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贵州省 >>铜仁市 >> 德江县 >> 长堡镇

长堡镇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长堡镇谷歌卫星地图)


长堡镇简介

  长堡土家乡位于县城东南部,乡政府驻地距县城23千米。东与枫香溪镇接壤,南与潮砥镇交界,西与共和乡相连,北与桶井乡、稳坪镇毗邻。地处东经10814—10822、北纬2804—2816;东西长13.6千米,南北宽12.3千米。境内周长47.40千米,国土总面积92.46平方千米。
   政区与人口:乡政府驻地长堡村,海拔367.5米,辖19个行政村,174个村民组。2000年年未总户数6316户,总人口2.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70人,劳动力2.1万个。西南部乌江沿岸地势较低,东北部地势较高,境内以砂页岩低山为主,局部地区有三长两短灰山地和坝地分布,其中山地占92.9%,平坝占4.61%,丘陵占2.49%。属典型的石山区,资源贫乏。境内最高海拔1276米,最低海拔330.3米。
   境内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均气温17.1℃,年最高月份气温38℃,最低月份气温-6℃;有效积温5436℃,年日照时数932.4小时,年隆水量1162毫米,无霜期303天。农作物多为一年二熟,也可以一年三熟制利用。
   土地资源:土地总面积9250公顷。有耕地1713公顷,其中田956公顷,土757公顷;林地2669公顷,其中有林地1826.5公顷;园地38公顷;牧草地2787公顷;水域174公顷;未利用地1745公顷。土壤以黄壤为主。
   长堡土家族乡地处德印公路(德江—印江)交通主干线上,乌江沿岸境内流过,形成水陆并举的交通网络。境内公路里程80千米,有13个村通公路。境内已开通程控电话;有小(二)型水库1座。农村电网覆盖全乡各村。2000年有初级中学1所,专任教师44人;有小学14所,专任教师97人,中小学在校生3500人。有卫生院1所,卫生技术人员9人,建有村级卫生室18个,乡村医生23人。
   长堡土家族乡农业生产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农产品主要有水稻、玉米、小麦、豆类、红薯、油菜籽、猪、牛、羊等。2000年农业总产值3793万元,其中农业2648万元、林业125万元、牧业999万元、渔业21万元。粮食总产量为8525元、人均占有粮食334千克,油类总产量230吨。年末大牲畜存栏4199头,生猪存栏16279头、山羊存栏6341只,肉类总产量1120吨,人均占有量43.8千克。农村经济总收入301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58元。.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92.46平方公里 520626209 565200 0856 查看 长堡镇谷歌卫星地图

长堡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长堡社区 ·德江县旅游·德江县特产·德江县十大特产·德江县十景·铜仁旅 0

----

查看 长堡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熊坝村 ·德江县旅游·德江县特产·德江县十大特产·德江县十景·铜仁旅 0

----

查看 熊坝村谷歌卫星地图
东山村 ·德江县旅游·德江县特产·德江县十大特产·德江县十景·铜仁旅 0

----

查看 东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大宅头村 ·德江县旅游·德江县特产·德江县十大特产·德江县十景·铜仁旅 0

