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凤镇地处四川省东大门隆昌县城西北部, 由原斧光乡、双凤乡、千安乡组成,镇政府设在双凤驿市街,距县城22公里,行政区划上地面积5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94公顷,有小二型水库、小一型水库各1个。全镇有一个居民居委会、13个居民小组,28个行政村,2圣乒叶‘村民小组。2002年底全镇总户数1.60万户,总人口4.82万人,有成渝公路、成渝铁路、成渝高速公单、太大公路,双庙公路穿镇而过、村村通衬级公路.交适更络四通.八达,有大平变电站、双凤供电所辖区供电两络遍布全镇所有村社。电力充足,各项基础设施齐全。
全镇有3所初级中学,1所中心小学,3所完/J、?9所村级刊’、学, 1所中心幼儿园,6所民办幼儿园。有教职工333人,在校学生8935人,有镇级医院3个,卫生站38·一文化中心站1个、村文化活动室16个;
双凤镇是内江市小城镇建设重点镇之一,也是隆昌县八唯-—的属内汇市农村综合能源试点镇。 目前已建成1平方公里,通过对双凤霉的旧城改造及新区建设,到2U10年集接将达到3平方公旦,继续搞好斧光、太耳集镇的胡,划设施,加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到2010年将达到1千方公里的集镇规模。搞好人民村、朝阳村的中心村建设。
2002年末全镇有工业企业98个(其中:规模企业2个),实现工业产值17600万元。在企业发展方面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继续协调、扶持、服务现有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盘活闲置资产,发展我镇工业企业,到2010年全镇实现工业产值30000万元。
该镇地属浅丘北高南低,平均海拔350米。种植业以水稻、小麦、玉米、红苕为主,经济作物以世蔗、花生、油菜为主, 副业以养猪、养羊、养蚕为主,特别是养蚕占全县的五分之一,年发蚕种量4000张以上。2002年实现农业产值79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20元,结合退耕还林发展特种种植和规模良种养殖,充分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利用自身资源优势,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已建成规模养殖洋二杂良种母猪场4个,洋二杂良种母猪繁殖基地2个,商品肉猪养殖场4个, 良种山羊种养殖场2个,商品羊养殖场1个。.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4.82万人 | 52.5平方公里 | 511028105 | 642150 | 0832 | 查看 双凤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古湖街道 |
古湖街道办事处地处四川省隆昌县西部,所辖区域以隆昌河为界西区,以整村划入为原则,幅员面积29.8 平方公里,辖15个村,9 个社区;总人口10.6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6万人,外来居住人口2 万人,城镇人口比例达到71.16%。 古湖街道办围绕“工贸强县”和建设风格独具的“新兴经典文化旅游城市”的总体目标,重点发展城市经济、旅游、商贸经济,着力打造宜居魅力的环境,推进城市特色化进程。 |
金鹅街道 |
金鹅街道地处隆昌县中心,为县城所在镇。幅员面积 57 平方公里。镇辖 28 个村, 353 个社, 15 个社区, 223 个居民小组,常住人口 14.5 万人。金鹅镇交通发达,成渝铁路、成渝高速公路,国道川云东路、西南出海辅助通道隆纳高速公路、隆叙铁路、邓隆公路汇集于此,是川东、川南地区陆路交通枢纽,有“川东大门”、“川南门户”之称。金鹅镇工业发展好,有工业企业 445 户,宏术工业、四海实业、天视镜具、佳宴酿造、玻璃仪器、长安棉麻等一批规模企业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金鹅镇商贸繁荣,历来是川东、南重要物资集散地。有化纤等十余个在省内外享有盛誉的批发市场,商贾云集,有商家和个体工商户 5000 余户。金鹅镇农业产业化特色突出,是全国重要的水禽生产基地;建有全国最大的禽苗批发市场,年交易鸭、鹅等禽苗 1.2 亿羽,交易额 2.16 亿元。金鹅镇城区人居环境优美,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打造出了一个绿树成荫、整洁、颇具现代气息,建成区面积达 11 平方公里的新城区。金鹅镇为川南古镇,有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全国数量最多、保存最完好的明清两代牌坊群,有风景秀丽的古宇湖风景区等名胜古迹,年接待各地游客达 20 万人。 