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韦滩村位于黄河南岸,开封市西北15公里处,东距狼城岗镇政府3公里,北邻北韦滩,两村村民居住交错村界很难划分,中狼公路辛街而过交通十分便利。
村庄面积约7.5平方米,村民680户,辖8个生产小组3550口人,王姓魏姓最多,耕地面积11000亩,人均3亩,主产小麦玉米,果园550亩,花卉苗圃1000亩,2015年人均收入3700元。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410122103 | 450000 | -- | 查看 南韦滩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全店村 |
全店村位于仓狼路以西,东边和南边与开封市所辖的金明区潘店村地域搭界,西边与国有林场搭界,北边与狼城岗镇瓦坡村地域搭界。全村总面积0.68平方公里,辖区3个村民小组,耕地859.5亩,户数208户,人口819人,年人均纯收入5760元,距镇址约10公里,距县城17公里,村里建有幼儿园——六年级小学校一座,村部一座,集体收入来源于养殖小区租金。村里的发展前景主要是进一步扩大天邦公司、饲料厂及养殖小区的生产规模及其它项目。 |
曹寨村 |
曹寨村位于黄河大堤南狼城岗镇以南2公里处的一个自然村庄总面积为1.5平方公里,辖区有2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4200亩,其中果园有30亩,农户190户,人口780人,中共党员36名,粮农家庭代表180户,联户代表13名,村务监督3名,低保户24户,村有汉族,回族并存。 曹寨村东邻开封经济开发区,西邻雁鸣湖景区,南邻郑开大道,北邻黄河与原阳县隔河相望,道路四通八达交通便利,风景秀丽易人。 |
辛庄村 |
辛庄村位于狼城岗镇黄河滩区,总面积7万平方公里,辖区10个村民组,耕地9600亩,果园700亩,户数921户,人口4560人,党员107名,联户代表60户,村务监督3名,低保户69户,集体收入来源承包,每年村集体收入14000元。 辛庄村现有村卫生所2个,小学校1个,占地15亩,教学楼1座,总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辛庄村委占地1.5亩,办公楼1座,建筑面积280平方。 由于地处黄河滩区,大约在280年前,黄河道南移,威胁到原址村庄,当时村民南迁,另立村庄,故村名叫辛庄(新庄)。 原来辛庄村委由辛庄村、南北街、斜庄、曹楼四个自然村组成,当时16个村民组,于1973年分成辛庄村委和南北街村委,辛庄村辖区10个村民组,南北街辖区6个村民组。 辛庄村内原有观音庙1座,老奶庙1座,大王庙一座,在文革时期已被拆除。 现在有炮台2个,当时国民党军队为了敌挡日军进攻,以黄河做天险,并修筑炮台。 保存完整程书檀住宅楼一座,已有100余年历史,该建筑砖木结构、共3层,有一层地楼、木板楼梯,解放后辛庄学校办公楼,到1998年辛庄小学迁移到现在地址,该楼结束了它的教学用途使命。 在1990年至2004年期间,村民利用当地黄河淤泥资源,建造砖瓦窑场46座,外来务工人员1400余人,带动了运输业,餐饮服务业的发展,使的村民经济收入、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提高,到了2011年,为了响应国家保护黄河湿地,生态环境,淘汰高耕产能等政策,在国家补助1650万元的优惠政策下,村民自愿拆除所有砖场,现已全部改造成良田。 土地肥沃,但在以前,连年受灾,河水漫滩,庄稼颗粒无改,村民生活无法保障,遇到旱天,没有灌溉条件,只能靠天吃饭,自从国家治理黄河投入资金加大,小浪底水库造成以后,没有受到黄河水的威胁,农作物没有受淹,现在政府对滩地进行水利基础设施改造,新打机电井100多眼,座变压器13台,高低压线路8000多米,结束了靠天吃饭的历史,增加了村民的农业收入。 以种植、养殖业为主,种植小麦、玉米、大蒜、花生、棉花、红薯、养殖、养鸡、养猪、养羊。 |
姚寨村 |