----

查看 大宅头村谷歌卫星地图
行溪村 ·德江县旅游·德江县特产·德江县十大特产·德江县十景·铜仁旅 0

----

查看 行溪村谷歌卫星地图
坝上村 ·德江县旅游·德江县特产·德江县十大特产·德江县十景·铜仁旅 0

----

查看 坝上村谷歌卫星地图
马家溪村 ·德江县旅游·德江县特产·德江县十大特产·德江县十景·铜仁旅 0

----

查看 马家溪村谷歌卫星地图
杨河村 ·德江县旅游·德江县特产·德江县十大特产·德江县十景·铜仁旅 0

----

查看 杨河村谷歌卫星地图
杨井坪村 ·德江县旅游·德江县特产·德江县十大特产·德江县十景·铜仁旅 0

----

查看 杨井坪村谷歌卫星地图
上堡村 ·德江县旅游·德江县特产·德江县十大特产·德江县十景·铜仁旅 0

----

查看 上堡村谷歌卫星地图
新民村 ·德江县旅游·德江县特产·德江县十大特产·德江县十景·铜仁旅 0

----

查看 新民村谷歌卫星地图
土溪村 ·德江县旅游·德江县特产·德江县十大特产·德江县十景·铜仁旅 0

----

查看 土溪村谷歌卫星地图
高家村 ·德江县旅游·德江县特产·德江县十大特产·德江县十景·铜仁旅 0

----

查看 高家村谷歌卫星地图
绿化村 ·德江县旅游·德江县特产·德江县十大特产·德江县十景·铜仁旅 0

----

查看 绿化村谷歌卫星地图
灯塔村 ·德江县旅游·德江县特产·德江县十大特产·德江县十景·铜仁旅 0

----

查看 灯塔村谷歌卫星地图
硐溪村 ·德江县旅游·德江县特产·德江县十大特产·德江县十景·铜仁旅 0

----

查看 硐溪村谷歌卫星地图
桥溪村 ·德江县旅游·德江县特产·德江县十大特产·德江县十景·铜仁旅 0

----

查看 桥溪村谷歌卫星地图
三角村 ·德江县旅游·德江县特产·德江县十大特产·德江县十景·铜仁旅 0

----

查看 三角村谷歌卫星地图
徐家岩村 ·德江县旅游·德江县特产·德江县十大特产·德江县十景·铜仁旅 0

----

查看 徐家岩村谷歌卫星地图

长堡镇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青龙镇

  德江县青龙镇位于武陵山脉与大娄山脉交汇处,是黔东南高原上的一个大镇,是德江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全县最大的商品集散地,集农、工、商、贸为一体,城市功能配套较为齐全,全镇总面积92.29平方公里,辖20个村3个社区,143个村民组,有总户数14012P,总人口47330人,现有耕地面积2430公顷。已全面实现了村村通电、通公路。二OO四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1.33亿元,农民人均严粮500公斤,财政收入达45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2780元。近年来,青龙镇党委、政府深入贯彻执行“-”重要思想,按照“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党建创先为载体;以社会稳定为首位;以加强环境治理和诚信教育、创建文明城镇为目标;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伍、协凋发展镇域经济为目的”的工作思路。立足“拼”与“抢”,消灭了无电村,实现了公路村村通,电视、通讯覆盖率达100%;全镇注册资金10万元以上的工商业户有3000多户,财政税收每年以15%的速度递增,人均纯收入达2780元,城区突发性案件较少,人民群众安全感系数达95.7%;全面工作在每年全县综合评比中都位居前列,2003年被铜仁地委评为“党建刨先先进乡镇”,2004年被县委、政府授予“文明乡镇”。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我们将紧紧抓住区位优势,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以绿色产业、旅游业和特色农业为重点,力争在五年内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财政税收达580万元,人均收入达4000元。.  

煎茶镇

  一、镇情简介煎茶镇位于铜仁地区西部,德江县的南部,326国道和303省道穿境而过,在政府所在地的集镇区交汇,位于东经107°58′12″,北纬28°15′4″,东西长17.30km,南北宽19.40km。周边与复兴乡、合兴乡、平原乡、楠杆乡和堰塘乡接壤,是县城进出口的重要通道,距省城350公里,距县城20公里,素有德江县南大门、铜仁地区西大门之称。全镇辖20个行政村,一个居委会,总户数9275户,总人口38628人,流动人口1241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098人,少数民族人口17842人,总面积19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3817亩,年平均气温17℃,最高达39℃,最低达-6.3℃,无霜期252天,年降雨量1238.2mm,平均海拔高度816米,是宜农、宜商、宜企的好环境。2004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实现10305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农民人均粮食产量达54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829元,比上年递增5%和4.5%。煎茶镇境内有喀斯特溶洞——“一品洞天”,深溪沟河漂流等天然景观;有全县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煎茶烈士陵园;南山公园、文昌阁、狮子山等集天然林和人工建筑于一体的旅游景点,森林覆盖率38%,川岩、大河、小溪、松溪几条河流像几条玉带镶嵌在大山脚下,川岩休闲山庄是夏天避署的好去处。目前,煎茶镇正积极筹资开发,借梵净山傩文化研讨会这一契机,积极打造本镇经济增长新品牌。煎茶镇是农业大镇,粮食产量比重占全县的十分之一,农经作物主要有烤烟,水稻、玉米、红苕、大豆、花生、油菜籽、辣椒、小麦、马铃薯等,现逐步形成产、供、销一体化、产业化,水稻旱育浅植在全镇全面推开。全镇土地肥沃,平坝较多,适合各种绿色产业开发。镇内交通发达,基本实现村村通。煎茶镇重抓乡镇企业,有镇办企业10余家,是全镇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二、小康风貌1997年,煎茶镇煎茶村被地委、行署命名为“小康村”,1998年被省委、政府命名为“小康村”后,全镇上下团结一致,积极探索小康发展之路,全镇20个村已有10个村获“小康村”称号,1998年1月,煎茶镇获省人民政府授予的“小康镇”称号。至2004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1829元,小康村比重达15:5,恩格尔系数为37%。始终将“两基”教育作为政府主要工作。现有幼儿园3所,基本实现农村“两基”教育达标。另处,由镇农技站、畜牧站、烟草站每年分期分批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培训,.  

潮砥镇

  潮砥镇位于贵州省德江县城东南部,距县城:30KM,东邻枫香溪镇,西抵乌江河流,南接思南县鹦鹉溪镇,北与长堡乡接壤。全镇总面积58.38平方公里,东西长10.15KM,南北宽12.7KM,周长45.3KM。属武陵山系,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7.1℃,年有效积温4087℃,年降雨量1170MM,年日照时间1109小时,气候温和,全年无霜期269天,镇政府驻地经度108°14′19″,纬度28°6′20″,辖区范围经度108°13′——108°19′,纬度28°04′——28°11′。贵州第一大河乌江与发源于梵净山麓的小溪河横贯东西、南北,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适宜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红薯、花生、等农作物和油桐、杜仲等经济作物的生长、生产。潮砥镇原属潮砥区,1992年10月“建并撤”后,将原潮砥、小溪、楠木三个乡合并为现在的潮砥镇。全镇辖17个村和1个居委会,191个村民组,6083户,人口2380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87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O.1%。现有耕地面积12895.67亩,其中田10993.3亩,有林地1O.251平方公里,草地15.481平方公里,水域2.583平方公里。2004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7569.1万元,乡镇企业产值1605万元,财政收入164万元。粮食产量10762吨,人均占有粮食452公斤,人均纯收入1272元。现有14个村通公路,潮砥至长堡沿江公路正在修建当中,覆盖我镇7个村,总里程22KM。村村用上了电,2002年10个村实现了农村低压线路改造,全镇电视覆盖率65%以上。1997年开通了程控电话,现有电话580门以上。2001年8月开通了移动电话,现有移动电话300部以上。潮砥镇水资源十分丰富,水上交通较为发达。乌江盛产名贵鱼种——鲢鱼。小溪河岸建有两座发电站,年发电量160万千瓦,投资1.3亿元的白水泉电站也正在我镇实施。沿河两岸均为优良坝田,有提灌站和水轮泵站7座,灌溉面积1800余亩,水稻生产年年丰收,素有“鱼米之乡”之美称。潮砥镇人文景观独特,可开发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现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为明代文人田秋手迹——“黔中砥柱”摩崖石刻。潮砥八景“青龙啸月、白虎含烟、金鱼射水、玉鲤悬崖、将军晒肚、老叟观星、文笔传声、峭壁禅房”声名远扬。潮砥集镇坐落在乌江之滨、小溪河岸,集镇总面积3.85平方公里,辖1个居民.  