金鹅镇党委、政府以“全国建设小康社会”为总目标,以全面提升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水平为重点,团结带领导全镇人民艰苦奋斗,锐意进取,与时俱进,励精图治。 2003年,全镇可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3.79 亿元,比 2002 年(下同)增长 11.3% ;实现农业总产值 10160 万元,增长 11.4% ,粮食总产量 19000 吨,基本持平;农民人均纯收入 2430 元,净增 175 元。企业总产值达 9.1 亿元,增长 20% ,其中工业企业产值达 5.79 亿元;财政总收入 2606 万元,同比增长 12.2% 。 金鹅镇是全省乡镇经济综合实力 300 强之一,是国家级第五次人口普查先进集体,省、市“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省“两基”工作先进单位,市级小康镇,市级农村“-”学教活动及“三级联创”先进单位,市级最佳文明单位。. |
山川镇 |
山川镇原是隆昌县城郊区的新生乡,1992年撤乡并镇时更名为山川镇。它位居隆昌县城南大门,距县城10公里。镇内交通十分方便,有隆富、隆泸、金汤三条公路,隆纳高速公路、成渝铁路、隆泸铁路穿境而过。镇内为典型的丘陵地势,幅员面积17平方公里。实有耕地面积11380亩,总人员19114人,总户数6173户。主要民族为汉族,主要副产品有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生猪、畜禽、蔬菜等。 全镇拥有学校6所,中学1所,小学5所,已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有合格镇卫生院1所,甲级村级卫生站5个,医疗点3个。有文化中心站1个,综合性文化娱乐场所24家,敬老院1个,老龄活动室1个,镇农业科技队伍力量雄厚,有农技、农艺、果技、兽医、水产、蔬菜、畜禽等方面的中高级农业技术人员11人。 1999年,全镇内生产总值5795万元,镇内大小企业132家,实现利税305万元。粮食总产量6147吨,总产值1295万元,生猪出栏8320头,财政收入总额14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69元。. |
响石镇 |
隆昌县辖镇。清末设响石镇,1940年改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1985年复建镇。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城14公里。面积51平方公里,人口4.8万。公路通县城。辖宝峰、长桥、高洞、永高、罗堂、锣鼓、观音、石硖、官主、天成、龙凤、南冲、巫山、河坝、海螺、水口、老林、巴山、柿子、桃园、吉庆、酱园、石庙、坝上、大屋、园仓、永安、小咀、喜神、鹰咀、群乐31个村委会和响石山居委会。乡镇企业有水泥、采煤、农机、食品等厂、矿。农业主产水稻,兼产高粱、花生、蔬菜、席草,养殖生猪、蚕。是县西南农副土特产品的主要集散地。. |
圣灯镇 |
隆昌县辖镇。1951年置圣灯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1985年建镇。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城7公里。面积34.4平方公里,人口2.4万。邓(井关)隆(昌)、乐(只)响(石)公路过境。辖牯牛、石板、圣光、天螺、大桥、小河、五口、白荆、三台、二郎、天峰、梨园12个村委会和乐只、圣灯2居委会。煤、天燃气矿藏丰富。乡镇企业有建工建材、气化工、采煤、机械、食品等厂、矿。农业主产水稻、小麦,兼产蔬菜。古宇湖风景区在境内。. |
黄家镇 |
黄家镇位于隆昌县西北,距县城 27.5 公里,距内江市区 31 公里,距自贡市区 38 公里,且与富顺县和内江市中区接壤,区位优势明显。镇内有太大公路(二级水泥路)与国道 321 线连接( 7 公里),场镇距成渝铁路(双凤火车站) 11 公里,距成渝高速公路(椑木站) 14 公里,有 30 多条 100 余公里乡、村、社公路连通全镇,交通条件便利。镇内现有人口 59639 人,其中:非农业人口 5800 人,共辖 31 个行政村, 2 个街村,幅员面积 72 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 34067 亩。地貌属浅丘,雨量充沛,光照较长,土地肥活,自然条件较好。农牧业生产以水稻、小麦、蔬菜、水果、生猪、蚕桑等为主,传统农业支撑着农民的主要收入。镇内有天然气、页岩等工业资源;有黔峰寺、狮子山等旅游资源;有市级重点中学——黄家中学;有镇办中小学校 8 所;有医院、金融、供电、通讯等服务设施。为人民生活、场镇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镇内主要以大江纸业为龙头(市属重点规模企业),酒、纸箱,建材为依托,发展有个体私营企业 550 家,贸易市场 3 个。 