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贵州省 >>铜仁市 >> 德江县 >> 荆角乡 >> 柏杨村

柏杨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柏杨村谷歌卫星地图)


柏杨村简介

  柏杨村位于荆角乡北部6公里处,东与沿河县土地坳镇五四村接壤,西与长丰乡小坪村相邻,共辖5个村民组,有186户752人劳动力535个,党支部1个,党员15名。(其中男13名,女2名)。
  全村山高坡陡,土地贫瘠,有土地面积400公顷,有耕地500亩,人均耕地0.24亩;有村组公路1.5公里,通达4个村民组,解决了46%人口的交通运输。村域内有丰富的莹石矿资源和得天独厚旅游资源(喀斯特溶洞)及水资源;茶叶种植也有一定的规模,烤烟发展良好。
  全村有少数民族750人,土家族占100%,有小学1所,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3%,现有村办公楼1栋,占地约120平方米,办公楼里有办公室10间,村卫生室1个正在建。人员密集,全村的收入主要以传统农牧业为主,以外出打工为辅,有几户小型养殖户。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520626211 565200 -- 查看 柏杨村谷歌卫星地图

柏杨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柏杨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荆角社区

  荆角社区位于荆角乡集镇中心,在乡政府所在地,北面与本乡的柏角村接壤,东与德江县稳坪镇榨鱼村相邻。   全区山高坡陡,土地贫瘠,各村组基本解决了交通运输,户户通电。村域内有丰富的水资源和成片的林木,种植有大片的经济果林,旱烟种植也有一定的规模,烤烟发展良好。   荆角社区村民委员会设在青茶坝,辖郭坪组、沙坡组、三尖窝组、秦家组、冉家组。全村面积5.7平方公里,人口80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68人,少数民族人口715人。   土家族占91%,有小学2所,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1%,现有村办公楼1栋,占地约120平方米,办公楼里有办公室4间,人员密集。全村的收入主要以传统农牧业为主,以外出打工为辅,有几户小型养殖户。   

茶山村

  茶山村位于荆角乡驻地后山,距乡政府所在地约3公里,北面与本乡的茶寨村接壤,东与德江县稳坪镇榨鱼村相邻。茶山村村民委员会设在安家,辖王家山组、张家湾组、高家组、上庄子组、下庄子组、火炮顶组、安家组、野头山组。全村面积6.6平方公里,人口1361人,其中非农人口14人,少数民族人口1331人。   地形以母岩以碳酸岩、沙页岩地貌为主,最高海拔1160米,最低海拔410米,相对高差750.6米。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气候条件   境内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10℃,有效积温5162.2℃,年日照时数927.2小时,年降雨量1340.5毫米,全年无霜期292天,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水热同季。适宜发展综合农业,农作物以一年二熟至三熟为主。境内农特产品丰富,其中莎甜柚、柑桔、等农产品已远近驰名。   茶山村属全乡贫困乡镇之一,有一类贫困村1个,二类贫困村2个。基础设施非常薄弱,至目前,尚有部分村组不通公路。农田水利设施逐年老化,人畜饮水困难率居高不下,有效灌溉面积逐年降低,乡村教育、卫生医疗设施落后。   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村支两委拓宽思路,因地制宜地确定发展目标,把产业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突出地方特色,实行产业结构调整与打造环境生态乡并举,配套加强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连片开发,整体推进的方略,采取“项目带动、政府协调、群众参与、社会帮扶、金融支持”战略,重点搭建好新的产业发展平台,在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上,逐步融入社会化大生产领域。   依托地方优势资源,按照“开发式”、“参与式”扶贫模式,大力推进产业化扶贫,不断壮大经济实力和增加农民收入。以李子、方竹等特色产业为核心,加大培育特色产业种植基地的力度,走规模发展、集约经营之路。引导广大农民走向市场,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实现特色产业流通增值。广开渠道,大力开展招商扶贫,促进特色产业快速发展。   茶山村地处荆角乡后山,海拔高,村中气候为冬暖夏凉型,秋高气爽,景色宜人。茶山火炮顶为荆角境内最高点,在天气晴朗的时候可入眼看见梵净山的蘑菇岩,火炮顶有个土神庙,每到7月,人们便前去朝拜,以求来年丰收。由于山高,气候凉爽,在晴朗的天气还可以远眺梵净山,所以,酷暑的夏日,便成了避暑的好去处。   