枫香溪镇

  " 沙溪土家族乡位于县域西北部,距县城22千米。介于东经107°55‘—108°02‘,北纬28°16‘—28°22‘之间,东邻钱家,南北宽19.5千米,境内周长75.70千米,国土面积119.47平方千米。政府驻地万坝村,海拔1104米。辖16个行政村,100个村民组。2000年年末总户数3440余户,总人口1.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9万人,占总人口的98.4%,有劳动力1.2万个。境内高差县殊,海拔最高543米,最低618米。露地层主要由二迭系上、下流石灰岩和底部含煤页岩、砂页岩等组成。岩溶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79.28%,地面平均坡度16.13°,属岩溶中低山山原地貌。    境内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平均气温3.1℃,有效积温3947℃,年日照时数930.8小时,无霜期285天;年降水量1239毫米,隆水量丰富,境内海拔较高,雾日较多,气候温凉,农作物一般一年一熟。土地总面积1195公顷,有耕地1463公顷(其中田633公顷、土830公顷)、林地3057公顷(其中有林地331.3公顷)、园地5公顷、牧草地3687公顷、水域64公顷。土壤主要有沙壤、黄壤等。    境内有煤、汞、高岭土等矿资源。煤矿理论蕴藏量为1217万吨,占全县总储量的12.5%,可开采量为608.5万吨,为无烟煤,每千克发热量为2512.8—29308.3焦耳(6000—7000大卡;)高岭土储量为300万方米;汞矿属务川汞分支。交通、通讯、水利、电力:境内主要公路有沙溪至德江、龙泉、务川石朝,有14个村通公路;有移动通信站一座,开通了程控电话、移动通信;建有-接收站;有小(二)型水库1座;农村电网覆盖了全乡各村。    2000年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16所,中小学在校生2060余人。有卫生院1所,片区医疗点1个,卫生技术人员10人,村卫生室11个,乡村医生15人。电视覆盖率90%以上。沙溪土家族乡境内地势较高,气候温凉,降水充沛。农作物主要有玉米、水稻、大豆、红苕、马铃薯、烤烟、花生、辣椒等;牲畜有生猪、牛、山羊;果类主要有优质核桃、弥猴桃等,有天麻、杜仲、银杏等中药材。境内有国有沙溪林场,是县内重要的商品林基地。2000年农业总产值3163万元(现行价,下同),其中农业产值2232万元、林业190万元、牧业725万元、渔业16万元;有大牲畜2980头、生猪.  

稳坪镇

  稳坪镇位于德江县城东南部,地处乌江沿岸,东邻桶井乡,西接青龙镇,南接荆角乡,北与共和乡接壤。全镇总面积6313平方公里,辖20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17个村民组,总人口21410人,是一个以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的乡镇。稳坪镇历史悠久,资源丰富,交通发达,文化发展快,集镇繁荣,旅游及名胜景点多,森林覆盖面大。这里的山是那样的绿、水是那样的清、人是那样的善良,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里保留着许多古迹,政府院内“黔南候府”的石碑上记录着张家0辉煌的历史,碑文简朴、字迹雄厚有力;何家寨的古墓占地约80平方米,始建于清朝中期,是周边县市最大的古墓;何家寨古房(木房)保存完好,窗子上的花纹栩栩如生、清晰可见,反映了雕刻文化流长,对研究雕刻文化具有很深的价值;何家寨溶洞更是人们休闲的好去处,其洞中有水、洞中有洞、洞洞交错,洞内宽敞明亮,走进每个洞厅,映入眼帘的是多姿多态的奇形异石,什么水中玉龟、天鹅抱蛋、玉女穿梭等,加之洞内空气清鲜,洞外景色迷人,因而吸引着更多的游人前来观光,是人们理想的休闲处;坪顶礅上是“黄号军”起义遗址,远观如龙椅,两座雄狮看护着椅上的主人,其山势雄伟壮观,近观有石龙门,其气势雄伟,雕刻精细,石香盒清晰可见,当年黄号军作战时使用的石墙,射击孔仍保存完好,它三面环山,只有一条小路直通山顶,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这里的傩戏文明天下,无论是安葬、小孩过关、老人寿诞、逢年过节,到处可见傩戏,其动作优美、舞步矫健、唱腔和谐婉转、装束古朴大方、原汁原味,共有傩戏艺人200多人,傩具300多个,服装300多套,文书几百本。以铁坑村张月福先生为主的傩戏大师先后赴日本、韩国、深圳演出,得到海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被誉为“傩戏之乡”,同时吸引了海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前来考察调研,成为蜚声中外的文化品牌,对研究傩文化艺术具有很高的价值。稳坪入热情好客,依然保存着土家人独特的风土人情,稳坪人开拓意识强,经济发展迅速,稳坪正向小康步伐迈进。.  