2003 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13142.8 万元,农业总产值 11800.98 万元,乡镇企业决产值 51502 万元,财政收入 385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2350 元,在全县十八个乡镇中经济发展指标位列第三,为声镇建设和发展打下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黄家镇是省建设厅评定的全省第一批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二级镇,是隆昌县规划发展的重点工业园区镇,是内江市小城镇建设试点镇(正在申报省级),是隆昌县的第二大镇,是隆昌县首批验收的“小康镇”,小城镇建设已初具规模。 黄家镇党委、政府始终不渝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按照“工贸农”的发展思路,坚持“强工业、调结构、增收入、控人口、促城建、节支出、保稳定”,突出“企业发展、结构调整、场镇建设、招商引资”四个重点。目前,全镇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社会稳定,正为实现“工业强镇、城镇重镇、科技兴镇”目标而努力奋斗。. |
双凤镇 |
" 双凤镇地处四川省东大门隆昌县城西北部, 由原斧光乡、双凤乡、千安乡组成,镇政府设在双凤驿市街,距县城22公里,行政区划上地面积5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94公顷,有小二型水库、小一型水库各1个。全镇有一个居民居委会、13个居民小组,28个行政村,2圣乒叶‘村民小组。2002年底全镇总户数1.60万户,总人口4.82万人,有成渝公路、成渝铁路、成渝高速公单、太大公路,双庙公路穿镇而过、村村通衬级公路.交适更络四通.八达,有大平变电站、双凤供电所辖区供电两络遍布全镇所有村社。电力充足,各项基础设施齐全。 全镇有3所初级中学,1所中心小学,3所完/J、?9所村级刊’、学, 1所中心幼儿园,6所民办幼儿园。有教职工333人,在校学生8935人,有镇级医院3个,卫生站38·一文化中心站1个、村文化活动室16个; 双凤镇是内江市小城镇建设重点镇之一,也是隆昌县八唯-—的属内汇市农村综合能源试点镇。 目前已建成1平方公里,通过对双凤霉的旧城改造及新区建设,到2U10年集接将达到3平方公旦,继续搞好斧光、太耳集镇的胡,划设施,加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到2010年将达到1千方公里的集镇规模。搞好人民村、朝阳村的中心村建设。 2002年末全镇有工业企业98个(其中:规模企业2个),实现工业产值17600万元。在企业发展方面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继续协调、扶持、服务现有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盘活闲置资产,发展我镇工业企业,到2010年全镇实现工业产值30000万元。 该镇地属浅丘北高南低,平均海拔350米。种植业以水稻、小麦、玉米、红苕为主,经济作物以世蔗、花生、油菜为主, 副业以养猪、养羊、养蚕为主,特别是养蚕占全县的五分之一,年发蚕种量4000张以上。2002年实现农业产值79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20元,结合退耕还林发展特种种植和规模良种养殖,充分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利用自身资源优势,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已建成规模养殖洋二杂良种母猪场4个,洋二杂良种母猪繁殖基地2个,商品肉猪养殖场4个, 良种山羊种养殖场2个,商品羊养殖场1个。. |
龙市镇 |
因“山峦聚集、五龙聚首”而得名的龙市镇,位于隆昌县西南部,与本县金鹅、圣灯、响石、迎祥、黄家镇接壤。幅员面积 67 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 4.2 万亩。镇人民政府设在龙市镇公园路,距县城 15 公里。全镇辖区 29 个行政村, 1 个居民委员会,共有 351 个社, 4 个居民小组;全镇总人口 5.5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5.1 万人。镇内有农贸市场 3 个,学校 19 所(其中县级中学 1 所,初级中学 3 所,小学 15 所),幼儿园(含托儿所) 17 所。有医院 1 所,卫生站 55 个,医疗点遍布各村。 龙市镇地形平缓,资源丰富,电力充足,通讯发达。境内除林峰山略高以外,其余均属浅丘。龙市河呈半圆形环线整个场镇。建有古宇湖和严家滩两座水库, 1 个自来水厂,提灌站、水渠、河道、蓄水池等水利基础设施完善。矿产资源以石灰石矿、青石矿、煤矿、天然气为主,其石灰石的含钙量高,青石的耐压度好,天然气可供场镇居民日常使用。劳动力资源丰富,每年外出务工人数达 12000 人以上,并有一批个体工商户走进省城经商办企业。