新坑村

  新坑村村民委员会设在梨子滩,辖楠木园组、黄家组、余家组、老寨组、梨子滩组、上坝组、谢家组。全村面积7.4平方公里,人口1600人,其中非农人口14人,少数民族人口1461人。   境内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10℃,有效积温5162.2℃,年日照时数927.2小时,年降雨量1340.5毫米,全年无霜期292天,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水热同季。适宜发展综合农业,农作物以一年二熟至三熟为主。   境内海拔低,地理位置特殊以及独特民族风情浓郁,土家族文化历史悠久,是傩文化发源地之一。全乡属典型喀斯特溶岩地貌,主要矿产资源有萤石、重晶石等。   狠抓农业和第三产业两类经济建设,努力实现财政增长、农民增收和生态增效的“三增”目标的经济发展格局。   特色农作物主要有水稻(晚稻均以K优7号、金优桂99、汕优559等杂交为主),玉米、大豆、蔬菜、瓜果、茶叶、李子、橙子、柑橘等。土特产品:主要有冬酒、冬笋、春笋、生姜、仔鸭、腊肉等。   

岩砥村

  岩砥村村民委员会设在大面坡,辖黄龙泉组、勾家组、洋井沟组、瓦以头组、冉家坝组、大面坡组、红房子组、大田坎组、岩砥组、洞子头组。全村面积4.3平方公里,人口1566人,其中非农人口20人,少数民族人口1466人。   境内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10℃,有效积温5162.2℃,年日照时数927.2小时,年降雨量1340.5毫米,全年无霜期292天,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水热同季。适宜发展综合农业,农作物以一年二熟至三熟为主。   境内海拔低,地理位置特殊以及独特民族风情浓郁,土家族文化历史悠久,是傩文化发源地之一。全乡属典型喀斯特溶岩地貌,主要矿产资源有萤石、重晶石等。   狠抓农业和第三产业两类经济建设,努力实现财政增长、农民增收和生态增效的“三增”目标的经济发展格局。   特色农作物主要有水稻(晚稻均以K优7号、金优桂99、汕优559等杂交为主),玉米、大豆、蔬菜、瓜果、茶叶、李子、橙子、柑橘等。土特产品:主要有冬酒、冬笋、春笋、生姜、仔鸭、腊肉等。   

燕子村

  燕子村村民委员会设在燕子岩,辖大竹园组、燕子岩组、水井湾组、石层坝组、毛家寨组。全村面积6平方公里,人口741人,其中非农人口5人,少数民族人口683人。   境内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10℃,有效积温5162.2℃,年日照时数927.2小时,年降雨量1340.5毫米,全年无霜期292天,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水热同季。适宜发展综合农业,农作物以一年二熟至三熟为主。   境内海拔低,地理位置特殊以及独特民族风情浓郁,土家族文化历史悠久,是傩文化发源地之一。全乡属典型喀斯特溶岩地貌,主要矿产资源有萤石、重晶石等。   狠抓农业和第三产业两类经济建设,努力实现财政增长、农民增收和生态增效的“三增”目标的经济发展格局。   特色农作物主要有水稻(晚稻均以K优7号、金优桂99、汕优559等杂交为主),玉米、大豆、蔬菜、瓜果、茶叶、李子、橙子、柑橘等。土特产品:主要有冬酒、冬笋、春笋、生姜、仔鸭、腊肉等。   

青球村

  青球村村民委员会设在水井坎,辖青球坝组、付家组、毛坝头组、大房子组、彭家组、水井坎组。全村面积4.4平方公里,人口943人,其中非农人口4人,少数民族人口887人。   境内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10℃,有效积温5162.2℃,年日照时数927.2小时,年降雨量1340.5毫米,全年无霜期292天,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水热同季。适宜发展综合农业,农作物以一年二熟至三熟为主。   境内海拔低,地理位置特殊以及独特民族风情浓郁,土家族文化历史悠久,是傩文化发源地之一。全乡属典型喀斯特溶岩地貌,主要矿产资源有萤石、重晶石等。   狠抓农业和第三产业两类经济建设,努力实现财政增长、农民增收和生态增效的“三增”目标的经济发展格局。   特色农作物主要有水稻(晚稻均以K优7号、金优桂99、汕优559等杂交为主),玉米、大豆、蔬菜、瓜果、茶叶、李子、橙子、柑橘等。土特产品:主要有冬酒、冬笋、春笋、生姜、仔鸭、腊肉等。   