复兴镇

  复兴镇位于德江县西南面距离县城35公里,东临本县煎茶镇,西靠遵义市风冈县花坪镇,西南面与思南宽坪乡和亭子坝乡接壤,西北与平原乡毗邻,326国道横贯乡境,有5个村紧靠国道线,是交通较为发达少数民族边贸繁荣乡镇。全乡总面积为142.6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为23966亩(习惯),其中:田15366亩、土8600亩。全乡辖20个村,1个居委会,214个村民小组,有7886户,34259人,属德江县的第三大乡。全乡地貌以丘陵为主,士地肥沃,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属亚热带季风湿润型气候。全乡森林覆盖率为36%。全乡有17个村完全通公路,尚有3个村没有直接通公路,20个村都已通电,都能收看电视节目。有9个村已通程控电话,20个村都能通移动电话,全乡有初级中学1所,中心完小4所,小学13所,有5个丰寸没有像样的学校,其中有3个村没有学校,有中小学生7889人,其中中学生2015人,小学生5874人。适龄儿童和少年入学率达98.3%。全乡党政系统、文教,卫生、金融、粮食、邮政、电信、税务、工商、电管等共计干部职工421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14人,大专58人,中专246人,中专以下学历94人。复兴集镇面积为2.5平方公里,集镇人口5896人,其中居民人口3642人。乡镜内拥有小(一)型水库1座、小(二)型水库2座保灌面积达10000亩以上。全乡以种植业和商品的流通为主要经济来源,特别是以种植烤烟和油菜、辣椒的收购、粗加工和外销作为经济的主要支撑。2004年全乡粮食产量为1.73万吨,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52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为1668元,人均占有粮食548公斤。个体工商业户436人,乡镇企业总产值达3800万元,实现财政总收入148万元,属德江县较为富裕的乡镇之一。.  

合兴镇

  合兴镇 位于德江县的东南面,铜遵公路横穿中部,东南面与思南县的宽坪、东华两乡交界,西南、东北面分别与德江的复兴、煎茶、堰塘等乡(镇)接壤。地形由东北向西南呈狭长,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总面积128.64平方公里。    全镇总人口约2.49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约190人,其中农业人口24681人,少数民族人口1.1万人。全乡有15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77个村民组。全乡耕地面积24684亩,其中田17224亩,上7460亩。全乡财政收入2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60元,人均GDP2508元。  

共和乡

  共和,濒临乌江,旖旎深情的乌江水在千仞削壁中奔腾蜿延,曲曲古老的船工号子倾诉着悠悠历史。它上接云贵高原,下衔长江之水的武陵山脉腹地。在这片距德江县城19公里,面积10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息着以土家为主,杂以汉、苗、侗、仡佬民族2万多勤劳朴实的人民。这里山青水秀,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理想的休闲避暑好去处。驻足共和,你可尽情游览欣赏神奇的花莲洞、十里闻声的响水洞、小山峡之称的独渔溪和乌江银丝画廊等多姿多彩的奇特自然景观。也可领略全地区规模最大的旋窑式生产水泥厂—乌江水泥厂的挺拔雄姿和气势磅薄的白果坨大桥的迷人风彩,还可以让你沉醉在群众体育之乡,感受到具有浓郁土家风情的乌江神韵。全乡旅游资源发展前景广阔。这里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银丝大理石质地坚硬、花纹美丽,优质石灰岩,紫色花页岩随处可见。重晶石、硫铁矿。铝钒土储量相当丰富,极具开采价值,矿产业投资潜力巨大。这里物产繁多,名特荟萃。花莲界的桔橙,中坝的西瓜甘甜爽口,物美价廉,饮誉四方。杜仲、茶叶、花生等经济作物市场看好。共和陶瓷,当坝蒲扇也享有盛誉。共和还是一个畜牧资源前景诱人的地方,山羊品质优良存栏量大,上草、盐井等村的生态畜牧专业村已初具规模,商品畜禽饲养与深精加工发展后劲十足。在这片开放的土地上,投资环境日臻完善。有穿越乡境的主干道德印油路,乡村公路全面贯通,可入长江航道的共和白果坨码头,已成为共和物流的主心骨;22个村全部并入国家电网;程控电话已通,移动和联通网络覆盖全乡;供水管网中心村寨,投资优惠政策注重保障和服务。全乡政通人和,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共和这块充满机遇和发展潜力的沃土,热忱欢迎四方宾朋前来旅游观光,投资开发。.  

堰塘乡

  堰塘乡由1992年撤并建前的龙塘、堰塘、露青三个小乡合并而成,位于县城南部,东邻共和,南接思南东华,西南界合兴、煎茶,北抵青龙。土地总面积101.75平方公里,有汉、土家、苗等民族。土地构成情况:耕地面积25785亩:其中田12960亩,地12825亩,林地44715亩,牧地42450亩,园地480亩,水域1020亩。组织情况:乡政府驻地在水平村梅子坝组,经度(108 06 19),纬度(28 13 27)。全乡东西长15.75千米,南北宽15.18千米,平均海拔718米,辖14个行政村,112个村民组,2004年乡村户数3925户16590人,劳动力资源11247,政府财政供养人员127人。资源情况:境内有莹石矿、重晶石,朱家沟水库风景区,2千多亩林场。经济发展概况(一)农业经济。农业占全乡经济问题的78.4%,以种养业为主,乡村农户收入来源主要是种养收入和外出务工收入。农作物主要有水稻、烤烟、玉米、洋芋、红苕、油菜、花生等,其中烤烟为主要支柱产业,占农业收入的42.86%。养殖以猪、牛、羊、鸡、鸭为主。农业结构和区域分布情况: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初步形成以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位一体的格局,优质农产品推广率达92.86%;畜牧业呈现出优良品种广泛推广、走向市场、种草养畜等发展态势。特色经济初露头角,天麻、养兔、养蜂等产业逐步扩大。在区域分布上,朱家沟水资源丰富地区以优质稻、优质油菜、优质烤烟等为主;露青高寒地区以红苕、洋芋、玉米、烤烟为主,并辅以天麻栽培;堰塘片区以烤烟、花生、辣椒等为主。(二)工商业。由于缺乏集镇,资金短缺等因素的影响,工商业发展相对滞后。境内工商业发展以石料开采、运输、小型加工、日常生活用品零售为主,几乎没有乡镇企业。(三)劳务输出。全乡在全国各地务工人员达3267人,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外出务工总收入在2800万元以上。务工收入在全乡经济总收入中占有重要比例。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148亿元,农业总产值5486万元,财政总收入180.4元,人均纯收入1250元。二、社会事业发展概况(一)教育事业。全乡有1所国立初级中学,1所私立初级中学,11所小学,1所私立幼儿园。全乡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8.72%,初中以上文化占47.6%,高中以上文化占18.4%,小学文化占21.5%,文盲半文盲占13.5%。.  