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已全面完成,并在全县率先实行了城乡同网同价。光纤电视和电话线路均已架设完成,通讯信号覆盖全镇。 经过 2002 年的“交通三年大会战”的开局奋战,我镇交通状况得到极大改善。现有公路 105 公里,另有 40 公里正在修建。通往邻镇的道路已全部打通,其中通往迎祥镇接通成渝公路的龙迎路、通往响石镇的龙响路、通往前锋的龙前路、经涂家场村通往县城的龙金路均已投入客运。各村的公路网络均已沟通,“镇镇通、村村通、社社通”的良好交通格局逐渐形成。 我镇农业生产以种养业为主,盛产水稻、小麦、玉米、红苕、高梁、油菜、花生、柑桔等,养殖业则以猪、牛、羊、小家禽为主。近年通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建成了云龙村为重点的柚子、枇杷、红江橙、十月桔、西瓜等果木种植基地,以及以崇佛村为代表的饴糖加工、生猪养殖基地,并结合退耕还林和古宇湖风景旅游区绿化种植了麻竹 2000 亩、柠檬 500 亩以及枇杷、桃等名特优新水果 750 亩,规模农业、特色农业、观光农业渐显雏形。. |
迎祥镇 |
迎祥镇位于隆昌西北部,距县城区 10 公里,幅员面积聚 56 平方公里。全镇辖 25 个行政村, 291 个社, 2 个居委会, 17 个居民小组。全镇共 12947 户头 40684 人,其中农业户数 12315 户籍 37720 人。全镇耕地面 22991 亩,人均占有耕地约 0.6 亩。民族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以回族为主。全镇有三所初级中学和六所小学,已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成渝公路、成渝高速公路、成渝铁路穿镇而过。地理条件优越,交通便利,电力充足,通讯发达,经济活跃。 一九九八年以来,迎祥镇全面实施了“农业稳镇、工业强镇、商贸活镇、科教兴镇”战略,狠抓了农业产业化、小城镇建设、民营经济、招商引资等四项工作,推动了镇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快速推进,已初步形成了“蚕桑、水果、蔬菜、水禽水产”四大产业。 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全镇有骨干企业中川丝厂、东宝丝厂。招商引资源态势良好,引进化工厂一个,引进镇外资 2000 余万元搞房地产和农业结构调整。小城镇建设进展顺利,基本完成旧城改造,启动了新区建设,集镇规模达到 1.2 平方公里,区内水电、通讯、市场、学校、医院、文化娱乐等设施齐全。新建农贸市面上场 3 个,建成新庙、高庙(凉山)中心村,启动水竹居民点建设,推动了城镇化进程。公路建设势头强劲,全面硬化公路 40 余公里,连通了界市至迎祥,高庙至永东乡公路,村村皆通公路,部份村实现了社社通。. |
界市镇 |
隆昌县辖镇。1951年置界市镇,1958年改公社,1984年置乡,1985年复建镇。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城13公里。面积64.5平方公里,人口4.8万。通公路。辖葛藤、大河、花坟、四平、新房、井场、五里、龙台、芋荷、桂花、柏树、湖潭沟、金盆寺、朱家坪、李家咀、在星、天宝、吴家祠、天宫、高屋、石印、古堰、王家寺、包家山、槽房、潮水、段家、石佛、烂泥、察家寺、蔡家滩31个村委会和界市场居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兼产油菜子、柑橘、花生、蚕茧。是县北农副土特产品的主要集散地。. |
石碾镇 |
石碾镇位于隆昌县城东北部,驻地石碾山,距县城7公里,幅员面积41.5平方公里,东面与渔箭镇为邻,南面与石燕镇连界,东北角抵重庆市荣昌县龙集镇、荣龙镇,西接普润乡,西南角接金鹅镇,北面与周兴镇接壤。 石碾镇有20个行政村,1个街村,22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804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067人,总产数为13215产。大部分为汉族,耕地面积19584亩,我镇人口稠密,每平方公里居住人口为917人. 辖区内交通方便,公路总里程达151公里,有隆周路、石渔路、伍荣路、周伍路等公路贯穿全镇,已实现了村村通公路,部分实现了社社通。 石碾镇是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乡镇,是农业大镇,属于浅丘陵地带,土地肥沃,主产水稻、玉米、小麦、红苕、高梁、油菜、花生。夏布编织和饲养生猪、仔猪是我镇的传统支柱产业,年产夏布15万匹,远销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出栏生猪18020头,外销仔猪100000头。 全镇现有酒厂、预制构件厂、科技养猪厂、肉联厂、建筑公司、大江集团公司等食品加工、农产品畜牧养殖加工,建材、建筑、夏布生产、加工,家具等行业。现有初级中学两所,县级中学一所,中心小学两所,村小四所,在职教职员工276人,在校学生达5512人,幼儿园托儿所六个。现有医院三所,医务人员41人。 柏林寺水库地处隆昌上游,集水面积39.3平方公里,蓄水712万立方米,主要供隆昌县城生产、生活用水,以及对石碾、周兴、普润、金鹅镇的农田进行灌溉,对成渝铁路、成渝公路和县城防洪保安都起到极大作用。 石碾镇二00三年围绕,“兴科技、调结构、建场镇、促增收、保稳定”;积极主动招商引资,加快工业化和场镇仕i#程,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猪产业,巩固发展夏布产业,积极发展蚕桑、水禽,依托市场,狠抓“生猪、夏布、蚕桑、水禽”四大支柱产业。促进农民人平增收150元。. |