茶寨村

  茶寨村位于荆角乡北部2公里处,东与德江稳坪镇接壤,与本乡荆角社区相邻。茶寨村村民委员会设在水桶口,辖水桶口组、丫口组、坑边组、小屋基组、周家组、湾边组、岭岗组。全村面积6平方公里,人口903人,其中非农人口18人,少数民族人口623人。   境内海拔低,地理位置特殊以及独特民族风情浓郁,土家族文化历史悠久,是傩文化发源地之一,马蹄河从村寨中穿境而过,水源丰富,素有“马蹄河明珠”之称。全乡属典型喀斯特溶岩地貌,主要矿产资源有汞、铁、铜、萤石、重晶石等。   狠抓农业和第三产业两类经济建设,努力实现财政增长、农民增收和生态增效的“三增”目标的经济发展格局。村域内有丰富的莹石矿资源和得天独厚旅游资源(喀斯特溶洞)及水资源;茶叶种植也有一定的规模,烤烟发展良好。   特色农作物主要有水稻(晚稻均以K优7号、金优桂99、汕优559等杂交为主),玉米、大豆、蔬菜、瓜果、茶叶等。土特产品:主要有冬酒、冬笋、春笋、生姜、仔鸭、腊肉等。   

角口村

  角口村位于荆角乡西北部,辖区内有一个集镇,水源丰富,境内北面与本县长丰乡的长湾村接壤,西与本县长丰乡石板村相邻。   角口村村民委员会设在下赵家,辖小溪沟组、卢家沟组、姚家台组、罗家组、龙塘坝组、小尖山组、鹰嘴岩组、上赵家组、下赵家组、上东门组、下东门组、徐家组、街上组、高井溪组。全村面积9.7平方公里,人口2363人,其中非农人口30人,少数民族人口1630人。   境内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10℃,有效积温5162.2℃,年日照时数927.2小时,年降雨量1340.5毫米,全年无霜期292天,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水热同季。适宜发展综合农业,农作物以一年二熟至三熟为主。   境内海拔低,地理位置特殊以及独特民族风情浓郁,土家族文化历史悠久,是傩文化发源地之一。全乡属典型喀斯特溶岩地貌,主要矿产资源有萤石、重晶石等。   狠抓农业和第三产业两类经济建设,努力实现财政增长、农民增收和生态增效的“三增”目标的经济发展格局。   特色农作物主要有水稻(晚稻均以K优7号、金优桂99、汕优559等杂交为主),玉米、大豆、蔬菜、瓜果、茶叶、李子、橙子、柑橘等。土特产品:主要有冬酒、冬笋、春笋、生姜、仔鸭、腊肉等。   

尖山村

  尖山村位于荆角乡北部7公里处,北面与本乡杉树村接壤,西与本乡柏角村相邻,尖山村村民委员会设在尖山,辖坨底组、后头坪组、石岭坳共辖3个村民组。全村面积4.1平方公里,人口553人,其中非农人口8人,少数民族人口519人。   全村山高坡陡,土地贫瘠,尖山村属全乡一类贫困村。基础设施非常薄弱,至目前,尚有部分村组不通公路。农田水利设施逐年老化,人畜饮水困难率居高不下,有效灌溉面积逐年降低,乡村教育、卫生医疗设施落后,村小校舍有近三分之一是危房,全村整体受教育程度较低。   境内海拔低,地理位置特殊以及独特民族风情浓郁,土家族文化历史悠久,是傩文化发源地之一,全乡属典型喀斯特溶岩地貌,主要矿产资源有煤、汞、铁、铜、萤石、重晶石等。盛产黑桃板栗等。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发展是第一要务,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强力培育“五小经济”,即小烟区、小牧场、小菜园、小果园、小旅游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扶贫开发、退耕还林还*、“两基”攻坚、基础设施建设四大战略,狠抓农业和第三产业两类经济建设,努力实现财政增长、农民增收和生态增效的“三增”目标的经济发展格局。   土特产品:主要有冬酒、冬笋、春笋、生姜、仔鸭、腊肉等。   