龙泉乡

  位于县城西郊,乡政府距县城9公里,总面积87.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385亩,辖13个行政村,总人口13990人,有土家族、苗族、侗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人口占全乡总人口的58%。境内交通方便,13个行政村均开通了程控电话和移动电话。最高海拔1020米,最低海拔520米,平均海拔700米。年平均温度15摄氏度,年均降雨量1150毫米,是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理想场所。全乡森林覆盖率45%,水资源丰富,有丰富的莹石矿产资源,隶属南方电网的闹水岩一、二级水电站年发电量2133万分千瓦。旅游资源丰富,有风景优美的龙泉坪仙山、“美女晒羞”、尖山溶洞、敖家河等景点;美丽神话龟池坝“精龟捉龙”传说;历史悠久的元朝水特姜司龙泉坪治所、明清悬棺、大石板清朝营盘遗址等。近年来,该乡党委政府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按照畜、沼、粮、果、蔬菜的生产模式,年出栏肥猪5000多头,牛3000多头,羊8000多只。建有科技含量较高的“三元”杂交仔猪生产示范小区、早熟蔬菜生产基地、优质九叶青花椒基地、大黄桔子基地、优质水稻生产基地、油菜制种基地。盛产品质优良的穗米、花生、烤烟等。在全乡人民的共同努力下,2004年国民生产总值3465万元,比上年增长10%,其中第一产业增长4%,第二产业增长20%,第三产业增长10%,财政收入82.1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420元。.  

钱家乡

  钱家土家族乡位于德江县城西北方向,距县城6公里,东邻青龙镇,西接沙溪乡,南靠龙泉乡,北与长丰、荆角两乡接壤。辖14个村、96个村民组、14404人,以土家族为主,占总人口的80%。全乡国土面积80.3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24公顷。土质肥沃,整个地形由东南至西北呈梯状,东西长12.1公里,南北宽11.4公里。高低海拔差值800米,最低处为梅家村马蹄溪河,只有400米左右。主体型气候,适宜多种作物生长,主产水稻、玉米、小麦、洋芋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主要有柑桔、蔬菜、生姜、生漆、烤烟等,尤以柑桔最为著名,年产量在300吨以上,闻名于世的柑桔树王出在境内的黄土村。境内林业、牧草资源丰富,占全乡总面积的40%左右,主要河流为马蹄溪河,发源于龙泉乡内,由九岭进入乡域,在观音滩与潮水河、敖家河汇合,流经沙坝、黄土等到村,沿乡界过梅家村流向荆角。2002年底,全乡实现了村村通公路,以德沙、九分线为主,通车里程达80余公里。1998年末实现村村通电,1999年开通程控电话,电视覆盖率为90%。乡党委、政府机构设置在沙坝村,位于马蹄河上游河畔,是全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沙溪乡

  " 沙溪土家族乡位于县域西北部,距县城22千米。介于东经107°55‘—108°02‘,北纬28°16‘—28°22‘之间,东邻钱家,南北宽19.5千米,境内周长75.70千米,国土面积119.47平方千米。政府驻地万坝村,海拔1104米。辖16个行政村,100个村民组。2000年年末总户数3440余户,总人口1.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9万人,占总人口的98.4%,有劳动力1.2万个。境内高差县殊,海拔最高543米,最低618米。露地层主要由二迭系上、下流石灰岩和底部含煤页岩、砂页岩等组成。岩溶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79.28%,地面平均坡度16.13°,属岩溶中低山山原地貌。    境内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平均气温3.1℃,有效积温3947℃,年日照时数930.8小时,无霜期285天;年降水量1239毫米,隆水量丰富,境内海拔较高,雾日较多,气候温凉,农作物一般一年一熟。土地总面积1195公顷,有耕地1463公顷(其中田633公顷、土830公顷)、林地3057公顷(其中有林地331.3公顷)、园地5公顷、牧草地3687公顷、水域64公顷。土壤主要有沙壤、黄壤等。    境内有煤、汞、高岭土等矿资源。煤矿理论蕴藏量为1217万吨,占全县总储量的12.5%,可开采量为608.5万吨,为无烟煤,每千克发热量为2512.8—29308.3焦耳(6000—7000大卡;)高岭土储量为300万方米;汞矿属务川汞分支。交通、通讯、水利、电力:境内主要公路有沙溪至德江、龙泉、务川石朝,有14个村通公路;有移动通信站一座,开通了程控电话、移动通信;建有-接收站;有小(二)型水库1座;农村电网覆盖了全乡各村。    2000年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16所,中小学在校生2060余人。有卫生院1所,片区医疗点1个,卫生技术人员10人,村卫生室11个,乡村医生15人。电视覆盖率90%以上。沙溪土家族乡境内地势较高,气候温凉,降水充沛。农作物主要有玉米、水稻、大豆、红苕、马铃薯、烤烟、花生、辣椒等;牲畜有生猪、牛、山羊;果类主要有优质核桃、弥猴桃等,有天麻、杜仲、银杏等中药材。境内有国有沙溪林场,是县内重要的商品林基地。2000年农业总产值3163万元(现行价,下同),其中农业产值2232万元、林业190万元、牧业725万元、渔业16万元;有大牲畜2980头、生猪.  