姚寨村位于黄河大堤以南3公里处,北靠连霍高速、郑徐高铁,村庄占地面积300余亩,东邻开封市金明区杨岗村,西邻曹寨村,南邻开封市金明区西网村,北临后史庄村,全村耕地面积2800亩,人口497人,113户,党员27人,两委干部5人,两户代表7人,群众代表90人。 2013年,姚寨村与郑州市飞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土地租赁协议,流转土地500亩。该公司聘请国家级农业方面专家,总投资1500万元发展新品种葡萄种植。 该葡萄园占地500亩,是集葡萄种植、农事体验、果蔬采摘、餐饮娱乐为一体的观光葡萄园。整个园区皆是露地栽植,其中,基础设施占地20亩,葡萄种植480亩,园区共栽植6个品种,11万余株葡萄。2014年5月份开始进行葡萄栽植,如今,葡萄已经坐果,该园区聘用的30余名工人正在对葡萄进行疏花疏果,预计年产量70万斤,今年即可达产达效。 葡萄园建成后,将在姚寨社区一隅形成一道亮丽景:园内葡萄蓊蓊郁郁,阡陌小道曲径通幽,葡萄架下推杯换盏,徜徉在瓜果蔬菜的海洋里流连忘后……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农家感觉,将以其独特的风光韵味,吸引游客前来观光! |
青谷堆村 |
青谷堆村西距狼城岗镇政府4公里处,紧临黄河大堤,全村辖8个村民小组,共3390人,村组干部14人,党员89人,家庭代表682人,联户代表62人,村民监督员5人。 辖区总面积4869亩,其中耕地面积3661亩,主要种植作物有小麦、玉米、水稻等,其它经济作物有油菜、果树等。 2015年人均纯收入12879元。村集体经济主要有鱼池承包、土地承包等,固定资产包括村委办公楼及办公设施、学校办公楼及办公设施、村卫生室、机井等。 青谷堆村是一个运输、养殖专业村,拥有运输车辆400多台,水产养殖面积1500亩,以养殖草鱼,武昌鱼,黄河鲤鱼为主;奶牛养殖户15户,存栏150头。 主要以外出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全村小型企业有面粉加工一个,煤球厂两个,水泥制品厂三个,不锈钢制品厂一个。 |
西狼村 |
西狼全称西狼城岗,镇级政府所在地。 村庄:自然形成于黄河滩高岗处,传说金兀朱大战牛头山时在此处驻扎过军队,围已土城,因金兵侵犯中原是侵略都,人们称这些军为狼军,后来这个岗城就叫狼城岗,也叫城狼岗,这可能就是“狼城岗”村委的来由,后来又分东狼、西狼,西狼村为西狼城岗。 其实黄河大堤狼城岗段的北边,原先并无有住户,本地大户除姬、周、谢几家少,其余大多数是从外地逃荒要饭的穷苦百姓,在黄河大堤坡上,搭建窝棚靠打零工,当佃农坚难度日,五八年全并了张甹、三不营两个小庄,这些年来自天南地北难民,非常团结,患难于是慢慢成了大村,目前除去解放后归老家的一部分,全村还有3153口人,746户全是汉族,占地4.5平方公里,拥有耕地4690亩,紧跟黄河沿的1千多亩为湿地,时而杂草众生,时而浅水细流,是各种鸟类聚息之地。 |
北韦滩村 |
北韦滩村位于中牟县城东北距25公里,狼城岗镇政府西4公里处,坐落在黄河大堤以北,西临辛庄村,北邻黄河,东临太平堤村耕总面积7.6平公里,其中村庄占地5.6万平方米,耕10500亩,果园2000亩,640户人家,人口3126人,现有党员91人联户代表49人,家庭代表640人。 村务监督3名,低保户41户,集体无收入。 韦滩村以嘉庆二十二年,韦姓人入住,毗邻小张庄(张姓为主)王才庄(王姓为主)后以韦姓人居多故名韦滩。解放前人口1800人,后分为十五个生产组,主要以农业生产,当时村有胡得元、有元兄弟组成地方武装危害黄河两岸百姓,土改时被镇压。 韦滩村的耕地以河滩地为主,上滩有少量耕地,小浪底工程之前十年九淹,产小麦。滩地有大片芦苇,芦苇可织席卖钱,联产承包以后芦苇以不存在。 1974年韦滩分成两个支部,即两个行政村,南韦滩村辖八个村民组,北韦辖七个村民组,北韦有开明绅士胡清太、土改分农具,留差分好受赞誉。解放后任开封县副县长,胡清太解决放前与村王玉森投资办学,在当地贡献很大,涌现了很多优秀教育名人。 受地理环境影响,民风淳朴,男人多喜打渔狩猎,有好酒这风。早年村有剧团,舞狮队,方员几下里有声望。 村民主要的事农业生产,种植小麦、玉米、花生、大豆、大蒜、西瓜、高粱等作物,1984年兴建砖瓦窑厂,全村共建窑厂85座,给村民的经济收入带来飞速发展,2011年,响应政府号召全部拆除,村里现有少量养殖鱼业,以养猪、河边放牧牛羊为主。现滩区有数千亩绿化村和果树。部分村民农闲外务工,村民生活宝贵。 北韦村委设在村中央,村设小一所,位于村西,村有公办幼儿园一所,设在韦滩村西南。狼城岗镇卫生院设在村西南与幼儿园毗邻。 |