官林村

  官林村位于荆角乡西北部,辖区内有一个集镇,北面与本县青龙镇的大泉口村接壤,西与本县长丰乡石板村相邻。   全村山高坡陡,土地贫瘠,有土地面积13450亩,有耕地967亩,人均耕地0.73亩,有公路20公里.   现有村办公楼1栋,占地约120平方米,办公楼里有办公室10间,有村卫生室1个,从事医疗人员2名。人员密集,全村的收入主要以传统农牧业为主,以外出打工为辅,有几户小型养殖户。全村年人均收入约1560元。   气候条件   境内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10℃,有效积温5162.2℃,年日照时数927.2小时,年降雨量1340.5毫米,全年无霜期292天,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水热同季。适宜发展综合农业,农作物以一年二熟至三熟为主。   境内绿色农产品发展势头良好,各种绿色农产品基地发展较快。官林村适合种植的、茶叶李子资源面积共计1.5万亩,且开发条件较好。乡党委、政府以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绿色特色产业之乡”为目标,决定在官林村大力发展李子等特色产业,构建李子产业带、生态茶园,打造较有特色的茶叶、李子产业正逐步形成规模。   官林贡茶历史久远,茶文化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有茶叶基地1000余亩。走进官林,以到农户家里作客,主人会拿出热腾腾的茶水为你解渴......   有资料给官林贡茶予以考证:“官林贡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贡茶来由,传说为:隋,有邮驿上官使者奔于庸州,至官林,日暮,人困马泛,遇农舍清香四溢,芳香浓郁。遂上前答话,暂借一宿。翁沏茶以待,茶芳六清,溢味九州,沁人心脾。邮驿兴起,旧时多少路,今时宿翁家;借问玉孙草,何时泛宛花。是夜,茗茶而谈,言语投机,翁遂传茶益思之力,提神之功,通仙之灵。言清明十日前,采之,存二三年,永保中药性,人之将亡,噙入口中,阳关道上非饮迷汤,二世轮回耳聪目明。驿思,如此功效,何不献之吾皇。次日翁带邮驿瞧茶山,叶香、芽嫩、尖红、风爽、光足,茗生此山,玉泉不歇,莺歌燕舞,玉带缠腰。驿吟曰:日暮迷途近农庄,落日平台梦还乡;他日还府紫金阁,春风啜茗独煮尝。老翁知其意,三日离焉,塞一至也。自此上官每每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带入京都,逢龙体欠佳多时,皇榜寻药,驿献焉,饮之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神爽,问其缘,言其由南蛮官林而来。上诏曰:南蛮官林,余皆弗取,惟茶贡之。是以,“官林贡茶”闻名遐迩。”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训山村

  训山村位于荆角乡北部8公里处,辖区内有一个集镇,北面与长丰乡接壤,西与本乡柏角村相邻,训山村村民委员会设在训山,辖堡上组、田坝组、院坝组、边界组。   全村山高坡陡,土地贫瘠,全村面积2.1平方公里,人口749人,其中非农人口11人,少数民族人口691人。   母岩以碳酸岩、喀斯特地貌为主,最高海拔1160米,最低海拔410米,相对高差750.6米。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境内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10℃,有效积温5162.2℃,年日照时数927.2小时,年降雨量1340.5毫米,全年无霜期292天,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水热同季。适宜发展综合农业,农作物以一年二熟至三熟为主。   

水溪村

  水溪村位于荆角乡西部,距乡政府驻地1.5公里处,西面与本乡新坑村接壤,南面与本乡角口村相邻,共辖6个村民组,有352户1626人,劳动力,912个,党支部1个,党员18名。   全村山高坡陡,土地贫瘠,有国土面积610公顷,有耕地920亩,人均耕地1.2亩;有公路0.85公里,通达5个村民组,解决了60%人口的交通运输。村域内有丰富的煤矿、石矿资源。有一条小河流穿越而过,适合种植竹笋产业,茶叶种植也有一定的规模,烤烟发展良好。   全村有少数名族1526人,土家族占91%,有小学2所,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3%,现有村办公楼1栋,占地约100平方米,人员密集,全村的收入主要以传统农牧业为主,以外出打工为辅。   境内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10℃,有效积温5162.2℃,年日照时数927.2小时,年降雨量1340.5毫米,全年无霜期292天,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水热同季。适宜发展综合农业,农作物以一年二熟至三熟为主。   