周兴镇 |
【地理位置】周兴镇地处隆昌县东北部,位于川渝交界的口岸线上,距县城11.5公里,东北面与重庆市荣昌县接壤。全镇幅员面积24平方公里,境内地势平坦,现有耕地面积1.55万亩,其中稻田面积1.158万亩。辖10个农业村和1 个市街村,有114个村民小组和6个居民小组。2002年全镇总人口为2.2万人,场镇人口2千余人,非农人口1千余人。 【交通优势】镇内交通便利,有三条跨省干道公路。全镇村社公路广布,覆盖全境各村及94%以上的社区,公路通车总里程达28公里。 到2002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达5699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为18535万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050万元,财政一般性收入为82万元,财政一般性预算支出为337.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199元。计划生育率97.3%。农作物常年产量9200吨,生猪出栏年产量1.12d万头,小家禽畜出栏31.8万只,水产品年上市216吨,经济林果桑业正逐步投产见效。 【基本情况】幅圆面积88.6km2。辖5个办事处、38个村、1个街道居委会、446个农村合作社。总人口5.2万人。耕地0.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32%。2002年末国内生产总值33527万元,其中第一产业1188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21元。 【基础建设】周兴镇压电力 、光纤电视、程控电话“三网”发展迅猛。周兴镇已被列为全县二级重点建设集镇,近年来集镇规模成倍扩大,规划布局日臻完善。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市容市貌日新月异,环境美化得以加强,集镇功能功能与品位快速提高,使隆昌昔日的“小香港”更具生机与活力 【经济特色】周兴镇商贸流通和市场经济历来繁荣兴旺,闻名遐迩的隆昌“三白”即夏布、东乡大米、荣隆白猪都发源或兴盛于该地区, 上荣、隆内三县首屈一指的夏布生产交易大市场,产品远销东南亚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该镇围绕商贸大兴市场,创办各行业管理服务协会,建有全县规格一流的农贸市场和化纤纺制品交易市场各一个,开办现代化超市2家,商贸活动得到极大的推动和进一步的发展。 【文教卫生】周兴镇文化教育和科技卫生等事业发展较快。全镇现有社级中学一所,小学4所,幼儿园7所,儿童入学率达100%,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95%以上。现有学龄前儿童500人,在校小学生1600人,初中生1050人。素质教育显著提高,实践升学率已达95%。. |
渔箭镇 |
渔箭镇位于四川省隆昌县东面,毗邻重庆市荣昌县,是四川的东大门。渔箭场镇距成渝高速公路渔箭收费站1公里,距县城15公里,成渝高速公路从辖区内横穿而过,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全镇交通、电力、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完善。 渔箭镇属浅丘陵地,全镇幅员面积22平方公里,辖9个农村行政村,1个社区,9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5200余人。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玉米为主,养殖业以猪、蚕桑、鸡鸭、鱼为主。 全镇山青水秀,风景宜人,自然条件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有全国重点保护文物—瓷牌坊、摩岩石刻、恐龙化石遗址等。镇内有一座总库容量为500万立方米的黑水凼水库,占地500亩,是隆昌县的第二大饮用水源。渔箭河从北向南穿过,全镇绿化覆盖率达45%以上,植被较好,特别是渔箭河及黑水凼水库周围山、水、林相辉映,风景秀丽,是发展休闲、渡假、旅游的理想投资环境。 渔箭豆腐和豆腐干响誉川南,是隆昌著名的土特产,豆腐干其味鲜香,色泽澄黄,是走亲访友馈赠佳品;渔箭红豆腐也因其软绵细嫩、麻辣鲜香而远近闻名,故渔箭镇又称为隆昌豆腐之乡。 当前,面对隆昌县 “打造川东第一县”的机遇,镇党委、政府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在继续抓紧抓好蔬菜(龙爪豆)基地、优质水稻示范片、水禽水产基地3大特色产业的同时,大力推进旅游、红豆腐深加工产业。. |