楠杆乡

  楠杆乡位于德江县的西部,距县城63公里,东与本县沙溪。龙泉两乡接壤,南与煎茶镇、平原乡毗邻,自南向北与务川丰乐镇里一线相连,地处东经107°52′41″,北纬28°16′34″。属省级二类贫困乡,总面积124.31平方公里。全乡辖14个行政村,123个村民组,总人口17110人,其中农业人口16707人,占全乡人口的97.64%。有土家族、苗族、仡佬族等三个少数民族,以土家族为主。整个地势从南到北呈一条狭长山谷走势,南高北抵.政府驻地海拔765米。常年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4℃左右,年总降雨量1270mm左右。盛产水稻、玉米、油菜、花生、烤耀等粮食、经济作物,其中楠杆生漆堪称一绝,清朝道光年间属朝庭贡品,并远销东南亚。楠杆多山,特殊的地质形态,与特定的海拔、纬度、气候相结合,造就了一个山奇水秀的“绿色喀斯特王国”。楠杆是德江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少数民族人口占全乡总人口的82%以上。境内古老的曾氏祠堂、巧夺天工的上坝花花桥、历史悠久的兴隆吉龙桥、美妙动听的土家花灯、神奇的天龙塘传说、淳朴浓厚的土家风俗民情等,掩藏在楠杆大山深处的各种民族村寨里。偏远的地理位置和不便的交通,成就 了这里珍贵的原生态环境,为打造生态旅游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全乡森林覆盖率达51%,居全县之首。改革开放以来,乡党委、乡人民政府始终把发展作为执政兴乡的第一要务,结合乡情,坚持走科技兴农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道路,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农业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2004年,全乡国民生产总值完成6491万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13.8万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167万元;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84元。.  

平原镇

  平原土家族乡位于德江县西南面,距县城42公里,德务公路横穿全境,面积为96平方公里,东经复兴、煎茶到德江、南与花坪交界、西连绥阳、北连新田,位于德江、务川、风冈三县交界处,平均海拔780米,年降雨量1357毫米,年平均气温17℃,森覆盖率40%。全乡辖三个管理区,16个行政村,95个村民组,3852户,共14867人,其中男7828人,女7039人;少数民族9644人。现有耕地面积12086亩,其中田6556亩,人均耕地0.82亩,有效灌溉面积3500亩,人均纯收入1100元。现有南江黄羊示范基地一个、波本肉羊配种基地一个及大牲畜配种站一个,是全县山羊集散地之一,境内有丰富的煤炭、莹石、重晶石、硫铁矿等待开发。特产:上堰村的茶叶、中坝村的蚕丝(即岩口场之丝,在清代就广为流传)及河石村的“娃娃鱼”。.  

泉口镇

   泉口乡地处贵州德(江)务(川)沿(河)三县交界地,介于东经108°01′—108°11′,北纬28°30′—28°38′,东西长15.40千米,南北宽15.00千米,境内周长60.20千米,国土面积127.73平方千米,其中耕地1365公顷。   泉口乡处于德江、沿河、务川三 县交界的中心地带,是德江县边远的贫困乡镇之一,辖21 个行政村,19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902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31人。   全乡人民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结合乡情,锐意改革,提出了“深研德江精神,努力建设 泉口”的工作新思路,大力推广科技兴农,克服各方面的困难,全年全乡实现国民生产总值3737万元, 工农业总产值4387万元,粮食总产量7490吨,农民人均纯收入963元,全乡实现农业总产值4059万元,粮食总产量7490吨,烤烟190吨,油菜37吨,油桐籽45吨,竹木林伐量:木材450立方,竹材21万根,渔业产量10吨,肉类总产量647吨。   发展机遇   泉口乡是农业大乡,经济发展滞后,要抓好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就必须在产业结构调整上下功夫。2010年,该乡在德江县委、县政府领导下,认真贯彻该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该县下达的责任目标,采取有效措施,紧紧围绕“提高烟叶生产水平、提高烟农收入”的“双提高”目标,坚持走“市场引导、计划种植、优化布局、规模发展、依靠科技、主攻质量”的路子,使烤烟生产稳中有升,收购级内烟叶37.3万公斤,实现产值540.1万元、税收103万元,其中上中等烟叶比例全县第一、均价全县第三,为该乡2011年烤烟种植打下了坚实基础,为该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迈出较大步伐。泉口也从烤烟被遗忘小乡向烤烟大乡迈进,烤烟种植已成为产业结构调整较为成型的支柱产业之一。该乡抓住山地烟叶内外质量好、风格特征明显、各项化学指标均在适宜范围内、已经成为生产高档卷烟的主要原料、深受国内外烟商普遍关注和赞誉的这一历史机遇,趁势而上,做强做大烤烟产业。   产业做强   过去几年,由于受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和烟叶市场及自然灾害的影响,该乡烤烟生产一度走向低迷,烟农不愿种、干部不愿抓。面对这种严峻形势,该乡党委、政府及时调整思路,紧紧抓住为民谋利这一宗旨,充分调动种植主体和抓烟干部的积极性,着力解决“种植与收购”、“农户与企业”、“市场与供货”的矛盾,努力探索走烤烟发展技术之路,确保下低等烟从田间退去,真正达到烟农、企业双赢的新目标,基本上巩固了烤烟生产规模。2010年,该乡烤烟生产在遭受前期多雨寡日晒,后期少雨受秋风的自然灾害情况下,该乡党委、政府以最大限度让利于烟农的策略,保证了烟农利益,促进了烤烟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2011年,该乡的烤烟生产工作起步早、动作快,在2010年烟叶收购结束后,该乡抓烟干部就与烟草部门辅导员迅速行动起来,尽早安排布置2011年的烟叶生产工作,大力宣传国内外烟叶市场供不应求的形势,宣传国家烟叶收购、扶持、价格上调等政策。今年年初,为了巩固烤烟这一支柱产业,该乡在《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决定》1号文件中,本着“因地制宜、相对连片、规模发展”的原则,把烤烟种植作为全乡的重要产业,进行了土地合理轮作,并制定一系列助推烤烟发展激励政策,在该县投资新建25座大型密集烤房的基础上,该乡再增修了小加密烤房105座,从微薄的办公经费中挤出一部分资金,对每座新建小烤房补助1000元劳工费和2吨水泥,为该乡烤烟生产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印发了致广大烟农的一封公开信。把烤烟生产方面的优惠政策制成宣传带,利用乡里的车子进村入户进行宣传,在各村和进村公路上悬挂“今年修烤房,明年修楼房” 、“要想富,种烟是出路”等宣传标语,干部还在群众会上以及在开展“六进村”活动时向群众宣传烤烟政策。并将种烟与没有种烟的农户收入进行对比,使广大群众进一步认识到种烟是目前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径。通过宣传,从而使广大群众转变观念,积极种烟。在召开田土翻犁、育苗管理、农家肥有氧发酵、地膜覆盖整地待栽的四次专题会上,该乡对烤烟生产工作作了详细安排部署,提出了“增计划、提单产、调结构、显特色、强基础、求突破”的目标,实现突破县分3300亩的种植任务,实际签订种植合同面积4240亩可喜成绩,为该乡今年烟叶收购力争突破100万斤、上中等烟比例达92%以上打下了基础。 -  