太平堤村 |
太平堤行政村有太平堤自然村和斜庙自然村两个村组成,位于黄河大堤南侧,狼城岗镇政府西紧邻,有六个村民小组,565户村民,2590口人,5150亩耕地,全村有83个共产党员。 村民有小洗车160辆,大型挖掘机15台,中型挖掘机7台,铲车8台,山推机8台,后八轮26台,运输车6辆,大型收割机4辆,农用车200辆,工程车常年在各地从事不同工程,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种有部分大蒜。 |
南韦滩村 |
南韦滩村位于黄河南岸,开封市西北15公里处,东距狼城岗镇政府3公里,北邻北韦滩,两村村民居住交错村界很难划分,中狼公路辛街而过交通十分便利。 村庄面积约7.5平方米,村民680户,辖8个生产小组3550口人,王姓魏姓最多,耕地面积11000亩,人均3亩,主产小麦玉米,果园550亩,花卉苗圃1000亩,2015年人均收入3700元。 |
南北街村 |
南北街村位于狼城岗镇政府西5公里,南邻黄河大堤,北邻辛庄村,东邻韦滩,西邻南仁。 南北街行政村原来与辛庄村是一个大队,1973年分开各为一个行政村,下辖斜庄、曹楼、南北街三个自然村,6个村民组550户2600口人,耕地分布在上滩和下滩,共有7500亩,人均纯收科2200元。 |
南仁村 |
南仁村位于中牟县东北、开封县西北边陲各20余公里,是开封县、中牟县和隔河相望的原阳县三县的叠加位置。 北临黄河主河道,南靠黄河大堤,东接韦滩,西连太平庄与东漳毗邻,原属开封县管辖,1965年4月划归中牟县。全村总面积14平方公里,1300多户,6260人,耕地20000亩,果园2000亩,林地1000余亩辖12个村民组,家庭代表1300名,联户代表82名,村务监督5名,低保户115户,党员176名,集体收入来源土地承包,年收入28万元。 |
北堤村 |
北堤村位于中牟县狼城岗镇西南部,距狼城岗镇人民政府约6公里,东邻狼城岗镇青谷堆村,西邻雁鸣湖朱固村,北距黄河大堤0.5公里,距瓦坡新型农村社区约0.5公里。北堤村辖6个村民组,北堤村东部为一组和三组,西部三组和四组,五组和六组,为一个自然村即撑堤村。 北堤村交通便利,村内马砦堤东西街长2公里,撑堤南北街长1公里。县道仓狼公路贯穿南北,村内通由北堤村——中牟县城区公共汽车,40分钟一班,北堤村生态环境优美,农产水产丰富,田园风光优美,通讯事业方兴为艾,手机和网络的建设、普及,全村民们足不出户便可与全国各地沟通联系。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黄河杨桥村黄水如猛虎东下,淹没了田禾和村庄,清政府为阻挡向北偏移的水势,由清军率灾民从西狼城岗到朱固筑修一条拦水大堤,阻挡了水势,避免水患的蔓延。但由于年代变迁,清政府腐败,社会黑暗,兵荒马乱,百姓怨声载道,生活饥寒交迫,四处流浪,黄河十年九患,三年两头决口,黄泛区地势低洼的村庄百姓为逃避黄患,就自然逃荒于高处兴家立业。清末年间,居住在低洼处村庄纷纷从四面八方向大堤上搬迁(时称避水台),最早是马姓人家从堤南搬至大堤上形成了规模,首称马砦堤。撑堤村搬迁最早的是王家和申家,堤南谭砦村、耿砦村、九岗寺村民搬至堤上。因当时社会黑暗,民不僚生,经济贫乏,灾民们先期挖地窖、垛墙搭草棚居住,相互之间有车帮车、有牲口帮牲口、有人帮人、有力出力,当时村民是一家有事大家帮,有难同当,有福同享。由于地处黄泛区,大面积土地需要开垦,村民们积极给富人种地或租地种植,为瓦坡申寨主做工,下工村民从瓦坡北门回家,后来得名北堤村。 清朝至民国年间,北堤村归祥付县管辖。解放后,北堤村归开封县管辖。1964年,黄河建闸,引黄灌溉,开封地区考虑到水域便于管理,狼城岗公社划归中牟县管理,自此北堤村归属中牟县管辖。 |
后史庄村 |
后史庄村位於黄河大堤以南狼城岗南一公里处的一个自然村。总面积1.6平方公里,辖区5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1668亩,住户310户,人口:1234人,中共党员60名,粮农家庭代表259人,联户代表24人。村务监督3名,低保30户,村有汉族犹太族并存,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花生等,其他经济作物有大蒜。 后史庄村东邻开封市经济开发区,西邻雁鸣湖景区,南邻郑开大道,北依黄河与原阳县隔河相望,道路四通八达交通便利,风景秀丽易人。 |