石燕桥镇 |
隆昌县辖镇。四川省小城镇建设试点镇。1913年置石燕乡,1956年建石燕桥镇,1958年改新华公社,1981年更名石燕桥公社,1984年复乡,1985年复置镇。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城7公里。面积77平方公里,人口5.6万。成渝、隆泸铁路在境内接轨。成渝公路、成渝高速公路过境。辖潘家、大竹、李家坝、桐梓园、杨柳井、龙潭、矮桥、四方井、黄牛垭、老君坝、檬梓、高家、舒家、三合、安家、锁石桥、水口山、盐井河、叶家沟、油房沟、新店、净土、桐济、仁郎、嘉谟、涂家坝、翟家、农乐、上流桥29个村委会和李市镇、石燕桥、同济桥3个居委会。乡镇企业有采煤、乳白玻璃、造纸、酿酒、砖瓦等厂。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甘薯,兼产油菜子、花生、柑橘。盛产席草、蚕茧。隆昌种猪远销省内外。为县东部农副土特产品的主要集散地。1994年为四川省全省经济“两百强乡镇”。. |
李市镇 |
隆昌县李市镇坐落在隆昌县城,距县城15公里,与重庆市的荣昌县和泸州市的泸县接壤,素有“四川东大门”的美誉。全镇幅员面积20平方公里,总人中15000多人。镇内资源丰富,交通发达,集贸繁荣。成渝公路,成渝铁路穿境而过,辖区内8个村的村社公路纵横交错,境内有火车站和汽车站各一个。 李市镇山青水秀,人杰在灵,大佛坎风景区和李市军区旧址是李市镇独具特色的两个景点,相映成趣。李市镇有着独特的自然资源,优质烟煤、陶土、石英砂蕴藏量十分丰富。李市镇是一个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小城镇。建镇之初,李市人引进外地先进经验,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按照“三面向”即面向市场、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和“三有利”即有利于合理耕地、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群众生活的要求,做到经济效益相统一,小城镇规划与区划、移民规划相衔接,以规划的科学性和超前性,加快了小城镇建设步伐,使小城镇面积达到了2.5平方公里,街道调到了30米以上,供电、通讯容量扩大,自来水厂、天然气站、学校、医院、文化娱乐设施齐全。 李市镇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全镇经济工作再上台阶的突破口,建立了一套独具特色、行之有效、即有利于人又有利于已的招商引资政策,尤其是在土地提供、企业用电、手续办理、税费收取上给予特殊优惠。如今,已有多家企业入住李市,领略了它的魅力,如四川省金焰液化石油气厂、李市轨钢厂、四川省药材种业基地等。 李市是你成就未来的圣地、也是你是发展事业的福地,更有一片等待你来开发的处女地。. |
胡家镇 |
胡家镇位于“四川东大门”-隆昌西南部,与富顺县交界,邓隆路纵穿过境,交通便利,商贾云集,是隆昌县较大的乡镇之一。 全镇辖28个农业村,2个居委会,283个农业社。总人口49513人,其中农业人口45718人,幅员面积4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6000亩,其中田30000亩,土6000亩。2002年,工业总产值2.3亿元,农业总产值8012万元,实现人均纯收入2336元。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真抓实干、开拓创新”的工作作风,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实践“-”重要思想。一方面高度重视工业发展,抓住“内江交通三年大会战”的契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投资环境,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认真规划、合理布局,基本实现旧场镇的全面改造,并在付家建设工业园区,新招商引资企业4个,其中资金1000万元以上企业1个,成效显著。另一方面,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业收入,结合农业部的“再生稻高产示范区”、“生态农业家园”和“川农业综合开发”、“退耕还林”、“国家商品粮基地”等国家农业项目的实施,在全镇掀起“稳粮、增收、调结构”的热潮,发展了20000亩优质稻、20000亩再生稻、1000亩杂交竹、1000亩蚕桑、1000亩标准化稻田养鱼……,使农民的收入大幅增加,为农村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奠定了基础。 胡家镇党委、政府一班人带领全镇四万余群众团结奋斗、励精图治,开拓进取,镇域经济欣欣向荣,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相信明天的胡家会更美好!. |