柏杨村

  柏杨村位于荆角乡北部6公里处,东与沿河县土地坳镇五四村接壤,西与长丰乡小坪村相邻,共辖5个村民组,有186户752人劳动力535个,党支部1个,党员15名。(其中男13名,女2名)。   全村山高坡陡,土地贫瘠,有土地面积400公顷,有耕地500亩,人均耕地0.24亩;有村组公路1.5公里,通达4个村民组,解决了46%人口的交通运输。村域内有丰富的莹石矿资源和得天独厚旅游资源(喀斯特溶洞)及水资源;茶叶种植也有一定的规模,烤烟发展良好。   全村有少数民族750人,土家族占100%,有小学1所,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3%,现有村办公楼1栋,占地约120平方米,办公楼里有办公室10间,村卫生室1个正在建。人员密集,全村的收入主要以传统农牧业为主,以外出打工为辅,有几户小型养殖户。   

柏角村

  柏角村位于荆角乡北部6公里处,东与沿河县土地坳镇五四村接壤,西与长丰乡小坪村相邻,共辖7个村民组,白果村村民委员会设在关店,辖小丰阡组、关店组、碾房组、白果坝、酸枣组、白告组、岩上组。全村面积6平方公里,人口880人,其中非农人口23人,少数民族人口857人。   全村山高坡陡,土地贫瘠,有土地面积401公顷,有耕地420亩,人均耕地0.72亩;有村组公路2公里,交通运输基本得到解决。村域内有丰富的莹石矿资源和得天独厚旅游资源(喀斯特溶洞)及水资源;茶叶种植也有一定的规模,烤烟发展良好。   现有村办公楼1栋,占地约120平方米,办公楼里有办公室8间,村卫生室1个正在建。人员密集,全村的收入主要以传统农牧业为主,以外出打工为辅,有几户小型养殖户。   境内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10℃,有效积温5162.2℃,年日照时数927.2小时,年降雨量1340.5毫米,全年无霜期292天,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水热同季。适宜发展综合农业,农作物以一年二熟至三熟为主。   

杉树村

  杉树村位于荆角乡北部7公里处,辖区内有一个集镇,北面与沿河县土地坳镇八一村接壤,西与本乡柏角村相邻,共辖12个村民组,有976户3987人,劳动力,3151个,党支部1个,党员67名。由原来的杉元村、尖山村、训山村、青龙村共四个行政村组成。   全村山高坡陡,土地贫瘠,有国土面积2520公顷,有耕地3583亩,人均耕地0.97亩;有公路1.5公里,通达2个村民组,解决了10%人口的交通运输。村域内有丰富的煤矿、石矿资源。有一条小河流穿越而过,适合种植竹笋产业,茶叶种植也有一定的规模,烤烟发展良好。   全村有少数名族3971人,土家族占98%,有小学2所,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5.2%,现有村办公楼1栋,占地约200平方米,有村卫生室1个。人员密集,全村的收入主要以传统农牧业为主,以外出打工为辅。   母岩以碳酸岩、喀斯特地貌为主,最高海拔1160米,最低海拔410米,相对高差750.6米。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境内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10℃,有效积温5162.2℃,年日照时数927.2小时,年降雨量1340.5毫米,全年无霜期292天,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水热同季。适宜发展综合农业,农作物以一年二熟至三熟为主。   

牛角村

  牛角村位于荆角乡北部8公里处,东与沿河县土地坳镇五四村接壤,西与本乡茶寨村相邻,村民委员会设在牛角水,辖洗华溪组、马家湾组、牛角水组、高阶阳组、广山组、丰阡共辖6个村民组。   全村面积7.5平方公里,人口711人,其中非农人口2人,少数民族人口429人。   境内海拔低,地理位置特殊以及独特民族风情浓郁,土家族文化历史悠久,是傩文化发源地之一,素有“马蹄河明珠”之称。全乡属典型喀斯特溶岩地貌,主要矿产资源有煤、汞、铁、铜、萤石、重晶石等。   狠抓农业和第三产业两类经济建设,努力实现财政增长、农民增收和生态增效的“三增”目标的经济发展格局。村域内有丰富的莹石矿资源和得天独厚旅游资源(喀斯特溶洞)及水资源;茶叶种植也有一定的规模,烤烟发展良好。   特色农作物主要有水稻(晚稻均以K优7号、金优桂99、汕优559等杂交为主),玉米、大豆、蔬菜、瓜果、茶叶等。土特产品:主要有冬酒、冬笋、春笋、生姜、仔鸭、腊肉等。   


柏杨村特产大全




柏杨村景点大全