高山镇

  "枫香溪镇位于德江县东南部,与沿河、印江、思南三县毗邻,与长堡、潮砥两镇交界。由属原潮砥管辖的袁场、张家湾、枫香溪合并而成。1934年6月,贺龙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枫香溪召开0湘鄂西分局枫香溪会议,为了纪念这一历史文件的意义,特把镇命名为枫香溪。镇政府建在袁场,距德江县城约50公里。全镇总面积108.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7万亩;辖21个行政村,179个村民组,5900余户,2.6万人,34个党支部,439名党员,行政、事业、企业单位35个,中小学20所。辖区内有较繁荣的两大集镇(袁场、枫溪);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初具规模的煤矿共有8个,其中镇办煤厂2个,煤炭畅销印江、德江、江口、铜仁、湖南、甚至到沿海地带;具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农业生产发展较大,烤烟生产榜居全县前列,现在国内生产总值4172万元,工农业总产值5118万元,乡镇企业产值4608万元,人均纯收入1430元。全镇现有一条柏油路过境,全长5公里,社会治安良好,呈现蓬勃向上的发展超势。    虽然枫香溪镇在西部大开发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属于老、边、少、穷经济相对落后的乡镇,本镇的基础设施,义教卫生、牧养殖、农业生产等均较差,没有打造一个具有旅游价值的景点和风景区,在招商引资方面做得不够好,没有一套成功的引资经验和环境,外宣传力度不够,从而使很多人都不了解枫香溪。  

长堡镇

  长堡土家乡位于县城东南部,乡政府驻地距县城23千米。东与枫香溪镇接壤,南与潮砥镇交界,西与共和乡相连,北与桶井乡、稳坪镇毗邻。地处东经10814—10822、北纬2804—2816;东西长13.6千米,南北宽12.3千米。境内周长47.40千米,国土总面积92.46平方千米。    政区与人口:乡政府驻地长堡村,海拔367.5米,辖19个行政村,174个村民组。2000年年未总户数6316户,总人口2.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70人,劳动力2.1万个。西南部乌江沿岸地势较低,东北部地势较高,境内以砂页岩低山为主,局部地区有三长两短灰山地和坝地分布,其中山地占92.9%,平坝占4.61%,丘陵占2.49%。属典型的石山区,资源贫乏。境内最高海拔1276米,最低海拔330.3米。    境内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均气温17.1℃,年最高月份气温38℃,最低月份气温-6℃;有效积温5436℃,年日照时数932.4小时,年隆水量1162毫米,无霜期303天。农作物多为一年二熟,也可以一年三熟制利用。    土地资源:土地总面积9250公顷。有耕地1713公顷,其中田956公顷,土757公顷;林地2669公顷,其中有林地1826.5公顷;园地38公顷;牧草地2787公顷;水域174公顷;未利用地1745公顷。土壤以黄壤为主。    长堡土家族乡地处德印公路(德江—印江)交通主干线上,乌江沿岸境内流过,形成水陆并举的交通网络。境内公路里程80千米,有13个村通公路。境内已开通程控电话;有小(二)型水库1座。农村电网覆盖全乡各村。2000年有初级中学1所,专任教师44人;有小学14所,专任教师97人,中小学在校生3500人。有卫生院1所,卫生技术人员9人,建有村级卫生室18个,乡村医生23人。    长堡土家族乡农业生产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农产品主要有水稻、玉米、小麦、豆类、红薯、油菜籽、猪、牛、羊等。2000年农业总产值3793万元,其中农业2648万元、林业125万元、牧业999万元、渔业21万元。粮食总产量为8525元、人均占有粮食334千克,油类总产量230吨。年末大牲畜存栏4199头,生猪存栏16279头、山羊存栏6341只,肉类总产量1120吨,人均占有量43.8千克。农村经济总收入301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58元。.  