云顶镇 |
云顶镇位于隆昌县南部,距城15公里,地处隆、富、泸三县交汇处。幅员面积50平方公,辖27个农村村,4个居委会。总人口4.3万人,年降雨量1100毫米,年平均气温17.2℃。 境内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有2万亩森林,山上有丰富的石英砂、矿石、煤,坝下有58公里自流灌渠,2条河流,2.5万亩良田,有效灌面95%以上。农业结构调整独具特色。1万亩稻鱼工程,2000亩种草养畜工程。24家个体私营企业分布在金墨、白水滩两个工业园区,并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公路、通讯、光纤广播电视实现村村通。 云顶素有古寨之乡的美称。境内“梦幻奇峰”云顶山风景秀美,省级风景名胜---云顶古寨经历600年沧桑,被文物专家誉为“千年古城堡,万担收租院,方圆百平方公里庄院的微缩景观,民俗文化的活化石”。 云顶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以开放促发展,以开发促繁荣,以让产权、让资源、让市场、让利益的优惠政策,诚邀四海有志之士来云顶投资、发展。. |
桂花井镇 |
一、地理位置与辖区范围 桂花井镇位于隆昌县城西南部。乡政府所在地高洞桥距县城34.5公里。东部与黄家镇为邻,西北方向与富顺县牛佛镇,庙坝镇接壤。桂花井乡与黄家镇相距7公里,与牛佛镇相距4公里,两镇之间相互的商品流通活动很频繁。桂花井是隆昌进入自贡市的又一条主要途径。境内有太大公路,牛庙公路穿境而过,另外有4条村级公路将我乡各村紧密相连,交通十分便利。桂花井乡地跨东径105048′,北纬29027′—32′,幅员面积16.46平方公里.辖区内有6个行政村,70个村民小组,总户数为4364户,总人口15714人,其中农业人口14859人。 二、自然条件 桂花井镇地处浅丘,土质以暗紫色和灰紫色土质为主,水稻分布在全乡较为平坦地区的冲田,二滂田,丘顶以五旱作物为主。全乡地形呈东高西低的浅丘谷地貌,海拔高度在175—400米之间,地下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天然气、青石、盐卤等。桂花井乡为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特点是:春旱、夏长、秋多绵雨、冬暖而多雾,雨量较充足,年平均气温18摄氏度,无霜期332天左右,年降雨量1007.5毫米,但分布不均,伏旱年频率较高,平均日照9.20小时,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境内有水库1座,总库容18万立方;另有石河堰15座,山平塘102口,总蓄水量25万立方米。 三、社会经济条件 桂花井乡耕地总面积0.99万亩,其中田0.55万亩,土0.44万亩。农民收入以农业和外出务工为主。主要农业植物有水稻、小麦、玉米、红苕、高梁、花生、甘蔗、黄麻、油菜、灯草地等;养殖业以猪、鱼、羊、蚕为主,特别是蚕桑基地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乡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境内主要有隆桥化工有限公司,建材厂、砖厂、纸厂、酒厂、建筑公司等企业,其中规模企业1个。二00二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400万元,农业总产值达到1644万元,财政收入43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2045元。 桂花井乡有初级中学一所,中心小学和村小共8所。全乡6个行政村都以开通了光纤电视。 四、农业产业化建设情况 桂花井乡始终以农业结构调整为重点,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
普润镇 |
普润镇位于隆昌县北部,距县城7公里,东与石碾镇、周兴镇接壤,紧邻柏林寺水库,南与金鹅镇相接,西连红旗水库,北与界市镇相邻。境内地势较为平坦,内隆公路穿境而过,村级公路四通八达,交通方便。全乡幅员面积28.5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148个社,总户数6542户,总人口23400人,其中非农业户口465人,有21个党支部,党员678名。耕地25018.12亩,主要农产品有:水稻、小麦、玉米、红苕、油菜、生猪、小家禽、蚕茧、葡萄、柠檬、水蜜桃、枇杷,优质鱼苗,成鱼等。 普润镇党委、政府将与全乡人民一道,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同心同德,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