经济作物有西瓜。2016年人均纯收入9500元,没有村集体经济,固定资产包括村委一处、电脑一台、监控器一部,深水井一眼。   清代,陈姓傍贾鲁河南岸居住,因跨河有桥,名陈家桥(清志误写为柴家桥),村以桥名。1920年左右,村北贾鲁河,河水特别大,水面均为500米宽,庄稼无收成,行人困难,夜晚青蛙叫声长鸣;由于河两岸无法通过,全靠摆渡小船来回接送人过河。后在1950年左右,贾鲁河水逐渐变小,形成现在的贾鲁河,河床均为50米宽左右,人们用打桩的形式打成木桩建造了一座简易的木桥,自1998年县政府对贾鲁河的开挖改造,由原来的木桥改为现在的石桥。   自贾鲁河改造了以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有2个村民组,耕地面积为1300余亩,人口1230人,3名研究生。一名博士生。通过这几年在镇政府的领导下,举办了各种农民工培训班,现在有经商的、维修的、运输的、办企业的、养殖的和一批农业种植的技术能手,有了技术,才有了现在的收入,现有农用车辆200余辆,小型运输车15辆,小型轿车有80余辆,人多地少,但村中人观念新,思想意识超前,是我镇典型的蔬菜种植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有陈、胡、申、张、李、许、游7个姓氏,村民相助相敬,互相团结。  

荣庄村

  荣庄村位于韩寺镇镇区西北部,中牟县城东部,省道223线、陇海铁路绕村而过,交通便利,通讯快捷,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是郑汴一体化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优势地带。   荣庄村位于韩寺镇西北9.5公里距中牟县城1.5公里,省道S223线从村西而过交通便利。辖荣庄、徐庄2个自然村,党员55名、全村总人口1906人、489户、三个村民小组、辖区面积1940亩,耕地面积1497亩,主要种植作物有大蒜、玉米等,其他经济作物有西瓜。2016年人均纯收入11000元,没有村集体经济,固定资产包括村委一处。   清乾隆年间,有一荣姓人家到此地居住并以其姓氏命名“荣庄村”,后又有段、张等姓迁来此地。1945年抗战时期,黄河泛滥成灾,荣氏一族又搬迁至郑州邙山附近,村名未改,一直沿用至今。   荣庄村主导产业为大蒜、建筑及特色蔬菜种植。近年来,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特色蔬菜生产;做好引导培育,采取“合作社+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不断引进种植新品种,促进特色蔬菜产业发展;同时做好招商引资工作,新引进木器加工场一个;商砼搅拌站1座;奶牛养殖场1座。村民人均收入高于全镇人均收入。   2012年,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荣庄村积极组织、认真谋划,立足实际,科学规划、全面实现了“五通、四改、三有、两建、一强”的新农村建设标准,步入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新轨道。曾荣获省级卫生村、省级生态示范村和市级生态示范村、市级文明村、市级创先争优先进村,中牟县生态文明示范村、中牟县综合整治先进村等称号。  

马家村

  马家村位于韩寺镇西部,距离镇区7公里,东邻刘庄村,西至郑东污水处理厂,北邻西营村,南至姚家镇。全镇由马家、黄坟两个自然村组成,共有6个村民组,全村2255口人,,61名党员,辖区面积4170亩,其中耕地面积3800亩,主要种植作物有大蒜、蔬菜、西瓜等,其他经济作物有哈密瓜。2016年人均纯收入12000元。   马家村自明代有马姓居住,原名洪地马家庄。清同治年间,以村有龙王庙演名龙王庙马家。中华民国年间简称马家至今。   马家村原来是全县有名的贫困村,截止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马家村还有多人外出乞讨、谋生,民谣“马家凹,马家凹,种一葫芦收两瓢。一年到头靠乞讨,过年不能吃水饺。有女不嫁马家男,送‘好’没有一分钱。”形象地描绘出当时马家村民的生活境况。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特别是引黄灌渠的开通,马家村几千亩的盐碱地、沙荒地变成了高产良田,群众生活得到很大的改善。马家村人勤劳、能干、观念新,曾多次被评为市、县“水利建设先进村”,不断引进新技术,改善耕种模式,现属于郑州市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韩寺镇)先导区,有120座高效日光温室种植无公害反季节蔬菜、草莓等。   马家村人重视教育,村内先后考出40多名大学生。现有科级以上干部14名,被民间誉为韩寺镇的“举人村”。   相传清光绪年间,一户姓黄的人家逃荒流落于此,发现四周是连绵起伏的沙丘,其上布满各种乔木和灌木,中间一片平地可以种植庄稼,且北临堤里小清河,有水,有林,有土地,适于生存,于是一家人就在此地安家落户。清末原村被风沙侵压,黄姓迁居祖坟旁成村,故名黄坟。至今已发展为四个分支,村内几乎没有其他杂姓。   黄坟村和马家村一样现属于郑州市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韩寺镇)先导区,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引领,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因地制宜,推动着我县都市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  


东岗村特产大全




东岗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