桶井乡

  桶井土家族乡位于德江县东北部,乡政府驻地距县城29公里,东面与沿河夹石镇相守滔滔乌江水,北面与沿河土地坳对视马蹄河,西面与稳坪镇接壤,南面与长堡乡、稳坪镇相连,辖内有乌江径流12千米,有新滩、金盆、望牌神渡子四个渡口,地处东经108°13′—108°20′,北纬28°15′—28°23′,东西长10.9千米,南北宽15.2千米。境内周长5160千米,国土面积93.75平方千米。政区与人口:乡政府驻地于同心集贸市场东侧,海拔506.2米,辖27个行政村,172个村民组。2004年末总户数6631户,总入口26080入,非农业人口476人,劳动力资源14326个,是全省100个重点扶贫开发乡镇之一。地势地貌:境内有乌河流切割,属低山河谷区,全乡地处岩山区,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资源贫乏,平均海500—700米,最高海拔968.5米,最低海拔320米,相对高差648.5米,是一个典型的干旱区,槽坝田、土常年被水打沙壅,农业生产有三年两不收之说。气候资源:境内气候温和,年均温163℃,有效积温5087.1℃,极端低温-6.4℃,极端高温40.2℃,年无霜期305天,年日照时数954.6小时,年降雨量1198毫米,是县内降水最少地区,海拔低,常年气温高,农作物比县内海拔高地区提早成熟一个季节。以一年二至三熟为主,利用发展早地农业及畜牧业。土地资源:土地总面积9376公顷,有耕地1524公顷,林地4020公顷,园地46公顷,牧草地2495公顷。主要有乌江河、马蹄河流经,河流深切,发挥不了农田灌溉作用;土壤以黄壤为主,沙壤次之。矿产资源:境内有煤、硫铁矿,铁矿、莹石、高岭土等矿藏,煤矿理论储量263万吨,可开采量131万吨。产量居全县第三位。交通、通讯、电力:交通主要有稳坪至夹石水陆两段通道,水路里7千米,旱路里程31千米,其次有长坝至望牌乡村公路,里程16千米,有11个村通公路。邮政靠邮递员送达,开通了程控电话。农村电网覆盖全乡各个村。文教卫生:2004年有独立初级中学1所,中心小学1所,有片区及各村完小7所,村级小学10所,实现了“普六’:中小学在校生3922人。地面卫生电视接收网络覆盖全乡各村。有卫生院1所,片区医疗点3个,卫生技术人员5人,村建计生室3个,乡村医生24人。农业及农村经济:该乡地势较低,溪河少,农田水利设施差,主要农产品有玉米、黄豆、红苕、洋芋、小麦、水稻、烤.  

荆角乡

  荆角土家族乡位于德江县东北部,距县城18公里,326国道和德务公路贯穿而过。全乡行政区域总面积97.65平方公里,辖17个行政村,121个村民小组。2004年末总人口17377人,有耕地903.67公顷,其中田435.93公顷,土467.73公顷。境内有土家族、汉族、苗族等民族,其中土家族占88%以上。由于海拔低,地理位置特殊以及独特民族风情浓郁,土家族文化历史悠久,是傩文化发源地之一,素有“马蹄河明珠”之称。全乡属典型喀斯特溶岩地貌,主要矿产资源有煤、汞、铁、铜、萤石、重晶石等。境内有马蹄河、杉树河、角口河,水利资源丰富,可引进资金和技术进行梯级开发,已引资200万元在角口建成一座小型电站;有客商投入资金3000万元兴建新坑电站,有望2006年投入使用。拥有县级开发旅游景点6处,其中人文古迹3处,自然风景点3处。著名的石层坝明墓群、杉元古龙门、马蹄溪峡谷景区是聚集休闲、旅游、垂钓的好去处。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发展是第一要务,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强力培育“五小经济”,即小烟区、小牧场、小菜园、小果园、小旅游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扶贫开发、退耕还林还草、“两基”攻坚、基础设施建设四大战略, 狠抓农业和第三产业两类经济建设,努力实现财政增长、农民增收和生态增效的“三增”目标的经济发展格局。荆角是一个有发展潜力的地方,竭诚欢迎有识之士来投资办厂、开矿,为共同促进荆角的快速发展携手共进!.  

长丰乡

  在距德江县城北部大山深处,有一个历史悠久、美丽富绕的地方,象初被人识的豆蔻女子,似一片未被开恳的处女地,它就是物产丰富、风景秀丽的长丰, 长丰位于县城北部,距县城32公里,平均海拔800米,植被达67%,气候宜人,境内旅游资源尤为丰富,有桐坝土家族风格的古建筑群,古色古香,民族风情浓烈;冷水岩瀑布高达50多米,水流细长,长流不断;冷水岩自然壁画伟人像栩栩如生;长丰河风光秀丽,水产丰富;黄家堡剿匪遗址,念人难忘;梅林寺“黄号军”领袖胡黑二住地遗址使人思绪万千;山家庭石林千奇百怪,形象广场宽阔;穿矸溶洞旅游潜力具大……。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大力支持开发民族旅游,目前,长丰河民族旅游正处在整合资源,拓宽渠道,以”公司+协会”的模式向前推进。我乡交通便利,德务公路途经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在小坪、场湾、塘庄、出水等村储藏着大量的煤、硫铁矿等。如今,除小坪青杠湾小煤井正在整改中以外,尚有大量矿产资源有待开发。全乡辖16个行政村,119个村民组,盛产水稻、玉米、荞麦等作物,有天麻、烤烟等经济作物,烤烟尤为重要,长丰旱鸭远近闻名,养殖业已凸现出明显的优势,山羊成群猪牛满栏……。在这块106平方公里的王地上,杂居着17458苗、汉、土家等民族人民,民风淳朴,勤劳勇敢,各族人民和平相处,团结奋进,为长丰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  


长堡镇特产大全




长堡镇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