东狼村 |
东狼村于镇政府东500米处。总面积3平方公里,辖七个村民组,耕地3167亩,户数550户,总人口2456人,人均耕地1.29亩。水产养殖400亩,种植西瓜、大蒜200亩,中药材300亩,夏秋粮(小麦、玉米)2267亩,总产408万斤。全村有农用车辆480辆,小汽车86辆。全村有共产党员74名,家庭代表498名,联户代表52名,村务监督员3名,低保户21户,无集体收入来源。 狼城岗村名的由来,可追溯到北宋时期。公元1126年,金灭辽后,挥师南下,直攻汴京。攻汴途中,金军曾在此地屯兵,因金主号称“狼主”故名“狼城”,又因当时此地地势较高,加一“岗”字,便有了“狼城岗”地名。后来又分为“东西两个狼城岗村。 |
瓦坡村 |
瓦坡村位于狼城岗镇西南4公里处。北靠黄河大堤;南邻连霍高速;东接开封市效;西望雁鸣湖镇。仓狼路穿村而过。人口2936人,耕地4000余亩。是个靠养殖、种植多种经营的郑州新型农村示范村。 瓦坡原名瓦子坡,源于宋初期,盛于宋中期。是宋代著名的商业娱乐场所和三教九流的集散地,号称“四大镇”之一。金灭宋后,逐渐开始衰败,慢慢被岁月的风沙所淹没……,明朝初年,朱元璋为了发展荒凉的黄泛区,如天下穷苦百姓在山西省洪桐县大槐树下聚集,然后发往各处。瓦子坡才有人定居,改名瓦坡。这其中有一申姓大户,慢慢发迹起来,成了方园百里知名的土财主。在瓦坡村正中央盖有四处富丽堂皇的大宅院。还拥有数百顷良田,仆人几十号。天有不测风云,明朝末年。义军四起。为了开封的安危,官府决定整修开封城墙。由于国库亏空,造价极低。没有人敢去承建此工程。还是申家人有眼光,决定倾起所有也要把开封城墙修下来。申家采取了“遍地开花,就地取材”的办法,就是围着开封四周挖坯建窑烧砖。这样一来节约了一大笔成本。申家不但没亏本还发了大财。开封所有最繁华的地方者有申家的房产和店铺。剩余的青砖,修了四公里,宽八尺,高两丈的瓦坡寨墙,寨门南北两处拱型门楼,楼上雕梁柱,气势恢弘。外有寨沟、深八尺,宽两丈。因为有了寨墙的保护,瓦坡及周边群众躲过了三八年黄河大劫难。 瓦坡村隶属祥符县,一九六五年才划归中牟县。四十多年前的瓦坡贫穷而落后,南有“哈蟆坑”东是沙土岗,西是“盐碱板”北有“官堤”卧。是个远近闻名的“要饭村”。介勤劳质朴的村民,在老支书王成志的带领下,发扬“人生胜天,愚公移山”的战斗精神。引黄渝灌。先后开挖引黄渠一万米,下水河六千米,植树造林五百亩,开挖渔溏一千亩。将昔日的“盐碱板”打造成了高产稳产的丰产方。黄沙丘变成了翩翩起舞的绿海洋。春风吹来,槐花飘香。秋高气爽,红鲤飞跃。2008年天帮疏菜公司的入住,带动了瓦坡温室大棚的迅猛发展,主要品种:西红柿每年有几百万斤,个大色红,供不应求。粮所奶牛场,存祥养猪场等等不胜枚举。瓦坡村正朝着多种经营,协调发展的新路子,一走一个脚印向前走。“南有高档菜,东有渔儿乐,西有丰收粮,北有甜蜜果”。这是当瓦坡村的真实写照。 瓦坡村由于古老,加之为生产事业奋斗。村道路弯曲不平,院落规整不一。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给老百姓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在曹西海村委一班人的努力下,和政府的支持下。2008年瓦坡示范新农村开始建设了。经过一年多的奋斗,共修建水泥路一万多米,下水道一万二千米,打深井一眼,整改街道一千米,绿化树木两万余棵,修大门院墙400余户,修建了文化广场,戏曲舞台,安装了健身器材,新修村卫生所,整修瓦坡古楼。(付古楼简介)当你走进村委办公室往南墙上看,省市级奖旗、奖杯几十个。琳琅满目,光彩照人。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中国的发展和文明,村委的实干精神强,瓦坡村民素质高。 当村民茶余饭后漫步在干净整洁的马路上,在健身器材上锻练时,当看到一群美女少妇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跳广场舞时,不由得呤道:中国大步走,瓦坡紧随后,旧村变新村,幸福久久久!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